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十篇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十篇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5:47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档案;管理模式

高校大档案管理,是指将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集中统一地由高校档案机构保管的一种管理模式。高校实行大档案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可以确保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校史研究和教育、理顺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环节,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步伐。

高校“大档案”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7号令(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后。2008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主任牟阳春,以“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为题,对《办法》进行了解读。在解读《办法》的特色及现实意义时强调了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大档案”理念。《办法》将学生档案纳入归档范围,而且单独设类,彰显了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档案的理念。《办法》强调高校档案机构要重视和加强“对于与学校有关的各种档案史料的征集”,突破了传统归档理论的限制。高等学校“归档的档案材料包括纸质、电子、照(胶)片、录像(录音)带等各种载体形式”,这对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完整,对于加大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方便学校和社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北京普高院校档案管理模式现状

依据教育部2012年4月的北京普通本科院校名单,笔者对57所北京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考察、电话咨询和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到有8所高校实行了大档案管理模式,并对这8所学校档案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北京57所普高院校档案机构基本情况

1.1领导体制。通过调研,8所高校的档案机构领导体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校长领导下的独立(正、副处级)单位,如清华大学档案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档案馆;第二种是挂靠党政(校办)下的(正、副处级)单位,如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北京科技大学档案馆;第三种是档案工作委员会下的执行机构和职能部门(正、副处级)单位,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

1.2管理体制。8所实行了大档案管理模式的高校,其管理体制均按照《办法》规定,校长主管学校档案工作,分管档案工作的校领导协助校长工作。馆内均设有馆长和副馆长1名~2名。工作人员在10名~20名。学校各部门均设有档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档案工作,部门领导为本部门的档案工作负责人。

1.3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通过对8所实行大档案管理模式学校的调研发现,各高校的机构设置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按专业设置的“条”管理方式,即在馆内设置文书档案室(科)、科技档案室(科)、人事档案室(科)等,各科室从指导—接收—整理—装订—排架入库—统计—鉴定—保管—提供利用,实行“一条龙”服务,另设技术(或信息)室、编研室。另一种是按职能设置的“块”管理方式,即在馆内设置保管利用室(科)、接收指导室(科)、信息化建设室(科)、编研室(科)等,档案工作人员按自身的职责工作。还有一种是在馆内设置综合档案室和人事档案室(或学生档案室)。综合档案室负责十大类的综合档案,室内设各专业岗;人事档案室负责教工干部档案和学生档案。

2影响高校实行大档案管理的因素

2.1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高校档案领导体制分三种类型,即独立型、隶属型和综合型。[2]独立型是指档案管理独立运行的体制。通过建立独立运行的综合性档案机构,实行学校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调研中,8所实行大档案管理的学校基本属于独立型,这些学校办学历史长、规模大、层次高,实行大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独立型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相对较高。隶属型是将档案与文秘或行政管理融合的运行体制,档案工作大多是隶属于党(校)办公室。由于档案工作的专业化很强,使得在该种体制下,党(校)办领导对档案工作的管理较弱,限制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个别高校,档案工作没有建制,仅仅在党(校)办公室下设一个档案岗且兼任多职,无法有效发挥档案的管理与服务职责。调研中有25所高校属于隶属型,其中相当一部分学校无论从办学历史、规模、层次上都不逊于8所实行大档案管理的学校。之所以没有建成独立型,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大档案管理观念。隶属型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相对较弱。综合型是把档案纳入图书、资料管理,以期实现档案、图书、资料管理一体化的目的。国外高校大多实行该种体制。调研中有2所高校属于综合型。笔者认为,国外高校档案工作是在一套严密性、完整性、标准性极高的办学体系中运行的,各环节畅通,管理性工作量较少,同时信息化、数字化程度高,开放性强,利用者可以自行进行查询已开放档案,档案人员的服务重点是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工作性质与图书馆性质基本相同,合并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我国高校内部运行体系紊乱,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除了建立档案馆的高校,大多数档案室都是学校的内部机构,不对外开放。即使设档案馆的高校开放性也不强,档案工作者兼有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责,工作内容庞杂,强度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造成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将档案与图书、资料合并管理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相互促进的作用与联系。故我国高校档案工作不适应综合型的体制,综合型往往限制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2.2机构设置。大档案管理就是学校全部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27号令颁布后,各高校讨论较多的就是学生档案、教工干部档案纳入高校档案馆是否合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办法》之所以没有提出高校档案机构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正是由于新加入的学生类档案属于临时性档案,档随人走,不属于学校永久保管的范畴;教工干部档案虽然也具有流动性,但相对稳定,并未列入《办法》的规定范围。据调研,《办法》颁布后,部分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在档案馆下设立人事档案室,将教工干部档案与学生档案一并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进行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档案管理,而更多的学校则持观望的态度。

3实现高校大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路

3.1树立“大档案”观念。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2010年12月14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第一件主要工作就是树立“大档案”的观念。[3]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档案工作也应将树立大档案观念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3.2建立适合高校大档案管理模式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对于符合《办法》设立档案馆条件的学校,应设置独立建制的档案馆,实行大档案管理,并成立档案工作委员会。档案工作委员会是由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以及档案机构负责人组成,档案机构作为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和职能机构;各归档部门设立档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档案工作;部门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对本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学校上下形成一个大的档案工作网络,保证各环节紧密配合,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由于档案馆的服务职能较强,管理职能相对较弱,档案工作委员会正可强化档案馆的管理职能,确保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对于办学历史短、规模较小、档案数量少的高校,更应从长远考虑,树立大档案观念,建议将档案机构设置为学校的直属机构,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加快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的步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长远发展服务。

3.3确保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学校档案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档案工作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加强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实行大档案管理,才能满足学校长远目标的需要。因此,应制定学校档案工作五年规划,作为学校五年规划的分规划,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应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以保证学校总目标的实现。

3.4合理设置机构和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好的管理模式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因此,研究高校大档案管理模式,除了研究它的体制、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外,还需加强档案部门内部管理方式的研究,以减少由于体制等原因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按照专业设置机构的“条”管理方式,适合于档案数量相对较少的高校,优势是由于只负责一类档案,档案人员对该类档案业务熟练,程序清楚。缺点是一旦该岗档案人员离岗,其他人不能立即适应该类管理。按照职能设置机构的“块”管理方式,适合于档案数量较大的学校,其优势是科室内人员对本科室的工作均熟悉,一旦该岗档案人员离岗,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加,应相应改变管理方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至于在档案机构内设人事档案室的管理方式,其优点在于:档案部门属于专业技术岗,人员稳定,业务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保管条件,同时档案部门具有档案编研的职责,有利于人事档案的编研、开发与利用,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档案工作思想。缺点是:人事档案纳入高校档案部门管理后,工作量成倍增加,部分学校人员编制没有随之增加,或增加得很少,造成档案机构超负荷运转,苦不堪言。笔者认为,若将人事档案移交档案机构,必须相应增加专业人员。

3.5强化管理职能与完善服务职能

3.5.1强化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全校档案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对全校档案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收集工作的前端控制,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与完整;利用档案开办展览,举办档案法律、业务知识竞赛,与院系、团委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使档案部门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了解学校历史的爱国、爱校教育基地。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使档案工作真正深入到每一名教职工、学生的头脑,真正形成一项全校性、全员性的工作。

3.5.2完善服务职能。在保管好、用好档案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整合以及二次开发利用,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和实体安全并有效提供利用;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将档案的提供利用服务上升到为编研服务,为教学、管理、科研以及校园文化、校史文化建设服务。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项目编号:KG11-03013)

参考文献:

[1]牟阳春.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9-26(2).

[2]韩秋黎.学校档案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高校档案编研的现状出发,探析了高校档案编研的基本理念,提出了高校档案编研的基本方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档案的要求,无论是档案的规范性,还是档案的创新性,都越来越高。如何加强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使高校档案管理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要求,这是高校档案馆及其管理部门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突破传统的档案汇编、整理、被动服务的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开发档案资源,对高校档案进行深加工,为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进言献策,提高高校档案的社会服务性水平。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必须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档案编研工作顺利进行。

一、高校档案编研的基本现状

从高校总体情况看,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编研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党政管理决策参考的需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档案编研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编研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根据原国家教委6号令第三条规定:“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等学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认为档案管理就是把处理完的文件装订整齐放在铁柜内不要丢失就行了,并未重视档案机构的完善和人员配备。有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只设有档案室,配备2-3名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工作人员只能忙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日常借阅,根本无暇顾及档案编研;有些高校成立了档案馆,但除少数馆设立了编研部(科)外,大多数档案馆内部的职能机构设置采用按档案类别划分的形式,每个部(科)工作的主要职能与上述档案室近似。由于没有明确的编研机构和编研人员,编研工作的随意性很大,编研工作也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

2.档案编研的组织性、计划性不强,编研成果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档案馆的工作重心侧重在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上,作为档案管理过程重要一环的档案编研工作往往未被纳入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时为迎接检查或升级达标就临时组织部分人员搞突击。而档案编研实质上是一个科学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它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仓促上阵的编研人员重负之下无暇钻研档案编研理论,也无暇进行需求调查,工作不能有的放矢。这样编研出来的成果大多是一些原始材料的简单汇总,信息含量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即使印发到一些职能部门也被束之高阁,从而给档案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3.档案编研起点低,编研成果难上水平

档案不仅要“编”,而且要“研”,编和研是既独立又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研”有调研和研究两层含义,它是编研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于编研的全过程,能使编研进一步深化;而编又是研的目的和结果,不能只编不研,或只研不编,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同步发展,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目前,有不少高校的编研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只编不研或编多研少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编研的种类不少、数量较多,但在质量上缺乏一定的深度,学术性不强,大多局限在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编研,不次文献的编研寥寥无几,与高校其他学科的水平和成果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4.档案编研囿于思维定势,缺乏工作预见性、前瞻性

高校的档案馆藏反映了学校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足迹,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当今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作用的价值不可低估。但档案工作人员传统的“坐等上门”、不与外界广泛联系沟通的现状仍然存在,用户与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只有“你来”,没有“我往”,极具价值的档案资源“养在深闺无人晓”。因此,必须加强档案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只有深人到职能部门去调查了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编研才能出“精品”、受欢迎。

二、高校档案编研的基本理念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目前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并没有引起高校管理部门和档案馆的高度重视。为此,很有必要对高校档案编研的基本理念进行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档案业务知识,对收集整理的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编研,使之成为更加系统、完善、精炼、有用的档案资料,为利用者提供方便,为高校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这表明,它是一项具有创造性,预见性、前瞻性的业务活动。因此,高校档案编研的基本理念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高校可持续发展为服务宗旨,深人研究高校管理部门及院系和社会各界对档案的要求,高校管理部门、各院系、档案馆等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档案编研工作,档案馆职员要从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这些角度来开展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比如,目前有些高校有关科研方面的档案,只是停留在历年资料的简单汇集上,对这方面资料的分析还是个空白。再如,有些高校在学生招生人数方面、高校的教学设备方面、高校师资方面等等,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汇编,至于这些方面的比例关系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编研,等等。类似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工作目前在许多高校还是个空白。从2002年我省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估中,评估专家在许多高校都发现了许多类似于上述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所有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档案编研的基本理念,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的简单汇编和整理这个层面上。因此,一方面必须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当前高校档案编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档案编研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必须加强高校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以提高档案编研的水平。三、加强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对策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若要全面开展起来,产生社会效益,就要调动全校各院、系的积极性,把院系的兼职档案员与专职人员组成一支编研队伍,报课题、立项目,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具有创造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系统工程。为此档案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和深人领会档案编研的基本思想,全面应用管理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网络、教育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围绕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1.强化档案编研思想

传统高校档案管理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代高校发展的要求,不利于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不利于促进高校档案研究工作的开展。档案编研的理论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但是,如果没有档案编研的开创性研究,档案编研工作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要从思想上强化档案编研,才能加强档案的编研工作,开创高校档案编研的新局面。高校档案馆馆长尤其要率先强化档案编研工作思想,才能组织力量,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胜极强的活动,学校在安排档案馆馆长人选上一定要选专业对口的人才,这样,才有利于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编研队伍,深人开展编研工作。

2.专职档案员要主动与各部门接触,了解各部门对档案的需求

当前,大多数高校档案工作思路是兼职档案员每个学期期末把本部门相关档案材料移交给档案馆,然后专职档案员再进行一些整理和汇编。笔者认为,这种工作思路不适应现代高校发展要求,档案馆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档案编研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档案编研成果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才能满足高校和社会的需求。因此,专职档案员必须加强与校各部门的联系,加强交流,了解他们对档案资料的实际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专职档案员要主动与档案查阅人进行交谈

这是获得档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因为,档案查阅人是档案需求市场的主体,通过与他们亲切交谈,可以更加深人了解高校和社会各界对档案需求情况,从而有助于明确档案编研的方向,使档案编研成果更加具有实用性,其利用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档案工作的作用将更加充分地得到发挥。

4.加强与其他高校专职档案员的交流

高校的发展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在档案工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各高校专职档案员相互交流有助于彼此共同进步。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参加会议、书信往来、电子邮件,电话交谈,等等。这既可以促进彼此的友谊,又可以促进彼此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5.专职档案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开发对学校、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有价值的专题档案

在这项工作中,专职档案员要具有奉献精神,责任心要强,工作热情要高,钻研劲头要足,要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能,认真对待。

6.要经常召开研讨会,商讨档案编研工作,主动将工作思路向主管档案工作的校领导汇报

一方面档案编研工作要有正确的方针指导,有校领导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要发挥档案编研成果在校各类决策当中的指导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7.加强档案网络化建设

档案网络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编研的主要手段,也是档案编研成果传播的重要渠道。档案部门应从人才、设备两方面加强档案网络化建设。但是,网络安全以及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是高校档案网络化建设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引起注意,并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3

(一)建章立制,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树立依法治档的权威性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大法,围绕这一根本大法,各个高校纷纷建章立制,制定了一系列的档案规章制度,例如《档案归档办法》、《档案借阅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逐步完善档案法规建设,督促各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努力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档案意识,主动地依法归档。

(二)提升整体素质

优化档案收集体系档案工作者和兼职档案员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对于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方式通过电话联络、QQ交流、微信等方式同心协力,良好合作,才能解决教学档案收集中的难题,确保完整规范归档。

二、与时俱进,拓展编研

高校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的目的是“藏为用,用促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工作者不断创新档案思维模式,拓展档案编研渠道,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建设现代化的数字档案馆。

(一)挖掘资料,拓展编研

“编”“研”紧密结合高校教学档案编研是对原始教学资料的加工和研究,既要体现“编”又要具有“研”的特点。所谓的“编”是指在原始教学档案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理汇总或分类统计,而形成的文件汇编、史料汇编等。例如,高校的《xx大学教学大事记》、《教学名人录》等。“研”则是指在充分研究教学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编写汇总,既遵循原始材料,又有所突破。例如,北京大学编写的《书生本色,学者风范》等;山东大学编写的《山大第一》等。

(二)创新选题,创意选材

注重实用教学档案编研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充分挖掘档案的使用价值,提高档案馆的声誉和档案工作的地位;同时,教学档案的编研又要贴近生活和现实,能够广泛地满足全校师生乃至社会群众利用教学档案的需求,这是教学档案编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现教学档案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特色编研,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教学档案编研不仅要注重实用性

还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需要,编写专题性的成果。例如,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结合本校“石油”特色,开展“石油”方面的专题编研,既能留史传文,又能咨政育人服务全校师生和社会。

三、科学管理,高效利用

高校教学档案立档单位众多,形式多样,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档案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创建科学系统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教学档案管理的实践提出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双管齐下,强调纸质与电子同步归档

为确保教学档案完整规范归档,强调各个归档单位在移交传统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归档(或不宜电子化的文件除外),既能保护纸质原件,方便开发利用,又能丰富教学档案的馆藏量。

(二)统筹管理,建立教学档案工作网络

教学档案立卷单位众多,建立完善的档案工作网络,档案工作者和兼职档案员才可以随时探讨归档问题,进行良好互动和沟通协调,确保教学档案归档准确率和完整率。

(三)加强调研,提升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化档案馆

调研作为档案管理者和工作者外出学习的一种方式,不仅能够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把握档案发展的主流方向,丰富自身的档案知识,拓展档案视野,而且能够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创新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现代化的数字档案馆。

四、结论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4

1.1直接为高校加强管理、科学发展提供最全信息。

高校档案部门主要通过对各类档案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加工,将准确的、可靠的各种档案信息,按要求、按专题分门别类汇编成系统性资料提供给各级领导、业务部门调阅使用。利用这些编研成果,调阅使用人员可少花时间、少费精力,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全面完整和准确可靠的资料。高校档案部门通过编研工作,改变过去那种“看门守摊”和“你来我借”的被动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地为高校加强管理、科学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全面信息。

1.2主动为高校推广先进、介绍经验提供最新信息。

高校保存着成千上万的档案,既载有成功的经验,又记录失误的教训,这些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但这些档案平常都淹没在档案馆室的陈纸故堆中,不是人人都了解的。高校档案部门可以将档案中有价值的、有推广意义的资源信息,撰写成编研成果,在高校内部或社会广泛传播,使高校成功经验或办学理念在社会得到推广应用,开花结果。通过编研工作,使“静止”的档案信息变成了“流动”的档案信息。“死”档案变成了“活”档案,“陈”档案变成了“新”档案,沟通了高校档案信息的内外交流,便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校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得到发扬和推广。

1.3积极为高校领导决策、教学服务提供最佳信息。

高校档案部门不能停留在“收收发发”、“借借还还”这种服务方式上,要改变人们把高校档案部门工作看作是资料库和图纸库的模糊认识。高校档案部门不能满足于编辑汇编、写写简介这种低层次的利用工作,而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调研报告,提出改善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发掘档案资源的最佳信息,拿出高层次的有份量的编研成果,为高校领导决策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高校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4及时为高校档案晋级、水平提高提供最快信息。

高校档案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如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编制检索工具、安全保管等都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搞好档案编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做好这些工作是无法进行编研工作的。从另一方面说,通过编研工作,可以看出档案归档是否完整准确、鉴定组卷是否规范合理、检索工具是否齐全、保管条件是否安全、档案晋级是否达标。一旦发现问题,即可及时改正、补充,从而使文件资料的归档率、完整率得到提高,整理组卷更为合理,保管条件更为安全,档案晋级早日实现。这就是通过编研工作,自我发现自我检查自我改正,为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最快信息。

2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形式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以高校档案为主要对象,在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参考资料,撰写专题文章,形成编研成果,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实用性。高校档案是学校本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学校,其主要利用者是本校教职员工,因此高校档案编研工作首要的特点就是实用性,是为本单位服务的。所以,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应从高校的实际出发,确定编研课题,撰写出符合高校发展需要的档案编研成果。

二是技术性。对于高校来说,教学档案记载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效果,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各个历史时期限的教学管理、教育质量面貌,在高校全部档案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学校教学档案富有成效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档案编研人员要对这些教学档案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评价,综合归纳,这就要求编研人员了解档案、熟悉档案,也就是要求编研人员要了解和熟悉档案所记述和反映的教学业务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拿出合格的档案编研成果。因此可以说,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

三是真实性。编研人员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教学规律,实事求是地开展档案编研工作。高校档案编研成果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因此,编研成果的内容和所取得的数据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仅选题要科学,选材要忠于原文,而且在编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一个数据、一段文字都要仔细核对,绝不能出错,确保档案编研成果的真实性。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范围,按不同加工层次档案编研成果的类型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根据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文件(或原始文件的复印件),按时间或不同类别汇编成册。一次加工档案编研成果主要是利用原始文件或复印件汇编而成,基本保持档案原貌,继续发挥依据作用,其加工编辑比较简单。如《高校年度发文汇集》、《教学评估文件汇编》、《学籍管理规定》等。

第二层次是对原始文件进行摘录、缩编、剪辑,并按一定要求重新组织编写而成。按专题特点,进行加工归纳,形成概要性、介绍性资料。如《学校大事记》、《学校组织机构沿革》、《高校院系介绍》等。二次加工档案编研成果改变了档案原来的面貌,针对性强,信息相对集中,提供利用简便迅速,既有依据作用,又有参考作用。现有的高校档案编研成果大多数属于此类。

第三层次是在对档案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的基础上,编写形成的一种新的参考材料。如《高校××年发展史》、《高校志鉴》等。三次加工档案编研成果的编写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编写难度比较大,对档案编研人员的要求特别高。这一高层次的编研成果不同程度地产生其他材料没有的知识和内容,形成了新的知识产品,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新增加的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可以说,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档案编研成果,基本满足了高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高校档案编研成果的形式,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常见的有八种形式:

一是专题汇编。专题汇编是将反映同一问题的一组文件汇集成册。可以是全文汇编,也可以是摘录汇编;可以是文字汇编,也可以是图形汇编。

二是大事记。大事记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反映学校一定历史时期与一定范围内发生的大事要事的真实的文字记录。大事记述范围要准确,力求大事突出,要事不漏。

三是组织机构改革。主要是将学校组织机构和院系结构等方面的情况编写成册,供高校领导、人事部门及有关方面研究使用。

四是简介。主要是对档案的内容、范围作简单的介绍,为利用者选用档案提供线索。简介突出“简”字,简明扼要,要点突出。

五是手册。手册大多是专业性的,具有简明、实用、方便的特点,是深受高校领导和业务人员喜爱的资料齐全、知识全面的工具书。

六是志鉴。志鉴是以记述学校综合情况为内容的历史性资料工具书,编纂志鉴对档案史料的征集和档案编研人员的要求较高,学校领导及各业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并在志鉴主管部门指导下才能完成。

七是文摘。以简单的文字摘录档案的主要内容,便于人们了解档案的概况。摘录要精炼,文字要简短。

八是调研报告。主要对某一个专题、某个专业、某项技术的档案进行综合研究后编写的专题报告。高校档案编研成果除上述形式外,还可以列出不同形式。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编研人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高校的特点,切忌单纯追求编研数量,而不顾实际需要带来学校成本增加,给学校造成浪费。

3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知识性较强的工作。努力完成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确保在档案编研成果上出“精品”夺“名牌”,是高校档案编研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提高高校档案编研人员的素质。

档案编研人员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做好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档案编研人员要加强理论修养,改进思想作风,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确保档案安全,自觉遵守档案法律法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特点要求档案编研人员除了具备系统扎实的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熟悉和掌握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学办法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才干和办事能力。要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高校档案编研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水平和办事能力越高,档案编研的水平就高,编研成果的质量也就越高。

其次,依托档案,拓宽渠道,扩大高校档案编研素材的来源。

高校档案是搞好编研工作的来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档案提供给编研人员使用,是无法开展编研工作的。但是,仅仅依靠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搞好编研,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特别是提高高层次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不能局限于高校的档案资源,还应该拓宽渠道,扩大编研工作基本素材的来源,广泛收集国内外知名高校教育、教学和教改文献。从这些文献资料中,了解和掌握国内国外同行业的水平。通过对本学校档案和国内外同行档案史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对比,作出评价,编写具有一定深度的编研成果。因此,高校档案部门除加强内部文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外,还应注重收集与高校有关的各种教育、教学和教改文献,不断丰富编研工作的素材,适应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需要。

再次,部门配合,优势互补,增强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合力。

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理所当然应由高校档案编研人员来完成。但在多数高校存在这样情况:

一是由于编研人员知识的局限性,对种类繁多的高校档案、特别是内容丰富的教学档案难以全部熟悉;

二是胜任编研工作的档案人员不可能配备足额,无法承担大量的编研任务。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档案部门可以聘请其它部门的专门人才协助,合作完成提出的编研课题。通过高校档案部门和其它部门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合力,既完成了编研工作的既定任务,又提高了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

最后,建章立制,奖惩分明,保障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实施。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高校工作特点,建立健全高校档案工作的各项制度,确保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对在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档案工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予以奖励;对在改善教学管理、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档案编研成果,应该列为参加高校科学成果的评奖范围。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成人高校档案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档案管理,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录和凭证,为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已被社会各届认可和重视。2008年9月1日,国家教委以1989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为基础,修订了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新修订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这一办法的制定,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成人高校档案管理更全理、规范,有章可偱,更促进了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和业务的规范化,奠定了成人高校档案资源共享的基础制度保障。

一、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成人高校档案管理与普通高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近年来,成人高校已稳步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步被学校所重视,许多成人高校已将档案管理纳入管理范畴和考核制度。但随着成人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随之而来也出现许多管理上的问题亟待解决。

1、人员配备不科学,制度不完善

成人高校档案管理水平普遍较为薄弱,在人员配备上不健全。许多学校档案管理没有专人负责,都是由人事、行政、教务、学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进行管理。由于他们平时有各自的工作分工,加之没有专业的档案业务知识,对档案收集、分类、录入、保管等工作缺乏专业化管理,势必在档案保管中出现纰漏,影响学校发展的历史记录的积累,影响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上,没有针对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使档案管理工作无约束、不规范。

2、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在当今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覆盖了各行各业,档案管理技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很多学校档案部门仍延用手工式管理方法,即使做到电子化管理,也是进行简单的录入检索,工作效率低,检索繁琐,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传统的档案收集、保护、利用的单一模式直接造成了服务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二、完善成人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索档案管理新途径

1、管理方式由传统手工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

长期以来,高校档案管理一直延用普通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由于手工管理工作效率低、检索困难及保存占用空间大等诸多特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已进行以传统手工管理方式为基础,慢慢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过渡,逐步形成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双轨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校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编制与建设,提出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和建议。研究探讨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学校办公自动化的衔接问题,真正从文件形成初期做好文档一体化。对于已存入档案部门的档案资料,在保证文件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做好档案条目录入工作,实现档案条目检索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管理模式由被动执行向主动决策转变

学校档案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把档案工作重点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学、科研服务,使学校档案成为教学科研重要依据,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成为师生研究学习的场所。立足馆藏档案资源,面向学员及整个社会,努力实现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优质高效化。

成人高校的学员多为在职人员,所以教学形式方法更侧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每年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的材料、教学科技资料相当丰富。档案部门应根据档案数据资料,及时准确地把学校各类信息主动汇报到机关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可以通过教学档案,了解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学生构成及教师教研情况;根据学员构成,了解每年在各个地区的招生人数;根据就业情况,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通过对教师业务档案的了解,可以调整师资结构,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另外,通过档案展览、校史展、网上信息开放等方式,逐步让师生员工接触档案,利用档案资源,让馆藏档案发挥更大作用,让师生员工重视档案资料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使他们由被动地提供档案变成主动参与档案资料的收集,档案部门还应想方设法把被动的档案史料作为主动服务于现实工作的工具,要以本校档案资料为基础,贴近学校中心工作,推出高水平、实用性的检索工具及编研成果。

3、服务方式由被动封闭向主动开放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成人高校继续深造,以适应自身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历认证、成绩查询等业务越来越多,社会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对档案需求在内容上越来越广,在利用率上越来越高,在服务领域里越来越宽,在服务方式上也越来越精。用户迫切要求档案部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即从用户等待服务转向超前服务,从提供纸质证明转向电子与网络相结合的立体服务,从检索工具式服务转向编研成果式服务等。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转变服务机制,树立服务意识。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把自身档案部门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服务。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组建档案介面,适时档案信息,可在内部管理网络上档案检索及编研成果,以方便学校职工对信息的查找和利用,可在外部网上学生学历认证服务等信息,为及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学生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工作部门应调动自身积极性,找准档案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为学校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服务。把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逐步形成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6

通过多年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践,一方面扩大了高校收入分配的自主权,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内部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了高校的内在活力,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科学设岗定编,以达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效果。高校已实行竞聘上岗,但部分高校的这种竞聘上岗往往流于形式,一轮竞岗结束,只有少数岗位调整,还有个别岗位出现因人设岗的倾向,未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另外,部分高校在实施中基本以单一的“可以量化、可以测评”的考核指标为主,例如以教学工作量、论文篇数、论著、发明专利等进行数量累计考核,淡化了高校的育人及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常见的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有人为了评聘上更高一级的岗位并取得更高水平的绩效工资,在学术上急功近利,滋生了学术腐败,这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

在高校由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2015年末,笔者在本校拟进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之际,随单位同事一起先后调研了西部地区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分省属高校,其中四川省5所,重庆市1所,广西省1所。通过座谈交流,重点了解各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具体内容、分配特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双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对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完善路径提出笔者浅见,以供参考。

一、调研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基本思路

笔者先后调研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都采取了校、院两级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二级单位的分配自主权。他们参考了多种指标对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分配,划拨到各二级单位自行发放。各二级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细则经过本单位三分之二及以上教职工签字同意并报学校备案后执行。这些高校分配方案总体上兼顾了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教辅人员的利益,尽管分配模式不尽相同,但对绩效工资的分配都自上而下进行了统筹并进行总量控制。

二、调研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几种模式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性文件中,高校的绩效工资都包含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40%。通过归纳调研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有如下几种模式。

1.按岗位设置进行分配,突出业绩贡献

(1)绩效工资总量的分配比例

采用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高校,其基础性绩效工资占65%,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4%,调节基金占1%。

(2)基础性绩效工资算法及发放方式

高等院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合理规范的岗位编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考核制度。高校应根据岗位类型确定不同序列的岗位绩效体系,适当拉开不同岗位序列及同一岗位序列内不同岗位层级人员的收入差距,以便增强薪酬的激励性,同时完善内部公平性。采用这种“按岗位设置进行分配,突出业绩贡献”分配模式的高校,基础性绩效工资实行学校统筹发放。根据教职工所聘岗位等级的职责和任务,采用设置权重系数或明确制定绩效工资指导性标准的方式,以岗位津贴的形式直接发放到职工个人。基础性绩效工资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基础性绩效工资=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当量×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

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当量根据学校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和岗位聘任情况等因素确定。各类岗位人员享受基础性绩效工资需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学校根据各单位受聘人员对应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按月将各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划拨至各单位,由各单位结合受聘人员岗位、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和年度考勤考核情况,核准上报,由学校按月发放。未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或未认真履职的人员,由各单位核算并报人事处扣减。

(3)奖励性绩效工资算法及发放方式

教学科研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为激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而设立,其标准主要依据各单位对学校的贡献大小和竞聘上岗人员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岗位职责后所取得的突出业绩来确定。比如,参考学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成效、创收经费、办学效益、岗位职责、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等多种指标,将核算后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划拨到各二级单位,按其自定的实施细则发放。所有机关教辅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总量则以教学单位奖励性绩效人均水平的一定比例(80%-85%)乘以机关教辅单位的人数进行划拨,同样由各部门根据自定细则进行发放。

第二,机关教辅部门的年度与季度奖励。机关教辅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主要包括部门建设与专项工作、年度工作业绩、工作作风与服务质量三大板块,分为自评、专项测评(权重50%)、校级领导测评(权重20%)、交叉测评(权重30%)四部分。考核结果等级、各等级奖励标准、绩效工资的拨付办法、与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等级挂钩方式、季度绩效考核发放办法等均与学院相同。

(4)单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学校还设立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专项工作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重点奖励。

采用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高校,强化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并与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以此鼓励二级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学生人数),提高办学效益(学费收入),调节师资队伍结构和生师比,同时鼓励机关教辅部门积极履职。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重点奖励,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参考指标较多,相应的配套文件比较完善,强调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机关直属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奖励性绩效水平有较强关联性,能够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3.按工作任务进行分配,重点奖励突出贡献

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学校绩效总额由单位综合性绩效工资(90%)和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0%)构成。

教学科研单位综合绩效总额由本专科教学绩效、研究生教学绩效、科研成果奖励绩效构成,分别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和科技处按照核拨办法核算。教务处根据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合计得到全校当量课时总量,用课酬总经费除以全校当量课时总量得到全校当量课时课酬(课时费),各教学单位的当量课时乘以课时费得到各教学科研单位的本专科教学绩效。研究生教学绩效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绩效(研究生人数、课时等)、学科建设绩效(综合考虑申报、获批、在建、验收及评估等因素核定)、质量与管理考核绩效。科研成果奖励性绩效分为科研成果绩效、科研柔性绩效、科技成果转化三部分。教学单位的教学综合绩效还包括教学综合奖励绩效(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教材、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励、新专业申报)、教学工作专项绩效(专业建设、基础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一本招生专业建设、创新班、学生体能测试等)。

非教学科研单位的综合绩效根据单位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效能等进行核算,由人事处制定管理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绩效核拨系数,对各非教学科研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进行核拨。教学管理绩效包括教职工管理绩效、学生管理绩效、教务管理绩效,根据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总课时量等为基础,分项核算,累计计算核拨绩效工资。

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高校对教学科研单位和非教学科研单位都制定有极其详细的绩效考核办法与绩效工资核算方案。在对二级单位绩效工资进行分配时参考多个指标进行,方案比较完善,公平性较强,但是对各教学科研单位的目标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具体操作办法比较复杂,不易掌控。

4.打破身份,竞聘上岗,按岗位任务进行分配,兼顾综合业绩

采用这种分配模式的高校,采取“以绩定岗,能上能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岗位续聘),二级管理”原则,打破人员本身的职称或职务身份进行聘用,比如业绩优秀的讲师可能被聘任到副教授级岗位上,业绩不突出的教授可能被聘任到副教授级岗位上。对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对教学科研岗、专职教学岗、专职科研岗、专职辅导员岗、实验管理员岗等岗位都有明确、详细的岗位任务,并对二级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岗位数控制。

基础性绩效工资的核算是根据各二级单位实际聘用的绩效工资岗位数以及各类岗位基本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指导性绩效工资核拨系数和确定的基数来核拨各二级单位每月基础性绩效总额。指导性绩效工资核拨系数仅作为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结算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的依据,不作为各二级单位基础性绩效发放标准和依据。奖励性绩效工资包括质量津贴、业绩津贴、业务津贴、教授博士津贴、专项人员津贴、部门基金、获奖奖励、创收提成等,根据相关核算办法,全部核拨到各二级单位自行分配。

这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彻底打破人员职称或职务身份进行竞聘上岗,尤其是通过低职高聘的形式,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积极性。这种模式对分配方案的公平制订、各岗位等级的数量及其条件设置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几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共同特征

经过上述几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知,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和特色,总体来说,有如下共同特征。

1.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配套文件

纵观上述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无一例外地都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文件,比如人员编制的核定、岗位聘任与考核、教学工作量的核算、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特殊贡献奖励、学生管理工作的考核与奖励、绩效经费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这需要党办校办、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事务进行任务下达并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

2.分配方案的公开和公平

无论采用哪种分配模式,每个学校和学院的分配方案都须交由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院级分配方案还必须获得本单位三分之二及以上的人数同意,方能报学校审核执行。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多轮的公开讨论,通过后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在公平性上就有充分的保障。

3.绩效工资发放的可控性

无论哪种绩效工资分配模式,都是自上而下将绩效工资进行切块划拨,实际划拨到各二级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都是确定的,可控的。一般由人事处根据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文件及当年的绩效工资总量,向学校提交下一年度绩效工资分配的建议方案,获得通过后由计财处编制财务预算。各单位所有的绩效工资发放都必须经过人事处审核后才能发放。经过预算统筹后,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是完全可控的,不会出现绩效工资总量发放超标的问题。

四、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完善路径

价值分配绝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而是一种战略性思考。高校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它对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需要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一份优秀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出台大多要经历收入分配愿景的阐明、前期调研、数据采集、分配模型的制订、数据模拟与意见反馈、模型修正、分配方案的正式出台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调研高校同行介绍他们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目前存在的困境及进一步地深入交流,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是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重要路径。

1.全方位审视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民主性和基础性

制定一份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需要人事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并进行广泛地调研和精心设计,更需要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使大家了解、熟悉、理解政策,对新分配方案的完善各抒己见,从而以主人翁的姿态支持学校的收入分配改革。这些改革涉及人事聘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政策的调整,更涉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摸清全校教职工工作和收入的基础现状,对设计的新方案进行严谨的数据模拟,主动与教职工进行广泛沟通,系统分析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不同部门和职工群体的影响,使推行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激励效应最大化,阻力最小化。

2.多角度确保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和价值标准一直是许多人的社会理想,也是组织管理中的敏感问题。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是否公正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满意度与行为表现,还会影响到学校组织的绩效,甚至是社会的稳定。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将自己的绩效和报酬与其他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比值相等,他们就会有公平感。任何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虽以公平为要义而设计,但在制订及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因素。所以,充分论证绩效评价方案的适用性、评价标准的差异影响对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尤其重要。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电子商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127-02

thinkingofadheresto“accordingpeopletotheBase”RaiseelectronicCommercetalentedpersonDoBetteracademicarchive

JiaSumei

(HebeiengineeringUniversity)

abstract:insistingthatinthehumanist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ourcountryvarioustradesandoccupationsisimplementingcomprehensively,trainsourcountryelectroniccommercetalentedperson,doeswelltheuniversityrecordsmanagementworkalsotoinsisthumanist.Firstcreatesthegoodworkingconditions;nextoptimizesthefileservicefunction;thefinalcoreimprovestherecordsmanagementpersonnel’soverallquality.

Keywords:humanist;electroniccommerce;recordsmanagement

一、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人文荟萃,知识密集,既是培养各类科技人才的基地,又是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场所。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就是资源,人才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最大的生产力。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掌握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档案工作要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本,大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1)高校档案工作要与学校育人环境和谐。一是要营造高校档案工作的和谐氛围,加强《档案法》的宣传,大力宣传学校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各种传媒介绍档案基础知识、学校档案馆库藏内容、档案利用方式、公民对档案的义务和权利等,让广大师生员工懂得学校档案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全面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档案法制意识。二是高校档案工作要准确定位,一方面要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不断满足全体师生对档案信息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把档案馆(室)建成像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那样,成为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离不开的场所,德育教育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

(2)高校档案工作与学校总体发展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发展。当前,不少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滞后于学校总体发展水平,究其主要原因是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抑制了学校档案工作现代化步伐,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各项工作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学校档案工作发展步伐,促进档案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档案服务功能

(1)高校档案馆(室)环境要人性化。近年来,我校档案室已改变了过去大门紧闭、闲人免进、拒人于门外的老面孔,把档案室建成开放式的服务窗口。近三年来,共接待各类档案利用者4028人(次),调档10039卷(册),为利用者复印档案5682张,就学生的学籍档案而言,每年的利用率就高达90%以上,学生报考研究生、证书丢失、出国深造等,均需利用其在校期间的学籍档案。用人单位鉴定证书真伪、学生就业等,更加大了对学籍档案的利用。为了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我们编制了《全引目录》、《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百号检索》等多种检索工具,还配备了计算机检索,一切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全心全意为利用者服务。真正做到以利用者为中心,令利用者满意。

(2)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加强编研工作力度。我们档案室工作人员,主动下到各院、系、部调查了解师生需求,认真研究编制课题,除了根据学校常规工作、中心工作开展编研外,还配合教师把教学科研工作、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等价值大、使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开发出来,使其系统化、密集化,形成新的知识源。根据高校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强、更新快的特点,把师生关注的档案信息,及时编制成专题参考资料,做到快、准、新地提供给师生使用。

(3)推进网络数字化信息服务,实现档案资源共享。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充分挖掘各种教育档案信息资源,建立特色专题和特色档案数据库,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共享,适应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4)掌握动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高校档案工作要适应新时代快节奏、高效率的步伐,提高提供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适用性。要及时掌握学校重大工作、活动的动态。就我们学校档案工作者而言,编辑了《每周动态》、《通讯》、《大事记》、《年鉴》、《校史》、《基础数字汇编》,利用网络等方法及时选送有关档案信息,为领导决策、教育改革、基本建设等重大工作,提供可靠适用的信息档案。

(5)抓住特点,了解需求,开展针对。高校档案工作应依据学校工作特点和规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主动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档案工作人员,尤其是对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的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档案管理员转变为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可以说,档案管理员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因此,我们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1)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思想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超越传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二是要思维创新,用科学的思维和态度探索和掌握高校档案工作规律。三是要思路创新,把上级档案工作要求和本校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思路,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档案工作。

(2)提高管理能力。高校档案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专业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能力,要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运用档案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新形势,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提高服务能力。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开展档案工作,以广大师生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为衡量档案工作的标准,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63-03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校企深度融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修订既要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又要结合本学院专业办学条件设计制定。根据专业调研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行业发展。

(二)课程优化整合原则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职业岗位群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课程类型,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原则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安排。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施“课证结合”改革,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规范化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本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本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全面、结构应完整、表述应准确、行文要规范。经审批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五)持续改进原则

专业建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及专业教学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出独具本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设计

(一)人才培养规格调研。

1.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饮料制造、汽车制造、安全等典型行业开展企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大量环境安全事故凸显,引起国家和企业对环保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对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广东省内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约占全国30%,外资、合资企业及重点污染行业均非常重视设置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业环保、安全与健康(eHS)人才备受该类企业青睐。企业中eHS岗位的高职学历人才比例约占20%,从学校招收应届生约占60%。

2.专业教学调研。专业教师对同类专业院校、教育专家进行了教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全国培养缺口较大,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更是凤毛麟角,远未能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行业教育专家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环保、安全、特种设备、消防、卫生等岗位群;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面向企业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eHS)部门、环境健康认证咨询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基层环保管理部门、基层安监管理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企业环境保护、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企业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环境监察、安全监察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

2.就业岗位群。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普高生或三校生,修业年限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主要就业岗位(群)为: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人员、基层安监部门监察人员等。

3.构建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分析eHS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本专业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4.学分制及职业资格证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推行“双证制”,学生必须修满学分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本专业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为iSo14000&oHSaS18000内审员资格证,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为特种作业管理(操作)证、初级急救员证、消防员证、污水处理工证、水环境监测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可置换公选课学分。

5.实践教学要求。根据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一、二学年结合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参观、课程实训(实验)、集中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重点培养综合技能,安排不少于16周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保障

本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初步建成环境/安全管理实训室、工业安全实训室、环境应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及一批校外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文件建设、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同时,根据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复合型、广泛散布于企业等特点,还要开拓更多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确保一年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在内容上有机衔接、环境上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实训、实习等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求。

(二)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保障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及专业授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

按照“政校联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本专业将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动,依托环保行业优势,逐步与广东省内环保、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型企业、eHS咨询与认证部门广泛建立联系。以实质性项目为牵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专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39-40.

[2]罗先进,黄霞春,葛庆,周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成教育研究,2011,(6):111-112.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9

【关键词】档案视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档案是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脉得以传承创新的基础。高校是一个缩微的社会,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的校风校貌、办学思想等,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更是高校的一笔宝贵文化资产。那么,如何认识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实现档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需要哪些条件保障?笔者首先从“高校文化”的含义说起。

一、“高校文化”的含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高校文化,我们先来看看“历史文化”一词的含义,“凡是人类所创作的一切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正确或者错误的感知,科学(包括伪科学)、技术、理论(包括谬论)、礼仪制度、婚姻家庭、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衣食住行、民俗风情等,都属于历史文化现象。”可见,“历史文化”一词的含义十分丰富,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由此引申开来,根据文化的形态和结构,高校文化可分椋1.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地标、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等,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2.制度文化。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维持高校有序运转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3.行为文化,它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与交流、科学研究、学习生活、文娱活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4.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鲜明个性,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学风、校风、教师职业认同感、归属感等。如果说文化是高校的灵魂,那么精神文化就是高校文化之魂。

二、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人比喻说:“档案恰似一个无形的纽带,将人类的昨天、今天、明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某一社会群体档案的消失,就意味着其文化的灭亡。”高校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它是高校“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保持其文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的重要基础和有效载体。

(一)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产物。从长远看,高校的成功办学,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档案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高校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各高校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形象意识等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建设的天平倾向文化建设,提出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设机构的调整、重组,人员的流动,人才培养、引进等各项工作机制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数量庞大、门类众多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会因其价值性而转化为档案,成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一句话,高校的任何能提上领导日程的工作、活动,都需要文件来推动,所以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文件材料,而随着相应工作、活动的结束,这些文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将会成为档案。

(二)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依据。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甚至深厚的基础和源泉――种类丰富且价值较高的档案。“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就高校而言,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高校历史文化积累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依据。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高校文化的传承创新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比如,每年一届的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月、“6.9国际档案日”、美食节等活动,都会留下文字、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恰似源头活水,为后来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依据,使高校少走弯路,早出成果,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反之,如果我们不重视档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不重视档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就无从谈起。比如,某高校刚转型升格,正需要大力宣传,吸引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于是决定制作宣传片和成立校史馆,但是当工作人员到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时,最能反映学校发展历程的大事记、组织沿革、有价值的校园建筑老照片、校友资料、教学科研成果、印章等档案资料十分匮乏,给宣传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这就是由于当初相关档案资料的征集没有顺利开展,或者执行不力,或者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

(三)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表征。一所好的大学,必然有深厚的档案文化作为其内在支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活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结果,最重要的当然是文化的形成和积淀。高校档案由于其凭证价值、查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必然成为学校的文化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一所高校没有档案,那么它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积淀,或者说高校的文化发展将会出某种程度的“缺失”和“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就会失去佐证材料而变成传闻。难怪有人说:“如果说文化是运动着的长河,那么档案是与这条长河同步运动的记忆长卷,没有档案就没有文化的进步。”高校文化需依靠档案才能实现永久保存,高校档案正是以物态的形式记录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基本建设、外事、财会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反映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发展程度,“任何一所高校的历史都是一部大学文化不断传承和延续的历史,高校档案就是实现这种传承和延续的桥梁和纽带。”

三、实现档案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条件保障

(一)丰富馆藏,积累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收集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高校档案收集工作仍然困难重重。就学校的整体管理而言,档案工作属于“学校‘微观管理’的范畴,但它必须获得‘宏观管理’的依法指导,否则就会偏离方向和失去控制,因此不能让其游离于学校管理体系之外。”而能进行“宏观调控”的当然只有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档案能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前提条件是领导是否重视,对于档案业务的起点――档案收集来说更是如此。高校领导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档案工作的顶层设计,将档案工作纳入高校管理的“法制体系”,并身体力行,做贯彻执行国家档案法律法规和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带头人;批准或制定学校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尤其要将档案管理“三纳入、四同步、五参加”制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真正落到实处;各处室、部门领导要增强档案意识,督促部门兼职档案员做好平时的资料积累、归卷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按时归档。此外,高校还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老校友、老领导主动向学校捐赠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重大科研课题材料及科研成果(奖状或证书、自编教材);珍贵旧照片;领导亲笔手稿、论著、工作笔记、学校办学历程中使用过的印章印模、校际交流互赠礼品;艺术作品(字画)、学校宣传画册;学生证、工作C、饭卡、毕业证及学位证原件或样本等。

(二)开发馆藏资源,重视档案编研。高校档案编研,是满足广大师生及社会利用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必须立足于高校档案馆(室)藏档案,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档案参考资料,参加编写高校史志。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有现代档案意识,将档案视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主动熟悉并研究馆藏档案,梳理系统素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值得强调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逐渐理顺,有学者开始认识到,编纂高校年鉴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对外宣传,彰显学校办学实力,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打造高校文化精品,于是,纷纷编纂年鉴,掀起一股高校年鉴风。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者应本着对学校历史负责,为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做好档案工作,研究馆藏档案,挖掘各类档案所蕴含的信息,对其进行科学整理和深度加工,重点抓好以高校年鉴编纂为中心的档案编研工作,通过此项工作,形成二次、三次信息,争取出版发行,进入流通领域,为广大师生创作优秀的档案编研成果。

(三)多措并举,适度开放部分档案。档案开放原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1794年,法国颁布的“穑月七日档案法令”进一步明确了法国所有公共档案馆实行开放原则。后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开放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早在1992年的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其所作的《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的报告里,强调档案的重要性在于“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可见,开放档案,使人们了解档案的信息内容,是人们参与民主管理、实现自身民利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校档案馆的保密性机要性仍让许多人望而生畏,档案“藏在深闺人未识”。因此,一定条件下,多措并举,适度部分开放档案,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展示办学实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阅览室,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固定场所;编制开放档案目录、计算机查询系统、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等检索工具,为人们利用档案提供方便;拍摄专题片,举办专题展览、打造特色档案网站等,有条件的高校,要抓住机遇,成立校史馆。新形势下,高校领导要有这样的认识:校史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加强建设,使其成为本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产物、载体、基础和依据,要充分发挥档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必须要具备领导重视、馆藏丰富,档案馆工作人员钻研业务,重视档案编研工作,高校多措并举,适度开放部分档案等条件保障,相信在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档案意识的深入人心和高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完善,高校的文化内涵建设将会得到加强,档案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会为更多人的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J].档案学研究,2012(6).

[2]徐学初,吴炎.中国历史文化要略[m].成都:西南大学交通出版社,2006.

[3]朱丽霞.试论档案的文化属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6(2).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朱丽霞.试论档案的文化属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6(2).

[7]方德生.略论高校档案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J].兰台世界,2013(5).

[8]彭志斌.谈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缺失”[J].文教资料,2010(下旬).

高校学生工作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90-03

地方新建高职学院大都是由几个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组建的,例如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由延安农校、延安师范学校、延安农业机械化学校等中专学校合并的。本文所言“地方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就是指这些合并进高职学院的中专学校在合并前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些中专学校在合并前的档案流向有三种情况:一是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上交市级档案馆长期保存,二是按照档案保存期限的规定集中销毁,三是学校尚存管的档案卷宗移交高职学院档案室保管。合并升格组建为高职学院以后,其前身档案管理基本维持原貌,停留在被动接待查阅的层面上,管理服务功能常常受到质疑,极大的损害了新建高职学院档案工作的誉名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的实际出发,转变档案管理工作观念,拓宽对其前身档案管理的工作视野,加强对其前身档案的整理、抢救、开发、编研和利用,已成为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效能的紧迫课题,必须下大工夫认真落实。

一、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利用需求分析

1.学院建设改革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资产资源的整合与保全。包括土地、校舍、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都要依据前身档案进行清理和核查,防止不当报废与流失。(2)学科专业建设,要以所合并学校学科专业为基础,发挥原有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总结原中专学校办学的经验,特别是与行业的广泛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3)高职教育文化的凝练与建构,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价值文化,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教育机制建构和师生职业价值心里建构等,均可从中专办学档案中受到启示,找到参照和借鉴。(4)管理改革和队伍建设,包括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既不能完全脱胎于所合并的中专学校,但也不能离开所合并学校这个基础和前提,如干部考核任免、学科带头人的聘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分类管理,都要通过档案中的可靠的原始记录知人历史和特长。(5)宣传学院,扩大学院社会影响。所合并的中专学校均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中做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在原所属行业中的广泛影响,这些方面在档案中均可找到实施记录和重要物证,如我院前身之一的延安农校在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中获得多项省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在学校对外宣传和学生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分量。

2.服务民生的需要。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毕业生就业再就业服务。尽管学生个人档案已于学生毕业时一并随人转移出学校,但学校档案中关于学生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的部分,依然对支持学生就业再就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毕业生本人所持的毕业证、荣誉证、职业技能鉴定证等材料存在丢失现象,需要查阅学校集体档案,并索要复印件予以证实。二是用人单位在考察毕业生时往往不局限于本人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如学生素质拓展状况、社会实践和参与重要专业活动的状况等,由于传统的学生个人档案管理理念的原因,只能在集体档案中寻找资料予以佐证。三是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和权益维护。四是就业基地的建设与拓展。(2)教职工民生服务,如岗位聘任、教师职称评聘及职级确定、知识产权保护、工人专业技能等级评定与晋升等。(3)职工家属子女及编制外用工落实政策的需要。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单位相继经劳动部门批准创办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动服务公司”,中专学校的劳动服务公司吸纳了不少教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需要为其从业职工出具相关原始材料,以证实身份和从业经历(工龄)。二是各中专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编制外用工的现象,长期临时工承担着单位紧缺技工(如木工、给水工、电工、炊事工、机车工)的工作任务,20世纪90年代后有相继被辞退,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应给予相应的补偿,需要查证其工种、工龄、工资等史实。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一是专家咨询服务,应政府要求选派政府科技顾问,需要档案部门提供可靠专家资料以供遴选。二是信息咨询服务,如农业教育、医卫教育、农业机械教育、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策略,提供研究基础。(2)为科技服务提供路径和线索。学院专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技专家的智慧支持,企业、农村(特别是民营企业)聘请专家的愿望强烈,哪个专业有哪些专家,他们各自有哪些优势和专长,在哪些业务方面有成果和经验等,档案机构可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供需聘单位选择。(3)服务地方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涉及办学能力、办学专业、培训设施设备、教师团队、课程资源、培训模式与方法研究等方面内容,作为合并高职学院前身的各中专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已形成特色,为高职学院开展继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前身档案资政,有利于地方政府整合与发挥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资源,方便当地人民群众就近接受继续教育,进而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学习机制,特别是让人民群众知悉高职学院丰富的实训资源和地方性特色化课程资源,认同高职学院应用型技能型继续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培训特色,对坚定不移地走职业化的专业成长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的组织策略

1.克服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只管存、只接待查阅的错误观念。由于合并前各中专学校分属不同的行业系统,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规范不同,加之学校重视程度和档案人员素质不同,查不到、查不准、史证力度不足和查阅线索不清晰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要充分认识整理完善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查找前身档案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抢救和补充有关历史资料,全面完整呈现学院前身发展的历史面貌,提供便利的查阅利用途径,对于民生改善、学院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2.以完善学院前身档案开发与利用体系为出发点,避免追究历史责任的误解。由于合并新建高职学院档案人员大都来自所合并中专学校档案室,研究学院前身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然有意无意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在对学院前身档案的整理中,要克服纠缠历史旧账的错误思想,对于存在问题要不问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只研究问题是怎样的,补救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对整理、编研前身档案的人员,作出明确纪律规定,消除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顾虑,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开展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作为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的中专学校办学历史复杂,时间跨度长,人员变动大,现存档案卷宗众多,史料线索头绪多,而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编制十分有限,要正确处理整理开发利用学院前身档案工作与现实档案征交归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合理调整人力和时间,教育档案人员顽强奋战,勇于啃“硬骨头”,迎难而上,忘我劳动,彰显档案管理人的职业精神。

4.克服单纯闭门理“卷”的观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以服务为目标,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电话咨询、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研究学院前身档案的利用需求,了解所合并的各中专学校管理、办学的历史线索,为整合学院前身档案资源,抢救补救缺失史料和开发利用档案开展服务奠定坚实基础。调查研究做好了,就可以分清重点、难点和轻重缓急,做到忙而不乱。

5.树立档案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充分发挥院系知情人的积极作用。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的院系设置基本上是以所合作的中专学校为基础的,如我院的农学系、教育系、农机系等就是这样。院系干部教师大都是原中专学校的“老人”,他们对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有较深入研究,也十分熟悉所合并中专学校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他们即可准确把握学院前身档案利用需求的项目和内容,又可理清学校发展变迁的线索,甚至办学活动的时间、步骤、人员构成、实施过程、经验与成果,对学院前身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事半功倍的实践意义。

三、强化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效能的途径和方法

1.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增强档案厚重度。档案利用服务的效能如何,取决于档案馆藏的完整性、系统性的程度如何。所以,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工作,首先,应当围绕档案利用需求,对档案馆藏档案卷宗目录和卷内目录进行深入研析,弄清档案馆藏缺少什么材料,什么材料不完备,明确完善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其次,重点研读各合并中专院校的会议记录和文件档案,并通过各种渠道咨询当事人和知情人,弄清档案史料形成的源流和线索,明确缺失和不完备档案资料的抢救补救途径与措施,然后,“按图索骥”追寻档案史料,以满足对学院前身档案的利用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根据档案形成的规律,可分别采取如下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对经上级审批办理的事项,如“劳动服务公司”成立的批复、工商登记、营业许可证、重要社会活动等丢失和毁损现象,可以向上级审批机构索取复印资料,以备用户利用。二是对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开发缺失的资料,可协商收阅学校当时工作的当事人、知情人个人所保存的工作资料。三是重视几个合并中专校内设部门、教研室、实验室等科室保存的工作资料研究,从中整理适应档案利用需求的重要资料。四是对因当时无事后效用意识而造成的事后未存材料现象,如确属必要,可通过当事人、知情人“口述录音”或撰写书证的方式,用以弥补档案馆藏的不足。

2.扎实推进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的编研工作,方便用户查阅利用。一是加强学院前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调整全宗档案,对归类不当,不符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定的现象予以纠正,编辑《?菖?菖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档案利用索引》。二是对已上交当地档案馆长期保存的档案,要根据档案移交目录,编辑《?菖?菖职业技术学院上交?菖?菖市档案馆馆存档案查阅利用指南》。三是对已销毁但现实工作和民生服务又确实需要的档案,也应尽可能采取措施编研出《?菖?菖职业技术学院已销毁档案恢复利用指导》。四是根据民生服务,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档案编研课题,进行专题档案编研工作,如《延安农校农业科研与推广》等。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加强学院前身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将学院前身档案案卷级目录和经筛选可公开宜利用的卷内目录输入电脑,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途径。二是发挥学院档案室子网站的作用,开通学院前身档案利用服务咨询平台,开展学院前身档案利用咨询服务,逐步形成顺畅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机制。

四、结束语

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工作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档案法》和《陕西省档案管理细则》和高校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指导下,坚持需求优先的原则,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勤于思考,多作调研,善于做扎实细致的工作,方能使强化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效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曹麦宁.浅谈高校学生档案如何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陕西档案,2008,(5).

[2]周先梅,雷治新,魏龙田.存史资治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史志功能[J].陕西档案,2008,(5).

[3]惠明.论民间档案的收集与管理[J].陕西档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