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十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十篇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3:20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为目标,以“政府主导,社区牵头,全民参与”为方针,以“以人为本、服务老人、关爱家庭、回报社会”为服务宗旨,以“立足社区、提升服务、打造品牌”为服务理念,以保障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困难老人为重点,以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培育服务队伍、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扎实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推动和谐渭西建设深入开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队伍、有服务、有台帐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社区为老服务队伍,按照不同养老需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全方面服务,实行有偿服务、低偿优惠服务与志愿者队伍无偿服务相结合,构建街道为老年人组织服务、社区为老年人联系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格局,积极在老年人和社会爱心服务机构及各类志愿者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努力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放心、安心、称心、舒心”的温馨服务。

三、推进措施

(一)搭建服务平台。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利用社区现有办公条件,在社区设立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桌椅、电话、文件柜、饮水机等硬件办公设备,设立兼职机构,设立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监督办法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服务行为。开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网站,印制便民服务手册,公开服务热线,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创造必备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二)组建服务队伍。由政府主导组织,吸纳全社会参与,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一是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机构,中心主任由各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抽调社区2—3名同志担任专职工作人员,并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二是整合辖区服务资源,与相关服务单位联系,包括小商店、卫生服务站、餐饮店、水电维修、家庭小饭桌、米面油、瓜果蔬菜店等,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建立固定的服务网络和队伍;三是组织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公益岗位人员、低保家庭成员,开展家政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多层次、宽领域的邻里互助服务队伍;四是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常年定期面向社会招募社区服务自愿者,建立稳定的自愿者服务队伍;五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在辖区党员中招募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常年为老人开展无偿服务;六是和师范学院合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实习和节假日时间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七是在辖区建立一支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有爱心的身体健康的老人为贫困、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并建立“爱心储蓄银行”,保证老年志愿者在高龄时也能享受到社会的无私关爱。

(三)拓展服务内涵。以老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送餐、保洁、医疗保健护理、日间照料、长期陪护、保姆等服务,同时兼顾老人文化娱乐、学习培训、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服务内容可先易后难,逐步拓展。服务按对象实际情况,分别安排给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一是对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通过自愿者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无偿服务;二是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通过与服务机构或人员联系,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或组织小区内居民不出小区,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有偿或低偿服务;三是开展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工作,挑选一批有能力的低龄老人,组建低龄老人服务队,为高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并为他们建立服务档案,作为他们将来优先享受无偿服务的依据,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实现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

(四)建立信息台账。一是基本信息台账,主要包括:1、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基本信息库(包括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生活状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爱好专长等);2、社区助老签约服务机构基本信息库(包括服务机构名称、负责人、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优惠内容、联系电话等);3、志愿者(义工)等基本信息库(包括各类志愿者、义工基本情况、专业特长、联系电话等)。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台账,包括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项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帮互助服务等。三是老年志愿者“爱心储蓄银行”台帐,主要是老年志愿者为社会提供爱心服务的时间、方式、内容等。

四、实施步骤

(一)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参照办事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认真制定社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细则。

(二)加强指导,精心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先试点、后推广两个阶段实施,试点工作先在福安路、七里铺、中华三个社区中开展。办事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小组将按照本实施方案,指导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及工作开展,试点社区要有效整合辖区内现有的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扎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确保取得实效。

(三)检查验收,经验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并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周汇报、月通报制度,要组织对新成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检查验收,党工委、办事处将对成效较好的、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并将先进经验在全办进行推广。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顺利实施并顺利运行、办事处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建设考核范畴,要求各试点社区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立即组织实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长期坚持开展服务,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辽宁省居家养老;物业企业;服务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8

1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及可行性

辽宁在1996年先于国家四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2014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为4274.5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37.3万人,占总人口19.6%;其中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40.4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辽宁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5%,比全国老年人口高出4.1个百分点。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保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供需矛盾依然突出。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2014年《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物业企业兴办或运营养老服务项目。

物业管理企业服务于每个小区,对于居住环境和人员更熟悉,对小区设备有一定的管理和使用权,并有安全、清洁、维护等专业服务团队,为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然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业企业作为小区的管家,离居家老人生活最近,并且有自己的服务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优势明显。物业企业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1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随着辽宁省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养老资源的匮乏也凸显出来。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为构建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各种养老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2降低养老成本,减少社会养老压力

物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可以降低社会养老费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养老的压力,弥补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由于物业服务公司在物业小区开展工作,有许多服务的方便条件,物业企业通过员工培训和适当增加养老服务人员来提供养老服务,可降低养老成本。

1.3物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其社会价值

养老服务是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不仅是由政府或一些养老机构可以完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物业作为一个服务业,致力于为老年人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养老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充分体现社会价值。

1.4改善物业企业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物业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或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不能经常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让家庭的老人与距离最近的物业的贴心照顾,可以随时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将让业主慢慢改变传统的物业意见,将让业主逐渐接受物业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管家。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养老服务可以改善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促进物业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2方案设计思路

依据前期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养老服务开展中的难点问题并尝试解决,并借鉴国内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经验,设计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方案,方案实施的主体为物业服务企业,方案的服务对象为物业服务小区内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方案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

3方案实施主体

方案实施主体为物业服务企业,由物业企业组建专门的养老服务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也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关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物业服务企业会结合现有管理体系的内容,并根据其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所提供服务的定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把物业相关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衔接。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组织机构的配置取决于对服务对象的定位:服务于某些特殊群体,如空巢老人群体,这类群体在各小区中人数比例较少,仅需要选派“为人和善、耐心细致,具有很强爱心的”物业管理员专门负责其居家养老服务即可;若将服务群体扩大到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这就需要在物业服务企业组织框架内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即养老服务部,并选派和培训服务人员,负责老年业主的入户巡访、照料、活动组织、服务监督等工作,保障老年住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等需求。专门从事养老服务部门建立初期,需全面掌握服务区域内老年人的情况,专职人员的配备需多一些。后期随着老年人基本资料完善及与各部门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交叉融合,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可将养老服务和部分物业服务部门进行岗位整合,部分职责转移到楼管员、维修员、保安员、会所经营等岗位人员上,即专职和兼职的养老服务人员相结合。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陪护人员、医疗护理人员等,根据服务需求动态调整。

4养老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

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从初期的服务部分特殊群体逐步推广到物业区域内有服务需求的全体老年业主。在养老服务的开展中首要任务是掌握老年群体的基本状况,包括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生活需求等,对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并进行分级分类。按照各层级的养老群体不同,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重点培育与老年人养老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项目。对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主要采取社区养老中心和物业服务相结合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对于失独老人,物业派专人提供陪伴服务;对于高龄老人,主要由物业服务人员提供上门养老服务,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由社区和物业共同提供上门服务,并与专业机构联合,采用医养结合的方式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及医疗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形式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既请老人走出家门到老年服务机构中享受自己所需要的多种服务,也派专业服务人员走进家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同时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条件和贴心服务。

虽然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应该是有偿的,但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应该属于公共服务或者说福利范畴。因此,对于不同服务内容或不同服务群体应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在确保服务质量和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服务收费。服务包括无偿、低偿和有偿区别对待。如对于低收入、高龄、失能老人一般由政府补贴和企业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来确保老人享受养老服务,如对于精神层次服务需求可由物业服务人员无偿提供。

5养老服务内容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物业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定期探访服务。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物业服务公司可以定期上门拜访老人家,与老人聊天,下棋或进行老人喜欢而探访者又能办到的活动。定期访问,通常每周两次或三次,每次半天,根据老人的要求,增加或减少。为了做好探访工作,物业服务企业通过调查,力争派出与老人嗜好“投缘”、“合拍”的探访者,使相聚愉快,探访者需要有一定的服务质量和“技巧”。

(2)生活服务。主要包括室内清洁、洗衣服、做饭,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购买蔬菜和食品等材料。通常是由老人打电话给服务企业,为企业送去的。由于网上购物已经逐步达到了普遍规范的水平,服务公司可以派人帮助老年人代收发邮件。

(3)日常维修服务。物业企业派维修人员或请维修公司及社会服务机构,帮助有需求的老人定期检查维修非公共区域内的房屋、设备、设施等,或按照老人的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4)餐饮服务。可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联合经营老年食堂,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方便可口的餐食,还可为老人提供电话订餐并按时配送到家的服务,减轻老人的厨房劳动。

(5)电话确认健康服务。对孤身老人提供每日电话确认其健康状况的服务。由物业服务人员承担,收取少量服务费或免费服务。频率可以保持每天一次,以免影响老人休息。

(6)医疗服务。物业企业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联系。老人家里安装专门的医疗报警按钮,与物业企业、就近医疗机构相联系。对年老多病的老人实行定期上门探视服务,对于行动不便又不需住院的老人积极协调医疗机构在家中治疗。服务人员密切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并协助解决医疗服务需求。

(7)外出陪伴服务。力争一年内安排几次外出活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是几个小时。外出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包括购物、购物、到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等地的参观或游玩等。由老人向物业服务企业打电话确定,物业服务人员为老人外出安排交通工具,并派人进行全程陪伴服务。

(8)建立老人休闲俱乐部。物业服务企业可利用会所的闲置时间及与社会机构合作,向老年人优惠开放活动场所,设置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项目。定期安排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生活。

(9)开展老年人咨询服务。对老人了解不多但有所需求问题,例如疾病、生活极其关系,开展老年人咨询服务,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安度晚年。聘请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对老年人进行知识讲授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

物业企业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又适应多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各类养老需求,有利于形成社会资源对养老服务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6方案实施步骤和过程

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方案的实施先在物业服务区域内的1-2个园区试运行,服务内容可以从基本的生活服务开始,服务部分老年人,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总结经验不足,完善后进一步推广。

方案实施过程如下:

组建养老服务部门――制定养老服务规范――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培训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试开展――养老服务监督检查和评价――养老服务方案改进――养老服务全面开展。

本服务方案只是从理论上对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设计,还有待于实际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1014)[Z].

[2]辽宁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4)[Z].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主要目标

通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医养结合试点、智慧社区创建相促进,具有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为符合条件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服务率达到100%、农村达到60%以上,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0%以上、农村6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全县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90%以上,逐步构建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1.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措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行政企事业单位及社区闲置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采取回购、租赁、置换等方式,加快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养老设施配套。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规范社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建设医养服务机构,推动医疗机构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上门服务,建立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促进医疗服务向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延伸。2020年力争建成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不少于3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将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

2.推进老年人住宅环境适老化改造。在无障碍改造方案充分征得受助家庭和相关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统筹推进社区配备助行设备和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加快居住小区道路、园林绿地、建筑物等已建公共区域无障碍改造,新建公共设施和涉老设施无障碍率达到100%。对现有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农村敬老院等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3.全面摸清老年人需求和服务供给底数。对县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信息采集,掌握老年人数量、分布及其养老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对60周岁以上散居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失智、残疾、独居老人和80周岁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重点筛查,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县内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增、改造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依据。

4.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采购护理床和轮椅等物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设立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维护(租赁)服务站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基本治疗性康复辅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阵地,用好老年大学等资源,推进老年教育进社区。支持社区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实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统一登记管理。

5.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进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由政府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购买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6.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管机制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准入、竞争和监管机制,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财政资金资助项目适时开展综合评估,确保资金执行进度、绩效符合试点工作要求。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三)搭建“智慧养老”平台。

7.探索“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将各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商和机构接入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查询、定制个性化养老等服务。推广智能养老产品,做好高龄老人及体弱多病等特殊老年人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

(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8.探索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巩固家庭基础养老功能,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整合行政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依据“就地就近、小型多样、文体结合”的原则开展养老服务活动;加大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地方老年协会作用,积极拓展老年志愿服务,探索推广“时间银行”、邻里互助等有效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农村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切实解决困难老人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农村敬老院要在发展定位、运营管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形式上实现转变。

(五)拓展养老消费市场。

9.支持本土企业开发适老用品用具,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需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全面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提高老年人及家庭抗风险能力,建立安全、便利、诚信的老年人风险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失能的老年人的生活基本照料以及和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此类老年人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1月)。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工作清单,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二)自评总结阶段(2021年2月)。对照验收评分表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管理、资料台账和开展情况进行自评,查漏补缺。

(三)验收评估阶段(2021年3月)。民政部、财政部将适时组织开展试点成果评估验收。

(四)巩固推广阶段(2021年4月—2021年9月)。归纳总结试点成功做法和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巩固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和协调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社区养老;优化

一、相关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亚洲国家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一般情况下,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总人口比例的7%,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201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2714万,占到了总人口的9.5%,已经远远超过了7%的红线。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也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截止2013年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了1653.3万,占四川省人口比例的18%,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关系到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社会事务,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养老服务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二、核心概念

(一)非盈利组织

非盈利组织也被称作“非政府组织”也即nGo,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在我国兴起,是区别于政府、市场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世界银行将非盈利组织概念界定为“以非政府的方式参与的本应由政府关注的公益事业的组织”。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三类组织都有非盈利性、出资人不参与资金分配等特点。非盈利组织在具体服务形式上有直接提供服务、志愿者组织、基金会等形式,本文重点关注的是服务提供类非盈利组织。

(二)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主要从70年代开始,当前成都社区养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在家居住,社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第二种是由社区提供居住场所,进行全方位照料,两种方式都将养老对象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社区范围内。也正是由于社区养老这种形式的出现,给非盈利组织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参与空间,社区可以通过整合社区工作者,非盈利组织志愿者等来进行更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三、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现状

(一)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现状

成都市在社区居家养老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方面开始较早,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提出了“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助”的新型养老服务思路,在成都市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居家养老形式在成都市各区县得到了快速落实。为了更大范围的利用社会资本,扩宽社区养老的服务宽度,成都市提出了“公建民营”的社区养建思路,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金牛区、高新区、龙泉驿区等十个区县都纷纷开展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试点工作。在这些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非盈利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建立起了近百个微型养老服务站点,并且全部都由非盈利机构在组织和实施管理。

(二)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面临的困境

虽然成都市的非盈利组织在社区养老方面作用巨大,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展,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运作良好的非盈利组织,但是目前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仍然面临着几大困境。

1.政策支持不到位引发的场地限制

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非盈利机构要开展活动,首先需要的就是满足场地需求,但是城区的土地是稀缺资源,社区本身所拥有的场地也十分有限,因此非盈利组织想要开展活动就只能另择场地,这样的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供给方和受众分离,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社区规划用地不科学,社区活动用地不充分,需要社区街道等组织机构从现有社区用地进行综合协调规划,满足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

2.资金短缺严重

当前我国非盈利机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财力上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有研究显示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成分中,有50%是来自公共财政的支持,在成都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在成都市的养老服务中,政府对非盈利组织的政策激励主要是通过初期建设的资金补贴,并没有长效机制保障的资金支持。同时当前成都大量存在的非盈利机构在组织架构以及经营方式上的落后使得基金会、企业等重要资金来源不愿意投入和捐赠,即使获得少量捐赠也往往是物资形式,不能解决非盈利机构的现实问题。

3.专业人员短缺

国际上优秀的非盈利组织大都由优秀的专业人士构成,无论在相关专业领域还是在其他社会资源方面都有非常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发展较晚,因此无论从团队建设还是专业培训上看都缺乏专业高度,很难吸引和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资金的匮乏使得社区养老服务成为一种准纯粹的义务劳动,直接限制了服务人员的薪资水平,因此也影响服务效果和持续性。

四、成都市非盈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优化对策

(一)实现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高效合作

我国政府正在尝试将一部分社会工作真正的下方给社会,实现社会的自治,责任的下放需要投入机制的跟进,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为非盈利组织提供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非盈利组织进入到社区养老过程中来。政府的支持除了前期支持外,还需要提供持续的物质支持和保障,可以通过长期的床位补助、房屋租赁补贴、水电气费用减免等方式实现。

(二)丰富资金来源

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除资金问题,就需要多渠道寻求解决方案。除了政府之外最现实的对象就是基金会,成熟的非盈利组织可以通过与基金会的合作实现个案和项目合作,以个案和项目的方式获取基金会的支持。个案也就是一对一帮扶,基金会为需要服务的个体老人提供资金,由社区非盈利机构来提供照料服务;项目合作则是通过基金会资助社区养老项目,支持基地建设,员工培训等。

(三)加快自身专业化建设

非盈利组织的专业化问题是造成组织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首先是组织架构、组织管理上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在机构、人员、财务方面实现专业和透明;其次是人员素质的专业化培训,积极切实的提高非盈利组织成员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社区养老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伟,严晏,时媛媛.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政策思考[J].天府新论,2011,09

[2]杨维琴.我国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分析[J].北方经贸,2008,11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6

县辖10个镇,106个村(其中:农村社区23个),21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4.6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4.2万人,占总人口的17.1%,其中:80岁以上的有5398人。

全县有五保老人1739人,集中在敬老院居住生活的有1078人,集中供养率达62%。现有农村敬老院11个,其中:村敬老院1个,有房屋896间,建筑面积23296平方米,其中:住房590间,15340平方米,设床位1180张。有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1个,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置床位188张,主要解决城镇孤寡老人、优抚孤老人员以及养老困难人员的生活问题。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责任落实。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由两办督促抓好落实。明确目标任务,民政局负责工作的全面实施,财政局负责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发改局负责项目的审批立项,乡镇负责配合抓好示范点的具体工作,卫生、残联、文体广电等部门负责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负责,定期召开联系会议,保证项目如期推进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为充分调动社区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政局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将创建工作的要求、程序、标准等进行了培训,并要求各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工作的社区,并做好年度规划,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社区通过广播、宣传栏、悬挂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极好的营造了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工作的创建氛围。

(三)抓住重点、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通过深入细致地摸排和论证,我县创建示范社区确定在万安镇翰林社区。该社区现有居民户数:3926户,常住居民815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513人,城镇孤老1人,“困难老年人”29人,困难老年人均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在民政局的指导下,社区的创建工作迅速启动。一是建立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社区与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格局。社区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6人,其中:持有专业技术证书的1人。制订了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服务流程等;二是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服务需求。社区对辖区内老年人基本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重点掌握三无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经济困难老人情况,建立了老年人基本情况信息库和服务需求档案。

(四)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性开展工作。

1、落实经费,服务设施到位。我县结合精品社区建设,通过项目整合,落实经费65万元用于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面积约400平米,配套设施齐备。设有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医务保健室、室、餐厅等功能用房,配置桌椅、电话、电脑、档案柜(箱)、电视、书报、文体康复器材等设备,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

2、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发放“爱心优惠卡”、“助老服务卡”,开展老年人“一拨通”紧急呼叫服务,老年人凭卡可以享受到服务网点提供的免费、优惠、优质服务,构建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籍、法律援助、应急救助“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7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71-02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一代人现已陆续进入老年,伴随着社会风险事件的发生,失独老人日益增多。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办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估算,截止到2012年,我国有100万个失独家庭。这些家庭遭遇失去仅有的孩子已是极大的不幸,养儿防老对他们来说已不可能。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容乐观,如何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仍需要诸多探索。

一、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

随着失独父母逐渐步入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不仅面临经济、精神的双重困境,更包含对老年生活的无助和担忧,失独老人普遍面临以下的问题:

(一)经济困境,缺乏照料

失独老人失去独生子女后,缺少经济来源,经济遭遇困难。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因子女伤残求医治病而导致家庭返贫的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失独老人缺乏养老保障,生活照料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身体状况不断下降

失独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长时间的悲伤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快速下降,对未来养老状况的担忧则使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三)精神慰藉不足

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发挥重要的作用,失独老人却缺少这种优势,而且还要面对永久失去独生子女,周围环境中其他家庭圆满的对比加剧了这种悲伤,他们疏远原来的交际圈子,情绪消极,内心封闭。

二、社区居家养老

传统的养老方式不再适应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然而机构养老的方式也同样对失独老人提出诸多限制。在潜在的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下,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方式符合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现今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不高,而针对失独老人的社区养老对社区养老资源、社区养老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亲情关怀和亲情照料缺少,需要极大的精神慰藉,这些特质都在考验着社区养老建设。

专业性的社区服务可以使得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居环境就能接受服务,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但社区养老服务仍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硬件设施和服务状况逐渐改善,社区养老和如何更好地在社区养老逐渐被重视。郭倚铭认为,政府要积极引导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姚兆余等认为应利用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充分整合社区资源,针对不同家庭和年龄状况的失独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服务,政府可在社区搭建活动平台,为失独老人开展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为帮助失独老人面临经济、生活和精神困境,社区免费向失独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三、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助老员协作服务失独老人

在社区养老建设的大形势下,实现失独老人的社区养老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助老员协作服务失独老人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性和社区助老员经验性的结合。助老员长期扎根社区,懂得如何获取老人的信任,但对具体服务过程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者熟谙专业的理念和服务技巧,但对需求和资源尚缺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服务发挥两者优势,帮助失独老人安全养老,这些服务不仅能改善失独老人生活现状,实现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更能达到长期持续性的效果。

李真等学者认为应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或学生对失独老人的关爱活动,力所能及地为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增进沟通,给失独老人带来精神慰藉,但志愿者的关爱行动可能会撕开失独老人的伤口,使失独者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并且短暂的关爱不能使其形成长期的效果。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参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其能更加谨慎和有计划地服务于老人,督导教师跟踪督导,把握其专业性和稳定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形成接力陪伴持续性的服务,经验性和技术性的传承能保证服务周到细致,这能使接力学生与失独老人、社区助老员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

(一)社会工作者(学生)与失独老人专业关系的建立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评估,初步评估包括生活环境、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情绪状况、精神状况,包括人际状况和家庭支持等状况,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人士的帮助下入户,与失独老人进行初步接触,并随着逐步深入交流,通过与案主真诚、友好的互动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是在评估失独老人的需求,为以后的服务提供依据,以便对其整个服务过程中的需求、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评估和进行后续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失独老人专业关系建立的稳固性与否关系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后续互动是否顺利,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服务对象打开心扉。

在实践当中,笔者感受到只有当社会工作者与失独老人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受到对方的接纳,后者才会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或者透露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因此社会工作者与失独老人建立专业关系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与失独老人建立关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失独老人对这一年纪的人群总愿意呈现更多的善意和亲和。

(二)建立社区助老员、社会工作者(学生)、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持续性的接力陪伴服务模式

社区人士、助老员和社会工作者多方参与,保证服务资源的充足性和可协调性。社区人士能够充分动员行政力量和政策优势,在宏观层面保障失独老人利益,为其生存、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基础,同时社区人士作为监督方,评估社会工作者和助老员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助老员是实施的主体,承担着服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的任务。社会工作者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助老员的服务状况后,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进行服务对接、协调,把原本简单的生活辅助转换为计划性的生活服务和心理辅导,改善失独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失独老人不仅拥有与普通老人一样的生活需求,还有因重大的失去而导致其拥有身体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等多层次的需求,社区繁忙的工作限制了助老员对失独者心理上的重视,社会工作者肩负着对助老员进行培训的要求,帮助其实现任务的转换,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进行服务转移。在服务转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考虑服务对象的主观意见,形成确定的服务形式,即助老员倾向于日常性事务,社会工作者从事辅助性或补充性事务,根据对服务对象的评估进行改进。

同时,社会工作者根据前期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服务对象个案介入计划,根据失独老人生活方面、情绪方面的需求制定专业化、个别化的服务方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心理陪伴,引导自我接纳,以及发现自身优势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提升生活的信心方面着手,运用个案工作的知识,合理运用个案技巧如澄清、鼓励、聚焦、同理心等。社会工作者和助老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促进服务计划顺利进行。

另外,在社会工作者个案介入渐渐成熟后,其接力者要提前进入角色,与助老员、社区人士建立稳定的专业关系,完成接力陪伴服务对接,这极大地保证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实现失独老人健康老龄化

中国社会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曾毅教授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不仅仅指老年健康,它是指人口经济社会的“健康老龄化”,人口老化必定带来经济、体制、社会都是老年人占得越来越重,怎样使它发展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健康老龄化。

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他们已经失去家庭养老这种传统和主要的传统方式,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在如何保证失独老人老龄化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方面的健康,这不仅关乎于失独老人自身、外部环境设施,更重要的是失独老人如何利用外部环境资源来服务于自身,积极有效地应对自身体征变化和心理建设。

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协同服务,在于改善失独老人的日常吃住行,更重要的是帮助改善案主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

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协作是有效地利用失独老人自身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系统的服务,它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社会工作者专业介入的长期照料服务模式,统筹规划失独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失独老人健康老龄化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要求更有效、更专业、更持续。

四、总结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安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实施步伐,务求取得应有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3年6月19日

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取得初步成效。这对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项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部门和地区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条件不配套、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为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企业退休人员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晚年生活应当通过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同时,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目标和要求,以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和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为宗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和规范管理服务办法。要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资源,努力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他们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街道和社区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跟踪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帮助死亡企业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集中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经常开展组织活动,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企业退休人员中由中央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移交、管理问题,另行规定。由县(市)以上各级党委管理的企业退休领导干部,在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时,人事档案暂不移交,街道和社区可先建立这些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的信息库。

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形式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是将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大中城市和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社区建设比较规范的地区,应主要采取这种形式。中央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的退休人员,原则上应纳入其常年居住地或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其养老保险关系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仍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

由于各地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现实可行的管理服务形式。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可以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确定或设立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统一机构名称、统一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等方式,加强对这类管理服务机构的指导和规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企业原有的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人员和设施一并移交当地政府,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社区组织不够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的县,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对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部分地区经当地政府确定,由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人员及活动场所,继续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逐步移交和当地社区建设的发展,这几种管理服务形式应逐步过渡到由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

四、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街道、社区和企业党组织建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尚未建立党组织的社区,要加快党组织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的目标。企业退休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要转入居住地党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其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分离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党组织;又被原单位返聘的,组织关系继续留在原单位;受聘于其他单位或外出务工经商半年以上的,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区或单位的党组织。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及时将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编入基层党支部,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及时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转到街道和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领导干部,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党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这些退休人员能够按原来的职务级别阅读文件,参加相关的会议和活动,确保他们的政治待遇不受影响。

在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消除企业和退休人员的顾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五、尽快落实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条件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精神,加强街道、社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街道和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可设立或确定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机构,具体由各地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编制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方案,商同级编制部门确定。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经费由财政安排。要采取措施统筹解决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满足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政策查询、工作人员办公和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需要。

六、继续落实企业在一定时期应承担的责任企业应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机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问题。移交的人事档案要做到材料齐全、完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由企业继续按有关政策发放。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继续由原渠道支付;企业退休人员居住的企业住房,尚未实行房改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仍由企业负责。企业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并向社会开放。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9

年工作总结

一、着眼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新型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扩大

(一)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县政协专题听取养老服务体系工作汇报。现全县已建成6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50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58个城县社区养老服务站,1075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城县社区服务站为骨干,以农村敬老院、村级老年公寓和星光老年之家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网络。一是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请县委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构筑覆盖全县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体系。自县政府出台《实施意见》以后,各县县区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出台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黄岩、临海、仙居等地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仙居县探索开展养老机构健康评估办法,得到了陈加元副省长的批示肯定。二是大力推广农村养老新模式。我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坚持创特色促发展,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现实样板。路桥、温岭、三门等地根据当地实际,建设了一批集居住、休闲、康复于一体的农村老年公寓,创造了农村养老新模式,其中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即实惠型(胜北)、休闲型(康乐山庄)、福利型(良一、邱家岸)、寄托型(坞根)四种模式,受到民政部、省民政厅的一致肯定,并在全省、全国推广。三是加大综合性养老机构建设。今年各县(县、区)民政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领导支持,综合性国办养老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临海县老年乐园、三门香山托老中心(个人投资)、天台综合福利中心等项目工程都在筹备动工,玉环楚门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完成一期项目。同时积极联系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力争早日启动本级老年公寓工程。四是福利销售再创新高。截止11月份,全县共销售福利4.7亿元,同时开展了“福彩走进见义勇为家庭”、“福彩助学”、“公益福彩与你同行”、“公益福彩走进社区”等活动,切实秉承了福利“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发行宗。五是福利企业稳步发展。我是高度重视福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协调,起草并提请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福利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实施意见》(台政发〔〕27号),截止年10月底,全县共有福利企业313家,安置残疾职工8613人,同比增加17人,残疾职工就业人数相对稳定,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

(二)社会救助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黄岩率先对低保家庭收入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核算方法,椒江、路桥、玉环、温岭、天台等地也不断创新低保管理新方法,有效实现低保的管理动态化。提前完成低保调标工作,县低保从340元/月调到392元/月,农村低保仍按其60%计算,目前全县各地都提前将调标任务。二是及时完成困难群众物价补贴任务。针对今年物价上涨较快的实际,我县严格按照省定标准,根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适时启动价格补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今年前三个季度物价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共发放1062.7887万元,受补19.96万人次。三是救助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目前,黄岩、椒江、玉环等县(县、区)初步建立救助信息平台,实现了低保对象网上审批、网上调整、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救助信息部门共享等功能,为困难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四是医疗一站式结算全面完成。全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方式全面完成,不断提高筹资水平,今年的人均医疗救助筹资额达到8.15元,再创历史新高。

(三)救助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截止月底,全县今年共救助1945人次,上街流动救助287次,共劝导流浪乞讨人员625人次;全年受助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救助率达100%。完成世博会安保工作,制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方案,并对全县精神病进行了摸底,将其病情、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和联系方式登记造册。对重点稳控精神病人实行日报告制度,随时掌握基本情况。建立每周信息报送制度,至世博会结束,全县未发生世博安全事件。

(四)防灾减灾工作扎实开展。一是避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7295.2万元,建有各类避灾场所384个,建筑面积38.1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3万人避灾。建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1个,总面积为3520平方米,并与厂家建立联系,确保在灾害来临时,能把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其中椒江、黄岩、温岭等县、区的4家社区已申报为第四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二是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县135个乡镇、5166个村居建立了灾害信息员制度,共有灾害信息员5428人,保证灾情信息在第一时间得以统计和反馈,今年9月,全省组织了一次覆盖全县乡镇街道全省灾害信息员培训班,我县参训人员达130多人。三是积极开展减灾防灾宣传工作。以“5·12”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全县民政系统在活动期间共发放减灾日标志宣传环保袋8000多只、展出防灾减灾宣传图片2000余张(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约20万城乡居民直接参与这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三门县六敖凤凰山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建成,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在“中国人保—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中,我局率领代表队参加并荣获浙江赛区第二名。

二、着眼于促进基层民主持续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增强。一是积极开展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多种形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积极开展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建率,不断增强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县本级以实施“三打造、三促进”工程为抓手,推进创新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并确定白云街道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实验区,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街道党的建设总体规划。目前,建立新社会组织创先争优联系点63个,新建社会组织党组织54家。二是指导建立了全国首家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今年年初,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县社会组织基发展金会,该基金会和学院合作成立县社会组织发展孵化基地,目前累计筹集资金694.7万元。三是率先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试点。我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登记和行业协会职能转换试点,县本级积极探索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选择卫生系统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直接登记试点,取消业务主管单位,这项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四是继续做好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对县本级310个社团和5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年检,目前,共有266个社团和5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了年检。对连续两年以上年检不合格的3家社会团体和7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处罚程序进行立案处罚,予以撤销登记。五是配合做好小金库整治工作。配合纪委、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全县社会团体小金库问题进行了治理,目前,全县1371家社会团体100%完成自查,自查违纪社团12家。

(二)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推进。一是完善社区发展政策体系。提请县委、县政府连续下发了《县关于开展社区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社区建设年的总体目标、工作步骤、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细化落实责任部门,着力解决社区建设中的“人、房、钱”等薄弱环节。县委已将我县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做法纳入到县社会体制创新的内容之一。二是开展城乡社区布局规划。探索“网格化布局、全方位管理”模式,全面完成了以县(县、区)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全年共调整设置城县社区155个,农村社区2531个。全县已建成乡镇社区服务中心54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1293个。全县和谐社区和街道服务中心创建实现全覆盖,新增黄岩区、温岭县为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区(县),临海县大洋街道、椒江区白云街道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椒江区海门街道景元社区等5个社区为省和谐示范社区。三是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各地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三有一化”(即有人有钱有场所、构建城县区域化党建格局)建设,已基本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椒江区在今年居委会换届选举中首次探索采取登记选民的方式进行直选,居民参选率超过了94.5%,效果明显。

(三)换届选举试点工作有序展开。会同组织部、纪委、人大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县第九届村委会换届调研报告。召开了换届试点工作会议,明确了村级组织换届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全县确定了9个试点乡镇(街道),玉环楚门镇为省县试点单位,黄岩宁溪镇和天堂洪畴镇为县县试点单位,其他6个为县级试点单位。试点工作自11月11日开始,全县应换届试点村共计297个。

(四)村务公开建设基本完成。村务公开的形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质量有了提高。规范化建设达标村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面完成省定目标95%的基础上,落实了村务公开内容、形式、程序“三个到位”,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三个组织”,完善了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三项制度”,大力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制度经验,加强各级干部和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村级民主监督水平,并依法对村规民约进行规范引导,增强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着眼于提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落实

(一)优抚保障政策不断健全。一是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县抚恤优待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把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范围。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方式,将“一站式”体系覆盖到所有乡镇和社区,方便重点优抚对象就医。全年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1.09亿元。二是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各级均建立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承训院校,11月底前可基本完成省定任务。三是继续开展“关爱功臣、永葆光荣”为主题系列活动。全县各级在春节和八一期间走访慰问了重点优抚对象和生活困难在乡退伍军人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实行了扶贫帮困。5月份,我县组织50名重点优抚对象到荣军医院进行体检和短期疗养活动。四是全面提升军休服务水平。组织参加了全县老干部门球比赛和军休干部钓鱼比赛以及全省军休干部门球比赛,受到了老干部们的热烈欢迎,继续做好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房改工作。

(二)顺利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城。指导县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继续开展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结对基层连队办实事活动,总计出资近百万元,共为结对基层连队办了100多件实事,开展县第十三个双拥宣传月活动,积极协调新闻媒体报道了驻台部队今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事迹及民营企业拥军的典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年初,全县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年冬季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通知》和《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要求各地做好伤病残退役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全县共安置义务兵2641人,转业士官114人,发放自谋职业金1887.56万元,基本完成了年冬季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

(四)涉军维稳安全工作有效落实。会同、劳动、公安等部门多次对复退军人、支宁返台人员上访代表进行接访、约访,做好政策的解释工作,并多次会同有关部门对支宁返乡人员有关情况进行联合调查。同时建立健全了预案和专人专职信息通报制度,要求信息互通,做到每日一报,重大与突发事件及时通报,及时排大事件和节日期间的上访或越级上访苗头。据统计,截止11月底共接待复退军人来访34批共105人次,参加县里联合接访9次共750余人,直办和交办领导批复的件23件

四、着眼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

(一)殡葬服务管理成效明显。一是顺利完成“平安清明”工作。抓好清明节期间的群众祭扫管理服务工作确保群众祭扫安全,是我局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局连续制定下发相关文件,健全了组织,启动了预案,实行清明期间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广泛开展文明祭祀宣传,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殡葬知识。清明期间,全县殡葬服务场所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二是完成“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工作。专门组织督查组对“三沿五区”禁坟管理和生态墓地建设管护等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截止月,全县“三沿五区”坟墓治理50532穴,治理率78.7%,我县生态墓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6.5%。三是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机制。在县本级成立殡葬执法支队的基础上,推动全县殡葬管理机制建设,目前,临海、温岭、仙居等地已成立了执法大队。进一步完善骨灰全程监管制度,加强了灰监管,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四是积极探索公墓建设管理。重点就经营性公墓选址、设计规划等方面工作进行落实,并向省厅及时提供我县的经营性公墓布点、建设等相关情况。加大对公墓的管理力度,对墓地的规划、审批、墓穴价格、票据领用、墓型标准和年检年审等六方面进行核查,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公墓管理水平。五是不断提升殡仪服务质量。县殡仪馆积极推进殡仪服务“优质服务月”活动,严格规章制度,实施服务回访和让丧户给馆内服务打分、提意见等措施,并着手制定菜单式的服务选择,使殡仪服务收费更加透明,大大提高了殡仪的服务质量。并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提请县政府对五保、低保、城镇三无人员、无工作的重点优抚对象、属于困难救济的新人等部分困难群众减免全部或部分基本殡仪服务费用。今年来共减免遗体火化费用155具,减免金额达到19.5万元。

(二)地名管理逐步完善。一是推动地名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按照it项目管理理念,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的知识、技能和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数据调研、标书拟定、公开招投标、基础地形数据获取等多项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软件功能开发,预计年底前能部署试运行。二是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完成县级界线“金台线”和县级界线“椒黄线”、“路温线”、“仙临线”的界线联检工作。深化平安边界创优工作,平安边界创优率达100%。三是全面完成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城县地名规划实施,建立健全相关专家咨询、公示等配套制度,规范地名命名程序。着力提升数字地名建设水平,优化地名公共服务,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数据年度补更工作。四是组织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我县普查试点单位椒江区认真组织开展地名普查,共收集地名信息6000余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婚姻登记工作有效落实。各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协调联络,婚登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9个婚登处规范化达标率为100%,我县被评为全国婚登规范化建设“十一五”贡献突出单位。依法开展婚登收养登记,今年(-)来,共办理各种证件1047件,对年的所有涉外婚姻登记、涉外收养登记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按照年度进行归档,基本上达到了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五、着眼于提高民政系统整体工作水平,民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组织局机关全体人员进行党风廉政专题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学习《廉政准则》,传达全县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同时还通过局内oa系统开展廉政宣传教育,登载有关廉政格言和警示教育题材,目前已刊登了11期,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落实。

(二)“双服务”内涵不断延伸。在这次全县开展的“机关服务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活动中,我局结合民政工作实际,提炼开展的“四抓四创建”活动(即抓行风建设,创建服务型机关;抓制度建设,创建效能型机关;抓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机关;抓惩防体系,创建廉洁型机关),得到了县里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在县“双服务”活动简报上进行了刊载报道。

(三)民政队伍素质得到提升。不断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开展中层干部学习论坛活动,目前已经进行6期,并把每周一作为机关学习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做到了学前有计划、学中有记录。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局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公开承诺,公示上墙。不断学习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局属单位管理,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标准,发挥文明窗口的示范作用,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平安创建活动。认真做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党代会提案办理答复工作,及时完成了29件议(提)案的办理工作,面商率和办结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100%。

年工作初步思路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篇之年。年全县民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按照“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顺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抓重点、破难点、创特色、求发展,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服务创新,较好发挥民政职能,为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四大战略”作出新贡献。

一、立足探索创新,加强社会管理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政作为社会建设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创新。

(一)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创新。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争取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多种体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补充,县、县、区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的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强养老机构管理,制定完善机构管理办法,实行行业管理和标准化管理。通过建设资金补贴、公建民营、税费优惠、购买服务等优惠扶持措施,积极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发展养老机构。积极联系建设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加快县综合福利中心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启动县本级老年福利中心建设,确保工程如期开工。积极扩展以村居为单位建设老年公寓,推广路桥良一村、方林村,温岭的横峰街道邱家岸村、松门镇石板殿村的经验。突出社区照护功能,提供各种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和措施,充分发挥社区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倡导社区为“空巢老人家庭”建立档案,建立高龄老人、丧偶、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家庭”联系人制度和“一键通(福利院)”应急服务。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等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免费培训。继续开展“抢救性儿童康复”计划和“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探索建设社区儿童服务设施,推进孤残儿童的社区照顾。加快孤儿福利服务信息化建设。定期对孤儿进行普查,建立孤儿档案。完善福利企业发展政策,指导各县、县制定相应地方性优惠政策,着力形成省、县、县三级配套的扶持政策体系。

(二)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要顺应城县化发展的趋势,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推进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城县社区机制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农村社区则建立社区党委(总支)、村支部、社区工作服务中心(站)。强化社区居委会建设,积极推广社区直选。二是推进社区选人用人机制创新,把好社区用人关,采取机关干部下派、新考入的行政事业人员先进社区、选用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切实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离休干部职工的党组织关系迁入社区,发挥老同志优势,支持社区建设。三是推进社区软硬件建设,积极发展和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改善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加大社区建设工作经费投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行社区准入制度,全面提升我县社区建设上新台阶。

(三)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作为不同于政府、企业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在今后的社会中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社会服务管理中的作用,是民政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积极推广“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党工委)负责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协同配合”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建立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二是加快行业协会职能转变,总结黄岩行业协会改革的经验,探索将行业协会从原来民政与多家职能部门管理的“旧二元体制”向简单便捷的民政与工商联管理的“新二元体制”转换;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登记,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原先的多重管理实行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的探索。三是创新社会组织的扶持机制。积极探索福彩公益金资助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项目的机制。借助新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这一有力平台,与学院合作筹建县社会组织发展孵化基地,开展新社会组织党务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按照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财务分开、职能分开的要求,对全县行业协会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促使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创新行业协会的监督机制。重点是继续加大对社会组织评估的工作力度,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大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社工关键岗位持证(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逐步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之路。加强志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育,构建职业社工与志愿社工队伍的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教育制度,并将继续教育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的必要条件。实行竞聘、选聘、特聘、兼聘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工作队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三是逐步建立统筹发展工作机制。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之下,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社会工作人才、志愿社会工作队伍、民营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关系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各方参与的社会氛围,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基层民主,巩固民生保障基础

(一)推进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全面进行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力争在月底前基本完成换届任务。根据新组织法、《浙江省村委会选举工作规程》,加大指导力度,严把候选人(自荐人)资格条件,进一步完善“海推直选”制度,全面推行“自荐自选”制度。进一步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切实推选好村民代表;同时,进一步严肃选风选纪,明确选举纪律,加大涉黑涉恶、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以“三个三”为工作目标,巩固已达标村成果,进一步提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达标率。

(二)深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继续规范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重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住房、教育、司法等多元化救助衔接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低保年检年审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程序,严格落实救助资金专款专用。切实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确保医疗救助筹资水平达到人均9元,加大对特种病例的救助力度,巩固医疗救助即时结报救助方式。全面加强临时救助工作,明确临时救助对象的确定办法和分类标准,建立财政资金保障主渠道。探索建立《重特大事故和人身伤害应急救助办法》,有条件的县县区先试点。加快敬老院法人登记步伐,通过选聘等方式选择合适人员担任敬老院院长;切实提高敬老院入住率,力争使床位使用率提高10%以上。保障福利销售稳步增长,开展福彩回报社会各项活动,扩大社会福利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救灾防灾能力建设。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继续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调动基层参与减灾救灾工作的积极性。继续修订完善救灾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预案演练,着力提升乡镇、村级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培训,重点培训村居社区灾害信息员。切实做好备灾工作,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灾情核定、倒房重建等各项救灾工作,确保灾民基本生活;健全救灾资金管理制度,按照“四公开一监督”的工作要求,加强救灾资金末端监管。规范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和安全鉴定工作;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安置场所和物资储备仓库规范管理。

三、加强军民融合,夯实双拥基层基础

(一)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迎检准备工作。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我县第三次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冲刺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核标准》,科学筹划地开展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双拥创建和军民共建活动,完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夯实双拥工作社会基础,完善组织管理、军地联系协调、宣传教育等三项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双拥规范化建设破解驻军和优抚对象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拓科技、教育、文化、法律、民企等五项拥军,拓展军民共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领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力求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二)认真落实抚恤优待政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确保这项工作取得成效。加强复退军人工作,健全重点安置对象和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制度,落实抚恤优待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开展“关爱功臣、永葆光荣”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三)做好涉军维稳工作。完善复退军人“12345”维稳机制,抓好政策宣传、教育疏导、解困帮扶和接访答复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复退军人解决实际困难,全面准确地掌握优抚对象的思想动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双拥优抚安置“社会稳定器”、“减压器”作用。

四、突出为民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是民政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由重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以突出民政服务社会的主体职能。

(一)加强地名服务。全面完成地名普查任务,努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深化地名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动全县地名系统建设。依法规范地名命名程序,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完成县级界线“绍台线”和县级界线“天临线”、“黄仙线”、“椒路线”的年度联检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二)提升婚登救助规范化水平。巩固创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成果,加强婚姻登记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努力开展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救助管理工作机制。以争创“省级示范行政服务中心”活动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使民政窗口成为规范化、标准化的示范窗口。

(三)推进殡葬管理。推广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生态葬法,出台合适的生态葬法优惠政策。通过“六统一”规范管理,建立起符合实际,规划、批建、运营规范有效的墓地管理体系。加强调研论证,探索丧葬费用政府买单制度,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试点。做好殡葬执法工作,加强清明节期间的执法力度。指导各地加快殡葬执法队伍建设,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加大“三沿五区”整治力度,确保今年“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80%。

(四)提升殡仪服务。做好殡仪馆新服务楼装潢工程,进行一期工程维修改造、火化间扩建工程的招标和工程建设工作。建立殡仪业务管理集成系统,业务功能区全部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探索公司化运行模式,筹备建立县殡仪服务公司。

五、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发展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建设目标,推进民政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继续推广深化“中层论坛”和竞争上岗,积极鼓励干部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

(二)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诫勉谈话及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实行备案制度,努力打造民政为民、务实清廉的社会形象。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案篇10

关键字:老龄化社区养老社会保障

一.前言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在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10%高3.2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标准7%高1.87个百分点。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养老问题随之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从我国目前传统的养老方式来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收到严峻的挑战。家庭的规模正趋向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年轻一代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工作流动性强,这一系列现象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正在弱化。机构养老也存在政府供给不足、管理模式落后、机构功能单一、服务人员素质不高、老人入住成本较高入住率低等问题。而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养老被提了出来,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得到各界推崇。

二.国内社区养老运行现状分析

(一)社区养老概念

社区养老是依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通过提供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较为完整专业的社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享受的一种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不但减轻了子女负担,同时也满足了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的需求,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方式。

(二)社区养老的实践

从中国国情来看,社区养老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方式,对个人而言减轻了子女负担,满足了老人需求,对社会而言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社会的和谐,对国家而言减少了在机构养老方面支出,可以更好的为社区养老提供支持以弥补市场力量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

国外在社区养老方面做得十分的成熟,如英国的"Hartringoaks"、美国的"太阳城"等都是在社区养老方面的的成功案例。但是在中国发展的却是不尽如人意,虽然如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都做出了成绩,但是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社区养老实践

⑴上海

"上海亲和源"是政府资助、社会投资的国内社区养老的典型案例。该社区是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对于国内企业投资理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区是主要定位于养老高端市场,其建筑面试10万平方米,位于浦东新区。这里布置有大的餐厅、康复中心、娱乐中心,同时还和上海曙光医院建立合作管理,成立了专家门诊绿色通道。此外,基于老年人安全还设有无障碍设施和智能化的管理等措施。表现如下:

第一、在社区建设和室内装饰方面专门为老年人而设计。如遍布社区的风雨回廊,免受老人阳光的照射和风雨的侵袭。住宅楼在设计上均为"无障碍"型。如环绕四壁的扶手,方便轮椅进出的电梯,专门为轮椅老人设计的按钮,在老年人突发意外地方(卧室、浴室等)安装红外线感应装置等。

第二、入住老人以户为单位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每个老人还配有一个生活秘书,每个房间都有应急按钮,遇到困难只要通知秘书,就能在第一时间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此外,秘书还要每周帮助清理房间,每月清洗被褥,还有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身体的检查,所有的服务都是个性化和人性化的。

该社区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完美融合,真正体现了在社区养老的精髓。既提供机构养老专业化的服务,也同时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便利、舒适与温情,使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融为一体,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青睐。

(2)江苏

江苏在社区养老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因此江苏的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府购买或委托、社会提供服务。为了提高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江苏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与措施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例如在养老社区建设方面采取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和贴息等方式。对于社会参与投资等采取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多项税费,水电费也采用民用价格标准执行。

其次、大力扶持弱势老年群体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江苏各地都纷纷出台措施加大了弱势老年人扶持。例如苏州颁布《苏州市城区养老援助服务操作办法》,政府为部分弱势老年群体专门购买服务或者予以补贴。南京组织家政服务人员为低保或者低保边缘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平均每人每天一小时的生活照料服务,为年满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安装呼叫救助器。

第三、社区居委会积极发挥作用

在江苏社区养老服务中,居委会积极发挥其作用,牵头组织社区骨干、志愿者以及辖区工作单位与对社区内的老人进行一对一帮服。同时,居委会建立社区"志愿者库",针对老人的相关需求从志愿者中找到合适的与其服务。此外,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成联合,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建立紧急服务网络等,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

第四、积极创新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

近几年江苏在社区养老方面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以下两种模式,对全国具有指导意义。

其一,集中居住模式。通过老人的居住的集中化可以实现服务的规模效应,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目前,江苏省老年人集中居住模式大致有4类:即江阴模式、张家港模式、赣榆模式以及海门模式。在江阴模式中,农村在建设新区时,一楼全部安排老年人居住,二楼以上则为老年人子女居住。在张家港模式中,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之际,单独为老年人设置住宅楼,让老年人集中居住。在赣榆模式中,在村庄设立老人集中居住区。在海门模式中,村庄利用闲置房源,将需要照顾的失能、半失能和空巢老年人集中居住,为其提供低偿或有偿服务。

其二,"邻里情"虚拟养老模式。2007你那12月苏州沧浪区民政局成立了国内首个"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将老人的的服务需求与多个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对接。只要老人有需求,就会有服务单位上门提供服务与跟踪质量随访收到老人的一致好评。这种虚拟养老模式提供了6大类53项服务,每项服务都具有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对服务时间与质量也提出明确要求。

三、社区养老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社区养老在我过发展还比较短,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社区养老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财力投入不足。

目前,社区养老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社会性的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用到社区养老方面的更是微乎其微。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营造出一个社会投入养老事业的大环境。

2、物力资源短缺,社区硬件不完善。

财力的匮乏是造成物力短缺的直接原因。由于财力缺乏,许多养老社区内并未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如健身娱乐场所、日常照料中心等。最主要的医疗服务业存在水平低,条件差和设备不齐全等问题。

3、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许多地方是以家政服务,休闲娱乐和康复保健等生活帮闲居多,对而对情感慰籍、心理支持、精神护理等方面关注较少,其服务的单一性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虽然养老社区设有服务站,但是为老人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检查与护理,基本没有对老年人常见病和突发病的诊治能力

4、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

老年人因其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高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服务队伍的素质和和专业水准越来越高,而目前从各地的社区养老来看,其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志愿者服务在这一方面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我国在推动志愿者服务方面工作缺失,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其规模偏小。

四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政策建议

1、建立多方位筹资渠道

目前社区养老主要资金来源是依靠政府支持,其单一的资金来源和数量的匮乏等问题导致了服务人员短缺,服务周期不固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政府除了要在资金方面向社区养老倾斜外,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养老这一事业中来,给社会资本进入营造一个积极的投资环境。同时还可以构建起一个高效透明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捐赠平台,吸引社会爱心资本进入社区养老事业。社区也要吸纳和整合多种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投资的多元化。

2、提高硬件水平,提高使用效率

在养老社区建设方面,不仅仅要有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的硬件设备,同时也要加大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娱乐活动中心等休闲场所。同时在现有财力的情况下,对分散于社区各部门与单位的物资进行合理配置也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政府不同部门、社区内各单位(如企业、医院、学校)、各社区之间的财力物力资源,提高社区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政府资金的投入效益。

3、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其主要工作集中在家政服务和物质照料方面,服务单一,对老人精神层面关注不够。因此,社区养老应把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有效相结合,提供上门服务、爱心助老、健康咨询和康复护理等多种服务方式。建立休闲娱乐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积极提高老人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提高老年人参与热情,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和精神的关注,实现对老年人的生命全程关怀。在医疗方面,社区应积极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绿色通道,更好的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4、提高员工素质,整合志愿者服务力量

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应该是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具体操作可以是对已有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强化社区养老激励机制,吸引专业服务人才来社区工作,形成一支有素养和专业的服务队伍。同时组织愿者服务队伍,建立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使志愿服务规范化、定期化,以弥补社区服务的不足,从而使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发挥长效、稳定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社区养老是我国目前最合适的一种养老方式,但是这是一项艰苦而又伟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运作当中,要构建科学和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要起引领和带头作用,积极为社区养老打造发展平台。社区要成为养老工作的主角,积极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探索新的养老措施与运作机制,逐步形成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养老服务。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社区养老工作,加大投资与扶持。与此同时要强调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从而提高社区养老质量。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养老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凤琴.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南京市鼓楼区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0).

[2]侯岩.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0).

[3]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