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1:11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1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生态建设成绩初现的湘西州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必须紧紧抓住生态建设这一主线,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充分利用好湘西州丰富生物资源,特别是中医药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既能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动力,又能拓展农产品的用途并提升其附加值,有利于进一步转变工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好绿色湘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湘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二、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已现雏形

目前,湘西州共有医药加工生产企业15家,其中通过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企业8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9个,已取得“国药准字”文号58个,并具有数百种饮片的生产加工能力,销售规模比较大的产品有妇炎康片、复方桐叶烧伤油,以及利用青蒿、虎杖等药材提取原料药。2012年,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3873亿元,销售产值7.261亿元,总资产8.3482亿元,流动资产4.7676亿元,营业收入7.6788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7.5763亿,营业税金及其附加435万元。湘西州生产的原料药、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用敷料共计130余个品种,其中获国家准字号生产的片剂、颗粒剂及原料药共52个品种,产品远销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

(二)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基本完善

从空间布局上看,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分布于各个县市,以吉首市最为集中,市区集中了湘泉制药、老爹农业科技、华立制药、宏成制药、百草堂生物科技等企业,位于河西镇的边城醋业有限公司也有一定规模。在吉首市周围的各县均已发展了一些相关产业,从泸溪县经吉首市到花垣县已经显现出医药健康产业带的雏形。在永顺、古丈和保靖三县交界处,集聚了较多的生物制药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其中以茶叶和黄姜为原料的企业独具特色,如古丈的小背篓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毛尖茶和七叶参等产品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市场前景广阔。在湘西州的东北部,以龙山县城为中心,集聚了新世纪实业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中药饮片的产业集群。另外在永顺县北部和凤凰县县城附近也集聚了一些制药厂或酿酒厂等,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

(三)生物医药产业民族特色初步形成

目前,全州生物制药工业企业民族特色不断呈现,体现出富有湘西土家族和苗族传统习俗的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的社会认可度也逐步提高。主要产品有青蒿素、妇炎康片、肠康片、茶多酚、伤湿喷雾剂、桐叶烧伤油、中药饮片、皂素、双烯等。州内青蒿素的生产能力位居全球第一。湘泉制药的主导产品妇炎康片、肠康片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其中妇炎康片单一品种销售收入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皂素和双烯目前湖南省只有湘西奥瑞克医药化工有限公司一家工厂在生产,产品属于激素药中间体,销售市场广阔,下游产品系列开发优势明显。茶多酚、桐叶烧伤油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来势好,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该产业发展仍举步维艰,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生物医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亟待提高;二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

一要瞄准趋势,长远规划。制定《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一定要结合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立足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湘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对策、机制等进行详尽的规划,充分体现湘西州中药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核心,建立完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化、规范化、标准化。二要结合实际,统一规划。要统筹有关县市药材发展规划,做好区域种植规划,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有计划、有限度地发展药材种植基地,避免因一哄而上地发展导致价格异常波动,损害农民的积极性。三要抓住特色,合理规划。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医药历史悠久,以其神奇的疗效闻名于世,但目前的开发非常滞后。政府部门应当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广泛搜集各类民族药,要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名药数据库,与州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广发合作,利用神秘湘西的良好地域品牌,推广民族名药,凸显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四要统筹推进,协调规划。各县(市)的各专项规划和下层次规划应充分落实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二)完善基础

一要加强种植基地建设。推进种植基地规范化、集约化,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对基地建设进行Gap改造,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鼓励支持企业和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强化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成果推广示范。同时要加强良种的繁殖与培育,坚持选用优良种子,建设稳产、高产的药材种植基地,实现集约化生产。二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以建有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鼓励企业加快产品创新,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完善和延伸从“技术研发—药材种植—原料提取—终端产品生产—国际营销”的产业链。提倡和鼓励企业大力走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之路,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现有生产企业加强监管,避免企业“一哄而上”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要加强市场秩序建设。以种植环节作为突破口,坚持“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努力培育发展企业与种植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保护已签约企业的权益。同时要鼓励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青蒿生产企业引入国际有竞争力的企业,鼓励外商参股、带制剂投入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抢占国际终端消费市场。同时要加强对原料产品出口价格的监控,防止低价销售,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突出重点

一要突出技术升级。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整合湘西地区的科研资源。以吉首大学为平台,搭建公共分析检测平台,搭建公共基础研究平台,建立企业高校仪器共享平台,建立开放技术平台,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建立这些品种的种质资源库,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二要突出产品开发。对民族医药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鼓励土家医药苗医药申报知识产权。推动土家医药苗医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土家医药苗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二要突出人才保障。要努力打造高水平人才生存的良好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国内外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引入建立基础。以吉首大学和湘西的医药健康企业为载体和依托,加强与国内的大专院校(特别是中山大学)、科研院所的联合,与省内外的医药专家建立广泛的友好联系,形成“养鸡下蛋”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体系。同时,通过引进的高端人才进一步帮助湘西培养本地人才、输送人才。三要突出金融支持。对于确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协助其申请上级政府的有关专项基金,以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和鼓励本地矿业资本进入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医药健康产品加工企业。

(四)打造品牌

一要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湘西州应抓住机遇,与“神秘湘西、魅力湘西”等地域文化特征相融合,加大宣传力度,将企业品牌整合为区域品牌,突出湘西特色,提高其知名度与认知度,进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湘西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品牌建设,增加产品科学和文化内涵,赋予产品民族特色。培育省级名优产品和部级名优产品。切实加大商标注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等相关工作。二要加大品牌特色进程。湘西州大量道地药材、土家族苗族的民族药以及“富硒”都是最具特色的资源条件,围绕这些“特色”,建立地域品牌,是湘西州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三要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对于已开发品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四要加强品牌对外交流。通过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参与国内外医药健康产业相关重大博览会、研讨会,开阔眼界、增进交流、提升档次。同时,也要借助湘西旅游的国际化之路,通过湘西旅游大打药缮养生牌而积极将湘西医药健康产业推向国际市场。

(五)促进融合

一要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湘西州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重组。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生特医药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创造农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快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借助湘西州旅游业的重大影响力和大量客流提高医药健康产业知名度,树立地域品牌,为拓展国内外市场打下夯实的基础,提升湘西州旅游文化的内涵和档次,让每个到湘西州旅游的人,既带上湘西州医药健康产品,又带上湘西州医药健康、生态环保的理念,满载而归。具体而言,要借助“神秘湘西”的旅游品牌,挖掘文化内容,规范生产和经营,并结合开发休闲园推广湘西食疗养生、药膳、药浴等特色项目,融合到湘西旅游中。并进行必要的对外宣传和推广。

(六)优化环境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2

那么,2006年呢?我国医药行业与医药企业则是在经历了“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的期盼、僵局之秋困惑以后,也开始了变局之际的思考。

开局之期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医药行业也开始了对应的“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在《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已明确规划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处方的制度,加快医药分家的进度;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其实,在此之前,国家科技部、药监局、卫生部、社保部等与医药卫生关联部委纷纷推出了一些产业新政:

从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启动;从第十九次降价到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从卫生部“医院药品招标制度研讨会”的召开到《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出炉;从中央及国务院两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到《刑法修正案草案》将医药商业贿赂行为列入惩治之列;从医保扩容、注册井喷带来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到《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等“一药多名”治理政策出台以及委托加工适度放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改;从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多处涉及医药产业,到《中药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中医药发展纲要》对民族医药产业做出的战略规划;从政府解禁网上药品交易鼓励开展网上B2B贸易,海虹等医药商业试水B2B模式,到医药分销行业集中度逐渐加强……医药新政为开局之年拉开了序幕;新的产业规划、政策和动向,闪烁着新的亮点,带来挑战,更带来了机遇。

从此,医药行业优势资源向大型强势企业进一步集中;以农村市场和城市社区为主战场的低端市场潜力更进一步释放;医药营销由潜规则转向显规则营销环境进一步肃清;医药工商企业的业务交往和战略合作关系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于是,已进入微利时代的广大医药企业,期盼着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的销售市场。

僵局之惑

然而,开局之年却相继发生了“齐二药”、“阜阳特大假药案”、“鱼腥草”、“欣弗”等几大事件,这不仅是我国众多医药企业的迷惑,同样是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迷惑。它似乎从医疗改革、药品监管、市场流通等视角暴露了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成熟。为了打破开局之年的僵局,国家相关部委又采取了鼓励各地探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修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限制仿制引导创新、规范药品包装、实行Gmp飞行检查、成立反商业贿赂专门机构、挂网招标等举措和行动,引导市场向有序、向规则过度。

从此,我国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严峻,因为国家的监管力度加强、改革步伐加快;新的药品评价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将发挥重要作用;药品的注册、生产、流通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控;仿制药受限、包装规范、伪劣药品和假药的流通渠道将会得到根本遏制。同时,我国的医药市场也开始从“潜规则”转向“显规则”、从“无序”转向“有序”。伴随而来的,同样有医药企业营销模式的全新转型。

变局之思

未来五年的医药市场,既是增速最快的市场,同样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将全面重建厂家、经销商、医院、药店、消费者、监管部门乃至媒体之间的全新商业生态系统。如何才能颠覆传统,经营未来,适应新的商业规则新的市场秩序,迎接中国医药产业20年来最大变革带来的挑战?是调整经营战略,还是创新营销手段?是坚守传统医药产品线阵地,还是向保健品、化妆品等边缘产业突围?是巩固医院药店等老战线,还是寻求第三终端市场蓝海?是要自建队伍深度分销,还是招商大包整合社会网络资源?游离于厂商之间的百万个代何去何从?此外,宏观的反商业贿赂重点将导向何处?Gmp再度评审淘汰大潮如何应对?医疗体制改革路在何方?仿改与创新谁是英雄?此乃药企变局之际的诸多思考。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3

【采访背景】: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制定了未来5~1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发展规划》,对未来5~10年蒙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6项主要工作任务: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合理配置蒙医药资源;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推进蒙医药科技进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蒙医药人才;推动蒙药研究与蒙药产业的结合,同时《规划》还特别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机制保障5个方面制定了详细措施。

以“崛起内蒙古振兴蒙医药”为主题,从弘扬蒙药文化,挖掘蒙药资源,规范蒙药市场,加强蒙药科研,打造蒙药品牌,振兴蒙医药及促进医疗体制创新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充分挖掘、展现、传播蒙药具有与藏药、苗药媲美的价值与魅力,内蒙古必须而且已经把蒙医蒙药的发展纳入重要产业来抓,蒙药的崛起势不可挡。

“崛起内蒙古振兴蒙医药”大型论坛,由“内蒙古新闻网”与“自治区60周年大庆办”主办,拟邀请国内知名医药界专家集中论证蒙药功效、蒙药文化、蒙药科研、蒙药发展潜力。通过论坛集思广益,孵化出符合时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蒙药药系和蒙药标准。研发并集中打造几项能走出去、叫得响的、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蒙药标志性品牌。拉动和培养一批药材乡、药材县、药材市的建设,为内蒙古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做贡献。

“崛起内蒙古 振兴蒙医药”大型产业发展论坛预计8月18日——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办。

【内蒙古新闻网】: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记者采访

1、有关振兴蒙医药:

【内蒙古新闻网】:在您看来,“蒙药”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推向全国?

【韩耀国】: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蒙医药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可信度,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借势蒙交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2次大规模的呼市药交会有数十万医药商家、经销商云集呼市,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利用起来;还有就是通过蒙药龙头企业的带动,比如现在内蒙有名的奥特奇蒙药,通过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蒙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也可以借召开各种会议来提升蒙药的行业知名度,如召开关于蒙药发展的营销论坛等;还有一个最好的渠道就是可以借势蒙派营销军团提升蒙药知名度,目前在垄断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行业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权威的蒙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这些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借他们在行业的知名度,对他们进行专访、奖励、炒作等,同样可以提升蒙药的知名度。

【内蒙古新闻网】:在推广上,“蒙药”和“藏药”比输在了哪?

【韩耀国】:首先是地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到位;比如青海的藏药,青海省已把藏药定为优势产业来发展,“十五”期间产值要达到30个亿,目前藏药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产业规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仅是体现在口头上,而主要是行动上,由政府出面,召开招商引资大会、定期召开新闻会、带领藏药知名企业出国考察、重点扶持藏药龙头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借各种机会扩大藏药的宣传力度,但是我们的蒙药呢,这几点我觉得做得不够到位,说了得做,行动是唯一的标准。

第二呢,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藏药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产业规模,成为青海和西藏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我们的蒙药虽然很知名,历史也很悠久,但是目前仍不是我们内蒙古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化,仍是停留在过去一些中蒙医院、蒙医药生产厂、学校蒙医药系等,生产设备老化、科研力度跟不上、营销缺乏创新等,可喜的是,这两年一些民营企业加大蒙医药的整合力度,一批现代化的蒙药企业脱颖而出,对未来蒙药形成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看龙头企业;藏药的一批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藏药的快速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快速推动下,藏药逐渐形成了西藏和青海两地的支柱产业,如奇正藏药、晶珠藏药、藏药股份、金诃藏药、诺迪康药业、西藏藏药、金珠藏药等,而我们内蒙古的蒙药到现在都没有一家蒙药龙头企业,这是最大的差距;

第四、行业的自律和整体性不强;藏药有自己的行业自律和行业协会等,而且整体性比较强,对外宣传的基调比较统一,而且政府的主动性及与企业的互动性非常强,而我们内蒙古的蒙药由于缺乏政府的理性引导,对外是一盘散沙,缺乏整体性和互东性,各做各的,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

【内蒙古新闻网】:蒙医药如何在推广上进行有效的整合?

【韩耀国】:第一:增强产品竞争力,实现蒙药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蒙药发展的前提,蒙药实现现代化、科学化是将传统蒙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及现代营销理念相结合,按照国际标准对蒙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营销,使产品达到国际主流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新药开发水平,制订蒙药发展的一系列标准、行业规范等,使蒙药向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第二:打造蒙药龙头企业,提升蒙药企业竞争力;面对民族医药的竞争加剧,蒙药企业散、乱、多、小的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的竞争,所以蒙药要想发展必须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集约化生产,提高蒙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大型蒙药集团,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通过上市快速融资,力争打造蒙药航母,进而带动其他蒙药企业的发展。

第三:树立知名蒙药品牌,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依靠蒙药企业已有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借蒙派营销人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加快营销网络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独特的疗效、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民族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蒙药的知名品牌。

第四:政府出面建立行业规范制度,强化对蒙药的引导和宣传;面对目前蒙药现状,由政府出面成立蒙药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蒙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蒙药,定期举办各种关于蒙药的论坛、研讨会、交易会,利用蒙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在行业的知名度,对其进行专访、邀请参加会议等,加大媒体对蒙药的宣传力度,规范蒙药的价格体系、营销体系,使蒙药真正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第五:增强人才引进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应根据蒙药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蒙药学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人才、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体制改革,建立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性环境,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有关人员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国际性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对蒙药产业的投入。

第六:特殊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企业创新力度及蒙派优秀人才的鼓励、奖励力度;制定利于蒙药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政策,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蒙药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对于提升蒙药品牌知名度的蒙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及其他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加大奖励力度,对于行业突出的行业垄断产品政府进行政策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内蒙古新闻网】:您目前有没有进行过某种“蒙药”的策划?如果没有,是否有兴趣?

【韩耀国】:策划过,扎冲十三味丸,是一个治疗骨病的蒙药,效果非常好,而且当时全国卖得非常好,总经销也赚了数百万元,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产品只是赚了钱,而没有很好地做成一个知名品牌,这也许是目前许多蒙药面临的一个现状,产品做完了就没事了,不注重品牌的维护和提升,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的产品生产厂家不会操作,全是委托经销商来运作,而经销商只是注重利润,品牌什么的他不管,赚了钱是硬道理。

如我们蒙虎营销策划机构,既有自己的策划公司,同时也有自己的营销公司,也在做全国产品的总,所以好多生产企业跟我们合作,现在我们营销公司就在做2个产品的全国总经销,招商非常好,所以对于蒙药,我们更感兴趣,不仅因为其是家乡药,最主要效果确实好,消费者也认,所以,如果有疗效独特的蒙药,都可以找我们蒙虎公司进行合作。

【内蒙古新闻网】:蒙派营销适合蒙医药推广吗?

【韩耀国】:我觉得完全可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蒙派营销的营销观念现在已发生了质的转变,已由过去的粗放式营销转向精细化营销,由过去的单纯追求利润转向提升品牌、注重服务;

第二:蒙派营销控制着国内医药零售终端65的销售终端;

第三:蒙派营销控制着全国各大媒体75%的医药保健品广告;

第四:国内65%热销全国的的医药保健品是蒙派营销人招商、策划后热销全国的;

这么好的、而且是现成的资源,为什么蒙医药就不能利用呢,也许有的人说,蒙派营销适合做短期行为的产品,如果是树立品牌的产品他们做不过来,但我不这样认为,事在人为,只要整体操控好,完全可以做成功。

2、有关您本人和“蒙虎团队”以及“蒙派营销”

【内蒙古新闻网】:您是内蒙古人吗?内蒙古哪里人?怎么评价您的记者生涯?您有记者情节吗?

【韩耀国】:我是地地道道的内蒙人,从事医药营销策划已有10多年了,我现在自己的公司在北京,家又定居在了美丽的秦皇岛,但是我也忘不掉自己的家乡内蒙古,每年8月份的呼市药交会我总会回到内蒙古与朋友们相聚,由于我是众多蒙派营销人中第一个将“蒙派营销”以书面形式(2005年轰动营销界《蒙派营销》一书作者)提上中国营销历程的营销策划人,所以业内又称我为蒙派营销策划第一人。

虽然现在从事了营销策划这一行,但是短暂的记者生涯是我这一生永远都无法忘记的,因为我一直非常喜欢记者这个职业,所以一毕业就去做了记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当然,如果没有那件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当时也许认为是坏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好的。

但是我现在的性格还是像做记者时那样,敢说敢做,始终保持“三实”,做人要诚实、为人要踏实、做事要务实,这是我的人生哲言。

【内蒙古新闻网】:抛开特殊原因,您认为“蒙派营销”是最“有效的”营销理论吗?

【韩耀国】:从某种角度来说,各种营销模式层出不群,但是谁又能说哪个最有效呢?所以每一个营销模式都有自己的利弊,而且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环境、营销模式也不同,就拿我们蒙派营销来说,在80——90年代末以及2000——2002年的时候确实是最有效的,效果是最好的,其他营销模式确实都不行。

所以说,在特定的时期和市场环境下,“蒙派营销”绝对是最有效的,“蒙派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低成本营销,投入小、效果好,如在80—90年代末,蒙派营销人依靠一张报纸就能够成功,就能够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当时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广大老百姓对于医药保健品的消费意识处于一个朦胧的阶段,尤其是对于医药保健品广告的辨别分析能力较差,再加上国家地政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的监管能力比较宽松,所以正好给蒙派营销钻了一个政策的空子,他们趁着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刚刚起步,纷纷组团挥师大江南北,迅速占领大中型市场,从而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因为当时的消费者不像现在非常理性,不管你怎么宣传,消费者都相信,所以效果就好。

但是现在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所以蒙派营销的效果就不如以前好了,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蒙派营销至今仍是引领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的主导模式和风向标。

【内蒙古新闻网】:不好意思,您敢于揭露医药广告黑幕,可是一些人却把“医药广告黑幕”与“蒙派营销”联系起来,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韩耀国】:这个话题首先得从中国的医药保健品发展历程说起,80年代初,一批内蒙人在国内率先销售医药保健品,他们就是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的先驱者,也是蒙派营销人的开山鼻祖,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成就了中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也造就了以后号称百万营销大军的蒙派军团,但是当时国家相关的行业制度却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管理、监督蓬勃发展的医药保健品,所以市场出现了一些虚假广告、夸大宣传,所以说我国的医药保健品诞生的时候就是一个畸形儿,等90年代末,国家针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相关的行业法规相继出台、监督力度逐渐加大,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的医药保健品市场已经成熟了。

所以说,在国外,人家是先有制度,后有市场,或者是同步进行,但是我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却是先有市场,后有制度,也就是说我国的医药保健品是在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政府没有较好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实施市场化运作的,你想,在没有监督、管理、约束的、不规范的市场现状下,出现了所谓的虚假广告,产品的夸大宣传最终导致了目前的信任危机。

当然,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蒙派营销人的营销观念已发生了质的转变,已由过去的粗放式营销转向精细化营销,由过去的单纯追求利润转向提升品牌、注重服务,而且蒙派营销人至今仍是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推动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的的迅猛发展,蒙派营销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经过10多年的市场洗礼,蒙派营销人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并由此带动了中国各地医药、媒体、广告、策划、印刷、旅游、就业等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透彻地了解蒙派营销在中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垄断地位和突出贡献: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4

激发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从专业特殊性的角度进行思想教育,更要采取培养措施,首要任务是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一,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学习目标的缺失必将给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惰性。非医药专业的学生因所学的专业没有优势,各方面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二,要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改变大学生对于传统高中式学习方法的依恋。学校要教会学生非医药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认识。

(二)加强对非医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发展路径比较明确,学校的各项规划和发展目标都有清晰的设计,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对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因处于不同的学院,该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师资队伍等水平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学校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设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扎实构建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引导机制,帮助学生科学分析未来发展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既要有自己远大理想的考虑,也有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科学、理性、合理地设计未来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非医药专业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明确个人发展目标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要对规划认真修订,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不走形式。

(三)完善非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机制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5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河南商城多人因蜱虫叮咬导致死亡。此外,具有多重抗药性的“超级细菌”目前在日本有扩大感染的迹象。对此,上周的a股市场反应迅速,在“超级细菌”和“蜱虫事件”的联袂刺激下,生物医药板块逆市上涨,鲁抗医药、利尔化学等个股纷纷发动涨停冲击波,如此态势让人不禁想起去年的“甲流”式疯狂。

其实,a股市场走弱,资金存在避险需求以及生物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才是生物医药板块走强的主要原因,而后者更是生物医药个股股价上扬的强大支撑。

生物医药:未来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近期将上报至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进一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部署,如江苏、上海、北京、四川等地政府都将生物医药纳入到正在实施的新兴产业振兴计划中。

《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有关部门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都有,而生物药是最多的。涉及恒瑞医药、上药集团、华北制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10多个企业和研究机构。

新医改:未来10年是整个医药行业黄金发展时期

2009年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2009-2011年着力抓好5项重点改革,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并将在3年内(2009-2011年)投入8500亿元。

新医改对行业影响深远:扩大医疗市场蛋糕、激活医疗消费,对医疗产业链重构,有利于已确立细分领域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强者恒强。2009-2011年是产业链基础投入和结构性改善期;2012-2020年,医疗药品的消费拉动才将真正显示出来。因此,未来10年将是整个医药行业黄金发展时期。

新医改将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建设使医药企业先后受益:疫苗企业直接受益于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率先投入;医疗器械受益于先期国家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当医疗资源下沉、医保低覆盖后,品牌普药企业显著受益;当医药工业竞争秩序理顺后,医药商业企业加速整合与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细分领域龙头)全程受益。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6

摘要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医药企业并购上市成为医药企业发展减负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的达到并购效果,医药企业在并购中必须做好税收筹划。本文阐述了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并对医药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医药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操作策略。

关键词医药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基本原理实例操作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新的调整,企业为了达到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最大化利益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税收筹划为手段,采取并购的方式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和并购成本,在不违反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达到两个企业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两个企业在某两个方面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但分开经营税收成本大,因此,企业有选择性的进行并购,这样一来,不但达到减税的目的,在企业内部也会出现重组,以竞争优势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1]。

一、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2]

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就是在不违反税收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变更某纳税人的纳税税目、调整税收纳税人的角色、调整税率、分解计税依据以及对税收征管的充分利用等手段,达到减轻企业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在税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变更分解等财务手段,在并购中实现企业减少税负的目的。

二、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

医药企业为了能够在新的税收政策下达到并购上市的目的,必须通过税收筹划来减少税负。医药行业通过税收筹划,能够增加企业资金,推动进行后续的并购行为。通过税收筹划在降低企业纳税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节省资金用于扩大发展。通过税收筹划,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大幅提高,资源得到重新优化配置,资金流通更为顺畅。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参与国内外竞争。并购中的税收筹划能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并购浪潮中减少并购成本、降低并购风险,顺利融入全球化竞争之中。另一方面,医药企业并购重组能够盘活存量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三、医药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实例分析

1.我国医药行业并购的特点

我国的医药行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暂,而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并购前后都存在较长时期的过度期。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低,行业处在规模化的产业事例阶段,因此并购较为活跃[3],但并购呈现几率高,规模小、并购次数较多的特点。另外,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出现此起彼伏的现状,并购行为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走向成熟化。

2.医药企业并购案例

医药企业并购案例为数不少。三九集团,在药厂出现危机时,及时调整,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兼并41家企业,集团资产达到近百亿,但由于这种不断并购,使得企业最终缺乏资金被华润所并购。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在政府的指导下,并购31个医药工商企业,经营成功后,进行重组上市。华源集团仅用不到十年的时间通过并购将资产从1.4亿膨胀到570亿,创造了神话般的并购历史。东盛集团的命运同华源集团不无二样,最终走出了历史舞台。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并购系如下图所示。

仅在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并购案例共发生了18起。以东虹医药的挂牌为例,其注册资金120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5.6亿元,其主营国产药品、中外合资药品和进口药品,公司2012年1-9月实现净利润1357.78万元,可谓经营稳健,股权出让方中山医疗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额投资的企业,其出让行为不但取得中山医院的批准,还获得了卫生部的同意,这使得国药控股、上海广慈医学高科技公司竞相并购。另外还有山西振东制药服份有限公司并购山西晨东药业有限公司等等。国内其它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不断发生。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今后国内医药行业并购行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3.医药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在税收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和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医药企业为了加快发展,不得不寻找扩大的突破口,采用并购手段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某医药企业a是上市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在医药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上表现突出。另一医药企业B是生产制药企业,在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管理机制难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没有新药品的注入,企业资金流通出现问题,财务出现高额负债。为了将a公司的优势强势推向市场,将现有的科研力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将研发药品进行流通,经过市场调研,a公司发现B公司恰恰是其发展的有力助手,而且只要给予B公司资金和新产品,两者就能产生双赢的效果。经过周密的计划,a公司筹划了几种并购B公司的方案:方案1,股权置换资产型。a公司以150万元现金及970万股购买了B企业的固定资产,同时B企业宣布破产。(并购时a公司股票市价5元/股,并购后股票市价5.2元/股,面值1元/股,共有50000万股)。方案2,现金支付型。a公司以5000万元现金购买B企业的固定资产,B企业宣布破产。(假设增值后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为5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为10%,贴现率为8%)。方案3,债权债务承担型。a公司以承担全部债务的方式并购B企业。

方案1的税收筹划:1)流转税。企业在转让房屋建筑物及转让土地使用权

时应按销售不动产及转让无形资产缴纳5%的营业税(1250+200)×5%=72.5(万元);B企业转让机器设备时,应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850/(1+4%)×4%×50%=16.35(万元)。2)企业所得税。a公司支付B企业的合并价款中,非股权支付额占股权支付额的比例为15.46%(=150/970)小于20%,符合税法规定免税条件,B企业可以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再经过对a公司的25%的比率提取公益金,并弥补B企业的亏损,最终a公司采用此方案的最终并购成本为184.17万元。

方案2的税收筹划:B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的计算同方案一。B企业应缴纳所得税为25万元(=(1250+850-1200-800)×25%)。由于B企业合并后就会解散,实际上这笔122.74万元的税金将由a公司缴纳。其次,B企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使a公司获得折旧税收挡板的效应。折旧税收抵免额计算如下:[(2150+850-210-800)/5×25%]×5=25(万元),现将折旧抵免额折算为现值19.92万元。综合上面分析,a公司如果采用方案二的税收成本为102.82万元。

方案3的税收筹划:方案三属于产权交易行为,相关税负如下:1.企业所得税。根据前述所得税相关法规规定:该并购业务,B企业的资产总额为5000万元,负债总额为5200万元,负债大于资产,B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a公司如采取承担B企业全部债务的方式并购B企业,根据上述规定,B业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2.流转税。根据前述流转税相关法规规定: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是不用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4]。

对比上述三种税收筹划,a公司只有将B公司的债权债务全部承担过来,在并购过程所消耗的并购成本最低,即通过最少的并购资金,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可见,只有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才能在并购过程中节约成本,不至于盲目并购导致资金链的断裂而最终并购失败。

四、医药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操作策略

1.在医药企业并购中对并购企业的合理选择

医药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更大的经济利润,但如果像三九集团和华源集团那样无限多元化并购,在并购成功后,继续进行并购,这种盲目并购,缺乏对所并购企业的科学调研和税收筹划的预见性,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转入被并购的行列。合理的进行并购企业的选择,才能保证并购资金的节约。在并购时,可以优先选择有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和兼并有亏损的企业[5]。这样一来,企业就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将节省下来的税收资金进行更好的发展流通,这种科学应用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就是税收筹划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并购后企业良性循环。而亏损企业在税法上有相应规定,能够利用下年度的赢利进行弥补当年的亏损,而且弥补不足部分还可以递延。在5年内进行补齐。主企业就会减少所得税。

2.企业并购过程的纳税义务变更

某个企业同时可以采用多种纳税方案,不同的纳税方案对企业税负起着决定作用。在进行纳税人选择时,要相互比较,尽量选择低纳税义务。对于税率而言,要在税法允许范围内进行低税率的选择。在医药行业上,不同类别的税率不同,那么在开据增值税发票时,则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按照税率进行计算,进行纳税义务的变更能够直接降低税负。

3.进行专业的税收筹划

医药行业并购行为涉及企业的发展前途,为了进行专业的税收筹划,企业有必要对有税收筹划能力的内部财务人员出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税收筹划的专业水平。因为只有本企业的财务人员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特点、运营情况、财务状况,培训本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针对医药企业的运营特点进行税收筹划的量身定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水平。另外,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税收筹划人员进行辅助筹划。专业税收筹划人员工作阅历广,对问题考虑较周全,税收筹划条理性强,科学性高、对优惠税收政策了解、对税率选择比较熟悉,请其进行辅助税收筹划,能够增强本企业财务人员的筹划能力,并大大降低了企业并购的风险和并购成本增加。

4.积极与国家税收机构沟通

医药行业要积极与本地区税收机构进行沟通,加强对目前税收政策的了解,方便进行税收筹划。地方税种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同的上下幅度,税务部门在执法中具有一定的自由裁定权[6],这个幅度并不违反国家税收,而这个幅度税收筹划人员只能通过与税收机构的人员沟通才能达到最低化的标准,实现税收筹划方案依据是最新最有效的。

五、总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收政策以及医改方案的不断更新,医药行业的并购行为不断发生,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更好的发展,医药行业并购时,要利用好税收筹划的原理,认清税收筹划的重要性,进行专业的税收筹划,才能在并购过程中降低税负,节约并购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库存资源,为并购后的成功运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可维.浅析中国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策略.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2]林静敏.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税收筹划研究.厦门大学.2008.

[3]袁亮.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耿喆,颜毓洁,田洁.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实例分析.会计之友.2011(30).

[5]刘仁慧.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操作策略.北方经贸.2011(07).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医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一、医药电子商务和医药电子政务关系辨析

医药电子商务是指医药商品的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在互联网上交易药品、医疗设备及其它产品或服务的活动。在医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参与的主体是医药企业。我国常见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有健一网、华源医药网、药百川、天猫医药馆等。2014年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放开处方药在电商渠道的销售。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有望迎来井喷高潮。

医药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对医药产品的监督与管理,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医药电子政务的办公流程中,参与主体主要是医药行政部门。

医药电子政务是特殊的医药电子商务。不同之处在于,医药电子商务的主要功能在于构建线上医药交易平台,以交易量、成交额为衡量标准;而医药电子政务的交易功能较小,主要功能在于医药政务信息的、医药信息的公众服务以及医药企业的行政许可服务等,以服务质量为衡量标准。

二、医药企业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所取得的经验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正式起步于2005年,到2013年线上医药市场规模已达42.6亿元。8年中,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由于医药电子商务可以为医药企业带来巨大利润,2003年、2004年时,许多医药企业纷纷投入医药电子商务行业攫取利润。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个商家表现出极大的自发性、零散性与盲目性,系统不能相互贯通,建设多有重复,规模与影响十分有限,盈利水平较低。

2005年12月,《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的实施,本着“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运营规则”的原则,严格审核制度。2006年通过审批允许在互联网上进行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仅有5家。这使得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有了高起点,从那一年开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正式起步。

(二)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

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是医药电子商务的基石。提升医药企业信息化水平就是提升医药企业电子商务的水平。首先,应当提高的是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站,实心内部信息沟通的无障碍。还应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miS)与制造资源计划,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并且使其与财务系统形成有效闭环。然后,应当提升企业外部信息化水平,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从供应链角度考察医药产品的采购、生产与销售。最后,利用医药企业的内外电子综合平台开展商务活动。

(三)加强医药电子商务的服务意识

医药电子商务市场的扩大与繁荣与其强大的客户服务意识密切相关。在销售前,要提高交易平台的回复速度,及时回复客户咨询。此外,医药电子客服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客服人员,他们必须是具备扎实医药知识的药师。在销售中,客服人员应当与客户及时沟通,倾听客户需要,为客户准确推荐药品,获得详细收货地址,确保支付安全。在销售后,对客户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回复,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准确、耐心回答,提升客户网购体验。只有加强医药电子商务的服务意识,才能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提升客户,才能拓展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三、借鉴医药电子商务经验,开展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医药电子政务作为特殊的医药电子商务,可以借鉴医药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医药电子政务系统。

(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我国医药电子政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由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独自设计运营,呈碎片化、零散户趋势,彼此之间亦很难互联互通。目前,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十分迫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应当统一规划各地医药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网络平台,构建统一的企业审批管理、药品注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为企业、个人提供政府机构职能查询、政府业务信息、政策法规查询、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只有有了统一的规划,才能实现各地区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内耗,为医药企业与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

(二)加强医药行政部门信息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任何行业不能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就不能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医药行政部门应当借鉴医药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利用信息化促进医药电子政务的不断前进。

医药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政务内网、政务专网以及政务外网,实现内网隔离、专网专用、外网互联;建设医药电子数据库,便于企业或个人查找核对;建设医药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行政审批系统、特殊药品监管系统、医药广告查询系统、药品实时监控系统、药品生产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安全信用管理系统、抽验办案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的建设要注重便捷性、实用性、艺术系以及易操作性,为医药企业与消费者提供优良的电子政务服务。

(三)加强医药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医药行政部门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从“监管型”部门转变为“服务型”部门。医药电子政务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方便医药企业或者顾客在互联网上进行各项工作。医药行政部门面向企业时,应当以促进医药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为目的,做好医药政策宣传、相关信息宣传,为医药企业提供网上相关文件、公告、公示、缴费信息、行政许可事项申办须知、申请表及软件下载等各项服务。医药行政部门面向公众时,应当以公众为中心,认真听取建议与意见,改进服务质量,提升公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孟令全,武志昂,刘颖.基于医药电子商务的医药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C].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

[2]杨莉,孟令全,常艳.我国医药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C].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8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表明,中医药在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医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具原始创新潜力,既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又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历经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在慢性疾病、疑难疾病、新发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破解医学难题方面,作用日益显现。发展中医药已成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现代中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以其特有的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等产业特色,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为此,很多省份都加快抢占中医药发展的制高点。省早在年就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陕西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的“药谷”的目标,广西、浙江、江苏等中医药资源丰富的地域,也都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

我省发展中医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区作为全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药用资源种类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我省占37.7%;在全国常用药材中,大约有1/5的品种在我省的蕴藏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其中人参、鹿茸、刺五加、关龙胆、北细辛、林蛙油等药材道地性强,质量优良,有8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年9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我省开展“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这为我省加快人参产业振兴和中医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我省中医药研发基础雄厚,作为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拥有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大学、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单位,汇集了诸多科研力量。中医药科研平台规模日益扩大,承担了国家“973”等一大批中医药重大课题。我省拥有大批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继承教育全面推进,中医名医、名师、名家辈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中医防治脑病、心血管病及脊髓空洞症治疗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将其纳入战略发展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我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的省份,是第一个全面建设省、市、县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的省份,全国首批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经过上下内外的共同努力,全省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我省加快发展中医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当前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整体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淡化、继承创新不够、人才队伍断层、产业规模尚小、保障措施较弱等,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

二、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切实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去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要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我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把中医药作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特色优势,加快传承创新,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会事业发展、医药事业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切实突出中医药的特殊地位,发挥中医药应有作用。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等特点,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具有发展中医药的比较优势,应该在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深化医改中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需要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局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医改中进一步抓好中医药工作。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制定新农合和城镇医保有关中医药扶持政策,引导医疗机构有效运用中医药、城乡居民积极使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优先建设中医医院和科室,扶持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切实落实中西药并重原则,发展中药品种和院内中药制剂;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作用;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模式。

二是加强中医药资源开发研究和科学利用,促进中医药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药材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中药生产企业151个,生产品种212个,销售收入384.6亿元。要进一步发挥我省的特殊优势,切实把中医药经济做大做强。加强全省中药材资源普查,重点做好区中药材资源的普查,争取国家中药资源普查试点项目,全面掌握我省中药材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发展变化及市场供需状况,建设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数据网络。以中药“名厂、名店、名药”为骨干结点,加快中药品种创新研究,不断提升和壮大中药产业,推进我省作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全面建设。在发展中药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中药农业,立足推进“三化”统筹,推动形成规模化道地药材种养殖基地和专业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中药知名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完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和中药新药审批管理制度。强化市场运作,整合中医药资源,推进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药创新链,发挥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使企业成为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升级的投入主体。切实改进对医疗机构当中的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院集团成员单位对中药制剂的使用和发展。发挥省人参生命研究院等中医药单位、中医药研发平台在实施国家“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参资源有效整合、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促进我省医药经济加快发展。同时,要加大野生、种植特色药材资源的技术品种研发,扩大产业规模。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医疗、科研、生产单位和企业走出去,扩大中医药影响,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是加强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省现有各类中医医院69所,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5000人。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而关键的位置,特别是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中起到“龙头”的作用。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仍比较薄弱,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要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合理规划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布局,坚持重心下移,加大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要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功能明确、成效显著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级中医医院要承担起重大、疑难疾病和急危重症的中医药防治任务,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市、县级中医医院要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中医药防治工作为主,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基地,成为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指导示范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的,中药新药往往都是在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制的,我们的一批中医药名师,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要按照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中医药疗效确切、优势明显的病种和重点专科(专病)为抓手,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全省范围内培训推广。

三、努力营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发展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把对中医药的扶持与促进,落实到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和具体行动中,共同营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建立起自上而下完善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各市(州)政府要比照省里的做法,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中医药发展,及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医药行业;兼并重组;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8-160-04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十一五”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势头,成为世界医药生产大国和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行业集中度低。“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行业的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国家的战略导向虽然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如何根据国家战略和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积极稳妥的推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是“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概况

自2010年以来,在国家力促行业兼并重组的推动下,我国医药工业的大型企业不断涌现,行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但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现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2011年,全球医药行业CR3、CR10分别为19.1%、45.2%,而我国则不到5%、15%,属于典型的分散竞争性产业市场结构。就分行业而言,以医药制造业为例。2011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马歇尔-勒纳指数仅为14.5%。医药行业集中度低下表明了我国大型医药制造企业缺乏,在集团化、规模化的大背景下,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推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是医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图12006-2011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马歇尔—勒纳指数

注:马歇尔-勒纳指数大于10%属于高进入壁垒,7%~10%之间属于中等进入壁垒,低于4%~7%属于中低进入壁垒,4%以下属于低进入壁垒。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2我国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可行性分析

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医药行业兼并重组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含重要的发展机遇。

2.1从支持性政策角度看,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2.1.1“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推动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思路已经明确,医药行业成为国家政策支持兼并重组的重要行业在2010年政策面力促行业兼并重组的推动下,见表1。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步伐不断加速,行业迎来更多的重组机遇。事实上,在医药行业的整合大潮中,我国医药行业的整合效应已初步显现,一系列政策性组合拳已成为推动医药行业大整合的历史性机遇。

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在政策的引导下更加深入。2012年初出台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推动医药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目标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同时,伴随新版Gmp改造期限临近压力的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竞争版图将被重新划分,行业间的兼并重组也必将因此加速。此外,《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医药包装行业“十二五”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陆续出台,预计“十二五”期间医药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产业集中度低的现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工信部已经会同药监部门制定促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资源整合。

综上,“十二五”期间医药行业的发展将主要以整合重组为主线,政策重心在于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优化资源配置、兼并、重组、联合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未来,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将有利于医药行业发挥规模效应,一部分管理效率较高、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医药制造企业也必将脱颖而出。

、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三、保证措施。……

(六)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政策。认真落实有关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项目优先予以核准,在股票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以及银行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通知》2012.4

工信部一、建立健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组织协调机制。

二、努力营造企业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

三、协调解决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中遇到的问题。

四、做好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五、建立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情况交流制度。

《2010-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商务部《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参股和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达到实现行业整合和优化行业结构的目标。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2013.1

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证监会等量化了医药行业改革的具体目标,推动产业机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注:资料来源:本研究组整理

2.1.2各地不断完善并积极出台多项措施,促进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在国家力促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推动下,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并积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切实解决企业兼并重组面临的难题,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做法,如在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贵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整合制药企业,打造2~3家大型中药企业。各地在促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探索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2从企业兼并意愿、能力及实践看,兼并重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2.2.1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愿强烈近年来,在国家对医药行业关注度不断提升以及行业自身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医药领域的兼并重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几乎所有的医药龙头企业都已将兼并重组列为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以寻求更长远的发展,中小型医药企业也积极通过加大并购或项目扩建等方式,寻找自身出路。目前,一批符合行业政策发展方向、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医药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愿强烈,他们已积极进行兼并重组的准备,期望能够通过兼并重组,使资金、人才、技术能够迅速聚拢形成合力,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而部分外资企业也开始把合作的目标锁定在具有渠道优势的商业企业,希望通过兼并重组把既有的产品优势延伸至终端。

2.2.2企业已具备兼并重组的能力首先,从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情况来看。2006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量为641个,到2008年已达到1601个,增长近两倍;科技机构人员数量从2006年的26362人增至2008年的60221人,同比增长128%;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从2006年的18810人上升至42202人,科技机构经费由2006年度407905万元增至917083万元,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其次,从盈利能力来看。2013年1~4月,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65.4亿元,同比增长20.4%;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19.5亿元,同比增长18.6%,虽然行业利润总额增速低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但自2012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已实现连续提升,行业获利能力持续改善,行业持续较快增长的确定性依然较为明显,收入和利润增速在制造业中保持领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

再次,从融资能力来看。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快速发展、创业板股票市场的开设,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医药成为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在目前政策和市场大环境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融资,为兼并重组提供条件准备,而拥有充足资金的公司则纷纷进行收购和兼并,并在2010年下半年先期掀起一波并购高潮。如2010年6月,科伦药业ipo获得近33亿元的超募资金,利用这些资金,科伦药业收购了安阳大洲药业、浙江国境药业、广东庆发药业、桂林大华制药和崇州君健塑胶。仅2011年1月份,制药行业并购就有7件,交易金额合计4亿美元。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科技实力雄厚、资金充足、融资能力强的医药公司必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2.2.3企业兼并重组的成功实践将为后续企业提供经验借鉴自2011年6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后,我国医药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日渐活跃。仅在2011年,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医药集团,华润集团重组北京医药集团等项目顺利实施,并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业务布局调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此外,华东医药、康芝药业和科伦药业等上市公司也试图通过收购重组,解决产能矛盾,加快产品或结构调整。2012年5月6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旗下两家停牌已久的上市公司中国医药和天方药业的重组方案出炉,中国医药以吸收合并方式吸并天方药业,体现了通用技术集团拟将中国医药打造为医药板块的唯一上市平台,并借此整合集团医药资源,更好地应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上述一系列具有标杆意义的企业兼并重组的案例和成功经验,将为后续企业兼并重组提供有益经验借鉴,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2.3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看,整体发展水平的“减速”及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将为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供有利契机

“十二五”期间,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不仅面临着一系列外部支持性政策环境的发展机遇,同时更存在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内生式机会。2011年虽然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势头仍能保持,但利润增幅放缓,全年增幅不到20%。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减速”,为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进入2012年,医药产业环境开始逐步好转:政府医改投入将不断增加,到2015年投入增长较2012年增长50%;“唯低价中标”将逐步消失,将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对已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在定价、招标采购方面将给予支持,倡导市场机制,并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伴随产业环境的逐步改善,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利润增幅将达到18%。不低的利润增长率将为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奠定信心。

3推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选择(此政策建议部分即为结论。文章逻辑结构:行业兼并重组现状及存在问题-兼并重组的可能性-如何推进兼并重组)

3.1产业促进政策

第一,应以新修订Gmp为杠杆,有效发挥实施新修订药品Gmp在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促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医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应尽快出台鼓励医药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细则条例。兼并重组过程中,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人员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妥善安置企业职工的,可按有关规定减免相应税收;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如可通过技术改造专项等方式,对企业技改项目给予支持,切实减轻企业投资负担,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第三,优先支持兼并重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强和创新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第四,各地区要研究制定推动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把兼并重组与企业改制、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等结合起来。第五,应支持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列入行业重点发展的、规模效应明显的产品,应当重点支持这类企业的兼并重组。第六,对于跨地区甚至跨国的企业兼并重组应给予行政上的支持,以重组为手段,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七,认真清理、修订、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规定和做法,尤其要坚决取消各地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区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规定。第八,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公共服务平台。

3.2企业引导政策

第一,应引导企业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兼并重组,深入研究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高度重视企业兼并重组中面临的市场、财务、职工安置等方面的风险,以及跨国并购中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强度,妥善制定相应的应对院和措施,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二,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

3.3税收激励政策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债券债务等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第二,应进一步放开行业并购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能为社会解决更多就业的兼并重组,鼓励商业银行给与并购贷款的支持;第三,在放开行业并购贷款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第四,积极探索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地区间利益共享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

3.4法律法规

第一,应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兼并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范操作程序,加强信息披露,防控内幕交易,防范道德风险。第二,健全法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医药企业的兼并重组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规范、有序地进行。要建立完善反垄断的法律措施,完善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获得最详尽的信息;完善外资利用的相关法律体系,以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技术传导、技术带动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以为吸引大型高技术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搭建良好平台。

3.5市场准入政策

准入门槛是行业优化组合、做大做强、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通过设立、提高准入门槛,能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保护环境,有效遏制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范行业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因此,医药行业的准入条件应从能耗、技术水平、环保、安全、质量等几个方面对医药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行为进行规范,要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对我国医药行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准入条件提高后,医药行业中的小医药企业的发展必将得到有效遏制。随着中小医药企业数量的减少,中国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局面将逐步改善,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行业高门槛的限定将进一步加强和加速大企业主导医药产业的格局。

3.6对外开放政策

鼓励优秀的医药企业充分利用外资促进医药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在本土市场建立起强大的市场基础,并加入全球竞争。

第一,要为引进技术提供相关便利和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跨国医药企业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构建有效渠道和提高政策支持;第二,要强调自主创新,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转化成自主知识资产和组织能力,才能真正通过达到利用外资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的目的;第三,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强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维护国家安全。

3.7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中介组织作用,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供求信息的交流渠道,建立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一,可定期开展医药行业资产重组论坛,扩充医药企业互相交流的平台;第二,在产业集群内设立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提权交易服务平台;第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兼并重组中牵线搭桥的作用,做好信息咨询服务;第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中介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重点引进和培养熟悉企业并购业务,特别是跨国并购业务的专门人才,积极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战略咨询、法律顾问、财务顾问、土地估价、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融资中介、独立审计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认真做好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加强宣传引导。

[参考文献]

[1]陈兆奎,申俊龙.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4):98-99.

[2]张毅.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现状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16):121-122.

[3]杨舒杰,陈晶,王淑玲.我国医药企业并购行为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6):12-24.

[4]刘丽华,王珊,鲍玉荣.国内外医院床位资源变化比较[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2):179-181.

[5]桂克全.兼并重组需先冷后热[J].中国卫生产业,2010,7(3):20-20.

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篇10

中医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经过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还不到位,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不足,部分中医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中医药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短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未得到有效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药科研体系还不健全;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各县(市)、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努力开创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中医药工作。认真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把中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为中医药发展与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立足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中医中药相互促进,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

三、健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一)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政府在区域卫生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实施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年以前完成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和3-5所县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合理规划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使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达到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二)提高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修订完善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制定出台*市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规范,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三)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继续开展示范中医医院创建活动,推出3-5个办院方向明确、中医药服务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中医医院。推出30-50个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中医品牌。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落实国家、省级名中医待遇,市级名中医享受市管专家待遇。

(四)健全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功能。强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中医药病床不少于总床位数的5%。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服务规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必备中药、煎药室和煎药机,到2015年,保证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中医医疗机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组织运营规模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名老中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多地点执业,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筛选一批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中医药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与技术,提高运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疾病预防和康复、食疗药膳、运动调摄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严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到2012年,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继续开展历代医家医案及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的整理研究。制定专门政策对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给予支持。组织实施国家和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推荐具有较高资质的中医药人员作为国家和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开展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依托现有中医机构创建2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制定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为系统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多方搜集民间医药知识、单方、验方和技术,加强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筛选、评价、利用和保护。

(二)推进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支持中医药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取得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体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医药研发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加快中医药成果转化。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三)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完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重点做好中医药科研、生产、经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申请中医药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妥善保护不宜申请专利的中医药工艺、方法。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要求,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医药技术人才到国内高等院校和知名中医医院进行学习,强化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筛选一批中医医院争创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达到中专水平,县级以上中医机构中医药人员要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到2015年,乡村医生中中医人员要具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二)落实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完善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优先解决相同条件下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问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医带徒活动,河北省名中医、*市名中医,要在双向自愿的前提下,每人带徒1-2名。

(三)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培养。落实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有计划推荐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新一代中青年名中医。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重大课题研究、重点研究室建设等途径,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织开展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选拔100-200名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

(四)开展城乡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公开选拔一批中医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制定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方面给予照顾。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鼓励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学历教育。

(五)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中医药人员专业资格考试方法和标准。落实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市重点药材品种资源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植资源库建设,保护药材物种的多样性;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农村土地流转和山区保护开发的政策,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优势区域内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积极探索药材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生产模式,逐步改变药材分散种植局面,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规范化生产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中药材无公害基地建设,开展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无公害中药材地方标准,推广优良品种及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技术。以规范化药材生产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药材初加工与深加工,并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质量。

(二)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和落实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中药创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为现代中药产品。综合运用现代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配合省对我市优势企业的中药注射液、软胶囊、超微粉胶囊、颗粒剂等中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质量再评价,进一步提高中药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完善质量标准,巩固、扩大优势地位。积极开展中药饮片剂型创新研究,推进中药饮片加工业的改造升级。在中药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物流中心。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到2015年,使中医药产业规模与效益居全省前列。

(三)完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管理。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加大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抽验力度,积极探索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快速鉴别方法;执行《中药材、中药饮片名称及基源标准》,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分级、分类管理,规范中药材市场;推进中药饮片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中药饮片的经营渠道;完善中药饮片包装规范,积极推广规范包装的中药饮片,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购进和使用规范包装的中药饮片;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要配备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准确提供购药指导和用药咨询。

(四)支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使用。鼓励医疗机构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验方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的备案记录、调剂记录和临床病历,均可以作为使用历史的证明资料;对于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的传统名方及验方申报医疗机构制剂的,依法简化申报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生产,鼓励医疗机构委托Gmp达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和Gpp达标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经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使用。

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在中医机构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弘扬中医药行业传统职业道德,树立“大医精诚”的价值观,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文化修养。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健康保健意识。在市区内选择2-4个公园,建立档次高、规模大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7个县(市)中医院建立不少于100平米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园地。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尊重保护中医药、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落实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项目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局际协调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中医药工作协调会议,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局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协调组织,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合理加大中医事业费占同级医疗卫生事业费的比重。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