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5:42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1

【论文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

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metadditionDisorder。iaD)的高发人群。以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社交成瘾两种亚型最为常见.1aD成为损害大学生心身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的iaD个体常表现出广泛的心身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包括焦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现实人际关系淡漠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等。由于上网聊天的主要目的是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和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因而网络社交成瘾者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心身症状和现实人际关系受损。而网络游戏高手可通过自己娴熟的操作技巧来获得同伴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游戏成瘾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的网络成瘾内容可能导致个体沉迷或过度卷入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对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关于不同亚型iaD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国内尚未见有研究涉及。

对大学生iaD成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易感素质、认知方式和情感激活程度等内因方面,其中以人格特质的作用最受重视。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大学生iaD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情绪不稳定、高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接触网络后更易发展成为iaD=61。iaD个体常表现出某些适应不良的人格和心理特征如爱幻想、低自尊、社交恐怖、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和更具好奇心等。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的iaD亚型,可以假设,不同iaD亚型的促发因素以及人格特质在不同iaD亚型的预测作用可能存在差异。然而,国内外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者和网络社交成瘾者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种iaD亚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人格在不同亚型iaD中的预测作用,以期为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实施和有效性评估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商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其中男性297人,女性357人,平均年龄20.29+_1.39岁。大一176人(26.91%),大二195人f28.82%),大三119人f18.20%),大四164人(25.08%)。各年级男女比例和专业基本匹配。

1.2工具

1.2.1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文版GpiUS由Caplan编制,李欢欢等修订,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过度使用、网络渴求、社交认知和收益、功能损害、心境转换和网络社交。量表采用利克特五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得分>73,表明个体存在网络社交成瘾倾向,分数越高,成瘾倾向越明显。

1.2.2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一成瘾量表(internetGameCognition—additionScale,iGCaS)为自编量表i,条目来源于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DSm一1V的病理性和物质滥用诊断标准,以及参考Caplanttl编制的一般性网络成瘾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关于网络功能的认知条目。量表包括13个条目。采用利克特五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在654名大学生样本中使用获得比较满意的信效度,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d系数在0.90~0.9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包括2个维度:游戏非适应认知和成瘾行为,可解释方差61.63%。量表得分>32,表明个体存在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分数越高,成瘾倾向越明显。

1.2.3症状自评量表(SeifratingChecklist,SCL-90)由Derogatis编制,王征宇等修订。量表共包括90个条目,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低对、恐怖和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描述。

1.2.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eysenckpersonalityQuesitonnaire,epQ)由钱铭怡等修订。问卷包括48个条目,划分为神经质、精神质、外向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

1.2.5Young成瘾量表(中文版)共包括8个条目:突显性、过度使用、戒断反应、控制失败、情绪调节、分心、隐瞒和忽视社交生活。当被试对8题中的5题回答“是”,且能够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导致,则被诊断为iaD。

1.3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有经验的教师和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生。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包。

2结果

2.1大学生两种iaD亚型的发生率

以Young量表分>5,GpiUS得分>73,iGCaS得分5。GpiUS得分32为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组标准。以Young量表分

2.2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SCL一90得分差异比较

在非成瘾组大学生489人中随机选取8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one—wayanoVa,考察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之间的SCL一90得分差异,并采用Seheffe进行事后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的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的总体比较差异显著(p

2.3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epQ得分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在精神质得分上的总体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2.4大学生iaD倾向、人格特质和心理症状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piUS量表分与SCL一90各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21~0.32,有统计学显著性fp

2.5大学生的两种iaD亚型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及人格特质在两种亚型iaD中是否具有预测作用。以性别、年龄、专业、每周上网时间、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性作为自变量,以GpiUS量表分和iCGaS量表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而每周上网时间、精神质和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详见表3和表4。

3讨论

3.1大学生中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分布特征

国外早期有研究报道大学生iaD发生率为6—15%,国内朱克京等的研究则报道为9.9%。但是,并未见研究报道不同iaD亚型在大学生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3.6%,为11.6%.略高于朱克京等的研究数据。提示随着网络逐渐步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iaD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增高的趋势,而网络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iaD的主要亚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社交成瘾的分布无性别差异,表明男生和女生在使用互联网非特定的社交服务功能包括网络聊天.BBS和BLoG时,均存在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者的危险性。而在游戏成瘾者中,男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是,当前的网络游戏主要包括动作类,格斗类,赛车类,角色扮演类(mmRpG),即时战略类,回合式战略类,模拟类和体育游戏类等,游戏的内容和挑战性对于男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更易成为男生获得同伴或社会赞许,满足好奇心和冒险渴望的虚拟载体,继而导致其成瘾行为的产生。提示性别是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男生发展成为游戏成瘾者的危险性要高于女生。

3.2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质差异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大学生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社交恐怖因子分显著增高.而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一90各因子分均显著增高,表明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症状,两种亚型的iaD大学生均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除恐怖和偏执因子外,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一90其余因子分也显著高于游戏成瘾者。GpiUS得分与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iGCaS得分仅与强迫和恐怖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社交成瘾者所表现的心理症状更为广泛,网络社交成瘾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损害程度较网络游戏成瘾严重。此外,行为缺乏控制、害怕或回避社交、敌对和易紧张为两种亚型iaD者共同的心理行为症状。表明今后干预策略的实施应更关注网络社交成瘾的大学生人群,而指导iaD大学生学会适当的处理人际关系、降低负性情绪水平和加强行为控制能力是普适性的干预策略。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人格与iaD的关系.如罗天玉等的研究发现:成瘾者在大五人格问卷中的开放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神经质、外向性和严谨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雷雳等的研究则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未进行网络成瘾亚型的划分,使得不同研究中的网络成瘾样本有明显的异质性.可能是导致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在亚型划分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iaD亚型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社交成瘾者的精神质得分要显著高于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而网络游戏成瘾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性得分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亚型iaD的人格易感因素存在差异,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通常表现出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友好和喜欢寻衅滋事等行为特征,存在现实人际关系不良。对于此类型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提供了他们一个与现实环境有很大差异的社交平台.网络聊天成为他们回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适的主要方式。此外,由于网络聊天的匿名性特点.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网络上的言论承担责任,网络聊天甚至成为他们进行言语攻击和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载体,并因此获得满足感,使得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网络的社交功能服务当中.从而更易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而本研究未发现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格易感因素,提示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到发展为游戏成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除人格因素以外的其他中介变量。此外,本研究发现,GpiUS总分、精神质与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精神质的个性特征是导致网路社交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2

【论文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 

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metadditionDisorder。iaD)的高发人群。以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社交成瘾两种亚型最为常见.1aD成为损害大学生心身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的iaD个体常表现出广泛的心身症状和社会功能损害。包括焦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现实人际关系淡漠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等。由于上网聊天的主要目的是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和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因而网络社交成瘾者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心身症状和现实人际关系受损。而网络游戏高手可通过自己娴熟的操作技巧来获得同伴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游戏成瘾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的网络成瘾内容可能导致个体沉迷或过度卷入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对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关于不同亚型iaD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国内尚未见有研究涉及。 

对大学生iaD成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易感素质、认知方式和情感激活程度等内因方面,其中以人格特质的作用最受重视。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大学生iaD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情绪不稳定、高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接触网络后更易发展成为iaD=61。iaD个体常表现出某些适应不良的人格和心理特征如爱幻想、低自尊、社交恐怖、抑郁、焦虑、缺乏自信和更具好奇心等。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同的iaD亚型,可以假设,不同iaD亚型的促发因素以及人格特质在不同iaD亚型的预测作用可能存在差异。然而,国内外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却相对缺乏。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大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者和网络社交成瘾者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种iaD亚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人格在不同亚型iaD中的预测作用,以期为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实施和有效性评估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商学院三所高校的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其中男性297人,女性357人,平均年龄20.29+_1.39岁。大一176人(26.91%),大二195人f28.82%),大三119人f18.20%),大四164人(25.08%)。各年级男女比例和专业基本匹配。 

1.2工具 

1.2.1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文版GpiUS由Caplan编制,李欢欢等修订,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过度使用、网络渴求、社交认知和收益、功能损害、心境转换和网络社交。量表采用利克特五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得分>73,表明个体存在网络社交成瘾倾向,分数越高,成瘾倾向越明显。 

1.2.2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一成瘾量表(internet GameCognition—additionScale,iGCaS)为自编量表i,条目来源于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DSm一1V的病理性和物质滥用诊断标准,以及参考Caplanttl编制的一般性网络成瘾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关于网络功能的认知条目。量表包括13个条目。采用利克特五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在654名大学生样本中使用获得比较满意的信效度,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d系数在0.90~0.94。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包括2个维度:游戏非适应认知和成瘾行为,可解释方差61.63%。量表得分>32,表明个体存在网络游戏成瘾倾向,分数越高,成瘾倾向越明显。 

1.2.3症状自评量表(SeifratingChecklist,SCL-90)由Derogatis编制,王征宇等修订。量表共包括90个条目,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低对、恐怖和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的心理和生理症状描述。 

1.2.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eysenckpersonalityQuesitonnaire,epQ)由钱铭怡等修订。问卷包括48个条目,划分为神经质、精神质、外向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 

1.2.5 Young成瘾量表(中文版)共包括8个条目:突显性、过度使用、戒断反应、控制失败、情绪调节、分心、隐瞒和忽视社交生活。当被试对8题中的5题回答“是”,且能够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导致,则被诊断为iaD。 

1.3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有经验的教师和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生。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包。 

2结果 

2.1大学生两种iaD亚型的发生率 

以Young量表分>5,GpiUS得分>73,iGCaS得分<32为网络社交成瘾的人组标准。以Young量表分>5。GpiUS得分<73。iGCaS得分>32为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组标准。以Young量表分<5,GpiUS得分<73,iGCaS得分<32为非成瘾组的人组标准,考察两种iaD亚型在大学生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符合网络社交成瘾倾向标准者89人,占13.6%(89/654),其中男生38人,占42.6%(38/89),女生51人,占57.4%(51/89),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x2=1.22,p>0.05)。符合网络游戏成瘾倾向标准者76人,占11.6%(76/654),其中男生55人,占72.4%(55/76),女生21人,占27.6%(217/6),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X2=15.21,19<0.o1)。 

2.2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SCL一90得分差异比较 

在非成瘾组大学生489人中随机选取8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one—wayanoVa,考察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之间的SCL一90得分差异,并采用Seheffe进行事后比较。结果显示:三组的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的总体比较差异显著(p

2.3网络社交成瘾组、网络游戏成瘾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的epQ得分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在精神质得分上的总体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2.4大学生iaD倾向、人格特质和心理症状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piUS量表分与SCL一90各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为0.21~0.32,有统计学显著性fp<0.01)。iGCaS量表分仅与强迫因子(r=0.11,p

2.5大学生的两种iaD亚型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及人格特质在两种亚型iaD中是否具有预测作用。以性别、年龄、专业、每周上网时间、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性作为自变量,以GpiUS量表分和iCGaS量表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而每周上网时间、精神质和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详见表3和表4。

3讨论 

3.1大学生中网络社交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的分布特征 

国外早期有研究报道大学生iaD发生率为6—15%,国内朱克京等的研究则报道为9.9%。但是,并未见研究报道不同iaD亚型在大学生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3.6%,为11.6%.略高于朱克京等的研究数据。提示随着网络逐渐步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iaD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增高的趋势,而网络社交成瘾和游戏成瘾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iaD的主要亚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社交成瘾的分布无性别差异,表明男生和女生在使用互联网非特定的社交服务功能包括网络聊天.BBS和BLoG时,均存在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者的危险性。而在游戏成瘾者中,男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是,当前的网络游戏主要包括动作类,格斗类,赛车类,角色扮演类(mmRpG),即时战略类,回合式战略类,模拟类和体育游戏类等,游戏的内容和挑战性对于男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更易成为男生获得同伴或社会赞许,满足好奇心和冒险渴望的虚拟载体,继而导致其成瘾行为的产生。提示性别是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男生发展成为游戏成瘾者的危险性要高于女生。 

3.2大学生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质差异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大学生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社交恐怖因子分显著增高.而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一90各因子分均显著增高,表明网络社交成瘾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症状,两种亚型的iaD大学生均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除恐怖和偏执因子外,网络社交成瘾者的SCL一90其余因子分也显著高于游戏成瘾者。GpiUS得分与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iGCaS得分仅与强迫和恐怖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社交成瘾者所表现的心理症状更为广泛,网络社交成瘾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损害程度较网络游戏成瘾严重。此外,行为缺乏控制、害怕或回避社交、敌对和易紧张为两种亚型iaD者共同的心理行为症状。表明今后干预策略的实施应更关注网络社交成瘾的大学生人群,而指导iaD大学生学会适当的处理人际关系、降低负性情绪水平和加强行为控制能力是普适性的干预策略。 

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人格与iaD的关系.如罗天玉等的研究发现:成瘾者在大五人格问卷中的开放性和宜人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神经质、外向性和严谨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雷雳等的研究则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未进行网络成瘾亚型的划分,使得不同研究中的网络成瘾样本有明显的异质性.可能是导致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在亚型划分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iaD亚型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社交成瘾者的精神质得分要显著高于游戏成瘾组和对照组.而网络游戏成瘾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和外向性得分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亚型iaD的人格易感因素存在差异,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通常表现出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友好和喜欢寻衅滋事等行为特征,存在现实人际关系不良。对于此类型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提供了他们一个与现实环境有很大差异的社交平台.网络聊天成为他们回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适的主要方式。此外,由于网络聊天的匿名性特点.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网络上的言论承担责任,网络聊天甚至成为他们进行言语攻击和发泄不满情绪的虚拟载体,并因此获得满足感,使得他们更愿意投入到网络的社交功能服务当中.从而更易发展成为网络社交成瘾。而本研究未发现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格易感因素,提示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到发展为游戏成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除人格因素以外的其他中介变量。此外,本研究发现,GpiUS总分、精神质与SCL一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精神质的个性特征是导致网路社交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RBF神经网络;数据挖掘;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51-03

ResearchonDataminingmethodBasedonRBFneuralnetwork

CaoJia-jie,YanGmeng,XUXin-yu

(BeijingSatellitemanufacturingplant,Beijing100000,China)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technologyanddatabasetechnologyiswidelyusedatthesametime,human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tocollectdataismoreandmorestrong,andhowtofromalotofdataminingvaluableinformationandknowledgehasbecomeparticularlyurgent.inordertosolvetheaboveproblems,dataminingtechnology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itisfoundthatthedataminingthedataforthenonlinear,messyandthepresenceofnoisedata,neuralnetworkisbyvirtueofthedegreeoffaulttolerance,distributedstorage,parallelprocessing,adaptiveandrobustfeatureiswidelyusedtodealwithsomeofthedataminingproblems.accordingly,inthiscase,theauthorfirstintroducesthedataminingandRBFneuralnetworkoftherelevanttheoreticalknowledge,andthenfocusontheRBFneuralnetworkbasedonthedataminingmethodforpeerreference.

Keywords:RBFneuralnetwork;datamining;geneticalgorithm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以便为管理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数据支撑。数据挖掘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其应用前景相当广泛。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数据的组织、存储、获取和处理,而信息技术主要经历以下发展历程:数据的简单收集和数据库的初期建设数据的存储与检索、数据库的事务处理数据的分析与理解,此时便出现数据挖掘技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下文首先分别介绍数据挖掘与RBF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目的是为了研究数据挖掘所用到的分类算法。关于神经网络,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其一方面可以省去繁琐的数学建模和数学推理,另一方面在处理含噪声的非线性数据时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1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非平凡的数据处理过程,即识别数据集中具有潜在价值、新颖有效且最终可被理解的模式,其中潜在价值指的是挖掘出的知识具有实际效用;新颖是指识别出的模式新颖;有效是指识别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最终可被理解是指识别出的数据可被用户理解。图1所示为数据挖掘的工作流程。

如图1所示,数据挖掘主要经历数据准备、模式提取、结果解释与评估等阶段,其中数据准备的步骤为:数据清洗数据选取数据预处理数据表示;数据提取阶段又称数据挖掘阶段,其实现步骤为: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或任务选取适宜的数据挖掘工具或算法进行数据挖掘操作;结果解释与评估阶段主要对所识别的数据进行评估、筛除。一般来讲,数据挖掘质量主要与以下影响因素有关:数据挖掘技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目标数据的数量与质量。总之,数据挖掘是一个反复反馈的过程,而可视化贯穿在数据挖掘的全过程。

数据挖掘的方法一般分为统计型、机械学习型两大类,而较为常用的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遗传算法是一种以生物进化理论为基础的优化空间搜寻法,其在数据挖掘中,通常以搜索问题的形式来表述具体的任务,并通过选择、交叉、变异遗传等操作寻得最优解。神经网络是一种与人类大脑重复学习类似的方法,即通过学习和训练一些事先给出的样本,产生与样品有所区别的特征和模式,其中样本集应具有代表性。研究表明,神经网络具有准确预测复杂的问题、有效处理存在噪声的数据等优点。神经网络一般分为自组织、反馈式和前馈式神经网络,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2RBF神经网络

RBF网络结构是一种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的三层前向网络,其中输入层包含信号源结点;隐含层主要由节点数目描述的具体问题而定;输出层主要响应输入模式的具体作用。图2所示为RBF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

如图2所示,RBF网络由输入层向隐含层变换的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而由隐含层向输入层变化的过程具有线性的特征。据此可知,RBF神经网络是一种基于前馈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发现,RBF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会对自身的性能产生影响,而以下因素又会对RBF网络拓扑结构产生影响:RBF的隐节点数目、中心矢量、径向基函数宽度和隐含层与输出层的权值矩阵。

RBF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逼近性能。得益于此,其目前主要用来实现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数据挖掘、贝叶斯规则和连续输入/出数据对的映射建模。与其他前向神经网络相比,RBF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RBF神经网络能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也能处理系统内部的规律性问题。就无噪声数据而言,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且拟合能力强;而就存在噪声的数据来讲,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误差和拟合误差均偏低,且收敛速度相当快。得益于此,RBF神经网络在时序建模和分析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2)RBF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加快了学习速度和规避了局部极小的问题。RBF神经网络采用核函数,特别是高斯函数的使用使得核函数的优点更为突出:表示简单、光滑性好和解释性好等。

3)RBF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好。目前,以下理论均可用于RBF网络参数和拓扑结构的解释中:RBF网络能够对输入层转向输出层进行映射;核回归能够逼近存在噪声的函数噪声数据插值能够逼近输入缺少函数;规则化可以通过在一般化与精确匹配中寻求平衡;贝叶斯规则可以根据前概率计算出后概率。

3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分类数据挖掘

关于RBF神经网络的研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BF网络结构模型;RBF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3.1RBF网络结构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RBF模型的应用范围更广,其核函数使用的是高斯函数。但研究发现,在上述结构模型中,训练算法的优劣会对模型的应用效果和RBF网络性能的高低产生决定作用。鉴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一些具有新特点和新性能的网络模型,具体包括:

1)高斯型核函数一般化。当隐含层RBF采用以下高斯条函数时,将大大改善RBFn的综合性能:[Φ?x)=exp-(x-cj?t(x-cj)]/2σ2j]。对于普通高斯函数,其拥有半径相同的变量轴和超球面状的函数曲面。但与此相比,高斯条核函数拥有超椭球面状的函数曲面和半径不同的变量轴,因此它具有更强的样本点逼近能力和更大的网络训练工作量。

2)wnn(小波神经网络)。wnn是一种基于小波函数的函数连接型网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应被看作RBFn的推广形式。wnn的激活函数为小波函数,具体以仿射变换的方式创建网络参数与小波变换之间的联系,因此所表现出的特点与RBFn有所差异。此外,wnn具有极佳的时频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领域。

3)RBpnn(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RBpnn作为RBFnn与pnn综合发展的结果,其学习收敛速度比RBFn更快,同时也将模式之间的交错影响考虑其中。关于RBpnn,其结构主要由2个隐含层、1个输入层、2个输出层组成,其中第一个隐含层为非线处理层,具体包括隐中心矢量,此乃网络结构优化的核心对象;在输出层得出输入样本概率密度的估算值,可降低计算的复杂度。

4)GRnn(广义回归网络)。GRnn使用的也是高斯型径向基函数,一般被看作RBFn的变换形式。GRnn的结构主要由模式层、输入层、加和层、输出层组成,其中核函数所包含的平滑因子需采用优化或经验方法来选定。

3.2RBF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在RBF网络设计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确定中心点的位置、数目和训练网络权值。通常情况下,中心点的确定与权值的训练既可分开实现,又可同时进行。鉴于此,RBF网络可以采用以下两类学习算法:

3.2.1静态学习算法

静态学习算法是一种离线学习算法,即在离线设计RBF网络时,中心点的确定与权值的训练分开进行。

1)随机确定RBF中心点,即随机从训练数据集中选取RBF中心点。当RBF选取以下高斯函数:[G(X-Cj2=exp(-m/d2maxX-Cj)j=1,2,...,m],其中,[Cj]――RBF的中心点;[m]――中心数;[dmax]――相邻中心点最大的间隔距离,因此高斯径向基函数的宽度[σ=dmax/2m]。利用上述算法,可以避免RBF的形状出现过平或过陡两种极端现象。如此一来,便可通过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方式来确定输出层与隐含层的连接权值。

2)自组织学习确定RBF中心点。混合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自组织学习阶段、监督学习阶段,其中自组织学习阶段的任务是采用聚类算法来估计隐含层RBF的中心点;监督学习阶段主要通过对输出层线性权重进行估计来设计网络,具体采用最小二乘法。输出层节点的LmS算法与隐含层节点的K-均值聚类同时进行,以加速学习过程。

3)有监督学习确定RBF中心点,即通过有监督学习解得RBF的中心点和自有参数,具体使用牛顿法或梯度下降法等。如果使用梯度下降法,则应从参数空间的某一有效区域开始进行搜索,即先利用RBF网络得到高斯分类算法,再以分类结果为搜索点,以免学习程收敛至局部极小。

3.2.2动态学习算法

动态学习算法是一种在线学习算法,其主要在在线数据挖掘环境中使用。由于在在线数据挖掘环境中,通常不会全部给定训练样本,因此如果隐含层中心点与单元数目的确定采用静态学习算法,则解算结果不一定最优,而在线学习算法支持动态删除或加入隐含层节点,且隐含层中心点的确定和权值的训练同时进行,因此可以动态构造网络。

1)以分组优化策略为基础的在线学习法。训练神经网络是约束优化的过程,则需对特定的神经网络类型进行深入探讨。以下内容为在线隐含层单元的确定策略:当输入的训练样本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则为之分配相应的隐含层但愿你:网络输出误差比误差的设定阀值大;输入样本与隐层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比距离的设计阀值大。如果在RBF神经网络在线训练方式中引入分组优化策略,则网络输出与网络权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与隐含层单元的宽度、中心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表明尽量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法来处理两部分的参数。

2)最近邻聚类算法。最近邻居类算法作为动态自适应聚类学习算法,由其聚类得出的RBF网络不仅最优,且支持在线学习。最近邻聚类算法的实现过程为:

①设定高斯函数宽度为r,定义矢量a(l)存放输出矢量的总和,定义计数器B(l)统计样本数量,其中类别数目为l。

②对于数据对[(x1,y1)],于[x1]上创建1个聚类中心,并令[x1=c1],[y1=a(1)],[B(1)=1],那么在RBF网络中便仅存在1个中心为[c1]的隐含层单元,且隐含层单元与输出层的权矢量[w1=a(1)/B(1)]。

③对于数据对[(x2,y2)],解得[x2]与[c1]之间的距离[x2-c1]。假设[x2-c1≤r],那么[x2]的最近邻聚类为[c1],假设[a(1)=y1+y2],[B(1)=B(1)+1],[w1=a(1)/B(1)];假设[x2-c1>r],那么以[x2]为新的聚类中心,同时假设[c2=x2],[a(2)=y2],[B(2)=1]。根据上述要求创建的RBF网络,再在其中加入一个隐含层单元,其与输出层之间的权矢量[w2=a(2)/B(2)]。

④假设第k个数据对[(xk,yk)(k=3,4,...,n)]的聚类中心数为m,相应的中心点为[c1,c2,...,cm],则由此创建的RBF网络中便存在m个隐含层单元。据此,解得[xk]与m个聚类中心的间距为[xk-ci,i=1,2,...,m],假设两者的减小间距为[xk-ci],那么[xk]的最近邻聚类为[ci]。根据第一、二数据对的计算步骤,解得当[xk-ci>r]时,第m个隐含层单元与输出层之间的权矢量[wm=a(m)/B(m)];当[xk-ci≤r]时,隐含层单元与输出层之间的权矢量[wi=a(i)/B(i),i=1,2,...,m]。研究发现,动态自适应RBF网络的难易程度由r所决定,即聚类数目与r呈负相关,即r越小,聚类数目越多,则计算量越大和精度越高,反之亦然。总之,最近邻聚类法具有性能优点、计算量小河学习时间短等优点,不仅可以通过确定隐含层来建立RBF神经网络,还可以在动态输入模式在线学习中得到有效应用。

综上,RBF网络是一种具有最佳拟合和全局逼近性能的前向型神经网络,其无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当考虑到局部极小问题的存在,进而保障其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储兵,吴陈,杨习贝,等.基于RBF神经网络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7):87-91.

[2]宫晓曼,滕荣华.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在煤矿选煤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3(9):127-128.

[3]魏文轩.改进型RBF神经网络在股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3(15):70-72.

[4]曹东方,王玉恒.数据挖掘在员工考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12,29(5):323-326.

[5]姚应水,叶明全.RBF神经网络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4):397-399.

[6]张会敏,叶明全,罗永钱等.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老年痴呆症智能诊断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5(6):38-41.

[7]习勤,米帅军.指标筛选技术在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模型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10):163-165.

[8]林涛,葛玉敏,安玳宁等.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钢构件质量追溯系统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5(1):20-24.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4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03―0027―01

近年来,网络成瘾现象很受关注,主要是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日益风靡盛行,青少年将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网络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且无法自拔。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便无从获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明确原因是解决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前提条件。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时代已迅速笼罩了我们的整个生活。在这个时刻都要求速度的时代,网络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无法替代的元素。然而就在我们逐渐依赖于网络解决问题时,它也带给我们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网络成瘾,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就是其中引起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时下研究者和教育心理工作者探究最广的内容。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时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人格结构、防御机制二者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运用消极防御机制的人总是在追逐着本我实现。网络使用者为了协调由于本我和超我引起的矛盾冲突,便会以各种各样的精神防御机制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及上网引起的焦虑与负疚感,由此强化了不良的防御机制,形成了网络成瘾。

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孩子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

2.成长经历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往往对以后的人格及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推论当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事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成人后再面临应急事件时,就可能会形成某种成瘾行为。因此从精神分析的观点看,网络成瘾的起因可追溯到婴儿口唇期。婴儿通过母亲的哺乳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将此作为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和回忆保留在潜意识中。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遇到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事情,如考试失败、失恋时,保存于潜意识里的口唇期的满足感被重新唤醒。网络成瘾这在茫茫大海中的冲浪行为,就好像口唇期的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安静、幸福的入睡。

综上所述,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网络成瘾的行为是本能的呼唤,是人“及时行乐”表现;网络成瘾行为是不成熟的精神防御机制的积累;网络成瘾行为是童年期不幸经历的淤积。因此,为了预防网络成瘾行为,我们要倡导对青少年的内在需要给予关注,尊重他们,并给他们充分的肯定。如果一个人从小经常受到贬抑或否定,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这是一切品德和精神败坏的根源。总之,精神分析认为唯有爱的教育才能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自我,使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网络伦理;网络技术;网络文明;价值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伦理道德变革的原动力,并把世界历史带放了一个大调整大转折时期。当人类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网络技术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一、现代网络技术的道德冲突

“面对迅速延伸的信息高速公路和铺天盖地的因特网,我们有一种被一网打尽的感觉,整个世界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与伦理道德产生了一系列冲突。

1.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与现存道德环境的冲突

网络空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生活环境,使原有道德经验与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网络技术所带来的隐蔽性、无约束性、扩大性和虚拟性,易引发人格的分裂,导致交往出现的情感淡漠、伦理道德的信任危机、道德行为失衡等伦理道德问题。这是由于在使用网络时终日与媒体画面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功利化、经济化、冷漠化、商品化,并逐渐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良知与社会关切。马尔科维奇说:技术的文明进步创造各种方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地区的和时间的距离,也创造了强大的分离因素,其后果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过分隔离,互不理解和偏执,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特别是网络空间的虚拟和开放性所导致的道德信任危机,使现实世界丧失了真实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给道德的诚信原则以巨大的冲击。一旦网络个体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对现实也保持着一种警惕,认为现实世界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网民如果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转变不及时的话,就会加剧现实社会人际关系交往上的信任危机。

由此可见,网络传播自身体现的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在不时地动摇着人们原有的人文理性、目标价值,从而导致人们成为“科技拜物教”的信徒,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能自拔,逃避现实生活,漠视正常的情感关系和社会关系,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参与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着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的紊乱和精神上的困惑。

2.网络交往与人的特殊道德习性和伦理心理机制的冲突

网络空间交往为不道德的入网者进行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开了绿灯,导致了网络道德意识弱化及道德行为的失衡。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知识产权的纷争,网络黑客与网络偷窃等都是对其最好的说明。其原因是因为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己喜欢的角色,塑造虚拟理想的自我,并在网上寻求自我表现,并且相互交往的对象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仿佛带上了人格面具。有一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心理放纵感,这就容易造成个人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下降,丧失理想信念,导致其精神萎靡,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价值观念扭曲,唯利是图,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稳定。这时,网络就成为了一片似乎可以让人们为所欲为的自由的乐土。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具有平等性的心态,在网上交往主体的平等性得到了强化,交往行为的道德性则有所削弱,伦理道德对“网友”的约束性小,这既强化了“网友”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也使交往的关系具有了较大的易变性和复杂性。

3.网络社会道德的不确定性与传统伦理作用的冲突

在网络社会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网络个体所持有的观点不同易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带来人的认知倦怠、伦理判断力弱化。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只要符合自己的信仰即可,不考虑是否破坏传统道德的问题。个体在全球性的网络群体中显得微不足道,沧海一粟的渺小感觉让人们觉得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受什么限制,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就更少一些,造成传统伦理道德防线极易崩溃,并失去其原有的作用。同时,这也助长了无政府主义风气,削弱了国家对精神领域的控制。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受到了来自于网络的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对自由不加限制必将导致不自由。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没有统一的管制与约束机制,无政府主义便在网上逞尽随意攻击、谩骂政府、大搞人身攻击之能事。由于信息交流之间缺少监管和引导,只要某种思潮的流行一旦形成,必然带有一定的喷性,使得后来者不经意间被裹挟于其中。因此,在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普遍缺失的今天,人们很容易把既有的一切当成必然。于是,人们头脑中的那块至关重要的精神领地便轻易地被占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进一步说,网络创造的全新广大空间,造成了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使主流伦理观念淹没于散沙个人祈求之中,导致人的道德选择的迷惘。使个体的行为与其后果的载体之间的距离超过了道德发挥作用的范围,由此导致了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加上新的网络伦理规则没有及时制定出来,对许多网络行为无法直接用对与错来回答。因此,在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道德时存在着一个道德约束的真空地带。

汤因比提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人类正是在“知识就是力量”伟大口号鼓舞下从愚昧走向文明、走向现代的。但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悄悄执行了自己精神的“安乐死”。

二、扬弃网络技术负面道德效应的途径

“网络已成为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或第一生存环境,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网络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同时也伴生着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数字化环境。”笔者认为网络伦理的建设重点不是在具体的法律、规则的制定方面,而是应立足于网络行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上来解决。通过开展人文教育、培育网络文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人们的网络交往提供正确的导向,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社会。

1.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培育网络文明。树立履行网络信任责任的伦理道德观念

现代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文明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人,在于人对网络这个工具的使用。要求网络主体要文明用语、文明操作、文明创造,能够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反思、改造、完善和发展自身,充分考虑网络安全问题,培育一个具有诚信、公正、平等的网络文明作风的和谐网络空间。网络文明要求在网上建立互相尊重的道德理念,抑制相反行为衍生,树立优化和安全的网络文明意识。一个重要的硬件是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可以利用设置保护内部信息的“防火墙”等技术,增强技术辨污、排污、清污的能力,控制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病毒等对社会发展有不良影响的精神垃圾。另一个重要的软件要素是:一个人的网上行为必须受到限制,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网络文明意识水平,尊重他人权利和自由,包括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著作权、名誉权等等,积极履行维护网络信用的责任。在互联网上营造一个充满活力而又没有污染的文明网络环境,使网络真正成为人们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文明空间。

2.通过人文教育。树立网络主体人文精神意识,实现网络主体自律性

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现实的生命生存是通过自觉的技术活动才获得现实的完满性的,它需要生命意识对技术意识的渗透。这就要求通过人文教育树立网络主体的人文精神意识。把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教育提升到人的精神境界教育,并通过关怀个人发展、人类进步与命运的教育,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使其成为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网络技术发展的始终.成为网络社会所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对个人的道德自觉要求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伦理发展必然趋势。人文精神包含的自律性要求每一个网络主体都要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注重人类的心灵塑造,要做到“慎独”与“慎微”。“慎独”就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自律的最好表现形式,教育我们不要在网上为所欲为,应该在有人和无人的情况下都表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慎微”则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自重自律,不在网上恶作剧,不乱放电子炸弹,网上聊天要文明用语,形成干净、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使技术的发展始终不丧失其最终和唯一的目的——以人为本。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神产品;网络色情;网瘾

目前,商业活动中的败德行为日益猖獗,商业伦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企业家道德约束的弱化与商业伦理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商业伦理的关注和研究,建设一个符合社会利益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伦理体系迫在眉睫,而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伦理问题更为严重。美国普查局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分为四个部分:(1)广义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基于计算机的网络经济主体进行商务活动的所有过程。(2)狭义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基于计算机网络而进行商品和服务销售。(3)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是指支持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全部基础设施的各个组成部分。(4)基于计算机的网络: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相互沟通的电子连接设备。目前因特网上有超过100万个注册域名,并以每天3000个新域名的速度增加着。这些站点中88%是公司或商业站点。截至2005年底,中国网民的在线网民人数达到1.1亿,名列世界首位。据调查2005年中国网站数量达694200个,其中企业和商业类共占近80%。在来势汹涌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网络精神产品开发和消费的非伦理现象加剧了效用原则与关爱原则的矛盾。人们的价值取向向多样化的行为方式:是与非、优与劣、善与恶在动机、手段与效果中交错,也使大量网站面对精神产品开发出现了伦理困境,感到疑惑和迷茫。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如何理顺一些矛盾关系,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深入研究,以便开发出符合伦理道德的网络精神产品。

一、精神产品及其积极作用

精神产品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电子商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资产品的贸易活动(有形产品的贸易活动);二是精神产品的贸易活动(无形产品的贸易活动)。精神产品的贸易活动又包括两个方面:精神产品的买卖和形式为物质产品销售等其他目的而进行的有偿和无偿的精神产品消费,这些网络精神产品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神产品首先起着满足人求知的作用。人要从事活动就必须对自然和社会有所认识和了解,否则就不可能根据人的需要来使被人改造的对象发生符合人的需要的变化,也不可能产生最终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产品,正是精神产品的出现才使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成果代代相传,也正是精神产品的出现使得社会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科学的精神产品不仅是现代社会继续前进的重要保证,也是人获得彻底解放的必要条件。

其次,精神产品起着满足人的情感意志和心理需求的作用。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必然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这其中就少不了在交往中的利益交流、情感交流、意志上的相互鼓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自身情绪变化等的心理活动的调控问题。如何才能使人的利益交流合理公正,怎样的情感交流才能使人获得身心健康,怎样才能使人的情绪得到平稳地调控,这些问题都可以由相应的精神产品来解答。在这方面精神产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起到了提升人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从中获得精神满足的作用。如果说古代社会的人们对关于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精神产品的取得还可有可无的话,那么对于现代网络社会的人来讲,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极其重要了。

物资产品满足的是人吃、穿、住、行的生理需要,以及物资产品的再生产上需要,而精神产品满足人的是情感、意志、心理以及求知等的精神上的需要。物资产品是随着使用和时间的流逝中而最终失去其存在意义,而精神产品尤其是高尚而富有理性和人情味的精神产品则会超越时空的限制使人终生受益,甚至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无限的促进作用。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周弘铎根据精神产品的功用把传统精神产品按照功能划分为:新闻性、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四大类别。网络上的精神产品也不外乎这些。清华大学的学者林泰教授按照精神产品的消费或享用主体范围把精神产品分为三种:私人精神产品、社会精神产品和公共精神产品。私人精神产品就是指这些精神产品只是供精神生产者自己自我消费、自我享用、自我娱乐,没有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不存在竞争或利润。社会精神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劳动性质的生产活动的成果,就是说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各环节的精神产品。所谓公共精神产品是指相对于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共同拥有,共同享用消费、共同受益的精神产品,它体现着公共意志,是具有生产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精神产品传播广泛快速,影响重大的应该为公共精神产品和社会精神产品。网络精神产品应该逐步实现多样化、大众化、个性化和文明化。其中多样化、大众化和个性化是开发者早已意识到范畴,而文明化却是个大问题。

二、电子商务中的精神产品伦理缺陷及其造成的危害

知识经济打破了精神产品是免费的公共物品的传统,把精神产品纳入商品的范畴,提供了精神产品成为商品的环境。用市场机制来决定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有助于精神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如果就此认为精神产品生产的开发就是一味迎合市场的需求,必然造成精神产品质量不合格。早在20世纪末北京大学的孙小礼(1998)就对精神产品的质量问题做过探讨,认为精神产品质量问题多多,刻不容缓地亟待改进和提高质量,不过他的研究仅限于图书差错问题、科普著作不精确问题、翻译偏差问题和科研成果剽窃问题这四个比较直观的层面,对精神产品的深层次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和消费而派生的质量缺陷并未触及。例如,天津13岁少年张潇艺就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连续上网36小时后为追寻网游英雄从24层高楼飞身而下命丧黄泉;再如,不少网络站点都推出了色情、恐怖、迷信的信息内容不道德的精神产品以吸引网民扩大流量。以网络色情为例,诸多网站游离于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周围打擦边球,造成网络色情成为网站盈利的一个法宝。中国的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为一个主力梯队,辅之以一批提供短信、影视、聊天等中小网站作为同盟军,于是网上色情成为一支正规军,堂而皇之地打着各种幌子进行色情表演,中国网络的群体性性冲动与性膜拜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目前网络上的精神产品,尤其是娱乐休闲类的精神产品,不少都带有粗鲁的、庸俗的、无用的、虚假的、怪异的、矫情的性质,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给人的精神带来污染,让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得异常,对于人的身心发育和健康十分有害。

网络上的这些精神产品(精神垃圾)或者是直接作为交易的标的由消费者付费享用,或者作为抓住消费者注意力的手段间接服务其他电子商务活动。他们的存在是违背企业伦理决策理论和模型的要求的,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后患无穷。因为,精神产品开发应遵循以下网络伦理原则:(1)无害原则,这是网络伦理的底线;(2)公正原则,必须考虑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公平;(3)尊重原则,对每一个网络主体有充分的尊重;(4)允许原则,在网络行为涉及到他人利益时,应得到他人的允许;(5)可持续发展原则,任何网络行为必须保证网络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上述的各类产品都或多或少不符合这些条件。

[t5”F]表1[Z]对人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有害的网络产品

色情类以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性的渲染,足以刺激人的性感官并有可能诱使其脱离正常的性伦理道德规范的垃圾性信息。产品形式有网络短信,视频聊天、网络新闻、在线视听等。

暴力类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宣扬喋血、斗殴、绑架、强暴、凶杀和战争恐怖,让人丧失同情心,日益变得好勇斗狠,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有害信息。主要是某些网络游戏。

嗜赌类一种煽起人的心理癫狂的非理性信息。消费者一旦沉迷其中,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游戏类产品。

厌世类渲染对人生的悲观情绪,造成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反社会信息。为了逃避现代社会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中解脱出来,悲观厌世信息使人滋生轻生和弃世的念头。

追星类一种人为的方式刻意渲染人对人盲目崇拜和效仿的时尚信息,关于各种明星的档案资料,图片和私人生活的介绍代劳类主要指某些网站公开提供的各种职称论文、学位,考试联络的服务,以牟取高额报酬。是非道德地代人劳动,非法营利的行为其他类迷信信息、反动信息、拜物信息等

三、不良网络精神产品的成因分析和对策

重视科学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内容质量的提高,消除非科学精神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和倡导先进的科学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不仅是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实社会精神文明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此必须查找问题的原因和找到相应得对策。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这是我们党在面对新时代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举措。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充分维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正如同志所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在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漫长道路中,通过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在我们遭受了极大考验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民族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富强就必须形成属于自己民族的价值体系,从而我们党和人民就有了引领我们不断奋斗的旗帜。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网络为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

网络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又一重大科技革命,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适应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充分结合网络传播手段和传播规律,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能力。网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没有明确的受众对象,由于网络传播广泛的特点,所有的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受教育的对象。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时代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充分交流,才能体现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特点。

网络文化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国外资本主义思想不断涌入,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矛盾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思想不断通过互联网这一虚拟的传播工具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致使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广泛传播,这对本国的精神文化产业、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造成本土文化的衰退。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其次是个人主义的盛行,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矛盾。我国自古就提倡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如白居易说过“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由于大量吸收西方的主流观念,势必会增加多样文化观念的冲突,不利于社会理想的认同,使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受到消解或削弱的危险。再次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矛盾。我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渊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形式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可能使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日趋弱化,不利于我国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后是道德观的弱化,形成了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矛盾。网络的出现虽然有助于网民选择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但却缺乏对道德内容的教育和对道德行为的正确指导,使网民的价值取向失去正确的目标,形成价值迷失。最终导致价值观混乱,社会责任感淡薄,人际关系疏远,交往能力下降等严重问题,这些都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形成了强烈冲击。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消除了地域性的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思潮相互交织,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主要是面临着西方各种主义思潮的冲击和考验,面临着敌对势力意识形态分化、西化战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网络一方面拓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了传播内容的多样化,打破了教育者和受众的固定地位,变被动式的教育为互动式的教育,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应试化教育,网络教育更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使受众者可以积极主动的与教育者交流沟通,同时也使得教育者与受众者消除了彼此的制约关系和面对面的尴尬窘境,大家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导致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良莠不齐,受教育者真假难辨,很容易被从无的观点、言论所诱导。因此,此时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体系教育的有效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机制,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预示着我国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机制,牢固确立其主导地位,是中国国情的迫切需要。

1坚持马克恩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机制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实现这一正确道路提供了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分析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去伪存真,明确方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使全国人民失去了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甚至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

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传播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方式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不特定。这一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并影响了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吸取知识的方式。而有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在网络上公开散播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安定的反动言论,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植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人权学说,完全脱离了我国的实际国情,使我国民众的价值观迷失方向,处于混沌状态。此时,就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地位,合理利用网络媒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民众,端正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受众者心中的旗帜地位,使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化机制

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而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我国各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以后更高发展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它理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理解掌握,并转化为社会意识形态,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执行。网络时代使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迅猛,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潜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并使它内化为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再通过实践得到验证。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让我们开扩了眼界,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各地的变化。但是,这一趋势也使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不良风气盛行,特别是影响了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在2004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网络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是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可见中央对通过网络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注程度,必须通过网络这一青少年普遍欢迎的媒介,使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青少年的心中扎根,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代相传。

3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保障机制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充分利用网络网状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上通过主流媒体和电子公告板系统,并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最大范围地扩大受众群体,积极宣传爱国典型事例,同时对反动言论以正面驳斥,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保障全民族在面对网络时代的种种诱惑时能够坚定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样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新精神,铸就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前,网络使人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国家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工具,激励人们的创新意识,例如通过制定严格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激励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等,时代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不断创造崭新业绩和世界奇迹的力量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约机制

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八荣八耻”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八荣八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经济所具备的便利性、快捷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据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其中搜索引擎的用户达3.2亿,观看网络新闻的用户达3-3亿,博客用户增至2.65.亿,网购用户达l42亿,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不可避免的选择。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使得各种欺诈行为有了可乘之机。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调整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好的制约机制,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我们今天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的行为时,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网络风气形成和发展的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总之,网络时代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各种网络平台的应运而生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式的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特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网络欺诈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体制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网络时代带来便利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发挥社会思潮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并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6.

[2].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冲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3月.

[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反映,是人类和谐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互联网时代,网络深刻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变革,成为民众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沟通平台和重要载体。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严重凸显。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引领,加强网络建设,切实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网络环境,为共建人文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于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p.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丰满、结构清晰、功能全面、主题突出,构成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完整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系[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反映,是人类和谐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构筑起坚固的全民思想道德长城。

二、网络的发展及其特点

网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其影响之深远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大新变革。短短十几年时间,互联网在世界乃至我国得到神速发展。联合国电信机构发表声明,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突破20亿人,十年前仅有2.5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85亿,位居全球第一。[3]

网络最大成功意义并非其技术,而是其作为传媒对人产生的深刻影响。网络不仅是一个世界级规模的巨大信息和服务资源,更是一个实现人类相互沟通、自主交流和自由参与的互动平台,每天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平等自由的和。他们既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接收者,又是创造者和传播者。因而,网络被称做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特点。

一是大众性。与传统媒体资源相对较少、门槛高、限制多、进入难相比,网络媒体对所有社会公众实行无差别、全覆盖式的开放。任何人只要接入互联网络,都可以随意上网自由查找资料,信息,更多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需要。

二是互动性。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网民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网际”关系中相互交流思想、体会心得、发表意见、畅所欲言,互动效果强。

三是共享性。网络的开放性和平民化推动了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不仅可以浏览信息资源,更可以为网络提供和制造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性不仅增加了网络媒体的信息数量,同时信息广度和深度都大为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四是新颖性。传统媒体主要为单纯文本、声音或影像,形式单一孤立。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弊端,它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具有较强的新颖性。

五是时效性。相对传统媒体,由于网页制作过程简单,更新速度快,因而网络信息传播时效性极强,人们往往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事件报道。

当前,互联网已深深融入每个网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中去,它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性凸显且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当前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充斥大量以及网络虚假信息频现;网络违法活动日益猖獗,尤其以青少年居多。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引领,精心打造安全、时代、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共建人类的网络人文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建设健康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安全网络环境

伴随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西方国家及国内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大肆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霸权侵略,妄图颠覆我国政权,危及我国国家安全。其次,网络多元价值观泛滥,“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逐渐消解国人道德价值观,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对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育产生了严重威胁。再次,网络犯罪活动增多,尤其是各种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案件增长迅速,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和攻击计算机的网络犯罪活动也日趋增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为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引领,坚决抵制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演化,教育国民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自觉抵制网络流毒,自觉监督和举报非法网站,配合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打造安全网络。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时代网络环境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道德情操的展现,是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时代精神打造与时代同步的互联网,使网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推动中国崛起和社会进步的激励力量。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通过网络现场直播,无数国人为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伟大精神所震撼;2010年互联网现场全程直播“嫦娥二号探月”工程,孕育出伟大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二十字航天精神,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它感染和激励着国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文明方式,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人们心灵的鸦片。[4]网络上充斥大量低俗信息和不文明现象,如、黑客攻击、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等。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引领,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从此成为全体网络从业者和广大网民的共同责任。中国互联网协会近几年在全国发起“大兴网络文明之风”专项活动,要求互联网业界要不断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明建设。后来又陆续《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网民纷纷响应,随后《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承诺拒上低俗网站,监督非法网站,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自觉参与建设文明健康网络家园活动。这些措施效果显著,对当前网络文明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精心打造和谐网络环境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经济利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突显,社会矛盾加剧。这些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使得部分缺乏思想辨别能力的网民只看到社会发展中的挫折和失误,对构建和谐社会充满困惑与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思想指南,是打造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核心,因而,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互联网传媒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不断加强“阵地意识”,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民情,通过真实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核心的价值体系、积极的主流思想来传播和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使互联网传媒坚持民生导向,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和谐精神,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刘世文,张燕玲,胡映雪.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08,(3).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推广、普及,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它具有以往各种文化形态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新时期,研究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科学地认识它,合理地利用它,更好地使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网络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了机遇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扩大了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

信息的传播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在网络出现之前,信息的传播主要是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但这些传播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信息量小、互动性不强等。网络则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而且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多种优势。特别是当今,更多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更是方便了信息的获取。因此,网络成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阵地、新渠道。

网络文化多媒体性的宣传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了发展,各种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得网民对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感受,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当前,我国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总人数的28.8%,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青少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新的宣传教育方式,完全可以扩大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增强其说服力。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或者群体的思想存在着差异,网络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网络文化中思想的多元化。而网络文化的多功能性,又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通过宣传、引导,对多样的、分化的思想进行引导,使人们的思想逐步统一,从而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当然,我们所说的社会思想共识,并不意味着人们无差别的认识,完全的一致,而是人们在不断地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三)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网络民主”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参与民主制固有的局限性,使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它突破了传统民主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的局限,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从而使得民主在较低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以及在较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由于网络政治的无国界、无地域、无地区的特征,使得全球各地相同目标、兴趣相近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参与民主政治的各项活动。它使人们在家里甚至在当地社区就可以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大家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制定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又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成本。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网络在民主参与、直接性、公开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政治所能要求的最高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必将为民主带来新的契机,赋予民主全新的内涵。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网络文化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反映。当今,网络空间中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主流媒体大都在以马克思主义引导人、教育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引领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当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指引社会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塑造社会道德,形成文明健康的道德环境。公民在娱乐享受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启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网络交往范围的“无限”,使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彼此碰撞、融合。同时,网络时代社会生活的变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如何在网络空间中继承现实社会中的优秀道德传统,并不断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新的网络道德观念体系,是网络文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无论如何,网络文化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塑造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其积极的培育作用是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的。

(五)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居于统领、引导的地位,也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着规范、引导作用。网络文化涉及领域的广泛,表现形式的多样,不可避免的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冲击。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改革创新。因此,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要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也要积极应对,推动理论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网络文化本身也鼓励和推崇创新,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创新中发展。网络文化虚拟现实的特征,使得现实世界可以通过多媒体界面在网络中得以完整地展现,人们利用网络工具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网络从最初的传播信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虚拟社会”,如网络文化中的“客文化”,现在则包括了播客、维客、拍客、闪客等。理论创新源于实践,网络文化中源于社会现实而又高于社会现实的形式各异的创新,必将理论创新推向更高层次。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没有继承就不能发展,没有发展也不能真正地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对网络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效应。而面对网络文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也要创新,继承已有理论成果,着眼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从而用科学地理论体系引领网络发展、社会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

(一)互联网上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互联网上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网络本身的特点,则扩大了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网络中的各种文化产品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当前,我国的网民结构中青少年占了绝大多数,而西方国家又特别善于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如电影、网络电视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价值观念,这是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的。

(二)网络文化使我国国民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意向、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而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念则应该是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网络对个人价值的极度张扬必然导致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的膨胀与泛滥。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在网络上取消政府,不要法制、忽视道德,建立所谓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王国。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强调集体主义,网络文化时代如何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已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其次,西方国家以网络传播媒介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手段和工具,直言不讳的公开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些传媒信息的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这种渗透策略造成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混乱,使其传统的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果我国群众不加分析长期浸润于这样的网络文化,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三)网络道德观念的“缺失”

网民的一些网络行为,是内心的真实反映,但由于不必考虑道德规范,也不用承担社会责任,很多人就不能做到自律。网络通讯的即时性、便捷性不言而喻,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在网络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文明或带攻击性的语言,甚至传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等,而有些网民却天然地认为网络就是“虚假的”,也不认为这种网络行为与个人道德相关。这在网络聊天、电子邮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同样,在网络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著作权的问题等。由于论坛、博客等更新速度快,现在成为了网民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和新空间,但网民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网上复制是一种侵权行为,更很少有人意识到其中的网络道德问题。同时,利用网络通讯和网络社区的网络欺诈、网络犯罪的数量现在也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除此之外,部分网民对“黑客”的认同、对“盗版”的“欢呼”以及现在备受争议的“人肉搜索”等,都涉及到了网络道德问题。因此,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四)网络文化中低俗文化的传播

我国网民的绝大部分是青少年,大部分青少年上网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找“快乐”,消磨时光,长时间使用网络只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因此,有很多人患上了网瘾。在这方面,“网游”表现的犹为突出,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充斥着暴力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2009年底,我国网络游戏的网民规模达到2.65亿人,较2008年增长41.5%。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每年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青少年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网游”的泛滥不但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学习,也影响了青少年智力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心理疾病。此外,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近年来也呈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的好奇心强、自制力薄弱的特点,让网络中的低俗文化有可乘之机。低俗文化的传播,已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巨大威胁。

互联网的便利,也给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提供了便利,有些网站为了提高浏览率,公布虚假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等,只为一已私利,完全不考虑社会影响。网络低俗文化中最严重的则是色情内容的泛滥,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低俗文化还包括诸如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恶意插件、窗口广告等。这些低俗文化的泛滥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优秀民族文化是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峰.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Davidporter.internetculture[ml.Routledge,1997.

[3]陈思坤.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基本维度[J].理论与改革,2008(6).

神经网络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技术享乐主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消解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4―0151―04

技术享乐主义,是指实践主体痴迷于技术所带来的无限的精神享受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与行为范式。它是享乐主义的技术形态,主要表现为“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无头脑地赞美新技术所带来的感性享乐,迷恋和追逐时尚的技术产品及其导致的瞬间满足、感官刺激和巅峰体验,自我放纵、游戏人生。”〔1〕受当前高校技术享乐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遭到了严重的消解。针对这一危害进行探讨,对于化解技术享乐主义的消极作用,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信息技术普及化是大学生技术享乐主义滋盛的生活基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不再仅仅存在科学研究之中,也成为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中,网络信息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全面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学校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重要工具。中国各个高校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整个校园的网络,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得到了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7月17日统计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学生网民占26.8%,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规模。

网络新信息技术会引发大学生生存态度和价值理念的变化。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并将造成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重大改革,不仅仅会引发经济生产、政治组织的重大改变,还会直接引发生存状态与价值理念的重要影响,而且对后者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前者。网络信息技术特有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作为强有力的信息传播媒介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拓宽了人类的生存领域,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处境。正是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等,对于实现人类的潜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只有当“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时候,“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3〕,因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4〕,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一切发展,网络空间的发展则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与之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导致了过度的技术依赖与享乐崇拜。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大学生的技术享乐主义。现代社会是个体得到充分张扬的社会,个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凸显。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匿名性、平等性使得个体的自我意识膨胀。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身体不在场”的交往,虽然其同样需要建立在由“身体在场”的主体意识延伸出来,但它以网络虚拟空间为载体。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实时的互动是网络空间存在的基础,是通过想象的作用形成在场的,大学生是通过在这种想象中进行的自我塑造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现实社会中很多重要的特征由于身份的隐匿已经不再重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分散性、自由性以及难以管理的特征,使得大学生享有相对于在现实社会中享有更高程度的自由,成为自己言行的主人,能够以非常开放和轻松的精神状态进入到虚拟社区中,行为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导致大学生由于缺乏责任感而自我放纵。

其次,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容易导致大学生满足于多样化的感官欲求,陷入到技术崇拜乃至技术享乐主义之中。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如果说电视由于其体积庞大,对大学生的影响还限制在家庭生活之中,而网络信息技术的轻盈化则能够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受到网络虚拟空间的影响。笔记本电脑的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无线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技术成为青少年最为热衷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近年来,新技术市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领域,先进的数码产品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娱乐方式。

首先,大学培养方式的宽松为享乐主义创造了客观条件。我国的大学生,经历了高中升学考试的拼命厮杀,往往把进入大学视为成功之后的享受阶段,逃课逐渐见怪不怪,及格成为学习目标。我国高校由于缺乏淘汰机制,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只要进入大学一般就能够顺利毕业,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与紧迫意识,未能够充分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就为大学生趋向享乐创造了客观环境。

其次,独生子政策使得大学生成为家庭的重心,这为大学生进入技术享乐创造了经济基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受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以及亲属的多重宠爱,加上整体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改善,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重视成绩教育,忽视个人生存能力教育,科学消费观教育匮乏,这使得大学生进行技术娱乐消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最后,大学生喜欢自由、追求平等、热爱新奇的人格特征为其沉醉于技术享乐提供了主观条件。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进入社会的经历,基本上都是在象牙塔里度过,人格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权威意识,喜欢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乐于追求各种各样的时尚潮流,求新求变的欲望比较强烈,这就导致他们对技术数码产品的情有独钟。因为技术产品尤其是网络信息产品消弭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距,把每个人都置于王权平等的地位,容易激发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梦想,成为大学生难以摆脱的诱惑。

二、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消解的表现

技术享乐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必须直面的重要因素。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为了能够把人从及其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发展机会。但是与之同时,技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生存状态的技术化,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导致技术享乐主义的产生。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能够使人摆脱现实的压力,在虚拟空间中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心理满足。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不完美状态,人就容易沉溺到虚拟空间中,通过虚拟空间中的虚拟满足获得精神的暂时解脱。而现代技术发展的商业化趋向又以此为盈利机遇,不断拓展技术享乐的虚拟空间。当前大学生通过技术享乐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倾向:人人大都拥有电脑和手机,每天在网络空间上花费大量时间,在宿舍的时候用电脑上网,出了宿舍用手机上网,网络游戏、网络影视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调味料。这些状况要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技术享乐主义带来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获取信息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积极的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

(一)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价值理念形成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传播迅捷的特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解体现在对社会环境的消解。网络信息技术把整个世界链接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都能够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呈现在社会生活中,传统社会里那种某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主导一切的局面被打破,经常受到不同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的比较和冲突,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国外电影、电视、游戏等娱乐内容的进入也在代表着本国的意识形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其次,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消解体现在对网络环境的消解上。网络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与之同时,也打开了技术享乐主义的大门。网络虚拟游戏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到虚拟的精神满足之中。网络游戏看似轻松而且愉悦,让人可以做到“不用与任何让你厌烦的人打交道,不用被迫倾听任何让你愤怒的言论,可以在网上进行‘孤独的狂欢’,尽情地享受‘寂寞的欢愉’”〔5〕,实际上导致了自我娱乐中的自我封闭,所能够获得的也不过仅仅是“渺小和粗鄙的快乐”、“可怜的舒适”〔6〕,结果会使个人仅仅关照自己个体的小圈子,缺乏宽阔的视野与对外界的关心,使得个体的生存状态变得狭隘、枯燥,迷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的消解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达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使大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价值挂念以及政治信仰,使之成为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认知判断与行为抉择的支撑体系。技术享乐主义却侵蚀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技术享乐主义的商业化倾向消解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技术享乐主义的商业化倾向主要是指现代技术娱乐的发展把赢取利润视为主要的目标,为此把想方设法满足人的欲望乃至把开发新的需求作为宣传营销的重点,淡化了企业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企业商家一味想着迎合大众追求自我实现和感官享受的现实需要,并通过各种广告和活动强化这种感性需要,“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7〕,利用各种视觉和听觉的手段引人耳目,激发起对消费和享乐的热情,“在消费文化中,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8〕鉴于大学生人格尚未完全成熟,在现代技术享乐的声色犬马面前缺乏健全的免疫能力和抉择能力,容易造成沉溺,忽略了心智的成熟与德性的成长。

其次,技术享乐主义的政治性因素消解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虽然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技术产品是蕴含着阶级意识形态在里面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占居领先地位,其开发的网络游戏、创作的热播影剧有意无意的都会蕴含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容,大学生沉浸其中就有逐渐被同化的危险。如《中国国防报》对美国《战地4》的批判中指出,此游戏开发公司――美国艺电公司(ea)在这款全球发行的游戏中以中国2020年国内局势动荡为背景,把美国描述为“挫败阴谋、追求和平”的代表,不但在宣传自身的价值理念,也在某称程度上抹黑了中国。在诸如《命令与征服:将军》《闪点行动2龙腾》《使命召唤9:黑色行动2》等游戏中把中国打造为一个好战的国家形象;在如《足球经理2005》以及《人民将军》等游戏中设定了台港澳地区的独立;在《生活大爆炸》、《神盾局》、《疑犯追踪》等热播影剧中讽刺中国的社会问题。〔9〕而这些游戏、影剧因其制作精良、图像逼真受到很多大学生的欢迎,但是对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的瓦解影响深远。

(三)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功能的瓦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网络虚拟空间中,利用网络电子信息交流平台,传递生动、形象、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但是在技术享乐主义的冲击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娱乐性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加之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受到瓦解。

首先,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瓦解体现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解。在传统社会中,社会舆论虽然同时包含着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但官方舆论场基本上还处于主导地位。在新技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线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人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拍摄照片、书写文字,随时上传自己的所见所感,官方舆论场在事实的占有上已经失去了控制地位。技术时代的娱乐主义倾向,比较喜欢解构崇高、化解伟大,热衷于散布更让一般人乐于接受的信息。加之官方媒体如果依旧延续传统伟大、光荣、正确的宣传模式,极易引发受体的反感,如现在网络空间中对雷锋形象的瓦解,影响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瓦解还体现在中外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的比较所导致的不信任感。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南方网、北方网等网络平台肩负“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但是由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程度较为有限,语言体系与思维结构都比较陈旧,导致了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不足。西方国家则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占据优势地位,英文网站信息总量在全球的网络信息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此外,由于西方较为开放、独立的新闻审查政策,使得西方的舆论公信力和影响力都有稳固的基础,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我国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劣势地位。西方通过网站传播其政治理念、文化观念,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合法性以及社会公信力的信任,消解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消解的本质

技术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消解的本质在于解体人的主体性与殖民人的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解体人的主体性

首先,技术的发展趋向把人视为手段而非目标。马克思早就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0〕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这是指一种向自然提出种种蛮横要求的催逼,这个要求将人聚集起来,使之去订造作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在他看来,现代技术只把世界当做一个单调的、可计算的储存物加以订造,世界仅仅成为获得日新月异的消费品的源泉,而丧失了其他的所有一切的尺度,整个世界变成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改造活动的场所,为了获得物质财富而对世界进行疯狂掠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

其次,技术在提升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在解体人的主体性。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这种交互效应,那就是“人与技术化地理解自身和世界,愈将自身提升为世界的主宰,也就愈陷入一种依赖性,使他不再有余地去从不同与‘可制作性’的角度看待物与人”〔11〕。技术享乐主义就是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解体。技术享乐主义不但影响了人的思想,还最终会左右人的行为;技术享乐主义给了人类更多的安逸的选择,与之同时也失去了对未知生命拓展的勇气;技术享乐主义创造了虚拟的数字空间给人类以虚幻的感性满足,却使人忘记了环顾周遭更加真实的生活背景;技术享乐主义看似给了我们更多地选择空间和自由,实际上强化了我们对技术的依赖与缩小了我们生存的体验范围。技术带来虚幻的满足,却使我们在感官享乐中退化了创造性和主动性,成为技术享乐的奴隶。技术享乐带给人的只能是人生痛苦与生活压力的消极逃避,而非直面生命本身的积极建构。

(二)殖民人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人的重要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源于动物又高于动物,人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存在着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相应地转入到高级需要之中。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是人最高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价值的指向。

技术享乐主义把人的精神生活引向歧途。技术享乐主义把人对无限超越的追求沉浸在对感官刺激的享受之中,否定了人的精神追求在人的超越追求中的重要性。因为技术享乐主义专注于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安逸的享受工具,使人意识不到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陷入到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难以真正领会并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技术享乐主义使人沉浸于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之中,用对虚假快乐的不断追求代替了生命的意义和高尚的价值,把欲望实现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导致了对生存世界和他人的漠不关心。技术享乐主义使人把对精神生活的超越堕落为对感官欲望的无限贪求,消解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础。

技术时代精神生活的弱化导致了道德信仰的真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儒家为主流的道德信念体系支撑着整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家国同体的价值观念和血缘亲情为核心的伦理关系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异常稳定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而在技术享乐主义的殖民扩张之下,个体的价值过分张扬,道德相对主义开始泛滥。技术主义的盛行使人自以为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追逐个人利益与个人享受成为重要的人生目标,信仰的缺席导致了人的行为的肆无忌惮。在没有道德信仰作为支撑的社会中,人们为所欲为地通过技术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在技术的娱乐中,甚至“杀人游戏”都可以作为主题而被人津津乐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在没有上帝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技术时代所导致的人类的机械化生活、碎片化生存,以及技术娱乐所发展的刺激活动,都缩小了精神生活与道德存在的空间。这种困境也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程立涛.技术享乐主义价值批判〔J〕.教学与研究,2012,(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5〕蒋余浩.网络、政府监管言论与共和国理想〔J〕.读书,2005,(09).

〔6〕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

〔7〕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2.

〔8〕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19.

〔9〕中国国防报批《战斗4》:强行抹黑中国形象〔eB/oL〕.http:///2013/1211/2432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