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4:35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新财务制度;协调性

1两大新制度体系简述

财政部于2010年修订了《医疗会计制度》;2012修订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文简称“会计准则及制度”);2013年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此外,还有中小学、机构、科学事业单位等更具有针对性的不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些标志我国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下文“新会计制度)”。与此同时,国内事业单位的“新财务制度”体系也在建设与完善当中。自2010年《医院财务制度》的修订后,2012年4月1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文“财务规则”)出台;此后,财政部及相关部门在两年的时间内出台了另外九个大行业的事业单位新的财务制度。这些,形成了国内全新的事业单位新财务制度(下文“新财务制度”)。

2新会计制度与新财务制度差异分析及优化建议

2.1会计准则及制度与财务规则差异

对比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及制度”与“财务规则”,两者在立法目的、适用对象及范围、甚至会计要素等概念上都高度统一且相互协调。不过细究可以发现,相关具体项目分类及规定上差异较大并不十分协调,比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甚至在财务报表等规定均差异明显。这种规定差异性导致新会计制度体系与新财务制度体系两者不协调将延伸到下面各个行业性的事业单位当中。总的来说,“会计准则及制度”因其绝大部分参考国际公告部门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其合理性和规范性更佳,建议“财务规则”可向其靠拢。

2.2行业性的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差异及优化

(1)名称不同但内容相同。对比11个细分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来看,除了机构的会计制度与其财务制度名称基本一致外,其他10个行业两类制度之间的各种名称差异均较为突出。比如,医院会计制度中制定的“财政应返还额度”,其核算的内容是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医院应收到的各种财政返还,核算反映同样内容的却在医院的财务制度中名称却换成了“财政应返还资金”。这种名称差异但内容核算却一致的问题比比皆是,容易给实务工作者带来困惑,此类问题应一律参考“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制定统一的名称。(2)两类制度的口径差异。一是医院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在应收预付分类的差异。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应收预付由“应收医疗款、应收病人医疗款、预付账款、财政应返还额度及其他应收款”五个项目组成;而在财务制度中则只有四项,少了“应收病人医疗款”项目。相比较来说,更具有概况性的财务制度里的“应收医疗款”更符合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故,笔者认为应由“应收医疗款”代替会计制度里的“应收医疗款”及“应收病人医疗款”,若十分必要可考虑下设明细分类科目来细化核算内容。二是高等学校的净资产在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的规定不一致。高等学校将“事业基金、专用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经营结余”七个项目界定为高校的净资产,金额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但是,高校净资产的概念并未出现在高等学校的财务制度中,仅对专业基金、各种结转结余进行了一些规定。针对此类不一致,可参看高校的会计制度进行统一。(3)两类制度中的总分类与“明细分类”科目差异。针对总分类与明细分类差异,主要是指核算内容相同情况下财务制度中用总分类科目核算而会计制度则是拆分为更细的项目(简称“明细分类”科目)。一是医院的流动资产的分类。医院财务制度制定的“存货”项目在会计制度中却没有出现,但会计制度却制定了“库存物资”、“在加工物资”等项目。可发现,后者其实是前者的明细分类,因此可考虑在会计制度设置总分类的“存货”、再设置明细分类“库存物资”、“在加工物资”等项目。二是科学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研收入及非科研收入”两个项目核算的内容合并一起与其财务制度核算的“事业收入”基本一致。考虑财务制度中的收入分类遵循了“财务规则”及“会计准则及制度”,其科学性及合理性更高,可修改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让其与财务制度一致。

3结论与建议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及制度”与“财务规则”,两者在相关具体项目分类及规定上差异较大并不协调,比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甚至在财务报表等规定均差异明显。这种两类上位法的差异性将延伸到下面各个行业性的事业单位当中,影响众多行业、急需优化。虽然“会计准则及制度”及“财务规则”修订于2012年,但是仍然面临各种不足。考虑“2013年最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5年最新修订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两类最新会计制度均涵盖了事业单位的各种会计制度并对其大量的优化,故可将2012年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及“财务规则”进一步向此靠拢,也可调解他们之间的各种不一致。

参考文献

[1]王官利.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

[2]吴炳润.如何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4).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异同比较;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公办高校会计分类科目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4日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变化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校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13年12月财政部了新《高校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与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变化较大,现将新旧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设置变化比较分析如下:

(一)新增科目。新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共54个,与旧制度相比新增科目16个,其中资产类有17个,负债类有12个,净资产类有9个,收入类有7个,支出类有9个。

(二)废除科目,主要涉及资产类、净资产类、支出类等科目。如“材料”、“固定基金”、“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三)科目内容不变名称有变。如资产类“现金”科目更名为“库存现金”科目,负债类“应交税金”科目更名为“应缴税费”科目。

(四)科目重新定义,内容有变名称也有变。如“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相应变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更接近现代化企业核算的要求,满足多元化投资的需要。

(五)科目分解。主要涉及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如“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应付及暂存款”科目分解为“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借出款”科目分解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结余”科目分解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余”科目。

(六)科目合并。如收入科目“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从各级财政获得资金)”合并为“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设置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规范科目设置,更加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价值、负债规模、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规范账务处理,更科学精细地计算高校财务收入支出的变化;保证信息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高校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本核算体系不完善。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新制度虽然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但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的核算基础。在资产的核算方面,收益和支出无法配比,固定资产折旧或摊销的会计核算要求形同虚设,毫无现实作用。在负债的核算方面,高校筹资活动借入款项产生的利息是在归还借款利息时入账反映而不是分摊在使用的期间,虚增归还借款利息的当期支出。在收入的核算方面,高校按实际收到的款项纳入收入,而应收未收的学费收入未计入收入核算,无法完整体现高校真正的财务信息。

1、计量方法不合理。在计量方法采用方面,新制度与旧制度一样,仍然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客观性强,操作简单,但缺乏公允性。

2、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划分标准和折旧年限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固定资产核算及信息可比性,容易出现虚提折旧现象,影响了相关利益者的决策行为。

3、核算工作执行难度较大。新制度中虽将事业支出科目分为五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区分各个费用类别,容易以偏概全笼统划入教育事业支出,增加核算工作负担,影响高校财务工作效率。

(二)基建并账执行难度较大。新制度规定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并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每月并入事业大账合并账务处理。高校基建账务和事业大账是两套账,彼此业务有交叉,资金往来如何处理是难点,类似于企业的合并报表。从新制度执行情况来看,基建并账过程中存在资产调整、收支业务调整、内部往来业务调整执行不力的问题,原因在于高校所处的业务环境日益复杂,相应的财务管理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配备的硬件和软件实力均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此外,新制度并没有要求引入预算支出表和基建投资表,这样虽然规定基建投资单独建账,但未要求编制报表,容易导致两账合并时资金混乱,可能产生借机违规操作隐藏部分账目的事实。

(三)财务软件更新调整困难。新制度改变了会计核算内容、会计科目及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相应的要求财务软件同步更新和调整,包括从数据初始化到核算内容和报表格式统一调整。然而目前全国高校并没有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财务软件,而是根据高校自身需要购买制作财务软件或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再加上高校财务人员大部分只懂财务知识而不懂计算机应用,造成软件更新调整困难,因此对高校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性要求。

(四)财务人员工作效率问题。因为教职工队伍编制的原因,导致部分财务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再加上财务人员定期轮岗等特殊规定,导致部分在岗人员对业务操作不熟悉,从而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经济大环境、相关政策规定的持续更新变化,财务人员也需要定期培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业务技能,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科研经费报账需求。

(五)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存在内部控制体系不完整带来的隐患,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统一明确并具体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单位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都以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难以全面掌握和认识财务工作流程中的风险点。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优化建议

(一)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建议参照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和企业会计理论,合理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基础;适当引入多种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真实反映高校资产价值,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及科目体系,细化固定资产定义和分类方法,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具体分类办法和核算依据,参考企业会计和高校相关规定,制定明确统一的折旧年限和方法;完善高校事业支出制度建设,制定准确统一的学校报账手册,界定各大类收支费用所属的支出科目类别。

(二)基建执行并账和并表两条线。首先,每月要求做好基建项目和大财务项目相关往来重叠业务的抵消处理,并且要对原基建账套进行清理,将基建账相关科目余额等数据并入新账;其次,每月末按照并账后科目发生额编制合并分录,在事业大账中编制合并凭证;最后,按照决算报表中包含的基建财务信息,建议增加“基建投资表”财务报表,便于对照大财务报表,保证资产信息的完整性和账务处理手续的准确性,并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三)推进财务软件优化升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壮大,要求各行各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软件技术应用,因此一般财务人员也应当熟悉计算机的应用,紧跟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注重培养成专业化、全面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同时,高校软件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应当结合对新旧制度的政策变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的了解,以及财务软件使用者的需求,独立稳步地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转换工作。并且建议加强与软件开发商的沟通,尽快开发出统一标准的、能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的、不断适应新制度变化的财务软件。

(四)调整人员结构,建立高素质队伍。高校财务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效果。因此,为适应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财务工作人员的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组织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人员学历方面,一方面引进高学历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现有财务人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其次,专业知识方面,一方面扎实现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多样化的知识结构;最后,年龄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导致现有财务人员年龄整体偏大,高校财务部门应重视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人员年龄结构,给高校财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一支具有活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领导层首先要树立内控意识,了解和重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内控制度,督促和引导下属及一般会计人员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人员岗位安排、工作职责安排上,落实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及员工职责,避免一职多人现象,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准确找到问题所在之处。结合各个科室具体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识别出风险点,加以控制,鼓励大家发现和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监督和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让各部门工作人员指出本岗位风险点和防范措施,调动人员积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热情,及时有效完善内部控制。

总之,与旧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和事业发展需求,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只有陆续不断地发现现存问题,不断寻求科学解决方法,加大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并明确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提高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有效性,进而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开展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科目设置,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做好基建账务和大账务的平行并账工作,不断推进财务软件的升级优化,建立高素质人员队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家亲,余雪晴.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J].新会计,2013.3.

[2]王宏宇,秘丽霞.关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4.28.

[3]吴静慧.关于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5.10.

[4]宋慧晶.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6.6.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近几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上也在不断改革、探索和强化,其管理模式从原来二级分散转变为一级法人下统一集中管理,核算手法从原来手工处理演变为计算机系统处理,核算流程从原来分散出账调整为集中报账统一出账的核算模式。笔者认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从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规范简捷、预算监督全面严谨等全面预算体系框架目标入手,重点要抓好预算编制、监控分析、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为今后构建高效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打好基础。

一、抓好财务预算的科学编制机制

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确定“科学分类、落实责任、定额标准”的财务预算编制程序。

一是科学地划分财务预算项目类别。针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项目多,特别财务费用预算项目所涉及范围广、种类多,相互间牵制性强等现状,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财务费用预算对象归类为几大类,比如:装饰工程、计算机设施、办公家具用具等,并将每一大类都分别设计一套预算编制计算表,由辖内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或责任部门编制上报总行计划财务部门。

二是要归口落实财务预算责任部门。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集中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有些财产配置、设施的更改、社会公众形象的标识等逐步由总行统一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因此应将全辖财务预算项目按照预算项目主管属性归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比如科技管理部门为“计算机设施”项目的责任部门,等等。责任部门重点负责做好所属预算的编制初审上报,对下属预算执行单位的监督,以及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三是合理确定财务预算定额标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特别是财务费用预算应以零基数编制,可根据财务项目特点采取预算比例和预算公式控制编制。即:一是对业务招待和业务宣传类费用的预算可按照总行统一的指标控制比例标准来编制。二是对公杂费、水电费、差旅费、绿化费等日常经营性费用,则可按照总行统一确定的单位权重计算公式标准编制。

二、抓好财务预算的动态监控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在对财务预算的动态监控上应突出制度、系统、授权、柜面、后督等五方面的控制。

(一)制度控制。在操作管理制度上,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实施细则》、《损益账使用说明手册》、《财务费用预算操作规程》和《财务控制业务流程图及工作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使各级财务管理层有章可循,规范财务核算行为,明确工作职责。

(二)系统控制。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开发应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来有效控制各预算执行单位财务费用预算及立项的执行。每年初可将批准的各预算执行单位财务预算和立项数据导入到财务预算管理系统,每发生一笔财务预算事项都由系统自动扣减,同时系统还提供年度核定预算额、本年度已使用额和还可用财务预算额等情况。

(三)授权控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董事长、行长、财务部门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授权审批的权限,明确各财务项目的审批额度,并形成矩阵式财务预算授权表。各预算执行单位或有权审批人在年度预算指标和权限内进行审批,经批准的预算不能随意调整、修改,对因业务发展管理确需发生超预算或超权限的财务项目,则应详细阐述原因,并事先书面报有权审批人核准后实施。

(四)柜面控制。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项目的核算应实施集中报账模式,各预算执行单位发生每一笔财务费用都必须报经总行相关核算部门审核后出账下划。这样统一财务预算列支的审核标准,规范账务列支范围条件,防范财务预算支付风险,加强财务预算执行的柜面监控力度,促进财务列支准确规范。

(五)后督控制。发生财务事项列支除了总行核算部门集中审核出账外,建议农村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事后监督机制,总行专职监督员对上一日各预算执行单位发生的每笔财务事项特别是大额财务费用都应进行事后审核。

三、抓好财务预算的综合分析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月度、季度、年度预测分析和年度总结等阶段性财务预算的综合分析机制。月度分析重点突出每月财务预算规范执行情况。季度分析重点评价本季度预算使用进度,突出财务预算实际使用与业务的匹配,本季使用与上季和上年同期使用的对比,形成详细分析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揭示财务预算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年度预测分析一般在每年10月份进行,通过全面总结前三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并测算年度预算,如年度预算确需调整的则报经有权审批人核准后调整。年度总结是对本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分析。

四、抓好财务预算的定期审计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每年通过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年报审计、内部财务管理审计和特殊财务费用的专项审计等方式开展,必须突出重点审计内容,力求取得审计实效。一是在年度财务收支方面,重点审计资产负债损益是否属实、有无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导致损失浪费的情况,以及经营是否规范等。二是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重点从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入手,评价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促进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在财务预算方面,审计预算的编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方法是否科学,范围、内容是否全面,预算的执行是否认真、严格,预算的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四是在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基建、会议费等专项审计方面,重点审计是否按规定入账、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使用范围、支出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等。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4

一、对军队财务人员进行考核的主要考核指标

(一)基本的素质

做好军队财务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称之为基本素质,也是成为一名财务人员的基础性要求,更是完成军队财务工作的前提,主要包括思想的素质、政治的素质和个人的能力等等。

(二)工作的职责

做好财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认真履行财务工作职责,这也是对军队财务人员开展考核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军队财务人员的职责主要是:开展财务日常保障工作,进行军队会计核算、现金管理,落实事业经费指标;制定单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编制各类财务报表,并向单位党委汇报财务保障情况等等。

(三)工作的绩效

工作的绩效和工作的好坏不是完全相同的,为了方便比较,我们罗列部分能够定量考评和相对可比的指标,例如年度经费结余情况,单位人员对财务工作的满意度,年终政治部门考评情况,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误差率,工资发放中出现的误差率,日常制度落实情况,单位体能考核成绩等等。

二、军队财务人员队伍波士顿矩阵的划分及其分析

以军队财务人员贡献度和军队财务人员成长度为维度,以军队财务人员贡献度和军队财务人员成长度的平均值做为分界点,把军队财务人员队伍波士顿矩阵划分为四个区域,分成四种类型军队财务人员:“问题类”军队财务人员、“明星类”军队财务人员、“瘦狗类”军队财务人员和“金牛类”军队财务人员。

(一)“问题类”军队财务人员

指处于高成长度、低贡献度的军队财务人员群体。此类军队财务人员成长度很高,但缺乏一定的绩效水平,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工作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个人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对工作没有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认同,进而对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积极性都造成了影响;工作环境以及其他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明星类”军队财务人员

这类财务人员处于较高的贡献度、较高的成长度状态。大多数人处于青壮年阶段,日常精力充沛、工作能力较强,具有较高工作激情和远大的理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多数人处于成长期,是以后财务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他们的成熟度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能力的加强,此类人员极有可能成长为军队财务人员队伍的“金牛类”军队财务人员。

(三)“瘦狗类”军队财务人员

处于成长度和贡献度均低的军队财务人员群体。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类人员能力缺乏;二是这类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三是因为其他的个人原因造成积极性低或者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工作态度等等。

(四)“金牛类”军队财务人员

这类财务人员处在高贡献度、低成长度的状态。他们大多数处在职业生涯的最好时期,具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个人素质,因而贡献度相对较大、成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类军队财务人员是队财务人才队伍中的领军人物或者是中坚力量。

三、军队财务人员队的伍波士顿矩阵应用

(一)对“问题类”军队财务人员管理办法

这类军队财务人员,相当多的人工作时间较短,年纪也相对较小,很多人并没有把军队财务工作作为其终身的职业,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过渡,因此缺乏对军队财务工作的认同感。基于上述要求,需要强化对这类人员职业认识的指点,加强培养这类人员的角色认识和职业归属感,促使这类人员了解到军队财务工作的意义,进而极大发挥出个人的能力水平,主动积极的去干工作。军队单位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和政治部门,需要给予这类财务人员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上要给予一定的照顾,在选送上学、专业培训上要多想办法,以充分彰显出军队政策的激励作用。

(二)对“明星类”军队财务人员管理办法

这类军队财务人员日常精力充沛,工作能力较强,已经初步掌握了军队财务保障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对这类军队财务人员的管理重点要做好激励,在年终考核、评定职称、评功评奖、晋职进衔等方面要重点考虑,这样有助于激励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提升工作的效率。所以,军队单位应当想办法创造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个人成长进步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性照顾,在个人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给他们提供有利的工作平台和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要尽可能的安排这类官兵参加预提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为下一步转化为“金牛类”军队财务人员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三)对“瘦狗类”军队财务人员管理办法

“瘦狗类”军队财务人员是处于成长度和贡献度均低的军队财务人员群体。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类人员能力缺乏;二是这类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三是因为其他的个人原因造成积极性低或者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工作态度等等。针对这类财务人员的情况,军队单位应当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尽快将其扭转过来,使之能够尽快适应军队财务工作岗位的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学历低的同志,军队单位要想办法,鼓励和选送这类同志上学,以提升学历水平,达到军队财务工作要求;对于缺乏工作热情和心理状态不好的同志,要摸清原因,多方疏导,解决制约个人发展的各类困难和问题,进而提升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无法提高的,需要适时考虑更换岗位;对于能力素质低的同志,要查明原因,需要培养的尽快培养,不具备培养价值的,适时淘汰出军队财务人员队伍。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相比公办高校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民办高校的发展则显得步履蹒跚,如何规范民办高校运作管理和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是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定位:一方面规定民办高校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允许出资人获得“合理”回报。这样的矛盾和困境,导致了民办高校规模发展后面临着规范管理、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的系列障碍。针对民办高校的这些问题以及改革的迫切性,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理念逐渐显现,也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思路;2013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拟对相关教育法进行统一修改,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修订就体现在对民办学校管理的分类改革上;由教育部牵头拟定的关于民办教育政策的重要文件(该文件暂定为《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已上报,其核心内容是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改革。基于分类管理视角,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诉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严格的界定,在管理政策上也“一视同仁”。近年来,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上确立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这一顶层设计思路和理念,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类管理”势必影响不同分类的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因此,为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民办高校治理活动中权、责、利相互制衡,从根源上规避财务风险,基于“分类管理”的视角优化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水平。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内涵是指基于投资者、管理者(校方)、政府、社会、教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内在关系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元、双向和共同的财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通过对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现状的分析,有利于实现高校财务决策科学化、权力的制衡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保证高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极端化

当前,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主要问题凸显在内部治理结构的极端走向趋势,形成不同的差异,导致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一种模式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重点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方面,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利方面:要么权利过大,如财务负责人由投资者的亲属担任,具有相当大的权利,在学校整个领导班子中的地位和权利甚至超过了校长,学校校长被架空;要么权利过低,如财务负责人由外聘的专业人士担任,但其权利以及对学校财务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由投资者亲属担任的出纳。另外一种模式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原本借鉴现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理念,但在民办高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两种模式:一种就是没有实质改变的上述家族式模式;另外一种就是演变成内部人控制模式,即校长权利过大,独揽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利,架空了投资者和上级管理部门(如少数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

(二)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功能的缺失

有的民办高校尽管建立了董事会等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使得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没有凸显。这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只发挥了基础的核算职能,而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如财务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风险防控等,没有充分发挥,甚至被忽略。究其原因,既与民办高校当前家族式管理现状和政府的单向、单一监督管理模式有关,更与当前投资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在当前民办学校规模发展和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许多学校想方设法扩大生源,盲目追求升本,而忽略与学校建设密切相关的财务领域及风险。

(三)民办高校外部政策监督功能的弱化

首先,政府法律法规文件本身的冲突和不完善导致外部财务监督的功能和地位弱化。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如何通过相关的税收、会计等规定计算取得,怎么的比例才算合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民办高校如何从宏观上更好地兼顾和平衡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和民办高校的资本逐利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这也使得现实办学过程中,部分投资者违心选择不要求取得回报的办学模式后又通过各种手段变相获取利益。其次,现有民办高校没有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企业、高校、民间非营利组织等相关会计制度的都有),无法及时、客观和有效地为政府提供相关财务信息,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最后,政策执行不到位也是导致民办高校财务问题和经济纠纷乱象的原因。比如,法人财产权的过户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没能真正落实,许多民办高校的校产登记在投资公司账上,将学校资产与投资公司资产相混淆。

(四)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导向和监督模式存在问题

在公共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导致了发展目标上的“重规模、轻质量”和监管模式上的“重支持、轻监督”等现象。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地是关注公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未能深入到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使得“管理”和“规范”有限。同时,面对发展民办高校的现实需求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足,也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例如,民办高校的年检制度,执行过程很容易形式化,尤其是财务方面。尽管有关专家和部门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提出严格整治要求,但最终并未落到实处,导致民办高校对相关的财务问题不够重视。当然,这也与政府机构在行使监管职能时,部门之间的职责冲突与协调不力有关。

三、基于“分类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

(一)“分类管理”对财务治理环境的影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民办高校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其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办学收益分配以及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财务相关领域也会根据不同分类有所区别和侧重。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非营利性高校将高于营利性高校;在办学收益方面,充分考虑现有民办高校主体还是投资办学居多的现状,营利性高校可以按照规定的核算程序和比例取得回报,非营利性高校将通过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予以奖励的方式进行适当补偿和支持。这样,既能促使当前许多高校通过不同途径变相获得扶持和回报的隐性状况显性化和合法化,又能体现政府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以及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多层竞争和发展。

(二)基于“分类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设计

本文以现代公司制度中先进财务治理经验为基础,协调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并结合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和政府分类管理指导思想,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该模式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原则,平衡民办高校资本逐利性和办学公益性,以权力制衡、风险控制和公益保障为导向,以民办高校多重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内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优化、内外部财务治理协同和优化为内容,改变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管理现状,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共同治理。该财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各方如何嵌入到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形成新的财务关系和治理机制,改变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治理结构,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各方中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中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参与财务治理侧重点各有不同。营利性民办高校因要平衡其逐利性与公益性,其财务治理是尊重“市场的调节机制”,以社会监督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其中社会监督机构包括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机构、行业联盟等主体。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不但要加强监督还要实行考核奖励保障办学成本,其财务治理必须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其中政府监管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物价等单位。债权单位及其他社会利益群体是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无论哪种类型高校,其参与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形式趋于一致。我国民办高校企业化办学负债投资是不可避免的,为防范风险、维护债权人利益可引入“相机治理机制”,让银行、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学校财务治理当中。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则包括学生家长、其他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等,他们往往缺乏参与财务治理的渠道,有赖于“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以促成对民办高校的监督。该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要发挥财务治理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借助董事会制度进一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使内外部治理结构实现协同和优化,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立的制衡机制。

四“、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下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营利性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应当吸收更多的市场要素进来,充分发挥市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社会监督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可成立由政府部门、民办高校行业联盟、社会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民间组织,将政府部分职能社会化,由该民间组织执行,并由其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办学经费使用管理、财务投融资及利益分配等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披露,以保障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公益性及办学质量。其所需经费来源于按照民办高校办学收益一定比例提取的风险基金。另外,为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营利性民办高校需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作为民办高校最高财务治理决策机构,一方面要吸收更多外部治理主体,另一方面必须平衡各利益相关者权力以实现多方治理,权力制衡。董事会成员的引入可以按利益相关重要程度配比,按分类管理的原则,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让市场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以行业联盟、风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独立董事等方式在董事会中起主导作用,以利于构建现代企业化的财务治理体系。

2.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的重点是实现财权的制衡,该财务治理模式的设计是参照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体系以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为核心,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董事会作为内部决策机构,除了吸收外部治理要素避免“内部人控制”外,应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发展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绩效考核委员等专业委员会,对学校重大财务决策提出审议、评价和咨询意见。董事会作出的决策应由校务会具体执行,其中财务治理的执行权集中于财务负责人,以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为避免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家族式企业”对财权的垄断,财务负责人应聘请职业经理人,以其专业能力及独立性保证财务治理的顺利执行。教代会是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监督机构,与董事会平行设置,对董事会及校务会行使监督职能。教代会不仅要进行财务治理监督,而且要进行业务监督;不仅要有事后监督,而且要有事前和事中监督(即预算、决策时的监督)。

(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吸收更多的政策性要素进来,通过政策性的规范,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财政扶持资金、学费收入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等财政形态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进行合法、合规及绩效监督,并建立公开透明、互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务信息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的统计之用,实现社会利益相关群体的外部监督作用。董事会制度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同样不可或缺。按分类管理的原则,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董事成员中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保证一定的比例,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以确保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学校的管理。

2.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6

我国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于1998年颁布实施,在其近15年的执行过程中,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服务财政预算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制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完善之处渐渐浮出水面,因此,需修订出台一套新的符合财政管理与改革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新制度对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

财政管理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综合性管理,宏观上包括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两个方面。而行政事业单位是履行政府行政职能或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是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的主体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与财政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直接反映出财政支出管理水平的高低。新制度对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更清晰地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新制度中,无论是收入类科目还是支出类科目,均明确要求按照资金类型、资金来源、项目名称以及《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支出类科目还要按照经济分类科目核算到款级。因此,在会计科目设置的层级和维度上,较原制度复杂了很多,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精细化核算所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单位收支数据可以实现多维度、多层级的查询和展现,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可以清晰、直观地反映,为财政管理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收支数据信息,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也直接服务于当前正在推行的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

2.2更全面地体现单位总体财务状况

新制度在会计核算目标定位方面,着力于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求,在清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也更全面地展现了行政事业单位总体财务状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设在建工程科目,要求基建会计信息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解决了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信息长期游离于大账之外的问题;二是改进和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在收入支出表中增加了反映单位结转结余调整变动的项目,另外增设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行政单位)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事业单位),单独反映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通过上述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合理,能更全而准确地体现单位资产、负债及财政资金收支状况。

3关于完善改革措施的若干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但并不代表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从新制度实行后的近一两年时问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并与相关财政改革工作融合衔接,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财政管理工作。

3.1做好新制度自身的补充完善工作

如上文所述,新制度在体系设计、核算要求等方面,较原制度已经有了更详尽、合理的布局,但在实际操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例如,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另行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如何计提、折旧年限如何设定也没有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另外,在新制度适用范围方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适用哪种会计制度,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因此,就制度本身而言,还需要政策制定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快出台相关补充规定,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贯彻执行。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7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财务管理

新时期以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收支分配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收入分类、财务管理的管理机制产生巨大的影响。2012年4月,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2号)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收入是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所以,根据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疾病预防防控中心属于国家公益事业单位,一般主要负责国家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相关的培训教育、相关卫生状况的监督保障、相关的科学研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所以疾控中心在医疗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利于我国创造健康的卫生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日益重视,对各类重大疾病也树立了预防的理念,加大了对各类疾病的了解。因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要求,防控中心的管理机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此同时,会相应的对收入分类和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改革。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及财务管理活动的特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主要可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与事业单位收入两大类。财政补助收入指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财务管理中,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应在按照收支功能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照支出经济分类进行管理。事业收入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等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是单位收入的重要来源,按来源渠道可进一步分为采用财政专户返还方式管理的事业收入(如卫生检测检验收入),本级横向财政拨款(从本级财政部门以外的“同级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如国家疾控中心从科技部、环保部等取得的拨款,省疾控中心从本省科技厅、环保厅等取得的拨款)、非本级财政拨款(如国家疾控中心从北京市有关部门取得拨款)、横向合作收入(如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基金等国际组织及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教育培训收入(如研究生培养学费收入)、学术杂志收入(学术杂志版面费、广告费等收入)等。事业收入在按照来源渠道分类管理的同时,应按照2013年1月起执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对于专项资金,还应继续按照收支功能分类分设明细项目进行核算。

财务资金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为了保证疾控中心收入工作分类的正常运转且充分的利用资金,良好的财务管理方式必不可少。疾控中心是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其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特征。从疾控中心的公益性的角度来看,国家财政为其提供经济支持,没有筹措资金的负担;从疾控中心是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各种用品的进出量、各种费用的支出和收入及核算员工工资的相关工作,产生赖账和坏账的几率极低。

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扩散是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能,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和社会效益。纵观全局,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目、收入考核、成本控制是疾控中心的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需要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内容。把握好成本控制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有好的效果,可从源头入手并结合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转中的管理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基于疾控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国家根据预算拨款。因为没有成本和销售的压力,使其缺乏了内部控制,以至于疾控中心失去了去完善各种制度的动力;另一方面,疾控中心在核算成本时不够精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利用率。疾控中心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还受到了现今会计制度的制约。

(二)对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和收入的把握不够准确

疾控中心的经济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没有资金不足的担忧,因此不具有竞争和生存压力。疾控中心不用在成本控制上花过多的资源,也没有动力去做好财务分析,不能准确的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控制各项消费的成本,所以疾控中心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并且不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完善

内部控制结构相对比较混乱,人员分工不够明确,岗位有时会出现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致使工作的堆积,工作进度停滞不前,严重的影响了工作效率;有时又出现人多办事少的现象,没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资源浪费。财务工作分工的不明确导致了不能准确的把握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容易出现腐败的不良现象。

(四)信息化程度不够完善,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疾控中心的信息化程度还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专业知识更新快,多数的员工没能够及时的学习和运用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只是凭长期的工作经验做事,所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缺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建全核算机制

疾控中心需要加强成本预算的工作,对其提出新的要求,并保证相关工作能够按质按量的完成。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成本花费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的时候,要周全、详细的考虑各个环节,把人力资源成本、物资成本、操作成本等进行详细的归纳、分析、总结,减少疾控中心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损失,保证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

(二)完善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要做好成本核算,还需要加强做好财务分析的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做好各项收支的分类,并对其做一个详细完整的分析,以确保能够准确的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控制各项消费的成本,提高疾控中心的竞争力和保证经济效益能够保持并提高资金使用率。

(三)建立健全控制系统

首先,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明确具体,工作人员需要熟悉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工作程序,准确把握控制的理念,保证能够充分的利用国有资产,提高利用率,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其次,对于资金的流转,疾控中心的管理层和相关的财务人员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和控制。把控控制的外部环境和保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加强信息的传递工作、吸纳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相应的盘查制度,能够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使用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程序,能够提高正确信息的接收率,减少可避免因素带来的损失,保全国家的财产安全。疾控中心的优势之一就是能较快的引进高端先进的配套设备,有利于对疫病疫情的监控,能高效的处理突发疫情。疾病控制预防的工作要在信息化中有新的突破,必须提高疾控中心的科学化的水平程度。

(五)提高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意识

对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前沿知识,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会计制度。提高人员自身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准确预测潜在的风险,做好规避方案,确保工作能够正常的展开。

四、结语

根据以上观点,疾控中心在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完善。在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随着步入信息时代,疾控中心需要建立健全内外部的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机制。工作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努力积极的提高自身能力技能和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疾控中心的正常运转,使疾控中心能更好、更科学有效的开展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颜素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内控制度[J].财经界,2010(11).

[2]董维亚,许国章.疾控机构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J].浙江预防医学,2011(05).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8

一、建立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相配套的财务运行机制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学校对学院将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机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将转变为为学院铺路搭桥、排忧解难,对学院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与此相对应,校级财务部门也应改变传统的对资金统管过紧、学院自小等传统管理模式,而实行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务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应该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要求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务,集中管理学校的所有经费,在一级财务部门之外不设同级财务机构,学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校内各院系没有任何财权,也没有制定院系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的权力。其优点是:将财权高度集中于校财务,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学校总体办学思路的有效实施。缺点是学院无财权,不利于调动学院的办学主动性、积极性。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学校也只设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但赋予了各院系一定的财权,也会在规模较大的院系设立二级财务机构,院系自行管理其创收经费的财务收支,对学校分配给其分管的经费自行安排使用。其优点是:学院有一定的财权,有利于调动学院的创收积极性,促使学院重视财务管理。缺点是不利于发挥一级财务机构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容易促使校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只重视部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学校的整体利益。

校院两级管理在财务上主要表现为财权的划分与管理。即如何在校方、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合理划分财力资源,既利于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与活力的大幅上升,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运行宜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统一领导是指学校设置一级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事务,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收支计划。对于规模较大的学院设立报账点,人员由一级财务部门派出。学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核算。分级管理是指学校将可供分配的高校教育事业拨款(不含专项拨款)按校院两级管理文件中有关财权的划分相关规定向学院下达预算指标。学院根据一级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结合本院的创收收入,编制本院的年度经费预算上报一级财务部门。其经费使用权属于学院,学院可在不违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本院实际制定相应的经费使用实施细则及相关内控制度。分别核算是指一级财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年度经费预算,分学院设账管理,进行经费核算,按学院经费管理需要提供相应的经费报表。

这种核算模式的优点是:校院两级之间职责分明,学院对属于本院的经费有充分的经费使用自,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办学、创收积极性。同时,由于实行分级管理,分别核算,一级财务部门根据相关财务制度及学校的财经政策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一方面可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保证财务制度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可促使学院在不违背学校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本院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党政领导自觉加大自我约束的责任,进而实现民主理财。其财务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其一,机构设置。学校只设置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业务上分两大类,事业类会计和校办产业类会计。事业类会计业务,统一由校财务处设账管理,但对规模较大的学院设置报账点,人员由财务处派出,派出人员直接接受财务处领导。对基建处、后勤集团设立二级财务机构,由财务处委派财务人员负责账务处理及日常财务管理,出具相应的会计报表。校办产业类会计业务,具有法人资格的校办产业类,校财务处应将其财务人员全部纳入校财务处进行统管。其编制属于校财务处,业务上接受校办产业、校财务处双重领导。

其二,财权的划分。财权的构成要素分为所有权、分配权、使用权和监督权。财权的划分应以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前提。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后,所有到校经费及隶属于学校的资产,学校拥有其所有权、分配权、监督权;学院对分配到本院的经费拥有分配权、使用权。

学校的财力来源除财政拨款外,还包括学生交纳的学费以及杂费;社会团体、企业、海内外人士的捐赠经费;学校为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收取的各种费用;学校开展科研活动等取得的相关经费等多种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一是财政拨款、学费及杂费的分配。在经费分配上,实行包干制。即学校对学院实行经费包干制(离退休人员经费由学校统管)。学校先提留一小部分经费用于:维持学校机关职能部门运行的经费;涉及到公共资源以及基本建设等不宜下放或确实无法下放的经费;根据本校的财务管理模式设置的一定额度的校长基金及根据学院目标完成情况用于奖惩的宏观调控。分配到学院的经费由校财务处根据预计的财政拨款、学校的各项事业性收入等扣除学校提留部分外,会同人事处、教务处分工科、理工、文科等专业测算出教工、学生人均基数,上报校长办公会批准后,由校财务处按核定的基数打包下达各学院及后勤集团作为当年的预算总数。财政专项拨款按指定用途专款专用,不作二次分配。二是捐赠经费。成立校基金会,制定基金管理条例,专门负责捐赠经费的管理。捐赠经费有指定受益部门、指定用途的,按捐赠方意愿执行。无特别指定的按基金管理条例执行。三是服务性收费,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收入。执行由国资处、科技处、财务处等制定的固定资产出租、出借、科研管理费提成等相关管理办法,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上交学校后,由创收单位留成使用。

其三,预算管理。各学院及后勤集团根据预算总数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计划编制预算支出经本单位教代会审议,院长办公会同意后上报校财务处。校财务处根据年度预算表的要求对各学院、部门上报的预算进行审核,并按会计科目进行细化后,编制年度预算表、预算报告上报校长办公会。校办产业类会计业务,严格执行学校校办产业上缴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

其四,经济政策和内部控制。在遵循学校总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为规范管理,实施民主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院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一系列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和内控措施,如制定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年度考核办法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规定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政策,应当接受院教代会的审议;如学院的年度预算,应规定若涉及学科建设等纯业务方面的资金投向应当接受院教授会审议;每年应向教职工代表大会通报院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年度预算必须经院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上报校财务等内控措施。

二、实施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后,学校应加大考核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在财务运行上,具体管理如下:校财务处应分学院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设置簿,对各学院根据其年度工作计划实施目标管理,如通过其实际发生的财务数据,对各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总收入及各类收入增长情况,收入构成情况、人均收入情况等进行分析,以评价学院的财务运行能力。

通过对学院学生学宿费收缴情况、支出增长情况、支出结构变化情况、支出用途、生均培养成本、收支比等进行分析,结合学院的内部财务制度、内控制度以评价学院的财务管理能力,考核学院支出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对学院年度总收入增长情况及组织自筹收入、科研经费拨款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价学院资金筹集能力。通过对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专著出版费及教学、科研、参加社会各类比赛获奖奖励费等的统计、分析,以评价学院的办学效益、产出情况。

校财务处应重视并加大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运用,充分利用电算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结合本校的财务管理实际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财务评价数据,结合目标管理进而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考核评价体系,以便于为学校对学院实施目标管理提供财务评价资料。

三、将绩效考评纳入学院处级干部的履职考核范畴

校院两级管理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改革环境,有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高校财务机构应将对学院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纳入议事日程,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指标并日臻完善,坚持绩效考评结果网上公开制度,同时,将考评结果主动上报组织部及分管校领导,用财务语言促使学校将绩效考评纳入学院处级干部的履职考核范畴,促使各院部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在制定学院的发展规划与远景目标时,注重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避免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促使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上充分发挥以教授为主体的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与课程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在学院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财务预算、影响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以及学院的重大决策时,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从而达到民主理财的目的。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强化服务职能

其一,强化窗口服务意识,注重窗口服务质量。首先从主观上,财务处应高度重视核算科的前台报销工作,这是财务处面向广大教职工,提供对外服务的窗口,直接反映财务处的核算水平、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应选派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担任核算科前台的报账工作。前台核算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财务处的核算水平、管理水平。

其二,利用专业优势,为学校、学院筹资献计献策。高校财务机构应积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学院筹资献计献策。如积极举办专项申报培训,帮助各院部处、广大教职工申报专项,在如何填写申报书、如何编制专项经费预算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专项申报命中率,以帮助本校获得尽可能多的专项经费、竞争性拨款以补助正常经费的不足。举办筹资专项讲座,拓展院部处领导筹资思路,大胆尝试面向社会吸纳资金办学方式,加大募捐力度等。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9

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发文文号:财政部令第68号。

生效日期:2012年4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收入管理(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支出管理(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结转和结余管理(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专用基金管理(专用主要包括修购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负债管理(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应缴款项包括事业单位收取的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附则(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另行规定;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依照本规则执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可以参照本规则执行)。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1996〕8号)。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发文文号:财政部令第7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内容概览:总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清晰性)、资产(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负债(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净资产(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收入(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或者费用(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附则(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发文文号:财会〔2012〕2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内容概览:总说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48个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按月度和年度编报,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按年度编报)、财务报表编制说明。

废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

四、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488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内容概览: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五、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489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教育学校、成人中学和成人初等学校。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上述学校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内容概览:总则、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1号)。

六、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第502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第25号)。

七、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3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1号)。

八、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4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553号)。

九、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5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3号)。

十、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6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2号)。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发文文号:财教〔2012〕507号。

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各类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内容概览: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监督、附则。

废止文件: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74号)。

十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发文文号:财会〔2012〕21号。

生效日期:2014年1月1日。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财务制度的分类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标准化实践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之路。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努力,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较为粗放的经验管理向制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建立了较为实用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了财务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财务管理从审批向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手工作业向信息化、程序化管理转变。财务标准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以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确立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实现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变。具体包括:(1)进一步完善公司预算管理体系,抓好预算编制、审核、报批、执行、分析、评价与激励各环节的工作。(2)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把预算控制和资金收支审批相结合,有效防范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3)建立健全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经营管理,不断促进企业提高资产收益水平。(4)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会计核算有关规定,确保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二)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重点。(1)对现有财务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财务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进行分类整理并辑录成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2)从审批、执行、分析、控制、考核等环节,对公司内部控制能力、监督管理机制运行进行全面评估,对关键控制节点的制度和流程进行完善和版本升级,如资金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控制等。(3)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定额和开支标准规定的成本费用项目;国家和行业无统一规定,根据日常发生频率和金额大小,结合实际制订定额和开支标准。(4)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财务信息的有效对接和充分利用。完善会计核算平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it平台,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管控效果,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it平台,加强资产管理;建立统一的财务分析平台,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5)对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等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统一的考核评价分析平台。

(三)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主要阶段。(1)前期准备:组建工作机构。由财务部门负责抽调人员组建财务管理体系推行小组,明确推行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责。(2)调研:编制调研计划、调研提纲,开展项目调研,系统收集财务管理的基本信息,全面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编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经财务管理体系推行小组讨论、确认。(3)流程梳理和优化:按《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要求进行流程识别、流程结构分析、流程描述、流程分析、流程优化,确定《财务管理体系流程文件结构清单》。(4)文件编制:由推行小组根据《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文件清单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5)文件评审和:采用会议方式对财务管理手册、流程文件、工作文件及记录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修订完善,增强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文件。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小组将审批通过的文件交公司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文件。(6)体系运行: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的实施单位(部门),做好新旧制度运行的衔接协调,解决财务管理体系文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统一按新体系文件规定进行实施,并建立体系运行记录。(7)运行检查:由财务部门实施日常自我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责任岗位、人员及时进行改进。由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实施现场综合检查,并保持检查记录,由责任部门对检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8)体系评价:自我评价由财务部门负责,评价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效率、成熟程度。体系评审由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分析管理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和现状,发现改进体系的机会,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9)持续改进:财务部门负责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系统策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四)工作机构及职责。由财务部门牵头,成立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小组,并制定推行小组及相关责任部门工作职责。

二、财务标准化管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如:《内部牵制制度》、《资金开支管理规定》、《财产清查制度》、《原始记录管理规定》、《现金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权证管理规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每项财务管理办法建立了与之对应的财务管理流程,如《会计核算管理流程》、《发票管理流程》、《资金开支管理流程》、《财务收款管理流程》等,把每一个业务环节都进行流程固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点控制,从而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得到规范执行。

(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得以显现。通过几年的不断磨合,结合企业管理需要及运行情况,前后几次组织修订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了较为适用的预算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是:各职能部门先制定工作计划,经公司审批后形成公司级计划,由公司预算委员会根据计划配套预算,项目计划和预算一一对应,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有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公司专门开发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的申报、执行、汇总、控制等功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预算或超过预算的项目不能在信息系统中打印出纸质审批单据,也就不能支付款项。通过每月资金开支计划可以合理确定预算开支进度,对暂时不使用的资金合理运用理财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收益,每年的财务费用均为利息净收入。公司制定了合理的预算考核办法,从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三个环节进行考核,从而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三)会计核算较为规范,税收管理风险降至最低。我们认真对照会计基础规范标准,从会计人员配备、培训和轮换,岗位职责制定、内控制度建立完善、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标准,组织编写财务知识查询手册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不断加强与税务机构的联系,及时咨询有关涉税事项,对潜在税收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诚信纳税,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收风险。

(四)资产管理更为规范、高效。每年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实物资产盘点,做到见物就点,见账就查,通过清查发现资产实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建立完善资产从申报、采购、领用管理、报废、移交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及流程,达到账实一致、管理规范,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

三、持续改进财务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虽然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在财务标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对财务工作不了解;财务人员的主动性不强;财务工作标准不够明确;一些管理流程不尽合理,考核不够严格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我们按照标准化管理及精益管理的思路进行持续改进,重新梳理和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定位。由财务管理部门代表公司来制定和财务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代表公司行使财务管理职能,对公司财务管理规范达标负责。

(二)对财务标准化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重新梳理财务管理流程,将财务管理主要职能定位为:预算管理、核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并对应建立预算管理流程(预算编制、调整―预算审批下达―预算控制―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流程(财务工作标准执行审核―账务处理―税收管理―报表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流程(财务规范性检查―资产账实监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针对每个部门都会涉及的预算申报和资金开支单独制定子流程,并将每个节点涉及的部门及岗位进行明确,从而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财务管理流程。

(三)对财务工作标准进行明确。针对每项财务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财务工作标准,主要包括物资采购类支出财务标准、工程投资类支出财务标准、服务类支出财务标准、维修类支出财务标准、日常费用类支出财务标准、各类生产数据类财务标准等一系列财务工作标准。

(四)制定更为严格的考核办法并进行严格考核。财务考核采用100分制,按月进行考核,考核采取扣分制,每出现一项不能达到财务工作标准的扣2-5分,根据部门业务量大小规定不同的合格标准,业务量大的部门90分以上为合格,业务量小的部门95分为合格,达不到合格分数的相应扣减绩效工资。

(五)做好相关人员培训。正式实施前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分采购及工程类、日常费用类、资产管理类分别组织培训,让相关人员做到懂标准、识流程、明考核。

四、财务标准化管理达到的效果

(一)思路更为清晰。通过财务标准化管理,工作思路更为清晰明了,责任更加明确,财务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

(二)工作流程更为顺畅。将财务主要职能进行明确,形成了一个财务管理总流程及配套的子流程,只要是公司员工都知道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流程节点涉及到本人的地方是哪些,工作标准、考核办法是什么,保证了流程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