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16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1

郑 正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以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主要的基础工具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就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相互配合、有机整合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兴起。学术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很多争议,这里笔者比较同意徐玉珍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一书中对校本课程开发做出的界定:“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简言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所开发的课程。

二、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迟,对其概念、设计、开发、评价等问题存在较多分歧。实施国家课程有现成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而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各地学校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发主体开发能力不足、学校特色没有充分体现等,而其中最大的难题是:课程资源在哪里?

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大纲,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导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个个同结果的局面。语文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缺乏创新,生成成果转化率低;语文教学严重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语文素质难以全面提高。语文校本课程的现状是课程资源缺乏充分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原本是一个最大限度利用课程资源的机会,丰富的课程资源也给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无限空间。但是,一方面由于各级学校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所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自校长到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大相径庭。以往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单调的。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以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一)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中课程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教材的研究,同时又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宽了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中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与盲目。在新课改的实际推行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目前主要依靠的还只是少数语文学科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而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面前往往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极其淡薄和微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他主体如学生、家长等都被忽视了,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就显得很单一;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有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刻认识,致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很盲目,开发与利用方式不当,教师一味地利用多媒体填充课堂内容,增设花样,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重视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从对人影响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语文课程的全部外延,即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关注点集中于教科书、活动、新闻媒介、网络、自然风光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语文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学校制度、学校物质环境、班风、学风等等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更是忽略了人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学生这一宝贵资源。其实,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语文课程的两个方面,有时处于互补状态,这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时则是互逆的,那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二者有时是互逆的,就忽略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不能因为隐性课程资源由于其自身的特质而不便开发就不进行开发,这样的态度不利于语文课程的建设,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丰富,但是缺乏系统性,利用效率低

大语文观点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生活中的资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组织是不能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选

择,也必须经过科学的理论原则的过滤与筛选。现在学校和教师只在需要课程资源的时候才会去开发,才会去寻找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利用完并没有进行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所以在之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显得效率低下。许多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课程资源很分散,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语文备课组,整个学科有语文教研组,但三个年级的备课组之间往往缺乏交流和合作,语文课程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各年级语文课程资源衔接机制急待提高

(二)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中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相互配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除了语文教师之外,还有学生自身和家长。教师除了引导课堂教学,发挥开发资源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去引导学生和家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自身的潜力进行深层开发,激活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同时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激活学生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外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师生和家长可以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课堂教学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那些可以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的书本知识和学生经验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等,组织一些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或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和家长到学校开展讲座等。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实际的做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机整合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还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等。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当地特点,努力发挥当地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人才

总的说来,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是课程资源;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动态生成的内容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3、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开发在广大中小学校已经广泛开展。学校需要各种类型的校本课程资源,如果学校只在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时才组织师生去调查研究、查找资料、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就会降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有时资源太多,杂乱无章,也会降低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好地实施,使校本课程的资源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最好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分科归类,进行有序管理,这样找起来方便,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戴树贵.浅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Z1).

[4]李玉新.中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索[J].成才,2004,(12).

[5]李全华.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2):83.

[6]刘瑞娜.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12):56.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2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一、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有利于实现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就是指语文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况

(一)百花齐放的自然资源开发

对校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地方山川景色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千差万别,是极其丰富、便捷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状物的同时,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且这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便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地方自然资源为对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开发

被用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文化资源主要有民俗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语文校本课程散发出强大的人文魅力,也让学生能够享受文化的盛宴。民族文化资源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社区文化资源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统的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感染力强。这些资源都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校本课程。

(三)颇受青睐的图书馆资源开发

校内图书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为学生课堂以外的阅读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丰富的阅读资源。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颇受开发者的青睐。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针对的是馆藏图书,外国名著、古代诗词歌赋、古典名著等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此外,像《读者》这样的杂志也有所开发利用。

(四)初见成效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

校园的报刊、板报、标语、建筑和绿化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被开发。学校的历史也可以被运用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也能使学生热爱学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建议

当然,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看似百花齐放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隐性的问题,例如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有所偏颇,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存在错位,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等等。

基于以上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及其开况的认识,为了解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一)遵循教学规律,构建内容体系

大语文观点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生活中的资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组织是不能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选择,也必须经过科学的理论原则的过滤与筛选。

(二)着眼实际应用,彰显课程本质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生活。同时,生活实践本身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校本课程,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生活、甚至是将来的职业生活。也就是说,语文的学以致用是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形成的能力能够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学习的意义所在,也是课程的本质体现。

(三)立足学生需要,把握校本实质

校本,即以校为本。如何才能做到以校为本?国家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希望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校本课程应以学生的需要为本,而语文校本课程就要以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的需要,这才是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植根的土壤。由于学生的需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而,满足了本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本校的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特色,应该是学校为解决本校学生语文学习需要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四)重视学生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3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还能够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其语文学习功底。本文就对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为初中语文教学有益补充,创设优质、高校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教学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力。同时,校本课程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学充分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充分文化与内涵,使学生的素养与文化功底得到熏染。因此,教师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使语文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授课时,教师不单单传授教材知识给学生,还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其次,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初中语文教学补充了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情境,熏染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补充与完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1.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校本的开发,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热爱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课外观赏校园风景,培养学生看景写作的能力,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教大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写作技巧与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很多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有内涵、有功底的作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综合训练的课程,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改善,培养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写作量及其写作的技巧与阅读的理解能力,读写综合训练是学生锻炼自身读写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对发散思维的启发有很多的帮助,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得到循序渐进的熏染,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释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在课堂上增加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既生动又有趣,创设初中语文优质课堂。

2.结合校本课程打造生动、有趣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落脚点在于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学习、探究。首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拓宽教学活动。初中语文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更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些内容,因此,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针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无限延伸,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技巧,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仿写出游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作出别具风格的作文,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开展课外拓宽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探究、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释放天性,有效的学习语文知识。可见,课外活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全心全意的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实践,如开展学生作文比赛活动、课外实践动手操作活动等,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最后,初中语文教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专题的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难免会有稀奇古怪、需要花一番心思的语文难题,教师应当格外重视,运用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忆、反思所学内容,对难以攻克的内容重点探究、重点突破,实现语文综合教学效果的提升。

3.结合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有效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有及其重大的意义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校本课程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许多阅读、实践、探究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长期积累,使学生的文化功底越来越深厚。其二,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学生的读、写平台大大的增加,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校园以外的时间,纠正普通话的发音、读音,培养朗读情感,启发写作的思维,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飞速提高。其三,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技巧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活动及其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和教师、同学交流、沟通、一起探究,掌握学习的技巧。

【结语】

综上所述,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彩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有热情、有活力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及其自身的语文涵养。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生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2010(06)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4

关键词:校本课程;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食物与文化”,这一活动主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在掌握英语目标语的基础上,理解食物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与生态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该校本课程进行介绍。

一、开发背景

(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食物与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力争通过交互式的教学,跨越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的局限性,注重学生的认知参与、问题解决和高级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发展,强调学习的文化参与过程,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言文化素养。

(二)从食物到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食物与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通过了解食物故事,探索食物之间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掌握目标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对食物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食物与文化,文化与人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

“食物与文化”的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食物和食物系统的对话活动,围绕该课程目标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包括反思当前的食物实践经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以及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活动中。

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学习,问题的讨论,活动的参与,本课程将有利于学生:

1.理解食物与文化的故事,帮助学生做出有益的选择。2.评估食物的选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3.思考通过哪种方式,更好地体现食物对个体、家庭以及文化的价值。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围绕四大活动主题开展探究学习,在实践场景中,小组合作,积极参与资源的搜集;问题的解决,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索、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食物的故事。要求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怎么区分玉米以及西红柿各自不同的食物系统?这两种不同的食物系统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每一种食物都将经历哪些步骤?当我们谈及到食品加工过程时,这意味着什么?从食物到餐桌,有哪些人涉及到这一活动中?他们在这一系统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每一步骤是怎么影响环境的?通过实践,交流食物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食物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本地应季食物。使用学生的生态系统页以及当地食物资源手册对他们所理解的应季食物与非应季食物进行评估。并让他们找出本地区本季节本月的应季食物是什么?为完成这一活动内容,需要学生在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实地调查,最后呈现调查结果。

活动三:食物的传统。使用作者皮特・蒙泽(petermenzel)和费斯・迪・阿路西欧(FaithD’aluisio)的课本《饥饿星球:世界上的人们吃什么》,学习和比较不同国家的饮食传统。不同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给予一些事物价值和意义?地域是如何影响饮食传统的?经济条件又是如何影响饮食传统?学生通过对不同家庭的饮食传统进行采访,最后分享小组成果。

活动四:食物与生态系统。在教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菜园进行实践调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旅游路线图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强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找到了哪些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组成成分并谈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菜园植物和人类是怎样依赖这些元素的?根据已有观察,你认为菜园生态系统是怎样循环的?菜园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异同?种植食物和饲养家畜对于周围的生态系统有何影响?如果我们在工业化的农场做同样的寻找活动,可能观察到哪些不同点?

四、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方面,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食物与文化”校本课程主要综合运用了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和活动体验式学习模式。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

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以问题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为主要方法,结合了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反馈法,将各种方法的优势加以优化组合,使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素养。“食物与文化”校本课程的四大活动主题,需要学生的实践探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这一过程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探索中,小组合作,探寻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地梳理与本活动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和核心问题,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作为协助者和辅助者。问题的提出,结论的探讨,实践中方案的拟定,都由各小组成员协商决定。

(二)活动体验式学习模式

菜园的调查、食物的传统等活动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找寻问题答案,从体验中认识提高的快乐、自我创新的快乐和参与合作的快乐,最后在成果展示与分享环节,学生可以自制海报对自己阐释的问题进行清楚表达,也可以根据旅游路线图的设计为游人解释食物中蕴含的文化,或是探索出其他的表现手法,形式不限,只要能够阐释清楚想要说明的问题和结论均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领悟到体验式学习带来的快乐。

五、课程评价

“食物与文化”校本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是过程性学习评价,有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在每一活动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可以灵活使用,根据每次活动课程任务性质的不同,最终决定使用哪种或是哪几种评价方式。

通过“食物与文化”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期待该课程的内容能够为英语教学的教师提供途径,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不同学情、校情学生的英语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黄雪萍,左璜.课目与语言整合式学习模式的兴起、课程建构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1).

[2]刘会英,黄甫全.欧洲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CLiL)的背景、视角与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5).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5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开发能力评价体系课程资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在采用“一纲一本”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1997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实施“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当务之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开发则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语文课程开发活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择其要点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校本课程的观念模糊,课程开发的意义不明确

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仍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知之甚少,很多误解也由此而生:如,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编一套语文教材,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开设一些选修课或活动课;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开设语文校本课程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复习资料上多下点工夫。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于依赖国家统一的教科书,这种习惯的力量和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想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课程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语文教育“四面楚歌”。实践证明,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不能照顾到所有地方乃至学校的差异,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国家统编课程已经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开发的义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语文要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应用掌握,离开了我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观只关注知识能力,而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实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语文校本课程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了语文教师,教师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校本课程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首先,教师角色转变困难。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中,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的职责就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匠”。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角色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评价者。角色转变如此之快,很多语文教师难以适应。其次,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课程编制等方面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允许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课程开发方略,确立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计划。同时,在开发中还要确保教师的自律,杜绝毫无计划的“乱开乱采”的行为。这既需要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更需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的探讨,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逐渐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失偏颇,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这不符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解决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和语文教育专家合作,或与临近的几所学校联合开发,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很难判断课程开发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外部评价方式来评定,更多的是要靠学校的内部评价,这样难免会出现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因此,评价结果很难真实的反映计划的实施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坚实基础。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更多的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强化学校对课程计划执行的意识,准确落实课程比例,保证学校高质量地开足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是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也可以适当地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妨在高考试题中以适当的形式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

五、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缺乏特色性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的严重不足,例如,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薄弱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语文是最具活力的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它的课程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它服务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很多,除了显在的校内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如校风,校训,学生的家庭,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很多,如,开展以语文阅读或写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设立“城市交通”、“牌匾文化”、“消费与文化”等课题让学生走人社会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条件,贯彻经济性、针对性和现实可行性原则,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更新课程观念,明确课程开发意义,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拓展课程内容是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校本开发成功的关键。处理好这些问题,语文校本课程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6

关键词:旅游资源;校本课程;学术价值

一、地方旅游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背景

校本课程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其内容大致为:改变以往课程集中管理的情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教育课程对该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的改革应当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使基础教育能够具有地域特点,使教育课程更具地方性。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使课程的设计和规划更具地方特点,以便更适应当地学生的学习,通过与地方旅游资源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二、以惠东县为例,合理开发地方旅游资源

语文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教育资源,从根本上反映教育的地域特点。惠东县在旅游资源的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为学生热爱家乡大好河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惠东县旅游资源的集中形式。

1.红色旅游

在革命战争爆发的年代,惠东县高潭镇曾经作为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区级所在地,有“广东井冈山”之称,其中还有“东江红都”之称的中洞村。

2.蓝色旅游

惠东县作为沿海县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中巽撩海湾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海湾景色旖旎,岩礁景色更是十分迷人,真是使人流连忘返的海滨度假天堂。港口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一处以海龟为主的保护区,双月湾平海湾沿海部分有十几公里,沙白波平,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度假的良好空间。

3.古色旅游

惠东县是古老县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平海古城是岭南地区现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惠东县境内还有至今仍保持原始生活状态的村落,是位于多祝镇的畲族村,由于畲族村寨的存在,丰富了惠东县的民族文化,使原始的畲族语言、服饰、民间故事等得以流传至今。惠东县还存在具有浓厚岭南客家风情的村落,就是同样位于多祝镇的黄狮古围村,该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还保留御赐牌匾等文物。惠东县的寺庙古刹等宗教建筑也非常丰富,如九龙峰的谭公祖庙、新庵的西来古刹、吉隆的石庵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使惠东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地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地方旅游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研究内容

1.学术价值

在语文教学形式的开展过程中,加入实践活动与地方特色选修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地方特色课程教学,丰富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满足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使语文校本课程能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从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中弥补新课改的不足之处。通过对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地方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完善,为语文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并使地方特色课程有了新的发展之路,发挥了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优势。

2.应用价值

通过对惠东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合理利用,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新的内容,让惠东县旅游资源具有较深的文化意义与教育意义。地方旅游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通过课堂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家乡的美,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更加贴近自然、体验社会,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形成丰富的情感态度,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更具开放性、地域性,有利于教师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不仅能够使我校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还能够提高全县的教育质量,并使我校的校园文化更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及文化效益。

总之,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综合惠东县的旅游资源,并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筛选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材料,构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内容的特色化,使校园环境更具人文性。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利用,使语文校本课程中的人文性有了更好的发挥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学习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树立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领导者实践者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96-02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远离市区枕靠长江的农村初中,周边是正在开发的港口和石化经济开发区。旧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渐渐为大型的现代化工厂所改变,长江边和谐美丽的景致渐渐消逝,老一辈们口头相颂的老故事已经淡出孩子的记忆。于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也渐渐荒芜起来。怎样利用身边的故事、传说,帮助孩子们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提升语文能力,而且能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这片土地,这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者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1.以家乡传说为出发点

家乡传说往往是祖辈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故事。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遥远,很多细节各家各说,已经不可考证,但这些故事总是寄予着祖辈们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以范仲淹的传说故事为例:

在很久以前,长江边没有堤岸,长江水时常肆意泛滥,人们苦不堪言。到了宋朝,有一个叫范仲淹的清官,他被贬回家乡时本已两袖清风,但他听说了苏州百姓的苦,就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不惜残年余力亲身组织当地老百姓修建“海塘”堤,建成“海塘”堤后他就病倒了。他去世后,当地百姓无法亲身拜祭他,就为他修了衣冠冢,并世代相传他的故事。而且这个衣冠冢就在现在浏家港中学的食堂附近。

这个传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范仲淹的确被贬回故乡,担任过苏州知州(一州的行政长官),他也亲身跋山涉水了解水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导太湖之水入海的计划。他又亲临现场,督修这项工程。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苏州人民的一致努力,终于疏通了淤塞的河道,把积水导入了江海。这次太湖水道的疏通,对保障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看来,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是相当高的。

今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这种精神更是我们苏州人的骄傲。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和学生一起通过组织语言文字去挖掘这些家乡传说故事后的人文精神,使它们不断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2.以网络资料为拓展点

网络时代里,世界是视野开阔的。网络以其高效快捷、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优点给语文课程提供了无限的、时刻更新变化的资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网络结合,就可以开创一片新天地。教师可以对网络这个语文课程资源库实行“拿来主义”:用“百度”或谷歌搜索器搜索需要的课程资源。如范仲淹的“万家忧乐到心头”精神开发,仅仅依靠祖辈们的传说故事,我们的课程资源就显得十分单一。而通过网络搜索,我们可以找到范仲淹的生平轶事、诗文成就和人们的评价等内容。生平轶事的内容最为丰富,分为:“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为民治堰,热心执教”;“几起几落,百折不挠”;“西陲守,边帅军功”;“庆历新政,改革图强”;“为国为民,先忧后乐”等六个方面。

在用各种方式得到课程资源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运用集体智慧把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通过QQ、e-mail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并把各类资料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到相应的文件夹里,便于学习和拓展。

二学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学生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积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灵活运用知识、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探索性学习”“是靠自己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可靠。”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幅剪贴画、一份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张相片、一份小报,还可以是一卷录音带。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果,就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这样的学习,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其内在动机鲜明,独立研究和自学能力会在开发过程中自觉形成。

如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其抗倭活动主要在浙、闽、粤沿海诸地,为什么我们当地也会有如此多的戚家军故事的流传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利用探究的动力,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向长辈探究过去的传说,搜集当地流传的一些“戚家军”的故事,探访港区抗倭故事的源地“云雷宝塔”,查询《太仓志》,结合网络资料去了解戚家军,了解戚继光的生平、功绩和思想,了解明代江浙沿海那一段段抗倭传奇。了解之后,师生一起用简明生动地语言汇编收集到的资料。在汇编传闻故事、资料以及戚继光的著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戚继光的思想根源,探究那段传奇背后的光华,探究那段历史中自己可能的感情和胸怀。结论是:“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样的思想岂止是范仲淹所独有的。中国每一页的历史都在字里行间书写着这样的抱负,实践着这样的行为。

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文学修养,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探究能力,这些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诚如陶行知所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三探究研讨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催化剂

以家乡传说为出发点,可以找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头和动力;以网络资料为拓展点,发枝散叶,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接着教师需要运用合理方式方法进行探究研讨,引导学生走进这些内容,激起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融合反应,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某种技能或某一门具体的知识,关键是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批判、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说:“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学生搜集整理好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过滤掉一些不相关的杂乱东西,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过程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校本课程实行探究性开放式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这种自由、平等和开放的探究和研讨,传闻轶事就只是资料罢了,就只能传闻“一时”了,不能成为影响人心灵优秀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探究研讨可以说是校本资源开发的“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的更新,往往带动着知识的迁移,改变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其益处不言而喻。可惜在农村中学受种种条件地限制,这部分的全面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华博士提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背景,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是啊,课程的资源如果拓展到学生生活的领域和空间,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生活中、从同学身上、从师长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所以,以搜集、汇编、整理身边的传闻故事为源头去整合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料,从而思考探讨内蕴的知识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师生始终是平等交流的关系,这样的方式才是真正的课程学习,这也是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

参考文献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8

一、国学诵读

经典国学是经过时间淘洗所沉淀下来的内容和思想都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国学经典的学习是语文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地学习、点滴地积累、丝毫地进步与沉淀都是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诵读既是学习语文,又是学习经典国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对情感体验和文字作品的再创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语文的热爱。

爱知中学国学诵读致力于提高学生对“言外之意”的领悟能力和“比显兴隐”的品味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基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和崇敬。“2011版新课标”要求发挥母语教育的核心价值,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可以采用合理拓宽和适度加深古诗文的学习来有效践行。下面是爱知中学以国学经典、古诗文等的朗诵为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开展的校本课程之一。

案例:朗诵教学。

一、朗诵教学的大纲:

爱知中学学生朗诵教学

第一章什么是朗诵

第二章朗诵的基本要点

第三章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一)

第四章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二)

第五章古诗文朗诵训练

第六章现代诗歌朗诵训练

第七章散文朗诵训练

第八章戏剧文学的朗诵训练

第九章新闻纪实类作品

第十章名家作品集锦(附录音)

另外,为提高广大师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鉴赏水平。爱知中学每年还定期举办“文化传承经典诵读”活动,2013年2月22日下午,还邀请了国家著名演播艺术家,全国“金话筒”银奖获得者,陕西广播电台播音艺术指导海茵老师,在爱知中学逸夫科教馆为爱知学子举办了一场题为“海茵朗诵精品欣赏”的专题讲座,为爱知爱好朗诵的师生们带去了一场文学艺术的视听盛宴,既是对语文教师朗诵教学的培训也是对学生诗文朗诵的熏陶浸润。

二、汉字新天地

汉字的字形和文化魅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汉字书写或是书法教学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更可以承担一部分的美育教育。然而,汉字书写一直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弱项:一方面中学老师将汉字书写的教学归为小学老师的责任,不把写字教学列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汉字书写教学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中学的教学任务确实较小学要繁重很多,日常教学可以分予汉字书写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学生从小学带进中学的汉字书写的问题难以解决,更谈不上将书写上升为书法。

一些学校也会不定期开展书法比赛,但是这些比赛也只限于那些热爱书法或者是有相当好的书法功底的学生,覆盖面相对较窄,持续时间也很短。爱知紧随新课标中的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和书写审美能力锻炼的新理念,除了每年常规的书法比赛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汉字教学的课程,并利用西安多书法大家、浓郁的书香氛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开展了广受师生喜爱的“汉字听写大赛”。

下面是爱知中学以汉字教学为内容,以专题和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课程实施案例。经过实践证明,这种专题和形式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方法颇受师生喜爱,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案例一:汉字的魅力

一、导语:

二、汉字起源:

三、汉字演变:

四、汉字正字与书写:

五、举办活动:参观碑林,书法家书法作品展示与赏析。

六、学生作品展示与学生练习。

本案例以汉字起源的各种传说入手,以生动而神奇的故事和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汉字演变的完整历程使学生对汉字的书写不仅仅停留在写字这一工具性的层面,也使其对汉字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最后在对陕西书法名家进行学习后给出汉字书写的总要求,带领同学们慢慢走近中国书法的广阔天地,练习书写的同时,感受文化,感受美,磨砺心性。

案例二:汉字听写大赛

结合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赛》,爱知中学开展了广受学生欢迎的汉字听写大赛,并在2014年代表陕西参加了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的央视《汉字听写大会》上继续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

游戏是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在游戏中教给人们规则意识,比赛和游戏的形式相似,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寓教于乐。我校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进而开展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丰富校园文化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汉字词的识记方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能规范地书写汉字。

爱知中学的汉字听写活动紧随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具有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本符合课程开发的程序:组成了专门的开发小组,负责的活动策划和开展;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教学内容;制订了具体的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请有校外专家进行指导,组织专业教师命题,对教师进行教学上的管理等。除了“汉字听写大赛”,爱知中学每年还定期举行书法比赛,对学生进行书写能力的培养和对汉字情感的熏陶。2013年9月27日上午10:30,西安书博馆藏书法精品展暨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行,爱知中学的师生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在体验书法艺术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无形中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三、人文大讲堂

生活是语文的活水源头,语文教学必须和生活相连才能是生动鲜活的。尤其是相对自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该带领同学们漫游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爱知中学根据“2011新课标”突出母语课程价值的要求,结合国家课程古诗文学习薄弱的不足,在充分利用陕西地区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古代文学大家和优秀古诗文的学习,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漫游语文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教学能致力于对学生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语文的工具人文双重属性。爱知中学关于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课程开发形式是以校刊校报的形式进行的,于2007年9月创办“爱知文学社和爱知文学报”,刊登名家名篇和学生的优秀习作,读写结合,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对文字的敏感性,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对创作和表达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真的能够在语文的天地里漫游,学以致用,舞动语言文字的翅膀,在生活的广阔天空飞翔。

从学生的投稿状况、投稿文章涉及的内容和板报的期数来看,“爱知文学报”在学生当中还是广受欢迎的,爱好文学创作的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收获。《爱知文学报》于第30期进行改版,版面由4版对开大报变成8版瘦身小报,创刊8年以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校园资源,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及大语文教育方面积极努力,受到了老师学生们的认可,并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一致的认可与赞扬。

爱知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始终以学生为本,在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的同时,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为目标,不懈努力,在丰富而又具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中,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身心共生的美好语文世界。李镇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出“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条件,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内心感悟和心理需求。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必须以学生需要文本,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9

1.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1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眼中只盯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思想上有抵制情绪,因此,学校没有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与措施,资金投入、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都不健全,只是表面应付,象征性地开设几门选修课程来应对上面检查,这种想象很普遍,尤其是农村学校。

1.2对英语校本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

有的教师把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纯地理解为选一套教材,按照此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把握不准,目的不明确,变校本课程为应试教育高考备考的补充与强化。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上一节课,或者是举办一些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1.3忽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家长的参与性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主体不明,缺乏课程专家指导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缺乏教师的协同合作,基本是被迫的、单干式的形式。缺乏技能培训,也没有进行学生需求的调查。英语课程的开设也较少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与学生需求,简单地上一门没教材的英语选修课。有的学校不重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选修课开设上,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有推广性,使得校本课程缺乏经典,这都达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国家课程缺陷的第三级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办学的自,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补充性原则

单一的国家课程忽视了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具有局限性。校本课程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陷,体现本校不同于他校的特点,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要研究国家课程与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正确处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使之成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实用性原则

其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具备实用价值,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生个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突破原有单一国家课程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开发口语技能训练的校本课程时,应以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为核心确定主题,创设一些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生活化的对话场景。如商店购物对话、医院看病对话、餐馆就餐服务对话、宾馆住宿登记对话等。或是就某一话题或活动举办进行的讨论等。英语校本课程应该是对英语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所以校本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与必修教材密切联系,两者互为依托,同时又能适度扩展提高。

2.3个性化原则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展示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特色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和办学理念,甚至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不同学校的教师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学校要形成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凸显本校特色,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最佳平台。任何课程要发挥其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创设和学生实验的建构。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2.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其开发的形式上。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与科学,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要广。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更想了解时事政治、历史、经济、教育、体育等更高层次的各种信息。另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力求理论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将信息资源选编、改编成阅读、欣赏、模仿、体验、创新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新编是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的学校英语课程;改编是对现行国家、地方英语课程或国外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再加工,通过删除、调整、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本校学生实际和需求,这种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课程开发会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篇10

关键词: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途径

一、关于中学英语校本课程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教育部对课程管理采取多级管理模式,使各地拥有自主规划、开发、管理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的权利。其目的是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走国家、地方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中,本着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灵魂,形成学校特色,发挥教师专长,发展学生个性,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中学英语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办学思想、理想追求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确定的个性化、特色化课程;它依托校本教研这个平台,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而对英语校本课程进行进一步开发。在中学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规定的非学科性必修课,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兴趣和能力特点,自主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三、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能力,不单纯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它还包括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面,多方面了解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极其实用意义。

中学英语教学中历来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把英语知识转变为初步运用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一。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论认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大于语言知识的作用。因此我们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二就是增加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常有这样的弊端,即课堂教学以“灌输—接受”模式为主,由此产生学生认识能力、自学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模式。在校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提高是我们追求”为第三个目标。

四、实施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具有时代性、开放性、适应性的短小而又相对完整的板块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自我发展打下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所以,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条件,且应注意以下问题:

1.落实教师

艾利奥特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然而,我国教师长期习惯于一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仅满足于课程实施,视教材为圣经。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或合理的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012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初探第11期2.校本课程方案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相一致

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和构思工具,同时又是思维得以发展的媒介,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辩证统一的。由于英语语言习得有它的特殊性,这就将学生带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凭借从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到研究性课程中去实践、去发现、去求知;又以研究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能力去补充、强化课本知识。

二是注意发挥研究性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优势,在充分考虑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内容之间的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实践证明,选材内容的多样性可以增加趣味性,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是注意发挥研究性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认识能力及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组织适合能力训练的材料,安排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内容,以适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理想的发展。

3.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要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究真穷理,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要减轻学生负担

考虑学生负担校本课程不能开发多少就开设多少,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不然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开发结果与开发初衷的南辕北辙。这就要求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任何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都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选材时,特别要注意文章的难易度,尽量降低对学生的词汇要求。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多样性,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授课时的设疑、答疑、讨论做好准备。

五、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有鉴于此,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校本课程的开设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衔接。其次,校本课程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是学生急于想了解的。另外,校本课程要集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开放性于一体。根据我们对校本课程的探索和研究,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式有:

1.指导学生欣赏英语原声电影。

2.开设讲座介绍英语国家概况,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语言异同;

3.办英语墙报,内容涉及:英语词语趣谈,中西文化对比,名人介绍等。

4.举行英语竞赛,内容有:本地区旅游点人文景观导游英语介绍,选英语导游活动;唱英语歌曲大赛;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

5.英语活动:英语角活动;英语晚会;校园英语广播;校报英文版面。

六、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措施

1.全面考虑,合理安排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应和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否则,便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形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英语活动。

为了开展好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每学期在制定个人教学计划的同时,应该有目的地订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较大规模的课外活动计划。这类计划的制定,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为前提,因此活动内容不能过难,要易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接受,而且活动项目要少而精。要制定出活动具体举办时间、地点及参加人数,并在开学初有意识地向全体学生公布,以便让他们思想上早有准备。另一个是英语课外小组的活动计划。一般是挑选各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参加,而且小组成员不固定,每个学期可以临时变动。英语课外小组的活动时间一般是固定的,基本上每周一次,每次一节课左右。当然,每次开展课外活动,教师都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例如:要备齐活动所需的材料,要制定出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等。同时还应设想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很多,但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生动活泼,简单明了,能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譬如,英语朗读比赛。我们就以课本所学课文为内容,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语音规则去朗读,参加人数不限,可自愿报名。再如,英语书法比赛,这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加,从中筛选出较好的一些参加年级比赛。比赛时,必须统一书写内容,书写格式及其他要求,让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英文小报制作比赛,可以要求学生人人参加,比赛前必须向学生们宣布制作要求,包括纸张的大小、报纸内容、版面设计及交稿时间和评分标准。

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又可增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开展“英语游园会”、“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无须花教师过多时间去准备,而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智力竞赛”,仅限于在课外小组学生中进行。竞赛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并邀请其他学生观摩:整个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内容有:猜谜、趣味问答、判断是非、填空、听力测试等。

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