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34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运用;评价反思

随着我国对于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受到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普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同时,学校在前些年不断给学校配置了数量不等的计算机设备,以便为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但是在计算机教学的初期,难免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会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给予规划,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1关于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和专业化重视

1.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层次

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最基本的部分,只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才能够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大小比较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到位,自然无法顺利学习以后的知识。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打好基础。

关于计算机的日常工作的运用,常见的就是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者需要对基本的软件熟悉,比如在指定表格和写稳当的时候的基本操作必须熟悉掌握,否则无法使用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关于对于些图片的处理,ps软件是关于图片处理的一些比较常用的工具,对于这个软件的掌握对于方便办公室的工作也很关键,如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这个操作,就会在工作中将没有必要的麻烦带进来,影响工作的正常进度。

1.2计算机基础知识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

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突出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需要掌握的只是非常多,因此为了能够将知识的掌握到达有效性的目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重点突出是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当然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比较短期的时间,首先掌握的是重点知识。

office办公软件是需要在办公中重点掌握的知识。关于这方面的重点掌握不仅是需要在理论上掌握的内容,也是在基本的流程中和时间的操作中掌握的内容。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在办公的过程中计算机是重要的辅助工作,需要从基本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的基本学习中基本的方法,需要从系统化和专业化角度进行操作。

1.3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2实践的操作与拓展需要基础知识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巩固基础知识的必由之路。夯实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今后计算机的应用起到辅助作用的知识进行模块的构建,“计算机的数学基础,程序设计”等,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必备知识。这是通用知识的掌握,另外想具体的知识,像专门的图像处理等,都是从基础知识上面延伸出来的。

3网络基础在实践中的拓展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已经普及到大众生活和工作,像信息的及时交流、信息的传递、多媒体技术的在线运用、电子商务的开展等,都成为大家爱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工,省时省力,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

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的基本理论。

4评价反思感悟

循序渐进,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就一步步展开,是掌握应用技术且用之于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计算机来说,夯实基础应用知识为根本,以应用知识带动应用能力,以应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事物完整发展的全部,也是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范围和潜力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之中,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形成基本的技能,这就是要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与操作技能,常用的办公化操作与日常维护等内容。以上内容是深入研究计算机的基础,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就是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这个核心展开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林.“岩彩”是一种现代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

[2]李明伟.现代重彩绘画的肌理形态分析[j].装饰,2003(6).

[3]王正刚.对现代重彩绘画装饰性的探讨[j].国画家,2005(4).

[4]郭巍.中国重彩画的发展概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9).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2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是一种结构主义的认知理论,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主要是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教室与学生之间,学生是学习和研究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在这样一个放松、创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的方式架构起一个系统的理论,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的。建构主义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学习新知识,对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重组和改造,通过新旧知识的汇合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重组,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理论的建构和消化,对于理论知识的阻塞可以再请教老师,然后在此基础上在进行组建新的理论。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计算机基础理论课已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搬上了大学的课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一)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差。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对于学生传授的很多知识只存在于理论的层次上,再加上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没有实践上的认知,实际的应用能力也很差,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知识仅仅存留在脑海中,而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主要动力。(二)各个地区的学生差异巨大。由于各个地区对于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地域差距。有些地区的学生掌握的仅仅是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而没有对应的实践,因此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框架。(三)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现在的科技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相应的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然而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太过于古板,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三、建构主义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放归于实际的教学中重要反映在知识的建构、学习方式的建构、学生的自我创新以及师生主体地位的转换上,尤其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建构主义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对理论进行延伸、验证和扩展,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创新和自我消化,这样学习知识的方法才能铭刻在心。(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师生的角色定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主体关系,学生成了理论实践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了指导学习的最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创新应用。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最主要的作用是形成理论的结构和框架,在计算机的基础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理论知识的消化主体,知识的系统化、内容的延伸以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架构。2.教师是教学的辅体。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解放了老师,在计算机的基础学习中,理论的东西都需要实践的验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实践理论的彻底消化,尤其是面对一些复杂的计算机语言,都需要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实现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二)建构主义的“情景创设”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学习的作用在计算机的理论学习中,并不需要教师滔滔不绝的理论贯彻,最主要的是实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消化。现在很多地区的计算机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的具体体现。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打破了学生在理论上难以消化的局面,在计算机的课件制作中把理论部分通过实际的操作结合实际的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立体,方便学生的接纳和消化。学生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理论的自我消化,促进自我学习的实践能力。(三)建构主义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创新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特别是在大学计算机的基础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进行自我的探索和理论的深入,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进行理论的创新学习。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四、结语建构主义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中的应用显然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尤其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高校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3

前言:创新是教育发展终极目标,计算机基础在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重点。社会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工程,而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特点

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它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导致知识理解不能深入。而计算基础教学则不同,其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理论在得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在知识的树立运用中实现创新。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计算机基础学科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应用领域比较广泛[1]。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由于中职院校学生都属于未成年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急于实际操作,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即使实际练习次数再多也不能实现融会贯通。中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当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麻烦时,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经验来解决问题,而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才能实现举一反三。

2.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提升学习积极性

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严重,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形式进行创新。由于中职院校学会在入学时的成绩比较低,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学习中自觉性以及课堂表现上的积极性比较差。而计算机基础与其它课程教学相比,形式上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时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教学不显著[2]。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中职院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不可缺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科技发展需要以创新为推动力,因此,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从中职院校教学理念上入手,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动力与能力养成来源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引导知识创新。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注重以兴趣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思考,实现学习创新[3]。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中职院校教学中,无论是计算基础教学还是其他技术类的教学科目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创新。社会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为了顺应时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实现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4]。

3.以“翻转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是制约着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教学模式上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职院校中采取“翻转课堂”模式,以科技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程学习论坛中学习章节内容,以小视频的方式,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学生通过对小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每一节课前,向学生抛出一个计算机设计题目,给学生思考与研讨的时间,让学生们来自己动手制作网页,然后进行小组作品竞赛,并给予作品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以鼓励。

4.创新学生知识结构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但在教学策略等方面仍然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

1.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全面铺开

在课程安排方面,高职院校通常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两个学期,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体的教学组织工作及师资由计算机信息系实施。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整个教学内容通过56至84个课时完成,每周6节课,其中有4节理论课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2节上机课是通过让学生自行操作实践的形式授课,以巩固消化理论课知识[1]。

1.2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教学导向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是用人单位招聘中较为关注的资质证书之一,这也是学校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大纲而展开,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组成及安装、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办公文字及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数据库应用等。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是要求学生除了圆满通过计算机的校内考试以外,还要求获得计算机专业技能认证。

1.3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操作应用教学受到重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多年以来,高职院校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更深刻地体会到计算机课程的应用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上不断进行更新,以期达到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同步,使学生更顺利地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开放性特征,将用人单位的计算机岗位需求嵌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将实际应用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实际案例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又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进入职场以后的晋升空间都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问题

2.1生源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同步

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已基本开设和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当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教育、教学条件存在差异,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同步。在高职院校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的教学模式下,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或城镇的学生与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完全不同,两极分化现象非常突出。而教师是按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对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压力非常巨大。

2.2教学方法落后导致教学效果难于提升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呆板,缺乏反向思维和跳跃式思维方式。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堂。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没有跳出知识灌输的弊端,只是电子屏幕替代了黑板+粉笔而已。教学形式的改变,并未带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转型升级,其教学效果也难于得到提升。

2.3教学条件简陋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学生实践操作课程中须保障每个学生能上机操作。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经费紧张,很多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方面显得不足,机房场地少、电脑数量不足、硬件破损等现象普遍存在[2]。

2.4教学实践课时不足造成学生操作应用能力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为应对考试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忽视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虽然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同,但由于对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不足,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应用教学内容也只限于简单的网页制作、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而对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深层次内容教学课时安排不足,学生面对实际案例时显得束手无策。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脱离操作应用的教学完全有悖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2.5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操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来看,教材更新缓慢,一直沿用老教材,就算是教材偶有再版,也只是进行了细微的调整,特别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教学内容更是明显落后于当前技术快速升级的需要。由于学生接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围有限,难于接触到前沿信息技术,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与个人职业的发展。

3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专业分工,实行差异化教学模式

对新入学的高职院校新生来说,由于其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深浅层次不同,所报考的专业不同,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因材施教。1)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性,不能从“零起点”开始教学,又不能高出学生的接受水平。如果教学内容太简单,会使基础较好起点高的学生产生轻视厌学的态度;如果教学内容定得太难,则会严重挫伤部分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实施分层次教学。2)不同专业需求差异,要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即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又使学生学得有兴趣。为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高、中、低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阶梯式的学习[3]。

3.2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实施案例教学模式

对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而言,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就能提高就业过程中适应行业的能力。如果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心放在考证考级的任务上,必然会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重点掌握理论知识的记忆,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工作案例中,分析案例特点,由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找出其解决办法,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幅度增强学牛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加强上机操作的比重,让学生明白每个独立的知识点可以怎样互相结合来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3.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互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以视频的形式进行直观化教学,但这种教学形式并没有突破以教师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理论教学以后,再根据教师要求上机操作,教学与操作处于彼此割裂状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前期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没有消化吸引,很难应用到操作应用中。而改善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就在于整合多媒体讲授、机房实践两个教学环节,将多媒体讲授嵌入机房操作实践。学生在自主操作、自我思考以及协作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而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种以任务为内驱力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理论讲解可以与实践操作实时对接,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3.4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实行重点倾斜教学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和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总体教学原则是尽量压缩理论知识的讲解,延伸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内容,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能力。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材体系来看,教材内容包含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的知识点,而理论层面大多是关于原理、概念、进制转换类的知识,而高职院校学生对这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解存在大的难度,在教学时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转换为实际操作应用,比如邮件的建立与收发,再多理论讲解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操作疑惑,而教师只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将邮箱的建立与收发进行完整演示,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就容易掌握。

3.5改进考核方法,达到以考促学的目标

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是教师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高职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方面片面看重期末考试分数,这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状况。在考核体系设置方面,可将学生的出课率、课堂表现以及平时考试成绩纳入考核指标,折算一定的分值以后进行综合考核,并计入最后的总成绩。这种考核体系有利于促使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而不是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而突击复习,考完就忘。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境教学法;兴趣;实践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内化提供了强力支持。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较好地促进了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进而促使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此种情况下,对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地运用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情景教学法概述

1.1情景教学的认识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情境来呈现知识,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通过轻松课堂情境氛围的营造,来对学生形成强烈吸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生生、师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活动也得以顺利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1.2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趣味性特征,对于学生思维发展以及实践能力强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保证教学情境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探究,锻炼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情境教学法具有鲜明的趣味性,能够基于教学目标出发来实施情境教学,通过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到轻松和快乐,无形中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能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分析

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的开展,致力于培养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融合,达到理论的有效实践应用,从而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方法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运用水平。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为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强力的支持,促进上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应用

3.1立足课程特点,创设问题式的实际应用情境开展实践教学

基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与课程特点紧密结合,根据计算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保证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出发,合理设计情境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思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计算机知识的空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明确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差异性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设置要保证递进性,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在全面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分析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强化,这就能够为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的切实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开展“word图文混排”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特点来设计教学情境,假设为广告公司设计彩色的宣传单,如果你是广告公司设计总监,为了使客户的宣传产品吸引并有效展现自己的的魅力,你会如何设计宣传单?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社会上“招生”“超市促销”“产品推广”等彩色宣传单,让每个小组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探寻可行的彩单制作方法。在这一教学情境下,教师来创设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这就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计算机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无形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结合中职生的实际,以小组完成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中职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甘于奉献的精神。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十分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应把握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实践应用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任务的完成,引入竞争机制,让各小组随着教师设计的情境任务进行合作,学生为集体荣誉而争相在实际任务中积极合作思考探究,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教学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意识,需深入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每个小组的成员应各司其职,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至两名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分组合作教学,可以让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从而能够胜利完成情境任务,落实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实现共同进步。实践教学中,任务情境的创设可以运用“项目任务”的形式提出来,所提任务与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内容相符合,通过所创设的任务情境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在情境下增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总结,促进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开展预习

课前预习是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然而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又不爱学习,创新地将“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让学生在课后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后利用智能手机反复播放学习,可以较好地弥补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的情况,同时教师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可以有效对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而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例如,即将学习“单元格地址的引用”“公式与函数”等相关知识时,因为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可以提前精心制作配有自己讲解的多段微视频,每段微视频都标注好序号,发送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按播放次序自主学习或同学间合作互助学习,这样在“微课”直观有趣的辅助下,学生结合教材深入预习,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3.4借助实物具体呈现,让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学实效

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物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结合理论认知与计算机实物的认识规律进行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借助实物为支持,让学生一边观察实物一边回忆联想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在一旁适时讲解,从而扎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过程中,概念性知识仅仅通过语言讲解比较枯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而通过实物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课堂上,教师可将电脑主机置于讲台上,围绕实物来进行讲解,包括CpU、电源、网卡、主板等,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到前台来仔细观察、触摸、拆装,这就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各部件安装方法进行演示,并告知学生安装注意事项,在这一情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相关知识,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成效也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3.5多感官协同刺激,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类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所占比例共计94%,富有情感的信息交流,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多样化富有感情的情境的创设,通过富有感情的视觉与听觉的协调作用,来带给学生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学习体验的强化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创设富有感情的交流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辩论会,就某一方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探讨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交流情境中来,积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交流、辩论中,教师要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式主题,待学生就问题主题深入交流后,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解答,促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自信心得到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辩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有效增强。例如,在开展“ppt制作电子相册”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就如何制作富有音乐、图片的电子相册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体会,学生富有感情的交流讨论的同时,教师适时进行问题导入:“为什么音乐和图片可以同时播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焦点聚集到了教师的问题上,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能够主动参与到计算基础学习活动中,进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6

一、财会专业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是单一的,不仅希望其具备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而且要专业知识扎实过硬,并善于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以及与专业相对应的软件。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网络工具以及财会软件,懂得熟练使用浏览器、下载资源、收发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数据上报、信息、信息录入、财务分析、编制报表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各项财会工作也逐渐转变为计算机化。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要求之一。

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教学中不可起步太高,不可一开始就教授较难知识,而应当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如何在财会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1.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对言行起指导作用,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了,行为上才可能有针对性地付诸实践。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谁如果不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谁就会被淘汰。首先,各中职学校的领导应当对时代趋势有清醒的把握,注重培养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如微机室、财会模拟室、打印机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的条件。其次,计算机教师也应当重视对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对于那些计算机“外行”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教师不可嘲笑挖苦,不可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是耐心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步,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

首先,加强理论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手段,学好理论知识是学会计算机基础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及其工作原理、DoS操作系统、UniX/XeniX系统、winDowS系统、netware网络系统等的操作,常用工具软件、汉字输入、表格处理、文字处理等操作。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有几点:一是让所有学生都有计算机意识,形成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任务的意愿;二是将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加以掌握;三是将计算机当做现代化重要工具加以普及;四是具备一定程度的开发能力。想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潜心研究教材。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更新较慢,对一些陈旧的知识或用得很少的知识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剔除,如传统的智能aBC输入法已经被更加优化的输入软件所取代,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软件。同时,对时下比较热门的知识教师可适当引入,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在教学的安排上,教师也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而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让知识更加连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有乐趣。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其区分,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中遇到的瓶颈教师应当予以疏通。总之,只有优化教学内容,让所教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才能够让学习乐在学中,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

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理论终究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实践中见真知,让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学期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开设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课时,让其熟悉、掌握必要的操作与应用技能。当然,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计算机带来的便捷,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中职学校的学生更要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提高动手能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主动、积极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操作,及时掌握理论中所涉及的知识。

3.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7

关键字:计算机导论;课程设计;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的专业课程内容各取一节。另一种是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基本上与非计算机专业讲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区别。

近年来,通过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教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本质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比较差。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肩负着“开启专业之门、引领学习生涯”之重任。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将后学习《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以一种统一的思想来认知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

我们从课程的定位与意义出发,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为:(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机领域能做什么,但不深究怎么做;(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课时安排

“计算机导论”主要是为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使他们对计算机学科整体有一个了解。我们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特别要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我们要注意科学性、适用性、实用性,要有全局意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范畴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并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依曼机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

(4)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SQL概述,几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5)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6)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7)学科展望: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前景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内容。

具体的章节安排与课时设置可参照下表1.1:

表1.1课程设计表

章次内容总学时课堂学时数实践学时数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440

2计算机硬件系统422

3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1064

4计算机应用软件20812

5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220

6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20

7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422

8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110

9计算机技术新发展110

总计482820

3.课程特色

3.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同事注意实践操作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过技术抓理论。

3.2把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积极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更新实验平台,更新教学方法。

3.3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期末理论和实践考试都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

3.4基础性强。“计算机导论”是其他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既要防止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使之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会背离该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任务。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太复杂,就会把计算机导引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第一门课就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望而却步,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可以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能对自己今后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刘莉,陶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知识能力

一般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已非什么新颖的教学论题。但是,由于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而就业是要技能的,且国家把高职教育定为培养操作型、应用的人才。于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孰重孰轻又常常成为高职教育讨论的课题。对此,笔者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浅谈自己的看法。

1、基础知识的过分强调与忽视

计算机学科毕竟是一门科学技术,客观上具有基础性和发展趋势的关系。因此,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给学生予坚实的基础,因为基础性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本质的认识。计算机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要求学生要打好基础,在课堂上较系统地讲授基本概念,反复演示基本原理,就是设计学生练习,也多是围绕概念、原理来进行,以利于今后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能不断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有的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的人才,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只要学生能掌握了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即算达到教学目的。在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缺少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于专业技能的操作和应用难以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上机实训中,在进行账套操作时,由于部分学生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上机实训就有困难。

其实,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基础知识主要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是计算机学科规律性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以后能运用共性规律解习某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能力则为某一具体操作的关键部分,主要靠反复练习训练来掌握。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可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起点。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当把握社会发展、时代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坚持两者的和谐统一。

2、单一能力的培养无科学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高职各专业中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的本质和重要性,逐步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获取、使用、交换和共享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因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已成为劳动者能力素质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如有的学生原来已学会Flash和网页制作,转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后,就难以做到承前启后,知识连贯。可以推测,以后在从事自己专业工作,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技术手段或进行一些信息处理也就无能为力了。

尽管说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但并非是短期计算机培训班的性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仍然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

3、基础知识与能力应为相辅相成关系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能力本位”,根据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遵循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基本特点,在讲授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理论讲授“够用”,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要求学生会应用。

(1)教学模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选用当今使用比较广泛的应用(系统)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基础知识和应用实际紧密结合,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增强internet应用知识和使用方法。

(2)教学方法方面。结合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以及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3)知识结构方面。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原理知识,理论知识(计算机构成、网络基础)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而比较偏重对某些软件(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浏览器)的实际操作。

(4)技术能力方面。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程序),并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一些应用软件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使用wps或是word字处理程序进行中、英文的输入、编辑、排版等;会使用FoxBaSe或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等。在这些教学中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5)能力培养方面。要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具有信息方面的基本能力素质,即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不断获取计算机新知识和形成新技能的自我学习的意识;具有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云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教育改革,2004(8)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路径

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中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身能力提高的关键品质,不论学生未来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对于个人能力的表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培养中职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型人才的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不相匹配

在现阶段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实践活动不相匹配,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很难提高,实践性作为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教师有效的搭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同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计算机实践活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教学模式出现僵硬化,而且有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并不是特别的全面,有的设备也比较缺乏,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堂的学习过程当中,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进一步地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欲望,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与中职教育特点联系不紧密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这个学科的教材主要做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候,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进行教学,这就导致计算机教材的课本并不是占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点更新也比较快,对于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这就需要及时的更新以及完善,并且要随时随地的根据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的特点,凸显出教材的实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计算机教材的选用上看,大部分的中职计算机教师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材课本,而且理论性比较明显,很大程度上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导致与中职教育的职业特点联系并不是特别紧密,也不利于发挥中职教育的特色,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能力也具有很大的障碍。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不够丰富和科学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方法作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种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选择正确科学的价值方式,进一步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当中,还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的对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教学范围,进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善。但是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的课堂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然后按照固定化的流程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作业以及任务,这就导致学生与老师课堂上的互动不够频繁,而且交流也不够紧密,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盲目的进行操作,并不能够对老师教导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严重地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二、核心素养下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上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慢慢地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教学产生排斥感,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努力地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需要增强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感,课堂上及时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1]。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游戏的元素,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课堂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将课堂上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一步地通过这种游戏环节的设置,带动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深入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合理地对中职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在对中职计算机教材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平等地对待,进一步彰显出中职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的特点。不仅如此,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按照平等的比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设计,同时,根据学生前期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并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按照一定的分组,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的完成,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不断的引导学生对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活学活用,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2]。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得比较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有效的对课本当中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要对基础的知识点做好针对性的创新,进而逐渐地给学生搭建一种创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平台,及时地引导学生对新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学习和掌握,然后对这些软件当中所要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等进行强化的练习,以及巩固,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使得中职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科语文知识的完善和更新。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教材

教师在选择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时候,还要注意中职教育的特点,彰显出课本教材的创新原则以及实践原则。同时还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特点,比如专业的类型,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所能够接受的心理压力等,不要选择一些难度太大的教材。在选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时候,选择一些难度中等的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进而满足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3]。此外,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还需要兼顾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内容,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活动。不仅如此,计算机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对教材的专题进行选择,同时对课后所要布置的作业也进行挑选,并且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选择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吻合的上机课的作业,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进行实践操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课堂研究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不断地丰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还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设计,同时紧跟时代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步伐,充分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极大地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进一步有效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4]。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的方法在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受到老师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有效地对安排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不断地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充分的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中职计算机课堂的重要目标,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改善课堂上枯燥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比如excel表格的设计、word的文字编排,或者是ppt的制作,根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于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相对大的专业,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给他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作业,从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得他们在不断地进行餐具基础知识的学习当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论带入实践,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更好的服务于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其理论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如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几安全等方面内容。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2.1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一起上课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相似的,但是计算机不是高考必修课程,由于学校条件等客观原因和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主观原因,学生们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大多数小城乡镇的学校在初中和高中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相反,即使城市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课程内容却过于基础,不够系统,学生不能有效掌握没有实践的理论知识;另外,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比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学习计算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2.2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脱节现象

理论联系实践是计算机基础这类以操作性为主的课程最重要的步骤。首先,老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多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讲,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时间间隔过长。学生们在理论课上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上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课上又无法有效回想出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效果不好。

2.3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些学生还没从中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对非高考或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都不够重视,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学习较被动,难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式的教育方法,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放松自己的学习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认为大学考试及格就好,翘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情况经常发生。

2.4题库内容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大多数学校都有一套在线考试、练习题库系统,同学们通过在题库里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掌握,老师可以通过题库随机生成试卷实现在线考试并通过系统实现试卷批改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判卷效率,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这种题库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学生们学习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检测学生们学习程度的考试途径。然而,由于教材不断更新,题库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使学生不能更全面的练习;另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多,学生通过系统无法确保可以练习到所有的题型,延长了学生上网学习时间,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一些贫困同学的上网经济压力。

2.5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许多教师都是凭借自己的讲课经验一批一批的学生教下来。或很少备课,照念ppt。枯燥的讲解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上不去。然而计算机科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的一门科学领域,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更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展现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学习态度,以身作则,使学生更有学习的意愿。

3.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改革与实践

3.1因材施教

高等院校所面对的生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学生的家庭和地域不同,相对基础也不同,如果统一在课堂上授课,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简单,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觉得跟不上,教师也觉得授课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mooC模式是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酌情进行学习,对于已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对于新的内容则认真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非常适合,可以尝试进行试点实践。

3.2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整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也是各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较少,教师根据课时安排授课,这样就导致课程内容紧,学生实践操作较少。所以,对于计算机设备各所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尽管校内设有机房,毕竟资源有限,而有的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家庭又承担不起电脑,因此学校要积极开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产生动力,可以在课余的任何时间都来实践学习,平衡吸收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3.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考勤、写实验报告、提交作业和总结。在这些硬性要求基础上,同时还要活跃课堂气氛,不要让学生觉得是在为了交作业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分而学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考些计算机证书,让学生主动学习,如考取国家计算机二级证,对毕业就业也是有帮助的。对于学生要鼓励表扬,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

3.4完善考题、优化教学大纲

题库的内容海量更要经典,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知识点的增加,要求题库不断的更新,淘汰已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信息。及时完善题库,进行统一修订,保证题库的质量。必要时计算机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出题编写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这样教师对教学的整体脉络更加清楚,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克服了计算机知识点独立庞杂这一问题。

3.5提高师资力量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学进度。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要进行分享,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来提高自身水平,给对方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同时好的教学方案自己也要吸取采纳。召开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例会,例会上要有实质性的话题,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病症,积极主动探讨摸索教学方法。教师要定期参加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结束语

在大学教学系统改革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是必然,并以它独有的社会性高速发展,成为大学教学系统改革下一门独居代表性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基础技能并熟练应用,必须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的应用中。目前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并在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努力尝试、探索新方法,更加深入的推进计算机改革的进程,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