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十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十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2:49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1

宁波市老龄办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综合与分析调研情况,对我市市区老小区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同时基本摸清了市区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理论上对“老小区”的界定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各地对老小区的认定也各不相同。经过调查与分析,结合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1997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本次调研把小区界定为社区,即把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小区。据此标准,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本次调研把“老小区”的概念界定为:大约在1997年以前建造,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短缺甚至没有的城区社区。市区老小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区 街道 社区

总数 老小区

(加的表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备   注

海曙区 鼓楼 5 孝闻、文昌、苍水、中山、秀水 为鼓楼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江厦 3 新街、郡庙、天封 为江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月湖 7 梅园、太阳、县学、平桥、桂井、天一、迎凤 

 南门 11 澄浪、郎官、万安、尹江岸、朝阳、东站、红起、柳锦、马园、周江岸、迎春 

 西门 13 胜丰、翠南、翠中、钱东、汪弄、柳庄、文化、新芝、永丰、新高、芝红 

 白云 10 南雅、云乐、联南、白云庄、安泰、牡丹、安丰、宝善、联北、云丰 

江东区 白鹤 11 紫鹃、黄鹂、白鹤、王隘、丹顶鹤、丹凤 

 百丈

 10 划船、七塔、潜龙、舟孟、宁舟、朱雀、演武(辐射邻近老小区) 

 东胜 9 史家、庆安、曙光、王家、戎家、张斌 

 明楼 10 徐戎、明东、明北、徐家、明南、东海 

 东柳 11 东柳坊、太古城 

区 文教 7 育才、双东坊、大闸、翠东、范江岸 

 白沙 5 正大、白沙、桃源、北站、大庆 

 中马 5 盐仓、新马、槐树、外滩、浮石 

 孔浦 8 红梅、绿梅、孔浦一村、孔浦二村、怡江、文竹、白杨、百合    说明:海曙区社区总数73个,江东区社区总数71个、江北区社区总数42个,合计186个。

二、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查归纳,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特别困难的老人(即具备高龄、独居、行动不便、子女又无法有效照顾等条件),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能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一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一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总之,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我市市区各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这些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即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2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1999年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西安市2000年进入老年城市行列,至2009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5.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99%,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1][[1]白宁.浅析西安城市老年养老模式及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与文化,2011,(9):98-99.]。综合我国国情,居家养老是最适合发展的养老模式。因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所以社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老人日常需求是迫切需求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西安市首批试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问卷和访谈法,对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进行调查。

1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调研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调查

太乙路铁一局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

中铁一局社区位于太乙路南段,属于单位型社区,辖区面积0.89平方公里。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864户、510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185位,老人所占总人口比例为20.6%。

服务站现状

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处,与社区居委会合建,除老年餐桌由曾用办公用房改建而成,其他设施位于居委会楼内。居委会楼位于铁一局家属院内,目前办公面积共计270平方米。社区2008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老人提供老年餐桌、送餐服务、上门帮扶。老年餐桌可容纳12人就餐,同时还可以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社区为老人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其中包括合唱团、舞蹈队、及金婚庆典等。居委会楼共两层,其中为居家养老服务设置的建筑面积共计90平方米,一楼设有心理咨询室、爱心超市以及部分办公用房,二楼设有老年活动室及图书室,老年餐桌建筑面积60平方米。

席王汽配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纺织城纺一路东段,社区为综合型社区,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辖有居民4902户,14142人。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26.32%

服务站现状

社区2009年3月成立了“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位于西安宇通汽车配件厂家属院内。服务站成立于2008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现接受服务老人253位,有自理老人,借助老人及介护老人。最大年龄93岁。服务人员22人,全部为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岗位。服务站共两层,一层设有内设有60平米的餐厅,60平米的康复训练室,60平米的多功能活动室,心理咨询室,2间休息室;二层设有活动室,会议室和2间休息室。休息室共有15张床位,为社区老人日间休息提供场所。同时服务站各类康复器材34件,有电脑两台、音响两套,可满足老人康复训练、文化娱乐、读书看报等需求。

老年人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社区老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90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以70岁以上老人为主,其中60岁以下老人占总人数的2%,61-65岁老人占总人数的8%,66-70岁老人占总人数的8%,71-75岁老人占总人数的28%,76-80岁老人占总人数的32%,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数的22%。

老人对服务设施的满意度

将老人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了解情况分为没听过,听过、没去过,去过三类,其中听过但没去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总人数的38%,没听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总人数的48%,去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总人数的14%。说明虽然同在一个社区,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服务半径有限,许多老人都并未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调查

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需求最为重要的主要为娱乐活动设施,主要包括室外活动场地和室,这两类需求分别占总人数的76%和44%。其次是对医疗卫生设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的需求上,分别占总人数的56%和28%。再次是老年人对生活服务设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日常生活必须活动所需要的设施上,包括就餐、洗浴以及理发。对小饭桌需求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32%,对日间托老所及居家养老服务点的需求各占总人数的18%。最后是老年人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书报阅览和老年大学,分别占总人数的32%和10%。

2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虽在09年提出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调研西安市试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现,到目前为止,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体系较为单一,仅仅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就包含了各类服务设施。同时设施服务半径太大,缺乏组团级设施的设置,并不方便老人的使用,对各类居家养老设施并没有进行划分。同时没有确定合理的服务设施规模,造成大多数设施内容配置不完善,而部分设施却重复建设的局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未真正形成。

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过大

社区服务设施目前的规划服务半径有些在1000米以上,超过了老人步行的极限距离。而根据走访发现服务设施的实际服务半径在300~700米之间,这也基本符合老人步行的适宜距离。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

目前走访的试点社区只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布于社区其中一个驻地单位内,而其它小区内基本没有服务设施或仅有一个活动室,使社区内老人不能公平的享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存在问题

西安市社区服务设施大多还是结合社区居委会布置于社区中心,对老年人突况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隐患。同时老人对服务站的选择要求希望能在社区中较安静的位置,以及能拥有充足的阳光,但服务站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老人的需求。

未考虑无障碍设计

服务站多数为多层,但都未设电梯,有的楼梯甚至很陡、踏面较小,大多数服务站楼梯都没有设扶手。在服务站内,高差、台阶也是很普遍的,容易使老人发生磕碰。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根据设施服务内容及老人的生理特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分为三个等级,社区级、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设居家养老设施。其中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医疗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居家养老服务共建单位设在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设在小区级;老年活动室、老年餐桌设置在居住组团级。

规划设计对策

设施布局

设施布局一般要考虑到老人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所有老人都能公平的享受设施带来的服务和老人的需求。

服务半径

根据老人步行舒适的出行距离、老人出行活动圈分布、设施运营成本、服务设施设置的最小人口、老人使用服务设施的频率以及设施的纵向配置体系,对设施的服务半径进行设定。

4结语

西安市现存在有许多老社区,老龄化水平很高,同时老人收入又不是很高的地区,对老人和老人的家庭来说,完全靠家庭养老是很困难的事。这样的社区就更加应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解决老人的医、食、生活照料、娱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为家庭减轻养老负担,同时又能使老人能够健康快乐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服务;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1306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近期,课题组组织广州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百名师生深入62个社区,就居民服务需求展开调查分析,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区服务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索新型城市社区服务模式。

一、广州社区受访居民基本情况

为了掌握社区居民服务的基本需求,调查人员深入广州街道和社区中的大街小巷,深入居民活动场所,深入居民家中,通过问卷调查及对社区居民生活的观察和访谈,基本上掌握了居民服务的需求情况。

此次调查共下发问卷1000份,回收998份,回收率998%。其中,有效问卷986份,占回收问卷的986%。其基本状况分析如下。(一)受访者性别与年龄结构此次样本中,男性被访者占有效问卷的388%,女性被访者占有效问卷的612%。根据一线调查人员的反馈,发现此次调查男女比例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参与都远高于男性居民。这一结果在后面的数据中会有更详细的验证。同时还说明,社区的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更需要社工为社区提供专门的服务。

调查统计,被访者中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86岁;中年人比例偏高,达到484%,8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少,占被访者的25%(见表1)。主要原因是,社区中青壮年人士、中年人士较多,社区人口结构较为合理,成橄榄状分布。表1受访者年龄情况年龄频率百分比6-18岁727.219-31岁20220.232-59岁48348.460-79岁21621.680岁以上252.5合计998100.0(二)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162人,占总样本的16%;初中298人,近30%;高中(中技)309人,占31%;大专119人,占12%;本科及以上110人,占11%。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区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居民的教育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参照国内外其他社区工作的经验,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社区需要居委、社会工作组织提供更多专门的社会服务。(三)受访者户籍所在地及居住方式此次调查中,广州市户口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19%,非广州市户口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1%。这说明该街道主要的居民为广州市本地人员,外来人口较少,社区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少,人员较为稳定。

被调查者中自购房的占22%,与家人同住的占48%,自己租房的占19%,其他类型的有11%。多数被调查者在该地区居住时间都较长,对社区情况比较了解。(四)受访者的婚姻状况本次调查中,未婚者为265人,占样本总量的266%;已婚者为588人,占样本总量的589%;丧偶人士有101人,占样本总量的101%;离婚人士有37人,占样本总量的37%;分居人士及其他分别占样本总量的01%和06%。整体上看,社区中大部分群体家庭结构趋于稳定,但是依然有将近14%的被访者在家庭结构上存在不稳定性。此次的调研发现一些单身、离异、丧偶人士需要社区居委、社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例如,为单身居民提供更多的交友平台,为离异、丧偶人士提供更多的择偶机会等。(五)受访者的职业分布此次调查受访者的职业分布广泛,但以无职业者和工人为最多,其次是私营业主。其中,无职业者有263人,占总体样本的263%;工人239人,占总体样本的239%;其他职业人数230人,占总体样本的23%。上层职业占样本比例较低(见图1)。

图1调查样本职业岗位分布柱状图调查中,虽然我们确定调查对象时是随机的,但受访者往往是这一户中正好在家的居民,这就造成受访者中离退休和下岗、待业人员比例较高的现象。上图对受访者基本特征的描述固然不能代表广州社区居民的总体情况,但他们的意见、需求最能代表基层居民的民意,充分表达了对社区服务的意见。因为恰恰是这些基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依赖性最大、对社区服务潜在的需求最多。(六)受访者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情况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以及社会工作者了解及接纳程度非常低,受访者中有67%的人不了解社会工作服务,有72%的人没听说过社工。这充分说明社区社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者必须深入社区一线,为有需要的居民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社会服务的满意度。

由此可见,在众多社区居民仍然不了解社工与社工服务的情景下,社工要为其提供服务将会出现许多难题,这也为社工及社工服务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提高社工服务的认同度任重道远。社会工作服务要让社区居民广泛接纳,让他们有困难主动找社工求助,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社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因此,加大宣传,努力创新,提高社会工作服务品质是当务之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4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9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6[本刊网址]http://

一、全面推进居冢养老服务工作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更新和补充。要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就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延长老人生命的重要出路;居家养老服务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情感的人性化选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和推进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需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社会化方向发展。采取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并以“有偿优惠为主,政府购买为辅”,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支持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单位,整合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3.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和当地实际情况作出与当地经济水平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需求和人文环境,来稳步推进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循序渐进发展。

4.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快捷、高质量、方便、人性化的服务。

(二)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

按照“以人为本、方便老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保障重点,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的原则,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打造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定位为家庭,依托社区的力量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让每个老年人能够幸福、健康、平安的养老。

(三)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到2015年,在所有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管理不断规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目标。

1.推广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模式。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群体,为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建立居家养老多元化服务机制。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济(救助)的城区“三无老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邻里乡亲为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3.提高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为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各类老年人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

(四)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1.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持有当地户口,且居住在本辖区内的老年人。分为以下三种:

(1)无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无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2)低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收入老人;年满80周岁,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低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3)有偿服务对象:有经济能力、有服务需求的老人,自费购买服务。

无偿服务对象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审核、公示,街道核准,报县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

2.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送煤气、送粮油、配餐、送餐、管道疏通、家电维修、家庭陪护及家庭保姆介绍等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防治疾病、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针对老年人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合法权益等服务。

(4)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健身活动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5)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以社区为依托,以志愿者、义工为骨干,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看望、电话问候、谈心交流、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公益。

3.服务方式

(1)个人购买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以个人购买服务为主,提供收费。

(2)志愿结对服务。对本辖区内的独居、空巢、高龄、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志愿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志愿者、义工为老年人提供全年无偿的公益。

(3)政府购买服务。由县区级财政统一负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服务范围,适时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或志愿服务。

(五)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骨干人员要包括从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协理员。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要更多形式的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养老服务。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义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并逐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制度模式来壮大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

成立县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部门的工作规划要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议程,并能够及时解决各类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由县区民政局、老龄办牵头,劳动保障、财政、卫生、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让社会群众参与,社区力量支持,社区主导,各政府部门协调合作的运行机制。

培育好服务组织,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养老服务和各类nGo(教育服务机构、餐馆服务、文化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机构赖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的主要单位。必须是实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社会服务机构。对主要内容以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社会服务机构,要实行备案制度,门栏适当降低、登记程序要简化。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并形成统一管理、辐射片区、经营连锁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统筹兼顾,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基本经费

县区政府在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列入预算,根据县区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用于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充的经费和购买居家服务的困难老人进行经费补助。

3.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1)县区财政部门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监督和指导居家养老经费专款专用。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县区发改委应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其中。主动和积极的为居家养老服务向上申报居家养老服务配套建设等需要资金的项目。

(3)有关部门应配合县区老龄办,依托县区城市社区现有的信息平台,广泛的在社区建立针对老年人的救援活动、便捷服务和安全防控等多种服务方式,通过社区便民热线,实现送货、送餐、家政、理发、医疗等上门助老服务,指导有条件的社区提供应急救助服务,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4)有关部门要配合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多渠道的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就业岗位,鼓励其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再给以经费上的支持,并按照社会公益性岗位的比例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岗位,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5)县区文体旅游局要积极扶持老年文化活动开展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要结合各街道和积极组织指导社区社区农家书院和社区文化站的建设,对老年人文化和精神生活进行充实和丰富并对有需要的老年人优先提供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老年人能够更近、更方便的上老年人大学,要在社区规范社区老年大学。为了保障老年人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要建立健全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并对其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积极做好对老年人的健身服务和健身指导工作。

(6)县区教育局、团县区委、妇联组织要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和敬老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7)针对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和高龄老人等这些老年特殊群体,县区民政局要对其定期巡查、上门服务等。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采取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对其进行生活照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室。

(8)县区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在赡养、财产、婚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让老年人享受到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任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6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过程。统计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91亿,约占总人口的20.13%。此外,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显著。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31339人,占总人口的1.36%。因而,发展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迫在眉睫,居家养老由于其独到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养老新模式。

一、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将养老的场所转移到家庭,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缓解了成年子女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年人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弥补了机构养老费用昂贵的现实不足。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新型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模式,也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002年9月,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在全国首先创办了“居家养老院”。2003年上海市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工作网络。目前,以大连“货币化”养老、上海“项目化、集约化”路径、南京“民间组织为载体”的模式为代表的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在各地探索实践中形成。不可否认,这些具体类型之间存在差别,但它们的基础都是在家中养老,都依托于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

二、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近年来,苏州市养老事业的推进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理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事业的重点项目。因此,笔者以苏州市平江区娄门街道为研究个案对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予以简要介绍。

(一)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娄门街道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10195名,占辖区人口总数的20%以上,远远超过区、市的平均水平。现实的养老需求使得居家养老工作成为该街道的首要工作之一。娄门街道通过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秉持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理念,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娄门街道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06年8月成立,主要职责是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即“八助”服务(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具体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权益保护等服务项目,并可根据老年人需求,适时调整或增加特殊服务项目。目前,娄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都设有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街道提供整合社区养老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与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关爱之路。

(二)居家养老体系内部机制及初步运行成效

1、服务提供的社会化机制

娄门街道改变单纯由街道、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整合辖区内家政服务、卫生医疗、便民服务等多种服务资源,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医疗、法律援助、娱乐休闲、电脑上网、图书阅览、家电维修、照相、理发等数十项。通过单列为老服务项目,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细化落实优惠减免措施,严格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辖区内社会化服务资源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开展老有所养(医)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老人通过低于市场的价格在相关婚姻中介、法律援助组织获得情感慰藉和维权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为老服务的不足。为老服务的社会化参与,一方面使辖区内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扩大了服务对象,提高了知名度,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局面。

2、服务项目动态化机制

娄门街道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辐射,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抓手,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突出特色,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形式和内涵,将社区的养老服务发展成为一系列可以纵横延伸的动态化的项目集,即根据老人不同需求,结合社区实际条件,不断扩展服务项目种类,对于优势项目追求做精做长,形成品牌特色。

树立“安康养老”理念。娄门街道的新湘苑社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老年人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吸纳社区内老年人参与,成立了老年拳操队、腰鼓队、健身队、时装队;娄江社区利用毗邻老年大学的地理优势,借助老年大学开办的声乐班、交谊舞、舞蹈等培训班,成立了老年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及晨练队。老年人活动采取社区引导,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定期活动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实现了社区老年活动的经常化。

创新服务载体。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巧用电话快捷键拨号功能,在部分享受政府补贴居家养老家庭、空巢老人家庭试点“爱心一键通”为老紧急救援热线。管理人员将服务对象家庭电话的快捷键与工作人员手机进行绑定,二十四小时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援救。该热线与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邻里联络站等组成一个养老服务网,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

3、服务专业化机制

街道以解决好老年人日常生活为突破口,通过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各种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日间照料服务,探索社区环境下专业到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组建养老服务员队伍。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街道设立专职人员,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岗服务人员全数经过家政服务培训,并具有一定康复护理知识,服务基本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

规范居家养老管理工作。在规范管理上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识,服务人员统一制服,制作了带有居家养老标识的服务卡和工作证,实行带证上岗;统一标准,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统一标准资格评估,服务人员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建档,享受服务的居家老人统一建立个人档案,统一服务人员工作档案,日常考核、服务记录等基础资料的建档存档。“工作记录表”设置服务质量评分栏,受服务老人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对服务项目进行评分,以确定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等级,保证居家养老工作质量。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动共青团、学校等单位,在街道统一协调下,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采取结对子或多帮一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营造为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三、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能面临的挑战

苏州市各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度不同,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服务方式也各异,因此,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有各自的特征。我们此次调研的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街道老龄化程度偏高,其社区居家养老的任务和问题较之苏州市其他社区可能较多,但也正可以反映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础性和方向性事项的演变,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接下来的完善过程中抓住关键,紧扣核心,推动苏州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改进和成熟升级。目前主要显现出的问题有: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大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应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条线热,很难形成合力。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苏州由于居家养老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仍有不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尚未实现居站分离,社区行政职能过多等基础性问题,亦有不少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还集中在生理、安全的层面,而老人的精神慰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较为缺乏等等。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养老服务工作被提上日程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其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老龄问题不突出的地区。要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来抓。只有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利益,使他们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减轻现代年轻人的负担,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扩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

现阶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主要关注物质生活的帮困需求,事实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注重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双管齐下,努力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特色化的服务。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福利性的硬件设施,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及评估机制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仅仅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操作层面上,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群体的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采取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开展评估工作,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四)广泛开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

基层财政的投入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落实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还应鼓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广泛关注养老事业,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长远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只有对养老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路径清晰,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老服务各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五)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缺口是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继续鼓励下岗职工及部分农民工加入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收入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和凝聚。

同时社区大学生村官的配备也为居家养老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与高校联建实践基地等也为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优的服务者队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3]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和全面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部署要求,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相同步、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以上,年增加床位数500张以上,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50%以上,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到2a标准,农村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成比例达到70%以上,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以县(区)为单位基本建立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运行高效,投资多元、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省政府“关爱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村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农村敬老院增挂乡镇社会福利中心牌子,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将农村敬老院由单一的五保供养设施,建设成为集五保供养、社会寄养、老年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利用集体、个人空置房空闲地,通过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出资的办法,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幸福院等,并实行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每个乡镇至少建一处示范性养老集中居住区。加大老年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项目经费投入,加快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方面服务需求。

(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依托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立市、县、乡(镇)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各地都要依托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中按照标准要求配套适当面积的养老服务用房。注重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在新建小区中应该规划建设一定数量适老型住宅户型,小区住宅、道路系统、公共绿地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已建成小区要整合存量资源建立托老场所,强化养老服务功能,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到2012年,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部投入运营。到2015年,全市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80个,建成比例70%以上。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持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多种需求。积极发挥老年人组织、志愿者组织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创建养老服务示范社区,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环境。

(三)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扩大养老床位总量。到2015年实现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以上。积极争取和用好省专项资金扶持,各级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的扶持资金。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努力把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集市“百老惠”社区老年公寓、市爱心护理院、市老年活动中心、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到2012年底,各县(区)都要建成一所政府主办的床位数150张以上的老年公寓或福利院。通过扶持引导,到2013年底前,各县(区)都要建成一所规模大、标准高、环境优美、服务规范,床位在200张以上的示范性民办或民营公助的老年公寓,到2015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对社会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优化养老床位结构,提高护理床位比例,优先保障失能半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各县(区)都要依托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一所老年护理院或老年护理部,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

(四)推进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到2015年,基本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连接、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实行统一软件标准、统一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重视“虚拟养老院”建设,到2012年,每个县(区)都要建成一家功能齐全、覆盖较广的“虚拟养老院”。重点支持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应急等多种需求呼叫服务。困难老人的呼叫服务系统安装、服务费用由当地人民政府承担。

(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在我市职业培训学校和市卫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依托专业医疗机构和现有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大力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到2015年,示范性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配备比例须达到1:8以上,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60%以上。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养老服务人员社会保险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养老机构聘用专业护理人员。加强基层老龄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水平。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

三、扶持政策

(一)土地供应政策。各县(区)、乡(镇、场)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将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一定面积的土地专供新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使用,切实保障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用地需求。按照有关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应当采取有偿方式供地的,可采取“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方式合理控制地价,切实降低建设成本。

(二)税费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老年服务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对养老院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免收新建老年服务设施的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企业对养老机构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符合规定的,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养老服务机构使用水、电、燃气、暖气、有线电视、固定电话,有关单位按照居民用户标准收取费用,有初装费的减半收取。

(三)医疗服务政策。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的医疗站点,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各县区、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要免费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按照发〔〕5号文件有关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鼓励和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长期卧床、70岁以上和独居等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四)政府供养和补贴政策。以县(区)为单位基本建立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制度。对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实行政府供养,并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困难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者签约委托亲友、邻里服务提供支持。政府供养和各项补贴资金由各县(区)政府承担。认真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为老年人乘坐城市公共汽车、进入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公益性文化设施、旅游景点、公共体育健身场所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五)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扶持政策,优先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和老年特殊用品等产业,鼓励和扶持老年产品开发,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繁荣。积极扶持经营性养老机构发展,通过土地参股等方式,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资产进入资本市场运作。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民间投资兴办或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可采用服务外包、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养老护理保险,推行养老服务意外保险。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及时研究部署,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责任落实,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民政部门主管、老龄工作机构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增长机制。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对非营利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按其服务的老年人数和服务质量给予资金扶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岗位、购买专业和中介组织服务;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福利公益金每年拿出不低于30%、体育公益金拿出20%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8

值得相关人员的仔细研究。

关键词:规划层面;养老居住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正如大家所知道那样,我国正在一步步深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的老龄化人群居住问题面临着比以往任何国家、任何阶段都要严峻的形势,这必然需要我们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规划层面对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对比了不同养老居住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最能够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国情,同时,该种养老居住模式也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值得相关人员的仔细研究。

1人口老龄化过和养老居住模式概况

1.1人口老龄化发展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标准,一般认为: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10%,即被称为老年型国家[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了,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作为老年型国家的我们老年人口也是最多的,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很自然地就会将研究具体到老年居住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前瞻性的对未来老年居住问题加以研究和思考[2],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养老居住模式,以便在我国的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我们可以从容应对,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2养老居住模式发展概况

养老居住模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居住生活的行为方式[3],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综合国内外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总共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居住模式[2],见表1.1。

表1.1各类养老居住模式

养老居住模式主要特征

机构养老由社会养老机构承担全部或部分养老责任

原宅养老老年人仍生活在原有住宅中,自己照顾自己

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家中,社会和子女共同承担养老责任;

老年住区该养老居住群体全部由老年人构成;

住区远离儿女,有配套的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将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社区;

维系老年人原有的居住习惯,仍与儿女、亲朋居住在一起

2各种养老居住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而言,现行的养老居住模式均是有利有弊,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养老居住模式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下面仅针对我国的当今国庆对各种养老居住模式进行优缺点分析[4]。

如表1.1中所示,现行的养老居住模式大致分为五种――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住区和社区养老[5]。对于机构养老而言,该种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其经济效益却不尽如人意,这都归结于我国是老年型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原因,不难发现,对于我国的国情而言,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不可行的。同样的,原宅养老这一模式也不适应于我国国情,因为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的初期资金投入相当巨大,但短期内没有与之相当的利益回报,最终的结果便是不能够在我国大面积的推广。对于居家养老,该养老居住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养老居住模式[6],但是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缺乏专业的护理服务人员,很难做到切实解决生活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住区养老模式具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该种养老居住模式需要老年人远离子女,与社会公众隔离,因而与我国老年人的传统居住观念大相径庭,不能够得到老年人们的大力支持,同时,该种养老居住模式的费用高昂,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是难以承担的起的,这也进一步限制的该种养老居住模式在我国的普及。对于单纯的社区养老[7]而言,该种养老居住模式忽视了老年人的差异性需求,几乎不考虑老年人的个人生活习惯,最终的结果同样是不能够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支持。

3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趋势

3.1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

随着人们对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慢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养老居住模式,即家庭――社区养老[3],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产物,同时汲取了两种养老居住模式的优点。

家庭――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熟悉社区里,以自我供养为基础,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8]”,有的学者也表述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养老[9]”。从长远来看,家庭――社区养老这一养老居住模式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同时也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居住习惯,会得到为老年人的支持。

3.2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

张玉石提出了构建中国社区分级养老体系的构想[2]。社区分级养老,顾名思义,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涵盖了“社区养老”和“分级养老”。其中,“分级养老”是指有针对性的满足老人的养老居住需求,对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级别的养老服务,划分级别的标准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性、自理能力、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10]。

社区分级养老与传统的养老居住模式大相径庭,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更加偏重于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该种养老居住模式是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的不同养老需求提供差异性的养老服务,目的是尽最大努力使老年人尽可能的感受到存在感和归属感,进而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温馨,过的舒心。

3.3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

综合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文化传统和老龄化程度,在结合国外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最适合在我国发展和大力推广的养老居住模式是家庭――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该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分级养老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汲取了三者的优点,最终会发展成为我国的一种主流的养老居住模式。

4结论

综上可知,现行的国内外养老居住模式均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因此,在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文化和国外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适合与我国国情的养老居住模式,即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和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从长远来看,两种养老居住模式均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这两种养老居住模式还能够满足我国老年人特有的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传统观念,因此,可以推测,家庭――社区养老居住模式和社区分级养老居住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居住模式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史永麟杭州市中老年居住现状及其对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影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9

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匮乏导致我国还不能实施高水平、高福利的养老政策,只能在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由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使得多数城市中,政府和社会承担了更多的养老责任。“十二五”起,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2016年,是“十三五”的第一年,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中,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水平,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做出正确、理性的规划,探索和发展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令我国的养老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一、人口老龄化引发养老难题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养老工作的实施背景十分严峻。首先,我国面临的巨大难题就是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背景。联合国对老龄化做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被称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增加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也已达到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

随着城市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重庆、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城市早已成为老龄化城市,导致这类城市中养老模式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总体出现现代化和多元化、偏重于社会养老的发展特点。

以天津为例,天津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值,是老龄化较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截至2014年年底,天津市总人口数1007万,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经达到215.42万,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30.66万,占老年人口的14.23%。另外,经过调查估算的天津市失能老年人,即日常生活需要帮助或护理的老年人总数约为14.33万,占老年人人口总数的6.65%。更让人担忧的是失能老人的发展趋势之迅猛,预计2030年,天津市的失能老人数量将超过20万。为应对呈现“井喷”态势的养老服务需求,天津确立了“973”养老服务格局,即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服务居家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

二、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即老人在家,由子女提供衣食照料、精神陪护等。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在我国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普遍需求,家庭依然是大多数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场所,家庭成员也是老年人的首选照料者。2000年城乡一次性抽样调查显示,我国90.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配偶及子女提供日常照料,农村地区的这一比例高达97.3%[1]。家庭养老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老人可以呆在熟悉的环境,得到亲人的陪伴和关怀,在直接满足老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可以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不会产生寂寞、沮丧的心理反应。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这种养老模式的功能逐渐弱化。

首先,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家庭结构的改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年轻人面临着“4-2-1”的倒金字塔家庭模式,无论从经济上、时间上还是精力上,独生子女都很难在承受工作压力的同时养育一个孩子并且赡养四个老人。其次,大部分老人的观念比较传统,并出于生活不便、经济压力大等方面的考虑,许多老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都不愿意脱离自己的居住环境。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为发展重心

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言,除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之外,还有两种社会养老模式可供选择,即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的重心,2016年2月出炉的《中国社会保障报告2016》提出,2016年养老服务政策相应调整,从偏重机构养老转向支持发展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一举多得。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大大节约了社会的养老成本,使养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老年人在家里过晚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物质资源(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而且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饮食起居,既提高生活质量,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此外,在城市,有些老年人在患病且有公费医疗的情况下,所需要的长期护理服务干脆就由医院负责,这种医护不分的状况是对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社区服务则可以承担以某些长期护理的责任。另外,社区化养老还可以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2]。

四、机构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补充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在养老院、托老所、福利院等机构中,这些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保健康复和娱乐休闲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在多元化的城市养老模式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大量不能自理、半自理老人将在养老机构中养老。

“十三五”规划中,对我国养老政策方向这样定位:“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而“十二五”规划刚要则指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机构为支撑”到“机构为补充”,一词之变折射出“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养老政策的新思路。

受到我国几千年的“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绝大多数老人愿意在熟悉的环境养老,不到迫不得已,老人一般不会选择机构养老。而且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老年人所属家庭存在贫富差距,致使各个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有些老年人是退休干部,且子女具有良好的经济供给能力,使得这类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具有多样性,除了可以选择一些高档的私营养老院之外,这类老年人还可以选择旅居养老的方式,夏天住在北方宜居城市避暑,冬季则迁往南方沿海城市取暖;而有些家庭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子女难维持自己的生计,更没有经济能力为父母选择高品质的养老机构。另外,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讲,发展机构养老的社会成本巨大,养老院、养老公寓以及配套的活动设施等,无不增加城市建设的负担,所以,机构养老只能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补充,而不能成为重心。

五、新型养老模式在探索中兴起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医养结合政策的发展实施,基于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又有许多新型养老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兴起,比如说“互联网+”养老、智能养老、候鸟式养老等。

候鸟式养老又称为旅游养老、旅居养老,简单来说就是令老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气候变换到不同的地域环境进行养老。例如冬天到温暖舒适的南方养老,夏天去清凉宜人的北方避暑。对于候鸟式养老而言,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在异地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完成,目的是令老年人享受集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在游玩中体验快乐的养老模式。可见该养老模式主要针对一些身体健康且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人,同时也对养老机构的设施和服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随后在2015年3月5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养老模式正是将互联网与养老服务融合后的一种创新型智能养老模式。该模式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模式中,通过移动终端收集用户的健康信息,实现了对老人的实时监控,同时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社区及养老机构还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o2o服务模式。

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例如2015年,天津市开始试点“4+4”养老模式,第一个“4”是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由政府购买服务,街道监管,委托社会组织运营,实现管办分离,第二个“4”指试点日间照料中心需配备呼叫、配餐送餐、家政服务、便利店四项基本功能,重点对行动不便、空巢和失独老人展开服务。

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发展,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然而,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境,通过总结,主要有以下几大问题:

1.部分社区养老基础设施不足且落后,例如有些社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通过改造旧房屋形成的,不仅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较低,使得目前能够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大多只限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等方面,忽视了老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缺乏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以及社会参与方面的服务内容。

3.“政府包揽,社区包办”依然是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运作模式。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应该有更多的民间组织介入,同时应该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性的养老活动。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明确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责任。单凭家庭一方无力承担起养老责任,而且单凭政府和市场中的任何一方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只有采取合作主义,把家庭、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等各个责任主体整合起来,才能解决繁重而艰巨的养老服务问题[3]。

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完善社区的养老设施,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多功能的活动场所,二是要加大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服务人员的情感沟通能力,使社区服务人员能够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3.鼓励民间资本,尤其是科技企业进入养老领域。从“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的结合来看,科技创新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应该大力支持科技企业进军养老产业,为老年人开发出更便利、更人性化的科技产品,节约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效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结篇10

关键词:网络化;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创新

本文受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10354024)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1日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而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6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0%,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养老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如何结合现代网络,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家庭养老是传统养老模式。但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家庭养老的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同时,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赡养者疲惫不堪。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因此国家推出机构养老模式以期解决以上问题。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专业水平比较高。最初的养老机构仅仅是养老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老年公寓、高端养老社区等养老机构。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1.94亿,若养老机构中一个老年人占地5平方米,那么能容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机构总占地9.7亿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占地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市场中存在低端的养老机构服务差、高端的机构收费高的现象,无论是哪一种,均不被大多数家庭接受。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去养老机构。中国老人普遍有“恋家”情节,他们希望呆在儿孙后辈身边,享受传统的“天伦之乐”。因此,从资源和老年人心理角度考虑,机构养老并不是社会主流,只是养老模式的补充。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较主流的养老模式,相当于一个无围墙的养老机构。相对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而言,可谓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程度不高,只能局限于单个社区内,不能做到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种养老模式分析可知,三种模式均是有利有弊。如果能采集三种养老模式有利的地方,同时运用蓬勃发展的信息化产业,大力推行一种全方位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新模式,将会极大丰富老人晚年生活。在这个基础上,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二、网络化居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新宠

1、网络化居家养老的内涵。网络化居家养老通过第三方平台,对老人、商家提供线上线下交易。线上一方面为商家及老年人提供交易平台;另一方面起到反馈的作用。线下老人可直接与商家联系,享受商家提供的一对一服务。这种模式将各个社区成熟的局域网连通,实现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使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图1)

2、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尝试。当前,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化居家养老并不是新名词。例如,南京市鼓楼区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居家养老服务网,7个街道6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站,是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的积极尝试;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搭建了一个月坛地区区域性养老服务平台,以便促进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此平台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又如,西安市莲湖区已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管理网络,已为8万多老人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累计为15,360多人提供各类助老服务。

由以上三个地区的尝试可见,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可行性非常大,在未来,不仅仅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会大力推行,网络化居家养老终将被社会认可。

3、网络化居家养老优势。网络化居家养老将三种养老模式纳入其内,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既有三种模式的作用,弥补不足,同时该模式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使商家有针对性地提供真正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网络化居家养老提高服务资源共享性,通过连通各个社区网络,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养老方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背景而容易被老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节约社会资源,节约社会养老成本,促进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前景。

三、对策建议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为老年人搭建一个可参与、可评价、可监督、可互动的平台。在提供具体的养老服务或者老年产品的过程中,老年人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自己的意见、评价和感受,再由相关人员进行汇总,一方面反馈给产品服务供应方,帮助督促其改进产品性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渠道向全社会老年人这些意见、评价和感受,便于其他老年人进行了解比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因此,为了老年人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新养老模式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机制的建设是关键,应引起相关人员广泛的关注。

四、结论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养老模式,能改善社会养老服务空缺的局面,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新兴养老模式的探索和思考,不仅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终将成为社会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6.

[2]河北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卓达物业:社区养老模式[J].中国物业管理,2011.1.

[3]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1.5.

[4]周建国.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J].人口学刊,2010.2.

[5]严晓萍.美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09.4.

[6]彭希哲,梁鸿等.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