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1:30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1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

1、明确责任,加强活动组织领导。学习实践活动开始后,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突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专门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共召开党支部会议和领导小组会议共14次,逐一研究了实施方案、工作分工、动员报告、中心组学习计划、调研安排、初步查找问题、党支部学习情况、案例讨论、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整改落实方案等有关工作,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2、加强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在形式上注重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相结合。我们主动邀请清华大学、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的教授给我们作辅导报告,帮助梳理工作思路。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同志、省教育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王福建同志等也几次到我校作重要报告。

3、深入调研,全面深刻分析评议。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企业(山东美驰、中国重汽、烟台LG、青岛奔达等)、村庄社区和学校各科室、教研组及学生中间,广泛访问企业领导、社区群众,广泛访问教职员工和学生,开展了调研活动。调研活动主要围绕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搞好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建议等主题进行调研。结合调研,学校通过召开企业领导、家长、学生、教师等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设立征求意见箱、校园网开设专题等,听取社会各界对我校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各部门和个人也深入自查,力求找准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问题,深挖根源,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4、边学边改,扎实有序整改落实。学校领导班子本着“党员干部受教育、教职工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原则,根据整改措施,统筹协调,边学边改,具体做到了:一是明确主攻方向,突出重点目标。领导班子都能静下心来,对已经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要集中整改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类排队,明确列出哪些是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哪些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二是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把已经明确的整改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并公布于众,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三是具体安排,明确时限。学校领导班子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近期、中期、远期作出具体安排。对于具备条件的马上进行了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进行了限期整改;对受客观条件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对涉及多个综合部门的问题,采取了积极探索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我校组织全体德育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共同讨论、统一思想。教学中认真筹划,做到学计划、学进度、统一备课、研、统一评价“五统一”。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采取讲、看、论、读、写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我们充分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主题图片展、知识问答和问卷调查、“我为发展做贡献,科学发展我受益”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扎实推进了我校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成效

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全体党员和教职工认真参与,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了三个方面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思想解放迈出新步伐,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有了新进步。经过对理论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经过调查研究,领导班子对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经过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讨论,我校围绕学校的科学发展形成了新的理解:一是要“创建全国一流职教名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依靠发展来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观念得以确立;二是对职校在齐河教育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更加清晰,职校是“弱校”的观念得到转变;三是对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定位更加清晰,职校学生是“差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四是对以教师为本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努力改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薄弱的现状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2、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工普遍受教育,在提升发展能力上有了新提高。经过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教育,从思想认识和实践层面都得到了提高。经过学习实践活动中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教职工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为学校突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家共提供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50多条,其中40多条已得到整改落实。全体教职工经过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体会,还对照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方向,查找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上。

3、学校工作出成绩,在树立学校品牌上有了新进展。通过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我们征得县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100亩,对校园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总体目标,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描绘了蓝图。通过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90%以上。杜淑红老师获得200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各专业制定了发展规划,努力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进“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推进“德育学分制”管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目前,学校2008级10个春季班的450多名同学全部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夏季班的同学也已经全部签定就业合同。同学们就业的企业都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像青岛高校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的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数控模具企业集团;天津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拥有世界最领先的LCD核心模块技术,在全球手机用显示器件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我校还专门成立齐河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被省商务厅确立为国外劳务培训基地,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国外就业探索力度,在国外就业和留学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体会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证明,此次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回顾和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要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在党支部的认真组织下,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要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我校始终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在学校优化发展环境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校事业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解放思想无止境、开拓创新不停止的生动局面。

3、要坚持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践行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解决问题的,而破解难题的关键也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把先进的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使这次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

四、努力方向

在肯定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活动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有限的目标,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努力。

1、明确责任,认真抓好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我们将按照整改落实方案中确定的时间节点和责任项目,切实抓好具体整改措施的落实。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2

关键词: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科学发展

中国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适切发展”、“大力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精神,积极实践,开拓创新形成的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础。

一、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职业教育人本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是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①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②同年11月,他在邀请有关专家进中南海就职业教育进行座谈时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既面向经济,又立足以人为本。③这些都是是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阐释。

(二)职业教育协调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8月第34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④基于这一思想,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的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人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联系起来。”⑤第四代领导集体认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协调发展,第二个层次是职业教育内部各方面要协调发展。

(三)职业教育持续论

职业教育持续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张职业教育应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二是要求职业教育自身应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前者而言,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国家能否持续繁荣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哪里,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⑥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更要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要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后者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就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上,如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职业院校建设,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等。

(四)职业教育和谐论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⑦《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⑧这样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二、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高度——职业教育的地位观的形成

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丁作的战略重点。”⑨把职业教育放在战略地位,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温家宝总理强调:“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⑩在2007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㈩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1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2)温家宝指出:“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13)2005年《决定》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终身学习需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14)这些说明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站在战略高度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深度——职业教育的内涵观的形成

2005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时说:“职业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广大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第二层次,是培养新技能技术人才;第三层次,是老工人老技术人才再培训。”(15)也还指出:“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16)“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17)2007年9月,他在视察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时指出:“职业教育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18)这些言论深化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也表明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对职业教育内涵的深度认识。

(三)向度——职业教育的导向观的形成

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黄菊副总理强调:“要下决心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9)陈至立国务委员也提出:“明确方针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20)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21)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2)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转贴于

三、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意义

(一)确立战略地位,营造了历史上最和谐的职业教育社会环境

在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中央各部委就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2004年4月,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要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23)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任务目标。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24)

(二)制定发展规划,提出了历史上最丰富的职业教育人文指标

2003年12月19-20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提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25)的全新的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并把技师、技工和熟练的劳动者都列为人才。根据该会议精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1月推出3年培养50万新技师计划。2005年《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学习需要。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26)为了使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决定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2006年,中央财政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奖金,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这些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一步步得到落实。

(三)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历史上最过硬的职业教育文化力

为了加强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保障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国家确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四个计划”,即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近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了317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71个县级职教中心、21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项目建设。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基本完成扩招100万人的任务。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近750万人,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809万人,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47所,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293万人和795万人,均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事业。

[注释]

①(12)(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2).

②⑦(16)(17)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人民日报,2005-11—17(2).

③⑤⑥⑩(13)《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④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8-31(1).

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⑨⑩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Jo'-~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

(11)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03-18(1).

(15)温总理视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并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9).

(18)温家宝在大连考察时指出一定要把职业教育办好(n).中国教育报,2007-9-9(1).

(19)黄菊强调要努力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跨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

(20)陈至立.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J.

(21)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23)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4-03-25(1)。

(24)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Z].光明日报,2007-06-01(1).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途径

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前所未有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迎来了全民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逐步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真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以其职业化、专业技能化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受到了众多学子和用工单位的青睐,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到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着眼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成为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青年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为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工作有积极性、文化层次高,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但由于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他们工作热情高,急于攻破教学难题,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缺少自主的专业学习方向;繁杂的日常工作和紧张的日程安排使其学术研讨空间有限,教师间缺少交流、沟通价值的认识,彼此不能达成共识,无法形成整体全面的教学团队,一定层面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绊脚石。

针对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研究、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培养途径:

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工作观念

作为高职教育的培训摇篮,首先,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学习职业教育思想,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和理解职业教育政策,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模式,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观,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把对学生终身教育发展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第三,针对教与学的矛盾,努力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由“教”变“导”,变“多”讲为“精”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让”学为“要”学。

二、狠抓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三方面构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首先应是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及相关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内容。有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做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还应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知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高职青年教师应全面掌握教育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也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此外青年教师还应该能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教学工作,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等,成为教学工作多面手,真正的一专多能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应是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高职青年教师应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即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这需要较长时期科学、系统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这样一个新生的教育门类,对于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要求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即既能从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已成为高职青年教师必须适应的发展之路。

高职青年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理念,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度过1~2年的实习期,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和生产一线企业实习。课堂教学实习主要是向资深教师或学院树立的模范“双师型”教师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教学的方法。青年教师到企业或是生产一线实践,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实习,使其基本拥有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再进行独立执教。

四、反思应具备的理念

1.做一名终身学习者。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门职业化人才,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出的人才要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作为高职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更新和优化,更新自己的专业化理论体系,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2.注重自我总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从而得到经验和教训。时下,自我总结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重要环节,它被看作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动力。必要的自我总结可以推动高职青年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改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偏差,更好的发挥自身长处,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3.敢于打破常规,探索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开拓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终将被时代淘汰。作为高职教育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大胆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改变过去以语言为中介的典型的学问知识传授模式,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物演示、创新制作、情境式教学等带进课堂,融入抽象的理论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总之,高职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最终让高职教育遍地开花,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4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04

abstracttheoverallchangeand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RussiahavecertainreferencesignificanceforthereformofvocationaleducationinChina.thisarticleanalyzesthelatestpoliciesanddataconcerningth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suedbytheRussianministryofeducationandScience,andinterpretsthelatesttrendsin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inRussia,thenewtrendandthelateststandardsthatareinlinewithitsoverallsocio-economicdevelopmentrequirements.

KeywordsRussianeducation;highereducation;vocationaleducation;educationdevelopment

K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在政策导向、理论支撑和具体措施方面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

首先,随着社会进步和与国际社会接轨,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向多层次现代结构转化。前苏联单一化教育结构和培养层次制约下,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本科一个层次,毕业生一般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不获学位。改革后,俄罗斯教育部通过《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结构的决定》(1992年)、《高等及大学后续职业教育法》(1996年)[1]等法规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为三个层次:(1)学制4年,本科,授学士学位;(2)学制5年,授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称“专家”);(3)学制6年,硕士,授硕士学位。后续教育副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制均为3年,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者,获相应学位。

其次,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使传统职业受到冲击,新兴职业对人才规格和培养层次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专业方向趋于多样化。前苏联没有大专层次的学校,只有中等专业学校。改革后,按照专业层次和方向,高等学校分为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弥补了之前缺少初级高等教育的缺陷,学校办学方式灵活,专业分工明确,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相应大学的三年级。另外,随着私有化深入,私立大学也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经济环境中不同阶层的需求教育,也成为国家财政预算的有力补充。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变化发展,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将梳理俄罗斯科教部相关政策和数据,以解读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新走向。

1俄罗斯科教部《2013-2018年工作计划》:[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反映在俄罗斯联邦科学教育部(以下简称科教部)的《2013~2018年工作计划》中。保障职业教育质量被列为重点工作目标之一,包括:在计划期限内,使8所高校进入世界级名校top-200行列;让49%年龄在25~65岁的从业人员获得职业技能提高培训或再培训机会;建立多功能应用人才培训中心,2013年建立42个,2018年增至250个。

2俄罗斯科教部《公开宣言》:[3]职业教育质量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俄罗斯科教部发表公开宣言,全面阐述2014年起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包括:提升教育工作者职业水平、职业素养,提升其工资待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补充教育,发展健康状况受限特殊人群、无父母资助儿童教育,提升国家科研潜能,克服专家断层等。着重提出“保证职业教育计划质量符合俄罗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观点,并具体阐述为:(1)职业教育机构学生在毕业一年后,50%以上能获得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2)2014年将多功能应用人才培训中心增至200个;(3)国家财政预算支持下,按照应用型人才目标进行培养的学生将达到本科大学生总数的7.3%。

3俄罗斯科教部《国家教育发展纲要》:[4]战略高度看待职业教育,明确发展方向

俄罗斯科教部《国家教育发展纲要(2013~2020年)》确立了教育政策的四大重点:(1)保证普及学前教育;(2)提高各个层次教育质量;(3)发展可持续教育,使公民终身享受多样化教育和社会化体系的福利;(4)保证教育体系完整统一。

而教育发展主要目标被确定为:(1)保证教育的高水准,使之与公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任务保持一致;(2)以创新型社会发展为导向和目标,提升相关政策实施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标,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形成灵活的、具有社会责任的持续教育体系,持续发展被教育者潜能,保证当下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发展基础设施和相关经济体系,以提升适龄人群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补充教育的普及程度?如何实现上述教育体系中教育计划的现代化,保证教学成果及其社会化结果的整体质量?如何以社会职业群体参与为基础,公开、公平、透明地建立现代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如何保证青年人社会化、自我实现和发展潜能体系的整体效率?等等。p者整理分析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评价指标以及资源保障的政策数据,将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最新发展走向总结如下。

3.1重要性大幅提升

国家教育发展15项具体工作目标中,职业教育位列其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其更大限度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帮助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保证学习者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不仅将职业教育的作用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更将其意义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3.2发展目标具体明确

按照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要求:

(1)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要有总体增长,2012年达42.2%,2014年达46.7%,2020年达60%。

(2)补充职业教育计划的居民覆盖率要有所增长(注:指25~65岁、从事某项职业的居民中,接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或再培训的人数占该年龄段居民总数的比重),2012年达26%,2014年达33%,2020年达55%。

3.3发展措施全面深入

俄罗斯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涉及面广,真实反映了现状:

(1)与科教工作者积极合作,引入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机制,以提升主要高校在工程、医学、自然科学方向(或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标准为基础确立相关的国家任务,实施高等教育培养计划;

(2)不断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补充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的区域体系,发展函授、函授面授结合、夜校等教育模式,发展开放式教育;

(3)逐步形成职业教育组织体系网络的现代型架构,反映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个人需求的变化,保证教育结构体系的完整和统一;

(4)通过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发展规划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5)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保证教学过程中运用最新技术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6)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基础结构设施现代化;

(7)加速发展职业教育涉及科技、文化、体育的部分,扩大竞赛、短期培训、网络计划等类型的实践活动;

(8)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当地社会间的互相促进;

(9)支持教学和管理干部的培养、二次培养和技能进修;

(10)为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计划方面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11)为职业教育工作人员提供社会保障。

3.4工作指标清晰可量化

根据18项工作指标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数据,我们将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走向归纳为:

(1)降低“一般专家”占比,提高本科生、研究生、高水平干部专家比例。职业教育培养计划新体系中,毕业生培养人数占比进行了调整:a)本科毕业生:2012年12.2%,2014年23.5%,2020年增至46.3%。B)一般专家毕业生:2012年46.5%,2014年35.1%,2020年降至6.66%。C)硕士毕业生:2012年1.8%,2014年3.9%,2020年增至10%。D)高水平干部专家毕业生:2012年0.5%,2014年0.52%,2020年增至0.6%。

(2)增加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本科阶段学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本科(国家预算支持)培养计划招生总人数中的比重:2014年7.3%,2020年增至30%。

(3)提高教育机构教学及辅助设施的配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具有为身体状况受限人群配备设施的教学楼比例:2012年5%,2014年10%,2020年增至25%。

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需保障学生宿舍数量。使用宿舍学生占需要宿舍学生总数的比例:2012年87%,2014年90%,2020年要达到100%。

全俄已建立和即将建立的多功能应用技能培训中心数量:2013年42个,2020年达到250个。

(4)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师生比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即本科生、专家和硕士培养)计划进行学习的人数与教育工作者(教授或教师)的数量对应:2014年为10.6:1,2020年为13:1。

(5)提倡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国家间的教育交流。每学年,在国外(不包括独联体国家)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期的学生占学习总人数的比例:2012年0.1%,2014年1%,2020年增至6%。

(6)提高教育工作者工资水平,鼓励其参与职业技能进修。国家或地方政府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教师、教授月平均工资与俄罗斯联邦主体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2012年120.4%,2014年125%,2020年上升至200%。

2014至2015年间,已经拟定的、符合国家教育和教师行业标准的、旨在培养(再培养)教育干部、提升其职业技能的教学计划数量为23个。

(7)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俄罗斯高校进入世界top100数量:2012年为1所,2014年为1所,2020年计划增至5所;进入世界top200的数量:2014年为2所,2020年计划增至9所。

(8)扩大定向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增加竞争力,扩大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生与国防工业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合同人数:2015年达到500人,2020年增至15000人;已经履行了社会职业委托程序的培养计划数量:2014年50个,2020年将达1200个。

(9)保证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资助。享受联邦财政预算的、获奖学金的或者按法律获得其它资助的学生,与联邦财政预算体系内、职业教育培养计划学生总人数的比例:2012~2020年均为100%。

此外,以下表格数据显示,在俄罗斯国家教育发展总计划的预算中(百万卢布为单位),职业教育发展预算占比相当大,除2013年占比为75%,2014年占比为91%外,其它年份预算占比都在95%左右,足见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

4结论

通过分析解读相关政策和数据,我们可以对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走向和符合其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要求的标准有全新了解,这就是:国家高度重视,财政大力支持,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服务公民密切关联,逐步实现国际化,在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就业走向等方面全方位重新定义未来发展走向。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俄罗斯联邦.高等及大学后续职业教育法.1996.8.

[2]俄罗斯联邦科教部官方网站.2013~2018年工作计划.2014.5.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5

一、规模快速增长

近几年来,苏区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职业教育的规模大幅提高、结构不断完善、效益显著提升。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本文所指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近年来,苏区职业教育遏制了本世纪初出现的下滑势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取得新突破,驶入了健康发展轨道。

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达到528所,苏区184所,占全省总数的35%,其中赣州市80所,占苏区总数的43%;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数、招生人数分别为587317人、211902人,苏区195440人、79932人,占全省总数的33%、38%,其中赣州市102450人、41154人,占苏区总数的52%、51%。苏区中职学校数、在校生数、招生人数占全省比例大体相当,说明苏区中等职业学校对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承载能力处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同时,赣州市的学校数在苏区所占比例明显小于其在校生数、招生人数比例,说明赣州市学校对相应教育的承载能力远超于其他地区,负荷较重;苏区招收新生人数在全省的比例高于在校生比例,说明苏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具有良好发展势头,赣州市在苏区的比例略有减少,表明赣州市在苏区的教育负荷有所释放,苏区内的教育承载有更趋平衡趋势。

由于扩招政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5年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招生人数均出现了上下波动,并且2011年与2007年相比有小幅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赣州市与整个苏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还处于持续扩张中,在校生人数和招生人数5年来出现较为明显的连续上涨,赣州市增长幅度将近10%,整个苏区则超过15%。见表1、表2。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

本文所指的高等职业学校仅指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不包括高等专科学校(下同)。苏区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三所,分别是位于抚州市的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赣州市的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其发展实现了从几年前的外延式超常规发展转入到近年来的内涵跨越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等教育单一的类型结构,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苏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由于高等教育对地理区位和社会环境的依赖性,从全省整体上看,高等职业院校的区域布局严重失衡。2011年,全省共计45所高职院校,其中27所集中于省会南昌市,其余4所位于新余市、3所位于九江市,苏区地域广阔的赣州市仅2所,抚州市仅1所,吉安市的数量为零,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单独设立高职院校的设区市。见表3。

为了数据的可比较,选取与赣州市同样只有2所高职院校的萍乡市和宜春市做对比,可以看出,2011年,无论是招生数、毕业生数还是在校生数,赣州市均大幅超过其他两市。如在校生数,赣州市分别高出其他两市100%、40%,毕业生数高出70%、60%,招生数高出220%、45%。见表4。也就是说,虽然总体上苏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弱势,但如果剔除南昌市的省会区位优势,在同等条件下,苏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还是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振兴苏区的大环境下发展潜力巨大。

纵向分析,2007~2011年5年间,与全省波动式增长态势不同的是,苏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呈连续上涨趋势。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均超过40%。由于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周期性效果出现,毕业生人数增幅更快,从2007年10488人,到2010年的14880人,到2011年的15132人,增长绝对数量达4644人,增幅达45%,年均增幅达10%。见表5、图1。

二、效益趋向良好

本文用校均规模、万人拥有职教学生数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效益。

(一)校均规模

苏区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中等职业学校从2007年的918人上升到2009年的972人,2011年达到1062人;高等职业学校2007年校均规模由2007年的3496人上升到2009年的4542人,2011年达到5044人。其中赣州市的中等职业学校近5年出现了上下波动,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4776人上升到2009年的5869人,2011年达到6427人。并且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均规模上升趋势要优于中等职业学校。这表明,苏区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人们的认可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要注意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把一部分适合学习中等技术的生源吸引到中等职业教育中。见表6、图2。

(二)每万人拥有职教学生数

2011年,全省每万人拥有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132人、53人,苏区为114人、9人,赣州市为122人、15人。可以看出,苏区、赣州市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如果除去省会南昌市的区域优势,一定程度上表明苏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每万人拥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地域差距悬殊,苏区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5。另外,赣州市的职业教育效益要好于苏区其他区域。从发展趋势看,苏区每万人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增长趋势,要好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虽然在职业教育总体效益上,苏区与全省存在绝对差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绝对差异正在向良好态势转变。见表7、图3。

三、师资条件明显改善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柱,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近5年来,随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苏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专任教师学历达标屡创新高,职称结构日臻合理,各项素质指标有了较大改善。

(一)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情况

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2011年,赣州市教职工和专任教师以及后者占前者的比例分别为536人、395人、0.74,苏区为1403人、1107人、0.79,全省为8194人、5660人、0.69,表明苏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纵向看,2007~2011年,无论是苏区还是全省,教职工总数和专任教师数量都呈先增后减的波动态势,都是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以2009年为界,前后3年间专任教师上升下降的百分比赣州为16.9%、13.4%,苏区为2.4%、1.2%,全省为20.9%、5.3%,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而且苏区以及赣州市下降的比例更为接近上升的比例,说明流失情况更为严重。

但从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看,赣州市和苏区在2008~2011年一直处于单调递增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专任教师总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在增加,这说明普通专业学校教师中缺乏青年教师后备人才对师资的有效补充。见表8。这种情况可归因于以下几点:一是由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与中职教育在待遇、工作条件上产生较大反差,导致大量高学历教师大量外流,新引进困难;二是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在专业稳定性下降的情况下,职业学校不愿意“花大价钱”引进高质量的专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二)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情况

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以及后者占前者的比例,苏区为1724人、1191人、0.69,全省平均水平为21512人、15197人、0.71,苏区师资结构质量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纵向看,近5年来苏区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整体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教师总数和中高级职称总体上均有大幅增加,并且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苏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见表9。

另外,苏区高职院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重和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如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启动“教师师傅化、师傅教师化”工程,双师率达85%,有一支部级教学团队,三支省级教学团队,一名国家教学名师,一名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两名省级高校学科带头人,六名省级教学名师;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总数的40.2%,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60.3%,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级骨干教师16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1%,学校实施“名师工程”,聘请了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引进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引进一大批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学一线。

四、结论与建议

赣南原中央苏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区位、环境优势较为明显,产业优化升级潜力较大,虽然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苏区职业教育与地区潜力或优势产业以及人才需求结构存在脱节,职业学校专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构建适应赣南原中央苏区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苏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切实做好“三项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一是专业建设。苏区职业教育应以苏区振兴的直接需求为目的,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强调实践环节。在专业建设上,按照产、学、研结合的要求,走新型专业建设的路子,坚持建设高起点的、高科技含量的新型高职专业,“坚持高职方向,服务地方经济”,保持科学、高效的发展势头,发挥高职教育在人才强省中的作用。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三是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建设投资体制。采取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方式,通过财政支持、学校自筹、校企合作、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鼓励、支持重点院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同投入、共享效益等形式筹措建设经费。重点围绕苏区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来加强相关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如加强特色冶金和金属制造业、中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专业类型较为齐全、布局结构科学合理、使用效益高、符合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体系。

(二)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一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苏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制不顺畅。建议建立统一机构,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劳动保障部门主抓,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小组,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有人抓;同时选定专业对口的正规职业学校作为承办方,保证培养培训工作的质量。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各方面实用人才;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赣南原中央苏区是江西省的劳务输出大省,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如赣州市于都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就有30多万人。把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其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

四是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未来十年是苏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对在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向技术发展对在职员工提出的新要求,实施以提高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教授新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与企业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如短期培训、定期集中学习等方式,不断更新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发展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李小娃(1983-),男,山东东营人,厦门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管理。(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11-03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高职院校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虽然,当前高职教育仍尚未突破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但是,“规模效益”的阶段性目标已初步实现。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一批办学质量较高、办学特色比较明显的高职院校脱颖而出,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先锋军。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特征。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稳定、充足、多渠道的经费来源是保障办学质量的核心。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实来看,制约深入推进基于质量的内涵提升战略的关键依然是持续稳定且结构合理的经费投入。

一、高职教育发展转型的现实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的高校扩招浪潮中,高职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机会提供的主力军。2002~2007年,我国普通专科招生数高于普通本科招生数,成为这一时期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主力军。从部分数据来看,2007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规模发展稳中有升,招生规模相对稳定。2007年与2004年相比,招生规模增加了约46万人,2011年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约14万人。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发展受惠于国家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逐步稳固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2007年以来,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3∶1左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2015年、2020年高职教育规模要达到1390万人和1480万人的目标,增幅为90万,占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总量的45%。未来,高职教育将依旧扮演着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这就需要在稳定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兼顾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高职教育质量战略也因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的推进与深入发展而积累了质量保障与提升的经验,如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建设、实训实习与专业课程改革等。如果说前期的高职教育的规模提升得益于高校扩招政策,那么2007年以来高职教育发展所反映出的特征则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提出,从2006年开始,截止到2010年分三批建设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院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扩招以来的规模外延发展模式逐步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截至目前,已经建成100所示范高职院校,9所重点培育院校,一批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涌现出来。2010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周期结束后,国家又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拟定100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这一系列重点推进质量提升政策的抓手是增加了对部分优质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了这部分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质量。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阶段。因此,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暂稳定期需要为转型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条件,其中,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是转型能否成功的物质基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依旧将扮演重要角色。

二、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失衡

合理的经费投入结构是衡量经费投入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保障经费投入稳定的前提条件。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其中包括学杂费)及其他收入,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收入是高职教育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

第一,高职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经费的组成部分,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反映了其经费投入的相对水平。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相对较少,生均拨款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2010年,普通高职高专经费收入总量达921亿元,占普通高等院校经费收入总量的20%,与高职高专在校生规模占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的40%相比严重失衡。2009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教育经费为8115.64元,高职院校仅为4827.81元。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与高职教育规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职教育在以较低的教育投入承担着与之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责任,因此,其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样,但是存在内部结构失衡的现状,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所占比例偏大。2010年,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96亿元,占经费收入总量的43%;学杂费收入为402亿元,占经费收入总量的44%,略高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普通高校学杂费占经费收入总量的比例仅为33%,但其他投入总量仅仅占13%。虽然高职教育个人收益远远大于社会受益,具有弱公共性的特征,但是高职教育在发达国家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中企业经费投入是其主要来源,也是其主要特征;英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基金会分配职业教育经费,而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主要形式的高中后职业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投入,区域差异较大。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负担。企业培训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州教育文化部主管,其经费根据州和地方办学机构之间的职能分配,由州政府和地方办学机构共同负担。②

第三,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差异较大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郭文富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及省际差异的研究得出:2008年,东、中、西高职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投入的均值分别为6456元、3768元、5367元,呈现出东、西、中的分布状态,但是东西部内部差异较大,东中西变异系数分别为0.6、0.37、0.48。从经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上来看,东部较好,中部一般,西部最差。总体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差异明显,且区域高职教育投入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二)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方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方式是国家干预的形式与目的的实践表现形式。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经费投入方式的设计是提高经费利用效率与质量,引导高职院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杠杆。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专门就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经费投入领域及经费使用效率进行反复讨论,以保证高等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利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主要由财政部负责。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主要包括“基数加增长”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模式是按照事业结构规模的大小或事业的需要确定各种人员编制、房屋和社保标准、行政和业务费用开支额度,形成财政拨款基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当年教育事业发展与变化的具体情况确定拨付数额;后者主要是基于“定员定额”来拨款,经费总量根据政府部门制定的各级各类学生生均拨款定额标准和高校在校生规模进行拨付。③高职教育经费拨款中,“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虽然也反映了对“增量”的关注,但是相比来看,前一年的拨款数额具有更大的决定作用。同时,在确定增量时,该模式过于重视数据变化,而忽视了数据变化所折射出的实质性发展趋向。具体到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该拨款模式能够及时反映并保障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但对于规模发展过程中质量提升的增长点难以兼顾。叶小明通过对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特点及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数+发展”拨款模式下,中央所属与地方所属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经费投入差距明显。本文通过对2005年地方高职院校与行业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的比较得出,地方院校在这种拨款模式下生均拨款明显高于行业高职院校。④后者确保了经费使用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但是这种拨款方式凸显了政府干预过多,也不利于高校的自主发展。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已经达到了临界值,处于规模稳定期。以“规模”变量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拨款模式难以刺激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转型,反而固守这些模式会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从而不利于质量同步提升。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呼唤高职教育拨款的新模式,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反映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的制度前提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在一系列的制度建设进程中逐步显现出明确的“质量”目标。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建设为向“质量提升”转型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1998年,《高等教育法》提到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按照这一制度执行。但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是一种生存性经费投入,并没有明确经费目标,高职教育也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制度安排。经过90年代末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异军突起,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主要力量之一。2006年,基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高职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出台,提出了质量为导向的发展思路,配套经费投入也有了明确目标,经费投入体现出发展性经费的特征。中央财政对入选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三年到位,项目逐年考核(奖惩明确)、适时调整的做法。投入方式上提出了“坚持地方为主,落实分担责任,吸引企业参与,强化资金管理”的策略;经费投入目标定位于提升质量的硬软件建设,如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主要流向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课程改革,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已经完成,这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诸多改革的场所,也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中的高地。

如果说“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开启了我国高职院校向“质量”目标前进的制度实践,那么2010年《规划纲要》的出台,则表明未来十年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环境的稳定框架业已形成,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建设进入有序发展阶段。《规划纲要》释放出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改革的几个重要信号:其一,教育经费总量的增加。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其二,调整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调整学费标准等。其三,重视投入机制建设。经费投入中,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关注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经费筹措中,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制度安排需要在生均经费拨款、学费标准、经费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实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战略目标。在《规划纲要》实施背景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继续推进。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开启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则表明了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质量”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提出要“加大对骨干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保证办学经费足额到位”。办学经费投入成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的基础上明确了经费投入的方向,如明确各级职责,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建设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满足教学及实习经费需求。总体来看,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建设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而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投入目标不断清晰。如2012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83亿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明确规定了要支持部级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院校建设计划、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及中高职实训基地与师资培养等。

四、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来源结构及投入方式都已经滞后于高职教育现阶段的特征,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与改革转型。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逐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高职院校也将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这是我国高职教育提升规模效益与质量效益的有利时机。结合高职教育发展与经费投入的内外部条件,调整经费投入是实现这种转型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各级政府保证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⑤。因此,通过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不仅有利于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的针对性与质量,而且有利于满足公共利益诉求,从而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一)适当增加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经费结构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2010年,普通高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与学杂费占经费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与30%,而高职高专院校为42%与41%。其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量的33%,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普通高校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仅为16%。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依然存在较大缺口与提升空间。在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4%的时代,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适度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同本科院校的差距,重点应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力度,国家层面应适当增加竞争性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另外,高职院校学杂费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应着力控制高职院校学杂费水平,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增加学生扶持力度,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构建分类指导体系,兼顾区域特性,并适当向民办高职院校倾斜

针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的区域差异问题,政府投入应在目前向西部倾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西部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以中央与地方二级专项经费投入的方式推动西部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同时,应加大对中部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使其与中部崛起战略等国家战略发展思路相适应。另外,高职院校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2011年,高职院校共1280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08所,占高职院校总量的1/3。但是,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较少,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举办者投入和学杂费收入。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以学养学”的现状。因此,国家在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流向民办高职院校的前提下应增加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及其办学者的优惠措施,如扩大免税覆盖面,增加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比例等。

(三)改进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建立经费使用的监控体系

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经费投入对于规模扩张已经接近稳定,并开始向质量发展转型的高职教育发展,缺乏有针对性的激励与指导。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将中职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职业教育经费单列,将部分高职教育经费划拨纳入职业教育行列,并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非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来设计高职教育经费投入。高职教育经费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来看,显性的是各级各类资金的投入,而隐性经费则表现为学生实习及校企合作等的潜在收益。因此,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中要综合考量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另外,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会计师制度,规范高职院校预算制度。高职院校会计师要熟悉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根据高职院校发展及经费使用的效率编制预算与决算报告。

[注释]

①张婷,云荣布扎木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7.

②慕丽娜.经费:欧美高职不发愁[J].教育与职业,2010(6):96.

③王晔.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n].光明日报,2009-07-07.

④叶小明.公办高职院校经费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05.

⑤宋凡金,田书芹,王东强.城乡统筹教育背景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105.

⑥李小娃,莫玉婉.我国高职高专经费来源的区域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12.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世界各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2-0017-06

一、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指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组合及其比例关系。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劳动力市场上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培养不同技术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程度,制约着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结构规模更加合理”。具体要求是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纵观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在内的主要国际组织都特别关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本研究力图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探讨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基本状况、比较优势与不足。因此,实现国际可比性与统计口径一致性是研究的基本原则。为此,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数据研究所(UneSCoinsitituteforStatistics,UiS)2006年出版的报告《世界范围内对正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的参与――初始数据研究》。报告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1997)中的教育层次标准,对世界上207个国家在iSCeD2、3、4、5B层次的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及其组合结构进行了统计。具体来说,iSCeD1997①将教育分为从0到6七个层次,层次0指广泛的初等前教育,层次1指小学教育,层次6指高级研究资格。其余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中等较低层次iSCeD2,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教育;中等较高层次iSCeD3,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中等后非高等层次iSCeD4,相当于大学预备教育或高中后短期培训;高等教育第一阶段iSCeD5B,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

与普通教育项目相比,由于其更大的异质性,平均相对较短的学习期限及更强的专业性,职业教育常常更难以运用iSCeD进行分类。为此,iSCeD1997又从“课程定位”的角度出发,把iSCeD2到4层次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根据毕业生的去向,把职业教育定义为“与普通教育相对的导向劳动力市场适切资格的一种教育”[1]。据此,可以把iSCeD2到4层次分成a、B、C三类。

资料来源:UneSCoinstituteforStatistics.participationinFormal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programmesworldwide:aninitialStatisticalStudy[m].Bonn:UneSCo-UneVoCinternationalCentrefor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2006:11.

由此可见,根据iSCeD1997,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从低到高依次为iSCeD2B、2C,iSCeD3B、3C,iSCeD4B、4C和iSCeD5B。在此,为了研究方便,本研究对同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再进行区分,只根据层级结构将世界职业教育层级分为iSCeD2层次、iSCeD3层次、iSCeD4层次和iSCeD5B层次,分别对应我国的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短期技能培训和高职专科教育,主要研究世界各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设置及其结构关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暂不考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二、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一)世界各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首先,在初中教育阶段(iSCeD2),在世界上207个国家中,除33个国家不能获得数据外,有124个国家在这一层次没有职业教育项目,包括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有这一层次有职业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在UneSCo的原始数据中,中国在这一层次没有职业教育项目。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却显示,中国在初中阶段一直有少量的职业教育招生。因此,本研究对该层次数据统计中也把中国加入了进来。这表明,世界上只有不到1/4的国家在iSCeD2层次招收职业教育学生,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则没有设置这一层次职业教育。因此,初等教育层次(iSCeD2)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开设并不普遍。

其次,在高中教育阶段(iSCeD3),除42个不能获得数据的国家外,在165个国家中,有136个国家都在这一层次招收职业教育学生,约占总数的82%。这表明,处于高中教育阶段的iSCeD3层次是最普遍的职业教育层次供给形式。在大部分国家,这一阶段连接义务教育的末端,被作为课程多样化的起点。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世界上最普遍的职业教育层次类型,iSCeD3,即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图2所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越大,其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就越大。例如,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说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英国,也有非常高的人均GDp;而马拉维、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的人均GDp和中等职业教育所占比例都很低。一些邻近和相似国家也表现出群体趋势,例如,包括芬兰、荷兰、奥地利、瑞典、挪威在内的5个北欧国家拥有高收入水平,其中等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在20%到35%之间;日本和韩国的收入水平也较高,其中职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也达到一定规模;而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则作为低收入国家,其中等职业教育所占份额也非常低。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和爱尔兰属于单轨制教育体系国家,其高中教育阶段采用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但其高中学校也开设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而UneSCo的数据统计中没有把综合高中开设的职业教育计算在内。

数据来源:UneSCo统计研究所数据库,2006。

第三,在iSCeD4层次,在207个国家中,除48个不能获得数据的国家外,有80个国家在这一层次招收职业教育学生,约占有数据国家总数的1/2。这表明,iSCeD4层次也是一个相对来说较普遍的职业教育层次。从具体国家分布来看,包括美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斯洛伐克、瑞典、瑞士、新西兰在内的大部分oeCD和欧盟国家都具有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这表明,这一层次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

第五,在iSCeD5B层次,在207个国家中,除60个不能获得数据的国家外,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约占有数据国家总数的71%。这表明,iSCeD5B是世界上仅次于iSCeD3的职业教育层次。从具体国家分布来看,所有oeCD和欧盟国家都有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而南非、印度、中国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也有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这表明,iSCeD5B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普及。

(二)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发展情况

本部分在各国iSCeD层次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考察各国和地区所开设的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情况。具体标准是根据各国在iSCeD2、3、4、5B层次职业教育的开设情况,创建一个从0(没有任何层次职业教育的国家)到4(在所有四个层次上都提供职业教育国家)的多样化指标,并用这一指标对207个国家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包括毛里求斯、摩洛哥、中国等12个发展中国家和比利时、捷克等四个oeCD国家在内的16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多样化指标为4。从国家数量看,这些国家只占国家总数的8%,属于最不普遍的多样化类型。其次,职业教育多样化指标为3的国家有54个,占国家总数的26%,其中欧洲国家有22个,占了总数的1/3多,oeCD国家有16个,达到了oeCD国家总数的一半以上。第三,职业教育多样化指标为2的国家有58个,占国家总数的27%,是国家数量最多的职业教育多样化类型。在这一阵营中,有5个oeCD国家,大部分都是分布于世界各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四,职业教育多样化为1的国家有28个,这些国家全部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位于非洲,也有几个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第五,职业教育多样化指标为0的国家有51个,大部分是不能获得相关数据或由于国家较小、较不发达,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发展。

从以上几点出发,可以对世界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情况作出如下判断:第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都构建了由两个以上层次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第二,除了不能获得数据的加拿大外,以oeCD为主体的发达国家全部具有两个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第三,欧洲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大部分国家(超过4/5)都在两个或三个iSCeD层次上有职业教育招生,相比之下,非洲是世界上多样化指标最低的地区,其大部分国家都只在一个层次有职业教育招生;第四,在亚洲和南美,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化水平显著较低,因为该地区只有不到半数的国家在两个或更多的iSCeD层次上有职业教育。

(三)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层次组合结构发展情况

与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指标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组合结构指各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组合情况,反映职业教育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经过对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综合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化是一种普遍趋势。就是说,经济较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普遍更高。为此,本研究以存在高层次为优先级的方法,按照从复杂到简单的顺序对各国和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的组合关系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世界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及其组合方式都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从职业教育层级的组合方式看,除了不存在和不能获得数据的国家或教育类型外,世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最普遍模式有两种:一是把中等较高层次(iSCeD3)、中等后非高等层次(iSCeD4)和高等教育层次(iSCeD5B)结合起来的iSCeD3+4+5B层级结构,在这样的31个国家中,欧洲以20个国家的总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其次是5个亚洲国家、3个非洲国家和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分别有1个国家。二是把中等较高层次(iSCeD3)和高等教育层次(iSCeD5B)结合起来的iSCeD3+5B分级类型,在这样的31个国家中,亚洲以15个国家高居榜首,这也是该地区最普遍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类型,其次是6个欧洲国家、5个北美洲国家和4个南美洲国家。

其次,世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第三种普遍模式是只在中等较高层次(iSCeD3)提供职业教育,在这样的17个国家中,有7个非洲国家、6个亚洲国家及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别1个国家。由此可见,只提供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仍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第三,世界职业教育层次供给的第四种普遍模式是把中等较低层次(iSCeD2)、中等较高层次(iSCeD3)和高等教育层次(iSCeD5B)结合起来的iSCeD2+3+5B职业教育层级结构。在这样的16个国家中,有6个非洲国家、4个北美洲国家、3个亚洲国家、2个欧洲国家和1个大洋洲国家,由此可见,这也是一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分级类型。

第四,世界职业教育层次组合的第五种模式是把中等较高层次(iSCeD3)和中等后非高等层次(iSCeD4)结合起来的iSCeD3+4职业教育层级结构。在这样的14个国家中,有8个亚洲国家、4个非洲国家、北美洲和欧洲分别1个国家,也是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的亚洲和非洲。

第五,世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第六种模式是同时具有四个层次的iSCeD2+3+4+5B模式,在这样的11个国家中,欧洲以8个国家高居榜首,其后是3个亚洲国家、非洲和南美洲分别2个国家和北美洲的1个国家。

第六,iSCeD2+4+5B和iSCeD2+5B两个职业教育层次组合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分布,表明这两种组合模式在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不同iSCeD层次的结合本身并不是偶然的,一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存在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招生是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说,在中等较高层次(iSCeD3)的职业教育招生将会减少在中等后非高等层次(iSCeD4)职业教育存在的可能性。iSCeD5B层次职业教育项目在具有中等较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国家比在具有iSCeD4层次的国家更容易出现。大部分iSCeD4层次没有职业教育的国家(46个国家中的38个,占82.6%)却在iSCeD5B层次有职业教育招生。iSCeD5B和iSCeD3、4层次的职业教育经常以一前一后的姿态出现,一个原因是一些iSCeD3层次的职业教育是特别为导向iSCeD5B层次设计的。这也说明,灵活的内在衔接性是职业教育层级结构发展的基础。

第七,iSCeD2、iSCeD2+3、iSCeD4、iSCeD2+4、iSCeD2+3+4、iSCeD5B、iSCeD4+5B等7种职业教育层级组合模式都在10个国家以下,属于不太普遍的职业教育层级类型。而这7种类型中,有四种都有中等较低层次(iSCeD2)。这表明,iSCeD2层次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比较少,或正在减少。另一方面,这7种类型中有3种单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分级模式,这表明,iSCeD3层次外的这三种职业教育单一层级模式都是非常少见的。

此外,从地区的角度来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及其分布的地区差异很大,总体来看,欧洲的层次最高。

仔细研究不同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可以发现,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间存在密切关系。首先,经济发展程度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在除了不能获得数据的加拿大外,基本上所有的oeCD国家都在第一和第二类别中,而后面几个类别国家基本上全部是发展中国家。其次,经济发展程度与职业教育层级结构的高低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就是说,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所拥有的职业教育层级类型越高,越倾向于没有中等较低阶段iSCeD2层次的职业教育,大部分oeCD国家都集中在第二类别,并只具有iSCeD3层次以上职业教育就是一个明显表现。第三,职业教育层级结构与国家政治、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关系,这表现在职业教育结构的区域趋同性和差异性等方面,如德国、冰岛、意大利、芬兰等北欧国家具有相同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层次设置、多样化情况、层级组合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职业教育层级结构呈现如下特点:首先,中国已经具备从低级到高级包括iSCeD2、iSCeD3、iSCeD4、iSCeD5B全部四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次,在组合方式上,中国职业教育的层级结构是iSCeD2+3+4+5B模式,从这个角度说,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级系统。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的多样化和完备性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这也可以说是我国职业教育层级结构的比较优势。然而,这并不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世界上最好的,因为对教育层次结构的考量还要看其外在适应性和内在衔接性的发展情况[2]。从这两方面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各层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工荒问题”就是明显表现;其次,我国职业教育各层次内部的衔接性和灵活性不够,学生在各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间很难进行转换,表现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难以进行灵活转换;第三,我国职业教育在更高层次发展上受到了一定限制,体现在高等教育层次在我国只有专科高职教育,这种状况持续了许多年,直到目前,才刚刚进入相关政策议题。而一向以职业教育发展闻名的澳大利亚、德国都已经发展了完善的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

在今后的发展中,为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我国应借鉴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职业教育结构的内涵发展,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建立灵活沟通的“立交桥”;另一方面,应在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发展包括技术应用型本科在内的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8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调方式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前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优势

1.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办学模式转向包括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

2.中介性

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

3.个体性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

4.历史性

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

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9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借鉴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深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5月2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家扶贫办颁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的《决定》和教育部等6部委的《规划》均在关系我国“四化”建设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高度指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俄罗斯是世界职业教育大国和强国,体系完善、规章齐全、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科学,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必将对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他山之石;对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稳、更健康地发展。

一、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特点

为了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尤其是融入欧洲一体化教育,2003年俄罗斯加入了博洛尼亚进程。在处理借鉴与传承的关系上,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这些政策和调整,不仅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又保持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1.在“大职教”理念引领下,对职业教育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

俄罗斯职业教育管理坚持国家为主体,实行分权、属地和民主管理,将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以外的一切教育形式统称为职业教育的“大职教”体系,这个涵盖了绝大部分教育的“大职教”体系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与补充职业教育四个阶段。初等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分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相当于我国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本科层次教育;大学后职业教育与补充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研究生层次教育和继续教育。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拥有社区职业教育中心、地区职业继续教育中心、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等星罗棋布的社会性职业教育机构,这些机构进行入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等。

2.“大部制”改革和对口管理。

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俄联邦颁布了《俄联邦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职业教育条例》,1996年对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大部制”改革,合并高等教育委员会与教育部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部,设立初等职业教育管理局、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局、学后与补充职业教育管理局,与俄罗斯职业教育层次相呼应。各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或教育厅(局)设立与中央一致的对口部门,这些部门负责与其职能相一致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和资格的认定,地方职业教育的组织实施等[1]。

3.借鉴与传承并举,注重“洋为己用”。

俄罗斯职业教育在传承本国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实行“引进”战略,大胆进行“洋为己用”,吸收消化了许多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点。(1)权力下放。俄罗斯重新配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的权责,扩大社会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权,给学校“松绑”,学校可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专业和培养方向。(2)职业教育多元化。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可变动性;教育大纲、内容、形式和教育立法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区别化、个性化和地域化;职业教育主体的多样化,教育机构的创办者可以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境内和境外公民个人。(3)证书国际化。俄罗斯在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时,采用欧盟5级技能等级标准体系;为了确保在俄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含金量与欧洲国家等值,俄罗斯于1999年加入“第三届国际教育公约”[2]。

通过一系列与国际接轨、超前时髦的改革,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极高的国际声誉,有1100多所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等在内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3]。

二、俄罗斯第三代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

为顺应博洛尼亚进程的相关规定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满足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2006年起俄罗斯开始动员学术界、商业界和其他社会部门的专家(而不是仅教育部门和教育界的专家),在综合考虑国内外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和俄罗斯第一代、第二代《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应用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第三代《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简称为俄高教标准),并于2009年底公布。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包括适用范围、使用的缩写、培养方向特点、职业活动特点、对基本教育大纲掌握程度的要求、对基本教育大纲结构的要求、对基本教育大纲实现条件的要求、对基本教育大纲掌握质量的评估等八项结构要素。具有鲜明的个性:统一性与自主性兼顾,国家集中管理与高校自主管理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人性化;以能力素养观为理念基础。

1.俄第三代高教标准的主要数据。

课程总课时为8640学时240学分(1学分等于36学时);假期,每学年7-10周(寒假不少于两周);学习生产实践,432-540学时12-15学分;国家毕业鉴定,432学时12学分;体育,72学时2学分,教学课时总量为400学时;职业课,3780-4104学时105-114学分(基础部分1800-1944学时50-54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2376-2700学时66-75学分(基础部分1728-1872学时48-52学分);人文社会经济类课程,900-1224学时25-34学分(基础部分576-720学时16-20学分);每科课程不少72学时2学分;选修课总量不小于人文、数学及职业课程可变部分总量的30%;每周的课时任务量,不大于54学时;每学期系课程总量不大于360学时10学分;互动形式的课程总量,不少于课内教学总量的20%;讲课形式课程总量,不超过课内教学总量的20%;全日制本科学制4年;全日制每周课内教学时间,不大于27学时;全日制每学年2160学时60学分[4-5]。

2.俄第三代高教标准专业目录及特点。

第三代培养专家的方向目录共分为25个教育领域,107个方向;培养学士、硕士的方向目录共分为27个教育领域,培养学士的方向171个,培养硕士的方向175个。

表一专家培养方向目录

表二学士、硕士培养方向目录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不失自身特色,引入了能与西方接轨的学士、硕士培养层次,但仍以专家培养模式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联系紧密,专业面逐渐变宽,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更接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4-5]。

3.俄第三代高教标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表三专家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文社会、经济类课程及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课程总量的31%,职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50%,重点在于强化专家的职业知识。

表三学士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文社会、经济类课程及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占课程总量的45%;职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42%,强化了学士宽知识面的培养。

表三硕士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践及科研工作的比重第一,职业课程比重第二,一般文化课程比重第三,没有设置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

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不再设置专业课程及方向课程,并将体育课提到了人文社会经济类课程之外,成为独立的课程类别,这是特点之一;只给出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和课程学分的一个宽泛范围,没有规定详细、具体的课程目录及学时或学分要求,这是特点之二[4-5]。

4.俄第三代高教标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国情实际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标准是一个教育标杆和衡量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我们在制定国家标准时,标准制定委员会既要有教育家、科学家,又要有企业管理人员、社会学家、商业精英等社会贤达;标准起点要高,基础要宽,且要有较强的灵活性,要给学校一定宽的办学自,实现统一与灵活的有机结合。

(2)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培养宽口径、职业能力强的、具备国际视野与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促进我国工业、信息业、农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统筹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时代需求设置合理的学科或专业,国家出台指导性文件,整合过窄、过细的相邻专业,设置更宽泛的学科覆盖面。

(3)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增加实践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努力做到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借鉴点

职业教育面向民众、服务社会,是助民、惠民、富民的重要基石。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达到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破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活力不足;职业培训尚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职业特教育管理不协调、资源整合难、办学保障不力;财政投入不足,招生和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活力,院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俄罗斯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建立起了适合俄罗斯国情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走上了区域化、连续化和可持续化的良性发展道路,建立了具有开放的、灵活的、多层次的、民主化、人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系统,值得我们借鉴。

1.提倡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是要深化“大职业教育”的理念,从职业高中,到高职高专,再到本科院校,甚至社会、企业、个人等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无不是职业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前提下,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偏大、人口教育素质不高、就业压力巨大的实际出发,强调多元化开办职业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大力提倡公办高校“转行”,大力提倡社会、企业、团体、个人开办职业教育。三是职业教育学历要多元化,既要有专科、本科,又要有硕士、博士。四是职业教育目的要多元化,既有学历职业教育,又有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技能教育等。五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内容的监督和控制,如俄罗斯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监察委员会,像我国的本科教育评估或体育、艺术、医学、建筑等专业评估那样,定期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2.强化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

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实践设置上要与市场接轨,做到灵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有机统一;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再教育,并与科学发展步伐同步、与社会发展步伐同步、与社会实际需求同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教育手段和目的,都在于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实践、职业思维与创造,体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与引导,树立“人人是人才”的人才观。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理工科实用人才,而是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培养包括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在内的一切实用性人才。

3.建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要在广泛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农业、服务业进行沟通交流,紧紧围绕着企业产业升级、设备更新换代、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要紧紧围绕我国的“五位一体”工程和小康社会建设、法制社会建设,企业调结构、转型升级造就一批又一批用得上、用得着、发挥得好的职业教育人才[6]。

4.采取广泛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不仅是社会,还包括高等学校在内,对职业教育认同感低,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上,都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致使当前教育部促使一些本科院校“转职”热度不高,这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不符。学生不愿报职业学校,社会不愿接纳职业学校学生,高等学校不愿“转职”,即使“转职”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不“转质”,换汤不换药,职业教育内涵也难以落实,因此,要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报道职业教育,提升社会职业教育的认同度[7]。

5.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要求。

加强职业教育法的建设,把职业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法规,确保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制的轨道上快速、科学、规范、高效、良性发展。建议以《职业教育法》为指导,组织经济、企业、农业、服务业、教育界、科学界专家,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可操作的《职业教育管理条例》,使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和变化确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从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执法和监督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6.多渠道筹资职业教育经费,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采取国家按生按年补贴的办法进行扶植,高等职业教育除师范教育给予学费全免外,其他专业还是按要求收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经费来源上要广泛争取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各地要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慈善捐助(公益捐助)共同分担的机制。谁受益,谁拿钱,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订单式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形式。

7.使学生基础扎实宽厚,增强职业适应和应变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我们要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形成我国特有的的职业教育体,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8.加强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控制。

我国应建立职业教育国家评估委员会或国家职业教育监督管理委员会,定期对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评估。比照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评估对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和社会认可度等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特别是各种硬件指标,比如实验室的面积,实验器材的数量,师资力量,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等进行评估,并及时在网上公布结果,让群众知道,促使职业教育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立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征、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可借鉴可复制经验,促使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快速发展;强化职业教育教材研究,保证职业教育教材的实用性、科学系、先进性[8]。

9.国家应制定保护职业教育师资的政策,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学校没有好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国家没有相关政策保证学校的师资水平,为此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最低学历、学位标准,同时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在职称评定上单独制定标准,在科研项目申报、教师教育教改项目和教学教改项目立项上单列,同时创办职业教育期刊,建立常态化的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聘请社会贤达兼任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打造职业教育制高点,培养高层次、高水平职业教育队伍,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9]。

参考文献:

[1]陈应征.俄罗斯职业教育之管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6):38-40.

[2]刘小竹,李勇,周谊.俄罗斯职业教育研究―转型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特点[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9,4:67-70.

[3]姚加惠.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学制改革方向――从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比较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4(6):95-97.

[4]李超.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19-40.

[5]李艳辉,o・a・玛什金娜.俄罗斯第三代高等教育国家标准背景框架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102-109.

[6]焦悦梅,赵小兵.俄罗斯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24-125.

[7]孟令霞.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成人教育,2009,271(8):95-96.

[8]雷丽平,刘新春.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探析与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7,16(3):92-97.

职业教育发展总结篇10

可喜之一:改革开放20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初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为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关于20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1979年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仅为4.7%,现在招生和在校生均达到56%以上,一些大中城市则达60%以上,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而且改变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架起了人才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在中等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的同时,初等职业教育也有了适度发展,招收小学毕业生的四年制职业初中,全国目前已有1500余所,有在校生80余万人,此外“3+1”、初二分流“2+2”等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也有一定发展。从80年代开始起步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有短期职业大学74所,国家正式批准的职业技术学院27所,还有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也在进行高职实验,此外,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2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框架体系得到了法律认可,在《职业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许多行业在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成就时,都提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其中旅游业有些四、五星级的大饭店90%多的职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职业教育的支撑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健全。除了中央的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外,许多省市也都建起了一批职教研究机构。全国还办起了一些职业教育专业期刊。此外,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中专所开课程已有95%以上被全国统编教材所覆盖,职业高中所开课程全国统编教材的覆盖率也已达到60%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普通高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现在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在为职教师资培训服务。

职业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办学体制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目前有1000多所民办中专和职业高中;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学校实行了校董会、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就,许多学校在精简机构、教职工全员聘任、工资、人事和后勤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中专实行了收费并轨,许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吸收借鉴了国外的“双元制”、“CBe”、“meS”等先进的教学思想。

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96年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体系、结构、方针、原则、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的条件、保障等做了法律规范。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也专门以政府名义召开了贯彻实施职教法工作会议,出台了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文件,有些地方人大还出台了配套的地方法规,这些都对促进职业教育依法治教起了推动作用。

20年来,我们还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20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了邓小平理论。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推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坚持把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在办学体制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实行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兴办职业教育。

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与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初、中、高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而制定的。

在速度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

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在经费筹措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多渠道依法筹集的路子,职业教育法规定的筹集经费的10条措施必须认真落实。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不断加强和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喜之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特别是我国的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明确提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央专门成立了科教兴国领导小组。小组成立后专门听取了教育部的汇报。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得到了科教领导小组的原则通过。国家将对这一计划给予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同时新一届政府还提出,今后对教育经费每年要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就是每年增加5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希望之所在。

可喜之三: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出现,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实现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大势所趋。

可喜之四:我们有一批十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职业教育队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能够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

我们在看到可喜的一面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这其中有社会的问题,也有教育部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职业高中更显突出,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教师。由于办学条件,学校缺乏吸引力。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这是过去条块分割的体制所造成的。

四、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中专相对好些,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以上;职业高中则相对较弱,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3%,这是由于原来的学校基础造成的,而且有些专业大学本科也没有开设,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本科人才。此外,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35岁以下教师占到70%多,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五、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