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十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十篇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7:02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1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托良好的人力资源,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职工都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和素养。鉴于此,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得科学长远的发展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的关键。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也迎合了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导致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基于此,进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我国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我国企业领导层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同与支持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力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此同时,还关系到我国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以及所有的我国企业员工,这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必须和我国企业的网络部门、业务部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等实现密切的配合。由此看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高于企业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让我国企业领导层发现人力资源工作的巨大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赢得我国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保证我国企业领导层能够从我国企业的大局出发来做好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决策,真正科学有效地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企业领导层人员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资金来投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实现企业资金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并且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只有科学有效地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在加速资金周转的过程中实现自有资金利润率的大幅度提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有资金量的节约,才能够避免人才的流失。

三、改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积极努力地改变其工作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意识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来实践新的工作意识。而且,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应该满足于曾经完成的业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顺应其发展变化趋势。另外,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发展变化步伐也是非常迅速的,由此看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困难和新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就绝对不应该因循守旧,而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搞好自身工作的新手段,提高其工作效率。

四、培养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团队

在当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重视培养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团队。鉴于此,为了搞好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认真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各项业务进行需求分析,对每项业务的处理流程进行优化。由此看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积极努力地搞好其本职工作,认真地对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绝对不能出现敷衍了事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付出熟悉他们具体承担的工作职责,并且想方设法地投身到项目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地参与项目的运营测试工作,从而有利于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详细的业务需求,同时,也可以提供业务流程改善的建议,还可以参与并且进一步搞好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测试工作,保证所开发出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实用性都是符合企业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的。在加入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的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并且进一步弄清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理念,也能够非常清晰地了解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熟悉其业务流程,能够快速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在系统运行后做好管理与维护工作,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及可靠运行,最终推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企业在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进一步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改进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希望能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钊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2]杨金英.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2

【本刊讯】2014年11月5日~6日,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暨信息化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论坛以“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为主题,全面总结十年来行业信息化实践,聚焦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挖掘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探寻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之路。中施企协副会长刘怀致开幕词,浙江省建筑业协会会长赵如龙致欢迎词,中施企协会长曹玉书发表重要讲话。中施企协副秘书长李清旭、中施企协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如福、副主任委员杨思民等领导出席会议,《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社长黄享华主持会议。来自相关行业协会、工程建设企业、软硬件企业、咨询企业的七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刘怀副会长致开幕词,对信息化高峰论坛的定位、作用以及自创办以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曹玉书会长发表了题为《顺应改革形势,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推进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回顾和总结了当前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和指出了新形势下继续加强行业信息化,必须在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并对中施企协进一步加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希望。李清旭副秘书长代表中施企协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并宣读了《关于调整中施企协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决定》,黄如福主任委员宣读了《关于“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推荐案例”的决定》,杨思民副主任委员宣读了《关于表彰“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突出贡献个人”的决定》,会上还为获得推荐和表彰的企业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对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分析,全面总结了行业信息化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失败和成功案例的共性中不断深化对行业信息化规律的认识,并就推进行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报告》指出,从国内外行业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把握阶段,抓住特点,分析本质,提炼共性,探求行业信息化规律,对于指导和推动行业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和融合,是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基础、不同的信息化内容,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点。采取与各个阶段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来推进信息化,可以缩短周期、少走弯路,但各个阶段难以超越、跨越、跳跃。

在以“行业信息化建设十年总结与展望”为主题的主论坛上,黄如福主任委员代表中施企协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做主题发言。中交四航局信息中心主任邓和平、中国水电二局副总经理杜慧鹏、晟元集团常务副总裁邵宁、首钢建设集团总经理徐晓峰、福建第一公路工程局总经理陈建华、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智亮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存斌教授等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管理者,分享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并与参会代表一起探讨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工具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差异、管理与信息技术各自的本质特性及相互融合等。

会议围绕“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这一大会主题,同步举办了五个分论坛。在“Bim离施工企业还有多远”分论坛上,来自中建装饰集团、广州一建等多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Bim的行业运用现状、Bim在施工中的现实应用及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观摩”分论坛上,中国化学工程股份、山东聊建集团、北京宏景世纪软件等多家企业,探讨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计划制定、人力资源效率分析、人力资源制度评估的辅助决策作用;在“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观摩”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电建、江苏邗建集团等多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管理系统集成这一施工企业信息化难点进行了研讨;在“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观摩”分论坛上,中天建设集团、中建三局二公司、深圳鹏城建筑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对不同项目管理模式下系统建设的关键点以及多个管理模块的有效集成等进行了探讨;在“受推荐的案例经验介绍与系统观摩”分论坛上,与会代表对来自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浙江宝业建设集团等多个行业多年沉淀下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集中分享与交流。

此外,会议还举办了信息化成果展示与交流,来自一百多家企业的erp集成、局部集成、部门级管理系统、工具软件等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案例成果,移动应用、即时通、企业云、微信平台等施工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it服务商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展示、观摩以及热烈的研讨、交流。论坛也得到了江苏万润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建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3

1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能够获得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办公的重视和赞赏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

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1.2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1.3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2.1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

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2.3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在企业办公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生产办公系统的优化,我们有必要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而且也需要应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下,手机作为人社交交流的一项必备通讯工具,企业可以巧妙地借助手机普及化、广泛化的特点,在企业产品的宣传中尽情发挥其价值,比如:在具体的宣传活动中,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邮箱”的形式将信息发给用户,达到一种点对点的服务和传送。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深化协调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上下级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4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促进全县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因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旨在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举措,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要素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为经济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个区域的金融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信贷资金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吸引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资金流入我县,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金融资源的需求,发挥“洼地”效应,实现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发展;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推动经济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我县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金融和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全县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诚信为本、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诚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为抓手,建立良好的政银企关系,优化政策传导效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金融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从2011年开始,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合理,重点突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多元化需要;有效信贷投入稳定增加,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不良资产逐年下降,风险隐患基本消除;把我县建设成为金融生态环境a级县,建立起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机制,实现良好金融环境下的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协调健康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产业政策与国家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协调一致,政策环境良好,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银企关系融洽。

(二)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强法治和执法体系建设,改善司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三)良好的信用环境。初步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金融信用为动力、企业信用为依托、公民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信贷征信体系。

(四)规范的制度环境。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逐步形成政、银、企密切配合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五)稳健的行业环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及法律法规,改革稳步推进,内控机制健全,金融业务运作规范,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市场竞争有序。

(六)正确的舆论环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金融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氛围。积极培育信贷文化,使“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建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共同承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和协调职能。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程序,建立维护本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落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措施,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办公室主要负责金融环境建设的日常工作,发挥在金融环境建设中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加强与经济、金融部门的沟通,及时搜集和反馈有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推动全县金融环境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金融办、人民银行、财政局、宣传部、发改局、经信局、民经局、国税局、地税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法制局、人社局、工商局、质监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物价局、文广新局和各国有商业银行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是:

1.及时沟通各部门了解有关政策信息和工作情况,通报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度;

2.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3.确定提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讨论的议题;

4.协调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5.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标监测评价并向领导小组提出工作建议;

6.做好涉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其他工作。

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有:制定目标,研究分析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确定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制定措施,研究制定和不断完善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操作办法、程序;完善机制,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问题,不断完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协调、研究、解决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其他重大问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1.联席会议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时间为季后第一个月的20日左右。重大和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报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可临时召开。

2.联席会议召开前两周,各成员单位应向办公室提交议题及初步意见和建议,经各成员单位同意后确定会议主要议题及时间地点。有关会议资料在会前两天送达各成员单位。

3.每次召开联席会议,应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记录,会议记录统一由办公室归档。

4.会议结束后,办公室应在一周内整理会议纪要送各成员单位执行,并根据议题重要程度和具体情况及时上报或下发。

5.联席会议协商内容及对会议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各成员单位应在下一次会议上进行汇报。

(三)完善集中整治工作常态机制。每年4月份至7月份定期开展全县金融生态环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动,每年信贷不良占比下降2至3个百分点,信贷诉讼案件审结率达到70%以上,已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执结率达到70%以上,逐步化解不良贷款,不良资产逐年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风险隐患基本消除。每年根据存在信贷风险的企业特点,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分解任务,分类制定措施;集中资源要素帮助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争取有实力的企业重组经营不善、资产搁置、救助困难较大的企业,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突击化解新出现的金融风险,集中处结一批信贷积案。充分运用政策,核销化解一批不良贷款,减轻企业负担。建立信息共享、重点企业风险动态监测及失信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担保和市场中介行为,着力构建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制定出台《县金融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细则、验收标准,落实责任,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成效差的单位通报批评,确保整治活动实效。

(四)完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

1.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结合我县金融生态建设的要求,加快制定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强化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治理。

2.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对逃废金融债务的惩戒制度,制定逃废债务企业的认定办法和惩戒程序,建立金融机构逃废金融债务同业共享信息库,同业联合制裁逃废债务行为制度,协助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债权维护工作。依法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公开曝光,严厉打击。

3.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建立金融稳定工作应急预案、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办法、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重大事项报告、金融稳定工作评估等工作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指导和风险预警,实施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督促各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1.建立重点企业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反映企业经营动态变化的相关情况,密切关注企业异常信息,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类潜在风险及其变动趋势,提高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加强对企业经营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突出关注负债率高、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提示、控制、报告和处置。建立由银行、财政、税务、审计、电力等部门参与的重点企业贷款监测预警联动机制,将全县信贷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68家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加大对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行业的监测分析,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对即将到期的各项贷款,由承贷银行提前告知贷款企业,以便企业提前筹措资金,按时还贷,防止资金链条断裂。对出现的风险苗头提前介入,及时预防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

2.完善金融机构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密切监测各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建立完善金融风险救助制度,控制事态发展,避免连锁反应;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外部监管,发现风险要及时采取化解和处置措施。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监测企业异常的经营动态和现金流量。

3.建立金融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及时处置金融突发事件,保证反应迅速、联络畅通、处置适当,控制连锁反应和负面影响,确保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体系,强化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和服务信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政府信用建设。

2.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征信管理,构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真正成为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以及各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3.切实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展诚信宣传活动,总结推广诚信典型,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引导市场各参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七)营造规范的金融运行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1.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的协调机制。由县金融办、人民银行牵头,会同金融单位、有关部门每月组织召开全县金融运行分析会议,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协调经济运行中涉及资金融通、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债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金融运行分析会议制度作用,沟通渠道、达成共识、协调运作、共谋发展。

2.建立银企沟通联系机制。适时组织召开金融环境建设座谈会和银企洽谈会、对接会。金融机构将金融改革发展情况、信贷政策、金融新产品等向企业介绍,使企业及时了解金融管理规程、信贷政策、信贷审批管理程序、新的金融产品等;企业要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包括行业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以增强互信,不断密切银企关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制度,每季度根据县域企业资金需求情况,编制资金需求情况简介,以更好地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探索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为支撑,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资金流动机制,支持经济发展。

3.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多方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兴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和联保等业务,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能力。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4.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企业信用评级、会计、审计、房产、土地等社会中介机构,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对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规范中介市场。

(八)建立健全激励和补偿机制。

1.建立信贷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信贷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对金融部门信贷投放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适当奖励,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的同时,开展信贷营销,创新信贷产品和支持方式,优化信贷服务,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规范、优化政府中介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在信贷抵押物品的评估、登记等方面适当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避免重复评估、登记及收费现象,促进信贷业务的顺利办理。积极推动、发展企业外部信用评级,实现与金融部门内部评级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贷款及授信创造条件。在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给予财税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在抵贷资产处置方面给予适当税费减免,帮助银信部门盘活信贷存量,运转有序。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5

关键词: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750-02

1关于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才能确保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建的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超前谋划,并且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同时,新建炼化企业的可研报告中应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及投资额度,从而保证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整个项目的建设同步跟进[1]。

2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

目前,各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大多是根据所属石油集团的各种业务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按照业务模型框架对业务领域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规划部署、效益风险、保障措施及项目描述等方面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分析和编写工作,形成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信息化投资从项目建设投资中支持,很好的解决了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费用问题,但也造成了项目规划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某些公司的很多小系统搭顺车一并投资建设,还有一些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些系统也被包含进来。例如,某石油集团的新建炼化企业群将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等系统一并纳入建设,另一个新建企业甚至将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规划了进来,而这些系统在炼化企业的应用还缺乏相关的可行性研究。

2.2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建炼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导致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仅根据可研中的相关内容编写投资概算,由于分析粒度不够细致,容易导致投资范围不够明确[2];由于对建设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不够深入,导致系统建设的先后顺序及优先级高低模糊不清;统一推广的信息系统中的功能模块缺少与信息管理部门的核实对接;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计划和质量水平难以宏观掌控;信息化建设中的过程资料不能完全受控,且相关资料的安全保密难以保证;当新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后,缺少相关的验收评价方法和验收评价的组织机构。

2.3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在新建的炼化企业中,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各异的现象,建设完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一定能完全支撑后期各类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需要进行后期改造。企业在产品选型过程中也容易走两个极端,即片面追求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抑或为实现一时的成本控制,使得所选的产品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一些企业在DCS/pLC采购选型时没有考虑接口,导致后续投资费用的增大,信息系统的实施受到严重制约。存在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新建炼化企业不能严格遵守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范或标准,或是当前的标准规范不能满足建设的要求。

2.4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

在新建的炼化企业,除了集团统一推广的信息系统,很多企业的部门拥有独立开发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都属于业务处理系统,业务数据庞杂分散,主要是为了快速满足业务操作的需要而开发的,然而,其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分析功能难以实现,且在后期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中不易被集成到相应的平台中加以应用。例如,某新建企业在建设初期就投资建设了北京某公司的StaR?LimS,造成与meS系统中LabwareLimS的重复投资,而又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做两个LimS系统的集成。同时,某新建企业在生产控制层拟建的数据校正系统,其实就是meS系统中物料平衡系统的变种。一些与集团统一推广项目中部分功能相重叠的信息系统也被快速的建立起来,新的“信息孤岛”正在逐步形成,与各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型炼厂的要求越走越远。

2.5新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模式不健全

各新建炼化企业由于人数较少,没有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队伍[3],目前采用的主要模式是将信息化建设与运维以项目的方式,转包给第三方进行建设和运维。例如,某些新建企业将信息化的建设与运维服务打包承包到某内部信息化建设单位,其中新建企业1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承包给信息化建设专业公司,新建企业2的运维模式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系统运维的队伍比较杂乱,管理不是非常方便。

3与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解决建议

3.1在集团层面统一编制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当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参考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与投资额度等内容,促使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炼化项目的建设保持同步。在新建企业的筹建阶段,应当针对新建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可研报告和总体设计的思想,在集团的统一组织下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议从以下四方面来组织新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信息化规划必须覆盖企业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综合管理等内容。规划的内容必须结合企业业务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求,抓住重点,选择企业最急需、最容易产生效益的项目优先实施,满足新建企业的业务以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需求,从而尽快获得效益;信息化规划中项目的划分需要优先考虑建设基础性、全局性的信息化内容,如优先考虑建设基础设施,对业务发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影响较大项目;规划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按照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建设、it基础架构等三个方面安排好相应的信息化项目,使新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有序开展;规划必须综合考虑新建企业的建设历程,按先后顺序合理安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启动时间。

3.2为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由于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实现闭环管理,结合新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周期性、长期性的特点,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服务于新建炼化企业的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制定完成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体系与主要职责、立项论证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管理、过程文档管理、投资管理等。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新建大型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程监控、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项目的顺利进展。同时,在管理制度中投资管理的监管下,根据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和施工进度及实际实施情况投放资金,通过事后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保障信息化投资的实际投放和效益反馈。

3.3严格遵循集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依据各石油集团已的相关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或规范来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依据相关标准或规范设计的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能够避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能够实现中国石油新建炼化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方面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

3.4明确新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模式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各石油集团统一推广的项目必须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实现软件选型、投资、实施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坚决杜绝企业私自软件选型,防止新一轮的信息化项目的的重复建设。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稳定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和内部支持队伍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由具有丰富系统项目实施和企业流程管理经验的内部支持队伍、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起组成信息化建设项目组,项目组的管理水平和实施能力为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信息化内部建设单位应该由集团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并形成统一的建设与运维模式。

4结论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该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五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从规划编制、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的建设与遵从及运维模式四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上述建议对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3(6):64-67.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6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志码】B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有快、有慢,程度不同,但建成以“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上下信息畅通和有效数据共享是建筑企业共同的发展趋势。安全管理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素。安全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重新整合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资源和环境等,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内部办公、项目管理、现场操作等多种功能的发展和应用,以提高企业和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公司内部管理网络进行改造,搭建公司的数据资源平台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框架,建立起符合公司总体规划的内部安全管理网络,完成信息化集成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完成部分安全硬件建设和安全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使安全信息系统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是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通过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和掌控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实现及时发现消除违章、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高效办公和解决问题是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在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建设中运用门禁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测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扬尘自动喷雾系统、施工升降机智能控制系统、网络办公系统、资料录入无纸化办公系统,不断提高公司的安全信息管理水平,将及时发现的安全问题和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全面协调,是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的保障。下面列举几点信息化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实例,供大家探讨。

一、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

1.推行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施工劳务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实行劳务人员实名制,大力推行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在施工现场配备专职或兼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负责登记劳务人员的基本身份信息、技能状况、从业经历、考勤记录、诚信信息、工资结算与支付以及安全教育培训记录等情况。施工劳务企业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务人员实名制资料,并委派专人或独立部门实施管理,在承包工程项目时应将劳务人员的相关实名制资料报施工总承包企业核实、查验。施工总承包企业也应配备现场专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监督施工劳务企业实名制管理情况,对劳务实名登记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业绩档案等信息进行核实,并留存相关资料。进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必须在项目劳资管理员处进行实名制登记,递交相关实名登记资料,办理门禁进出登记卡,刷卡进出施工现场,无门禁卡严禁进出施工现场。通过刷卡进出和实名制登记制度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管理,建立务工人员的安全业绩档案,有效地对务工人员进行动态监控,了解务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业绩、工资支付等情况。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承包单位应当投入必要的费用,建立门禁打卡系统,并与企业进行联网,纳入企业管理考核内容。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应实行监管,并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劳务用工管理,落实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各项要求。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应根据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实名制管理的宣贯、推广及施工现场的检查、督导工作。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方式,将劳务人员的实名登记信息内容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逐步实现不同项目、企业、地域劳务人员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建立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建筑务工人员的用工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推进劳务人员的诚信信息和安全业绩管理,对发生违法、违规、违章记录行为以及引发的责任人,记录其不良行为并予以通报,或采取其他方式对务工人员进行限制等措施,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施工作业用工环境。2.施工企业管理关键岗位人员实名制管理。(1)施工企业关键岗位实名制人员:1)企业负责人:法人代表、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2)各类注册执业人员: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3)现场专业人员: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员、安全员、施工员、监理员、材料员、资料员、见证员、取样员、标准员、机械员、劳资管理员。4)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人员。5)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岗位人员。6)不在上述范围内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从业人员。(2)结合业务登记实名制信息。a.单位办理资质等业务时登记。办理资质新设立、升级、增项、延续、变更及施工图审查、招投标、施工许可、竣工备案等业务时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b.个人办理资格业务时登记。注册人员在办理初始注册、延续注册、增项注册、变更注册、继续教育等业务时,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现场专业人员在办理岗位证书、继续教育、延期登记、变更等业务时,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安全管理三类人员在办理a、B、C证首次申请、延期、变更、继续教育等业务时,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岗位人员在办理岗位证书、继续教育、延期登记、变更等业务时,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人员在办理首次申请、延期、变更、遗失补办时要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3)实名制登记信息内容。基本信息:身份证、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工作经历和业绩、个人证件照(近照)、个人签名等信息。(4)iFa广域网考勤系统。iFa广域网考勤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项目部下列人员: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质量总监、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监理总监(注册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及项目部施工特殊工种作业操作人员,进行人脸识别登记,实行广域网络考勤(iFa),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监督机构或建筑施工企业监督实施考核。

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为及时、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操作过程,实时发现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的缺陷和施工环境影响情况,以及施工项目中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时刻掌握施工场地治安状况等。施工企业建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在各个角度设置远程监控系统,并成立信息化办公室,配备专职信息管理员,实时监控现场违章作业行为、防护措施、作业人员情况、项目工地人员进出,以及对重大事故隐患、治安状况实现网络远程跟踪、监测和控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实行企业安全管理,将企业监控日常在线情况作为企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公司随时通过抽查视频在线率,不定期抽查项目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相关问题及时通知到项目负责人或安全负责人进行整改,同时可以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对讲功能网络,通过电子地图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快速导航,采用手机3G或wiFi上网实现移动执法。

三、远程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现有的各种电信通讯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个用户的计算机上,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共聚一处,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信息,增加双方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因建筑施工企业人员分散,通过建立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将多方音视频交互、电子白板、文件共享、动态ppt、协同浏览、媒体播放、桌面共享、文件传输、文字交流、远程控制、会议录制与控制等方式实现远程视频会议,实现办公不限地域区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在短时间内召集相关人员或全体员工,进行会议、培训、安全学习,既节约会议经费、时间,同时管理层还可及时与员工面对面地信息交流和沟通,使处于不同地方的人就像在同一房间内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四、动态管理系统

针对安全执法中存在的时效性不足、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动态化管理系统予以改进:(1)建立各方参与、交互式的工程信息系统。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互动式的数字化工程信息平台,可与企业互动,并充分调动企业安全管理的信息,为实施施工安全动态执法提供基本保障。系统的搭建以“项目”为管理单元,分为项目信息、施工过程信息、监管信息三部分,他们之间通过数据交换实现协同工作。一方面企业根据系统设置的界面主动录入关键工序信息,另一方面监督机构执法建立在企业填报施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执法内容更具针对性。施工过程信息记录、强制性条文审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诚信系统等有关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可供追溯的数据库,不仅节约行政资源,提高执法效率,还起到固定证据的作业。(2)实施“节点式”抽查执法。实施“节点式”执法的目的是要转变以往对项目无目的、随机检查的模式。执法人员首先根据交互式的信息系统初步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特点,对建筑工程在施工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的关键工序设置安全节点。其次,信息系统根据企业填报内容自动记录施工过程信息,当施工进度到达安全节点时,监管信息系统可自动提醒结合视频监控对工程节点的设置主要参考超过一定的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3)实施现场移动执法。施工现场移动执法是指运用先进的互联网、3G、GpS、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集成执法文书管理系统、实时联机操作,以实现执法人员在现场实时上传执法信息,打印执法文书的一种执法手段。实现执法人员在现场实时上传执法信息,提高现场执法的时效性和威慑力。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深深地扎根于建筑业这块沃土之中。它的理念、理论和实践都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安全和生命更以时刻鸣响的警钟不断敲击着人们的心灵深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也成为新时期建筑业永恒的课题。安全管理成为建筑业发展升级,成就辉煌,结出硕果的一门必修课。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化工作正在逐步由局部的技术辅工作发展成为全局性工作,特别是对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管理水平,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信息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我们在搞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现“中国梦”建设的强有力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尚永,张健,朱艳.科技兴安-实现本质安全的必然之路[J].建筑安全,2013,(12):59-60.

[2]黄爱莲.依托信息化管理构筑建机安全生产屏障[J].建筑安全,2013,(12):61-62.

[3]连保廉,朱奋发.建筑施工安全动态执法分析.建筑安全[J].2013,(10):18-20.

[4]合建市[2014]112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设劳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对策分析

近些年来,伴随世界各国有关会计造假的丑闻事件屡见不鲜,折射出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产重组改制等也带来了经营业务范畴及模式的巨大改变,都对传统模式的审计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因此,需要我国的国有企业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国有企业中的具体工作实践,深入剖析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环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提出些许建议,以供决策者和管理者借鉴、参考。

一、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理论上说,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求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所处行业的特殊性,通常对受托责任要求相应提高;从实践上讲,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是固有企业不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更是不断满足外部机构监管的现实需要。尽管内部审计尤为必要,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力度,但是现代审计方法却比较薄弱,比如投资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等。本文将从三方面详细阐述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根本问题:内部审计转型效果欠佳

主要表现在: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核心思想是由合规性导向的传统审计向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导向的管理效益审计延伸。但是目前我国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造成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缺少强制力。2)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根本不重视审计人员对管理审计所提交的建议和意见,更谈不上后续审计的环节,导致只有发现重大违规违纪或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缺陷时,才被迫强制性实施。

(二)主要问题: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规范

主要表现在:1)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私设“小金库”、预算执行不严及乱挤乱摊成本等现象还存在,这是内部控制失效的典型表现之一。2)有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但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职责不明和定位不清等问题普遍存在。比如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极不合理,比如尚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为一,这样非常容易引起错觉,误以为内部审计就是单纯地检查企业内部违纪违规的事件。

(三)关键问题: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1)从人员操作风险视角来讲,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即他们不但要掌握和熟知有关信息化的软硬件知识,信息处理及管理技术,也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操作能力,从而对影响审计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系统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处于审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停留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起步阶段,及单单针对凭证、账簿及报表的查询层面,缺乏对审计的风险预警、及审计工具等功能模块的普及,这些都将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滞后性。2)从计算机舞弊风险视角来讲,存在利用信息化偷窃资产或贪污资金的不良行为,也存在通过编制非法程序进行牟利的违规事件,这些都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若干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和思考

(一)通过不断的法律法规规范来实现内部审计彻底转型

我国国有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以及自身各项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要求尽快实现由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型,主要建议有:1)尽快推出相对细化的内部审计准则,一方面便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职业的信心。2)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转型的艰巨性及时间性,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体系,逐步实现转型。

(二)通过不断加强企业规范来实现内部审计的科学性

主要建议: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断提神内部审计的地位。建议采取董事会和高管层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这比较符合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因为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监督,从而不断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通过增加独立董事比例的方式,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这也基本符合我国企业治理改革的发展方向。2)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将国有企业的日常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等联动起来,使内部审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流程与环节实施专项审计,比如投资、采购、销售及安全生产等流程进行控制审计,还需要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等。3)建立企业标准。国有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规范,比如招标比价采购管理办法、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及专用经费管理规定等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评判的标准。

(三)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来构建数字化的内部审计机制

这是会计电算化及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要求国有企业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审计方式,从而实现数字化审计,主要建议有:1)加大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让他们成为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数据资料库建设,具体包括企业的内部资料制度、审计文献资料及审计历史资料等相关数据。3)运用审计系统软件的查询、筛选及汇总分析等多个功能,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机会计工作进行有效地监控和评价,并随时跟踪流动资金等重要情况,从而能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实现内部审计转型。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及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提供一定的执行参考。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作者单位:江西中煤科技集团公司审计部)

参考文献

[1]王兵.鲍国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审计研究.2013(02).

[2]姚莉.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3(16).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实施

【abstract】throughthecurrentimplementationoftheunderstandingoftheinformatizationsystemerror,proposedbuildingtheenterpriseinformationsystemimplementationstepsandsomerationalSuggestions

【keywords】construction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2007年3月1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对建筑施工企业特级资质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了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同时这也是国家住建部和地方省市住建厅对建筑企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一项要求。基于以上考虑,同时也是为了建筑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建筑企业内部管理的提高、创新发展,建筑企业必须实施信息化系统。

另外,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大,施工技术难度的不断加大,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通过先进、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采取责任分解、目标控制、动态管理、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以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管理从内外两方面看,对内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包括人、材、机、质量、安全、进度等)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对外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建筑企业门户网站、相关合作方信息反馈、资料信息传递等综合管理,因此,无论在建筑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提升工程、效益工程。

一、当前对实施信息化系统的理解误区

1、信息化系统实施伊始,不少建筑企业的员工甚至某些领导对信息化系统实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偏差或是误区,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或仅仅是为了应付资质的要求,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领导或员工认为只要会使用计算机打打字、编制一些表格或是使用网络收发一些电子邮件、购买并使用一些项目管理软件就是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就可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就可带来高效率。这是对实施信息化系统的简单认识、粗浅认识,也是对信息化系统的感性认识,没有把信息化系统在建筑企业的定位、企业发展的市场要求、市场前景以及如何提高企业管理的综合效益融合起来等等方面,提升到一个深化的、理性的认识。

2、不管在建筑企业内部还是在外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不单单是为了建筑企业资质的要求,而是为了建筑企业改制或重组服务的,建筑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建筑企业推行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实施信息化系统来推进建筑企业的改制和重组,理顺建筑企业的管理业务和组织,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不仅仅是建筑企业一把手、一群人或是某部门的事,而是建筑企业各部门、各相关员工集体的事情,只要在建筑企业的某个岗位、某个职位,只要参与了管理,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参与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这是一个多部门、多岗位的系统工程,横向到边、竖向到底,只有开头,没有结尾。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步骤

1、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系统实施的认识。建筑企业无论是一把手、高层管理者、部门负责还是基层参与者,都要正确理解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意义。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仅仅靠简单的小米加步枪、一把泥刀一把尺是远远不够的,是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实施信息化系统,终究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

2、决策正确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建筑企业一把手、主要高层管理者,这是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掌舵者。成功的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因此,建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规范化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这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组织设置、企业管理组织职能分解、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企业管理信息流程、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的规范化、科学化。

3、要实施好信息化系统,建议找一家规模大的、有良好信誉的、负责任的、有一定行业经验和开发远景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这是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后备力量、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它将不断伴随着建筑企业的成长和建筑企业管理的升级。

4、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的价值在于会应用系统,创造财富。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状况、市场需求、发展远景等等,制定出适合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制度、信息标准,按照制定的制度和标准来培养、要求员工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不能将信息化系统实施与实际的项目管理分离,成“两张皮”现象。同时要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并通过提高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与培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用户的使用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大力培训建筑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培养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系统实施的认同感、认知感,不仅要从思想上认知它、认同它,更要在行动上、管理过程中应用它、提升它,持之以恒,为企业的发展、自身的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效益。

三、对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的一些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产生于上世纪后期,飞速发展于当今二十一世纪,而建筑是一个粗犷型的行业,因此许多建筑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转型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在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推广作用还不甚了解,甚至有这样那样的逆反心理。我觉得,要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把信息化系统融合在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在行政制度上的强硬执行外,更要在具体的实施措施、实1、实施信息化系统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采取一楸掘井、一口吃饼的方式,不管是在管理要求上、还是在实施过程中,毕竟这是一个从不知、认知到熟知的过程,因此,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不管是为了企业资质的要求,还是提升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必须从长计议,特别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具体要求等等。

2、建筑企业开发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系统,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发展要求等等来具体实施,比如系统软件的开发,有的程序也好、流程也好,能简单就简单,能简化就该简化,做到原则性、灵活性、简易性合为一体,这样既方便了企业对信息化实施的要求,也便于了实施人员的操作,因为,毕竟人还是第一位的。

3、许多建筑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转型企业,内部发展很不平衡,如果要一味地全部实施信息化系统,对那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区域、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实施起来可能比较累,也可能实施不起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话,建议是否在那些资源比较充裕、人才比较丰富、管理比较先进的地区或分支机构进行试点,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再推广、应用、实施,做到以点带面,联动实施。

4、加强培训广度和力度。培训要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始终。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中最难处理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人。在实施的前期工作中要对企业高层领导和部门经理、业务骨干作企业信息化的培训,让他们理解建筑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深刻内涵,认识到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合作,认识到决策者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的准备及模拟运行过程中要进行软件产品培训,硬件、系统及程序培训。在进入以后的推广运行至系统正式运行时,建议由已对系统熟悉的培训过的业务骨干人员对为数较多的业务骨干做操作上的培训。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应用建议

1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信息技术显著的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建筑工程的更好发展。下面本文就从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局限性、应用程度低、应用范围狭窄以及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等应用现状出发,对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建议进行探讨和浅析。

2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局限性

虽然,在建设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在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实施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并没有在整个行业中进行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仅仅局限于部分企业,在企业中应用也不是全部的部门而是局限于部分的部门,不能整合分析现实的数据,更不能与动态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具有局限性。

2.2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

在我国大多数建筑工程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建设工程的管理,他们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同时,对于一部分建筑工程企业来说现有的相关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并不能满足建筑工程有效管理和企业更好发展的需求,因此并不愿意应用信息及时完成建筑工程管理。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较低,并不能满足企业更好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

2.3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项目施工的前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明显减少。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在招标投标、工程设计以及工程造价预算等工程前期工作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而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等方面应用信息力度就较弱。由此可见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并没有充分的体现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

2.4信息技术受企业自身素质制约

由于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方式和模式的影响,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多施工人员认为网络计划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并没有传统管理方法那样得心应手。再加上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并不系统和完善,缺少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全面应用的需求。由此可见企业的自身素质制约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更好运用。

3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3.1根据信息技术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应用计划

合理的制定信息技术的应用计划是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属于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现代化技术手段,很多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并没有全面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特点,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实施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正确的运用,制定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计划,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3.2开发新型的系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在运信息技术实施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特点设计和开发出符合企业实际工程管理需要的软件系统。现代建筑企业的规模较大,信息量较多,信息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应该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每一个部门人员登录自己的系统后均可以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查找和检索,这有助于信息的流通,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率,避免了信息交流沟通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同时了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

3.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范围

信息技术对互联网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性使得信息技术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的投标、招标以及材料采购和会议等相关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均在共享平台上,将纵向信息交流模式转变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信息运用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管理过程中的引用范围。

3.4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信息技术应用

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素质以及能力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企业应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掌握有关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培训,让企业具备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摆脱企业自身素质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制约,进而完善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运用[2]。

4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该认清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对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应用建议进行探讨和分析,不断的优化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模式,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新涛.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22):432~433.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问题;应对策略;分析

前言

近些年来,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于企业运营效率提高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到企业局域网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设施与技术支持。正是因为如此,如何利用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来加速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科学成果成为社会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发展工具。但是,一些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改革方面,还没有跟上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步伐。下面,我们就来对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企业决策者对财务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企业,是账务(应是财务吧)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受益者,建立新型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办法是企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但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却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企业决策者的个人经营理念与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限制作用,要完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改革与创新,必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变动,这对于一些传统型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改变之时,企业内部会有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企业内待解决的问题数量也会增多。因此,一些决策者不能利用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全面分析财务信息化管理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的诸多益处。更不能制定合乎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实施计划,使大的计划细化为易实现的短期计划,令企业可以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向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力度不足

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的优质软件,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的一体化。但是,我国的一部分企业的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能力较为低下,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需求。我国企业间的联系不尽紧密(是否没问题),企业合作的深度并没有达到企业软件资源共享的地步。因此,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力度不足成为了阻碍企业进行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关键障碍。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可见人才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工程的实施,人才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个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基础,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会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陷入僵局。因此,企业在推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具有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应对策略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落后会直接导致企业发展的滞后,因此,各企业应当正视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助力于企业的更好发展。下面,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关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的建议:

(一)改变企业领导的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领导是企业的决策者,关乎企业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过企业决策者的审批。因此,企业决策者在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在企业内部打造财务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企业决策者的传统经营理念。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企业决策者的培训力度,丰富其经营理念,使其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作用。另外,要加大企业财务信息化改革的宣传,使众多的成功经营案例得到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企业决策者认识到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当中需要修正的观点,重新审视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进程。

(二)完善企业发展基础

企业的发展基础对于企业的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有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要以实现长远利益出发,完善自身发展基础。比如说建立健全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运营的信息化水平,加深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另外,企业要在财务信息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产品的编码制度,只有企业产品的编码得以规范化,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才能顺风顺水。除此之外,企业要把科技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成为企业完善自身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只有企业具有财务信息化管理基础条件,才有能力去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深入探索。

(三)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养

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智力支持,人才是企业发展当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基于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完成,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与培养时,要加大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招聘力度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人才招聘阶段,企业要对人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理论水平进行测试,更要审查人才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能够将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才能促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完成。另外,对于在岗工作人员,企业要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工作人员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技能得到提升。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实践,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管理手段创新的表现。本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建议。希望我国的企业可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力度,加强企业发展条件的充实,以信息化管理人才为基础,进行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工程建设,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快速提高,跻身于经济社会前沿。

参考文献

[1]黄华珍.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10):10-11.

[2]方萍.浅议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及实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4(17):17-18.

[3]李晶.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J].上海国资.2012,5(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