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十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十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55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常识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及电脑的普遍使用,人们日渐淡忘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当前,在高等学府里,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这些现象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这次调查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81.5%。我们以川北医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专业抽取部分学生对其做问卷调查,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回收问卷之后,用excel表格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与数据分析

调查医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主要从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生活中了解语言文化常识的途径及语言文化常识的使用情况。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常识了解程度不足。川北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由于医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较重,自身兴趣,学校不重视,了解途径少等因素,造成了当代医学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常识的不了解。

从表1看出,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明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传统语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仅占28.22%。从这些大的方面显示出川北医学院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

从表2看出,大学生日常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情况,大学生由于各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而降低了对各种广告用词规范程度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查阅工具的习惯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可行性建议或讨论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语言文化常识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因多多加强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认知力。

1.学校科学合理的开设语文、文化、语言常识类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再者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2]。

2.开展丰富的有关语言文化常识类的活动,如办讲座,做宣传等。通过宣传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扩大中国在世界的文化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多途径学习语言文化常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开设语言文化常识网络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2

 

关键词:文化意识 内容 原则 途径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

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牛津英语7bunit6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金鱼等。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me,lovemy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牛津英语9aunit2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with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blue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2.剖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信息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直接,而中国人含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性格,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开门见山”。如:在英美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非常正常的事情。英美人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而达到谦虚的目的。再比如,当我们在别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是否需要饮料时,按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一般会出于礼貌而客气的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用了。”但中国的主人一般还是会给客人送来,客人也会接受。而西方人如果听到“no,thanks”,主人就不会给客人提供饮料了。另外,中西方人们打电话时的问答语也不同。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等;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要干什么,要找谁,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

书面语交际方面,英语表达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子比较严谨。汉语对句子形式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多个主谓结构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便组成了“复合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的固定句式,如:牛津英语8bunit6grammar中的“itis+adj.+todosth.”、“itis+adj.+forsb.+todosth.”、“itis+adj.+that从句”等等。汉语造句则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语言上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但注重隐性连贯。

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牛津英语8bunit6charitywalk的第一课时comicstrip中有这么一句话:“idon’tthinkyouwilleverfinishyourwalk.”而汉语中我们要说:“我认为你永远不会完成你的行走。”同样的句式教材中还有多处。再比如:中英文对待否定疑问句的应答上也不同,如:“youdidn’tfinishyourhomework,did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idid.”而不是:“no,idid.”

英语注重语法规则,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英语与汉语之间语言表达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牛津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内涵,并增加些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牛津英语7aunit3let’scelebrate的阅读材料是有关万圣节,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万圣节的历史、文化、习惯方面的知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英语国家的其他盛大节日的内容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的背景知识,并且可以由节日而延伸到西方国家人们的送礼方式。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如: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购物方式、服饰特点、居住状况等等。

此外,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文化差异的信息会体现在中外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哪怕一则简短的广告也会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组织学生排练英语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搞生日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赠送礼物,在活动中了解并比较中英文化待人接物方面的异同;在一些盛大节日到来之时,可以搞化妆晚会如:“halloweenparty”、“christmasparty”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能很快得到锻炼,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多看、多听英语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英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等,在提高阅读、听说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9月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月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3

 

关键词:文化教学 比较 文化策略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一门外语,仅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无法满足同外国人实际交往需要的。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易导致交际失误。在中国,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说的介绍引进,许多学者致力于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张占一等独树一帜地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就‘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而言,我们主张二者并重,且应将知识文化贯穿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之中”。Kramsch提出了“多元合一”的文化观:过去以国为界的单一民族文化的描写已经不符合当今现实。此外,顾嘉祖,王斌华从知识、行为和意义这三个方阐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管是借鉴还是白创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界定,国内学者越来越注意文化定义的完整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文化教学的实际操作。

1.交际文化的提出和应用

文革之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着人文主义的传统。高校外语系一般会开设英美文学史,英美国家概况等有关“知识文化”的课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认识到仅有的“知识文化”不能解决实际同外国人交往的需要,而且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犯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错误。从70年代末、80年代处开始,交际教学法被介绍进我国外语教学界。广州外国语学院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到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作了交际法教学的全面实验。国内一大批学者,如浦小君、陈林华,袁霁等致力于推广交际教学法。现在,从小学英语开始,情景对话的操练就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头戏,这可以说是交际教学法的一大功劳。

2.语言交际的提出和应用

胡文仲,高一虹综观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主张从五个方面进行文化教学: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这五点基本上囊括了文化教学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里所提出的最容易实施而又经常被外语教师遗忘的就是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中应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在外语文化环境下有别于母语文化的那一部分。比如,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词汇,就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的外延、内涵以及象征意义都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浦小君以labor,pure,silly和tiger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有不同的词素和语义结构,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对于国内的文化教学,语言交际是最大的漏洞,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结果英语学习者很自然的赋予词汇以汉语概念,由此引发的误解更使人迷惑不解。

   3.隐蔽文化的提出

顾嘉祖,王斌华创造性地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他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体系应以外语民族的交际文化为突破口,以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为主线,并注意对比民族的相关交际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l)跨文化交际模式;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隐蔽文化的提出使我们对文化教学范围的认识不断深化。

   二、文化教学的策略

1.“知识文化”教学策略

“知识文化”的教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基本上各个高校的外语系都会设有相关课程。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语言文化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分离式”:将文化看做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开来的“知识”,在语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一“知识”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从文化作品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文化旁白(Cultureaside),文化作品分析,文化讲座,文化参观。

2.“交际文化”教学策略

此类教学方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的语中各种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交际法的流行是文化教学一个新的阶段,革除传统外语教学中的“哑巴英语”弊端。但在我们当前的语言文化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将“文化”看做是听、说、读、写“语言四会”能力之外的“第五技能”,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文化教学的模式仍然是将文化附着与语言教学的“附加式”。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模拟交际实践融合模式,文化会话。

3.“语言交际”教学策略

这一教学内容是最能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不多费时间教授且对学生收益最大的教学方式,但遗憾的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在这方面远没有培养“交际知识”,跨文化技能等下的工夫大。正如我们前而所讨论的该方法一般是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并将它们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如此长期进行,就会对本族文化的异国文化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胡文仲,高一虹认为可以延伸到语法和语篇的教学。 

4.跨文化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原有的本文化中心主义当中解放出来。跨文化交际策略有很强的理论基础,通常以内容为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其次,一般包括非语一言交际。课堂交流法,研究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文化片段(Culture assimilators),文化包(Culturecapsules),文化丛(CultureClusters),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是通常所采用的教学方案。

5.“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Kramsch对语言文化教学的独特见解打破了国内外语界语言与文化“二元论”,即语言与文化相分开,相对立的局面。Kramsch认为,要走出这种“两分法”带来的困境,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这就是语言文化教学的“融合观”。文化多棱镜,文化冲突都是“多元一丈化”教学策略的典型代表。这些方法肯定了多元文化的存在.文本和上下文密切的关系,鼓励学生不要回避问题而是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三、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比较

1.教学可行性比较

可行性是评价教学策略的一大标准。“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教学策略实施起来仃针对性,是学校和教师常用的策略。“跨文化”教学策略所用时间较长,不适合在语一言教学中穿插进行。“语言交际”策略最容易实施也最应贯穿外语教学始终,但因为对教师要求高而较难普及。此外,“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较为抽象,适合小班教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4

关键词:职中英语课程任务、英语教学社会环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入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面临着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各种语言技能是交际的必要手段,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知识无疑也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化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化教学,这已是外语界的共识。语言与文化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更要懂得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因为没有这种规则,语法规则将是毫无用处的。况且,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仅仅传授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要教授语言的使用规则,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英语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块了解和接纳异族文化,传播和光大中华民族文化的阵地。

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教授文化涵义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董亚芬教授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很重要的。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不仅要教授它的字面含义,还要介绍其文化内涵,使词汇真正具有交际作用。语言与文化水融,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文化创造了丰富的语言,语言中蕴涵着不同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离开了文化,语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言教学中,一个词、一种表达方式都可能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这种文化信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传授目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传统、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等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其、思想观念、价值观。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培养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知识,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一种移情能力。高年级应着重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侧重于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礼貌用语:“Howdoyoudo?Howareyou?Goodday!manythanks!Don’tmentionit.excuseme.”等等。授课中,教师对学生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并加以讲解,可对学生在语言习惯及行为举止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学生对人际交往中文明礼仪有更深的理解。由此可见,注重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教育,无论对于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的交流,对于他们本身的英语学习,还是对他们自身的修养、品德和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5

高考要从娃娃抓起,上高中的目的就是要上大学,若不上大学,上高中干什么?这是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共识。所以高中的每一节课都必须为高考服务,这就是高中语文与高考语文之争,且常常是教高中语文的,比不过教高考语文的,因为现实标准放在哪儿,只要学生高考成绩好,高考语文这碗饭,我吃定了!

高中语文就是三维目标,就是文学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文化的传承,是人格的塑造,是性情的熏陶,是精神空间的增长。

高考语文是知识点的落实,是题型的熟练,是高考真题的反复演练,最后是心理素质正常情况下的超长和正常的发挥。教师的工作就是把学生严格管起来,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让他们重复的练习,熟能生巧,巧能生花,只要教师本人足够严厉,学生足够认真踏实,最后的成绩也足够优异,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了。

而高中语文又全然不是这样,它应当且必然应当是这样的:即语言的语文、思想的语文、情感的语文和文化的语文。

一、语言的语文

语文姓“语”,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作为一门语言,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熟知语言的基本规则,并熟练使用语言的技巧,都要下足够的工夫。

学好高中语文,就必须在语言规律上下工夫。首先,汉语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言文曾经在两千多年间,作为书面文字,记载了本民族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信息,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白话文,但学好文言文即是了解语言的流变和发展,又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要继承。对于已经逝去了的语言形式——文言文,还是要下工夫的。其次,学好白话文,把话说正确,离不开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掌握语言规则,又离不开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不下工夫不行。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用语言学的理论去指导运用,熟悉一些技巧,并在交流实践中去运用,才能在反复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从字词开始,到语法修辞的掌握,进而明白判断与推理,有许多具体而系统的知识需要去掌握,这就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大任务。

二、思想的语文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精确的思想是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的。学习语文,我们必然要语言文字去洞察语言背后的思想。庄子说“得意忘言”,知道了思想可以忽略语言的形式;巴金说“把心交给读者”,语言文字的背后,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真切思考。“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者们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文言文承载了太多的封建思想毒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定文化语言,这是该时代的文化思想在语言中的体现,如“公社”,“”,“超女”。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接受什么样的语言,往往形成一个人重要的文化印记和思想背景。

所以,认真的读书,有选择的读书,读好书,取精华,去糟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分辨力,进而提高思想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又一大重要任务。

.三、情感的语文

青春是人生情感最丰富的年代。对生命的感受无限丰富却又苦于无法表达。青春的语言是相通的,正如人性是相通的一样。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语不足故咏歌。语言的花朵是诗歌,诗歌的生命是情感,丰富的情感与人性够成了文学的主要因素。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优美的语言常常是最真挚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语言之美,在于真实、真情。学习语文,离不开浸染于语言背后的情感。高中生处于青春如火的生命花季,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思想感情状态,渴望着理解,渴望着交流,却常常觉得孤独,觉得无助。借助诗意的语文,以广博的阅读,广交精神世界的朋友,在与大师的精神与情感交流中透析社会,洞察人生,不断增加自己的精神底蕴,铸就坚实的人生基础。

四、文化的语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铺就了五千年的历史,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遗传信息密码。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社会经历战乱与朝代更迭,却仍旧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着方块形的汉字。

学好汉字,进而汉语,才能更好的继承我们的文化,形成一种根植于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进入文化的自由,并使这古老的文化继续开放灿烂的花朵。

具体的讲,高中语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努力掌握汉字的规范书写;在记忆力最好的青春年华,努力背诵尽可能多的古典诗文,完成语言与文化的积淀;熟练使用工具书。这是高中语文学习入门的重要标志。尽可能挤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在多次练笔中提升自己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简单的讲,养成“一口普通话,一笔好字,一肚子诗词名句,一手好文章,一个勤查字典的好习惯”,高中语文的学习一定会在充实而快乐的过程中度过。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6

论文摘要:目前,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导入较为缺乏,造成其现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其导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否能永葆其生命力和活力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急速发展,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而学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文化。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所包涵的文化信息不是很清楚,因此除出现语法错误外,还经常出现一些文化错误,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所指的跨文化意识,从广义上讲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能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知识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1]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

笔者在自己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综合参考其他类似院校关于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情况,对于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该文化的导入现状进行如下的归纳:

第一,重成绩,忽视跨文化意识的考核。我们可以发现,院校评估教师的优秀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不考查(或者较少考查)学生对语言背景等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缺少导入跨文化意识的动力与激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考试。他们与教师一样,不愿意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或活动上花很多时间,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缺少激情、动力。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跨文化意识导入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条件较大地限制了文化教学的进行。例如,缺乏关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及英语学时的限制。

第四,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不是教学的硬性指标或者说教学目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没有提及文化知识或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列出交际能力表,虽然交际能力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但它的出发点是较为具体的交际行为,关心的是交际行为的类型、身份和情境等,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跨文化因素本身作系统的分类描述。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一)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部分学校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口头操练,忽视了语法和语用规则。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三)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比如,当学生学会了“Howdoyoudo?”与操流利英语口语的外国人打招呼时,他们已习惯于使用“Howareyou?”,而当学生们学会了“Howareyou?”时,美国人则更喜欢用“Howareyoudoingnow?”。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四)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尽管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但由于中国学生的内向性格,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配合,再加上班级大、人数多的客观情况,每节课学生人均占有时间不足一分钟,其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些学校为了营造英语交际的环境,定时定点举办英语角或英语沙龙,但由于组织不力等原因,常常不能持久而徒有虚名。凡此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的语言文化错误不能及时充分暴露,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日后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说出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2]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外语与外国人直接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就越多。但是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某些冲突或者误会,而这些冲突或误会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是文化的冲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进行交际。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是进行语言学习、语言交流、国际交往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进行涉外活动中,人们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的交际。[3]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可行性。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下,一些专业的英语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加之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教学重点难于取舍。许多老师认为,在此情况下兼顾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方面的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其现实的可行性:

1.高职学生经过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本知识,从实际够用的教学时间有限角度出发,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学习基础知识。

2.高职学生心智已相对成熟,也积累了一定的本国社会文化知识,在跨文化理解方面较容易接受。

3.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的跨文化素材让跨文化交际培养可适时进行。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所以教师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与空间。

4.大专院校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丰富的现代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涉猎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

总之,就现实情况以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言,将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四、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

将跨文化意识导入日常教学中是耗时费力的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仍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英语教学目的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

(一)教师必须加强语用意识,加强跨文化修养,把握教学思路。

首先,必须树立语用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其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已习惯于词汇、语法的讲解以及阅读写作的练习。当教学时间缩短,英语考级不再与毕业挂钩,为了考级的强化训练不再成为必须之时,有的老师就觉得课堂无内容可讲,这是因为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缺乏真正的了解,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摒弃只教语言知识和四会技能的固有观念,树立语用意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必须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修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只有想法,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多元文化,不仅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都应多方面学习。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将其纳入教学范畴,成功地驾驭。[4]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

就学生本人而言,学校要转变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即从“以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而且学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感悟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且充满激情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语言。

1.以教材为基础

现在大专院校选择的课本大都是英语国家的原版文章,这本身就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跨文化意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该语篇教学当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2.以词汇教学为辅

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及其背景。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peasant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5]

3.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英语中文化知识异常丰富,而课堂教学时间又相当有限,因此,我们可尝试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具体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优秀书刊。

第二,课余时间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可以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深入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开展工作实习、实地调查,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

第四,邀请中外“英语通”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了解与认识。

第五,向学生介绍各种英语节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组织大家一起过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总之,在进行高职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加强语言的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

[2]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中学生教育网.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7

一、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有很多著作家通过作品阐述文化意识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语言文化影响着词义和语句的意思,如果没有这种语言文化意识,就会使这些语句缺乏真实的意思。

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英语学科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被凸显出来。而且在《英语标准》中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英语的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的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这时高中生的特性,去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从而有助于激发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为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分别是:

(一)英语书面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1.深挖英语教材

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因此教材中的设置较为齐全。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英语教材,意识到英语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差别,挖掘深藏在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高中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如,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英语Unit3Contemporarystyle,这一单元的主题是“fashion”,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主题,对课本深挖各国的关于“fashion”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之间关于“fashion”的差异。又如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英语Unit1Sportingevent,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单元,深挖Unit1Sportingevent这一单元中深藏的体育文化差异,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注重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文化背景

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认识到高中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深藏在语言知识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掌握单词的基本意思后,对这一单词词汇进行扩展,让学生了解隐藏在单词后的文化意识。如高中三年级牛津版英语Unit1endangeredanimals,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濒危动物,教师在向学生教这一单元时要先有意识地把主题扩充到全球范围内,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文化意识。

(二)英语口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现实的交流中,绝大部分就是由口语完成的。但现在我国学生的英语现状是只会认,不会说,是一种“哑巴英语”的存在。这一现状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但单纯的练习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英语之间的交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时,要有意识地在口语教授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着重英语词汇内涵,强化口语表达

英语词汇在英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重要性不仅在英语书面上有所表?F,还突出表现英语口语表达上。和我们的汉语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中国俗语,如果没有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则可能会发出疑问,即为什么要嫁给鸡和狗。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存在,他们可能与我们中华文化的象征性相似也可能相似,比如在中华文化中有“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与狗这一字相关的象征性意思,这里通常表达出的是贬义的意思,在英文中同样有狗的象征意思的词语,如“luckydog”、“myolddog”等等,但在英语中表达的意思却是褒义。如果没有理解英语中这一层含义,还把他当成我们中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则就会在交流中造成误会,以至于双方出现尴尬的局面。又如Unit1endangeredanimals这一单元中的“bear”单词,教师在让学生了解生育这一意思后,还要扩展这一单词的其他意思,如动词意思承受,忍受,名词意思熊,并给学生讲解西方人使用这一单词时常用什么意思。

2.培养西方礼仪,了解文化差异

教师要先明白英语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实际交际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去帮助学生认识到真实存在的文化间的差异,理解各国间不同的礼仪风俗,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比如赞扬人的方式,我们中西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如上文中“luckydog”是“幸运儿”的意思,但在中国用“狗”称赞别人则为不礼貌。又比如在中国我们称呼别人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外在的因素,即年龄、身份等会有同志、小朋友等等的叫法。但在西方人则相比我们要简单一些,很多时候都是直呼对方的姓名。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这一过程,并利用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英语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的培养

什么事非语言交际呢?简单说就是借助非语言形式在交际中传递信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也是较为重要的存在,如我们的身势学,就是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美国是一个手势性很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手势,则会在交流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对话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文化意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8

论文关键词:文化渗透;语言教学;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我国英语教学的前期阶段,其相关的文化渗透因为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始终徘徊于语言教学的边缘而未得到应有的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开始并人到语言教学之中,特别是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及渗透,并且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探究和认识。在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目前已经把文化渗透视为语言教学任务之一。

一、文化渗透和英语教学

许多语言学家都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nida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两个象征性体系,我们用语言所说的一切都有意义,不论是指定意义,社会意义,外延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我们所使用的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固定的含义,表达的是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含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文化表达比语言表达更为宽泛”。由此看出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相应变化,而促成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一旦脱离了文化,语言表达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因无法理解而造成失误。另一方面,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促进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文化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最显著的表现,所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即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帮助我们掌握一门语言,拓展知识面,将语言作为工具阅读原版报刊、杂志、学术著作,吸取西方国家之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及写文章和学术报告等;另一个目的是:帮助我们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研究外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把目的语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要想掌握英语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文化,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DelHymes率先提出来的,他就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四个参数作为基本框架: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可行性程度(degreoffeasi.bility)、合适性程度(degreofappropriateness)和表现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此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语言学的巨大进步。交际能力是交流双方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再发展,但又比语言能力的内容更宽泛,更具体。尽管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之外,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

文化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缺少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起我们对语汇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误解,从而导致语义和语用失误。总体而言,文化知识信息可直接从“formalcommunicativeapproaches”中获得,这一方式是交流的自然产物,重在结果;而文化交流信息则主要通过“informalcommuniactiveapproaches”中逐渐获得,这一方式重在过程。出生在特定文化氛围并很自然地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人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其相互间的语言内涵和行为方式,而不致产生误解。这就是一些英语本土人虽然受教育不多,也不甚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学、艺术典故以及他们语言中的文法,但并不妨碍他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因为他们始终生活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恰当地表达自己。而尽管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国家的一些语言、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时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正常交流,这是因为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他们在使用第二语言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母语思维方式的限制,因为其母语的思维方式及文化信息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脑,并在潜意识里无时无刻地影响他们,即使是在他们对另一种语言已经相当了解的情况下,也常会出现语用失误。有时我们以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

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语言表达习惯等,以减少文化冲突,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唤醒我们对所存文化差异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汇的外延,为理解语言实际内容铺平道路,对语言的主题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反馈,帮助我们掌握语言并付以实践和运用,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一是文化领悟力,而文化意识则将这两方面连接起来。文化知识与文化领悟力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的目的是获取目的语文化信息,后者在于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知识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学习者需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直至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知识着重于已获得的知识,文化领悟力则侧重个人能力。从内容上看,前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后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笔者在英国居住期间,曾与一位在英国攻读病理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为邻,她告诉我她学习英语近20年,早就能流畅地阅读英文原版的医学专业书籍和论著,但来英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除了简单问候话语之外,很难与当地同事顺畅交流,主要是无法理解有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当与英国同事交流的时候,她常要求他们将所说内容写在纸上加以解释方能明白。她还发现用英语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确切思想,往往不知道说什么或如何表达,而且她所说的常常并不是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当被问及她学习英语的年限时,她很不情愿告诉其真实情况,因为每到此刻她会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其实她的经历在于她在获取英语文化知识信息的同时,忽略了对文化交流信息的关注,加之交流机会的短缺而导致文化领悟力的欠缺,造成交流困难。这不能不说与我们国内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某些失误不无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信息曾一度被忽略。问题归纳:(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语言学习的全部。此结果致使学生不但发出信息能力差,就连获取信息能力也差,以致综合交际能力低。(2)学习方法守旧,只见树木不见林。受传统学习法的影响,注意力只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较少考虑语篇整体,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3)语言理解能力强。交流表达能力差。主要是跨文化理解能力较弱,缺乏社会实践,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事实上,文化交流信息在英语教学中和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同等重要。长远来看,文化交流信息和文化知识信息有利于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交流能力,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交流信息,提高文化领悟程度.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交流。

三、文化渗透教学的思路

(一)文化渗透的原则

尽管我国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有时却因考虑到第二语言文化与中国文化可能产生的冲突而踌躇不前。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依旧觉得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原则:

1.客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注意语言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同时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有必要为学生理解、掌握目的语及文化设计提供真实、实用的教材和创造真实、客观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原则性与指导性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学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目的语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首先要有原则地理解目的语的政治含义和社会含义,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3.实用性与可行性

从文化内容的角度而言,学生首先应关注交际文化知识,目的在于提高交际能力。就文化渗透的思路而言,可供参考的思路很多,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获益就行,因为这对提高文化渗透之效果有益。另一方面,还要适时提高及丰富文化交流素养,这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恒心。

(二)语用失误的识别

语用失误主要指不当的语言运用,通常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所引起。

1.文化冲突引发的失误

文化冲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表达技能而造成的。

笔者在英国时,一次圣诞聚会上曾听到一位英国友人夸奖一位中国留学生:

“Yourdressisverybeautiful!”

留学生立刻回答说:

“no.mydressisverypoorindesign”

此刻,英国友人面有一种尴尬的表情。这是因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而引起的留学生应答失误。实际上,据笔者了解,这位留学生口头所表达的意思与她内心的真实意图并不一致。她内心因其服装受到称赞而感到高兴,但为表示礼貌和谦逊口头上却予以否认,因为礼貌和谦逊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英国人却可能因对方对其赞扬所做出的反应误解为其态度不够真诚而感到尴尬,他会认为留学生的答话暗示着他连服装鉴赏水平的能力都不具备。因此,有时语言的失误是因为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所造成,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流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的程度都有关系。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中国:您买点儿什么?(中国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欢迎光临。(日本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Canihelpyou?(美国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这是不同传统文化的反映。通常我国视谦逊为礼貌,但西方人则认为谦虚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甚至认为谦虚是不诚实乃至虚伪的表现。当得到赞扬时英国人常常喜欢说“thankyou.”或“i’mappreciatedtohearSo.”等话语来表达对赞扬者的欣赏与感谢。我们因受传统文化影响常在得到赞扬时给予口头上的否认。两者其实都是为了礼貌,并认为各自的言行是得体的。这种情况因文化之差异,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目的是要说明要想学好目的语并达到运用自如之目的,必须要了解目的语文化。以备在交流时遵循对方的交流规则。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必须遵循各自文化的规则。

2.不同观念引发的失误

西方人通常很忌讳被问及一些个人隐私。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包括个人的身份、年龄、收入、独立性、自主选择),突出个人主义,推崇竞争意识,善于挑战和懂憬未来。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合作,追求平稳,继承传统。因此,“隐私”这一概念,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职业、婚姻状况乃至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等,以示亲切友好。但西方人则视这些问题为个人隐私,所以他们常为在中国遇到此类问题的被询问而感到不悦。语言失误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有时比“说什么”更重要。

笔者在英国高校学习时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时英国学生迟到后,为尊重老师而不打断老师的讲课,不敲门也不喊报告而是静静走进教室落座。但在我国教师通常要求迟到的学生先敲门喊报告,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座以此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了解到文化差异后我们会明白迟到的中国学生为什么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而西方学生则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否则就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即中国学生认为西方学生不尊重老师,而中国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举动又会被西方学生视为真正的不懂礼貌。实际上,两者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礼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现象可归纳为,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讲究交际策略。而交际策略就是处理和应对在交流中所遇难题的技巧。这既是交流过程中必需的心理措施,也是缩小两种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径。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失误多是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的了解而产生的。所以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要考虑到加强文化意识和讲究交际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指归避,避开可能引起尴尬和误解的话题;宽容,理解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搁置,谈话无须“较真儿”和“刨根问底”;调整,及时根据交流内容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跨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不仅能发扬和传播我国本土文化,还可以引荐和学习外国文化,进行国际交流。为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变得必要且紧迫。

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对跨文化意识表面特征的认识;第二是对不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三是对相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从各自学习角度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增强跨文化意识不妨考虑以下思路:

首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原文版小说、科幻乃至儿童读物。这些读物较容易理解吸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形成对第二语言及文化更成熟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本土文化。因此,学习和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由此,注意区别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更清楚地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对跨文化意识的整体认识。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诸如英文诗歌朗读和背诵、英语口语比赛和辩论赛、英语节目表演,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节目及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们在课堂或书本中学不到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学生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英语、运用英语。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从做基础的词汇学起,而在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语语言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正确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亲属称谓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基本词汇,而亲属称谓中蕴含丰富的西方文化因素,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例如,grandmother,grandfather,granddaughter,grandson等词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汇的汉语译法,并向学生讲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注重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亲疏,西方文化中强调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英语称谓中没有内外、表堂之分,汉语中的堂兄、表弟等在英语中一律叫做cousin。

西方文化中的动物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英语词汇中动物的表达能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luckydog,cleverdog,lovemelovemydog等词汇和词组中,dog一词在英语中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常表示坏人、坏事。教师巧妙的将西方文化融入词汇教学中,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主动在英语学习中运用文化意识。

二、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体会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西方国家快节奏的生活和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西方人本身的性格,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直接、简单。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西方口语交际片段使学生感受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在英美国家,接受带别人的赞美和礼物是正常的事情,通常采用“thankyou”回答,但在中国语言交际中会委婉的拒绝一下或谦虚一番,如果在英语交流中运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就会很尴尬。西方日常接打电话交流中的用语也独具特点,一般英语接打电话交流中常使用“Hello,thisis…”习惯于先介绍自己在询问对方,而在中国语言交流中首先询问对方的情况。口语交际中体现出较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将文化差异融入英语口语交流及句法结构的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西方的文化,并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英语阅读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将一些简单易懂又具有文化特点的英语小故事融入至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受英语语言的运用方法和其中的文化,既能够学习到词汇和句法,由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培养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其次,初中生文化意识的提高不仅仅限于课堂上,课下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大量阅读英语作品以增强语感、丰富语言表达的储备。对英语作品的阅读就是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文化因素大多蕴含在阅读作品中中。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孕育出具有文化性的语言体系,语言也传达出不同民族、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价值理念,阅读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四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初中英语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课下多阅读英语作品,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对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及社会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

四、在英语活动中拓展英语文化知识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渠道,学生在参与英语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与学生一起将教室装扮成具有西方特色的圣诞氛围,利用圣诞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西方节日文化,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西方圣诞节歌曲和视频,使学生沉浸在圣诞节的氛围中,真实的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有利于今后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学习。也可以将英语活动设置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创新的课堂活动,如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切身感受情感表达和文化特点;也可以在教室进行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互赠礼物,将学习到的交流用语运用到角色中。课堂英语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方面的能力,体验西方文化,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

五、结语

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词汇、句法、阅读等基本能力,还要了解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学习如何正确运用外语表达思想。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将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至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英语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黔.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篇10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论文在《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和传播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研版新高中英语教材的使用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其阅读题材语言地道、风格新颖,内容极具时效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背景知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障碍也随之突显。语言常常被称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深深烙着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的印痕。学习外语,不光要掌握其语言,还要深刻理解掌握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就外研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和习俗

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在西方,情侣、亲人、朋友在公众场合亲吻、拥抱被视为礼仪或自然之事。而同性之间表现过于亲密被视为不正常或Gay(同性恋);年长者被直呼其大名比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更感到开心;初次见面交谈的话题是天气、运动、新闻、电影或假期情况,而不是别人的年龄、职业、薪水或家庭状况。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不知句子所云。如阅读理解中读到的“ihavenevermetanyonesoreluctanttospendmoney,youScrooge!.这个句子没有深奥的单词和复杂的句式,但许多学生被Scrooge难住了。其实,只要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知道,Scrooge这个字是从英国文豪狄更斯的小说“小气财神”中的一位吝啬鬼而来,也是圣诞颂歌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在人们的口语中广为使用。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体会其中的讽刺性,因而也欣赏不到语言在此的辛辣和美妙。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无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与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区别。“可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语言能力,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不能脱离文化单纯教授语言技巧文化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否则交际中就会产生解甚至闹出笑话。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语音和语法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现代夕吾教学观点认为交际错误有语法和语用两种错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时,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被称为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深层次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力的方法和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词汇、语法、句子等基本的语言基础知识上,却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学习。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灵活地向学生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主动l生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知识。

3.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4.在要求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的同时,应提醒同学们同样重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还应包括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