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旅游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8:42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新开发旅游地;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23-06

1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规划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县域旅游规划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许多市县都把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试图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改善经济状况的一大举措。在新开发旅游地的规划中一些特有问题很值得关注,如客源市场分析方法的独特性。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客源市场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投资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是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旅游规划中客源市场分析的依据是历史统计资料以及景点的抽样调查报告,但是很多新开发旅游地统计资料空白,根本无从查起,一些小景点也大多处于原始状态,无法进行实地市场调查。单纯的定性分析缺乏可信度,所以在这些地区进行客源市场分析就要另辟蹊径。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在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如何进行。本文以洛川旅游规划中的市场分析为例,运用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研究新开发旅游地的市场定位和预测。

2 研究区域概况

洛川位于陕北南部,是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县,没有规模大、效益好的支柱工业,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洛川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的旅游资源中,洛川县拥有7个主类14个亚类,分别占87.5%和45.2%,其中,洛川会议纪念馆、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洛川苹果、蹩鼓、农民画、泥塑、毛麻绣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一定的客源市场。近年来,洛川县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试图从中寻找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始编制洛川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3 洛川旅游市场分析

3.1现实旅游市场分析

为获取洛川现实旅游市场方面的信息,规划组于2006年7月20日-30日在洛川会议纪念馆、民俗博物馆以及重要的旅游饭店发放游客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经过统计分析,获得了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见表1)。洛川旅游业受开发时间短、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和旅游形象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客源市场规模小。目前洛川每年可接待旅游者15万人次左右,主要来源于陕西及其周边省区。陕北和关中的游客占洛川现实客源市场的56.3%,陕南和周边各省的游客占23.2%,全国其他省的游客占20.5%,外省游客多是商务和公务之便的顺访者。旅游者单人次消费不高,据调查,每人每天在洛川的消费不足100元。从游客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来看,红色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受旅游者的欢迎。

3.2潜在旅游市场分析

3.2.1潜在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

旅游市场的空间定位,即确定市场合理的空间范围,从“市场是一个场的角度”看,即确定旅游地吸引力的有效区域。根据距离衰减法则,来自距旅游目的地500公里范围内的游客大约占游客总量的80%。因此,以陕西的10个城市和陕西省周边的重要城市银川、太原、郑州、洛阳、庆阳、平凉、临汾、晋城8市为代表,研究潜在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和等级特征。

根据旅游市场学的一般原理和国内外文献,选取10个影响居民出游力的因子来分析潜在市场的出游力。居民潜在出游力主要由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状况等决定。经济要素是影响居民出游力最基本的因素,选取X1-人均GDp、X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反映经济因素。交通方面,由于洛川和周边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交通,选择X5-公路客运量(万人次)和X6-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公里)反映交通差异。以X7-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部)和X8-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户)和来衡量信息通达程度和外向性。另外,X9-非农人口(万人)和X10-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地区出游力。考虑到国家实行统一的节假日制度,各地区差异不大,因此忽略此项。除X5和X9是总量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是相对指标或人均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地探讨这18个城市居民出游力差异。

通过对以上指标和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划分洛川潜在客源市场的等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降维,即抽取少于原来指标个数的互不相关的共同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达到既不丢失信息又可以降维的作用。共同因子反映了同类指标的特征,综合解释能力较强。另外,各指标的权重由它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决定,因此权数的确定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上述18个城市为样本,以10个指标为变量设计原始数据矩阵,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Kmo=0.760>0.6,适合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从变量相关矩阵中提取因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2%,也就是说,用这两个因子可以代替原来的10个变量,提取F1和F2作为评价18个城市出游力的公共因子。

F1作为第一主因子,贡献率为43.596%,从表3可以看出,在X1、X2、X3、X4、X7、X8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而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富裕程度和外向程度。F2作为第二主因子,贡献率为38.276%,在X5、X6、X9、X10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人口和人口流动状况。由表4,公因子的线性组合是:

F1=0.252ZX1+0.309ZX2+0.094ZX3+0.122ZX4

-0.184ZX5-0.100ZX6+0.273ZX7

+0.220ZX8+0.022ZX9-0.121ZX10

由表5可知,在距离洛川500公里的大中城市中,西安、郑州、太原、银川、洛阳的出游力较强,晋城、咸阳、临汾、宝鸡、延安、渭南的出游力一般,铜川、汉中、榆林、平凉、庆阳、商洛、安康的出游力较弱。

3.2.2潜在客源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由于地区经济和个人收入的差异以及旅游者偏好的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分析过程中有必要从多方面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规划组于2006年8月1日-12日在西安、渭南、宝鸡、榆林、延安、银川、庆阳、洛阳、太原9个城市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59份,有效率为94.9%。问卷发放的范围涉及陕西省内外,包括了不同出游力的城市。问卷的内容主要有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动机、产品偏好和障碍因素等。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洛川在客源地的知名度和映象

洛川在省外市场的知名度为52.52%。对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映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消费,本项调查采用5项名称量表测定潜在市场的居民对洛川的映象。结果显示,人们对洛川的原生映象存在着地域差异。在陕西周边省,提到洛川,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会议,占57.2%,其次是洛川苹果,占25.6%。而在陕西省内,人们第一映象最多的是洛川苹果,占62.3%,其次是洛川会议,占34.8%。其他选项如黄土地貌、黄土民俗等只占很小的比例。

(2)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方式

潜在市场居民了解洛川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书籍报刊、路过和亲朋介绍,分别占24.7%、20.3%、19.4%和17.3%。网络这种现代媒体在洛川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旅行社也很少将洛川纳入旅游线路,分别占5.8%和1.8%。居民了解洛川的途径存在着地域差异,外省居民知道洛川大多通过书籍阅读,陕北地区居民了解洛川主要是因为路过或者去过,关中地区居民了解洛川的各种途径所占比例较均衡(如图2)。

(3)潜在市场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和动机

陕北和关中地区因为距洛川较近、交通方便,到洛川旅游的意愿强烈,分别占42.1%和44.8%,而洛川对外省居民的旅游吸引力有限,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1%。陕北、关中和外省的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主要动机存在差异。陕北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利用路过和做生意之便;关中和外省潜在游客去洛川的主要动机是参观革命圣地、欣赏黄土奇观和体验民俗风情(如图3)。

(4)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参观革命圣地、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参与苹果专项旅游是潜在旅游者所喜爱的洛川旅游项目,这与旅游动机是一致的。不同客源地和不同职业的潜在旅游者对洛川旅游产品的偏好存在差异。参观革命圣地受到各个潜在市场旅游者的普遍认同,对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的偏好则不一致。外省潜在旅游者希望到洛川能够体验民俗风情、欣赏黄土奇观,陕北潜在旅游者偏好度假和苹果专项旅游,关中地区的潜在旅游者对陕北民俗和苹果专项旅游较感兴趣(如图4)。通过对潜在旅游者的职业与旅游偏好的交叉分析发现,工人对苹果专项旅游和参观革命圣地比较感兴趣,公司职员和学生喜欢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农民喜欢苹果专项旅游和度假类型的旅游产品,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离退休人员则偏好革命圣地、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见表6)。

(5)洛川旅游市场的竞争状况

目前洛川的旅游吸引力远不及陕北其他旅游景点,潜在市场居民去过延安革命旧址、黄帝陵、壶口瀑布等陕北景区的分别占42.7%、41.4%和31.2%,而去过洛川会议旧址和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仅占9.7%和5.3%。但61.6%的人表示,即使陕北有这么多著名旅游景点,他们仍有可能去洛川旅游,说明洛川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6)限制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不了解洛川是妨碍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的首要因素,占47.3%;交通不便是阻碍游客到洛川旅游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占35%;缺乏特色旅游项目是阻碍潜在市场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占28.5%。其他阻碍因素如“对洛川的景点不感兴趣”和“去过的地方不想再去”仅占很小的比例。

3.3洛川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通过对洛川现实旅游市场的调查以及潜在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等级和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对洛川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位。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居民到洛川旅游的意愿较强,占43%,且到洛川的交通非常方便,应定为核心客源市场。太原、郑州、银川、洛阳、晋城、临汾出游能力较强或者一般,居民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故将其定位为拓展市场;陕南的汉中、商洛、安康因为与洛川距离相对近、旅游资源差异大,也应定为拓展旅游市场。平凉、庆阳等地出游能力弱,且洛川旅游资源与其相似性强,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很有限,因此不作为市场拓展的重点。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机会市场。洛川旅游市场应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重点开发民俗风情、革命圣地、黄土奇观和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4 洛川旅游者数量预测

游客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通条件的改善、新景点的开放、促销手段的加强等直接因素以及区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间接因素,直接因素的影响易被预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到洛川旅游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条件不便、对旅游信息不了解和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如果认为到洛川的游客数量变化是这3个因素的函数,未来随着这3个条件的改善,游客量就会不断增加。“目前阻碍潜在旅游者去洛川旅游的障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在3个主要阻碍因素中,有的被调查者只受阻于其中1个或2个因素的缺位,也有的受阻于3个因素的缺位,对这3个主要障碍因素的各类选择比例如表7所示。

对某一类障碍因素,通过不断改善,其障碍影响会逐渐消失,客源市场中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唯一阻力因素的潜在游客,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那些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两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2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把它看作是妨碍其去洛川旅游3个主要阻力因素之一的潜在游客,其中的1/3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游客。因此,如果某一类障碍因素得到完全改善后,年游客量的预测值为:

其中y为游客数量预测值,p为核心市场的潜在旅游者规模,a为核心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q为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规模,b为拓展市场旅游者的成行系数,wi为各类选择比例,v为核心市场和拓展市场占全部市场的份额。洛川的核心市场共有城镇居民802.66万人,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43%,即p为345.14万人;拓展市场有城镇居民1107.58万人,愿意到洛川旅游的占22%,即q为243.67万人。利用专家打分法,测得核心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a为0.3,拓展市场潜在旅游者的成行系数b为0.1。根据距离衰减法则,v的值为0.8。

依据该公式,可估算出在不同的障碍因素得到改善后的游客数量。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仅提高洛川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消除“缺乏特色旅游项目”这个障碍因素,则洛川旅游者的数量估计值为84.3万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大力实施宣传营销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了解洛川旅游信息”这个障碍因素消失后,洛川游客数量的估计值为56.6万人。当其他因素不变,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瓶颈消失后,洛川旅游者数量的预测值为25.9万人。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进行比例折算,可估算3个主要障碍因素消除后的游客数量。潜在旅游市场有84%的被调查者关注这3个障碍因素,消除后的游客数量估计值为:(345.14×0.84×0.3+243.67×0.84×0.1)/0.8=134万。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2

一、引言

在国家旅游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四川旅游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飞速发展,使整个旅游业在四川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一直是我国旅游业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也是四川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战略。入境旅游作为四川旅游的一部分,是推动四川旅游资源国际化,提高旅游产品效应的重要推手;是提高四川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成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四川旅游发展情况出发,对四川入境旅游客源进行分析与预测,有利于四川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为客源市场的开拓提供方向,有利于旅游企业对未来工作计划进行适时调整。

二、四川入境旅游的机遇与发展

1998年,四川省提出了将旅游业培育为本省的一个支柱产业的构想。之后,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大大推动了旅游业的增长。近年来,四川立足省情,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把旅游产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提出了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四川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在省委、省政府正确指导,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四川入境旅游人数有了较大的提升,据统计2000年46.2万人次,2015年273.2万人次,16年间增长了15倍。

三、四川入境旅游的客源市场现状

从四川省入境旅游的客源市场看,有港澳台市场、亚洲市场、欧洲市场、美洲市场、大洋洲市场、其他客源市场。以2012年四川入境游客为例,在这一年里台湾游客占18%;香港游客占14%;日本占11%;美国占9%;英国占6%;韩国与新加坡各占5%;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各占3%;德国、法国、澳门、加拿大各占2%;印度尼西亚占1%;其他占14%。

从以上数据来看,港澳台市场是四川省的重要客源市场,占到入境游客的近三分之一。近年来港澳市场游客数量基本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台湾市场的游客数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日本是我国也是四川省最大的客源国市场,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在最近两年由于政治关系的影响日本这种市场地位在受到影响。韩国市场在四川省旅游的人数已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韩国与我国历史渊源深远,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发展前景看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是四川省传统的客源市场。这个市场距离近,游客回头率高,是四川可以争取到更多市场份额的市场。

欧洲市场是四川省传统的远程客源国市场,由于距离远、宣传促销不足,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出境游客到华旅游比例都很低,游客数量比较平稳,始终保持较低的市场份额。美洲市场目前主要有美国和加拿大。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源输入国之一,也是四川省的传统旅游客源国市场。美国市场在四川省海外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相对稳定。加拿大市场作为一个旅游发达国家,其市场发育程度高,目前在四川入境游客中占有率比较低。加拿大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加拿大到四川的客源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他客源市场是除上述客源市场外的市场。这部分市场虽然分布较散,很不规则,但在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的比例中并不小。因此,如何使这部分市场得以快速成长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从旅游产品本身的吸引力,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及方式的开拓,四川与世界各国文化、经济、民间交流上多做功课。

四、基于指数平滑的四川入境旅游客源趋势分析

(一)指数平滑法模型介绍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权平均法,兼容全期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所长,既不舍弃远期数据,更看重敏感的近期数据,它对各期数据赋予的权重,由近接远按指数规律递减,随着数据期的远离权数逐渐收敛于零。指数平滑法给予了确定权数的基本规则,使其在调整权数、处理资料时更为方便。因而在市场预测中被广泛应用。

(二)运用指数平滑法对四川入境游客趋势分析

四川入境旅游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四川省旅游局统计2000至2015年入境旅游信息如下表1。

源于以上的静态数据,为了分析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在此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分析。由于2003年受到非典的影响,2008年四川大地震使得四川入境旅游在2011才得以恢复。为了使预测接近实际,在此剔除2003、2008―2010年的数据以排除不可控制自然因素的影响。分别取a=0.9,0.98,0.999对四川省入境游客数进行预测,得到如下预测模型表2。

由于四川入境游客总体在平衡的增长,由上述指数平滑模型的性质知:当平滑系数越大时,平均标准误差mSe趋于最小,表2的结果也能证明这一点。当时mSe变化不大。取a=0.99预测四川2016年入境游客数量为273.167万人次。为了探讨这种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偏差,根据实际与预测结果作折线图一对比见表3。

由表3可知,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小,利用此预测值预测的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五、小结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Swot

川西地区主要包括川西北、川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中段、云贵高原北部,全区中山峡谷,94%地区为山地,呈南北走向,海拔大都在3000米上下。四川省自古以来具有“天府之国”美誉,横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境内山水交错,民族多样,垂直自然带的层次落差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文化。这些独有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都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境内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孕育了汉、羌、苗、壮、白等15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川西高原两大人文地理生态系统更为体育旅游的特色开发提供了机会。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地貌复杂多样,自然山川雄秀奇丽,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景观,聚集了包括九寨沟等众多世界级景区在内的大量旅游资源。近年来,四川体育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2010年成都在世界未来十年发展最快城市当中排名第一位,其潜在的发展前景必然促进其旅游业尤其是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Swot分析方法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模型由国际知名的管理学者史提勒(Steiner)提出。该模型旨在为项目开发、企业营销等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目前,国际旅游业已经将Swot模型分析应用于编制旅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重要的旅游开发、营销项目的策划与决策判断。笔者为了更好地开发川西体育旅游资源,依据此理论,对川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

2.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自然资源优势

“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使川西地区具有相应的地理优势。川西北高原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川西南山地有完整的垂直气候分带,干、湿季的变换极为明显,日照充足,冬季温暖。此外,川西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天然湖泊有近千个,如九寨沟著名的仙女池、镜海,黄龙的“人间仙境”、泸沽湖、邛海、马湖和叠溪海子等,人造湖泊水库也有近万座,如石象湖等。这些都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相应的自然资源优势。

2.1.2人文资源优势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素有“民族走廊”之称,目前除汉族外,境内仍分布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傈傈、满、纳西、布依、白、傣、壮等14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3.7%左右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在西部高原山地和南部边缘山地,其中以彝族、藏族、羌族最具代表性。每个民族都会有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如藏族赛马、土家和苗族射弩、羌族沙朗舞、白马咒舞等,这也使得川西地区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节庆资源。

四川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之一,红色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类型丰富,初步统计红色旅游重要景区(点)120多个,分布在全省80%以上的市(州),包括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重要会议会址、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和各类革命建筑文物等类型。截止2011年5月,四川共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处,其中包括了“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景区。

2.1.3区位优势

西部交通枢纽的建立为川西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条件,成都主枢纽将直接引入12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建成成都第二机场,形成成都至贵阳、西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同时,四川省内也将形成成都至其他市(州)政府所在地的1小时、2小时和半日交通圈。

依托西部交通枢纽,形成西部最具活力的体育旅游发展极。川渝经济圈的确立和城乡统筹试验成果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源动力。盆地著名休闲文化和“宜居”名片为四川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大省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客源优势,如下表。

2.2劣势分析

2.2.1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体育旅游产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专业的服务人员是服务行业发展好坏的关键。与沿海东部相比体育旅游在西部只能是刚起步,专业人才方面缺口很大。体育旅游人才不仅涉及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还涉及到体育旅游所需要的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语言交流技能等。经过访谈,不少游客反映当地高质量的导游数量不多,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说不好民族语甚至不会说,很难和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沟通,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2.2.2管理分散且意识淡薄

体育旅游是跨行业的旅游,它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意识的原因,体育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管理部门由于职权的限制,体育旅游归属不明,并且从对政府相关单位调查中,笔者了解到,部分管理者意识不强,国家和地方领导部门都倾向于发展体育旅游,然而中间部分省级和市级领导阶层往往故作自大,以为自己有很强的旅游市场,再开展别体育旅游没有太大必要。例如在陕西省与四川省的关于体育旅游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明显表明了意识差别。以陕西为例,陕西省提出将在西安、咸阳等地建设7个体育产业园,大力扶持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服务、航空体育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与旅游相互联动、共同促进。据了解,7个将建的体育产业园区中的“杨凌水上体育旅游园区”以打造水上运动中心为核心,建成后将成为集竞赛、表演、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水上体育旅游园区;以航空体育、通用航空服务、休闲健身为主的“蒲城航空体育产业园区”建成后将使目前蒲城的航空体育旅游产品更加丰富;“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重点打造一批驰名中外的山地体育产业园区和品牌赛事,形成秦岭山地体育旅游新品。另外,陕西将通过市场机制扶持市县共同开发地方体育产业园区和项目。其中,在陕南重点扶持发展以秦巴山水为特色的体育产业项目;在关中重点扶持发展以帝王陵园旅游休闲为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项目;在陕北重点扶持以沙漠旅游、汽车拉力赛为特色的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表演项目。体育旅游产业规划清晰,目标明确,详细而丰富。而反观四川省的体育产业规划相对落后很多,缺乏明朗,规划内容单一,目标不明确。这就充分表明了相关领导层意识落后等问题。

2.3机遇分析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宣传,中国体育辉煌传遍全世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掀起崭新的体育旅游热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川渝经济圈确立又必将为川西体育旅游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体验式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为川西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21世纪的旅游者将是“时间的矮子,金钱的巨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最大的刺激、最与众不同的感受,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这就是wto对新世纪旅游消费的预测。根据该预测,21世纪旅游者能发现的新目的地越来越少,人们的旅游活动将向个性化、专业化、特殊化方向发展。体育旅游以其参与性、刺激性、专业性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符合时代的主题。参加体育旅游,可以让人们走出庸俗化了的生活,踏上寻找新鲜的、能唤起记忆的旅途,以特殊的体验来感受人生的洒脱、感受自然的韵律、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着从前没有感受过的一切。例如其中的探险旅游,根据美国旅游协会的一项调查,美国旅游者过去5年大约有1亿人参与了探险旅游活动,预计未来“软探险”(Softadventures)和“硬探险”(Hardadventures)都会有巨大的市场,关键是对产品如何开发利用。澳大利亚改进了“软探险“旅游产品,从而收到了大批英国远程游客,使年增长达到两位数。因此川西体育旅游大有可为。

2.4威胁分析

面对体育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巨大的旅游市场,四川周边的各省己经开始纷纷行动,将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陕西为例,陕西省提出将在西安、咸阳等地建设7个体育产业园,大力扶持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服务、航空体育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体育与旅游相互联动、共同促进。

再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湖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环湖赛为2.HC级,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仅次于环法赛、环意大利赛、环西班牙赛等职业巡回赛。每年比赛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距离1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赛程9天,奖金总额25万美元。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评出在200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中,环湖赛以21.629亿元的身价,位列体育休闲与文化旅游品牌类第十位。在该榜单中,环湖赛位列CBa联赛之后,是中国第二个上榜的体育赛事,也是西部地区唯一上榜的品牌。这也是环湖赛首次以大文化品牌的身份入选国内权威文化品牌排行榜。

目前四川还没有比较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周边省份的竞争尤其像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将吸引部分国际和国内高端客源,给川西的体育旅游市场增大了压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川西的体育旅游资源,发挥特色、创造品牌、开发不同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化挑战为动力,增加商业机会,排挤外国竞争对手。(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等.现代旅游学[m].青岛出版社,1997,1

[2]

[3]http:///wszb/zhibo332/content_1349009.htm

[4]资料来源根据四川旅游政务网统计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四川民族地区

【研究意义】四川i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l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60%。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产业替代、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区分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避免乡村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优化旅游资源组合、转变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李左人(2006)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川城郊乡村旅游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持续发展。www.133229.com蔡军等(2010)阐述了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黄维兵等(20l1)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企业化制度建设、建立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开展针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资本运营服务,以升级更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夏爱萍和马朝洪(2011)通过分析和研究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及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契机,得出要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形成现代化规模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必须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的原则下,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方式,流转林地,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景观培育,实现产业联合和多元发展。【本研究切入点】四jii城郊乡村旅游掩盖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殊性,且对当地农(牧)户较为分散的生产条件、民族文化的微观农牧业基础及区位等研究不足,在人口较为稀疏的四川民族地区城郊乡村游是否可行,有待进行区位条件上的考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寻找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1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的地貌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带,是具有血缘、地缘联系的民族交融地区(艾南山,2007)。其总人口650余万人,面积3o.5万km,地广人稀,城镇化水平低。近年来,四川i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模式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08年4月,四jli省《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规划布局了一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启动建设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2010~2011年,凉山州西昌市、甘孜州丹巴县、阿坝州汶jif县和茂县先后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可以认为2008年4月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开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扶贫、以工代赈等相关政策和政府的分解目标管理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而开始的地点就在凉山州。2007年凉山州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fl元,接待游客人次是2005年的4倍,旅游总收入是2005年的3倍多;2008年凉山州西昌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2009年凉山州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其中,凉山州西昌市将“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载体,推出高枧荷色、川兴蜜桃、黄水烟草、西乡葡萄、樟木箐樱桃、安哈彝寨、黄联石榴、月华油桃等八大乡村景区,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

2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区位限制“凉山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为特点,西昌市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四川盆地城市及附近的攀枝花、宜宾、楚雄等城市散客。西昌市是四川民族地区唯一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试点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点县(市),有可以依托的景区。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上,西昌市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区位条件,能满足家庭游客短程旅游的需求。西昌市所处的安宁河谷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农耕条件,且政府主导的优势在西昌市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中作用明显。

从成都的农家乐模式到北京民俗村模式,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以大城市周围的城郊乡村为实施地,而在四川民族地区,大平原、大城市、快捷交通的地区仅限于安宁河谷。凉山州乡村旅游采取观光采摘为主的农旅结合模式,吸引消费群体的主要是安宁河谷冬季的温暖天气和彝族风情,但类似这种观光采摘、民俗表演的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凉山(安宁河谷除外)、阿坝三州大部分地区均受地貌、气候与土地利用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顺利开展。

从表1可以看出,凉山州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均大于其他两州,年降水量、月均温变化、最低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均有利于农耕人口和城镇集中分布。虽然凉山州城镇化率在全省排倒数第二位,但规模上明显大于其他两州,其交通线、耕地与人口集中分布在安宁河谷,因此,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较适合凉山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凉山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另外优势在于农业人口集中在海拔2700m以下的地区,游客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川西高原海拔均3500~4900m,正常情况下,即使以海拔27001\"1\'1为营地,海拔2700~3500133_也会成为有老人、儿童的家庭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屏障,使得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布局选点比安宁河谷更复杂。而海拔2700~3500m的屏障带大致沿阿坝、红原、松潘、康定、木里、盐源、乡城一线,略呈j字形(简称松潘一木里线),西高东低,景观上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因此,凉山州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阿坝两州并不适合。

3区位分析

3.1乡村旅游的区位类型基于吸引物的定义,北京市乡村旅游游客的目的主次顺序是:吃农家饭(23.2%)、欣赏风景(22.8%)、农产品采摘(14.9%)、欣赏乡村(10.7%)和住农家屋(10.3%)(王兵等,2006)。这种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个人短时间的消费为主要特征,可称为“城郊型乡村旅游”。陶玉霞(2009)认为,乡村旅游需要提高到生态旅游层次,以资源开发为导向,这种乡村旅游可称为“原野型乡村旅游”,旅游只是区域内的次要活动。即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中心城镇居民为客源,利用城郊便利交通和较低的地租条件开展的短程旅游;原野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独特事物吸引游客,受区域内游客接待能力的限制,专程旅游成本较高。安宁河谷内密布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城镇集中,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接近前者。

3.2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山河相间,交通网呈格状,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缺少与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相似的城郊区位,即短程交通、低价的本地食品和充足的劳动力,该地区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此外,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峨眉山等2000~30001ti的中山与松潘一木里线山地景观相似,分散了深入民族地区的盆地内游客;虽然象~t)rl石椅羌寨、峨边月儿坪彝族新村距离成都平原城市在60km以内,但其接待能力不强。

杜能环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区域内农业收益最大的一种布局方式,即肥力均匀的平原,自城市而外为自由农业带一林业带一轮作带一放牧区及高质易运品一荒野,其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依次递减。尽管各带均有收益,但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则交通成本越高。微观上,农户接待城市游客更容易发生的区位是在劳动力较多、土地相对丰富的林业带和轮作带,而牧区和荒原由于缺乏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接待能力较差。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交通密度低使该地区乡村旅游的供应总量少,旅游成本高,容易被盆地内低成本农家乐分流或替代。借用屏障(、barrier)与廊道(corridor)两种性质不同的单元来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进行宏观分析,其空间单元格局如图1所示。屏障1、2、3、4、5的高峰分别是雀儿山、雪宝顶、格聂、大风顶、贡嘎山,多有终年积雪,容易形成单独的景区或自然保护区,脱离农户管理。廊道1、2、3、4是阿坝高原、甘孜高原、安宁河谷、岷江河谷。除安宁河谷有较多本地城镇人口外,其他地区只在重要交通线路上才有成都客源,如成都游客经京昆高速公路过屏障4进人廊道4的安宁河谷,或经省道213由廊道3进入廊道1的若尔盖草原。广泛分散的农(牧)户不能为稀缺线路提供大量的农业剩余,因此,四川民族地区更适合低成本农家乐的经营方式。3.3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受降水条件限制,古代小麦就成为游牧民族抢夺农耕民族的过冬食品。这条农牧界线在北方大致沿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在甘肃以南,受横断山区海拔高度的影响,气温降低,耕种受限,农牧界线与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界线近似。从全国来看,农牧界线大致沿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一线,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线西南段以西,农牧交错带约占四川民族地区面积的47%,适宜农、牧、旅兼营。此外,深处内陆的农牧交错区位条件避免了城市化,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同时农牧混合经营使得农户收入相对稳定,保证了该地区农户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川甘青交界是不同尺度的农业气候响应敏感区(一年一熟与高寒无农业交界、农牧业过渡、北亚热带敏感区),单一的农业经营不适合气候敏感区(张丕远,1996)。该地区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等藏族传统饮食特色均需要种植业支持。而实际上,从东北延伸至西南的春小麦区(也适宜青稞生长)为乡村旅游升级提供富余的物资保证。在这条线上,理县米亚罗镇八角碉村就将村寨、草原风情、农耕文化同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理县桃坪羌寨2002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农耕文化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此外,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纯牧区可以开发民族金属饰品、印刷品、唐卡等易运旅游商品,以供应游客。4两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升级发展不同乡村旅游类型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李德明和程久苗(2005)认为,政府主导模式能广泛适应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适合观光农业或农事旅游,“旅一工—农一贸”联动模式适合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模式主要适合客源市场比较成熟的城郊地区。

由于一些大城市周围远郊的大田作物和林带景观较靠近城市中心,其乡村生态环境不能成为稀缺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应适当增加供给档次,依托旅游线路和廊道,重点发展松潘一木里线以东的农林地区;对于原野型乡村旅游,应当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问组合,保持其乡土,重点提高屏障2、3、4、5处的乡民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并在屏障1处修建度假村。两种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主要措施见表2。5建议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道路建设、住房改善、环境保护上见效明显,这为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方格状区域格局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景点的季节性限制,四川民族地区升级发展对旅游线路开发、交通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有更高要求。与阳朔、迪庆仁安藏村相比,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应建立在农牧交错的区位上,才更能保持乡村性和可持续性。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看,在松潘一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四川;会奖旅游;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32-03

会奖旅游缘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由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以及展览(exhibition)组成(英文简称miCe)。国外对会奖旅游的主办者、承办者、会议中心、会议服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研究较多,研究比较成熟。会奖旅游在我国只有6~7年的时间,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会展旅游,对会奖旅游研究较少,只涉及定义、发展前景、产品设计等方面,对会奖产业进行研究和剖析的为数甚少,成果也相对单薄。对四川会奖旅游的研究就更少。

一、四川发展会奖旅游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四川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文)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要积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发多种新兴旅游产品。“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实现旅游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康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大力发展会奖旅游,有利于改变四川旅游产品结构。四川很多旅行社和会议公司开始涉足会奖旅游市场,会奖旅游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二)有利于促进四川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会议旅游市场一直被人们视为高端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经济、社会迭加效应的产业。四川省将用5年时间,力争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初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2%以上。根据《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四川省会展业直接收入将达到72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社会效益力争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此可看,大力发展会奖旅游,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旅游收入,促成旅游经济大省的建成。

二、四川发展会奖旅游的优势

(一)具有丰富的会奖旅游资源

四川西部汇聚了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拥有九寨沟、黄龙、红原和若尔盖大草原、九曲黄河第一湾、泸沽湖、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等自然景区,既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和聚集的主要地区,还是藏羌文化、康巴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东部是、邓小平、等伟人将帅的故里和“川陕苏区”的中心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融入华蓥山、剑门关等生态旅游景区内,与三国文化、古蜀文化交相辉映,旅游亮点接连不断。这些旅游资源风景优美,品位高,吸引力强,为会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

(二)具备完善的会奖旅游设施

一是四川省会成都及其他地市州已经建立了一些会展场馆及会议中心,能够满足会奖旅游发展需要。如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占地1504亩,分为国际会议区、展馆区、酒店及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商业住宅区五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其建设规模、配套设施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就是与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是一个集会议度假、旅游观光、森林探险、峡谷漂流、民俗文化欣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二是四川有星级酒店557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83家,三星级213家。品牌酒店保证了会奖客户可以享受到一流酒店的会议设施,满足了高端会议的各种需求。如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拥有15间多功能会议室,是四川省阿坝州最大的度假会议中心。成都紫微酒店面积1400平方米的银座多功能国际会议室最多可以能容纳500人,是市中心最大规模的大型多功能会议室。加州花园酒店拥有一流的会议厅15个,一流的会议设施,并配有先进音响系统、视频系统。

(三)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办会服务机制

据统计,2005-2010年是成都会展业发展最快的6年,6年共计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1430项,会展业直接收入约93亿元,拉动消费约833亿元。其中2010年,成都举办会议总面积达344万平方米,高端论坛及学术会议超过90个,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论坛或会议达11项。由博览局牵头,涵盖宣传、公安、交通、工商、海关、卫生检疫、旅游等30多个政府部门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消除了异地到成都办会办展的阻碍,提升了会展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成都市陆续荣获“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称号。

(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为会奖旅游提供了便捷交通条件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2020年,四川将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00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7个,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这种交通大格局的突破性变化,为会奖旅游提供了便捷交通条件。

三、四川会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会奖旅游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实行统一管理

一是没有设立具有权威性的会奖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业人员从事会奖旅游市场的研究、分析和开发工作。二是没有成立会奖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宣传推广、信息收集、市场引导等全靠企业自身来完成。三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会奖旅游市场管理机制。许多展会实质上都是政府部门主办的,造成了行业管理的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从而也严重影响了会奖旅游的发展。

(二)定位不准,把四川当成会奖旅游客源地发展

很多人认为会奖旅游就是以开会的形式去参加公费旅游,或者认为会奖旅游就是公司奖励员工一笔钱,让他们出去参加公费旅游,导致一些企业定位不

准,把四川当做会奖旅游客源地发展,大力组织四川人到海南、华东、香港、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地去旅游。只有很少一部分到九寨、黄龙、攀西等地旅游。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目前在四川发展会奖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把四川作为会奖旅游客源地是相当不明智的,从而导致会奖旅游目的地推广不力。

(三)会奖旅游产品开发没有特色,缺乏创意,分布不均

目前,会奖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没有特色,缺乏创意,仍以观光、购物旅游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没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设计旅游线路和安排行程,服务标准也是照搬普通旅游团的标准执行,甚至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致使会奖旅游达不到企业预期的目的。会奖旅游产品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成都、九寨沟,峨眉山次之,其他地市州分布较少。

(四)会奖专业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一是会奖旅游高层管理人才匮乏。四川会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高层次专业人才匾乏,特别缺乏专门从事会奖管理的高级会奖旅游策划人才、国际协调人才、会展营运服务人才等。二是旅行社常规计调较多,商务会奖计调较少,导致计调对会前准备工作、会议期间服务工作、会后旅游安排等环节不清楚,操作不规范。三是常规团导游偏多,能带会奖等专业团队的导游偏少。

四、大力发展四川会奖旅游的对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统一管理,引导会奖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要成立统一的会奖旅游管理机构。在四川省旅游局成立一个“会奖旅游处”,配备专业人才,负责制定会奖旅游发展计划、管理政策、整体营销活动、市场调研开发等工作。如2009年杭州市旅委设立了“会奖旅游部”,配备专业人员,从事会奖旅游市场的研究、开发工作;北京市旅游局成立国际会奖旅游促进处,专门负责会奖旅游的发起、协调、市场引导、监督、信息咨询等事宜。二是设立四川会奖旅游协会。旅游协会与政府管理机构紧密结合,维护会奖旅游业合法权益、宣传四川会奖旅游、提供会奖专业信息服务以及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如新加坡设立了会议展览协会、香港设立了香港展览会议协会、杭州成立了全国首个会议与奖励旅游业协会。三是建立起完善的会奖旅游市场管理机制。会奖项目的策划和举办、会奖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并购、实现资本经营等方面均实现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

(二)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会奖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是四川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叠加期,无论是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战略机遇,还是扩大内需带来的长期机遇;无论是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带来的独特机遇,还是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特别机遇;无论是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的历史机遇,还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的发展机遇,都让各界目光汇集四川旅游产业。面对机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会奖旅游目的地,这样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会展城市相区分,又符合未来会展目的地休闲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因而发展潜力巨大。为此,我们要继续优化会奖旅游软硬环境,真抓实干,继续完善由博览局牵头,涵盖宣传、公安、交通、工商、海关、卫生检疫、旅游等30多个政府部门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消除异地到成都办会办展的阻碍,提升会展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三)培育会奖公司和会奖产业链,提高会奖旅游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向上海学习,培育一批专业会议组织者(pCo),夯实四川会奖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近几年一批国际知名的专业会议组织公司(pCo)和专业奖励旅游公司纷纷在沪成立分公司,例如mCi、pacificworld、Kenes等。他们可以有效地协助国际协会和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会议。我们应该加强与这类国际会奖公司合作,吸引更多各类国际会奖活动来四川举办。二是培育会奖旅游产业链,引导部分旅行社转型为会奖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机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和税收减免。旅行社具有良好的市场网络、丰富的接地经验、优惠的价格,种种优势都使得旅行社的会奖旅游业务更为专业。如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国际会议奖励旅游部、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会奖部等大型旅行社就可以转型为会奖旅游产品设计、研发机构,专门从事高端会奖旅游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从而带动高端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会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形成会奖旅游产业集群,从而使会奖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本地不断延伸。

(四)加大促销力度,多方联手做强做大会奖旅游市场

一是政府促销。政府负责制定整体营销方案,指导企业搞好营销工作。如2009年北京市旅游局制定了整体营销方案,提出了“大力发展国际会议、展览、商务活动、奖励旅游等高端旅游市场”的营销思路,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向海外积极宣传北京新的会奖旅游资源。二是会奖企业促销。会奖企业是促销的主体,要加大促销力度,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引进国际国内的各种会议到四川来召开,组织大型企业、各种社团到四川参加奖励旅游。2009年,成都市通过各种促销方式引进了英国励展公司、华博励展、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三联展览公司、东博展览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来蓉发展,定点长期打造西部国际微电子展、成都国际礼品展、西部电子展、西部国际制博会等新型专业展会。三是会议大使促销。向上海学习,聘用四川高校、学会、科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担任“四川会议大使”,通过他们的促销引进一大批专业性强、层次高、人数多的国际会议在四川召开。如上海2006年首次在全国组建“上海会议大使”,连续五年成功任命61名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担任“上海会议大使”,已经引进一大批专业性强、层次高、人数多的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

(五)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高质量的会奖旅游产品

一是注重高端性。会奖旅游的代表一般都是高端游客,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接待等各个环节上均体现出高档次的特点,因而会奖旅游产品要求在每个细节上都达到尽善尽美,突出高端性。二是突出个性化。根据每个奖励旅游主办者的不同要求,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如企业有养生需求可以开发中医养生旅游,推出大邑道源圣城、彭祖山养生、都江堰道教文化等养生产品。三是重视创新性。会奖旅游产品开发特别重视创新,从为整个会奖旅游活动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主题,到围绕这一主题的各种节目的巧妙设计、各项特色服务的精心安排和现场气氛的营造等,会奖旅游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都不能缺少创新性思维。如北京曾把会奖旅游团请到太庙观赏“皇帝登基表演”,为他们展示老北京胡同里的三轮车、老北京的叫卖,甚至把冷餐会开到了长城上。四是突出多样性。根据四川旅游资源特点可以为游客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如成都平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川南及攀西度假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体育旅游、自驾车旅游、地震遗址旅游、川西高原特种旅游、红色旅游、川北三国文化旅游、绵阳科技旅游等新兴产品。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6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具有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首先,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的特殊性。乡村受工业化影响较小,有着风格各异的乡土人情,民间习俗。这些是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其次,人员的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民俗民风,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参与的同时,购的满意的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然后,环境的神秘性。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旅游有着莫大的诱惑和好奇。好奇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有趣的传统文化,村里的历史等;最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乡村旅游一般都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对环境变化十分的敏感,抵抗外界的能力很低,稳定性差。

三、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当长江上游,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北界青、甘、陕三省,地域辽阔,居全国第五位。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景点众多。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新五大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有着伟人故里的红色旅游,三国文化,典型的乡村旅游,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3、旅游交通体系:航空,以成都双流机场为门户枢纽,省内合理布局的支线机场构建空中网络,作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港,开通了30条国际航线,200多条国内航线,拥有九个支线机场,并在建机场。铁路,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有成渝、宝成、成昆、达成等铁路干线,还有遂渝高速铁路。公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枢纽,有108、213、317、318、321、319六条国道在此交汇。

4、自然环境条件:四川地处亚热带,气候呈多样化,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使得四川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天气景观,这些天气景观,极具观赏价值,是四川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社会经济条件:近年来,四川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出台了许多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

(二)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与经济没有完全的统一。四川是资源大省而不是经济大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很低,资源规划开发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很低,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将旅游资源和经济的发展完全结合起来。

2、旅游软环境不完善。很多的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是干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化,缺乏管理的技能技巧。旅游市场虽有所改善,但也不尽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物价偏高,还存在一些私自抬高价格,欺瞒游客的现象,有损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1、政府重视。四川乡村旅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对此,政府的重视体现在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工作等方面,建设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2、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投资的高涨。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理念的变化等,人们有财力和时间从事旅游活动,旅游活动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旅游业提供机会。国家旅游局把地处西部腹地的四川独特的、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作为我国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一步,为四川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4、申遗成功、品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无形资产。四川成为中国的遗产大省,拥有五项世界遗产,同时成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产”城市,为四川走向世界搭上了平台,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等进行旅游投资,以大熊猫、太阳神鸟等品牌为四川提升国际形象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5、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加乡村农民的自豪感,主动积极的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和遗产;有利于提高健康、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1、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对大自然天然成分的高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不仅要求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而且要求环境与文化保持着原有风貌和特色,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如何在深度开发四川乡村旅游的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2、旅游行业对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冲击。由于四川旅游发展比较晚,起点晚,与其他的地方存在较大的差距。

3、城市化进程和产品趋于同化造成的挑战。现代生活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许多乡村原有的特色用现代的元素覆盖了,失去了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加速了当地的商业化、城镇化。其次是各个旅游景区的产品仿造严重,没有产品的特色。

四、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对于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政府、旅游局应该组织相关的专家队伍及时研究,出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纲要”,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及时有效的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序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是加强领导。二是加强行业管理。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兼顾生态、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效益。保护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从事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首先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其次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又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发展道路。第三,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基本原则。

(三)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国际化营销、推行精品化服务,构建特色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古蜀文明、农耕文化、浓郁田园风光和川西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世界级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要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一定要突出特点,深入的挖掘出本地的最亮丽和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要突出本地旅游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要通过差异来吸引游客。发展乡村经济,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属于四川省独特的旅游产品,推向外界。

(四)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

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原生态生活的“三农文化”。城里人厌倦了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

(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与经营者经营水平

首先,坚持政府指导,多元投资的开发格局。搭建旅游发展的平台,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其次,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提高整体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可以免费的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为四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旅游外汇收入;消费结构;营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境旅游开始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四川入境旅游也因着国家的对外开始开始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四川入境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四川省无论是在入境旅游人次还是入境旅游创汇方面都不能与之相比,甚至在西部地区,其入境旅游的地位仍然在云南、广西、陕西之后。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目前的入境旅游现状极不相称。本文立足于2002-2012年四川入境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对四川入境旅游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四川入境旅游发展平衡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四川入境旅游发展特点

1、不容乐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旅游创汇能力的重要指标。据四川旅游局统计,2002年-2012年四川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2亿美元、1.5亿美元、2.9亿美元,3.16亿美元、3.95亿美元、5.1亿美元、2.1亿美元、2.9亿美元、3.5亿美元、5.94亿美元、7.98亿美元,这11年来,旅游外汇收入除受2008年四川5.12地震影响外,旅游收入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这11年来,增长率为14.84%,远远低于四川省旅游总收入增长率24.05%。从对旅游总收入的贡献来看,2002-2012年其贡献率分别为4.41%、3%、4.2%、3.5%、3.2%、3.1%、1.3%、1.3%、1.3%、1.6%、1.5%,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贡献率的逐年降低的现状,表明四川入境旅游发展动力不足,旅游创汇能力逐渐减弱。从外汇收入在全国的排名来看从2001年第16位下降到2012年第19位,表明旅游竞争力逐渐减弱。

2、外国游客为主体的客源市场结构

调查得出,四川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年际呈现出一致的趋势,即大致呈现出增长趋势。从客源市场占比来看,港澳台同胞所占的比例2002年为38.43%,外国人所占的比例为61.57%,到2012年港澳台同胞所占的比例为33.45%,外国人所占的比例为66.55%,从增长速度来看,外国人旅游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91%,港澳台同胞旅游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5%。这表明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外国人,且其发展趋势发展速度快于港澳台同胞。从外国游客的区域来看,旅川的主要客源区域仍然以亚洲为主体,但欧美市场在快速发展,且以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泰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德国、法国为主。

3、入境旅游交通逐步完善

截止2012年末四川全省范围类拥有公路通车里程2740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到56.91,;拥有铁路营运351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营运里程达到0.73。2013年成都成为了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内陆第一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且拥有74条国际航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航空第四城。对于铁路难以到达的甘孜、阿坝地区,到目前都已经拥有了通航能力。逐步完善的旅游交通,为四川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基础条件。

二、四川入境发展策略

1、改善旅游消费结构

从目前四川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为主的不健康的消费结构,且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缓慢。为改善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在紧抓基本旅游消费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为景区融入参与性与观赏性兼具的旅游项目,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为“吃、住”方面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同时改变原本单一以观光的旅游模式,推出集观光、休闲、商务等多元化的旅游模式,增加在“娱”方面的消费。其次,从“购”方面下手,设计、生产出富有熊猫文化、三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巴蜀文化等特色的旅游商品,以地方民俗活动表演来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改善旅游消费结构的目的。

2、电子商务平台的充分利用

团体旅游的时代正在逐步远去,散客旅游时代已经逐渐成为了现在乃至未来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一旅游时代的到来将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紧密联系了起来。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强省,为谋求的入境旅游必须抓住这一发展趋势。首先完善省内旅游景区旅游网站,省旅游局可以景区为主做一个包含全省3a以上的专门的门户网站,网站在做好各景区的中英文文字简介基础上,还需要辅以各景区的视频宣传片,4a级景区还需要做好门票订购等支付平台,方便散客的异地订购。其次,加强景区附近酒店的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与携程、艺龙等网站的合作,寻求通过这些重要网站方便游客在旅游解决在“吃、住”方面的问题。再次,加大国际营销力度,将川内的重要的景区在央视、BBC、Cnn、凤凰卫视、纽约时报广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知名高端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川内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转变传统海外营销模式。

营销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必要手段,营销投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川入境旅游市场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但从目前四川入境旅游的现状来看,政府主导的海外营销并没有带来很大的成效。因而在海外市场拓展时可以选择走企业为主体,政府提供平台的协同营销的方式,让入境旅游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

参考文献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机遇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资助成果。课题编号:SH1307。

一、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资源分析

赣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2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赣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空间条件。此外,赣南红色旅游资源还具有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赣南古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但目前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维护不够,以旅游景点为带动的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红色旅游产业未形成区域联动,也尚未形成以红色带动绿色古色等旅游的联动机制及红色旅游产业链。

2、区位与交通分析

在区域交通上,赣南地区整体交通通达程度较高。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南是个边界城市,与粤闽湘交界,连接多省,与广州、深圳、珠海、南昌、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形成“五小时都市圈”,游客的组织和线路的编排非常便捷。赣南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织红色旅游既可以自成体系,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具备良好的合作伙伴和营销渠道,但缺乏旅游交通专线的开发等是亟待解决提高的问题。

3、政策支持分析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步伐更是为赣南红色旅游发展驻入了鲜活的力量。

4、经济环境分析

近年来,通过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古色、绿色旅游,旅游业已成为赣州市强市富民新的产业支柱。2011年,赣州市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0亿元。赣南旅游经济前景乐观,可开发的潜力依旧巨大。但处于地级市的赣南地区,自身经济尚欠发达,影响力小,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知名度低,这些都对客源市场影响很大,成为发展缺陷。

5、相关案例

(1)、川黔渝红色旅游产业案例

以模块旅游产业集群为节点,将川黔渝地区划分为川陕苏区、红色故里、红岩精神、伟大转折、长征史诗5个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各节点分别以巴中市、广安市、重庆市、遵义市、雅安市为中心城市,采取分散、独立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并在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约束下,各节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形成旅游产品系统,推出环绕成都平原为重心的西南环线红色旅游品牌,同时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合力,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2)、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案例

从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整合来看,陕西省主要立志于打造红色旅游“1312工程”:在全省打造1个红色旅游中心——延安;积极培育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红色旅游板块;全力推出12条“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培育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精品。2003年签订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旅游资源共享机制,25个川陕革命老区县(市、区)将联合举办宣传促销活动,互推旅游精品线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协作,开拓周边旅游市场,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建立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资源条件整合简析

赣南地处江西省南端,在区位上有着先天的合作发展优势,应把握好地缘条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并提高本地在全国受众心中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交通,以求达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分布,平衡到全国范围的交通覆盖面。在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培养上赣南苏区自身条件优越,资源具有多样性、可观性高,借鉴川黔渝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与周边邻省红色旅游产业的联系,协调省内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以克服其原有的替代性强和区域内部联系弱化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建立起有效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建立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构思及建议

借鉴川黔渝和川陕两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构想,并对比赣南苏区现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自身旅游建设意见以加强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产业合作战略、促进赣南地区经济长足发展。具体对策制定上分为外部延伸与内部延伸两个部分:

1、外部延伸

丰富红色旅游产业链,以红色旅游景区为主导,建立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集团、运输公司等积极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经营业务),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附属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红色旅游节庆、会展、拓展活动,以及革命文物征集、展示活动等,丰富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使红色旅游产业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2、内部延伸

赣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古文化旅游资源及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具体而言,近几年客家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为赣州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机会。赣州客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发较好外,其他有关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统一的开发思路。古文化方面,有历史悠久的宋代古城墙及梅关古驿道。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山水旅游文化也独树一帜,青山绿水,原始、天然、质朴的天性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精神需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应从多方面加强与其他资源上的融合。据此,可推出以“红客结合”“红古结合”“红乡结合”的主题板块。

四、结论

发展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是打造赣南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红色旅游产业为带动,进行区域经济产业的战略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新机遇下,需要加强赣南本地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以红色旅游为先行者,整合多方旅游资源,联动与“五小时都市群”的旅游产业,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推广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卢丽刚.《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郑维荣《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J]福建日报20]12.1.17.

[3]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9

摘要:广东省是旅游大省,是接待入境旅游重要的口岸之一。广东省每年接待的入境游客有不计其数的向西部12省区转移,这种转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和特征。运用转移态指数、亲景度、转移密度指数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入境旅游流以广州作为中转站向西部各省区转移的特征,从而为西部各省区的入境旅游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广东;转移态;亲景度;转移密度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广东旅游业已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成为广东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和新增长点。近几年来,广东省的旅游业总收入、旅游创汇、入境总人数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国内首位,已成为我国名符其实的旅游强省。特别是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成绩斐然,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2089.7万人次,占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的34.0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53.279万美元,占中国国际旅游外汇总收入的22.19%,是我国入境口岸的重要所在地之一。我国西部12省区的旅游资源的优势是资源丰度大,品位等级较高,精品生态旅游资源众多,高原风光、大漠胜景美不胜收;少数民族风情优势突出,文化古老而神秘,楼兰古城遗址,神秘的三星堆文化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www.133229.Com从广东省入境的游客对西部丰富特色的旅游资源十分向往,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和渠道向西部进发。那么广东省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省市转移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入境旅游流的方向空间演变上又存在着怎样的演化机制?笔者对此进行探讨。

一、关于入境旅游流转移的研究

旅游流,即游客在旅游空间场内的迁移现象。旅游流在狭义上是指客流,广义上包括游憩流,以及与此相关或伴生的相关流如信息流、资本流、技术流、货物流等[1]。旅游流空间场是由这种旅游流联结的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复合的网络系统。旅游流是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比[2]。目前国外有关旅游流的研究呈现研究地域尺度趋大[3],研究方法模型化、定量化[4-11],研究内容侧重于旅游流空间特性结构、等级、演化、空间效应产生、集聚、扩散、影响、旅游相关流投资、商业、贸易、信息研究脚[12-14]等三大特点。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总体规模[15-16]、旅游流空间分布[17-18]、资源禀赋[19]、竞争力[20]等几个方面。然而,目前对广东省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地区的演变进行研究,在更大的尺度上对我国入境旅游流的东—西递进演化规律、机理进行的研究还没有。

本文通过运用转移态指数、亲景度指数及转移密度指数进行分析,对以广东省作为入境口岸的旅游流向我国西部12省区的演进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以广州省为起点的海外旅游流流向变化规律是讨论海外入境旅游流东——西变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据来源、区域划分和研究方法

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设施及区位条件的改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重组更新以及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的提高,广州入境旅游流向国内各旅游目的地的转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变化。选取1998、2000、2002、2004、2006年等五个不同的时间断面研究以广州作为中转口岸的入境旅游流随外部条件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扩散演变规律。通过对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由广州省入境的旅游流向西部各省市的转移演变规律。由于行政归属的原因,重庆市1997年前归四川省管辖,因此数据的选取从1998年开始。

在省份的选择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剃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我国以陈栋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并被作为我国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地域依托。西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2004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广西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划分到了国家大开发意义上的西部地区。

为了科学地描述由广东中转的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份转移的流向、流量特征,借鉴马耀峰[20]关于游客转移态的概念,运用此方法,先从宏观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将广东入境旅游流向西部各省份的转移态ssi定义为:ssi=aij×ti(i=1,2…12),式中ssi表示广东入境旅游流向第i地转移的转移态数,aij表示广东入境旅游流向第i地转移的转移比重,ti表示某省份游客接待指数,xi代表该地接待入境游客数量,x0代表基准参照地接待游客数(本文选取接待境外游客数量最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参照数进行研究)。

某地入境旅游流接待指数ti的数学公式为:

ti=xi/x0×100(i=1,2…12)

1.亲景度分析。为了更加科学地描述由广东省中转的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份转移的流向、流量特征,借鉴马耀峰[22]关于游客转移亲景度的概念。亲景度l定义如下:旅游流流量的强度和流入区对旅游流的吸引力,反映的是游客对景区的偏爱程度。亲景度是先计算由广东省向西部某一省区转移的入境游客流量mi与广东省转移的入境游客总量m1的比,再计算西部某一省区入境总流量ci与全国入境总流量c1的比,两个横比的比值。它反映的是由流出区到流入区流量占该区总流出量的份额与流入区平均流入量的对比,可以体现流出区旅游流对流入区的难易程度、流入区的吸引力及流入的强度,所以称为亲景度,也就是两个比重的比即为亲景度,用公式表示为:

l=(mi/m1)/(ci/c1)

2.转移密度指数。入境旅游流转移密度指数可以进一步反映以广东为中转口岸的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扩散的空间分布状况。转移密度指数是指由广东向某省区转移的入境游客数量占由广东向全国其它地区转移游客总数的比重,与该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比重的比值,是衡量某省区吸引广东入境客流情况及其国际入境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参数之一。本文将旅粤入境游客转移密度指数ρ定义为:

ρsi=(ωsi/ωs0)/(αi/αc)(i=1,2…12)

式中,ρsi表示旅粤入境游客向第i省转移密度值;ωsi,ωs0分别表示旅粤入境游客向第i省和全国(除广东外)转移的游客数量;αi,αc分别为第i省和全国的面积。旅粤游客转移密度指数越大,则该流向旅游流越发育;反之,其密度值越小,则该流向的旅游流越不发育。

三、数据结果及其分析

(一)转移态结果分析

根据转移态指数计算结果,将其反映在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态指数图上可以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特性,西部各省区的入境旅游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明显的波峰和波谷的特征,并且差异较大,综合五年的转移态指数的平均值可以大体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广西、云南、陕西和四川,第二类:重庆,第三类:甘肃、新疆、贵州、西藏、内蒙古、青海和宁夏。其中广西和云南的转移态结果优势比较明显,说明旅粤向西部省区转移的入境游客对自然风光类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是比较感兴趣的。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广西历年转移态指数比较高,但其发展趋势是下降的。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的转移态指数虽然中间某些年份出现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其它七个省区的转移态指数相对较低,仅占到了旅粤入境旅游流转移总量的13.58%。

(二)亲景度结果分析

根据亲景度的大小,可将客源市场分为亲景客源市场(l≥1)和疏景客源市场(0≤l

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属于亲景客源市场的是重庆、四川、广西、云南、陕西五个省区,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强省,疏景客源市场的是西藏、甘肃、宁夏、贵州、新疆、青海、内蒙古。疏景客源市场中的西藏和甘肃亲景度接近于1,具有很好的发展态势,对于游客还是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相关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培育,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努力使之发展成为亲景客源市场。内蒙古亲景度平均指数只有0.0745,亲景度指数最高的重庆是其17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宣传促销策略,同时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转移密度指数分析

分析表明,转移密度指数排名前三的是广西、重庆、陕西,其次是云南、四川,排名第三档的依次是贵州、甘肃、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粤桂、粤渝和粤陕旅游流属于大型旅游流,粤滇旅游流属于中型旅游流,粤黔、粤甘、粤藏、粤清、粤夏、粤新、粤蒙旅游流属于小型旅游流。密度反映了游客的集中程度,密度越大的省域游客越集中,而密度越小的省域游客可选择旅游范围较大,因此地域上相对较分散。入境游客的前来能够增加该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加快国际旅游业发展速度,因此转移密度较小的省份要加大吸引游客力度;另外,由于游客的过度集中会导致旅游区的环境污染、过度拥挤、目的地居民态度的改变,从而导致入境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的下降,因此密度过大的省份也要考虑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和缓解游客的大量涌入和过度密集带来的问题。

(四)综合分析

运用转移态指数是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了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的总体态势,是绝对指标。而亲景度和转移密度指数引入是从微观方面更好的说明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的特征,是相对指标。亲景度的引入,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入境旅游流转移的特点,确定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的友好市场、机会市场和潜力市场。而转移密度指数反映旅游流的发育程度,可以对各支旅游流进行详细的评价。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较好的得出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的特征。综合以上三种分析发现,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以广州作为中转的入境旅游流向广西、云南、陕西、四川、重庆转移的优势

五个省区在三种指标分析中均具有较高值,构成了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的主体,占到了旅粤入境旅游流转移总量的86.42%。截止2007年,这五省区(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占西部所有3a级以上景区总数的60.22%,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竞争优势突出。从广东入境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的游客在地域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偏好。与西部地区各省区的旅游资源赋存有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874。大尺度的入境旅游者由于时间、经费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旅游活动中选择游览的是旅游资源赋存较多的地区,且在该目的地游览时选择该地较高级别的景区。今后五省应加强对广东入境旅游市场的促销,使其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强化其主导地位,同时也应加大其它入境口岸的促销力度,使客源输入地多元化。

(二)促进以广州作为中转的入境旅游流向贵州、西藏、甘肃转移的趋势

三个省区的转移密度和转移态指数比较低,但亲景度指数相对来说比较高0.4835、0.9932.、0.9410,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贵州距离广州比较近,具有交通上的优势。做中国旅游已经35年的小野由纪夫先生说[24]: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好的资源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商品推销出去,才是市场开拓的关键。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取得了更加迅速发展,但由于其距离、气候等原因,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旅游业的跳跃式发展。特别是最近发生的“3.14藏独事件”,会对西藏的入境旅游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诱导疏通,争取把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抓好舆论宣传、向国内外讲明此次事件的真相,增强游客进藏旅游的信心。同时,继续加强景点、景区、宾馆、饭店以及交通运输的安全工作,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促销宣传。甘肃旅游应在目的地营销及改善旅游交通等方面下功夫,有待进一步加大优质极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旅游交通的建设和促销宣传。关键的一点是要加强宣传力度,要将媒体、广告、促销等各种方式的宣传结合起来。

(三)大力提升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市场宣传的水平

广东入境旅游流向其转移的三个指标的数值,除少数年份外,其余均为零。四省区由于资源地理区位、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较为靠后,四省区在开拓旅游资源、改善旅游交通、提高旅游服务硬件及软件水平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内蒙古,三个指标在12个省区里全是最低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打造强势旅游品牌,还应在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对广东入境客源的宣传上花大力气。

五、结语

通过对1998、2000、2002、2004、2006年五个不同时间断面以广东省作为中转站向西部省区转移的入境旅游流转移的转移态、亲景度和转移密度指数的研究,得出了广东省作为入境口岸的旅游流向我国西部12省区的演进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异现象。研究结论显示:在以广州中转的入境旅游流中,广西、云南、陕西、四川、重庆五省区是主要目的地,构成了旅粤入境旅游流向西部省区转移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的空间,前提是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诱导和宣传。而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四省区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循序渐进,争取在近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总之,西部各省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渠道,扩展自己的广州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争取国际旅游业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otleyjm.thegeographyofinternationaltourism[j].associationofamericageographers,1976.

川西旅游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问题;发展策略

本课题由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电子商务和旅游业成为新世纪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并深入到旅游相关产业,旅游电子商务的产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川景区面对国内外著名景区的激烈竞争,积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本论文重点在提出适合四川景区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一、四川旅游景区概况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有230多个国家a级景区,其中著名的六大国家5a级景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绵阳北川羌城旅游区、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风景区、九寨沟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至2013年,旅游人次分别为3.52亿、4.43亿、4.92亿;旅游收入分别为2449.2亿元、3280.3亿元、3877.4亿元,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笔者认为四川旅游业发展态势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四川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

二、四川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四川六大5a级景区的官方网站和网络营销状况分析,发现四川景区在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网站功能发挥不充分,网站资源浪费,网站有空置区;欠缺有力的网络营销及网络推广;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等。

三、四川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四川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有利于深处西部地区的四川通过电子商务信息手段持续健康发展旅游业。

(一)完善景区网站

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四川旅游景区需借鉴已有成功的网站,完善网站设计。建立引领页,提升网速;网站下方设立网站点击量统计,分析游客的点击情况;充实网站内容,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杜绝网站空置区和重复内容;完善实时交流功能,如设QQ、旺旺、微博等在线服务,引入手机客户端,便于游客实时了解景区情况等。

(二)营销与推广

1、传统营销,以特色营销服务为中心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但仅停留在游客参观欣赏的层面,游客参与度低。四川景区应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强化景区个性化服务,调动游客积极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加游客的体验价值,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创造更多“回头客”,达到口碑营销的效果。

2、网络营销方式

(1)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笔者认为四川景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单独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和网络营销团队,便于景区的营销与推广。整合四川旅游产品,减少单个景区的营销费用,实现景区信息化管理,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优化搜索引擎

“得搜索引擎者得天下”,搜索引擎是游客寻找网站和进入网站的主要方式。四川景区可利用百度、搜狗或谷歌等网站推广,不断更新网站内容,参与关键字广告排名,通过网站排名靠前获取网站的较高点击率。由于谷歌和百度更新和收录快,笔者建议四川景区选择在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上优化,利用高网络广告覆盖率,吸引国内外游客。

(3)微博、微信营销

微博、微信营销成为时下新兴的营销方式。四川景区选择在新浪、腾讯、搜狐等平台上注册微博、微信账户,在官网下方链接各个微博账号,电子商务营销人员用简短内容更新景区动态,与网民互动,解答游客的问题,达到被转载、被推广的效果。

(4)微电影和视频营销

景区通过与电影故事情节巧妙结合,用视听效果与观众情感交流,激发观众旅游动机。拍摄集合四川著名景区的如《爱在四川》等微电影,对微电影作进一步的视频营销,在优酷、百度、腾讯等视频网站上微电影或景区相关视频。

(5)社区营销

在人人网、天涯社区等游客量较多的社区网站加好友,发挥论坛和旅游贴吧的宣传与交流作用。营销人员需要时常管理论坛的内容,及时对游客的不满做好公关策略,消除负面影响。

四川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社区、微博、微电影、视频营销,将有关景区的微电影或视频放在视频网站和社区网站做进一步营销推广。

(6)事件营销

策划与景区相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唤起全国媒体和游客的兴趣与关注,树立四川旅游的品牌形象,利用事件的后续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加网站的点击率,吸引潜在的国内外游客,提高游客量。

3、“4pS”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根据四川各景区的资源特色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在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经营。峨眉山的佛教、青城山的道教、北川的大爱文化等都具有独特性,可深挖掘其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四川旅游资源。

(2)价格策略。在网站上产品的价格,帮助游客做好预算,做好网上预订门票、酒店等攻略。

(3)促销策略。网站上开展秒杀、团购、打折等活动,在央视旅游电视台、旅游杂志等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有机结合,吸引境内外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4)渠道策略。根据市场细分将游客分为城市工薪阶层、学生、离退休职工和入境游客等,针对不同市场对同一景区不同旅游产品营销,满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川景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网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电子商务知识、熟练的旅游专业知识及市场营销等知识。随着互联网信息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四川景区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旅游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并掌握电子商务运作方法,运用电子商务处理旅游业务和管理景区的能力。培养既懂电子商务又懂旅游业务还懂营销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四川景区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必然选择。对此,需要四川旅游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或依托四川高校大力培养适应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通过完善景区网站,使其功能完备且操作简单,注重网络营销与推广,增加四川旅游景区的知名度,重视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推动四川旅游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未来,四川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随着时代的潮流向移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2]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http:///

[3]北川羌城旅游区官网http:///

[4]九寨沟官方网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