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5:46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1

打造医疗信息化平台

在会上,爱普生展示了emR(电子病历系统)、paCS(医疗影像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三大领域的医疗信息化输出解决方案。以emR管理为例,专门用于打印电子处方和医嘱病例的黑白一体机K200,配备双墨盒,让医生不再因为经常需要更换墨盒而耽误工作,防水耐光速干颜料墨水,让打印出的处方和医嘱病例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K200采用了独特的t引擎技术,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打印机双面打印的速度,而且双面打印功能更是节省了最多50%的纸张。K200的性能可以满足医院对打印电子处方清晰度高、保存性好、速度快、故障率低的需求。

除了在打印输出方面,爱普生为医院的X光片、超声影像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准确地呈现出X光片、超声影像或者其他的影像对诊断结果的判定非常重要。爱普生的3LCD投影机可以清晰地投影医学透视图,满足医疗用户对影像画面的色彩还原的高要求。

智能终端助力金融风险防控

为了帮助金融用户应对金融风险的实时防控,建立银行临柜风险实时监控与事中督查机制,爱普生针对金融用户推出了完善的临柜业务流程管理。作为整个业务流程改善的关键环节,存折证件打印扫描一体机pLQ-22KCSm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

以pLQ-22KCSm为例,其针对银行客户的应用需求,配备了高效扫描、全能读磁、身份证扫描,红外识别等功能,集磁条读写、打印、扫描、传输、防伪等功能于一体,还新增了根据需求指定扫描区域进行扫描和存储以及去掉指定色彩的功能。pLQ-22KCSm实现了安全票证打印、实时票据影像入库以及业务稽查的实时监控,提升了临柜业务风险监控能力。通过智能终端的一体化作业和实时联通核查的应用解决方案,爱普生可以帮助用户实现金融风险防控。

高效条码打印提高企业效率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用户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零售等各个环节的标签使用量大增。为此,爱普生推出了针对行业用户的标签打印产品和解决方案。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2

胰腺癌为何被称为“癌中之王”?

死亡率:接近100%

5年生存率为5%左右

只有10%~15%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

中晚期胰腺癌的预后差,1年生存率在30%以下,5年生存率一般不到5%,中位生存期仅6~10个月

90%的病人在发现罹患胰腺癌后,已经错失手术治疗的机会

胰腺癌这种疾病非常凶险,只有10%~15%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很多病人发现后,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很多医院收治胰腺癌晚期病人后,要么是一化(化疗)到底,要么是一放(放疗)到底,而临床实践证明,单纯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左右,如果联合放疗,中位生存时间也仅为6~8个月。如果单纯采用这两种治疗方式,副作用很大,也无法根本缓解病人的痛苦,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说非常低。

微创介入治疗:重在提高胰腺癌晚期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我的病人中,50岁左右的曹女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来看病的时候,已经是胰腺癌晚期了,失去了做手术的机会。疾病给她带来的疼痛,如果按10分计算的话,她已经达到了9分。我们为她采用了超声波聚焦疗法,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有选择地切断了癌细胞侵入的部分神经。治疗后,她的疼痛感降至1分,也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了。本来曹女士预计生存期只有3~6个月,做完治疗后,她的生命延长到了18个月。同时,在生命结束前的3个月,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说到超声波聚焦疗法,先要介绍一下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开直径为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通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血管内的介入治疗和血管外的微创治疗。目前研究表明,微创介入治疗的参与,能够将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从6~8个月延长到12个月以上,同时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肝脏转移癌。

超声消融技术:不需穿刺的无创治疗法

血管外微创治疗主要包括消融治疗和非消融治疗两大类技术,超声波聚焦疗法属于消融治疗技术,也被称为“超声消融”治疗。超声波聚焦疗法属于血管外的微创治疗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消融治疗和非消融治疗两大类技术。消融治疗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被认为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的技术。常用的技术包括超声消融、冷冻消融、射频消融等,其中超声消融技术是唯一不需要穿刺、无创性的消融技术。消融治疗主要是利用物理或是化学的原理,通过穿刺或不穿刺的方法,直接导致肿瘤的大面积坏死。像太阳光可以通过放大镜聚焦一样,超声波也可以聚焦形成一个小焦点。利用特殊装置,可以在体外将超声波聚焦,使焦点落在体内的肿瘤区域。焦点温度可以瞬间达到60℃以上,导致肿瘤细胞坏死;再通过焦点有计划地移动,就可以形成肿瘤组织的大范围坏死。

在超声消融技术治疗胰腺癌方面,它可以避免损伤胰腺周围正常组织,同时能够做到精确控制能量、控制肿瘤治疗范围。此外,它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治疗被肿瘤侵犯的神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也正是因为超声消融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它给晚期胰腺癌患者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比如我刚才提到的那位曹女士。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无法手术的iii期胰腺癌患者来说,1年生存率超过50%,中位生存时间可以达到14.5个月以上,同时显著缓解癌性疼痛的有效率也能达到85%以上。

综合各种手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虽然列举了超声消融的很多好处,但不能说治疗胰腺癌只用这一种方法就够了。肿瘤治疗的原则是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任何一项技术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胰腺癌也是一样的。胰腺癌的治疗首先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诊断基础上,一方面,需要明确病理类型。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肿瘤的转移扩散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床分期。早期的患者有条件的还是建议手术切除;中晚期的病人建议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对于晚期的病人,应当更加关注对症治疗,也就是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止疼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应该说,肿瘤的手术、化疗、放疗、微创介入治疗、靶向药物、中医中药等治疗方法,都应该考虑到肿瘤整体治疗方案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综合地运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呼吁:早发现,早治疗

虽然目前胰腺癌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手段,但因为位置隐蔽,早期癌变在体检中难以被发现,而胰腺本身神经不丰富,早期肿瘤不会引起疼痛,也缺少典型症状。但是,只要你留意自己的状况,还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就医,防患于未然的。

早期症状大多数患者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吃饭时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容易被误以为胃病。有统计表明,在医院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大概平均有6个月以上按照消化不良治疗的病史。因此,只要发现以上症状,都要多加留心,可以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来确诊病情。

如何筛查定期体检很重要,如果常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或是怀疑自己生病,可以去医院的消化内科做一个B超检查。最好选择经验相对丰富,或是专科医院和医生进行检查。还可以通过抽血化验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血液中Ca19-9这个指标异常,就要特别注意了。

tipS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3

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几方面的系统化协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未来医疗建筑的发展也需要在掌握医学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使医疗建筑从片面的功能性设施回归其内在本质:即人们所熟悉、适应、安心、信任甚至乐在其中的场所。这种发展趋势要求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来统一处理各种问题和需求,各个方面的解决方案都围绕着中心目标展开,从而形成具有高度完整性、一致性,功能、内涵相互融合和转化的总体设计概念,这就是医院规划和建设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关键词

医院建筑?系统化?融合?转化

abstract

Developmentmodeofmodernmedicineisthesystematiccoordinateddevelopmentofaspectsofbio-psycho–social.thereforefuturemedicalbuildingdevelopmentneedsforward-lookingsystematicsolutionsbasedonthemedicalscientificdevelopment.makethemedicalbuildingacomfortable,secureandfunplacedespiteafunctionalfacility.thisdevelopmenttrenddemandsacomprehensiveapproachtodealwithallkindsofissuesandrequirements,allsolutionsarefortheobjective,andformamasterplanningconceptwhichiscomplete,consistent,anintegrationandtransformationoffunctionandconnotativemeaning.thisisthesystematicdesignapproachofhospitalplanningandconstruction.

Keywords

Hospitalbuilding?Systematize?integration?transformation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2.08.001

医疗建筑由于其功能的复杂性、使用的特殊性,使业主与建筑师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首要前提就是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需求。从许多医疗建筑的最终实施结果来看,这一特性成为医院是否符合要求的衡量标准。

在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中,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一种是集中精力于医疗功能布局是否得当,以合理的医疗工艺流程为设计的首要内容,其次才是建筑空间形象、环境品质甚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表达;另一种则是以建筑形式为主体,强调建筑自身的特点而将医疗功能被动地顺从于建筑空间、形象。

这样两类设计方式和思路,都是独立、片面地对待医疗建筑的各类关系,仅满足某方面需求,而建筑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并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

在具体的医院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系统化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围绕医院预期的发展目标和既定的医疗功能需求,互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实现医疗功能、促进患者使用、传达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提出设计思路,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与措施,并创造性地归纳整合为一个精简、明确的表达形式,能够涵盖各个方面,使医院建筑的不同特性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系统化设计思路和方式要求建筑师对医疗建筑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运用建筑设计的多种方式充分表达设计意图。在医疗建筑中,建筑形象、空间环境及文化内涵对使用功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除了实现核心医疗功能外,好的医疗建筑在使用上满足高效、便捷、安全的同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轻松的环境,也能够相辅相成地发挥促进治疗的作用。

因此,医疗建筑的设计起点,应采用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视角,采用系统、全面、互动的方式,视点互换、兼顾全局,从功能流程、使用环境、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和检验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能够在设计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保持建筑功能、形式、内涵等方面的整体协调性,达到形态自然、有机融合,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也会比较全面、成熟。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号综合楼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将系统化设计方法贯穿了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最终形成建筑个体与城市环境、医疗功能与医院形象、使用要求与心理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化方案。

一、项目概况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北临黄河风景线,南面市交通枢纽,地处兰州市的中心地带,院内建筑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要建设的新住院综合大楼位于一号综合楼西侧,计划新增住院床位1600张,同时包含医疗、教研、学术及后勤综合服务等功能,总建筑面积超过120000m2。

项目建设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用地狭小局促且有较大高差,周边环境复杂,周围建筑的日照遮挡、视线干扰、安全间距等限制较多;建筑体量庞大,功能内容复杂;总体解决现有院区存在的交通、卫生控制、使用混杂等问题,并由此带动整体医院环境品质的提升;医院历史悠久,在现展中传承文化精髓并确立新的医院形象;人性化医疗环境如何在紧凑复杂的功能格局中得到体现并形成鲜明特色。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设计中归纳出几个方面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目标,全面、互动地进行系统化设计。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4

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已于4月6日正式出台,医改新方案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继续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经办管理的方式”等指导性意见。

《意见》明确了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部分的补充保险,即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自费部分和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给予补充。按照国务院对基本医疗费用交费费率水平的规定,社会统筹部分职工的医疗保险最高限额一般在4万元上下,且根据医疗费用金额的不同,还需自付20%-3%不等的费用,这并没有解决需要住院治疗的大病患者及慢性非感染性重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问题。此外,对非基本医疗项目的检查、治疗、用药都有限制,如某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品、某些特需治疗的疾病则需职工自付费用。这就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城镇职工高层次、特殊的医疗保障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补充保险。由于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其保障的对象仅包括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职工家属及子女、乡镇企业职工、学生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等其他类型的城镇劳动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这也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险。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配合,尽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要求。

针对此次新《医改方案》中关于未来医疗保障制度的描述,在认真分析新《医改意见》的同时,裸漏出三大不足:第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作用被严重忽视;第二,政府对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所需资金的相关信息严重缺失,无法对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成本和效率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测;第三,方案大部分的内容还只是原则性的阐述,操作性的细节依然缺乏,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障和非基本医疗保障各自的责任范围、保障程度、经营管理模式等没有具体的界定,不利于未来医疗保险市场的多方参与和公平竞争。

在国外,商业医疗保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美国80%以上的人口享有商业医疗保险,德国有8500万人享有此项保险,而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则刚刚起步。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我国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阻碍商业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险种开发乏力,医疗保险品种少,保障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医疗市场因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医德风险等人为因素影响下,造成医疗费用急剧上升,以致健康保险公司不敢大力开发商业医疗保险险种;二是健康保险公司有待加强在风险管理、条款设计、费率厘订、业务监督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三是部分寿险公司由于技术滞后,在兼营健康保险时人为地限制了医疗保险的发展。目前很多寿险公司推出的医疗保险属附加险,如要投保医疗险,必须先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钱去买一个养老保险作为主险,这样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各自都有优势和劣势,其特性决定了它们应在保险市场中化解不同的风险,服务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不同的保障水平,进而改善全社会的风险分配状态,最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在新医改方案中,一项重要的总体方针是强调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由于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政府的积极作为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种方式,全民医保绝不是免费医疗,政府实行的这种“公共理财”的方式一是化解目前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二是真正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想法和初衷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么一个大国家,13亿多人口,百姓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实惠吗?谁也无法预料。各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行完全依赖政府主导的、全覆盖的医疗保障过程中,有两大“症结”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其一,医疗保障的发展必须遵循福利刚性和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原则。所谓“福利刚性”是指国民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普遍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福利的这种“刚性”特征,使得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弹性,一般情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时至今日,全民健康保险早已入不敷出,主管部门不得不两次上调保险费率。我国内地目前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5%左右,而凡是实行全面医保制度的发达国家,政府收入达gdp的比例一般在30-5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财政要负担覆盖十几亿人的、并且是飞速增长的医保费用,是具有相当挑战性的。

其二,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成,实质是对医疗服务融资模式的选择,而医疗服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异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自然垄断性,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容易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滥用。各国实践证明,采取公营的社会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作为医疗服务融资的主要模式,由于其潜在的“委托-”规则,经营效率一般不高,而且在政府资源分配过程中极易造成所谓的“寻租现象”,即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从政府获取经营优势,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框架下,政府如果掌握过多的医疗融资的分配权力,除上述两大弊端外,还极易引发部门间利益、地区间利益、地方与中央间利益的博奕,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最终损害广大民众的权益。

针对“大而全”的社会医保模式可能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时,应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并重,采取分级、分段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医保模式。在日前出台的医改新方案中也应明确这种思路。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5

《意见》明确了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部分的补充保险,即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自费部分和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给予补充。按照国务院对基本医疗费用交费费率水平的规定,社会统筹部分职工的医疗保险最高限额一般在4万元上下,且根据医疗费用金额的不同,还需自付20%-3%不等的费用,这并没有解决需要住院治疗的大病患者及慢性非感染性重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的问题。此外,对非基本医疗项目的检查、治疗、用药都有限制,如某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品、某些特需治疗的疾病则需职工自付费用。这就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城镇职工高层次、特殊的医疗保障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补充保险。由于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其保障的对象仅包括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职工家属及子女、乡镇企业职工、学生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等其他类型的城镇劳动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这也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险。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配合,尽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要求。

针对此次新《医改方案》中关于未来医疗保障制度的描述,在认真分析新《医改意见》的同时,裸漏出三大不足:第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作用被严重忽视;第二,政府对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所需资金的相关信息严重缺失,无法对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成本和效率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测;第三,方案大部分的内容还只是原则性的阐述,操作性的细节依然缺乏,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障和非基本医疗保障各自的责任范围、保障程度、经营管理模式等没有具体的界定,不利于未来医疗保险市场的多方参与和公平竞争。

在国外,商业医疗保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80%以上的人口享有商业医疗保险,德国有8500万人享有此项保险,而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则刚刚起步。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发展得很不充分。我国现阶段的商业医疗保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阻碍商业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险种开发乏力,医疗保险品种少,保障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医疗市场因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医德风险等人为因素影响下,造成医疗费用急剧上升,以致健康保险公司不敢大力开发商业医疗保险险种;二是健康保险公司有待加强在风险管理、条款设计、费率厘订、业务监督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三是部分寿险公司由于技术滞后,在兼营健康保险时人为地限制了医疗保险的发展。目前很多寿险公司推出的医疗保险属附加险,如要投保医疗险,必须先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钱去买一个养老保险作为主险,这样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各自都有优势和劣势,其特性决定了它们应在保险市场中化解不同的风险,服务不同的需求对象,提供不同的保障水平,进而改善全社会的风险分配状态,最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在新医改方案中,一项重要的总体方针是强调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由于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政府的积极作为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对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种方式,全民医保绝不是免费医疗,政府实行的这种“公共理财”的方式一是化解目前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二是真正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想法和初衷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么一个大国家,13亿多人口,百姓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实惠吗?谁也无法预料。各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行完全依赖政府主导的、全覆盖的医疗保障过程中,有两大“症结”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其一,医疗保障的发展必须遵循福利刚性和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原则。所谓“福利刚性”是指国民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普遍具有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福利的这种“刚性”特征,使得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弹性,一般情况下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水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时至今日,全民健康保险早已入不敷出,主管部门不得不两次上调保险费率。我国内地目前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5%左右,而凡是实行全面医保制度的发达国家,政府收入达gdp的比例一般在30-5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的财政要负担覆盖十几亿人的、并且是飞速增长的医保费用,是具有相当挑战性的。

其二,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成,实质是对医疗服务融资模式的选择,而医疗服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异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自然垄断性,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容易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滥用。各国实践证明,采取公营的社会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作为医疗服务融资的主要模式,由于其潜在的“委托-”规则,经营效率一般不高,而且在政府资源分配过程中极易造成所谓的“寻租现象”,即医疗服务提供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从政府获取经营优势,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框架下,政府如果掌握过多的医疗融资的分配权力,除上述两大弊端外,还极易引发部门间利益、地区间利益、地方与中央间利益的博奕,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最终损害广大民众的权益。

针对“大而全”的社会医保模式可能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时,应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并重,采取分级、分段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医保模式。在日前出台的医改新方案中也应明确这种思路。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6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最终达到改善健康状态,保持健康身心的目的。健康管理区别于疾病管理,是要把原来被动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主动地管理健康的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相互沟通和互动的过程。随着医疗和it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电子健康记录的建立、健康与疾病管理平台的建立、网络服务的开展、客户应用终端的不断涌现,必将对保障公众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就是不同设备和系统间信息交互集成,达成共享,实现互操作。

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有关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和实际运作都存在着很多不清晰的认识。健康管理各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标准和规范,健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市场管理还很不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所突出的顶层设计,即“一个大厦、四梁八柱”。“四梁”即四个体系,就是要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深化医改的灵魂是以公益性为主线,公益性是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界定。遵循公益性原则,医改方案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深化医改的大思路是以制度创新解决长期性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难题。深化医改具有全面性、综合性、政府主导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设计使我们改革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7

【关键词】综合金融;交叉销售;医疗行业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西方先进的金融经营模式、理念被金融企业广泛吸收,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综合金融的混业经营模式,被认为是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很多金融企业趋之若鹜的战略发展方向,都期望通过该模式实现相关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尤其通过交叉销售大幅度提高各业务单元的销售业绩,提升在各自领域的市场份额,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不得不面对着一系列的难题。综合金融模式与医疗行业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可通过参考医疗行业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综合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综合金融交叉销售的现状及所遇到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地进行综合金融经营的尝试,平安集团经过不懈努力,收购了深圳商业银行并改名为平安银行,近期又成功收购了深发展银行;中国银行旗下开设中银保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农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且又传出准备收购一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等等。其中以保险企业在综合金融道路上走得最为明显、激进,这和保险业目前的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在当前各保险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销售渠道几乎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充分彰显了“渠道为王”的市场营销特征,而对于其销售收入贡献最大的个人人寿保险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保渠道,所以,保险企业迫切希望与银行达成战略联盟,或者直接并购。

但是,保险企业从保险领域的相互渗透,如财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等等相互业务的开展,到近期进入银行领域,如何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成为综合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其中又以“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交叉销售的效能”尤为重要,即寿险业务员在销售人寿保险产品给客户时,同时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销售多种相关的服务或产品,如财产险产品、储蓄业务、理财产品等。交叉销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对客户而言,如果他有理财方面的需求时,交叉销售更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分析客户的需求,得出的方案相对单个细分需求(如人寿保险需求)而言,更加客观、有利。同时,客户也不再需要面对多个销售人员,这将提高其购买产品的便利性,方便后续服务的跟踪和处理,减少交易成本及降低一揽子产品购买成本。

2.对销售人员而言,在提高产品销售的同时,也降低了其客户开发、管理的成本,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对于销售队伍的稳定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对企业而言,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新客户开发、管理的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上,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也可大大增加了客户对企业的粘度。

而对于如何去开展交叉销售,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经营战略情况,实行不同形式的交叉销售策略,现阶段主要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销售队伍成长,拓宽相关领域产品的知识,逐渐打造一支从单一领域到综合金融领域的多层次销售团队,统一销售企业各子公司的产品,子公司仅为理财方案的产品提供方。这种模式以平安保险最为明显,它通过丰富产险、寿险、银行等一线营销队伍的产品知识,在销售主营业务的同时,选择其他业务系列的产品进行交叉销售。

2.通过与银行签订战略联盟,加强交叉销售的深度。这种模式表现在近期中国人寿和中国农业银行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农业银行的低柜业务中提高中国人寿产品的销售力度,同时中国人寿也为农业银行提供了相应的储蓄、理财产品的销售推荐,共同提升双方的市场销售。

3.通过与中介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由中介机构作为销售方,金融企业作为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者。这种模式以阳光集团为代表,在早期阳光人寿与深圳华康保险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下,它旗下的阳光财险公司近期也与其签订交叉销售合作协议,华康主要负责前线销售队伍的建设、培养和管理,阳光财险与阳光人寿公司共同作为保险产品的供应方,为华康提供寿险、产险的产品。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的本质区别在于销售方和产品供应方的分工、合作深度的差异,但从客户的角度看都是一样的,即可以从一个销售人员处获取到不同领域的理财产品。

那么,这三种交叉销售模式在现阶段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从客户的角度,如何让其相信销售人员给出的理财方案是客观、公正,所推荐的理财产品是合理的,而且适合自己的呢?

2.从企业的角度,应该给销售人员培养何种产品知识,才能提升其销售的效能,即客户所需要的产品销售人员都熟悉?

3.从监管的角度,如何防止交叉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销售误导,避免售后发生纠纷,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从医疗行业的角度去分析综合金融销售问题及解决措施

针对交叉销售模式所遇到的三个问题,我们将如何应对呢?除了参考国外汇丰、花期的成功经验外,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国综合金融服务业的特性,在现有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中,参考较为相似行业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综合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而在现有的行业中,笔者认为医疗行业和综合金融服务业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主要从事情本质、流程、组织盈利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四方面体现:

1.从事情本质看,综合金融的交叉销售和医疗领域的患者看病,都是向客户销售解决方案,并通过产品予以实施。

综合金融企业通过销售人员与客户的沟通中,了解客户的现状后,向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理财方案、保险计划,同时通过企业的一系列产品来让这些方案得以实施;而在医疗领域,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诊断病理,并开取治疗药方,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药物来解决患者的病痛。

2.从流程上进行比较,综合金融的交叉销售和医疗领域的患者看病,流程本质基本一致,都是遵从问题确认原因诊断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的过程。

病人看病的流程:病人生病到医院挂号医生诊断医生开药方客户交费医院配药。

交叉销售的流程:客户有相关理财需求销售人员分析需求销售人员给出方案销售人员给出方案的实施建议(推荐产品)客户购买产品。

3.从组织盈利模式角度,综合金融企业和医院主要是靠后端的产品获利。

综合金融企业通过交叉销售,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一次销售多种产品给一个客户,在促进企业销售的同时,降低了销售成本;而医院的医生给患者开药方,并销售药品,通过药品售价和进价之间的差价来获取较大的利润,它和综合金融企业一样,利润点都在于产品,并不在前端的解决方案提供上。

4.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上,综合金融企业的销售误导,医院的药品回扣,成为各自行业的主要问题所在,并对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综合金融企业交叉销售可能遇到的三个问题,参考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一些经验,笔者觉得其未来可能的解决手段如下:

1.从客户的角度,如何让其相信销售人员给出的理财方案是客观、公正,所推荐的理财产品是合理的,而且适合自己的呢?

在医疗行业中,患者除了加强自己对疾病的认识以外,还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确保医生的相对客观公正性:

通过合理的投诉渠道。医疗行业属于民生的范畴,如果由于医生的一己之私而导致患者引发严重的问题,患者可以通过向医院、卫生监督部门、媒体等渠道进行投诉,只要确定为事实,相关医生都将会收到严惩,行医执照将有可能被吊销,其从医前途也几乎被断送,甚至有可能涉及到犯罪,这些代价对医生而言几乎不可接受。所以,患者认为医生的收益和风险是不成比例的,收益远远低于其所面临的风险,所以医生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故意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欺骗患者。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医生在对症下药的同时,增开一些与病情无关紧要且没有明显副作用的药品,患者通过购买市场上的健康保险产品,将医疗费用转嫁给保险公司,即引入第三方利益共同体,由保险公司的专业医疗理赔人员检验医生的药方,通过保险公司内部的一套管理机制,确保医生诊断的公正性。

参考医疗行业的做法,客户除了充实自身的金融知识,自行整理出理财需求外,对于需要销售人员给出理财建议的情况,监管部门、综合金融企业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增加客户的信任度:

对理财报告的格式化、通俗化管理,使得客户能够简单易懂地阅读。由于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强、产品设计复杂的特性,需要将其通俗化,明确告知或提醒客户需要注意的地方,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后续的纠纷。

保持专业理财咨询服务和金融产品销售的相对独立性。由于目前销售人员的理财建议都是围绕着产品进行的,从客户的角度看有一点“本末倒置”,是为了推销产品而给出的理财方案,缺乏客观公正性。如果能把这两者进行独立对待,客户可以只购买销售人员的理财方案,然后自行选择相关金融产品,那么即便是增加理财方案的咨询费用,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这种情况主要针对于理财金额较高、理财方案较复杂的客户,应由经过专业训练的金融理财规划师才能提供专业的理财方案。这和当前医疗改革中部分专家呼吁医药分家,即医院只提供药方及药品建议,对于药品的购买途径可由患者自行决定,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建立较为完善的投诉、惩罚机制。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的理财建议不放心,可要求其出具正式的建议书,并签字确认,一旦客户后续发现该理财建议出现较为严重的误导情况,可以通过对应企业、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并由相关部门进行严厉的惩罚,增加销售人员误导的风险成本。譬如当前保险业,如果客户发现保险人对其进行性质恶劣的误导、欺骗,可以向相关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核实后可取消该人的资格。

2.从企业的角度,应该给销售人员培养何种产品知识,才能提升其销售的效能,即客户所需要的产品销售人员都熟悉?

首先企业需要认识到,将全部销售人员培养成理财规划师,并接受全方位的金融理财师(aFp)或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培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为这将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很有可能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人才,被竞争对手轻易挖走。企业可按照销售方式不同分为两类:

以卖产品为主的传统销售方式。当销售人员在销售客户产品时,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分析其潜在需求,并给出相关建议,以此促进相关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将目标客户按照金融产品的需求进行分类,如人身保障计划、财产保障计划、投资理财计划等等,根据不同的类型设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包括相关计划的制定、企业产品功能的介绍等等,各销售人员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如个人兴趣、潜在客户的类型等,选择不同的培训计划。对于部分超出销售人员理解范围的客户需求,则可通过it技术平台,咨询后台理财专家予以支持。这种模式与当前的医疗行业较为相似,根据患者的病情种类不同,如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等,将医生进行分类。

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咨询服务为主,并配合企业的产品予以实现其理财需求的新型销售方式。这种理财服务需由专业的理财规划知识作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的环境和趋势,通过一定的模型分析出来的。企业要培养这种高端人才,可通过向社会招聘有金融理财师(aFp)或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资格的人员,向客户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并出具正式的理财报告,同时通过搭建相关的数学模型,以it技术为平台,实现理财方案和产品的自动搭配。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理财规划师的反馈,及时、合理地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理财产品,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行业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提升,综合金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经营道路,在借鉴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更需要结合我国的经济、文化、经营现状,从相关行业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企业、监管部门共同携手打造一个诚信、高效的经营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客户,不断努力地创造出一套使用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之路,这必将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8

在整个it业界都身处产业寒冬而瑟瑟发抖的时候,iBm以“智慧地球”――一个乌托邦式的狂想――再次让业界感到震惊。2002年,在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低谷中,iBm以“电子商务,你想有多e”颠倒众生。这就是蓝色巨人iBm――总是在众人迷失时显示出其新锐的洞察力,总是在危机关头,以其特立独行而成为瞩目的焦点。

2月24日,2009年iBm论坛在北京举行,能容纳1000余人的大会议厅座无虚席。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首次阐释了iBm“智慧地球”理念。钱大群认为,信息技术产业每隔10年~15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并催生新市场、新业务模式、新产业规律。“智慧的地球将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iBm认为,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如果我们的交通更加智慧,那么2008年初数十万人受困于暴风雪的情况或许可以避免;如果我们的地震预报和应急指挥更加智慧,那么“汶川大地震”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如果我们的食品更加智慧,全国30万儿童或许可以避免遭受“三聚氰胺”奶粉的毒害。

iBm“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

智慧地球蓝色狂想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解释了世界智慧运转的三个重要的维度: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简单地理解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传感器嵌入到各种生态系统中,从医院到备货商店、甚至诸如江河湖泊这样的自然系统。未来,这个世界将有万亿种互联的、智能的东西,比如汽车、机场、公路、管线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将是空前的,而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能够将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转变为实际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更加“智慧”的决策。

这就是iBm“智慧的地球”的理论框架。而在当天的论坛上,iBm还向大家呈现了很多“智慧的地球”的实践案例。在智能食品供应方面,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在智能医疗方面,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activeCarenetwork)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iBm所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也引来诸多的质疑和诘责。钱大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承:“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这样一个理念,主要是抛砖引玉,我们希望国内的产业界一起来参与,一起来投入。”但是他同时也表示,“iBm在过去一年中,在全世界各地已经发展了很多的方案、也有很多的案例来证明,我们的理念是可以实施的。”

停止空谈开始行动

iBm是在“出世”的精神导引下,以“入世”的态度做生意。所以我们看到论坛的主会场在大谈环保、能源、绿色、拯救地球这样的话题;而转身过来的展厅,满眼都是iBm的金融、医疗、教育、电信等行业的解决方案。只不过,他们全部穿上了“智慧”的新装,变成了智慧的金融、智慧的电信、智慧的油田、智慧的医疗、智慧的购物等等。

iBm希望智慧点亮地球,也希望智慧点亮“钱途”。在2009年初,iBm公布了其2008年的业绩报告,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创纪录地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继续存在,但iBm的收益依然保持稳定上升。

在论坛当天下午举行的中国策略会上,钱大群向媒体了2009年iBm最新的策略,就是依据“智慧的地球”中国策略,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建设。未来的iBm在中国的管理团队,将更加贴近行业和市场、重视新兴机会和渠道、合理地利用研发和全球服务的整合力量,为中国提供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2009年iBm将继续加强地方市场建设,在现有的26个分公司的基础上持续各地分公司的发展。iBm还将紧密结合中国政府的发展策略,抓住新兴行业的机会,与客户共同合作建立创新的it架构,推动医疗、能源、金融和保险等行业的新发展。在“智能的地球”的发展背景下,iBm也将加速推行跨部门整合,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在区域拓展方面,iBm大中华区客户事业部及区域拓展部总经理何国伟特别谈到:“今年你们不会看到iBm公司疯狂地开很多新的分公司,我们希望把26家分公司做得更大、更强、更深。我们希望把新招的员工安排到非北上广的地区,把员工移到第二级、第三级的城市,提高我们的区域覆盖能力。”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9

全球建筑、规划和设计公司RtKL副总裁,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LeeDap绿色建筑认证工程师

海伦・杰芙瑞(HelenB.Jeffery,以下简称海伦)一直奋斗在亚洲医疗健康项目的最前线。她有着近20年的工作经验,曾参与底特律医疗中心、约翰霍普金氏海湾医疗中心、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诸多项目,在新建工程和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生产方面备受赞誉。

虽然她对中外医院建筑都颇为了解,但是与她的沟通远没有同中国建筑师那样轻松,需要跨越理念和视野不同所带来的陌生感。当然,记者正是希望通过她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医院建筑,以期对未来发展能有新的启示。

“医院需要完善设施以吸引患者”

大,这是中国医院带给海伦的第一感觉。“规模很大,人流量也很大。”

其次是大所引发的一系列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难题。在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的现实映衬下,这些难题直接指向了医院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海伦告诉记者:“与中国所提的以人为本相似,美国有一个概念叫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医疗保健。人们希望更大、更好的医疗设施,就像他们在其他生活领域的需求一样。在美国,医院需要完善设施以吸引患者,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趋势。患者的需求在增多,不再只是简单的医疗救助,还会有更多对附属服务的需求。”

她以医院走廊为例,认为中国很多医院只有两个走道,而所有人(医生、患者、住院、急诊)都被挤到一个公共空间内,重伤患者也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通过公共空间,使患者十分没有尊严。“我们设计的时候就会进行有效分流,前面是门诊患者,其他包括急诊、病房的患者都走后面的通道。如果在门诊的后面设计一条走道进行分流,既能避免交叉感染,又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私密空间。”

当然,在完善设施方面仍受到国情限制。海伦指出,中美医院的一个很大差别是美国从2006年开始,所有的新建医院的病房都是单人间。“美国70%的医院都是私人医院,院方希望患者可以享受到宾馆级的人性化环境。另外,单人间病房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也为家属探病提供了良好的护理条件。”

海伦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单人病房相比双人病房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因此,标准提高的同时是医院环境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只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医院而言,这在目前还不现实,对于私立医院建设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好的医院建筑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海伦指出,好的医院建筑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清晰的就医标识、高科技的融合和灵活性。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医院建设近年来积极倡导的理念,但在海伦看来,中国医院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建造大型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项目方面,中国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建筑本身之外的各种因素。”

海伦举例说,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和为建筑选址呢?“在这一点上,中国正逐步树立正确模式。但是,要完全出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来考虑投资建造,这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们会建议客户,医院建筑应该从高效能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只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也就是建设能够创造价值的建筑。设计高效能医院,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水资源,而且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舒适度,提高操作效率,也能使患者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海伦认为,在操作层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就是聘请国际咨询顾问公司,但前提是他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市场。“只有了解中国医疗体系,才能把国外优秀的理念运用到中国当地的模式中去。我们也是依照这个来建立自己在不同地点的不同专业领域,运用世界最好的理念融合当地专业知识和文化,更好地服务客户。”

“建筑规划和技术规划相结合”

众所周知,数字化医院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完善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更是成为医院建设领域的“显学”。但是,很多医院管理者“上几套系统就是数字化医院”的理解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海伦介绍,美国现在在建的医院基本上都是数字化医院,它超越了地域限制,通过网络互联技术实现了全社会范围的数字化,形成了区域共同保障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相比而言,中国大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起步状态。

她指出,建设数字化医院需要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和it设备,更需要建筑及其设备的智能化,即在规划层面就做好相关工作。“和城市规划一样,建设数字化医院也需要仔细规划,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很多医院都没有这种基于数字化的考虑。医疗技术的需求发展太快,建筑之初的考虑不足,再加上资金不足,使得中国大部分医疗建筑的寿命不超过10年。”

“作为国际化公司,我们更清楚数字化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暂时不能兴建,我们也一定会有所预留。这是我们基于现实的灵活性考虑。当然,我们也希望利用我们成功的国外经验,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意见,从而逐渐改变这种现状。”

另外,海伦不赞同一些医院把医院建筑和其it系统分开规划建设的方式,认为应该把建筑规划和技术规划结合到一起。“分开建设意味着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建筑预算往往不够支付购买高级的it系统。因此,一个可以整合这两方面的方法是,聘请建筑设计咨询顾问和it专家合作,共同把it规划与建筑规划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以达到战略上的统一。患者、医生和医院的管理方都会受到医疗技术决策的影响,而优秀的it专家可以与各方互动,提出健全的解决方案。如今,医疗保健受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医院不能只对其建筑本身的设计做出预算而不考虑其医疗技术层面。”

“数字化医院建设不能太依赖it技术供应商”

谈起中国当前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海伦认为中国很多医院太依赖于it技术的供应商,而忽略了医院本身的数字化建设规划。“这些it技术供应商只是在单纯地销售产品,而不是为客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或者一个策略。国外很多医院都把it技术的规划看得很重,都会对其进行策略性的系统规划。这样,我们才能跨越供应商和制造商的鸿沟,设计出一套把技术整合到医院设计的解决方案。这是供应商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咨询顾问可以,因为他们不束缚于任何一个制造商。”

她还强调,一个数字化医院在技术层面至少包括四个范畴:医疗设备,临床系统,智能建筑系统,管理操作系统。但是,对于医院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系统和这些技术系统如何运作等问题,中国医院管理方面必须有优秀的组织决策人并作出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有远见的医院决策人会聘用战略数字化顾问规划前景、整合设计,从而获得更优化的建筑方案和数字化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采访,记者感到,海伦的不同视角给我们的医院建筑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只是我们的医院管理者需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宽广的视野,需要有建设能够创造价值的医院建筑的远见和决心。       (责任编辑吕志新)

1~2.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苏尔皮兹奥心血管中心

医疗超融合解决方案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险,运作模式,政商合作,社会公平,医疗改革,激励机制,行业标准

一、前言

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风险承保机构(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也包括社会保险机构)、民众和医疗服务机构三个主要部分。要发展医疗保障体系可持续运作模式,就要平衡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诱因。对监管机构来说,实现这种平衡,正是改革中国医疗风险转移体系的第一步。

在中国,商业保险公司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刚刚起步,商业保险公司开始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方案。一些保险公司已担当第三方管理者,协助地方政府更有效率地提供社会保险方案;另外一些保险公司更愿意承担医疗融资风险。加强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的更有效合作,以构建可持续医疗保险系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保险业的参与可以提高民众得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降低城乡的差异。政府可通过法规、推出税务优惠或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参保人口,帮助解决逆选择。但要同时鼓励在保险产品中加入控制赔付的机制。商业保险公司有经济动机与医院及其它医疗机构讨价还价,以寻求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案。在医疗融资体制中,市场力量可以成为重要且宝贵的工具。

要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中国仍须克服诸多困难。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间接参与城镇的补充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并不是最好的安排,各方的经济动机还需要理顺。要避免社保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的竞争,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要共建一个具一致性、多层次的医疗保险系统。

卫生系统自身应不断完善,减低不必要的服务和相关的保险赔付。经济诱因的不协调,最终妨碍融资模式的有效运作。按当前实行的医疗费用报销模式,容易造成风险承保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不一致的行为。医疗服务机构希望提高来自医疗费用的收入,而风险承保机构则疲于应付不断高涨的赔付率。应改革医疗服务机构的激励机制,提高医与保行为的一致性,诱导正确医疗行为,发展新型医保合作模式。

要建成一个具协调性的模式,相关各方应该共同致力于增强医疗保险科学运营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政府可以鼓励建立第三方管理机构,以提高行业运营标准。中央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政策,包括建立适当的机构和法规,将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作为医疗保险运作的指导原则之一。中国的政商医保合作可以成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参考模式。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加强合作,实施新型卫生保健的综合发展策略。

二、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险体系现状

商业健康保险是中国卫生保障架构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2003年卫生部的调查,约6%的城镇人口及8%的农村人口已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在1999年—2006年期间,健康保险(包括重大疾病及医疗费用保险)保费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40%。尤其在2001年中国入世后,保险市场的开放带来健康保险保费的显著增长。短短几年间,商业保险公司(多为国内公司)在市场推出超过千种健康保险产品。保费增长说明:由商业原则运作的风险分散机制极受民众欢迎,预计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覆盖率在2007年将会进一步提高。见图1。

商业健康保险一般是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健康保费种类与其寿险组合密切相关。例如,那些在个人市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预计将获得更多来自附加保单的保费。自2002年年底以来,产险公司亦获准销售短期健康保险保单。过去两年,在中国保监会的鼓励下,专业保险公司纷纷成立。中国首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开始作为独立实体接纳保费收入。截至2006年,中国共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广大的中国市场已经吸引了一些国外大型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落脚。

(一)补偿型计划仍存在困难

2006年中期,中国保监会与瑞士再保险公司对中国健康保险业进行了一项调研,对健康保险市场中份额较大的保险公司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对健康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赔付及投保人数等重要数据进行搜集及分析,也把初步的研究成果向保险业界、专家代表公布并展开讨论,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加深了对健康保险业务当前状况的了解,提供了就健康保险市场有据可依的观点。

2005年,健康保险的保费中,70%与个人业务有关。此外,超过70%的个人健康保险产品作为寿险保单的附加险出售。按保费计算,81%的个人健康业务来自重大疾病保险计划,这类保险无需支付实际医疗费用即可进行索赔。在中国,大多数长期重大疾病计划为人寿保险计划的一部分,需要提前偿付部分或全部身故赔偿责任。

相反,2005年费用补偿型保险占团体健康险市场的90%。这些保单按机构单位编制,承保对象为私营及国营企业的雇员。商业保险公司亦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行企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成为推动城镇医保的重要一员。可是,当前个人市场保单中费用补偿型计划占比较低,主要原因还是经营个人费用补偿型产品普遍成本较高,重大疾病保单价值看似较高,加上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可能与商业健康保险相近。见图2。

2005年,个人费用补偿计划、定额给付计划及重大疾病保单的新增保费分别为每单756元、459元及2191元。医疗保险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产品不断更新。各公司之间每份保单的保费收入也相差极大。就费用补偿型计划而言,6家公司个险新单的每单保费从192元-2757元不等,基本反映了这些公司提供的产品保障内容的差别。见图3。

重大疾病保险的利润看似很高,但这些产品长期的经济价值还不是太成熟。重大疾病计划的平均保费通常较高,对以追求保费规模的保险公司特别有吸引力。此外,经营重大疾病产品对管理的要求相比涉及到医疗开支的产品而言要低得多。

目前,费用补偿型产品的收益率对保险公司而言并不太有吸引力。平均而言,个人及团体补偿型计划保单组的赔付率要高于定额给付计划业务。在赔偿环节内,团体业务的索赔率高于个人业务。也就是说,团体及个人费用补偿型计划在中国市场中盈利性很低。据了解,一些短期保单(主要是团体保险)的赔付率超过100%。

(二)政策环境不明朗

尽管商业保险规模迅猛发展,但多数健康保险计划的保障范围局限于重大疾病而不是医疗费用。从公共政策角度去看,以重疾或其它定额给付计划代替费用补偿型计划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在当前政策下,商业保险公司面对的政策环境不明朗,社保与商业保险的经营范围分工不清楚,限制了它仃树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贡献。

1998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到2005年底,覆盖了1亿的城镇职工与3700万退休职工,约占国家人口的1/10。按十一五规划,政府希望到2010年把覆盖人口扩大到3亿。

在其它以全民健康保险为主的国家,商业医疗计划的目的,一般是提供补充医疗项目,如非紧急手续。在中国,政府还未为强制性社保与自愿性的商业保险作区分和界定。在当前政策下,商业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地方部门间接参与城镇地区的补充医疗保险计划。

另外,可能因为“大政府”观念,一些地方部门有加大经营规模、超越基本范围、强制补充保险并自我经营的现象,这与国际潮流相违,限制了商业保险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

(三)推动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干意见》并没有详细提供具体的方法,其中一个可行的模式是政商部门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邀请保险公司管理政府主导的保险计划。另外,政府可以清楚界定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范围,结合市场力量,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机制。

保险公司可利用其专业知识,来推行社会保险计划。山东省的一项对照研究发现,保险公司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鼓励医院竞标保险合约、实施定额支付方法及药品报销目录系统,有助于控制网络医院的医疗费用。尽管有证据表明保险公司可有效推动社会保险计划的实施,但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系统的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见图4。

中国实际上也不乏成功的政商合作模式范例。在福建省厦门市,中国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自1998年起协助社保机构为城镇职工提供大病补充医疗费用保险。城镇职工每人提取53元购买一份保险,在保单年期内可获得5万元以上的医疗开支的赔偿。太平洋保险在头几年曾承担此项风险,但因为经营亏损最终令该公司决定以第三方管理者的身份经营。根据最近安排,为了提升第三方管理者的赔付管理能力,太平洋保险在这方面的收益是按当年的统筹资金的经营效果计算,然而由于缺乏法定权力,其改变医院诊断决定的能力仍然十分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