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3:35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1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标准化

一、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内部日常管理体系没有建立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服务组织,应该根据组织宗旨、目标和职能要求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对文件档案、记录、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服务协议(合同管理)、收费、物品采购、工作流程、工作检查与考核、财务等事项明确要求。我们在现场调研组没有看到上述内部管理文件或管理手册。

(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职服务人员仅2人。某民办“夕阳服务中心”与公办服务机构合作办公,共享设施资源,员工7人,主要面向小区内50岁左右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年龄与退休老人接近,容易沟通。他们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工作稳定性、服务技能和经验不足,尤其是面对生病老人、康复保健等服务时难以胜任,遇到突况不能及时正确处置。社区建有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职人员收入较低,责任重,后继乏人

该社区因为自身人员有限,仅能分派2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而“夕阳服务中心”招聘人员集中在50岁左右下岗失业人群,他们的收入依靠上门服务。因为社区老人普遍生活来源有限,目前上门服务收费不高,老人分散,距离远,服务人员还要经常上下楼道,工作累,导致专业服务人员变动较多,稳定性差。年轻人又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工作,这个职业的工作也不是谁都能干得好。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靠这点收入远远无法满足城市生活要求。不久的将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后继乏人。

(四)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分布不合理

笔者采访中,老人们都表示愿意聚在一起交流活动,高度赞赏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但社区服务布点少,养老服务资源相对不足,健康状况较差的空巢和独居老人到活动室比较困难,愿意接受上门服务,但如果长期接受上门服务,费用难以负担,更多的只能依靠邻里守望服务。希望政府根据退休老人养老实际需求,在低收入家庭聚集的社区增加对老年人上门服务需求的支持力度。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没有看到康复健身设备器材的台账等技术档案资料,没有见到维护保养规范和日常保养记录,不能保证康复健身设备正常使用周期及有效性。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缺乏

相比经济发达地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差,信息化平台没有建立,不能吸引各类志愿者特别是年轻、专业的志愿者聚集,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力不从心,无法借助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为社区老人及时、高效开展点对点服务,服务功能不能完全展开,降低了社区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吸引力。

(六)科学合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待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社会服务的一种类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需要一定技巧,也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否则容易出现问题。根据该社区调研情况来看,现场服务项目由老人自主选择。但上门服务方面,国家没有统一的规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也没有建立健全的规则。比如具体上门服务流程、服务人员资格、服务工具、服务时间、服务效果、收费凭证(是否按标准收取)、服务意见反馈、服务监测和评价等基本上是空白的。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议

(一)建立、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根据调研组的了解的情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客观上受到各社区条件的限制,场地、设备设施配置、工作人员安排等方面都无法采取统一的模式,因而在社区养老设施标准化建设方面不具备条件。但在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方面,目前可以实现统一服务要求,也很有必要实施管理的规范化。

目前,民政部和湖北省有关部门均没有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处于一种自发运行状态,机构本身有规范管理的需求,但自身能力不足,构建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规范的工作力不从心。规范管理工作包括服务标准制定、服务提供两方面。建议针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同时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根据各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并依据标准实施运行,改进。确保老年人的当前和未来提升的需求得到满足。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设施建设,不能一个膜式,也不要简单地以娱乐等形式完全替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根据各社区不同情况,合理利用现有闲置场地,分点设“室”,建立日间照料室、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理发室和餐厅等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设置聊天室(包括网络视频形式实现异地、伙伴社区交流)、心理咨询室和呼叫平台。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互通共享、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突发事能快速反应。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调查了解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保健康复、医疗、法律、文艺等知识讲座。

(三)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职人员基本上是优先从小区的下岗失业人员中招聘的,他们熟悉辖区内的老年人情况,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能力严重不足,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家政式”服务。因为经费、工作等原因,社区也没有能力和时间给予专业培训。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老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社区急需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敬业的为老服务的队伍,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服务。同时,拓展邻里互助式志愿者服务。另外,政府应建立奖励制度,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中来,对志愿者进行分类,使志愿者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专长,及时、点对点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四)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服务购买意识

笔者调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本市同类机构中名列前茅,政府投入校大,设施较多,功能较完善,但其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与之相差甚远。因此在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大宣传,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政府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政府购买和社会提供的服务。鼓励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自费购买较高层次的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2

关键词:居住常态理论;社区养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63

1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在2015年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两亿,占总人口比达到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一亿五千万人,占比为的10.5%,这说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

报告显示,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人口数已经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已占30%。由于基数大,速度快的特征,人口老龄化形式日益严峻,目前有限的医疗设施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形式已从传统的家庭养老演变成多形式养老,目前主要分为三种养老形式,分别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安土重迁”的传统、老年人们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与儿女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活成本等各方面的原因,90%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然而,居家养老是否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在这里,笔者将用到Stephenm.GoLant所构建的居住常态理论模型(theresidentialnormalcytheoreticalmodel)加以分析。

2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2.1居住常态理论模型概述

根据Stephenm.GoLant所构建的居住常态理论模型,假定:当老年人拥有的居所与自身需求匹配时,情感体验总体通常会表现出良好或积极的一面;假设老年人能够区分居住舒适和居住掌控情感体验并判断这些体验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还假设他们可以区分情感体验在量级上的差异,也就是说,这些体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或不满足)他们最重要的居住需求和目标。

基于前述居住常态理论模型,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独立的情感体验:居住舒适情感体验(即老年人对他们的住宅、邻里和社区环境感到愉快、舒适和满意的程度)和居住掌控情感体验(即老年人对住宅或保健设施的使用和控制程度)。本文中达到居住常态是指,模型中的两种体验老年人整体上都是满意的。

2.2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的居家养老基本要素分析

中国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基本要素。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这些要素体现在:第一,愿意呆在熟悉的环境中。老人选择在自己生活了比较长时间的地方养老,在这个地方,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环境、邻里等有较为完整可靠的认知,且养成了长期的生活习惯,对于周遭的一切都有亲切感,此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处于舒适区内。第二,由于年纪大,不愿意再“折腾”。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中各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人担心换到一个新的环境会遭遇不可预知的事情,又因为年纪的增长,老人身体日渐衰弱,他们的适应能力也会下降许多,在新的地方,他们的情感体验会处在舒适区之外。第三,老年人对于自己住所内的物品,周围的邻居或是朋友怀有强烈的感情。很多东西不但属于家庭财富的一部分,而且是往昔生活的物证,能够帮助老人回忆起生活中曾经快乐的场景或是昔日的成就,在居住的地方有熟悉的朋友、邻居或是亲人,这让老人十分有安全感且能满足老人社交需求,这使得老人的情感体验处在舒适区内。第四,经济因素是影响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一大原因。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老人们担心换到新的环境中生活成本会增加,对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减少食物保健或其他方面的开销,而不是进入专门的养老机构或者换到别的地方生活,对于生活成本的担忧会使得老人不悦,此时老人的情感体验便会处于舒适区外。

居家养老无法满足老人的居住掌控情感体验。身体和精神日益衰退的老年人对住宅或保健设施的驾驭和控制程度呈现出同步的衰退,老年人会觉得他们失去对居住环境和日常活动的掌控能力。比如以下情况:第一,当老年人的健康出现问题、机动性受到限制,使用住宅中的设施感到困难,例如当他们够不着柜子上的|西,拧不开水龙头的开关。第二,必须依靠他人来进行原本非常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洗衣),就会觉得自己不中用了。第三,当老年人身边有人去世时,他们不但失去了平时交往的对象,也许还会失去帮助他们处理事务的人,这会让他们感到无助且孤单。第四,当老人的认知和感觉能力下降时,他们的出行变得困难,从而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影响着老人的居住掌控情感体验,对于空巢老人来说,这些因素都是无法避免的,或许他们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模型来看,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处于舒适区内和掌控区之外的,这是不协调的居住环境,不利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因此,在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今天,社区养老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最早源自英国,在当地被称为“社区照顾”,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3做好我国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着推广力度不足、受众范围小、养老基础设施差、经营方式落后、人员职业素养低等问题。如何使老人在社区养老中的居住掌控情感处于掌控区内,成为问题的关键点。

第一,政府应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完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在政府引导下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服务平台,将原本分散化的、碎片化的体系整合为一个完善的、规模化的、规范性的供给体系,提高社区养老的影响力和扩大社区养老的辐射范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与需求者之间的供需对口。建立综合服务管理系统,明确各主体的职责与权力,实现机构间合作关系的合法化、合理化。相关部门将老年人在社区获得的养老服务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采用政府购买方式,对供需双方进行补贴,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政府要引入竞争机制,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此外,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改变目前“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第二,行业协会应制定出关于老人身体情况的标准分级表。目前这些标准参差不齐,虽然一些养老机构已有了自己的分级标准,但是关于老人的健康状况分级,应该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级别的老人适合不同的养老方式。各养老机构应根据老人的健康情况给出相应的养老方式,也就是说,社区养老与养老机构应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向沟通,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资源利用率。

第三,社区养老机构应尊重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根据研究,健康需求始终是老年人的基础需求,关系需求是老年人的主导需求,价值需求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但基本处于受挫状态。alderfer的eRG理论指出,“人在同一时间可能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各种需求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该理论还说明高层次需求的产生不受低层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影响。也就是说老年人的生存需求、关系需求、价值需求三者并存且同等重要。这说明了社区养老不但要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还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例如:举办活动、养老讲座等。

4结语

社区养老是一种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以其折衷的养老模式,可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又独具优越性和灵活性,让老人在熟悉的地方养老,切合老年人子女的需求,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与我国优良传统和基本国情相适应,是最科学、经济、合理的养老选择。由于我国社区养老模式起步较晚,社区养老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问题如此艰巨的情况下,社区养老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完善、系统、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eB/oL].2015-05-13.

[3]GolantSm.2015.居住常B理论和美国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34,(12):1535-1557.

[4]石园,吴海平,张智勇,梁广文,赵俊.人因工程下不同养老模式的适老化设计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4).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3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通过改革试点,建成覆盖全县的智慧养老网络服务平台,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方法、新路径,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内容和标准,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模式。到2021年底,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其中80%以上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保障失能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惠及全体老年人为重点、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与“三社联动”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推进原则。

二、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四同步”中的职责,建立健全已建成住宅小区通过购置、回购、改造、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服务场地供给。

1、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政策。新建居住小区要根据住宅建筑面积,严格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标准,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民政部门使用。

2、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阵地功能。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将社区医疗康复、体育文化、家政服务、助餐配送、便民购物、培训学习等资源与社区养老幸福驿站有效结合,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二)培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

1、大力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努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多方面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洁和居家探访等服务。统筹使用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优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组织的发展机制。

2、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延伸。鼓励现有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技术和养老资源,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延伸服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机构及企业可以开办中小型的社区养护院、照护站、颐养院等机构,依托现有养老服务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3、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充分发挥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慈善公益组织的作用,设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益创投示范项目,面向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公开评选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对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困难职工家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以及有全国、省、州劳模(含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洁、居家探访等公益创投项目给予支持和资助,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三)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品牌。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乡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幸福驿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推动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1、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县级养老服务运营中心信息网络平台为主导,强化线上管理和线下服务两大支撑,在县设一级网络管理平台,乡(镇)设二级网络服务平台。打造统一数据规范的二级居家和社区养老网络体系,高效地将“互联网+养老”统一服务系统和智能养老技术应用到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

2、打造“社区养老幸福驿站”示范项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鼓励专业餐饮服务商利用自身的服务网络、科技手段或智能设备、通过餐饮服务商(幸福厨房)+社区养老幸福驿站+老年人家庭方式,重点对空巢、失能、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

3、探索“农村养老幸福驿站”示范项目。各乡(镇)要确定一批软硬件基础较好的村(社区)养老服务阵地,整合村社周边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鼓励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建设、运营农村养老幸福驿站示范项目,提供专业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以幸福驿站为基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地面服务网络格局。

(四)打造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修订版)》,加快建设养老护理员队伍,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完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机制。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对养老护理员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认定,培训及提升养老院院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和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医疗机构等合作形式,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委托专业的养老护理培训学校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人才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2、探索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专业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养老服务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培养老年护理、养老管理等养老专业人才。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通过岗位补贴等方式对优秀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发展。

(五)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积极采取社会捐赠、老人自筹、村民互助等方式举办农村幸福院和养老大院,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有条件的养服务设施增加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提高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1、拓展农村敬老院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服务提升扩面,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为居家和社区特困老人提供延伸服务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互帮互助服务机制。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等实际情况,鼓励老年人依托农村养老幸福驿站服务设施,形成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良好机制。

(六)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依托全省“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县、乡(镇)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服务热线、统一数据规范、统一服务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县形成以一个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一家养老服务运营企业为主体,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为支撑,多个社区养老幸福驿站服务网点为依托,各乡(镇)养老机构为补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理疗、文化娱乐、膳食供应等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1、建立老年人养老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县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企业数据中心,由乡(镇)负责老年人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和汇总等基础工作,逐级汇总到县级信息平台数据库。其中乡(镇)负责养老服务企业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和汇总等工作,统一汇总后上报县级信息平台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晰,信息真实准确全面。乡(镇)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一般老年人、特困老年人、特殊老年人以及低收入老年人和自理、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等指标分类管理,同时对老年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避免老年人信息泄露。

2、建设二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县级运营平台,乡(镇)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县养老基础信息实时采集、分级汇总管理、数据动态监管、信息及时反馈,实现“多机构一平台”融合,即实现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慈善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商品供给机构等通过一个网络信息平台有效的融合。

3、培育孵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体。县级养老服务运营中心、乡(镇)在负责线上运营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孵化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按照宽进严管、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通过政府购买、公建民营等方式,依托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幸福驿站开展线下养老服务,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成规模的龙头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实体。

(七)推动医养结合,完善护理保障。有序推动医养结合工作,使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获得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护理服务。

1、建立医养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县级及以上医院与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建立合作机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完善可持续强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医院可通过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2、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推动提升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对无力设置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机构,医院可采取主办、协办、托管等形式参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3、鼓励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县级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智、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收费等就医便利服务。

4、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农村)养老幸福驿站开通医养合作通道,着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两手抓”“两手硬”。支持家庭医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家庭医生积极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落实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引导家庭医生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护、健康管理、保健、康复、咨询、预约挂号、药品配送等服务。

5、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推动建立健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包括失能失智老年人、重度残疾老年人基本护理保障需求。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人员提供的基本护理服务,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不同实行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鼓励使用居家和社区养老护理服务。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经济困难和高龄老年人服务补贴及特困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服务补贴等政策的整合衔接工作。

(八)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科学精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优先将分散供养的城乡特困老人,重点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60岁以上的县级以上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先进工作者等特殊群体老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2、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涵盖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机构评估、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估等为内容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通过委托养老服务机构、企业与服务对象之外的第三方养老评估机构,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老年人需求等情况进行评估,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养老服务指导,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3、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等级评定制度。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等级评定标准》、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且评定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星级评定制度,按照“奖优惩差”的原则,鼓励养老服务主体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4、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设定准入和退出机制,各乡(镇)要与加盟企业签订服务提供协议,实行服务质量监控和评价管理,对信誉度高、服务优质的企业进行优先推荐、优先派单,对信誉度低、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实行末位淘汰,确保服务质量。

5、建立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服务标准。以省上《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为指导,规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从业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以及服务改进提供服务标准,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6、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建立以县级为业务监督、乡(镇)为主体管理、评估机构为第三方评价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发挥好政府部门“裁判员”角色。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运营监管,督促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水平。

(九)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支持专业社工和慈善组织依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发挥专业社工、志愿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互联互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大力培养一万名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推动公益助老,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力。

1、支持专业社工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三社联动’机制,鼓励专业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为阵地,社工专业人员为抓手,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2、支持慈善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挥慈善组织和志愿组织的作用,依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扶持慈善组织与志愿组织重点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在“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上搭建互助养老服务分平台,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倡导互助互帮的养老服务风尚。

3、鼓励养老组织与学校志愿者联合会开展为老服务。充分发掘志愿者队伍,鼓励养老组织与学校开展互助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老年人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服务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4、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开展特殊和困难老年人情况筛查摸底工作并建立数据库。建立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重点满足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留守)、高龄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有效提高和保障困难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7月)。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调研,县上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分解工作任务,明确部门责任。

(二)试点实施阶段(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良好氛围。定期召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出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建立督办机制,按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表开展督查,加大督办、检查和年终考评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通报试点工作情况。

(三)验收评估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2月)。按照试点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工作完成情况验收考核,汇总形成全县改革试点工作书面总结,接受上级部门验收评估。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全面汲取评估成效和不足,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和制度,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一批品牌强、口碑好的连锁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成果。

(五)总结推广阶段(2021年12月)。总结改革试点经验,提炼亮点,召开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推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政府领导、政策保障、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定落实政策。各乡(镇)要根据县上方案,8月中旬前出台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8月底前出台配套政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以奖代补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政策,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等级评定标准等配套政策,形成以保障特殊困难居家和社区老年人为基础,逐步惠及其他居家和社区老年人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制。

(三)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要科学合理使用省、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专项资金,通过向养老服务机构(企业)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民建公助”等方式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参与机构、企业给予扶持,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软实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4

中国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养老机构不足的显现,社区服务的逐步完善,对于发展居家养老意义深刻。本文阐述了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并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产业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高龄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急速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逐渐弱化的家庭养老服务、渐渐体现出弊端和不足的养老机构,这种严峻的形势促使我们寻找解决社会养老这一焦点问题的新方法。在此种情况之下,社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有了愈来愈多的新需求。我国目前现有的养老体系多以家庭为中心,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政府的扶持,市场的运作以及社会的介入都是完善社区养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早了全国10年左右,在1990年开始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南京市,又因为是首善之区,其优势体现在地缘及经济基础上,不仅如此,近些年来南京市在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在城市养老体系的完善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在南方城市中重点凸显。

一、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健全。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得比较晚,一部分服务部门、社区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仍未认识到增强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没有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强化到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一个文明社会水平进步、保持稳定社会的方面考虑来认识。同时,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政策不被保证,在许多地方,帮助老年人养老意识薄弱,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些现象与相关法规不健全的政策,不能用法律来规范社会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帮助缓解这些问题,并提高了法律规范的道德规范,调整相关的社会关系,建立老年人的医疗政策和法规。

(二)养老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养老资金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都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医疗保险滞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老年群体的日常健康照料难以实现;老年人缺少体育锻炼器械和文化娱乐设施,精神生活匮乏;养老设施的高费用和低使用率之间的矛盾。政府财政还是主要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因此养老资金短缺也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个要重视的问题。街道社区的资金来源只有一小部分是社会赞助,几乎全是以政府拨款为主、街道自筹为辅。因此,社区服务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以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更大。

(三)社区养老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上岗规范和训练。社区护理管理经验的缺乏是由于社区养老在初始阶段,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需要学习,作为一个整体,社区管理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资金以及各方面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发挥有效的管理优势。同时因为目前社区养老工作仍在起步阶段,网络基层服务及资源不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缺乏。尤其是在城市郊区和农村,低水平的服务,窄覆盖的服务对象,老年人对于社区服务的参与率是非常低的。

二、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举措

针对目前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种种不足,南京市的工作也在积极响应进行中,力争建立以家庭为单位护理老年群体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助、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式养老的模式,可以让社区的居家老年人享受到周到、及时、密切的护理、娱乐、康复等服务,逐渐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不断提升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和娱乐需求。2013年10月15日,南京市民政局印发了《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南京各区各街道开始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养老服务中心实行等级评定制,从低到高分为aa、aaa、aaaa、aaaaa四个等级,摸索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南京市的建设目标是:2015年,实现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50%达到国家aa级或以上。积极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每个区县必须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栖霞区已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年规划,全区设立3,000万元养老资金,构建“20分钟养老服务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授予栖霞区为全国社区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示范城区。于2015年底投入使用的晓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栖霞区迈皋桥和燕路,利用原城管办公楼改造而来,分为上下两层及夹层,该中心进一步深化“助餐、助娱、助医、助洁、助乐、助急”六助服务,配备助餐室、健身室、老少乐园、日间照料室、健康小屋等十余间助老服务功能室。在晓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筹建过程中,社区组织老年服务管理团队和室内设计团队对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和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设计规范,对晓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功能空间设计、界面设计、色彩设计、材料及软装配饰设计,旨在为居家老年群体创造一个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环保、温馨的公共活动空间,力争成为栖霞区乃至全南京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础建设示范点,同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全南京市1,200多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服务内容涵盖助餐、助浴、助医等10个方面。南京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围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强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等8个方面展开,争做全国养老事业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赵仲杰.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m].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郅玉玲.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5

一、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

养老服务问题涵盖广泛,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本文所述养老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和推动下的老年福利机构集中养老服务和在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五年来,面对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独居老人家庭日益增多,社会化养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形势,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谋划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不断加大政府推动力度,积极培育服务市场,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全区养老服务在社会化实践中蓬勃发展,一个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组织层次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管理标准化”为标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运行模式和体系正在形成,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一些做法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我区被评为省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从现状分析,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

(一)政府推动不断加大,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区除执行省市政府有关老人福利事业扶持政策以外,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意见》、《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区社会养老机构评估资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提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定位和发展目标,先于全市制定出台了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持资助标准(新建机构每张床位资助3000元,改扩建机构每张床位资助元,给收住民政对象等特定老年人群的机构给予一定的营运补贴),高于全市制定出台了居家养老政府买单标准(市政府买单对象为80岁以上困难独居老人,我区扩大到70岁以上),基本形成了引导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政策积极效应明显。与此同时,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以“以奖代拨”的形式先后两轮改造建设社区办公、活动和服务用房,建成了一批社区老年活动设施——星光老年之家;投资200万改造出新区老年公寓;还通过福彩公益金投入数百万元由于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每年投入200多万用于购买特困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随着财力的日益增长,政府的投入还将不断加大,政府积极作为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作用

养老服务社会化必须要有服务实体支撑。我区依靠政策驱动,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到年底,全区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17家,共有养老床位1435张,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比年初都翻了一番。近两年还培育发展了“1+8”区街一体服务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目前我区养老服务机构除区老年公寓、新街口街道养老院属于政府投资建设外,其余基本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全区85%以上的养老床位由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投资主体由过去依靠政府投资转变为社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政府投资方式由直接投资办机构转变为对社会办机构进行评估资助。养老服务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发展迅速,一些新建规模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水准较高,机构养老服务功能由单一生活照料服务拓展到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样化服务。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在政府扶持下起步发展,依靠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将政府买单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率先以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的方式探索区老年公寓“国有民营”改革,全区已初步形成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护理院、社区老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互补的服务机构体系,形成了以国有老年福利机构为示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了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运作形式并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

(三)服务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行业化发展已具雏形

早在年就着手制订了养老服务规范,年,被省质监部门作为地方标准予以。从年至今,我区结合贯彻民政部的社会福利机构服务规范,在老年福利机构中进行了贯标工作,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对老年福利机构的硬件设施、护理服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评估标准,促进机构改善设施,改进服务,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老年福利事业发展促进会,这是主要由区各家养老机构参加的实施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类民间组织。促进会成立以来,开发了养老机构信息管理软件,组织开展了老年护理业务培训,定期交流行业发展经验,探讨、协商解决行业发展问题,共同规避行业责任风险,为推进我区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目前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社会形势,对照老年人现实和潜在的养老需求,对照区委提出的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养老服务业既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制约性的困难。

(一)养老床位仍有缺口,机构培育还需加快

从民政部门了解到,全区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不少机构常年满员,需入住老人还需排队登记。这说明目前我区机构提供的养老床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老人需求。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所需养老床位数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公式来测算:

所需床位数=60~69岁×0.8%+70~79岁×2%+80岁以上×8%

发达国家提供的养老床位一般是占老人总数的5~7%,目前我区养老床位数占户籍老人总数的2%,这尽管在全市是领先的(市目前是1.8%),但每年老人数以3%的速度在递增,养老床位增长应高于老年人口增长,所以从静态和动态来看养老床位仍然有较大的缺口。尽管区政府每年将养老床位发展数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但我区还缺乏能体现需求趋势、科学布局和合理功能定位的养老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资助方式比较片面,政策配套有待完善

据我们在社区调研发现:80%以上的老人愿意选择在家养老,但希望有社区服务,有入住机构养老需求的以高龄及需要护理的老人居多;一些低收入老年人群希望到机构养老,但支付不起机构收费。目前省市区三级的优惠政策基本是直接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机构的,资助方式是直接面向机构,而未通过资助低收入困难老人入住养老院来间接资助机构。直接资助机构在机构和养老床位严重短缺时期是作用明显的,但长期这样单一资助就会偏离政府资助的真正目的,造成一方面政府给予老年福利机构营业免税、水电气按民用价格收费、新增床位资助、营运补贴等众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出现住得起养老机构的都是有一定收入和支付能力的老人,大量既不属于政府供养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但收入又偏低的老人无力入住,难以保证社会养老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性。

(三)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区养老机构已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一些机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档次都较高,在机构中也开始推行基本的服务规范,具备了较好的行业发展基础,正在迈入一个发展提升期,提高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目前总体状况来看,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服务,其专业化程度还很低。主要问题有:1、中小规模的集中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普遍达不到国家颁布的养老机构建筑设计规范要求;2、服务队伍专业化素质还不高。从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全区17家养老机构在册的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医生、护士、护工、工勤人员等)共有200名,其中医生14名(锁金护理院和门社区老年康复护理院两家就占了一半以上),护士22名(其一半也集中在上面两家护理院),护工94名。17家机构中有5家基本是以提供半护理和全护理养老服务为主的,床位数400多张,占了全区养老床位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大部分养老机构医生、护士和护工人员专业服务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大部分私营机构管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养老机构专业服务需要的营养师、心理辅导社工等专才在全区机构中更是普遍缺乏;3、从机构业务范围看,大部分机构目前还都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从老人的需求看,老人需要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三个方面,目前大多数机构软件服务还不能较好满足老人需求,人性化服务还显不足,个性化服务几乎是空白。4、养老机构缺少分类管理,不少养老机构混合收养一般护理、半护理和全护理老人,服务规范也比较笼统。目前按照市政策,养老机构主要是按照硬件设施档次分三级来管理和收费,还没有完全按照功能来实行分类管理和收费,尚缺乏按功能分类的专业服务标准。因为全护理、半护理、一般护理和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不同服务机构在硬件的配备、工作人员的配置、医疗设备及辅助物资(步行辅助器、轮椅等)等要求上是不一样的,不能进行分类服务、科学管理,需不同程度照料的老人就难以体验到专业化的服务。

(四)社区服务功能有待增强

目前及今后的社会化养老格局都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绝大多数老人是在家养老,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老人主干型家庭的日渐增多,老人对社区的依赖度、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大。近年来随着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靠居委会提供一些松散性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有限,队伍不稳定;按照千名老人300平方米的标准,社区老人公共服务、活动场所还有欠缺;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不发达,实体运作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与实际需求尚有脱节之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空间巨大。我区依靠政府买单服务而起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一是其专业化程度低于机构集中养老,二是服务面不宽,社区覆盖率、老人受益率还有待提高。

(五)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值得研究解决

共性的问题是福利性和市场化的矛盾问题。养老服务既是一项政府有责的社会福利事业,也是一个市场广阔的服务产业,如何在市场化发展的环境中,增强福利服务功能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现在政府基本不再兴建兴办养老机构,依靠资助政策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而市场化运行的老年服务机构将以盈利为目的,《劳动法》出台后,随着用工的不断规范,人力成本加大,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势必面临涨价的压力(目前养老机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物价部门按机构等级来核定基准价,机构有上下浮动20%的权限)。一边是低收入老年群体普遍住不起机构养老,一边是养老机构抱怨收费的政府定价偏低,如何保障政府扶持发展的养老资源能实现服务公平,有待从政策、制度等层面来系统解决。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值得呼吁,如老年康复护理院的公费医疗报销衔接问题。我区有医疗资质的老人护理院医疗服务不能享受到公费医疗政策,入住老人有公费医疗定点医院的,必须转诊定点医院治疗,在护理院发生的治疗费用不能报销,不方便入住老人。

三、加快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口急剧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政府和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我区养老事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社会化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可能不是全面的,但大都是典型的普遍问题,有些是初现端倪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将来以“2+4”、“2+8”家庭模式为主时代下的养老需求,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根据调研情况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从保障民生、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出发,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

区委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区社会建设向民生型发展的“五有”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实现“老有颐养”,这是群众所盼,社会所需,下一步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完善公共服务,壮大服务产业,逐步实现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具体来说,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加快为老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加强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和社区特点,制定布局合理覆盖、功能层次分明并具有前瞻性的设施建设规划,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同时顺应人口发展趋势,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可以考虑将民政、教育、卫生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缩小规模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场地用来改建养老服务设施,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融入居家养老服务之中。到“”末,确保实现养老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达到2.2%的目标,再用5—8年的时间,力争达到4%以上。

2、完善政策体系建设。首先要研究建立完善对低收入困难老人及家庭的养老服务救助制度。完善市区两级资助政策,变目前的单向资助机构为双向资助机构和老人,以解决养老机构福利性和市场化的矛盾,保障服务公平。应该看到,目前对机构的评估资助政策确实推动了机构的迅猛发展,但并未解决低收入困难老人住不起养老院的问题。居家养老政府买单对象只是针对高龄独居特困等有限老人群体,大量边缘老人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市场居家养老服务。建议在继续执行市区两级按新增床位数来资助集中养老机构的政策的同时,改革完善目前的机构营运补贴办法(目前的政策是市财政按照机构每收住一位籍老人给予每月60元的营运补贴,我区对机构收住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优抚人员等民政对象和老劳模、老红军等特定老人给予机构每人每月100元的补贴),变直接资助为间接资助,扩大资助范围,建议由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和慈善基金共同拿一点,设立专项养老救助资金,限定救助对象和条件,将钱按人头补贴到需购买养老服务的困难老人,这样既满足了困难老人的社会养老需求,也间接资助了机构。其次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助力度。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虽然是不需要建床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但同样是需要投入的服务实体,针对当前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落后于机构养老的现状,建议随着财力增长,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参照机构养老开办资助和日常营运资助的政策,加大对市场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助扶持力度,提高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满意度。

(二)分类管理,分层推进,提高行业专业化服务水平

提升软件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区社会化养老机构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是养老服务社会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建议:

1、对集中养老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按类别细化服务标准。建议从收养服务功能上对养老机构进行科学分类,将机构分为全护理、半护理、一般护理和混合护理四类,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设施和护理服务标准,根据设施和服务标准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改变目前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对所有机构的状况。

2、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首先要按照入住老人的护理程度,配足护工、医生、护士、后勤和管理人员;其次要按照国家老年护理员的培训标准,加强各类服务人员特别是护工的正规岗前培训和不间断的在岗培训,持证上岗率实现100%。第三要逐步在机构引进社工专才,填补目前养老机构老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服务空白。

3、在政府指导下,依托中介组织,建立机构服务监督和评估制度。评估、监督结果对外公开,使机构服务质量排名在业内外公开。

4、尽快制定并执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从机构法人条件、服务设施、服务人员配备、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设置、服务监督评估等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加以规范,使广大老人居家享受专业标准服务,推动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业高起点发展。

(三)依托社区建设优势,进一步增强社区为老服务功能

我们在社区调研发现,90%以上的老人更愿意在家庭养老,低龄、健康老人几乎都选择在家养老,但他们有走出家庭、融入社区的社会需求,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等诸多方面的社区服务需求。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迫切需要有完善的社区服务为支撑。我区是全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示范区,有先进的为老服务理念、一定的组织网络等工作基础,建议今后我区要依托社区建设优势,进一步增强社区为老服务功能,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结合新一轮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加快社区老年服务活动设施建设。巩固社区“星光计划”(民政部在全国社区统一推广,由福彩公益金资助,具有健康保健、文化娱乐、图书阅览、教育培训、日间照料功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成果,在新一轮社区硬件改造中,按照每千名老人300平方米的标准,扩大老年服务活动阵地。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养老服务项目

“银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据《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今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而劳动力人口则在波动中趋于下降,未来或出现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我国“4∶2∶l”家庭结构日益成为社会主体,由赡养老人引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我国老龄人口空巢化和高龄化这一形势严峻下,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凸显:一方面,社区基础设施相对健全,人力资源丰富,能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一方面,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就近养老方式,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下安享晚年,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然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和问题。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在老年人所属的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模式;是一种照料式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两大功能。

我国社区养老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些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多成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5620万人,比2011年底增加2159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9.1%。但就全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来看,发展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仍然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项目单一,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基层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繁杂,经费支出负担较重,且主要用于人员支出和社区日常事务支出,用于社区建设支出的经费不到总经费的10%,而用于养老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政府虽出台了系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不足,准入门槛较高,导致政策难以落实且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为继。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仅散见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指导纲要》等法律规范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标准不明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老年服务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形式化严重,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不仅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期望获得内涵丰富的精神生活。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和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仅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缺乏托老所及日间照料场所,即便社区自办了托老所,但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入住率低;社区养老服务过多重视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照顾,其服务多是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项目,忽视了老年人对沟通、娱乐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另外,许多社区虽有一些老年人娱乐设施和健康服务设施,但提供的服务项目少,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多没有;设施单一简陋,缺乏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难以满足医疗急救和专业护理的需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低,老年专业护理人才缺乏

一方面,社区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水平较低,而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者多为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养老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专业照顾,但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严重缺乏。此外,我国还未建立成熟的养老技能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浅析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受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在于社区养老服务筹资渠道单一,也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多元化供给,还包括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片面,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

(一)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从最基本的便利需求、医疗需求、家政服务需求到法律援助需求、临终关怀需求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都考验着社区的筹资能力。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既无法满足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需求,还会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也相对匮乏,福利的公益金2008年福利的总支出超过100亿元,但是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只有7亿,仅占总支出的6%。而民间资本虽然庞大,却并未得到有效的集中利用,政府出台的鼓励扶持政策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落实,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面临着资金和身份的双重困境。

(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不足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中很大一部分服务是由志愿者来提供的,我国常年开展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不过600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只是美国的1/6,且其中很大部分为在校学生,难以保证充足的志愿服务时间。调查显示,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多是低龄老人。其次,非营利组织是国外养老服务的另一重要提供主体,而我国的民间组织数量少,发育程度低,参与力度小。在美国,每160人就有一个民间组织,我国则是每5000人才有一个。最后,社区居民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养老互助。据调查,老人对社区的认可度较高,很大一部分身体健康且闲暇时间较多的老人具有提供社区养老互助的意愿。因此,地方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可积极引导,组织低龄老人志愿者与老年人形成养老互助小组,充分吸纳社区的闲散人力资源。

(三)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片面化、服务人员的低教育程度及缺乏专业培训则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照顾老人只需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多限于家政、清洁和探访等工作。服务对象则局限于独居、孤寡老人身上,辐射面狭窄。另外,社会上对照顾老人的职业缺乏认可,限制了医学护理专业及社会工作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去。社区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多由下岗职工组成,既缺乏医疗保健、心理学等专业素养,又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降,难以迅速掌握养老所需技能。此外,护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需要自己花钱报班,即便掌握了较强的护理技能,也难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极大地阻碍了服务人员寻求专业培训的意愿。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考

(一)拓宽社区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保障公民安享晚年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基层社区需要提供各个层面的社会性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大部分社区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经费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建立专项资金等政策保证基本的养老服务经费。同时,还应在社会上开展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活动,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鼓励社会团体、慈善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爱心捐款捐物等公益性活动,作为养老资金的补充来源。最后,政府出台切实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养老建设运营,创办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法规政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法规政策、健全的制度设计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因吸纳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长处而备受推崇,地方政府应从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整体布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地方政府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包括设立统一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标准,如养老设施的建设标准、养老护理标准、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要求、卫生医疗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此外,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制度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监督机制、志愿者服务制度以及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地方政府应科学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布局,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较老的社区,充分整合已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文化站、卫生服务站、老年大学、托老所等共同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同时,可适当将社区内的锻炼设备、社区通道等改造为成无障碍基础设施,满足老年人出行和娱乐需求。此外,还应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通过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内容,满足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仍需拓宽。一是要搭建老年人活动交流平台。老有所乐是衡量养老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社区应多组织创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站,开设各类文化班、兴趣班,鼓励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文学、书法、绘画、医疗保健、心理等课程,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增加日常照料服务,可成立日间巡视小组,重点看护有特殊情况的老人,不定时提供上门服务,了解并满足老人的需求。三是强化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充实社区医疗服务人员队伍,除配备全科大夫外,还需增加足够的医护人员,定时为社区老人提供身体健康检查及日常保健等服务。

(四)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打造社区养老专业服务队伍

一是实施专业化培训。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来自于失业待业群体以及离退休职工,缺乏专业素养,无法保证养老服务质量,且这一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政府可鼓励发展养老技能培训机构,组织开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其持证上岗。二是培养和选拔护理专业人才,吸纳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加强社区养老专业服务队伍建设,提供服务质量。三是鼓励志愿者参与,中青年群体是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力军,青年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高,但其提供的服务能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闻笛.民企投资养老需要爱心和智慧[n].中国企业报,2013(12).

[2]郑惠强.大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J].群言,2012(5).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任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8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1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的的意义

(1)社区养老机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老年人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理应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健康应当受到每个家庭的关注,受到各个基层单位的关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如果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正在发展的社区养老模式具有多重优势,会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快乐幸福,使其在这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安享晚年,这必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养老资源。开展社区养老,在社区中开设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日托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因此提供就业岗位,使下岗待业者能够找到服务的机会。庞大的老年群体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力量的,建立起老年人的互动平台,最大化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有利于老年人获得高质量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的收费一般较高,社区养老的收费标准更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可以使更多的低收入老年人也能享受到养老服务。在我国注重亲情和孝道的文化氛围下,家庭意义重大,是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老人情感的主要寄托。所以,我国多数老人都希望能够留在家中颐养天年。对于老人来说,在和谐美满的家中养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慰藉;留在家中,还能够更好维持老人的人际网络,便于他们得到各种支持。社区养老既能让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又能让老人留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获得心理满足。

2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减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利影响。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不断下降,一对夫妻不仅要抚养自己的子女,同时还要照料双方的父母,“四二一”的模式将给子女赡养老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作的流动性或者其他原因使子女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很多人是迫于社会工作的压力不能够很好的照顾父母,使不少人陷入“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这两种角色的冲突当中。

(2)有利于克服单纯机构养老的不足。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机构养老床位数难以满足需求。按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而我国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尚不及需求的1/12。老年人需要亲情交流、更需要精神慰藉,这些都是养老机构无法提供的。机构养老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需要政府、社会提供设施和专业服务人员来为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集中居住,还有日常生活的料理等等,

3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的可行性

(1)养老产业是一个与众多行业相关联的朝阳产业,产业链延伸甚广,包括老年人用品、养老金融产品、医疗保健、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同时,还能带动养老保险、老年地产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

(2)社区养老在我国已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我国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以便于社区养老的开展。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还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社区的养老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城市里社区的单位行政划分已经成熟,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和服务上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系统的管理体制,社区养老可以借助这种成熟的管理模式将社区养老一步推广,使社区养老进入到每个老年家庭。

(3)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逐渐得到拓宽,资金保障逐渐得到完善。我国的社区养老是依靠政府财政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政府积极拓宽资金来源:福利收入成为有力的资金补充。2001年5月,民政部出台《“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民政部及省级民政部门掌握的福利金的绝大部分即80%要集中使用于“星光计划”;社区企业税后利润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根据民政部2005年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对示范城区要求,居委会所办经济年产值的2%以上要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同时,区、街道、居委会所属社区服务单位年产值的6%以上要投入自身社区服务业和再发展。此外,还有社会慈善捐赠等。

4现阶段社区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设施缺乏,无法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城市中的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项目日渐增多,己不仅仅是简单的家政和护理服务,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但事实上,各地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看似提供很多的服务,实际上却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需要。并且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医疗网点条件差、设备不全、水平低。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和城市规划过程中,还没有更多的考虑养老设施的配套问题,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己经在一定规模的居民居住群里,不仅配备有一定规模程度的养老设施,并且这些设施已经是具有了综合服务性的功能,因此我国在这些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

(2)服务所需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缺乏信任。目前社区办公经费少,主要是靠自己创收和社会集资,要想开展好社区本身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已很困难,而作为社区工作之一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很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政府给的社区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和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也是不够的,资金供给明显不足。并且有些社区存在着管理不善和严重浪费的现象,甚至还有社区的管理者挪用资金的现象,使一些有志于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助的人士,不愿意把钱直接捐助给社区,资金问题正成为影响社区以及社区为老人服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服务队伍的规模小、素质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因为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偏低,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般都是低薪的人员,志愿者较少。并且,这些服务人员也基本上是四五十岁的下岗人员和外来女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更难期望它能在短期内提高和完善了,所以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需要我们极为重视。

5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措施

(1)扩大社区养老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我们现在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围绕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三大类,且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也就是说主要关注物质生活的帮困需求,精神思想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绝不能搞“一刀切”。社区除了提供家庭钟点工、老年应急服务、职业介绍、陪伴服务、家庭病床、心理咨询、托老所等服务供老人选择,还应对老人提出了的不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提供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社区要扩大服务的范围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福利设施,除了兴建新的公共设施,还可通过整合周边资源来完善设备,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2)广泛开拓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经费来源不能单靠基层财务补贴,而应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起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但我国政府现在还不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我们拓宽资金渠道,学习西方对于税收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关注我国养老现状,为社区养老工作提供资金援助。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福利,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长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

(3)扩大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我国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中出现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政府可以在继续鼓励下岗职工加入的同时,鼓励一部分农民工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维护社会的稳定,而年轻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的加入,可以为社区养老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充实的人才储备。同时,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养老服务行业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各大高校也需要开设关于老年学方面的课程,使青少年看清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了解和关心老年群体,为以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打下基础。此外,国家还要及时制定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方面的法律,使社区养老服务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规模小区养老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2014018)。

参考文献

[1]方秀云.社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5).

[2]吴燕民,金岩.社区养老的可行性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5).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9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法律问题;对策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②。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③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④。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

引导和政策落实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四、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尽管我国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积极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相关法律、政策、制度正在不断成熟,各地实践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一定能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缓解我国严峻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姚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李爽.浅议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4(15).

[3]袁妙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困境与多元共治发展路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4]涂晨铭.规范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法律制度[J].法治与社会,2015(12).

[5]李畅,于铎.“居家养老”模式的法理学探析[J].新西部,2014(12).

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篇10

1.城区老年人口基本组成。目前,城区户籍人口8.33万。其中,60~69周岁老年人5830人,70~74周岁老年人2988人,75~79周岁老年人1922人,80~89周岁老人1509人,90~99周岁老人188人,100周岁以上老人2人,空巢老人1371人。

2.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情况。城区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公办敬老院1个、民营康复护理院2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老年人助餐点1个、“居家福”养老服务站3个。符合“居家福”虚拟养老服务条件的政府援助对象7人,补助对象530人;其中接受虚拟养老服务的政府援助对象3人,补助对象479人(要求自费增加服务项目40人),纯自费15人。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精神,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个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物资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区养老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全面加快养老机构建设、丰富养老服务设施、拓展为老服务功能,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形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设施先进、投资多元、服务规范、人民满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4年,“居家福”虚拟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所有社区建有老年活动场所,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不断健全养老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尊老为老氛围,加快实现“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老有乐养”转变。

四、主要任务

1.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1)“居家福”虚拟养老服务站:城区在“居家福”试点基础上,将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逐步优化推广“居家福”虚拟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由政府引导、信息依托、专业支撑、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体系。结合品牌服务建设,进一步拓展“居家福”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保姆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为城区老人优先提供健康咨询、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康复指导等医疗保健服务。

(2)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加快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日常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2014年在美之雅和天韵社区增设2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3)助餐点:加快为老年人提供场所配餐、上门送餐服务的助餐点建设。在华村苑结合“喜事堂”功能建设综合型助餐服务示范点,并配套设立南区、天韵和美之雅社区等3个助餐点。

(4)老年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快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改造工作,各社区均设有老年活动室、健身室、阅览室,并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定期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整合资源,在苑北社区增设老年活动中心。

2.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养老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

(2)倡导养老志愿服务。扶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积极开展志愿义务服务活动。鼓励倡导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带头参加养老服务志愿活动。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健康老人参与志愿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

3.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机制

(1)落实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经费补贴、床位运营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补贴、养老援助对象补贴政策、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激励政策、老年服务机构税费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

(2)建立养老机构监管机制。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建设,严格按照建设质量标准开办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机构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行业规范标准,健全完善各类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建立养老机构监管和年检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业准入、退出、投诉、受理、奖惩等机制,切实提升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3)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评估组织模式,以保障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核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第三方社会组织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机构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评估。一方面加大宣传引导,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提升评估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信力。

五、实施步骤

1.部署落实阶段(2014年1-3月)。制定《城区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议案办理实施方案》,成立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

2.推进实施阶段(2014年4-9月)。召开工作动员会议,全面部署议案办理工作。各职能部门根据责任分工,按照时序推进议案办理工作。加强与区人大代表、提案人的联系沟通,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检查议案办理工作进展情况。

3.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11月)。对办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汇总办理意见,形成书面材料提交区人大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

4.深化完善阶段(2014年12月及以后)。人大代表、提案人将对议案办理工作进行“回头看”,对继续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城区各职能部门要继续组织实施养老服务各项工作任务。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城区管委会主任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开展议案办理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任务,认真落实相关措施,注重整合各类资源,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支持配合和沟通协调,全面推进议案办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