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论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4:56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1

【关键词】新闻评论公众话语差异党报都市报

新闻评论中公众话语的运用,在不同类型的媒体中有所不同。党报与都市报新闻评论中的公众话语是有差别的,总结这种差别的状况,分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报纸性质对报纸意见信息传达产生的影响。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本文中所说的公众话语,是指以公众社会事务为内容,从公众角度反映和表达社会信息的非个人的话语活动及其结果。

作为代表性的党报,《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包含着党及政府话语和公众话语这两个方面的意见信息。党及政府话语是指党及政府作为传播主体,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及政府的形象,反映党及政府立场、声音的意见话语。而公众话语则是指反映与公众相关的信息、代表公众发表见解的意见话语。这些评论文章一般不是直接传达公众的意见信息,而是指导、设置和导控公众话语的方向。

都市报的代表《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中,也包含着政府话语和公众话语这两个方面的意见信息。政府话语主要体现在它的“社论”版中,以政府决策性、指导性、宣传性信息为内容,表达相应的媒介立场和意见,这种话语不一定都是政府信息的直接传达,但大多为体现政府话语精神的媒介阐释与解读。而公众话语在《南方都市报》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民众身份的话语,可以视为“老百姓”的意见信息。另一种是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身份的话语,可以视为“知识分子”的思想信息,这两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个论+众论”版中。“老百姓”意见话语一般是直接表达社会大众的对社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知识分子”思想话语则表现出特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理性深度。

新闻评论的选题角度、语言特点、论证方法、写作风格都与公众话语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选题角度体现了公众话语的立场和出发点,语言特点体现了公众话语的表达特色,论证方法体现了公众话语的思维方式,写作风格体现了公众话语的表现个性。从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公众话语,能够对公众话语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选取2015年6月份《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的所有新闻评论为样本。从选题角度、语言特点、论证方法、写作风格这四个方面,对两张报纸新闻评论中公众话语运用的差别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一、《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中公众话语运用的差别

《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中公众话语运用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闻评论的选题角度

1.《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文章选题的角度

《人民日报》在新闻评论文章的选题角度上多从党、政府角度出发。如果从受众角度去看,多数文章是以党和政府的名义代表社会大众说话。

(1)关注政府官员的工作

在《人民日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政府官员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是评论文章中数量比较多的主题。这些文章大多关注政府官员的形象、工作效率、权力实施与责任义务等方面。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对政府官员的作风进行议论,发表党和政府的思想观点。选题在选择上多从政府、党的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通过具体的论证,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关注政府机构的工作

在《人民日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政府机构为评论对象的文章多是关注政府机构的建设与权力实施问题,政府机构的监督等功能的运用问题。批评政府机构办事方面的不足,把评论重心放在了政府机构建设等相关方面,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关注社会事件

在《人民日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社会事件为评论对象的报道多从政府的角度进行报道,主要评论了政府的应对措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等。

(4)关注政策法规

在《人民日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政策法规为评论对象的文章多从政策法规的内容入手,分析制定的合理性与出现的问题,对政策法规进行深入剖析,从中发现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的关注。

2.《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文章选题的角度

《南方都市报》在新闻评论文章的选题角度上多从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大众的需求为写作角度,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与现象,是对社会公众思想信息的直接传述。

(1)关注就业问题

《南方都市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就业问题为评论对象的文章主要是针对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的重视。

(2)关注社会事件

《南方都市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社会事件为评论对象的文章与《人民日报》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有所不同,《南方都市报》更多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事件对大众与社会产生的影响。

(3)关注经济问题

《南方都市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经济问题为评论对象的文章多从目前的经济现象出发,分析问题的产生对大众带来的影响。

(4)关注教育问题

《南方都市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以教育问题为评论对象的文章从高考、教师、学校等方面来反思教育产生的问题,并试图论述解决的方法。

(二)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文章的语言特点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严肃、郑重,多运用中央文件和其他政治性文本中的话语来传播意见信息,突出了它是党和政府话语的代表这个特点。另外,频繁的使用成语与古语使得它失去了一部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受众。

(1)权威主体词语的运用

在《人民日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经统计,“党”“政府”“官员”“党的领导”这些词组出现的次数较多,说明了《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中党性词语的运用频率是比较高的。

(2)成语、古语的运用

在《人民日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比较生僻的成语与一些古语。成语与古语的过多运用,对党报读者的文化程度提出较高的要求,也显现着党报读者的某种群体特点。

2.《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文章的语言特点

《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平民化的,所运用的词语大多比较简单易懂,平民语言使用的程度是比较高的,便于受众阅读与理解,充分体现出了它是公众话语的直接传播载体,而不是代表公众的思想媒体。

(1)口头词语的运用

在《南方都市报》2015年6月份的新闻评论文章中,能够很容易地看到大量口头词语的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容易在受众心中产生共鸣。

(2)短句的运用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文章中语句都不是很长,基本上都是短句。短句的大量使用,好处在于它可以使受众轻松地理解意见信息的表达,方便了受众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把握,降低了阅读困难。

(三)新闻评论的论证方法

1.《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文章的论证方法

《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文章,多运用列举数据与提供政策支持这两方面来作为论据进行深度论证。

(1)列举数据

列举数据,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是比较强势的论据之一。《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文章中经常会根据所评论的话题来进行数据统计,列举数据说明问题。

(2)引用政策法规

引用政策法规,也是《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在文章的开篇会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解释。这些政策法规是具有权威性的,受众看到话题与特定法规政策的联系,会在心里产生权威感、信任感。

2.《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文章的论证方法

《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较活泼的,随意的,它除了运用列举数据、引用熟知的政策等方法外,还会总结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对主题内容进行进一步说明。

(四)新闻评论的写作风格

1.《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文章的写作风格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写作风格是比较庄重、严肃,运用大量的政治性语言传播意见信息,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文章的写作结构也比较固定,少有变化,体现了一种信息传达的一贯性和稳定性。

2.《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文章的写作风格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文章写作风格是比较活泼的,口语词语与短句的运用使得文章整体呈现一种轻松的感觉,让受众能够比较迅速的了解作者的意见信息,对这种意见进行及时的反馈,平民话语的运用程度也是比较强的,阅读起来比较简单。

二、《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新闻评论中公众话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报纸功能定位的不同

《人民日报》是党报,因此它的宣传任务是要对党、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报道,对党政机构、政府官员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论。《人民日报》无论是在选题上还是在语言的表达中,都严格按照党和政府的标准,传播意见信息,因此评论文章呈现出严肃的风格,即使是在时评中,也要代表社会公众的意见。

《南方都市报》是市场化报纸,完全的市场化运营,为了能够符合报纸的定位,在选题与写作风格上都是比较活泼的。它的评论文章也是如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选取受众感兴趣的主题,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直接传播社会大众的思想信息便成为它吸引受众的有效办法。

(二)评论作者的构成不同

《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文章多为本报评论员、专职新闻评论人以及各级党政领导人所写,文章结构与风格都比较统一。

《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在报纸上有社论、个论+众论这两个版,文章的作者是多元的,既有本报的评论员,也有广大的社会民众,还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网友。因此,评论的写作风格也是多样的,话语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的。

(三)报纸受众定位的不同

《人民日报》受众多为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或者是教育水平比较高的社会人士,他们有了解政府相关政策等内容的需要。另外,这一部分人群想要知道政府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在新闻评论文章中看到政府的观点。因此,《人民日报》在新闻评论文章中会侧重于传播政府的声音。

《南方都市报》的受众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包括这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还有更多一部分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受众。为了满足这一部分受众的信息需求,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受众的思想信息,在新闻评论文章中就体现为传达公众的话语、意见和思想信息。

参考文献:

[1]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2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97-0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目标任务

(一)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均为高等院校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它们承担着传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重任。近年来,语言能力被视为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语言类课程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从多年来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上文学类课程而轻视语言类课程,主要原因在于文学类课程更生动有趣,而语言类课程内容繁杂、枯燥,理论性强成为主要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语言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改善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已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语言类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受到专业基本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把语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语言研究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自觉运用语言理论具体分析现实社会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并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这些语言问题。

二、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本着“重视实践,强化能力”的原则,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点面联动、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语言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一方面要把握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另一方面,要遵循由课堂到课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由点及面,逐层递进,形成从课内走向课外、点面结合的联动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课、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文化考察、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所谓的“点”,是指校内的课堂教学。首先,课堂教学应突出语言理论的应用价值,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每一章、每一节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其次,进行教学演练。就语言类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

所谓的“面”,是指校外的开放式社会大课堂。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实训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多渠道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各种专业的社团,利用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言调查,走出校园从事方言调查,搜集、评析广告用语,检查并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还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丰富多样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

1.精选形象生动、贴近现实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让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更接近生活,让语言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讲词类搭配时,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很男人”、“很淑女”等说法的规范性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讲语法时,现代街头广告中的经典语例和失误语例都可作为讲授分析对象,以诱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还可以适时适量地提供一些不合乎语言规范却又大量存在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实例,供学生思考、辨别,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应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应把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以及自己的成果和体会加以归纳提炼,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如把“对联”撰写与古汉语文选有效结合起来,并借此打破古汉语教学中唯字词是尊、将“文选”当作服务于词汇和语法的纯粹工具的格局,撰写对联不仅锻炼学生组织材料、发挥想象的思维能力,更使得课堂自始至终充满乐趣。

2.全方位运用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首先,课堂教学应加入技能训练课,运用课堂训练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流行语、网络语言、手机短信、店名、商标名、广告语言等),鼓励学生动手收集,并尝试分析、评议,扩大他们的视野,加大他们的信息,使学生了解新的研究动态和社会语言热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累语言卡片,学会收集整理语言资料,并能对所记录收集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训练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其次,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如组织专业语言调查: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语言使用调查等,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应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如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固定安排专题研讨课,就学生遇到的课程内的疑点、难点及语言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每次就1~2个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并预先布置,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也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发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加课堂的实践性。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建立,还要有适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1)逐步减少考试中的单纯知识性识记部分,增加对学生运用和创新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2)考试方式提倡多样化,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全面考查和小型论文都可以并存。(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估,包括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学术见解等。

2.考核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估体系应包括语言理论的考核、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四个部分:(1)语言理论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对学生的文字水平、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予以考核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术见解、观念、能力上的创新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语言现象的观察力和敏感度,对语言热点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等予以评价。

在考核评价中,语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5%,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占35%,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占10%,实践能力占20%。

所占分值的比例具体到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三门语言类课程中,还可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具体调整。

3.考核评价的方式。(1)语言理论的考核,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即在期末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试卷内容的设计应尽量符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2)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以期末与平时、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期末笔试中,语言能力分析、运用的题型应占到整个试题的50%左右;另一方面,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并以作业和课程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3)语言研究素质的考核评价,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考评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术见解、语言的敏感度予以评价;课外考评是指课余时间用语言学读书笔记、文献综述、学年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理论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4)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根据课外实践的内容,用个体和团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最终完成的各类语言类调查报告,对学生个体或调查实践团队进行考核评价。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多元化的方式完成最终的综合考核,既考查了学生语言理论的掌握又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调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3

鉴于此,语文评论或评价,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语文文本的讲授者,同样也具有主观性。这样评论者与讲授者共同感知同一文本,便形成具有差异性的情感认知,当在同一时空交汇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辩论。这一点语文课尤为突出,而其他课程虽有殊途,但结果是相同无可争议的,达成共识,语文则呈现多元化。

因此,不同评价者对于同一对象评价就会自然形成多样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特征,就如何进行语文评论,如何得到公允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建议如下:

一、确立语文评论衡量的标准

课堂是进行语文评论的主战场,评论者只有进入课堂,才能对教授语文者一堂或一系列课,给予中肯的评价。语文是着力体现人文性的,而人文性表现在:作者的、教授者、学生的诸方面。那么评论一堂好课确立标准尤为重要。这个标准可从两个角度衡量:第一,衡量主导教授者:(1)教师的素养。这里侧重于自我仪态待学生的教态。仪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非智力因素,然而却具有强有力的驱动力;起关键作用的是教态,这是人性化、人格化、风格化的焦点,在教学中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思想,因而在衡量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熟悉教材文本。这是达成好语文课的前提。这也是达成好语文课的活水,达到透彻理解文本以外的却于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源,这样就将文本放置于立体的空间,给予文本一个多维度发散点,左右逢源纵横捭阖,这就为选择法提供了宽度。(3)灵活选择多样教法。由于语文课的人文性、情感性的多元化,这就为语文同一文本有不同可行性课型提供了条件,因此,要设计多样的课型教法。另外,学生状态也会不一样,因而方法也要多样。(4)对主体的驾驭与设计。这是课堂的焦点。懂学生的个性与心理,是语文及教授语文的教授者,必需的基本功,近似于大夫,这样就便于驾驭并可进行设计开掘。懂学习差异性,差异性这是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明了了这一点,就会对学生的前进给予肯定与激励。(5)时代脉息的衔接。语文与时代衔接最紧密,因此语文文本解读的传统与现代,不是冲突而是需要辩证的认可,另一方面文本内容的时间有古今地域有远近风俗有差异,因而现代的人了解过去,便会有一种人文性的隔膜,故而对于出现的诸多认识要给予认定,并辩证的引发思考。还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运。(6)效率的展现。这是一般评价最有力的依据。第二,衡量主体学生:这是语文人文性的着力点,只要学生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为,并能够有所开掘,这就达成好课的标准。(1)培养自觉度。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根本,也是一切高效达成的依据,这里包括对文本的预习思考拓展应运,有了这个基础,课堂就会成为思想的交流,精神的深化。(2)训练思辨性能力。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学生人文性的具体体现。(3)提升应运与解趣能力。这是综合能力的展示,既符合应试有适应素质的高能力的展示。评论者评价一节课的成效就会有的放矢,不失偏颇。

二、树立语文评论应有的风度

风度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风度也是一种魅力。风度是不可以模仿的,风度往往是一个人独有的个性化标志。风度是因为具有实力才显得具有魅力,实力是原因,魅力是结果,因果不能倒置。风度最早是形容文采出众,风,即,也就是国风和离骚。度,是指气量、内涵。评论者具有实力才有风度,评论者拥有气量内涵才有风度。有风度,评论才会有度。语文的人性化、多元化才能得道发展与肯定。评论者的学识是评论有风度的保障。评论者的学识网构全面,纵能贯通古今取远近,横能博采众长练就五彩。面对各种课型的产生,就能够给出一个史的价值。往往因为语文人文性的多元化,在评价中也会形成多元的、语文的评价一定要度,给出判断,是受评议者诚恳接受,并学习提高。

三、独具语文评价敏锐的发展的眼光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不同版本共选的文本。韩军老师应邀在天水教育师院国培中讲授了清华四篇,其中《背影》的教授很有前瞻性、敏锐性和发展性,焦点是主题的开掘,韩老师以“生之背死之影”为主题,展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公开课,在座的深受启迪。对于一般语文课,评论者也应该具有这一敏锐性,在评论时,给予引领给以示范,从而达到有范可以的实体,不再是空泛的理论。因此,语文评价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是十分重要的。

四、评论要有认可性、引领性和创新性

语文究其实质是思想的展露,评论者对于每一位展露者应评论其引领语文学科人文思想发展并带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的认可,才能创造出语文的新时代、语文评论的新时代。

五、明白语文评价的终极目的

语文评价的目的不是仅仅对一节课一个人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让语文的讲授更符合语文的本性,发展语文,发展人文性的传播,提高评论的艺术价值。

总之,作好语文评价者:吃透文本,熟知作者,明了时代,把握风情,拥有风度,明确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对语文课作出公允的评价,就能够产生促使语文人性化的长足发展的原动力。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4

关键词:以思辨能力为导向;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维平(1967-),男,江西玉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56-04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技能和高级产出性技能,是外语教学强调的一项核心技能。较常见的写作教学法有成果法、过程法、体裁法、过程-体裁法等。虽然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点,但是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不够突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范文分析为主,对写作的语言表达、句式特点、选词的准确和多样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主题的挖掘、思维的拓展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关注较少。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模式尚不多见。根据实证研究,思辨能力的不足在写作中表现突出,学生作文能够做到符合逻辑、有理有据的不足五分之一,而多数作文内容空洞,多为事实的罗列,缺乏说理(文秋芳,2006)。要改变和解决英语写作中暴露出的内容空洞、语篇连贯性和逻辑性差、缺乏思想深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等诸多问题,英语写作必须以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写作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期培养会思考的写作者,以实现帮助学习者成为独立的终生学习者这一长期的教育目标。

一、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需要提高学生的产出性语言和思维技能。因此,在写作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等重要。英语写作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更要关注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表达。Bloom(1956)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后三种能力为高级认知技能,思辨能力即属此列。目前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学生表层能力的培养,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对分析、评价等较高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

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包括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逻辑评价信息来源的能力(logicallyevaluatinginformationsources)、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solving)、选择恰当策略或解决办法的能力(selectingappropriatestrategiesorsolutions)(ennis,1987)。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思辨能力体现在评估信息的能力、判断内容是否有用和可靠的能力以及做出决策和选择的能力。网络信息多变复杂,外语教学中加强思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写作教学中基于主题以及有争议性的话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包括对批判性评价所必须的词汇拓展和关键概念。Yang&JefferyGamble(2013)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方法对比大一学生参与不同的课堂活动的结果。实验组采用辩论、同伴批评等有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活动形式;对照组的课堂活动主要是小组展示、过程写作等与思辨能力培养不相关的形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习者较对照组在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上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对于最受欢迎的课堂活动,近一半的受试学生选择了辩论。辩论鼓励学生评价假设,权衡论据,并对论题进行反思,因此有助于思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而把反思记下来,系统地写进作文,然后通过互评和重写,促进思辨和写作能力的双提升。

二、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和特点

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应遵循以思辨能力为导向,以翻转课堂为载体,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反思性评价为综合评价手段,以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为共同目标等几大原则。

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形式:依托翻转课堂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活动是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通过对文本开展批判性阅读,提出问题,现场解决问题,针对所给话题围绕论点、结构等各方面展开辩论,通过与同学进行思想和语言的交锋,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必须依托大量的课外学习作为铺垫,教师在课前提供精选的写作要点的视频,课堂上教师退居幕后,从旁点拨和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辩论和讨论任务。这种授课形式与翻转课堂不谋而合。

(二)教学目标: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相互促进

英语写作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能力的提升而应该以思维和语言的共同提高为目标。写作教学不再是为了写而写。写作既是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手段。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一般“两步走”,第一步是大量的写前准备,即辩论。学生通过辩论、讨论等课堂活动,提出观点,质疑对方观点和摆出的事实,能够发现对方的逻辑漏洞,同时对己方的观点说理、维护,消除逻辑缺陷,直至完全令人信服。第二步是写作。经过讨论和辩论,主题越来越明晰,逻辑缺陷越来越少,内容得以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的作文。

(三)教学内容:变八股式的重“形式”的英语写作为思辨性的重“内容”的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教学不应是为了应试,而教给学生开头、结尾和各种表达习惯的套用语的“八股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学生作文词汇使用较丰富、结构清晰,有较多似曾相识,甚至基本雷同的“高级”句子。但是,细观其内容,则言之无物,或翻来覆去重复一个事实,或逻辑混乱,说理不清。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从主题挖掘和提炼、论据的取舍和安排、论证的先后与严密性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通过辩论和互评等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反思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和决策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以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代替单一的教师评价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不再是由教师一人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的评判,而是将评价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者也不再是教师一方,而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的多方评价,评价形式也改为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并用。

三、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最有效地课程之一(孙有中,2011)。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共同目标,从审题、布局、选材到措辞都融入思辨能力培养这一主旨思想。为达到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共同提高这一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构建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融入“哲学思想”,围绕“可辩”、“善辩”重组教学资源

改变教师和学生仅依靠一本教材和配套课件开展教学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写作教材、写作校本教材、课件、微视频、网络公开课、国内外外语专题学习网站等丰富的学习素材。其中写作校本教材要立足“90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来编写,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话题应具有可辩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成为善辩的选手。

为此,应该思路领先,进行思维训练。Shahini&Riazii(2012)介绍了一种提高学生产出性语言和思维技能的新方法,即在口语和写作的外语教学中使用pBLt(philosophy-basedlanguageteaching基于哲学的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pBLt所指的“哲学”是鼓励普通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学生能够深入研究主题,而不是盲目接受或记住被输入脑子的事实。“哲学”不是指复杂的、抽象的、专业的学科内容,而是指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某一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谈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用说理的方式解释清楚自己的理解。与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合作语言学习、任务式语言教学等类似,基于哲学的语言教学是让学生使用语言来学习它。语言使抽象的思维成为可能。pBLt使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想象、操控、创造新思想,分享思想。

(二)强调协作,采用分层分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辩论式英语写作模式一定不是单个学生的孤军奋战,而应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寻求协同发展。在分班和分组问题上,打破传统按照学号顺序和寝室为单位的办法,而采用更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对新生进行一次入学英语水平测试,主要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内容,将这两次成绩汇总之后再对学生进行aBC(优、中、差)分层;然后3人组成1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为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各1名,a层次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一个班级分成16个小组,8个小组成立1个教学小班。这种做法能激发C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a层次学生可以担任C层次学生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三)采用更主动、个性化的翻转式教学方法

英语写作的授课难度在于精讲和多练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兼顾。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的效率。

1.课程微视频。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写作的要点由课堂讲解改成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微视频采用自制和借用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网易公开课、coursera、youtube等共享课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和自制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微视频。微视频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根据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准备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写作技巧。电子课件或视频课件上传到校园写作精品网站,方便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微视频是碎片化的知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用回顾、测试等方式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

2.写作过程教学。课前要求3人小组利用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同步和异步网络交流与同学互动沟通,随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反馈给各组长,由组长汇总问题后再反馈给教师。同时小组成员要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拓展资源等,完成作文初稿。课堂教学,包括知识点检验和巩固―批判性阅读评价―话题讨论和辩论等环节。为检验学生对写作知识点掌握情况,先由各小组派1名代表(轮流)做口头陈述(presentation),谈论写作思路、写作技巧,重点谈论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其次,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相关的例文示范和启发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和评价,口头评价例文在观点、逻辑、写作思路等方面的优缺点,为思辨能力培养做好过渡。再次,设置与知识点、例文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争议性的话题,在学生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话题辩论。辩论是培养思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全方位综合知识的运用,在辩论中辩者要运用、搜集、查找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然后分析、筛选,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口头表达、口头交流和话题辩论,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进行解答疑惑。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相互评判观点、相互评价,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均得以提升。课后学生先利用作文批改网等基于“云”信息的学习系统,自行提交作文网进行批改,修改句法和用词错误,再利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思路,综合教师和各小组的观点,取长补短,创造出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优秀作文。

(四)突出“反思性”,开展同伴互评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Lisatsui(2002)在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发现,多数研究都认为美国大学生所表现的思辨水平不尽如意。她对四所美国高校开展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发散思维、论文这一测试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而标准化测试手段则制约其发展。四所高校中,思辨能力得分高的a校和D校,都十分重视写作和重写。采用自评和同伴互评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一方面学生尝试在理解和批判材料而重写的过程刺激学生更多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度的思考,并通过同伴反馈而得以提高和改进。这两所学校重视写作的做法不仅要求有足量的写作和重写,而且以写作为载体重视对思想的综合、分析、完善能力。另一个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是重视课堂讨论。在a校,课堂讨论是每门课研讨会的根本特征。这种积极的学习方法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同样,在D校,受访者也都认为课堂讨论与思辨能力提高直接相关。而在B校和C校,课堂讲授为主,多采用标准化测试,学生思辨能力较差。

辩论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应改变终结性评价、教师单方评价,而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陈述、辩论为主,口头陈述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选派代表完成,为防止学生不作为,规定小组3个成员轮流陈述。辩论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每次活动之后,开展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侧重信息内容。教师评价除课堂评价外,还对每位学生的课后作业、阶段性测试给予评价。小组内各成员的小组自评分可以相同,也可由组长进行调整。评价以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各占25%、25%、50%计算。课程整体评价中,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四、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建议

辩论式教学因其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突出贡献以及对写作能力提升的明显作用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口语和写作等产出性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中。辩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辩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智力也是一种促进(musselman,2004)。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辩论涉及的大多是冲突性的话题,这种智力的冲突会让学生更专注学习;辩论过程中的查资料、分析、整理和讨论,让学生很好地开展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Kennedy,2007)。

开展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所选话题往往要带有一定争议性。辩论前学生要阅读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把正反方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在辩论中,学生要明白如何推理,如何识别谬论,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懂得如何评价自己的和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此外,辩论式英语写作教学的“辩”不仅仅存在于议论文的正反观点的辩论,而是从审题、布局、选材、观点陈述等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的讨论和辩论。分出对错胜负不是目的,说理充分、自圆其说才是重点。在题材选择上,除了议论文之外,也可选用一些记叙文或说明文。用细节展开(showmorethantell)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让讲述的故事更能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ennis,R.H.ataxonomyofCriticalthinkingDispostionsandabilities[a].teachingthinkingSkills:theoryandpractice[C].newYork:w.H.Freeman,1987.

[2]Yang,Y-t.C&JefferyGamble.effectiveandpracticalCriticalthinking-enhancedeFLinstruction[J].eFLJournal,2013(10):398-412.

[3]Shahin,Gholamhosseinanda.mehdiRiazi.apBLtapproachtoteachingeSL,Speaking,writing,andthinkingSkills[J].eLtJournal,2011(4):170-176.

[4]Lisatsui.FosteringCriticalthinkingthrougheffectivepedagogy:evidencefromFourinstitutionalCaseStudies[J].the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02(6):740-763.

[5]musselman.e.UsingStructuredDebatetoachieveautonomousStudentDiscussion[J].theHistoryteacher.2004(3):335-348.

[6]KennedyR.in-classDebates:FertileGroundforactiveLearningandtheCultivationofCriticalthinkingandoralCommunicationSkil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achingan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2007(2):183-190.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5

关键词:学术论文摘要;评价型-that从句;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6707

收稿日期:2013-10-28

基金项目:部级英语特色专业项目(tS12154)资助

作者简介:江加宏(1972-),安徽安庆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外语教学。

interpersonalfunctionsofevaluativetHatclause

intheabstractsofenglishacademicpapers

JianGJia-h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qingteachersCollege,anqing,anhui246133,China)

abstract:theabstractofanenglishacademicpaperisaparticularcommunicativeevent,whichhasparticularcommunicativepurposesandobjects.therefore,itnotonlyprovidesrelevantresearchinformationandpresentsobjectivefacts,butalsohasparticularevaluativeandinterpersonalfunctions.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240abstractsofenglishacademicpaperschosenfromkeyjournalsof6differentdisciplines,thepaperfindsthatthroughvariousevaluatedentities,sourcesofevaluation,evaluativestanceandevaluativeexpressions,theseabstractswidelyemploytheevaluativethatclause,whichhelpswriterstomanagetheirdiscoursesinvariouswaysandtosignalaclearstancetowardstheinformationtheypresent.

Keywords:abstractsinacademicpapers;evaluative-thatclause;interpersonalfunctions

近年来,学术语篇的体裁分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学者们对各种学术语类的宏观结构和微观语用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作为学术语篇的一种语类,学术论文摘要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课题。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特定的交际事件,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1],因而在语篇结构上不只是提供相关研究信息和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还具有特定的评价和人际等社会功能。Hunston&thompson[2]、martin[3]、Crismore[4]等分别从评价(evaluation/appraisal)、立场(stance)和元语篇(metadiscourse)角度对论文作者是如何在摘要部分“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服”语篇社团其他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与目的进行了研究。鞠玉梅考察了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1];姚俊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介入标记进行了实证研究[5];曹雁等考察了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学术词汇的语步分布和使用特点[6]。但以上研究均未涉及具有一定人际意义的评价型-that从句的语用功能。基于此,本研究拟根据6种不同学科的240篇英语论文摘要中-that从句的使用频数,总结出该构式(construction)的类型,探究其评价性人际意义,从而管窥其深层语篇语义功能,为国内学者英文摘要的写作和教学提供参考。

一、评价型-that从句的研究回顾

评价型-that从句是一个由that引导的从属关系句,从句与主句之间可为动宾或系表关系。在学术论文摘要中,这类主、从句共同影射作者对某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如webelievethatasignificantrelationshipholdsbetweenthesefeatures文中所有例句均引自本研究选取的240篇论文摘要。,主句webelieve含评价和评价源(sourceoftheevaluation);-that从句含被评价实体(entity),亦即,由-that构建的从句是被评价实体――评价对象。评价型-that从句结构是学术语篇表达评价意义的一种有效途径[7],通常由认知或情感动词如think,know,believe,言语行为动词say,state和交际动词suggest,prove等表达。

传统语法[8-9]将评价型-that从句称为“外位结构(extraposition)”,王勇称之为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10],即概念主语移位至谓语动词后面,其位置由先行主语it替代。该构式显性表达目标情态立场[11]615,同时还使立场背景化。此外,作者还用像weareconfidentthatthosetwovariableswillsufficetomonitorsuccessofCmimplementation.构式前景化自己的观点、立场。Biberetal[12]研究发现,学术语篇使用评价型it…that构式远比小说和会话语篇多。Herriman[13]认为,学术语篇作者高频使用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是以显性命题方式呈现自己的评价,目的是突显命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上研究仅限于it…that构式,未涉及具有人际评价资源意义的不同类别主语。主句的主语能使作者接受或转移评价的责任,或隐藏信息源。Halliday&matthiessen[11]通过情态语法隐喻阐释了-that构式主句的整体一致性。他们认为-that构式是单一情态动词使用选择的一个语法隐喻变异。无论评价是主观的(ithink)还是客观的(itislikely),作者都可以显性编码。eggins[14]182把该构式称为附着于主句的情态化假拟从句,其目的是突显情态源或隐藏情态源。thompson&Ye[15]对-that构式主句谓词研究后强调,动词选择在转述结构中具有评价性意义,不同动词的选择会影响读者与所转述内容之间关系的建立。因此,动词的选择隐含作者的评价立场。上述研究丰富了评价型-that从句的研究,但均未论及作者是如何表达对评价对象的立场。本研究拟选取不同学科英语论文摘要,建立小型语料库,探究-that构式在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频率,并分析其人际评价功能。

二、语料选取和研究步骤

本文研究语料选自国外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SS)和自然科学(以下简称nS)共6种不同学科:应用语言学(aL)、经贸(BS)、公共管理(pa)、生物(Bio)、计算机(CS)和电子工程(ee)类权威刊物teSoLQuarterly,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BmCBiology,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icalengineeringeducation中240篇论文摘要,每科40篇。语料选取后,我们建立了一个近40000字的语料库,运用检索软件wordpilot2000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共273句含-that的从句(包括省略-that的句子,如theauthorsacknowledgetheirnumbersareonlyestimates.),其中剔除了that充当语法功能词的句子如iamreferringtothataspectofdiscourse.、itreferstoconstructionsthatcontainaprojectingandprojectedclause.,然后质性分析讨论相关数据。

三、结果与讨论

(一)评价型-that从句的使用频率

表1显示了不同学科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评价型-that从句使用的总频率和篇均频率。由表看出,篇摘要句数约为6,且每篇摘要中至少有1句评价型-that从句。这表明,简短且具有总结性的论文摘要为作者提供足够的空间显性表达评价。

显性评价和人际介入是SS学术写作的特征[7],但表1表明,不同学科并非严格对应显性评价和人际介入。生物学科摘要使用-that从句数最多,而应用语言学和公共管理类论文摘要中-that从句篇均数接近或等于平均数。因为SS研究者更多运用情态动词和表态度的副词等评价资源,如:

(1)nevertheless,epamayfailtominimizeviolationsofandgenerallydeternon-culpableindividualswhoareaffiliatedwithlargefirm.(pa类摘要)引自不同学科摘要的例句下文仅注学科类别。

但简短、极具严密性的电子工程类摘要中评价型-that从句的使用频率最低,40篇摘要仅有10句。这说明电子工程学科研究者对研究内容涉及的目标读者非常熟悉。因为目标读者可依据相关假设,借助已有知识能识别出研究的重要意义,故无需做显性评价。电子工程学科论文作者在摘要写作时最关注的是向目标读者提供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不是显性呈现自己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二)基于不同评价维度的评价型-that从句

以评价对象、评价立场、评价源和评价方式为维度,我们将273句评价型-that从句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统计发现,论文作者共使用238句(87%)-that构式呈现和评价自己的研究,这表明论文摘要主要是展现作者的自我认知评判。Coates[16]112认为,说话者的假设或可能性评价是由认知情态体现的。大多数情况下,认知情态表征的是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确信与否。亦即,研究者在论文摘要中运用-that从句评述研究的精确性或论述内容的真实性,呈现自己的观点、立场。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等抽象实体为主要评价源,由不同的转述动词表达评价。

(三)评价型-that从句的人际功能

1.评价对象的人际功能。

评价对象是指-that从句中的命题,即作者的观点。6种不同学科中绝大部分评价对象均为作者的观点(见表3)。由表3可知,作为说服和信息提供语类,论文摘要是作者以语篇方式对其研究及研究发现进行强调,希望以此吸引读者、激发读者接受论文观点,从而通览全文。作者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前景化,强调研究结果与研究结果信度之间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在确立其研究重要意义和对该学科的贡献的同时还增强了摘要的修辞效果[7]。

如前所述,评价型-that从句的主句通常包括评价源和立场,因为评价本身就涵盖了评价的重要性,无需说明研究观点的基础。这表明,论文观点或-that从句中呈现的评价对象是论文主体要充分论述的。但也有作者试图在摘要中通过主句和-that从句呈现支撑研究发现的相关信息从而强调其研究发现。如:

(2)theimprovementofdevicelinearityandtheenhancementofcurrentdensitysuggestthatthemulti-stepdoped-channelFetsareverypromisingforhighpowerlargesignalcircuitapplications.(ee)

作者有时用同样的主句,后接多个研究对象的评价框架:

(3)thisstudysuggeststhattheroleofpoliticalcultureshouldnotbeignoredandthatitmaybeveryusefulforexplainingpolicyvariationsthatexistbetweenjurisdictions.(pa)

评价对象也可是研究目的,正面评价的研究方向或结果。多数情况下,SS论文比nS论文更多地以研究目的为评价对象。作者在传递研究目的的同时还提供相关的研究计划,并正面评价研究价值。如:

(4)itishopedthattheframeworkwillbeappliedtoothercontextsandprovideasabasisforanalysisofthesituationofenglishinnationalcontexts.(aL)

尽管作者在摘要部分大量陈述自己的研究发现,但表3显示,有10.3%的评价对象是他人的研究成果,这在SS类论文中较为突出。Hyland[7]认为,SS领域研究者常给予他人更多的空间发表观点。表3表明,应用语言学、经贸和公共管理类论文摘要用-that从句陈述他人研究成果总共才48%,但电子工程类论文摘要陈述他人成果(20%)是个例外。对作者来说,简短的论文摘要语篇难以验证他人观点,评价他人成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作者几乎对以往研究不做负面评价,多数论文摘要以模糊语言如“根据研究或文献”阐明观点的来源。但实际上,所有研究都是建立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论文摘要的功能之一就通过文献说明当前研究的创新性及与以往研究的联系。例如:

(5)ithasbeenobservedbye.eberleinandU.Kellerthatthehyperbolicdistributionfitslogarithmicratesofreturnsofastockmuchbetterthanthenormaldistribution…(CS)

2.评价源的人际功能。

作者在对自己研究发现做出评价的同时还尽量使自己与论述的内容保持距离,即评价型-that从句的主句主语多为抽象评价源(见表4),有20.2%是以先行it作主语的隐性评价源。作者希冀以研究结果、模式、方法或整个研究为评价型-that从句的评价源限制自身的施事角色。施事的缺省有助于排除隐含的外部干扰因素,如个人兴趣,社会忠诚,推理能力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该策略在nS论文摘要中更为突显,因为外部人为因素的排除有助于维护nS知识的合法性,表明该研究是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并非是对以往研究的简单复制、伪造,或是对现有方法的僵硬套用[7],这既暗含着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又表明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还显示了研究发现的价值。如:

(6)experimentsonthemorethan9000tandemrepeatsfromhumanchromosomes1and22demonstratethatourptaSgenerateslesscostlyhistoriesinacceptabletimethanotherheuristicmethods.(CS)

先行it的使用是作者有意用抽象对象替代有生命的评价源,以期转移读者的注意力。这表明,概括性的评价源是不会引起争议或已得到广泛接受。例如:

(7)ithasrecentlybeensuggestedthatanumberofexperimentalfindingsofcontexteffectsinchoicesettingscanbeexplainedbytheabilityofsubjectstodrawchoice-relevantinferencesfromthestimuli.(BS)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施事的作者是很容易回溯的。因此,作者只有通过运用前景化的非人称代词it,将其观点去个性化,使之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这样作者可以明示该观点并非自己的主观判断。例如:

(8)itisconcludedthatthebypassflowprovidesanadditionalpathwayforsodiumuptakeinriceandthatthisaccountsforthefunctionalandgeneticindependenceofsodium.(Bio)

3.评价立场的人际功能。

在前文我们注意到,评价型-that从句的使用主要是使评价主题化,使之在语篇上突显。而作者有时可能隐藏观点源,使-that从句中的命题评价前景化。这样的评价主要有态度型或认知型,并通过控制主句的谓词实现其评价意义。但态度型评价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不常见。而学生学术论文摘要写作则倾向使用态度资源,如喜欢、不喜欢、期望以及义务等[5]。表5显示,认知型评价是摘要立场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作者对真值的评价或表征陈述的可信度。

在认知评价中,确信(certainty)在语料中占54.7%,这再次说明摘要语篇具有特定的目的。即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力图通过细致和精确的方法,说服目标读者,证实研究观点的可接受性和合法性。作者需要在摘要部分选择不同的评价立场,使命题令人信服,对读者产生即刻影响,从而激励读者通览全文。认知型评价方式在nS类和经贸类论文摘要中的使用比较显著,尤其是转述动词的运用,间或使用高情态量值的形容词。如:

(9)a.itisapparentthatthesecriticaltemperaturesmayprovidequickandreliablescreeningforchillingsensitivityinplantbreedingprogrammes.(Bio)

b.itisprovedthattheclassoflanguageshavingquantummulti-proverinteractiveproofsystemsisnecessarilycontainedinneXp.(CS)

而SS论文摘要则更多使用尝试性谓词(tentativepredicates)。也就是说,SS类论文作者通常用表建议、讨论、表明或假设类的谓词陈述研究结果,这是因为SS类论文的研究结论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决定的[17]。例如:

(10)theseresultssuggestthatmeaningnegotiationmayplayalessprominentroleinacquisitionforchildrenthanitdoesforadults.(aL)

通过考察主要谓词的频率(表6),我们发现,不同学科摘要部分的确信陈述是有差异的,作者对-that从句中命题评价的用词也明显不同。show,demonstrate和prove与-that从句的搭配在nS论文摘要中位列前五。相比,SS论文摘要部分这些动词的使用较少,其确信陈述的动词主要为suggest,argue和indicate。从某种意义说,这反映了SS对具体问题阐释的开放性特征,所以SS常呈百家争鸣之势。

4.评价方式的人际功能

由表7看出,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很少使用形容词或名词等非动词谓词;而动词谓词也多是转述研究行为。我们对语料中所有谓词形式详细考察发现,仅有20例是非动词谓词形式,15句为名词,5句为形容词。而Rodman[18]对期刊论文摘要先行it作主语谓词使用的研究发现,评价型-that从句主句中40%的谓词为形容词,以itispossiblethat…和itisclearthat…最常见。我们认为,尽管作者试图体现论文的语篇功能,但与先行it搭配的动词十分有限。作者在-that从句中没有以证据引导读者,引入新话题,概括相关信息,或表达情感,因为他们力图提供的是对研究发现的评述,这既是一定程度的肯定又是对特定行为的强调。而名词使用频率高于形容词,是因为名词能呈现隐性和非人际性评价。例如:

(11)akeyaspectoftheiDaframeworkisthatitexplicitlymodelsalternativesinthemarketasbeingindivisible,whilepastworkhasassumedperfectdivisibility.(BS)

另外,动词的大量使用与摘要表达大量认知意义有关。我们知道,大多数评价是言据性的,关注的是信息或研究结果的效度。不同的动词能使作者有效调整评价,即不同的动词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疑问或肯定,还能强调特定的行为[7,15]。作者既可以以研究、认知或语篇聚焦建构评价,又可以隐性标记评价是基于研究的、阐释的还是转述的。表7显示,研究行为动词占了一半,其中nS论文作者倾向于使用此类动词,而SS的论文作者多使用话语动词。这无疑镜像了研究动词使用的整体分布,同时还反映了不同学科研究的意识形态,即nS研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结果的阐释价值,而SS研究具有论辩性及论文语篇的说服力。有趣的是,行为动词与有生命评价源(语料中共有61句)和抽象评价源(语料中有59句)的共现频数基本相同,但在话语动词中,抽象对象的评价源(语料中有60句)是有生命评价源的三倍。实际上,三分之二的话语行为动词的主语是抽象名词。因为有生命评价源在表达人际意义上具有风险性,从而影响了人称主语和话语动词的使用,且话语行为动词的使用也主要是强调研究观点的基础。如:

(12)a.DataanalysissuggeststhathereducationalbackgroundshapedherapproachtoUS.academicdiscoursepracticesandthewayshetheorizedaboutthosepractices.(aL)

b.thisarticlebeginsbycriticizingtherecentinterventionbyCharlesmurray,insistingthatmurrayopensthedoortoalaissezfaireeugenics.(pa)

概言之,论文作者在选择填充评价型-that结构谓词槽时,动词比名词和形容词的使用要多。不同学科在动词选择上也明显各异,nS论文作者倾向于选择行为动词而SS论文作者倾向使用话语动词。

四、结语

本文在自建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质化分析研究发现,评价型-that从句广泛用于英语学术摘要语篇,论文作者以此方式对相关观点进行评述和评价;是作者引入论文主要论点、总结研究目的和方向以及呈现论文信息的一种可靠的有效途径。评价型-that从句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反应了论文作者以不同认知视角呈现观点。最重要的是,论文摘要部分-that从句的高频使用表明作者运用丰富而又有些微差异的方式评述自己和他人成果,使自己的立场作为命题和主题前景化,在有效展现自己评价型观点的同时突显论文重要观点和研究发现从而激发读者通览全文的兴趣。当然,评价型-that从句仅是作者在摘要中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路径,是学术语篇实现评价和情感意义的主要方法,至于该构式在其他学术语类中是否具有同样的说服力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32-36.

[2]HunstonS&thompsonG.evaluationintext[m].oxford:oxfordUp,2000.

[3]martinJ.Beyondexchange:appRaiSaLsystemsinenglish[a].inHunstonS&thompson.(eds)evaluationintext[C].oxford:oxfordUp,2000.

[4]Crismorea.talkingwithreaders:metadiscourseasrhetoricalact[m].newYork:peterLang,1989.

[5]姚俊.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J].外语教学,2010(4):29-33.

[6]曹雁,牟爱鹏.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学术词汇的语步特点研究[J].外语学刊,2011(3):46-49.

[7]HylandK.Disciplinarydiscourses:Socialinteractionsinacademicwriting[m].London:Longman,2000.

[8]ChalkerS&weinere.the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grammar[m].oxford:oxfordUp,1998.

[9]QuirkR,GreenbaumS,LeechG&SvartvikJ.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m].Harlow,essex:Longman,1985.

[10]王勇.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理据分析[J].外语学刊,2011(2):56-61.

[11]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edition)[m].London:edwardarnold,2004.

[12]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Finegane.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Harlow:Longman,1999.

[13]HerrimanJ.thefunctionsofextrapositioninenglishtexts[J].FunctionsofLanguage,2000,7(2):203-383.

[14]egginsS.anintroduct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m].London:Continuum,1994.

[15]thompsonG&YeY.evaluationinthereportingverbsusedinacademicpapers[J].appliedLinguistics,1991,12(4):365-482.

[16]CoatesJ.epistemicmodalityandspokendiscourse[J].transactionsofthephilologicalSociety,1987(85):100-131.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6

关键词关键词:决策树;多特征组合;产品评论;情感分析

DoiDoi:10.11907/rjdk.162835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0105

0引言

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融入网络,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现今,人们更加习惯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对产品、服务或事件的观点、偏好及情感倾向。CnniC在《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中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3%,庞大网民数量为生成海量互联数据提供了基础。其中,在线产品评论数据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面对海量的碎片化、非结构化、口语化、随意化和多样化的交易评论信息,如何借助计算机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快速定位用户偏好及喜爱和消费者快速检索所需的信息来了解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情感分析又称为意见挖掘,简言之,即从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中抽取用户对话题、产品、个人、组织和服务等的情绪、评价、喜好、情感倾向[24]。按照处理文本的内容,可分为基于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和基于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5]。前者主要处理网络新闻事件评论,后者研究对象主要是网购后对产品、服务等的在线评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本情感分析已经作了大量研究,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67]。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使用知网Hownet、wordnet和台湾大学情感词典ntUSD等词典[810],该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忽略了文本中情感单元和修饰词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在句子级情感识别上存在不足,但在词语级情感识别上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又可以分为有监督和无监督学习两种。常用的有监督方法有me、nB、SVm、CRF等,无监督方法有pmi等[1113]。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类方法是通过提取文本特征,运用数理模型,把文本特征作为输入变量,经过函数运算后输出结果,根据结果对文本进行分类。该方法不仅考虑到语句文本中的情感词语及还考虑了句法结构,词语之间修饰关系。该方法有较高的正确率和稳定性,同时方便地扩展到不同领域。但由于中文词语的一字多义、交叉歧义、表达多样性、句式的复杂性、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和词语的不间断性等,使得中文分词和情感分析工作比英语更加困难,学者们一直在寻找方案以提高中文文本情感识别的准确率。

已有研究多关注一条完整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倾向。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能正确反映用户内心的情感,对于一款产品,用户可能喜欢某些方面的设计,对另一些设计感到不满,如果仅用评论的整体情感倾向代替用户对产品某一具体方面的情感倾向,显然存在误差;二是混淆评价对象,因为多数分析针对的是用户的完整评论,不能识别出用户对某个具体评价对象的情感倾向。因此,针对以上两点,本文对每条完整的评论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分句,识别有效子句,提取评价对象,使用C4.5决策树识别子句的情感倾向,该方法采用最大信息增益率作为决策树的属性选择标准,选择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最初选择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对于分裂节点的不同取值,采用递归的方法求其子树,相比于朴素贝叶斯方法,该方法在分类的稳定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1相关工作

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侧重点不同于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更加关注用户对产品属性或服务的评价,可以忽略评论中一些具有情感倾向的词语或句子。判断一条在线产品评论是否有用,关键在于文本中是否包含评价词、产品属性等。比如华为honor畅玩版4X在线产品评论:“一直在用华为的手机,这款手机挺喜欢的。”该评论就是垃圾信息,虽然文本中出现情感词“喜欢”,但是句子不包含产品属性和评价词,不能区别产品属性的好与坏。假设“喜欢”一词出现在新闻评论,该语句一定代表了评论者的一种正向的感倾向,不能视为垃圾信息。为了更准确地识别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倾向,本了如下相关工作:数据抓取、隐性产品属性追加、用户分词词典、评价词表、否定词表、程度副词表等的建立和预处理。

1.1数据抓取

采用八爪鱼采集器从亚马逊官网抓取华为honor畅玩版4X的在线产品评论信息。八爪鱼采集器简化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流程,实现数据自动采集、编辑和规范化,降低提取信息的成本。通过设计评论信息提取规则,从亚马逊官网提取在线评论信息,得到正面在线评价500条,负面在线评价197条。

1.2隐性产品属性追加

由于用户输入网页评论具有随意性,可能导致文本评论中没有评价对象或属性值,仅有评价词。例如:“个人感觉5.5太大了,不好拿”。该评论中“个人感觉5.5太大了”隐含了评价对象屏幕。对于该类问题,本文设计了常用评价对象和评价词对应表,使用Java程序自动识别评价词,再检索评价对象,如果检索不成功,则添加对应的评价对象,否则不作任何处理。

1.3词典建立

为了更加准确地识别产品评论中的特征词语,如情感词、评价对象、否定词和程度副词等,为后面的机器学习提供可靠的数据,本文建立了相应的词表。

1.3.1用户分词词典

使用中科院张华平博士研发的中文分词软件nLpiR2016对在线产品评论进行分词处理,其主要功能包括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用户词典功能、微博分词、新词发现与关键词提取等。对于特定领域本体相关属性和常用短语不能正确进行分词,可以人工添加用户词典辅助分词。本文添加不能被正确识别的手机产品属性,形成用户词典表,如图1所示。图1中没有词性标注的词语在nLpiR件中默认是名词,vi表示不及物动词。

1.3.2评价词表

评价词表达了用户对评价对象的情感倾向,最能反映用户对产品属性的喜恶之情,在文本情感分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Hownet的正、负评价词表,以及从亚马逊官网抓取的评论信息,剔除与手机领域无关的评价词,如:安乐、安全等,添加新的评价词,如:高大上、物美价廉等。最终得到正向评价词表、负向评价词表。部分正、负向评价词表如图2所示。

1.3.3否定词表

否定词语的出现一般会反转语句的情感倾向,使得语句的正向情感变成负向情感,负向情感变成正向情感。本文在抓取的评论和网络资源中提取了常用否定词,形成否定词表,部分否定词表如图3所示。

1.3.4程度副词表

对于程度副词,其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文本语句的情感倾向。本文关注两种位置不同的程度副词。1)其位置在否定词和评级词之间;2)其位置在否定词之前。例如:“手机配置不是很高”,“手机配置很不高”,前者整个语句的负面情感倾向要明显弱于后者。因此本文更加关注其出现的位置而不是其语气强度,部分程度副词表如图4所示。

1.4预处理

预处理是指使用nLpiR分词软件之前对在线产品评论的处理、加工,提取有用信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拆分每条完整评论。根据评论文本中的特殊标点符号把一条完整的评论分成若干子句,特殊标点符号包含逗号、句号、井号、叹号、问号和破折号。根据用户的表达习惯,一般用逗号分隔的子句已包含评价对象和评价词,所以选取逗号分割语句。在输入文本评论时,用户可能使用井号、破折号替代逗号、句号,因此特殊标点符号也包含井号和破折号。

(2)使用nLpiRapi对子句进行分词处理,词性标注,去除停用词。

(3)识别有效子句。本文仅处理包含手机产品属性的文本评论。如果评价对象是客服服务、快递速度和态度等与手机产品属性无关的,则直接删除该评论;如果需要测评商城和快递服务,则需要保留,然后删除不包含手机产品属性或评价词的子句,降低干扰语句出现的概率。

最终得到有效子句3161条。其中,正面文本评论2119条,负面1042条。

2模型建立

使用决策树对数据集建立模型,主要包含以下4个步骤:

(1)计算所有属性划分数据集所得的信息增益。信息熵的计算公式:

H(C)=-∑ip(ci)log2p(ci)(1)

在实际计算中,p(ci)取值是类别为ci的样本所占总样本的比例,即:

p(ci)=|ci|/|C|(2)

其中,|C|是训练集样本的总数,|ci|表示类别为ci的样本数。

假设用属性a来划分数据集S中的数据,属性a对数据集S的划分熵值为H(C|a)。如果属性a是离散型数据类型,有K个不同的取值,则属性a依据这K个不同的取值将S划分为K个子集{S1,S2,...Sk},属性a划分为S的信息熵为:

H(C|a)=∑kj=1CjCH(Cj)(3)

如果属性a是连续型数据类型,则按照属性a的取值递增排序,将每对相邻的中点看作可能的分裂点,计算每个可能的分裂点:

H(C|a)=|SL||S|H(CL)+|SR||S|H(CR)(4)

其中,SL和SR分别对应该分裂点划分的左右两部分子集,选择H(C|a)值最小的分裂点作为属性a的最佳分裂点。属性a的信息增益:

Gain(S,a)=H(C)-H(C|a)(5)

该值的大小代表属性a对数据集S的识别能力。

(2)计算各属性的分裂信息和信息增益率。C4.5引入了分裂信息来调节信息增益,属性a的分裂信息为:

Splite(a)=-∑kj=1|Sj||S|log2|Sj||S|(6)

属性a的信息增益率为:

GainRatio(a)=Gain(S,a)Splite(a)(7)

(3)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信息增益率可以部分消减因属性分类数目产生的影响。

(4)把该节点作为根节点,对其属性的不同值,递归调用以上方法,求其子树,该过程还包含根据每个叶子节点包含的最少实例数量和置信因子对生产树进行修剪,克服过拟合现象。

3实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即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识别出文本的正、负面情感。首先使用网络爬虫软件八爪鱼抓取honor畅玩版4X手机在线产品评论,然后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过滤评论中的无效语句,添加隐形产品属性,根据产品属性把在线产品评论分割成不同的简单子句。使用nLpiR2016分词工具对处理后的有效子句评论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去除停用词,抽取文本特征,从中选择不同特征项进行组合,得到特征向量,最后使用C4.5建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性能。

3.1在线产品评论数据抓取流程

在线产品评论数据抓取主要分为3个过程:制定数据抓取规则、运行规则,导出数据到本地计算机。①制定规则。该步骤为核心步骤,主要包括分页设置、循环设置、列表设置、提取字段设置。设置Xpath路径正则表达式,匹配评论信息对应的html标签,抓取评论数据;②运行规则。打开已经设置成功的规则,单击“启用单机采集”选项,出现采集页面后,单击“运行”按钮;③导出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选择“导出到excel2003”选项,将数据导入到本地计算机。

抓取在线产品评论的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3.2基于决策树的情感分析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情感分析的过程整体上分为3步:①预处理。对抓取的在线产品评论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拆分子句、删除垃圾评论、添加隐形产品属性、识别有效子句等;②文本分词、表示。添加用户分词词典,使用nLpiRapi完成分词、词性标志,去除停用词语,提取并修正文本特征,完成特殊语句处理,选择不同的特征向量进行组合;③情感分析。使用weka中的J48建立模型,选用十字交叉法拆分数据,并根据查确率、查全率和F值3个指标检验模型的性能。

本文使用nLpiR2016分词软件对处理后的在线产品评论进行分词处理,该分词软件有很高的正确率和运行效率,允许用户添加用户词典,提高了软件分词的正确率。本文中添加的用户词典是手机产品属性,其作用是降低软件分词的错误率,确保提取正确的产品属性。nLpiR完成分词后,标注词语的词性,去除停用词。停用词主要包括表示数量的数词、人称代词、带有单位的量词等。

提取文本评论中的特征项,本文选用的特征项如下:正面评价词数量、负面评价词数量、否定词、程度副词、特殊符号。其含义如表1所示。

语句中的评价词表达了用户对产品属性的态度,与语句的情感倾向存在直接关系。否定词语的出现往往会改变语句的情感倾向。大部分学者只关注程度副词的强度值,本文关注其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其在语句中的位置影响语句的情感强度。词语殊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评论者的情感倾向。模型中正向情感倾向标注为1,负向情感倾向标注为-1。

对于一些特殊语句、评价对象及评价词,本文作如下特殊处理:

(1)含有“除”的特殊比较句。该语句含义的侧重点一般在后半部分。因为前期预处理会把含有“除”的比较句拆分成两个子句,所以需要合并含有“除”的比较子句和与其紧挨的下一子句,使得比较句的表达意思更加完全。

(2)非评价词错误识别为评价词的特殊情况。本文采用匹配评价词表的方式来识别评价词。该方法存在不足之处,当子句中包含评价词,但该词不能表达评价词的情感倾向时,非评价词错误识别为评价词的现象就出现了。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设置了对应的检验规则,发现并删除误判的评价词,增加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验发现,对于仅包含一个汉字的评价词,其被错误识别的概率较高。

同一评价词修饰不同评价对象时表达的情感倾向有所差别。比如评价词“高”对应不同评价对象“配置”和“价格”,对于前一个评价对象来说是正面的评价词,对于后者就变成了负面情感词。本文中对于后者做了添加否定词的处理,使其变得规律化。

此外,评价词的前后出现程度副词,并导致其表示的情感倾向发生变化时,对该子句做添加否定词的处理。对于特定的评价对象,出现特定的词语,通过添加否定词处理使其规范化。

3.3实验结果

实验中选择不同的特征组合,使用十字交叉进行试验,其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实验中采用weka中的J48分类方法来识别文本的情感倾向。实验结果使用weka默认的评价指标,其指标包含如下:precision表示查准率,检测搜索系统拒绝非相关信息的能力;Recall表示查全率,检测检索系统检出相关信息的能力;Fmeasure是查全率和查准率的调和平均数,综合评价方法的效果;RoCarea表示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其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的分类效果越好。其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每组实验包含正向、负向情感倾向和加权后各项指标的值。

3.4结果分析

从表3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1仅使用情感词的数量特征,实验结果加权后查准率为85.5%,查全率和F值也在85%以上。实验2加入程度副词,结果有所改善,查准率、查全率和F值约提升1%,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实验3与实验1对比,添加了否定词数量特征,结果发生显著变化,加权后查准率、查全率和F值均达到96%。表明否定词特征在实验中起到积极作用,否定词的出现一般会改变原有语句的情感倾向。实验4是在实验3的基础上加入了程度副词特征,加权后实验指标查准率、查全率和F值下降0.1%左右,仅RoC增加0.3%,模型性能总体略微下降,与实验2有相似之处。实验中程度副词的出现与否和子句中的否定词有关,并且程度副词不转变语句的总体情感倾向,只是改变情感的强弱,当程度副词和否定词同时出现时,程度副词不起作用或者发挥轻微地消极作用。实验5与实验4相比,增加了特殊符号特征,但实验结果中大部分指标相同,表明该特征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因为实验中包含特殊符号的子句数量很少,只有26条,这与用户的表达习惯有关,当用户表示不满情感时,用户输入问号或者语气词表示其不满情感的可能性比较低。

4结语

本文使用决策树多特征组合研究在线产品评论的情感倾向。抓取亚马逊官网的评论数据,从评论中提取特征,采用多种特征进行组合,并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该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6%。实验表明,子句中评价词的数量和否定词的数量等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子句的情感倾向,而实验中的程度副词和特殊符号等特征并没有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没有显著提高实验结果。由于实验的样本数量有限,用户的表达方式和规则不能统计完全,实验还有待继续完善和改进。

通过实验发现,该实验仍有提升的空间。随着网络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尤其是网络热词,一些词语被赋予新的含义,如何正确识别这些词语的情感倾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加上网络的普及和用户的参与,产生了海量的评论信息。如何使用云技术高效、准确地识别评论的情感倾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

[2]SeRRanoGUeRReRoJ,oLiVaSJa,RomeRoFp,etal.Sentimentanalysis:areviewandcomparativeanalysisofwebservices[J].informationSciences,2015,311(5):1838.

[3]QiJ,FUX,ZHUG.SubjectivewellbeingmeasurementbasedonChinesegrassrootsblogtextsentimentanalysi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5,52(7):859869.

[4]张紫琼,叶强,李一军.互联网商品评论情感分析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10(6):8496.

[5]ZHanGL,GHoSHR,DeKHiLm,etbininglexiconbasedandlearningbasedmethodsfortwittersentimentanalysis[J].HpLaboratoriestechnicalReport,2011.

[6]panGB,LeeL,VaithyanathanS.thumbsupsentimentclassificationusingmachinelearningtechniques[J].proceedingsofemnlp,2002(3):7986.

[7]付丽娜,肖和,姬东鸿.基于oCSVm的新情感词识别[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7):19461948,1952.

[8]KampSJ.Usingwordnettomeasuresemanticorientationofadjectives[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guageResourcesandevaluation,2004:11151118.

[9]朱嫣梗闵锦,周雅倩,等.基于Hownet的词汇语义倾向计算[J].中文信息学报,2006(1):1420.

[10]王振宇,吴泽衡,胡方涛.基于Hownet和pmi的词语情感极性计算[J].计算机工程,2012(15):187189,193.

[11]李婷婷,姬东鸿.基于SVm和CRF多特征组合的微博情感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4):978981.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7

关键词:修辞批评、文学性、哲学反思、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修辞批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被视为文学批评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西方文学批评始祖,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其批评理论的建构,都与其对修辞的理解和阐释密切相关。修辞批评强有力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这之前,它一直是西方批评分析的公认形式。而在中国,从孔子起,就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主张“修辞立其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以“比、兴”言诗,把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牢固地建立在修辞分析上。但是,这种公认的批评形式,在近代,随着浪漫主义诗学的兴起,却受到贬斥和放逐,修辞批评几乎成为实用批评的代名词。而在中国,由于受到近代西方文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修辞批评也被视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东西,在很长时期内受到轻视和忽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批评理论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诗学和形式主义批评的作品本体崇拜阶段之后,再一次把眼光投向古老的修辞批评,并试图在古老的修辞批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修辞批评形式。比如,特里·伊格尔顿就认为,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需要一种新的修辞批评,这种修辞批评正来源于“文学批评”的最早形式,即修辞学。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未来文学批评的任务,“将会是调和文学的修辞研究与现在颇吸引力的文学的外部研究之间的矛盾。”保罗·德曼也认为,19世纪期间随着浪漫主义诗学兴起的传统修辞形式名誉的一落千丈,只是暂时的现象,因为现代批评的发展,愈来愈明确地显示出可能产生一种新的修辞学,“它不再是规范性和描写性的,而是多多少少能够公开提出修辞格意向性的问题。”西方修辞学的复兴,还不仅仅表现在文学批评领域,而是表现在哲学和社会政治生活公共领域等方面。加拿大学者高辛勇博士在谈到西方现代修辞批评理论的复兴时认为,西方现代批评的许多模式都植根于过去的修辞学传统之中,现代学者普遍认识到,语言的一般修辞特征(特别是比喻性),是文学和哲学话语根深蒂固的特征。所以,修辞性已“变成近年来文学与哲学阐释方面的中心议题。”

与西方批评理论的转向相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有的学者也注意到修辞批评的重要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一川,他明确把修辞论转向看成是认识论、感性论和语言论美学转向后的中国美学的第三次转向,认为这种转向成为摆脱当前中国美学困境的一种必然选择。他所说的修辞美学转向,实际上也是针对文学理论和批评而言的,他所提出的内容的形式化、体验的模型化、语言的历史化、理论的批评化,对我们认识修辞批评在中国当今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价值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从总体看,当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对修辞批评仍是漠视的,我个人认为,修辞批评对当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反思文学与文学性的问题,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价值。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具体谈谈。

一、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与文学性问题

要认识修辞批评对于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应从哲学高度对修辞本性有清楚的认识。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对修辞的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已认识到,修辞作为一种话语实践,不单纯是一种言辞上的美化,而是涉及到人生存本性和思维本性。“修辞”(rhetoric)这个词,在古希腊文中写着“rhetorike”,原意是指如何使用语言的技艺,主要针对对象是具有说服性的论辩演说。西方古典修辞学对修辞的理解并没有局限在演说形式和风格技巧范围内,而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修辞与人类生活、话语实践、真理表现的关系。高尔吉亚是西方最早的修辞学家,从他所留下的两篇修辞学范文《为帕拉墨得辩护》和《海伦颂》可知,它涉及到语言的地位,“physis”(自然)与“nomos”(习俗)、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诸多问题,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深刻的哲学论文。柏拉图就认为高尔吉亚等修辞学家提出了“可能性比真实更值得重视”的修辞哲学问题。柏拉图所理解的修辞也是与哲学相关的。从表面上看,柏拉图肯定辨证术而否定修辞术,认为修辞术只知道技巧而不能表现真理,贬低了修辞,而实际上,他是把修辞提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认为只有具有哲学智慧的人才能把握真理,并试图从中发现一种新的修辞学的基础。所以,加达默尔说,柏拉图的修辞学著作如《斐德罗篇》等是“致力于赋予修辞学一种更深刻的意义并使之也得到一种哲学证明的任务”,并认为“这种修辞学与其说是一种关于讲话艺术的技艺学,毋宁说是一种由讲话所规定的人类生活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则把“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明确肯定修辞术与辨证术一样都可以表现真理。同时,他还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纯粹科学、技术与实践智慧(phronesis)等知识形式的区分,认为修辞所涉及的不是一种确定性和普遍事物的知识,而是非确定性和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与人类的善,与人类的实践行为密切相关,这些都进一步明确了了“修辞”的哲学品质,使“修辞”超越单纯的语言形式技巧而成为人类生活行为和哲学思维的一部分。

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对修辞本性的哲学认识,正是承继了古典修辞学的这一传统。不过,在对修辞本性的哲学认识上,西方现代修辞学与古典修辞学也有很大不同。在古典修辞学那里,修辞学被视为是与逻辑学既相关又对立的学科,逻辑学关心的是命题的真伪问题,修辞学则是论辩的艺术,是关于命题的可能性和可信性的问题。但是西方古典修辞学在强调修辞与逻辑既相关又对立的同时,还发展出一种倾向,那就是将逻辑与哲学和认识论相联系,而把修辞看成是一种方法和技巧的学科,轻视和排斥修辞在认识真理和表现真理中的作用。柏拉图认为修辞知道技巧而不能表现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是对真理的论证,表现的是完全的真理,而修辞是对可然性问题的论证,不能表现完全的真理,实际已隐含着一种修辞在表现真理方面不及逻辑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西方近现性主义哲学家那里更是发展到极致,修辞被完全排斥在真理认识之外。比如,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就明确宣称,修辞学的一切技术都只能暗示错误的观念,都只能动摇人的感情,迷惑人的判断,完全是骗人的,与真理无关的东西。而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则不然,它认为人在本质上就是修辞性的,真理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说,它不再是绝对的、超越具体现实的存在,不再是人们逻辑思辩和形而上思辩的产物,而是与人的活动,与人对世界的理解和交往相关的。真理是人们努力获取的东西,而不是先验存在的东西,因而不可能脱离人们的修辞本性和话语行为。肯尼斯·博克是西方现代修辞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动机修辞学》中把修辞定义为人使用来形成态度和影响行动,认为人总会象征性地对他所生存的环境作出反应,所以人从本质上也就是象征或修辞的动物。美国新修辞学的代表人物约翰斯顿则把修辞定义为“唤起及维护交流所需的意识”,认为修辞作为体现的人的本性的方式,渗透到真理和客观事实中,真理则离不开人的心灵参与和交流传播,因为“事实永远不能为自己说话,它们的对与错总是由陈述这些事实的情景中的修辞环境来证明。”另一个代表人物司各特则明确提出真理是人类创造的、修辞本质是认知性的观点:“人类必须将真理看作不是固定的、最终的,而在各种我们身处其中并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中不断被创造的……在人类的事物中,修辞学是一种了解事物的方式:它是认知性的。”加达默尔则提出诠释学的真理观,并认为这种真理观正来源于一种修辞学智慧,与修辞学的真理观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因为它们都是对绝对的、可以作形而上思辨和准确阐释的真理观的否定,都是人的实践智慧的体现而非逻辑理性的证明。这些观点,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西方传统的视真理为绝对的、客观的理性主义真理观,充分肯定了修辞在认识理解世界和真理发现中的作用。

西方现代修辞学这种理论观念也充分体现在其文学批评实践中。西方现代修辞学以对修辞本性的重新认识而解构了传统的真理观,将修辞看成是体现人的生存本性和认识真理的重要方式,将修辞的范围扩展到人类所有的领域和言语行为中,以此为出发点,它对文学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西方现代修辞学对文学本性认识和反思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不再把文学看成是一个不变的实体和独立自足的东西,而是关注文学与话语实践的关系。话语理论实际上也是西方现代修辞学理论的一个基石,正是话语的研究,使文学超越了自身,指向更大的行动和社会实践领域。伊格尔顿明确把修辞学称为话语理论,认为它关注的不是诗歌或哲学、小说或历史等一类作品的语言表达,而是社会整体中的话语实践。他说:“我的观点是,最好把‘文学’视为一个名称,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把这个名称赋予某些种类的作品,这些作品处在一个米歇尔·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的完整领域。”德里达则特别强调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在修辞学意义上的同一。他认为,任何标榜文学的自由和独立而排除哲学思想的写作都是危险和有害的,文学作为一种不受制约的修辞本身就反映着某种哲学意愿。解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保罗·德曼也明确地把文学看做一种话语修辞,认为文学实际上是附属于修辞学的,体现着修辞的认知本性。他说:“文学代码,是本身并非代码的某一体系即修辞学的次代码。因为,修辞学不能同它的认识论功能割裂开来。”他还提出语法的修辞化与修辞的语法化的观点,反对西方传统的逻辑优越论,反对将语法等看成是正确表现逻辑和修辞的形式而认为修辞对语法的越轨有可能导致意义的含混不清的观点。他认为修辞不能纳入语法的轨道,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打破语法模式寻求意义概念清晰统一的幻想,修辞不仅比语法更富有创造性和个性色彩,而且还可以打破西方长期以来将文学与现实混淆起来的美学意识形态的迷思。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则试图将历史话语中的修辞与文学想象统一起来。他认为历史学家在处理材料时,总是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加入个人理解和文学想象的成分,体现出文学想象和修辞的特点。与逻辑因素相比,文学想象和修辞在历史叙述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西方现代修辞学对修辞本性的哲学认识和批评实践,对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性这些有关文学研究的最基础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一种绝对的、确定性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和理解文学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其它活动,有着自己明确边界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想象虚构,以审美活动为中心的。我们并不否定这种看法的合理性。想象虚构、审美性等的确是文学的重要特性。问题在于,这种想象虚构性、审美性的文学规定一旦脱离了文学的历史存在,脱离了文学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它能具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回顾文学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现象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很悠久,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是,将文学看成是审美、情感、虚构想像的文本的观念的出现,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它是与浪漫主义文论的兴起和对情感性、想象性、审美性等价值的强调密切相关的。文学的特殊性和文学性问题的提出则更晚,它是随着专业性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兴起,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各布逊首先提出的。雅各布逊认为,文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就得首先明确文学研究的对象,而文学的对象并非是传统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所强调的作家个人生平、心理和社会意义,而是“文学性”,“即是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他和其他的俄国形式主义者都把文学性限定在文学的语言层面,认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文学的语言形式,是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不过,俄国形式主义远没有解决文学和文学性问题,他们所说的文学性,只是西方诸多关于文学和文学性的理解中的一种,远不能概括文学的全部。根据史忠义先生的概括,西方学者针对“文学性”提出的定义,可以分为五大类:形式主义、功用主义、结构主义、视文学的本体为虚构、强调文学叙述与文化环境关系的定义等。实际上,这五种定义也远没有概括出西方有关文学和文学性理解的全部,像精神分析,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关于文学和文学性的理解和规定并没有包括在内。中国古代将文学看成是想象、虚构、纯审美的事实则更晚,它大致是起于王国维等人引入西方文学观念,将小说、戏曲等推上文学的正宗地位以后。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到章炳麟《文学总略》那样反对从纯文学角度规定文学的著作。事实上,有关文学本体的规定和文学性的定义无论怎样全面,都无法准确地描述文学现象存在的事实。因为,文学是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文学性的定义也应该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决不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定义并用这样的定义把文学的历史和现实封存起来。伊格尔顿曾说,文学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它“是一个由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时代形成的构造物。”文学是人们建构的产物,它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不可能离开作家和接受者积极主动的心灵参与与创造,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制度、习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德里达在《称作文学的奇怪建制》一文中说:“没有任何文本实质上是属于文学的。文学性不是一种自然本质,不是文本的内在物。它是对于文本的一种意向关系的相关物,这种意向关系作为一种成分或意向的层面而自成一体,是对于传统的或制度的——总之是社会性法则的比较含蓄的意识。”文学从它最基础的意义上说,应该被看成是某种社会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法则的体现,而非纯形式、纯审美的存在。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我赞成把文学看成是一种修辞和话语实践。文学作为一种修辞和话语实践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陈述的东西,是一种言语事实,具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是作者与读者、创作主体和鉴赏主体充分对话和交流的产物。从修辞和话语实践角度来理解文学,我们必须承认文学超越想象、虚构和个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性,承认文学所潜含的丰富的社会意识形态内涵,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文学特殊性的理解,并不能只限于文学自身,而是应超越文学自身,进入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和语境交流领域。

将修辞提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将修辞看成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实际上也会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意蕴和表达有新的认识。修辞批评在近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之所以被放逐,被贬低为实用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从哲学本体的高度认识修辞,把修辞只看成是一种美文辞,一种形而下的语言技巧,一种与表达内容无关的东西,否定修辞像逻辑一样,也体现了人的思维本性,具有认识和表现真理的可能。而从哲学高度认识修辞的本性,修辞就不再是一种与表达内容无关的形式技巧,而是与逻辑一样,是人们认识真理、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有论者说:“修辞的本体性质在逻辑语言终止的边界上才开始显现的,并与逻辑语言构成并列对应的两个表达向度,”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这也就是保罗·德曼所说的“修辞功能突出于语法和逻辑功能之上的语言运用”。在逻辑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有修辞,修辞与逻辑构成了人类思维的二元对立与互补,修辞不像逻辑那样具有思维的确定性,指向文本的确定意蕴,而是更多地指向文本的不确定性意蕴,这种不确定性也可以说是开放了逻辑认识的边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体验生活提供可能。修辞的这一特点,也正说明了‘它与文学的姻缘关系。文学具有只可意会和不能言传的特点,具有信息的隐藏性和飘浮不定的特点,这正好切合修辞的表达。修辞可以说是文学的根本特征,正是因为有修辞,有对文学语言修辞特征的认识,人们才能从熟知和习见的常规思维中突围出来,以一种新的感知和思维的眼光来看待文学,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意蕴。

从修辞批评角度来理解文学和文学性的问题,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我们可以避免许多有关文学本质命题规定的无谓争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语法逻辑的角度,习惯以一种确定性的思维方式,把许多本应属于修辞学意义上命题,理解为逻辑意义上的真命题,真陈述,结果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比如,“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就不属于语法逻辑意义上的真命题,而是一个修辞学的命题和陈述。如果按照罗蒂的说法,它也可以说是建立在西方哲学镜像式思维传统基础上,是一种隐喻而非真实的陈述。艾布拉姆斯以“镜”与“灯”的两种隐喻性说法来概括西方批评的传统,“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显然是属于“镜”这一文学的隐喻传统。我们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实际上是假定了这样一个前提,即我们可以镜子般的心来准确地再现和反映现实。这一命题,如果站在修辞学的立场上,以“反映”为喻,说文学可以像镜子一样去反映现实,在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对象之间建立一种可能的或者说或然的关系,是可以的。但并不能因此从逻辑上严格界定文学,把文学只看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果按照法国新修辞学和比利时列日学派修辞学中的零度和偏离理论看,任何话语陈述都可以看成是对作为零度形式存在的语言系统和规则的偏离,都具有某种“示差性”,那么“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的这一陈述本身就包含对所指称对象的偏离,绝不能说提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就等于把文学的功能只局限为反映生活和准确地再现生活。弗莱在谈到到西方人最重视的“隐喻”修辞格运用时说:“隐喻从语法上确认a即是b,但同时又提示,谁也不会愚蠢到竟然相信a的确等于b。因此,‘a是b’这个陈述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反逻辑的,而是对应逻辑的。”“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法,我们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隐喻的说法,从修辞学而不是从逻辑学意义上理解。“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隐喻修辞,它说明文学与生活,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决不能简单到“是”与“不是”的关系上。如果要从逻辑意义上理解,也应如弗莱所说,它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反逻辑的,而是与逻辑相对应的,用保罗·德曼的说法,可以看成是对逻辑的突破和补充。这些命题最终所揭示的意义应该是文学与生活、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将文学与生活,与意识形态等同起来。

二、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再认识

我们今天强调修辞批评,并不是简单地与西方文学批评对接,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价值。修辞批评,与近几十年我们不断地套用的西方许多批评模式不一样,它不是船泊货,不仅是西方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重要批评形式,在中国古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批评理论中常有一种倾向,将修辞学与诗学对立起来,其实,修辞学与诗学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区别,它们都要以语言为媒介,都要打动人们的情感,都要考虑文本语言组织创造和读者、听众的接受意识和效果,实际上是很难分开的。修辞学与诗学这种同源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古代由于缺乏严格的学科分类观念,并没有形成西方那种纯文学、纯审美的文学观念,所以更加重视语言修辞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但就其主导观念而言,不是以审美为内核的而是发生在广阔的语言文化背景中,是文以贯道,文以宗经,礼制典策为文,修辞润色为文,以语言文字的系统构成和表达功能而非纯文学(抒情、叙事、戏剧)的区分为特征。这一点,我们从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原道、宗经、征圣为本,主张弥纶群言,强调语言修辞的文学观念中就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相比,特别是与西方近代强调审美、想象、虚构的文论相比,应该说是更靠近修辞批评的一种批评理论。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所以更靠近修辞批评,具有修辞批评的特色,还在于中国语言自身的特点。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言,词与词之间没有很明显的语法联系,所以,它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发展出一种将语法、逻辑与修辞的对立,并把语法、逻辑的作用强调到极致的倾向,而是更重视修辞的作用。郭绍虞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之所以提出“语法修辞结合”的观点,也是看到了这点。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我写这部书的意义,当然重在说明汉语语法必须结合修辞的论点。环绕这个论点,于是从汉语特征讲起,谈到汉语语法的简易性、灵活性与复杂性,说明汉语语法决不能受洋框框格局的影响和束缚,否则不会适于实用。同时又指出了汉语的音乐性和顺序性,从而更强调汉语语法必须结合修辞和逻辑才能发挥它的实用意义。”郭先生这一看法与保罗·德曼有相似之处,都强调语法与修辞的结合并把这种结合看成是对语言意义的解读而非某种言辞的修饰和美化。但德曼是站在哲学认知意义上的对西方传统语言观和真理观的颠覆,而郭先生则是从汉语语言特点自身而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8

自从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考了“兽首拍卖事件”后,原本已淡出不少师生备考体系的时事评论再次“回归”师生的视野。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有效提高其时评写作能力呢?阿基米德曾经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工具,就同样可以“撬”起时评写作这块“短板”。在诸多思维训练工具中,思维导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可视化思维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它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绘制图的方法,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表达出来。它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放射和互相关联地展现,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一个容易记忆的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在进行时评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时事信息综合分析时就能避免信息的断层、分裂与遗漏,创造出“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写作新空间。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时评文体的基本模式形成初步印象,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新鲜出炉的《赵本山买飞机碍着谁了》、《法治漏洞不能用农民工躯体去堵》、《用利益考核道德将催生“逐利之徒”》等多篇时事评论,让学生归纳时事评论文体三大主要特征:“评”,就是评人论事,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活”,角度多选,选材丰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实”,真实人事,真实情景,真实判断,真实情感。

之后和学生一道品味时事评论类文章“态度鲜明(亮出观点),立场坚定(就事论事,自始至终围绕观点论证),论述充分(有事实,有评析)”等三大规律。接着归纳出“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举例评析,三类结尾”十六字时事评论基本行文结构。

在此基础上,师生合力构建出以下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导图(如图1-1):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时事评论的文体基本模式已一目了然。

二、运用思维导图分多角度审题立意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利斯马拉古兹在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教育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人们对时事品头论足的书面表现形式,时事评论自然意味着可正可反,可赞可弹,更需要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从正面、反面乃至辩证角度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审题立意。

图2-1是在讲评2010年广州一模作文“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相关要求运用思维导图形成的多角度思维成果。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我还尝试着把视频写作引入高中时评作文教学课堂,图2-2就是学生在观看了《杨澜访谈录:神奇小子丁俊晖》前10分钟视频后的思维成果展示。

这些导图一出,连学生自己都在惊讶和佩服自己想象力的丰富。

三、运用思维导图三步布局谋篇

在审题立意之后,要进行的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谋篇,其基本套路分三步:

第一步,“定方向”,即从多角度思维成果中先选择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中心论点,再根据论点确定论证角度。

根据不同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侧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角度的其中一个作为论证重心。确定论证重心的一般适用性原则为:

偏正短语型论点:正部是写作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一般从“是什么”角度展开论证。

动宾短语型论点: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果选择图2-2中“善于反思个人成败”“保持那一份率真”等观点,最好从“怎样反思”“怎样保持”角度进行论证。

并列短语型论点: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一般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①依存关系,如《压力与动力》;②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③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④条件关系,如《天才与勤奋》。

完整句子型论点: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图2-1中论点“为你好,让世界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是写作的重点,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论证,“为你好”则限定“铸就辉煌”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步,“选论据”。与一般议论文类似,时事评论也经常采用事例及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只是时事评论要遵循“就事论事,适当拓展”的基本原则,所引用的例子或道理论据更为鲜活,与时代贴得更为紧密而已。

第三步,“定评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议论文,时事评论同样注重事例或道理论据后的评析,常见评析方法有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条件论证、正反论证等。

“三步布局谋篇”思维导图基本套路如图3-1所示,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图2-1、2-2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中根据中心论点选择一个合适角度再进行相应的构图。

平时在纸上的写写画画甚至信手“涂鸦”,很多时候都能激发出人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人们的思维角度,更何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早已在很多领域被证明集科学性、有效性、可操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呢?在思维导图的铺垫、引领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已经以图形的方式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接下来学生就可以依照导图开始个性化时评文章的写作了。

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微风就起航,给一幅导图就绽放。无论是文体模式,还是多角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我们都能借助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拓展性和组织性的网状思维图像,这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培训;评价目的;评价方式

随着新一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新兴教育评价理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使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甄别和点拨,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过多倚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及培养;评价方式方法单一化,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能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培训,提高认识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与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书籍刊物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整体理论水平,学习文献资料,开展讨论,提高教师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搞小范围实践,写出个人心得,通过研究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内涵所在。各位教师的观念转变快、参与热情高、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酝酿了一个年富力强的团队。

二、课堂诊断,发现问题

有了理论做基础,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我们可以组织专题听课活动,并制订教师评价定向课堂观察表。观察内容主要分四大部分: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有哪些?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是怎样评价的?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作用发挥得怎样?听课后组织座谈讨论,总结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评价语言单一,体态语言不够,缺乏真诚。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学生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或许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真诚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评价态度含糊。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教师担心打击学生,不敢轻易地说学生错了,又不能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嗯”,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

三、有效评价的四个研究方式

1.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

有了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引导教师由过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由过去注重评价的单向传递,转向评价的多向互动;由于评价语言的提高,更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转变教师的评价目的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以前主要是用于甄别和点拨评价的目的,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留心观察学生是否对学习具有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乐于与同伴交流与合作等等,并注意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突出的表现行为予以评价。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自信、合作、责任感、创新各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教师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回自信,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转变评价的方向

改变评价的内容过多倚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及培养的评价,引导师生将评价方向更多地转向心理、能力层面。

4.转变评价的方式

转变评价方式方法单一化,转为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新的评价理论及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小学语文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学中评,评中学,做中评,评中做,使学、做、评一体化,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高中语文评论要点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方式、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很差,甚至出现思辨缺席的症状。翻译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国际交流所需具有较强翻译语言技能人才的关键渠道,然而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既有语言技能又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由此可见,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研究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广西地方高校翻译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广西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观念狭隘、教学方法滞后、难以选用适合学情的教材、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层次不齐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思辨能力不佳。

1.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

一是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翻译课在高年级即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开设,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受到学校自身各种客观条件的束缚,任用的教师在业务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都还有欠缺,多数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翻译的基本知识: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的特点、译者基本的素养等;接着教师分章节讲授翻译方法:词类的转译、增词减词、分译等;最后是翻译实践: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译文以纠错的方式给予讲评,从而形成统一的译文。三是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基础。广西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广西各个偏远山区,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语法知识面不全、基础词汇量少、翻译方法少,有些甚至不了解翻译方法或理论,认为翻译只需要语法和词汇即可,因此学生翻译教学很难展开。此外,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也不足,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体现,只有对双方的文化背景及差异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的转化。广西地方高校学生薄弱的基础和缺失的文化都严重影响了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四是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评价方式。虽然在考试的评价方式中,广西地方高校也采用了形成性评估方式,即最终评定=平时考核+期末成绩,各高校具体比例的设定稍有不同,平时一般占40%、30%、20%;期末成绩占60%、70%、80%。但是期末考试的命题还是比较传统:中英互译(短语、句子、段落);翻译理论或方法的释义;题目一般来自课后练习,从试卷分析中不难发现学生的答卷几乎如出一辙,及教师讲授练习时的“最终译本。”这种考试可以说更多测试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严重忽略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五是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参差不齐。教材内容陈旧,与学生实际需求及当地发展需求脱节;轻翻译理论、重翻译方法及技巧;轻偏重翻译、重句子翻译。因此教材比较适合教师讲授,但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

2.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

通过梳理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1998-2017年间有关于“思辨能力”研究的论文,笔者发现学者们已达成的共识是:思辨能力的研究和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差甚至出现“思辨缺席”的症状。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是让人担憂。一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学习,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做笔记;课后背笔记、做作业,学生已经懒于思考,甚至不愿思考。此外,学生不善于逆向思维过的学习,习惯于随主流。二是受评价方式的影响:多年来学生已经习惯教师单纯地用“对”或“错”的方式来评价其学习效果或能力,学生的质疑或“与众不同”的想法都比较容易被单一的评价标准否定,从而导致部分有想法的学生慢慢失去了思考的勇气和信心。三是受教师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影响:广西地方高校多数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比较局限于教材、抽象度不高,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散发性和思辨性思考。

综上所述,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教师重对译文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翻译过程的研究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因此,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必须要以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改革,从而顺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广西地方高校翻译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1.营造“思辨”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辨”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翻译课程的具体特点,围绕学生设置各种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多译本的对比与评价,从而挑选出组内一致认为比较好的译本并称述理由,同时归纳出本组成员在翻译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对应解决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与评价;学生展示,让翻译的译文较好同学做出展示,讲述其翻译的亮点、缺陷及在翻译中的困惑及解决思路,然后有班上其他同学进行辩论或提出建议等;角色互换,让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将其设计的教学活动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对比,从而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营造出良好的思辨氛围和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参与课堂和思考问题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激情和思辨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体现的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等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其语言转换意识和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训练的课堂活动及训练,重在对学生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或日志,同时也可以倡导学生进行合作翻译练习、讨论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翻译课堂教学内容在常用翻译技巧的讲解上,要适当增加辨析讨论的内容;课后练习的布置也要在翻译技巧及理论运用联系的技巧上,适量增加思考性训练,如译文对比、翻译评论或翻译作品批评等。此外,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能激发学生分析及思考问题兴趣的教学模式,如“对分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参与,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则是课堂的监督者和引导者。以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为例,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师讲授,教师用10-15分钟讲授本节课要学习的翻译理论或翻译技巧;二是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内化吸收阶段,用事3-5分钟,在这个环节,学生完全独立思考,对本节翻译理论或技巧进行内化吸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并监督学生不与他人讨论;三是讨论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明确小组任务,即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完成对文本的翻译、总结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及本组成员在解决共性问题时使用的解决办法。在分组时教师要兼顾学生差异,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观察每组讨论情况并适当给与调整,这个环节占时15-20分钟;学生讨论完成后,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对讨论情况及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总结,这个环节占时5-10分钟。在整个讨论环节,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到不同的讨论环节,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甚至辩论,一方面有利于其翻译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锻炼及培养。

3.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注重对译文优劣的评价,要更关注对学生翻译过程的评价,即从宏观的角度对翻译材料、翻译过程及译文进行评价。以学生的翻译实践报告为例,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目的来选择文本,文本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即是强化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分析文本、判断拟用的翻译理论或技巧、预测翻译情况,包括翻译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翻译实践的反思;接着教師根据学生的翻译实践报告进行道德评价和功利评价,对于学生翻译中的不当之处予以引导,可以采用译文对比的方式,教师提供几种参考译文供学生评价及鉴赏,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更能深刻领会知识点的运用,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及思辨能力。课程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如让学生对文本的译文进行一个翻译述评;梳理各种翻译理论或技巧的优缺点,并至少列举2-3个典型的例句加以论证等,这样既能兼顾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翻译过程的创新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及创造能力,在翻译实践中提高其思辨能力。

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当下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功利性很强,翻译能力等同于翻译技巧的运用,任何有关于思辨能力的练习都备受其排斥,学生不愿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因此翻译练习多以应付心态完成,完成情况差强人意,如中式英语。因此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借助现代化技术及学习平台学习各种先进的翻译理念及理论、借助各种交流工具分享翻译所得等,从而改善学生懒得思考甚至是害怕的陋习,增强其思辨意识。

四、结束语

改善广西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弱甚至是思辨缺席的现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场所,教学中只有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翻译教学中,使用适合时代需求及广西地方高校具体学情的翻译理念及方法,师生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出真正解决学生思辨能力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玉霞.翻译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6期.51-53 

[2]尚路平.翻译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与分析.内江科技.2014年.第12期.96、108 

[3]杨能.论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1月.第11期.105-108 

[4]张苇.翻译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基于翻译教学中反思日志作用的思考.合肥学院学报.2014年11月.第6期.127-13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