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3:19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在1999年成为一个“老年型”的国家,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相关资料统计,至今,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之多,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会达到2.8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左右的比例,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近20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总数的同时,也造成人口比例的失调,老年人口发展迅猛,比例持续增加。许多发达国家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之久,然而相比之下,我国仅仅只用了18年,数字相差悬殊,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与此同时,随着“421”家庭的增多,新生代年轻人在家庭养老的责任上负担更大,由于年轻人自身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在老人问题上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加之社区养老服务还未普及,因此纵观种种形势,养老机构的补充作用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大环境下所倡导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养老保障目标逐步实现,为了这个目标养老机构不断调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与此同时,养老机构的问题也会呈现出来,一方面养老机构的数量太少,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因素,导致养老机构本身数量较少,其次,机构服务质量不到位,机构发展不够成熟,专业人士较少等等,都会导致机构的服务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因此,探索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新模式、寻求养老机构发展的新机制、解决养老机构发展的难题成为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

2016年7月13日,政府的《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此次试点重点支持七大领域,其中包括通过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股权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城乡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等”,这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精神相符合,有利于公私协力的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的发展。

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发展最早也是最原始的养老方式,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孝敬和赡养老人是每一位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家庭养老长久以来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由家庭成员,主要为赡养者为老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照顾支持,并且老人继续在原有的住宅里安度晚年。家庭养老的优点在于老年人可以方便与家人、亲戚进行交流,情感支持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老年人活动的自由行较高,成本较低。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局限于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所带来的越来越多“四二一”家庭,简单来说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由于夫妇自身的工作和日常琐事,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满足老人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在基本的物质需求上,更倾向于娱乐、文化等发展性的需求上,老年人需求的增多和V泛,单靠家庭已经无法满足。除此之外,若是独居老人,在发生各种意外事故时,身边没有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危险性较高。但是,受传统文化和中国现有国情来看,家庭养老依然并在长期内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在代际交换和文化传承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存在价值。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指由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场所和各种服务,统一照料,例如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以自愿为原则,由养老机构统一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费用多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机构养老的好处是老年人大多时间和朋辈群体在一起活动,有共同的话题和生活经历,老年人容易获得情感支持和群体认同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但是,机构养老对老年人的自由度难以保障,而且成本较高,即使有许多无偿的服务,但是部分设备完善环境良好服务优良的机构依然费用较高,普通家庭仍然担负不起压力较大。在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水平较高,设施完善,加上老年人以实现自我养老为荣,大多数老年人热衷于选择机构养老。但是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刻,老年人一般习惯于生活在家庭这样一个自己较为熟悉的圈子里,不愿意接触外界较为陌生或者新潮开放的生活方式,而且传统的机构养老主要收养对象为没有经济能力和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为主,使得大家更为倾向在家庭范围内的居家养老,甚至将老人送至机构养老的子女会被周围人和社会唾弃为不孝,所以大多数子女鉴于舆论压力也会将老人安顿在家里,对于有些工作繁忙时间不稳定的子女,老人在家里经常独居和无人照料,导致老年人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会产生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对于那些身体情况特殊、不愿意成为子女累赘或者失智失能失独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更为有必要存在和持续发展。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针对人口老龄化衍生出来的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并集中了两者优势的一种养老模式,一方面,既可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展老年人更多需求的机构养老模式,既有亲情的关怀又有社区专业的照料,老人可以得到更符合其需求的照料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的优点在于老年人可以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中,享受亲人和朋辈的欢乐,带来身心上的愉悦,而且同时节省了高昂的机构养老费用,减轻了子女的经济压力和思想负担。该养老模式一般为政府提供资金,以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为主要服务人员,但是这种模式会由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导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以政府主导方向为主,缺乏自身积累和特色,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和活动,无法根据社区老年人不同的需要和问题开展有的放矢的服务,服务数量和质量受到限制,使得服务效益低下。

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

“嵌入式”养老是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的新生产物和新模式。当前社会“嵌入式”养老模式为新生事物,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学者对其定义也存在分歧。虽然学者们对于“嵌入式”养老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大家通常都认为嵌入式养老是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结合与发展,即“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理论来源

社会嵌入理论1985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中提出。该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嵌入在自己所属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在一定的社会支持下获得自身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同时,个体在所嵌入的社会背景中做出符合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格兰诺维特还指出: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既要避免社会化不足,又要防止过度社会化,个体必须与社会结构间融合互动中获得平衡。社会嵌入理论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成为解释“嵌入式养老”模式较有说服力的理论工具。根据社会嵌入理论,嵌入式养老模式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社会化不足,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过度社会化,在社区内嵌入各式资源,提供日间照料以及专业护理等多类模式,为老人提供适度社会化又兼具情感化的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促进养老服务的进一步优化。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运营分类

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有两类主要的运营方式,一类是由政府和社区共同运营,政府负责财政补贴,社区负责整合各类资源,其他社会组织嵌入合作,即由政府主导,由社区负责具体运营;另一类是由养老企业出资,部分政府补贴,由养老服务企业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社区管理,其他社会组织灵活参与,即由养老服务企业为运营主体,独立运营。第一种运营模式是政府工作职能的延伸,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可以更好的贯彻落实政府有关养老方面的方针政策;第二种运营模式由专业养老服务企业直接负责管理与运营,采用专业化的人员和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养老服务的运营方式,提高运营效率。无论是哪一种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适的运营模式就是最好的养老服务运营方式,趋利避害则更有益于嵌入式养老模式的优化运营。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嵌入式”养老模式,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者的优势,将社区内外的资源充分链接和结合,机构入住和入户养老服务等多种服障嘟岷希实现服务多样化专业化。传统家庭养老主要是促进了代际交流,给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归属感,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养老成本;机构养老减少了老人的孤独感,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和压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广,服务方式多样,适应了多数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嵌入式养老模式集中了这些优势,政府和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的扶持力度大。嵌入式养老模式主要有小规模优势、地缘优势、情感优势、专业化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等多种优势。在小规模优势中,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养护中心规模小,灵活性高,对位置要求较低,在社区空置的空地或者民房简单改建后即可使用,而且资金需求较小,风险性低易管理的优势也较为突出,同时,嵌入式模式下的养护中心规模小可复制性强,易推广。在地缘优势中,养护中心遵循传统家庭养老的范式和优势,设立在社区内部或社区附近,使得老年人与子女距离相近,老人依然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触熟悉的人和事物,避免了老人因为进入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和不接纳,一方面摆脱了机构养老床位紧缺供需失衡的尴尬,另一方面在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辐射更广的范围,对周边失智失能的老人进行全天候的照料以及更多日托、日间照料和送餐等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群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新模式。在情感优势上,继承了家庭养老所带来的一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感满足,老人可以常回家看看,子女们也可以在工作之余看望老人陪伴老人,使老年人有家庭亲情的关爱和幸福感,也实现了机构养老中与同辈群体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话题和相似经历的朋辈情感满足感,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到,嵌入式的养老模式满足了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满足了安全、爱与归属的需求,满足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专业优势方面,一方面有着专业的人员和管理方式,由政府宏观调控,社区支持,养老企业负责具体运营,企业有着自己专业的管理方式,应用在养护中心里合理规范专业化程度高;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在接受专业的培训后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培训后的专业人员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了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也可以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和手法,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在这里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们以利他主义为原则,遵循科学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使用个案、小组和社区技巧开展各类专业化的服务,实现新型养老模式的专业化。在资源整合优势方面,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了社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社区内空置的场地、闲置的房屋以及社区外菜市场等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使养老服务更加便利化集中化,实现“家门口养老”的目标。同时,也整合了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体系下,养老服务企业的引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第二种是养老服务企业自主投入自负盈亏。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的多方协作和相互配合,形成完善联动的运营机制及合作共赢的局面,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效能的提升。

综上所述,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日渐凸显,既可以尊重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又可以提供专业优质的照料服务,加之社会政策的大力支持,专业化程度高,成本低、可复制性强,相信嵌入式养老的模式会日益彰显其更多的优势,克服传统模式的不足,应对面临的种种挑战,促进养老事业的迅速发展。

嵌入式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观念深刻,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较低,因而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被老年人群接受和认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接受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其次,嵌入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出现时间段,没有传统三大养老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因而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萌芽时期的嵌入式养老模式还需要经历更多的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成熟完善发展。再次,社区管理与企业化运营存在一定的协调困难,在第二种养老服务企业为运营主体独立运营的运营方式下,容易与社区原有关系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影响社区事务和社区工作,需要协调加强社区融合。最后,嵌入式的养老模式会占用部分社区用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社区用地的紧张,随着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多,老年服务需求的增加,功能性需求更多,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需要扩充,因而加剧社区用地和设施的紧张局面。

嵌入式养老模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探索――以万科集团为例

老年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老年住宅产业也得到如日中天的发展,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了自身新型养老模式和养老社区的探索,万科集团近年来的社区化养老服务体系和以养老业务为重要板块的转型可谓将嵌入式养老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

万科集团社区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我们将在所有的在建项目里,每一个项目造一栋楼专门用于养老,这些楼全部由万科持有和运营”。万科集团的嵌入式养老模式采用第二类运营模式,即养老服务企业为运营主体,独立运营。这种运营模式可以使得万科集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新型社区化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当前社会极具借鉴推广意义的模式。万科养老产业主要针对三类人群,社区内的孤寡、无陪护老人、外地过来的老人以及出院康复老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同时,社区内还将设置老人康复中心、活动站、适老餐厅等配套设施,方便老人活动。万科实现机构养老社区化和社区养老家庭化,将养老设施建设与社区服务配套相结合,平台开放,资源共享。

万科构建了社区嵌入式小型机构、城市养老服务综合体以及全龄化养老服务社区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框架。首先,万科物业根据社区区位、规模、老龄化程度等因素,在新社区配备老年餐桌、日托中心、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提供长期照顾、日托、老年餐饮等服务。其次,建立“自理公寓+护理公寓+商业配套+医疗配套”为一体的城市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配套服务资源,链接整合多项服务,提供社区综合性配套服务。最后,建立大规模养老社区,配备亲子两代居、居家型养老公寓等多种住房模式,以及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老年大学等一系列养老服务配套,实现整个社区进行适老化配套。

嵌入式养老模式在万科养老产业中的应用分析

针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化不足和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情感支持方面的不足,嵌入式养老模式综合以往三种养老模式的优劣,取长补短,既能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又能顾及家人亲戚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并且链接社区医疗、活动中心等其他资源,提供专业的护理和拓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极具创新的新型养老模式。此模式创新性地通过将养老机构“嵌入”老年人居住的社区,使老人在不离开熟悉的社会支持网络下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满足了老人的基本服务需求、t疗护理需求、情感需求以及社区归属感,使老人的生活圈和养老圈得以拓宽和延伸,满足“家门口养老”的精神赡养需求。万科将机构养老社区化,创新出新型嵌入式养老社区。社区是老年人基本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是提供各类养老服务的基础平台,在社区内,老年人既可以与子女距离较近解除家庭团聚之忧,又可以与子女的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干扰子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促进代际融洽和家庭和谐。因此,依据这些目标,万科本着就近原则,站在服务小区、贡献社会,使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在新建小区中部分有条件的在建小区内,根据小区的建设规模及人口规模,放弃传统盈利至上的商业模式,将一部分开发商的自有资产用作服务于本小区的养老设施。另一方面,在老人居住的小区内开设养老产业,将养老设施和各类服务资源整合开发,使老人不仅可以无需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近距离的享受养老服务,并且减少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年轻人可以更加安心处理自己的工作、家庭事务,使得老人和子女双方都可以兼顾,相得益彰。同时,老人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租期,最大程度上满足老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求,发挥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优势。

万科在楼层设计上,万科物业也使用了嵌入式的模式。在基本的楼层设计中嵌套进养老机构,一来考虑了老人的身体活动的便利性,二来也加强了老年人交流沟通的次数和方便性,避免了老年人生活的孤单,加强老年人朋辈群里的关系融洽,使老年人获得身心愉悦。万科集团的养老产业融合社区现有的商业配套服务体系,针对各类老人的需求,提供全龄化养老服务。基础的硬件设施配套齐全,除此之外,万科集团将“健康生活&护理”这一理念更加注重形成核心组件之一,侧重为老人提供精细护理的养老服务,为此万科物业将用作养老楼的1-2层将重新设计,建立针对老人更为实用的特殊设备及功能用房,包括长者健身房、长者多媒体娱乐室等,加之此前万科已产生一定品牌效应的社区商业联动,设施与社区商业的配合,打造了一体化综合配套服务,由此建立适合长者生活的圈子,通过楼层之间的相互嵌套,实现养老服务的相互嵌入。

社区周围有着广泛的资源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息息相关,如何链接到相关资源,再将这些资源与社区相互嵌入,特别是在万科这样一个以护理为主的养老产业中,护理机构、医院以及其他医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将这些资源充分合理的运用在社区中,嵌入在社区中,与社区融合,实现养老服务的最专业化和最高效率。养护结合是万科的一大特色,万科整合社区周围的医疗机构,为社区内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也为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未来万科物业将不仅仅局限在基础的护理服务上,扩展到更为实用更为迫切的医疗急救方面,对于老人出现的突况可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如需转院还会有急救车送往其他医院。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提供日常保健咨询,定期外请专业老年病专家前来坐诊,定期举办保健讲座等。万科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设施相嵌入,满足社区老人对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健康养生等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万科楼盘的设计根据不同老年人身体情况的不同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各具特色的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养老服务,根据长期短期、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等不同的服务嵌入在社区中,优化了传统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功能,使得嵌入式养老的模式进一步发展。社区化养老为那些不愿在机构长期养老但又有短期暂住需求的老人提供更好的选择,比如刚刚出院的老年人需特殊照顾或者短期无人照料的老人,社区内养老康复护理体系中的日间照料和短期托管服务就可以为这些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并通过与高水平专项医疗机构合作,利用医疗专业能力,为社区老人提供术后康复、护理、短期看护等服务,使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疗康复基地和短期护理流动站。除此之外,万科根据周边社区和社会的需求预留部分养老公寓,当长期居住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开放这些养老公寓作为机构养老设施,扩展成机构养老功能。嵌入式养老模式的一方面嵌入强化医疗护理和康复,如果一些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断好转得到改善,可以进入日托所接受照料;另外一些身体状况日趋严重而无法改善的老人,则转入养老院或者护理院接受专门的治疗和照料。另一方面,嵌入养老机构利用其嵌入社区的优势,把专业服务辐射到家庭中,更加方便了老人在居家养老中得以享受专业的服务和护理,现阶段主要有针对居家老人的上门助餐服务以及针对居家老人家属的“喘息”服务等,嵌入的优势在居家养老中体现出来,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进一步融合,完善了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基于嵌入式养老模式下的ppp模式思考

万科集团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实践证明了嵌入式养老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在养老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政府提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公建民营的ppp模式激发了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在关注和研究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同时,这种相关联的公建民营的ppp模式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无论是在社会工作领域还是管理学领域,这种模式都有着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2

础。”我市现已形成国办、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养老机构网络,其旨在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那么国办养老福利机构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怎样准确定位?发挥其骨干、示范作用?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国办福利机构功能定位思考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落实,养老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正逐步形成国办、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养老服务模式。社会福利事业是国家为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制度。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市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口高龄化、家庭子女赡养老人能力弱化,我市养老服务工作任重道远。国办养老机构因其成立时间早,国家投入资金及设施相对充足,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养老服务工作及在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养老工作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据市老龄办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市60岁以上老年人60万,占总人口的14.84%,65岁以上老年人44.8万,占总人口的11.06%,按照10%标准线,**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我市出现了下列特征。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特别是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严重,高龄老人大多是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天天需要照料。痴呆老人照料难度也非常大,这样导致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正在逐步弱化。“四、二、一”家庭结构的不断形成,子女数量减少,子女离巢时间的提早和增多,导致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减弱和空巢家庭的出现,也导致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增多。

根据目前现状,各级政府对养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同时,加大对国办福利养老机构的资金、人力等多方面投入。近几年来,在养老护理整体水平上有显著提高,但是,离我们社会养老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大多数养老机构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无正规房屋、土地供给,管理不太规范,这样导致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差,机构本身抗风险能力弱,老人的生存质量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和提高。

以上资料显示,养老问题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为老人营造安度晚年之家,为子女解除照顾父母的后顾之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作为国家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势必担当起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任,明确功能定位,充当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头羊。

二、国办养老福利机构发展趋势

(一)规范内部管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1、实行“一院两型、分类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构建多功能服务体系。

“一院两型”是指具备福利院和医院两种功能;“分类管理”是指福利院和医院分区域,各自按照行业标准要求规范运行;“一条龙”服务是指住院老人分区域管理,但不影响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全方位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寿命增加,老年人就医需求不断加大。国办养老机构应该改变传统的福利院有养没医,传统的医院有医没养的状况,使老年人服务工作全面向“六个老有”深化发展;向颐养、医疗、护理、康复、科研多功能服务发展转变,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

2、实行医、护、卫分类管理。

老人护理按生活类、保洁类和医护类进行分类管理。就是把老人房间卫生、环境卫生、洗衣维修、绿化环境等实行专项管理,承包给物业管理公司完成;老人的生活照料、心理、亲情等贴身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老人的医疗、康复等治疗工作由专门的医生护士完成,这样各司其职,全方位为老人做好服务工作。各区按入住老人数量,均配备三类护理人员,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到位,提高工作质量。

3、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使养老服务的各项管理要求形成规范,管理与服务流程得到有效控制。如,一旦出现投诉,就启动iso质量管理程序对投诉立案,依照程序在一周内调查核实投诉并向投诉者反馈,被投诉的部门必须在一个月内依照程序关闭因投诉而发生的不合格项。iso管理手段融入管理,使为老人服务成为日常工作的关注焦点,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成为管理过程的检查依据,更加规范为老人服务的过程,做到行为有规范,操作有规章;工作有流程,奖罚有尺度,完善服务过程管理。

在规范养老管理与服务中,注重增强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规范服务工作的程序化与标准化,合理规避风险。聘请律师对《老人入住服务合同》修改、把

关,完善合同文本的规范性;通过对临床医疗、护理、服务等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杜绝为老人服务中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外部延伸,发挥辐射、指导作用。

1、服务于社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提出的“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的指示精神,社区养老将承担很大部分的责任。而社区养老也是新生事物,很多管理和护理技术都不成熟。这样国办养老机构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护理技术将可以在社区养老中起到培训、指导、示范作用。甚至可以组织力量直接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当中,充分发挥国办养老机构的资源优势,带动社区养老主体服务功能的成长与壮大。

2、服务于民办养老机构。

虽然各类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他们在对老年的护理技术及管理方式上还是新手,而老人护理和管理等不及他们慢慢摸索中前进,这样有多年养老护理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国办福利机构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示范,共同规范和提高养老护理管理水平。

三、国办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思考。

针对我市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结合外地先进的养老经验。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出适合我市的养老策略。笔者现结合我市国办养老机构现有的充足资源优势,如何服务于老年人,服务于社会,如何准确对国办养老机构准确定位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服务对象上,体现国办养老机构福利性和公益性原则。

服务对象是社会福利的主体,主体范围大小是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标志。国办养老机构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它属于编制部门登记的事业单位。在服务对象上,必须体现福利性和公益性原则,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办养老机构除为“三无”老人、孤寡等传统对象提供无偿服务外;还应该根据本市财力、物力,面向社会,为低保家庭、特困家庭的老人提供低偿服务,为其他老年人提供非营利性服务。

1、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国办养老机构最初的创建,就是为了解决无资金来源,无居住场所,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老人、孤寡老人以及收容残疾、精神病人而建立的,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国办养老机构为这个最弱势的群体服务。罗清泉省长在全省第三次民政工作会议中提出:“力争用二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为城市老人提供良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三无”对象自愿条件下全部集中供养目标。”国办福利机构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2、为低保家庭、特困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

入住福利院的老人大多数属于有特殊需求的老人,高龄、介助、介护的老人占老人入住福利院总数的85%之多,且因种种原因,这些老人无论从身体状况和经济收入都不容乐观,入住福利院的相当一部分老人属于低保家庭、特困家庭老人。这部分老人护理量任务很重,有些照料需要更多的专业护理知识。国办福利机构由国家投资兴办,大量的人力、资金、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及相关政策的优惠,使得国办养老机构相对民办养老机构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因国办养老机构办院时间早,管理经验、护理知识丰富,特别是护理高龄、瘫痪老人的经验充足,势必应该担当起为这一批老年人群体服务的重担,为这一弱势群体提供低偿服务。

3、为社会老人提供非盈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相对老年人来讲,应该是公共福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每一位老年人都应该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享受。而国办福利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社会进步的优越性。老年福利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识之一。国办福利机构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实力,尽量满足社会老人入住机构养老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非赢利性服务。但是,在现阶段需要把握的是:国办福利机构应该在满足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特困家庭老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为最需要的社会老人提供非赢利性服务。

(二)定位于四个“中心”,发挥国办养老机构示范、指导作用。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要求“国家举办的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明确指出国办福利机构要发挥骨干作用。同时通过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在福利机构中的实施,开展了对国办福利机构的检查、评比。国办福利机构也以此为契机,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规程、扩大对外延伸。结合本市养老机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定位于四个“中心”,充分发挥国办养老机构的示范、辐射、指导作用,为本市养老工作贡献力量。

1、机构养老示范中心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养老机构在以《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为基础开展养老工作基础上,必须有一个实际可行的操作规范与执行标准。在我市,应该建立一个养老工作示范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养老观念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扩展,养老目标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扩展。根据对我市机构养老工作的深入调查,目前,机构养老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这样影响了我市养老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而国办养老机构因其充足的资源优势,良好的管理经验,与时俱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在完善和提高原有服务项目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内容,逐步发挥其骨干、示范作用。

2、社区养老资源中心

社区养老照料模式是对正在不断弱化的家庭照料模式和老人不愿入住机构养老模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办法。社区养

老照料既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照顾服务,又充分利用了老人家庭的资源,在经济上更加实惠,在老人心理上更加合理。由社区给居家老人提供适量照顾,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养老工作的主导力量,也是传统居家养老照顾模式。

社区养老照料模式虽然可行,但是目前我市社区养老工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社区因工作人员有限,造成养老护理人员匮乏、护理经验不足、康复、教育培训不够充分、老人健康得不到有效保证,以上种种因素制约了社区养老照料模式的正常开展,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形势需要。

国办福利机构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相关的资源,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对社区医疗站提供老年医疗、康复知识培训。成为本社区乃至辐射其他社区的资源中心。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提供,让社区养老模式不断形成,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照料老人的压力。

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理念下,居家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中最重要的模式之一了。现有家庭“四、二、一”结构造成子女赡养老人能力弱化;且子女过早离家、外出工作,造成空巢老人现象增多,这些空巢家庭中有部分老人没有得到很好的社会照顾。养老机构利用院内设施及其他资源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势在必行。

国办养老机构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借助社区资源,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发挥养老机构职能,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方式。承接日托老人、短期托养、家庭配餐、家庭保洁等服务。让居家老人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规范、周到、细致的服务,同时也满足子女外出和临时有事,不为家中老人无人照料而担心,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4、民办养老机构培训和指导中心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扩张,极大地缓解我市养老压力。但是,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因成立时间不长,护理人员没经过系统培训,且因为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设施设备较为落后,房屋、土地得不到有效落实,造成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在巨大压力中生存,影响养老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3

【关键词】社区;社区养老;老年人

1.社区与社区养老的相关概念界定

1.1社区的概念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将社区一词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藤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2]。社区是基于血缘、地缘基础上的,是具有共同特征并相互联系着的人们的情感纽带。社区的情感关系是支撑社区内的社会群体走向同一目标的基础。人们在同一个地域持续的相互关系着,会形成一股不可预测的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关系是一种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可以整合成为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满足社区资源供给不足的需要,互帮互助,齐心协力,为社区的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1.2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养老是一种立足于社区,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及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让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实现养老,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当前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问题

2.1社区养老模式的理念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的理念过于传统,“依赖”式的养老理念,使社区和老年人群体缺乏主动性,以至于社区和老年人的潜力尚未被挖掘出来,完全依靠政府或者社会资助只能解暂时之需,却不能解决养老的长久问题。

2.2社区养老的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等,服务内容单一,忽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且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内外优势为老人建构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老有所乐的全面的系统的养老体系。

2.3社区养老的观念落后,服务的组织性和参与度低

一方面,我国的社区基层管理部门大多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对养老的意识没有提高到高度重视层面组织性低;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倾斜,很多子女对养老的意识不到位。因此,社区内的养老服务形式过于行政化,服务质量差,服务项目单一且老套,使得老年人和社区群众的参与度大大降低。

2.4社区专业人才匮乏使得社区服务缺乏专业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社区养老服务是面向老人的服务,是一项包括生理、身心各个层面的复杂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提供科学的专业的服务。但就目前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来看,社区内专业人员匮乏,社区内提供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性的老年服务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下岗工人和爱心人士,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2.5社区养老设备和设施不足且使用率低

目前,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全国大多数社区的设备陈旧,且不足,仅仅具备简单的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没有先进的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和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和娱乐需求。同时,社区浓厚的行政色彩让社区内引进的设备成为摆设,降低了使用率。

2.6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我国社区养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资助和扶持,来自于社区外界的资助和支持网络少,社区缺乏利用社区优势自主挖掘外来资源的能力,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社区养老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简单的依靠政府扶持并不能解决我国当前严峻的养老问题,社区养老需要广拓资金来源渠道。

2.7社会力量在社区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小

当前,社区养老还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缺少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社会力量在社区养老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养老的力量单薄。而相对而言,一些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大多被社区接受,但很多志愿服务都是一次性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针对我国大陆社区养老的现状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突破传统,打开社区养老新局面,解决我国长期养老问题,减缓养老压力,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温馨、和谐养老社区。

3.台湾菩提长青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启发

3.1菩提长青村的理念和思维模式

台湾菩提长青村近12年来,藉由老人自主性的参与社区内的服务“老有所用”,创造出让长青村能够提供老人照养的新思维与新模式。坚持“老有所用”的态度,改变传统“依赖”的养老态度,以新形态的老人福利社区产业化为主轴,进一步发挥老人家在年轻时所习有的专长,在年老之时相互贡献专长,互利共居,创造和谐,共营有尊严的老人生活态度。

3.2独特的产业化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4

关键词:威海市社区养老养老模式发展出路

一、威海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威海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根据2012年底威海市民政局的调查统计,威海市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远远高出全国的13.7%和全省的15.3%的人口比例,养老问题成为威海市构建“和谐威海”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由老人的子女、老伴作为主要赡养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家中生活,安享晚年。

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以养老机构为载体,由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作为主要赡养行为履行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老人在养老院中进行文化及生活等各种活动。

3.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被广泛应用于现实问题的逻辑分析与定位的一种分析方法。借助对威海市传统养老模式的Swot分析,我们将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取长补短。

优势(strength):

家庭养老:情感孝道纽带,生活照料细致,人身安全保障

机构养老:健康保障及时,同龄沟通方便,机构娱乐安排

劣势(weakness):

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家庭人口外迁,住房压力增大

机构养老:制度法规缺乏,传染疾病风险,硬件设施较差

机遇(opportunity):

家庭养老:传统孝道推广,子女尽孝体现,老人内心慰藉

机构养老:政府财政补贴,服务对象多元,市场经济背景

威胁(threat):

家庭养老:小结构家庭增多,中青年工作压力,健康保障风险大

机构养老:专业人才匮乏,传统理念阻力,社会资金缺乏

综合上述分析,从优势(strength)的角度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有长处,家庭养老突出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传统的情感、孝道观念为纽带,老年人可以得到精神的慰藉,在熟悉的家庭便于日常生活。而机构养老的突出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配置情况较好,可满足老年人保健医疗的需求。但是现阶段,从其劣势(weakness)的角度看,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中青年工作压力大,因而物质、精力耗费较大不利于家庭养老的推广。而机构养老中部分养老院硬件设施较差,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使老人对养老院有所抵触。

二、威海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1.社区养老模式概念解释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载体,由社会力量(社区养老机构、家庭等)作为主要履行赡养行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主要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相结合,辅有托老所服务。

2.威海社区养老发展现状

威海市作为全省甚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市之一,截至去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7%,养老保障与服务问题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客观分析威海市面临的巨大的养老压力,笔者认为集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两者优点的社区养老模式是威海市未来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而对于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开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制约:

囿于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制约,老年人对于社区机构养老的扶持有所排斥,心态上对于社会养老机构的短期的赡养行为较难接受。

专业人才缺乏:

威海市现有的老年公寓、社区工作室等社区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较少,甚至部分活动室工作人员以临时社区工作志愿者为主,社区的专业人才极具匮乏。

资金缺乏: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的两家民办老年公寓,多个街道和社区,部分负责人表示资金缺乏是制约其规模扩大,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资金问题使上述养老机构难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体制不完善:

笔者实地走访威海市的部分社区老年活动室,发现其中部分的老年社区管理机构已经成为社区工作的办公室,由于工作范围的扩大,社区负责机构对于老年群体关注率相对较低。

地区发展程度不均:

学术界对于社区养老问题的研究个案选取多以社区养老发展先进地区为例,难以具有普遍性推广意义。在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工作推广也有此类弊端,部分试点地区例顶社区设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发展较快,但环翠区的其他社区,由于经济圈辐射的微弱差异,发展较慢。

三、威海市社区养老发展出路探究

通过实地调研和上述分析,结合国内外社区养老发展模式开展方面的经验及缺陷分析,针对社区养老发展出路,笔者对威海市日后社区养老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亲情管理,提升社区养老机构公信力

据威海市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六成以上老人在养老方面首选居家养老。故而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时要加强亲情管理。针对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居委会、社区管理者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针对老人恋家、不愿离开子女的特点要做好日间照料站的活动策划工作,提升社区养老机构的公信力。

2.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培养优质志愿者

威海市的社区养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较少。因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对大学对口人才实行竞争上岗。同时政府、文化宣传机构要广泛宣传,对志愿者实行定期培训,对其进行心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知识讲解,提升其服务水准。

3.着力解决社区养老模式推广的资金问题

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行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市场化社会化制度。政府应明确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提升财政拨款支持力度、加大公益基金发放数量等。同时社区自身同时应善于从多方筹募资金,以达到收支平衡的效果。

4.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制,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从政府层面完善社区内部的分工制度,从法规方面加以引导,高度关注国家地方法规的落实情况。同时在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推广工作的跟进,利用成熟社区模式的基础,结合地区差异,进行深层次的有益探索。

总之,社区养老模式在威海地区推广虽有一定阻力,但是结合威海地区实际情况,社区养老在威海仍将成为养老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徐守勤.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区医疗服务,2005,8(3).

[2]詹秀娟.加快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_推进养老服务功能多样化[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3(1).

[3]李洪心,李巍.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2).

[4]刘立清金美荣.我国社区养老现状及发展建议———以丰台区新村街道育芳园社区调查为例[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5(2).

[5]徐鹏张辛梓.浅谈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5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社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2-02

一、研究背景

1.全域城市化的研究背景。全域城市化是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主要着眼于城市和农村的均等化发展、力图取消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在价值观上实现“均等大连”的境界。大连从2003年提出“大大连”发展战略,规划了“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岛十区”的全域发展思路。2009年又提出将大连建设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一目标的确立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产生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内需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发展规划要求将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统一到整个区域建设发展中,城乡之间不再设置藩篱。

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地,大连的社区建设受到总书记的好评,是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这些社区的工作能立足市情,探索出了一条有大连特色的新路子,他们以推进社区服务为核心,以强化社区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对大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增多,养老服务在城乡社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结合全域经济发展探讨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也就越来越重要。

2.养老服务需求的挑战。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人口比例及相关的人口政策,中国老龄化速度已跃居全球首位。据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按照这个预测比例,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来算,到2050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之多,到时绝对数量可能还会更多(中国网·新闻中心.《中国老龄化速度居全球首位2050年将有4亿老人》.2010.8.20)。网上调查数据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话题:74.1%的投票者表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还有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fkz

=873153364《生活压力大养老力不从心七成网友认为“孝子难当”》)。可见,养老需求对中国尚不健全的养老服务现状和福利体系是巨大的考验。

就大连而言,一方面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该城市具有养老的绝佳吸引力,吸引了很多外地来连养老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及全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物价、社会管理等方面问题,使老龄化及与之相关的养老服务任务更为艰巨。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建设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当然也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是要靠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的,除了儿女的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探讨新型的养老服务发展形式,构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而机构养老则是重要补充。由于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以及大连人口流动变化大、亲属网络弱化、独生子女户增加等特点,使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方式成为大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全域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大发展使社区养老模式备受欢迎。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最早提出“社区”一词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中指出:社区是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群生活共同体。生活在社区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地理空间、活动空间、生活空间甚至利益空间。社区养老可以弥补家庭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的不足,因此加强社区养老、助老、安老活动就成为老年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时代的挑战。因为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和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家庭结构核心化,子女供养照顾父母的担子越来越重,加之现代社会工作强度增加、竞争压力增大,子女照顾老人步履维艰。

机构养老发展不成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机构养老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费用没有得到保障,机构内部设施不全、管理不规范、专业管理及护理人员匮乏等,使很多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同时机构养老不具有社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使老人远离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和家人,也是机构养老难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社区养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理优势、人员优势和精神慰藉优势等方面。一方面可以使老人生活在居家的环境中,减少离家养老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便利条件,利用社区管理过程中对老年人家庭、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等情况的了解,为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及出诊、法律援助等服务,有效降低独居或空巢老人在家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最为重要的是老人的家庭温暖、邻里亲朋的挂念和帮助,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慰藉作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水平。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6

【摘要】物业养老模式是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是物业服务企业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开展多种经营的契机。在概括总结“卓达式”“服务券式”“绿城式”三种物业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物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物业企业承接服务,社区组织协调,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物业养老新模式,以促进物业养老服务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嵌入理论;物业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访问工程师“物业管理智能化平台构建”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Fw2013092)。

【作者简介】卢子敏,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

截至2014年2月,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4.9%。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养老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国目前的养老体系与庞大的老龄人口不匹配,一些物业服务企业捕捉到养老领域的发展机遇,积极介入和参与养老服务,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

一、物业养老模式的涵义和特征

物业养老模式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发展,即把物业管理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充分运用物业服务企业的资源优势,调动并整合社区内外可用资源,通过一站式养老服务网络(平台)或成立服务照料中心等方式为老年人服务的一种新兴养老模式。物业养老模式充分融合物业服务和社区管理优势,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概念的阐释,可以看出物业养老模式具有下述特征:一是以家庭为核心。虽然它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但家庭在物业养老模式中仍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血缘亲情和伦理秩序要求家庭在进行各种具体照料的同时,还要给予老年人更多情感慰藉。二是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依托。物业养老模式离不开物业服务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康复、特约服务等,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三是以政府为指导。物业养老模式是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在遵循市场法则的同时需要政府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其健康发展。在政策法规制定、财政投入、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等方面离不开政府的广泛参与。四是顺应服务需求,经济成本较低。物业服务企业的24小时工作制,能及时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紧急求助问题,且长期服务于业主,与业主建立了信任关系,掌握老年人的差异化养老需求,且能借助原有物业服务丰富养老服务内容,降低成本,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源对养老服务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社会嵌入理论

嵌入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波兰尼认为,个体行动者是嵌入于具体的、当前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情况下,社会个体会做出符合自己目的、实现自己愿望的选择。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在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嵌入理论应寻求“社会化”的平衡,只有在社会结构和个体之间适度融合、互补的条件下,才能在复杂的、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达成既定目标。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老年人也不例外,还需要继续社会化。这主要是源于老年人面临着因经济危机感而产生的焦虑感、角色转变产生的落寞感等心理问题,还将面临空巢、疾病、丧偶等风险和威胁,这需要老年人通过社会嵌入实现社会化,学习新角色,获取帮助,适应新生活。而物业养老以所居住小区为服务地域,并未脱离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最好平台。

三、物业养老模式比较分析

(一)“卓达式”

“卓达式”物业养老模式是河北卓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利用物业服务在社区服务中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通过对养老设施、设备、场地等硬件的种种投入和自身的“三七”服务体系①,调动并整合社区内外所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力量和资源,通过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服务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为在卓达社区居住的65(含)岁以上的老年人服务,以公益为主,有偿为辅;以自愿选择为主,个别引导为辅;以平台服务为主,自行服务为辅;以精神关怀为主,物质帮助为辅。“卓达式”物业养老以老年人需求为基础,通过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的方式整合开发目前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符合社区养老理念的其他行业资源,组成满足社会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的资源体系。该体系是社区养老服务各项工作开展的集成服务平台,老年业主根据需求持社区养老智能卡就可在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消费,享受以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三大体系为主框架的社区养老服务。

(二)“服务券式”

“服务券式”物业养老模式是指政府发放给满足条件的老年人服务券,凭券享受养老服务并进行结算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具体做法是政府出资集中购买日间托老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每月购买一定小时数的养老服务,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有一定资质和规模水平的物业服务企业来承担。物业养老服务人员根据老年人情况,进行上门结对服务。服务内容一般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江苏苏淮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绍兴市青藤物业有限公司等都采取这一物业养老模式。如绍兴柯桥区政府出资,集中购买日间养老服务项目,为每位80(含)岁以上老人购买平均每月10个小时的服务,以每位90岁以上老人每小时15元、80~90岁的老人7.5元(老人个人承担7.5元)的报酬向企业购买服务。绍兴市青藤物业有限公司投资40万元开办生活照料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开展养老服务。如上门为街道内8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群、无子女或子女因客观原因无力赡养、生活难以自理、鰥寡独居老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信息向导等多项养老服务。

(三)“绿城式”

“绿城式”物业养老模式。绿城物业服务集团虽然没有成立老年生活照料中心等类似机构,但也以不同的方式为小区内老人提供多样的养老服务,实质上已经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中,如提供社区老年文化教育服务、老年兴趣爱好发展服务、社区保健类服务、社区门诊、紧急救助类服务、医疗绿色通道、社区购物服务等。特别是绿城颐乐学院的成立,更是提高和改善了长者的生活品质。

通过比较发现,三种模式在政府重视支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差异化服务等方面存在共性,但在服务场所、照料主体、服务内容、经济来源、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四、物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物业养老模式的网络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初级群体的网络支持,主要指家庭中亲人的支持体系,包括子女及其亲属。其次,政府公共服务的正式网络支持,主要指政府相关的行政部门,包括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再次,公益组织和非盈利性第三方非政府组织等辅助支持网络。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受传统养老思想影响,老年人对小区内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增大,需求内容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通过调整、整合各种资源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但上述物业养老模式中的三种支持网络随着社会发展存在弱化趋势,使物业养老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初级网络支持无力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和社会不断发展,“四二一”家庭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弱。受现代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分开居住的家居现状,给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另外,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双职工家庭增多,一方面要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工作和照顾老人之间的矛盾困扰着许多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基本功能,把传统居家养老推向了社会。

(二)政府职能缺失,正式网络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持是物业养老模式发展的最强有力保障。但目前养老服务并没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当中,政府也没有制定养老服务模式的专项规划。物业养老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可靠的长效运作机制。虽然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大力提倡、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但体制、制度等顶层设计还是空白。在物业养老模式中,政策制定和服务监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要承担政策制定、指导物业养老服务组织、举办服务技能讲座、定期对物业公司职员及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对物业养老服务质量监督和检查等职能。但在目前物业养老模式运行中,相关制度政策、行业标准、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培训缺乏,政府职能严重缺失。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物业养老模式服务质量受到影响,无力开展高水平、多样化、特约性的服务项目。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必须通过对服务质量的严格监督、服务结果的评估来保障物业养老的良性运行,但无论是政府监督还是其他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监督在目前物业养老模式中都没有体现。

(三)资源未集成整合,辅助网络支持不够

从社会嵌入理论的视角来看,物业养老是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主体之间相互交往互为影响的过程。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主体都拥有养老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但物业服务企业在养老服务场地、家庭信息、养老服务内容提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截至2012年底,全国物业管理面积约为145.3亿平方米,物业服务企业约有7.1万余家,管理覆盖范围广泛,拥有广大业主的家庭信息资源,且在会所、公共场地及设施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主导权,可充分整合这些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志愿服务、老年人信息动态掌控、人员组织和培训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理念、资金、人员等原因,各主体的丰富资源未能集成整合,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使得物业养老服务网络辅助支持不力。

(四)养老服务非专业化,可持续性差

物业养老服务只有走专业化规范化道路,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但目前物业养老服务在多方面表现出非专业化。第一,专业化服务人员缺乏。物业管理行业本身是人力高度密集行业,随着近几年人力成本日益增加,为了降低成本,服务人员多是务农人员,因自身素质、能力所限,只能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类服务,严重缺乏能够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询、医疗康复等高层次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第二,服务过程非专业化。物业养老服务的服务对象建档、服务需求调研、活动组织、服务监督、服务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并根据服务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但由于物业养老模式尚没有完整、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则,使得物业养老模式很不规范,甚至有些物业服务企业没有最基本的服务对象建档,更缺少关键的服务监督和服务效果评估,也没有相关服务标准和工作制度,仅凭工作人员的经验开展工作。第三,专业培训缺乏。因培训费用、工作时间、培训师资等诸多原因影响,多数养老服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养老服务培训,使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难以提高,整体素质较低,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和专业培训的缺乏也是导致高层次服务内容空白的重要原因。

物业养老服务具有公益性特征,营利空间较小,目前各物业服务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以绍兴市青藤物业有限公司为例,政府为每位老人购买15元/小时的服务券,其中10元是服务人员的劳务报酬,剩余5元用于企业的管理、办公、专职管理人员工资等。随着人力劳动成本的上升,为了招到和留住服务人员,公司把15元全部用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报酬,专职管理人员的工资、管理费用等只能由企业补贴。由于服务层次较低、养老服务非专业化,致使企业缺少其他收入来源,长期的亏损经营使得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可持续性。

五、物业养老新模式构建

社会嵌入理论表明,老年人安度晚年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而物业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在分析前面三种物业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衡量物业养老服务的功能,提出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以物业企业承接服务为核心,融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调、非盈利组织和志愿服务积极参与为一体的物业养老新模式(图1)。

(一)政府主导

在物业养老模式中,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物业企业大力支持,吸引社会各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到物业养老服务项目中。首先,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物业养老服务方案,同时制定税收、人才培训等优惠政策,提高物业企业从事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应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形成直接监督、间接监督等系统、完整的监督机制,引导物业养老服务向健康方向发展。政府可通过发行国债、社会福利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用于物业养老服务的资金,建立物业养老专项预算制度,并逐年增加投入,保障物业养老模式运营的可持续性。

(二)企业承担服务

首先,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养老服务的承担者,应在充分掌握政府养老服务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外资源和未来发展,利用居家养老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对象一致的特点,把物业管理服务渗透到养老服务中,丰富物业养老服务内容。其次,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如医院(诊所)、家政公司、高校、专业社工机构等,通过资源集成方式,打造一站式物业养老服务供应平台,输出医院绿色通道、入户巡诊、精神慰藉、心灵伴侣等各种养老服务,通过平台服务为主,自身服务为辅的服务方式,丰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再次,基于物业服务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内培外援”形式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内培是指选择服务素质高、服务技能娴熟的员工,通过示范、内部培训等方式,帮助、带动其余人员提升服务技能。通过服务竞赛,设立相对丰厚奖金,吸引员工积极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进,从而达到内部培养提高的目的。外援是指邀请非营利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培训等方式帮助提升物业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最后,物业服务企业应建立物业养老服务工作的系列制度和标准,如养老服务人员工作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服务效果评估制度等等,用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从入户巡访老人、老人情况登记建档、活动组织、服务效果评估等诸多环节建立相应档案,一方面以备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等部门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后续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社区组织协调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在物业养老服务中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首先,应定期深入老年人家中,了解老年人情况和服务需求,为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最真实的服务对象信息;其次,专业的社区工作者是受过相关教育和培训的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其了解社区工作、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优势,积极提供志愿服务;最后,在接受政府民政部门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切实担负起物业养老服务的监督职责,制定并严格落实服务监督,对物业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加快物业养老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

在现阶段,非营利组织(主要指专业社工机构等)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尚不能完全承担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组织等责任,但非营利组织仍是物业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要鼓励非营利组织积极提供志愿服务,政府可充分利用非营利组织专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委托其对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并从专业角度进行服务评估,以提升物业养老服务水平。

(五)志愿者服务

物业养老模式要重视引导和利用志愿者服务,解决物业养老人力资源匮乏问题。在物业养老服务中,首先,充分利用辖区内低龄老人资源,引导和组织低龄老人开展日常生活照料、邻里照护等服务;其次,引入志愿者队伍,根据所拓展的资源平台,与相关组织、单位达成稳定的定期志愿者服务关系,或与专业志愿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志愿者资源开展相关专项养老服务,减轻人员压力。

物业养老模式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物业养老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因此无论物业养老服务采取何种模式,都必须以政府的政策为依据,积极争取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另外,物业养老服务对市场资源的整合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寻求物业管理领域和养老市场之间利益的平衡点。要注意对低龄老年人口资源和志愿者服务的开发,探索小区内老年人互助补偿机制。本文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物业养老新模式就是为以上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卓达物业以构建和谐社区养老为归宿,在精神慰藉、医疗健康、生活照料三大养老体系框架下,开展有所养、有所医、有所为、有所乐、有所安、有所惠、有所学七大系列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新宽.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舒可心.“养老”面前切莫舍本逐末[J].城市开发,2012,(11):31.

[3]谢罗群.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J].中国物业管理,2011,(3):22-23.

[4]焦建民.物业管理之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J].城市开发,2010,(7):66.

[5]陈秀.物业服务企业应介入社区养老[J].现代物业,2011,(7):274.

[6]zgwygl.org/item/Show.asp?d=3033&m=1[eB/oL].

[7]马凯.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8.

[8]包青年.企业组织参与非营利服务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经济,2011,(9):64.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7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老年化社会进程正在加快,由此带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应对和解决,是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道新的课题,因此,努力探索,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提高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

1.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自从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项事业都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处在向更广、更高、更深入的方向调整之中。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要努力奋斗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全面、具体、明确。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尤其是近年来,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初步落实,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是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虽然针对的仅仅是“老有所养”的问题,但对于进一步实现全面建设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非凡。

2.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能够直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首先,各类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建设目标,增加日间照料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仅此一项就需要数千亿元的投资。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料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老龄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其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的作用不可小觑。

3.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是积极应对老年化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根据人口普查,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进入老年化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剧,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1.85亿,并呈高龄化趋势。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效应,已经彻底显现。据统计,我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达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一对年青夫妇供养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已成为城市绝大多数家庭结构的常态。我国长期以来,建筑在子女成群基础上的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因丧失了多子女的前提条件,而无法维系。尤其是高龄化、空巢化、病残化已日益成为家庭养老的难题。家庭的稳定和安宁与否,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出现的年青人因不堪病残老人拖累,而助老人“自杀”的案例,尽管只是个案,但其间透露出的信息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社会老年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应对老年化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顺应社会养老模式变化,制定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1.要依据当前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养老模式十分单一,除了个别特殊群体(孤寡老人和伤残军人),由政府奉养,实行机构养老外,绝大部分老人都是采用居家—家庭养老(由子女奉养照料)模式。随着独生子女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居家—家庭养老模式在一些

庭中渐难以为继,由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机构养老模式渐渐兴起。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和养老机构等方面原因,许多老人不愿或无法采用机构养老的模式。于是,由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些必要服务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并受多数老人欢迎。居家—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模式逐渐形成。针对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必须顺势而为,将规划的重点放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构建以社区老人服务中心为核心,相应住宅区老人服务站为网点,涉及老人日常生活(采买、做饭、洗衣)、医疗保健、家居清洁、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的服务体系。

2.要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作为社会建设的子系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规划自然也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协调,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因此,要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当地城镇化发展、社区建设方面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进行整体规划。同时,规划还要突出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结合,既优先考虑满足当前社会急切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着眼于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为此,相关部门要深入实际调研,了解当地老年人生活状况、服务需求和消费水平,根据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分出轻重缓急,制定出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吸引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1.政府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随着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急剧增长的态势,而当前各县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目标,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内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保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2.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税收减免、土地出让、人员培训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投入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对进驻社区老人服务中心,提供社区所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免费或低租金提供营业场所。对住宅房地产开发中,为住宅区提供养老服务站场所的开发商,给予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以此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在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强化对社会养老服务企业和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市场竞争是保证市场主体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根本途径,社会养老服务作为新兴服务业,也必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要充分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自己,为老人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社会养老服务又与普通的服务业不同,其社会效益占据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对社会养老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才能保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通过制定养老服务项目的行业标准来强化对养老服务企业的管理

各地应从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生活和消费水准,由民政、物价、社区组织等相关部门,会同老人协会(消费者代表)和相关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项目的服务和收费标准,实现所有服务项目的明码标价。这样既便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又能让老人们明明白白、踏踏实实地享受实实在在的服务。可以仿照酒店服务管理的办法,对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根据其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能力、服务水准,给予考核定级。每年或每两年定期考核一次,确定企业是晋级还是降级。对

社会满意度高的企业给予晋级,并优先享受政府提供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服务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企业给予降级,并下调其收费标准,以此促进企业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8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构建全覆盖的保障体系。一是理顺管理网络,提供组织保障。多年来,海安镇一直把老干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大力推进。镇建有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老干部工作领导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各街道社区把做好老干部在社区养老工作纳入工作重要内容,成立了街道老干部服务中心、社区老干部活动站,老干部支部建立活动小组,形成了由党委政工书记分管,各街道牵头,社区具体落实的层级式管理网络系统。为扎实推进社区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各街道成立了老干部高龄养老工作联席会,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与社区单位联手,共同为社区离退休干部提供服务。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由党委统一部署,各街道社区对辖区内老干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对所有居住在社区老干部的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特殊困难、生活习惯及性格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并普遍建立“一表”、“一册”、“一卡”(老干部基本情况登记表、老干部健康档案册、老干部服务优惠卡),为做好社区老干部服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对社区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努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制度,社区认真落实“四必访”制度,坚持对每个离退休老干部,尤其是高龄干部,做到有病必访、重大节日必访、有困难必访、突发事件必访,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三是建好活动中心,提供阵地保障。为支持社区做好老干部工作,党委政府根据各街道社区情况,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两年来,镇财政拨款30多万元,用于社区老干部工作的经费开支。目前,全镇6个街道采用新建、改造、调整、共享并举的方式,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活动中心(活动室),总面积达1028平方米,人员设施齐全,做到了“五有”,即有桌椅茶具,有健身器材,有娱乐器具,有书报杂志,有活动经费,并落实专人管理,为老干部就近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2、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一是聚合社区资源,开展全面服务。为进一步完善老干部社区服务网络,各社区切实做好了“三个一”工作,即发放一份服务需求征询表,开通一部服务热线电话,建好一支助老志愿者队伍。通过发放征询表,全面了解老干部的愿望和需求,对老干部实行优先、优质、优惠服务;通过开通热线电话,及时帮助解决老干部急、难、愁问题;通过志愿者助老服务活动,重点对独居、孤寡、空巢老干部进行上门服务,逐个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镇有干部、职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内的各类助老志愿者400多人,他们为老干部送温暖、献爱心、提供免费服务,受到广大老同志的欢迎。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少社区要求每个党员每年为老干部做一件好事和实事。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也利用人才和资金优势,积极与老干部支部进行结对共建,两年来,社区各单位赠送给老干部支部空调、沙发等物品价值4万余元。二是利用医疗资源,开展专项服务。针对老干部高龄多病的实际,社区通过建立体检制度、健康档案、医患结对等措施,提高老干部医疗保障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老干部需要,平时免费为老干部量血压、测体温,并经常开展医疗知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义诊活动。镇中心卫生院每年都为老干部进行全面体检,对老干部就医实行电话预约、定点上门服务、发放爱心卡(卡片上记录老年人的年龄、住址、血型、主要疾病),保证社区老干部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享受低偿护理,急病得到及时救治。三是挖掘自身资源,开展互助服务。针对社区内老干部独居、空巢等现象,我们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夕阳小组”,开展老干部自我服务活动,弥补社区养护的不足。根据“居住相近、兴趣相投、性格相合”的原则,老干部自主选择,由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夕阳小组”进行活动。他们自发聚在一起,或吟诗作对,或吹拉弹唱,或泼墨挥毫,或对弈,有效排遣了儿女在外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退教协的几位老教师把小组活动时一起搜集的养生知识编辑成《康乐歌集》印发给其他老干部,使大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益寿延年。同时,夕阳小组成员之间也开展了一些简单的生活互助活动。

3、创设载体,构建多样化的活动体系。一是重视思想政治,老有所学葆先进。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干部们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党委每年为老干部活动室订购《银潮》、《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社区购置了法律知识、老年保健、文学艺术、花鸟养植等方面的书籍供老干部学习。各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老干部读书会或理论学习小组,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活动。为激发老干部议政热情,街道社区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结合重大节庆,邀请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干部座谈讨论,向老同志通报社区工作情况,既让他们紧跟发展步伐,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文体活动,老有所乐怡性情。在党委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在街道社区的支持和引导下,近几年来,社区以老党员、老年人为主体的文体团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老年腰鼓队、老干部舞蹈队、老干部门球队、戏曲联谊会等,经常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老干部参加。新陵街道筹措资金,组织社区32名老干部成立了海安镇“夕阳红文工团”,他们经常深入学校、工厂、农村演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通电视台》曾对该团进行专题报道。每年,街道社区还发动辖区机关、学校提供活动场所,组织诸如友谊赛、门球赛、老年运动会等活动,通过比赛活动增进社区老干部与其他老同志的友谊,增强他们对社区和党组织的认同感,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引导作用发挥,老有所为献余热。各街道社区在为老干部服务的同时,也为老干部发挥优势作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全镇各社区共组织成立了85个关心下一代活动站,老同志们自编教材深入学校、工厂,激情宣讲;不计个人得失,开设少儿书画琴棋课程,悉心辅导;与失足青少年结对帮教,循循善诱,耐心转化。我镇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绩显著,受到省市县关工负责同志高度评价。全镇共有126名老干部加入了治安志愿者协会,他们红袖套戴起来,治安标志服穿起来,治安联防活动搞起来,走大街,穿小巷,保一方平安。在打造“百亿强镇”的过程中,广大离退休老干部热切关心海安工业园区建设,主动参与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镇域经济发展,他们投入到园区的闲余资金达100多万元。另外,老干部们还在调解邻里纠葛,化解家庭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海安镇依托社区推进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依托社区对老干部进行高龄养护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加之这项工作在我镇起步较晚,一些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所以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比如对街道老干部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干部活动站的职责、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社区老干部工作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激励性需要进一步探索。

2、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畅通。尽管在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老干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责权不统一,辖区内的条块关系较难协调。有时会议召开了,问题提出了,方案制订了,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由于一些辖区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加上社区对辖区单位本没有约束力,致使一些工作滞后或者久拖不解决,工作形不成合力。

3、服务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由于体制转变,很多工作都实行属地化管理,社区本身的承载力有限,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而这在为老干部服务的网络中却是关键的一环。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人员任务繁重,所以对老干部的服务目前还停留在相对较浅的层次,对老干部精神需求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另外,社会工作人员为老干部服务还仅仅停留在志愿者自发的基础上。

三、进一步推进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的对策思路

1、培育典型,整体提升工作水平。按照“抓典型,树立导向;抓培育,促进辐射;抓推广,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以创建社区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示范点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点的榜样效应,促进全镇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适时召开现场推进会,定期召开老干部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一步强化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出典型,瞄准更高目标,创新举措,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社区建设与老干部工作的有机结合。

2、创优载体,完善高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大对有关工作的考核力度,同时强化载体建设,促使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街道社区立足主体地位,健全完善辖区单位参加老干部高龄养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形成街道社区在高龄养护工作上的组织优势,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充分依靠社区居民群众,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助老活动。通过镇级联席会议动员和组织有关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向老干部开放,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9

【关键词】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日趋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4+2+1”结构的家庭数量日益增多,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我国剧增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把推行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即在适合的环境中养老,自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推行以来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的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事宜的社会化服务。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结合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在家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享受由政府购买、社区负责提供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生活照料,如为老年人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为老年人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洗头、洗澡、陪老年人看病就医、游玩等;其二,技术护理,包括为老年人做心理疏导,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为老年人提供集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帮助老年人重新树立生活目标等。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情况

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社会机构有偿提供和政府购买无偿提供,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社区居家养老只是众多养老方式中的一种。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已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式。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植和养老成本的居高不下导致机构养老也逐渐失去市场主导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以家庭为核心的居家养老就成为必然选择。综合全国各地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普遍方式是由政府出资购买、社区负责招募人员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即家庭养老加社区服务于一体。社区居家养老提取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二者的优点,是未来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

政府于2001年实施的“星光计划”,我国开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探索工作。2005年在全国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和目标。2008年全国老龄委联合多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养老服务的相关要求,全国各地纷纷参与养老行业的实践。比较各地的发展情况,苏州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比较成熟,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更快发展,苏州市提出了机构运作、虚拟养老、集中居住、应急服务、志愿服务等五大养老体系,推动了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作支撑。首先,除了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障条例》可作为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外,我国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法律。相关的制度条款缺乏法律权威,致使大多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其次,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没有有效带动市场和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缺乏市场力量,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养老服务多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另外,养老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致使企业提供养老服务数量不足;再次,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规模不大,缺乏统一的运作标准,社会影响力不足。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阻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

(三)基金筹集渠道单一,覆盖范围小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福利等,养老行业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大量的财政预算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于养老行业,福利和慈善捐赠波动性大、缺乏稳定性也不能充分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小范围开展,先满足生活极度困难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能大范围开展,形成规模效应。所以,为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扩大服务范围。

(四)服务内容单一,优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多为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老年人料理家务、陪老年人看病就医等。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关注较少,陪老人聊天解闷、社区集体休闲娱乐这样的服务却少之又少。这样的服务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优质、全方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加速发展,但仍处于发展初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基本无经验可循,无法充分整合社区原有资源,如充分利用社区休闲场地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的人力资源,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社区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无法提供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六)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提供者

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从事居家服务行业的人员物质报酬较低,甚至不如一般家政服务人员待遇好,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多为下岗职工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不具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和专业化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约束,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保障。为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法规,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范畴,充分利用法律的稳定性和强制性,调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制化建设。当前应积极筹建国家养老保障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权利、财力保障机制、社会参与、服务准入、服务资源分配、服务模式等内容。

(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治理水平

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家庭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坚持政府为主导、社区委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服务模式。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渠道和运作机制。采取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投资渠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服务资源利用率。社会群体加大监督评估力度,建立标准化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高水平的服务指标体系。服务过程中采取统一的计量和考评标准,建立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规则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规范管理和规范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平治理,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三)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服务的多元化和针对性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把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在提供养老服务时,要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医疗服务、聊天解闷、集体娱乐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个体差异化,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生活层次的不同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可以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社区集体服务等多样化服务。通过实现服务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四)强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是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专业化素质较低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素质高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首先,建立一系列人员培训和考核标准,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实现养老服务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专业化程度高的专业服务人员,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鼓励年轻人在空闲时间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行列,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弥补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缺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3.

[2]宋言奇,杨.居家养老“五大体系”的发展探索――以苏州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3]Kiyomiasahara,Yumikomomose,Sachiyomurashima.Long-termCareinsuranceinJapan[J].DiseasemanagementandHealthoutcomes.2003.11(12):769-777.

[4]徐寒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问题研究――以北京市R社区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任炽越.居家养老是全球趋势――推进杭州居家养老[n].杭州日报,2010(4).

[6]李川渝.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篇10

关键词:漳台;养老产业;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台湾地区养老产业基本概况

(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制度提出了挑战。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生较早、老龄人口比重较高。建立一个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照护制度,对于一个老龄化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台湾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台湾地区的一份老年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老人夫妇同住及独居的比例不断升高,更加肯定了社会照顾网络与社会服务提供的重要性。为此,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对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构建起一个社区照顾和机构安养并重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台湾现行的居家服务政策理念独具特色。在老年型社会里,如何使老年人维持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成为台湾地区整个社会包括老人本身、家庭、民间组织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台湾现行的居家服务政策理念可概括为:(1)服务提供以失能评估为基础;(2)重度、极重度失能者才能予以机构安置辅助,其余较轻度失能者,鼓励其使用居家养老及社区照顾;(3)持续推广“使用者付费”观念,依据经济能力来调整付费,政府不强制规范服务提供者的收费,仅参考市场机制,决定公共部门的辅助标准;(4)重视居家服务人员的工作权益,开放长时数补助、最高可达每月160小时。为减轻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给他们一定的休息时间,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发展“喘息服务”,为老人的亲属提供短期的代管看护。此类服务虽然也见于欧美国家,但均没有像台湾这样将其单列开来,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对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构建起一个社区照顾和机构安养并重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台湾地区养老模式的启示及借鉴

(一)我国养老模式现状。我国当前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未来全国将有90%以上的老人在家养老,与台湾小区化照顾为主的概念雷同。

1、制定专项“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显示党与国家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仅限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缺乏特色和个性化服务,对老年人身体康复、心理慰藉、精神赡养、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需求的供给不足。另外,部分养老机构或硬件设施投资不足或收费较高,使得老年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与满足日益增加的老人照顾需要,政府积极介入与参与,并力求社会力量的全力关注,近年来经常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养老机构代表、金融保险、老人社福专家学者、民政单位以及民间团体组团积极探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交流先进经验、研究老人建筑设计等多个议题,借以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养老地产之开发与经营管理,使老人能获得老有所养之目标。

2、建立符合国情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快速老龄化虽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蕴含广阔商机。不过目前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很少,市场需求大、供给却不足,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大都未建立,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政府已察觉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的开发必要性与发展性,除了积极主导,投入资金发展老年人系统建设、筹集土地、制定税收支持政策和产业标准,也不断采集他国经验,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入养老产业。2015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出占当年GDp的比率已达9.11%,而且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的加快,养老服务业产值也将快速增加,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长期稳定的产业。

(二)启示及借鉴

1、政府应当吸引更丰富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产业发展上,避免以开发商为主导的过于功利和短视的养老地产模式。目前,大陆最大的问题是开发商在做的养老产品都是针对健康老人的,而针对非健康老人的后半段服务层级无人做。这一方面源于观念,以大陆开发商为主的养老产业开发模式,“赚快钱、赚大钱”仍是首要目标,而养老产业本身是一个更具公益性的低收益行业;另一方面在于大陆缺少专业的运营机构,难以为非健康老人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与台湾相比较,目前大陆地产商开发养老项目的痛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够持续经营,尚未想清楚提供哪些服务内容、怎样找到服务团队、如何保证服务品质、整合何种医疗资源、配套由谁经营等问题。

2、建立全覆盖的多层级照顾服务体系。当前大陆逐步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与台湾有更广泛深入合作,体现了“汲取台湾在养生、保健、养老的优势”。政府应当对养老服务提供多层级的优惠政策,合理制定各层级养老服务产品的政府和个人出资比例,促使养老服务向低收入老人和非健康老人市场拓展,避免在当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市场化的养老服务过度集中在高端健康老人市场上。除了大型综合中医医院联手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外,如福建省民政厅近日亦出台《福建省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试行)》,以星级制评定推动养老机构建设水平,从规模、运营情况、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和服务六大方面,对二星级到五星级养老机构的评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福建省内具备条件的台商投资区,正在积极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主动承接台湾养老服务业转移。

3、尽快研究制定养老行业服务标准。避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导致服务不到位埋下安全和纠纷隐患;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事业,解决养老产业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台湾,一个养老专业运营团队要由医生、药剂师、护士、护理员、社工、心理辅导师、复健师、营养师、厨师、工务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律师共同组成。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有助于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团队软件建设上,注重作业规范、人力招募、品质监控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但这需要长时间经验累积和摸索。

三、全面推进漳台养老产业合作探索

在漳州,“富美乡村”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互为拉动,两者既能深度融合,又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其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把漳州市建设成乡村养老的重要基地,既可以有效解决漳州市养老难题,也可以满足城里返乡养老的需求,同时又能吸引台湾、厦门、泉州、广东等周边地区老人到漳州养老,带动漳州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漳台深化海峡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开发呼之欲出。借鉴台湾经验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独具“五缘”优势。闽台血脉相通,有着相同的文化、语言和便捷的大三通优势。在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占75%,讲客家话的占13%,两种语系的人口构成了台湾族群的社会主体。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为两岸养老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在台湾同胞中,还有不少老人因为历史原因年轻时离乡赴台,有着强烈的思乡情结和落叶归根的意愿。漳州养老产业如果能够满足这些老人的愿望与需求,打造优质的养老产品,并提供完备的服务让更多台湾老人来漳养老,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服务项目。为此,通过创设漳台老龄服务业合作机制,可大大提升漳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借鉴台湾成熟的养老产业模式,开展养老服务业合作正当其时,而文化同源性恰是漳台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化基础。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两岸养老产业所呈现的交集相对较小,人口老龄化为两岸养老产业发展及其模式借鉴提供了合作的动力基础,而不同时间序列下两岸整体养老产业在速度、质量和模式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岸养老产业在技术水平上的互补性,为漳台养老业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了很大的产业空间。当前,探索适合漳州市情的养老新路径,即“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二)“富美乡村”是发展漳台养老产业的最佳载体。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富美乡村”建设,把“富美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开展“双百”行动,积极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打造出像田头、三坪等一大批“富美乡村”示范村。漳州市的“富美乡村”由于资源集中、基础良好,具有吸引大量外地人、城里人观光旅游、养老休闲的巨大潜力,无疑是发展漳台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富美乡村远离城市,没有城里的喧闹,而且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越,有山有水有田园,有的甚至拥有森林、温泉等养生资源,老人可开展种植、养殖、采摘、垂钓等活动,贴近大自然,满足自己的田园梦,快活自在,丰富养老内容;二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富美乡村”大多拥有古村落等历史古迹,文化内涵丰富,加以挖掘,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就可以打造成文化休闲、生态宜居的特色乡村,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养老品位;三是低廉的养老成本。在乡村养老,生活成本较低,比在城里养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经营灵活多样,只要加以引导,一定会吸引深受“城市病”困扰的都市退休老人以及广大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群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养老,享受美丽的“田园生活”。

(三)把“富美乡村”建设与漳台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扩大示范效应。富美乡村是展示漳州特色和魅力的主要窗口,也是发展乡村养老产业的重要依托,它的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潜在养老客源的吸引力。因此,应根据乡村养老产业的特点,不断加强“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着力营造休闲氛围,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突出生态、休闲、养老特色,尤其是要增加各种无障碍设施,创造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农村环境。可以适当开发诏安、长泰、漳浦、云霄、平和、南靖、华安及漳州港开发区的乡村养老基地。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田头、三坪等村落作为示范点,结合“富美乡村”建设,集中资源全力打造“农家乐”式的养老示范村,以农户为基础,由村里成立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规范服务,为客人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也可以考虑整村开发的模式,将村民整体搬迁,以企业为主体,采用出让、合作、租赁、村民入股等方式进行整村开发,建成较高档次的休闲养老村,进行酒店式经营。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给力支持,所以抓紧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社会资本有效进入,对于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漳州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开发适应乡村养老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研究探索适合企业的融资授信形式,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本地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在注册资本、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放宽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可以在政府指导下成立老年人事业投资公司,以乡村养老模式为基础,投资、建设、营运专业化养老服务实体,促进乡村养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减轻企业负担。可以按照建设规模、床位数量等,给予企业补助,减免相关行政性收费;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对新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开办补助,对养老服务机构代养的城市老人每月给予一定标准的专项补助。出台政府资金统筹使用办法,统筹使用乡村养老产业所涉及行业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保障土地供给,提高审批效率。国土部门要按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土地预留,对生态产业项目要在用地指标上优先安排,对投资规模达1亿元以上的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确定供地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土地供应不拖后腿。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和闲置的乡村学校、粮库等国有(集体)房产,兴办乡村养老机构。

3、积极拓展市场,打造养老品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大胆设想,编制一批独具漳州特色的乡村养老项目。坚持内外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政府网站、微信等各种公共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吸引有投资意向、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投资乡村养老项目,积极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漳州乡村养老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