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管理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27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1

关键词公安院校毕业中队操行分管理细则

中图分类号:D691.6;G647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未来的公安工作,全国各公安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着警务化管理,公安部也对此提出了要求。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其中显得尤为突出的,则是毕业中队的操行分管理问题。本文试图从各地公安院校存在的不同程度上操行分管理的问题出发,以江西警察学院毕业中队的管理模式为例,初探公安院校毕业中队操行分管理细则。

1目前公安院校毕业中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公安院校的本科毕业中队,在执行警务化管理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着毕业中队的警务化管理的执行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1)毕业中队学警对警务化管理执行力度以及认可程度有所下降。步入大四,许多即将毕业的学警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警务化管理之后,其执行力度与认可程度相比大一刚入校时明显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例如早操积极性与集合速度等各个方面,早操积极性不高,集合时不够雷厉风行。而在纪律的遵守方面,各毕业中队的违纪次数也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毕业中队的学生对警务化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

(2)毕业中队学警对操行分不够重视。操行分制度融合在警务化管理当中,作为检验警务化管理成果的重要途径,在执行的第四个年头,毕业中队的一些同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同学对操行分持着可有可无可好可坏的态度,对待警务化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执行力,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队里的其他同学。

(3)对待违纪存在侥幸心理。对待自己的违纪行为存在侥幸心理,也是毕业中队常见的问题之一。从大一的时候对警务化管理流程不熟悉,不了解,到大四一些同学熟悉流程,也摸清管理中的漏洞、管理不足的地方,对自己的违纪行为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的违纪行为没人知道,不会记录在案,不会有什么后果,导致这些同学多次违纪,违纪后不知悔改,也影响着下一届的同学。

(4)有的学校针对毕业中队的管理细则不够细致。

(5)中队学生干部对管理细则的落实力度不够。

(6)中队指导员对管理细则的执行力度不够。

2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细则

针对毕业中队操行分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校结合各系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毕业中队学生发展的操行分管理细则,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毕业中队的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细则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和做法总结如下:

(1)针对毕业中队的学生对操行分不够重视等情况,单独规定毕业中队学生操行分为100分,学生的各项违纪均在这100分中扣除,并将扣分明细记录到学生档案中。

(2)定期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为期一周的军事化训练,以提高学警的执行力度以及对管理细t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3)对毕业中队组织召开纪律作风强化大会,在加强毕业中队同学对警务化管理认可程度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增强外部压力,提升对自身的要求,打消一些同学的对待违纪行为存在的侥幸心理。

(4)在毕业中队除了实行百分制操行分以外,坚持实施操行分“日公示,周通报”制度,并要求将毕业中队每日的警务化管理情况发给各指导员,在每周结束之后做成通报在系部公示。在提高指导员对中队关注程度的同时,也在督促毕业中队各班干把工作抓实抓牢。

(5)发挥毕业中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在系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毕业中队党员的作用,让各中队党员在中队督促、呼吁、重视、落实,并切实参与到系部管理工作中来,为系部管理增添优质力量的同时,也让毕业中队的整体思想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6)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监督制约机制――(院)督查队、(系)执委会、(中队)纪检委员。从院里、系部、中队三级对毕业中队进行日常警务化管理,分级参与毕业中队的警务化管理。

(7)将各中队违纪的情况进行年终汇总,纳入中队、系部和大队的年终考核。在每个学期考评以及年终考核中,中队以及大队的操行分将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3贯彻管理细则所取得的成效

我校的毕业中队管理细则在每年的实施过程中,都注重效果,注重总结提高,在逐年完善细则的同时,也取得良好反响和效果。主要表现在:

学生从思想上提高了对操行分管理细则的认识,心中时刻绷紧着警务化管理这根弦,对待操行分也更加严肃认真:指导员对于自己中队的情况了解更加细致,对于本中队的管理更加重视,对操行分管理细则的执行力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违纪次数和被通报批评人数明显减少了;院里、系部和中队三级的监督制约机制也有效的遏制了毕业中队违纪情况的发生,将违纪情况扼杀在了萌芽阶段。

我校在认真贯彻操行分管理细则,警务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毕业中队的学风也更加浓厚。操行分管理细则每一天每一年都走在完善的路上,在追求更加卓越的同时,全国各公安院校也都在努力着,我们需要相互之间多交流,多探讨,在共同提高的同时,努力为全国各公安组织系统输入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莉.浅谈公安院校学生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4(36).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2

一、企业重视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企业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要路径,在次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对管理工作做到合理的定位,而且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规范化与量化特征,而从精细化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企业所开展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做到责任的细化、定位的精准化、分工的合理化以及考核的量化,这些内容正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求体现出了极高的契合性,因此,重视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实现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原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不断向着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实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各项规管理制度,明细责任划分,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有责可究的标准化岗位实施准则。将精细化理念逐渐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去,促进企业各个岗位执行标准的完善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随意性、盲目性事件的发生。

2.促进企业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大局观,能够以企业整体发展大局为重,通过企业管理学系统工作计划的制定,严把企业工作质量关,力求每一道工序都能够符合相应的管理标准。与此同时,精细化管理促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生产安全质量以及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对生产过程中与生产活动相关的环境、方法、材料、机器以及人员等各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并研究管控过程,减少其中的冗余项目,避免浪费的产生,促进生产流程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从而起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精细化管理的几种陷阱分析

细化管理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思维模式的转变。如此同时,要实现推进企业管理精细化,首先应学会辨识、分析并规避精细化管理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精细化管理陷阱,做到一切皆可操作、可实现、可控制。

数字陷阱:毋庸置疑,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生产的科学化有着较为严谨的要求,要求企业能够将各种调查数据作为自身各项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但这并非意味着数字是企业计划制定唯一的标准,企业既要重视数据又不能一味的沉迷于数据,如若不然只会使企业陷入数字假象之中,从而对企业决策的制定形成严重的误导,导致失误的产生。出于现实问题的考虑,企业的管理者不可能细致到对每一项工作过程都进行细致的观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借助一系列科学的假设来对问题进行预想,包括数字本身及其背后的环境因素、管理情景、运作模式的假设。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决策往往需要面对一大堆各种类型的数字,如企业年度报表、日销售业绩、产业增值、市场占有率等等,受数字收集工作者工作质量的影响,除一些高质量的有效数字外,其中也存在一些与实情不符的、欠缺科学性的问题数字,而面对这些数字如何取舍、并判断其真实性,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是可谓是一项管理的艺术。真正要掌握这门艺术与科学却是难上加难,企业管理实践中很多时候需要依靠经验决策,而经验决策显然是与“精细化”初衷背道而驰的。

效率陷阱:精细化管理必然要求管理程序与流程的精细化。为了追求精细化,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些可以跳跃的步骤就变成不可缺省。有时候这是好事,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精细化管理在实现管理过程精细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效率损失”,在管理流程不断精细、完美的同时,效率降低的极端现象也极可能相伴而行。因此,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在于精细化“度”的把握,在于决策者的经验与知识,这又是偏离精细化的一个问题点。

三、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1.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深入化发展和实施,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要想优化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就必须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提升自身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由于深受传统粗放式管理理念的影响,在管理形式上难免也存在严重的粗放式管理倾向,如大而化之、以包代管等。还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当前企业的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再开展精细化管理是多余的做法,会造成企业成本浪费。为此,转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在认识上避免误区的产生;其次,企业管理者应转变工作作风习惯,改变以往只停留在办公室看报告、数据的工作做法,应真正的走入工作现场当中去,通过细致的观察、现场督导来对工作中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管,形成细致、耐心、周密的工作习惯。最后,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强化自身的学习,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开拓视野,树立管理的信心。既要用精细化管理理念、知识来武装自己,又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技能,以此才能有效保障管理者工作实效性、科学性的提升,使管理者在工作中对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逐步渗透,促进企业管理预期目标的实现。

2.树立良好的办事准则,完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企业管理制度对其在企业中的生产、工作活动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是员工在企业中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对于企业而言,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更是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统一化、有序化正常运作的基础保障性措施。为此,深入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在企业上下树立起良好的办事准则,完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首先,组织专业人员在对各项工作实际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细致化的规章制度,并选取工作代表参与到制度的建设当中来,保证制度出台、制定的透明化;其次,在调试运行期,对规章制度进行试运行,对其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反复的推敲,以保证制度的科学化,避免漏洞的产生,提升制度的可操作性;最后,将对员工工作活动当中行为的规范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培训、宣传等方式,逐渐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规范化的工作意识,使其养成重规守则的良好工作习惯。也只有如此,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中才能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扩大化影响,最终通过精细化管理作用的发挥,提升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化建设。

3.提升工作质量,完善企业考核的精细化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3

2012年以来,我部门按照**关于合同审查和管理工作的整体要求和工作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合同审查、管理、监督工作,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促进了企业成本效益年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适应合同审查、管理、监督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性质,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6月份以来,我公司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合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规范合同审查工作人员行为,明确合同审查工作程序,依法履行合同审查工作职责,提升了合同管理战线的整体素质,为维护企业的正常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奠定了基矗

(二)细化合同管理,保证了成本效益年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

按照《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公司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积极协助合同签订单位依法签订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起草与签订,严格审查合同,所有合同条款、签订手续和形式均由本部门管理,各类合同签订时均经过审查,程序合法,杜绝了不完善和不合法的合同的出现,依法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协助合同承办人员处理合同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会同合同承办人员办理有关合同文书,建立合同档案,有效制止了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行为,并依法监督合同承办人员的工作职责履行情况,依法执行合同审查制度,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看,今年我公司合同管理工作以依法治企为方针,基本达到了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处的要求。但客观地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相对来说还有待提高。二是组织机构还有待完善。三是合同管理还需进一步细化。这些问题需要在来年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组织起草了多份公司急需的规章制度

我处今年陆续起草了包括:《运输合同模板》、《锅炉安装工程分包管理细则》、《**锅炉辅机设备、大宗材料采购管理细则》、《锅炉、部件委托生产管理细则》等多项公司急需的规章制度,发挥了本部门的作用。

二、明年的工作设想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按照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处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合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与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完善组织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完善我公司合同管理二级负责制,明确合同审查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工作职责,对其职责范围内工作定期检查,发现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行为,及时制止,并严厉追究其承办人员责任。对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违法合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涉案人员移交司法机关进行法律制裁,督促合同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4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从定义上对精细化管理进行一定的分析时,其主要展现出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在社会发展的当下,精细化管理首先是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目前其已成为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从现代管理学来分析,科学化的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分别为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而其中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其本身的管理模式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其中精细化管理模式便成为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若其想要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其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细化管理工程则具有把企业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就混凝土生产企业来讲,精细化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可以通过集中监控从物料投产至成品入库的全生产过程、采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件,并对物料消耗、设备监控、产品检测进行管控,让整个车间现场完全透明化,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快速响应、有弹性的精细化制造管理平台。

二、精细化管理在混凝土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一)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在混凝土企业的发展中,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开展是需要建立在完整细化的规则体系之下的,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对精细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业与影响。对于精细化管理,其比较注重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细节,因此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是精细化管理在混凝土企业中的一大应用体现。目前,对于大多数的混凝土企业来说,其在开展生产作业的时候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程序,而这系统化程序的缺乏则往往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致使企业的生产作业无法有效地开展。此外,在混凝土企业生产运行中,其还存在着管理混乱问题、工作人员素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生产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混凝土生产的产品是定时、定点、定量在一个工程部位上的,其是连续且不可间断的半成品,且其会受到多个因素和环节的影响,如原材料的采购和选择环节、配合比的科学设计环节、产品的生产和检验环节、混凝土的运输环节以及现场泵送环节等,这些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混凝土的生产,如若其中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则会给企业的生产作业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由此可见,在混凝土企业的生产作业中,其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则体现在对岗位人员的职责确定、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以避免各个环节出现一定的差错,如生产人员需明确合同的相关信息、操作人员需根据配合比标准进行有效生产、质检人员则需要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合格性等,这些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作业对促进混凝土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对企业生产的数据化管理

对于混凝土企业来说,由于其生产产品的特殊性,因此相关数据的展示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极大的影响,在混凝土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数据的说明可以反映企业的一切活动形式,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企业的精确化控制。如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一些混凝土企业常常会存在“差不多”、“大概”、“可能性”等一些比较模糊的管理现象,而精细化管理模式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些不利的现象,使企业实现“用数据说话”的这一伟大目标。一方面,企业首先应加强对数据管理的重视与关注,如制定比较具体的目标,用量化的目标来加以展示,从而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任务所在。同时,在此前提下,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数据的收集,以保障所应用数据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例如,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地记录,以用一种规范性的格式加以展示,如对于混凝土的生产数量、仓库材料的发放、混凝土的泵送记录等进行有效地管理,这对完善信息档案具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混凝土企业在掌握了科学有利的信息数据之后,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地应用,从而便于制定更加完善的企业发展决策。例如,就“控制室操作员平均每天生产多少立方米的混凝土”这一问题来说,企业则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得出控制室操作员的工作绩效,或者可以通过对设备设计的生产能力与实际的生产量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对计算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具有更加明确的说明。由此可见,在混凝土企业的生产进程中,数据的应用对描述企业的目标、计划、运行状态、经营效果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更加形象的说明,且其能够更加明确地表现出企业的发展状态,同时通过分析各个不同领域的数据,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利于企业后续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时代下,信息技术已在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其中,在混凝土行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企业的建设对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混凝土企业管理作业来说,其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资金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客户管理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化建设则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混凝土企业的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地采集、存储、传输,从而实现作业的高效化。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其可以通过先进的自动排位系统、GpS系统、eRp系统、办公软件系统等来对混凝土企业进行先进的管理,通过对混凝土企业进行先进化的管理,其不仅可以保障各项管理作业的精确性与客观性,提高管理作业的效率,且其还能对混凝土的生产进行实时地管理,如若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可以及时地掌握并进行处理,以有效地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差错。由此可见,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促进混凝土生产作业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凝土企业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关企业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有效地精细化管理模式,以通过应用标准化、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准则来更好地完善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从而在提升混凝土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莫韬单位:广西大都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铁.信息化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2,12:1121-1123.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核心问题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中心,学生听课、教师授课则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质量则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就需要规范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工作其实就是规范教学行为。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并对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作为高校的管理层需要制定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作为运行、监督、评价的依据。

一、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前提,从教的方面看来,应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约束性文件;从学的方面来看,应有学籍管理办法,包括学生的入学、休学、复学、修读年限、成绩考核、考勤与纪律、奖励与处分等;从教学行政管理方面来看,应该有管理工作的程序,如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教学计划、教学进程、管理工作日程与管理岗位职责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实施、落实教学计划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主要由日常教学管理制度、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教学资源与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因此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深入的剖析一下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将这一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二、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

首先,要明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职责。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在保证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的基础之上,熟练掌握某个专业的主干技术,及实现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为综合培养目标。基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领域非常广泛的普遍客观现象,且各专业之间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也应按照专业领域、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运行管理才算科学。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全院的高度,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时候,先要明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职责,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需要对教学运行管理的职能进行分解,实施管理权力的纵向调整,使管理职能向基层延伸,把管理权责放置在基层,建立系部教学运行管理的主体地位。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主要职能就是对学院下设的系部工作进行总计设计,起到指导、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同时为系部的工作提供教学保障,达到教学主管部门的职能从细微管理转移到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层面上来。学院的各系部主要管理职能是上传下达、督促管理、上报反馈等,经过改革明确职责后,系部教学运行管理的职责转变为以学生为工作重心,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想办法调动系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细致地完成基层信息的记录、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完整。第二,明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评价与考核细则。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是明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评价与考核细则,依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评价与考核细则进行常规教学巡查、教学期中工作检查、教学期末工作检查,通过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活动、收集检查资料对各系部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监督过程中查找教学运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从而可以实现帮助系部进行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各系部教学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学院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明确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评价与考核细则主要应包含以下内容:1.文件类考评与考核内容:系部专业的增减,对应的教学资料是否齐全;教学计划的备案、调整、执行等情况是否及时;教学课件、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记录是否齐全。2.日常规范类考评与考核内容:教师候课制度执行情况,不允许出现迟到、旷工等现象;教师遇事与课程冲突,需要提前填写串课单或调课单递交审批才可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加以布置作业,并进行必改;教师需要严格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时备案。系部需要建立必要的内部考评机制,主要侧重于自我评价的诊断项目,包含以下内容:1.教师课堂成果类考评:公开课的组织、实施及效果;辅导学生参加的各类比赛及成果;学生整体的技能水平考评结果。2.教师综合素质类考评:论文、著作、课题数量、等级等;专利或发明。3.教师参与系部组织的教研活动、技能节活动等。第三,明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细则。为了使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需要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约束和引导,在遵循学院其他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应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细则,应根据各系部的特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细化。各系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进行规划,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充分体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制度是为更好地执行做后盾的原则。

三、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完善方向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6

【关键词】精细化;财务管理;实现路径

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始于细。”19世纪80年代,“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思想。自20世纪中期以来,精细化管理在日本的大企业(如丰田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于20世纪后期开始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可以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学校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精细化财务管理之路。本文在阐述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进而提出了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路径。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指高校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按照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和质量标准规范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并通过终端控制与考核,实现财务管理的数据化、标准化和动态化,提高财务管理效能。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高校财务管理相比,精细化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管理职能由静态的核算与监督转变为动态的经营管理型;(2)岗位职责更加清晰细致,而且可以量化考核;(3)信息化程度更高,银校直联、网银支付、网上报账系统等大量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被应用于财务管理。

二、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校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汪中求先生在《精细化管理》一书如是说:从粗放到精细,是中国管理的必由之路。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包括有公共管理属性的公共机构和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高校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财务部门应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率先推行精细化管理。

(二)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各大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远景目标。为实现规划和目标,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的核心机构之一,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决定的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1)财务管理目标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平衡”转变为“绩效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2)筹资渠道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3)由于高校内部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除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外,还要执行企业、中小学、医疗卫生等其他类别的会计制度。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难度更大,因此需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以利于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三、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员参与”原则同样适用于精细化财务管理。在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时,要“以人为本”,使广大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理想与抱负,使个人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二)系统性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单一动作就能达到目的的。同样,高校要做好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也必须建立一套以目标为导向,以制度为保证,以文化为灵魂的高效、运行良好的系统。

(三)信息化原则

信息和网络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等问题。因此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离不开信息化。

(四)持续改进原则

精细化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努力,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所以要做好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并且持续不断地改进,力求将每项工作做到“精细”。

(五)严格终端控制原则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决胜在终端。”如果过程不对,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应按照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对每项工作内容进行详尽、准确的描述,并进行跟踪管理,严格终端控制,以避免出现执行偏差,从而保证财务人员能够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目标做好各项工作。

四、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路径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该项工程,就必须按照既定方案、工作步骤和目标,通过一定的路径,将细化后的工作任务精准地完成,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向着既定目标推进。

(一)做足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功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必须扎扎实实地做足“功课”。(1)成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2)营造氛围,开展深入动员;(3)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4)对现有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5)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核对。

(二)着重抓好财会人员的素质训练

管理源于素质,素质源于训练。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任何优秀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任何完善的规则(程序和制度),落脚点都在于有效、持续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训练。例如,军人的素质只有通过立正、齐步走、正步走等严格的、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所以要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财务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文化熏陶和技能培训,使广大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工作能力、责任心、敬业精神、荣誉感和纪律意识,从而成为可信赖和敢于担当责任的人。

(三)强化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

高校自2001年试行预算改革以来,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收入内容不够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预算编制程序不够规范、预算虚假平衡、预算管理粗放化、忽视预算考核等。这种粗放化与大致化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不能跟上高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尽快向精细化型的财务预算转变,即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内部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将预算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项目,对财务预算所涉及的每一项具体业务都进行精密细致的预测和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全面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

(四)注重财务核算精细化管理

会计核算精细化是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高校在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时一定要对会计核算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按照会计核算的流程,将账户设置、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与传递、报表编制等环节予以优化,从而实现为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五)构建综合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普遍应用了会计核算系统、工资发放系统、学费收费管理系统等多款财务软件,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1)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之中,不能有效共享,统计、汇总、分析困难;(2)年终财务决算时,合并财务报表主要靠手工方式完成,效率低下;(3)全面预算、资金管理、辅助领导决策支持、财务风险分析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空白,难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因此高校应采用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适应精细化的财务管理需求,将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分解、整合,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财务管理链条,实现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以辅助领导决策支持为关键目标的网络化综合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使预算、核算、决算、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运行,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公开透明、决策高效的现代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为适应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需要,可积极探索网上报账,整合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以期全面提升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强化科研经费责任和预算管理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现在,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用在正事上,科研经费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另据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由此可见,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方面乱象丛生,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三个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文件明确规定: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院系等基层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高校应根据这三个文件尽快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具体如,成立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构,并配备专业的财务、科研管理人员,以协助指导科研项目申请人科学合理地编制经费预算。

(七)实行水电费精细化定额核算管理

水电费支出在高校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号召,合理控制水电费的增长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实行水电费精细化定额核算管理,是做好节水节电工作的有效手段。西安某重点大学一直重视节水节电工作。近几年,该校先后筹集修缮资金近千万元,将老式的水电表全部更换成卡式水电表,将能耗高的白炽灯、老式日光灯更换成高效节能灯。在此基础上,对机关院系的水电费实行精细化定额核算,即机关院系的水电费定额为:(1)院系水电费定额=b1×学生人数+b2×职工人数+b3×学时数+b4×授课人数;(2)机关职能部门水电费定额=a×职工人数。其中a、b1、b2、b3、b4为根据长期摸索的经验值核定的各类人员的水电费定额系数。据统计,自从该校实行水电费精细化定额核算管理以来,每年节省水电费支出约100万元。

(八)抓好精细化财务管理实施的过程控制与考核

所谓“管”就是监督和控制,所谓“理”就是指导和服务。从管理的本义来说管理的核心就是控制。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过程控制与考核,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不折不扣地贯彻和落实。西点军校最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就是“没有任何借口”,它强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压力和困难,都应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制造借口推卸责任。财务部门的领导也应教育广大财务人员要秉承这种精神,以确保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另外,在具体控制过程与考核中应明确和运用“热炉定律”。“热炉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当人要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处。可以引申为,当财务人员违反了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做某事或该做的事情不做,就会受到惩罚。当然惩处时必须坚持“人人平等原则”和“即时原则”,即在规章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无论谁发生错误行为都会立刻受到惩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贯穿于高校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按照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路径和目标规划,持之以恒,狠抓落实,讲求实效,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小玲.谈图书馆工作中的细节服务[J].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2]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3.

[3]廖开锐,张界新.基于精细化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高校财务,2011(12).

[4]王志勇.六大措施助推精细化财务管理[J].化工管理,2011(6).

[5]陈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9).

[6]张晓凌,孟凡斌.高校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策[J].财会研究,2011(1).

[7]任亚宁,夏黎青.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水平[J].齐鲁粮食,2006(6).

[8][美]杰伊.瑞芬博瑞.没有任何借口[m].金雨,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14.

[9]张媛媛.关于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0(6).

[10]韩云,王红艳.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1(24).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7

论文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有企业都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维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划分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能否成功运行的基础。正确认识岗位划分的重要性,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岗位划分方法,注重关键步骤,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岗位成为企业真正的效益源。

当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成为一个企业能否盈利、甚至能否生存的关键。尤其是煤炭企业,这个靠资源吃饭的行业如何在成为资源节约型企业后依然可以稳定增长、持续发展,就只有向技术、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强化管理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小康矿实行的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挖掘岗位价值潜能,激发岗位活力,扩大企业利益增长空间,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开辟出高效卓越的新途径。

为什么本企业要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呢?

首先,它是企业发展的追求。每个企业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十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的追求决定了每个企业都对提升岗位价值充满内在的急迫期望。企业的所有价值均产生于岗位,因此,就决定企业设置每个岗位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岗位产生最大价值,实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无疑是上佳选择。

其次,它是企业员工的需要。岗位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来源,也是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是员工成长成才的基地。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在充分开发岗位财务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同时,极力开发岗位责任者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寻求员工成长成才的现实路径。所以,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也是每位员王自我实现的需要。

本文就这一方面问题做一咚粗浅探析,希望有借鉴的意义。

首先要明确岗位和岗位价值的概念。

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所指的“岗位”,并不是指某一个人或某个行政管理的单元,而是通过价值流分析确定的企业内部市场链上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经营主体与价值实体,是企业内部最小的经济核算单元。它必须具备市场主体、价值实体、负债经营体等属性。

由于各行各业各类岗位情况千差万别,一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本文仅就小康矿实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时岗位划分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虽是特例,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且它已是成功实施并初见效益的。

任何管理办法和管理工具,如果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也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办法。岗位划分方法的选择也要坚持实用的原则。小康矿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是坚持原有管理主体不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员工岗位工作任务、占用设备情况及消耗材料和配件情况重新进行岗位划分,建立最小经济核算单元,增加管理的细化程度。科学核算岗位定额,通过岗位盈亏核算,挖掘岗位潜力,实现岗位价值最大化。具体岗位划分遵循如下五项原则:

一、目标统一原则。各基层单位在进行岗位划分时必须与全矿的战略目标一致,坚持因事设岗,做到人事相宜,人岗匹配。

二、价值最大化原则。企业要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安全、利润、效益、效率、成本等等,这些指标是企业运行中最重要的指标,必须严格加以核算和控制,每个岗位都必须是创造价值、并且使价值增值的实体,“零价值岗位”和“负价值岗位”就要坚决消除。

三、规范化原则。企业强调要划小核算单位,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能够分解落实到岗,又要本着最少岗位原则,综合评估,找出两者间最佳结合点。对于工作性质交叉的应认真分析,选择主体工作所在岗位。

四、稳定原则。岗位划分后要相对稳定。不设冗余岗位,但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影响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价值链的岗位。避免造成体系运行后岗位突增,影响整个价值链的运行。

五、最优结构原则。根据单位性质保持最合理、最优化的岗位结构比例。充分体现岗位经营实体和价依实体的特征,能够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

生产任务是划分岗位的基础,而生产任务是指员工每天从事的主要工作。设备是由人操作的,也就是每一台设备要归集到具体岗位。各单位所有人员根据生产任务、设备占用情况归集到岗位。最后根据历史材料消耗统计情况核算各岗位的成本状况和盈利状况,对该岗位价值贡献做综合评定。对于没有材料消耗或消耗较少但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也要划分岗位。

根据上述岗位划分方法,把全矿原有的岗位、工种整合划分为现在的144个岗位。

岗位划分的重要部分-一岗位说明书。它是把岗位划分的结果进行科学和堆确的描述。岗位说明书应全面反映岗位和岗位员工的信自、。岗位说明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岗位名称:是本岗位的中文名称,比较明显表述岗位的特点,易于识别。

岗位编号:它是由1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是为计算机识别所用,统一进行编制。

岗位目的:概括说明本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工作内容描述:要详细描述本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主要使用设备及消耗材料。

所属单位:隶属于哪个单位的岗位。

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以采煤机岗为例:

岗位划分过程中应注意问题:岗位设置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原则;所有岗位是否实现有效配合?成本核算是否清晰?是否足以保证单位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所有岗位是否体现经济、科学、合理、规范化及价值最大化原则?

岗位划分过程中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因为岗位一经划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岗位划分作为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基础,它的变动必然会牵动整个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体系的变动。

由于岗位划分科学合理,适合小康矿的生产经营实际,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一年来,岗位创效成绩显著,按可比口径计算,仅采煤机岗成本节约就在百分之三左右。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8

随着当前电力体制事业的不断改革,相关企业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工作水准和效益的持续增强,还应当全面的实现技术性的创新和工作的管理,以安全管理为核心的思想,加强对传统管理模式当中难点和不足之处的分析,并且更好的分析当前工作的趋势和基本的工作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广大发电企业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的增强自身企业的竞争力,还应当重点的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不断的实现自身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发展,逐步的迈向现代化的局面当中。最终使得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成为当前的主旋律,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总的来讲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当中应当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

2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分析

明确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大内涵以及深远的意义对于后续工作当中的创新以及持续的改革有着切实的作用,所以在实践之中还应当重点的加强此环节内容的分析和研究。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通过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细致化和数据化的手段,实现管理责任的明确化和具体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位管理者工作上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特别是在进行工作时,应在首次将工作做到位。同时,应及时对每天的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改革的局面之下要想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和发展的实力,还应当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政策进行研究,并且深层次的发掘出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大内涵,以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

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真正意义上提升管理的绩效和质量,通过现代化手段和相关方式的运用,使得建设可以达到高效、准确、规范并且科学的标准。总的来讲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遵循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遵循科学的管理思想,严格的依照现代化的管理思路和基本原则,避免出现粗放式管理的情况,对管理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整改,并且很好的遵循精益求精的原则,遵循相关工作的核心理念,通过现代化改革措施的使用使得企业的管理可以呈现出崭新的姿态。所以,科学化的导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原则,将可以促进管理工作迈向科学化、主动化、积极化的方向。

4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政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以及基本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可以明确今后工作的主导发展方向。下文将针对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改革政策以及基本的建议思想等进行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制度创新。

首先应当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和控制的精细化。在实践的规划过程之中应当结合当前的工作现状,将人力资源管理摆放在核心的位置,逐步的实现理念的革新。精细化的管理指的是当前目标制定的基本思路,同时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严格的依据,所以,发电企业作为一种服务性的机构,还应当认识到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将岗位的设置严格的遵循科学化的需求,并且不断的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健全,真正意义上促进发电企业的平稳发展。同时还应当对今后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趋势以及工作的改革方向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此外还应当保证员工以及相关人员培训的精细化,这一点对于保证培训的质量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工程,其出发点和关键点在于紧抓贯彻落实。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长期的工程,为保证该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作为企业负责人必须充分发挥其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的作用。首先,应成立企业精细化管理专责机构,全而负责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推动、协调和督促工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高,领导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组织者和}指挥者,相关决策,组织、指挥、创新以及人事管理等是其主要的职能。因此,发电企业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必须注重发挥领导的重要作用,通过领导的有效组织,制定制度与规则充分保障发电企业的止常运营和运转。此外,领导作为发电企业的最高权威者,在充分发挥其指导者角色的同时,也应注重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冲突,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内的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保证企业各项目标和各项计划的顺利实现。

严密完整的考核平台为发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运作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目标缺一不可,否则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要始终紧抓考核这一核心,做好对管理各环节的监督与控制。为充分保证精细化管理目的实现和有效性,必须借助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定量的数据化、定性的标准化,最终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同时,必须充分的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竞争之根本在于精细、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9

1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日本,属于先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在社会分工精细化、行业服务高标准化的背景下所产的一种管理理念。在精细化理念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实施责任制管理,明确、细致地划分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都要尽职尽责、精细到位,以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精细化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先进化的必经之路,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立于生存不败之地,获得市场空间的必备管理模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推广和加强精细化管。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发展与升级。因为只有通过精细化的疏导,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各项工作任务、职责权限等进行精细化划分、规划,才能实现权责的精细化归属,才能科学地分配工作任务,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对于煤矿企业来说,煤矿安全事故问题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大问题,安全关系到整个煤矿的发展、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为了确保煤矿企业安全,则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将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职责等进行精细化的划分,将安全教育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并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监督,才能从整体上达到安全管理工作目标。

2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2.1安全教育不到位

长期以来,煤矿企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上,无论是日常经营运用还是管理都紧密围绕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收益等展开,淡化了安全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缺少积极的安全管理工作意识,才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无法切实、深入地开展。部分煤矿企业未能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而是象征性地对煤矿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煤矿采掘中的风险,确不能从主观上积极防范风险,也无法在业务操作、技能运用等方面来确保安全,从而导致了煤矿事故的出现。

2.2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不规范

煤矿生产加工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其中涉及到多项程序,各个岗位都需要遵照特定的安全标准来执行任务,然而,实际的作业生产中缺少规范化的作业标准,未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从而使得岗位作业达不到规定的安全标准,无法达到合格的作业指标,安全事故频繁出现。煤炭生产与加工需要经历若干个流程,每一个程序中都难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风险,都可能出现事故危机,煤炭企业正是因为缺少对作业流程的规范与监管,忽视了对作业人员操作、作业的规范化监督、监管,才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出现,酿成了复杂的事故危机,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安全监管不严格

安全、高效的煤矿生产经营需要强有力的安全监管机制,然而,目前来看煤矿企业安全监管工作仍未落实到位,安全监管不严格、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检查松懈,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等都为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松懈、懒散的机会。煤矿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安全监管工作做出深入思考,分析自身在安全生产、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量的实例事故说明,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督不严格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一大主因,安全监管不到位所酿成的损失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压力,也为煤矿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阻碍和困惑。

3精细化管理减少煤炭安全事故的实践探索

3.1创设精细化作业操作流程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煤矿安全事故,就要创设精细化的作业操作流程,也就是要针对煤矿采掘、生产、加工、运输整个过程,依照行业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程与标准来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方式、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例如:目前,严格贯穿于煤矿行业的5e行业标准与6S精细化管理制度成为一大参照标准。其中,”5e”是指每人每天、每件事、每一个地点、每一项操作必须遵循规定的标准,达到任何一个工作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规可循、有纪可守。而且要遵照这些标准对全员进行全过程考核,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出现错误和问题,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员工则要给予警告或惩处。“6S”则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与安全。这六大项工作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整理与整顿就是对工作场地、作业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则是指对一切物品进行归类、规范摆放,达到物有所归,用时随手可得,以此来确保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清扫与清洁则侧重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时刻保持一个整洁的环境,保持作业环境干净整洁,控制不良污染与破坏,煤矿作业相对恶劣,维持整洁的作业环境也能控制安全事故。素养与安全则是要强化员工的职业素养与安全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煤矿企业应该细化作业流程,例如:工作面检查,打眼,爆破、支煤墙柱、老唐洒水、机电维护等,再对单个流程制定统一的安全作业标准,形成高、中、低三个危险等级划分,再对工作人员进行全过程规范化考核。

3.2精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

精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则体现在对全体员工的全方位思想教育、安全技能培训方面,精细化的教育与培训绝非枯燥的安全理论灌输,而是要延伸到安全技能培训、安全事故实例教育等方面。现阶段,煤矿企业应该重视安全事故实例教育,也就是定期面向全体员工,使用发生事故的人员现身说法或实体案例视频等来教育广大员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主动配合安全生产。同时,也要精细化安全培训,精细化培训贯穿于煤采的各个环节,从工作面检查到打眼,爆破再到清挖等都应该进行安全、精细化培训,掌握安全操作规范,从而确保操作安全。

3.3精细化的安全作业监管

安全监管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保证,必须形成精细化的安全作业监管,煤矿企业应该创建一套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监管组织机构,其中具体包括:班组长、安检员、部门领导、企业高管等,,形成一个层级递增、不断升级的管理人员层次,达到企业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安全监管机制,班组长直接负责本小组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安检员则负责整个作业区域的安全巡视与检查,部门领导则针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安全监管,企业高管则负责从整体上制定、实施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达到一个层级递进的安全监管,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3.4精细化的考核机制

精细化的安全管理需要精细化的考核提高保证,因为只有精细化的考核才能对已有的安全管理效果做出评价,也才能真正达到安全管理目标。要编制精细化的考核制度,例如:月考核、周考核等,而且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来制定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来重点发现一些非法行为,对于不合格的非安全操作行为和人员要给予严惩,形成从班组到安检员到部门领导再到企业高管的全方位考核,而且考核要深入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以精细化的考核来达到精细化的安全管理。

4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科学出路,只有加强精细化管理,才能减少煤炭安全事故,也才能达到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控制煤矿安全生产故障,减少故障危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效率,确保煤炭企业的安全。

作者:杨智单位:中国神华神东柳塔煤矿

参考文献:

[1]贾磊.精细化管理在现代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

[2]陈维益,周慧明,王思谱,张集.煤矿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11.

学生作业管理细则篇10

关键词:高校;精细化管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18-02

高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虽起源于企业,但却符合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诉求。基于学术事务和师生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而且能使学校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理论起源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念。精益生产是一套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管理体系,以避免浪费为着眼点、以精益求精为指导思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认真分析并消除无用工作、无用努力和无用材料,以及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与此同时持续不断地改进生产方式。随后,该思想在日本企业和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专业化为前提,将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实现过程管理的细节化,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管理的文化、技术和智慧)、精髓(掌握管理的精髓)、精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精通(专家型的管理者和员工)和精密(各种管理和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规则、岗位责任和工作流程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强化过程管理和管理责任,使组织管理各单位精确、协同和高效地运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打造企业核心力。精细化管理强调全员参与,一方面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要接受管理,按照工作的要求和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者,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参与管理。

二、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虽源于企业,但对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管理及其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不仅企业界广泛认同和应用精细化管理,一些政府部门、高校、医院甚至人民空军等也开始关注并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日常管理工作水平。

首先,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大学而言,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当前我国大学管控型的行政文化和管理,导致行政权力膨胀和功能异化――为行政而不是为学术服务,为行政目标而不是为学术目标服务。从管控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是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特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并落实一套精细完备且符合规律的规则,代替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从人治走向法治,进而实现“无为而治”。因此,建立在规范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精细化管理是符合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诉求的。基于学术事务和师生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潜移默化地将合理、完整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减少多余的、不必要的管理环节,而且能进一步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集中精力潜心于学术创新、教学育人和自身发展。

其次,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经过前期的建设与发展,在规范和常规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内部管理仍显粗放和宽泛,如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常规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等,造成定位模糊、资源浪费、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的科学运行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废除不适宜的规章制度;分解和整合岗位设置与工作流程,删减不必要的岗位设置;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提高常规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是科学化管理的三个递进层次。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建设现代高水平大学不可逾越的阶段。

精细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别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要从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简单地移植。[1]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决定了高校在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时,不能完全照搬和移植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而应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和功能目标的特点,建立一套与自身特点和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体系。

三、我国高校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建议

我国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不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自动生成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人为”地去建设、改革、完善。[2]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要主动出击,广泛调研,顶层设计,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地克服管理体制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

1.高校要采取措施积极转变师生员工的管理理念

企业要实现向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华丽转身,管理者观念的改变是重要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只有进行深刻彻底的大学理念变革才能使管理体制改革避免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革。教职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又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主体,因此在从管控型向服务型、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过程中,高校要通过组织专门讲座和其他各种场合介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内涵和方法,以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意义所在,积极转变全体师生员工的管理理念和观念,让师生员工从心理上认可和接纳精细化管理对学校转型发展的适切性与紧迫性,这是高校成功引入进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首要前提。

2.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

高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尤其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他们是精细化管理的主客体和动力所在,缺乏教职工积极参与或教职工参与不到位的精细化管理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此外,与粗放式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对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技能、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时候强调规则和工作流程会显得复杂与繁琐,尤其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还可能会给学校教职员工增加很多负担和不适感,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节省了时间和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益。因此,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洪流,自觉消除习惯化的抵抗心理,有序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开展与实施。

3.精细化地制订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

精细健全的制度设计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成熟的企业往往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充分的预测,通过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将之纳入日常的管理轨道,让企业渐进式地稳步推进。我国高校在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伊始,应以服务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为首要出发点,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方式,集思广益地分析高校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制定和完善与之相应的完整的规章制度,最后以顶层设计的形式形成一套既体现管理原理、又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科学全面、具体细致、易懂易操作的制度手册,并通过纸质版本和校园网站呈现给每一位师生员工,使其充分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转。

4.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每个岗位的职责

明确职责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的环节。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来强调和强化职责的细化、分解与落实,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奖惩规定,每个人都牢记职责,尽职尽责,将常规管理与服务性工作引向深入和专业化,稳步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应根据逻辑结构和岗位性质,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分解和整合,剔除不必要的岗位设计。与此同时,厘清整个工作中各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部门内各工作岗位之间的配合,使广大师生员工通过制度手册和校园网站上的指南,能迅速、高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5.持之以恒地落实执行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

“我们绝对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3]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落实执行。在引入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初期,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外在的“他查”手段检查各项精细化措施的执行情况,强化各部门和学校师生员工的规则与责任意识,经过若干次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使规则和责任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进而减少“他查”这一不必要的督查管理环节,最终实现依法治校、“无为而治”的愿景,使学校师生全身心地致力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齐心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