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2:17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质量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呈下滑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在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市场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来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大学扩招的大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问题也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就业难题再次凸显。2008年中职的就业率全国是90%以上,高职是70%左右。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和现实需求、市场需要不一致的地方。必须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比较低,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

2005年,仅在广东省一个省高级技工的缺口就有100万人。而当时全国高校的毕业生还有100万人在找工作,让这100万没找着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去做普通的技术工人,不一定愿意去。〔’‘究其原因,除了高校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度比较低是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比较低,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定位不准确,有了向学术偏移的倾向,希望借此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模仿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质量保障体系,严重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竟争力不强。

《二)经费投入保障体制仍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人严重不足。

在对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五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的高职院校的调查中,高达85.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人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

(三)生源质量下降也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校扩招之后,给高等职业学校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源的进一步萎缩。有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出现录取不报到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因为高等职业学院为了招满学生,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录取分数,这无疑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招收学生是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而新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学生来源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简称为“三校生”)和普通高中,各种层次不等。除应届毕业生外,往届毕业未升学者、失业人员、外来务工及其子女、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岗职工、退休人员等,都将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生源年龄结构从单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增加到包括中青年、老年人在内的多个年龄段的人口。通过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办学实践不难看出,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显现出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难以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来源的多样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

(四)教学质量下降,人才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的素质难以实现全面的提高,社会适应力比较差,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的制造业在迅猛发展,真正的制造业中心要能创新,要能掌握高新技术,要有能操作最新机床车床的人才。这就需要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现在是最缺乏的,而且是工业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令人满意。高等职业学院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思想上又有一定的负担,一种毕业后没有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习上便是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的提高。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学生的实践动手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则和保证。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首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服务学生。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设置灵活的教学计划、专业规划、实训基地以及考核办法等。其次要以教师为本,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需要用科学发展观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应该继续保持持续的适度规模的增长。在高校扩招和经济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却相对地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比较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不及中职院校。这就要求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现存的矛盾,保持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平衡。

2.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杠杆,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职院校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解决好定位问题。正确定位,就是要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要防止走“普通本科”办学模式。要加强专业调整建设,注重与企业联系、沟通,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与经济界的合作,在考试成绩中加入实际操作测试,校内实习场所的建设应达到一定档次,以求实习环境与实际操作环境尽可能一致,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推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科技市场紧密结合,与当前新技术、新产品相连,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从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fz〕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次,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再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八大措施,主要有:(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5)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g)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控制体系两个方面。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建立组织决策系统、质量控制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和市场反馈系统。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需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预测制度和政府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控制评测体系。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准确预测是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参考项目。香港的职业教育有一个人力资源预测制度,其职能机构是职业训练局下属的28个行业训练委员会和部分一般委员会。}4J训练委员会由企业、商会、公会、政府与教育界等方面的代表担任,义务为职业训练局服务。训练委员会通常每两年一次对所在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现行职业教育规模、办学方向甚至课程内容做出客观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公之于众。政府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控制评测体系的建立,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在政府组织下设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常设机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由受过专门质量管理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定期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深人学校与企业,以合作的方式重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质量体系建设的咨询与评估,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2.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院校和不同地区设置教学质量评测指标,要有严格的课程流程设置,调整专业时要考虑是否切实可行,学校自身要量力而为。Ls]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种类结构、布局、专业结构等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一般应该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的专业,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学校的人、财、物状况,充分考虑开办某个专业能否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益。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的高职院校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能否适应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要求,能否克服和削减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信息诸方面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便成了各地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3.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积极发展高职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作用。在德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有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包括:认定企业培训资格;协会通过培训顾问对培训人员与培训场所进行监督,对资格条件变化的企业采取相应处理,同时还接受企业和学徒就培训提出的咨询,并对职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教育部门反映等;此外,行业协会还具有审查培训合同、组织技能考试等职责。

4.工学结合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高技能人才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所特别倡导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才能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人点。在工学结合中,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结合不同办学地域、专业类别、社会需求,创建品牌院校和专业。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2

从1999年开始试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了招生考试、教学组织、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试点,在众多实践探索中,质量保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了由审批制度、年报年检制度等构成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17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试点高校加强质量保障的努力和社会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质疑形成了鲜明对比,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远低于其实际办学水平。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高校,其管理和办学的追求在于举办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但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却揭示了我们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对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更对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影响深远。鉴于此,需重新梳理并反思已有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厘清问题所在,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构建适合发展新需求的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

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发展和质量问题从试点伊始就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17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多种措施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办学机构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建设。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制度构成:

(一)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对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资质和支持服务资质的准入制度,实施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向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两类机构。针对高校的审批履行高校申请―教育部实地考察―答辩―专家评审―得出结论的程序。

2000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进行管理的公告》(教技[2000]4号)中明确规定:“未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机构不得冠以‘网络大学’的名义或在网上以学校名义注册域名,建立相应的网站,进行招生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得以远程教育的名义建立和利用卫星网络开展远程教育。”[1]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技[2000]5号)中明确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报开办教育网站和网校,必须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办。”[2]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审批制度初具雏形。2000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可谓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阐明了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试点学校的基本条件、试点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对试点高校的基础设施、机构设置、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内部质量保障、专业设置、资源建设、经费及师资队伍等做出了初步规定。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工作开展之初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办学质量的概括性要求。该文件规定了申请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明确了审批的要求和条件。2004年6月29日,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中,将“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设定为行政审批项目。10年之后,这一审批制度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中取消“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权”而宣告终结。

校外学习中心审批制度于2002年开始施行,之前实施备案制。负责学习中心审批的机构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程序是由试点高校会同学习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向学习中心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定期将批准设立的学习中心报教育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3]200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教高厅[2003]2号),该文件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性质、职能做出了详细规定,初步提出了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建设标准,规定建设依托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对管理服务人员、软硬件条件等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对校外学习中心(点)设立的程序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等做出了规定。该文件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第一份专项的标准规范性文件。针对在2002年、2003年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年报年检中校外学习中心(点)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分别于2003年、2004年《关于规范现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73号)、《关于加快对现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4]141号)两份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监管。2015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7号)明确取消了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审批”,校外学习中心审批制度正式取消。

(二)年报年检制度

年报年检制度是教育部加强对试点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措施之一。200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3]1号),决定对试点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行年报年检。在随文件一同下发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自查要点中,将办学定位、招生、考试、教学、资源、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等纳入检查范围。年报年检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学校自检―学校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教育部审查年报材料―专家组实地检查抽查―得出年检结论的运行机制。针对年检不合格的高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会根据其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限期整改、复检乃至停止招生的处理措施。截至目前,已有十几所高校在年报年检中被发现问题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处理,有的高校至今尚未恢复招生。经过十余年发展,年报年检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一项较为成熟的质量监管制度,规范了试点高校的办学行为;基于年报年检所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数据库,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监控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的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有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针对属地内的校外学习中心实行年检制度,以此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质量的管理。北京市教委每年对设在北京市内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评估检查,检查对象包括高校在京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和经教育部批准的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在京设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检查范围包括招生、规范办学(包括合作办学)、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服务、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收费及安全、稳定等各个方面。北京市教委制订了完善的《在京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评估指标体系》,检查评估采取实地检查评估和信息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实地检查评估过程中先由学习中心提交自评报告和《校外学习中心基本情况调查表》,评估专家组实地检查后向北京市教委提交总结报告。北京市教委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定,分为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类,对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将取消其招生资格,甚至撤销校外学习中心资格。

(三)网络统考制度

为探索完善“宽进严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厅[2004]2号),对统考对象与组织实施进行了初步规定;同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同年11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高[2004]5号),对统考的组织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标志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宽进严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建立。2005年1月,第一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下发《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网考委[2005]1号),随同公布了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考试安全保密规定、阅卷工作管理办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过程应急预案5份文件,基本建立起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纪律严明、考风端正、信誉良好的网络教育统考组织和管理制度。2006年8月,在总结2006年3月和6月两次网络教育统考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06]17号),对统考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收费管理以及组织和实施的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详细规定。至此,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确立了完善的网络教育统考制度。网络教育统考作为落实“宽进严出”政策、提升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招生管理制度

招生是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监管的重点环节。2002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调整2002年秋季招生计划的紧急通知》(教高司函[2002]183号),要求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招生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从业人员。针对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现代远程教育招生工作管理的紧急通知》(教电[2003]369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定位,规定“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不得招收或以各种名义变相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学生”。[4]至此,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完全转向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这份文件中,对招生宣传工作及宣传信息的真实性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允许校外学习中心(点)自行招生广告,招生信息必须实事求是,不得模糊和虚假信息误导社会。2004年的招生文件中明确提出从2004年7月开始不得以现代远程教育的名义招收各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008年的招生文件中规定:“不得组织招收各级各类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学生(含全日制脱产学习的自考学生)同时兼读或套读网络高等学历教育。”[5]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渐深入,国家对招生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招生定位清晰明确,并实现了对招生的信息化监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实现了招生信息的公开以及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学生毕业电子注册等数据的对接。通过电子注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掌握试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其他管理制度

审批制度、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招生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较为成熟、完善的制度,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具有明确、可执行、可操作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门还了一些引领性的规范文件,以指导办学服务机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8号)提出,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科学制定并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6]1号)要求试点高校“规范招生、教学、考试、学籍、证书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管理”。[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7]1号)要求试点高校严格做好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生的毕业资格审查、毕(结)业证书发放和电子注册工作。《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号)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7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涉及建设规划、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激励和评价机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后来开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其建设和评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带动了课程及资源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从机构准入、办学检查、支持服务评估、毕业控制、招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实施质量保障,涵盖了机构资质、招生宣传、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支持服务、毕业考试等众多质量保障要素和环节。现有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凸显了信息化监管的特点,依托年报年检系统、统考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质量评估管理系统和阳光招生服务平台等共同形成的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实现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年报年检、统考、评估、招生注册及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由政府主导、主要依靠政策推动的质量保障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质量保障的需要。重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必要且迫切。反思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政府绝对主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把将政府作为高校直接管理者的理念加以制度化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7]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从本质上说是主要由政府控制和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在其中不仅履行决策职能,还发挥监督职能,更主导了规则的制订和一些具体措施的施行。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行业组织发展极为缓慢,其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更多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延伸,而没能独立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社会第三方机构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介入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由于过于依赖教育行政部门,这一质量保障体系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政府绝对主导的质量保障模式也与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新型关系的大方向不一致。政府集中控制和完全非政府监督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向政府、社会和保障机构协同的时代迈进是大趋势。[8]

(二)质量保障标准缺失

在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17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大量规范文件,涉及机构资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招生考试、支持服务、毕业注册等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文件多以规定、要求、要点、大纲的形式出现,从质量保障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质量保障标准,更没有形成清晰的指标体系。即便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年报年检制度,也仅仅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年度工作自检要点,实际运行中的价值追求偏向于年度办学数据统计和情况摸排,没有充分体现促进办学机构内省与质量改进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规定、要求、要点仅仅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萌芽形态,离质量保障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质量保障标准尤其是国家层面的质量保障标准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质量保障标准的缺失使质量保障行为失去合理的目标指向,也使质量保障效果千差万别。

(三)有效衔接沟通机制尚未形成

现有的质量保障依赖教育行政部门,但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明确的职责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合作与衔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各相关司局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不协调,政策没能完全统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之初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责任界限不明,在招生管理、学习中心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后经调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明确了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划分,但权力相对集中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导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不高,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依然不畅。

(四)反思改进价值弱化

年报年检中的自检阶段是整个年报年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应该是办学单位在诚实、自省的基础上完成,通过自检清晰地呈现学校整体、真实的办学情况,寻找差距和谋求改进的措施,以此不断提升办学的质量,这应是质量保障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但实际运行中,由于质量保障标准缺失,高校难以对本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做出准确判断,高校依照要点进行自检的过程更接近于数据统计,反思、改进的价值追求弱化,使年报年检“加强质量监控”的设计初衷大打折扣。

三、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经验

相比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封闭与不完善,国际上一些国家针对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也坚持质量保障开放性和参与主体多元性的原则,有效保障了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尽管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文化传统有差异,但从提升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角度,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在我们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的过程中,其在质量保障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建立了以认证、认可为基本制度的质量保障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同样纳入这一体系中。这一体系的主体是19个院校认证机构和近70个专业认证机构,其中包括专门针对远程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是高等教育中通过检查或评估,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认可院校或院校中的专业,表明其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9]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非政府性的社会化认证,更多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认证的过程一般经过提出认证申请―院校自评―专家实地考察―得出认证结论四个步骤。实地考察团由认证机构委派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等组成,充分体现了认证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不同的认证机构依据各自制定的标准对院校和专业进行认证,这些认证标准以引导性的定性描述为主,已经逐渐抛弃了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测量的价值追求,转向了引导学校或专业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认证机构对办学机构或专业的认证是周期性认证,经过一个周期后要重新认证,并且认证周期内会有不定期的视察,如果发现问题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直至取消认证资格。

(五)研究制订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07-02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职业教育直接影响着我国工业发展的明天,我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即使成了制造强国,能维持多久,不但取决于高等教育,更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德国一直都是很强的工业国家,他凭借的正是他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今天,虽然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社会,但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其实还是在工业社会。就连美国也是一样,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为忽视工业付出的代价。因此,当下无论如何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1“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思想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是从一个传统的封建国家过渡而来的,虽然封建社会过去了好几十年,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形成的一些固有的价值观有的依然存留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这是无法否认的事情。而这些固有的思想就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人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现在很多人读书的目的仍然是如此,所以职业教育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被人重视,一些没有远见的政府职能部门甚至瞧不起职业教育。

教育部门的乱作为扰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传统的思想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关教育部门的乱作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使职业教育走了不少弯路。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千奇百怪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想不到的教学方法。所谓的专家遍地都是,教学方法正不正确没有关系,即使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但是必须要新颖,这是当前一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者信奉的信条和指导思想。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班的培训如火如荼,很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皇帝的新装,领导搭台,专家唱戏,还必须要求教师在一旁喝彩。

当前职业教育竞赛过多,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把一小撮学生揪出来,强化训练,而对其他的学生缺少照顾。

这些作为浪费了大量的经费,浪费了一线教师大量的精力。一些一线教师为了迎合这些改革,做了一些违心的工作,对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和自己教育的信念带来伤害。特别是对一些刚踏入社会就进入学校的年轻教师,这些影响对教育的伤害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2“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措施

如何建立一个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跳出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所以评价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如何,要看学生在工厂的表现如何。教育部门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归根结底还是指挥棒没有挥好,而这个指挥棒就是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教育部门要从很多具体的事务中抽开身来,去建立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具体如何开展教育,让各个学校去探索与研究。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建设十分重要。《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深刻认识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首先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构建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机制和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包括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办学特色目标、规模层次目标、发展目标等内容。在评价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主体性,实现他评、互评和自评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激励改进功能和导向功能。

3小结

作为管理职业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要有放有收,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事情,不能让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为学校所掌控。以前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可以公正实施的可能,因为没有监督者,就业率是各个学校自己在造自己的数据。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51-52.

[2]周美蓉,等.专业设置预警机制下的教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65-67.

[3]沈言锦,邓志革.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78-79.

[4]沈言锦,瞿维中.面向高职生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的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专业课程的双衔接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104-105.

[5]沈言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5(7):133-134.

[6]瞿维中,等.株洲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66-67.

[7]周美蓉,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73-74.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28-03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近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要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基础之上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诸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如何构建有效的完整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实现高职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和谐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体现。

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存在这样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到不到合适的人才。这对矛盾说明了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失、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亟需建立适应国情和各区域人才需求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家、地区、行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高职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国家对高职教育可以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促进高职教育深入改革。

国内外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矛盾的显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开始受到社会重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法国、荷兰、英国等开启质量保障活动是在1984~1987年之间。我国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正式启动质量保障活动。“十一五”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研究组织申报立项的课题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课题很多,但关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课题很少,并且相关课题也是关于生源、教学、就业某一方面的研究,而没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检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相关文章900多篇,但检索“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相关论文只有30余篇。这表明,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上,学者们多注重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对高职教育保障体系没有重视。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对高职教育保障体系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唯物辩证法,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基本点着手,建立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两个体系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共同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发挥保障功能。外部保障体系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行业成立的专门机构,组成成员有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等。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职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职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职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实施主体是各高职院校。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体制保障体系我国已形成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中央主要从政策层面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省政府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状况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统筹,成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领导者和执行者。现阶段,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建架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的迫切要求,这是中央管理部门应解决的问题。作为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引导区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应主要抓好两件事:一是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自,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校面向市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二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加强学校、企业、行业三者的深度融合,搭建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相关政策或方式鼓励、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互利互惠,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投入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中央及各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教师队伍、办公与生活设施等基本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然而,职业教育面对的尴尬情况是:随着政府教育拨款总量快速上涨,高职教育总投入相对份额却不断下降。毋庸置疑,中央及地方政府是高职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同时也需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保障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教育经费拨款与教育质量评估结果挂钩,成为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促进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监督保障体系建立监督保障体系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面对我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教育部明显无法深入监控,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很有必要。社会中介评估机构以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为职责,以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沿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运行,最终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人才需求―教育质量提高的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低的院校或专业,应有组织地合并、转型、停招等。当然,在教育部的宏观指引下,各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高职教育评估中心,它不但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外部监督,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客观评估,提供良好的决策方案。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般说来,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目标系统、对象系统、组织系统、活动系统、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质量目标的建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质量。在多元化的社会产业结构形态中必然呈现出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高职教育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案、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随着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一套可量化的操作标准。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专业定位不准确,对工作岗位不理解。(2)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关键着眼点为课程定位与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师资的配备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提升、考核方式和标准的改革等。(3)人才培养结果质量。考核点为课程考核情况、技能竞赛获奖率、创新与发展能力、学习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层次、可持续发展情况、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教学质量保障对象系统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校园文化。教师的教学、科研、品德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管理者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工作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队伍非常必要。由教风、学风、人才培养理念、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实训文化、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校园文化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省示范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师资、生源、校园文化、不同特点等,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对象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这是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教务处、教学单位、教研室、学校督导、教学单位督导构成的庞大系统。教务处、教学单位、教研室处于教学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的直接责任者和主力军。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和学校督导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研究并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和建议,推进全面、全过程、全方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系统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保障组织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从内容、形式及实施活动的过程来剖析。主要包括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实施、学风建设、教学队伍提升、管理制度建设、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考试与考核形式的改革、课程标准制定与执行、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所有环节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承。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一是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二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是教研室和学生信息员,四是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或评价公司。通过以定期与不定期结合、问卷调查与座谈调查结合等方式收集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使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总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庞大系统。除上述子系统以外,常见的还有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教学辅助支持体系、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和保障服务,是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的保证。这是一项新的管理实践,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引导,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以便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戈志强.基于整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2]李艳.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思考[J].成人教育,2012(1).

[3]谢华永.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管理工程师,2011(12).

[4]黄小蕾.高职高专院校“五位一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是指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隶属于省或地(市)并处于地方且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各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任务,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变革并致力于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和注重质量建设的阶段。这些院校大多都有相近或相同的发展历程和共同的办学任务,从而表现出诸如地方性、教师教育性、变革发展性等一些相同的特征。

关于我国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大致状况是:(1)一些学者进行了国外教师教育的研究,包括教师教育制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等,并进行了中外的教师教育比较研究[1];(2)一部分学者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2];(3)另一些学者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视角进行了教师质量等问题的探索[3];(4)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研究[4];(5)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的一般性问题研究,有的也论及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问题[5];(6)一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管理者就自己实践中所遭遇的问题进行了一定层面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总体上看,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研究已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大多还较为宏观且多集中于对重点综合院校或重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研究方面,而对占教师教育院校体系主体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照。一些基层院校管理者的研究及一些涉及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总体上还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也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沟通、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的研究品质。

近年来,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规模的扩张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给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建设特别是质量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矛盾。近年来,在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地方院校的发展进程中,教师教育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成为当前影响这类院校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有其独特和重要的价值。如何提高并保障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当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需致力于研究并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关于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由于相关研究者的价值观、研究角度及关注点等的不同,导致了学术界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诸多的研究认为,教育质量是由多种质量构成的质量集(qualities),是多维的复合概念,是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诸多的研究同样认为,教育质量总是与“需要”紧密相连,总指向某种“标准”或某种“预期状态或水平”,教育质量是既表现为有形(硬件)也表现为无形(知识、能力、素质等),既体现明显的需要又体现隐含的需要,既反映个体价值也反映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既是“内适”的质量又是“外适”和“个适”的质量,既有产品质量又有过程质量,教育质量还特别强调教育系统的“组织学习”和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6]。毫无疑问,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必须在上述有关教育质量的多维、复合、动态等认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

下面就有关系统地整体地建构较为理想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体系、保障体系以及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做如下论析:

一、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研究是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研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地方院校有各不相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追求,而社会对各种类别层次的院校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期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自然应从地方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

由地方师范院校参与合并而形成并继续承担教师教育任务以及通过组建教育学科而参与教师教育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其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建构及其研究所应注重的是:(1)尽可能尽快地生长、保存和放大教师教育院校所应有和特有的教育品性,即注重院校的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致力于提升院校及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完善教师教育院校及教师教育专业应有和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机制等;(2)认真研究并把握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门类齐全、课程设置广泛等优势,以拓展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的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学院化的管理方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模块化的课程结构[2]。同时要致力于解决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通常会存在的诸如思想上对教师教育重视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管理机构不全、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不一致、教育专业训练不足、外部政策性环境不配套等问题[2],从而扬长避短,以推动综合性院校的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

二、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重心研究

仍在师范院校体制内继续办学的地方师范学院,确定其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重心时,应注重把握以下两点:(1)要从社会和基础教育变革发展需求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院校本科办学及专业建设的本质和基点,要对传统师范院校的本科专业进行系统的反思进而实现专业的重建。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其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学体系、管理机制、质量文化、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的反思并推动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转换,从而致力于培养社会和基础教育所需求的适应面宽、自主性强的跨学科、复合型新师资。(2)要特别着力于院校的“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和水平的提升,其中包括重建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价值体系,重视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重视院校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凝聚、提炼、概括和形成院校的教师教育精神,推动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的积极双向互动等。

专科层次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建构及其研究,应立足于专科办学的基础条件和地方需求,要切实分析院校办学所面临的困难,更要寻找办学和发展的机遇。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等方面应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强调适应性和可调节性;在内外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运用上则要更多地借助和争取外部的支持。专科层次的高师院校至为重要的是在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中要时刻致力于发展和壮大自己,要把发展壮大自己与院校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互为促进的关系。

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其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都必须关注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地方性”和“教师教育性”等特性。地方院校的“地方性”特性,需要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从“教育是发生于社会和为了社会的行为”的视角,而认真研究院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及地方的教育变革发展需求,特别是地方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而能使地方院校较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功能并融入地方发展体系。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教育性”是其办学的一个本质特性,这需要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从我国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变革的视角思考和研究教师教育院校自身的变革发展问题。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必须将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作为统一的变革发展系统进行研究。要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整体发展等广阔的背景研究教师教育的变革发展及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建构等问题。除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还要研究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师教育的变革发展趋势,要研究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管理及学校发展的规律。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变革发展,当然要思考与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发展及国际教师教育变革发展的协同性问题。

三、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价值观体系的研究

在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中,质量观和价值观的反思和重建研究是重要的内容。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价值观体系的研究及其建构,应追求诸如“内适观”(按院校内部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进行塑造、评价的院校自我适应的质量观)、“外适观”(按外部社会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强调外部适应和内外的互动)和“个适观”(强调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追求及选择,更多强调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强调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的统一。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研究,应注重从院校自身、社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出发,从而确立起人性化和开放性及多元统一的教育质量观。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和重建研究,要致力于院校人才培养全部过程的教育价值提升和教育价值的重建。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价值不能仅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实现社会文化(包括“教育”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的复制式再生,而要追求为社会及基础教育的更新性发展、为教师教育院校所培养的各类师资和人才的终身及自主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从而使教师教育成为社会和基础教育更新性的再生系统。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价值观重建既包括教师教育对社会和基础教育变革发展的价值和教师教育对教育对象的自主与主动发展的推动及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重建,也包括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各类师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层面,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层面、课程设置和设计层面、教学安排和活动层面、管理机制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等都要进行其教育价值的反思和重建,从而使地方教师教育院校教育活动的全部流程和相关因素都能围绕“培养什么样人”和“办什么样学校”等问题而进行反思。事实上,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目标、课程、教学、管理、文化、评价等)体系也就是其质量(或形成质量的)体系,这同时也是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变革发展的重心所在。因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师资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价值观的反思重建研究与质量体系研究及其变革发展重心的研究等是密不可分的。为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及研究应涵盖院校所有成员及其对院校质量体系的全部流程中起指导作用的社会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文化观、管理观、评价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反思和重建。

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是院校为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而运用系统理论、“复杂理论”及方法,充分发挥学校质量管理全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质量管理职能并形成科学协调和持续进步的质量管理系统。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要注重遵循现代质量管理一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研究其构成要素及其特性并致力于其整体的优化。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院校各管理层面相关的组织职责、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测量评价、组织学习、持续改进等[6]。院校组织职责的阐释和澄清是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第一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认真研究并建立与院校实际和追求相适应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健全院校的质量文件系统和质量管理的职能、职责系统,规范院校的质量策划、管理评审、内外沟通等活动。院校优化资源投入及管理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性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认真分析研究并充分地运用自身的现有资源及可供利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信息等,按“多、快、好、省”的要求,在资源的投入和运作的全部过程中,要围绕质量而注重优化资源的管理,致力于持续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质量过程控制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性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研究分析形成院校质量的过程、条件和指标性因素以及有关的“接口关系”,注重相关的“程序控制”、“条件控制”、“数量或指标控制”等的设计以及纵横“接口关系”的协调,以保证过程的输出或结果的优化。质量测量和评价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在学业或业绩考核、学生满意度测评、社会满意度评估、管理评审、项目评估、财务审计、自我评价等方面形成系列化、制度化的方法和要求,以推动和提升测量评价在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增值效应。“组织学习”和“持续改进”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组织学习要求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加强院校的质量教育工作,注重院校成员关于质量建设的学习和培训,以形成院校成员关于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高度认同及整体合力和整体智慧;持续改进是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中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追求“更好”的要求因素。为保证院校质量建设的持续改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必须做好院校质量建设改进的计划、实施、评价、再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而持续不断地提升院校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要注重上述要素的动态交互性,要促进其形成整体支持效应。

除了上述构成要素及其优化,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还要关注其构建模式的研究,还要注重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其运行流程、动力机制及运作功效等的研究[6],还要重视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外部要件(诸如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政策法规、财力投入、社会监控等)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所有这些研究都应从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出发,都一定要着眼于社会及基础教育的变革发展需求和教师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J].教育学报,2005(2).

[2]易红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优势、发展模式及质量保障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3]王怀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师质量观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4]胡平凡,林必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评论,2004(4).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本科教学;高校;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62-0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文件精神。高等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与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文件精神基础上,全面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加强专业整改建设,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找出制约专业发展、影响经济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因素。明确本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13年4―5月对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五邑大学等四所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这是教育部继1993年以来先后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又一次评估,2004年8月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正式建立。经过上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专家和学校一致认为,审核评估工作条件已经成熟,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拉开了序幕,本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时间为2014―2018年。这是继我国1993年开始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以来,在全面总结以往本科教育评估经验,学习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评估思想、理念、办法与措施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注重以学校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体制的又一次评估。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提升育人环境,使本科人才培养与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取信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保障机制。

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对于构建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教育规划纲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精神的具体要求,改进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而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开始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本科各项评估工作当中,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议题。所以,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有利于强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使高等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以推动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促进高等学校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监督与了解的透明度,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会发展对高校改革的新要求

普通高等教育连续多年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愿望,相应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了科技水平与管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遍提高了公民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生源数量逐年增加,部分高等学校由原来的专科晋升为本科院校,或其他几所相同层次,或不同层次学校合并组合成本科院校,部分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实践教学经费,以及教学实习(生产)基地等投入不足,甚至个别学校因某种原因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等状况,不同程度影响了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高新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需求量增加,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社会迫切需求学校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素质好的本科毕业生,以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本科人才。但由于部分高等学校对本科教育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而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导致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还是学生知识结构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与需求。虽然本科生毕业人数众多,确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就业工作岗位,或处于“学非所用”的境地,而用人单位又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矛盾性的尴尬局面。导致有些人纷纷把矛头指向高等学校,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着重学术、重理论,轻应用、轻实践,使得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应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既要强化本科特色专业设置,及时调整其他本科专业方向,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对人才知识结构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也要关注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本科特色专业,从我国经济社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三、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本科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新形势下国家依据《高等教育法》对以社会需要和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为准绳的评估。它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的有效途径。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坚持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建设”为原则,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不仅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本科办学水平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是高等学校通过评估自我诊断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立获得和维持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可信度,逐步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强国,全面提高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要表现和时代的要求。高等学校应以本科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全面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高等教育与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和提高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在专业设置方面,既要体现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又要重视对本科教育知识结构与人才质量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能够肩负起着为民族意识培养和社会主义精神培养的专门人才;在办学质量方面,必须达到国家教育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肩负起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以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办学理念方面,加强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1]。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2]。

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加快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办学体制,增加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完善现代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基础设施等建设。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坚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高等教育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本科审核评估最终达到推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以现有教育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社会变化对培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使高等教育由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由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向知识技能型培养转变。

(二)完善专业结构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转变,也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本科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着供需与就业失衡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和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人才与知识结构多样化的需求大量增加,形成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本科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质量的一个突出性问题。

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科专业设置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切入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它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直接影响着本科学生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机制,是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培养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应把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本科专业设置、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切入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设置,要立足于本校现状,在全面分析本校学科优势、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师资结构状况和现有教学水平等基础上,结合学校本科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实际,确立本科专业发展特色,围绕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集学校优质资源创建多学科交叉交融、

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或学科体系,形成以本校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有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避免一味追求大而全的本科专业设置,把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工作的重心投入到建设与发展特色专业上来,使学校特色专业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工业化、信息化、学科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努力构建具有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对学校原有本科专业,应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学校在学科建设与改革方面不仅要考察专业整体布局,还要结合本校自身的条件和办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定位,在认真总结本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状况,深入进行市场与社会需求调研,结合本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近期和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等综合情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校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定位。不断修订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整改与建设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适应工作需要的新型本科人才。

四、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努力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不是评估本身,而是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通过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确保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对加快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本科专业整改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与增强,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生存与发展潜力,提高自身生存与发展,也是推动高等学校加快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改革步伐的一种手段。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应在认真贯彻党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基础上,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构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良性运行环境。总结本科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本科教育人才质量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增置特色专业,拓宽专业口径的建设,明确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出具有改革、建设规划及相应配套的措施,大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坚持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对学校整体布局的考察与调整,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教育观。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与特点,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新时期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3]。

参考文献:

[1]伊继东,张绍宗,铁发宪.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军队院校;保障体系;建设理念

近年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直是军队院校建设发展的热点领域。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探索研究符合军校特色,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模式,已成为院校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前,地方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多是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基于iSo9000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理论,对军队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Qm)最早由美国学者Fei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并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80年代在全球得到快速推广,并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也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念建立了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tQm的核心思想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活动,以达到保障产品质量或超过客户满意标准的目标。其主要观点:一是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二是认为质量形成与生产的全过程,生产中的每个环节及每个要素都一定程度决定着产品最终的质量。三是认为产品的质量保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每名员工都负有质量保障责任。四是认为保障质量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注重产品的事前管理,认为产品质量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强调通过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的循环管理模式持续改进质量。

2iSo9000质量体系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借鉴和吸纳各国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影响质量的各类因素,制定并颁布的国际标准,旨在为不同企业与组织建立、完善和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支持与帮助。iSo9000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族群的统称,是指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基本思想是控制和预防。控制的思想,就是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控。预防的思想,就是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建立并有效运行自我完善机制,从根本上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这两点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相同。

(2)标准具有较强的通用性。iSo9000∶2008标准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制定的”。规定了标准适用于农业、食品、医药品等39个行业,教育位列第十七位,说明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通用性及其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3)标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iSo9000是当前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体系,在体系文件、认证方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采用此种模式建设军队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有效避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随意性,增强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规范性,提高院校治学的严谨性。

3tQm和iSo9000的区别与联系

tQm和iSo9000两种质量管理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tQm和iSo9000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都是质量管理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质量以使顾客满意,都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质量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讲究质量的持续改进,但两者也各有特点。一是iSo9000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可以实现了质量管理的统一、规范、有序,而tQm则是一种管理理论,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二是iSo9000强调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质量保障方面的要求,而tQm则重视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动员自身各方力量推动和保障质量的提升。三是iSo9000强调通过对每个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来保证质量,而tQm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性。

4军队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的理念

对于军队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来说,tQm和iSo9000两种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iSo9000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性更强,但其主要应用在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领域,是否适合高等教育,仍存在争议,iSo9000标准体系运行管理较为复杂,在军队院校体制编制和管理力量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能否有效运行也需要实践检验。tQm则坚持“以人为本”更能调动各级的主动性,增强了保障体系设计的自主性,但在规范性、标准化上相对欠缺。因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军队院校实际,注重吸收借鉴tQm和iSo9000两者的精髓,在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中坚持以下五个理念: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紧盯学员和部队的需要。军队院校是为部队培养人才的,是为学员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从这个方面看,部队和学员就是军队院校的顾客。因此,军队院校在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上应坚持以学员和部队为中心,在质量目标和标准的确定上要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和学员对成才的要求,在质量管理和监控中要注重学员及部队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不断改进教育质量。

二是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性。军队院校在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辨别和评估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环节、各要素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对每个环节都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通过分层级、分阶段、分要素的质量管理最终建立完善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是坚持教育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性。军队院校在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设时要注重激励和发挥全校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一,要摒弃“质量保障仅仅是教务部门工作,与他人无关”的错误观念,而是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全体教员、学员、行政管理干部都负有质量保障职责。其二,要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保障职责,做到权与责、奖与惩的明晰,调动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的主动性。其三,质量保障需要全员的相互配合协作,必须建立有效顺畅的沟通交流机制,才能使院校上下形成合力。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强调持续改进。军队院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时,一方面要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分析判断教育现状,研究解决办法,建立目标―实施―监督―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持续改进和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对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判断,制定整改措施,注重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自身的持续改进,不断适应军队院校教育的发展变化。

五是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可以借鉴iSo9000体系,在军队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体系文件制定、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便于各级各类人员对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解掌握,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红琳美国高校J证对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4):68-70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建造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23-02

一、建造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现存问题

(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以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校内外合作,全面保证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是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它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服务。

(二)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必须逐步由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但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能否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应由建设类企业自主决定。因此,需要把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做好,使他们能够满足建设类企业的特殊个性化需求。

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使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建设行业、用人企业及建造师本人)建造师继续教育实施单位在建造师的视野拓宽、能力提升、道德修养提升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构建起来的组织与程序系统,着眼于具有时代性、社会特征的质量观。这种质量保证体系通常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建造师继续教育培养质量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建造师考试前的严格资格审查,从源头上遏制“挂靠”等非法行为;培养方案的审订,这将从管理层的角度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教材的编制,这将从实施层面确保教育的高水平;课程的实施,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稳定以及精力的投入,甚至是建造师继续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过程的真实高效,需要严格的考勤制度来约束,并且要辅以适当的师生互动。

与严格的过程考核相应的是结果考核阶段,这也是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结果考核可以通过课题实践、专题论文撰写以及考试成绩等环节的成果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不仅受到培训机构内部要素的影响,还受到国家有关建造师培训政策法规的制约。如培训时间的安排、学时限制、如何做到“够用为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受社会、市场环境以及建造师所在单位的倾向等的影响,这些环节共处于一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可以将这一系统看作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反馈体系的统一体。

二、分层次建设建造师质量保障体系

(一)从政策导向上

建造师管理部门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思想上以引导参与为主,在手段上以强制实施为主。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调动相关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应积极主动向继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政策、制度和信息的透明度。该体系的建设应以“管理”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

为做好服务工作,培训机构应在政府指导下协调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参与方,获得相关企业支持,积极稳妥地落实整个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好的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好的服务需要着重处理好多重关系,包括行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全国性协会与地方协会、地方协会与地方主管部门、协会与培训单位的关系。

针我国建造师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不仅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而且,使得监督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有效的监督于建造师这一肩负重担的特殊称谓而言,十分必要,且关系重大。于建造师的各级管理部门而言,有效的监督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引导企业重视建造师的监督与管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培训工作实施方面的监督,则应该充分调动、整合行业资源,严格培训单位和师资力量的选拔。

总之,要提高各参与方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提升到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十二五”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建造师继续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二)从培训教育机构层次上

培训机构的工作重点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的建设。针我国建造师的特点,培训机构的重点工作在于要做好上级管理部门与建造师所在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就近培训,以属地化的原则组织开展培训;如果培训内容能结合当地工程实际,就会使得培训更具吸引力。

本层面上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针建造师个人,需以强制为主;强制他们从繁重的工作中暂时脱离开来,吸取新的知识与技能,用新时代的新技能武装头脑,避免因技术落后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针建造师所在单位的质量管理,应以激励为主,设置以单位为团队的团体学习项目,以该项目的好成绩作为单位重视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一项考核指标,予以适当的奖励,以强化其质量管理意识。

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质量反馈的义务。具体而言,是向上向下的双向反馈;向上,建造师的管理部门负责,将教学成果向上级汇报;向下,建造师所在单位负责,作为建造师继续教育成本的支付者,他们有权了解培训成果。甚至,培训机构可以向企业做更深层次的追踪调查,以探究培训效果的高低,并在下一次培训课程中加以改进提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从建造师所在单位层次上

企业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工作重点是质量监督与质量反馈。作为建造师的直接管理者,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充满了期望。既然为继续教育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作为利益相关者,企业有权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甚至可以与培训机构协商进行深入合作,将企业内部培训交由好的培训机构代为实施。

针建造师个人培训质量的监督由企业来实施更为便捷,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可以通过本身的企业文化从道德层面来约束建造师的行为,更可以动用公司的奖惩制度来强制建造师认真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笔者认为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监管应以正向的激励措施为主,处罚只能是辅助手段。

有效的质量反馈于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改进的方向,除了直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将会间接提高企业方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质量反馈同样应当是双向的;除了向培训机构提供学员接受继续教育后的工作表现,还应向受培训的建造师提供个人素质提升方向及空间方面的反馈,为建造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用信息。只有这样双赢的反馈才能使建造师们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将使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监管工作变得容易,从而为降低监管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策与建议

(一)管理层面

管理层要调动各级管理方、实施方、直接受益方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各省级协会在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各方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建造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各级管理方都继续教育的有效实施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加强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于提升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十分必要。

管理层可以通过“末位淘汰制”继续教育执行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当然,这需要配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保障。面上级部门的严格监管,实施方作为继续教育执行单位会做出正面的反应,毕竟,建造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强制的教育,其刚性需求会给培训方带来稳定的利益。培训机构有必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赢得企业及管理部门的长期依赖。

(二)实施层面

严格过程监控,提供优质服务,在选拔培训单位和师资力量中要做到标准高、条件严、考察细,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质量。

1.师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造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要依托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建筑企业,加快建立以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高素质建造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2.继续教育教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造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该类继续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教材建设需要依托高等学校、建筑企业、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培训机构等,将建筑行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融入教材内容,组织编写较高质量的建造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培训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

总之,建造师继续教育制度是整个建造师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环节。开展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不但可以满足现代项目管理建造师执业能力的要求,也将为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一、引言

专业认证指标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截至2014年底,共有102所高校443个专业点通过了认证。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同意接纳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意味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国际认可,为通过专业认证的毕业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四川理工学院于2007年接受国家本科教育评估获得优秀,2014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专业认证。通过专业认证,我们认识到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建立教学质量建立与保障体系是一项紧迫任务。

二、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依据专业教育标准对独立设置或从属学院或大学的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以检测高校所开设专业是否达到了社会需求标准,教育质量是否符合最低要求,为其人才就业的前期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一)专业认证的背景。首先,1999年起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办学主体与学生急剧增加,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需求市场结构失衡,公司、企业需求和毕业生综合能力错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准确,出现了毕业生与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脱节的现象,迫切需要通过专业认证指标与规范程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工程创新实践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脱离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工程教育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专业认证的特点。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评估都是对教育质量的评估,但是专业认证相较后者有自己的特殊点。专业认证是由政府指导下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的评估,这一组织的专家来自教育界和企业界,其结果只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种情况,不分等级,并向社会公布认证结论。在认证过程中打破学校整体评估模式,而是对各个专业按照通用标准和各个专业的补充标准来进行评估。认证结论可以代表专业的教育质量。

(三)专业认证的意义。首先,专业认证可以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认证通过的专业其教育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推动教育与社会、高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毕业生、工程师实践操作能力水平,促进校企、国际交流。

其次,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使高校坚持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高校可以根据专业认证的过程和结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教学工作。不断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再次,专业认证可以给地方工科院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前的本科教学评估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地方院校跳不出“二本”的圈子。但是专业认证是按照专业评估,学校可以将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强化发战,最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校的整体水平。

三、从专业认证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一)专业认证标准。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水平的核心标准,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每所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和制度,并且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如果从专业认证的标准看,体系还不够科学全面,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一整科学、完善、可行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专业认证指标(图1)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认证指标内涵及要求

学生招生就业、学习、生活指导

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社会需求、预期成果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师能力发展

支持条件教学经费、教学设施、管理制度、校企合作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

图1专业认证指标及内涵要求

(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明确培育目标、优化培养方案。长期以来,各高校人才培养形式单一,人才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型高校需要以“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根本,打通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将教师、专家、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纳入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探索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推行课程实施大纲。聘请企业领导、专家和教师一起对专业和职业岗位进行整合分析,按照社会需求、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体系结构、选择开设的课程、进行教材建设和编写,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推行课程实施大纲教学。

3、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申报企业新产品研发课题等,提高教师的工程职业能力。努力建立和拓展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与企业建立良性循环合作机制,将社会工作需求、专业技术前景、岗位标准以及企业发展等信息融入课程教育中。

4、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根据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范,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从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保障。

5、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合理设计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突出校内外教学的统一性,与企业学习实践的贯通性。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基地,通过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开放实验室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认证过程与结论并重,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高校在专业认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检查、评估、改进,促进高校专业建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1513)

参考文献:

[1]夏天阳.各国高等教育评估[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76-77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电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鄂州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以下简称应电)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示范建设中,围绕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评价与反馈于一体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1.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及实践教学标准为主体的教学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评价标准体系;三是建立以各类岗位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标准体系。并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依据,贯彻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原则。

2.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校、系两级督导制度等,加大选聘电子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督导员的工作力度,坚持说课及听评课制度,广泛吸收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监控,重点加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3.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融入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全过程;把行业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水平、岗位稳定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吸纳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形成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长效教学监控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要使质量提升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

2.成立了两级级督导机构。根据高职的教育目标,我们成立了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学校设立督导室,院系设立督导组,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建立了教学质量预警机制,旨在加强教学过程控制。

3.采取的具体措施。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室、系教学督导组和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室主要采取教学巡查、随机听课(重点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师生座谈等方式进行督查,并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师德师风等进行监督、考察、评价和反馈;系教学督导组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巡查、督导及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汇总等;教研室主要负责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进度监控、教研教改活动等。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有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教学检查、督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师生座谈,说课(专业)比赛等。校外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间的评价反馈和专业调研等。建立教学质量提升机制,通过召开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座谈会、实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系统。新生入学教育时,跟他们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新生素质测评,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年举办一次电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双导师制”。即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区域与实习内容,安排专业教师驻岗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和顶岗中学生思想稳定工作,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工作任务,完成技能培养工作。逐步形成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方便学生、教师、辅导员、学校、企业相互交流,也为学校的管理、企业评价提供便利。顶岗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取得的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并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学风。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创新科技活动。学生通过三年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动手能力较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各种技能大赛获得各种奖项二十余个。

2.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大多数毕业生专业对口,主要分布在武汉富士康科技公司、tCL集团公司、精诚科技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及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起薪较高且工作较稳定,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大于95%。“鄂州职业大学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很有特色,特别是实训教学的方式,完全模拟现场生产环境,教学内容也紧贴现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比较扎实,从学校到企业过渡很快,到岗马上就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企业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深圳莱特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光典先生这样评价本专业学生。

3.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高。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为鄂州市供电公司、鄂州电信分公司等企业职工和鄂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280人次/年;发挥专业的技术优势,与湖北大为电子、武汉市中夏无线电厂等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新疆博州技校等中西部职业院校进行对口支援,使被支持院校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同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师多次在湖北省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获奖;2012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带头人被评为鄂州市人民政府享受专项津贴人员。

参考文献:

[1]王瑞,田勤,宋柏艳,曲杰.高职院校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