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2:30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1

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力军。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人才及环境保护法课程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5903

盛世环保,教育为先。随着我国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将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将承担为环境保护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重任。而掌握必备的环境保护法知识,是作为一名合格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均开设了环境保护法课程,但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也不尽科学,还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目前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需求现状

1.1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设置及学生需求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我国第一所环境保护专业学校――长沙环境保护学校成立,成为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摇篮。此后,随着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环境保护类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开设的环境保护类专业也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主要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技术、城市水净化、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环境信息技术、城市水净化、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等。

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目前需求去向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环保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可能涉及到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噪声、振动、辐射等等的监督管理,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生态保护、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排污收费,负责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检查,调查环境污水事故等。二是进入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监测站,如环境保护监测站,水资源监测站等,涉及的工作包括对《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工作条例》、《环境监测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对环境各要素(空气、水、声音)进行监测,对环境污染源进行监督性监测等。三是进入环保公司,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设施运营、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等工作。四是进入生产型企业从事环保专干工作。环保专干作为企业领导与企业环境保护的沟通桥梁,负有向企业干部职工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向领导提出企业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的职责。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国环境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将持续增长。

1.2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需求现状

从上述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人才就业及市场需求现状来看,不管是进入环保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保监督管理工作,还是进入作为环境保护法守法者的企事业单位,对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并且他们所需要掌握的环境法律知识应当是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从事基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在以下工作中所遵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章,主要包括:环境检查执法、环境现场询问、证据收集、环境行政处罚程序、环境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及环境行政诉讼案件应诉、环境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许可、排污收费、环评审批及三同时验收、环境污染纠纷调解处理、涉嫌环境犯罪的行政处罚案件司法移送,此外,还有环境案件办理、环境信息公开的办理等。

从事环保专干或在环保公司从事环境监测、环评影响评价等技术性工作者,虽然和从事基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者需掌握的环境法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但是仍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环境法律素养。如从事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工程运营等工作,应当掌握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以及违反这些规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企业环保专干而言,则必须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环境标准等,及时发现企业在污染物排放、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违法隐患,并向企业领导提出整改意见。同时,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费缴纳、环境违法调查处理等。对于环保监管部门执法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或者违法之处,提出答辩,或者建议企业领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所需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所需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基本制度、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执法及行政处罚、环境监察、环境标准,及环境民事纠纷、环境行政纠纷、环境犯罪等方面。

第二,所需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层次为理解、掌握和运用,尤其是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而不需要对环境法学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由于高职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大多在基层环保一线工作,因此需要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环保法律知识来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企业排污污染环境,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包括受污染公众提起的环境污染民事赔偿、环境行政违法立案调查和处罚,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环境法律知识。如环境民事纠纷解决途径,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环境民事赔偿的原则、程序,环境行政调解处理程序,环境民事诉讼程序,环境民事诉讼举证,环境现场调查程序,环境行政责任构成要件,环境行政处罚举证,环境行政处罚程序,环境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

第三,高职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所需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极为具体和细微。如环境现场执法检查中,需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人员的要求,对询问笔录制作的要求等。而在排污申报登记中,需要掌握排污申报登记表的填写。

2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都有环境保护法这门课程。但在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方面不能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环境保护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环境保护实践

在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课程内容结构仍然停留在1989年《环境保护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框架内,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环境目标责任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等。而对于一些单行法已确立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则未纳入教学内容。如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确立了总量控制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从而确立了区域限批复制度。该决定还规定,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而确立了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应当纳入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内容中。

2.2环境保护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述概念、内涵、形成的过程、意义、作用、内容,而对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运用,以及运用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并未涉及,尤其缺乏实例。例如在讲述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时,内容主要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概念和意义、排污申报登记的对象、排污申报登记的内容、排污申报的审核、排污申报登记核定、违反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法律责任。然而仅仅讲授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还是较为较抽象和乏味,其原因是对于贯穿于排污申报登记中的一个知识点,即有关排污申报登记表的填写,恰恰被遗忘了,而正是这个知识点,能够使得学生对排污申报登记具象化,有关申报登记对象、内容、审核、核定,乃至违反排污申报制度,都可以籍此向学生生动的说明。

2.3环境保护法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较为粗略

以环境行政责任这一知识点为例,主要内容为环境行政责任概念、构成要件、行政责任的形式,行政处罚概念、程序,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包括立案调查、告知涉嫌违法者答辩、作出决定和执行。但对于立案应当遵守的原则、时限,调查取证应当遵守的规定,并未涉及。而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中经常会要运用的。

2.4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缺乏全面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师讲,甚至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课堂中的理论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难以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过于理论化,所包含的知识点较为简单,与环境保护实践相差甚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案例来源渠道少,案例过时;环境保护法教师极少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环境执法实践,对具体环境保护管理及执法细节不清楚,教学主要依赖教材,而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在参考本科院校环境法学教材基础上形成的,内容不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3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改革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内容

一是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环境保护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构建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原因是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内容应当以对企业环境保护监管为重点,从企业创建、试生产、正式投产每个环节都需要环境保护监管,其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环评文件报批、环评批复、试生产、三同时验收、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申请、排污收费、日常环境监督管理等,这一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行政处罚等。

二是环境保护法课程内容应当更为细化,深入环境保护监管和环境守法的具体环节。如要增加污登记申报登记表填写的内容,可以通过某个具体企业排污申报登记表来介绍排污申报登记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要重点介绍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验收的工作中如何运用,尤其是环境污染物排标准中排放标准等级与环境质量标准的关系。在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候,应当增加介绍关于企业在环境影响报告文件编写过程中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特别是哪些环评报告文件的编写过程是必须做公众参与的,环评审批阶段环评审批机关应当遵守的具体程序,如履行受理公示、你做出环评批复决定前公示、作出环评批复后公告,此外,环评批复部门与发改、水土保持、建设部门、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在环评审批中的关系,环评资质的有关规定等也是环评制度中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环境法律责任部分,对如何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要加强,特别是要重点掌握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中具体程序事项,如立案阶段不能超过时限要求,调查阶段对办案人员的要求,询问笔录的制作,样品采集的原则,现场监察报告的编写,处罚法律依据适用,处罚决定书的制作等。此外,2014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新增了生态红线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等处罚措施,这些都应当作为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内容。

三是应当组织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保护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高职教育应当面向学生、面向职业能力培养。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这些教材应当与本科教材有所不同,具有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尤其是应当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需要。

3.2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方法

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环境保护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要在教学活动中废除灌输式,实行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彻底改革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和“讲三练二考一”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一练二考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二是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案例的来源应当尽量来自环境保护实际工作,并且不断更新,与环境保护实践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尽量同步。环境保护案例的设置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同步进行。目前,环境保护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是:案例大多局限于书本的主要知识点,因而不能反映环保工作执法、守法的细节问题。如环境影响评价这个知识点,案例主要是关于企业违反环评制度、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但对于环评报告文件的编写过程的公众参与,环评审批阶段环评审批机关应当遵守的具体程序,如履行受理公示、你做出环评批复决定前公示、作出环评批复后公告等,则涉及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方法,无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诊所式教学法,都应当适应教学内容的变革。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的变革,首先应当是课程内容的完善,能够适应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同步,其次才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如果只追求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不顾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脱节的现状,则是舍本逐木,不利于高职院校环境保护法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昌明.充分发挥环保专干桥梁作用开创企业环保工作新局面[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3):130-131.

[2]李正生.论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实施[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172-175.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教工权益;和谐高校;措施

和谐高校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指导和推动作用,这是由高校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伴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矛盾进一步凸显。

建设和谐校园对维护教工权益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要求高校在维护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内容和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高校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只有用和谐的思维、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方式,围绕中心工作,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依法治校和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维护教工权益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意义

维护教工权益,建立和谐融洽互利平等的劳动关系和党群关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随着我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学校的办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的劳动关系、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使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当前推行教工聘任制的过程中,学校不可避免地会与教工的利益发生矛盾,甚至侵犯教工的合法权益。这时,教工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呼声就会越来越强烈,广大教工迫切需要加大维护的力度。维护教工合法权益也就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重要工作,高校工会作为教工利益代表者、维护者的身份也就日渐鲜明。高校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如果不能成为甚至不敢成为广大教工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那就是最大的失职。另一方面,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工会工作的维护职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维护广大教工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不断推进高校的群众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需要。

其二,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努力探索并建立有效机制,调整和化解各方面的利益矛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课题。要深入到教职员工中去,了解民情民意民生,关注和研究教职员工中的热点、难点和切身利益问题,寻求最便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教职员工的合理要求。同时,高校要充分重视维权机制的建设,完善充实校系两级维权组织机构,发挥好维权机构在调解、化解劳动争议、利益分配、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的作用。

其三,维护教工权益,是减少内部矛盾、弱化利益冲突、调节各方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该下大力气把这件大事实事做好做到位。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认识准备和评价标准,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的质量。高校工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力量,有必要也有责任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好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提升和谐校园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创造条件。

二、建设和谐校园中维护教工权益的主要内容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是新时期高校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的维护教工权益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点、切入点。

(一)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营造民主平等的政治气氛

要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高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民主,是现代文明的潮流所向,人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坦诚勤奋,才富有创造性。一所学校有了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形成团队优势,学校才能发展。所以,学校要在充分尊重教工的民主权利上下功夫,给予教工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健全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

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教代会制度,有针对性解决广大教职工所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教代会这个主渠道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努力做到政策公开、工作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教代会应该有权审议校领导提交的各项议案,决定学校发展规划、教学方针目标,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方案;审议并决定教工招聘、奖惩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以及教工工资、培训等重要事项。要敦促校党政领导树立“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的执政意识,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障教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与决策权得到充分体现。从源头上、进而从根本上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地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冲突,化解学校中的各种矛盾,及时舒缓教职工情绪,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校园成为教职工向往的地方,成为教职工人生价值实现的摇篮,让教职工身心愉悦地工作和生活,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夯实基础,注入活力,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

(三)与时俱进,积极主动的介入“中心工作”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是建设和谐校园支撑点。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维权原则,坚持竭诚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维权宗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维权方法,坚持校党政主导、校工会运作的维权格局,坚持以教职工为本,在改革、发展、参与、帮扶中主动、依法、科学维权。

高校要走出传统的工作模式,高校工会要积极履行基本职责,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摆正位置,甘当配角,争位不越位,在位不缺位,帮忙不添乱,尽力不贪荣。努力维护教职工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大力建设以教代会、校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以教职工为本,关爱教工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以保险保障互助、帮扶贫困为主要内容的送温暖工程。

三、完善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维护教工权益的措施

维护教工权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顺工会与高校党政的关系

工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应站在“依法治教”的高度,重视工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工办学。

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对工会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对此项工作的指导,是高校党政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积极支持工会的工作,把工会的工作列入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为工会“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基层工会主席要按同级副职配备,是党员的应是党组成员。凡高校里的重大问题和有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都争取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教工对本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重大决策和党建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高校党政领导要尽量挤出时间主动参加工会会议和带头积极参加工会的各项活动,积极支持工会为教工办实事。

(二)推进高校工会自身改革和创新

在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要大力推进高校工会自身改革和创新,才能树立起形象,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人心。

首先,基层教育工会举行的各种活动,应以维权为中心,参与为目的,即使是举办联欢活动,组织外出参观,也尽量要围绕维权的中心和参与的目的。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主题,指向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如组织外出参观,要确定参观的目的,要以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校工作为出发点。第三,对于教职员工的呼声和要求,工会干部要听,但要学会识别,要及时将其引导到参与的轨道上来。第四,需要加大对工会工作四项职能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工会的“维权、建设、教育、参与”四大职能。第五,突出维护职能,多为教职员工办实事。如,积极参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利益,对教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敢于大声疾呼,积极促进学校解决。

(三)建立源头参与、事前维护制度

“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高校的核心理念,工会要以教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在劳动关系调节中,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维护教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深入了解教工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困难,广泛征求教工对学校各项工作、学校领导、学校制度制度等方面意见,力争使即将出台的学校政策方案既有群众基础,又比较切合实际。二是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诸多程序和步骤中,始终要抓住开端,从工作的第一步就要参与切入其中,这对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易于防范和纠正。三是有条件的单位,要按照要求选配符合条件要求的副校级干部担任专职工会主席,参加学校行政办公会议,参加行政设立的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教工代表与行政领导的民主对话会等常规性制度来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维护教工的合法权益。

源头参与、事前维护主要利用相关法律武器,保障广大教工切身权益,把建设和谐校园落到实处。

(四)完善教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

完善教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这是建设和谐高校进程中维护教工权益的关键,维权工作必须要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工权益的保障,虽已有宪法、教育法、教工法等法律法规,但体系还不完善,一是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可操作性,有待细化;三是法律权威不够,有些法规之间相互冲突。应通过立法、法律编纂、司法解释、法规配套、废止过时法规等各种途径完善教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教工合法权益保障有法可依。

要修订和完善《工会法》、《教育法》。《工会法》应明确规定保护工会和工会工作者的法律条款,增加“法律责任”,以增强约束力,保证工会更好地履行维权职能。《教育法》应明确规定学校工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要加快制订与《劳动法》、《工会法》、《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制订有关教工聘任制的法律法规、教职工奖惩条例等。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高校工会必须全面认识自己的维护职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拿出新举措。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工会工作丛书编委会.最新工会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2]王永山.略论高校工会维权内涵及其制度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0).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运动保护急救措施高校

大学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极容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在校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既是自我保护的要求,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基础。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宣传工作,但总体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高校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处于形式化阶段,没有太多的实质性进展。这种结果的出现既有学校自身因素,同时也有学生和社会现实情况造成的影响。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当前制约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教学的因素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逐年递增的就业压力,高校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率,苦思冥想如何能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教学就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各个方面技能,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生活技能。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两个技能。

2.大学生自身不注重对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的学习

很多大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如释重负,不再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何况是全凭个人兴趣去学习的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高等院校学生,专业技能高低是其就业重要指标,只有在大学期间把各个专业必修课学扎实,才能够帮助学生毕业时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很多大学生更加重视的是专业课学习,对于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学习主观上就觉得可有可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平时还有可能会去了解一些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相关知识,但到了专业课考试阶段,学生的精力就全部放在了复习考试上,甚至于有些学生还会利用体育课时间去学习专业课知识。主观意识上不重视是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是该课程无法广泛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

3.社会各界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匮乏

大学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场所之一,各种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对于这样一个群体而言非常重要。近些年大学校园火宅等各种危情事件频发,面对这些紧急情况,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不知所措。显然,针对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宣传工作很不到位。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针对大学生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教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相关课程的方式方法

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相关课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很多方面都会对最终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1.以教学计划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高校应该分步骤将相关运动保护与急救知识汇编入教学计划当中,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校内和校外寻找更多教学资源,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专门场地给该课程教学,每年的总课时必须要保证在20个以上,并重视实践课时所占的比例,从根本上解决此类课程形式化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会运动保护和急救技能。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设施设备,举办多种类型的知识竞赛和专家讲座,确保学生有兴趣参与到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当中,逐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惯性。

2.与相关机构联合开展教学课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教师资源普遍较为匮乏,想要专门配备教师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教学,显得有些困难。这也是当前高校此类课程形式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可以与相关机构联合开展该课程教学,特别是急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依靠高校所在地急救中心专家资源,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来实现学校该课程的教学。急救中心不论是在急救理论知识和经验,还是在相关设施设备上都有非常充分的资源。而且让学生走进真正的急救室,去直观了解相关急救设备和急救措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

3.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教授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

目前,各大高校都把体育课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课堂教学内容基本是以相关运动技能教育为主,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从形式上来看,体育课课堂是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教学的最佳环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型各种急救现场,教授相关专业急救知识。所以,学校要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分配和调整,把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运动保护和急救知识添加进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当中,实现校内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教学平台的构建。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

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教学实践性最重要,特别是急救措施教学,很多时候都是在紧急情况下开展急救工作,往往都属于突况,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单单依靠高校与合作机构的资源不可能实现所有急救现场的教学,想要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并掌握相关急救措施,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虚拟实际现场,让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到实际急救现场。而且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相较于纯理论教学更为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方便快捷地掌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全面教育,不仅仅是改革传统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还包括对学生各种生存技能的培养。现在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有必要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高等院校是培养我国未来精英的关键机构,应该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给予足够高的重视,从教材设计到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大学生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教学体系,把大学生这个群体打造成能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的高素质群体。

参考文献: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环境科学;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打造绿色、书香校园,是我校的特色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不仅要求学生要加强自然生态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保护环境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现代课程标准以不同年级为基础,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把学校课程学习同实地环境考察联系起来,还详细提出了不同年龄的活动建议,鼓励跨学科教学和探讨式学习。在环境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一、学校应加强环境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环境教育走进学校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了解人与自然、动物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境教育走进学校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让环保意识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一直重视让学生上好“环境教育”这门课,使人人都有环保意识,人人都能掌握环保知识;环境教育走进学校还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依赖于环境保护,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环保意识的增强不是靠一年几次宣传能解决的,需要常抓不懈,形成常规的教育制度,这样的环境教育才能有保障。

二、从小树立热爱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保护和改善环境,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祖国的明天要靠他们去建设,优美的环境靠他们去创造。从小树立热爱环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环境教育是全民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实施环境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创建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是当前教育形势下学校走向强校之路,名校之路的必经之路。环境教育是一个突破口,通过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真正形成学校的特色,成为学校的品牌。争创绿色学校

三、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

我校自新建招生三年来,一直重视开展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作为开展德育工作和提升学校形象的重要举措。学校加强对环境教育的管理,根据新课程计划对总课时的规定,将环境教育内容按一定课时比例安排到学校课程中,并使之制度化、正常化。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上好环境教育课。三年来,压缩经费开支20多万元,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种植了月季、柏树、红花槐、侧柏、迎春花等十多种植物,绿化面积达4000平方米,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我校又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编写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一般的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和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师积极的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重视自然价值观教育、环境教育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实践,锻炼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既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活动。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树木花草、节约用水和用电、珍惜粮食等。

四、要把环境教育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价值观和情感

环境教育不仅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受教育者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环境责任感、道德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通过整个课程体系、整个教育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价值观和情感诸方面环境素质。根据环境教育的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学科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工作,环境教育同样需要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对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再整理,明确各年级教材环保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及出处和相对应的环境教育目标,分发给每位教师,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环境教育。如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之一。语言文字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这一工具富有强烈的思想感彩。通过学习语文,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道德情操得到培养,意志品格获得锻炼,审美情趣得到陶冶。除了上述通过课文教学渗透外,作文教学也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描写大自然,赞扬环保行动,揭露破坏环境的行为。以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学习写作调查报告、倡议书等环境应用文,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方面的能力,促进环境交际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关于环境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例如:河湖密布的水乡写水污染的内容就容易,学生直观沟河湖被污染的现状,能了解污染的原因,也留恋过去碧水秀色的胜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假如你去让学生写滥垦滥牧、开山毁林造田导致环境恶化等内容的文章,那只能是从书本到作文本,进一步地学习环境基础知识而已,不能从灵魂深处受到深刻的环境教育。

(2)积极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少年儿童自觉地用一点一滴的小行动来保护环境,积极构建组织体系,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分层实施主题型环境教育。主题型环境教育就是结合环境纪念日所开展的环保活动,各中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每学期开展1~2次环保主题活动,根据队员因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其活动能力的差异,选取与队员生活比较密切的环境纪念日,对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又提出了要求,力求体现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教育原则。扎实开展常规性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要深入人心,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我们确定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适合学生开展的常规性活动,主要有回收废品活动、城市美容活动、环境宣传活动、基地实践活动。开展深入社会的研究型环保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队员的环保意识,激发了队员对环境保护的深刻的认识,产生发自内心的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而且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影响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新审视,进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要积极引导队员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调查环境,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问题;改革对策

1《环境保护》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环境保护》课程旨在传授环境知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人才,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等。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特点的限制。对于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对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理解力都较理科类高校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应用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端正。认为《环境保护》在应用型专业课程中无足轻重,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得施工就行了,而忽视了设计的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的学习,至于环境保护则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更是与工程设计者无关;同时,学生认为环境保护理论高深莫测,感到课程内容也枯燥无味等等。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讲授该课程的难度。

2《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确定科学的教学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各种污染问题以及世界环境问题形势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尽量从正规的资料中查询,做到较强的说服力。②实践性原则环境教育应因地制宜,结合社会需要、现实形势要求进行,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让知识过于成旧,显得平白无趣。③趣味性原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材料的选取、内容的阐述,还是表达的形式都要结合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要让应用类学生觉得学有所值。④创新性原则。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其中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学讲求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对拓展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因此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内容繁杂,不能很好的突出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结果理论记得很多,考试结束后就还给了老师,眼高手低,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去。因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每年对旅游管理行业用人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行业要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既要服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服务于工程项目设计的需要,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思维能力,于是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参考书籍和图片资料,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和程序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城市景区的使用情况调研中发现,游人在游览中的个人行为即心理需求对公园环境起着很大的影响。工程项目设计不仅经济、美观、舒适,而且还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人们在使用园林空间时的心理需求,人们才会尊重设计,从而保护旅游景区环境。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园林学科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现代化与多样化改革。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环境保护虽有一定的历史,但在高校公选课中依然是一个初现的课题,特别是《环境保护》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形象化的教学手段。②案例教学。利用典型旅游景区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生态设计思维。通过对省内著名生态景区如衡阳珠晖区白鹭湖农业生态园、耒阳蔡伦竹海避暑山庄及衡南县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兴建的历史背景、生态旅游开发目的、设计理念、当地文化艺术等对景区建设影响的分析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中。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不只局限于针对客户和某特定范围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整个社会,关注未来,不断地创造新的变化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③实践教学。虽然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设计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组织学生到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课程结束后再与其它的课程一起,组织学生到南岳、江口鸟洲、蔡伦竹海等景区进行课程结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改革。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保护理论知识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指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3]徐颂.Cai课件在《环境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水污染防治”Cai课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6

实验平台建设

(1)传统实验平台存在的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传统的实验包括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内容。1)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一般会根据二次原理图完成实验装置的接线,通过对装置加电流、电压信号对装置进行测试,并观察装置动作结果,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以此来验证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基本原理。就实验本身而言,实验目的比较明确,但因实验内容较少且过程单一,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因平台落后、设备功能有限造成能实际开设的实验内容更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2)综合实验室硬件条件与当前电力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以继电保护实验平台为例,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保护种类较少,不能涵盖整个电力系统。当前只有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缺少发电机保护、母线保护、断路器保护及配网保护。第二,保护装置落后,元器件还是以电磁型继电器为主,微机线路保护年代久远,与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第三,测试设备及测试手段落后,与工程实际差别较大。目前工程调试中,对现场电气量的模拟均采用继电保护测试仪、信号发生器等完成,而实验教学则主要使用调压器、行灯变、移相器、滑线电阻等,这些设备在测量量程、准确度、精度方面根本达不到要求,从而导致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适应培养计划的需求,必须对当前的实验平台进行全面的改造,建立与当前电力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平台。(2)实验平台建设。以继电保护实验室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发电机、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线路及供配电系统的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平台,并配置了多套先进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故障采集及分析软件。实验装置的种类、功能大幅度提升,实验教学内容可以覆盖从基础元件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各个层次,为构建模块化、多阶段、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根据主接线的状态选择相应的保护类型,确定保护配置,而且可以依据保护原理自行设计保护类型,计算保护定值,确定参数,并通过实验平台检验动作逻辑及保护动作情况。图1为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平台。

教学内容改革

在新建实验平台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1)从课程出发安排教学内容。电气工程的理论课程包括:“继电保护”、“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与此相关的课程实验一般以元件实验为主,同样包括继电保护元件实验、自动装置课程实验、高电压技术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平台上,元件和装置已合为一体,可取消继电保护元件实验室,课程试验可在综合实验室内完成。而经过改造后实验室功能更加完善,实验内容可以涉及到实验原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硬件电路、保护定值修改和固化、元件定值校验、动作特性实验及动作报告故障分析等。这样既可以节省场地和资源,同时又可以制定更加丰富的实验内容,从而改变了以往课程实验内容少、手段单一的缺点。(2)从实际工程出发安排教学内容。技术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向根据工程实际和社会需求,全面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电力行业需求,设置了以下专业综合实验:微机继电保护综合实验、综合自动化实验、水电仿真实验以及电气设备检测实验。下面以微机继电保护综合实验为例介绍实验内容的安排。微机继电保护综合实验分为微机保护软件设计实验和微机保护屏体实验。在软件设计实验中,学生可以完成以下实验内容:一是编制保护软件主程序。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模块:初始化和自检循环模块、保护逻辑判断模块和跳闸处理模块。二是设计数字滤波器。三是微机保护算法实验。完成软件设计并在微机实验平台上运行,可以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微机保护屏体实验以发电机微机保护为平台,学生可以完成以下实验内容:一是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包括零点漂移检查,电流、电压精度检查,电流、电压变换器线性范围检查。二是保护定值校验及动作特性实验。三是开关量输入软件及硬件回路定义设计。四是开出量输出、跳闸回路及软/硬压板的投/退检查。五是模拟各种保护动作,形象直观的观察保护动作情况,打印并分析故障报告。[3,4](3)从学生出发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要适应“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5]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认真组织教案,实验教学的内容公布在学校求索学堂网站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实验项目与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式和引导式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整个实验只提要求和目标,具体实验的设计、实验前的分析及实验后数据的处理都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微机变压器保护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提出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一是变压器主保护(变压器差动或零序差动);二是变压器后备保护(复压闭锁过流保护或零序方向过流)。然后,根据所选的试验项目确定实验内容,其中包括:回顾和复习变压器保护的基本原理;熟悉保护回路(交流电流电压回路、输入输出回路);熟练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在实验平台上实现保护功能;观测动作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主体,推出“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将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所介绍的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很好地满足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1](4)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目前已与湖北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宜昌输电公司、宜昌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积极鼓励学院教师与电力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先进的电力技术,依靠行业和企业办学,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互动式产学研结合基地,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环保教育;行动;意义

我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经济取得可喜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然而,与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不容回避、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课更应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忧患意识,践行环保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下面想就个人的教学实践粗略地谈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传递环保信息,树立环保意识

在九年级思想政治[人教版]第三单元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中,专门设置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1、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3、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做出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亡、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垃圾包围城市等。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危害人们的健康。理解我国实施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学法、懂法、守法,提高环保认识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如在教学“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时,我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权是生存权、发展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民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当事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看电视、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

三、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保小行动

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内容后,布置学生对校内外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如校园的垃圾处理问题、校园四周的空气污染问题、集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全班同学交流。同时鼓励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给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调查,学生认为校园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垃圾处理不当,简单焚烧造成了二次污染。而且,学校周围的单位及住户与时常有焚烧垃圾、焚烧焦炭等行为。这些都给师生及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此学生提出的建议是: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到,1、完美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环境;2、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3、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管力度;4、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校园垃圾应妥善处理,如该回收利用的则组织学生或班级拾捡卖到废品站,这样既可以收入,又可以为国家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减轻环境的压力。不能回收利用的则集中堆放,让环卫车拉走集中处理。

四、加强环保宣传,体验环保乐趣

学校成立“环保志愿大队”,由政治老师负责,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校园之声”广播每周定期播放“我与地球同在”加强环保宣传;在每年的“地球日”,组织“迎接地球日,纪念”的志愿者大行动,学生到街道清除白色垃圾,护理绿地,向路人散发传单,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号召人们“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美好家园”;每年“植树节”,开展“种下一棵树苗,奉献一片爱心”的绿色活动,号召全校学生踊跃植树种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的使学生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和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五、教师以身作则,践行环保行动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好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纸屑,不将粉笔头随地乱扔,而是将其放进专用盒里,当看到学生有上述行为时,应及时提醒他们,必要时还应亲自捡起丢进垃圾筒里,以起到表率作用。平时在校园里更应注意以身作则,做到垃圾入筒,不践踏草坪,不攀折树木。教师办公室内保持清洁卫生等。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下,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履行环保义务。

六、落实环保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认知上,最重要的是要践行环保行动。生活是学生的大课堂,教师应把环保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个有心人,善于将学生的“知”转化为学生的“行”。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波利亚曾这样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课后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1、观察自己家里或周围,存在哪些破坏环境或污染环境的事情?并提出改进措施。2、列举几例你能做到的环保小行动,与大家共同分享。

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很用心去完成了这次作业。有学生这样谈到:现在村寨里大多数人家都配有卫生间,粪便都是直接往地下排,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前甘甜清凉的井水,现在都不敢喝了。由此建议,建造沼气池,做到人畜粪便入池,清洁我们的生活空间。

总之,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为了我们的共同家园,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我们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8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制约。德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同时也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就有体现。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因此,学校应当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组织举办如主题班队会、辩论会、讲座、征文、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当强化平日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遵守规则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填补法制教育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

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三、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

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参与。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带领广大班主任老师参与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大工程来分阶段实施,七年级重点抓过渡,八年级重点抓防止分化,九年级重点抓全面合格。例如,八年级的法制教育重点是“青春自护我能行”。这一专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侵害因素入手,让学生认真分析造成这些侵害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防范。我们要通过课堂分析、课下调查实践、探讨交流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外界可能会发生的侵害时,要把握好自身的可控因素,这是防范和规避外界侵害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要多与老师、家人沟通,掌握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9

一从事少儿英语教育的学校是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性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为了保护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校方实施了“竞业禁止”制度,所聘用的教师必须与校方签订一份《竞业禁止协议书》。协议约定:聘用教师在任职期间或离开后三年内不得在国内少儿教育领域从事任何与该学校相同或相类似的职业,不得到与该学校从事同类业务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如违反约定,承担5万元违约金。作为补偿,校方每月要向签约的教师发放“竞业禁止”补偿金600元。2000年11月马某与该校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书。合同期满后,马某另谋职业,到另一所学校从事少儿英语教育。该校发现后,以马某违反《竞业禁止协议书》约定、损害学校利益为由,诉之法院,请求法院判令马某支付违约金5万元,并承担诉讼费。一审法院判决被告马某支付原告违约金人民币5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一审宣判后,马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竞业禁止,通常是指为保护技术、经营等秘密,在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员工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上述案例是一起教师违反竞业禁止约定的诉讼案件。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近年来,教师“跳槽”已成为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现实中,一些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为了防止教师“跳槽”,便像案例中那样与应聘教师约定竞业禁止条款。那么,学校是否可以与教师约定竞业禁止条款?这种竞业禁止条款是否有效?

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规定:“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在聘用合同中约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据此规定,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公益性还是营利性学校,都可以出于保护商业秘密、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目的,约定限制教师的某些行为,即约定竞业禁止条款。但这种约定必须合理、合法,要充分权衡学校利益、教师的生存权和择业自由的权利,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否则,就是无效的。在法律实践中,竞业禁止协议效力的判断,往往从竞业禁止条款是否违反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生存权、择业自由权等基本权利之保障等方面加以考虑。具体而言,衡量学校竞业禁止条款是否生效,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学校是否有“可保护的利益”存在。学校是否拥有可保护的专利、商业秘密等可保护的知识产权存在,这是竞业禁止协议有效的先决条件。其二,竞业限制的义务主体是否掌握学校的商业秘密。只有接触并掌握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开发的具有商业秘密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师,才应当是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否则约定竞业禁止就无必要。其三,竞业禁止的期限、区域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竞业禁止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年。竞业禁止条款应明确竞业限制的行业、地域范围,以可能与学校产生实质性竞争关系的经营区域为限。凡是超出合理范围的限制都应当被认定是无效的。其四,学校是否给予约定竞业禁止的教师合理的经济补偿。教师离职后为履行竞业禁止义务,势必在利益方面受损,尤其是主要靠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谋生的教师,可能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并且有可能影响到其生存问题。因此,教师承担竞业禁止业务应当有合理的补偿。

在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是一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特别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能否约定为竞业禁止协议中“可保护的利益”,而这关键取决于学校的法律性质。

我国负责各类法人登记的机关有三个:一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个是民政机关;一个是编制机关。根据登记机关的职能分工,公益性民办学校的登记机关应是民政部门,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机关是工商管理机关,公办学校的登记机关则是人事编制机关。《民办教育促进法》第66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据此规定,除了完全公益性的公办学校以外,以是否营利为标准,可将民办学校分为两类,即公益性或基本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和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前者由《民办教育促进法》调整,而后者则由《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调整,其性质是营利性组织。

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篇1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有机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45分钟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许多章节都蕴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如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重要概念,包括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等,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第7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重点强调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并自觉参与植树、保护植物。另外,像“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可渗透“防止水土流失”;“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可渗透“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等等。关键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知识点,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体验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亲身经历环保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共鸣,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1)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让校园处处洋溢生态环境教育的气息学习完“植物的主要类群”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给校园内木本植物分类挂牌;和美术老师合作,引导学生创作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拍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照片,并选择优秀作品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教室展出;从七年级开始,各班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养护一种植物,在班级布置评比中作为一个考评点;“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等宣传标语在校园随处可见。(2)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如每年的“爱鸟周”,教师可尝试开展系列环保活动:请林业局动管科的专业人员开展爱鸟护鸟的科普讲座,举办保护鸟儿的漫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当地常见鸟的征文比赛,让喜欢绘画的同学设计爱鸟护鸟的小报,利用鸟类标本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活动。在“植树节”前后,和团委老师带领团员们去农村植树,到福山森林公园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创办“植树节”手抄报,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到自然带来的清新,懂得植树绿化的重要,同时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了生态环境教育效果。此外,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25日的“世界土地日”,都是很好的主题宣传活动日,有利于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和校外环保活动。(3)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观生态教育基地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请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协助,带领学生到自来水厂、科技馆、地震台、气象局、化工厂等单位参观,学生了解到许多生态环境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懂得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在学生心中埋下生态道德的种子,使学生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坚固的“生态屏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4)利用迎检机会,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团委组织成立了环保志愿者组织,由学校委派一名生物教师担任总指挥。无论是校园内的卫生保洁,还是校外的“文明城市,我当小卫士”活动,同学们都尽心尽力,在实践中成长。如开展“吾爱吾校,清洁校园”志愿者活动;“保护母亲河———‘美丽城市美丽心灵家园清洁行动’”为主题的清洁城市活动;利用周末进社区清理卫生死角活动;“雷锋精神永相传———清洁家园齐行动”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活动形成人人讲生态、个个讲环保的良好氛围,为创建美好幸福的家园添砖加瓦。(5)尝试开发校本教材,构建特色环保课程每学年由学校的生物教研组牵头,各班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若干个环保研究性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从教师教什么、学生想要学什么的角度,围绕着“当地生态环境”去探讨,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后面都设置了研究小课题,如《红菇生态资源调查》项目、《母亲河污水来源调查》项目、《金塘化工园区排污途径调查》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生态环境意识,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通过几届师生的共同努力,利用环保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开发出了《保护生命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教育》教材,利用该教材成功开设环保特色课程,更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3.规范日常行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内容。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规范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具有环境道德要求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生物考研组通过举办“低碳知多少”活动,教育学生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反对浪费,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在厕所和走廊乱涂乱画,不损坏公共财物等。

4.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7章“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讲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行为使得荒山越来越多。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等也使得土地沙漠化的情况日益严重。此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相关条款。又如在教学第17章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时,教师可简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法规知识。再如在讲授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还可以继续补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