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4:33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我常常告诉学生如果没有中世纪罗马的顽童把两个透镜放在一起的发问精神,人类就没有望眼镜、显微镜的发明;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问为什么,就没有“万有引力”说;如果没有瓦特研究壶水滚沸,就不会发明蒸汽机……这些人类原以为异想天开的成果,正是可贵的发问精神的结晶。

1.发现问题。让学生从题眼、文眼、关键词、中心词、重点段、过渡句入手,从预习、自读提示入手质疑,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家庭、社区及周围环境中寻找问题,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在师生共同讨论下,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经过不断引导而螺旋上升。

2.解决问题。①找,找资料和工具书;②读,读课文并结合实际来分析体会;③问,问老师、同学、家长和周围的人。④听,听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参与讨论。⑤做,做批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一般性问题,如字、词,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关键性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与课文重点、难点相联系的问题可按教学思路逐步解决,从中培养学生独立钻研、主动探索的能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简单,除政治原因外,有的说可能是经济原因,因为朱先生是穷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家庭发生了经济危机;有的说可能是文化原因,因为朱先生是文化名人,一方面他受到“文化围剿”比较厉害,应该有孤立无援、愤懑不已的感受;也有说是家庭原因的,甚至于有人说到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如果提高一个层次,把它形成一个小课题的形式,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有了这些“问题情景”以及从中产生的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强大的求知内驱力就自然得以激发和形成,阅读研究就变成了学生的自觉和积极行为,老师的职责不再是无奈地“督促”,而是愉快地“参与”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与探索,在发现中产生创新的意念与灵感。

二、巧借中心问题,唤醒科学创造思维力

所谓“中心问题”,指的是能够贯穿全文,紧扣文章中心,并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问题。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发掘中心问题,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例如,学习《变形记》后,我要求大家在所读过的文章中,寻找这种变形。搜集变异的例子,并整理成文。下面是一学生《我看变形》的片段:

杨朔的变蜜蜂,成名之子变蟋蟀,苏轼的乘风归去,别里科夫的“套子”,托马克斯笔下的种种怪异,同克里高尔变异成甲壳虫,同类。朱自清进荷塘,争取片刻的淡淡的喜悦,是因现实生活的困惑,生存空间的压抑;李乐微《我的空中楼阁》渲泄的情绪与此同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因生存的困境与文化的困境而使他最终走向海市蜃楼。也和顾城《远与近》表现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个体的人是孤寂的,而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有着神似之处。

这样的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练习中,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广开思路,从多种尝试中选出最佳方案。学习课文或做习题时,要求学生不能死钻一窍或不经周密考虑而草草了事,要审时度势,使思维合乎逻辑规律。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2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和五大构成要素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我国教育学者在科学素养含义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会关于科学素养发展的经验得出: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五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构成,这几大要素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影响的有机整体。在这五要素中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科学能力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是核心;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时刻谨记自身的使命,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语文的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培养科学素养是时代的要求。2003年中国科协公布的最新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98%的人具有基本科学素养,与2001年的1.4%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从

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1999年就达到8.4%。这需要我们广大有责任心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适当的时机加以介绍或讲解以此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素养是关乎综合国力和综合素质的大事。综合国力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着国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在最初学习之始,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为将来良好的生活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科技决策。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公正和民主素质培养的基础。文化知识需要传授,科学素养需要传播与“教化”。小学语文老师必须从观念上明确科学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教师应该精心预备教材

备课时老师要以科技兴国为己任,认真钻于教材,精心设计,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爱国情感。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科种子”萌芽的温床,语文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2.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和拓展教材

教材虽是死的,但是教材内容却是灵活多变而富有生命力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善于通过教材本身去挖掘教材所隐藏的内涵,进而拓展教材的深层意义,以内容为载体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去学习接受新鲜的事物。

3.教师需要不断的创生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教材。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在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作为老师平时应多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在适当的时机加以介绍或讲解以此来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会像一束阳光暖暖地照耀学生的心田,为种子的发芽提供适当的温度。

4.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基本内涵提升途径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素养。一个人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欣赏、鉴别、吸收和表达,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可以说,语文素养不是靠简单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所能获得的,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因此,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明确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应该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几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①学习语文知识。要让学生学习好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素养。②训练语文能力。能力就像素养的窗口,透过能力这个窗口,一个人能言善辩,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往往被人看做是具备语文素养的标志。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地训练好阅读、欣赏、表达等能力。③开发基本智力。基本智力包括观察、思考、联想、想象、记忆等,这既是教育的各个层面共同承担的任务,又是语文教育自身应负的责任,而且基本智力的开发,就已经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④积累社会文化。在学习“双基”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学习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受到熏陶,丰富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⑤陶冶情感人格。我们所说的“情感人格”,就是常说的“非智力因素”。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五个方面的内涵便构成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明确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

明确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强化语文的再认知功能

我们所说的“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地理学科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获得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方面。语文学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础能力,获得语言能力;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的能力。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只有扎实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进行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的外壳――语音,而且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而且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生的成长无不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它才具有了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所以,叶圣陶强调:“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只有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才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发挥语文的表情达意功能

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语言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具备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除了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不会概括段意,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重复唆。这些现象恰恰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且反映出学生的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的缺乏。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等方面,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该被称为表情达意和审美的工具。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进一步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等功能,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重视语文的发展思维功能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4

关键词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14-0037-03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简称文科高职)主要涉及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法律等现代服务产业,主要是针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其培养目标是为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文科高职将综合素质教育观融入职业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实施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同步培养。符合现阶段高职教育提倡的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位一体”的基本目标。

文科高职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大学语文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骨干课程,二者的完美对接既是文科高职的现实需求,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全面提升并以之奠基学生人文底蕴的有利契机。

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分析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等多重功效。大学语文肩负着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重大责任。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语文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工科高职院校几乎不开设大学语文,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等文化类课程;文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或者是在某些专业开设,或者是以公共基础课形式开设,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大学语文,也存在定位模糊、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材没有针对性、师资缺乏等诸多问题。

二、文科高职视域下大学语文的课程观

(一)学科意义——重在实现对“人”的关注

从哲学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价值论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课程是教育客观性和主观性要求的价值呈现。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开设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往往取决于诸如专业需求、学科特征、能力体系等顶层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引导学生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促进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尤其在“强技能”与“厚基础”同步并重的文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不应对立、冲突,相反应统一于文科高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纠正基于工科高职的“流水线”式人才培养的认识偏颇与工具化倾向,并将完整的“社会人”的品格需求和岗位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作为本质要求,重点强化职业化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更具活力地运用技能、适应岗位以及实现知识迁移。

(二)课程目标——指向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培养

从课程的实践论思维角度看,高职院校课程的开设前提是遵循岗位、项目或任务来设计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要求,但大学语文课程从狭义上讲基本不涉及学生的专项岗位技能。其定位在于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语文与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为学生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识教育奠定基础。因而,大学语文绝不是简单的语言或文学作品学习,而是在知识累积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向学生的精神启蒙、思维创新、人格塑造和理想激发等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核心思路,大学语文属于“素质教育”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等多种能力的复合职能,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大语文”课程。因此,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大学语文,必须确立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将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淡化理论教学体系,加强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的指导,在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同时,进行知识性和职业性的养成训练,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追求经典、高雅和理想

大学语文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优美、和谐、崇高和爱的因素,让他们在日渐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育自己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饱满的热情、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体验唯美的经典文学。

三、文科高职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凝练课程教学理念,丰富学生职业化的文化内涵

大学语文“边缘化”、“受冷落”的现实,反映的是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其根本在于对大学语文的目标、指向、价值等观念和态度的偏差。文科高职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更应在实现对“人”关注的课程建设维度的指导下,进一步把握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廓清师生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观念,进一步凝练课程教学理念。大学语文应该在强调实践性知识观的同时,更加突出大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复合职能的提升,更加强调内容上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时间上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方法上交互性与开放性的结合。针对文科高职学生的学习、交流、表达和发展的岗位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大学语文课程应更加强调丰富学生职业化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与职业迁移能力需求。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5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素质

中国分类号:H319

一、"语文素养"概念的出现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提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表述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2001年实验稿的基础上变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可以看出,在2001年之前的教学大纲中,"语文素养"表述简单,内涵较为集中,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水准,具体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的了解与欣赏能力、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等。而之后的内涵相对宽泛,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几乎涉及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方方面面。

二、关于"语文素养"的争议

自"语文素养"一跃而为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之后,语文教育界对它内涵的探讨可谓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但从总体上看,争议的焦点在于'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作为一个新概念出现的价值"。

有人在分析蔡元培的"语文素养"观时认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中的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语文的素质和修养,包含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又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美育素养四个方面,其体则综合体现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人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也都成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中蕴含的科学素养,则主要指学生科学地理解语言的观念和知识,科学地把握语文活动的规律,具有理性的科学情感、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科学的潜能。"

三、"语文素养"概念辨析--与"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对比

有些研究者提出可以用"语文能力"或"语文素质"取代"语文素养"。对这三个词语进行辨析,有利于更好地确定这一概念的合理性。这三个词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素养"三个词对语文课程内涵的涵盖力上,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三个核心词作一番考察。

"能力",《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力量";《心理学大辞典》解释为"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可见,"能力"是能胜任某任务或活动的心理特征,带有较强的功用性。

"素质",《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亦指素养";《心理学大辞典》解释为"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中国大百科全书》还指出: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其缺陷会造成能力发展的障碍"。可见,"素质"主要指先天的禀赋,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

"素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涵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修养"的义项有二:"一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可见,"素养"就是通过平日的修习、教育、培养而成的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准和正确的态度。

由此看来,上述3个词相互之间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语文能力"带有较强的功用性,语文课程中的许多非功用性的内容无法进入它的视野,而"语文素养"则是一种综合应用水平,能够涵盖"语文能力"所无法承载的内容,它更加重视整体性。

四、"语文素养"内涵的界定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所应具备的水准,必须能够体现"语文"的特性,必须由"语文"而"语文素养',我们分析"语文素养"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语文",然后以此来确定"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所应达到或具备的一种水准,主要体现在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和能力上,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包含了语文情感、语文意志、语文兴趣、语文习惯等心理要素。

参考文献:

叶丽新.管窥语文能力培养意识的发展.中国教育学刊[J].2004(7)

2王松泉、张彩霞.蔡元培的语文素养观.语文教学与研究[J].2004(9)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6

关键词:高职语文语文教学基础学科文学

引言

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研讨中,许多专家学者从语文课程主要任务、培养目标到高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围绕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人文素养等核心问题来探讨。笔者归纳教育理论得出: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及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2]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起步较晚,客观的各种条件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借鉴教育案例使得发展很快,但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目前,语文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偏差,亟需加强对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视,推进教学改革。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在提高语用能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职能,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高职语文课程已达成共识。在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地位不高,学科要求不明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里所占据的教学时间少、地位低、规模小、教学单一。在已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开设语文的部分院校里,语文教育的效果也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从而影响高职语文课程的完善和发展,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引领高职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道路,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高职语文既是具有基础和工具特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带有人文性的学科。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也深刻地意识到高职语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语文课程应该是覆盖在其他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文学、语言、人文、专业等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的“语言桥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反馈到其他的学科中去。反之亦然,不同专业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学生陶冶心灵最大的感染是通过语文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不仅具有语言表达的工具性,而且还具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功效。

语文是高职教育中一门文化基础课,笔者结合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际调研显示:学生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仍然缺乏,需要系统的语文课程学习和未来需求,高职语文地位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进行完善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中要融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结合构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3]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学改革内容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职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语法、文学阅读、写作与语言表达的培养,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内化为有一定高度的语文涵养。广义的来讲,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不断地学习,吸收、消化人类优秀文化,并反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文素养是一种通过语文学习来体现出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已经迫在眉睫。据文学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经典《周易》中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人文”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长远发展的终极关照。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依然盛行机械形式的训练,类似纯技术的知识灌输,忽视了陶冶情操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减少了激发灵感与创作的培育,从而失去语文课的独特魅力。[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形式,使得他们更注重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对高职学生的定位是实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养的教育体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高职语文的教学功利化倾向于边缘化地位的问题,不仅影响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语文基础课程,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语文学科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加强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提高人文素养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样化形式,又要用优秀文学篇章成果滋养学生心灵层面,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

此外,高职语文课程的教材应更多地丰富文化内涵,使现有的材料充分发挥文学性内容在人文精神领域,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相应的补充教材的专业语言。[5]并做到以下几方面:重视文学阅读课程,这使得教学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阅读;营造轻松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指导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真实感受,选题要有针对、有主题。把写作与生活感悟相结合,把公文写作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个人的思辨意识,学生课余把有意义的人生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努力寻求高职语文文学培养的施教策略:语文老师教的以身作则、实施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练习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至于教学评价和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语文的工具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质,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用能力的课程,在众多学科中,只有语文课程是明确承担这种责任的。[6]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由教师口授逐步到自学过渡的阶段,其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超越中学阶段,因此,重点是掌握学习方法与培养综合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是具有连贯性质的、多年积累的课程。学生的语用水平直接决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都需要语文课程的教育。因此,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必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工具的积累学习。

高职语文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文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表达、理解和沟通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出语言规律、聆听或阅读大量文字材料、运用语法知识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生成新的语言材料的必备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创新能力”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的本质是语文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研究语言”的本质是发现与创新语文规律的,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语文基础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是通过积累具有鲜活的个人色彩,然后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就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应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言“君子不器”,语文基础教育不是“制器”,学校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4]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输往往徒劳无功,教师应扮演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中营造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变化多样的意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有效地去感受课文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

结语

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悄然兴起,从课本内容的选材到课程安排设置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突破和创新,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准确定位,通过实践卓有成效。高职语文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具有专业技能类课程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语文课程的形态是多元化的,并且拥有无限多的课程资源,这就决定了这个理论和实践“学问之路”的领域是个无尽的宝藏。因此,语文教学改革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执行者和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在职业类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路上大胆创新,课程内容上体现综合能力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完善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谭少元.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3(2).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何惠.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探析[J].语文建设,2014(03).

[5]张益萍.现代文学名人入选高职语文的必要性分析[J].语文建设,2014(11).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养提升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新时代下的人才竞争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人文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人们重视。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素养”的解释如下:“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等的总合。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知,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具体说来,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气质、修养和人格,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二、英语教学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更是一个了解文化、提高素养、拓展思维的过程。学习外国语言,掌握其技能,了解其文化,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更频繁地接触和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而言,英语教学更是一个跨文化底蕴积累与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仅仅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重视人文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它不是只为语言教学而教学,或只为等级考试而教学,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的确具有交流功能,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是改变他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英语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关心他人的人、敢于冒险和均衡发展的人,这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全吻合。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及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并在课堂教学和各种考试的辅导培训上加大投入,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工作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与人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养的问题。因此,人文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和优先地位。

人文素养已成为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长久以来,人文素养培养的任务总是落在语文学科上,多年来,我国的人文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缺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英语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英语教育也要体现人文精神。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片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一些批评,这是因为英语教育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进一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所谓的给英语教育“降温”。

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学中的决定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留出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坚信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时刻体会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与关怀,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情感上信赖老师,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有效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利用课本资源,注重文化渗透,拓宽学生视野。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充实与提高。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学习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蕴含在教材文化背景中的人文内涵,在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8

关键词:高职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特征

引言

在高职语文科目发展探索中,有很多教育家基于语文科目的重点任务、培养目的以及和语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联,围绕怎样深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表达技能、文学技巧、语言水平、人文素质等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笔者总结了相关教学观点得到以下结论:高职语文教育改革与培养目标在培养与提升高校生语言能力及沟通水平上意义重大,教学中包含阅读、行文、口语等诸多层面的技能;目标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多方面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1]所以,高职语文这门功课对大学生未来前途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我国千古文明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其肩负了传扬华夏文化、陶染道德品质、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假如高校语文课程没有很好地开展,那么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光辉璀璨的文化就难以传承下去,因此它是承接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主要途径。从语文自身属性角度而言,其具备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语文是这两者最大程度融合的科目。[2]语文的工具属性具体展现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当中,深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大学生理解水平,对于他们综合技能的开创与解析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语文在别的科目教学中也同样发挥了重大影响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实践中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语文最根本之特征是人文属性,它的工具属性除了给其他科目发挥功用之外,同时也是展现人文属性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只有在对某篇具体文章当中的文字、词汇、语句和整篇文章含义分析解读以后才能感受到这当中包藏的内涵,深入阅读之后才能达到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目标。[3]

高职院校中所涉及的专业科目都无法脱离语文学科的影响范围,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其他科目当中,这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而语文科目的教育就是一个技能培养与别的科目舒畅沟通的承载途径。除此之外,语文科目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陶染情志与提升审美能力也有着关联。中国文学从古至今都很注重提升情操与修养,现在高职院校语文科目仍然具备这类功用,语文科目教育的意义并非局限于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深刻的是提升文学素养,即精神觉悟上的提高。高职语文教育在情致、道德等人文素养上是不可替代的学科,它可以把很多重要精神渗入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关课程中,进而令大学生更易受其陶染,最终接纳它。高职语文教材中许许多多美好的文本和诗作也可以提升高校生自身审美与综合素养。

二、高职语文科目教育中的现状

为了使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更好地发挥其人文精神价值,我们仅仅意识到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重大意义还不够,还需要基于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里的现实情况,只有对目前状况展开充分的解析,才能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透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中的语文科目教育现存的诸多劣势以及现状亟需解决。

(一)高职院校语文科目逐渐变为边缘科目

目前,高职院校里的语文科目存在逐渐变为边缘科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状况:全世界非汉语国家研习汉语的总人数已经在3000万以上,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五百多所院校设立了汉语科目。但是在我国高校里,语文学科却未能引起相应重视。此外,在整个教育系统当中,外语与语文这两个科目的比重持续失调,后者占据的比重逐渐降低,一直到高职院校教育系统里,外语占据的比重业已大幅超越语文。第二个现象在非汉语言专业里展现得更为显著,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边缘化趋势使人不得不担忧。

(二)高校生对语文的应用不是很熟练,学习兴致不高

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语文基础科目,可是学习多年后,在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缺乏现象,对文字的使用表现出逻辑上的错乱以及词不达意。尤其是理科生,在语言表达技能上更显得贫乏,这类现状在他们的毕业论文中得到具体展现。有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论文时,即使自己大脑里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却仍然无法落笔,这种状况给高校语文科目教育敲响了警钟。

(三)语文科目教育看重理论,缺少对实践技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时,只看重基础知识的解析,极少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公文技能的实践与提升,这令整个语文科目的教学显得非常呆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无法提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是片面的看重语文工具属性而忽视其人文属性的行为,对文本每字每句的解析仅能够把基础知识教给大学生,却无法令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的提升效果不佳,令学生无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抹杀了他们能力提升的可能性,最终让语文科目教学没有办法施展出其功用。

(四)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在理念上较为落伍,教学内容单一

现在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依旧延续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不论教师还是课本研发,都没有很好地贯彻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只能令高校生提不起奋发学习的劲头,教与学的热情减少将使得语文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依旧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陈旧的授课模式使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不积极。这样一种上课与考试方式,无法令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达到培养精英的目标,甚至妨碍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类情况对那些将要迈入社会大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对其就业以及继续深造十分不利。上述原因均为高职院校语文科目的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和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对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研发就成为必要环节。

三、高职语文教育应对策略探索

《大学语文》是高校除汉语言课程以外的一门公共必修教材,这门课程对于高校生提升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的语文科目教育并未实现这种价值,基于上文对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的分析,并从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影响和实际情况出发,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革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朝多元化发展

上语文课时,融合文本并且充分运用多元化知识渗透,给学生创造贴合实际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快速转变成综合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有关语文相关能力的研讨会或主题演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这类教学活动可包含研习重点作品、报告及探讨其他同学的观点。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改善原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透过实际的师生互动,还能够很好地培养技能。透过多种能力的模拟实践,积极调动学生表现的热情以及学习的兴趣,令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用。

(二)对传统教育观念予以变革,凸显语文科目的人文属性

不能把语文只作为一个独立科目简单看待,它是其他所有学科的表达基础,是将人文精神深入其他科目里去的大科目。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间接学到其他科目中的知识,反之也是如此。科目间是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高职语文不仅具有工具属性,还含有人文属性,它是这两类属性的融合。

语文是高校教学里的基础科目,在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观点引导之下,实际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着重于专业课。这类轻人文、重思维的情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书面写作技能与口头表现技能十分贫乏,这就需要语文科目的研习以及锻炼。[4]如果要改善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教育观念就需要予以变革。变革里需要引进“素质教育”,融合创建、发扬人文精神,令两者深入融合,将科学和人文予以整合。

(三)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素养,努力创新

高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的品质与水准有着关键影响力,在保障教师专业素质条件下,才可以讨论教学观念以及方式。[5]在当下,国内高校语文教学正展开改革,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对科目改革成功与否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需要看清楚实际情况,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对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的侧重点予以重新定位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突破只看重理论知识灌输的现状,这种忽略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方式亟需改变,应该主动探寻可以提升高校生综合素养的教育方式,例如开展“演讲与口才”“写作与文章鉴赏”等相关课程,令语文课堂的45分钟得以高效利用,在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给跨入社会做足功课。此外,高校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师需要在基础教学之外,努力探寻提升课堂效率与品质的教学方法,极力营造最佳的教学氛围。在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借助高科技辅助教学,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令高职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多姿多彩。语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宋文芳.论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2(24).

[3]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人文价值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中各个学院的必修课,英语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感受英语文化,接触人文知识,充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下大学生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的指出,大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与技能课程,更是提升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学科,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应该要感受语言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素养,让学生感受语言知识的魅力,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长远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讲教学目标放在学生个人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让学生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学习的长远动力,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价值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文件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方面的教育,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与什么能力,这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国家与民族的综合竞争力。人文教育主要是在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逐渐提升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的挖掘学生的认为素养,在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学科。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时候,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若是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为精神没有办法被有效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基础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只是助攻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色彩,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缺乏重要的动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各个专业往往只是注重自己专业的专业型,认为大学英语只是公共课程,与自己专业得教学目的不相符合,英语教学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不清、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内容缺少稳定性,仅仅为了考试与学分,英语教学常年的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得不到提高。最后,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学英语成为教学中的边缘化学科,学生不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热情也比较低,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比较差。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效的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向外传播,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根本的问题所在就是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向外传递,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的文章与内容,都是展现优秀的西方文化,展示西方文化中哲学的向,其中的真善美、博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需要高度重视英语教学,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

2.找准学科的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又√嵘学生的审美精神与人文素养,还可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因此各个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或者是各个专业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各种元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目的,逐步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找准学科的定位。

3.创新教育教学的思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英语教学实践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统一,逐步提升学生的额人文价值,充分发挥出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均衡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构建有序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人文精神出发,拓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经典英语作品,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需要逐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实施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典范,用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从新课程理念的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0.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篇10

关键词:体育人才培养语文教育

引言

随着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平,还要有符合需要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在对体育人才进行相应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还要对其各方面素质进行有效地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语文教育能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够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和提高。这不仅能够使其相应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对其在实际交往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方面的能力有相应的帮助,对其进行相应的交流沟通有着直接的帮助。

(二)语文教育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育中所选用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大都是贯穿古今中外的经典,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和开拓其视野有着相应的作用。这也能在丰富其精神世界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有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三)语文教育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还能够在相应的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相应能力的提高,还能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和发挥,从而促使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发挥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体育不应该只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一种外在形式,但由于当前体育教育的局限性,很多体育人才都往往缺失相应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没有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健全发展。此外,一个体育人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技能和优秀的个人素质,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因此,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语文教育,以使相应的体育人才能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相应的完善和提高。

(一)用语文教育培养体育人才的语文能力

首先,语文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也能通过相应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活动,如写作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其次,语文课程中的相应内容,如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体育人才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其对专业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从而推动体育人才的培养。

(二)用语文教育培养体育人才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不仅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关注其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经典性,其对人才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相应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语文知识,既可以了解相应的人文风情,还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人生感悟。这些语文内容的学习,会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大的丰富,使其在人文方面的积累不断增加,从而使其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使其在专业学习中关注体育技能,也会关注到相应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有助于其成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人才。

(三)用语文教育丰富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

首先,语文学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比较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也会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其中。这不仅使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使自己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还能使自己在人文素养和创造性发挥等发面有良好的表现。

(四)用语文教育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

体育人才不应该只具备优秀的体育技能。语文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还有利于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如何充分发挥体育人才培养中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重视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在培养体育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首先,学校领导要将语文学科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重视其在对体育人才的基础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在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重视,不能因为其他学科而减少语文学科的课程。此外,教师和学生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讲授和学习,使语文教育对培养体育人才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其教学素质对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其次,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我修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语文教学能力,使自己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相应的教学技能,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教育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三)充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学的效率,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对语文教学的效率有着相应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发挥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能提高相应的教学效果,也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他方面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相应地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相应的锻炼。

(四)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的安排

语文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也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应能够适应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依据学生的相应身心特点和专业的需要而编排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能够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应能够保证质量。优秀的教学内容才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也才能够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五)完善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传统的考察形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反应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相应水平,也不利于语文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应不断完善,在考察相应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其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只有将这些能够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水平的相应指标进行结合,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体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对其专业素养的提高,还要对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人才有相应的综合素质。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在对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语文基础素养和能力,还能使其在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语

参考文献

[1]吴洁琼.探究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以体育人才培养为例[J].语文建设,2013(9):18-19.

[2]沈姝媛.和谐教育下的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9-130.

[3]关鸿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