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29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1

关键词:大数据;工业企业;信息化

一、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指的是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工业企业中,公司业务往往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这类数据的处理十分复杂且耗时。采用大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得出理想的数据处理结果。大数据本身有一些特点:一是数据量巨大,常常不是以普通的G或者t为单位进行衡量的,更多的是以pB为单位。二是处理数据的种类更加齐全,例如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等。三是处理速度更快。为了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大数据处理十分重视速度。四是价值密度较低,大量的数据中存在的有效信息只有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的资料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大数据具备了传统数据分析方法所没有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才使得大数据能够对工业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也使得一些当前常规软件所不能进行处理的大型数据能够通过大数据处理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解决[1]。

二、工业企业信息化

1、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是在新形势下企业采取的战略发展方向。信息化具体表现为在产品的生产、销售、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产品质量的有效提高、销售服务的进一步优化以及企业管理的高效合理。工业企业信息化能够积极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式不断创新,而企业的发展又能为信息化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企业必不可少的一大特点。科技和设备的不断进步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工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小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解决。工业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下,且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还缺乏经验。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产业。较长的发展历史使得传统的工业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运行模式。信息化技术在很多传统企业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行,导致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技术尚不成熟,对于很多数据处理业务的针对性较弱,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如何使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是实现信息化与企业运营有效结合的关键。

2、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措施。针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存的问题,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只有解决好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具体措施,能够切实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1.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应当创设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保证信息化产品和设备的积极采用和正常运转。一方面,企业要具备对信息化的清楚认识,不断主动引进高新科技产品,从物质条件上保证信息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应从创新管理模式的角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优化。管理的一大重点内容在于人员,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职责和权益进行明确的划分,做到奖罚分明,依靠准确公正的制度来监督相关人员的工作。并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行为予以嘉奖,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硬件和氛围两方面同时着手为信息化的进行创造基本的所需环境。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固然能够为企业数据的存贮和处理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网络安全隐患。因此工业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抵御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信息系统彼此紧密关联。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可能存在着使用权不明和被泄露的风险,数据的存放和共享也可能会出现被篡改等问题。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采取必要的安防措施避免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安全问题。

3.强化数据整合运用水平。大数据技术的特点除了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一个特点是信息价值密度较低。实现企业信息化必须要强化对数据的整合、利用能力。工业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而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的整理、系统的分析是当前企业信息化面对的难题。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及时的统一,推动数据处理的顺利进行[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要采取措施提高信息化程度,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王建祥单位: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2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理;财务转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2.016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1企业财务转型的背景

当前,企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信息化的“围剿”,传统的财务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财务不仅仅要为企业提供核算和信息反馈,更需要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发挥决策与监督的作用。在预测分析中,财务管理要准确研究市场信息,以需定销,以销定产,精准地对销售、利润、成本、资金等进行预测,这需要企业财务实现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在经营决策中,企业需要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如何确定等,这需要企业财务开发新的财务模型,以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财务后果,从而进行权衡判断;在全面控制方面,企业要想实现对决策的落地和精准控制,就需要有足够且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依托。因此,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传递的及时性成为企业进行准确决策与管理的基础,而如何解决财务信息的两难问题成为企业面临的最急迫的财务问题。

2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财务管理的重心逐渐实现了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移,这是在财务管理领域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与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由于财务信息往往在事后进行归集,既不利于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远程实时监控和指挥管理,也不利于上层单位根据各业务单位情况制定战略部署与决策。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需要把信息技术引入财务管理中,削弱重复性作业对人工的依赖,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节约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降低财务信息的错误率与滞后性。在这种数据流的分析下,业务和财务实现了同步融合,同时,通过把数据运用到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中,真正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精准控制。信息化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为企业做大做强保驾护航。因此,在越碓礁丛拥木济环境下,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职能的竞争力,企业迫切需要进行财务职能的转型。

3信息化背景下财务转型的途径

3.1建立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管理一直面临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且企业规模越大,这种问题越严重,这是多层级信息传递中“牛鞭效应”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的根源。由于竞争壁垒的降低,互联网下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大企业病”的惯性更加突出。因此,为解决信息失真和传递不及时的问题,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传递。在这种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应运而生。首先通过标准化业务流程、规范化制度体系为财务共享中心建立制度基础,然后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实时、智能的财务信息的整合,构建云计算大数据的共享中心,为财务共享中心奠定数据基础,通过网络联网技术把各业务领域的数据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使企业能够统一核算费用、审批以及绩效管理。同时由于企业财务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导致的信息失真和传递滞后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且降低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营运成本和财务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在财务共享精细化、科学化的依托下,企业财务能够真正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决策执行,从而实现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

3.2建立有利于企业财务转型的内部环境

企业财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管理者就能解决的事情。财务信息化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依托于企业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环境。具体来说,包括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资金保证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信息化财务转型需要从上到下积极开展,由于原有的惯性,执行员工并不会对信息化财务转型抱有过多的热情,这时需要管理层进行信息化理念的传递,使执行人员真正理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在管理层的引领下,构建起能够推动企业信息化落实的企业文化,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信息化财务转型的重要性,最好使各员工把自身的利益与信息化财务转型相联系,更加主动地接受和落实信息化的普及。此外,应建立信息化财务转型的专项资金,因为信息化的落实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云计算、财务共享等信息化方式的落实,带来的是专项设备的购买以及原有部门的整合与重构,这需要有专项小组进行执行,并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以实现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最后,为使信息化财务转型不流于形式,还必须健全与其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应用信息化后,信息系统更加复杂,系统生成的交易数量和业务对系统的依赖程度更高,与之相关的自动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相关安全控制如果无效,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甚至系统瘫痪的风险,这会对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损失。因此,一旦内部控制不健全,所产生的风险也会更大,这要求企业要建立健全与信息化相关的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因此,完善信息化财务转型的内部环境是保证财务转型顺利实施的基础与保障。

3.3培养信息化人才

企业的运营与决策都是由人进行实施与控制的,因此,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转型必然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当前,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财政部统计,在我国目前的1400万财务工作者中,将近80%的人只从事财务会计记账等基础性工作。这说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信息技术又是实现财务职能转型的必要手段,这必然会使财务信息化的推广受阻。同时,财务的信息化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就能实现的,财务的信息化不仅改变了财务工作者的从业方式,也会影响业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这是因为财务共享下财务与业务必然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一个大财务的概念。因此在当前阶段,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以及转变财务人员和其他参与者的认识是推进信息化下财务转型的重要条件。

4结语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化下的财务转型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这不仅涉及财务部门内部的组织重构,也会对其他业务部门的行为方式带来冲击,必然会受到原有利益惯性的阻碍,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转型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因此管理层应下定决心,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企业财务的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让信息化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应对力的新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隋玉明.大数据时代集团财务共享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4(9).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3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措施

传统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下普遍存在着工作流程繁琐、工作效率低、信息共享性差、数据标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这些问题对于企业发展的制约性t显得更加突出,把握信息化时代的背景,加快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效率的必要条件。信息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财会工作的开展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财会工作要处理复杂繁多的财务信息数据,单纯依靠人力处理财务相关工作往往会给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压力,并且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小觑的,随着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建立自己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通讯渠道来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核算、分析、备份、调取、使用,借助网络通讯的高速即时特点以及计算机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帮助财会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失误出现,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普及应用之前,多数企业在财务信息数据的管理上都较为随意,财务管理的规范性难以保障,信息数据标准化水平不高,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紧密,财务数据材料的递交不够及时,有时还会出现错报或漏报的情况,导致财务数据完整性受到影响,这些都将给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造成制约。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以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有效连接起来,在财会信息收集与管理方面,系统能够自动形成标准的信息数据形式分类,统一进行数据整合、筛选和分类管理,各部门也必须要按照系统要求按时上传规范的数据信息文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筛查功能还能够更容易的发现财务数据信息中的异常和缺漏,财会工作人员则可快速及时的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财务信息进行重新核对上报,这也就减少了财务信息失实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在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策略

1.做好宏观分析,把握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基础条件

首先,在对企业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优化之前,要对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系统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发现现有财务会计流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要对财务会计流程整体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进行科学诊断,对症下药。其次,要在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完整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优化。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改造,促进财务会计流程的科学化、有序化、信息化。

2.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加强财会系统内部协调规范运行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而言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优势作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信息化系统技术的功能优势,将其与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目标结合起来,针对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分析,了解可能制约财会工作开展的主要技术因素,针对性的进行技术升级,对财会信息化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开发一些有利于财务会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实用,对财会信息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复杂工作内容进行简化处理,保证整个财会工作流程的顺畅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系统内部各关联部分之间的信息标准化建设,通过统一信息数据的口径,提高财会工作流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水平,实现财务会计数据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在系统内部的公开化水平,并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来促进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规范运行,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支持。

3.强化效率意识,实现财务会计流程的精简化、动态化管理

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各项工作都应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根本导向,企业财务会计流程也不例外。因此,企业要将业务的发生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同步进行,避免业务发生一段时间后财务会计人员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的问题。同时,财务部门在对有关数据进行采集后,会计系统将会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之前,应当预先将与会计核算工作有关的各类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一旦企业业务开展,数据库系统将能够及时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核算和规划,以此来实现动态化、高效化的财务管理,避免经营者决策的失误。

三、总结

本文针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随后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的策略展开了探讨,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全面提高对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优化调整的重视,加快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构建,提升企业财会工作的开展效率与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4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电力企业财会工作

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要改变财会工作的模式,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电力企业在保证财会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并且发挥应有职能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职工等人员的各方面利益。因此,在进行电力企业财会工作的改革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阻碍,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保证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实现财会工作的意义。

一、信息化背景下财会工作的变化

由于信息化的发展,财会工作已经无法遵循传统的规则和方法,否则会与社会的发展产生矛盾。因此,信息化会对电力企业的财会工作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一)工作环境

首先,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财会工作的工作环境受到了影响。在以往的工作方式中,进行财会报表的统计以及财务情况的记录等都是依靠手工进行记账,在信息化技术发展后,报表的统计、财务支出情况都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了财会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其次,财会信息的记录从以纸张为载体变成了以数字为载体,这样的方式节约了财务报表等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便于查找和整理,也不会发生报表受潮、火灾等现象的发生。最后,在进行资金方面的交易时,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模拟交易流程,设计程序自动进行交易,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交易过程消耗时间过多的情况。

(二)工作职能

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财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和环境,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还改变了财会工作的工作职能。虽然财会工作的总体职能仍然是对财会活动和资金进行管理,以及对资金流动进行核算,但是由于信息化的影响,财会工作的重点开始从核算工作转变为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开始将财会工作的工作过程和内容进行简化,提高财会工作的工作效率,利用软件技术进行决策,并发展财务活动、分析活动结果等职能。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财会工作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那么企业也不能提高自身的效益,无法在发展中生存下来。

二、电力企业财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面对信息化的发展,电力企业的财会工作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想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改革。

(一)不具备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对财会实务人员的工作有一系列的准则,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员不了解信息化环境下,财会工作模式转变的重要性,无法理解信息化环境对财会工作的重大影响。虽然财会人员已经大致上熟悉了办公自动化环境和无纸化的财会工作模式,但是在进行财会工作管理以及财务统计过程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工作模式,导致工作效率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就使得在进行财务工作的处理以及管理时,无法进行创新,从而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数据信息,导致企业的发展落后。

(二)没有明确的目标

财务工作是所有企业工作的核心,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也是一样。因为任何的经济活动都必然会有资金流动、资金管理、资金核算统计等步骤,而这些过程都涉及到财会工作。有经济活动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而财务管理就是体现这一价值的途径。由于财会工作是以基本会计信息作为操作的基础的,但是过去的信息却存在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缺陷,导致财务管理没有准确清晰的目标。

(三)没有准确的职能

过去的电力企业通常是垄断型的,并且企业内部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比如企业高层不负责任,利用职务便利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甚至是违反乱纪的事情,对财会部分的管理以及资金流动情况做出干涉等情况,除此之外,在企业财务方面出现问题时,也无法立即找到责任负责人,没有办法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由于在信息化背景下,财会信息和管理都是按阶段逐层上报的,如果存在上述的缺陷,就会导致上报的信息和数据失去真实性,无法从信息中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四)无法应对和监督风险

财会部门是企业重要的内部部门,如果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对整个企业都会有很大不利影响。由于当前信息化背景下,财会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计算机以及软件进行的,所以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不能对财会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对财会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也不能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竞争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企业必须在发展中权衡与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公司要拓展这方面的业务,加快发展速度就会增加财务工作的风险。

三、如何开展电力企业财会工作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由于企业本身的特点以及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导致财会管理和工作内容改变,增加了财会工作风险,并且财会工作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缺陷。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开展电力企业的财会工作,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重视信息化发展

要想使电力企业跟上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内部宣传信息化的优势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使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将企业财会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以及组织联系起来,使企业内部更加一体化,这样可以让财会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其他部门甚至整个企业,并且可以通过远程控制保证财会工作的准确性。想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就必须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培养员工的业务技能。

(二)加强预算的管理

企业预算对于企业的整体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准确的预算能够帮助企业节约资金的投入,为企业项目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相反,如果预算管理做得不好,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损失,甚至严重的,还会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机会。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应该加强预算的管理,创新预算管理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各项目以及管理工作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对预算以及预算的执行设立保障和监督机构,切实保证预算过程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在预算工作完成之后进行业务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和团队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对预算以及其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员工的执行力度,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三)完善财会工作体制

在企业内部,应该为财会工作以及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使企业各部门能够在体制的指导下,对部门内部存在的财会活动进行审计,保证企业每个部分的财会活动有效进行,方便企业控制风险,并且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另外,企业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避免企业高层现象的发生,保证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四)建立风险预警体制

由于企业内部发展导致的企业风险增加,如果不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将会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发现风险,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对财会工作的风险预警体制,及时发现存在风险,保证企业能够即时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研究风险的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够在风险发生时做出一系列积极的应对,为企业解决危机节约时间,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电力企业应该对此做出积极地应对。电力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财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对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培训,重视信息化发展在企业财会工作中所体现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财会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财会管理一体化机制,完善对企业预算的管理,建立财会风险的评价机制,为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做出贡献。同时,完善的财会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财会工作的准确率和真实性,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电力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唐吉凯.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力企业财会工作要点浅谈[J].时代金融(下旬),2014(11):246-246,252

[2]庞朝阳.新世纪财会工作的信息化改革方向探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2(8):14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5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102-01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种“即时联系”正在使整个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的会计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会计观念、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操作手段和会计监督都在朝着适应新型信息化经济的方向变革和发展。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使企业会计理论创新的步伐加快,是我们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1、会计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将发生深入的变革

知识经济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为基础,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会计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在这样的大发展环境下,其理论和方法会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理论的创新事在必行,只有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理论不断创新,企业才会进步、才会和时展的步伐始终保持一致。

2、有会计理论的创新才会有会计实践的改革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又是实践的指导,会计改革不管是方向,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会计理论的支撑,保持会计理论的先进性会使会计实践的改革事半功倍,任何一项改革的成败理论指导是关键。所以,会计理论的创新会使会计改革少走弯路,确保改革的先进性、科学性、实效性,最终实现改革的成功,会计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与有效的手段三者相统一。

3、会计实践的改革呼唤会计理论的创新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会计实践的改革也不例外,而每一次会计实践的改革又会促进会计理论的创新。所以,会计实践的改革和会计理论的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会计实践的改革为会计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源泉,成为会计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

二、会计理论创新的内容

1、会计目标的创新

传统会计是工业经济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传统会计的目标为提供用于预测决策的信息,以支持管理活动。其特点是用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计量资产的价值,用所耗用生产要素的原始成本与营业收入的配比来计量会计期间的收益。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既重视经济目标,又重视社会目标,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既要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报告社会效益。总之,知识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其中有四个方面的信息将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三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四是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

2、会计人员职能的创新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将从核算工作中逐渐向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工作转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仍以信息归集、加工为主要工作。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原始信息通过网络等方式实时进行在线录入,但是这并不等于会计工作可以完全由计算机替代。许多会计工作还是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的。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在担任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的同时还要兼任系统的维护者,在针对企业特点进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担任系统功能的设定和设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成本管理来进行系统的优化工作,保证系统的安全、高效。

3、会计信息的创新

首先,会计应该尽量多提供原始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手段。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应该包括实时地提供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原始信息。其次,会计信息将由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信息。企业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性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未来信息和预测信息。不仅要披露企业整体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分部信息,特别是新型的创新信息。总之,会计信息将成将以财务信息为主的复合型信息。第三,会计报告由事后报告改为实时报告,这样有用的信息可以及时地进入网络系统,企业的各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有效的选择有用的信息,不必等到定期财务报告提供后再去获取那些已经整合过的过去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送的速度。

4、会计报告的创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会计报告与现在的会计报告相比,不论是报告内容的范围上还是报告形式、传递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将更加丰富,信息技术为充分披露前瞻性信息、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提供了条件。所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报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会计理论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广大的会计理论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会计理论,构建出一整套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会计理论体系,满足我国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袁凤林,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8(19).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6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信息化信息化战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国际贸易总量也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并形成了世界“制造中心”和“经济引擎”的强势地位。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内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出于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国际化经营战略,并付诸实施,如海尔、联想等为代表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走上国际化经营之路,并取得不错的业绩。但是,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步骤,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也应量身定做企业自己的信息化战略。

一、对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理解

信息化战略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许多逐步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要想进一步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信息化战略,或者说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信息化。一些国外的大公司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加以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把信息化当作改善管理流程的工具。

企业信息化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以及实施步骤做出的系统的和全局的统筹规划。信息化战略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改善客户管理关系,实现企业的管理提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再造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各个方面的效能,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它贯穿于企业的各业务单元和各功能战略中。

实际中,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互影响。一方面,信息化战略要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来制定,要充分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的意图。在制定和执行信息化战略时,要坚持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在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中,要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相融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之间的衔接和各个部门在不同阶段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也会对企业总体战略产生影响,企业通常会借助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重新定位发展战略以获取新的竞争能力。从总的趋势来看,信息化战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断变化,在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二、国际化经营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选择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或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信息化战略选择不当会成为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应在把握一些原则性、策略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1、树立以信息化战略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战略,对有些行业、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有效的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有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对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积极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有国际化经营战略,就不能忽略信息化战略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信息化战略会直接影响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效果,甚至决定企业国际竞争的成败。当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平台时,当信息技术实质性介入企业的产品战略、服务战略、营销战略时,以信息化战略有力支撑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

2、信息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90年代初,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出现,该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等的积累、整合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和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才能为获得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在以速度和品质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竞争中,许多企业建立了对市场快速反应系统,比如海尔的市场链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效的提升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海尔市场链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现都是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信息化使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际上,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国内企业要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顺应潮流,适时实施信息化战略,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3、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保持协调

前文已经分析到,信息化战略应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应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总体战略清晰的情况下,信息化战略应围绕总体战略制定。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往往是企业较大的投资活动,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之其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信息化战略与总体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同时,信息化战略蕴含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成为企业新的资源,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些可能是总体战略制定时未能考虑的因素,适时调整总体战略与信息化战略保持一致也是必要的。

4、信息化战略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阶段,准确定位

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在内部管理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是不同的。按照传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仍然在于创新与发展。企业发展过程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因此,信息化战略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战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把握自身所处的阶段和企业战略目标是信息化战略确定或调整的关键。从目前的信息化实践来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信息化战略如下表所示。

5、整体规划、突出重点

企业不管选择哪种信息化的方式,都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拥有的情况,从整体进行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企业应将核心业务环节和最需要之处作为信息化重点,根据企业的目前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计划而有步骤地实施。现实中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缺乏预见性,总是更关心某个流行产品和技术,而不是通过仔细研究自己的确切需求和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去制定信息化战略,盲目建设,结果造成信息化建设脱离企业实际,出现“信息孤岛”、“it黑洞”现象,信息化应用偏离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因此,企业应首先制定自身信息化战略,明确方向,然后有重点地逐步实施,直到信息化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6、预先考虑战略实施中的核心问题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中任何层次的信息化都会涉及业务流程的改造问题,只是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海尔的信息化就是以业务流程改造为基础和平台来展开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彻底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许多信息化案例一再说明,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及对应业务流程去驾驭信息化必然走向失败。因此,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时,必须对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哪可能是一场彻底的管理机制创新,其中的阻力和困难超出预期。信息化战略中体现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的方案是必要的,避免实施中迎头撞上而措手不及。

7、注重信息文化和信息语言因素

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企业的一些分支机构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产品和服务面向语言和文化各异的政府、组织和个人,其在各种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所在地法律法规,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也应符合所在地的惯例。这样难免形成不同地区的信息管理问题,如不同语言表示的信息或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统一和集成,以便于分析、汇总和使用。在信息化战略中考虑这些语言和文化因素是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志坚.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6-112.

[2]吴刚.经济增长的引擎一信息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95-106.

[3]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6:65-68.

[4]程刚.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及实施保障体系[m].上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89-102.

[5]陶勇.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方法论,省略.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7

关键词:信息化;钢铁企业;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043-02

1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局势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工业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钢铁企业一定要加强自身各项工作的处理效率,不断推动社会进步,钢铁企业要想不断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盈利,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设备,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来发挥出其最大功效,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加强相关的设备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让钢铁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说,钢铁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详尽的展望与规划,仅仅依靠工厂之中的设备是不能保证良好的竞争力的,只有综合利用多种因素,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才能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因此,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把设备和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降低钢铁企业的内部运营成本,让企业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

2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

2.1系统工程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事项,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必须要分清楚各个事件的层次,并把它们进行科学合理划分,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和整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对设备维修系统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制造、使用等等,具体到技术层面上,工作人员需要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例如信息论、运筹学和控制论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用到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可以让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技术变得更加先进,更加经济合理,而且省时省力,从而达到最终的协调运转效果。

2.2工业工程

在我国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中,工业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对钢铁企业中的设备进行清晰掌握,从而搞清楚材料、人员和设备使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不断追求系统的整体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各个因素变得更加协调运行,从而让企业的运行达到最高的效率。

在工业工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的工作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意识:问题意识、效率意识、改革意识和标准化意识,只有把这四个意识把握到位,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才能够更加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能否培养好这四个意识可以说是决定了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成败。

3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现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钢铁企业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但是当今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近些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设备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而且生产工艺也在不断革新,从而让钢铁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变得更加具有效率,现代化的生产工业和设备质量都促进着新型设备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产生,从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3.1设备的维修难以适应设备更新的进度

在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中,维修计划是比较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规划,因此,设备维修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浪费工时,不能很好地节约企业的资金,除此之外,这还增加了工作人员们的工作时长,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相应的设备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在设备管理方面,企业旗下的各个生产工厂往往各自为战,没有进行紧密的合作,这就导致管理的随意性和不标准性,设备的库存问题大量出现,最终会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积压严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2点检定修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在我国的许多钢铁企业之中,存在着生产厂点检定修工作管理懈怠的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事情。

由于一些生产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所以他们对于设备的关心程度也不够,认为生产设备管理工作仅仅是维修部门的工作,而自己仅仅需要做好自身的生产操作工作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思想,最终害人害己,这不但会造成频繁的设备故障,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会加大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工作压力。

3.3忽视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和保养工作

在我国大多数的钢铁企业中,工作人员对于设备的态度和认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往往重维修而轻保养,平时只是进行设备的使用,而不注重进行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只有当机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进行维修,而不是思考如何杜绝机器损毁现象的发生,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工作思路的转变,重视机器的保养工作,把机器的毛病和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3.4维修人员的素质不高

有一些钢铁企业中的设备维修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就导致他们的专业能力达不到要求,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导致先进设备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设备保养不当、设备维护不当、设备的维修难以达到预期、设备故障不能及时解决等等。

还有一些设备维修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而在工作中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严重时会对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4在信息化背景之下规范标准的设备管理体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钢铁企业设备维修模式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点检定修制,这就是指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点检来实现设备的维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二是以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这种维修时把机器的利用率进行一个综合分析和排序,然后结合实际的使用状况和生产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最终选择出合适的维修方式;

三是经济性维修,也就是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调动一切因素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尽可能地降低维修资金,并且制定出合适的维修计划;

四是可靠性维修,这主要是指必须要充分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和实用性,站在运行经济性的角度来全面思考问题,不但要重视修理工作,还要重视改进工作,从而让维修变得更加有效和合理。

4.1设备管理的核心

设备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其中涉及到了各种各样的事项,首先是运行管理,在运行管理工作中,包括了设备的点检、使用、定修和维护检测等等,我们需要把这一系列工作都做好,并且进行有机结合,经过改善性维修与技术攻关来充分发挥设备的相应功效,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最终保证企业生产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其次是工程管理,在工程管理工作中,包括了设备年修、大修和技改工程的施工准备等等,还需要涉及到编制计划和费用结算工作,这都是需要我们进行充分考虑的事情。

最后是备件管理,在备件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保障各项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需要保证设备的相应备件配备齐全,数量也需要达到标准要求,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满足相关的工艺要求。

4.2设备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

设备管理体系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体现在“三率”上,首先是功能完好率,这对产品的品种和规格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精确率,这对产品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有效操作率,这对设备的产能和工作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在生产、操作和工艺上对设备管理体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管理。

4.3企业设备分类分层管理的体系模型

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是一项颇为复杂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的实践工作和分析工作,我们必须要要实行设备资源分类分层管理,努力构建出低能耗和结构简洁、高效率的设备维修体系,而且需要做到设备的合理分类和职能的分层管理。

4.4优化设备体系及相关的管理思想|

为了让设备体系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优化设备体系,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相关的管理思想。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主要有以下三大管理思想,一是预知预防性维修,二是零故障管理,三是全员参与设备管理。

5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背景下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们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相关的时间和分析才能够让钢铁企业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义.信息化背景下钢铁企业设备管理体系研究[J].广东科技,2014,(16).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

据测算,到2013年我国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近40亿元人民币,2007年-2013年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接近20%,而这种信息化就包含了会计信息化。如此快速的信息化速度必然会对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必须科学应对才能在享受信息化的益处的同时化解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规文件,企业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目标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在传统的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人工完成,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将会计信息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使得内部控制的方式、范围、内容等都发生了改变或者进行了调整,这既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1、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机遇

首先,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由原来的顺序控制转变为并行控制,即可以在财会业务处理过程中或者处理后实施控制,而不必按照传统模式按照业务流程在账簿处理完毕后进行控制,使得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大为增加。其次,内部控制的方式多元化,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视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采用实时监控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不必一定要到现场查证,或者采取查询账簿的方式来进行,增加了控制方法与手段。再次,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可以大量的利用计算机软件预设模块进行数据处理,而不必通过手工进行计算,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从而可以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

2、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挑战

首先,从内部控制的对象来看,相比于传统的内部控制,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从单纯的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计算机同时的控制,这种控制对象的增多无疑会加大内部控制的风险。其次,从控制的内容来看,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账、核查凭证等方式来进行,但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上述内容外,内部控制还必须对财务软件中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安全性等进行控制,在现代存储、摄像技术发达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难度加大。再次,从内部控制环境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不再简单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可能拓展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外部宏观环境,因为这都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控制环境复杂化。

以集团公司为例,在控股子公司模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完全的控制权,通过财会部门的信息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可以实现完全的控制。这一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时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母子公司之间的沟通,这就突破了传统内部控制模式中的地域空间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另一方面,不同的控股子公司之间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比较,发现某一子公司财务异动行为,从而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同一控股股东、联营公司、参股公司是企业所不具有控制权的,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不同于控股子公司,一方面,由于不具有控制权,为保护不同股东的利益,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对接,企业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审计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难以起到大的作用。但从更广的层面来看,会计信息化能够有效的规范下属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够为实施财务检查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不仅面临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也带来信息安全、人才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不确定性加大

从内部控制的流程来看,在信息化条件下,首先,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将财务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的语言,这种人工输入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由于人工容易出现失误,以及输入过程中难以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等问题,从而使得数据输入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其次,由于现代计算机安全技术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还无法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百分之百的安全,并且在这种互联网状态下各种人为的失误很容易将会计信息泄露且不容易被察觉,但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都保存在这种信息系统中,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非常完善才能有效的防范这种风险,而目前还尚未完全达到这种状态。再次,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明确不同权限的方式来掌握和更改会计信息,但一方面这种口令可能被泄露,另一方面上级可以对下级的财务信息进行更改且不会留下痕迹也使得责任难以划分,这就使得整个内部控制的风险较大。

2、信息化使得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位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可能更多的是对财务软件或者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账务进行核查,在此情况下,部分财会人员可能疏于对原始凭证,属于对账务发生事实的了解,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其次,在信息化条件下,一般认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会出现错误,这就使得财会人员过于相信“机器”的力量,从而对部分数据疏于复核,或者没有与现实中的账务进行核对,但信息系统内部通过各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子条目没有选入或者说查询条件出现差错等都有可能导致结果上的问题,这也可能使得内部控制出现缺位。

3、内部控制的外部条件还有待优化

  首先,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信息化要求相关人才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经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全面的掌握财务软件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操作,但现有的人才一方面可能存在理论上的不足,他们对新的会计制度、国家最新颁布的法规条例等不太清楚,也难以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实践上不足,对企业内部各种新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甚熟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在开展内部控制

工作时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其次,从内部控制的环境来看,当前企业更多的是注重会计业务的处理,注重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对要低一些,此外,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也相对不够,这都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会计信息化背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着手。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供应商,要通过有效的参考服务供应商的以往信用记录,市场份额等指标,确定服务供应商在信息安全、信息软件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等情况合理的选择信息服务供应商,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奠定基础。其次,要注重内部控制氛围的营造,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再次,要强化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要通过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财会人员甚至全体能够接触到财务信息的人员树立一种风险意识,让其了解到任何信息的泄露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从而帮助其树立风险意识。

2、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完善内部授权制度,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通过完善授权的方式,授权后业务处理的职责划分等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以此避免出现职责不分甚至徇私舞弊等行为。其次,要完善岗位职责分配。对于信息化条件下财会系统的管理员、操作员、数据审核人员以及后台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划分必须明确,以此来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可靠,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再次,要严格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必须明确账簿的建立、经济活动事实资料的记载等会计行为的流程,以此为事后的监督检查提供保障。

3、强化监督检查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通过对企业财会活动进行分类,并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风险的大小决定是否引入审计部门进行全程监督,以此来加强内部控制的力量。其次,要强化日常监管活动,在信息化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对会计凭证等资料的审查制度,避免出现监管不严或者监管随意性大等问题,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9

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发展浪潮里,企业最早加入改革行列中,为达到增强效率、规范管理、提高利润的目的,内部控制活动过程也大力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且建构了相当庞大的数据库来作为决策与评估时的参考依据。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化上的实践已累积了不少经验,很多企业均顺利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和网络应用推广等信息化计划,增强了内部控制效率与质量,备受市场、社会的注意与肯定。企业审计人员使用信息科技来完成内部控制有独特优势与作用,具体包括:

1.实时处理确保及时

全面信息化环境可为企业创设实时传输的平台,让企业能够借助信息系统控制整个业务流程。这样能够避免产生人为控制的错误和舞弊现象。其中,在传统企业不断发展的环境中,各个会计流程和业务流程是相互分开的,而会计信息明显滞后于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业务信息,导致企业会计人员仅仅局限在事后核算工作,所以无法利用会计信息来控制整个经营活动,难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现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逐步将企业内部控制由事后控制转向事中控制,由适时控制转向实时控制。

2.多级复核确保公正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集群数据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硬件投资资金,促使整个企业信息能够直接储存在单一的数据库系统中,还可以让单一的数据系统同时在多台服务器上进行运行,而并不需要进行各种应用代码和体系结构修改。这种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所以在数据容量逐步变大的情况下,企业便能够利用小型服务器进行扩充。这样当服务器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所以服务器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轻松的分担部分负载。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各个数据库访问的时间,全面增强系统应用的新能,真正实现多台便宜的计算机构成的it数据中心,以此来代替花费较高的大型设备。

在整个单一的数据库系统中,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储存和查询。很多相同的信息进行多次应用,便能够形成多级复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企业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部控制时,便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系统数据实时传输与程序控制的作用,有效利用异地复核和用户权限限制来真正达到内部牵制与不容职务的分离,让财务数据直接转变成为业务数据,从根本上防止各项数据在录入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舞弊的现象,逐步形成信息化环境相互作用的内部控制。

3.集成管理提高效率

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企业可充分利用高级集成技术,让整个企业内部与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建构,并设置统一的标准,充分利用应用软件与辅助开发工具。这样除了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中心技术、呼叫中心技术等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逐步拓展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途径。但是,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技术,?x择哪一个途径,都需要及时更改相同的数据库,从而保障在不同的途径中所看到的信息能够同步。这样实行信息集成管理,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准确及时的获取行业的信息,以此来加快决策速度,有效增强企业发展中的运营效率。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构

1.进一步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通过构建信息系统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信息,让整个企业的管理层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行业不断发展中的情况,以便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之间能够及时完成信息沟通,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运行效率。首先,应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计划与整体战略计划的结合。企业管理人员应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引起重视,使不同职能部门间的信息系统更切合;其次,不同部门应结合控制系统需求辨识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加工,将收集的不同信息传递至企业内部相应人员,确保他们能在岗位上尽心履职;最后,企业在进一步建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基础上,不断完善会计和相应财务信息报告负责机制,促法人治理结构更健全,使每一位企业员工均可全面掌握内部控制系统,懂得自己在岗位应履行的职责,同时企业可及时交换且获取他们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运营时所需要的各类信息。

2.强化财务信息安全控制

若要保证财务信息安全,应定期检查与备份资料,尤其是重要资料需实施多级备份。存取数据需建立操作日志,使删除、修改数据时留下”操作痕迹“,供日后检查。存储设备应选用可防火、防潮的设备,维护数据安全。此外,需对硬件实施加密,或采用专业技术,把一些重要数据信息文件设置成隐形文件或专用文件。

3.进一步优化控制环境

首先,应制定且认真贯穿执行相应会计信息化舞弊案的法律,规范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使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有法律的护航;其次,信息时代,内部审计范围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的包括内部控制评审、风险评估与防范以及如何增强经济效益等综合性基础审计方向发展。因而,企业应改进审计方法,将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前、事中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账表审计与现代信息网络审计相融合,维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4.强化内部控制监督和信息披露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企业应通过纠正性、检查行与预防性防控措施和实时监督技术,全面检测信息系统中产生的异常或大额交易,将所收集的所有数据均作出实时处理,再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的全程结合。此外,企业应不断升级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系统软件,重视对收益大于成本的内控信息披露工作。

5.完善企业的业务控制程序以强化控制活动

企业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工作流程再造,并设法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应用的同步推进,制定完整、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流程,促业务流程与系统有效整合,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整个过程的全面监督,并达到控制的自我评价。如水泥制造业投融资期间应注重对投资、融资、贷款等业务的核准、授权;生产时重视材料领取和分摊费用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6.组建一支高素质企业团队

企业信息化背景篇10

>>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促进作用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基于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基于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探讨浅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刍议天津市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协会成立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与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致需求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信息化绩效生成机理研究基于对标管理的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1999-6-20.

[7]李琪,张仙锋.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的“四流五式”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3(10):12-16.

[8]聂规划,刘勇军.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及模糊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2):89-92.

[9]于晓胜.供应链视角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1):63-68.

[10]Bacon,Janmes.用决策标准选择iS/it投资项目[J].miS,1992,16(3):45-52.

[11]KathySchwalbe.informationtechnologyprojectmanagement[m].thomsonLearningpressinc.,1999:203-209.

[12]mm.parker.enterpriseinformationanalysis,Cost-BenefitanalysisandtheData-managedSystem[J].iBmSystemJournal,1982,21:109-123.

[13]theStandishGroup.UnfinishedVoyages[eB/oL].,1996-9-13.

[14]李小卯.基于extranet的电子商务系统效益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1,9(1):33-40.

[15]徐强,戴芸.企业信息化绩效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情报科学,2003,21(5):455-457.

[16]李清,陈禹六.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13-317.

[17]刘辉,陈虔.it执行力――it项目管理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38-254.

[18]司林胜.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选型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