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5:40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健康知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需要初中体育教师不仅更新知识体系,而且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同时,重点关注对健康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体育健康知识的内容

体育健康知识其的内容相对比较多,主要包含了运动卫生方面的知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科学锻炼的知识,还有安全运动的相关知识等很多的知识。这些体育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需要体育教师对其进行深入地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现阶段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学习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中对于健康知识的理论课时相对较少,体育课中其的课堂的活动技能课很多,由于体育健康知识理论知识太多,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筛选,因此对于健康知识的传授没有足够的时间。并且初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体育课的课时容易被其他的文化课使用,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很难实现。

2.在体育课的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渗入相对缺乏。而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体育教学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得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有效地结合,很容易导致学生即使学到了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教学事倍功半。

3.由于一些体育教师坚持固有的教学模式,对于体育的健康知识了解不全面和完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法灵活使用体育健康知识的理论知识,使得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更不用说在课堂中把对体育的技能方面的学习和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了。

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知识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思想

现阶段,随着新课改实施的逐渐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体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关注既要重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授。面对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给体育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体育教师首先要确立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综合的体育素质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所谓的体育素质,不仅仅是指体育课本上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活动实践的能力,还包括要把表面的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内化,进而逐渐树立成为自身做事的准则和思想道德的素质,让学生把在课堂中所学的健康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身的潜能以及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所以,关于体育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健康知识技能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知识内容的学习,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知识的专业度。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对于体育教育的新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要从健身育人这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进行体育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态度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更为健康地发展,体育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标准,根据新时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掌握有关的体育健康知识并把其融入到体育的实践活动当中,进而提高自身体育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一些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体育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观念,对教材中过分形式化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淡化,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际结合起来,把现代的科学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在现实的体育锻炼中经常用到的体育健康知识不断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把不适应时展的内容进行调整或者删减。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已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对内容中过多的项目与过于零散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这也体现出了现阶段体育教学课程的灵活性。使得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在教学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重点关注社会的变化以及时代的要求,对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勇于创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总结,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建立生本观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才是教学课堂的主人,因此要在教学中发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轻松愉快的的教学氛围。在对教学进行设计和安排时,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征来设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对健康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勇于发表自己意见。让教学课堂更为和谐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进而使得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的体育教育,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健康知识,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付晓蒙,毛振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授问题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7:89-94.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2

论文摘要:本文由情境认知理论的启示,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真实的实践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体”等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中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味是什么”。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境认知教学的基础

2.1认知元是一个在联想过程或符号操作中起作用的心理反应的单位。

它具有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可以把复杂的输入综合处理,以决定是否需要引起反应。它可以保证知觉及时辨认。认知元一经形成后,就成为物体、空间关系、面孔或其他知觉单位的相对固定的神经符号,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国的认知心理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基于遗传的认知元的形成是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心理健康课程的两个属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把握和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它们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信念体系。因此,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使用工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工具。而且人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断构建对于世界和工具自身丰富内涵的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具的意义也不是不是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生硬的“知识”或“道理”无法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与生活中使用的其它工具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具同样反映了使用工具的文化的累积性、智慧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和活动体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应该是受到十分关注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思想、知识、道德、风俗及每一代人的认知图式等。这种传递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也就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将本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构成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次,教育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把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加以更新。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各民族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有,文化影响教育,关键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就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知识与运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辅之以案例作为论据。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场景)听得津津有味,但在实际中,不能把知识整合运用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调整,因此也更谈不上发挥该课程的任何实践指导作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普通场景(即常规课堂)的学习中,不能表达和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脱离了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相反,在设置的专题情境教学中(如团体辅导、观看电影、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学生却能成功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很好的联系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观

3.1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到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利用生活经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3.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获得以下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社会境域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目的任务很重要。

3.3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中学生必须获得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从而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整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境的观察。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融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理念时,这门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事实表明,在情境中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通过死记硬背或“满灌式”所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更有用。为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陈述性的知识,而是要这些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把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1基于情境的行动。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这表明,虽然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内隐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但是当实践者必须处理不同情境中的问题时,他必须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不同领域的实践都存在着情境行动与行动中的反思相互交替的现象。

4.2参与的形式。

“参与”意味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中有关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透镜。

4.3社团实践与仿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将社会互作用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一个概念必须强化,这就是“社团实践”。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社团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对社团体验的情境的参与。

由此,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的真实与仿真的境域和任务要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二是,提供给学生对真实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体验的机会。

三是,组建的课外学习社团和实践社团,能足以支撑课堂知识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建构,使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

四是,改变目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供针对学习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个载体。对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从出身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受着他所处社团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健康心理的获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与此不相一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学往往并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其中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体制,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反思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应纳入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我们文化价值相适应的心理,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6,6.

[2]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英)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情境认知理论[ol].百度百科.

[5](美)j.莱夫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3

普通教育中的体育,应包括身体锻炼和健康教育两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应主要表现在它为身体锻炼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1].健康是体育教学追求的终级目标,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保持终身.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这一点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证明.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许多大学的体育系就与学校医疗卫生部门联合起来,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合二为一,共同开设取名为健康的课程.70年代末,日本即开始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实践证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辽宁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问卷调查法: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其中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100%.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健康知识内容和学时的调查

体育健康知识是体育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质发展的安全性原则要求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护自己,做到安全第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保健的基础知识(锻炼前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的整理、放松活动、饮食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损伤的成因、运动损伤的种类、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损伤处理、生存与自救等[2].通过调查发现,10所高校全部进行着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并制定了相应的体育健康知识教学大纲.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的普通高校均将体育健康知识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以系统的落实,说明高校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对学校有无体育健康教材的调查发现,10所高校均有体育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说明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从传授方面比较系统.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等安全性知识的来源绝大部分是来自教师每学期10%左右的理论课.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体育健康知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无论是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学时均得到了明确的完善,形成了体育健身方法和健康知识体系.同时也充分说明,高校体育教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突出“健康第一”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注重用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健身行为[3].

2.2体育师资水平和健康知识教学意愿调查

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健康教育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心理、医学、保健康复、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由表1可见,虽然100%体育教师承担着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的任务,但是却没有一位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体育健康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进修.调查发现教师所掌握的体育健康知识均是通过在校就读时所掌握的知识,虽说有26%的教师通过网络等渠道和途径学习、查找了相关的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但所掌握和向学生传授的只是理论层面的.由表2可见,17%以上的教师在授课时出现过运动损伤情况,但体育教师基本上是不加处理或者是不敢处理.一方面是由于运动损伤和意外救护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限,怀疑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意外救护方面的知识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教师多是没有能力也不敢动手进行救护,怕造成不好的后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时,完全由校卫生所和医院来处置.

由表3可见,只有46%的体育教师愿意传授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高达54%的教师不愿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虽说教师对于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持肯定态度,但是从教师的内心来讲,教师是不喜欢也不愿意讲授体育健康知识.教师既使完成了体育健康知识教学内容的传授,但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时、内容进行传授,因为教师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体育健康知识的价值取向.由表4可见,体育教师在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学时方面远低于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时数,有46%的教师不同程度削减过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师不愿上体育保健知识理论课一方面说明体育实践课体育教师轻车熟路,没有来自专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教师对待体育健康知识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没有将体育教育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没有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说明,教师对待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的价值观和重视程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2.3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师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方式的调查发现(见表5),100%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虽然采用多媒体的只有17人,但是,也说明教师在体育健康知识方面比较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较注重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使教师解决了不能胜任健康知识教学的难题,改善了体育健康知识的传受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3结论

(1)体育健康知识的课程设置、内容、学时分配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体育健康教育已成为同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可或缺的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卫生保健健康教育

体育运动是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不科学的体育运动会违反人体生理结构,既起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可能引发运动性损伤,给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当代青少年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组织功能都有很大发展的潜力。因此,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生长发育、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性

1.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教育部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从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增强卫生保健知识。

2.有利于提高学生健身意识。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在体育活动中既能修身养性、舒心减压,更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宗旨,严格区别于竞技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标,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科学的体育运动对人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丰富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文化,让体育运动伴随我们每一天。

3.有利于增强终生体育意识。目前,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意识日益增强,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全民中根深蒂固,在全国民众中逐渐形成共识,他既能够提高全民族的体育素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4.树立现代健康观的需要。现代人对健康观的理解有了新的标准,不是从过去以身体不生病就是健康的思想转变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舒适的状态。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家庭压力、社会压力、不良生活规律,使现代人有很大一部分处在亚健康状态,往往不健康的身体是从亚健康状态转变的,树立良好的健康观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利保障。

二、体育保健课的内容

根据保健课的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积极预防、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发展为目的进行课程设计,如以中国的武术套路为主,体操、体育舞蹈、瑜伽、健身器械练习为辅进行教学。理论授课内容以卫生保健知识、健康指标检测、营养饮食知识为主进行授课。

三、学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教法

1.以理论为基础。卫生保健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到很多学科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能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传授,制定适应学生发展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锻炼方法才是最科学的,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法,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因此,学生必须进行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中医保健学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检验自己在运动中身体各机能指标,对自己身体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概念而且还能把这些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呈现在学生面前。

3.教学过程内外结合互帮互教。体育保健课必须循序渐进,课内教学要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找出共性的地方,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因材施教。要发挥身体素质好,掌握技术动作快的优秀学生,协助老师做好指导保护工作,让他们既掌握运动技术又不能出现运动性损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辅导,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达到优秀的目的。

5.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教师除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相关的知识外,更应重点加强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中医养生等医学知识的积累,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处方设计。

四、学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策略

1.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学校应把体育卫生保健课的发展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之中,制定目标、内容、评价等,学校从领导到学生都应重视卫生保健课程的开展,把保健知识、生理知识、运动医学知识与体育专项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知识了解自己身心发展情况,理解健康与环境、生活与运动的关系,使学生保健知识和保健意识有显注提高。

2.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应有计划对在职教师进行保健知识的培训,培养专门人才,不断丰富教师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科学仪器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经常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形成研讨体育保健知识氛围,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促进健康教育发展。

3.学校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应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如学校的硬件设施、图书资料、课时量等。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接受体育保健教育,在教学教法上进行创新,让全体学生学到体育保健知识和方法终身受用。

4.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体育保健教学应与学校医务室相互配合,根据学生入学体检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保健教育,同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以便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健康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卫生保健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卫生保健观念提高体育育人水平,对坚定终身体育锻炼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具有深远意义。世界文明在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在体育锻炼中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卫生保健要求和措施,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保健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很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更好的素质[1]。因此,体育健身将成为21世纪中国人小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怎样科学地进行健身锻炼?怎样进行修身养性、自我保健?这是高校体育保健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高校中更好地普及卫生保健教育,让体育保健教育得到更好地开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高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

1.1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实施“健康教育”的需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党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令,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为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等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增加保护健康的知识。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教师在学生当中进行有关体育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运动在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更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校体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宗旨,严格区别于竞技运动,以健身理论为重点,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让学生真正懂得合理的体育运动对人体有益;体育运动比其他业余文化活动更具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在众多余暇的活动中选择亲身体育活动,并在参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体育意识,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参与层次,使运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当前,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界正逐渐形成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1.4现代人树立现代健康观念的需要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3]。这种完美的健康观念正是终身体育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

以“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根据保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积极预防、祛病强身、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比如以武术太极拳、青年长拳为主要教学内容,乒乓球、篮球、排球、跑跳游戏、跳绳、健身器材、健身综合练习器练习等为辅进行教学练习。体育保健理论课授课内容应以康复体育的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太极拳、长拳等基本知识及练习方法为主。

3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方法

3.1以理论为基础体育保健课的对象,条件千差万别,课堂教学不可能使所有对象都能得到和自身完全相适应的锻炼方法、手段等内容,必须从共性的基础理论出发,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锻炼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怎样的方法和手段才是和自己的身体状况相适应的[4]。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运动医学、运动学、营养学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为独立进行长期身体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使学生不仅有抽象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感受结合起来,建立起对理论知识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3.3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及养成教育的培养因为体育保健课的对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心理负担,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上体育保健课时,要把终身进行体育保健锻炼对学生身体的意义、影响、作用等讲深、讲透,使其深刻认识到身体健康对人生的重大意义,树立起战胜身体弱点的信心。还有部分伤残体弱学生上保健体育课时,思想顾虑多,心理压力大,对体育锻炼、康复体育活动有担心会加重病情,影响学习,奖学金受影响等不同想法。教师应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锻炼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爱护和鼓励。

3.4注重三基教育体育保健课注重三基教育,但不应过分强调三基,特别是技术、技能部分,而应以教会学生掌握方法和手段为主。

3.5教学过程要内外结合,互帮互教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锻炼和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出共性和个性要素,既要顾及全面,更应因人施教。注意发挥体质较好、学习动作快、掌握技术好的同学的带领作用。注意保护好其他同学,与他们一起进步。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耐心地辅导,同学间互相帮助,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6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有利于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断持续,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按更高的要求去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3.7掌握学生锻炼的适应证注意锻炼内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务监督。

3.8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教师除掌握运动相关知识外,应重点加强病理等医学知识学习的积累,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的设计。

4高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的对策

4.1提高体育保健意识把体育保健课的发展与完善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把保健知识、解剖生理知识等与体育专项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自身身心发展情况,理解健康与环境、生活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的保健知识和保健意识有显著的提高[5]。

4.2提高教师的技术专业水平“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教委应有计划安排在体育院、系设立体育保健健康学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充实于学校体育教育;各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在职教师培训,不断丰富教师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研讨体育保健、健康教育氛围;通过校际之间的研讨会、论文报告会、系列讲座、专家教授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为搞好教学,科研打好基础,促进健康教育。

4.3学校领导重视学校应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创造条件不仅加强对有伤残、病弱学生的体育保健课教育,也应加强全体学生的教育,使他们学到终生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和方法。学校应尽快将保健课向所有学生开放,开设健康教育课,以便适应素质教学需要。

4.4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体育保健教学应与学校医院密切配合,制定出较有依据、科学的运动处方,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因人而宜地开展体育保健措施,同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康复情况、健康水平,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4.5加强教材建设本着我国传统保健与现代保健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国内、外现有的保健、健康教育丛书之精华,国家组织专家编写出较高水平的教材,统一、规范、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知识新,方法、手段科学先进。

5结语

深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围绕体育保健、健康教育这一课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国有近两亿在校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担负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当今和未来,世界文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6]。世界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既有全面知识修养,又有健全身体素质的新一代跨世纪人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斌,陈上越.体育保健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许洪文.影响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及其对策[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1):51-52.

[3]林致诚,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8-121.

[4]李跃进.高校体育在实施健康教育中面临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45-47.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护生;实习;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随着护理理念不断更新及整体护理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护生离开学校后快速踏入工作岗位整个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必经阶段,护生在实习期间的健康教育能力对实习效果具有直接性影响,同时对护生日后深入而持久展开整体护理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护生实习期间,应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质量。

1健康教育概念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性、计划性教育活动,促使人们采纳对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行为,将对健康有影响的危险因素予以削弱或消除,对疾病加以预防,促进社会范围内生活质量的提升。健康教育可促使人们建立健康意识,对不健康行为方式加以改变,能够有效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促进人们健康理念的提升,助力于健康环境营建。

2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属于无形治疗方式,具有高效应、高产出、低投入等优势,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疾病康复极为有利。健康教育属于整体护理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疗事业中为实现对患者健康需求予以充分满足的目的,护理人员必须承担的一种工作职能。健康教育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受护士健康教育意识的有无、教育职责的履行能力的影响,因此临床带教应对护生实习期间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加强重视,它对护生实习成效与日后发展有直接影响。同时,临床教学可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提供机会,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可增强对不同疾病、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患者护理需求的了解,有利于护生认识到自身职责与价值,促使其将健康教育作为自身职责,并将健康教育落实于日常工作中,从而有利于护生提升对护理专业的整体认识,促进护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护生实习期间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1]

3.1对健康教育内容加以明确在护生实习期间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首要工作就是对健康教育内容加以明确,主要包括:入院须知;疾病诱因、病因、预防方法及并发症等相关知识宣讲与教育;对各种药物进行介绍,并介绍各种检查措施的目的与配合方法;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对疾病复发预防措施加以指导;展开出院指导。为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便捷性与规范化,各实习基地应以专科特征为基础,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成标准规范手册,对护生学习及具体应用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3.2打造高素质带教队伍,提高整体带教水平专业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带教老师可促使护生实习期间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带教老师进行选择时,不能只将学历作为衡量标准,同时还应对教师的临床操作能力、教学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加强重视,致力于打造素质高、教育层次高且技术精湛的临床带教教师队伍,促进整体带教水平的提高。在现代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承担着技术工作的角色,同时也是教育者、管理者与组织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带教队伍,和学校协同起来,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职责。

3.3培养护生各方面能力[2]。

3.3.1培养沟通与交流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是护生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实践性强,是护士专业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在和患者沟通时,护生应注意察言观色,保持交谈中的轻松氛围,营造和患者间的融合关系。

3.3.2培养护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在护生实习期间,应通过小组讨论,主要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与锻炼,提高护生对护理中各种突发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在讨论中,带教老师应加强引导,通过提问及总评方式实现讨论目的。

3.3.3强化护理理论学习,提升护生操作水平应以技术操作标准为依据,协助护生进行实习计划制定,在其独立操作之前,给予护生充分学习的机会,随同老师对每项操作加以熟练,给予护生充足的见习机会。同时要给予护生模拟训练指导,促进其操作水平的提升。

3.4提供充分临床实践能力,促进护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护生实习期间,应通过健康教育临床实践促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实现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实现这一目的,应对护理临床路径加以有效应用,为护生讲解专科种类与治疗特点,在实践中每天进行问题布置,要求护生在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的同时,在带教老师监督下对患者展开相应护理,促进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开拓其视野和思路。同时,医院应根据不同学科展开专题讲座,通过演练操作、护理查房等诸多形式进行培训,对护生专业知识加以熟练掌握,对其工作能力加以锻炼与提高。另外,医院应展开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促使护生健康教育素质与知识水平不断提高[3]。

3.5对护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予以有效指导在护生实习期间中,带教老师应根据不同患者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形式与方法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指导学生对健康教育计划展开制定,并对学生关于健康教育进程与时间的制定工作加以指导,协助学生展开连续、系统、动态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秀文,赵颖.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分析与培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4(21):237-238.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7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8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作为第一财富,是实现理想的基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建设性人才,他们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有其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及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它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汲取科学新成果,汇总不同学科知识,如营养学、医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并适当扩展。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轰轰烈烈的体育课程改革虽已取得可喜成果,然而不能回避的是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在逐年下降,特别是近20年来大学生体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不得不引起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就生命体而言,先天的遗传虽是无法选择,不过后天的健康与否,与个体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生物学、生活方式、外界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等,其中生活方式因素约占60%,由此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科学引导,而健康传播是维护健康的载体,只有实现身心交融,才可以达到预期效果。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一个人健康行为的塑造场所,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所以,通过学校体育来引导大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非常有意义。学术界已将传播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融合,最终形成健康传播这一边缘学科,目前健康传播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健康传播的意义,并积极推动其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的趋势,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将健康传播理论引入体育教学,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此,创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努力,通过运动健康传播的内容及方法干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其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

二、认识健康传播

1、内涵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凡是人类传播涉及健康的内容,即为健康传播。相对具体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以大众传媒为信道,传递与健康相关资讯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人际传播及大众传播作为健康传播最主要的两种传播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纵观与健康传播相关的学科交叉关系,除了包括作为健康传播基础的传播学与教育学,还包括作为传播学基础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信息学等,此外,如统计学、哲学及生物学等学科也是健康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论与知识来源。

2、起源

健康传播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属于应用传播学范畴,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发展

(1)国外。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曾依靠其对语言学的研究更好地为公民传递相关健康信息,被认为健康传播的先驱。上个世纪50年代,特有的社会环境促使美国推行一场促进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突出“治疗性传播”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这对日后确立的健康传播学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斯坦福大学学者们在1971年前后开展一项以预防心脏病为主题的研究,这作为当代健康传播研究的起点;1991年,美国疾控中心开始设立专项基金及健康传播的办公室,搭建出健康传播的机构框架,比较著名的学者包括:左拉(Zola)及克雷曼(Kleinman)。左拉的研究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医患关系,克雷曼同样强调文化在医患关系中的影响。(2)国内。我国有关健康传播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就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萌芽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从公共健康角度入手,认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健康教育研究作为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而另一种观点则是从传播研究角度入手,认为以“传播学问题意识”作为导向的研究是中国在传播学在健康传播领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1987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在会上首次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理论,并提出传播学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1989~1993年,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启动了第四期卫生合作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提出健康传播概念;1992~1993年,部分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及师范院校先后开设“健康传播”课程;1993年,由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出一套健康教育教材,《健康传播学》成为国内健康传播方面的第一本专业书籍;1996年,由米光明等学者主编了《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2000年,由复旦大学《新闻大学》杂志第一次发表有关健康传播的论文——《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近年来,渐渐兴起以“健康传播”作为主题的学术会议,2003年,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论坛”,首次以健康传播为论坛研讨主题;2004年,挂牌成立了“清华-拜尔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2006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了“首届中国健康传播国际论坛”,成为中国第一个定期举办健康传播国际学术的论坛,从而为深入开展健康传播的国际交流搭建平台。从中可以看出健康传播是一门年轻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4、必要性

(1)基于人类的健康需求。健康问题关乎着生命得以延续,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大众的主体意识随之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预防、饮食、活动等传播方法,实现增强健康并提高生命幸福指数目标,健康传播则应运而生。(2)基于医学理论的发展。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以生物与医学为基础的科学,同时,医学专业人士开始运用一系列健康宣导活动来防治疾病,从而推动健康传播的快速发展。(3)基于生存环境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疾病既与体质有关系,也受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兴起、环境污染的加剧,通过健康传播的方式,切实增强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以此来化解生存危机,维护人民健康。(4)基于医疗成本及效果的考虑。依靠医疗设备及药物能使17%的人获救,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使70%的人获救,且费用仅是治疗费用的1/9,就经济层面而言是一种非常节省的办法。

三、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作为反映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个外显指标,一般由长度、围度和重量来表现,近几年来超重及肥胖的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2、肺活量指数

肺活量作为衡量人体健康及持续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监测结果显示:最近两年的男、女大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与10年前相比分别下降168mL、78mL,肺活量指数不合格的大学生群体还在逐年增多。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由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及爆发力等构成,纵观近几年的数据,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近五年之内,速度素质(50m)约有近九成的年龄组出现下降;爆发力(立定跳远)同样呈现全面下降;耐力素质(男生1000m、女生800米)成绩分别下降11.9s和9.8s。

四、健康传播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需借助健康传播理论积极构建高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通过家长、学校及社会三者的同心协力,创建出体育健康支持性环境,以此科学干预并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其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全力维护并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文从知识、信念和行为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变。

1、从“知”入手

知即知识及信息,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有效传递健康知识非常重要,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态度及方式对于引导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用恰当的言行举止、渊博的专业知识向大学生传递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培养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学校需进一步重视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各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体育健康的行为,实现身心健康,并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2、信念支持

信即信念及态度。态度转变作为行为改变的前提,如何促使大学生转变态度非常关键,体现出体育健康生活方式需要身与心的交融。(1)传递的信息要有权威性。信息越可靠、说服力越强则促成大学生态度转变的可能性会越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这个传播者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和,让大学生主动愿意去改变。(2)传播的途径要有感染力。所传播的健康内容应该与大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增强感染力,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传播指导。(3)及时实施效果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传播指导,体育教师需及时评价,帮助大学生看到效果,以此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转变态度,促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并能长期坚持。

3、行动落实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9

不少中学对体验与健康课这门课程不予重视,所以教师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有关概念,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度不够,忽视学生的课堂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也面临着改革。初中体育与讲课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所以体育教师引用了“体验式”教学法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那么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如何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及优势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通俗的来讲,就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感受、实际体验和感悟,通过自主的分析、归纳、总结、探索去理解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体验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拓展、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类教师为主体的思想,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是以学生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体验与健康课的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体育意识和体育情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思路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体育课堂中更好地实施体验式教学:

1.“边玩边学”,在运动的过程中灌输理论知识

体育运动一般是在室外进行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运动时讲解与《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知识概念。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的时候,要通过“接力赛”来训练,使学生在接力赛中体验合作的精神,在接力赛再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把一个班的学分成几个组,组织他们进行接力比赛,在过程中讲解接力赛的有关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和奔跑能力。

在运动中学习理论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应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了解和感悟理论知识,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途径。“边玩边学”可以在体育课堂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

2.“寓理于事”,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赋予到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中

初中生正处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心,但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还未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所以在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寓理于事”就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通俗易懂,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

3.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在初中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就应该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感悟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和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公园或者郊区环境优美的地方,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舒服感,在运动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调整呼吸的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运动中加以运动。

4.老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来适应体验式教学

初中体育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运动技能和精深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跟随课改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驾驭体验式教学。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篇10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学校体育对健商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提倡大力推进学校体育锻炼;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健商文化素质,对于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其关键作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家总理温家宝继而表示,现在孩子们的体育教育是缺乏的。学校的楼越盖越多,操场都没有了。当年我下课第一件事就是去篮球场占位置或者去占乒乓球台。现在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篮球场,也没有打乒乓球的地方,甚至公共体育设施也少了。所以,注重学生“健商”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及其适应能力,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中加强学校体育锻炼是最有效最简捷手段之一。

1、健商的概念

健商是指一个人的健康商数(简称hq),是由国际著名健康专家、哈佛大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创立的,它同智商(iq)、情商(eq)一样,它是健康的商数、可用问卷形式测试结果。健商测试包含: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五个方面。总而言言之,所谓“健商”就是一个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维护健康的能力。

1.1健商由五个要素组成:

自我保健:即自己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预防和控制疾病。

健康知识:健康知识包括营养知识、运动与养生、常见病防治等知识。

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经常运动是保持积极的健康的状态。

精神状态:自己的思维、心理和情感状态、个人信念和紧张程度。

生活技能:包括家庭、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等个人能力的体现。

可见,健商是一个以现代科学和健康知识为基础,全面综合的、内容广博的健康概念。

1.2健商教育理念

是正确的确立健康意识,来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来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不良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思想理念。谢真华教授对古今中外医学、保健学进行研究,借鉴中医自然析学的理论,在深入论证了健康与心理、情感、精神、环境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可以说这种理念能比较全面的来反映一个正常人身体的健康状况及身体中隐藏的健康隐患,所以此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并迅速得到学习与引用。

1.3健康的定义

健康的定义一直没有很确切的答案或者说没有唯一的答案,21世纪却被who赋予现代的定义:“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健康就是指人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在生活完善和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休内所有器官和系统协调地相互配合,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人得以积极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劳动:是指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和行为的相适应和协调的良好状况。

2、学生健商文化的现状

2.1缺乏科学而系统的健康知识

据调查发现:在中小学里几乎所有的体育课程都是以室外课的形式来上,所以说一般学校都是缺乏体育健商理论的教育,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教育从小学就欠缺体育健康理论教育,只有自己掌握理论知识,自己才能调节身体机能,保持健康。而在大学大多体育老师也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习惯,即使有体育课本的院校大多理论课时完成不够,以致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全面健康意识的观念,更谈不上科学而系统的健康知识。

2.2缺乏全新的健康理念与文化

过去人们认为没有明显的身体不适,不去医院打交道就是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才意识到健康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财富,它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而对“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的体验。”这一全新的健康概念,还鲜为人知。健康还取决于诸多因素,比如遗传基因、生存环境、饮食习惯等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2.3缺乏自我自我保健意识

自我保健是你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小病等自我照顾的能力。只有自己行动起来,通过注重饮食、锻炼身体、控制压力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完成,而我们的体育健康教育正是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使他们自觉的行动起来。

3、提高学生健商的重要性

人类经过数代的繁衍声息,发展了现代文明,掌握了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更健康生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在21世纪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健商的培养,自己把握健康,在拥有一切的同时有好的身体,一切才有价值,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谈。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体现了对健商知识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健商”强调人的身心健康来自于人们的健康智力及对身心健康、自我保健、健康生活方式的感知,对身心的关联,生命质量、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和实践。因此,提高学生的“健商”和落实“健康第一”的途径是相同的。

4、学校体育的教育对健商培养

4.1首先体育教师对健康的全新认识与学习

现在体育教师对专业的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全面,需要加强学习更新健康教育理论。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集中地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独特的魅力。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身心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的高尚情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体育更是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精神和吃苦耐劳意志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在学校体育课上得到最新的健康知识,从快乐的体育课堂中,学健康知识提高健商,是保持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

4.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健康教材

体育教学内容应以现代健康理念和现代人才的培养为基础,能够使学生了解现代健康知识,对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要注重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健身项目的健身价值,以丰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还需要增加一些有关医学保健、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开展一些有关休闲运动、极限运动、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等时尚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健美健身、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5、要营造学校健商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健商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社会活动,促使学生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健康、活泼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体育健康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为依据,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营造便利、良好的体育氛围。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没有快乐体育,也不会有快乐童年”还要答应和学生们共同上一堂体育课。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但要重视智商、情商,还要重视健商,大力开展健商教育,让人人都有健商知识,人人都能调控自身机能,健康工作生活,社会健康和谐。“健商”这一新概念将会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谢华真著.石仁译.健商hq——健康高于财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3:9-16

[2]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3]吴扬.大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3,17(2)

[4]刘清黎.学校体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