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08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1

   自从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Beckman提出利用微生物提高原油产量的想法,到50年代矿场试验成功,美国对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50年代末到70年代,此项技术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取得了较为显着的进步。目前,美国和俄罗斯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两大研究阵地,二者都主张将微生物代谢的产物作为驱油剂使用,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但又有所不同。美国侧重于培养筛选菌种注入油藏,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是成功的,并在两次微生物采油经济评价中,分别使石油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十九点六。俄罗斯主张利用营养物激活原油本源微生物,大量的矿场试验表明这种方式效果十分显着。相较而论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步较晚,60年代,胜利油田曾经开展过微生物采油的相关研究,但后来很可惜因种种原因没能够坚持到底而中途夭折。进入90年代后,方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无论是理论实验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总体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吕振山等学者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度时解旋,55度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72度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对多种微生物进行基因检测,并对菌种的油藏适应性、增殖地下运移能力、和增采能力进行了准确可靠的认证;微生物驱油的数学模型在雷光伦等学者的努力下也初步实现了准确化和完整化;采油微生物代谢物及其分析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包木太等学者用力甚勤,中国有望后来居上,成为微生物采油技术最为先进的主要国家之一。

   微生物采油技术标准

   菌种选择标准。菌种筛选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择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采油效果的实现。目前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培养基因工程采油菌和筛选自然采油菌两类。就国内情况来讲,早期目标是筛选出能够适应地层环境的菌种,它们可以提供适当的有机营养物,使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可以起到驱除地层中残油的作用就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菌种筛选要求亦越来越高,菌种耐温性得到较大的重视,这是因为耐温性能越好,其适用的油藏范围越广;菌种应耐矿化度,降低营养物成本。油藏环境标准。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的,不同的油层条件需要配置不同的微生物溶液,同样采用微生物技术也需要满足特定的油藏环境标准,主要包括温度、深度、压力、矿化度、渗透率等,有学者已统计出选择微生物处理的油层条件,在此列出,以备参考。

   未来研究前景

   微生物采油技术含量较高,同时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笔者建议:首先,注重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微生物采油应用技术正日臻完善,驱油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其次,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的研究亦有待深入,开发模型软件,建立系统的微生物与盐水相互作用研究体系,加强微生物在孔介质中的运动规律研究。再次,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微生物采油技术涉及到生物、石油、地质、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需要有关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发展,相互帮助,最终使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本文作者:张洪林单位:中油国际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技术美学;景观设计;审美

abstract:thesourceoftechnicalaestheticswasintroducedanditsmeaningwasexplained.therelationsbetweentechnicalaestheticsandmodernlandscpaedesignwerediscussed.theembodimentoftechnicalaestheticsinlandscpaedesignwasdiscussedintheaspectsofnewmaterial,newtechnology,newstructureandnewapparatus.itwasputforwardthatthe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echnicalaestheticsweretendingtosensibility,nativelandandzoology.

Keywords:technicalaesthetics;landscapedesign;aesthetictaste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52-03

技术是人类文明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全新的美学观念――技术美学。

1技术美学的产生及拓展

技术美学(aestheticsoftechnology)是研究美的技术表现,以及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恰当结合的科学,是应用美学的分支,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技术美学伴随着现代化生产而产生发展,可以追溯到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后在欧洲各地掀起的“新艺术运动”。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全面发展的以几何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为核心的“工业美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科学――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问题。它把美学运用于设计、商品交换领域,一方面要求充分运用先进科技作为设计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将积淀在头脑中的审美意识、艺术规律和艺术形式调动出来去创造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美学已逐渐从工业界漫入各行各业,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还包括对建筑、室内、景观、服饰、广告、招贴、包装等设计行业的渗透,突破了传统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开辟了技术表现的新领域。

2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

技术美学应用在景观设计领域,是以技术为起点,以工业材料如砖、瓦和钢筋混凝土等为要素,研究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技术构成是审美构成的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化总是要引起审美构成的变化,正如审美构成的变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技术构成的变化。任何一种景观的构成都具有技术的和审美的双重性。

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其著作《全面建筑观》中认为:“以往的历史表明,审美观念是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会陷入与摹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技术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能力。人类的实用技术重于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审美能力的发展又不是截然落后于技术能力,而是随着各种能力的发展而流动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受到新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以及当代美学、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许多新的观念技术介入进来,传统景观的服务对象及目的已经完全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景观环境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这些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景观环境设计,使当代景观设计和营造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转型和变化,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当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

3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

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来体现技术美。

3.1新材料体现技术美

使用新材料是技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材料通过它本身的表面、形状、色彩和质地,在人们的感觉中唤起某种特定的感觉和情绪,带来不可取代的表现力。达到只有现代园林才能具备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或达到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这在一些具有创新或前卫精神的设计师身上反映突出。

近来玻璃、透明塑料等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景观,使景观设计出现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如丹・皮尔逊设计的屋顶花园,透明半球形屋顶灯散落在植物中,反射出天空与周围环境的影像产生一种科幻的效果(图1);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观设计中,其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庭院很有现代感,如景观设计师大卫・史蒂文斯设计的金字塔形雕塑,将不锈钢、水和郁金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水流过金字塔的表面,与纤细的花朵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给不锈钢的硬边记高强度的反光表面赋予生机与动感;光纤也开始应用于景观照明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景观照明材料。

3.2新技术体现技术美

当代的技术观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现代主义的技术化观念,是一种多样化的技术观。相继出现的新媒介、新技术在环境设计之中的应用,为当代景观增加了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景观的全新内容,并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嗅觉、听觉、触觉等)去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如音乐喷泉、人造雾、视频技术等现代手段。它完全区别于传统得以单纯的对自然欣赏,创造了具有时代感的技术美学。

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也表现出高技派、银色派的特点,精细的节点构造和细部,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景观建筑、小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同样给景观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能力。如无土栽培技术,让植物的栽植与培育不受场地的限制,有的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制作了“移动庭院”(图2);在景观照明技术方面,已从过去最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目前光纤照明系统经常被用于水池、喷泉里,如舒沃兹(mathaSchwatz)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黑色水池池底分格条采用了光纤代替灯光效果;水景技术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

3.3新结构体现技术美

当代技术美学把自身作为表现的“目的”和主题,摒弃了从内到外的手法和以功能作为单一表现内容的艺术教条,发展了以结构形式为表现内容的美学手法。如两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艺术的法国学生设计的帐篷庭院,采用现代张拉膜结构的设计手法,用木桩和合成纤维帆布构成了一个雕塑形的超现实主义景观:一株新西兰亚麻和仙人掌类植物从起伏的红色帐篷中冒出来,一条黄色木板通道环绕庭院一周(图3)。这一设计对空间作了强有力的三维阐释,它更多地是一种体验,而非通常与庭院相关的供人们栽种花草或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摒弃了传统庭院的大部分元素。

3.4新设备体现技术美

当代水景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运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有的设计甚至把灌溉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雕塑(图4)。这类高科技打造的现代水景空间让人们耳目一新,并不是单纯的流水空间概念,而是要与整体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环境,一改过去游人只是作为单纯的观赏者的身份,第一次让游人参与到水景设施当中去,进行全新的体验,同时它又是凝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的水景。

4技术美学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向

技术美学促进了当代景观设计的审美转型,同样地,当代景观设计也引导了技术美学的发展,两者互为前提、相互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艺术理论、建筑理论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当代景观设计越来越呈现出技术主义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许多的方面看到这种倾向的发生。

4.1新技术运用的情感化审美趋向

技术的情感化趋向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早期技术主义是以技术为基础,将人的感受放到了次要的地位。但是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就越需要情感来平衡技术所带来非人性的负面影响。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技术主义设计师便开始有意识地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者的情感需要。他们一方面保持自身原有的对技术运用上的乐观和自信,继续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思维注入到他们的新作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重视城市、自然和人类的需求等情感课题,并大胆地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发展到感情领域。在机器工业时代向信息产业时代转化的过程中,当代景观技术美学需要适应技术与情感同步配合的时代要求。

4.2新技术运用的乡土化审美趋向

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反省以及对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时代的演进推动着景观技术逐渐向地域性景观的方向发展。景观设计是立足于特定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多样性的景观表现,在设计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现有高新技术并结合当地的材料技术,与地域的人力、物力资源耦合,可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景观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向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的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将高新技术合理的运用到地区和传统的景观的构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与文化的共生。

4.3新技术运用的生态化审美趋向

随着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景观设计的生态观念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技术文明极大丰富物质世界的同时,必须要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抛弃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适度的开发,以健康方式融入人类环境。因此今后的技术运用更加强调自然本身的健康状态和存在质量,发展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使之立足于地域特性的自然环境,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反对以消耗大量能源和后期投入大量维护为前提条件的景观。

5结语

当代景观设计在不断扩大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继续追求技术的艺术表现力,结合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达语汇和形式而追求新的发展,使设计创作更具有审美的意义。当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还是一种技术方面的新的哲学思想。当代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着。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中国台北:明文书局,1995.

[2]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魏广龙.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天津大学学报,2003.

[4]邢佳林.现代景观高技术发展趋势初探.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林菁.欧美现代园林发展概述.建筑师,1998.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引言:近些年,随着政府和公众在公共安全领域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多种用途使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文重点介绍其中几种应用途径,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简单分析。

一、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产生的背景

由于越来越注意人身安全和公共领域安全,许多公共领域均采取一定的安保措施,但是对于人流量或者车流量非常密集的区域,采用人力管理是非常不明智的,会过多的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基于此,国家大力投入资源和经费,新技术由此诞生,即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它自诞生以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许许多多公共领域甚至一些私人的区域,这大大减轻了了传统的人力安保工作,并且也拓展了发生事故后的侦查信息的途径,能更清楚准确的为事故提供证据,也起到一个监控和督促的作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的现状

1、目标跟踪。即通过智能视频分析中的坐标定位功能可以进行移动检测目标的跟踪监测,弥补固定摄像机监控范围狭窄,视野不可移动变化等缺点,使跟踪监测的目标能始终处于监控画面的中央,方便观测人员的检查,这项技术是智能分析技术的基础。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范围内目标移动检测。在目标跟踪的基础上,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目标的运行方向和轨迹判断其移动范围是否处于合理范围之中,这项应用中主要运用入侵检测和绊线监测。入侵检测即是在监控场景中设置特定的检测区域,对于目标的进入或者离开进行监控并及时发出信号。绊线监测是在监控范围内,设定检测线,当有目标以非合理方向或者强制穿越检测线时,发出信号通知。这项技术多用于监狱,军区,重要物资存储仓库和私人住宅中,目前技术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一定效果。

3、目标逆行检测。在监控区域内划定物体运动方向,如果范围内有目标没有按照正常运动方向运动,则标记该目标,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交通逆行违章中来检测是否有车辆逆行,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抓拍违章车辆车牌号,来为交警人员的后续处理提供依据,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很成熟,广泛应用于交通道路监控。

4、遗留物体检测。这是指在视频中划定固定的监测范围,进入该检测范围内并静止停留一段时间的物体内进行监测监控,这项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交通领域中的违章停车,也可以用于atm机异物留存检测,还可以用于机场,码头,车站等公共领域危险品遗留的监测,不过目前广泛应用在前两种情况,对于进行公共领域危险品的监测还有一段距离。

5、流量统计。指在视频中设立一个或者几个需要检测的范围,统计单位内进入或者离开该范围的目标数量,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著名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游客数量统计,也可以应用在监狱进行检查,还可以应用在交通领域中的单位时间内车流量统计,该项统计对区域范围和车流密集程度有一定要求。

三、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

3.1技术发展前景

像素更高。过去,很难实现高清视频分析,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技术提升,目前已有200万像素、500万像素的高清视频分析,在之后的技术发展中,像素会随之越来越高。

应用范围更广泛。目前,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警察系统,交通卡口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日后,会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比如人脸识别等。

技术更智能。当前的技术已由配备工控机到直接将算法写入摄像机,不但让视频分析技术前端配备设备更少,更加实现智能化,也让内部处理器性能有所提高,今后的产品研发中,这项技术会越来越智能。

运行稳定性更高。当前虽然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有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应用,但是在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有些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试用阶段,将来,在技术提升以后,监测准确度和稳定性都会提高。

3.2市场发展前景

由于目前人口多,家庭拥有车辆增多,交通拥挤是现代城市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这也是政府所关注和投资的重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作为交通领域发展进步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将会在政策资源技术等方面获取一定优势,前景不言自明。

结论:通过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范围以及前景的分析,了解到智能视频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日后在政策的支持下,该项技术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4

1.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三大基本特征。

(1)沉浸感:沉浸感可理解为浸入性,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使人“沉浸”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虚拟环境中而不分真假,让使用者感觉已经成为了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从而使用者从被动的观察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理想的虚拟环境是可以达到让使用者难分真假的程度,由于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虚拟现实系统研究与应用比较成熟的只有视觉沉浸、听觉沉浸、触觉沉浸和嗅觉沉浸。

(2)交互性:交互性主要指使用者操作虚拟物体和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信息的程度。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同传统多媒体技术差别最大的地方,强调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如植物的摇动、水系的流动、鸟虫的鸣叫等。当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抓住一个实体,其感受都与自然环境中一致或者极为相似。但交互性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就需要回馈设备等强大的硬件系统和特殊设备支持了。

(3)想象力: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十分开放的构想性。使用者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除了体验真实的自然感觉,还可以想象一些客观不存在的超越自然的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这种丰富想象空间的特点,能够使学习者增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虚拟现实的软件系统

想要实现虚拟现实必须硬件和软件相互配合,软件系统是实现VR技术的关键。

(1)Virtools:是一款功能强大,整合丰富的产品,它能将各种复杂的3D模型,2D图片及声音文字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开发具备丰富行为模块的3D虚拟环境,已经运用于多种3D产品当中。

(2)VR-platform:这款软件比较方便,可以在配置不是特别高的计算机上使用,运行流畅,但同时效果也有一定的损失,能够满足基本的3D浸入和360度视角观察。

(3)Quest3D:该款极具实用性的产品,有着良好的交互性,支持导入文件的格式非常多,音频视频都可以灵活方便的加载,Quest3D可以满足大多数编辑者的应用需求,利用它可以比较方便地创建出复杂的图形程序。

(4)eonStudio:在处理已经建模的3D模型时这款软件较为方便,可轻易在导入的模型上加入设计的动作。

(5)Converse3D:是一款比较成熟的整合软件,在兼容性方面比较突出,运用起来高效并稳定。

(6)wireFusion:这款软件在web3D中应用较多,不需要用户独立的编程,而采用简单的拖放式操作,就可以轻松地建立动态的web3D网页。

(7)Citymaker:是国内自主研发软件,很有专业的针对性,在建立虚拟建筑和虚拟城市方面有很强的应用能力,是一款面向规划与建筑行业的专用软件。当然,各种软件复杂多样,设计目的不同所以倾向性也各有不同。当前,适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有Virtools、eonStudio、wireFusion软件。但是,大多数软件使用费用较高,并且专业方向不明显,与行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使用时经常需要二次开发(如天正CaD、中望CaD)。

二、VR技术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VR技术应用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是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新形式。区别于传统教学,VR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在VR技术应用现实系统中,按照项目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教学流程完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作业。

1.项目分析阶段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虚拟项目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无法亲临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可以采用VR技术进行场地分析、环境评判,并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到虚拟项目的场地内部,全面了解项目的周边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交通状况、人流分布、水系分布、土壤条件、植物资源、历史文化等现状特征。

2.方案设计阶段

在方案设计阶段,学生需要将一些景观节点定位定量地表达出来,包括植物配置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局部效果图。采用VR技术使学生能够进入虚拟的场地空间中,直接摆放、移动、组合各种园林植物,反复调整植物种类、位置、数量,综合对比不同植物组合的景观效果和空间形态,较大程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植物空间与环境无法进行综合感知的缺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该阶段,可采用VR技术对植物种植模式和植物空间组合进行高度仿真,模拟植物的栽植位置、植株大小及材料种类,最终完成植物种植总平面、体现高程和剖面的竖向组合图、植物与各种景观要素搭配立面图等,其间反复调整植株数量和树木株行距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形态。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中应用的难点

1.程序设计难点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本科生的重点学习内容。随着季节的变化,四季中同一地点植物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景观效果,所以如何编写基于VR技术的程序,体现出植物景观的时效性,也就成为VR技术应用的难点。

(1)将植物群落四季交替的数据信息输入VRmL的场景数据库中,当学生需要观察不同季节植物景观特征时,实时改变场景信息即可。但数据的获取较难,可以在教学中利用onyxComputing公司的treeprofessional,这款插件有一定的树木参数库可以利用。

(2)动画技术比较成熟,四季的情景很容易模拟,但运用在VR技术时缺点极为明显。动画每帧的顺序都是固定的,编辑好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VR技术实时调整的交互性,同时动画无法提供操作人自然的物理互动,所以浸入性也大打折扣。

2.硬件支持难点

各种植物三维模型是由许多面组成的,达到理想的虚拟效果需要计算机有很强的运算能力。一株枝叶丰富的景观树模型大概需要几千个面,如果仿真一个很大的植物种植场景,可能产生上千万,上亿的面,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3.教学推广难点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而目前一些高校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教师较少,严重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步伐。

四、讨论与建议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5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明代景泰年间工艺日趋成熟,器身以蓝色为主,后人俗称景泰蓝。景泰蓝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得以继续发展,是景泰蓝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朝末之后至建国之前,景泰蓝行业难以为继。建国以后,更多的人关注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在郭沫若先生的倡议下,由梁思成、林徽因等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景泰蓝抢救小组,深入作坊,了解景泰蓝发展状况,参与设计,进行抢救性保护。在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景泰蓝处于恢复时期,其产品造型图案基本承袭了传统的风格,创新作品比较少。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景泰蓝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的景泰蓝几乎全部出口。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景泰蓝的主要市场已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市场变化导致景泰蓝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处于发展低谷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相对单一的景泰蓝品种,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因此要不断赋予景泰蓝新的时代内容,消极地继承传统只能会被历史所淘汰。1992年,景泰蓝业者开发出了华夏、欧美、伊斯兰三大文化系列工艺品,给传统景泰蓝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2002年9月,北京市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对景泰蓝的发展、繁荣与振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珍品辈出。

北京市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1月,是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部级非遗名录。2011年11月,北京市珐琅厂被文化部评定为部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2年6月,建立了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集景泰蓝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工艺展示、精品收藏、参观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景泰蓝研发、生产、销售、展览、展示基地。

多项措施促技艺传承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近年来,为解决景泰蓝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传承单位北京市珐琅厂确立了以传承人为轴心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师工作室作为培养、吸引人才的平台,以名师带高徒的方式对景泰蓝制作技艺进行传承。目前北京市珐琅厂建有四个部级大师工作室,每位大师门下拥有四至五名高级技师,他们各带两至四名年轻艺徒,形成了宝塔形人才构架,为景泰蓝行业培养后继人才,使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有序,有效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珐琅厂历时两年,复制了60余种宫廷御用景泰蓝,在复制过程中克服了工艺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难题,深入挖掘领会各时期传统装饰的特点风格,恢复和掌握传统技艺与技法。

拓宽景泰蓝工艺应用领域,使传统技艺走进民众生活。历史上的景泰蓝制品是以陈设、装饰和把玩的形式出现,而如今又有了许多新探索,逐步把景泰蓝技术拓展到室内外的建筑装饰工程、城市景观工程、高档产品的包装、生活实用品等,如“花开富贵”、“生命的旋律”等景泰蓝室外喷水池。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现状;前景

物联网是一种应用于多种技术领域的新技术,通信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位: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epC技术以及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成的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基于万物互联趋势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智能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物联网技术拥有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互联网+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之后兴起的第三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于1999年提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物流网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巨大的商业价值,我国将物联网技术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并且加大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了物联网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二是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课程,例如我院就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物联网实训室,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等能力;三是物联网技术不断创新。nB-iot技术重大突破,技术标准快速确立,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物联网技术此前无法进行长距离、大规模广泛部署的技术空白,提高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

2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发展瓶颈

物联网技术在通信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约为60亿个,根据这一速度,在2025年前,物联网连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70亿个,因此发展物联网技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为:一是传感控制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实现价值的关键部件,传感器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且将采集的信息传递给终端处理系统。二是中间件技术。中间件主要承担的是为底层与上层之间的数据传递提供互动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因此该技术的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三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云计算,因此在智能技术时代背景下,云计算实现了数据的空间转移,提高了智能家居的模式发展。当然,物联网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价值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物联网技术的标准规范有待统一。标准统一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各国对物联网标准体系的规定还不统一,这影响到物联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2015年国际标准组织(iSo/ieC)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物联网标准化(wG10)大会,新成立的wG10物联网标准工作组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30141),并由中国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这标志着我国继续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其次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有待解决。物联网技术应用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保护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以智能停车场为例,虽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自动控制,但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仿制门禁卡的现象也影响用户的信息安全,因此如何解决安全问题一直是物联网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物联网技术的终端设备性能、价格等也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3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通过实践观察,在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家居行业、交通行业、工业生产以及通信行业等等。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应用将朝以下几个领域发展:3.1通信行业目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开发与发展,尤其是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技术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通信网络技术。LoRawan的技术是物联网领域最受关注的技术,实现了长期间的运作,并且具有低功耗、远距离传输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物联网技术数据传输的速度,进而满足了公共资源数据传递的需要。3.2智慧城市建设当物联网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日益成熟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便得到了有效解决。基于物联网蓬勃兴起的业务与应用逐渐成为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并且物联网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使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治理精准高效,使城市更加智慧,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然物联网技术还应用到智能家居建设中,将实现家居的智能控制。3.3智能工业制造石油天然气与工厂环境工业领域是目前物联网项目最多的应用领域。物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和优化重资产的能力,使得很多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得到了技术与效益方面的支持。尤其近年来,国内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在智能化电子产品不断涌现、物联网智能终端与整机产品制造市场稳定发展的带动下,传感器产品国产化需求不断加大,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静.低速率物联网蜂窝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6.7.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7

一、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ology,简称VR),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并涉及多个学科的高新技术,它汇集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涉及到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与地理、生物、气象学、美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科等相关。该技术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领域,为智能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界面工具,为各类工程的大规模数据可视化提供了新的描述方法。

虚拟现实的概念可以阐述为:“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简而言之,虚拟现实即利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环境。这种所谓真实环境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理想中的环境,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它客观限制,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应用于非常多的领域:如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化城市仿真、社区规划、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数字化自然景点漫游、军事模拟及训练、汽车驾驶、飞行训练、医学模拟解剖、三维游戏娱乐、三维电影制作等。从教育发展变革的过程看,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都曾引起教育的飞跃。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以逼真虚拟环境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观念变化,也一定会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演示教学内容方面通过亲临其境的、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展现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等,形成知识点。

1.全景漫游360度游览风景名胜

目前很多地理教师在介绍旅游景点、城市风貌时,多采用将各类旅游资源图片配上音乐和解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由于图片受拍摄角度限制,毫无立体感,并不能完整反映各自特色。随着全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大量全景图片被摄影爱好者在网络上,例如,中国全景摄影网提供了大量中国旅游风光三维全景虚拟游览图片,涵盖了国内主要的风景名胜、城市地标。虽然全景漫游的照片仍是平面的,但是通过软件处理之后得到的360度实景,却能给人以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觉,犹如身在其中。

2.虚拟三维交互漫游真实再现世界遗产

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纷纷开展虚拟博物馆、数字化景区等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的虚拟博物馆主要有虚拟故宫、数字敦煌、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等;数字化景区有黄山、九寨沟、峨嵋山等。例如,虚拟紫禁城除在互联网上再现三维的故宫建筑、文物及人物外,还可与同时逛虚拟紫禁城的游客网上聊天交流;与在线的志愿者、工作人员交流;下围棋、斗蟋蟀、射箭、观看皇帝御膳及宫廷绘画等活动。

3.虚拟实验室彻底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学生都可以进入这些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虚拟技术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例如,一些从时间上看长到数亿年的地壳海陆演化,短到转瞬即逝的地震波的传递,这些过程都无法直接观察。在虚拟地理实验室里,将虚拟现实、重力感应、体感技术等结合,可以完成地震波传播、火山喷发、海啸等实验,使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VR技术还可以对春夏秋冬的四时季相和日出、日落的时段更替以及云、雾、雨、雪等天象时令进行模拟。

地理教学中能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内容举不胜举,如可通过虚拟漫游鸟瞰整个城市,学习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温室效应的探索学习,从而分析城市建设与周边绿地、水体对城市小气候的相互影响。只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操作,VR技术就能够对任意地理元素进行编辑以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三、虚拟现实技术推动地理教学的信息化建设

地理学科具有信息的多感官、多维性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地理时空分布,对于其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需要借助大量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虚拟现实教学比其它学科拥有更大的优势。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养护技术

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在施工管理及养护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鉴于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较为复杂,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内容繁多,管理人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提高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为核心目标,做好相应的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在计划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园林工程效益价值的最大化。与常规工程项目相比,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更多的是要关注绿色植物的生长情况;管理人员应在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后期养护管理,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开展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施工管理以及养护管理);管理人员还要确保将施工管理贯穿于每个施工细节中,以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的品质和效益。

1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的重要价值与内涵

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能够利用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从而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工业化城市的污染日益加剧,大力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方式。打造集生态、美观于一体的城市景观,能够切实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当然,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外,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商业区及住宅混合建造,交通工具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加强生态风景园林建设,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还能够美化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建设企业想要获得理想的自然景观开发效果和改造效果,需要全面掌握区域环境特点和区域文化特点,确保自然景观与区域环境、区域文化和谐统一,提高园林绿化的审美价值。在实际建设阶段,管理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有秩序地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以更好地展现自然景观的艺术效果,为人们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

2现代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特点

2.1特殊性

与常规的工程项目相比,风景园林施工的对象主要是花草树木,它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保证不同色彩植物以及不同类型植物搭配的合理性,利用植物特性来提高除尘降温效果,利用植物造型来呈现美观的园林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2.2艺术性

风景园林工程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工作,工程设计以及实施效果,对整个园林工程的应用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植物特,设计人员必须以工程的实际使用功能需求为目标,灵活应用美学知识和园林工程相关知识,提高整个工程的艺术效果。

2.3附属性

风景园林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常以附属配套设施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为城市增添景观效果。

2.4长期性

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管理人员不能只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还要特别重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由于风景园林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管理人员应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施工与养护,保证植物的存活率,真正发挥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

3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有效方法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综合分析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情况,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极为关键。由于实际施工涉及的方面较多,施工工序错综复杂,将施工管理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安全质量问题是施工管理的焦点,如果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或管理人员忽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就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给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信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加强施工人员监管,做好突发问题的防范工作,为实现风景园林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3.2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管理机制

管理人员应建立环境保护机制。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实质目标是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对周边自然环境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注重维护园林环境的整体性,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园林工程的建设阶段,施工人员需使用不同类型的原材料;在原材料采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做好对采集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要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另外,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初期,管理人员应将环境治理作为管理核心,按照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提升绿化指标,在达到改善绿化环境的目的的同时,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

3.3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管理人员是开展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工作的主导者和执行者,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效果,其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层面,还体现在工作责任感、业务水平等层面。因此,管理负责人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施工人员应不断扩充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质量责任意识,熟练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方法,从而高效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另外,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应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充分认识网络技术的重要性,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科学地调整和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不断提高技术方案的科学性,以顺利实现各项计划目标。

3.4现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1)土壤预处理控制。在风景园林施工正式实施前,管理人员先要完成土壤预处理工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需求,调节土壤pH值,适当增加土壤养分,确保土壤条件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坡面设计工作,合理调整地面的平整度和倾斜度,如果存在土壤水分过多的问题,就必须做好排水工作,使土壤的含水量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存活率,才能节约成本。(2)苗木质量控制。植物是风景园林工程的基本构成单位,如何保证植物存活率是施工中的重点问题。管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苗木质量控制,使植物处于健康的生长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风景园林建设效果。施工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掌握不同苗木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在苗木采购前期全面分析苗木的生长特点,尽量选择与施工区域土壤环境相符的苗木,以防止植物大面积死亡。

4优化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有效对策

4.1加强施工前期质量控制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效果,因此,在施工前期,管理人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质量控制:首先,管理人员应仔细研究与风景园林施工相关的资料,听取更多的建议与意见,及时优化和弥补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顺利开展各项施工活动,同时务必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使所有施工人员正确理解设计内涵,掌握施工重难点,避免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其次,管理人员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各施工工序,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再次,管理人员应全面勘察施工区域的地质环境、水文条件,综合分析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仔细检查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确保所有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都达到施工标准;最后,管理人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资源,有效管控施工质量。

4.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监管

风景园林施工阶段存在许多动态因素,甚至一些因素是不可预测或控制的,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人员应与现场施工人员加强沟通,保证各项施工工作顺利开展;②管理人员必须按照规范流程开展质量监管工作,实时关注施工进度,确保实际情况与施工技术标准相符;③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由专业人士来负责施工全过程的监管,保证施工有序开展;④管理人员应积极落实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进一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⑤管理人员应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避免降低植物的存活率;⑥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土壤改良工作,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做好土壤肥力调节工作与土壤养护工作,保证土壤水分、养分等条件符合植物的生长需求。

5有计划地开展风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植物的存活率和风景园林的美观性,以及整个园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在养护管理阶段,管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植物的生长状态,有计划地进行浇水、施肥、除虫等养护工作,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计划地开展风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另一方面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5.1积极完善园林灌溉、施肥技术

水资源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资源,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管理人员需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规划灌溉时间。例如:早春时节,万物复苏,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只有保证土壤水分充足,才能促进植物萌芽和生长;而夏季温度较高,管理人员通常应将灌溉时间安排在清晨,以保持土壤水分不流失,增强植物的水分吸收能力。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土壤条件,管理人员想要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就必须及时检查植物的生长状况,根据植物的生长态势,给予适量的水分,同时还要保证灌溉的及时性。

5.2定期开展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是影响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在养护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任何一种病虫害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消除病虫害。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加强病虫害区域全面检测,适当增加检查频率,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必要情况下采取提前预防的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5.3做好园林植物的修剪工作

园林植物的外观造型的修剪,不仅是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的美观性,还是为了促进植物吸收营养,使植物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养护管理人员在修剪植物时,要注意观察植物枝干、枝丫的生长朝向,及时剔除影响植物吸收营养的枝丫,提高树木的透光率,改变植物的生长方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养护管理人员应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合理修剪植物的外观,充分发挥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作用。

5.4加强植物防寒防暑技术应用

在风景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实施阶段,管理人员应做好植物的防寒工作和防暑工,许多植物不是在春季栽种的,对这类植物进行防寒防暑保护,有利于提高植物存的活率,使植物始终处于健康的生长状态。目前,常用的防寒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木的抗寒性;②早秋时节,停止施肥;③灌冻水处理;④对树木进行早春灌溉和早春施肥。防暑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上,养护人员应掌握植物防暑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及植物的季节性需求,以此来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管理以及养护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效果和应用价值。随着审美标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各方面要求不断增加。严格把控施工管理,做好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绿化效果,充分凸显绿化工程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这样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观的、舒适的景观环境,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及空气质量,提高了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在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同时,实现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为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振敏.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种子科技,2020,38(15):111+113.

[2]马建坚.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砖瓦,2020(11):94-95.

[3]刘明玲.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与管理研究[J].花卉,2020(8):51-52.

[4]田旭茹.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及养护措施的探讨[J].精品,2020(9):221.

[5]刘海波,孙莹.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及绿化养护技术要点分析[J].风景名胜,2020(1):212.

[6]潘芳.风景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与管理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6):176+178.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三维动画;实景;结合

传统的动画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创就了三维动画。1977年《星球大战》炫目的效果和奇异的空间展现,让三维动画技术首次亮相。随着电脑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走上了迅猛的发展道路,同时三维动画与实景的结合技术也快速发展起来,它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在一起,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1946年,迪士尼的《南方之歌SongoftheSouth》就开始尝试着把动画与真人结合。而1971年出品的《奇妙飞床》用独特的光影技术成功将真人与动画角色融合在一起,从此之后掀起了动画与实景结合的影片热潮。随后动画与实景结合的影片接踵而至,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空中大灌篮》和《华纳巨星总动员》等等。

一、国内外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技术的发展历程

立体空间中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比较与平面空间中二维动画与实景结合显得更加困难复杂。1991年上映的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成功塑造了首个全三维人物角色,并将三维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标志着动画与实景结合技术上的一大突破。之后,这种类型的电影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越来越多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的影片浮出水面。比如《精灵鼠小弟》(1999年出品)、《蓝精灵》(2010年出品)、《变形金刚》)(2007年出品)、《侏罗纪公园》《阿凡达》(2009年出品)和《指环王》等等。其中特别是《阿凡达》创下了全球票房的奇迹,更带来了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三维动画与实景相结合技术的再次创新。《阿凡达》影片中的美景源自张家界,电影中的纳威族人和各种怪兽都是电脑虚拟的。片中所用的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技术,不仅表现在人物动作上,更为突出的是面部表情上,在技术上使用表情捕捉技术,让演员可以不动声色的利用三维角色表达出全部感情信息,让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技术完美的走进现实生活。《奇幻森林》是迪士尼影片公司2016年出品的一部动画大片,整个影片都是在影棚里拍摄而成,气势磅礴的森林,各种动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是由三维动画制作而成,里面唯一真实存在的是小男孩毛克利。动画与实景结合的作品在国内的发展还是要滞后欧美,不过也不乏好的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出品曾入选文化部“国家动漫精品工程”的《功夫兔与菜包狗》、广州美术学院2010毕业作品《小胖妞》、优酷及北京互象动画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系列都市情感剧《泡芙小姐》以及《花儿与少年》片头等等,这些都是二维动画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作品。而三维与实景结合的作品,有《老夫子2001》(2001年出品)、《长江7号》(2008年出品)、《长城》(2016年出品》,再例如今年火爆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有很多三维制作的场景和角色(狐狸、龙、鸟等等),还有一些是CG动画爱好者自己做的小短片,比如优酷达人“神奇的老皮”的创意短片,完美动力宣传片《实拍炮灰兔》等等。《长江七号》是我国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技术发展的见证,整个片子中有三分之二运用了CG技术。刚上映时,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特别是片中的“七仔”,它是一个电脑虚拟的小狗,“高兴,生气,伤心,看到美女,家里着火,中了,全家死光,考试一百分……”每一个动作都逼真至极。但如果严格来讲,“七仔”这个虚拟人物,在与实景结合上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完美,特别是真人和“七仔”互动的时候,总让人感觉到不真实。这部片子可以说在技术上相当出色,但还不能与欧美相类似的片子相提并论。国内三维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的片子还是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差距,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三维动画与实景结合影片的制作成本高,耗时长的原因,导致这类影片凤毛麟角。但是我国还是有很多CG爱好者在坚持探索和研究,随着我国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与国际相接轨程度的提高,相信这类影视作品会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会越来越精良,电影《长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舞台美术设计;融合发展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使用也素质不断扩大的深入。特别在现在的舞台美术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这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科技与生活发展的融合,二者的结合拓展了舞台艺术生存的空间。[1]从最早的简易式舞台到镜框式舞台,从人工幕布到运用数字影像制作背景,甚至从过去传统舞台到现在虚实统一的舞台空间,从传统演员全程表演到虚拟演员加入到舞台演绎。这一切都表现出科学技术带给舞台艺术的巨大变化。目前,舞台设计中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已是主流,特别是舞台演出表演,比如晚会、演唱会等这些大型舞台表中,科技的运用比以往传统的舞台设计更加省时省力,而且视觉效果也更加让人赏心悦目和身临其境,观众往往就会觉得视觉效果更好,让人更加回味无穷。

一、融合发展的趋势

众所周知,传统的舞台是“镜框式”的,舞台的大小限制着表演的规模,舞台的设计给表演带来很大的限制。观众在长期以往这样的表演中出现审美疲劳而失去对舞台表演热爱。[2]自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艺术从开始介入到舞台艺术领域允迹通过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探索,成功实现了数字媒体与舞台设计艺术的融合。当自数字媒体技术出现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时候,独特的舞台表现艺术手法与视觉语言,形成新的舞台艺术吸引力,带来不一样的舞台表演。目前我国在舞美设计上使用最多的技术是新媒体影像,通过三维立体的数字影像配合LeD显示屏呈现精美的舞台背景,建筑投影技术也在尝试并运用到实际中,但仅为少数,与此同时,全息投影技术也在初级阶段。例如,在我国2008年的奥运会的闭幕式中,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前提下,将人与景的融为一体,呈现出气势磅礴的表演,是一场人文与科技的饕盛宴。继而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中,科学技术在此得以大显身手,让更多人知道,科技已成为现展的主流,甚至已经在艺术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由孟京辉执导的《柔软》及田泥、鑫导演执导《电影之歌》于2010年底在保利大剧院上演,二者分别使用了实拍和影像结合和3D技术,打造出一场真实与虚拟结合和身临其境的3D大片。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充满艺术。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丰富舞台表演,促进舞美设计的发展和创新已然是现在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

二、数字媒体技术与舞美设计的融合运用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舞美设计中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变得愈加普遍,综艺舞台、戏剧舞台、晚会舞台等不同类型的舞台表演都使用到该技术,旨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舞台,加强舞台效果,为节目表演制造更好的表演氛围。

(一)LeD的使用实现舞台背景更换快捷且内容丰富多彩的愿景。其是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背景,在通过计算机播放到LeD上,背景的形态可随舞台表演的需要进行变动,出现动态背景,甚至背景内容可以添加更多的元素,出现我们难以描绘的我国的壮丽河山之境,或者是变化多样的都市变化等。这些背景使得舞台效果更加逼真,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新鲜的舞台演出氛围,给观众带来新的审美期待和审美联想。此外,它还具有部分灯光系统的特点,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光源特点,表现出多样化的舞台灯光效果,为舞美设计的丰富性增添新的理念。[3]

(二)3D使舞台设计呈现立体感。现在的3D技术不断被使用在各种会、大型活动的开幕式以及大型晚会中。其主要是模仿现实的情景和物体,让舞台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空间或情景。例如表演中漫天飞舞的花瓣、飘动的白云等,使这些常见的事物在舞台设计中呈现立体化状态,配合表演。就此,舞台美术设计借助3D技术手段将舞台打造成一个属于舞台表演的三维立体空间,将之与表演主体融合在一起,呈现多维度、逼真度更高的舞台表演。此外,不仅还可以渲染氛围,还增加了舞美设计的发展空间,使舞台的层次感和感官体验感加强。

(三)全息影像技术的研究和采用方面,国外比我国领先。日本的《初音未来》的演唱会就是利用此技术,使得动漫中的人物得以实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愿望。而我国在2009年十一运闭幕式上,第一次使用该技术将“三滴水”的开场秀展现出在空中往下掉落的舞台效果。以及2016年的湖南卫视的小年夜舞台上,也出现了全息影像技术带来的洛天依(Yamaha公司打造一款虚拟形象)在舞台表演。此技术不仅可以生成类似于我们人体的立体幻像,该虚拟人物还可以与台上表演者进行互动,由此不仅丰富舞台表演的完整性,增加了舞台美术设计创新概念,扩宽了设计思维空间。

(四)巨幅墙壁投影也叫建筑投影。分为建筑内巨幅墙面投影和建筑外巨幅墙面投影两种,目前国外的巨幅墙面投影以建筑外巨幅墙面投影应用较多。[4]其主要是作为建筑物的投影,但因为建筑物是较大的物体,投影难度较大,因此,该技术主要作用于室内外的大型活动。例如在2016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他们采用该技术,将英国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象呈现在全世界面前,展开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英国文化图。我国在这方面技术的采用,目前就上海外滩的灯光秀可以视为先导者。此项技术若是使用在舞美设计中,必定是一种浩大的立体感,就像是生活在舞台上重现的感觉。

结语

综上,在现在的舞台美术设计中,科技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数字媒体技术在其被研究发现之后,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舞台美术设计中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使一些特别的设计艺术在科技的帮助得以实现,以此增加了舞台美术设计的多元化和现代化,为更多的艺术设计带来更广泛的思想空间和提高实现的可能性。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使舞美艺术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也为数字媒体技术更好的为生活服务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秦磊.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视觉化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左雪梅.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