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1:08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各级各部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应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社会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2

1.情境创设中渗透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氛围、愉快的活动,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笔者暂时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让一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同时让其他同学一起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并引起急于解决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笔者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讨论之后,笔者边评价边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了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元素,把情感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李阳阳同学是个关心班集体的孩子。他发现班上许多板凳摇摇晃晃,他特别想把这些板凳修好,但又不知道如何做,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板凳上面几个拐角处用木条或铁条钉个三脚架,板凳就稳了。”这时,我并没因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知识而停止教学,而是因势利导:“那么,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布置一项特别的课外作业:几个同学合作,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做一件有益的事。”这样利用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教育,不但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受到了一次关爱集体的情感教育。

3.数学活动中渗透情感

数学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习意志的最佳途径。通过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拼摆自己喜欢的生活图案(组合图形)这一数学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示,有哪些收获?一个学生在全课小结时谈到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就如同我们拼摆的房子一样,只有一个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是拼摆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取长补短,学到更多的知识。”

4.相互交流中渗透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5.教学评价中渗透情感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研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悄然兴起,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小学语文作为教育中的重大板块,其素质教育的实行也十分重要。老师从最基本的改进教学方式出发,挖掘学生自学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进行更好的自我提升,进行高效率的语文学习。

一、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学习,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改善教学方案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首先,告知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前,给学生的安排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问题来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其次,老师应当跟学生分享一些实用阅读技能。第一,要求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第二,加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读懂文章,老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第三,要求学生熟悉分段的方法,能够独立概括段落意思,了解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第四,教导学生自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从写作背景、作者抒情与议论的章节、段尾段首句等进行总结;第五,让学生对自学的效果进行总结,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在总结的过程中,起到了又一次复习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即为听、说、读、写四种,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老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进行综合讲解,提高同学们对知识的联想技能。综合同时也指跨学科的学习要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实践中更好地领略语文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老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际体验书本中的事物,就以人教版的“走进田园”为例,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田园进行实地探究,让他们见识到真正的田园,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引导他们的参观过程中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并书写简单的观察报告,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看到他们的不同之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不要将某一名学生长时间放在低层次的位置,要不然会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注重教学的持续性,要求学生理解该层次的目标及学习重点,引导他们奋力向高层次进军,加强他们的上进心,使得他们领略到成功的乐趣。教师更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理应依据具体内容、学生水平等因素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案,努力践行因材施教的初衷。

四、给学生减负,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学到知识,而不是量的堆积。所以,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行自我创造,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额外的兴趣。在我国,哈尔滨首先试点实行了“减负”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的来说是个很好的开端。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的希望。此外,人民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吸收新的教育观念,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素质教育要求师生间有效的互动,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践行“授之以渔”的准则。

五、总结

素质教育的推行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不同能力,客观上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倍关注的他们的身心健康,融洽与学生的关系。更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这种差异性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学业的进步。教师们的不懈努力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薛永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究[J].理论研究,2014,(2):77.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4

一、教学运转,重在尊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了,这种改变包括语言、动作、教法、流程等。新课程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智力、创新、创造,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提升。那么,我们教师就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1、语言。语言的表达要以尊重、赞赏学生为主。学生在质疑、解答过程中,正解和错解是交错在一起的。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激励的语言(赞赏的、幽默的),既表扬了正解的同学,又婉转地鼓励了错解的同学,能保持住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课堂始终兴趣盎然、生动愉悦。

2、动作。教师的教学动作是随着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赢得学生愉悦的笑声,可以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和有趣,从生硬的教学中解脱出来。

3、教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而确定教学方法,就是同一课题也往往由于教师不同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武,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可就此而共同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由此而言,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说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坐享其成的教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去创新、去创造,才能达到预期之目的。

4、流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素质的组合和提升,往往会有新的活动因子的产生,这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活动方式和教学流程即可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应用知识,主动拓展知识。虽然教学流程改变了,但教学目标却更圆满地实现了。

二、寻找童心,爱护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归结为“童心母爱”。在孩子们看来,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童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

1、要爱护学生。我们要做教育领域里的环保主义者。要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不仅爱孩子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不仅爱那些各方面都优异的学生,更爱那些不被人喜欢又有一些缺点的“问题学生”。这种爱是对所有学生的广博而深沉的爱。因为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的孩子,才能领悟爱的价值,才能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将来的事业。当然这种爱不是纵容和迁就学生,而是通过爱让学生接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就是育人。

2、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认真解读,只有童心才能去破解这些密码。

因此,理解孩子既是形成童心的前提,也是获得童心的必然结果,你理解了孩子,就会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对他们心中的困惑及时进行疏导。

三、赞赏评价,激发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评价,另一种是落笔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和学生的自信心连在一起。新课程的教材空间不拘一格,十分广泛,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赞赏为主。

1、口头评价。口头评价一般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提问、解答、质疑等往往是多角度的,且对错交替。由此,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特别是对答错的同学,教师的评价就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说。比如:“你虽然答错了,但你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是很好的,希望你继续努力!”不难理解,一堂课成功与否,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有很大关系的。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孕育着课堂的勃勃生机,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开拓、延伸,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落笔评价。落笔评价通常是指对作业和测试的评价,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成长来落笔。如果要落“合格”或“不合格”的等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闪光点在等级旁边写一两句激励的语言,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在温馨、和谐的评价中得到自信。只要学生坚信自己“我要学,我能学,我真棒”,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教学将会在不断的探究中得到创新和创造。

四、展开教研,创新创造

认真钻研教材,在教研活动中探索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是教师进入新课程的首要行为。原先的教研活动被应试教育所抑制,教师几乎在“定式”、“定法”的研究上打圈圈,成了传统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因而教研活动就成了机械的、单向的、死板的教研活动。而今,新课程的教研活动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自主性、民主性和创造性。由此教师的教学观就不是单一的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多向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于是,教学管理中依据新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学发展的生命线。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是主人,各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延伸、创新、创造等方式方法定出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既是实验者又是创造者:实验者——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发展,在实验中成熟;创造者——通过实验去伪存真,创造出符合新课程和本校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课题一旦被验证、确认、结题,即可在校园内铺开。由于民主,大大地激发了教师走进新课程后的教研热情。群策群力,各抒己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新课程的实施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正轨。再加上实验课、汇报课、同题交流课等课堂活动交替探讨,这就赋予每个教师展示才能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教研活动的平台。这样,一个个新的理念产生了、组合了、提升了,一个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教无定法的说法终于在持续不断的教学研究中得以证明,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也就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带上了成功之路。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思考

目前,从小学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小学语文知识和内容都是关于一些德育教育的题材,同时具有积极性和向上性,是经典教学教材。小学语文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正确的德育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遵守良好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小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1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小学语文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甚至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爱国思想。在小学语文中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促使学生具备奋发向上及自立自强的爱国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1]。小学语文体现的是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学生只有懂得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才能了解集体主义的寓意,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1.2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教育。《弟子规》中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包含的内容有: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及勤奋学习等,这些都渗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将传统美德知识讲给学生听,倡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1.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以要及时地进行环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好花花草草,从自我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2.1情感熏陶法教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尝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由教师提前创设情境,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授《孔融让梨》时,教师应提前将学生分组,然后将角色分配给学生,等到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每一个小组上台将这篇课文表演出来。学生经过表演可以将自己带入整个情境中,对文章会了解得比较深刻。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2.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有直接并且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具有品德的教师,为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2.3课堂教学。小学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场所,主要是以课本教材为中心,将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生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例如爱国主义、勤俭节约及保护环境等。因此,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上。

2.4课外阅读。采取课外阅读的方式是实施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次开展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年龄和目标等,向学生引荐相关的书籍,同时在学生课外阅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要及时地给予讲解,促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本好书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一位好教师,它不仅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5实施语文课外活动。学生经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德育教育有新的了解。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设定活动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具备针对性和层次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雷锋馆,了解雷锋的主要事迹,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做好人好事的感受,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参观完雷锋馆回到班级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经过语文课外活动的教育,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达到教学效果。

2.6分析讲解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相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了解语文课本中关于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要逐一进行讲解,让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与道德知识相结合。

3.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德育教育逐渐渗透到语文知识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学生自我发展思想健康教育

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就是自身知识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与此同时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让学生不仅拥有高超的技能和强健的体魄,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都能更好地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体育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学生的思想健康和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也影响民族的前进,在体育教学中思想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现在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学生的成绩,不重视学生思想健康这一块,对体育教育更不重视,导致现在的年轻一代身体素质差。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的思想没有得到好的发展,而且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差,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我们应该及时改正这种错误,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要想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只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要树立思想健康为第一的教育思想,代替教师和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和品质,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只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二、创新体育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教学体育技能和健康教育方面多元化的发展。做到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内容相统一,并结合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选择性地减少一些技能锻炼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而和谐地发展。

制订出相应较好的教学方案,结合体育知识和健康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筛选教材,选择最适合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增强学生健康教育的心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健身和思想健康意识。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健康教育的完善

(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该注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体育训练,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教育目标是提高体育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锻炼身体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所长,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健康的综合发展。

(二)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效确定教育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心理调查包括课前和课中调查。

1.集体或小团体的心理调查

由多人组成的一个团体或集体,肯定有其组合的某些共同特征。一个班集体的班风班貌往往是他们心理的真实写照,包括班集体中的小团体,也有其共同的心理趋向。有因兴趣爱好组合的,有因学习成绩好差组合的,有因性格脾气组合的,等等。

2.学生个人的心理调查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才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学生,而不是一个模糊表象。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紧张心理、抑郁悲伤心理、懒散自负心理、偏执逆反心理、孤独自卑心理等。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心理,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关心他们,经常用鼓舞的眼神和语言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后的满足感,驱逐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建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让学生找到心理平衡点,消除消极心理,提升学生对心理发展的重视,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

四、通过体育教学掌握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

生活中健康身体永远离不开体育运动,好身体是锻炼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舒展身心,也可以通过观看体育运动增强竞争意识。体育是一项锻炼身心、磨炼意志、强化竞争意识和增长智慧的生活运动方式,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健康和文明,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杜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1):104-105.

[2]牛猛.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3(8):39-40.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7

关键字:小学,体育教学,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因此,体育游戏也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把体育游戏的魅力充分地展示给大家呢?

一、游戏要有多样性

一般来讲,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笔者传授给学生的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游戏方法。例如,在"长江、黄河"游戏中,原始的方法是两排学生面对面站立,一排为"长江",另一排为"黄河",当老师发令为"黄河"时,则"长江"追"黄河",反之亦然。现在,笔者把此游戏的方法改变一下,内容和规则不变。例如,以跑道的两边为界,学生以两路纵队向前慢跑,一路为"长江",一路为"黄河",当教师发令为"黄河"时,则两路同学马上改变跑步方向,"长江"向"黄河"那边追去,不准出界;有时,笔者会让两排学生背对背蹲下进行游戏,或面对面站立轻轻的握手进行游戏。笔者认为,采用了这种多样的游戏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情绪,既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熟悉了此游戏的方法、规则,遵守了课堂纪律,又使学生在这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遨游。

二、游戏要有趣味性

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我们要能善于举一反三地变换游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游戏的活动形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调节游戏的运动量,甚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在游戏"钻山洞"中,可以通过改变山洞的大不,高低,跑的路线等改变练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在游戏"穿过小树林"中,可以把树林设成直线式,曲型和圆型等进行游戏活动。另外,可启发学生多动脑筋,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游戏规则要求自己进行适当的改编,从而培养其不断创新的能力。如在进行游戏"单脚跳接力"时,可以让学生离地20厘米手拉手,让学生依次跳过去,另外也可以在场地上每隔50厘米,画一个半径为20厘米的圆圈,进行跳圈接力等。

三、游戏要有互补性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8

摘要在校体育活动,主要是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体育教师是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学生是参与者,体育教师的体育态度决定了体育课程的开展。笔者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现实走访的总结,分析得出了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倦怠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这种自身素质的重建,必须要有强烈的动机才能完成,把压力转换为动力的重要方式就是社会能否给予相应的报酬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中小学体育老师仍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除了学校运动会及升学体育考试等极少期间外大多数时间都得不到重视,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其职业产生厌倦,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二)学校因素

1.缺乏领导的支持。教师需要上级的关心和参与学校决策,如果领导不顾及教师确切的心理感受,会使教师有不受重视的感受,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2.工作量大。一般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而很多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样体育教师就只有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工作上,高负荷的工作容易导致疲劳的产生。

3.工作环境差。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有限或不足,基本上都是室外场地,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的喊,不停示范、讲解和练习,使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更觉身心疲惫。

4.体育事故压力。如果在教学中出现的教学事故,体育教师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会加重其职业倦怠。

5.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体育科目不像文化科目,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体育教学成了“良心活”,长此下去体育教师会严重缺失工作热情,出现职业倦怠。

(三)个人因素

1.教师个人能力及学识方面的因素。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而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根本没有时间来提升自己,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也随之出现。

2.体育教师身心俱疲。由于缺少锻炼,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来自学校内部压力和社会压力使教师在焦虑、疲劳等心理症状和对待物质利益冲突上造成极大心理障碍。

3.个体的人格特质。研究表明,属于a型人格或低自尊者或外控型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1.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尽快建立和完善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有据可寻,体育老师的各方面有保障;其次,中小学领导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体育老师有工作的动力;再次,改善学校体育管理方式,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待遇。

2.确立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把体育教师和其他的任课教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确保其同样的社会地位。

(二)学校层面

1.创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相关领导要重视体育的重要性,尊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社会与学校地位,加大对体育教学相关的投资力度。

2.改善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本来就存在安全隐患,场地器材的老化会影响体育教师上课的质量和自身的安全,学校应该加大维修力度和建设力度,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3.增加培训机会。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增加体育教师的进修机会,有关部门和领导应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提高其思想水平以及业务素质。

(三)个人层面

1.认真对待本职工作,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现实社会中,体育教师的工资不高,这种现状短时间无法改变,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地面对教学工作中的一切问题。

2.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要求和专业素养,培养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完善自己。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争取更多人的社会支持。当今社会,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在学校要搞好与领导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要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工作的压力有亲人的分担。

4.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压力,要寻找不同的发泄方式,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只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

三、结语

中小学的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责任。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倦怠心理不仅对自身有害,而且对学生、教学也是有害的。社会、学校、个人都必须协调用力,帮助新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走出困境,为建设良好的教育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雷龙,王晓刚.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75-77.

[2]梁慧娟.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9

关键词:舞蹈教育实践效果价值

舞蹈艺术是人类一切艺术活动的母体,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中国上古时代的歌舞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在舜的时代,已在官方学校对贵族子弟进行万舞教育。《晏子春秋》中言孔子“弦歌舞以聚徒”,足见歌舞在当时社会下层中也颇具感召力。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平民教育中舞蹈教育也是不可缺的,它已成为凝聚民族的一种力量。正因如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舞蹈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把舞蹈教育列为了美育的范畴,幼儿园、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不得将其作为选学课程,一律必修。2007年6月1日教育部又推出《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决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这项决定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小学生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其提供了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舞蹈教育为何备受青睐呢?归根到底,是由其自身的价值所决定的。那么舞蹈教育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呢?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古人有“借舞修身养性”的说法,借舞修养身心。因为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经常跳舞能使人心态平衡,促进皮质素生产、发展、放松,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中小学生身体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因而校园内开展舞蹈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肌肉、骨骼系统,使之和谐发展;也可以锻炼内脏器官,改善心脏、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并由此相应提高学生的灵敏度,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二、舞蹈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可以开发右脑,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交替活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院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零点计划”。这个计划主要研究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对于人的创造力的关系。他们惊奇地发现,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在舞蹈的学习、排练、表演过程中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与表现力;舞蹈的节奏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感受事物的

有序性,增强学习与处理事务的能力。为此,我国教育部近期规定“校园舞蹈每天一小时”的训练。

三、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舞蹈是一种美育艺术。通过舞蹈教育的实践效果表明,舞蹈教育还是进行美育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手段和形式。在舞蹈《中国妈妈》缓缓展开的画面里,我们读到了母爱的博大和人性的真与善。舞蹈朴实无华,歌颂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母亲抚养日本人的遗孤,彰显出中国女性的伟大胸怀,演绎了一段人间大爱。欣赏这类舞蹈,学生们从感性的意会进入到理性的领悟,在更高层面上认识生活,从内心深处平添几分对人类博爱之心的向往与追求。因此,通过舞蹈教育,可以训练学生对自然、艺术美的认识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提高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四、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

舞蹈教育能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在家备受宠爱,缺少吃苦精神,而舞蹈是一门“辛苦”艺术,在练习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艰辛才能完成,如旋转、翻身、大跳等一些技巧性强的动作和基本功训练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若没有一定的毅力是很难完成的。

舞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舞蹈艺术美的重要标准。其中集体训练和表演要求表演者步调一致,不容许有自由散漫、不协调、破坏整体画面的行为。如此,长期训练就会使学生具有守纪律、关心他人、讲究团队合作意识的良好素质。舞蹈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舞蹈家认为,舞蹈通过形体表演,塑造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能提升人的思想素质。纪实性舞蹈《赞歌》表现了在“5·12”四川汶川突发特大地震时,一名战士为营救受灾群众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事迹。当舞台上出现被营救的群众集体向英雄敬礼的情景、怀抱娇儿的大嫂为英雄下跪的情景时,学生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痛失亲人的悲伤,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新时代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净化了心灵。湖南常德芷兰中学是一个仅有2000名学生的学校,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募捐款就高达8万多元。这除了老师平时品德教育的效果,也有舞蹈教育的感召力。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艺术教育的效果一旦震撼了人的心灵,就会爆发出比它本身大得多的能量。”

其实,舞蹈教育的价值还远不止这些,美国着名舞蹈家肖恩说过:“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和锻炼。”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今天,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当代中国,舞蹈教育还有诸多的价值有待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

[2]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行《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通知.2007.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4]平心.试论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3).

[5]佚名.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3).

[8]何群.我国校园舞蹈的现状调查及理论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4).

关于中小学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戒体罚

一、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劳凯声认为,惩戒是“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1]国外专家将其解释为“punishsb.toteachhimalesson;disciplinesb.asawarning;takedisciplineactionagainst.”[2]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行为比较活跃,教育可预见性相对较低,思想和自控能力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往往出现较多的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面对小学这一特殊阶段,相对应的应激策略和方式不够完善,即使总结出相应的案例分析,但是不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绝对使用。至此,便出现了需对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惩戒现象,通过刺激其错误面,引起其羞耻之心,来助推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相关专家提出了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特点:“第一,施惩者为学校和老师等教育工作者;第二,受惩者是违反学校各种规范的学生;第三,惩戒的对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违反行为规范的特定行为;第四,惩戒的目的是教育。”[3]通过对某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变相体罚现象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变相体罚在如今的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而且方式变化多样,通过数字对比我们发现,从教师角度而言,86.4%的老师承认曾经体罚过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说,大约有64.3%的学生曾经不同程度地接收到了老师的变相体罚,当然我们从惩戒是否得当和有益的角度出发只是从无益的变相体罚进行汇总。我们以一调查中发现的案例进行分析2013年12月14日《陕西日报》报道,陕西咸阳秦州区一中心小学,因学生在清洁教室时未能打扫干净,在寒冬的天气中,老师居然让其中2名男学生当中脱下衣服站到教室外面。通过总结我们发现,由于小学生在上课和平时的生活中主要是学习能力较差,习惯不好,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够很好的集中精力进行听课、完成作业。我们暂且知道,教师出现变相惩戒的初衷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1、辩证理解小学教育中的惩戒现象

“教师作为实施惩戒教育的主体,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从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认清自己的职责,转变自身狭隘“师道尊严”的自保性观念。”[4]我们必须明确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惩戒现象是必要的,作为一种纠正小学生不当行为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采取了不正当的惩戒方式,但是小学生的身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影响学生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当完整理解惩戒教育的意义和内涵。首先,从民主平等的角度出发,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最后,明确小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出现错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要以平常心看待。

2、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的树立和培养

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多多开展法律法规讲堂,要让学生意识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违反了校规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纵观近几年的不当惩戒事件,多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后果。

3、教师应当学会使用惩戒的正确方式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不够成熟的阶段,教师在校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认知地位,往往将教师自身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作为自己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学会正确地使用惩戒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适当地转化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并不仅仅将惩戒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处罚手段,恰当的惩戒手段应该都被视作教育手段的一种,只是处理的方式和效果不同而已。教师不能将惩戒看作是发泄自己私欲的工具,惩戒是为了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待被惩戒的学生,教师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并积极给予帮助,绝对不能讥讽、轻视、孤立、甚至侮辱他们。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敢于承担责任,愿意接受惩戒。”[5]

4、营造有利于惩戒教育实施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角度而言,之所以出现惩戒不当造成的问题,是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惩戒教育此方面的问题做的不够突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家长与学校容易引起冲突但是又不能够依法解决。”[6]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郑新蓉.规矩与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中国铁道出版社.

[2]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汉英词典(修订版笼K).北京汐卜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29.

[3]张艳娟.小学班级管理中惩戒教育的实施条件与应运对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