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4:45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1

abstract:it'snecessarytodo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foracceleratingthechangingprocessofChinafromabigcountrytoapowerfulcountryinmanufacturingindustry.informationizationaffects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Chinamanufacturingenterpriseinvariousaspects,includingactivatingcreativeimpulsion,providingtheinnovationalplatform,andofferingtechniquesupportfortechnologicalinnovation.

关键词:信息化;制造业;技术创新

Keywords:informationization;manufactuingindustry;technological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60-02

0引言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2009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仅次于美国19%的份额据世界第二位[1]。但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0%的轿车工业装备和纺织机械、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及大型飞机、大型科学仪器、大型医疗设备等都为国外产品所占领[2]。

由此可见,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处于生产产品的较低位次,只能进行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走信息化强国之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信息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以信息化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知名品牌产品涌现在世人面前,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1信息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1.1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的概念首先由日本学者tadaoUmesao在1963年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他认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

此后,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信息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①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②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③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④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等。简言之,信息化是手段,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产,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力,使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而造福于社会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1.2关于技术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Schunpeter(1912)提出技术创新概念,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和实现新的生产组织等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3][4]。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Barney(1986)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在资源基础上构成的一种“经验基础”[5]。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中的群体学习能力[5]。朱斌等(200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或借助外部力量,准确识别、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导入市场的能力[5]。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主体的系统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其中创新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尤为重要。企业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利用。企业在利用这些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协调组合,产生新思想、新办法、新技术,并运用到研发、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实现新思想的综合能力。

2信息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2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转贴于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3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制造业,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变革,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方案起草组召集人杨海成博士介绍,按照该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投入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将拿出2.5亿元的科技计划资金来支持,同时全国各地省市、行业将配套7.5亿元的资金。同时,科技部还希望地方示范骨干企业能够自主投入4亿元资金,加上其他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将有50亿元左右的资金来支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

杨海成分析,其实,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投入要求,50亿元的资金还相对保守。实际上,从“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和全国各地各省市积极响应所确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看,已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

制造业信息化效能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科技部在27个省、47个重点城市、50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胡建生介绍,科技部委托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和天津市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单位,对我国2004年度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调查分析,总共收集到了2954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制造业信息化正由局部应用阶段向内部集成、管理变革阶段发展。

2.制造业骨干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每百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和增长率都超过了意大利等国家,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等指标都有显著提升。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有38.69%的企业设立了Cio职位。

4.在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的情况下,信息化效能在逐步得到提升。目前,企业更重视如何更好地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效益,而不是简单的投入问题。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库存资金占用流动资产的比率逐年降低,2004年已经降低到30%以内。

5.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2003年比2002年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6.97%。

6.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2004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的占企业总销售额的17.17%,增长率为119.01%;采购额则占16.67%,增长143%。

7.软硬件的国产化比率还有待提高,需大力扶持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在2004年,企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比例达47.22%(按套数计算),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8.集成和协同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关注的焦点。大中型制造企业集团对SCm、CRm等为代表的面向供应链和市场协同技术有迫切需求,并以之为目标。其中,处于市场定义阶段的企业比例增加到6.47%,处于管理变革阶段的企业增加到21.40%,处于内部集成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80%,而处于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逐年减少,2004年该比例已经降低为41.32%。

《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指出,上述调查所显示出的趋势和需求也将是“十一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努力方向。“十一五”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顺应国际制造业全球发展的趋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以“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作为工作原则。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创新型研发团队对主体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公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化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以系统集成和专业化应用需求为牵引,与企业应用示范相结合,开发一批集成系统和行业应用产品,促进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着力培养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促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和企业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在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和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实现300家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化流、物流和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并推动1000家以上的企业推广应用;建立10个左右的aS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生产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体系。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开展制度化的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企业指数统计调查评测工作,对省市、行业和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估,建立科学严谨多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6.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优势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推进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在集成应用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上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进程。

六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顺利进展,科技部建议各地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1.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由于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产、学、研各方密切协作,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的建设,开展发展规划研究,在制定规划时明确目标和重点,出台相应保障政策,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

2.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国家和地方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的需求为重点,以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相关重大科技计划为引导,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并跨部门、行业、地方联合组织实施。各地对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安排配套资金,落实推进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体。

3.以行业和区域为重点,实现协同推进。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区域广、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状,按照分类示范、分区管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部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行业性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实现项目实施的联动和国家、区域、地方的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组织单位联合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等管理、咨询机构,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

4.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以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专家、咨询和培训机构、it企业为支撑,培养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应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加强企业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实施队伍。

5.加强落实,积极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各地应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办法和激励机制。

6.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展示成果。

机制创新是重点

“实际上,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分在三个大的层面开展。”杨海成认为,首先,是以863计划为主来开展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探索,这就包括智能设计、数字样机、虚拟制造、协同管理以及异构系统集成;其次是要通过863重点项目的开发,进行自身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这里就包括了电子CVp、制造集成协同信息管理以及产品全方位输出管理等技术,集成我们自主创新的软件产品系列;第三,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围绕着集团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来开展集成、应用。当然,这里所指的集成、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制造业。

他进一步强调,多技术的支撑,多体系的连动,多方面的协同,多单位参与是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显著特点,与技术经济和政府各个部门密切结合。从工程特点来讲,在组织方式上也要采取“工业组织,分区示范”的方式来组织好这样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4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5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不可避免的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为此,需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产品的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

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此,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发展,而网络信息系统也呈现多样化。此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多处风险,进而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找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风险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16):89-91,101.

[2]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供应商“绑架”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12):72-73,74.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6

关键词:信息敏捷制造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14~15

Rick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2~27

Rick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1998,34(6):102~107

HenryLau,thenewRoleofintranet/internettechnologyfor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th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enterprise-widenetworkingformanufacturing,Computerind.engng1998vol35: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onnetwork-basedagilemanufacturing

YanJunqi,niYanrong,maDengzhe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信息化;措施

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新型制造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少企业,尤其是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已投入到各自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比如部级示范企业――沈鼓集团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网站、产品数据管理(pDm)、办公自动化(o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信息化应用大大提高了沈鼓集团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仍不乏企业没有真正尝试信息化、对信息化缺乏深刻了解和认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仍处在观望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出现了两极现象,像沈鼓集团、机床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正向更高更远迈进,但一部分中小企业还需要迈出信息化的第一步。

据调查统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里没有信息主管的占27.4%,55.4%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技术人员每户企业平均不足16人,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水平低,产品编码全部实现的企业仅占7.4%;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全部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占8.8%,部分实现信息化的占61.8%,还有29.4%的企业未着手进行;有50%的企业没有建立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只有18.1%,单项应用的占48.5%。这不单单与企业自身认识有限,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有关,还与软件供应商的现状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随着信息化从单机应用、局域网应用到互联网应用的过渡,信息化的内容从专业应用、业务应用到企业决策管理应用的转变,信息化实施的难度也在增加,这就要求信息化供应商有一定的实施能力和水平。目前本土的软件供应商为数不少,但真正有自主研发产品的供应商少之又少。在自主研发的产品中,适合机械制造业的eRp软件更如同凤毛麟角。

就整体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还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信息化水平具有发展速度慢,与信息化高水平地区差距大的特点。因此,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落后局面,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然而由于中国企业思想意识的影响,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信息化的实施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障碍。

(一)观念意识制约导致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成本控制差

相当数量企业受观念意识制约,对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这样造成企业继续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二)管理不规范,信息不能及时、准确的共享

机械制造业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但目前老工业基地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没有完整的供应链,缺乏规范的制度和业务流程,这样大大影响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缺乏必要的人才

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是购买服务,如果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自身的需求,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配合,单靠系统开发商去开展信息化实施是有困难的。企业需要既懂业务知识、专业知识,又懂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缺乏必要的资金

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障碍,对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实施信息化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基础为前提。

(五)认识上实施上的误区

信息化认识上有两种误区,一种观点是对信息化预期过高,认为引进一套系统企业的效率、经营收益就统统上去了;相反的观点是对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用没有充分认识,从而以消极的心态对待信息化。贪大求全、追求最好是在实施上较普遍的误区,也是许多企业信息化失败的根源,企业总以为选择最好的方案或软件就是最佳的。但是,未必最贵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当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将会带来麻烦。

(六)应用的困难

在信息化应用中过于强调技术性因素而对管理性因素重视不够,也是造成系统推进慢的因素之一。实施信息化虽然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但是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企业员工心理上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七)供应商的问题

一些供应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供应商选择的不合适,开发出的系统不实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不能协助企业很好的使信息系统运行起来,轻者造成项目延期,重者导致项目中途失败。

三、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造业管理水平

上述东北老工业基地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信息化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老工业基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信息化的建立不仅要有技术基础,还要有管理基础。企业要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在整顿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的再造和革新。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员,需要对信息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有现代化管理的意识,要有信息化的需求欲望,还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稳定合理的管理机构和业务流程。

(二)明确信息化需求,找好信息化切入点

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信息化的启动需要有非常好的信息化切入点,才有利于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这些切入点是也信息化的动力。确定信息化切入点就是找出企业当前急需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以实用的功能解决企业当前棘手的问题,让企业尽快看到信息化的成果,进一步刺激新的需求,推动信息化的持续提高。

(三)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

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四)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平台上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统一共享,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五)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有精通业务、掌握相关专业、懂得管理、了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才有可能实施好信息化项目。这些人才甚至是企业信息化项目负责人或者负责系统的运行维护,他们不仅知道通过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且知道需要信息化实现到什么程度。

(六)追求简单实用,确保在运行中发挥作用、逐步升级

信息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实施的信息化系统能否运行起来,简单、实用是企业信息化能顺利运行起来法宝。信息系统只有操作方便、业务处理简单,才有利于各级人员掌握和使用,只有信息系统功能实用、能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才具有使用的动力。要选择适合的供应商和产品,建立良好机制确保信息系统得以运行,发挥系统作用的同时,稳步实施、逐步推进,为企业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8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针对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一是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四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抓好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七是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八是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九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是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深度融合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现状

(一)工业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CaD的应用技术。全市建立了80多个工业企业网站。100%高新技术企业和9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机械行业协会建立了***机械网,为40多户企业建立了网页。机械制造企业购置了大量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2007年获准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化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钢、宏大齿轮、新宇建机被列入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广东鸿源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被选入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轴承行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平台建设与应用》、《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化工产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7个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二)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稳步推进。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改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机械部件和整机,如带传感器自动增益伺服油缸、水平定向非开挖钻机、电脑控制自动配料混凝土搅拌站、可控硅微机励磁装置系统、高低压配电柜、水力发电机组、智能培养箱、养猪养鸡成套自动化设备、虚拟结直肠镜、电炉专家节电系统、气密检漏仪、税控收款机、智能线路板制作机、智能锁、电子衡、数控电火花小孔机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铝箔、电容器、磁性材料、积层板、电路板、高能电池材料、铟镓锗等半导体材料、ito纳米粉末、微型马达、数据线、传感器、绝缘胶带、液晶显示器、变压器、电感、光盘、音像设备、电子钟表等电子原材料、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有的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西格玛技术有限公司的“ito大尺寸靶材”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

目前,我市拥有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3家(友迪资讯、微智科技、极速资讯),软件登记产品14个。拥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曲江)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2010年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2.67亿元,增加值3.33亿元;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5.79亿元,广电业务收入4600万元。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初见成效。***钢精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铸电炉控制系统的改造与自制、***液压件厂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制造数字化改造、***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高精铝生产流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5个项目被列入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钢荣获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行业标杆企业称号。高安全性数字化协同开发和管理平台建设、宏大齿轮SG-CimS系统等2个项目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候选项目。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型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水平不高,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二)电子商务发展不快。电子商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程度较低。推进企业上网工作亟待加强。通过对我市150家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2家工业企业已经应用了电子商务,占被调查工业企业总数的28%,对开设电子商务讲座感兴趣的企业只有106家。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策配套有待落实。扶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资金有较大的缺口。

三、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按照行业推进

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机械产业。重点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等技术和设备。

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玩具、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玩具、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玩具、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玩具、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制药产业。大力推动制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2、按照企业大中小规模推进

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业务的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以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二)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1、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生产装备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以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3、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通过融合互动,推动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我市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

抓好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我市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导构建企业能源消耗信息中心,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精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抓好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自动监控,并按有关要求联网远程监控。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支持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视频监控点建设,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远程环境监控。通过推广手机支付、电子门票、手机报、数字音乐等无线城市应用,提供绿色产品,减少碳使用和碳排放,促进低碳性经济社会的建设。

(四)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关键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消费中的应用。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粤经信信息【2011】900号)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切实抓好《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推进RFiD的大规模应用。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方面着手,大力普及应用RFiD标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支持我市电信运营商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数字电视等新型网络增值服务。支持基于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内容增值服务发展以及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

(六)抓好“4个100”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重点抓好***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东南轴承公司等企业的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2、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以装备制造数字化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重点抓好***液压件厂有限公司、宏大齿轮公司等企业的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

3、实施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重点抓好***东阳光公司等企业的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实施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在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带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抓好***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七)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我市装备制造业中全面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工业信息化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是工业化完成的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抓好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要在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要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推动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重点推动嵌入式软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铸锻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发配电成套设备、汽车零配件、液压油缸等产品,大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字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推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公共支撑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暨南大学***研究院、广州大学***综合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领域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加快构建支撑两化融合的工业行业软件产业链。结合从***制造走向***创造和***服务的战略要求,突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企业以及中间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合作,面向行业应用,提出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使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迅速大规模部署,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牵手工程“百场千企”巡回交流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引导省内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我市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和合作对接活动,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

(九)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在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基础上,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工业电子商务,促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借鉴惠州、佛山、广州等地经验,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我市,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强鼓励扶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鼓励、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与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开拓和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特色应用。引导消费者关注并登陆***移动公司推出的“***旅游通”平台。进一步打造***商家联盟平台“移动商惠”网。加强***电信公司号码百事通网上应用宣传,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等商旅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购物。切实提升***钢港务、亿华、***峰、***雪印、乐昌粤湘、南雄粤赣、始兴交通物流中心等物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工作,营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领导小组,部署全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支持方式,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市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等现有设置的市级各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央财政有关资金的支持。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9

关键词: 信息 敏捷制造 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 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 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 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 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 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 � 合作 � 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 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 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 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 internet 、intranet、 web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制造企业信息化作用篇10

一、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提升传统工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由于受思想认识、资金投入、设备工艺、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工作进展不够平衡,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任务仍很艰巨。传统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体,要实现建设制造业强省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能力,再造我省传统工业发展优势,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为目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为建设制造业强省和“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年,传统工业60%以上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离散型生产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普及率达到10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50%;200家骨干企业中,50%以上的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40%以上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0%,其中流程型企业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生产过程主要环节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离散型生产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5%,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5%;建成3家数字设计制造中心、20家具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传统工业80%以上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进入世界同行业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信息产业总产值30%以上,信息产业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三)原则。

1.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原则。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由企业自主确定信息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和扶持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营造良好环境。

2.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原则。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好重点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3.讲求实效、适度超前原则。既要跟踪选用世界最新信息技术成果,也要注重应用先进适用和可靠技术,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做到投资少、实用性强、效益好。

4.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原则。着力抓好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工作,培育一批不同技术层次、不同产业类型、各具特色的示范企业。

5.人才兴企、技术先行原则。加强传统工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6.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与推进全省工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推进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好产品研发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二是抓好产品生产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柔性制造(FmS)、集散控制系统(DCS)及在线检测等技术,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精密化水平。三是抓好企业营销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营销创新。大力推广电子商务(BtoB或BtoC)和网络营销,改造企业采购销售物流系统,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四是抓好企业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管理创新。推广应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再造企业流程,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二)重点改造九个行业。要围绕实施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大产业链,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和医药9个行业200家企业,确保巩固和发展在全国的行业优势地位。

1.轻工行业。重点改造家电、食品和造纸企业。家电企业要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为示范,采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嵌入软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变频节能技术,开发、生产智能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高端产品,促进传统家电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信息技术对电子元器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改造与提升,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关键元器件产品,提高家电产业配套能力。食品企业要以*啤酒、*张裕、诸城外贸、金锣集团等企业为示范,结合生产工艺改进,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计算机控制、生产工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信息技术和精密设备,攻克食品加工中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无菌加工等技术难关,全面提升食品深加工的能力和食品卫生的检测、控制水平。造纸企业要以晨鸣、华泰等企业为示范,解决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控制造纸连续蒸煮、烘干、水分、定量等;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到20*年,80%以上的家电、食品和造纸企业主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施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开展电子商务。

2.服装纺织行业。重点改造服装、纺织、化纤和印染企业。服装企业要以*标志服、红领等企业为示范,在服装产品设计、加工、企业管理和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纺织、化纤企业要以鲁泰纺织、齐鲁化纤、*氨纶等企业为示范,推广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高设备工艺的控制精度。印染企业要以华纺、滨州印染等企业为示范,采用染色生产工艺参数在线检测、计算机测色配色、电脑分色制版等技术,改造提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水平。到20*年,规模以上的服装加工、纺织、化纤和印染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应用普及率达到60-80%,70%以上的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在国内领先。

3.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改造石油、石油化工、轮胎、精细化工、化肥和盐化工等企业。石油企业要以胜利油田等企业为示范,改造提升油、气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综合信息化集成水平。石油化工企业要以齐鲁石化、滨化集团等企业为示范,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框架,逐步形成支持决策层、利润层和生产成本控制层的信息集成,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轮胎、精细化工、化肥和盐化工等企业要以三角轮胎、华鲁恒升、*海化等企业为示范,推广使用集散控制系统,实施企业资源管理,优化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实现生产计划的优化调度与自动排产。到20*年,建成大中型炼油厂、化工厂的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在石油、化肥、农药等行业建立专业信息网,开展国内国际间的电子商务活动。

4.机械行业。重点改造汽车、船舶、机床和工程机械等企业。汽车企业要以中国重汽、东岳汽车等企业为示范,在汽车设计制造、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按现代企业信息化集成模式进行改造,实现整车装配生产线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发展电子商务,实现集咨询、网上订货、网上支付、售后服务和信息跟踪于一体的集成信息系统。以渤海活塞、天润曲轴、潍柴等重点配件企业为示范,开发应用虚拟制造、快速成型等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零部件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以*晶星汽车电子、潍坊华光精工设备等重点配套企业为示范,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应用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汽车信息系统及各类汽车音响等汽车电子产品。船舶企业要以*北海、*莱佛士等企业为示范,改造提升船舶设计及生产计划的优化调度水平,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船舶的设计制造水平。以济钢、潍柴等重点配套企业为示范,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系列船用钢材、船用主机产品,提高与造船企业的协同能力,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机床企业要以济南二机床、一机床等企业为示范,在机床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造,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化生产技术,提高数控关键部件、配套工具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档次。研制开发数控机床、数控重型压力机等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适应国际机床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工程机械企业要以*工程机械等企业为示范,重点提升工程机械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创新能力;采用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提高传统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年,规模以上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以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0%以上。

5.建材行业。重点改造水泥、陶瓷、玻璃、大理石等企业。水泥企业要以济南山水等企业为示范,重点提高水泥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应用先进控制技术、水泥配料专家系统,提高水泥生产质量,节能降耗;规范、优化生产流程,研究开发水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并将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陶瓷、玻璃、大理石企业要以*陶瓷、*玻璃等企业为示范,重点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适应特种工艺的先进控制策略软件,实现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到20*年,主要建材装备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达到100%,建立建材信息数据系统。

6.冶金行业。要以济钢、莱钢、青钢为示范,开发推广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加强对冶炼过程中的高耗能窑炉、电炉、炼钢炉、矿热炉等计算机控制,推进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到20*年,推广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建立*冶金信息网络系统,开展电子商务,完善钢铁物流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7.煤炭行业。要以兖州矿业、新汶矿业等企业为示范,开发推广工作面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煤炭洗选加工过程自动化测控技术,推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建设矿井信息化网络系统、矿井安全生产综合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及煤炭运销系统。到20*年,在重点矿区建设综合数字信息主干网,建成市、县级以上的煤矿生产信息网,发展煤炭物流体系。

8.电力行业。要以*电力等企业为示范,开发推广面向全国联网的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重点建设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水电站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与设备,以及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到20*年,电网二次系统设备的国产化水平达到70%以上,建立电力信息系统。

9.医药行业。要以*绿叶制药、*鲁抗等企业为示范,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有效成分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实现发酵工程、化学制药、中药生产的计算机控制,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建立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和采购网,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提高药品供销、采购的透明度。

(三)优先抓好四个示范城市。济南是省会城市,*、*、*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具体承载者,4个城市的传统工业比较密集,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要作为示范城市,突出各自特色,加快改造步伐,为全省传统工业的改造提供经验和技术。

济南市重点改造钢铁、机床、汽车、建材、纺织、化工等行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培育数控装备和软件两大产业,研制开发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建立数控装备生产基地;抓好齐鲁软件园基地建设,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软件。

*市重点改造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化工橡胶和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构建嵌入式共性技术开发基地、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基地,形成一批市级信息资源平台,推动行业及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

*市重点改造轻工、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建材、黄金、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逐步开展电子商务。

*市重点改造机械、轻纺和化工医药等行业,开发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加快制造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数控装备和软件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到20*年,济南、*、*和*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应用率达40%以上;建设15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园;开发4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以上,4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半岛、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制造业中心。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组织保障。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工作,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省信息产业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等部门分工组织实施。各市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和本行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我省实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智能信息家电产品、高速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性能计算机及设备产品、自动化设备与装置、新型元器件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与新型电子材料等,使*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软件业重点抓好齐鲁软件园等重点软件园区和企业发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和中间件产品,建立一批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软件标准的研究与制订,逐步完善软件标准化体系,搞好软件评测工作,提高软件企业产品质量水平。

(三)加大投入,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资金保障。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认真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据实列支政策,示范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重点用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含10%)的,除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列支外,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实际发生额比上年净增部分,在业绩考核和工效挂钩、年薪核定时可视同利润。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改造传统工业的贷款投入。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优先推荐重点示范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已上市的优先推荐配股和增发新股。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等项目的导向性补贴。国债贴息、科技三项经费、高科技产业投资等资金要重点向传统工业改造工程倾斜。各市都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列入国家倍增计划和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计划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配套支持。

(四)加强培训,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要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进行脱产、半脱产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水平。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引进,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