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7:39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1

五月份工作总结

1、承德市教育督导组对双桥区进行阶段性教育督导。

2、双桥区政府再次召开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动员大会。

继5月6日双桥区教育局召开了“迎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第二次推进会”后,5月24日,双桥区政府再次召开“迎接河北省教育督导评估动员大会”,进一步安排部署下一步迎检的准备工作。参加会议的领导有区人大魏民副主任、区政府李建侠副区长、区政协陈彦伦副主席。区直相关部门领导、各镇办主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1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上教育局任文田局长从迎接省督导评估的时间、形式、内容、结果,准备工作进展情况,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三个方面进行了通报。刘春敏督学详细介绍了各部门需要上报材料的具体要求。最后李建侠副区长作重要讲话。讲话对今后我区迎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迎省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做好迎省检的各项工作;三是统筹安排,强化合力,确保顺利完成迎省检工作任务。

3、中小教研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中学教研室在掌握毕业班复习备考情况的前提下,各学科5月份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数学学科在十二中召开现场演示课活动、物理学科在民中召开了复习研讨活动,语文学科组织部分学校召开研讨交流活动,历史、政治学科以观摩课的形式在双峰寺中学开展全区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参加全市中考模拟考试,组织参加省教研员培训。

小学教研室全体教研员5月份对双桥区小学第三次视导工作,主要是对教学档案查漏补缺,听课和指导各科教研活动。进行了小学毕业班考前辅导,为了系统、科学、有效地做好毕业班总复习工作,小学教研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师进行了考前辅导。组织4名教师参加承德市评优课活动,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英语2人,科学2人)。组织双桥区小学三年级英语能力竞赛,60人分获一、二、三等奖,5所学校获团体奖。

4、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5、“十二五”期间我区又有四十三项省级课题立项。

桥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区教育学会认真组织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近日,经河北省教育学会审定批准,我区有四十三项列为省级课题,重点课题为十四项,一般课题为二十九项。通过此次课题立项活动,区教育学会再次对区属学校的教育科研骨干进行培训,促进了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同时,为我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中行承德分行爱心捐助老西营小学。

5月4日,中国银行承德分行的领导和营业部团支部团员代表及媒体记者,来到双桥区双峰寺镇老西营小学,举行了“百年中行助你成长”的爱心帮扶活动,对全校学生捐助了总计折合人民币8880元的学习用品,他们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7、检查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执行情况。

为加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管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科工作人员对八中进行了专项检查。

8、教育系统捐款。

局机关工作人员和各校教师进行博爱一日捐、植树、工会捐款378265.00元。

9、积极开展迎省教育督导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双桥区迎省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区教育局五月上旬和中旬两次对全区所有中小学的迎省督导评估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地检查。

10、加紧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安装。

教育局电教仪器站抓紧监督为各校安装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同时检查各校各功能教室的设置情况。

六月份工作计划

1、迎接省政府教育督导组将对双桥区教育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检查。(6月27日至29日)

2、继续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各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3、组织八年级学生地理、生物会考。继续指导毕业班教学,组织参加中考。

4、继续进行小考准备工作。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2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小教科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特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加强养成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实实在在工作,讲究实际效果。积极探索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全面推进学校基础道德建设。四、一般工作一加强基础建设:1.继续搜集整理《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手册》相关资料。2.着手制定《门头沟区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标准》及相关申报制度。二搭建展示平台:1.搞好全区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活动。2.搞好德育工作交流活动。3.征集小学“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学校活动好方案。4.“六一”节文艺演出。三完成市区教委布置工作:1.完成对全区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总结。2.完成六年级三好学生评选与典型宣传工作。3.完成各类示范校评选工作。4.与相关科室协调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工作。

五、时间安排2004年:九月: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交流。十月: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十一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做出分析并写出指导性回复意见。十二月:新学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交流。2009年:一月:启动寒假读书计划。二月:制定补充要点。三月:德育工作例会。四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视导。五月: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六月:六一节庆祝会。

七、总结半年工作,组织交流。小学德育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小教科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 系统工程 计划 实施 检控 总结 创新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计划的制定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认识自己到认识别人、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4

一、明确两个概念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是学校在这一学期里即将开展的德育工作的设想、安排或行动方案。好的德育工作计划应层次分明,内容全面,措施到位。学校德育工作总结是把一个学期的德育工作加以梳理、分析和研究,得出经验教训的一种文体。好的德育工作总结可以让人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同等重要。

二、理清工作思路

教育部2017年8月17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指南》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一个体系”、“两个结合”、“三个关键点”、“四个基本原则”、“五项主要内容”、“六大实施途径”。教育局下发的普教工作要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旗帜,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

德育工作重在落实,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中。比如《指南》提出的“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的“课程育人”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我校的工作思路是:在抓常规德育的基础上,将学科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的做法是:结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在备课、上课、评改、辅导、命题等多种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德育,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管德育。

再比如,《指南》中的德育内容五大方面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我校的工作思路是:在探索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法上,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做法是:在低、中、高段各选一名语文素养较高的班主任进行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编制校本教材,通过开展古诗词诵读、经典文化课本剧等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强诵读经典的兴趣和愿望。

这样做,才能够使德育工作“虚”与“实”结合起来,既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能够以德促教、以德促学,最终使教师、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提炼经验做法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思路和实干,经验的提炼取决于反思和总结。下面,结合我校上学期德育工作“三段式”总结写法,做一下具体解读:

开篇语对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概述,简短几句话即可。

第一部分写出工作的主要成绩。围绕工作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的目标的达成,写出师德师风、校风校纪、主题活动等,涵盖德育工作的全方位。

第二部分是工作的主要做法。这是总结的重心,着重写清做了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绩,还有什么不足。我校按照普教要点,从四个方面工作来进行归类总结。

一是队伍建设。就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两方面工作来写。从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其中,我们的亮点是写出聘请金普新区董家沟许家赞校长为我们做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专题讲座。

二是常规德育。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文化育人这方面的工作来写,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的场所。

三是德育活动。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这两方面工作,从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节、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

四是德育科研。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课程育人这方面,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成效显著。比如,马玉波老师展示传统文化交流汇报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侯靖宇同学参加教师的政治学习,掷地有声地背诵核心价值观,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在谈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能讲“四大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吟诵《爱莲说》,清唱《将进酒》。

第三部分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这部分要精炼、简洁。要客观的指出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改进意见,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做到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方案,做事有标准,事后有总结。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5

新一年的学校工作,我们围绕“深化新课程改革,强化教育科研,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踏实做好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学生一流、教师一流的名校”开展。

继续做好学校常规工作。含党风廉政建设、综合治理、安全、创建、计划生育。争取各项考核优秀。

踏实做好德育工作计划。根据今年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更新德育观念,落实《xx市中小学做教育内容体系与活动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我校实际的做人教育内容体系和活动系统。强化思想品德课的这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道德品味。树立以德治校、经德育人、经德修身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学习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舆论,建设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机制,形成德育合力。构建非功利性的德育评价机制。

课程改革主要抓课堂教学,进一步研究师生互动,活动的形式与实质、课程的使用与教材的处理,进一步研究基础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的主题为“课堂教学是关键,打破教师潜意识当中的领导角色,在教学语言、教学设计和教育机智上狠下功夫,做到任何时候都真正做到‘以学论教’,关注课堂中不合拍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信任’和微笑”,同时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好课改成果向其他年级渗透,向其他兄弟学校辐射。争取在2010年开一到二次规模较大全市的课改研讨会。学校将出台课改奖励奖励制度,以制度促进课改作的深化。同时做好课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强化教育科研,做到四十五周岁以下的老师人人有课题,争取有课题成果获市二等奖及以上。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科研立校与科研强校的意识。继续抓好教科研的全员培训,发挥教科室的作用,培养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尝试年级组合作备课,电子化备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的目标是教师在学科专业方面做到:是学科知识的专家,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的知识,有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在教育专业上做到: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学生的发展的规律,学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总之,学校将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新一年工作重点,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专家,这也是培养一流学生和创一流学校的基础。

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在明年上半年完成食堂餐厅及操场这两个工程,解决好吃饭难的问题。同时向上级部门争取教工宿舍这与学校大门与传达室这个工程。计划至二零零五年基本完成学校的校园建设。再向上级部门争取学校硬件设施增添设备费,进一步改改善办公条件,尝试无纸化办公。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6

    一、进行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分析的背景

    目前,中国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雷同,无论是“985”大学或“211”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的同一本科专业,其课程设置的种类及其结构大同小异,仅有“量”的不同,少有“质”差异,客观上导致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同质化”倾向。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点企事业单位和高薪岗位的人才招聘优先选择重点高校毕业生这一不争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包括应用型大学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没有真正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尚没有很好地回应中国工业化进程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多规格、多类型和多层次的需求,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尚未具备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其教育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

    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在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首先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因为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质量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正如产品功能与质量的差异首先是产品设计的差异,同样的设计即使在不同的厂家也不会生产出功能迥异的产品。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制订方面具有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校企合作教育等鲜明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大学。它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高度认可,成为推动德国现代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深入研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计划案例,进行中德课程设置比较分析,可为我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二、近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进展

    德国自1999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其应用型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其核心是原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有的“硕士”(DiplomaFH)制度向全欧洲统一的、可比较的学士/硕士两级学位制度转变①,由此引发了学制、学分规定,课程设置思路、形式与“标准”等方面的改变。了解并把握这些变化,对客观进行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准确理解两者课程设置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1.学士学位教育学制缩短

    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施自身独有的“文凭工程师”教育,其学制与中国本科教育的学制相同,均为4年。近年来,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位制度向欧洲统一的学士/硕士体制转变。在新学位体制中,德国各州对学士、硕士的学习时间做出了统一的框架性规定,其中,学士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6-8个学期,多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保持原有教育质量与特色,同时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将学士学位教育学制调整为6-7个学期(3-3.5学年)。学制缩短后,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降低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要求,理论教学安排变动不大,但集中实践教学时间有相应的缩减。

    2.普遍实行欧洲“学分制”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目前实行的是“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算制度(europeanCreditandaccumulationSystem,简称欧洲学分制)”。欧洲学分制对“学分”有明确的定义,1个欧洲学分相当于学生25-30小时的学习时间,通常将60学分作为学生一学年正常的学习负担量,也就是说学生1学年的学习负担量为1500-1800小时。学习负担量包括学生为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活动(包括上课、自学、作业、实践和考试等)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欧洲学分制规定: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要完成180——240个学分。

    欧洲学分是建立在学生为了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需要的学习负荷量基础上的,是对学生学习强度的量化,更贴近学分制的本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以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课时来计算学分的,但对教学课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没有量化规定。通常课程学分与一个学期每周安排的教学课时相对应,例如某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中完成,每周计划2学时,学生修完此课程可获得2学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个学期一般设置有15——18个左右教学周,因此,1个德国学分通常与15——18计划课时相对应,这与我国多数大学用计划课时折算学分的惯例(16左右计划课时折算1学分)差别不大。多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每周安排30小时上课时间,学生每学期可获得30学分,符合欧洲学分制相关规定。然而,也有例外,部分学校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往往赋予实验课程更高的学分②。

    我国没有统一的学分制度,对学分的概念也没有权威性界定,对学分制的理解和规定因校而异,实际上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应用型大学并不多。

    3.课程设置“模块化”

    近年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普遍采用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形式。课程“模块化”设置是指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将与同一主题相关联的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一个课程模块可以由讲授、讨论、练习、实验等不同教学形式的课程组成,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模块包含电工技术讲座、电工技术练习和电工技术实验三门课程,时间跨度为两学期(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同一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安排的最大时间跨度一般不超过两学期),学分分别为4、2、2,总计8个学分③。在培养计划中,首先要列出课程模块,然后列出每个模块包含的具体课程。各专业培养计划对每个课程模块的学习范围和内容都有详尽说明。按照德国学分制度的有关规定,学生只有在达到一个模块中所有课程及格以上要求时,才能获得该课程模块的相应学分。

    “模块化”课程设置是当今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模块化”课程设置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得到切实落实—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每一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与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否则不能开设,有效增强了课程开设的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模块化”课程设置改变了以单门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有效地整合了课程,实现了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模块化,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与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专业培养计划变得更清晰。甚至有德国学者认为,“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④。

    4.专业认证与德国新课程结构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是德国全国性机构,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具有指导性,甚至具有规范性。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规定,各大学新设立的学位课程必须通过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德国工科专业的权威认证机构是“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Siin)”。该协会制定的“专业课程指南”,具体规范了新学位课程的专业要求,细化了各类课程(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实习、学士论文等)的组成、学分和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确定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和通过专业认证的依据。本文在进行中德应用型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本科课程结构对比时,就选用了“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侧重应用型学士学位课程设置指南。相对德国而言,我国大学专业认证工作处于试点阶段,涉及学校和专业很少。虽然教育部建立的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遍制定了指导性专业培养方案,甚至制定了专业规范,对大学课程设置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缺少教育管理部门的明确授权,导致“教指委”制定的“方案”和“规范”并没有真正成为各大学设置课程、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在一些大学确实存在课程设置依据不足和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三、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1.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比较

    案例:比较案例来自德国奥登堡/东弗里斯兰/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教学计划⑤(以下简称德国“计划”)和中国C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中国“方案”)。两者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详见表1。

    

    学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体安排:两专业均为4年制8学期。德国“计划”将理论教学相对集中安排在1—4学期、6—7学期中,每学期均设置有18个教学周,每周安排30课时左右上课时间,总计理论教学时间为2988学时;实践教学集中安排在第5学期和第8学期。中国“方案”的理论教学分布在1—7学期中,总计理论教学时间为2909学时;设置有40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安排在各学期中。从总体安排上看,中德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课程结构:理论教学课程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英语与社科及其他课程、选修课程等五类课程进行对比。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与建筑材料、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德国“计划”中,该类课程合计为648学时,占总课时22%;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合计为712学时,占总课时24%。两者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分量相当,只是德国化学课程安排的学时多,而中国物理课程学时较多。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及制图、建筑结构与构造、大地测量与勘测、力学、土力学与基础、流体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德国“计划”中,该类课程合计为900学时,占总课时30%;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合计为820学时,占总课时28%。两者无明显差别。

    ——专业技术课程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道路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结构检测和项目管理与预算等课程。德国“计划”中,该类课程合计为1296学时,占总课时43%;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合计为443学时,占总课时15%。从中可看出,中国专业教育明显少于德国。

    另外,从表1中可明显看出,中国的英语、社科及其他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远多于德国。

    课程专业口径:中国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领域,而德国专业课程内容除房屋建筑外,还设置大量道路工程、轨道工程、桥梁工程和水利工程等课程,专业口径明显比中国要宽。

    另外,在德国“计划”中,项目管理与预算课程为180学时,而中国仅有60学时,显而易见,德国更重视学生经济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培养。

    2.中德应用型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本科课程结构对比

    案例:比较案例来自“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侧重应用型机械制造专业学士学位课程设置指南(以下简称德国“指南”)⑥和中国C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本科专业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中国“方案”)。两者课程设置见表2。

    

    总学分及学制:德国“指南”规定,侧重应用型的机械制造专业的总学分为180学分,按德国学分制规定,学生一年正常学习负担量为60学分,以此推算德国“指南”为3年制学士学位课程设置框架;中国“方案”规定总学分为210学分,学制为4年。由于两者学制有明显差异,因此,两者在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方面不具可比性,但进行课程结构对比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为对比方便,本文以德国“指南”的课程分类为基础,将课程分为自然科学基础、通识教育、专业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等七类课程进行对比。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化学等课程。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应大于2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14%;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3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4%。表明中德对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同样重视。

    ——通识课程包括经济类课程、非技术类选修课程和语言课程等。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应大于1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10%;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48.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3%。中国通识课程设置分量远重于德国,表明中国教学设计更倾向于“通识”教育。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动力学、震动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子电工、材料学和测量与控制技术等课程。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应大于4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26%;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5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6%。两者无明显差异。

    ——专业技术课程包括专长深化课程和应用工程课程(包括机器学、设计学产品开发和产品制造技术)等课程。德国“指南”规定该类课程设置大于3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于20%;中国“方案”中,该类课程24.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2%。德国专业课程设置远高于中国,表明德国应用型大学教育重视和强调专业教育。

    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方案”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其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有3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8%;德国“指南”中,仅设置有不少于24学分的专业实习环节(含毕业设计),远远少于中国。这恰好说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实行新的学位和学分制度以后,集中实践教学有明显的缩减。

    四、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差异分析及其启示

    尽管上述两个具体比较案例选自不同专业,案例的时间也不同,但通过案例比较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致性。中德应用型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无明显差异,在课程种类、课时安排和所占总课时比例极为相近相似;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外语、体育及其他社会科学类课程)设置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专业课程种类和课时远远多于中国,其专业口径更宽,而中国应用型大学设置的“通识”课程分量远重于德国;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德国新学制专业(3-3.5学年)的集中实践教学周较中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少10周以上。

    显而易见,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差异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一方面,“差异”意味事物的“多样化”,“多样化”可能源自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也可能来自于对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与把握,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区别,对源自于“多样化”差异的分析探讨,有助于求同存异和人们对事物更丰富、更深刻的解读与把握;另一方面,“差异”确实意味着差距与不足,正视差距,弥补不足,有利于改进工作,引导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应正视并认真研究中国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般而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⑦。大学教育的专业属性决定了技术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应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占主要比重,其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保证适当的比例。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专业性很强,非专业技术课程较少,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实的专业学科基础和较宽的专业口径。相对而言,现今中国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偏少,专业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0—15%,一般少于通识课程(不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分10个以上百分点,明显反映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不足和专业口径狭窄的现实。这种情况不仅反映在与德国应用型大学比较分析中,而且同样反映在与提倡通识教育的美国大学的比较中。江苏大学陈国祥教授比较了中美两国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得出“美国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绝不是太过专业化,而是专业教育远远不够”⑧的结论,真可谓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应脱离中国工业化的现实,现时不宜盲目追随泛‘通识教育’和‘一般教育’的潮流,而需保持工程专业教育的基本特点”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经验,重新审视课程设置,适度增加专业课程,拓展专业口径,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

    2.借鉴德国“模块化”课程设置方式,深化系列课程改革

    德国“模块化”课程设置方式为中国应用型本科大学进一步开展系列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供了有益思路与成型经验。我们应在认真学习与汲取德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方式,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渗透与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内容重组,整合课程设置,科学界定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和衔接关系,避免课程分割过细,内容重复或脱节,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通过“模块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联系,与毕业生从事的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切实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3.加速探索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外部评价认证方式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由学校内部专家、教授制定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更多地依赖学校自身组织实施的教育考试和教学评估。由于不同学校对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结构把握不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衡量的尺度不一,尤其是一些学校的教学设计和质量评价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使社会难以鉴别、挑选和聘用合格适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客观上已影响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声誉。因此,建立一个被社会或相关行业普遍认可的课程标准,并采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认证方式,是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与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联合设立的“培养计划与考试大纲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全德统一的培养计划框架和考试大纲范本⑩,“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Siin)”制定的“专业课程指南”,都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德国各州应用科学大学必须依据并参照这些“计划框架”、“大纲范本”和“课程指南”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考纲,有效地保障了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另外, “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Siin)”组织的专业认证工作,也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学校外部的检验和认证。这样的质量认证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它确保了最低的质量标准,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达成共识,有利于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进而根据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需求,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4.欧洲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可以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量化参考

    学生从一个普通的学习者成长转化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亲身经历一段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强度的专心致志的学习实践过程。因此,合理设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负担量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前提。目前,国内应用型大学各自规定的取得学士学位的最低学分要求及其与此相关计划课时总量相差很大,缺乏统一且科学合理的参考或依据,特别是一些学校对学生取得学士学位的最低要求学分规定过低,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轻,降低了培养标准。鉴于目前国内尚无普遍认可的学分制度和相关规范要求,参考欧洲学分制的有关规定确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负担总量,不失为一种谨慎而合理的选择。

    中国现阶段本科教育学制为四年,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0周左右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含课内实验)时间约为3学年。参照欧洲学分制规定,学生1学年正常的学习负担量为60学分,而1个学分相当于学生25—30小时学习时间,同时考虑到1个计划课时需要学生额外投入1小时自学时间,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理论教学总课时应控制在2250-2700学时之间。

    本文旨在通过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比较,为国内同行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设置经验提供相关基础数据,拓展课程设置思路,进一步深化中国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

    注释:

    ①洛兹·叶尼希.新型高等学校:德国高校的发展与展望[a].浙江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3-138.

    ②③⑥蒋培红,威尔福雷特·斯第勒.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教育改革综述[a].浙江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9-357.

    ④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浙江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

    ⑤wernerHeckler.Fachhochschuleodenberg/ostfriesland/wilhelmshavenChangchun.

    instituteoftechnologyReportofCooperation[R].German:UniversityappliedofScienceodenberg/ostfriesland/wilhelmshaven,2004:128.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7

1、序列化的工作。“一个目标(优良校风)”、“两个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三个重点(精神状态、纪律水平、习惯养成)”、“四个场所(教室、操场、卫生区、食堂)”、“五个渠道(课堂教育、班会、升旗演讲、板报、广播)”、“六种方法(说理疏导、榜样示范、实践教育、情境熏陶、心理咨询、规范约束)”。

2、常规工作及要求。(1)编制好本学年、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2)开好主题班会,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最主要的德育阵地,有计划、有设计、有记录。事务性工作随时解决。(3)每天班主任到校后,检查班内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发型、着装情况、公物完好情况、卫生、用具摆放情况,发现问题随时找学生解决。课间操班主任跟操。(4)德育处每天抽查班级的课间秩序、卫生、学生发型、着装、用具使用摆放、花草完好情况。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首先培养一支能力强、讲奉献、有爱心、师德好的班主任队伍,通过“班主任工作交流、班主任论坛、班主任集体备课”等形式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并且着力培养优秀班主任,政策尽可能的有所倾斜。抓好班主任的“班级事物分工”的落实、“素质评估手册的”科学使用、“班级量化考评”的自查自检工作。

4、努力培养学生干部。把班干部、团干部、志愿者推荐安排到各类岗位,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提供锻炼机会,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制定分年级的德育和习惯培养的目标。初一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为重点;初二以学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学会自律自重为重点;初三以树立远大理想,学好知识和必备技能报效祖国为重点。学生精神状态、纪律水平、习惯养成是衡量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核心,一切工作安排都要以此为落脚点。

学生重要习惯:不花零钱不吃零食的习惯;入楼即静、入室即学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握笔,认真书写的习惯;良好的坐姿、站姿、回答问题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自觉读书的习惯;积极预习复习的习惯;尊敬师长,宽容待人的习惯。

6、修订符合实际,具体可操作的师德考核办法,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同时把各班学生不良习惯考核列入相关教师的师德考核。

7、改进班级量化考评方案,突出德育处在整个管理中重要作用,让“日清周结”和简报更有实效性。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完成上学期工作总结,收取班主任工作计划

2、重新明确《班级事务分工》

3、统计教师假期读书情况

4、观看XX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5、更新梁村中学升旗仪式

6、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工作计划与实施

7、布置班主任个别学生访谈,学困生、问题生档案及班级周记

8、检查学生服装、发型及个人卫生

9、召开各学科组教研会,按课改要求听一轮课

10、完善卫生检查方案

三月份

1、习惯养成工作布置与检查

2、学校工作思路“四个强化”

3、规范两操

4、制定学生日常规、周常规、学期常规

5、进行文明美德教育

6、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主题读书活动

7、“腹有诗书气自华”10首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8、“写好中华文字,营造墨香校园”师生硬笔书法比赛

9、组织并参加县班主任素质大赛(10月25日)

10、上报学生近视率

四月份

1、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

2、班级事务分工检查

3、班主任培训

4、问题生、学困生工作检查

5、中小学生篮球赛

6、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主题黑板报评比

7、班级特色检查

8、教师读书成果展示(论文、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演讲)

9、班级周记检查

10、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

11、校运动会

五月份

1、主题班会比赛

2、做时代青少年演讲比赛

3、强化教师培训和学习

4、阳光体育,教师体育活动比赛

5、少年宫兴趣小组展示

6、培养名师,系列评选活动

7、中考体育测试

8、母亲节活动

六月份

1、三好少年表彰会、推荐上报、做好总结

2、优秀生和特长生评选

3、德育博客汇总

4、期末考试

5、收主题班会记录及工作总结、师德师风演讲稿

6、教师成长档案检查

备注: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8

顶岗实习是落实党和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院人才培养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学生顶岗实习计划,供大家参考。

学生顶岗实习计划1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按照教学进程的具体安排,我系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组织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年11月23日——--年6月30日。为了确保这次实习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计划。

一、顶岗实习领导小组

实习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

二、顶岗实习目的

顶岗实习是落实党和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院人才培养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的实操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强化岗位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择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三、顶岗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要与实习岗位相结合,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为主,对会计专业的基本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操作实习。主要包括:

1、了解企业(或单位)的经营性质和特点,了解企业(或单位)生产技术的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了解财务会计岗位的设置。

2、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方法及程序操作的基本技术。

其中包括建账方法、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的方法与程序、登记现金的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方法与程序。掌握结账、对账、编制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基本技术。

3、熟练掌握各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操作的基本技术,其中包括产品成本的构成要素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再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产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等。

4、了解企业(单位)纳税的种类,纳税的计算及与纳税部门的联系情况等,务处理程序,掌握常见税种的业务处理程序、计算、核算与交纳的方法。

5、熟悉财务软件,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业务。

6、初步了解企业筹资、投资等资金管理业务,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审计工作的实施业务。

具体采取按岗位轮岗实习的方法。会计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账务成本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等,具体分为出纳的职责、明细会计岗位职责、主管会计岗位职责等。

四、顶岗实习组织方法

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采取学生自己落实与系部帮助落实相结合。顶岗实习指导实行院内指导教师和生产单位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办法

五、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1、实习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实习单位的考勤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先请假;要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保密纪律,严守商业秘密;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有重要的事情应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联系;

2、要虚心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在短时间内上岗打下基础;

3、实习开始后三个月内,实习学生必须将接收单位开出的《聘用函》寄给辅导员。

4、指导教师负责与实习学生的定期联系与理论指导;

实习过程中,原则上实习学生不得随意变动实习岗位,因特殊情况要求调整实习单位或岗位的学生,须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同时提供在上一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以及下一个单位接收函,方可变更实习单位。

5、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积累资料,及时填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写好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

6、学生实习完成后必须提交:①实习周记;

②实习单位鉴定表;③实习报告。

六、顶岗成绩评定

依据实习周记、实习鉴定、实习态度及实习报告等,由实习指导老师结合实习单位的评定,综合评定成绩。

实习成绩评定:满分100分,其中纪律考核成绩20%,劳动态度考核成绩20%,技能考核成绩30%,实习单位评定成绩30%。

学生顶岗实习计划2一、实习目的

1、通过在学校所学习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教学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2、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3、提高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技能,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

4、根据自己所在的实习岗位,指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和目标。

二、实习方式

顶岗实习。

三、实习任务及工作措施

实习任务:教学

1、智力障碍儿童的日常教学。

2、配合班主任及学校认真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

3、参加部门、教研组的所有会议。

4、积极主动向各位老师学习,做好听课笔记。

5、每天看一点专业书籍,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自己能更好的去教育学生。

工作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

2、上完每堂课以后,反省这堂课的优缺点,及时做好笔记,再根据学生的接受效果及上课表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3、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4、在每天下午的教研会上积极提出自己的困惑,向有经验的各位老师学习;

四、实习要求

1、牢记“安全第一”,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安全管理规定,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2、认真做好岗位本职工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努力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

3、听从领导的分配,不做有损实习单位以及学院声誉的事情。

4、保持与学校的联系(指导老师),每周按时上交顶岗实习周记,汇报情况。

5、随时关注学院教务处在网上公布的与毕业有关的信息,保持电话通畅。

学生顶岗实习计划3一、实习的目的

顶岗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定实践教学训练后,开展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是一次就业前的“岗前练兵”。

通过顶岗实习,更好地理解会计的性质、特点,明确会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会计的能力和技巧;通过顶岗实习,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性。

二、顶岗实习的基本内容

根据会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毕业实习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实习单位经营概况,含行业特点、规模、效益等。

(2)了解实习单位会计概况,企业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活动的数据处理程序、方法;企业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经验;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

(3)了解并尽可能参与实习单位专业技术工作。

三、顶岗实习的方式、方法

1.顶岗实习的方式

由于会计专业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性的工作,顶岗实习只能以听介绍、看历史资料,取得信任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参加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

2.顶岗实习的方法

在实习单位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实习单位的支持和指导,取得好的实习效果,只能“以尊重换关心”、“以劳动换劳动”的方法进行。

四、顶岗实习的要求

1.按实习大纲要求的实习内容完成实习任务

2.遵守实习纪律,按实习单位劳动纪律出勤,不无故缺勤,有事向单位请假;

爱护实习单位公物;遵守单位保密要求,未经实习单位允许,不许将有关资料公开引用或外传;尊重企业的干部和职工,虚心学习,服从企业工作安排。

3.根据每日实习内容和心得写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前根据实习实际情况写出实习报告,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后带回学校,由学校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并收齐后交教研室备案。

5.由实习生请求实习单位填写“毕业生实习鉴定表”,对实习期间表现出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劳动纪律、业务能力等情况作出鉴定,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后带回学校,由指导教师收齐后交教研室备案。

五、顶岗实习的指导

1.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同时聘请实习单位会计实际工作者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2.指导老师负责学生毕业实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和专业技术问题的解答。

3.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检查(动态检查和实地抽查),对违纪和不按规定实习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者请示学校作必要处理。

4.指导教师应关心学生生活和健康,防止事故的发生。

六、顶岗实习成绩评定

1.实习成绩评定标准(满分100,其中“顶岗实习鉴定表”40%,“实习报告”40%,实习日记20%)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评为不及格

(1)违反实习纪律,擅自离开工作岗位者

(2)不按实习单位规定制度办事,违法乱纪,造成不良影响者

(3)不按实习计划实习,未完成实习任务者

学生顶岗实习计划4一、以“阳光成长”平台为载体,促使学生德育教育出成效

1.根据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评估要求,制定中职学生三年德育工作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完善和创新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内容体系、德育工作体系和开放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确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坚持德育为先,着力塑造校企文化的育人环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2.强化学生德育教育,调整学生素质评价方式,通过实施全员德育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改革、开发管理软件系统,及时分析反馈学生的成长动态,使学生、家长、老师和企业都能见证学生成长过程,做到“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我品质的社会价值”。

要完善网上学生素质考核管理平台的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在学生中的宣传引导,明确学生部门、专业系和班主任使用管理平台的责任和要求,并列入考核内容,使之成为学生“阳光成长”的工作平台。

3.坚持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管理,通过教育、评比和抽查,使学生来去学校不带书包、留长发和染发、随意离开教学场地、课题秩序差等现象的递减率达到80%及以上。

坚持开展校园“三无”活动(无杂物、无烟蒂、无损坏),通过教育、评比和抽查,使问题发生的递减率达到80%及以上。坚持加强校园周边巡查,定期问卷征询社区意见,并针对问题积极落实措施予以改进。注重树立学生典型,规范并加强对优秀学生、进步学生的宣传表彰工作,做到频率较密集、形式多样化、学习氛围浓、宣传效果好。

4.制订加强学生团员和骨干队伍自身建设的工作方案,定期开展教育、培训。

制订在学生中开展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各类活动的方案,加强对活动目的、环节、组织和后续效应的设计策划,并有效组织实施;坚持每周一次全校性的德育讲评。针对学生集体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融教学、训练、考核和评比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并注重教育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开展班会课评比活动,推广并总结优秀课件。

5.定期召开学校社团活动指导委员会会议,协调和落实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场地、时间、学分、经费,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确保社团活动有效开展。

以社团的活动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三有”活动(有一种兴趣、有一样爱好、有一门特长),每学期组织一次展示,多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效能的渠道。坚持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相结合,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展示学校良好形象。

6.加强班主任工作,执行市教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学校教师实行“双岗制”,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研究制订星级班主任或首席班主任的培养、选拔和激励制度,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能力。加强对全员德育教育好人好事的宣传表扬力度;实行责任区“三无”包干考核,并制订和实施全员德育实绩奖挂钩考核办法;明确教职工行为文明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完善全员德育考核责任制,并组织实施。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力度,建好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注重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

7、高职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例会的组织形式,发挥高职团委、学生会在学生工作中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工作、学生主题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学期、阶段工作的计划、检查和总结。

通过团委、学生会各部和十五个学生社团具体实施结合时政热点和学生特点的体现“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激发学生阳光争先的热情,培育学生爱国爱家、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品德。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成招生、推荐就业和培训指标

1.认真总结招生情况,分类梳理招生信息,注重研究招生规律,提前做好新招预案。

研究招生宣传常态化、持续性的工作策略。按时间节点做好新一轮招生计划编制上报工作。认真落实用人企业委托订单协议的内容,加大对新生就业保障协议的宣教力度,认真做好协议的鉴订和后续教育工作。

2.会同中职部、专业系开展深化校企合作课题研究,认真分析已有的用人单位与三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管理机制,梳理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提出推进措施,明确相关部门、专业系的工作流程和职责、落实过程考核,同时应落实成果鉴定,并有资料积累。

会同中职部、专业系制订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办法,并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获取信息,积极落实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年内实现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建立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基础台账、及时动态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潜能,在稳定现有培训、非全日制教育和产品加工项目的同时,加快开拓新项目的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扩大社会生源的比例和加工产品接单数量。

加强鉴定站(所)和特种技术考试的管理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机构的满意度,保证鉴定工作良性运行。积极联合行业协会等开展各类市级技能竞赛,吸引更多的企业参加竞赛活动,增加培训和鉴定的数量,扩大我校培训机构的影响,把技能竞赛做成学校的品牌项目。加强师资(培训师)的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鉴定项目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确保考证通过率、考试合格率和高考上线率。在不影响学校工作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对外合作业务和有关的社会考试工作,增加学校积累。

4.根据集团总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党校教育要加大主动服务的工作力度。

要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党校培训、轮训干部的主阵地作用。要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师资力量,力争优质高效地完成集团总公司交办的各项培训任务。

学生顶岗实习计划5一、总结内容、形式和要求

总结分顶岗实习生个人总结、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工作小结、实习学校工作总结、项目县(市)工作总结四个层面。

1、实习生个人总结:每位实习生至少上一堂公开课、举办一次主题班会或班级活动,并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个人小结。

公开课和主题班会由实习学校组织,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队成员参加,且要组织评课和评议,并拍摄相关电子照片3—5张。实习生个人小结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基本过程、典型事例和故事、感动与心动、主要收获和体会等,以a4或相当于a4大小的纸张书写或打印,并由实习生本人签名。连同公开课讲义和主题班会实施方案一并上交实习学校。

2、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小结:每位实习指导教师(含班主任工作实习指导教师)均需撰写实习指导工作小结,字数不少于3000字,以a4或相当于a4大小的纸张书写或打印,并由实习指导教师本人签名。

主要内容包括实习指导基本过程、实习生素质与表现、典型与感人事例、指导工作经验和体会、工作建议等。

3、实习学校工作总结:实习学校要召开一次由校领导、指导教师和全部实习生参加的总结暨欢送座谈会,拍摄相关电子照片5-10张,并撰写一份不少于4000字工作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开展顶岗实习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工作亮点、成功经验、典型与感人事例、实习生素质与表现、实习生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与意义、完善该项目工作的建议等。各实习学校要举办实习生离校仪式,拍摄实习生离校时相关的感人场面照片10张左右。

4、项目县(市)教育局总结:在实习学校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每项目县(市)教育局撰写一份全县(市)顶岗实习工作总结,以a4或相当于a4大小的纸张书写或打印,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工作亮点、成功经验、实习学生素质及表现、典型个案、实习生对本县(市)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完善该项工作建议等。

各项目县在实习生离开本县时,要举办由教育局领导、实习学校领导和部分指导教师代表以及本县所有实习生参加的总结暨欢送座谈会,收集、整理会上所有发言材料,并拍摄10张以上照片,连同其它总结材料一并按要求上交。

二、总结材料报送时间和要求

1、实习学校需报送的总结材料包括:(1)每位实习生公开课和主题班会的讲稿和实施方案,相关电子照片每生3—5张;

(2)实习学校总结暨欢送座谈会等相关工作电子照片5—10张,实习生离校时照片10张;(3)实习学校工作总结1份;(4)实习生个人小结每人1份;(5)实习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工作小结每位指导教师1份。请各实习学校以学校为单位,按学校工作总结、指导教师工作小结、实习生个人小结、实习生讲稿和主题班会实施方案的顺序请将总结材料汇总,装订成册。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9

一、总结梳理,科学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体系

坚持反思、总结、梳理是完善工作的前提。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小型的、琐碎的教育我们时刻在做,大型的主题活动我们也没有放松。但是,哪种是有效的、哪种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哪种是非做不可的,哪种是可做可不做的;哪种活动应长期坚持去做,哪种活动做做就应放下;哪种做法值得推广,哪种做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做了些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在我们反思、梳理、总结之列。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反思方式手段,看工作是否简单草率;反思活动内容,看工作是否空洞失当;反思效果效率,看工作是否肤浅漂浮。可以梳理教育内容,看工作是否与时俱进;梳理教育目标,看工作是否围绕中心;梳理教育方法,看工作是否遵循规律。也可以总结教育过程,看工作是否扎实细致;总结教育经验,看工作是否优质高效;总结教育措施,看工作是否措施得力。

反思、梳理和总结真正的目的就在于增强我们的体验和感悟,就在于帮助我们科学确定德育工作内容,整体规划德育工作目标体系,构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德育教育,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

科学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体系,应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计德育目标、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建构各年级段有效衔接的德育目标和工作体系。

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

面对德育工作的新情况,以德育工作层次化、序列化和课程化建设为切入点与突破口,探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深入开展德育层次化实践研究,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励志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养成为基础,各年级有侧重点而又相互贯通的德育教育系列。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德育工作形式、内容过程上的创新思路,开展德育层次化实践研究,是遵循德育教育规律,适应时展、学生个性复杂和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的必然选择。

开展德育层次化实践研究,要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学校学生德育基础情况,科学研制学校德育教育规划,整体确定学校德育的总目标,研制出既能实现学校总目标又能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德育基础的分层次目标,进而根据学校的德育分层目标要求,在德育工作形式、内容、过程、载体和评价等方面开展分层次教育,全力以赴抓落实,以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高中学校,可以依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分年级层次化德育教育系列。高一年级重点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以养成教育为抓手,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养成优良的学习、纪律、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人生观、主动发展观念和科学规划人生的意识,使学生具备高远的志向和抱负、高昂的士气和精神、高雅的志趣和情怀,重新建立学习信心和习惯;高二年级以励志教育为重点,加强成人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毅力,强化学习目的和态度教育,集中精力抓学习效益的提高;高三年级以信心和目标教育为重点,注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的成才途径,重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挖掘潜力,发挥各方面的才能,努力拼搏,为国成才,为校争光。

2.扎实进行德育序列化实践研究,克服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零散型,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可操作性强的序列化德育主题,确保德育目标具体化、工作制度化、阵地网络化、形式多样化。

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原则,把德育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体规划、分层实施、有效衔接,明确德育目标和内容,序列化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不断提高学校、年级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加强德育序列化,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纵向明确学校、各年级不同学月的德育主题、德育内容,使之体现层次性,形成序列;横向提供多种德育途径和方法,两者相互促进,体现德育整体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靠连续的行为过程、行为结果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一种形象。我们可以根据高中各年级段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励志教育”为主线,将德育目标细分到不同年级段的教育活动中,并细化为若干具体指标,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梯度模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月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德育序列,并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序列主题教育或活动,因年级而异的精心设计、开展年级德育教育活动,不断优化德育工作策略、干部队伍和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学月有安排、阶段有主题、时时有教育、事事寓德育,切实保障德育目标的有序落实,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优化。

3.有效实施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将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通过整合资源将其设计转换成指向明确的、持续作用的、能有效评估的德育课程,纳入新课程的框架下积极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把德育做成课程,是适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依据的新课程价值观而提出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德育课程化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要求我们就像从事日常课堂教学一样,更新传统德育观念,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给学生说话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基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把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德育工作或活动以课程的形式,从目标确定、过程设计、组织形式、结果检测、效果评价等方面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来开展,挖掘课程资源,做到出实招、办实事、讲实效,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三、提炼提升,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品牌

德育工作计划总结篇10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李亚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儿童发展与德育研究中心,博士

当前,学校德育模式各式各样,层出不穷,都在试图实现促进道德主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品质及公民素养的发展的目的。但从学校培养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学校德育模式做整体生态性的思考,需要关注学校德育创新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德育模式,特别需要理性地思考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使命,在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学校德育践行的可靠路径。因此,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

应该明确的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实践情境与发展前景,结合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纲要及精神,既要充分强调学校教师需要掌握并拥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更要从学校如何培养人的人文与社会功能角度来思考整体提升学校德育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功能而言,是学校结合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规范地运用课程论、德育原理、德育课程文化资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量特征与精神性。另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内部结构而言,具体指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精神特点,主要从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设计科学、德育课程实施过程高质量、德育课程评价多元以及注重学校德育课程文化构建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动态性分析与衡量。因此,总体来看,学校德育课程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怀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怀儿童全面发展应该是所有中小学共同的价值观。从国际上公认的几种道德教育课程来看,譬如: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课程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美国品德教育课程模式四中课程模式皆是关怀儿童的手、脑、心的综合、整体、全面的发展,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与精神,强调儿童主体成长生活与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实质性能力,强调儿童通过社会生活情境进行体验,理性地进行判断、推理、行动的能力。关怀儿童全面发展这一信念,将影响学校德育实践,将帮助学校进一步从整体上科学了解学生的需要、发展、能力、动机和兴趣,将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角色信念、以及如何促进儿童进行道德学习;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内容有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环境、学校的环境是什么;帮助学校思考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开发、决策者应如何去选择;将帮助学校思考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进一步思考德育课程的价值,以及如何确定学校德育课程的价值;当然也会帮助学校教师解决在努力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思考学校德育课程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譬如,琅琊路小学在多年教育探索过程中,由儿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协商完成《儿童公约》,基于“快乐做主人”的理念,着眼于儿童的快乐全面发展,它是学校生活中的“宪法”“法典”和“心灵之约”,是琅小的学生、教师、家长为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发出的尊重儿童的教育宣言,它赋予了成长中的儿童不可侵犯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落实在教师,家长以及孩子的内在心灵世界,尝试通过公约将儿童所在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成一个教育共同体,让儿童在舒适、信任、尊重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从而也成为培育孩子公共精神的土壤。南京市雨花台小学以“教孩子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践行生活德育课程,让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叙述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增加生活阅历、本领与智慧。板桥小学的《启德》《立德》《冶德》课程、共青团路中学的《德育课程指南》、雨花台中学的欣赏型德育微课程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学校具有坚定的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信念。

二、保证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高质量

课程开始于计划,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对真实的学生实施课程的时候,课程才变成现实。仔细的规划和开发学校课程固然非常重要,但教师意识到它将会产生结果并且拥有在课堂中实施课程的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谨慎地对待课程实施的过程,如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对于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进而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品质来说非常重要。

学校层面首先,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前瞻性与反思性智慧。促进课程成功而有质量地实施,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其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与态度,动机与责任特别关键,只有教师的卓越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卓越发展,今天教师的质量往往决定明天学生的质量。因为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课堂,在这个根本前提下,有利于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上,客观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课程是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进而能够对学科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与教师一起合作完成课程实施的流程。因此,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富有前瞻性并务实地进行课程实施,非常重要。

第二,学校课程实施中的规范管理与智慧。如何让学校课程管理既具有科学性,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这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领导智慧和管理艺术。学校德育课程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实施过程中校长承担协调和领导人角色,需要针对学校课程管理建立可操作性的制度,以此让学校课程的相关人员熟悉并理解学校课程的总体政策有明确的意识,譬如研制《学校课德育程计划的决定和实施条例》《学校德育课程管理制度》《教师德育工作要求》等涉及德育课程管理的制度,除此以外,为更好地进行德育课程实施,还需要校长具有道德目的(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试图改变学校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与各种不同的人与团体建立关系,竭力激发和鼓励学校教师);知识创造与分享(校长作为学习的带头人并与他人分享);形成一致性(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领导素养,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管理智慧与艺术,为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创造规范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帮助学校德育课程实施落到实处,而不是游离于学校教学之外。

第三,学校课程实施中积极的教师评价。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无论是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复杂性与特殊性,我们应该倡导赞美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而不是以一种导致教师自己消极并与其他教师关系恶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都会很深刻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实施的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可以采用教学档案袋的方式,帮助教师构想对自己、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理论方向,它既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性汇编,也是教学资格和能力的表现。以积极的导向对教师进行档案袋式的评价,不仅利于教师课程实施,更有助于教师作为专业的个体的综合发展。

行政层面学校课程的行政决策者除了学校校长以外,还有一些个人和群体,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度。譬如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地方政府、课程督导人员、课程专家以及教研员等,他们通常与学校校长及相关人员一起工作,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推动着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南京市玄武区、雨花区、建邺区、江宁区、栖霞区、六合区等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各方力量的充分支持下,充分支持学校德育的规划设计、德育课程实施、德育队伍培养,为德育工作者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工作环境,引领德育工作者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打造一支既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又有实践创新和育德能力的德育工作的领军队伍,构筑德育工作的人才高地,引领德育队伍走向专业发展。

三、实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多元化

通过对南京市学校德育课程的调查与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在尝试构建德育课程评价方面存在很多困惑与难题,但各学校仍然尝试探索德育课程的评价多元化。通过多元的评价过程,学校将明确现有德育课程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是否适应学生需求,并保证学校德育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持续性。譬如,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课程”,通过建立“学生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进行课程评价,在这个档案袋里,既有报告书,将学生六年必修和选修的星星论语课程一一罗列,认真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报告书上会被盖上特制的印章。学生自己的体验收获、老师的激励话语、同伴的合作互助、家长的亲情参与,也都能在这本报告书上留下痕迹。而档案袋里最让学生激动的是六年来各式各样的作品:有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的证书;有12张图文并茂的游学手册;有在课程中留下的精彩照片;有“名人”或是手拉手小伙伴赠送的礼物、有金灿灿的孔子智慧奖章……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见贤思齐”,使他们通过这种过程性的、多样化的、积极主动的评价走向成功。

四、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

确定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总体方向,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首先需要实施发展诊断策略,在科学诊断基础上,确定德育特色品牌的教学促进、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取向。具体的学校德育课程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特色的过程包括优势发展诊断、主题提炼与顶层设计、模式构建三个重要内容。

其一,自我诊断、集中优势发展

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学生及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学生、教师和学校如何注重自己的优势。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新学年开学讲演中说的,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擅长做精做细,发挥它的顶端优势,把它变成我们的品牌。

其二,主题提炼、顶层设计

仅仅思考并找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紫色奶牛”还不够,因为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我们为何是与众不同,我们有什么资本能够持续地与众不同下去?当今社会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德育课程必须要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精确地提炼,让所有成员了解学校的顶层设计的思想与过程。主题提炼、顶层设计即工程学概念,引申为旨在谋划发展战略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理念。它是一种以核心理念为指导、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整体营造计划。譬如,南京市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的“逸乐童心”课程、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基于“汇”文化的初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课程等,都是学校对实践多年的课程经验进行针对性、现实性、校本性主题提炼,并从课程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顶层设计。

其三,模式建构

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之后,可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学校的特色与模式。譬如,夫子庙小学学校以“星星论语”微型课程为主干,形成了“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相应的规定。从学校系统整合的角度,学校形成了校长室—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课程实施团队等分级、分层的管理模式,每个课程的开发都要首先经过教师讨论和专家论证,并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必须要有课程目标、要求和课时安排,并试行一个阶段后,才可正式实施;三是要有比较可行的检测,反馈、调控和激励办法。科学有序地推进、整合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形成以“星星论语”为品牌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并科学对德育计划进行管理,以《星星论语》读本为主干,生发出“星星论语课程群”。每一个微型课程都有具体的内容,并通过“课程纲要”“课表”,对其课程时间、实施、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以求落实到位。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守着学校文化传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践行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孔子文化”办学特色,并在德育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构建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范式,成为传承孔子文化和教育改革实验的典型。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行动研究过程,是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行动、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即学校德育现状特点诊断、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定位、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规划、学校德育品牌规划实施、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总结、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推广,然后继续针对学校的校情(教师、学生、德育课程资源、共同体等)、国家课程的总体精神,进一步做循环研究分析,逐渐地与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这一宏观层面来整体思考学校德育课程构建。

五、力保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培养

目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