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4:37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1

1.1供应与消耗一致

公路施工中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在调配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所以应注意原材料的供应与消耗。在购买原材料时应尽量保证供应与消耗的一致性,施工中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科学的组织施工方案,并且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配,以使得各项物资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效益。

1.2节约原则

公路施工都是以野外作业为主,其投入的施工成本较多,精细化管理中应以节约成本支出为原则,从节约基建费用出发,充分的利用技术施措和管理方法来节约资金,并以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为基础,分部分项的进行成本节约,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1.3以经济政府为导向

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应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以经济政策为指引对公路施工进行技术管理,如:公路施工中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机械施工、维修养护等。

1.4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是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施工程序确立前应以签订的合同条款为基础,充分的理清施工程序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同时考虑到季节性施工的差异,确保整体施工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避免施工中的停工、资源使用不足、突击赶工、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

2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2.1管理制度精细化

公路施工中因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不同,管理细则也因各施工企业性质不同存在差异,所以在施工中应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这不但可以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还是公路建设和发展重要依据。在公路建设中应把每个标段施工单位的工程进行细化,通过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细化和分解,以便把各项施工工艺、施工标准、施工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公路施工技术的完善,提高公路施工各环节的质量,如: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路面施工。

2.2质量管理精细化

公路施工质量影响到公路的维护成本、使用年限、行驶安全、环境保护,并且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要把质量管理放到首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公路施工的质量。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要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出发,并结合质量责任备查制度进行管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应将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责任人、质量质任人、施工技术责任人、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进行登记管理,以此来保证质量问题能够追朔到质量责任人,进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质量认识。

2.3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因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强化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效能。考核制度管理中需要对人员履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工序、内业资料以及现场施工操作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并且在管理中制订出适合本工程和本施工单位工作特点的考核评分标准,以便按期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且可以通过量化评分全线排名的方式进行对比。

2.4现场施工精化细

公路现场施工所占用的场地较大,设备较多,原材料较多,这就给现场施工和材料调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现场施工应实行精化细管理。首先对施工现场的驻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各施工项目部应成立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实现生产管理、办公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的精细化;其次对使用场地及材料存放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按着施工进度要求结合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拌和站、预制场和原材料堆放场的规划,同时对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2.5施工安全精细化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精细化;逐孔起爆;城市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63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新型的爆破器材层出不穷,为逐孔起爆技术带来可能,并使该技术深入推进。当今,在关注生产成本的同时,人们更关注低碳、可持续发展。逐孔起爆技术在爆破生产中因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对爆破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值得推广。而如何改善爆破效果,让精细化落实到设计、技术、施工的实处是广大爆破作业人员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难题。通过理性分析、现场实践,我们认为精细化逐孔起爆技术在改善爆破效果上,应确立科学评判标准,树立精细爆破理念,在技术设计上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模拟手段,切实在完善设计、精细施工上下足功夫。

2爆破效果评价标准

爆破工作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序,爆破成本在城市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爆破质量的好坏对其后续工作,如采装、运输、破碎等工序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也有关键性的影响。目前对山体深孔爆破效果的评价,不外乎如下三种方法:用挖装设备的效率来评价;根据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评价;优化爆破成本来评价。[2]在此基础上应结合持续发展和现代对山体开采的生态化、绿色化要求,加重对各种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求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逐孔起爆技术因其炸药利用率高,爆炸应力波的特殊叠加、干涉、空间补偿等优势,在改善爆破效果和取得良好经济上有独特优势,也是精细化爆破的应有之义。如何有效结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意义深远。

3精细爆破在设计中的体现

“精细爆破”是根据精细化工的提法,在爆破领域的一种移植。谢先启教授是这样定义的:精细爆破,即通过定量化的爆破设计和精心的爆破施工,进行炸药爆炸能量释放与介质破碎、抛掷等过程的精密控制,既达到预定的爆破效果,又实现爆破有害效应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及经济合理的爆破作业。该概念强调定量化的设计和精心施工,达到的目标是精密控制、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和经济合理。

“精细爆破”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项技术呢?若是单纯的概念,则弱化了精细爆破的积极含义,边缘了精细爆破的实践性和严肃性,减弱了其对未来爆破发展的意义。若是技术,则又减弱了对整体爆破设计和施工的宏观指导。因此,我认为,精细爆破首先是一个概念,也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体系(系统System)。这个体系在设计方面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1)支撑精细爆破的基础理论,过去的爆破理论经验的成分多,现在需要的是可推导的理论而不是经验的总结;(2)支撑精细爆破的爆破设计方法。这个设计方法应该是建立在精细爆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分析或模拟软件的再次论证、完善;(3)支撑精细爆破的起爆技术和起爆器材,尤其是高精度雷管、电子雷管的推行。(4)支撑精细爆破的监测、反馈和评价方法。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当中确立精细化爆破的生产理论,并注重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

4精细化逐孔起爆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实现途径

4.1基本情况

城市建设中,有的山体为石灰石,但自然边坡极不规则,矿石质量好,矿岩普氏系数f=6-8。矿山生产爆破采用中深孔台阶爆破技术,台阶高度为17m,钻孔设备为KQ-200型潜孔钻机。其孔网参数为,底盘抵抗线D=6.5m,孔间距a=6m,排间距b=5m,超深2.5m,炮孔填塞为4-5m。

4.2实现的主要技术途径

4.2.1前沿临空面的处理

该矿自然边坡不规则,前沿风化卸荷严重,节理裂隙发育不均。如果前沿临空面不好,造成前沿抵抗线太厚并且不均匀。过大易留坎,达不到设计高程,当前段不能完全破碎,会造成爆破石碴向后挤压,爆破后冲作用加强,对永久边坡产生较大振动,造成损伤;过小的抵抗线易形成飞石,造成安全隐患。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清理干净前沿风化物和堆积体。对于不均匀的部位用小钻进行爆破,使之坡面平顺均匀;二是爆破区前沿孔的钻孔参数。在临空面自然坡度比设计角度小时,布置2-3排孔进行加密,倾角由缓至陡逐渐过渡至设计角度。

4.2.2起爆网路的选择

逐孔起爆技术技术起爆方式一般采用地表延期和孔内延期。为保证爆破网路的安全,孔内延期一般要求大于地表延期的最大时间。根据山体实际情况和现有国产的高精度毫秒非电雷管类型,该矿孔内延期400ms的高精度毫秒非电雷管,地表延期分为孔间17ms延期和排间42ms延期非电雷管。为确保准保性,在排间实施延期搭桥。

4.2.3利用Voronoi网格技术优化起爆顺序

Voronoi网格技术优化起爆顺序,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是否具有最小抵线;二是对于将要爆破的炮孔所在块体是否具有最大的自由面;三是后继爆破的炮孔是否满足上述2个条件。[3]在确定延时顺序时,主要考虑岩石性质、孔网参数等因素。参照orica公司提出的经验曲线[4],通过现场实验,得出孔间延时在3-8ms/m,排间延时在8-16ms/m范围内较为科学。

5结语

实践证明,使用逐孔起爆微差爆破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优化设计、精细施工,科学管理,使精细化爆破落到实处,切实降低了城市建设中的综合成本,进一步推广和使用该技术,符合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逐孔起爆技术可提高炸药的利用率,因此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山体原有爆破参数进一步优化,提高单孔爆破量,达到提高炮孔利用率、获取更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2)如何根据不同的岩石性质,综合考虑孔网参数、岩体破碎和移动等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爆破震动信号数值特征,总结规律,选取更为合理的孔间、排间微差延时时间,并提高延期雷管的精度,最终达到爆破时间段内爆破震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消减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天光.逐孔起爆微差爆破技术的研究和实践[J].工程爆破,2006(2):28-31.

[2]陈星明.逐孔起爆技术在黄山石灰石矿山上的应用[J].工程爆破,2010(4):15-17.

[3]余晓东.逐孔台阶爆破设计与优化软件开发[J].爆破,2010(27):37-40.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3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有人归纳为两点,有人归纳为三点或五点,等等。[59a.29a.58.42a.64.50b]不管具体表述如何歧异,人们的分析一般是从生产技术和生产结构两方面着眼的;最近亦有人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及其相互关系考察我国传统农业。对我国传统农业与水利的关系则有不同认识。

一生产技术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这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但对精耕细作内涵的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对它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则存在较大分歧。

董恺忱考证了“精耕细作”一词的来源,指出古代文献中虽屡有“深耕疾耘”等证,但“精耕细作”一词始见于五十年代我党关于农业合作化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它实际上是近人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一种概括[59c]。这一观点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至于这一技术体系的内容,开始时人们偏重从耕作栽培技术上去理解它,并以南北不同的土壤耕作体系的形成作为农史分期的重要标志。外国人有称中国传统农业为“中耕农业”,而与西欧中世纪“休闲农业”相对称者,也是着重在土壤耕作体系的区别[69]。与此同时,人们又纷纷强调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高(较早由休闲制进入连和制和复种制)这一特点,而与精耕细作并列。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精耕细作内涵的理解也大大拓宽了。1989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史稿》“结束语”在论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时,就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如育种.种子处理保藏.对农业生物之间互养或互抑关系的利用等)和改善农业生物环境条件的技术措施(如土壤耕作.施肥.灌溉等)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上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以“三才”理论为指导,这三方面结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可以用“精耕细作”来概括。文中又指出,精耕细作首先是在种植业中形成,但在发展过程中,其基本原则也被应用于广义农业生产的其它领域中[49]。已有人试图用这种认识具体阐述中国传统的农学体系。[29b]

精耕细作属集约经营的范畴。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属劳动集约类型。精耕细作与多劳集约关系密切,以至有论者往往把二者等同或混淆起来。最近有人指出精耕细作不一定和多劳集约相联系,并以汉代的代田法和区田法为例,说明可以有产量和效率并重型精耕细作和多劳集约型精耕细作,只是由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小农分散经营越来越占优势,精耕细作也就越来越被限制在多劳集约的轨道上运行了[29e]。

至于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原因,或强调人口多耕地少格局的影响[8a.11],不过这种格局的形成相参对晚后,难以成为精耕细作形成的主因。更多学者从封建地主制下小农经济的特点予以解释,本综述下篇还将具体论及。席海鹰的思路与众不同,他强调自然条件形成的压力,认为精耕细作是在中国人民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建立并得到发展的。他不是用封建地主制解释精耕细作的形成,相反,是用精耕细作来解释封建地主制的形成,把精耕细作视为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48]从某些精耕细作技术在封建地主制形成以前即已出现看,[29a]这种说法有其一定道理。农史界的学者则多倾向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巧妙的农艺,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与封建制下农民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有关,亦与逐步形成的由局部到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的格局有关,同时,它又是各民族农业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结果。[49.29a]

二生产结构的特点农业生产结构指农业生产中各个生产部门或生产项目之间的结合形式和比例关系。它的中心是农牧关系。中国古代农牧关系有着与西欧中世纪不同的特点。在广大的农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故古人有“辟土殖谷为农”(《汉书·食货志》)之说。对这种历史现象,论者鲜有不承认的,而认识则大相径庭。

国外学者有称中国传统农业为“无畜农业”或“跛足农业”的。五十年代末出版的《中国农学史》认为我国自春秋以来形成“重农轻牧”的“跛足农业”,影响颇大。[7a]。宁可基本上承袭了这一观点,认为“从汉代开始,除饲养军马及西北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地带外,在农业地区中,与农业相结合的大规模畜牧业就没有得到发展”。其原因则是:个体生产,不宜大规模畜牧业,精耕细作,连种复种,无法普遍开辟牧场;农业生产率偏低,无法广种饲料。[11a]唐启宇分别以“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和“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来概括东亚和西欧的传统农业。[51]曹隆恭也认为中国古代农业偏重粮食,不是农牧结合,而是农牧分区。[58]有些研究世界史的同志也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谈到中西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特点。例如吴于廑认为无论东方西方,封建社会的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足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不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粘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以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28]马克思垚也有类似的论述,但他认为中国牧轻农重特点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而对西欧中世纪畜牧业比重也不宜高估。[1]

以上论断,如局限在农区个体农户经营的畜牧业的范  

围内,无疑是正确的或部分正确的。所以说是部分正确,是因为如“跛足农业”一类提法虽然形象,但欠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台湾学者许倬云就曾指出,中国农业自成体系,但是中跛足的[64])。中国传统农业不是农牧结合的提法亦未必符合实际。有些同志更由此走向极端。陈平认为西欧一直是半农半牧,以牛为主,中国则自井田制崩溃以来,就形成以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结构”,这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34a]。

这种观点引起一些同志的批评。他们指出:“单一小农经济结构”这一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这里的“经济结构”实际上只是指生产结构,不应与小农经济混为一谈,小农经济一般同时经营多种生产项目,其生产结构不可能是“单一”的。我国春秋以后畜牧业并没有走向衰落,而是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至中唐以来才逐步产生农牧关系畸轻畸重的现象,但也不能笼统称之为“单一经济”。我国农区生产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耕桑并举,农牧结合的综合经济。就农牧关系而言,虽然畜牧业只是农区农业经济中的副业,但一方面利用农副产品牧养牲畜,另一方面利用畜粪肥田和畜力耕作,也是农牧结合.互养互促的一种形式。除农家小型养畜业外,地主和国家往往经营较大规模的畜牧业,而广大牧区又有比较发达的游牧经济。我国古代农牧关系可概括为“两个并存”,即:农耕民族占统治地位的,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和游牧民族占统治地位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同时并存;在以农为主的地区内,则是以养马业为基干.主要用于军事目的.规模较大的国营牧业和以牧养猪.牛.羊和家禽为主,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的民营(农民和地主经营)牧业同时并存。[29b.c.d.2]

三关于“多元交汇”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类型,不能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模式。由于各种原因,以前的农史研究偏重于汉族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欠全面。在编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时,曾提出要反映各民族对农业科技的历史贡献,不能写成单一的汉族农业科技发展史。这方面的工作已陆续取得一些成绩。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有人提出中国传统农业是“多元交汇”的体系的命题,指出中国农业不是从单一中心起源而向周围辐射,而是在广阔的地域内的若干地点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各地区各民族基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渐形成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融汇而成,并在他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碰撞中向前发展的。精耕细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构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并成为其巨大生命力的源泉。论者谓这一观点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我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农业发展的面貌与机制。它与费孝通提出而为民族学.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相互衔接,而又有所区别。[29e]

四关于“水利农业”

十七.八世纪以来,西方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有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是集约化农业的组成部分。近世言“亚细亚生产方式”者,或把水利灌溉.农村公社.土地国有.****主义作为其主要特征,而中国亦被归入其中。主要根据之一是马克思说过人工灌溉设施是东方农业的基础。这种观点颇有影响。最近的例子是孟庆琳.王朗玲的文章,认为“我国封建农业是主要的特征是水利农业”,水利灌溉在任何地方都是农业生产的支柱,黄土地区在适当灌溉条件下的“自行肥效”是中国农业具有持久性的主要奥秘。而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宗法制度,以及封闭性都是水利农业的产物[43]。这种观点在农史界并没有获得响应。因为很明显,像我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反映的那种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是很难划入“水利农业”范畴的。已故王毓瑚先生曾对这种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批评。他指出十七.八世纪以来欧洲人传说的中国古代农田灌溉制度是出于想象和误解,马克思所说的“东方”,不包括中国在内。农田水利建设兴起的战国时代,也正是土地私有制实行之时。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类似灌溉网的广泛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和集权政治没有必然联系,分裂时期的某些割据政权,反而往往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做出成绩。李根蟠认为中国古代农业既不象西欧那样完全依赖天然降雨,也不象马克思所说的古代东方完全依赖人工灌溉,各地区是在很不相同的条件下以不同方式解决水的问题,不存在遍及全国的灌溉网。他的观点基本上继承自王毓瑚,但并不否定井田沟洫体系的存在,只不过认为它的作用在排水洗碱。沟洫农业是垄作形成的旱作农业,而非灌溉农业。[29f]最近史学界批判魏特夫《东方****主义》中关于“治水社会”理论时,也指出它背离了中国历史实际。[12]

二.对中国传统农业评价中的肯定论和否定论

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评价,是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紧密相连的。七十年代末,我国曾从美国引起成套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一时间在部分同志中引起近乎天真的乐观情绪,似乎只要照搬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精耕细作的传统,被认为是小农经济手工操作的产物,甚至不再值得一提。在生产结构方面,有人也主张学西方,走“以牧为主”的道路,改变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食物结构。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对解放后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评价问题。生产结构不大合理,生态环境恶化是三十年农业遗留的突出问题之一,有些同志对此估计较重,认为是执行“以粮为纲”方针所致;“以粮为纲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历史上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结构一脉相承。这样,他们就从对三十年的否定进而为对传统农业的否定。这股思潮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平的《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动乱.贫困.闭关自守的病根》等一系列文章。在作者看来,单一经济.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是三位一体的。它破坏自然生态,引起劳动生产率递减(如说“精耕细作,复种套种,加上灌溉,使地力不得休息,土壤沙化.盐碱化日益严重”等),造成人口问题和周期性土地危机;阻碍分工,抑制交流,使资本主义不能顺利产生(作者称之为“稳定性最高.进化度最小”的“超稳定结构”),等等,总之是坏到了极点。《病根》一文在《学习与探索》发表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全文或摘要转载,一时造成颇大影响。[34]”

这种观点在农史界引起了几乎一致的反对。较早提出不同意见的,如杨直民.董恺忱指出,从农业历史看,集约化是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农业以劳动集约为特点,技术上表现为精耕细作;西方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业集约度的过程,技术上表现为机械化的精耕细作。因此,不应把机械化和精耕细作对立起来。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吸收精耕细作传统中合理的.有用的因素[33]。郝盛琦等人批评了把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归罪于“单一小农经济结构”的观点,反对全盘否定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艺。指出“精耕细作的传统,虽然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却是我国农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不便许多技术经验足资今天借鉴,而且就通过精细管理提高单产这一发展方向而言,也仍然符合我国今天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决不能简单地贬之为‘老路’。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应当继承和发扬,但我国传统农业建立在手工劳动.部分使用畜力和直观经验基上,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状况也一定要改变”。“农业机械化必须有利于精耕细作和促进单产的提高,否则,就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失去生命力”[46]。更多的同志是从正面对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和它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给予肯定的评价  

。尤其是原农业副部长刘瑞龙《正确对待我国农业历史遗产》和《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等文,影响较大。作者指出:“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是放弃精耕细作的传统来实现现代化。相反,必须利用精耕细作的传统来实现现代化。把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这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优点,是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依据。”由于这些文章曾广泛征求和汲取农史界的意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农史界的共识。[19]

肯定论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证的。

1.总结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肯定它在世界农业史中的崇高地位。这方面文章发表得很多,尤其集中在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史》(季刊).《农业考古》(半年刊)和《农史研究》(不定期论文集)上,这一时期出版的若干专着和小册子也以很大篇幅阐述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只举两例予以说明。董恺忱在《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一文中,广泛吸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评论,指出:一.中国是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三.我国是世界上有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和南欧中世纪长期实行休闲制不同,中国很早就实行连种制和复种制。四.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西欧中世纪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三四倍,而中国达到十几倍.几十倍以至上百倍[59b]。原江西省博物馆陈文华等主办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则以具体事实说明我古代许多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比西欧领先一两千年。

2.揭示我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强大生命力,肯定它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如方原反对脱离我国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完全按西方模式改造我国农业,他指出,我国解放后的三十年间,农业发展速度和粮食单产均居世界前列,并非什么都是落后的。这期间粮食总产增加近三倍,以不到世界总耕地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1/4的十亿人口,主要依靠以现代科技初步强化了的精耕细作传统;这一事实集中表现了这一传统的强大生命力。他主要走强化和发展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路[8b]。为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精耕细作的传统相结合?一些同志强调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继承性,认为在农业生关系统中环境条件和生物特性变化较慢,不少传统技术是基于对这些条件的深切认识,故能长久适用,不会过时。还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对此作了阐述[39.5]。这些论述解释了农业科技的一般性,但还没有揭示中国农业科技的特殊性。就特殊性而言,精耕细作是以增加单产.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攻方向的,正如许多同志指出,这可以用较少土地养活较多人口,非常符合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基本国情。同时,精耕细作是以“三才”理论为指导的,这种理论把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天”“地”).农业生物(“稼”)和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人”,视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较正确地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而也就比较符合农业的本质,这也是这种农业技术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49.29]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精密加工传感测量技术

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精密加工是重要的技术构成部分。大多数的大型系统为了扩展功能和简化设计,都需要应用到精密加工和测量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在精密加工中应用到了各种新技术,促进了精密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精密加工和传感测量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因此,精密加工和测量技术有着巨大的实用意义。

1精密加工技术发展和应用

1.1精密加工技术介绍

所谓精密加工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加工误差、表面粗糙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的一种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误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更为严格。精密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精整加工、光整加工、超微细加工和微细加工等。

微细加工技术,就是用来进行为小尺寸零件制造的技术。主要是制造一些集成电路等,因为尺寸微小,所以通过尺寸额绝对值进行误差表示。

光整加工主要是为了提升表面层的力学机械性质和缩小表面的粗糙度的加工方式,对于加工误差相对不够重视。这些加工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误差,还能提升表面质量。

1.2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和方法

按照加工方式的机理特点,能够将其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变形加工、去除加工和结合加工。去除加工实际上就是将工件上的一部分材料去除掉。加工方式基本可以分为:磁粒光整、超精研抛技术、精细磨削、超精细切削、砂带磨削、布轮抛光、蚀刻、电解加工和电火花加工等。实际上,砂带磨削就是使用混纺布,这些混纺布粘有磨料,加工工件。具有适用范围广、表面质量好和生产效率高的优点。而精密磨削就是利用单晶的金刚石道具和高精密机床实施切削加工,基本上应用于软金属加工。超精密磨削则是在精密磨床上利用修整精确的砂轮实施微量磨削加工。变形加工,实际上就是利用分子、力和热运动使工件出现变形,使其性能、尺寸和形状发生改变。

按照理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连接、注入和附着三种。所谓附着加工,就是将一层物质覆盖在工件表面,例如,镀加工方式等。诸如加工就是将某些元素注入到工件表面,从而发生物化反应。连接加工就是通过物化方式将两种材料连接起来的方法。

结合传统、特点与机理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复合加工、非传统加工和传统加工。传统加工可以分为游离磨料、固结磨料和道具切削加工的方法。实际上,非传统加工就是运用核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磁能和电能等进行处理和加工。而复合加工则是结合多种加工方式,综合发生的复合作用,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2精密传感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测量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制造、图像、传感器、电子以及光学等,与紧密加工技术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测量技术为精密加工提供检测和评价方式,精密加工为测量技术提供有效地保障。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感测量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发展要求,一系列应用了高新技术的测量技术应运而生,下面将进行详细的介绍:

2.1双频激光干涉仪

这种仪器具有测量范围大、准确度高的优点,所以在测量位置控制反馈元件和测量超精密机床相关作位置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激光测量,空气折射率影响着准确度,空气折射率和二氧化碳含量、压力、温度和湿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干涉仪在空气中补偿和休整光路,能够将误差缩小。但是这种测量方式,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加工生产机床的时候,要求比较苛刻,很难满足其工作要求。

2.2X射线干涉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测量X射线干涉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测量范围,比较容易实现一些纳米级别的测量。Spm基础上的相关观测技术基本上只能提供纳米级别的分辨力,但是对于表面结构并不能够给出精确的纳米尺寸。X射线扫描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型测量技术,其十纳米误差的测量基本单位是单晶硅上的晶面间距。另外,由于X射线波长要小于常规的可见光波波长两个数量级,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0.01纳米的测量分辨力。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测量方式对于环境的要求不高,并且具有较好的测量稳定性,结构比较简单,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2.3显微扫描测量技术

在对表面的尺寸和微观形貌进行测量的时候,可以应用这种测量技术。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极小探针来扫描被测表面。通过纳米级别的定位三维控制系统,能够测出表面微观立体情况。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精密加工和传感测量技术,对于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工技术和测量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精密加工技术与测量技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工业生产中,二者缺一不可。在工业生产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精密加工技术与测量技术,每种加工技术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这就需要进行合理慎重的选择。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精密加工技术和传感测量技术依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着,从而为工业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技术的进步,提升生产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奎,李艺,LiXp,RaHmanm.用立方氮化硼刀具对硬质合金材料进行延性超精密加工(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03).

[2]陈海霞.隔振基础的设计[a].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C],2007.

[3]常敏,袁巨龙,楼飞燕,王志伟.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概述[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

[4]李圣怡,吴宇列,戴一帆.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光纤对接中的应用[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

[5]郭东明,康仁科.半导体制造中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系统健康管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9-0197-02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要运用系统健康管理原理,采取系统管理技术措施,以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systemmanagement)就是指人类按照系统理论与系统运行规律,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确保系统的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系统管理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化的过程,即促进pCDS循环,对系统施加人为干扰,使得系统持续保持健康状态并持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管理的目标是系统在保持健康的基础上和谐化,重点是健康管理。目前,哲学、数学、系统学、承载力分析、健康评价、规划、生态学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系统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撑,并将成为管理科学的主干体系。系统管理关键内容包括管理主体的生态化,管理效益的生态化,生产生态化。系统管理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复杂性原理、时空关联原理、人的作用原理、系统的精确管理原理、GCSp管理原理、pDCS管理原理和发展原理等。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系统管理方式。复杂系统事件的发生是难以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依赖于人们对于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明确的和可操作的管理目标;收集适当的数据,提出合理的系统模型,分析并检测系统的动态行为;明确被管理系统的空间尺度和空间边界;分析和整合系统相关信息,制定合理的系统管理规则;确定管理的时间尺度并制定年度和长期的管理计划;履行系统适应性管理责任分工,注意协调管理部门与系统管理者、公众的合作关系;发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组织实施作用,及时对系统管理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并提出系统管理的修正意见。

系统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需要尊重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系统地分析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系统管理措施一般包括系统监测、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分布式管理、云管理、网格化管理、系统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

2系统健康管理

2.1系统健康

系统健康是指系统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可以持续发挥完善的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具有和谐稳定的结构,是系统健康的基础;发挥完善的功能是对健康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只有安全可靠的系统才是健康的系统,安全性差、可靠性低的系统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伤害,也会危及系统本身安全。显然,“系统健康”不只是一个度量指标,更重要的是描述系统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健康状态。

2.2系统承载力分析

系统承载力(系统容量)是指某一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做功的最大能力。系统承载力包括3层基本含义:第1层涵义是指系统的自我维持正常运转与自我调节能力,为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2层涵义是指系统发展能力,为承载力的拓展部分;第3层涵义是系统做功能力,为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系统的弹性大小,系统发展能力是指系统增长、进化、增殖、再生能力的大小,系统做功能力是指系统输出能力或服务能力的大小。

malthus理论是生态系统承载力分析理论,开创了承载力的历史,同样是承载力研究的基石。malthus理论强调的承载边界的概念成为现在所有承载力研究的基本点,而其他各种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从系统过程和机制的角度对承载体的需求和承载边界进行的不断扩充。系统承载力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系统的发展而间断地截取某一时间断面,对系统的承载力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从某一具体时间截面来看,承载力分析是静态的,而从整个系统活动过程来看,它又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系统承载力分析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5个阶段。

2.3系统健康评价

系统健康评价是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结构和属性,用有效的标准测定系统的性质和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描述系统的状态或方案的效果,即在系统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对各种系统方案占用或消耗资源进行评审,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系统安全、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的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健康的系统评价,就是采用系统分析与评价技术,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客观评估。

系统健康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其中系统承载力分析,不仅是系统分析的一部分,还是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系统健康评价除了最基础的系统承载力法之外,还有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2.4系统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管理(healthcare)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系统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系统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系统健康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具体系统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行动计划),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系统管理活动的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认真研究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详细分析系统的能流,增加系统自由焓,以培育系统活力和恢复力为主,及早发现并减轻危害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的健康管理原则。系统健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健康、增进健康、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并清除危险性因子、防止发生系统灾害、灾后康复等。

2.5人造系统健康管理

人造系统(man-madesystem,artificialsystems)也称人工系统,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构成的系统。为了保障人造系统健康地运行,人造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管理,应该遵从适当冗余原理、清洁原理、节约原理、生态位原理、竞争共生原理、反馈原理、补偿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多样性与主导性原理、生态发育原理等“人造系统健康十项原理”[1-3]。

3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管理,以期高效地达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的过程。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既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健康管理过程,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一部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基础(图1)。

3.1技术管理

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是以众多先进技术跨学科相互融合为基础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对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来说,技术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具有很高的知识容量,是所有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的核心,其技术管理工作应由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者带领其管理的团队,通过技术分配、技术指向、技术监察等不断提高团队技术能力、技术效率和目标水平,来完成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计划、研发、技术实现以及运营目标。

3.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的基础,通过选、育、用、留,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加强员工的招募选拔、培训开发、薪酬管理、流动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以及员工安全健康管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3.3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的财务活动资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重点是成本管理,围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对其所有费用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以降低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成本,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效率。

3.4物资管理

物资管理属于财务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中的物资采购、保管、供应、分配进行管理,做到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3.5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通过建立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关系,以有效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组织目标。

3.6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及其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并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使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其管理工作达到质量目标。

3.7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是指具体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单位对其工作进行管理,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手段,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其重点是预报预警的流程管理,使其依法按照技术规程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并达到预定工作目标和技术目标。

3.8计划管理

计算管理是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将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实现其总体目标。

3.9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工作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10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属于技术管理范畴,其过程包括信息管理、系统监测与评价,通过pDCS循环,不断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水平[4-11]。

4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科学网,(2013-03-27)[2014-08-10].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2]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3]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张韩林.从pDCS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5]吴海兵.基于pDCS理论的我国当前林业灾害管理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69-170.

[6]操龙权.基于法经济学与系统法学理论的林业法治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193-195.

[7]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0-192.

[8]桂方兴.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4-196.

[9]仰韵阳.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91-193.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线损;精细化管理;降损

线损是供电企业十分关键的技术经济与管理综合考核指标,综合反映了供电企业电网规划、设计、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策略与降损措施对全面提高供电企业综合技术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

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主要有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种形式。

1.1技术线损

技术线损是电网所有元件电能损耗的综合,也称为理论线损,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路电阻。电路电阻是理论线损的重要组成。一些供电企业配电网存在着布局不合理、配电网维护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技术线损偏高,尤其是边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较远,低电压电路径细、电压偏低的问题比较严重,出现了变压器容量不匹配、单相供电用户偏多等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电线导线截面与载荷不匹配,也会导致线损增加。10kV及以下配电网中,电阻线损占到线损总量的60%。(2)变压器损耗。与输电线路相同,变压器损耗同样和电压等级有关,电压等级越低,变压器损耗越多,10kV及以下配电网变压器线损占总线损的37%左右,尤其是老旧变压器设备都是耗能大户,需要加以重视。(3)无功损耗。电网中的感性元件会导致电网出现无功传输,增加了电网元件总电流,从而增加了有功损耗。无功补偿不足,电网功率因数下降,会造成电压越限,从而增加电能损耗,尤其是远距离有功传输线损很大。

1.2管理线损

管理线损是计量设备误差、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电力设备漏电造成的损失,这一类损失无明显规律,测算工作也十分困难,一般都和日常工作失误有关。

(1)例行抄表工作失误。一些供电企业存在着抄表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超表错误、估抄、漏抄等问题,这些工作失误会导致抄表电量数据不准确,使线损数据失真,给线损数据分析和控制策略的制定造成了间接影响。(2)窃电。窃电会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并且窃电丢失的电量会被算进线损中,也会导致线损数据失真。现阶段,窃电行为出现了更加隐蔽、技术含量更高的新趋向,供电企业需要格外警惕。(3)表计误差。居民用电量迅速增长,很多计量表量程已经不满足需求,一些抄表人员甚至没有及时发现一些计量表以及损坏,计量误差偏大。

2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方法

2.1线损管理机制完善

首先建立科学、严密、合理的线损管理机制,供电企业可以成立由高层领导直接负责的线损精细化管理专项小组,由领导、生产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与单位组成领导组和工作组,采用牵头管理、分头负责、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组建精细化线损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开始,实现线损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四分管理工作方案,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制为线损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基础。

2.2规范化的精细化线损管理

(1)基础档案管理。建立10kV及以下配电网详细设备台账,并定期更新客户档案,采用对台账的闭环控制管理保持台账和配电网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动态管理、闭环控制资料档案,保证基础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2)理论线损计算。理论线损是电网自然线损水平估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应该作为降损的重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审核工作,同时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计算结果的分析,为降损工作提供指导。(3)建立线损指标责任制。将降损指标层层落实下去,为每一个部门乃至个人都给出明确的降损指标,通过严密的线损指标责任体系,明确划分每个人的降损责任,定期对相关部门和下属分公司进行降损指标考核,分公司和部门内部也要进行降损目标分解,将工作任务下发到具体班组个人,进行内部考核,将考核结果和员工的薪酬绩效直接挂钩。

2.3计量技术设备更新

为了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供电企业需要积极推广多功能电子表、环网计量、电能表计量装置轮换等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电力计量的精度。配电网还应该大力建设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实时抄表管理,减少手工超表出现的错抄、漏抄等问题,为精细化管理打好技术基础。

310kV及以下配电网降损措施研究

3.1电网结构优化

10kV及以下配电网网络结构对线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线损管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需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对配电网络结构进行必要的结构优化,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减少损耗。

电网建设阶段要对电源位置进行合理布置,依据供电经济配置半径布置电源点,并根据配电网传输距离和负载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同时考虑使用阶段负载的逐渐增加。接线的优化工作应该从电源开始,逐渐辐射,配电网架设工作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减少单边供电。

3.2升压改造

电压升高,线损将逐渐下降。近些年国家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用电负荷大规模增加,因此可以采用升压改造的方式降低线损。10kV及以下配电网应该积极开展升压与电压等级简化工作,消除不标准电压,缩减重复变电容量,控制线损。

3.3控制配电变压器损耗

配电变压器造成的损耗在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控制配电变压器损耗十分必要。

(1)淘汰高能耗变压器。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低能耗变压器,并进一步加大电网升级改造投入,使用新型节能变压器代替老旧的高能耗变压器。例如新型单晶合金变压器相比传统变压器能够降低70%左右的铁耗,空载电流减小了80%。低压配电变压器可根据负载实际情况调整分接开关,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同时减少变压器耗能。(2)停用空载配电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存在着严重的负荷不平衡,有些时段负载接近空载,有时候却处于满载甚至超载情况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子母变方案,或者直接停用空载配电变压器。例如排灌式变压器在空载半年以上,就需要及时停运;季节性轻载变压器以及小配置配电变压器可采用子母变方案,根据负载实际需求选择合适负载的变压器运行,降低配电变压器损耗。(3)维持配电变压器三相平衡。10kV及以下配电变压器分布广、数量多,如果处于严重的三相负载不平衡情况下,就会增加变压器以及线路的损耗,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定期测量配电变压器和主线路三相负载的情况,对三相负荷进行适当调整,控制配电变压器出口三相电流不平衡率在10%以下。

4结束语

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和降损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实际中要充分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降损措施,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线损管理与降损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韦晓初.10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及降损措施研究[J].机电信息,2013(9).

[2]温爱玲.10kV配电网的线损管理及降损措施[J].安徽电力,2014(1).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高速高效微细加工高速切削加工高速与超高速磨削

前言:

制造业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制造业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文化内容,尤其是机械制造,更是国民经济支柱。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随着社会对制造加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成为各个加工制造业日益关注的技术,不断加大了对其的科研投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机械制造业,就要向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发展。

1.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概述及应用

1.1.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中的“高速”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切削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速度范畴发生着变化,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与刀具材料,高速切削加工时应用的切削速度也不相同。从切削速度方面,一般以高于510倍的普通切削速度的切削加工定义为高速切削加工。从切削机理上定义为:切削加工过程通过能量转换,高硬刀具对工件材料的作用,导致其表面层产生高应变速率的高速切削变形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高速切削摩擦学行为,形成的热、力耦合不均匀强应力场制造工艺。

1.2.高效加工技术

近来,一些从事高效加工技术研究者,从开始就强调切削加工中加工零件的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共同更大幅度的提高。该研究继承了高速切削可以降低切削力提高加工零件精度和表面质量等特点,着重从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切削试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使高效率切削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效率加工技术的关键在于:采取了选用或新设计出具有足够的机床主轴转速与较大地传递力矩的能力的高功率、高刚性机床,进行大功率切削;选用目前最好的先进刀具材料;选用适合高速切削先进的刀具夹头;采用独具风格的特殊加工方法以及选择合理的切削参数等技术措施。

1.3.微细加工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是一种有选择性地精修被加工对象表面微观粗糙度和拓扑结构的创新性微观加工工艺。这种机械化学工工艺是一种全自动化适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化工、冶金、机械制造、航空制造等行业,尤其是注塑模具、刀具和机床工具、高精密零件、光学器件,以及硬涂层处理前后的表面预处理加工。微细加工技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微细结构,能够减少摩擦、提高抗磨损性能,显著地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在刀具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

尽管现阶段,国内国外对综合的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都不多,但是国外在高速加工技术、高效加工技术、高速高效加工技术及微细加工技术的各个研究领域里都有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且也在许多的加工制造业里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为他们今后在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国高速加工技术、高效加工技术、高速高效加工技术及微细加工技术的各个研究领域里取得的进展比较缓慢,和外国发达的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2.1高速高效加工技术的发展

高速、高效和高性能自动化数字化制造设备和工具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制造业建立这种基础设施提供了可能和支持。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利用CaD/Cam软件UGnX进行零件三维几何建模方法及加工、动态仿真和五坐标数控铣削编程方法的应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拥有了可用于加工飞机部件的数控系统及应用网络的DnC加工技术及管理软件。上海联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用于航空的快速成形和快速制造技术,重点研究了集激光、光化学、软件、控制技术为一体的金属快速铸造技术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等等。

综上,与国外相比,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还较低,面对这种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控设备的长期稳定可靠,以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设备的综合应用效率,提升数控设备的工业应用水平。

2.2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趋向

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趋向的重点是如何权衡高速加工技术、高效加工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到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在生产制造中得不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及提高加工精度的要求。高速高效加工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研究的最多的一部分,也是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而微细加工技术是作为最新的交叉科学技术又能起到了调节高速加工技术与高效加工技术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趋向将会是以高速高效加工技术为核心平台,以微细加工技术的融合作为其发展的动力。

3.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预测

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将会成为未来汽车、航空航天制造业,医疗业、微电子集成、生物工程、信息、航空航天、半导体工业、军事、等领域主要加工技术的支柱。未来,哪个国家首先在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哪个国家就可以掌控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占据所有制造行业的主导地位。因此,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将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的研究对象,它将是权衡一个经济发达、工业发达以及技术发达的重要标准。

通过这些研究项目的实施,它将会极大地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国外对高速高效微细加工技术的封锁,提高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润孝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导论.科学出版社.

[2]文秀兰,林宋,谭昕,等.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王先逵,李庆祥,刘成颍.精密加工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荣列润.微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下)[J].机电一体化,2007,6.

[5]李建勋,胡晓兵,杨洋.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现代机械

[6]姜涛等.微机械产品的应用及其微细加工方法的分析研究[J].特种加工技术与设备,2007,2.

[7]王先逵,吴丹.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综述[J].中国机械工程,1999,10(5):570-576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供热;节能降耗;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6-007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供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节能降耗,从而响应国家政策。从燃料的选择到节能降耗的管理上,供热企业必须要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1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精细化管理将分工和服务精细化,是现代管理中的必然环节。在日常管理中引进精细化管理,是更深层次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在现代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第二层次,主要是将责任明确化,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对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最终逐一落实。精细化管理对于管理者要求很高,需要管理者把工作一步到位,每天进行检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企业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就需要精细化管理来加以指导,因此管理者需要了解管理的精髓,在企业的发展中运筹帷幄,统领大局。企业一旦确立了精细化管理思路,就要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以企业的关键问题为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每个阶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一个阶段带动下一个阶段,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惊喜,还要有所创新,这样企业才会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加大管理力度,创新精英思路

开展节能降耗的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暖的能耗成本往往在企业的总支出中占据很高的比例,只有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供热管理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粗放式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只有科学管理,拓宽经营思路,创新思维模式,走精细化管理路线,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定能耗精细化管理原则与思路

精细化管理要注重确保供热设备稳定运行,确保供暖质量达标,达到节能降耗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上上下下全体员工要树立良好的节能意识,从而进一步开展节能技术工作。严格控制供热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按照需求进行供热,确保供热系统科学、合理、经济运行。能耗用量的统计分析要按照年度指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到每月,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做到有理有据,赏罚分明,提高全员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成效,进一步降低供暖经营成本。

4制定管理岗位责任制

开展供热能耗精细化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和责任划分岗位责任制。根据实际情况,并针对能耗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后,要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细则,将能源指标量化,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量化管理的数据统计和纪录。落实岗位责任制,全面推行供暖运行管理工作。

5调动员工积极性

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离不开各位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员工的担忧,领导小组要深入到员工基层中,对工作的意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列出完善的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赏罚分明,调动员工积极性。此外,领导还要多听取员工的想法,可以通过开会探讨的方式,获取更好的建议,最终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将责任落实,全员参与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中。

将精细化管理工作坚持下去,每月以简报的方式通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员工在责任制工作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不放过每一个环节,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与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贡献力量。领导也要做到统筹大局,合理分工,将责任落实,成为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如此一来,必定会提高节能降耗的工作效率。

6发展科技创新

达到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技术支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许多供暖企业的燃气消耗量很大,技术含量较低,供热锅炉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供暖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还可以大大降低供热成本。

如今,随着供热管网的不断改造和各种及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供暖企业应抓住难得的机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设备的改造和更新,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节能降耗的工作是各大供暖企业的首要任务,而且难度较大。资金问题是实施改造项目的难题,因此企业要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政府投资并开展实施的项目的机遇,为供暖体制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企业要加强供热精细化管理工作,通过实践,总结不足,吸取精华,为节能降耗做好准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供暖服务,确保供暖设备稳定运行。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7结论

在实施能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从常规的管理工作做起,以精细化管理使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还能够使员工提升责任感,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各种困难,与企业并肩作战,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企业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讲实效、负责任的团队,节能降耗工作需要这样的团队,提高服务质量,支撑起企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沛霆.精益管理与皖北煤电[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

[2]郭志武,王军华,许凯,张和平.实施人本精细化管理强势建塑企业文化[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

[3]贺贵元,郝跃洲,张保旺,韩建中,王立印,和根虎.基于“三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实践[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

[4]李健,学校精细化管理分工合作之我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5]赵计华,樊玉泉,蔡好智,徐长德,赵明虎,岳宏,彭庆瑞,费思国,路明.精细化运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2009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10.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9

江海文化的驱使

从如东一家乡镇企业起步的中天科技,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东位于江海交汇的“长三角”平原,在这个地域上,长江的奔腾恣睢与黄海的旷达澎湃,赋予人们勤劳的秉性和豪迈的气概,他们深知沧海成陆的不易和先辈们开荒拓疆的艰辛。父辈们对农田的精耕细作,对工匠活的精雕细刻,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精细”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中天科技在这样的环境下兴业办厂,极具本土文化的深厚基础。

然而,董事长薛济萍认为,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在变化,特别是受到当下社会浮躁思潮的影响,让部分年轻的一代养成做事欠认真、眼高手低的不良陋习。刚刚入职的新员工,还缺乏传承和践行“精细”文化的动力,需要我们挖掘并唤醒流淌在年轻人血液深处遗传的优秀文化基因。以文化引领青年职工的正向成长,青年职工是企业的未来,只有他们认同中天的理念,践行中天文化,我们的企业才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中天科技郑重推出精细制造的文化战略。

历史文化的传承

中天科技的精细制造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精于勤,细于心,制于衡,造于道,就是对精细制造的经典诠释。

“精”,精益,精致,精神。范晔在《后汉书》中有云: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中天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达成办事精益,产品精致,精神高尚的目标。在成本上“精打细算”,在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上“精雕细琢”都体现“精”的内涵。

“细”,细心,细致,细节。精细是中天人为人做事最高追求。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天正是这样,难事从容易之处突破,大事从细微之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中天深海光电缆之所以能够打进美国市场,讲的就是细节,靠的就是精细的工作作风。用150多项美国通行的技术标准倒逼自己,逐一对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瑕疵,认真对待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制”,不仅是制造、研制,在《史记《礼书》中“擅作典制”。制,理解为制度和体系。中天科技是民营企业出身,在各方面表现出灵活的体制特色:以顾客需求为驱动,具备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实施“一企一品”的专注,事业部制经营模式;以产业链延伸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完整的创新管理体系为一翼,质量管理体系和职工教育体系为一翼,卓越绩效为统领,打造“世界品牌百年中天”的企业愿景。

“造”,对中天而言,指创造,意味着创新改造。中天科技通过不断地创新研发和技术改造,已经获得国家专利620多项,国际专利8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20多项,国际标准2项。通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战略导向,使企业管理不断走上新台阶。

企业文化的打造

中天科技精细制造文化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逐步打造成型的。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如何引导企业持续进步?中天科技在与德国、瑞士和日本的企业合资合作过程中,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德国人的专注执着,瑞士人的精细缜密,给薛济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知名公司的产品之所以能够饮誉世界,关键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中天也必须向他们学习,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天科技实施的精细制造战略文化,是卓有成效的。一线工人精细操作,管理人员精细管理,科研人员精细专攻,营销人员精细服务,后勤人员精细保障,所有人员把本职岗位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份内最佳”。

从骨子里渗透着实业报国思想的薛济萍也在思索:作为光电线缆制造实体企业的中天科技,怎么打造世界品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为振兴民族工业贡献一份心力。

薛济萍认为,如果重复过去那种“傻大粗”式的制造,不要说资源不允许、环境不允许、劳动力不允许,即使允许,造出来的也是“地摊货”,怎么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唯有精细制造,才能造出精品,迈向国际。

精细制造的释疑

对中天科技精细制造文化,企业内外有两个争论的焦点,一是精细制造的提法不全面,应该加上“科技创新”。二是应将精细制造的“制”改成智能的“智”,称作“精细智造”。

中天科技不光企业名称有“科技”两个字,这家企业原先在偏僻的农村,生产的是传统的建材产品。用薛济萍的话说,我们要不是与科技结亲,企业是走不出这片小天地的。企业的立企之本就是科技创新,所以才有每隔十年再创一个中天的进步。中天科技集团的核心子公司当年就是在全国最早通过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双高”论证在上海证交所a股上市的。

精细化工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施工;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

前言

建筑工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因为他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始终,许多与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进度以及相关的效益都是与施工管理的方法密切相关的,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关键在于强化精细化工程管理的措施、方法,并对一些潜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和补充,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行对施工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调整才会取得更加卓著的效果。

1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目前有很多建筑工程的施工主体参与到工程建设的队伍中来,很多问题潜伏在施工过程中,诸多的环节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恶性循环,很多人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违规操作的现象,工程施工项目惨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对此我们有必要分析问题百出的内在原因。

1.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现场监理存在漏洞

出现各种建筑施工不能顺利实施的情况,很大原因在于工程施工过程的现场监理不到位。国内监护施工现场虽然是按照上面的管理制度去操作,却任然需要特定的监理人员去对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以便对一些施工过程的重大失误及时发现,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成本的浪费,可是很多建筑施工场地没有重视监理人员的特殊作用,造成了很大成本流失和施工错误,有的虽安排了监理人员,却没有专业的素质去解决和发现施工过程的问题,不能自发的研究和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对策,或者缺乏立体化的监理过程,使得一些监理在一些环节存在断层,监理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也使得施工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1.2施工队伍的准也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施工过程的许多人员没有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许多施工单位甚至对新人也疏于管理和考擦,很多人员的施工基础太差,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施工素质整体不上档次,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整体的工程项目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为实施精细化的工程管理方法埋下了隐患,很多人在固定的操作流程上会犯错误,整个施工质量和效率自然下滑,特别是在当今的就业形势和生存结构的特殊背景下,很多农民涌向了这个门槛较低的建筑施工队伍中来,给建筑施工的精细化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1.3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

现在是科技立国的社会,很多行业和部门都在技术的关口上寻求发展和壮大,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做先导的,建筑工程过程的设计环节,资金预算过程以及竣工验收的阶段都是可以根据科学的预测和实实在在的现场操作来验证的,再加以技术手段的辅助,那些本来价值意义不太大的文字图片可以发挥出巨大作用,可是在技术这一块,很多企业和施工队伍都不能赶上来。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的工作要点

面对当今我国的施工现状,精细化的工程管理方法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通过对问题的延伸,我们可以对施工项目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下面是一些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1强化施工管理的监理意识

企业在施工建设中要依据特定的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施工,不能偷工减料,建筑施工必须要依法经营管理,更要诚实信用,保证施工项目的安全质量,坚持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对工程项目之前的人眼选配和材料采购,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进度质量的管理以及竣工时的审查验收都要有具体细致的程序,精细化监理施工环节中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和调查或者补充解决,保证施工的稳定进行。企业建筑施工要善于从法律的角度规避风险,不要重复亡羊补牢的悲剧,最大程度的节约资金损失,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但是,企业的监管事务在建筑施工的比例要有效把握,积极寻求大家的提出合理的意见,参与企业的研究审核工作,不能越过该有的程序,要循序渐进,用公司的制度来确保管理职能的实施,在监管中加强安全生产的生产检查,在复杂的施工组织技术项目中要注重技术监管,及时对精细化施工过程的不利影响进行解决,落实责任是要进行质量登记和关键点的控制,对监管的一些顺序进行梳理,实现各个环节的监管衔接。

2.2要加强对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管理

建立完整有效的组织机构,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从事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要进行考核和适当的选拔,对新人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要有意识的将那些专业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人选拔到目标控制的合适岗位上,特别要对技术管理人员的的工作能力进行要求,因为这些技术官员历任园是要求具备身后的建筑学书底蕴的。对一般职工要求能够掌握规范的施工要领,即使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施工环节也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会有自己的解决之道,这样来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最后,还要尽量使施工人员在平时进行学习,掌握关键的技术要领,同时要督促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同步提高,对施工过程的每个细节和基础都加以关注和考量力求在每一个可能的步骤上精益求精,做到更好更完美,打造精品工程,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

2.3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

技术水平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使他们在施工单位进行基本的技术普及,同时施工的相关组织者应该提供一定的条件来为施工人员服务,先进的管理者应该将自己汲取的国内外同行业的施工现场的技术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自我促使管理技术的更新,同时也要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加强对一些技术环节的讲解和使用介绍,重视技术的力量。施工单位要依靠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来掌握关键的施工方法,以实际行动扶持技术创新的项目研究,培养起基层干部的骨干技术队伍,在资金上予以资助,或者在管理政策上给予优惠。力求用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施工水平上不前进,否则会逐步落后,也不利于精细化施工的劳动生产率。精细化施工必须紧紧专注技术,在一系列环节上降低成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当今建筑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很多原始的传统的施工方法已经不能赶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对这些潜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完善,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施工标准来提升工程的质量效益,实际的工程施工能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线管的企业和部门应该坚定不移的坚持在该领域的思考和创新来打造自我优势,在管理之路上更上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陈峰峰.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对其精细化管理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29-30.

[2]刘春永.关于建设工程中管理精细化的相关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43-44.

[3]巫家军.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基本要点[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