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1:29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1

一、农村危房改造中需要遵循的准则

(一)满足居住要求

在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使新建的房屋符合相关准则的同时也要确保房屋的经济实用,最终保证新建的房屋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要求。

(二)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农村危房的改造一定要遵守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的准则,要使群众能够清楚的了解相关的扶助策略、申请的要求以及最终的审批结果,并实施群众监督等政策。

(三)按照人们的真实意愿进行改造

由于农村危房改造的主要角色是农村贫困百姓,所以,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按照他们的真实意愿进行改造,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使危房改造的最终效果符合他们的意愿。

(四)充分利用农村空闲地农村危房改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到农村空闲地以及长久没有人居住的房屋进行改造,不仅如此,在改造的过程中房屋一定要符合经济、安全、实用、环保等的要求,也要与乡镇的规划相结合。

二、农村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虽然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了数年,但在审计中发现,由于住建等主管部门和乡镇一级没有采取有效形式积极宣传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不能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致使大部分群众不知道农村危房改造是国家针对农村住房困难贫困户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甚至住建主管部门、乡镇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清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享受范围和对象,很多群众认为危房改造补助款是上级部门为个别人员拨付的专项款,导致困难群众参与承建和监督热情度低,难以发挥农村危房改造应有的效益。

(二)档案管理不严谨

从2010年起住建部要求对享受中央补助资金的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档案内容包括档案表、农户申请、审核审批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户纸质档案表信息化录入制度,确保农户档案及时、真实、完整、准确录入至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中。农户改造工程进度将以录入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准。审计核查中发现,镇政府一级普遍存在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混乱的状况,表现在档案录入不及时,房屋竣工后也未能做到及时补充完整。农户信息档案资料不完整,没有申请书、公示书及相关协议,信息资料填写不全面。在改造农户信息录入方面,直接把上年度或先前年度相关信息录入至当年的重复录入问题,贫困户、低保户、困难户无依据随意录入,农户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张冠李戴,数年前新建、改建房按照最近年申报录入信息,没有按照要求及时更新已改造农户信息。

(三)项目实施进度慢

受上级任务指标、资金下达迟等及住建部门实施方案指导性不强等因素影响,基层危房改造改造当年基本不能按期完成改造任务。从审计核实看农村危房改造当年只向镇下达任务指标,实际只实施上一年度目标任务,当年全部未实施,个别镇政府截止年底仍未将危房改造摸底对象录入至全国危房改造信息系统中。整个项目从实施、验收到资金兑现基本推迟一年。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等到来年确定为危房改造对象时才对房屋进行拆迁改造,严重影响到国家危房改造项目的整体计划安排。

(四)分配管理不规范

危房改造政策明确,危改补助对象应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小组调查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乡镇政府审核申报、县级审批”等程序进行。审计调查中发现,危房改造对象认定,资金分配管理中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地方五个程序简化为两个程序,即“村干部或群众直接到乡镇申请或申报,镇城建办审核申报”。审定的危改对象名单有些乡镇村没有在村或镇进行集中公示,缺乏群众监督。作为村民选出的群众代表是公平公正的,最清楚每户的经济状况和房屋损坏程度,个别村干部存在优亲厚友、先自己后他人,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列入危改计划,资金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五)监管责任不明确

一是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不到位,部分改造家庭户受资金指标所限享受不到改造补助资金;二是镇级在危房改造家庭摸底、指标录入时不严谨,存在身份认证不实、信息不准确等现象;三是农村低保等贫困家庭由于经济困难,家庭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支出,无力改造危房,主管部门及镇为完成指标,放宽了补助对象标准。四是各级对危房改造资金管理监督松懈,认识不到位。

三、审计对策

(一)健全农村危房改造的相关管理体制

在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的前期阶段一定要拥有健全的危房改造管理体制,要使农村最贫困的群众以及比较危险的房屋得到有效的解决,并确保农村危房改造的稳定性以及连接性。要不断加强危房造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力度,解决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农村危房改造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经济奖励策略

国家应该采取经济奖励的策略来鼓舞农村人民把危房,空闲地等进行建。对危房改造的农村要实施一定的资金奖励,如果农村没有闲置地进行建设的话可以根据被改造危房的面积进行相应的奖励。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奖励力度,并充分的利用闲置的房屋,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成功进行。

(三)整合资金

在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的时候要进行各种资金的整合工作,并加强对危房改造的扶持力度,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与乡镇建设等项目相互结合,也要把林业、农业等方面的资金进行相互捆绑,并综合运用。除此之外,还要节约资金的使用,不能出现经费不足以及扶持标准低的现象。

(四)农户档案要及时的进行录入

农户档案在进行录入的时候一般会分为纸质录入以及信息档案录入,也就是说,在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申请的时候,只有批准一户才可以对其进行建档,所以,农户档案必须准时、全面的录入到全国的档案数据库,并实施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对农村危房改造的住户进行详细的档案查看。

(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局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全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存量任务静态清零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了农村危房改造“两覆盖”、“两精准”、“两清零”,做到了农村危房改造“动态保障”长效化。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覆盖方面

(一)住房安全排查全覆盖

根据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逐户排查实施方案》要求,开展了全县X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已改造三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大排查,现已全部排查完毕,排查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二)住房安全鉴定、认定全覆盖

我县XX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已全部通过第三方鉴定,并出具了鉴定报告,对鉴定为C、D级的危房进行了修缮加固和改造建设,改造后经过县、乡、村三级验收并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安全认定,出具了认定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低保中心、残联提供的XXXX户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等三类重点对象已全部通过第三方鉴定,并出具了鉴定报告,对于鉴定出的C、D级危房在今年5月底前已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

二、两精准方面

(一)信息数据精准

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对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要求,我县2019年287户危房改造农户档案信息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信息录入错误、信息录入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二)清除住房危险隐患精准

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排查专项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排查整改工作。确保改造后房屋符合基本质量安全要求,真正将“民心工程”改为“放心工程”。

三、两清零方面

(一)“动态保障”任务阶段清零

2020年我县向上级申请危房改造动态保障任务175户,目前已全部竣工并验收,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为按时保质完成危房改造任务,我局采取了危房改造工作周报制,一周一报进度,每周进行排名通报。组织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建筑工匠培训,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质量安全巡查,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时督促进行整改,坚决杜绝“民心工程”变成“失心工程”。

2020年我县在完成动态保障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了贫困户危房改造“动态保障”机制。在已开展的贫困户住房安全逐户排查基础上,建立以乡、村两级和帮扶单位排查并上报,住建部门汇总,第三方鉴定机构复核的“动态保障”机制。对核查发现的住房安全问题经第三方鉴定机构核实确定危房的,建立清单并实施“动态保障”,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确保每一户贫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3

2012年3月7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地处边疆,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沧源佤族自治县群众的居住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沧源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会后,根据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沧源县及时上报了812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随后党中央作出了支持沧源县农村危房改造的重要决定,省市县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按照中央指示,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全力推进沧源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2012年9月12日,市委市政府在沧源县召开实施沧源县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动员大会,至此佤山农村危房改造吹响号角,改造工作正式启动。但对于总预算投资12亿元的工程,资金缺口仍然达2.6亿元。面对此情况,金融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承担解决危房改造工程资金缺口问题无可厚非。2012年3月30日,人民银行沧源县支行积极参与了由县政府组织的有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银政座谈会,为农村危房改造出谋划策,积极发挥好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和窗口指导机制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引导,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沧源县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全力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工作。银政座谈会初步达成了由金融机构向沧源县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中集中改造的4000户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工作的决定,并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向集中改造的4000户农户提供信贷支持,贷款总额为10000万元,以解决危房改造的资金缺口问题。同时于2012年9月,中国农业银行临沧市分行与沧源佤族自治县签订了农村危房改造小额贷款项目合作协议,至此金融机构正式启动了金融支持佤山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金融政策惠及了佤山大地。

二、金融支持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主要做法

银行信贷作为沧源县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对沧源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本次农村危房改造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工作,在面临信贷支持对象户数多、金额散、风险大、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攻坚克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通过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执行基准利率优惠、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成立专门信贷服务点、提供专项金融服务等多项措施保证对沧源县农村危房改造的有效信贷投入,全心全力做好本次农村危房改造的金融服务工作:

(一)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确保危房改造有效信贷投入

作为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部门,人民银行沧源县支行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信贷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突出信贷支持重点,积极支持民生工程,重点保障好对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的信贷支持工作。各金融机构按照“态度积极、量力而行、有效担保、风险可控”的原则,合理安排和规划有效的信贷资金,积极做好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信贷支持工作,为每户农户提供金额从1万元到5万元,贷款期限从1年至5年不等的贷款。截至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已累计发放农村危房改贷款8900万元,有效的支持了2640户农户的危房改造,沧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为农村危房改造发放贷款952万元,有效支持了296户农户危房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在金融信贷的支持之下,全县共有7913户农户建成新房。

(二)执行基准利率优惠,有效降低危房改造成本

为最大程度降低农户的成本,在金融惠农政策的指导之下,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摒弃了“只贷盈利款”的思想,通过多次研究决定,对涉及农村危房改造的8122农户贷款按照同期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进行计息,实行基准利率优惠,有效降低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的成本,从利率层面有效支持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三)开发特色金融产品,突破金融支持危房改造瓶颈

针对沧源县信贷支持对象信用意识低、贷款户数多、金额散、还款力弱、风险大等特点,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积极寻求解决途径,重点在担保方式上下功夫,最后确定了由担保基金担保和定期存单质押联合担保的方式:即其一是由沧源县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以沧源县汇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名义在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开立担保基金专户,以存入担保基金,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按照存入担保基金的5倍发放贷款,目前已存入500万元;其二是由市财政局在中国农业银行临沧市分行存入7000万元的定期存款,为农业银行发放的危房改造贷款提供质押担保,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按照定期存单总额的90%发放危房改造贷款。通过担保基金和存单质押联合担保的方式,开发出了独具佤山特色的金融产品—农村危房修缮贷款,有效解决了8000户农村危房贷款风险大的问题,消除了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后顾之忧,突破了金融支持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的最大瓶颈。

(四)设立专项信贷服务点,创建金融支持危房改造工作平台

为方便农户办理贷款、更好地为涉及农村危房改造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工作,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重新装修、重新布局,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农村危房改造信贷服务点,创建金融支持危房改造工作平台,专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的信贷服务工作,从硬件设备层面积极支持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五)建立专人负责机制,加强金融支持危房改造工作人员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成立了专门的信贷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副行长担任副组长,经办业务人员担任小组成员,负责开展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金融支持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二是成立信贷服务组,在人员本已紧缺的情况之下,抽派专门人员共计13人、同时拨付专项资金聘用临时人员分为入户面谈组、资料整理组、数据录入组、贷款审查组、贷款发放组、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从人员保障层面积极做好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的金融服务工作。

三、金融支持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取得的成效

在“服务‘三农’、服务民生”思想的指导之下,沧源县金融机构攻坚克难,克服了种种困难,及时准确地将惠农政策落实到了佤山大地,金融惠农取得了实效,佤山群众有了新居,佤山大地旧貌换了新颜。截至目前,沧源县金融机构共计为发放危房改造贷款9852万元。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沧源县支行共计发放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贷款8900万元,共支持2640户农户的危房改造工作,沧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计发放危房改造贷款952万元,有效支持了296户农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913户佤山群众建成新居,并准备入住。沧源县金融支持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在改善佤山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佤山群众金融知识水平、提升“一创两建”工作水平、拓宽农户融资渠道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发挥了金融服务三农本质,改善了佤山群众居住环境

在开展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的过程中,在面对信贷支持对象户数多、信贷审核资料繁杂、工作量大、信贷人员不足等诸多困难的情况之下,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始终谨记“金融服务三农”的本质原则,不叫苦不叫累,日夜奋战,加班加点,倾心倾力就是为了保证信贷资金能及时准确无误地发放到群众手上,以最大程度支持群众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努力为改善佤山群众居住环境提供便利。在各金融机构的不懈努力之下,佤山群众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有效普及了金融知识,提升了群众金融知识水平

金融服务于三农,不仅仅只体现在为群众发放贷款,提供信贷支持上,金融服务三农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要提升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沧源县为部级贫困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较为低。在开展本次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辖内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到农户家开展贷前调查、入户面谈的机会,将包括征信知识、反假货币、反洗钱、国家金融政策等在内的金融知识带到了佤山大地、带到了群众当中,并认真为群众讲解金融知识,宣传国家的各项金融方针政策,有效普及了金融知识,使佤山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的到了进一步的提供。

(三)开发了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推进了“一创两建”工作

在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的起步之初,金融机构就面临了信贷支持对象户数多、金额散、还款能力弱、风险大等问题,作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不得不考虑风险问题,貌似才刚刚起步的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就要停滞不前了,面对此问题,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商讨对策,研究解决之法。通过多方的努力,最终开发出了独具佤山特色的金融产品—农村危房修缮贷款,突破了金融支持农村危房改造的瓶颈,解除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危房改造的后顾之忧,达到了合作共赢局面,同时也有效推进了“一创两建”工作,使沧源县“一创两建”上了一个新台阶。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字:城市住宅危房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自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城市住宅的第一波新建热潮。到1990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3752万㎡增长到17317万㎡。当时的住宅设计标准依据是国家1983年颁布的《住宅建设标准》和1986年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采用的设计规范、施工工艺、建筑材料标准也相对较低,与现行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如采用浅基础后易造成房屋沉降不均匀、出现倾斜、墙体开裂等现象。二是施工工艺要求相对低。部分房屋在建造施工时,对砖基础防潮处理工艺简单,造成砖基础受潮后强度受到影响;部分房屋承重墙采用的标准砖和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影响承重墙体强度;部分房屋采用质量不高的淡化海沙后,时间久了会导致混凝土构件钢筋锈蚀,影响结构构件的安全性和使用年限。国内有专家分析指出,虽然我国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但建于80年代左右的建筑(特别是住宅)由于前期决策、设计和施工造成的隐患,以及房屋建成后的野蛮装修、破墙开店、维护管理不当,一般平均使用年限仅为30年。如今,这些低标准住宅区已经濒临危险的边缘。本文就此类低标准住宅区在宁波老城区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给出以下分析结果,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宁波城区住宅建筑安全现状

(一)在册危房量大面广且呈现急速增长趋势

从宁波市安鉴办获得的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月,宁波市在册危房950幢(处)、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同时,新鉴定为危房的房屋数量急剧上升,2013年全年新增危房814幢,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增幅近六倍。新增危房数是全年解危数的2.7倍。

(二)中心城区低标准住宅区建筑呈现成片集中恶化趋势

宁波市区有231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低标准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1613万平方米。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房屋倾斜、承重墙砌筑砂浆强度不足导致的开裂及各类人为拆改造成的破坏等问题较为普遍,房屋已进入“老龄期”,向“危房”演变的趋势十分严峻。存在房屋安全隐患房屋数量大、涉及面广,解危压力之重前所未有,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极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恶化为“D级危房”(最高级别危房),2009年的奉化楼房坍塌事件、2012年的徐戎三村楼房坍塌事件证明解决此类房屋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三)破坏房屋安全结构的违规装修行为呈现多发趋势

由于低标准住宅区多处于城市中心地段,房地产交易市场兴旺,造成二手房多次交易并频繁装修,由于房屋结构布局与当今生活需求存在差距或经济利益驱动,致使房屋装修时不同程度进行野蛮装修,如采取敲拆承重墙、承重构件、底层破墙开店破坏了房屋结构安全性,给房屋使用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调查问卷显示,41.4%的参与调查者承认对房屋结构进行过改动,其中拆过墙的10.4%,开过门洞或窗洞的有9.39%,封闭过阳台的有14.47%,甚至拆除过柱子的也有1.78%。在2013年1月份的危旧房屋大排查中也发现159幢城镇严重安全隐患房屋(住宅)中,30幢存在违规装修,接近总数的20%,违规装修行为亟待遏制。

(四)新建工程对周边既有建筑的影响加剧

随着城市的更新和设施的完善,在既有住宅区周边兴建房屋和市政工程等情况相当普遍,地铁建设、深基坑开挖、打桩等施工操作极其易造成周边既有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开裂,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房屋时有安全的外部造成的隐患和威胁增加,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低标准住宅区居民特征及整改意向

住房不仅关系到居民人身安全,更是其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此类建筑的整治必须建立在扎实而广泛的民意调研基础上。此次调研共取得有效问卷1394分,由于在发放区域选择中同时兼顾了建造年代、地域分布和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活动时间,基本保证了问卷的广泛覆盖性和有效性。在问卷统计中集中表现的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问卷调查对象年龄在44周岁以下的有16.75%,45-59周岁的26.65%,60-74周岁的42.89%,75-89岁的11.68,90岁以上的0.2%,整体趋于老龄化。家庭年收入3万以下的13.4%,3-6万的30.8%,6-10万的21.2%,10万以上的8.6%,据统计现实参与调查的人员家庭平均居住人口为三人计算,年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在选择承担整改后增加面积的费用时48.73%的居民选择每平方1000-2000元,而选择与小区楼盘市场售价相当的10000-15000元区间的只有7.36%,选择与同区域经济适用房价格相当的5000-10000元区间只有15.48%。因此,整改费用与居民实际可承担费用的差距将是工作开展的最大难点。

(二)建筑安全知识不足,忧虑情绪严重

有16.85%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所居住的房屋那个面临坍塌危险,30.2%的人认为所住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但在已出现的建筑结构危险表征问答中,有38.58%的居民选择了墙皮脱落,可见对房屋安全的认知并不完全正确,居民存在一定的过度忧虑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小区环境不能满足居民要求

参与调查的居民人均占有居住面积21.88平方米,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对于居住环境的评价相当低,55.84%的居民认为小区环境拥挤,36.29%的居民认为绿化休闲设施不完善,44.42%的居民认为物业管理不到位,甚至有12.69%的人评价居住环境恶劣。

(四)居民整改意愿强烈,但整改意见不统一

在调查中有96.7%的居民支持政府对小区进行重建改造以改善居民生活,在选择改善居住条件方案时有43.65%的居民选择经济适用房,35.03%的居民选择政府补偿后自行购买商品房。在小区整改方案中有23.1%的居民愿意拆迁至相对偏远地区,而54.06%的居民希望原址重建,但也有21.23%的居民选择现有建筑加固以满足50年设计使用标准。由于房屋整改必然需要所有产权人的取得一致,因此,有效的协调和解释也是今后工作开展的重点。

现有城镇房屋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房屋安全管理难点众多

1.违规装修执法难。房屋野蛮装修给房屋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降低了房屋使用年限,而现行法律法规难以有效遏制违规装修行为,权责不明确、执法难度大、力度不够。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加强管理。

2.解危工做协调难。房屋使用安全问题涉及住建、规划、城管、工商、公安、消防等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检查与监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多头执法或存在执法管理空挡,影响执法管理效能,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不够,建立联合执法的联合机制迫在眉睫。

3.房屋安全鉴定难。根据“谁产权、谁负责”的原则,房屋安全鉴定应由房屋所有人及使用人共同提出并承担鉴定过程中的有关检测费用。但以“幢”为房屋安全鉴定单位,往往面临房屋产权复杂、多业主难以达成一致,造成有些危旧房屋不能及时得到安全鉴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鉴定过程中涉及到第三方委托检测时所产生的费用难以落实,导致鉴定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4.鉴定实际操作难。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后,传统的住房管理部门被弱化,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机构配置与人员配置不够,且多数与当地房管部门合署办公,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鉴定技术设备配置落后,鉴定工作经费短缺。此外,宁波市至今没有配置合法资质的检测机构,以往零星检测在技术上都依靠外地检测机构,检测力量无法满足当前大量的集中检测需要。

(二)解危统筹与解危资金方面

1.全面解危统筹难。

80-90年代建成的房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若全面进行安全鉴定,预计不是一幢两幢几幢的安全问题,而是成片成块的安全问题,解危压力非常大。解危工作涉及居民安置、利益调整、规划重刷、税收减免、土地置换、资金平衡、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按照轻重减缓分批分次、分类别、多方式、有计划推进解危工作面临挑战。

2.解危资金落实难。建设部令规定危房解危的责任主体是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有关责任人(单位),房屋安全部门督促其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解危,但在具体执行中,由于住宅房屋往往是多产权,产权性质复杂,而原建设单位也难以追溯,或改制或灭失,经过多次交易多次交换装修的房屋,因野蛮装修造成的安全问题责任人也难以明确。因此解危资金难以落实。

(三)房屋安全教育欠缺,公众房屋安全意识淡薄

与消防逃生、交通安全、疾病防控等公众安全知识科普工作相比,我市房屋安全科普工作明显欠缺。同时,舆论宣传与教育工作明显滞后,房屋安全普法工作存在空白,《宁波市城市房屋安全使用管理条例》公众知晓率偏低,市民对房屋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常识缺少有效认识,房屋安全意识与公共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特别是对装修、改造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缺乏了解。长期以往,必将削弱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淡化社会舆论氛围,严重制约管理工作的推进。

结论

从调研结果中不难发现,城镇住宅房屋安全是一项牵涉面广、历史遗留问题多、相关群众数量庞大的复杂工作。房屋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立足实际,顺应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强管理、相互协作;争取广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握房屋建设使用周期规律,围绕重点和难点,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切实履行好房屋安全管理职责,从根本上实现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社会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2013年宁波城镇危房排查数据[R].宁波市城乡和建设委员会,2013

[2]2013年宁波市安全鉴定办公室统计数据[R].宁波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2013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5

一、目标任务。

坚决贯彻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开展问题排查核查,着力解决“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问题,对全区低保户等3类重点对象危房全面梳理,完成1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其中峨桥镇9户,保定街道1户,街道2户)。对低保户等3类重点对象房屋实行动态监管,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做到动态清零,确保不留死角,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二、补助对象与标准。

(一)补助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是居住在危房中的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3类重点对象。

(二)政府补助标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政府资金采取分类补助,补助标准为:重建房屋户均2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6万元。

三、改造方式与时限。

(一)改造方式。拟改造农村危房属整体危险(D级)的,原则上应拆除重建;属局部危险(C级)的,应修缮加固。由农户自建。改造农户是危房改造的具体承担者,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开展房屋建设工作。

(二)完成时限。2020年5月10日前全部竣工验收,5月31日前将补助资金打卡发放到改造户手中。

四、管理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领导,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积极因素,形成工作合力,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加强组织,做好服务,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建设美好家园;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危房改造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和“政策明白卡”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公开危房等级鉴定标准、程序和鉴定结果,公开申请条件和程序,公平公正确定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实行村、镇、县三级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要围绕年度任务,精准对象、精准施策、精准用力,严禁虚假改造,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居住安全。

(二)加强危房改造实施管理。

1.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水平。区和镇街住建部门要把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解决“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问题。要严格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导则的通知》,严格建设标准,明晰危房改造基本安全底线标准,确保改造后房屋质量安全。要落实好质量责任,农村危房改造采用农户自建方式,农户和施工队对房屋质量负主体责任。区和镇街住建部门要做好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宣传,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的指导;要组织开展施工现场巡查与指导监督,发现存在问题的及时指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落实到位,确保改造一栋、安全一栋,改造一户、安全一户,确保工程质量安全。3月下旬开始,区住建部门将组织各镇街对已实施的低保等3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工程质量进行“回头看”,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争取5月中旬前全面整改到位,切实保障农村危房改造质量水平。

2.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基本住房安全兜底保障工作。要积极协调农村建筑工匠,加大对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支持。鼓励通过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及幸福大院、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租赁村内闲置农房等方式,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对于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的特困户,要切实采取措施,兜底解决特困户住房安全问题。

3.精准确定对象。各镇街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的要求,对低保户等3类重点对象有危房改造要求的,做到应改尽改。低保户和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身份识别以民政部门认定为准,贫困残疾人家庭身份识别应由残联商扶贫或民政部门联合认定为准。区住建部门要积极会同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做好信息比对,精准核实对象,要逐户开展低保户等3类重点对象房屋等级鉴定工作。

4.规范认定程序。坚持“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级审批”,规范危房改造对象的审核审批,强化责任落实。要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将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审查结果按照相关程序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各镇街要做好与农村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工作,并征得农户同意公开其有关信息。

5.严格控制建设面积。要引导农户建设既经济合理又满足使用需求的房屋,防止盲目攀比、超标准建设导致农户举债建房等现象发生。改造建筑面积1至3人控制在40-60平米,且1人户不低于20平米、2人户不低于30平米、3人户不低于40平米;4人以上户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18平米。对于C级危房,维修加固不得改变面积和层高;对于在原址拆除重建的D级危房,必须先拆除、后建设,易地建设的,要在新房竣工后15内拆除旧房,拆除过程要注意安全防范工作;无房户选址应为村内原宅基地,易地建设的,必须符合规划和土地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6.实行现场核查制度。危房改造竣工后,应及时组织验收。验收工作由区住建部门牵头组织,区直相关部门、镇、村等有关人员参加,验收重点包括补助对象确定、工程质量、资金拨付、档案资料、旧房拆除及群众满意度等。市住建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抽核。

7.加大问题查处。持续开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方面漠视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公布举报电话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分级调查处理,建立台账,逐一核实,对于情节严重的问题要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共同查处,确保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三)强化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健全危房改造“一户一档”台帐,做到改造一户、销号一户,精准实施帮扶改造。及时准确将每一户危房改造对象的家庭情况、房屋改造的进展情况录入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加强危房改造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和管理,镇有关部门对信息录入的准确性负责,按工程实施时间节点,适时上传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3张农房照片。区住建部门加强信息录入的审核管理,市住建局将定期组织抽验核对,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四)严格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区级住建部门要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合格达到补助资金拨付条件的农户名单提供财政部门。区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支付给农户的资金,支付时间不应晚于竣工验收后30日,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和滞留。要加强农户补助资金兑现情况检查,结合扫黑除恶行动,坚决查处冒领、克扣、拖欠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或向享受补助农户索要“回扣”、“手续费”等行为。加大对挤占、挪用、骗取、套取危房改造等资金行为的惩处力度,并及时将相关违法行为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环节审查结果的信息公开,及时调查处理群众举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6

在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多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泥土、石头、树木、竹子、秸秆等都可以作为建房盖屋的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基本是随处可得,极少耗费能源资源,几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贵州黔中镇宁、平坝一带的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群众因地制宜,以石条或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冬暖夏凉,防潮防火,美观大方。而且,石料在这些地区是随地可取的材料,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贵州省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其中尤以“干栏式”建筑的吊脚楼最具特色。贵州山区苗侗人家的吊脚楼大多依山而筑,建在斜坡面上,后部与坡坎相接,前部用木柱架空,像是吊着几根柱子,其造型从纵剖面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独特景观,在观察这些吊脚楼的时候,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尤其是在依山傍水的苗寨,那些顺山而建的吊脚楼就像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翱翔于苗岭之中,给人一种甜美的享受。

贵州传统民居体现的是农业社会的居住模式,在生产生活资料较为匮乏的情况下,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虽形式多样,但都体现了民居实用性的特点。苗族、侗族、水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都为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都分两层或三层。底层存放杂物,堆放柴火,存放犁、耙、锄等生产工具,便于存取;中层住人,使人离地而居,既避免了虫蛇猛兽的袭击,又保障了人不受湿气的影响;上层储粮,既可避免粮食受潮,又可随时取用,十分方便。

民居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农村,民居的附属建筑也同时具有生产的功能,譬如饲养家禽、家畜,还有房前屋后空地上开垦出来的菜畦。贵州苗侗人家的吊脚楼建筑或一家一栋、自成一体,或聚族而建———同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互通有无。吊脚楼的主楼一般为三开间,正中一间前有回廊后又偏厦,左右两侧另设厢房。回廊于二层出挑,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ghabxil),民间有一说法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此外“嘎息”还可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神话和族群迁徙历史的地方。偏厦多用作厨房或磨房,厢房一般为卧房,或作绣房、织布房、芦笙房等。大多数吊脚楼把在二楼地基外架上的悬空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猪、牛圈都在屋侧房后,方便喂养和耕种使用。

信仰、风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质。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不同的信仰和风俗都在传统民居上有所体现。例如贵州的苗族家庭在正对大门堂屋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结合苗族吊脚楼的结构,可以看出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是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苗族同胞祖先崇拜的信仰在吊脚楼上充分完美地体现出来。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而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一方面顺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注意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民居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例如贵州的苗族、侗族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浓重,为适应这种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他们发明构建了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具有通风干燥、安全实用、凉爽舒适的特点。而且苗侗人家的吊脚楼也非常尊重自然,不会盲目地大规模挖山平地建房,根据当地地势、坡度的不同,吊脚楼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顺山就势而建的吊脚楼很好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并维护了生态平衡。

危房改造中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出现的问题

我国全面启动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的第二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农房设计建设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体现民族和地方建筑风格、传承和改进传统建造工法,推进农房建设技术进步。尽管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过程中,思想上很重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坚持“能避则避、修旧如旧、适度调整”的原则,尽量保护传统民居的风格不受破坏,然而改造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过分强调风格一致、整齐划一,加之危房改造开展多服从于行政安排,从而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

过分整齐划一,忽略了传统建筑文化。我们调查中发现,伴随着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逐步推进,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实施了许多扶贫开发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居住条件、生计方式等。但是新建的水泥房或式样统一的民居房,并没有彻底改变这些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反而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遭到破坏。国家危房改造政策下的安居工程,把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们,集体搬迁到新式住宅,虽然改善了居住条件,但村民们也被迫改变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民居的彻底更新,依附在民居建筑上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风俗习惯也被忽略或摒弃。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杨中村,把居住在石山区、交通不便的群众集体搬迁到公路沿线,从外观上看,新式建筑整齐划一、非常美观,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传统的布依族建筑文化却已经不存在。

政府行政命令,忽略了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危房改造不仅仅是一项民生工程,它也体现了政府的经济目标。2008年底,中央出台了《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将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列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举措;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贵州省在危房改造中除了解决村民的住房安全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如农家乐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危房改造工程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拉动了内需,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但却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1]p171-187。作为危房改造首个试点的贵州省在危房改造的面积上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对政府补助的困难户,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而且,式样统一,建筑材料也基本一样。这种有限的居住空间和统一的模式,使民族传统建筑得不到保护。

民族地区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保护难的原因

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民居建筑文化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传统文化是历史沿传下来的价值体系,在新的文化体系中既可以传承,也可以变异”[2]p20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也已经纳入了全球化的范围。贵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逐渐从小农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苗族传统民居中的“美人靠”和用于置放碓、磨的偏房等已逐渐失去其功能。随着外来文化不断涌向民族地区,各种新鲜事物不断充斥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眼球,农村民居的建筑样式也在不断更新,新式、美观的建筑样式不断涌现。我们调查发现,在当前的危房改造中,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传统木质、石质、土质民居的认同度大大减弱,他们几乎都把拥有一套新式的砖混结构住房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笔者曾到苗区调查,部分苗族群众说:“不能只让我们住木房,你们住砖房!”

搬迁环境的改变。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重要特点就是与自身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脱离原建筑的环境,要保护传统建筑就十分困难了。例如在我们调查的苗侗地区,政府把居住在交通极为不便的高山密林里、生活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集中安置在公路沿线的平地或坝上,传统吊脚楼建筑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条件。

建筑材料的欠缺。近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砍竹伐木进行了严格规定。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许多民族地区已很难建盖传统的全木结构房屋。其次,就算获得了林木的采伐权,也还得交高昂的育林费。再加之木质房屋每隔几年都要整修,所以许多村民认为非常麻烦,纷纷用新型建筑材料对老屋进行改造,并大量吸收外来的新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了天然材料阶段、人工材料阶段、有机材料阶段,直到现在的新型建筑材料阶段。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所依赖的天然建筑材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就显得十分困难。

投入经费的不足。虽然国家关于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民居改造要体现民族和地方建筑风格,尽量保护传统民居的风格不受破坏”,但是我国危房面广、数量多,改造资金本已非常紧张,很难再承受保护民族传统民居需要支出的额外费用。这里就出现一个悖论:危房改造是用有限的资金,解决最困难农户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不能搞扩大化,要注意在建设标准上不能走过了头。如果建设标准要求过高、改造费用增加都可能导致农民借债,使贫困农民更加贫困;而民族地区危房改造中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却是更高层次的一个需求。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做好资金倾斜与平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传统建筑人才的匮乏———能工巧匠后继无人。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因地制宜、经济实用,从根本上来讲是源于建筑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从技术性的角度来说,苗、侗族的吊脚楼和布依族的石板房等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各异,建筑技艺也是各不相同,传统的工匠技师并不靠图纸来完成建筑的每一道工序,他们依靠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熟能生巧。例如吊脚楼的整个构架均以榫穿铆相连,无钉无栓,工匠从构思、设计、建造到完工,对作为建筑材料的数百根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铆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然而,随着群众对民族传统民居认同的趋弱、甚至淡化,传统工匠早已被新式工匠所代替。伴随着传统民族能工巧匠的老去和离世,传统建筑技艺也在慢慢作古,传统建筑艺师后继无人。

贵州民族地区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保护问题的思考

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流失。是一种客观事实,保护需量力而行民居建筑是地形、气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有其自身演变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伴随着危房改造的推进,民居的结构形式和风格取向,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异、调整和重构,这是时展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嬗变是自然而然的,民居建筑文化不必要进行原原本本的保护,也不可能在危房改造中实现全面有效的保护,传统民居变迁作为一种客观事实,保护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选择传统民居建筑较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实施重点保护。现代化进程中,不仅仅是传统建筑文化,而且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和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殊的文化意义。[3]p29如果“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必将很快流失。特别是人口数量在10万以下,甚至1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它们几乎没有能力对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实事求是讲,所有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危房改造中都要按传统来修建,实行全面保护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一批有特色的民族村寨进行重点保护。例如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郎德苗寨,吊脚楼建筑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配合风雨桥、芦笙场等公共建筑彼此呼应,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民居建筑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整个村寨至今古香古色、风韵犹存。

危房改造中可以多途径获得资源支持,扩大保护覆盖面。危房改造中的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单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多途径解决资金、资源问题,在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面上获得突破。针对民族地区危房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传统民居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首先,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危改资金来源,例如“创设农村危房改造公积金贷款法律制度是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重要渠道”[4];其次,可以吸收社会福利、慈善资金,例如可以利用福利资金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困难农民盖房,加大福利资金投入民族地区传统民居危房改造的比例等。第三,政府的相关部门落实优惠政策,也可以解决改造户经济困难的问题。在开源的同时,做好节流,各相关部门都应该相互协调从服务民族地区危房改造工作的大局出发,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针对危改工程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减免相关行政性、服务性收费。国土部门可以在宅基地的审批上简化手续,同时给予特殊照顾,减免土地占用费;林业部门可以对危房改造林木使用减免育林费;建设部门可以免费提供改造户型的图纸资料;供电部门可以减免电表安装费;金融部门可以负责帮助危改户解决急需的建房资金,加大小额贷款的力度等等。针对危房改造过程中,劳动力难以为继的现象,政府部门可以发动民兵、人民武装部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时组建危房改造建设兵团,以解决民族地区危房改造和整治工作施工劳动力不足问题。[5]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危旧房;改造;问题与对策

1前言

目前,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对外扩张,根据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现代化城市发展不能仅靠扩大城市面积,而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分析和整合内部资源,这样才能快速提升城市化发展效率。危旧房改造,也更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结构,通过对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资源及人口分布进行重新调配,再加上市政部门的积极配合,城市危旧房改造的实效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危旧房改造的市场模式化构建

2.1明确三组供求关系

城市危旧房改造,要明确市场经济下的三组供求关系。第一组是开发商与被拆迁户之间的关系,开发商和被拆迁户是在危旧房屋改造中所形成的最初供求关系,两者之间属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尽管开发商采取了经济补偿的方式,但实质上被拆户是用自己的房子作为交换,他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交易,交易价格也应该以市场价格为准。然而现实中,开发商和被拆迁户之间无论是在信息判断还是价格谈判方面,开发商永远占有优势,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变为不平等状态。第二组是开发商和土地部门之间的关系,开发商和土地部门之间属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土地部门具备政府行为,有权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但土地部门出让的土地通常会有一些强制的附属条件,如房建规划、开发条件等。第三组是开发商和被拆迁户在还建和安置方面的关系,开发商和被拆迁户之间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开发商将建好的房子以还建房的形式给被拆迁户作为补偿,因此,在价格谈判方面开发商占有很大的优势,而被拆迁户却不具备一般消费者在选房环节中的优惠待遇。

2.2构建危房改造市场化平台

城市危旧房改造的市场化推动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职责就是搭建一种方便社会参与的平台。城市危旧房改造的市场化至少具备两种思维模式:第一,将危旧房拆迁和土地进行捆绑后出让;第二,由政府部门出面负责拆迁工作,形成纯土地出让的形式。这两种思路也是当前城市危旧房改造中的普遍模式,但市场化模式的关键是各个环节的问题并没有采取行政的手段来解决,而是依靠市场来解决问题。采用危旧房拆迁和捆绑土地的出让模式,有利于拆迁补偿安置和土地出让形成市场化。拆迁补偿安置市场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开发商和被拆迁户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易的供求关系,其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货币补偿;另一种是产权对换。这两种补偿方式,可由被拆迁户自由选择。拆迁补偿价格依照市场价格而定,市场价格公平公正机制的确定是城市危旧房改造中市场模式化的核心内容。土地出让方面的市场化也越来越成熟,政府部门要做好土地的市政要求、规划属性、开发条件及景观配置等方面的工作,准确把握城市危旧房改造的内涵意义,使其具备最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促进开发商的积极性。

2.3建立被拆迁房补偿价格的市场评估制度

在城市危旧房改造中,价格补偿一直是一项难以解决的问题。遵循市场规律办理补偿价格是市场化最为本质的体现,被拆迁房屋的价格应该由拥有相关资质的房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价格评估的费用应由开发商和拆迁户共同承担。产权对换的房屋,也需要到房产评估机构进行价格评估,而不应该以开发商单方面的意见而定,待两者价格明确后再进行差价结算。

3危旧房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危旧房改造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资金方面,危旧房改造投入的资金往往高出了城市扩建所投入的资金。这是因为危旧房改造既要对硬件设施进行优化,还要对居民进行拆迁补偿,而危旧房的拆迁补偿又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现象,导致补偿安置工作一直无法做到位,这样就避免不了激发系列社会矛盾,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3.1区域范围拆迁量和拆迁捎带量之间的矛盾

城市危旧房改造中,区域范围内的危旧房拆迁量和拆迁捎带量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拆迁规模、拆迁总量和城市危旧房拆迁标准缺少明确的规定与划分,造成拆迁与拆迁捎带间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衡。

3.2拆迁户安置和拆迁补偿方面的制度不够规范

城市危旧房改造中,对拆迁户的补偿金和安置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城市危旧房在实际拆迁中并没有遵循拆迁补偿的基本原则来办事,相关工作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没有走相关法律程序来解决,这无疑给城市危旧房的改造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和问题。

3.3危旧房改造的动力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

城市危旧房改造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但许多城市的政府财力都出现了相对匮乏现象,财力上的不足使得旧城区的拆迁滞后,对拆迁区进行重建的后续资金跟不上来;另外,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城市危旧房改造听证会制度,城市改造仅仅由政府单方面提出,造成拆迁居民对城市改造的工作表示不理解,拆迁工作和被拆迁居民生活之间产生激烈矛盾,居民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引发为更大的社会矛盾。

4对危旧房改造的几点建议

4.1建立健全的危旧房改造听证会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

由于城市危旧房改造归属于民生事业范畴之内,其具体改造信息必须通过听证会的形式公布于社会,使城市改造建设、政务办理更加透明与公开,将城市危旧房改造的各个事项通过听证会对外公布。另外,对全民提出的意见提供申请机会和监督职能,为居民做好提前的思想准备,使城市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决策能力,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更可避免发生拆迁矛盾。如某小区危旧房改造已全面铺开,签约户达90%,无正当理由拒签约或漫天要价的钉子户,应作为损害公共利益接受相关法律法规问责。

4.2做好拆迁安置工作,公开房建补偿标准

在城市危旧房改造中,花费精力最多、下工夫最大的工作就是被拆迁户的安置。根据《城市建设及改革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对拆迁户的搬迁安置工作一定要落实好;对房屋拆迁补偿价格要制订统一制度作为衡量尺,以便形成公开透明的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对地价需参照区域划分给予政策性补贴,要妥善处理被拆迁户在生活、情绪方面的问题,避免引起影响恶劣的社会矛盾。

4.3扩展融资渠道,集中民间资本

对城市功能区的扩展建设,是城市危旧房改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为了创造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对城市中的老城区和棚户区的改造,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财力,还需要借助区域内的商业导向来融入民间资本,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商业运作为辅的模式来加大城区改造的融资渠道及规模,为城市危旧房改造提供最大的财力支持。

5结束语

政府、单位、开发商要合理运用市场手段,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对危旧房改造中面临的种种矛盾给予及时的化解,在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最佳的市场作用,从而解决城市危旧房改造中突出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赵雯.探讨北京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方法[D].北京林业大学,2009.

[2]张洁慧.旧房改造过程中居民的利益博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字:危房改造四合院保护矛盾

但是,伴随着这场危房改造工程而来的是另一个同样引起社会瞩目的新问题——如何在改造工程中做好最具古都传统特色的四合院建筑的保护,也同时提到了我们面前。十几年来,随着危旧房改造工程的发展而在全市不断扩展的保护历史名城、保护四合院的争论,现已逐步演变为全市乃至更大范围所普遍关注的重要新问题。

一、我市危房改造进程中对四合院等传统建筑的熟悉及保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旧城内的四合院平房区,已开始大面积演变为危破房,其危房率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递增,而且,危破房屋正逐步从城市边缘地带向旧城的四合院区域扩展,并开始威胁众多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平安,也影响着首都的城市面貌。为加快这一“历史”新问题的解决,市政府做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危旧房改造的决定。全市自1990年正式开展危房改造工程以来,随着改造工程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其危改建设和四合院保护的关系和矛盾以及社会视点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其状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摘要:

危房改造的第一阶段摘要:1990年至1997年之间,以解决旧城内危破程度严重的房屋为目标的危房改造工程。城区内当年最突出的危房主要集中在内城的原城墙根一带,即东二环路西侧、西二环路东侧、北二环路南侧以及外城的天坛、先农坛坛根四周的天桥金鱼池、法华寺等区域。为解决危改建设的资金来源新问题,当年所采取的方式,是原地改造建设,就地平衡资金。这一改造建设方式,确实为最初的危房改造和区域性的市政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但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新问题,就是改造建设单位为了多建住房,纷纷要求突破旧城建设高度控制的规定,不断提高楼房的建设高度。为防止危改建设有可能给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带来不良影响,市政府在当年的危房改造工作中曾制定了“四个结合”,提出危房改造要和“古都风貌保护相结合”的规定,并在社会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旧城内的危房改造工程,要保护古都风貌,尤其是保护古都的空间格局,改造建设项目要维护旧城的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等等。为此,当年在旧城内最初开展的危房改造工程的注重力,多放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古都风貌的协调上,危改启动的区域,也多在旧城的边缘地带。所以,这一阶段的危房改造工程,是以外城的宣武区、崇文区和内城的东西二环以内的危房区域为重点,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危改建设工程,从而较大面积地拆除了这一区域的危旧房,先后建起了一批居民住宅楼,使旧城内部分区域的居民危房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据市危房改造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在1990年至1992年开展的危房改造的三年间,旧城内四城区总计搬迁住户29385户,平均每区每年只搬迁1600余户。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旧城内的危房改造工程的规模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危房改造项目和老北京四合院、胡同保护的矛盾还未充分显现。

危房改造的第二阶段摘要:1998年至2003年3月,北京申奥成功后,为以新的城市面貌迎接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在全市范围内加快了市政建设的步伐,而旧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大面积的危房新问题的解决,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这一阶段,全市提出的危改工作的目标是,在5年时间内完成全市的危房改造工程,其重点是旧城内的危旧房。自1998年以来,在旧城内的四城区全面开展了针对危旧平房的危改建设工程。为进一步加快旧城内危房改造速度,还同时提出和实施了开发建设带危改、市政建设带危改、修路工程带危改等危改思路和建设项目。据市危房改造办公室统计,在这一阶段,旧城内除25片历史文化街区外,在传统四合院平房区域内,列入危房改造计划的项目达到130余片,在危房改造搬迁的高峰年度,四城区每年外迁住户曾超过3万户。我们看到,在短短几年内,旧城内的传统平房区域逐渐被现代化的楼房小区所代替,东西城区的部分危改项目已逐步向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区域扩展,部分传统四合院、胡同在逐步消失……。这一变化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危房改造的第三阶段是摘要:2003年4月以后,市政府在认真总结以往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上,重视和吸纳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市认真落实中心领导有关北京历史名城保护的指示精神,对旧城内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办法。如制定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保护办法”、对危改区域内保存较好的四合院采取了挂牌保护的办法,使处于危改拆除区域内的658座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得以保留。尤其重要的是,将全市危房改造的思路做了根本性的调整,从以往的危房改造工程中对四合院胡同采取的“改造、建设”转变为“保护、维修”,要在保护四合院和历史名城的前提下,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市延续多年的以拆除原有四合院为主要方式的危房改造工程,最终转变为以保护维修和提升居住环境为目的的危改工作。

根据上述对四合院保护的原则精神,我市四城区先后探究并制定了近期将以新的思路开展的白塔寺地区、三眼井地区、前门地区、大栅栏等传统街区的保护维修和改造市政设施的方案,将会取得既能保留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及格局,又能适应和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双重效果。

二、旧城内危房改造的实施方式及对传统四合院保护产生的影响

为在危房改造工程中妥善处理和历史名城和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我市自开展危房改造工作以来,也曾经历过多方面的探索过程,社会各界曾针对如何在危改过程中保护古都风貌的新问题,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一批专家学者曾从历史名城和古都风貌整体保护的战略高度,发表过真知灼见;有的专家亲自主持或参和了部分危改方案的设计工作,在全市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也曾有过各种探索和不同模式摘要:

1.在传统四合院区域实施的楼房小区式的改造方式。在危房改造的初期阶段,为了能尽快安置大量的居住危房的居民住户,各城区曾在旧城的边缘地带建造了一定规模的楼房小区式的住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区域因危房所造成的社会压力。但随着危房改造工程的进展,这种改造模式却逐步向旧城内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侵蚀”。在危改初期阶段以后,我们看到,由于实施了楼房小区式的危房改造工程,使得一些传统平房区域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被全部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现代化的楼房小区。从北京旧城的整体看,当初为解决部分居民的危房而在旧城的边缘或某一区域,建成一定高度的楼房式住宅,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名城的整体景观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只要建筑的外观形制、体量、高度符合城市总体控规要求,在历史名城保护总体规划中是答应的,但是这种“改造”方式的代价,却是旧城内这一历史地区的传统四合院、胡同由此而永远消失了。

2.在传统四合院区域开展的菊儿胡同“楼房四合院”式的危房改造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即我市在大规模实施危房改造之前,清华大学等一些科研单位,曾就如何在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前提下,妥善解决旧城内危房新问题展开过多项探究和探索。东城区菊儿胡同的改造,就是当时在努力协调古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在传统四合院区域内开展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改造更新、新旧结合”式的危改试点方案。这一方案的突出特征是摘要:将传统四合院的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和楼房单元相结合,组成住户居住的基本单位;在建筑设计上,为每户增加了原传统四合院住房中没有的厨房、卫生间等现代设施。建成后,每组建筑基本保留了大院落的组合形式,能够较好地延续传统的邻里交往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原有的住宅胡同的传统结构;继续保持了以往四合院传统住宅院落的地域空间;其建筑外观尽量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在当时被社会称为“类四合院”或“楼房四合院”式的危改建筑。

菊儿胡同开展的危房改造方式,是我市最早在传统四合院胡同区域开展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危房改造探索性试点方案,其整体规划中的改造、继续、更新的设计手法,为我市以后在旧城内开展的危房改造工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

3.在城根、坛根开展的整治及恢复区域景观的危房改造方式。在我市旧城内的城根、皇城根、坛根、古河道等地带,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发展形成的居民居住区,由于房屋建设质量差,是我市最早出现的危房区域,也是旧城内危房改造的重点地区。我市先后在东皇城根、明城墙遗址、菖蒲河遗址(南皇城根)、南中轴路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的坛根等地带采用搬迁、整治的思路,开展了以解决危房、拆除违章、整治环境、恢复区域历史景观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工程,共搬迁住户超过一万余户,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上述区域开展的危房改造工程的共同之处是摘要:由市区政府出资并组织实施,在搬迁了大量住户、单位的基础上,将区域内多年形成的杂乱建筑全部拆除清理;整治和绿化环境,市文物局积极参和了上述各项工程的实施工作,先后清理发掘了东皇城墙(根)遗址,利用考古成果恢复和展示了部分地段的皇城墙遗迹;维修、加固和保护了崇文门东侧明城墙遗迹;配合菖蒲河恢复工程,修缮了南皇城墙;参和南中轴路的整治工程,修复了天坛、先农坛的外侧坛墙等,局部恢复了上述重要区域的历史面貌。尤其是在菖蒲河遗址整治及恢复河道的工程中,在菖蒲河北侧修建了一批传统式的四合院建筑,使这一地区历史上特有的红墙、御河、四合院的传统建筑景观得以重新展现。

4.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的危房改造试点工程——南池子危房改造方式。南池子地区的危房改造工程,是我市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的第一个以四合院改造为主的危房改造项目,也是我市对传统四合院改造、维修、保护利用的探索性的试点工程。又由于南池子位于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之内,其街区本身又是全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所以南池子地区的危房改造工程,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界人士分别从故宫传统环境的延续、原有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环境水平等不同的角度给予评说。非凡是对改造后新建造的二层式的居民住房等方面,部分专家还存有一定的看法。但从整体上看,南池子地区开展的危房改造工程,是在十分复杂的矛盾和多种困难的境地下,开展的一项危房改造的艰难探索,其总体效果应给予充分肯定摘要:一是危改工程尽量多的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建筑,搬迁了占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渡寺大殿的小学校;搬迁和拆除了普渡寺大殿四周的186户居民,使年久失修的文物建筑得到了彻底的修缮;在危改工程中保留了原有的9条胡同和街巷;保留了目前状况较好的四合院31座;按原格局重新修复了传统四合院17座。二是,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提高了居住水平。在危房改造前,每户住房面积为2684平方米,改建工程后的回迁户户均达到69平方米。为解决区域内居民住户过多过密的新问题,在这次危房改造中,居民外迁率为70%,降低了住户及人口密度,从而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各种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如管道燃气、电力设施、通讯网络、上下水管线、地下停车场等等都从地下引入四合院内或居住的区域内,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市政水平。

5.实施了小规模院落式的维修改造方式。为在危房改造中更有效地保护目前状况四合院建筑,我市有关部门曾做过多种改造形式的探索,其中在传统四合院区域推行的以单体院落为单位的危旧房改造方式,基本保持了原有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传统外观,对原有胡同、街区风貌及周边邻里建筑不造成任何影响,是我市在旧城内危房改造工作中,对四合院建筑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成功的尝试,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此方案的实施,往往是以一组或几组四合院为改造单位,在搬迁安置院内原有住户的基础上,根据院落建筑的保护状况及完残程度,做出维修、改造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原有院落建筑开展一系列的维修、复原、翻建和内部改造,使原有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得以恢复。新的院落建筑,完全可以适应和满足现代化的居住生活和多种使用的需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改造院落有摘要:东城区南锣鼓巷沙井胡同15号四合院、秦老胡同35号四合院、鼓楼东大街国祥胡同甲2号四合院、东城区亮果厂6号四合院、东城区府学胡同34号四合院以及国子监街、南长街等数十处院落,大都是在安置原有危房户后,对现存的危旧四合院仍依照原有的结构和传统的格局,进行翻修或重建。重新改造后的院落建筑,除内部增建了卫生间、厨房、上下水管等市政设施外,其建筑的总体外观,基本保留和延续了原有四合院的传统特色。从这种单体院落改造后的整体效果看,这种小规模院落式的危房改造方式,既保留和发展了传统建筑原有的实用居住价值,又再现了老北京传统风格的四合院建筑。

三、已实施的几种危房改造模式和传统四合院保护的矛盾

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关在危改工作中做好四合院保护的指示精神,我市在旧城内的危改工作思路已做了根本性的调整,为适应这一重大转变,有必要对我市十几年来的危改工程实施方式进行认真反思,以便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深入探究和探索在今后危改工程中保护传统建筑及历史文化环境的原则和方法。我们首先充分肯定以往的危改工作在解决城市危房、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环境水平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但如何在危房改造的实施工程中处理好和传统四合院保护的关系,确有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究探索的新问题摘要:

1.以开发建设的方式,开展旧城内的危房改造,对传统四合院、胡同、街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开发建设的本质,就是利用旧城内的土地及空间进行建设,它和开发地域上的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是相矛盾的,其所追求的目标,是最多的建筑容量和最大限度的建设高度,以新增的建筑面积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市危房改造的起步时期,在旧城的边缘地区实施这种开发性建设,也确实为当地的危旧房住户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居住用房,也为政府缓解了没有资金解决危房及困难户回迁的现实新问题。但是,这种在旧城内非凡是在传统四合院、胡同区域实施的开发性建设,是以牺牲危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地区传统风貌为代价的。从以后的实际效果看,在实施开发性建设的传统平房区域内,部分保留状况较好的四合院建筑,也在开发建设的工程中被拆除。非凡是在占地面积较大的四合院平房区域,不但原有的各类建筑包括个别状况较好的四合院被全部拆除,而且这一地区已延续多年的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也被一栋栋体量较大的现代楼房所取代,致使这一地区的历史“痕迹”也随之消失了。

在危房改造初期,为加快全市危改工作速度,我市在旧城内还同时实施了市政建设带危改、道路扩建带危改等多种建设性的危房改造方式,这种以城市建设工程的方式来承担部分危房改造任务的做法,其实际中所偏重的是市政工程建设本身,而对市政工程两侧所涉及的传统建筑也是以拆除为主。在工程实施后,城内部分地段的道路确实展宽了,但沿街两侧原有的传统建筑及街区景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非凡是沿街的传统四合院、商家店铺等历史性建筑在不断减少。

2.原地实施危房改造的方式,对传统四合院建筑和地区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四合院平房区危房住户过多,加之建房资金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解决危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摘要:原地危改建设,就地搬迁安置,增加建筑高度,平衡建房资金。应该说,这种方法在旧城的某些边缘地带是可行的,但假如在内城的中心地区或四合院胡同区域,也实行“就地危改,原地建楼”的方式,就必然拆除危房区域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造成一个历史地区的传统四合院、胡同的破坏直至消失。

3.以迁移的方法在新建楼区的一侧保留部分四合院的方式,将使传统四合院的原有价值大打折扣。部分旧城内的危房改造项目,为协调危改建设和四合院保护的矛盾,兼顾两者的关系,在危房改造建设中,将区域内有价值的四合院,迁移至新建小区的一侧。从表面看,这种危改方式是将有价值的四合院建筑迁移保留了,有的小区内个别的四合院还做到了原地保留,有的楼房林立的小区内需保留的挂牌四合院一个不少,但这种原本分散于胡同、街巷之中的四合院建筑,却在这种危改方式中脱离了原有胡同的历史环境,又重新组织在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建筑环境内。这种重建的四合院,不但失去了传统环境下的原有价值和意义,而且新建成的楼房小区,也必将影响和改变这一传统四合院区域在历史名城中原有的地位和功能,进而会对北京历史名城的整体风貌造成损害。

4.在危改的运行方式上,部分危改区域曾出现过把危房改造和保护四合院对立起来的偏向,造成部分危改地区的居民对政府部门保护四合院工作的误解。旧城内很大一部分危改工程,因涉及到历史街区和四合院的保护新问题,多和危改建设形成矛盾。有的建设单位就认为,是四合院保护影响了危改建设,个别的建设单位在处理建设和保护关系上,形成一种摘要:解决危房=拆除破旧四合院、改造=盖楼房=解决居民的危房新问题的思维模式,片面认为,不拆除原有的危旧四合院就无法解决居民危房新问题。在前一时期,有的危房项目因四合院保护新问题出现了停顿和调整,在部分建设单位上述错误情绪的影响下,致使部分急于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对政府部门保护四合院、胡同的做法产生了对立情绪。个别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北京破旧的四合院已经过时了,保护它就是保护落后等等。而未能看到,市委、市政府之所以采取保护北京四合院以及保护历史名城的举措,正是保护和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述熟悉新问题的产生,其根源概出自于这种原地危改建设的运行方式。

四、以新的思路解决旧城内危房改造中的四合院保护新问题

1.坚持以维修、保护的方式替代四合院区域的危房建设工程。在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历史名城保护的新形势下,要认真落实市政府有关保护四合院建筑、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指示,果断停止旧城内的开发建设项目,要切实保护好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建筑。同时更要深入探究和解决目前四合院区域内普遍存在的危房新问题,应认真探索危破四合院的维修、保护和利用的良性管理机制。在搬迁改造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经济搬迁的做法,首先是着重解决四合院区域内经济困难户和低收入职工的住房新问题;在住户疏解和外迁的思路上,应变以往的“货币搬迁”为住房调整,通过调换住房的方式,解决危房户的住房和避免经常发生的货币纠纷新问题。如在城外统一建造住宅楼,然后,通过采用住房调整的办法,以租房的方式,将四合院区域内的危房户置换至城外的单元楼内,在原住户离开危房后,再根据所在区域的位置特征,另行探究危破四合院的维修、改造、保护、利用的方案。

2.以多种方式开展旧城内四合院的维修和保护。按照市政府有关保护四合院的要求,四合院的产权及使用单位要积极采取维修和保护的办法,不得拆除和改变四合院原有的建筑格局,鼓励实施以院落为单位的小规模的危房户搬迁和四合院维修、改造工程,在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外观的前提下,院落内可以引进和采用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市政设施,以适应当前都市生活发展的需要。

3.探究制定不同区域内的四合院危房维修、改造、保护和利用方案。在北京旧城内,对不同地域的四合院建筑应有不同的保护要求,如摘要:处于旧城中心区的四合院和城市边缘地带的四合院、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合院和一般传统平房的四合院建筑,因在历史名城的不同地域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功能,因此在保护上要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因地域上的差异,对全市四合院的保护标准和方式不搞“一刀切”,非凡是对旧城内的40片历史传统街区的四合院,要严格按照历史街区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拆除、改建原有的传统建筑。对年久失修的危破房屋的修缮,要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按其建筑原状维修并保持和恢复其传统外观。而对于一般平房区内四合院建筑的维修,一般不做纯“复古式”的要求,在其建筑内,除可增建卫生间、厨房及各种市政设施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建地下室等。在院落的利用上,可在不影响建筑格局和区域景观的前提下,可以营建“下沉式”院落或增加庭院式罩棚等等,以满足和适应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

4.以四合院私有化方式吸引各方资金,实现四合院维修、保护的社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城市普遍推行公有制并最终实现了私人住房公有化后,政府部门也从此背负了全市职工住房的沉重“包袱”。几十年来,由于政府及房管部门长期缺乏足够的维修资金,始终无法保证全市居民住房的日常维护,使得很多居民住房非凡是旧城内年代久远的四合院平房,在年复一年的使用中日见残破,以至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危房。实践证实,政府部门无法继续承担全市居民的住房新问题。由于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及北京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已经积蓄了较大的资金财力,非凡是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各阶层人士,已经开始介入旧城内四合院建筑的保护利用领域。如在皇城内的南、北池子、南、北长街、景山东、西街、什刹海地区、南、北锣鼓巷、国子监街等重点四合院街区,已先后有百余处四合院建筑,由港澳企业家及各界人士依有关政策出资收购后,都按院落原有的格局和建筑风格重新修复利用,使原已危破的四合院建筑在经过维修后得以延续。可见,社会人士参和四合院的危房维修及利用,在全市传统四合院的保护利用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功能。从今后发展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的各界人士参和我市四合院的维修、利用,还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向。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9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汇报四个问题:一是全县中小学校基本情况;二是危改工程项目实施脑资金到位情况;三是主要措施;四是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全县小学校基本情况

我县辖个乡(镇)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所,校舍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在校学生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所,在校学生人,校舍面积。万平方米。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玉方米,涉及所学校,其中级危房面积达一落千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级危房面积平主米,占危房面积的。;级危房面积平方米,占危房面积的。。

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建设,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和危房发行工程,先后投资。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余所,其中仅渑池高中、县直中学、新建二高、体育中心、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投资就达。亿元。目前,全县新建和改建校舍已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以上,均校舍面积小学达到。平方米,初中达到。平方米,达到了“普九”的要求。

二、危房工程项目实施及资金到位情况

年以来,我县共实施中小学校危房发行工程项目介。涉及个乡镇,计划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资金万元(含国债资金万元),省级资金万元,自筹万元,规划发行面积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项目投资万元,占计划投资的。,有个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个项目正在建设具体情况为:

①年度,实施项目个,分别是计划总投资万元,其中项目资金万元,自筹万元实际发行面积平方米。万元项目资金,其中危改资金万元,实际到位万元,全部用于乡中建设。

②度,实施项目个,即:学生宿舍楼、综合楼,总投资万元,其中项目资金万元,自筹万元,截止去年月底已全部投放使用,实际发行面积平方米。

③度,实施国债项目人,总投资万元,其中项目资金万元,自筹万元,计划发行面积平方米,主要用于:目前项目资金已逐步到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三、主要措施

县地处丘陵山区,过去是边有级贫困县,教育基础设放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校舍危房发行方面欠账较大。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交的工作和落实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危房发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县长任组长,教育、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中小学危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详细的工作协调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和督杳制度,制定了危改工程实施流程图和《渑池县中小学危房发行实施方案》,从项目规划、决策、审校、资金投入和管理、质量管理、责任追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全县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工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我们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坚持以县为主的方针,把危改工程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实行一把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督促考核。在项目规划上,严格按照市政府确实的实施范围、实施原则和工作程序,认真组织规划,积极组织实施,项目一经确定,马上立项分解下达。在资金投放上,坚持“三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安排项目资金统一进行目标考核,从而确保了项目的快速、顺利实施。

三是强化资金管理。对上级专项资金统一纳入县财政专户,实行分账核算管理。我们建立了危必工程资金专账专心肝封闭运行运行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预决算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和质量进行拨款。同时,严格财政纪律,要求项目主管单位不得向项目建设单位收取任何各目的管理费用,严把资金用途,严禁虚报冒领、套取危改工程资金,一经发现,严杳重处。同时,坚持“三不拨付”原则,即项目不开工的不拨,不符合标准的不拨,工程示验收合格的不拨,确保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是严格项目管理。严格做到项目实施“四落实”,即:落实项目法人,落实项目投标程序、落实项目监理栓杳制,落实项目竣工难收制,切实做到开工有组织,实施有检查,竣工有验收,建成有管护。同时,采取定期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政府办、教育财政、扶贫、计划、审计等部门,深入项目建设工地检查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对不按设计施工,存在质量隐患的工程,一律要求返工重建。在竣工验收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验收,扎扎实实地把握好每一个难收环节,决不让验收工作流于形式,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五是建立“危改工程”长效保障机制。县政府把维护发行和建设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用年时间全面完成现存级危房改造任务。县财政把危改配套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予以安排,并把规定从上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纳入危改财政专户,确保了危改工程资金的来源。对全县中小学建立校舍档案,每年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检查和危房鉴定,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发行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危改工程失职、渎职、工作不力、发现质量问题或校舍倒塌、造成伤亡事故的,严格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确保危改工程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中小学校危房发行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县地埏丘陵山区,尽管近年来我县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办学条件特别是北部山区乡镇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危房发行欠账较大,面积达平方米,占全到校舍总是面积的。,全部改造需资金万元。二是目前正值我县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入学高峰,全县近所中小学教学用房紧张,大多数乡中学生宿舍紧张,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三是改造资金投入长期不足,资金筹措难度加大。

危房改造存在的问题篇10

根据自治区的安排,2016年我县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镇__村、__乡__村等6个行政村1710户7115人将要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按照贫困村“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贫困户“八有一超”验收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贫困发生率偏高

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并结合本次调查统计显示,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8.64%,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3.5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6.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1.86%,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5.3%,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8%。

(二)合作组织没有实现全覆盖

目前,2016年6个预脱贫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分别是:__乡__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__乡__村__茶叶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大果山楂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且贫困户参与合作组织比例相对较低。

(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县产业扶持较为分散,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力度不大,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苗木补贴种类单一、农资扶持力度不大、种植资金缺乏等问题。

(四)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依然突出

全县1710户预脱贫对象中有194户无房或危房户。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6年预脱贫户有362户存在缺水、饮水困难问题,12户尚未通电,79个贫困家庭户无路通自然村,301户没有解决看电视问题。

(六)教育和医疗保障尚未实现全覆盖

__乡有1户2名适龄学童因为没有出生证明,无法进行户籍登记,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没有得到享受,__乡有1名贫困家庭户适龄学童辍学,__镇__村等多地方贫困户存在因超生、在家生产缺乏出生证明等原因致使子女户籍无法进行登记现象;__镇、__乡、__乡、__乡、__乡共有23户贫困户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七)部分贫困户无固定收入来源

全县尚有43户2016年预脱贫家庭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比较困难,大部分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未达到验收标准。

(一)认真研究产业扶持方向,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建议产业发展专责小组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农经、水果、扶贫、发改、财政、水利、林业、核桃等部门和乡镇逐村调研,选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将资金和政策向贫困户、贫困村倾斜;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培训、完善设施、多种经营、集中发展等方式大力扶持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规模发展产业;研究鼓励、扶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新路子,扩大贫困户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面;完善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产业规模上档次、合作发展有成效、贫困人口参与高、农民收入有保障”的目标。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基础

建议基础设施专责小组将2016年预脱贫村、预脱贫对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年内建设重点,尽快确定建设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加快推进水、电、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年内顺利通过验收夯实硬件基础。

(三)强化沟通协调,全力解决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

通过调查,2016年预脱贫对象尚有188户无房或危房户,这些贫困户普遍存在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后仍无能力建房问题。住建部门反馈,2016年,自治区尚未下达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具体补助标准尚不明确。另外,由于各级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未下达,大部分预脱贫户担心今年补助标准仍然与以前一样,出现资金缺口大问题,不敢先行启动房屋建设或改造,年内实现预脱贫户有稳固住房目标难度大。建议住建部门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明确农村危房改造面积控制、补助标准、验收标准等,抢时间、赶进度做好预脱贫户房屋建设或改造工作,确保如期完成2016年预脱贫户住房建设或改造任务。

(四)建立协调机制,解决贫困户社会保障难题

建议召开由公安、教育、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