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4:37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1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2

关键词:微分相关理论;全微分;隐函数;比较静态分析;非目标静态均衡;目标静态均衡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04-07

微分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在经济分析的众多领域它都作为方便而重要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诠释和检验经济模型。其在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中的运用即是明例。比较静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区域。它涉及两种与不同参数值和内生变量相联系的不同均衡状态的比较,主要解决均衡移动问题。弥补由于调整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若期间某些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在特定静态分析框架中决定的静态均衡在它最终达到之前就失去其实际意义的不足。本文将对微分相关理论在比较静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微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

(一)一元函数微分

设函数y=f(x),在数集X?哿R上有连续的n阶导数,记为f?奂Cn。则

1.y=f(x)的微分记为dy,且dy=df=f′(x)dxdx≠0(1)

其中,f′(x)=■■,Δy=f(x+Δx)-f(x)。

2.f′(x)的几何意义是曲线y=f(x)在点(x,y)处切线的斜率。

3.y=f(x)可微?圳f′(x)存在?圳Δy=f′(x)Δx+o(Δx),其中■■■=0。

当Δx很小时,Δy≈dy=f′(x)dx,dxΔx(2)

4.无论x是自变量或x=g(z)为z的可微函数,dy=f′(x)dx恒成立,此性质称为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5.若在区域(x1,x2)内f′(x)>0,则y=f(x)为严格增函数,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向右上方倾斜,可简记为■;若在区域(x1,x2)内f′(x)

6.y=f(x)的n阶导数(n∈n+),记为f(n)(x)■。

其中f(n)(x)■f(n-1)(x)(3)

(二)多元函数的微分

设y=(x1,x2,…,xn),(n∈n+)有连续二阶偏导数。则:

1.dy=■■dxi(4)

称(4)式为y=f(x1,x2,…,xn)的全微分,其中■为将xj(j≠i)视为常数时y对xi导数,称为y对xi的一阶偏导数。以下符号可通用■fifxi■f。又称■(■)=■为y的二阶偏导数,记为fxixjfij。当i=j时,称为二阶纯偏导数,记为■,当i≠j时,称为二阶混合偏导数。

2.当xi=gi(x)且gi(x)可微时,有:

dy=■■dxi=■■■dx?圳■=■■■(5)

称■为y=f(x1,x2,…,xn)对x的全导数。

(三)隐函数的微分

1.n元函数集的雅可比行列式

设有具有n个变量的n个可微函数集:

yi=fi(x1,x2,…,xn)(i=1,2,…,n)(6)

其中fi表示第i个函数。则:

dyi=■dx1+■dx2+…+■dxn=■■dxj(7)

记■=y1y2■yn,J=■n×n,■=x1x2■xn则d■=dy1dy2■dyn,d■=dx1dx2■dxn

(7)式可表示成矩阵等式d■=Jd■(8)

n阶方阵J=■n×n■n×nfijn×n(9)

称为函数集(6)的雅可比矩阵。同时称J的行列式|J|为函数集(6)的雅可比行列式。

2.隐函数定理

形如y=f(x1,x2,…,xn)的函数称为显函数;形如F(y;x1,x2,…,xn)=0的函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称为隐函数。

定理1(隐函数存在定理):

设函数方程组Fi(x1,x2,…,xn;α1,α2,…,αm)=0(i=1,2,…,n)(10)

其中n,m∈n+。若方程组(10)满足:

(1)对所有的变量xj和变量αk,函数Fi均具有连续偏导数。j=1,2,…,nk=1,2,…,m。

(2)在某点(x10,x20,…,xn0;α10,α20,…,αm0)满足方程组(10),且在该点的雅可比行列式■n×n≠0,则存在一个以(α10,α20,…,αm0)为心的邻域∑,在此邻域内,变量x1,x2,…,xn是变量α1,α2,…,αm的函数。这些隐函数满足:■(11)

对邻域∑中的每个m维数组α1,α2,…,αm,它们也满足方程组(10)——因而在此邻域中使得(10)成为一组恒等式。而且隐函数f1,f2,…,fn连续,且对所有的α1,α2,…,αm具有连续偏导数[1]。

3.矩阵■n×m的求解公式

在隐函数存在的前提下,对方程组(10)进行全微分,得

■■dxj=-■■dαk■■dxj=-■■dαk…………………………■■dxj=-■■dαk(12)

显然,(12)式等号左端可以写成■n×nd■=Jd■(13)

而(12)式等号右端可以写成-■n×md■=-Cd■(14)

其中C=■n×md■=(dα1,dα2,…,dαm)t

再注意到

d■=dx1dx2■dxn=f11f12…f1mf21f22…f2m…………fn1fn2…fnmdα1dα2■dαm=Bd■(15)

其中fjk=■,B=fikn×m。于是有JBd■=-Cd■(16)

由隐函数存在定理的假设,雅可比行列式|J|≠0。故知雅可比矩阵J为可逆矩阵。对式(16)左乘J-1得:

Bd■=-J-1Cd■

由d■≠0的任意性,可知B=-J-1C

即■n×m=fikn×m=-J-1■n×m[2](17)

是我们所要寻求的隐函数导数用矩阵表示的公式。

特别,当n=1时,J=■。若■≠0,则:

■=-■■■■■(18)

当n=1且m=1时,有■=-■(19)

二、在非目标均衡比较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非目标均衡是指模型中的某些相反力量——譬如市场模型中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国民收入模型中的注入与漏出——恰好处于彼此相等、相互平衡的状态,因而排除了进一步变化的趋势。这种均衡的实现是这些力量非人为平衡的结果,不需要有关参与人有意识地努力以实现特定目标。下面我们通过对较典型非目标均衡模型的比较分析,展示微分相关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市场模型的静态比较分析

1.线性模型的分析

考察单一商品市场中的线性供需均衡模型。该模型由以下三个方程描述:

需求方程Qd=α-βp(α>0,β>0)

供给方程QS=-γ+δp(γ>0,δ>0)(1)

均衡方程Qd=QS(市场出清)

由均衡方程Qd=QS=Q,得到方程组

F1(Q,p;α,β,γ,δ)=Q-α+βp=0F2(Q,p;α,β,γ,δ)=Q+γ-δp=0(2)

其中Q,p为内生变量。这是一个以Q,p为未知量的线性方程组:

Q+βp=αQ-δp=-γ?圯1β1-δQp=α-γ

|J|=F1QF1pF2QF2p=1β1-δ=-(β+δ)

|J|=1β1-δJ-1=■J*=■-δ-β-11

?圯p*Q*=■-δ-β-11α-γ=■βγ-αδ-(α+γ)

?圯Q*=■(αδ-βγ>0才有经济意义)p*=■

(Q*,p*)为平衡点,这里Q*,p*为α,β,γ,δ的显性函数,可以直接求得比较静态的八个偏导数:

以上偏导数大于零,指明两者正相关;偏导数小于零,则告诉我们两者负相关。

现在运用隐函数定理解这个n=2,m=4的隐函数方程组的比较静态导数矩阵。F1,F2有连续二阶偏导数显然。在均衡分析中一般总是假设初始均衡点存在(否则无比较意义)。因此,验证隐函数存在条件的主要工作是验证雅可比行列式|J|≠0。

前面已经计算过|J|=-(β+δ)

dF1=F1Q*dQ*+F1p*dp*=-(F1αdα+F1βdβ+F1γdγ+F1δdδ)dF2=F2Q*dQ*+F2p*dp*=-(F2αdα+F2βdβ+F2γdγ+F2δdδ)

?圯1β1-δdQ*dp*=--1p*00001p*dαdβdγdδ?圯JdQ*dp*=-Cdαdβdγdδ,

关于所求到的偏导数矩阵元素的符号可用如下方法表示:

现在得到的结果与前面用显函数直接求得的完全一致。但需要指出:首先,此方法即使在Q*,p*无法解出的情况下,仍可由p*>0判定各偏导数的符号;其次,当外生变量较多时,运用隐函数定理可以方便地利用矩阵运算得出以比较静态导数为元素的矩阵,从而使运算变得有效率且结果表达相对简洁。

2.需求与收入相关的模型分析

继续考察单一商品市场,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形是:需求量Qd不仅是价格p,而且是外生确定的收入(记为Y0)的函数,但供给量QS则仅是价格的函数;另外,行为方程Qd与QS也未必一定是线性函数。如果这些函数并未以具体形式给出,则模型可以用下列方程描述:

需求方程Qd=D(p,Y0)(■0)

供给方程QS=S(p)(■>0)

平衡方程Qd=QS(3)

假设函数D和S均拥有连续偏导数;而且,为了保证其经济意义,对导数符号施加明确的限制。如■>0——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研究的商品是正常商品)。为观察分析外生变量Y0的变化对内生变量Q,p在初始均衡点(Q*,p*)的影响,需要求解偏导数■和■。现在,利用隐函数方程组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令方程组(3)中的Qd=QS=Q*,并重新排列,可将模型表示成方程组:

F1(Q*,p*;Y0)=D(p*;Y0)-Q*=0F2(Q*,p*;Y0)=S(p*)-Q*=0(4)

其雅可比行列式:

|J|=F1Q*F1p*F2Q*F2p*=-1■-1■=-■+■

存在隐函数Q*=Q*(Y0)p*=p*(Y0)(5)

这是方程组(10)当n=2,m=1的情况。经过简单运算得到

雅可比矩阵J=-1■-1■J的伴随矩阵J*=■-■-1-1

雅可比矩阵的逆矩阵J-1=■J*=■■-■1-1

欲求偏导数矩阵B=■■■■(因为m=1的缘故)

隐函数方程组对F1,F2外生变量组的偏导数矩阵:C=F1Y0F2Y0=■0

由计算公式(17)

矩阵B的元素符号简单表示为:Q*=Q*■p*=p*■。这里的结果告诉我们,收入的提高(下降)将会导致正常商品市场出清的商品数量和价格提高(下降)。

(二)国民收入模型(iS—Lm)的静态比较分析

隐函数定理的典型应用是在一般形式的iS—Lm模型中。这一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均衡由同时导致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来刻画。下面先对其封闭的一般模型比较静态分析进行讨论。

1.商品市场的iS曲线

(1)商品市场模型的方程描述

均衡方程Y=C+i+G(6)

消费函数C=C(Y-t);政府支出外生G=G0;

投资函数i=i(r)■

税收函数t=t(Y),■∈(0,1),因为t′(Y)为边际税率;

可支配收入函数Yd=Y-t?圯C=C(Yd),■=C′(Yd)∈(0,1),

因为■=C′(Yd)(Yd)′=C′(Yd),C′(Yd)为消费者倾向。

将函数C,i,t分别代入均衡方程(6),得到

Y=C[Y-t(Y)]+i(r)+G0(iS曲线)(7)

方程(7)是关于两个内生变量Y和r的方程。此方程给出了所有能导致商品市场均衡的Y与r的组合,从而隐含地定义了iS曲线。

(2)iS曲线的斜率(将Y视为横轴,r视为纵轴)

iS曲线本质上是一个恒等式,将其重写为:

Y-C(Yd)-i(r)-G00(8)

将式(8)对Y和r求全微分,得

dY-C′(Yd)[1-t′(Y)dY-i′(r)dr=0],其中dYd=d(Y-t)=[1-t′(Y)]dY。

重新排列含有dY和dr的各项,得到iS曲线斜率(■)的表达式

■=■(9)

由C′(Yd)∈(0,1),[1-t′(Y)]∈(0,1)?圯1-C′(Yd)[1-t′(Y)]∈(0,1),i′(r)

2.货币市场的Lm曲线

(1)货币市场模型的方程描述

货币需求函数md=L(Y,r),LY=■>0,Lr=■

货币供给函数mS=mS0,货币供给由中央货币当局外生地决定。

均衡方程md=mS(10)

将前两个方程代入均衡方程(10),得到隐含定义的Lm曲线的下面表达式,它在本质上也是一个恒等式

L(Y,r)mS0(11)

(2)Lm曲线的斜率

将方程(11)重写为L(Y,r)-mS00(12)

将方程(12)对Y和r进行全微分,得

LYdY+Lrdr=0?圯■=-■(13)

由LY>0且Lr0,即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iS—Lm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

由方程(8)和(12)得到如下方程组

F1(Y,r;G0,mS0)=Y-C(Yd)-i(r)-G0=0F2(Y,r;G0,mS0)=L(Y,r)-mS0=0(14)

为了保证隐函数的存在,检验在初始均衡点(Y*,r*)处的雅可比行列式

|J|=F1Y*F1r*F2Y*F2r*=1-C′(Yd)[1-t′(Y*)]-i′(r*)LY*Lr*

={1-C′(Yd)[1-t′(Y*)]}Lr*+LY*i′(r*)

由于1-C′(Yd)[1-t′(Y*)]∈(0,1),Lr*0,i′(r*)

可知|J|

故存在隐函数Y*=Y*(G0,mS0)r*=r*(G0,mS0)(15)

且Y*,r*具有连续的偏导数。

这是隐函数方程组(10)当n=m=2的情形。经过运算可以得到:

J-1=■Lr*i′(r*)-LY*1-C′(Yd)[1-t′(Y*)],B=■■■■

C=F1G0F1■F2G0F2■-100-1

又由计算公式(17),B=-J-1C立即得到:

B=■■■■=■Lr*i′(r*)-LY*1-C′(Yd)[1-t′(Y*)]

符号指示为:■■

由符号指示可以看出,G0与Y正相关,mS0与Y也正相关,说明加大政府支出或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而G0与r正相关,mS0与r负相关,可以解释为增加政府开支会提高利率,进而压制投资、抑制经济增长,抵消直接刺激经济的积极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降低利率,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这正是我们要追寻的理论结果。

(三)开放型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

对一个经济模型所要求的特性之一是稳健性,即这个模型能够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程度。现将(二)中的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的背景下,它包含外国部门的情况。

1.外国部门的方程描述

出口X=X(e),X′(e)>0,e为汇率(用外币的本国价格来测量)

进口m=m(Y,e),mY>0,me

资本净流动K=K(r,rw),Kr>0,Krw

国际收支平衡[X(e)-m(Y,e)]+K(r,rw)=0(16)

2.开放经济均衡模型方程组

在开放经济模型中,均衡有三个条件: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国际收支余额等于零。在iS—Lm模型中加上外国部分得到下面由三个方程构成的方程组:

F1(Y,r,e;G0,mS0,rw)=Y-C(Yd)-i(r)-G0-X(e)+m(Y,e)=0F2(Y,r,e;G0,mS0,rw)=L(Y,r)-mS0=0F3(Y,r,e;G0,mS0,rw)=X(e)-m(Y,e)+K(r,rw)=0(17)

由此均衡方程组得到在初始均衡点(Y*,r*,e*)处的雅可比行列式(为了简洁,下面省略“*”号,但应记住以下计算均在该点计值,以免导致混淆):

|J|=F1YF1rF1eF2YF2rF2eF3YF3rF3e=1-C′(Yd)[1-t′(Y)]+mY-i′(r)me-X′(e)LYLr0-mYKrX′(e)-me

按第三列拉普拉斯展开,则:

|J|=[me-X′(e)]LYLr-mYKr+[X′(e)-me]1-C′(Yd)[1-t′(Y)]+mY-i′Lr(r)LY

=[me-X′(e)](LYKr+LrmY-LYi′(r)-Lr{1-C′(Yd)[1-t′(Y)]}-LrmY)

=[me-X′(e)]{(LYKr-LYi′(r)-Lr[1-C′(1-t′)]}

存在隐函数Y*=Y*(G0,mS0,rw),r*=r*(G0,mS0,rw),e*=e*(G0,mS0,rw)

且Y*,r*,e*具有连续的偏导数。

此例为隐函数方程组(10)n=3,m=3的情况。经过整理计算得到:

雅可比矩阵J=1-C′(Yd)[1-t′(Y)]+mY-i′(r)me-X′(e)LYLr0-mYKrX′(e)-me

雅可比伴随矩阵J*(为简洁计,将{1-C′(Yd)[1-t′(Y)]}>0记为α;X′(e)-mY>0记为β;{i′(r)-Kr}

J*=LrβγβLrβ-LYβαβ-LYβLYKr+LrmY-Krα+mYγLrα+LrmY+LYi′(r)

雅可比矩阵的逆矩阵为:J-1=■J*

要求取的偏导数矩阵为:B=Y*G0Y*■Y*rwr*G0r*■r*rwe*G0e*■e*rw

外生变量偏导数矩阵为:C=F1G0F1■F1rwF2G0F2■F2rwF3G0F3■F3rw=-1000-1000■

B=-J-1C=■Lrββγ-■Lrβ-LYβαβ■LYβKrLY+LrmY-Krα+mYγ-■[Lrα+LrmY+LYi′(r)]

经过分析易知B的各元素符号用矩阵示意如下:++++-+?++,其中问号表示符号不确定。

现仅对第三列的符号作如下解释:直观上,世界利率的上升能够增加资本的外流,使本国货币贬值。这反过来导致净出口和收入增加。国内收入的增加会增加货币的需求,对于国内利率产生上升压力。

三、在目标均衡模型比较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所谓目标均衡是指给定经济单位,而且这些单位主动谋求均衡的实现。择优过程就是寻求目标均衡的过程。最优化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比较静态分析,自然也可以用于研究比较静态方面的问题。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求出任意参数(模型中的外生变量)的变化将如何影响模型的均衡状态。只不过在这里模型的均衡状态是指选择变量的最优值(以及目标函数的最优值)。下面以一个在完全竞争环境中的单产品厂商行为模型为例,说明微分理论如何帮助我们在目标均衡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1.一般模型的分析

假设一个厂商运用投入x1和x2生产单一产品Q,投入的价格p1,p2及其产出品的价格p不能为该厂商所控制。可以构建如下模型:

生产函数Q=Q(x1,x2)Q(x1,x2)?奂C2,Q1>0,Q2>0

?圯总收益函数R=pQ(x1,x2)

总成本函数C=p1x1+p2x2

?圯利润函数π=R-C=pQ(x1,x2)-p1x1-p2x2(1)

其中,x1,x2为选择变量;p,p1,p2为外生变量。

均衡条件π1■=0,π2■=0(择优一阶必要条件)

即π1=pQ1-p1=0π2=pQ2-p2=0(2)

假定最大化的二阶充分条件满足(否则无从比较)。即海赛矩阵:

H=π11π12π21π22=π11π12π12π22=pQ11Q12Q12Q22

为负定矩阵。满足:一阶顺序主子式|H1|=π110

?圳Q11Q22-Q212>0

因为Q(x1,x2)?奂C2,所以π(x1,x2)?奂C2?圯Q21=Q12?圳π21=π12;另外,上面最后结果中暗含Q22

令F1(x1,x2,p,p1,p2)=pQ1-p1=0F2(x1,x2,p,p1,p2)=pQ2-p2=0(3)

其雅可比行列式为

|J|=F1x1F1x2F2x1F2x2=p2Q11Q12Q12Q11=|H|>0(4)

故存在隐函数x*1=x*1(x1,x2,p,p1,p2)x*2=x*2(x1,x2,p,p1,p2),且函数x*1,x*2具有连续偏导数。

方程组(3)是方程组(10)当n=2,m=3的情况。在均衡点(x*1,x*2)有:

J=pQ11Q12Q12Q22?圯j-1=■J*=■Q22-Q12-Q12Q11

B=■■■■■■,C=F1pF1p1F1p2F2pF2p1F2p2=Q1-10Q20-1

由B=-J-1C

?圯■■■■■■=-■Q22-Q12-Q12Q11Q1-10Q20-1

=-■Q2Q12-Q1Q22Q22-Q12Q1Q12-Q2Q11-Q12Q11

显然,B的元素的符号可以根据Q12的符号确定,即:

Q12>0,B的元素符号矩阵示意为:+--+--(5)

Q12

2.一个具体函数的分析

为使上述模型的分析结论更直观,下面对一个生产函数Q(x1,x2)为具体形式的例子

进行分析。假定厂商具有如下的生产函数:

Q(x1,x2)=xα1xβ2(α>0,β>0;α+β

则利润函数(1)的具体形式为:

π=pxα1xβ2-p1x1-p2x2(7)

为求取π的最大值点,需要依次计算

(1)一阶必要条件(也是比较静态分析的均衡条件)

计算利润函数π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隐含经济学原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得π1■=pαxα-11xβ2-p1=0π2■=pβxα1xβ-12-p2=0(8)

(2)二阶充分条件

计算利润函数的二阶偏导数,构建海赛矩阵H。并计算各阶顺序主子式,检验海赛矩阵是否负定。

π11■=pα(α-1)xα-21xβ20

π21■=pαβxα-11xβ-12>0π22■=pβ(β-1)xα1xβ-22

显然π12=π21

得到海赛矩阵H=π11π12π21π22=p(α-1)xα-21xβ2αβxα-11xβ-12αβxα-11xβ-12β(β-1)xα1xβ-22

(9)

一阶顺序主子式|H1|=π11

二阶顺序主子式|H2|=|H|=p(α-1)xα-21xβ2αβxα-11xβ-12αβxα-11xβ-12β(β-1)xα1xβ-22=

p2αβ(α-1)xα-21xβ2βxα-11xβ-12αxα-11xβ-12(β-1)xα1xβ-22=p2αβ[(α-1)(β-1)x2α-21x2β-22-αβx2α-21x2β-22]=p2αβx2α-21x2β-22[1-(α+β)]>0(因为α+β

因此,H为负定矩阵,由均衡方程组(8)所确定的(x*1,x*2)的确为利润函数π的最大值点。

令方程组F1(x1,x2,p,p1,p2)=[π1]=pαxα-11xβ2-p1=0F2(x1,x2,p,p1,p2)=[π2]=pβxα1xβ-12-p2=0(10)

考察其雅可比行列式:

|J|=F1x1F1x2F2x1F2x2=π11π12π21π22=|H|>0

存在连续可微隐函数x*1=x*1(p,p1,p2)x*2=x*2(p,p1,p2)

这是方程组(10)中n=2,m=3的情形。由于已知Q12=Q21>0,可以直接使用(5)的结论。得到所求矩阵B的元素符号表示矩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微分理论在非目标均衡和目标均衡模型比较静态分析中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微分理论在比较静态分析中的应用远不限于本文中所涉及的模型。但是,在这些模型分析中所运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却有一定的通用性,移植应用到其他模型上并不困难。对将微分理论运用到更多的经济均衡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中有积极意义。相信微分学的理论之花会在经济比较静态分析应用的沃土上结出更多的硕果。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3

一、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通俗地让学生了解一门相对抽象和复杂课程基本原理,是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经济学科的发展受到物理学的分支动态学的影响和启迪,把动态学这一术语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时构成了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其目的是探寻和研究变量的具体时间路径,或者是确定在给定的充分长的时间内,这些变量是否趋向收敛于某一均衡值。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弥补静态学和比较静态学的严重不足。在比较静态学中,总是武断地假设:经济调节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均衡。而在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中,直接面对均衡的“可实现性”问题,而不是假设它必然能够实现。动态分析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确定变量的时间,这就把时间因素明确纳入分析范围。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将时间视为连续变量,也可以将其视为离散变量。在前一种情况下,变量在每一时点都要发生某些变化(如在连续计算复利时那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变量仅在某一时段内才发生某些变化(如仅在每六个月才计入利息)。这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在不同的内容中各具优势。例如:假定已知人口规模H随时间以速率dH/dt=t-1/2变化。则要求的是:人口H=H(t)的何种时间路径可以产生相应的变化率?如果起初便知道函数H=H(t),那么便可以通过微分求得dH/dt,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恰恰相反:要从已知的导数求出原函数,而不是从原函数求出其导数。在数学上,现在需要与微分法或微分学完全相反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作积分法或积分学。周知,满足于如下观察:H(t)=2t1/2+H(0)。因此,在现在的例子中,任意时点的人口规模由初始人口H(0)与另一个包含时间变量大的项的和组成。这个时间路径的确描述了变量H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因此确实构成了此动态模型的解。

二、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呢?主要是基于它的目的和它的政策意义,以下让我们先来考察它的主要目的,这也是学生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

1、预测通货膨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关系被打破,滞胀成了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的普遍现象,同时保守的经济政策变得更加突出。在理论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失效了。最显著的变化是伴随着上升的失业率而来的快速(或加速)上升的通货膨胀率,这成为许多西方国家经济的特征。个人开始预期价格会上涨并把这种预期考虑到他们的决策中去。如果这样的行为要被模型化,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个宏观经济的动态模型――通货膨胀预期的动态模型。

2、分析浮动汇率

自1973年浮动汇率制的普遍推行以来,商品和服务贸易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快速增长的,更加明显的是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不断增加。早期的贸易理论关注经常账户,但是,随着资本流动的增加,这样的模型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主体结构的变化和资本流动增长的结合意味着汇率对经济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现在已不太可能把宏观经济看作是封闭的并建立相应的宏观经济模型了。但是随着浮动汇率制的广泛实施,汇率变动需要被模型化。像通货膨胀一样,市场参与者开始形成有关汇率变动的预期,并且开始根据预期来行动。因而建立汇率预期模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个模型的建立一定是动态的。

3、了解资本流动

无论是封闭经济模型还是开放经济模型都要产生的一个重要特征的资本流动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了流量理论,这是因为凯恩斯自己对经济的短期运行非常感兴趣。如果仅仅考虑一个或两个时期,这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近似,然而经济学家们要预测跨越五年或更长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债券发行量的变化(一个流量)改变了国债(一个存量),以及有关这项借款的利息支付。需要认真考虑政府支出及其对财政预算平衡的影响,但是财政预算,或更为显著的国债,对资本规模有长期的影响。政府不能不关心国债规模。对于开放经济来说同样也是如此,支出的平衡是一个流量。早期的模型,特别是那些忽视资本项目的模型,只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差额带来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针对某个经济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流入和流出。但是赤字导致了一个国家资本准备金存量水平的下降,盈余的作用恰恰相反。反复的赤字会导致反复的资本准备金存量和货币存量水平的下降,后者当然可以用增发货币(中性)来弥补,但这只会使调整过程复杂化,它最多只是延迟了所需要的调整。即使这样,调整仍要求流量和存量都发生变化。流量常常是(也不都是)在一个时期,如在一年内发生,在这期间存量维持在一个固定值。要改变存量水平达到一个期望的数量常常需要多个时期才能实现,这就要有存量调整的流量,这些在本质上就是动态的。这种存量调整的流量在20世纪70年代变得非常重要,应当包含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如果模型想要变得更加切合实际,成为更好的预测工具,它就必需更加动态化。

4、掌控经济波动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当中,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宏观经济总量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得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性,并且由于这些性质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阶段性地重复出现,这就使得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的特定现象。通过对经济运行数据的分析以及编制相应的景气数据来说明经济动作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并对下一阶段或下一周期的到来时间、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提出顺向或逆向调节经济的相关建议。这种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必须建立在相关指标动态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即动态信息的采集与动态监测的预警分析。

三、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政策意义

经济运行中动态特征的普遍性,使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经济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设计或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以下以宏观经济动态分析中常用的非线性方法和混沌方法说明其政策意义。

1、非线性分析的政策意义

一个系统中的非线性是指一个系统的后一期状态以非线性的方式依赖于它的前一期状态。设xt+1是一个系统的后一期观察值,xt是它的前一期观察值,它们两者之间存在关系xt+1=?蕊(xt),x?缀Rt。如果?蕊(xt1+xt2)≠?蕊(xt1)+(xt2),则称?蕊是非线性的。非线性、多重均衡和局部稳定性或不稳定性都是互相关联的。以下以一个简单的非线性差分方程:xt=?蕊(xt-1)为例进行说明。当x?鄢=?蕊(x?鄢),存在一个均衡点(不动点)。假设如图1(a)所示的情形,则?蕊(xt-1)与450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一个均衡点。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有三个这样的点:x1?鄢,x2?鄢和x3?鄢满足这个条件。而一个线性系统却只能与450线相交于一点(在这里排除了函数与450线重合的情况),如图1(b)和图1(c)所示。由此可知,非线性的存在导致了多重均衡。

可以在一个不动点邻域内取线性近似这个事实并不否认可以有多个不动点。就算把它限制在只有稳定均衡的条件下,仍然会有多个不动点。这导致地一些新的有趣的政策含义,在简单的情形下,如用图1(a)来说明,则与x1?鄢点相联系的福利是不同于与x3?鄢相联系的福利的。如果是这样,对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在两个不动点之间进行选择。或者是,经过考察以后发现一个稳定的均衡总是要比另一个均衡更好。

2、混沌分析的政策意义

周期性的变化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外部冲击或复杂系统所造成的。然而,简单的确定性非线性系统会引发非周期的或混乱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系统的非线性。对一个线性系统来说,一个参数值的微小变化(甚至特别小的变化),系统的定量和定性过程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奇怪的是,非线性却是常态。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经济学,三百年来一直以研究线性为主要模式。非线性是系统最常见的特性,因而需要包括社会科学家们给予注意,非线性系统会导致非周期或混乱的状态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分支――混沌理论。所谓混沌是指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产生一种貌似随机的动态行为。

在研究确定性系统时必须了解系统的三个特征,即时间变化值、参数值、初始条件。所有三个特征都具备的系统称为确定性的。如果这样一个确定性系统表现为混沌,则它对初始条件就非常敏感。如果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变化,系统在一定时期后的表现会非常不同。但这主要意味着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在确定初始条件时总有一些不精确的地方,即使系统本身是确定的。混沌的存在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经济波动是由于系统的“内生传导机制”还是由于对系统的外部冲击而产生的?支持内生传导机制的理论往往建议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的稳定性政策。认为经济周期主要由外部冲击造成的理论认为政府的稳定性政策充其量是一种无益的实践,弄得不好还会有害。这一点非常重要。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没有外部冲击的宏观经济是渐近稳定的。如果混沌是存在的,这一假设就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假设经济是内在不稳定的。所不清楚的是,这种不稳定是因为随机冲击产生的还是由于混沌的存在而产生的。由于非线性的存在,一个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可以表现出混沌,因为混沌的存在,对经济进行预测即使不是危险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因此,应用混沌理论,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再利用这一模型分析经济系统产生稳定的、混沌的和不稳定行为的条件,以便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四、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教学难点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4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变化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事实上,不同国别发展绩效的差异,只用正式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情况下对发展绩效会有更大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个案研究方法的采用正是源于其对不同时空中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具有的较大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深刻洞见。新古典主义的约束条件根本不足以表达这诸多的复杂性。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是在偏好既定的假定下将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给排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不仅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过度简单化倾向,而且还克服了其把经济理论置于抽象时空的历史虚无主义。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人民’、‘企业’或‘政党’不是再被认为是‘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

窘境。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5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时,中国记载管仲经济思想的《管子》一书中,已有关于市场价格变动的论述:“物藏则重,发则轻”,“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也有关于谷米、货币和万物三者间价格相互关系的论述:“粟重黄金轻,黄金重而粟轻”,“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

公元前六世纪时,范蠡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主张在不急需某种商品时预为收储,等待时机高价出售。这说明范蠡已懂得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利用价格变动谋取利益。公元前五世纪时,李悝提出平粜说,主张政府在粮价低时收购、粮价高时抛售,吞吐粮食以稳定粮价和调剂供求。

虽然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价格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由于中国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价格理论一直局限于政府如何稳定物价的平粜、平准理论的探讨。

西方封建社会时期,价格理论也并不发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关系渗入到社会经济生恬的每一角落,探求价格形成基础的价值论成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中的不同流派通常是以对价值的不同认识来区分的。

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斯密、李嘉图等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区分开来,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则以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等来反对劳动价值学说。

同时,对于价格运动的规律性,对于商品供求和商品价格关系,对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供求对价格的不同影响,也基于不同的价值理论而有着不同的价格理论。近代西方的价格理论已逐步向计量化发展。

现代的价格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正在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价格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价格形成规律、价格变化规律、比价和差价以及怎样运用价格杠杆为生产经营服务等。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经济学要从理论上阐明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及其历史演变。商品价值虽然创造于生产过程,却要通过交换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市场供求各项因素的制约,因而商品价格很难同价值完全绝对一致,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因此需要认识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阐明在交换中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与相偏离的运动的规律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商品价格相互之间具有系列衔接关系,既有纵向联系的差价关系,又有横向联系的比价关系。价格运动不仅会发生水平的变化,还将引起种种连锁反应。要认识这种关系,须研究适合于计划商品经济的合理的价格体系。探索价格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价格运动的规律性,以便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为生产经营服务,从而使价格经济学研究对象同研究目的统一起来。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6

一、数学有助于经济学的精深化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性,比如在物体冷却、镭的衰变、细胞的繁殖,树木的生长等等现象中出现的函数:

…(1)

在经济现象中也有其现实意义。

假设本金为ao,利率为r,期数为t,每期结算次数为m,则本利和am为:

…(2)

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当本金ao,利率r及期数t不变的情况下,每期结算的次数m变大则本利和也变大;m减小,则本利和am也变小。那么通过增加每期结算次数而增加的收入会不会无限增大呢?这一问题显然用经济理论难以阐明。运用微积分中的极限理论既可得出精确的结论。我们对(2)式求当m∞时的极限得:

说明当每期结算次数m无限制变大时,本利和不会无限制地增大,而是逐渐趋向于常量,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方法可以准确地阐明经济现象中某些内在的本质问题,仅用经济理论与语言去分析经济现象是缺乏说明服力的。而且由于现代经济现象的复杂性,需要借助更多的数学方法。数理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说明数学的各个分支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甚至极其抽象的拓扑学。泛函分析,微分流形等广泛适用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越抽象的数学工具越适合分析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事物。经济学家运用数学形式能够对经济理论进行严格检验,所达到的严密性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代杰出成就的经济学家如萨谬尔逊(著有《经济分析基础》)、瓦尔拦斯(建立了一般的均衡价格模型等)、杰文斯、阿罗.德布鲁等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家都具有相当高深的数学知识。数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语言,一种方法使之能够对具有高度复杂的经济系统进行有效的研究。

二、数学对经济研究的先导性

数学诞生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但它的研究发展却超脱于物质世界。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例如圆周率在小数点后精确位数的确认,由常量分析到变量分析,笛卡儿坐标系的确立,极限的认识等数学知识,每前进一步都对自然科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人类对数学的探索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经济学家一旦掌握并运用数学方法指导经济理论,便能迅速达到该领域的前沿。在经济学研究的几百年历史中,近代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方法后,经济理论的研究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库诺、屠能、戈森等人运用数学方法(主要是函数关系式微分方程组)建立经济理论的轨道。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局部均衡分析、单个市场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到动态均衡分析,从完全竞争分析到买方和卖方的多种垄断分析、从市场效率分析到市场缺陷分析等等却是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最新应用成果。

阿罗.英特里利益特将数理经济学的发展所做的十一个方面的归纳,比如整体分析即人们把微积分与拓扑学结合起来,用以研究在经济发生变动时,经济均衡及偏离的性质;对偶理论即把集合论与微积分结合起来研究经济问题,最优税收,最优增长理论的多部门增长模型,无一不是数学在经济方面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7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课程架构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管理学科大类基础必修课,作为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从课程要求来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及个体经济行为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经济学分析逻辑思路,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去解释现实世界中典型的经济现象并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并指导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创业活动中做出最优决策。 

从教学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微观经济学“三多一长”的教学特点,即专业术语多、复杂图表多、抽象理解多以及授课学时长。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晦涩的基本理论,复杂的数学公式,因此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学习功底,但这对于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有些吃力。另外,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安排通常需要贯穿整个学期,学习战线长,学生一环跟不上,容易导致环环连不通,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特点,完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案。 

二、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1.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处于继续完善之中。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或普遍性的抽象统一的反映。第二,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在进入大学后得到了很迅速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2]。 

但由于经济现象本身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复杂性,加上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局限,所以他们对于一些复杂问题仍然存在不能正确进行辩证思考的现象,往往出现绝对化、片面性的缺陷。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完善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其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最终让学生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C.R.Rogers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情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只有当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因此,要用丰富的案例提升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在经济学课堂上结合所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2]。 

3.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2]。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受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形成和发展他们未来进行各种决策的能力,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是否达标的可靠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将迁移理论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迁移,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更为持久的积极影响。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建议 

1.转变教学方式,寓学于乐 

微观经济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習惯,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去解释周围世界,去指导日常决策。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如果从一开始就讲经济学原理,学生会感到枯燥。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原本高高在上、学院式的微观经济学转变成每个人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然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习惯是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被动的,教学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习动力,激活学生思想。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每天都能见到但从未问为什么的现象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通过这些案例和解释来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使其决策更加合理,进而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

     2.注重精选教材,深入浅出 

微观经济学不是各个独立知识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加深理解。目前多数学校采用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书是部级规划教材,相比于国外经典微观经济学专著,其逻辑结构更加符合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形成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的认知,更易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进行广泛的学习迁移,提升学习效果。 

然而,该教材的编写主要面向经济学专业,在针对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够感到教材涵盖内容较多,难度偏大,部分理论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针对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等[3]。 

3.利用信息技术,还原推理过程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表现为教学过程中需要讲解大量复杂的图表推导过程。教材中的图表是静态的,表示的是经济行为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将分析图表做成动态图,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静态的图表结果变为动态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有兴趣跟着教师的授课思路,去了解每一条曲线的由来、含义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而引发其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近5年的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非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利用动态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跟踪图表的演变,在案例教学环节能够触发其更加深入的讨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也是一样,未来应逐渐降低教的比重,相应增加学的比重。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动。 

4.突出能源特色,培育能源经济领军人才 

能源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归根结底,能源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都是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问题。近年来,能源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攀升,然而与之相匹配的能源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中国矿业大学一直以来坚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秉承研究能源矿产经济的专业特点,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贯穿到能源经济系统中,引导学生从能源市场供需着手,探讨能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研究视野。 

四、结论与展望 

在建设创新国家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当下,教学的任务是要将创业和学业相结合,以创业激情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理解周围的经济现实,促进学生主动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去寻找合作。 

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微观经济学可以广泛用来解释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或直接或间接都和经济活动、市场机制有关,我们从事的工作与日常的社会活动也主要是经济活动。当然,微观经济学不仅可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可以解释人们在非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因此,微观经济学应该属于大学生的通识课,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指导自己各项决策的必备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也将逐步探索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中向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普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使其在今后的创业、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加以应用,做出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獻: 

[1]蒂莫西·泰勒.斯坦福极简经济学[m].林隆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8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课时经常被压缩;③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还有,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厘清理论的基准,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①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②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坚持数学的严格性,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①的《政治算术》。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②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失望之余,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算数我一向很差,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①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②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③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注: 

①williampetty,(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 

②antoineaugustinCournot,(1801-1877),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9

贸易利益是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的福利改善效应。贸易利益又可以分为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静态贸易利益侧重贸易后一国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或独立经济区域参与国际分工和开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利益;动态利益侧重国际贸易对参与方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结构、推动制度革新等。

(一)静态贸易利益的分配

对价值链分工下静态贸易利益的分析主要是从出口收益(体现了分工利益)角度分析的。诸多学者关注到全球价值链各环节产生的附加值是有很大差异的,从而造成企业分工利益的差异等(如迈克尔•波特,2002;施振荣,1992等),Kaplin-sky和Readman(2000)、Kaplinsky(2001)、Giulianietal.(2005)、李晓钟和张小蒂(2006)等又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存在的技术差距角度,提出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较发达国家获取较少的贸易利益。

从价值链分工视角分析中美贸易的静态利益分配,摒弃了传统的以贸易差额为衡量指标的表像判断。章江益、张二震(2003)和朱廷珺(2006)指出,在现有分工条件下,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主体多元化,不再由出口国独享。李翀(2005)认为,中国并没有从贸易顺差中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黄满盈等(2008)、王苍峰等(2009)认为,近些年来中美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因此,中方得自贸易的相对利益不是增加反而是减小。刘光溪等(2006)认为,中美之间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中美贸易失衡的最大得益者是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张燕生(2006)、赵蓓文(2008)、陈继勇和刘威(2008)、唐慧和林玲(2009)、Dean,J.等(2009)、Feenstra等(2010)指出中美贸易顺差带给中国本土企业的贸易利得有限,外资企业是中国受益最大的利益主体。

在新型分工下,传统的贸易条件指标难以反映各国贸易利益分配状况,一些学者尝试以某一产品作为利益分配的对象。如张纪(2006)对笔记本电脑、美国加州大学一个课题组(2007)对苹果公司的ipod播放器、刑予青、nealDetert(2011)以iphone为例进行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分拆,发现中国出口净收益实质很少。曾铮,张路路(2008)运用陈宏易的出口附加值测算方法,对1997-2006年中国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对美国出口的贸易利益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对美出口的附加值逐年增长,但附加值比重却没有实质改善,中国从贸易顺差中的实际获利并不高。也有一些学者选择对传统的贸易条件指标进行改造,设置“产品内贸易条件”(有的称之为“垂直专业化贸易条件”)指标,以此来判断一国静态贸易利益的变化。杨海余、黄廷江(2007)采用该指标的测算方法和体系,计算和分析了中美贸易中八个典型制造业部门1995-2005年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分析这些行业对美国出口的静态利益的变化。

(二)动态贸易利益的分析

贸易的静态利益难以全面说明一国的贸易所得。尤其是在二战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贸易正在对各参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动态贸易利益已成为各国特别是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着眼点。诸多学者认为中美贸易虽然失衡,但对美国是有利的,或者美国获利是最大的。pakko(2000)认为,贸易赤字以及国外借款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通过财富效应刺激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尹翔硕(2001)认为贸易逆差对美国的“新经济”有重要贡献。萧琛、杨丽华(2006)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可以提高“趋势劳动生产率”,可促进优化微观产业结构和保持宏观经济增长态势。于春海、李南生(2006)认为贸易逆差在协调美国经济长期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性之间有重要作用。Luo(2008)认为美国在中美贸易赤字中获得巨大利益,美国跨国公司从对华投资中获取贸易难以得到的利益。mo-ran(2009)、Desai,Foley和Hines(2009)利用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美国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包括中国)的投资,对母国是绝对有利的,不会牺牲母国经济。ShuiandHarris(2006)、Li和Hewitt(2008)、宁学敏和任荣明(2011)从环境角度分析认为,中美贸易顺差中,美国享有巨大的贸易生态利益。

在动态贸易利益的实证分析中,高运盛等(2004)发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和同期美国GDp增长率有负相关性,孙杰(2007)认为美国的贸易失衡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和外汇储备等途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刘建江、杨细珍(2011)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郭其友和王春雷(2011)通过对1978-2007年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的分析及估计发现,中美贸易使双方均获得正的总利益。但是,中国居民获得了产出利益而损失了消费利益,美国居民则刚好相反。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美贸易风险分担的研究

一般意义上,价值链分工下国际贸易的风险可以分为:分工风险、贸易风险(狭义)和外资风险。其中因为分工是生产环节,其通过贸易的交换环节实现,所以广义的贸易风险可以涵盖分工风险。

(一)中美贸易中的分工风险

Samuelson(2004)运用传统的李嘉图自由贸易模型分析认为,在需求缺乏弹性的前提下,中国的技术创新将动摇美国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使美国无法从中国产品的出口扩张中获利。林玲和段世德(2008)通过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等利益主体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在中美贸易顺差背后是中国贸易利益的流失,并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钟娟、佘群芝(2008)从污染排放视角考察了2004年中美26个工业产业的进出口贸易,结果显示,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出了进口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表明中美贸易不平衡恶化了中国环境。

(二)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风险

纯粹贸易风险是因为进口增加带来产业损害、出口环境及贸易壁垒等的产业损害,以及因产业关联效应而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如失业等。随着国际分工的广泛深入,学术界对产业损害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国内对此一般与倾销联系起来,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构建上,许多方法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证研究较少,缺乏实用针对性,产业损害的定性研究也普遍缺乏产业损害的数据支持和实践的检验。关于中美贸易的产业损害风险,学术界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针对具体行业的贸易摩擦主要是探讨如何应对。而对于失业的风险,则是两国学者甚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1.中美贸易招致美国失业率上升论如Baily和Lawerenc(2004)等的研究认为,在2000-2003年间,美国制造业15%的就业机会减少要归因于自中国进口额的增加。Scott(2005,2008)的研究也指出,1989-2003年,美国由于中国劳动者低工资的竞争失去了150万个工作机会,而2001-2007年的中美贸易逆差则造成约230万美国人失业。Dooley等(2004)估计,中国如果保持年均8%的增长速度,则每年可以新增1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出口部门的直接就业岗位约为300万个。麻省大学的JamesBurke,Ger-aldepstein和minsikChoi(2004)认为制造业的工作机会流失跟美国制造业产业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外包有着较强的联系。

2.中美贸易没有招致美国失业率上升论李末无(2004)用协整方法证明中美贸易顺差不是造成美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周念林(2005)认为,中美贸易对美国失业率影响有限,美国的失业主要是由其国内原因造成的。刘志梅(2006)则以1980-2004年美国贸易逆差和相关经济数据作为基本分析依据,通过统计分析,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张与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例关系,贸易逆差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oxfordeco-nomics和SignalGroup(2006)的报告认为,短期内从中国的进口会对美国就业与GDp产生负面冲击,但是其长期影响则刚好相反。王应贵(2008)利用美国制造业的就业状况和中国对美国行业出口贸易额的数据,表明中美贸易顺差并未引起美国全国性失业率上升。夏先良(2010)认为,中美贸易失衡不仅没有给美国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反而给美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项松林、赵曙东(2010)利用美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分析提出,美国的失业问题不是进口中国制成品引起的,减少中国的制成品进口解决不了失业问题。

3.中美贸易中的外资风险外资风险主要是关注外资对东道国产业的控制而带来的产业安全或经济安全威胁。国内对此研究很多,但专门针对美资风险的研究还很少。

简要评价

新型分工下中美贸易利益和风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对中国得自两国贸易的静态利益、美国得自两国贸易的经济增长利益及就业风险等研究都有了重大进展。但是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对中美两国产业的价值链分工状况没有透彻分析。国内一些学者只是对“中国向美出口的价值链分工程度和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但是相对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价值链分工状况却没有述及。

2.对中美两国的出口静态贸易利益没有形成对比分析,国内一些学者只是关注了中国的出口附加值的获取情况,难以真实说明价值链分工下中美贸易的静态利益分配状况和规律。

3.对中美两国的动态贸易利益分析多从局部着眼,实证分析没有掌握分析的基点。对中美两国的动态贸易利益研究(就业、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都是从单一国家(主要是中国)、以中美贸易(或进口或出口或贸易差额)为实证测算和分析的基点,这不符合价值链分工的时代特点,夸大了贸易对一国的影响,而且这种单向性的分析也难以反映中美两国在贸易中的动态利益获取和变化。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篇10

目前科学哲学已发展成现代哲学中的很有影响的一个学科。早些时候,西方科学哲学在初创阶段流派很多、众说纷纭,后来经过批判性分析,经过沉淀与清理,各派中的合理成分,也即对科学的性质与方法所作研究中的有价值成果,已被综合吸收到科学哲学的学科体系的内容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这方面已有不少值得推荐的论著出版。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简称mSRp),是由拉卡托斯所首创,它倍受现代经济学家的青睐。这种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模型的特点在于:一是研究纲领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由某种坚定的信念所支撑的整个理解系列所组成,它是开放的、可变动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弹性与韧性,不是轻易可证伪的。二是纲领具有精致的结构,分为“硬核”与“保护带”两层。硬核是不可触动的深层的核心假说与根本信念,一切纲领可以说都以它们的硬核为特征;硬核周围有一层必须经受检验压力的由众多辅助假设所组成的保护带。面对反常情况,保护带可以通过自身结构的调整变形来消解反常,用以维护硬核不受侵犯,并促进整个纲领通过内部的理论交替而不断取得发展。三是研究纲领具有两个主要的方法论规则:反面启发法规则——指示不该做的事,即不得将矛头指向硬核,纲领的根本信念不容放弃;正面启发法规则——指示该做的事,也就是主动地调整保护带、处理可预期的反常的一系列策略性的提示或程序性的指令,包括如何增加辅助假说和改进分析技巧,如何积极解释和预言新事实等。四是保护带的调整可以朝两个不同方向进行,从而研究纲领就有进步与退化之分。一个纲领如果能产生更多可能得到确证的新预言,并能产生更有启发力的新理论,那末它就是进步的,反之则是退化的。

三、当我们着手寻找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纲领,试图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各个经济侧面时,两大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纲领立即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一是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研究纲领(或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研究纲领)。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纲领。对此格拉斯(J·C·Glass)和约翰逊(w·Johnson)率先作过研究。前一种纲领无论在西方和我国大专院校都广泛被传授,它包含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许多具体理论。后一种纲领包括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说及其后人对它的发展。这两种研究纲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都具有各自的硬核和独特的正面启发法。

在作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研究纲领的硬核的非常特殊的哲学性质作一番解释。硬核是由这样一组陈述所组成,它对所研究对象的根本性质作出断言。它往往是一种思辨性的猜测,一种未经检验的总体的世界图景。硬核就其本性而言,它只是“形而上”的假定、是无形象的抽象本质和规律,而不是直接面对形而下的、有形象的具体事物的,因此靠经验直接检验几乎是不可能的。请注意,在经济学方法论学者那里,“形而上学”这个词是指探讨终极实在的抽象本性和第一原理的学问,完全没有“反辩证法”的意思。

按照格拉斯与约翰逊的意见,新古典纲领由以下四个基本假定所组成:

(1)个体主义假定经济分析必须以经济主体的个人行为为基础,它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抽象出来。

(2)理性假定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能按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方式作出经济决策。例如,理性的消费者在对商品的选择上有稳定的偏好排序,不会采

取前后互相矛盾的决策。

(3)私人产权假定单个经济主体拥有两种类型的产权,其一与个人的智力、体力及劳动时间相关,其二与所生产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或所占有的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相关。

(4)市场经济假定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发生于市场经济之中,也就是他们能就商品、劳务、自然资源和劳动时间的等价交换作出独立决策。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说,也许只有微观经济学才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而宏观经济学则以研究经济总量为目标。然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宏观经济理论可以化归到微观经济学(尤其是理性经济人假定)的基础上,正象宏观的热力学的定律和公式可以化归为微观的统计物理学的相应定律和公式一样。这在科学哲学中称之为“理论还原”。这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理性与个体主义同样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硬核。

相反,马克思比经济学纲领的硬核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基本假定:

(1)单个经济主体的社会本质马克思从来不脱离社会历史背景来讨论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以及在变动中考察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2)带有社会维(dimension)的理性众所周知,现实空间是三维的,而抽象的状态空间则是多维的。尽管马克思纲领也象新古典纲领一样包含经济决策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然而马克思比新古典派经济学家多长一个“心眼”,他在自己的概念框架中多加了一个新的坐标轴,即社会历史因子。换句话说,在对理性经济人按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方式作出经济决策进行评论时,按马克思的分析,必须把他放在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必须假定一个特殊的问题情境。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历史)维。

(3)作为社会关系的财产所有制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纲领与新古典纲领有根本的区别。新古典纲领只是把财产所有制看作具体的物品的所有,并不企图分析其背后的特殊社会关系。相反,在马克思的分析中产权带有社会历史特征。他指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结构使资本家能统治工人、剥削剩余价值并导致阶级对抗。

(4)处在商品的市场交换中的社会关系两种纲领都假定了市场经济。然而,在新古典纲领中,商品交换只是简单的物品交换关系。但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生产的社会性质正是通过商品来表达的。马克思的重点在于,必须透过市场中商品(物品)交换的现象去把握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质,即在其背后的生产的社会形式与阶级关系。

(5)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简括地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矛盾推动着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与进步。

总的来说,格拉斯与约翰逊大体上客观地概括了新古典纲领和马克思纲领的硬核的主要之点。这些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当然,他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承担认真接受马克思纲领的义务。

四、科学哲学认为,研究纲领的正面启发法与硬核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正面启发法作为策略性的示向原则能提供一系列的建议或暗示来充实研究纲领,为的是使纲领能对所研究现象作出合理说明和预言。例如在物理学哲学中,古希腊的原子论纲领的硬核只是一种关于宇宙本体的纯思辨的抽象的形而上猜想,然而,由于笛卡尔在其方法论中引进了诸如广义的惯性原理、宇宙的运动量守恒原理和粒子相互作用原理等辅助假设的保护带,使原子论纲领逐步生长成羽毛丰满的在科学上富有启发力的研究纲领。正如科学哲学家库恩所注意到的,在笛卡尔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掌握了一种思考的启发式程序,即认为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定律都必须具体阐明微观粒子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原子论纲领的硬核的强大启发力,从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一直延续到现代粒子物理学,影响极其深远。

正是这样,正面启发法能引导研究纲领内部特殊理论的产生,每一特殊理论不仅围绕硬核(或思辨性的本体论假定)来建构,而且也可以进入硬核内部来建构。换句话说,处在研究纲领底层的有特色的本体论假定(如原子那样的总体世界图景),能不断激发出理解新事态的策略性提示,具体影响在纲领内部的理论的建构。

在经济学哲学中,使我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马克思纲领的硬核仍然极有启发力。甚至连非马克思主义者格拉斯和约翰逊都已经注意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经济分析中,马克思纲领的硬核与正面启发法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纲领的主要特色是强调社会历史维度,强调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对经济分析的解释力。与马克思纲领的硬核相适应的正面启发法原则是: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史着力说明每个具体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特殊性。马克思的正面启发法要求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概念都能与特殊的社会关系或阶级关系相适应,这一策略性提示能保证产生一种独特的经济分析技巧、经济范畴和理论,使得硬核(关于社会总体图景的本体论假设)的基本特征得到体现,也就是使得特殊的社会和历史维度具体化。

例如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分析中虽也采用新古典纲领的均衡分析和静态比较方法,然而却强调经济主体处在历史上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种分析技巧的马克思方法中,社会关系的独特结构具有特殊重要性。新古典纲领显然缺乏这种参照坐标。新古典纲领更多考虑的是现象学的静态平衡,而马克思的辩证分析则更强调在静态平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趋势或驱动力(它常采取阶级矛盾的形式)。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也常假定自由竞争,然而他的竞争分析却加进了新古典纲领所没有的社会历史维度,更强调资本家之间及其与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众所周知,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是不争的事实。邓小平独具慧眼、高瞻远瞩。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原来的封闭经济与计划经济模式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它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不适应和对抗的强化实际上已

成为改造现存生产模式的内在驱动力。至此,“总设计师”的革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了。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势在必行,并且随其内在逻辑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这一新概念在经典著作中查不到,是有的同志连做梦也不敢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思想明朗化以来,生产的社会关系变得更为适应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证明了作为马克思经济纲领硬核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至今仍有强大的启发力。

五、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学者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共性方面,这是以前所忽视的。尽管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繁多并且各有偏颇,然而只要我们善于鉴别,就能从中学到某些对理解市场经济普遍规律十分有益的知识。

现在我们再次把注意力引向当代西方主流派经济学,引向对新古典经济学纲领的评价。从科学哲学观点看,新古典纲领的硬核与正面启发法可以用作在微观与宏观经济学范围内的研究活动的指导方针。换句话说,它指导研究者在微现与宏观经济学的子纲领中,以同一种新古典式的分析技巧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变通使用。因此,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和局部的均衡分析、静态比较分析和动态分析(包括相关经济变量从初态到终态的运动轨迹的研究)等方法都有广泛的用途。

新古典经济学纲领拥有一连串具体理论,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即效用论)、厂商行为理论(即生产论)、一般均衡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以及人力投资理论等等。其中每一实例都可以看作较大核心纲领即新古典纲领的一个子纲领。在总纲领与子纲领之间、不同子纲领之间都存在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各自从对方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经济学哲学中,拉特西斯(S·J·Latsis)有关传统厂商理论的案例分析,被认为是在经济学文献中自觉运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首次尝试。拉特西斯认为,厂商行为理论只是新古典经济学总纲领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子纲领,具体包括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理论等不同理论变体在内。首先,根据总纲领硬核的要求,厂商必定被假定为理性经济人。接着,厂商子纲领的硬核还作了进一步的要求:(1)厂商追求利润极大化;(2)掌握完全的信息;(3)决策有独立性;和(4)暂且先假定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背景。当然,鉴于硬核的性质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形而上猜想,对它既不可能又无必要作直接检验。为了把纲领的硬核转化为纲领的“保护带”中关于厂商的具体理论,对核心命题还必须补充一些辅助假说,诸如(1)产品是无差别的;(2)厂商数目对给定市场来说足够大(以致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对市场价格能单独产生可观的影响);(3)允许厂商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所有这些辅助假说按其性质而言原则上是可能独立受检验的。

新古典纲领在厂商问题上的正面启发法,其总方针是推究出种种理论的比较静态的特性,而更具体的程序性指令则是:(1)把市场分解为买方和卖方;(2)具体规定市场的结构;(3)给出产生行为假定的理想化定义;(4)确定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5)把这种情境转换为数学上的极值问题,并考察其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等等。可见,拉特西斯案例的突出优点就在于,他在运用纲领方法论评价厂商理论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将硬核、辅助假说、正面启发法等基本概念表述得一清二楚,并做到一一对号入座。不过他将新古典厂商理论评判为“退化”的研究纲领却并不合适,因为他没有根据可以检验的预测,而只是抽象地考察理论假定。拉特西斯把探讨厂商行为的新古典子纲领命名为“情况决定论”。他作了一个可称之为“单行道”的简化假说——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理性的厂商只能作两种选择或决策,或者追求利润极大化或者退出该行业。这个假设是过分理想化的。

自从古诺于1838年创立厂商理论以来,“理性厂商追求利润极大化”这一核心假说屡遭非议。换句科学哲学的行话来说,它从一开始就被淹没在反常事实的海洋之中。不过任何一个纲领的硬核决不会轻易被摧毁,厂商理论也是这样。它在自己的正面启发法指引下,不断主动引进辅助假说,让“极大化”假说的外层保护带一再进行调整与变形,从而消解了一度令人困惑的“反常”情况。人们辩解说,“极大化”的含义必须澄清。比如说,在“薄利多销”情况下厂商甚至通过有意降低利润水平的手法来换取销售量的极大化。再一般地说,厂商实际所追求的是效用函数的极大化,而不是单纯的货币利润。效用函数是多义性的,它包括利润、舒适程度、声誉、控制、心理满足感等等。现代决策理论为此提供了更好的理论说明。因为在多因素情况下,某一个因素的最优化往往可能妨碍其它因素的最优化。这样,若是统筹全局的话,结果至多就只能得到“满意”(即达到诸多因素的相对优化)而决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最优”。在此例中,“反常”事实对研究纲领“硬核”内涵的冲击和澄清作用是明显的。所冲洗的只是硬核表面的“尘土”,所保留的却是实质性内容。

说起“反常”,在新古典经济学纲领中,尤其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反常事实莫过于“吉芬物品”了。著名的经济学规律需求律断言,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其需求量的下跌。可是,吉芬物品或耀性物品却除外。吉芬爵士发现,在1845年的爱尔兰灾荒中,土豆价格上涨,但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吉芬物品”曾被经济学家看作威胁需求律通用性的一个伤脑筋的反例。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引进辅助概念与辅助假说,使需求律外层的保护带发生变形,既成功地解释了吉芬反论,消化吸收了反常事实,又维护了需求律。这里所引进的辅助概念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某商品价格下降时,现有货币收入下购买力将提高;替代效应——商品a降价而B不变,将会导致消费者多买商品a少买B。相应的辅助假说是,吉芬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却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且整个地说收入效应作用大大超过替代效应。

更一般地说,消费者行动理论从内省性基数论到内省性序数论,乃至行为主义序数论和行为主义基数论等等的演变,也都是在新古典纲领的硬核和正面启发法的引导下,面对反常情况的压力,不断调整保护带进行理论交替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华夏、叶乔健著《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殷正坤、邱仁宗著《科学哲学引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日]竹尾治一郎编《科学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桂起权、王建新译本)。

4.[英]伊·拉卡托斯著《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兰征译本)。

5.J·C·Glass,w·Jhnson:metaphysics,mSRpandeconomics.theBritishJournalforthephilosophyScience.39.1988.

6.[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李宝恒、纪树立译本)。

7.[英]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石士钧译本)。

【内容提要】笔者从科学哲学观点看待经济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评价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可以通用的概念框架。文中具体分析了马克思经济学纲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纲领,分析了这两个典型纲领极为不同的硬核及其对建构经济理论的启发与调节作用,认为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经济规律性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纲领/新古典经济学纲领/硬核/正面启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