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24

齐鲁文化概论篇1

专业名称

类别

时间

主考院校

10月18日

10月19日

9:00-11:30

14:30-17:00

9:00-11:30

齐鲁文化概论篇2

一位是五家渠市的干部,一位是吉木萨尔县的干部,两人共宿一室,参加党校的学习,闲聊中,五家渠市的干部谈到五家渠市要全力打造“乌鲁木齐的后花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直也有意要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乌鲁木齐后花园”的吉木萨尔县干部在第二天的一早,就连续脱逃课程两天,在乌鲁木齐一家商标申请注册机构将“后花园”作为商标进行了全方位的注册……

这是发生在两年前一件真实有趣的事,近日,这位吉木萨尔县干部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的有关“后花园”的商标陆续通过审核,开始启用,与此同时,吉木萨尔县一本有关要打造“英雄争霸的乐园――乌鲁木齐后花园”的策划整体方案也在专业人士的精心策划下出炉。

吉木萨尔:英雄争霸的后花园

“自古以来,吉木萨尔县就是英雄争霸的地方,也是王宫贵族消闲避暑的休闲场所。”提出将吉木萨尔县打造成“英雄争霸的乐园――乌鲁木齐后花园”规划方案的策划人张晖说,张晖是新疆博物馆的助理研究员。

他说,吉木萨尔古为西陲军事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征战沙场,从公元初年至上世纪中叶,在吉木萨尔大地上至少发生过一百多场重大的战争战役,可以说吉木萨尔是新疆各地县中在历史上发生战斗战争最多的地方,因此在历史上,吉木萨尔一直是各路英雄争霸的乐园。

英雄争霸的历史让吉木萨尔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吉木萨尔县古城北庭所包含的所有的西域历史民族的征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张晖说,从自然环境来讲,吉木萨尔虽然没有像喀纳斯湖那样的世界级风景区,但却有多处重量级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休闲的自然资源,从人文环境来讲,吉木萨尔虽然不像吐鲁番那样具有规模和影响力,但拥有一条具有古典与浪漫、自然生态与文化探秘意义的古道,形成了这里炎热与清凉两重天的自然气候的反差。

所以,吉木萨尔几乎浓缩了新疆自然与人文诸多优美的因子,有天山、有高山流水,有沙漠景观,还有逆温带的田园风光。

从交通上来说,距离乌鲁木齐150公里,具有便捷的交通和与乌鲁木齐市相对较近的区位优势,为此,吉木萨尔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再集中打造避暑圣地,避暑文化,从而形成避暑经济与休闲经济的后花园经济。

加之,目前吉木萨尔县被自治区划为乌鲁木齐旅游区域内,在自治州确定的“五区三线”与“三区四线”旅游产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吉木萨尔已与乌鲁木齐融为一体。

吉木萨尔县政协副主席巨全忠说,吉木萨尔县是真正意义上的“乌鲁木齐的后花园”,并且是“英雄争霸的乐园”。

“虽然大家都在争,但我们先注册了。”在说这话时,巨全忠禁不住流露出一丝欣喜之情。

他说,现在“后花园”名字经过注册是我们的了,我们要把“后花园”的商标全方位的用于县上的各个行业,如餐饮、宾馆、建筑、旅游等,并且还要用这些商标命名产品。让所有人树立“后花园”的旅游品牌意识。

巨全忠说,吉木萨尔县将继续挖掘县上的历史文化,将“后花园”作为品牌来使用,让“后花园”更名符其实。

五家渠:打造乌鲁木齐御花园

而与此同时,拨通距离乌鲁木齐市几十公里的五家渠市的电话时,就能从电话中听到“五家渠素有乌鲁木齐后花园的美誉”……

记者采访五家渠市党委常委、副市长郭勇时,他回忆了一个画面:2004年,新疆提出“七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思路,新疆一家媒体专门召集七城市的市长副市长们对各自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描述与憧憬,当时按讲话的先后,昌吉市讲在前,在提到未来发展思路上时,也提到要打造“乌鲁木齐后花园”。

而五家渠市的发展思路也是建“南山北坡经济带隆起点,乌鲁木齐后花园”,而建“乌鲁木齐后花园”的概念早在2000年时就在五家渠提出了。

“而现在,五家渠市提出做乌鲁木齐的‘御花园’,这在概念与内容上要比后花园更上一个档次。”郭勇说。

他说,五家渠是一座新型城市,具有其他周边城市所没有的丰富的水资源,独特的沙漠资源,以及万亩良田,这些都构成五家渠市拥有的后花园城市的条件,并且五家渠较首府城市有更好的空气环境等,以及城市所处的南山北坡经济带中位置上讲,都是“乌鲁木齐后花园”。

为此,五家渠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大环境、大水面、大绿地、宽视野”的“乌鲁木齐御花园”。五家渠市提倡不建高楼大厦,为的是开阔视野的大花园与营造感受自然的氛围。

郭勇认为,五家渠是新建的城市,更能协调统一地在管理、建设上快速地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乌鲁木齐后花园”。

目前,五家渠市在城市基础功能上已初步形成了规划中的“乌鲁木齐后花园”的雏形。

“乌鲁木齐后花园”就要百花齐放

不仅吉木萨尔县、五家渠市、昌吉市争做乌鲁木齐后花园,就连吐鲁番也在围绕乌鲁木齐作文章。打开网页,输入“后花园”主题,页面上也能立刻出现:阜康市正在渴望成为乌鲁木齐市后花园、昌吉市倾力打造乌鲁木齐市“后花园”、乌鲁木齐安宁渠镇、达坂城镇、板房沟乡、水西沟镇,要尽快规划成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中心城镇,成为首府乌鲁木齐城市的“后花园”的消息……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专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小雷在看到各区域发展经济时争做乌鲁木齐后花园的现象说:这是个好现象,“乌鲁木齐后花园就要百花齐放。”

张小雷说,实际上,大都市圈边缘部位从路距上看可以有三层划分,最核心的是1-2小时就可到达的核心层后花园城市,象米泉、昌吉、五家渠、阜康等四个城镇,来回要半天时间的第二层圈后花园城市有吉木萨尔、木垒、玛纳斯、呼图壁、东山区等,而再远一点的第三层城市,如石河子、吐鲁番、托克逊和鄯善等地,与乌鲁木齐是一日的联系,算是更宽意义上的后花园。

而目前,米泉已完全是乌鲁木齐工业产业的后花园,昌吉市也更具备工业产业后花园的条件,而五家渠市尽管提的最早,距离也最近,但目前不论从居住型后花园,还是产业型、体闲型后花园来说,都还未真正成形,但五家渠市与乌鲁木齐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很强。

张小雷认为,在城市迅速北扩的过程中,如果五家渠市不迅速发展后花园经济,那么一旦失去机会,就会被第二核心圈,如吉木萨尔县等地抢占,因为第二圈后花园环境更有优势,加之人文自然与历史的特色,在路距上也只最多再多花半小时时间,第二圈区域城市打造后花园所投入成本会更低,对于核心后花园城市来说,机会也就在最近的几年。

齐鲁文化概论篇3

关键词:蔬菜;城市生产;概率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1-0058-07

蔬菜生产在中国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中国蔬菜水果生产量占世界比重已经从1979年的10.72%上升到2004年的36.62%。建国以来中国蔬菜产地的区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以前,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农区只有少量的自食菜地和季节性菜地,基本上属于半封闭状态的自给自足生产形式。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蔬菜体制改革为商品菜生产布局的调整提供了重要条件,刘雪等(2002a)指出,随着蔬菜产销体制的变革,逐步形成了五大片农区商品菜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黄淮早春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冀鲁豫秋菜基地和京北夏秋淡季菜基地),逐步形成了城市近郊远郊结合、城市郊区与农区结合的多层次多流向的网状生产布局。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蔬菜的供应格局从以农区为辅变为农区为主,农区蔬菜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80%,王秀清等(1996)认为其原因就在于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互相竞争关系,伴随大城市劳动力价格不断升高以及广大农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蔬菜产区更加集中,2005年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为17329千公顷,山东、河南、江苏、广东、河北、湖北、广西、湖南、四川九省市的种植面积合计为10458.7千公顷,占全国的60.35%。在省的层面上,蔬菜大县也不断增多,蔬菜播种面积在6666.7公顷(万亩)以上的县由1990年的163个,发展到2002年的658个,其中2万公顷以上的大县已有55个。李岳云等(2007)提出蔬菜生产区域化,即蔬菜生产向优势区域的适度集中,是适应市场经济、提高产业生产效益的基础和必由之路。面对中国蔬菜供给大于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蔬菜生产区域的优化更为迫切。从全国范围看,到底哪些地方蔬菜生产有优势?优势体现在哪里?本文运用概率优势(StochasticDominance)方法对全国主要城市蔬菜生产成本和要素价格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借此判断各地种植蔬菜的优势及原因。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讨论概率优势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第三部分是研究结果,最后是结论。

一、蔬菜生产的地区优势分析方法

关于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的测算,概率优势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实证方面,耿红莉等(2003)分析了北京市生猪、肉鸡、蛋鸡、奶牛等主要畜产品的生产优势,司伟(2004)计算了中国主要糖料作物主产区的生产优势变动及原因,李红等(2007)从单产、要素投入价格、用工数量和生产成本角度分析了新疆棉花的生产优势。刘雪等(2002b)、焦自高等(2007)、朱爱萍等(2001)都对蔬菜产业布局及优化进行过研究,但主要是将蔬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缺乏分品种分地区的具体讨论,由于蔬菜包含很多品种,不同品种的生产和消费特性存在很大差别,本文试图拓展到分品种考虑地区优势。

概率优势分析是以期望效用模型为基础,根据累计概率分布,分析决策行为主体在面临自然条件、出售价格变动等不确定性风险时,如何在两个替代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用来测量特定作物的品种之间、不同地域农业之间或生产部门之间的概率优势。概率优势分析的理论前提假定是:(1)决策行为主体期望效用最大化,认为财富(或收入)多比少好;(2)决策行为主体是风险规避型的;(3)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是互斥的,也就是说,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一级概率优势(First-de―greeStochasticDominance,FSD)是概率优势分析的一种。假定x是收入水平,f(x)和g(x)表示在两种选择方案f和g下收入的概率。f(x)、g(x)∈[a,b],决策者的偏好以效用函数u(x)表示,且边际效用递减。由于不同的决策者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其假定也不相同,最简单的是假定决策者的偏好为收入最大化。当决策主体对于所有的又有正的收入边际效用(u’(x)>0),并且对于所有的x、f的累积概率分布小于或等于g的累积概率分布时(对一些x要求严格的不等),即F(x)≤G(x),xe[a,b]时,我们说分布f的一级概率优势优于分布g。借鉴上述理论框架,可以采取如下步骤来分析不同地区蔬菜种植的概率优势:(1)计算不同蔬菜生产区单位蔬菜的成本、单产等指标的发展速度V,V=htt-1,h表示指标值,t表示年份。(2)对发展速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n个。(3)假设每年为一个样本,则各发展速度的出现概率为1/n。(4)计算累积概率s(注:s最高值取0.999)。(5)由于F(V)和G(V)的变化是逻辑曲线(10gisticculwe)形式,且在区问[a,b]中,F(a)=0,F(b)=1,S和V之间存在以下关系:V=-a/b+1/b*ln(1/S-1)。将V和ln(1/S-1)作为两个变量,回归求出线性方程。当累计概率s=1/2时,截距一a/b为一级概率优势(FSD)。此时,离散随机变量V越小,该地区农产品生产成本越有优势,如图1中v,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蔬菜生产成本、工价、要素价格数据基本上来自原国家计委价格司编写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1995-2008年)。没有统计或统计有误的数据,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了调整。

在地区选择上,与其他农作物不同的是,由于蔬菜的特殊性及数据统计的困难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中生产成本、要素价格均按照城市而不是省份来统计,因此我们只能说明该城市当年该品种蔬菜的情况。有些城市缺乏完整的统计资料,或者统计的时间较短,则在计算中去除。单独用城市数据计算蔬菜生产优势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由于城市是蔬菜的主要消费地,了解消费地的生产优势情况,也能更好地推动蔬菜产业布局。

在蔬菜品种方面,从1995年开始,《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先后统计过露地西红柿、大棚西红柿、露地黄瓜、大棚黄瓜、露地茄子、大棚茄子、露地菜椒、大棚菜椒、露地元白菜、露地大白菜、露地马铃薯、露地菜花、露地油菜、露地菠菜、露地豆角、露地萝卜、露地莴笋。但是,最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是露地西红柿、大棚西红柿、露地黄瓜、大棚黄瓜四种蔬菜,同时,西红柿和黄瓜也比较具有蔬菜特性(容易腐

烂、消费新鲜度高),因此本文即主要计算各大城市这四种蔬菜的生产比较优势。

要素分析中之所以选择种子、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工价等要素,一方面因为这几项占成本支出较大比例,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它要素统计资料不完整。

三、主要蔬菜生产的地区优势分析

(一)主要蔬菜生产的优势地区

从图2、图3可以看出各大城市蔬菜50公斤主产品生产成本变动情况,生产成本的FSD值越小,当地生产越有优势。由于蔬菜露地生产与大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硬件设施、劳动力投入等都有较大不同,因此需要分开讨论。

露地菜中,露地西红柿最具生产优势的是乌鲁木齐、厦门、哈尔滨、广州,最不具优势的是合肥、北京、重庆。露地黄瓜最具生产优势的是广州、南宁、银川,不具优势的是长春、北京。北京种植露地蔬菜不具任何优势,分析认为:首先,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万人口,北京市郊农民不种蔬菜也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即蔬菜种植机会成本很大;其次,露地蔬菜作为当季消费品种,外地运京蔬菜在北京市场竞争力很强,综合看来北京种露地蔬菜优势就很小。从图2可以看出,各大城市比较,露地西红柿和露地黄瓜的生产成本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西红柿生产成本有优势的城市,黄瓜生产也有优势,只是各地生产成本优势的程度不同。

大棚蔬菜在中国历史悠久,但是因为塑料薄膜成本较高以及技术要求高,推广范围一直较小,1989年底,山东寿光的王乐义通过反复试验,研究成功不用烧煤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术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结束了中国北方深冬不能生产喜温性蔬菜的历史,实质上延长了蔬菜的上市时间,因为是反季节种植,大棚蔬菜的比较收益一直较高。从统计结果看,大棚西红柿最具生产优势的是天津、哈尔滨、上海、合肥、青岛、乌鲁木齐,最不具优势的是西宁、银川、太原。大棚黄瓜最具生产优势的是天津、哈尔滨、上海、南京、武汉、乌鲁木齐,最不具优势的是石家庄、宁波、大连、长春。可以看出,大棚菜有生产优势的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这些地方作为重要的消费城市,对蔬菜需求量大,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当地农民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可以方便地以较高价格出售,相对于外地菜而言,本地蔬菜新鲜度也更有保障。

(二)地区优势的成因 为什么不同城市间会存在较大的蔬菜种植的差异,其原因可以从技术水平、要素价格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水平差异

单产反映技术水平,单产FSD值越大,则越具有优势。露地和大棚菜的生产,各地比较优势差异都不大。图4显示:露地西红柿主产品产量最具优势的是长春、西安,不具优势的是合肥、天津。露地黄瓜具有技术优势的地区并不明显,不具优势的主要是海口、昆明、福州、厦门,黄瓜属于耐弱光和耐较短日照的蔬菜,这些南方城市天气高温湿热,所以产量较低。

图5显示:大棚西红柿主产品产量最具优势的是西安、长春、石家庄,最不具优势的是太原、大连、南京。大棚黄瓜主产品产量最具优势的分别是沈阳、长春,不具优势的是呼和浩特、哈尔滨。两种大棚蔬菜的技术优势各地呈现大致相同的规律,大棚西红柿技术水平高的地方,大棚黄瓜技术水平也高。

2 要素价格差异

要素价格是影响生产成本优势的重要因素。蔬菜生产要素包含人工、种籽秧苗、农家肥、化肥、塑料薄膜、农药、棚架材料等,其中塑料薄膜和棚架材料在大棚蔬菜生产中的使用尤其多。

从表1看出:露地西红柿生产方面,不同要素的生产优势地区差别较大,人工成本具有优势的地区是乌鲁木齐、福州、厦门,种籽秧苗费具有优势的地区是重庆、兰州、呼和浩特、广州,农家肥费有优势的是兰州、福州,化肥费有优势的是济南、乌鲁木齐、福州,塑料薄膜费有优势的是南昌、乌鲁木齐、福州,农药费有优势的是武汉、沈阳、厦门。总体看,在几种要素中都有优势的是乌鲁木齐、福州、厦门,几种要素都没有优势的是石家庄、长春,有些地方则是有的要素很有优势,有些要素没有优势,如太原、兰州、南昌等。大体上要素价格FSD有优势的城市也是生产成本具有优势的地区。

由于黄瓜生长中需要缠绕棚架才能有效结果,棚架材料是黄瓜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从表2看出:露地黄瓜生产方面,人工成本占优势的地区有银川、广州、南宁,种籽秧苗费占优势的地区有福州、广州、呼和浩特,农家肥费占优势的地区有福州、南宁、呼和浩特,化肥费占优势的地区有海口、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塑料薄膜费占优势的地区有石家庄、银川、呼和浩特,农药成本较低的是海口、厦门、呼和浩特。几种要素都有优势的是海口、呼和浩特、南宁、福州、厦门、广州,几种要素都没有优势的是哈尔滨、长春、长沙、重庆、昆明、太原。

从表3看出:大棚西红柿生产方面,人工成本最有优势的是哈尔滨、上海、南京,种籽秧苗费最有优势的是呼和浩特、哈尔滨、青岛,农家肥费最有优势的是天津、哈尔滨、上海,化肥费最有优势的是天津、沈阳、哈尔滨,塑料薄膜费最有优势的是北京、哈尔滨、杭州,农药费最有优势的是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棚架材料费最有优势的是南京、合肥、济南。几种要素都有优势的是天津、沈阳、南京、杭州、青岛、乌鲁木齐,有几种要素都没有优势的是石家庄、长春、太原、武汉、兰州、银川等。

从表4看出:大棚黄瓜的生产方面,人工成本最有优势的是哈尔滨、上海、乌鲁木齐,种籽秧苗费最有优势的是天津、哈尔滨、南京,农家肥费最有优势的是哈尔滨、上海、昆明,化肥成本费最有优势的是天津、呼和浩特,塑料薄膜费最有优势的是太原、哈尔滨、呼和浩特,农药费最有优势的是天津、乌鲁木齐、合肥,棚架材料费较有优势的是沈阳、乌鲁木齐、合肥。几种要素都有优势的是哈尔滨、乌鲁木齐、合肥,几种要素都没有优势的是石家庄、大连、长春、昆明等,有些地方则是有的要素很有优势,有些要素没有优势,如北京、太原等。

四、主要结论

对于蔬菜种植业来说,不同品种的生产成本各地存在较大差别,而露地和大棚的不同生产方式也对最终成本具有很大影响。从具体城市看,露地西红柿、大棚西红柿、大棚黄瓜在乌鲁木齐最具生产优势,露地黄瓜在广州最具优势。总体看,人口规模较大的消费型城市种植大棚蔬菜较有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蔬菜流通体制改革后,各地纷纷将蔬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利用各种措施对蔬菜种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不同地区和地区内部的区域布局,使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逐渐凸现出来。

齐鲁文化概论篇4

关键词: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46-02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的首府城市,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且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社会效益。为促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作用的发挥,本文就发挥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问题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是生产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是精神的物化和物化的精神的结合,具有物质的精神的双重属性。其精神属性使之具有意识形态性,进而使之产生出了独特的社会效益。所谓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则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效应,主要表现:

(一)文化产业能够传播价值观念,塑造人格

文化产业虽然不如文化事业那样,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但同样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它既然要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必须以大众可理解和可接受的形式,表达一些大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使大众在接受、享用文化产业的同时,受到他们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的影响。文化产业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系列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等判断标准,使人产生正义感、耻辱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观念,塑造出新的人格。

(二)文化产业能够维护国家安全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西方文化产品大量进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也随之输入。美国一些政界人士公开说,现在“美国最大的出口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生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美国文化。”一些资产阶级政客甚至公开叫嚣:在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最终起作用的是思想、是文化,而不是武器。因此,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优势文化产品的巨大压力,受到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危险。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保持文化独立,维护国家安全。

(三)文化产业能够稳定社会秩序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个人犯罪概率的大小,与他业余时间的安排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空余时间过多,且无所事事,这人的犯罪概率就高。因此,研究对人的管理,关键是要研究人空余时间的分配。如果大量增加人的文化消费时间,就可以大量减少人的社会犯罪时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节假日不断增多,人们的业余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大众提供各种文化娱乐和文化服务,使大众可以很好地打发业余时间;而且能够稳定社会秩序。

(四)文化产业能够缓解心理、陶冶情操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具有满足市民放松身心、活动肌体、交流情感、愉悦精神、陶冶心灵的作用。这是由文化产业的娱乐功能合审美功能所决定的。文化产业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文化产业缺乏娱乐功能,人们不能宣泄自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肌体,表现自己的才能,又何必既出钱又浪费时间来消费文化产业呢?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独特社会效益所决定的,即人们在享受文化产品精神内涵的同时,同时也受到了感官的刺激、精神的愉悦,心灵的陶冶。

二、深入体会发展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作为乌鲁木齐的新兴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因而发展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充分利用独特而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必将为乌鲁木齐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因而,要发挥好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效益必须深入体会发展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品位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除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文化、科技、生态的全面提升更为重要。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乌鲁木齐市要实现建设成为“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不仅对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层次,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对外能展示城市魅力,带来消费和投资的热潮,使乌鲁木齐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以文化力实现城市竞争的典范。

(二)发展文化产业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缓解各种压力,能够促进乌鲁木齐市的社会稳定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着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等49个民族。它有着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久负盛名的达坂城、景色迷人的天池、令人神往的亚洲地理中心,被誉为“冰川活化石”的一号冰川,以及风光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甘沟台、白杨沟瀑布等,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主要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有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烈士故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旧址、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等。主要古迹、古寺有乌拉泊古城、陕西大寺、阿拉沟“石垒”、文庙、巩宁城遗址、纪晓岚微草堂、“一炮成功”等。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族民俗陈列馆已被列为部级的重要旅游景点,二道桥民族集贸市场是民族风情最集中、最浓郁的地方,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民族特色文化得天独厚,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历史古迹古物丰富,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和其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是增强民族团结,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各种压力,促进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的一条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三)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乌鲁木齐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素质提高

随着乌鲁木齐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日益高涨,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历史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它在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的同时,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也丰富了人民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人民的文化品味,作为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其社会效益是无法计算的。比如,在游览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族民俗陈列馆、二道桥民族集贸市场的过程中,游客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丰富了游客的民族文化知识。文化产业正是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全方位促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发挥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只要走向市场,为大众所消费,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心理、行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消极影响则可能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误导。要充分发挥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必须多渠道进行,多方共同推动乌鲁木齐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产品不同于寻常的物质产品,其对使用者的意义,不只是“消费”那么简单。对一名消费者而言,一辆自行车也许只是一辆自行车,而一张碟片、一本书却有可能意味着很多内容,甚至会改变其思想,改变某些行为方式。这是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根本区别。正因如此,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一种必然。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提出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要是强调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必须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加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产生的正面社会效益,减少或避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带来的负面社会效益。可见,要充分发挥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必须转变观念,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遵循文化产业的效益规律,才符合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回顾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的工作实践,正是由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了把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跃升。

(二)深化改革,加快创新,为发挥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提供机制保障

由于乌鲁木齐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也较缓慢,特别是文化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因而,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发挥提供机制保障。

(三)完善和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发挥的社会环境

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为此,应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乌鲁木齐市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可操作的文化产业政策,要设计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实施方案。通过完善和落实政策,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发挥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实质发展。

(四)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文化产业领域相当多的人员还囿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深入市场,研究市场不够;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了开拓创新精神,如何适应市场、争取市场、占领市场,显得严重不足;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认识很不到位,不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单纯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这些严重束缚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发挥。因而,要加快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发挥,就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既了解文化,又懂现代管理、深入了解文化产业效益的人才队伍,以促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齐鲁文化概论篇5

【关键词】产业园;基地;研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大型商业、工业、物流、科技、文化等项目的建设实施,使我市城市建设和各项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近期由自治区有关厅级、国企、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申请建设各类产业园、基地项目较多,而且产业种类门类较多,申请的用地面积规模较大,用地选点较为分散。为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实施。

二、产业园区的基本概念、特征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三、近期申请各类产业园、基地的基本情况

(一)申请用地面积总体规模较大,不同园区用地面积差异较大。

目前我市拟申请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基地项目共计17个,合计需要总用地面积约63.3平方公里。用地规模最大的产业园是自治区科技厅申请的新疆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用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用地规模最小的是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申请的文化出版创意产业园用地规模仅有7.5亩,建设一栋高层建筑。

(二)产业园、基地项目涉及产业门类较多,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类产业:

1.工业类。如达坂城建材工业园项目、中国新疆纺织服装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中央厨房产业园项目。

2.仓储物流类。如新疆米东现代物流园、古牧地镇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航空城项目、中西亚国际采购基地。

3.文化创意类。如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新疆和田玉文化艺术产业园项目、新疆广电文化传媒产业园项目、文化出版创意产业园项目、新疆青年创业创意产业孵化园(孵化基地)项目。

4.科技研发类。如乌鲁木齐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天山云”产业基地项目、新疆科研机构创新基地。

5.生态旅游类。如乌拉泊农牧业高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石人谷旅游开发项目。

四、存在问题

(一)《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00平方公里,减去现状建成区368.4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仅为131.6平方公里。申请的园区数量多、建设用地总量较大,各类产业园、基地的总用地面积已超过了63.3平方公里,占城市未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一半以上。这些产业园、基地占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比例过大,将影响城市其它项目布局,不利于城市的全面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所申请的产业园、基地项目,缺乏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和供地依据。

所申请的产业园、基地项目,多数仅只有一纸报告,尚处于概念阶段,缺少系统性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也无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用地规模提出无依据。未来园区的运营模式都未深入研究,无法作为规划管理和土地供地的准确依据。

产业园区的概念被泛用,未与我市已批准园区相结合,都要求自行新建产业园、基地。产业园、基地的建设管理主体多,有自治区相关厅局、国有和民营企业、也有个人申请。申请规模差别较大,有的申请达到14个平方公里,有的将一栋楼也作为产业园申请,缺少具体审核标准,同时不利于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部分申请的产业园区、基地位于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

拟申请的文化创意园、乌拉泊农牧业高科技生态示范园、新疆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中西亚国际采购基地用地均位于《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如占用“两规”确定的生态绿化用地建设这些园区,按照城乡规划法,还需要依法按程序对《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

(四)过多、过于分散的园区和基地,容易造成园区管理平台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各类分散、功能相近、各自为政的园区,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和高效运转,也不利于体现园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优势。

五、现有主要园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三个部级园区,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另有米东化工园区、水磨沟八道湾工业园区、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总用地面积合计约353.3平方公里。

(一)高新区

乌鲁木齐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8月成立的全国首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新疆第一家部级高新区。该片区的发展定位是以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发展导向,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乌鲁木齐的科技总部新城区。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部级开发区,是集部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于一体的经济区域。

(三)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

乌鲁木齐市甘泉堡工业区于2007年建设成立,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93平方公里。其发展定位为:乌昌地区未来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新能源和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主,具有循环经济特色,面向中亚和东欧市场的出口加工基地。

(四)米东化工园区

米东化工工业园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部,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该区域是依托大型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建省级大型化工工业园区,园区地域开阔,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良,是乌鲁木齐市的副中心和投资发展的重要基地。

(五)水磨沟八道湾工业园区

八道湾工业园工业园区与200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该区按照生态型、都市型、园林型的发展定位,以工业经济优化提升为发展目标,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资源利用为导向,规范产业布局为发展目标。

(六)乌拉泊国际物流基地

乌拉泊国际物流基于2011年9月份开始建设,其具体功能主要包括国际性的果蔬、粮油及日用百货物流基地;乌鲁木齐市蔬菜副食品战略性储备基地;乌鲁木齐市南部过境大货车的综合服务基地;乌鲁木齐沙场生态恢复和国土整治的示范区;乌鲁木齐南郊公路客运枢纽。

(七)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乌鲁木齐总规中确定红光山会展中心区局部确定为乌鲁木齐文化创意产业园,该片区利用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积极发展会展和文化、传媒等现代信息交流空间,建设影响中亚的国际会展及文化传媒中心,用地规模约43公顷。

六、建议及对策

(一)规划建议

1.产业集聚、协作发展。

园区的规划建设应当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可采取“区中园、园中园”的方式,避免设置功能产业重复的园区,造成园区之间相互的恶性竞争和资源利用的低效。

2.节约土地。

新申请的产业园、基地应符合《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建设及工业用地投资强度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必须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土地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精简集约高效。

要避免园区多元分散和低效开发的路子,新的园区建设必须坚持精简集约高效的原则,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二)工作方案

1.新申请的各类产业园区、基地,要产业特色明确、分工合理的条件,避免多元分散和低效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要结合资源禀赋、按照市场导向需求,形成集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规模效应产业链。应先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落实相应的开发建设资金和管理建设平台。按照“精简、集约、高效”的原则,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园区有序协调发展。

2.产业园区、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新建各类产业园、基地项目必须按照《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结合各类现有园区,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泉堡工业开发区等园区,在现已逐步成熟的开发区范围内进行建设。

(1)项目拟选用地原则上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所有产业园区、基地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并符合环保要求。

(2)应以产业为主,不应进行设置居住、商业等房地产项目开发。

(3)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外的项目,必须经过论证后,依法按程序做好总体规划调整后,再进行选址。

(三)产业园布局建议

按照“南控北扩、东延西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要求。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议各类产业园区、基地项目应结合现有产业园区安排。

拟申请的各类产业园、基地,应按照产业类型,建议可先征得各相关园区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区(部级园区、自治区级园区、省级园区)集中布置。

参考文献:

[1]韩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

[2]王淑芬,产业园区规划规划[J],环境科学2008(21)

[3]马达,工业园区规划理念与功能布局研究[J],科技之友2007(9)

齐鲁文化概论篇6

关键词:鲁西南传统音乐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著述多以全国性质的研究居多,像乔建中的的《中国传统音乐》①,王耀华、杜亚雄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②,黄允箴、王璨、郭树荟的《中国传统音乐导学》③,袁静芳的《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谱例集》④,袁静芳的《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⑤,吕骥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⑥,杜亚雄、桑海波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⑦,杨红的《中国传统音乐引论》⑧等。相比较而言,有关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相对较少,形成专著的形式则是少之又少。李永的这本《鲁西南传统音乐史》著作,开辟了区域性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先例。弥补了全国性传统音乐研究时间跨度长、史料内容多、内容涉及少等缺憾。

基于上述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也是愈来愈深刻。《鲁西南传统音乐史》的研究,着眼于鲁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语言特性、经济发展等等,着重研究鲁西南地区在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剧种、音乐文化现象、音乐审美趣味、音乐习俗习惯,考察传统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传播、发展、创新。拜读全书后,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后读者共享。

一、严谨的学术构思

《鲁西南传统音乐史》是基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去研究传统音乐中的各个部分的历史发展状况,从著述目录中的八个章节看,除了一、二章是对传统音乐文化和鲁西南音乐文明的概述外,后面的六个章节都是对传统音乐中的各个部分的介绍。像第三章鲁西南民歌是对传统音乐中民歌的介绍、第四章鲁西南舞蹈是对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发展中舞蹈历史的梳理、第五章和第六章鲁西南民间戏曲和曲艺是研究鲁西南传统音乐中戏曲音乐、第七章鲁西南民间器乐是对传统音乐器乐的研究、第八章曲阜祭孔仪式音乐是对传统音乐中宗教音乐的研究。文章的逻辑构思严密,内容研究透彻,思路清晰,各个章节内容图文并茂,凸显了学术构思的严谨性。

二、丰富的音乐史料

《鲁西南传统音乐史》著述中所研究鲁西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读全书后,发现其文本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像从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有东夷文化、齐鲁文化、运河文化、儒家文化、礼乐文化、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等等,上述资料基本上都是从考古和文献资料中获取的丰富资料。这些资料的运用,使人对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存在与繁荣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著述中从古代历史书籍中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纂要》、《韩非子・十过》、《孔子家语・观乡》、《论语・微子》、《晏子春秋》、《齐民要术》、《洛河记》、《乐府诗集》著述中,通过文献学的角度,去挖掘这一地区的传统音乐的存在,从而增加了文本内容的真实性与学术性。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在著述中的运用,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西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历史发展状有一个切实的厘清。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著述研究,必须要将史料作为全部研究的支撑点,在史学家理性分析与客观判断的基础上,从而做到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的作用。《鲁西南传统音乐史》的写作,在大量运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并附图片和曲谱,是一件异常繁琐的工作,作者能够不为其烦的完成这部著作的整理与写作,我们不得不对著述者这种务实的研究精神和不辞劳苦的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佩服。

三、突破性的研究视域

《鲁西南传统音乐史》将研究视野投向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对这一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梳理,为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开拓作用。因此,《鲁西南传统音乐史》的出版填补了鲁西南传统音乐专门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双重空白,为鲁西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鲁西南地区音乐文化发展贡献了一份大礼,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为其他区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鉴可咨的经典范例。随着《鲁西南传统音乐史》这样一本具有开拓性的关于传统音乐历史文化著述研究出现,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鲁西南的传统音乐历史文化研究将会以此为起点,而获得日趋完美的发展。著述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产生的意义将会影响深远,同时也为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深化了方向、丰富了史料、提供了参考,为中国区域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增添了色彩。著述中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科学性、系统性,充分的挖掘了鲁西南地区的音乐资料。

然而,《鲁西南传统音乐史》作为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著述,难免会存在一些小的瑕疵。像本书的研究中,就缺少了说唱音乐的研究部分,另外宗教音乐在鲁西南地区的存在也是值得考量和思考的。由于本书作为研究本领域的开山之作,或许在以后的修订中会更加的详实。但这些小小的瑕疵不会影响全书的学术性与价值性。

四、结语

《鲁西南传统音乐史》的研究,采取对鲁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生活全方位考量,分析这一地区传统音乐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成因;民间歌曲的形成与发展、民间舞蹈的创造与演绎、民间戏曲曲艺的创新与表演、民间器乐的沿革与传承、民间祭祀音乐的特点与历史。并对这一地区音乐的风格特征、表演方式、音乐品种的流变进行研究。《鲁西南传统音乐史》将复杂与众多的历史文献进行有序的整理与搜集,并通过分析梳理,为鲁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历史厘清了脉络。同时,也为其他区域传统音乐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蔡奉伶.失位与回归: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与重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注释:

①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②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③黄允箴、王璨、郭树荟:《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④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谱例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⑤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⑥吕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⑦杜亚雄、桑海波:《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⑧杨红:《中国传统音乐引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齐鲁文化概论篇7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即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和常接触的素材,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情感共鸣。

案例1: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章节,可用乌鲁木齐河滩路的发展变迁作为案例深刻说明问题。首先以图片方式列举红山塔下河滩路变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河滩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与河滩路沿线的城市聚落又有何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交通条件对河滩路沿线的“华凌建材市场”、“小西门批发市场”两个超级市场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可有效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激发他们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巧用乡土地理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兴奋点不易激发。为此,必须引用乡土地理事例阐述说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案例2: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章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给学生留开放式作业:“田字路”、“BRt”、“地铁”这些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线的布局对乌鲁木齐城市聚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图1所示)?

三、巧用乡土地理案例,促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尽管高中生抽象思维较初中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选取一些直观形象的乡土地理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深化认识。

案例3:讲解“流域的综合开发”章节,在完成教材内容学习后,尝试引导学生以同样方法分析“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制作成学案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热情很高,不断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思路,甚至有的学习小组设想以“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课题研究。

案例4:讲到“区位”这个概念,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指该事物的位置;二是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可列举大家熟悉的华凌建材批发市场,让学生分析它的区位:“华凌”位于河滩路与西虹东路交汇处(第一层含义);有哪些因素利于“华凌”成为新疆最大的建材批发市场(第二层含义)。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影响因素?”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地理课堂结合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升。

案例5:讲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章节,在仔细研究教材后,可大胆尝试“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图2所示)。

为尽最大可能将乡土地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借用文献中数据图表,最终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案例6:上述方法还用到讲解“城市化”章节中,以紧邻农大附中的“南梁坡”为教学案例,讲解“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学生以此为启发成立课题组,以《乌鲁木齐南梁坡城市化过程影响的研究》为题,结题报告在2011年自治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荣获自治区一等奖。

五、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增强人地关系认识

齐鲁文化概论篇8

[关键词]齐鲁文化;美德;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105-04

ontheregionaleffectofthevirtuefactorsofQiandLuculture

LiUQing,BaoCui-ping

(marxismCollege,Qingdao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061,China)

abstract:asthetwouniquerepresentationsofhumansociety,cultureandmoralityaregeneratedfromthehumanbeings’physicalactivitiesinunderstandingandchangingtheworld.atthesametime,theyalsoguidehumanbeings’practicalactivities.exploringthemoralfactorsandmakingclearthedistinctionbetweenthecloserelationshipofcultureofQiandLuandmoralconstructionwillnotonlyenhancepeople’srecognitiontotraditionalculture,butalsodeepenthevirtueconstructioninShandongprovinceandcreateanewresearchpathforharmonysociety.

Keywords:thecultureofQiandLu;virtue;path

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丰富的道德因素不仅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同时也规范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对美德山东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充分探讨齐鲁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将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相结合,能够形塑价值世界和规训日常行为。正是在交往互动中,公民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得以培育,进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齐鲁文化中的美德因子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历久弥新的齐鲁文化依然在培养国人的道德情操和提高道德修养方面具备典型意义和标本价值,为个体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提供价值指导和行动规范。同时,齐鲁文化在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推进美德山东建设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力。

(一)以“修身立业”为基础的个人品德因子

个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一定程度上,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所在区域的道德建设水准。因此,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以提高个体思想道德水平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重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培育,与美德山东建设的初衷相契合。

孔子以“仁”为个体修身立业和为人处世之本,具体体现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人者仁恒爱之”的思想。同时,孔子在把握人类欲望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而告诫世人“每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旨在警示人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克制本身无限制的欲望,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孔子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原则以及孟子所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的培养,都对彰显和培养刚正不阿、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互帮互敬、诚信友爱、一视同仁和大义凛然的山东精神,有着极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厚重的儒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对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美德山东,乃至美德中国的建设。

(二)以“六亲和睦”为目标的家庭美德因子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在决议中,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1]。事实上,关于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的思想古今有之。追根溯源,人们仍然可以从齐鲁文化中找寻到关于家庭伦理的各种美德因子。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业已成为美德山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和睦对个人进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三字经》中关于“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孝敬长辈、诚信友爱的重要伦理思想的重视,为重新认识家庭伦理关系,建立家庭道德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参考坐标[2]。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其余所有品行皆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传统的山东文化把家庭美德中的尊老爱幼、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理念看做是个体作为人的基本礼仪和道德。因为只有具备了家庭伦理中的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够谈及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其他的道德规范。否则,再好的道德表现,也只能够是伪装下的虚伪。

(三)以“公私分明”为尺度的职业道德因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理念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思想,对当代公务员清正廉政建设和求真务实作风的落实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优秀齐鲁文化的传播教育和案例讲解,党员干部可以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真正落实“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执政理念,从而推动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

(四)以“崇德向善”为取向的社会公德因子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品德就被世人奉为圭臬,成为衡量个体是否有教养、有道德的价值标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盛行,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也相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道德滑坡、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因此成为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追寻齐鲁文化的根源,重拾宝贵的经典文化传统,弘扬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对当今社会道德的走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文化中成长的个体,必然带有该地域文化的烙印[3]。齐鲁文化概莫能外,其“公而忘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天下为己任”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山东人朴实、善良、公正、勤俭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在山东全省生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二、齐鲁文化对美德山东建设的价值考量

(一)齐鲁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良好的社会公德建立在个体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故而美德建设离不开对公民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学说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的论断,凸显了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唯有不断提高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方能真正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齐鲁文化重视对个人修养的培育,倡导个体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水平。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美德建设,需要从对个体修养的重视入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美德山东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从个体道德意识的培养抓起,为美德山东建设强基固本。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说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要努力让天下苍生从中获得好处。直到今天,厚重的齐鲁文化仍一再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鼓舞着世代山东人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其“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更是培育了山东人淳朴、善良、务实和正直的秉性。

厚重的齐鲁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杰出的历史名人,影响着山东人的性格秉性,塑造着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对个体道德水准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山东精神,传承齐鲁文化,打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二)齐鲁文化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强调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在指出个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人类只有认识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发挥群体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同样,美德山东建设步履维艰,离不开对集体力量的依仗。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才能够形成合力,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深化美德山东建设。

古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与现代尊老爱幼、互帮互敬、邻里互助的理念一脉相承,对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和社会风气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有利于美德山东建设。此外,齐鲁文化丰富的人文理念对如何引导公众增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念,体现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独到体悟,这与我们今天美德山东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旨在通过提升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积极乐观的家庭、邻里和社区氛围,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杰出的人文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着对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视和肯定,从而在凝聚发展共识,汇集社会正能量,促进美德山东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三)齐鲁文化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

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只有允许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自由发展,才能够营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山东正是以其开明的文化姿态,为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管子・牧民》中曾指出“毋曰不同生(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这充分体现了山东人容纳百川的无限胸怀,彰显着齐鲁文化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一现象的存在,需要淳朴的民风和严格的法制来保驾护航。齐鲁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提升个体道德境界、严于律己和遵纪守法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它既强调人们对周边环境的重视,也表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称号,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塑造个体价值观、引领发展方向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作为美德山东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理应积极弘扬优秀山东文化,传承厚重齐鲁文化,充分挖掘齐鲁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为建设美德山东贡献力量。

三、美德山东建设的多维文化考究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之所以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良好道德风尚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其丰富的文化精神。因此,深化美德山东建设,必须从弘扬悠久的齐鲁文化入手,加大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力度,不断提高个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进而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一)积极开展文化传播与交流,深化美德山东建设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这就为进一步深化美德山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为了更好地弘扬齐鲁文化,宣传“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促进美德山东建设,山东各界人士,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需要加大齐鲁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文化传播与交流。

一方面,我们要创新齐鲁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符合不同群体的需要和特点,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把齐鲁文化教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对微信、微博和人人网等新媒体的利用程度,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度,用文化引领社会潮流,凝聚正能量,积极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构建美德山东。

(二)推动齐鲁文化进课堂,助推美德山东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基,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美德山东建设,离不开教育。只有把齐鲁文化融入到教育当中,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齐鲁文化进课堂,才能够真正发挥山东文化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和娱乐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最终指导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推动齐鲁文化进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一,相关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高质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社会共识,凝聚发展正能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二,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加深学生对齐鲁文化和山东精神的认知,从而增加对齐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三,齐鲁文化进课堂,还必须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水平,为美德山东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方能真正促进美德山东建设[4]。

此外,我们还要有效拓宽教育宣传的途径。例如,通过国学讲堂、吕剧表演和曲阜文化景点游览等多种形式开展齐鲁文化教育引导工作,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增进对齐鲁文化发展渊源、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美德山东建设减少阻力,增进动力。

(三)举办凸显特色的传统节会,增强美德山东建设的感染力

凸显地域特色的各种节会的举办,可以切实提升人们习得齐鲁文化的趣味性、民间性和可接近性。例如,相关部门借力泰山国际登山节、潍坊国际风筝会、临沂王羲之书画节等活动的开展,彰显山东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弘扬齐鲁文化,最终引导社会大众运思山东文化。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弃其精华,取其糟粕,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而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名人、文物资源、文化古迹众多,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5]。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山东优越的文化地理资源优势,发现挖掘齐鲁文化中积极的道德因素,通过喜闻乐见的节会形式加以传播,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进而在实践中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社会大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所以,个体作为群体的重要构成元素,只有切实提高个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深化美德山东建设。

综而概之,美德山东建设任务艰巨。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汲取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传承和创新齐鲁文化,发挥文化在影响个体和群体思维模式和行为选择的积极意义,才能够真正将优秀的齐鲁文化礼仪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尺度,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最终推动美德山东建设的实现。

宋立华.关于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J].妇女学苑,1998(1):11.

张冬玲.论我国农村新型家庭伦理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28.

孙建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重塑人际普遍信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68.

齐鲁文化概论篇9

随着市区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作为穿越市区的唯一水系—乌鲁木齐河,无疑是本市一项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在保证下游地区供水、灌溉防洪等功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河道两岸的滩涂於地,改造主河道,开凿支道,改变原有的渠道骨架,扩大的人工湖面,使其尽可能多的在市区环绕流动,增加空气湿度,同时水流所到之处,可植树造林,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由此,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对乌鲁木齐河珠江路段(风华园)进行了工程试点改造。本次试点改造相当成功,得到了市民及各界的好评。乌河改造工程南起乌拉泊水库分水闸北至东西渠分岔口(大寨闸),全长7537m,本次改造设计过水流量约25m3/s,它是乌河进城市的首段;东渠自大寨闸起,止于展览馆路,全长9313.8m,本次设计流量10m3/s;西渠自大寨闸起,止于展览馆,全长8410.6m,本次设计流量15m3/s;中渠自展览馆附近东西渠汇合点到迎宾路,全长8531.5m,维持现输水流量14m3/s;西北渠是乌河东渠末端分出的一条南北向支渠,它起始

于友好路西北渠管理处,终止于河南东路以北的铁路桥,全长约13547.9m,维持现过水流量约2.5m3/s。

2乌鲁木齐河改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概述

乌鲁木齐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市区三面均为荒山,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城市。恶劣的环境条件造成乌鲁木齐绿地覆盖率指标低于其他全国大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绿地及荒山绿化的力度,绿化面积有了较大提高,但离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

2.2乌鲁木齐河改造的原则

乌河现状每年向下游放水约6000~7000×104m3左右,但水量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利用,其原因主要是给水时间极不均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本次改造把创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景观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相结合,使水资源在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结合乌鲁木齐市防洪总体规划,在保证其下游灌溉、防洪、供水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渠道两岸的余地扩大乌河的水网作用,改善城市生态水环境景观。2)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并与即将实施的“引额济乌”供水工程规划相结合,利用局部扩大或延伸的水面形成绿核、绿心、绿楔与城市园林绿化相协调,让城市有了滨水之感,周边的空气湿润起来,沿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健全我市全面而旺盛的绿色大动脉。3)结合城市环境建设的现状和规划,沿环城的水系和绿地设计有特色的景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根据不同的地势特点,可在渠上建造不同建筑,如在渠面较窄的地方建造绿林、雕像、石碑、石刻,在渠流经人多的地方应建造新疆特色美食馆和民族歌舞基地等。充分考虑枯水期和冬季乌河景观问题,延长乌河系列景观的观赏期,使其成为我市的形象工程。

2.3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

乌鲁木齐河改造工程针对不同地段,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渠道两侧可利用的15~50m范围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同时水体两侧的绿地中多种乔灌木,形成富有季节变化的绿地层次,尤其多种常绿乔木,丰富冬季的景观效果。1)大寨闸段水系改造,增设了5万m2的人工湖面和12万m2的绿化面积,形成了局域水网和水循环圈,不仅为改善城区的小气候提供支撑,还为城区的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2)珠江路的风华园,在剖面布置上以梯形渠、梯形复式断面小跌水渠、陡坡渠、多级大跌水渠等各种形式相连,通过设置缓流池、小跌水、大跌水段等工程设施减缓渠道底坡,使水流变缓、降低流速、增加水深,改善水景,缓流池及大跌水等工程措施本身也可形成人工湖、瀑布和水帘等水面景观,丰富水量内涵。3)苏州路的和平园和和新医路的协和园,在平面布置上宽窄相间,湖渠相联,有条件的渠段,断面尽量扩大,形成较开阔的水面,分别达到0.5万m2和0.3万m2;同时增加绿化面积1.4万m2和0.5万m2;此外还增设了各类园林小品及构筑物,提高了城市生活品质,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使其成为乌河风光带的亮点。4)奇台路至西公园段改造后总水面面积1.8万m2,绿化总面积0.4万m2。通过对现有渠道的扩宽,驳岸线的改造,营造简约明快的亲水空间,设置亲水设施,满足了人们观水、亲水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渠道在非供水季节及枯水期的景观处理,效仿自然做出各种造型,使之在有水时更生动、无水时也自成一景。

2.4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环境效益

首先,乌河改造的实施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自然生态效益,若按照《乌鲁木齐河改造专项规划》实际完成后,乌鲁木齐河总水面面积约276hm2,控制绿地415hm2。其次,改造后开辟了大量的滨水活动空间,滨水景观的塑造延续了城市文脉、并与民风民俗、警世教育、科技宣传结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价值。

3乌鲁木齐河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乌鲁木齐河改造对城市发展的必要性

1)城市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和管理水平的窗口。2)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无序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功近利,大量水面被侵蚀。使原本老化的渠道破损严重,过水断面严重不足,效益逐年递减。因此,无论从绿化城市形象,美化首府景观,还是缩短乌市与先进城市的差距等方面考虑,改造乌鲁木齐河确是十分必要的。3)乌河改造实施后,环城水网在市区内形成多处景观,可以作为新疆面向全国展示其改革开放成果、风俗风貌的窗口,也体现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达到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可推动城市生态化的发展,又必将带动城市文明的进程。

3.2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社会效益

乌河改造后从社会效益来讲,不仅能有效完成城市的分洪任务,而且能有效的疏导、储存分洪时多余的水,使乌河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遍布于城市南北的水网贯穿商住区,其两岸景色怡人,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滨水空间,这些空间因其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种种特点成为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乌河沿线上所塑造的重要景观节点成为城市对外展示其形象的重要窗口,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并将拉动城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3乌鲁木齐河改造后的经济效益

3.3.1防洪效益乌市的水源地和几个大型水库皆处在城市的上方,乌河既是一条重要的输水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泄洪通道,对城市的防洪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乌河穿过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如果有洪水突降,水流不畅,给整个城市带来的各项损失,少则几亿元,多则无法估量。

3.3.2绿化灌溉效益由于乌河水网系统设置的不够完善,用于绿化灌溉的水利用率太低,平均约700万m3/a,约占乌河总水量的1/10~1/12,大多数水通过主干渠进入猛进水库和北郊农田。在2005年“引额济乌”工程建成以后,因此而节余的农田灌溉用水将主要用于乌市的绿化灌溉,从而降低自来水绿化灌溉的比例,形成一项可观的经济收益。

3.3.3水产养殖业效益利用乌河上的蓄水点和人工湖,可以适当开展水产养殖,并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如今大寨闸段已成为钓鱼爱好者休闲的好去处。

3.3.4地价升值效益工程建成后,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必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可带动地价的攀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3.5增加旅游效益工程实施后,沿渠可以修建各类大型公园、游乐设施、绿地等休闲场所,提供市民娱乐休闲,带动周边商业区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

4结论

齐鲁文化概论篇10

关键词:土地价格;内部挖潜;外部扩张;乌鲁木齐市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86-03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价值得以显现。目前,已建立起了以市场机制形成土地价格的制度体系,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协议出让最低价为核心的地价体系,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估价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建立了土地市场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了土地价格评估、土地登记、土地拍卖主持等市场中介服务制度。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城市住房的刚性需求持续上升,工业、商业、公用基础设施等项目征地也越来越多,城市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圈地现象普遍存在,城市蔓延性扩张趋势明显,“占而不用,多占少用”又催生了大量的闲置土地。因此,有必要研究土地价格与土地利用量的关系,以合理利用地价杠杆,调整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朝集约节约化方向发展。

一、地价对土地利用量的调节

(一)地价与土地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土地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从数量上来看,土地自然供给是有限的是完全无弹性的;从利用方式来看,土地的经济供给主要是针对特定用途的供给,土地用途可以发生转变,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供给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决定了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不同特点。

从宏观上看,由于土地自然供给的完全无弹性,土地市场的价格主要由土地的需求所决定。当土地市场活跃时,对土地的需求就会相应增加,土地价格上升;当土地市场不活跃时,对土地的需求会相应减少,土地价格就会下降。

从微观上看,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且随着土地用途的改变,土地的经济供给会发生变化,这时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土地的价格也是由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城市土地资本运营的核心是地价,当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需求压力时,地价就会因供求紧张而进行弹性调节,地价就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调控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价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地价下降,则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二)地价在城市发展中对土地利用量的调节[1]

目前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内部挖潜和外部扩张两种模式,在这两种土地利用发展模式下,地价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

1.内部挖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土地自然供给是无弹性的,即城市发展被限定了边界。假设在这一情况下,土地的经济供给不发生改变,即无论土地价格如何变化,政府都不会增加土地的供应量,不会改变土地的用途,那么土地的价格就完全由需求所决定,取决于投资者对地价的支付能力。当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呈无限渴望上升时,土地价格便会疯狂上涨,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在土地价格呈刚性上涨而又无更多的土地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则会尽可能地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最大化,促使城市土地向集约节约化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这种供应模式的负效应,即政府对市场的失控。另外,投资者非理性的追涨,也会导致地产泡沫的发生。这时高昂的地价就会迫使政府及时出台相应的土地调控政策、规划方案,通过用途转换改变土地的供应量,使土地的经济供给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2.外部扩张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土地自然供给是有弹性的。影响土地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是区位,土地的价格会随着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步降低。作为一般性投资者当城市中心的地价高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他的投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向地价较低且能获利的城市发展;作为一般经营者来说,当高昂的房租超过他的经营成本时,也会考虑将经营场所向租金较低的郊区转移,城市向性扩张。在城市的外部扩张中,如果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会使城市的扩展速度和规模严重失控,导致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土地收益的流失。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是面向中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其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是冲击扇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兼具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的特点。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在西部城市中位居前列。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乌鲁木齐市原有的城区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007年,昌吉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管辖,使其行政区总面积由原先的10900.77平方公里增加到14216.3平方公里。至此,乌鲁木齐下辖7区1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及乌鲁木齐县)。

(二)乌鲁木齐市地价概况

与全国地价平均水平相比乌鲁木齐市地价水平整体偏低,2008年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综合地价水平值为1396元/平方米。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用地地价水平值之比为1:0.93:0.15。除工业用地以外,综合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的增幅均较快,其中住宅用地涨幅最快,是全国住宅地价综合增长率的11.6倍。

从乌鲁木齐各类用地的平均价格变化来看(图1),2001―2008年乌鲁木齐各类用地价格总体呈现出一个递增的趋势,其中2005年、2008年处于地价增长曲线的高点。商业和居住类用地的土地价格均在综合用地土地价格平均水平线之上,涨幅也最快。其中居住用地涨幅最大,由2003年496元/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2442元/平方米,年均增幅78.47%;商业用地次之,由2003年706元/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2640元/平方米,年均增幅54.78%;工业用地变化较为缓慢,由2003年316元/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406元/平方米,年均增幅28.48%。

由以上分析,乌鲁木齐市近年来地价变化趋势表现为:(1)乌鲁木齐地价与全国地价平均水平相比较低;(2)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用地的地价差距在逐渐拉大;(3)住宅地价涨势迅速,与商业地价的差距相对缩小;(4)工业用地地价平稳增长。

(三)地价在城市发展中对土地利用量的调节

1.内部挖潜模式

(1)乌鲁木齐土地市场的供应现状

从供应总量上来看,2002―2007年乌鲁木齐市平均每年的土地供应量在1467公顷,其中2007年最高,为2233.5公顷,2008年度土地供应总量与之相比有大幅度的减少,减少幅度约为62.77%。

从用地类型上看,全年供应最多的用途是住宅用地,约占土地供应总量的63%;供应最少的用途是工业用地,约占土地供应总量的2%。商业、住宅用地在年中有一个需求高峰,工业用地在年初的需求量最大。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在下半年出现萎靡,导致年底各类用地总量均有大幅度下降。

从供地范围来看,2008年全市范围内土地供应量最大的区域是靠近的建成区,五级及五级以外的区域土地供应量约占全部供应量的74%;供应量最小的区域是城市中心市区,一级、二级、三级地价区(包括工业限制区),土地供应量约占全部供应量的8%。

从供地来源看,工业用地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供应量几乎各占一半;商业用地增量土地供应量约占40%,存量土地供应量约占60%;居住用地增量土地供应量约占3%,存量土地供应量97%以上。全年各类用地主要来源还是存量土地,约占供应总量的84%,说明土地利用还是以旧城区改造、内部挖潜为主。

(2)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内部挖潜中土地价格的作用表现

依据以上图表资料分析:2002年土地供应量达到1280.61公顷,是近年来的第一个高点。这是由于2002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推行“招拍挂”的土地出让制度,在政策调控面前投资者更乐于以低价位获得土地使用权,对土地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其中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占83%。2003年起,土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推行,在地价的调控下,土地需求量有所下降,土地供应量也随之调整。2003―2007年间在经济复苏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迅速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热度也在不断上升,尽管土地的价格在逐年攀升,但土地的供应量依然呈稳步上升状态,由2003年的653.21公顷上升至2007年的2233.5公顷。

2007―2008年,土地价格涨速迅猛,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其中以住宅用地的价格为最高,同时这一年住宅用地的供应总量也占到全年供应总量的63%。为抑制地价、房价的过速上涨,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土地供应结构,特别是对住宅类用地结构进行了调整。(1)国家出台政策:银行利率调整政策,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土地税收政策,企业为个人购买房屋需征收个人所得税;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计划》等。(2)乌鲁木齐出台政策:继续加大经济适用房和解危解困房的供地范围、放宽单位集资建房、在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中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需占到整个规划项目的70%等。

2.土地扩张模式

(1)乌鲁木齐市城市扩展的特征

乌鲁木齐市是干旱区绿洲上形成的特大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制约了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方式和功能选择。乌鲁木齐城市的扩展顺应着水土资源与地形的约束,沿河谷向北扩张,形成冲击扇绿洲建设的土地利用模式;在“退二进三”、“旧城改造”、“南控北扩、东沿西进”、“乌昌一体化”等相关政策与措施推动下,呈北宽南窄的“t”字形分布。乌鲁木齐城市土地扩展表现出如下趋势和特征:

①城市整体快速扩张。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乌鲁木齐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139.55平方公里扩展至2008年的302.8平方公里,增长了116.98%,年均扩展速率为14.62%。

②建成区从中心城区向周边推进,并向东北方向发展。2007―2008年,乌鲁木齐城市行政界限调整,原昌吉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管辖,与东山区合并成立了米东新区,成为乌鲁木齐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③居住用地在各类用地比重中最大,是建设用地各阶段扩展的主要增长点。传统工业加速外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迅速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贡献率可反映各类建设用地扩展贡献率(见表1)。在2000―2003年和2003―2006年这两个阶段,居住用地一直保持较高扩展贡献率,是建设用地各阶段扩展的主要增长点;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的增长贡献率从第一阶段的19.47%、5.47%下降到6.97%、0.553%;绿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增长贡献率逐年加大,显示出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区各级政府对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2006―2008年这一阶段,由于米泉市位于乌鲁木齐远郊,用地类型以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为主,随着米泉市的并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大幅增加。

(2)乌鲁木齐市城市扩展过程中土地价格的作用表现

从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市土地价格变化情况来看,地价自2005年起快速上升,特别是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土地价格涨势迅速。城市中心商业区(CBD)是乌鲁木齐的老城区也是土地一级、二级地价区,由于目前中心商业区(CBD)人口密度及建筑密度为最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有限,改造所投入的资本高昂,乌鲁木齐城市规划对这一片区实行“只拆不建”的规划方案,城市向外扩张,六、七级地价区位于城市的,地价相对较低,是目前城市住宅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向。

从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的特征来看,2006年起城市用地快速增长,特别是住宅用地,这与各类用地土地价格的增长方式和变化方向一致,城市扩展方向也是从中心城区向周边郊区扩张。同时造成城市快速扩张也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基准地价未能及时更新,土地等级未能及时调整有关。处于城市最东部的米泉市(已于2007年8月并入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内)土地等别为12等,乌鲁木齐现状土地等别为6等,两地的建设用地区域仅一路之隔,其中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差异却超过了3倍,使开发商低成本获取土地和高额获取土地收益成为可能和现实。另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使位于六、七级以及级外地价范围内的土地“招拍挂”价格快速增加,继续推动城市的扩张。在此情况下,乌鲁木齐市有必要及时进行基准地价的更新,尽快制定新的价格参照标准,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自然供给一定、经济供给不变情况下,高地价迫使土地使用者不断提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促使土地利用朝集约节约化方向发展;在自然供给一定、经济供给可变的情况下,低地价的土地利用模式逐渐向高地价的土地利用模式转变,促使土地的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改变;在自然供给可变的情况下,由于城市中心商业区(CBD)高昂的地价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城市开始向外扩张。地价的高低成为约束土地使用量的主要机制和手段,加强地价管理,建立健全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更新基准地价等都将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杨渝红,刘秀华.地价理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应用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