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十篇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十篇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45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1

关键词:中药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法;综述

 近年来,许多新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中药鉴定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按照对象的定性或定量特征进行分组归类的一种现代统计方法。选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数或长短距离计算公式,将一批样品或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动态聚类图,从数图上即可分类、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经李慧珍等[1]对马勃等18种真菌显微特征聚类分析、苏薇薇[2]以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为量化特征在计算机上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实践,证明该法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吻合,显示了该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广阔前景。常璇等[3]利用此法对宁夏中宁县、平罗县两地枸杞中铜、锌、锰、锗、硒、砷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比较研究不同产地之间的枸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在整体水平上可区分不同产地枸杞中6种元素含量,误判率为0。提示经过更多的验证之后,在不同省区枸杞之间进行聚类分析比较研究,可为枸杞道地性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张水寒等[4]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批关黄柏样品的HpLCFp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进行分析。聚类结果显示16、17、18、19、20号样品为道地药材样品,质量均较好,且以湖南的道地药材样品为好。此方法可用于中药的鉴别,方法较为简便,且样品处理较简单,这将对中药质量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指纹图谱法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5]是指某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类或几种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即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和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目前使用最多的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采用HpLC法[6],可提供大量的信息,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研究的需要。

3 免疫法

   不同的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免疫鉴别即利用该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动物药材的鉴别,尤其是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间的鉴别[7]。国内学者[8]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还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石豹或金钱豹,说明免疫鉴别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4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也称Dna分子诊断技术,是基于研究Dna分子由于缺失、插入、易位、倒置、重排或由于存在长短与排列不一的重复序列等机制而产生的多态性的检测技术[1]。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中药材(不含矿物药)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由于Dna分子标记直接分析的是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鉴别结果不受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状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可为中药品种鉴别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手段。如: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FLp);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序技术;随机引物pCR技术(RapD);Dna序列标记技术等。

   

综上所述,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聚类分析、基因组成特征、指纹图谱法、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慧珍,李水福,胡清宇,等.马勃类18种真菌显微特征的聚类分析[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3):8.

[2]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砂仁及其伪品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2):158.

[3]常璇,胡奇林.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中宁县和平罗县枸杞中6种元素综合指标的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248.

[4]张水寒,郭伟伟,蔡光先.HpLC指纹图谱结合系统聚类法对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分析研究[J].科技导报,2006,24(9):53.

[5]王睿,徐伟,方翼,等.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4,7(10):764767.

[6]路飚,彭咏梅.HpLC法测定心脑健滴丸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7878,83.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2

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做出结论的信息咨询服务过程。在接待查新委托人到完成查新报告的过程中,有几个影响查新质量的关键之处,如确立查新点、选择相关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和检索式等,如果有一处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查新报告的质量。而其中确立查新项目的查新点又是关键之关键。查新点就是查新项目需查证的创新点,具体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体现某项目新颖性与先进性的技术特征点。确立查新点是进行查新的开始,此后的一系列工作也都是针对查新点进行的,因此,抓住了查新项目的查新点,就抓住了整个查新项目的灵魂。

1确立查新点的方法

1.1与查新委托人充分交流、沟通

查新委托人一般是查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主要参与者或对项目内容比较熟悉者。在要求他提供查新点时,往往会在表述时存在问题,不知如何提供查新项目的查新点,有时只提供项目简介而无具体创新性的表述或虽然提出了创新点,但缺乏具体的创新技术、方法,有的将查新点以项目综述的形式列出,也有的将查新项目的内容一一列出作为创新点。而查新人员因受专业知识所限,可能对项目有关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委托人所描述的查新点和查新人员对项目分析后得出的查新点可能有一定差距或区别。因此,不能完全以委托人的描述为准,也不能以查新人员的理解来确立查新点。查新人员必须与委托人充分沟通,共同找出查新项目与同类研究项目的不同、特殊之处。查新人员应仔细阅读委托人提供的全部资料,详细询问项目的内容、背景、目的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标示出其中的专业名词术语、主题词、关键词,从而确立查新点。如:查新题目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靶位中医药干预研究”,委托人最初提供的查新点为:①本课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成的4个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和栓塞形成、血管狭窄、缺血性脑损害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紧密结合,探索改善该病预后的综合疗法;②以“脑络衰损”学说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并加以完善和发展;③本课题对中医脑病相关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根据神经系统疾病的类别,对中医古籍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及考证,并进行中医脑病相关体征和方药研究。其查新点内容空泛,经充分交流、沟通后查新点确立为: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中医药干预及机制研究:观察补气化痰活血法(1、2号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血脂、凝血功能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患者生存状态及预后的影响;1、2号方及其拆方对模型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②急性脑梗死溶栓并发脑出血机制与干预研究:研究u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出血的机制、脑血管保护中药筛选、临床应用及血管内低温灌注对急性脑梗死upa溶栓治疗后脑血管保护;③涤痰逐瘀法防治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临床研究:研究涤痰逐瘀法对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患者神经功能、痰、瘀或痰瘀兼气虚证候、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tia发作次数的影响;④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治疗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效药理研究:研究CiG对局灶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对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药效学及其机制、对血栓形成的影响;⑤将“脑络衰损”学说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并加以完善和发展。

1.2深入分析查新项目的内容

分析委托人提供的项目内容及科学技术要点、项目所属技术领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技术特征、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及成果应用情况。反复研读全部项目材料和参考资料,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的关键内容,找出不同性质项目所应具有的特点、特征的技术参数(如病因、疾病特征、诊疗手段、药物方剂的炮制、研发等),将需要查新的内容进行分解,条理清晰地、准确地逐条列出查新点。客观地讲,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完全新创的理论、设备、方法等,新发现的物种、病种等越来越少,几乎所有的研究立项都与现有的科学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改进、创新、发展或补充,在中医药研究领域里,只要在理论、研究对象、技术、方法等方面有创新、改变的地方,均可作为查新点列出。如传统的中医理论有阴阳、经络、气血辨证等等,而提出“络病理论”,并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就可确立“络病”为查新点。又如,赤芍是临床常用药,因野生资源缺乏,为满足需求,立题“赤芍人工繁育方法”内容涉及人工种植与白芍栽培的区别、药效品质、适宜生长区域分析等,据此,赤芍的栽培、培植品与野生品的品质特性、培植条件均可确定为查新点。又如,一般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主要有以名老中医个人经验或方剂及药物配伍规律为线索、以疾病为对象,用现代科学手段归纳、汇总等方法,而要查新的项目是从名老中医的传承方式、学术特点、文化渊源、影响等方面入手总结、整理,那么名老中医的传承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影响力都可以作为查新点。再如,痔疮的治疗一般采用外科切除、注射硬化、结扎、剥离等方法,但查新项目是用外科的固脱法治疗痔疮,那么,“固脱法治疗痔疮”就可以确定为查新点。

1.3反复推敲、整理

在与查新委托人充分交流、沟通及深入分析查新项目内容的基础上,将确立的查新点再反推过去,检验是否能根据这些查新点,把查新项目内容(理论、观点、研究对象、研究设计、方法或关键技术)突出出来,并通过查新点阅读,明白项目研究者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旦委托人和查新人双方认可了所确立的查新点,就不要轻易改动,如果改动,相应的内容就变了。如,研究题目为“来源于传统中药的功能食品与西药的相互作用评价研究”,将传统中药为原料的功能食品作为对象进行系列研究,“传统中药和功能食品”就成为查新点,如果要将题目中的“源于传统中药的功能食品”改为“源于植物性功能食品”,研究的主要内容随之改变,中药和植物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改动,查新点随之变为“植物性功能食品”。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3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天津300203)

摘要:为适应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9-03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的内容,为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及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生药品质评价所采用的四大鉴定方法,有3种即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所用到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知识均渗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同时,“药用植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学》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实验课所占课时较少。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学生主要是根据实验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实验课学生往往是“按方抓药”,是缺乏自主性的被动接收,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目标

一是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实验课的重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是通过植物解剖学实验,掌握植物细胞后含物特征,掌握典型根茎类药材、皮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的显微鉴定特点,能为辨别药材真伪及品质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三是通过植物分类学、形态学实验以及野外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材原植物的特征及中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能够科学地描述近似种的特征,澄清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学生通过掌握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掌握中药材原植物鉴定的基本技能,对将来从事中药研究、生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探索

实用型技术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壁垒,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用植物学》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增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植物细胞”一节,教材对植物细胞的显微构造、亚显微构造以及细胞分裂做了大量描述,而细胞后含物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在生药显微鉴定的实际操作中,经常用到细胞后含物。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相应减少了细胞亚显微构造和细胞分裂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介绍了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形成、特征及类型,并结合实际对不同药材粉末中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鉴别特点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二)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将实物引进课堂

植物形态学术语的掌握是描述、鉴定药用植物的基础,常用术语有百余个,难记忆、易混淆。传统教学仅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印象不深,到实习鉴定药用植物时,学生往往记忆模糊、一脸茫然。我们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把实物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印象。如在介绍叶片形态时,要求学生课前采集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片,课堂上,把叶形描述的原则告诉学生后,让学生对实验材料(多种植物的叶片)分小组讨论,判断叶片形状、叶片分裂、叶脉类型、单叶、复叶、叶序等。然后,小组间对不同结果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评价。在学习花的形态时,让学生协助教师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花,由于花的类型特点比较突出,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各类型花的基本特征。

由于植物分类学知识中涉及的植物科较多,课时又少,应选取典型药用植物较多的科进行重点讲述。针对“科的特征”内容难记忆的特点,要求学生抓住这些科的最独特的特征再配合典型植物加深记忆。教师把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带入课堂,这些标本有的是刚采集的新鲜药用植物,有的是腊叶标本,利用这些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听教师讲解边对照观察,深刻理解植物科的特征。如要求学生掌握菊科的关键特征:“舌状花、管状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具冠毛,聚药雄蕊,瘦果”。配以典型药用植物:向日葵的头状花序是由舌状花、中央管状花组成;蒲公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红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管状花组成。十字花科的特征是“十字花冠,四强雄蕊,角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独行菜和萝卜来加强记忆。唇形科的科特征是“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小坚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薄荷、益母草等。在学生掌握了分类学知识要领以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药用植物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草药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分类学知识的兴趣。

(三)植物解剖学实验与理论同堂进行

植物解剖构造的理解历来是“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难点,由于实验课是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导致在理论课上,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困难,在实验课上,学生不能果断、准确地分辨出植物各部分解剖构造。在讲授植物营养器官显微构造时,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例如,根、茎、叶的解剖构造,根据教学内容和人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及次生结构,采用教师先讲细胞特征然后学生对照观察永久切片的方法。由于植物根与茎的内部构造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根尖、茎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特征基本相似,只是茎尖没有根冠样结构、没有根毛,但具有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小突起。茎的初生、次生结构则采用边看边讲,按照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厚角组织、皮层细胞、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观察。植物叶片的内部构造比较简单,采用先看后讲,先由学生仔细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判断出各部结构,然后教师再做详细讲解。植物解剖构造理论与实验同时进行的教学既可以解决教师单纯介绍植物显微结构时不直观,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实验课学生为实验报告得高分照搬书上原图不能真实反映镜下观察内容的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达到准确、直观、省时的教学效果。

以往开展植物解剖学实验时,教师只能通过显微镜指针对学生逐个进行指导,教学语言与显微镜下图像无法实现大家共享。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反映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一起观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植物细胞后含物”一节的实验中,运用显微照相技术,把显微镜下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晶体拍摄下来,让学生观看,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更加真实反映出细胞后含物的特征。如淀粉粒的层纹结构是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吸水性不同,两者遇水膨胀不一,显出折光的差异,从而在脐点周围形成许多亮暗相间的层纹,还有大黄草酸钙簇晶的立体结构,这些结构在教材上的插图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差距较大,造成学生识别困难,通过多媒体技术这些困难迎刃而解。根茎次生构造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动画技术制作根、茎生长的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形成层的产生和变化以及次生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

植物分类学实验多利用失真的浸泡标本和呆板的蜡叶标本作为教具,学生缺乏兴趣。制作影像资料反映植物真实生长情景,选取典型药用植物利用照片、录像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看到自然状态下的植物形态以及其不同时期的生长变化。学生反映多媒体配合传统的标本可以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形态及科、属的特征。

建立科学的实验课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掌握实验操作流程的情况,对实验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对实验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变以往实验课考试形式单一,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依据的状况,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学习,自觉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多元化考核标准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野外实习。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出勤、卫生等方面。在预习报告中增加“预计困难”一项,教师讲解实验的时候,对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重点介绍,比如粉末透化技术,学生对水合氯醛加热时间的长短没有把握,教师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加热时水合氯醛的变化来控制加热时间。实验前,学生主动思考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避免实验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考核学生实验成绩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看实验操作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要主动记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药用植物学”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检查操作规范,尤其是高倍镜的使用能力,能否快速找到所要观察的组织。(2)临时装片及根茎叶等器官徒手切片的能力,主要检查制作的临时装片质量是否适宜观察。(3)读片识片能力,对所观察玻片能否迅速画出简图,并指明关键结构如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位置。(4)用植物形态学术语对植物进行描述的能力。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所观察的药用植物宏观或微观结构的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实验内容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实验报告考察中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考察标准,应严格要求学生,杜绝抄袭和编造实验报告的现象。

实验考试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进度,将实验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1)在植物细胞与组织实验之后,进行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制作技能的考核。(2)在植物营养与生殖器官解剖实验结束后,进行识片、读片能力及画图能力的考核。(3)在分类学实验结束后,进行粉末药材及生药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分阶段考核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修正,同时避免学期末一次性考试造成的学生只对考试内容感兴趣,不注重平时实验训练的现象。

野外实习是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野外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种子植物形态描述与标本鉴定、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考核。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尝试,为社会培养优质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秀珍.谈强化学生药用植物学技能的“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96-97.

[2]晁志,梁镇彪,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8-781.

[3]王利国,潘超美,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31-2632.

[4]林泽燕,林美珍,巫庆珍.高职高专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88-89.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4

案情介绍

涉案专利的专利号为ZL92115325.2,发明名称为“基本无粉尘四氢-3,5-二甲基-1,3,5-噻二嗪-2-硫酮颗粒的制备,专利权人为BaSF公司。该专利的权利要求1载明一种制备基本无粉尘的下式(i)所示四氢-3.5一二甲基-1,3,5-噻二嗪-2-硫酮颗粒的方法,

其中将甲基胺(Ⅱ)与二硫化碳(Ⅲ)和甲醛(Ⅳ)反应或者将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的甲基铵盐(Ⅴ)与甲醛(Ⅳ)反应,所述反应在以化合物(Ⅱ为基础计为0.1―10摩尔%的至少一种下式(Ⅵ)所示亚烷基二胺存在下进行,

Ri―nH―a―nH―R2(Ⅵ)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C1―C4烷基,a为1,2-亚乙基,1,3-亚丙基或1,4-亚丁基桥,而且这些桥带有1-4个Cl―C4-烷基。”

在涉案专利的说明书中记载了“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来制备颗粒状的四氢-3,5,二甲基-1,3,5一噻二嗪-2-硫酮(i)”,并且在说明书中记载了由于工艺中亚烷基二胺的加入而可能产生的三种杂质。

(2008)高民终宇第164号判决书认为(1)关于是否为新产品的问题,依据本案现有证据,在涉案专利申请日前,我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农药登记公告中包括原告BaSF公司涉案专利涉及的产品,而原告涉案专利说明书中也说明该专利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的棉隆产品的制备方法,因此,涉案专利涉及的产品并非新产品;(2)由于涉案产品并非新产品,故原告BaSF公司应对此承担相应举证责任。根据原告BaSF公司及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检测中心分别出具的检验报告,被告生产、销售的产品中含有三种特征杂质,且杂质中的两个棉隆型杂环通过乙烯基桥相连。原告BaSF公司提出上述三种特征杂质系使用涉案专利方法制备棉隆产品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杂质,即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涉案专利方法中的亚烷基二胺,才形成上述三种杂质。被告主张其在生产涉案产品时并未加入亚烷基二胺,而是通过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等其他助剂和改变反应器内部结构来制备棉隆颗粒剂,但其并未举证证明加八十二烷基磺酸钠等助剂会形成上述三种特征杂质,故本院对其上述抗辩主张不予采纳,最后法院认定,被告生产,销售的涉案产品使用了与涉案专利方法基本相同的方法,侵犯了涉案专利权。

案例分析

该专利涉及的产品实际上是农药领域中已知的“棉隆”产品。在该案中,法院认定涉案棉隆产品不是新产品,因此,不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应由原告BaSF公司举证证明被控侵权方实施了专利方法。让我们看看BaSF公司是如何完成举证责任的:首先,公证购买被控侵权产品;其次,对公证购买的被控侵权产品委托检测,再次,根据检测出被控侵权产品中含有的典型杂质,主张被控侵权方的生产工艺为涉案专利的生产工艺。本案中,在涉案产品不是新产品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并没有被举证责任未能倒置所困扰,而是巧妙地避开了直接针对被控侵权方所使用的具体生产工艺进行调查取证的问题,并因此最终赢得侵权诉讼。对该案进行深入分析即可发现,专利权人能够如此巧妙举证是与以下两点密不可分的。

1 专利权人利用了农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特殊性

农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都知道,农药生产工艺总是和副产物相伴存在的。通常来说,农药原药的生产工艺有其特殊性,生产工艺不同,尤其是不同生产工艺中所用的原材料或其用量,温度等不同时,由于反应机理的原因,这种生产工艺上的区别在其所要得到的原药产品上通常都会有所体现,例如,可能导致所生产的原药产品中副产物不同、产品的纯度不同等等。涉案专利的生产工艺由于其所使用的特定原料“亚烷基二胺”而在其所生产的原药棉隆产品内引入三种典型杂质。因此,对于较简单的产物来说,依据产品中副产物的不同,通过反应原理的分析通常可初步推断其所使用的生产工艺。

2 说明书中对其生产工艺所获得的产品的特征描述

以上仅是分析了农药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特殊性,但由于具体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尤其是对结构复杂的原药产品而言,在无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仅依据副产物来推断其生产工艺或者说所用的原料往往是不够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最直接和有力的证据便是说明书中对于原药中的副产物与其生产工艺或所用原料之间关系的具体记载。

在本涉案专利的说明书中明确记载了原料“亚烷基二胺”的使用在棉隆产品中引进三种典型杂质或副产物,同时对副产物的结构进行了描述,这样就提供了将副产物就与工艺中原料“亚烷基二胺”或者说其工艺直接关联起来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涉案侵权产品的检测分析,由其中所含有的杂质即可判断其使用了原料“亚烷基二胺”,并可进一步推断其使用了涉案专利的生产工艺。

综上,在说明书一副产物一工艺相互印证的情况下,专利权人就易于举证被控侵权方是否使用了涉案专利技术。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5

abstract:Generalthoughtonhowtoimprovepracticeteachingeffectof"pharmaceuticalbotany"ofuniversitywaspresented,andimprovedmethodsandspecific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fromsixaspectstoprovidereferenceforrelevantteachingunitsandthepeer.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

Keywords:pharmaceuticalbotany;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82-01

0引言

药用植物学是高校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对象,重点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是中药资源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药理学、制剂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性很强,做好实验和实践教学不仅是该课程的重要的环节,也是颇有难度的一项工作。笔者长期从事药用植物的科研与教学,现就如何提高药用植物学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1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路

1.1始终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本本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药用植物形态结构的形象化理解与识别,以及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通过实践教学,为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实验技能基础,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实用型人才。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校内实验教学,二是野外教学实习。两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即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校内实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观察植物及各器官的形态特征、解剖学结构,以及各种细胞的显微特征,掌握显微制片及观察研究的技术方法;校外实习基地野外教学的重点则在培养学生对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的能力,识别一定数量的药用物种,了解它们的药用价值与应用方法。两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均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分析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识别辨识能力。因此,要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始终。

1.2加大实验实践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弄懂吃透课程精髓药用植物学包含有大量的形态解剖学等方面的术语、概念和知识信息,自然界种类纷繁的物种使它们在形态学、解剖学及化学特征上具有种种共性与差异。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如仅以少量经典例子来进行讲解与观察,难免有片面性;缺少丰富的植物、器官或细胞实例的观察,学生们很难在比较中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大实物(各类植物、各种显微制片等)教学的信息量。在讲授或学习中,要求抓住重点,抓着规律性的知识内容,避免素材的无序堆积,适得其反。

2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些具体方法与建议

2.1建立一支优良的实践教学队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技术性强,尤其是物种的分类鉴定需要较长时间的用心钻研与经验积累,这需要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人员不间断地学习、积累与提高,有关实验人员也要有较过硬的实验技能,方能胜任实验与实践教学工作。此外,每次实验前还要做好预实验,以熟练解决学生现场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2.2充分利用实物教学药用植物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学。只有大量观察各种实验材料,加大信息的强化,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悟出该学科中固有的种种规律性。实验课要大量观察不同器官各种类型的永久制片,尽可能利用身边的新鲜植物材料进行制片观察;野外药用植物教学实习前要组织学生多多观察校内标本馆中的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多多观察教师或往届学生在实习地点拍摄的植物图片,组织学生在校内或周边地区多多就近观察辨认实地药用植物。同时,课堂理论教学讲解有关内容时也应充分展示各种标本实物或图片。

2.3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室内教学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勤于动手,注重训练他们合理取材、徒手切片、撕取表面片、显微制片(横切、纵切、粉末)、显微观察与分析、显微绘图、检索表制作与利用、标本制作等基本的实验技术方法。教师应讲清要领,做好示范。

2.4着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药用植物学教材无法包容该学科中各种各样的复杂实际问题,如各种植株器官的形态、解剖学变异情况,无花、果的植株或残缺标本如何进行性状检索与分类鉴定,如何抓住一、二个特点迅速判别药用植物的科、属归属,如何判断厚壁细胞横切面上在形态、大小、壁厚等均相似的是石细胞还是纤维等等。这既要求任课教师多实践,多积累,自身具备过硬的实际技术本领,还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调整授课侧重点,适当增加教材中没有而又实用的技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药用植物类群或物种在形态解剖学上的主要共性和特性,引导学生解决非常规实际问题。在野外教学中,要重点向学生讲授仅根据植株的生长习性、茎叶等非常局限的形态特征(而非经常见不到的繁殖器官特征),来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或鉴定。如木兰科与桑科榕属植物均具托叶环痕,蓼科植物常具鞘状膜质托叶,五加科植株叶柄较长,基部多少扩大等等。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6

【关键词】基于生药鉴定过程理实一体化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97-03

【abstract】pharmacognosticsisoneofthemaincoursesofthemajorofpharmacyinvocationalschools.Butthetraditionaleducationpracticewhichisbasedonteachingandlearningreducesstudents’interestinstudyingthiscourse.Sostudentscan’tmastertherelativeknowledgewell,andevenworse,theyknowlittleabouttheoperatingskillswhichareneededinpharmacognosyappraisal.toimprovetheeffectsoflearning,itrytoestablishtheeducationpracticewhichisbasedontheintegrationoftheoryandpractice,andthiseducationpracticeischaracteristicof“basingonthepharmacognosyappraisal”.throughthiseducationpractice,studentscanlearntheoperatingskillsofpharmacognosyappraisalaswellastherelativetheories.

【Keywords】Basedonthepharmacognosyappraisaltheintegrationoftheoryandpracticeelementaryexploration

《生药学》是中职药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以天然药物为研究对象,讲述运用各种生药鉴定方法达到鉴定生药品种真伪和品质优劣的目的。因此掌握运用鉴定技能是学生学习《生药学》这门课程的关键。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生药学》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再配以生药实物发放给学生,或配以多媒体图片。学生安静地坐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计划也是按照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对药物知识的渴望及学习兴趣随着单调的教授模式一点点被磨灭,学生除了简单认识几种生药的外观外,对于其他的鉴定技能几乎未曾触及。表1中例举了我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

从表1中可见,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根据生药药用部位分类模块(如根及根茎类生药、茎木类生药等)来进行,每类的药用部位再配以不同的生药来具体阐述。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按照生药学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技能要求的体现。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对生药不十分感兴趣,以后到了就业岗位后还要重新学习技能。不少毕业生和某些医药单位也对我提起需要加强对学生生药鉴定技能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知识有较高要求,对技能几乎无要求。因此,《生药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对策略

为提高教学效果,我建立了“基于生药鉴定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生药鉴定技能的过程中,渗透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1.修改教学计划,以生药鉴定过程为主线。

为贯彻“基于生药鉴定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修订了生药学的课程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中以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过程为主线,以生药所需要的鉴定技能为模块,促使学生掌握技能,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表2中例举了我采用“基于生药鉴定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

课前我以中药小故事或与生药有关的时事新闻、论坛等视频引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技能打下了基础。

2.技能专项突破,以提升操作能力为目标。

鉴别生药的真伪优劣,主要经过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四个过程。每个过程代表了一类鉴定方法,每一类鉴定方法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

(1)野外采药、标本制作,熟知原植物形态――掌握原植物鉴定技能。

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将植物(动物)药的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来源,称为原植物(动物)鉴定。原植物(动物)技能的训练,我通过三个步骤完成:野外采药(学习技能);压制标本(巩固技能);制作标本(掌握技能)。每年组织药学专业的学生到宁波塘溪参与“我与中草药亲密接触”野外采药一日活动,所采药物再经过一星期的压制后制成标本。

学生在采药过程中需要鉴别不同植物的形态才能确定药物的真伪,通过采集多种药物来达到学习原植物鉴定技能的目的。直观、真实的原植物形态给了学生很大的冲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教师只需在旁稍加指点,这种野外学习鉴定技能的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新鲜的植物标本采集回校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压制标本工作,旨在将植物中的水分吸干。学生在压制过程中,通过重复观察植物药材的形态,加深记忆,达到巩固原植物鉴定技能的目的。制作标本的过程是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在学习制作标本技能的同时,对植物原植物形态又进行了一遍复习,此刻某些生药的原植物形态铭记于心。通过这个制作标本的过程,学生学习了将生药原植物永久保存的制作标本技能。历届学生所作的优秀标本经常被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很有成就感。

(2)与药材零距离,用感官感受药材性状――掌握性状鉴定技能。

生药的性状鉴定主要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性状。历代医药家、老药工为了使生药的外观性状描述更加形象化,还创立了“经验术语”,如味连的外观形状用“鸡爪黄连”这个经验术语来描述。为了让学生理解熟记各种经验术语及掌握性状鉴定的技能,课堂上我除了给每位学生发下生药原药材、中药饮片和多媒体图片之外,还要求学生根据所接触的药材用感官感知药材填写表3。

通过与生药“零距离”观察并填写表格,学生和教师一起探讨生药的外观性状,比较相似药物间的不同点,达到初步掌握性状鉴定技能的目的。为进一步掌握性状鉴定的技能,我制定生药辨认考核要求并组织同学举行生药辨认大赛。学生在积极准备过程中主动学习各种生药的性状特征,并熟记于胸。生药性状鉴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完全实现。

(3)遨游微观世界,用显微技术揭秘生药――掌握显微鉴定技能。

运用显微技术,观察植动物药材的细胞性状、组织构造、细胞后含物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显微鉴定。当有些生药在不易获得原植物和生药外观性状特征单凭肉眼很难区分时(如出现假药时),显微鉴定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辨别生药真伪、优劣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生药的显微鉴定技能,根据生药不同的显微特征,我设立了不同的项目专项训练――结晶的显微观察技术、淀粉粒的显微观察技术、挥发油的显微观察技术、石细胞的显微观察技术、花粉粒的显微观察技术等,见表4。

经过训练,学生不仅记住了重点生药的显微特征,而且能熟练运用显微鉴定技能鉴定判定药物真伪。

(4)多仪器合作,检测生药有效成分理化性质――掌握理化鉴定技能。

根据生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效成分间间接的化学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这种方法称理化鉴定。根据中职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我们只学习简单仪器的操作,因此我按照仪器分类来设立专项训练学生的理化鉴定技能,见表5。

通过专项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仪器的操作,而且能主动寻求查阅相关生药的理化性质。

(5)强强联合,检测未知生药――综合运用鉴定技能。

通过对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技能和相关生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生药鉴定的过程和技能已熟练掌握。考核学生学习成果,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鉴定一组未知药物。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给三个未知药物。学生自行设计鉴定方案,通过鉴定,得出结论,学生的考核通过率为91%。

三、成果与反思

通过“基于生药鉴定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药学》中的应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医药单位输送合格中药人才打下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掌握了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相关流程、技能,而且能主动学习、熟记更多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根据野外原植物辨别四十种生药,能辨识100种中药饮片,能熟练运用显微镜、水分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等仪器,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自制植物标本。所培育的优秀学生参加2010年全国医药行业的中药调剂员、医药购销员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模式中不断完善考核机制,使“基于生药鉴定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7

有些金属或无机材料被制成纳米级微粒之后本身就可能具有杀菌的功效,例如纳米银颗粒、氧化锌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二氧化钛等,阳光中UVB、UVa紫外线照射下可激活纳米级二氧化钛与水反应产生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强化环境净化及灭菌作用,在阳光不充足的阴雨天或夜晚,可以开启紫外臭氧灯管,同样能够激活二氧化钛与水反应产生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纳米材料本身以及含纳米材料的组合物用作农药的用途都可以作为专利申请保护的客体,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一般为: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纳米材料);一种制备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农药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包含有纳米材料)。

这类专利申请在撰写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如何合成新的纳米材料,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如果制备得到的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需要在说明书中记载是因为反应的条件还是制备方法殊的反应方式得到的特殊的性能,并需要对该特殊的性能进行表征,可以通过电镜扫描或者其它方式进行证明,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会影响专利说明书是否公开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性能在农药领域可能的用途,需要通过活性实验进行验证,说明书中需要给出具体的实验效果举例进行说明。如果现有技术中已有类似纳米材料用作农药的技术方案,则新制备的纳米材料用作农药的用途需要比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同类纳米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或者其他预料不到的效果才可能具有授权前景,比如提高了杀菌活性等,而如果是将已知的纳米材料与已知活性成分组合,则需要在说明书中记载纳米材料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功能上的互惠或表现出超越他们单独效果之和的组合效果。纳米材料用作农药使用时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纳米材料对有益菌的杀灭作用,以及将纳米无机材料制成制剂后对环境的安全评价,如果能克服这些应用上的技术缺陷,也可能具备授权前景。

二、纳米生物农药

将生物农药纳米化后,可改善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粒径细度及稳定性,提高其速效性和防治效果,通过纳米工艺技术处理,将固体生物农药制成纳米级的微粒,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通过怎么样的制备方法将生物农药制备得到真正纳米级的颗粒,而将生物农药制备成纳米级颗粒的方法,使用该纳米生物农药的方法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由于生物农药一般都是已知的活性成分,一般需要将生物农药与助剂的组合物作为专利申请保护的主题,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纳米生物农药);一种农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生物农药的制备方法,或将含有生物农药的农药组合物制成纳米生物农药的方法);一种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病害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含有纳米生物农药)。

由于生物农药本身即具有杀虫活性,在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时,需要提交微生物的保藏证明;详细记载通过怎样的方法将生物农药制备成纳米生物农药,并且需要提供纳米生物农药稳定性的证明,纳米生物农药颗粒的表征数据;还需要提供纳米生物农药与生物农药的活性实验比较例,或者纳米生物农药与近似的生物农药制成纳米级生物农药后的比较例,以备用于证明技术方案的创造性。目前,真正将生物农药制成纳米级颗粒的方法较少,而如果能够攻克这一技术难点,相信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定能争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纳米农药助剂农药

在制备成制剂时需要使用助剂,常规的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和载体,表面活性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将一种或多种农药助剂制成纳米级颗粒的制备方法,合成或制备得到的纳米级助剂,如超级分散剂,使用纳米级的农药助剂与活性成分组合使用的组合物,纳米级的助剂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等,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由于纳米颗粒表面的特殊性能,农药助剂制成纳米级的颗粒与活性成分组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活性成分附着在靶标上的能力,渗透能力,提高助剂的载药量,提高活性成分的利用率,降低害虫对活性成分的抗性,减少活性成分的使用量,例如已有制备乙酰化木质素两亲聚合物纳米胶体球,能够改变活性成分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这类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助剂,其特征在于……(限定助剂的结构和组成);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助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纳米助剂具体的制备方法、工艺参数);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助剂作为……(分散剂)……在农药制备中的用途。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对纳米农药助剂的表征是确定该纳米助剂的结构和组成的重要参数,合成纳米助剂的反应中其反应条件的控制、工艺参数的设定都会影响纳米助剂的结构和组成,申请人需要详细的记载合成或制备方法,并对纳米助剂特殊的功能进行具体阐述,对可能的特殊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由于纳米农药助剂一般都是与农药活性成分组合使用制成制剂,申请人还需要提供使用纳米农药助剂制成的制剂具有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比如提高制剂的分散性、稳定性,提高制剂的防治效果,降低对原药的需求量,降低制剂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毒害以及对土地造成的毒害残留,降低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量等,还可以提供类似的纳米农药助剂与同一活性成分组合使用制成相同或相近制剂时的比较例。如果使用的纳米助剂与活性成分制成的制剂能够满足国家或Fao/wHo标准,也需要记载在说明书中。

四、纳米农药缓释剂

农药助剂中的载体一般是起缓释的作用,将活性成分吸附或包裹在载体中。缓释剂能有效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农药的急性毒性,减轻残留及刺激性气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作物的药害,从而扩大农药的应用范围。但是,传统的缓释农药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缓释剂大部分是合成高分子材料,且大多数生物降解性能差,易污染环境;同时在合成高分子控释材料时,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再加上高分子控释剂颗粒一般比较大,在施药时颗粒大,容易施药不均且易脱落,最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高分子材料的缺陷,控释载体的纳米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农药载体制成纳米级颗粒的制备方法,使用纳米级的载体颗粒吸附或包裹农药活性成分的组合物,使用纳米缓释剂缓释农药的方法,纳米级的载体颗粒在农药制剂加工中的应用等,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纳米农药缓释剂包裹农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制得纳米溶液,再包裹农药;另一种是用农药缓控释薄膜,在农药表层形成纳米级微囊,得到该控释型纳米级农药。由于真菌生物农药在紫外光照射下,活性降低,纳米缓释材料也常被用作真菌生物农药的紫外保护剂。已知的纳米缓释剂包括空心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双孔二氧化硅微粒、介孔纳米氧化铝固相吸附剂、纳米碳粉、二氧化钛纳米球或二氧化钛纳米线、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粉煤灰、壳聚糖纳米粒、壳聚糖的接枝共聚物、海藻酸钙纳米微球、粘土纳米复合缓释剂、二氧化钛和碳酸钙复合颗粒、多微孔纳米载体材料、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制备纳米缓释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缓释剂具体的制备方法);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缓释剂,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纳米缓释剂的结构和组成);一种适用于农药的纳米缓释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制备纳米缓释剂的方法,包括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以及最终得到的纳米缓释剂的表征;如果是将纳米缓释剂与活性成分组合制成制剂,不仅需要考虑纳米缓释剂在制剂中的缓释作用,还要考虑纳米缓释剂在制剂中的其它作用,并且需要对比实验证明纳米缓释剂的加入是否能够产生技术效果的改进。由于缓释剂的发展较快,研究者在关注缓释剂缓释的同时,需要注意到缓释带来的负面作用;如果新研究的缓释剂能够既有缓释的作用,又能克服活性成分在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的危害,应该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记载。申请人在记载不同的技术效果时,不仅要把具体的技术效果写清楚,更应该提供能够证明该技术效果的实施例或实验例。

五、纳米农药剂型液体

农药由于自身流动的特性,即使是纳米级的尺寸也呈球状,所以液体农药制成纳米级后一般都称为纳米球,也叫做纳米乳剂。纳米乳剂是一个由水、油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且经时稳定的外观透明或者近乎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微观上由表面活性剂界面膜所包覆的一种或两种液体的微滴构成,外观为“单相、透明或半透明的流动液体”。纳米乳剂可以改善农药溶于水的特性,两亲高分子包裹油溶性农药分子的纳米球,其在水相中有良好的分散性及稳定性,即将油溶性农药由油相转移至水相并稳定分散于水相,并可通过水相中溶解的少量农药的不断使用,使纳米球中的农药得以缓慢释放和使用。现有技术中制备纳米乳剂的关键技术问题是两亲高分子的替代技术,如果能够使用纳米材料代替两亲高分子材料用来制备纳米乳剂,则有望突破农药剂型创制的瓶颈。已知的能够代替两亲高分子材料或者与两亲高分子材料共同使用的纳米材料有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稀土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等,制备的农药水乳剂、微乳剂具有超稳定性。

固体农药易于制成纳米级的颗粒,将固体农药纳米化后特有的渗透性、分散性、均匀性、附着性等生物活性大大增强。将纳米级的固体农药与助剂混合,即可得到纳米级固体制剂,如可湿性粉剂、种衣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等。一般的制备方法是将各种原料按配方称量配料;在配合料中加入少量水,使其溶解,并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混合;然后用电喷雾法干燥,制得纳米级活性成分干粉;将活性成分干粉与纳米材料或助剂配合,再加入到混料机中充分搅拌均匀,制得微粉,即为固体纳米制剂。由于水基化制剂是农药剂型发展的方向,曾有研究人员把固体原药颗粒低于100nm的水性分散体定义为纳米农药悬浮剂,把原药颗粒粒径在100~1000nm之间的水性分散体定义为亚纳米农药悬浮剂。分散理论认为:固体颗粒的粒径越小,则粒子表面自由能越高,越容易倾向于絮凝成大颗粒,分散稳定的难度就越大。而亚纳米级或纳米级的固体粒子,其表面自由能更是超高,难以在分散介质中以纳米尺寸分散稳定。以常规的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类的分散剂几乎不可能达成将固体颗粒分散稳定到亚纳米级,更不要提纳米级了。由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制得的农药悬浮剂(SC)或水乳剂(ew),其粒径或乳滴的极限值大约就在5微米左右,并且易于絮凝、分层、结块,贮存稳定性极差。需要克服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将纳米级的固体农药稳定分散在制剂当中。由于固体纳米农药难以在水体中稳定,可以考虑使用微胶囊的形式将固体纳米农药或液体农药纳米球包裹在囊心中,制成纳米微胶囊制剂,或具有核壳复合结构的微囊悬浮剂。在农药制剂加工中,加工制备常规的微胶囊尺寸是相对容易的,为了降低微胶囊的大小,达到纳米级,又要保证所制备的纳米微胶囊对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率是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需要对加工制备的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

使用农药活性成分与助剂组合制成纳米级的农药制剂,纳米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纳米农药制剂的应用都属于农药专利申请保护的客体。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纳米农药制剂,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结构和组成);一种纳米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制备方法,工艺参数等);一种纳米农药制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限定应用的范围)。在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农药制剂的组成和制备方法,特别要清楚地记载制备的纳米农药制剂的方法和工艺参数,对制成的纳米农药制剂进行表征,以证明得到的纳米农药制剂确实是纳米级的制剂。需要提供制备的纳米农药制剂的稳定性、分散性、热储性等常规的制剂性能,以及使用纳米农药制剂的方式,提供杀虫活性实验数据,需要清楚记载制备的纳米制剂比常规的制剂具有哪些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还应该记载纳米农药制剂与类似的纳米农药制剂有哪些技术进步等对比实验。如果制备的纳米制剂是由于使用了某一特殊的助剂带来的技术效果,需要在申请文件中提供未使用该助剂时制成制剂的对比实验效果。如果制备的纳米制剂能够符合Fao/wHo标准,或者超出该标准,也需要在原始申请文件中记载相应的技术功效。

六、纳米光触媒层

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药使用的重要限制因素,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农药残留备受关注。纳米材料既可以制成果蔬表面残留农药的清洗剂,纳米带电粒子与水雾结合形成的纳米带电水雾具有杀菌、分解有机农药功能,粒径分布在50到500纳米的颗粒制剂能够去除果蔬表面农药残留;又可以制成农药残留降解剂,缩短农药安全间隔期。已知的用于农药残留降解剂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铁、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纳米光触媒层在UV保鲜灯的照射下,表面形成电子-空穴对,在水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羟基自由基,将蔬果中的农药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达到降解农药而不破坏蔬果本身组织和营养成分的有益效果;根据这一特性,纳米光触媒层可以制成果蔬消毒杀菌除农残装置。使用共沉淀合成具有光催化活性Zno/tio2复合纳米材料,在植物体上进行喷洒,利用太阳光照射对农药残留进行降解。微纳米气泡臭氧水作为土壤消毒剂。将光触媒材料的特溶胶浸渍在固体介质上,将该固体介质均匀地浸放在水中,在阳光或紫外线灯光一定时间的照射下,光触媒材料空穴作用产生(H+)和(oH-)等活性种,催化水体中农药降解。以载有纳米La2o3、Fe2o3和nio复合氧化物的聚乙烯醇薄膜为载体催化剂,将此载体催化剂置于盛有待处理水溶液的光催化反应器中,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将水中的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农药迅速分解。纳米材料还能够作为促进农药废水中氨氮转化的催化剂,由纳米氧化铝胶体与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体积湿法混合的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在不需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把农药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气。上述的将纳米材料用于分解或降解农药的各种用途均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

已知的纳米光触媒层的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钛、金属离子掺杂纳米二氧化钛、Zno/tio2复合纳米材料。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一种降解农药的纳米光触媒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材料);一种降解农药残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材料);一种制备降解农药的纳米光触媒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纳米光触媒层的制备方法);一种应用纳米光触媒层降解农药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体的农药种类)。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时,首先,要对新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如果是使用已知的纳米材料,需要考虑现有技术是否已有将该纳米材料用做纳米光触媒层的应用,若有类似的应用教导,则很难具备创造性,需要考虑将不同的纳米材料组合制成复合纳米光触媒层以提高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其次,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需要详细的记载,纳米光触媒层降解农药的效果需要试验数据进行验证,最好能够记载与类似的纳米材料制成的光触媒层降解农药的技术效果的对比实验。再次,如果制成的纳米光触媒层还有其它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也应该一并记载在原始申请文件中,并将形成该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撰写在权利要求中。

七、纳米探针检测农药

纳米材料应用于农药残留分析检测,使用纳米材料制作荧光探针,或者使用纳米材料对荧光探针进行改性修饰。荧光纳米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探针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和荧光蛋白相比,量子点具有十分优越的光谱性质,如: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而对称、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波长可调、抗光漂白性能强等。这些优越的光谱性质使量子点荧光探针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检测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荧光纳米量子点探针具有荧光强度高、荧光稳定性好,检测过程简单方便,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可实现实际样品中农药的快速检测。荧光纳米探针的材料组成(单一金属纳米颗粒,复合金属纳米颗粒,无机复合物纳米颗粒,金属与无机物复合、聚合物,金属-无机物-聚合物多重复合)是目前主要的研究热点,针对不同种类的材料检测不同种类的农药,研究者需要在制备不同的荧光纳米量子点探针上寻求突破,其相应的制备荧光纳米探针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对于纳米探针在检测具体农药残留的应用,如何使用纳米探针检测分析农药的方法等都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使用纳米材料对酶生物传感器的玻碳电极进行修饰,如玻碳电极的工作面上还可以使用纳米二氧化锆修饰,检测农药的精度更高,范围更广,检测限更低,可实现小型、便捷、适用于现场检测的目的。

专利申请的主题名称为:某种农药的荧光纳米材料(纯金属、金属复合物,无机复合物,聚合物)量子点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某种农药的荧光纳米材料(纯金属、金属复合物,无机复合物,聚合物)量子点探针在检测农药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限定具体的工艺参数);检测某种农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具体的检测步骤)。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时,需要详细记载制备探针或电极的方法,对使用的纳米材料的来源或制备方法进行清晰的描述,对制备得到的探针或点击进行表针,绘制制备的探针或电极的检测具体农药的线性关系、检测限等。如果能够提供制备得到的探针或电极比常规的探针或电极具有更好的技术效果,也应记载在申请文件中。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8

关键词:药品检验;常用技术分析

药品的常用检验技术在进行伪劣药品检查的过程中,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使用就常用技术不但能够在进行药品检查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假劣的药品,还能够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是药品进行控制,在这一流程的帮助下,切实有效的缩短了进行药品质量抽检的周期,并且还有效的节省了各个方面的资源耗费。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下文主要针对药品检验过程中的常用技术进行了分析。

1什么是药品检验

药品检验就是依据我国针对药品质量所制定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所涉及到的检验环节可以将其直接分为出厂检验和法定检验这两个不同的部分。法定检验,主要指相应的药品监管部门,所建立起来的药品质量检验机构,依据我国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相应标准、检验程序、流程来进行,以此来对药品进行依法检验,并且在检验完成之后,要针对药品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书。而出厂检验,则是形容药品的生产商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依据国家药品质量法律中所制定的与药品质量标准,来对生产企业自身所采购的各项原料、本成品、成品等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检验。如果说药品存在着质量问题,那么未经过检验的药品便不得出厂进行销售。同时,当药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之后,还可能会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药品所销售的药品存在着假劣的问题。所以,药监局还需要针对市场上所销售的药品进行随时检验,避免假劣药品流通到病患的手中。而药监局在现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无法通过专业的仪器等设备来对药品的成分进行检验,所以,常用技术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开展药品常用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是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药监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基层药检机构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的短缺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药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要灵活的掌控各项常用检验技术,以便于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便能够对药品的质量问题进行检验。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检验方法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少,能够轻易的进行所以,所以,常用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较为适合在基层药品检验机构进行使用。而对于各个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药品,就必须要进行暂时的控制,之后再对其中所可能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重点的检查,以便于及时的发展激烈药品,常用检验技术完全符合药品检验过程中的快速机动需要,不仅减少了财力的投入,还能够使得检验的覆盖范围增大,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有着重要意义。

2.2常用检验与日常监督检查抽验相结合

这一措施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打击假劣药品的有力武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在农村占了很大比例,其使用的药品种类多,数量少,进货渠道复杂,假劣药品发生率高,而基层药品监督力量又相对薄弱。开展常用检验工作与日常监督检查抽验相结合,是药品监管人员打击假劣药品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日常监督检查抽验人员要掌握必备的药品知识,熟悉本辖区内药品市场的质量动态。常用检验与日常监督检查抽验相结合,节约了有限的抽验资源,减少了实验操作的盲目性,为强化药品监管,打击假劣药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常用的常用检验技术

3.1药品外包装和外观性状鉴别法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运用比较法等基本原理,对药品的包装、包装相关物及药品性状进行鉴别以分析假劣药品。如通过其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铝箔包装,可根据材质、几何图形、印刷内容、防伪标记和特殊的标识进行鉴别。真药印刷清晰,笔画细致,套色鲜明、边缘整齐,说明书是机器折叠,折痕清晰笔直,小盒内表面有整齐、凸起的折痕压线;假药印刷粗重、模糊,套色颜色不正,边缘不整,色块错位,说明书手工折叠,无清晰笔直的折痕,。药物的外观性状是对其形态、色泽、气味、味感、溶解性、澄明度等特征内容的界定或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药品的内在质量,对鉴别药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上述方法的特征是快速、简便,是药品常用检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现场快速理化反应鉴别法:

是根据药品分子结构的不同,采用颜色反应、沉淀反应、气体反应、酸碱反应法等方法来鉴别药品的一种方法。快速理化鉴别所用的试剂和条件要求不高,有的只需试管、小烧杯、放大镜、打火机等简单工具和少量蒸馏水即可进行,无需携带大量的仪器设备。勘验过程简单、方便、成本相对较低。例如我们用火烧的方法即可鉴别部分药品的真假,利用某些药品的理化性质,进行常用检验,如硫酸与红霉素、麦迪霉素等都有明显的颜色反应。

3.3药品薄层鉴别法

是色谱法的一种,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于玻璃板、塑料或者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把样品和对照品分别于同一基片上点样,然后以展开剂展开,晾干后薄层板在紫外灯下检出斑点,比较样品和对照品斑点颜色、大小、形状、Rf值是否一致,如一致则可以排除伪品,否则应进一步采取其它化学方法进行查证。

3.4特殊药材的经验鉴别

药材经验鉴别对抽检人员要求高,必须是从事中药的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如一些中药材中药材现场真伪鉴别,实践证明,实用性强,查假率高,我们通过真品,图片,电教,影像等资料和聘请高资历的工作人员在抽检队伍中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使其产生感性认知,增加其辨别真假的能力。

4药品检验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完善

药品检验的机构、标准和操作规程,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但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亟须完善:一是缺少对药品包装的鉴定项目;二是缺少对非法生产的无标准药品的鉴定标准、方法和规定;三是药品检验结论过于简单,非专业人员无法直接判定药品真伪。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药品检验的法规文件,明确和细化药品检验结论,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看懂药品质量检验报告书,拿到药品检验报告书就知道药品的真伪或假劣。

5结语

综上所述,药品的常用检验法是当前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基层药检工作中,在面对缺乏设备、资金、人手的情况下所应用一种有效的药品质量检验措施。但是,必须要加以深刻了解的是,常用药品检验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性屏障,导致其无法完全保证其检验的精确度,所以,还应当在日非常检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各个方面进行完善,使得其中所涉及到的多个方面能够更加的成熟,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秀丽.关于药品检验中复验取样的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2003(12)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9

摘要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是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分析了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的因素及其原因,并就此提出对策,以为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制约因素;原因;对策;江西吉安

全国各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通过几代森防人的艰辛工作,为国家的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保障,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也随之不断地得到改革和发展。然而,在深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的过程中,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深入变革和发展很难突破的瓶颈,这些因素主要有: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现行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基层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防治药械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太慢等在技术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的深入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法规部分条款过于简单,从政策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1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及其原因

1.1体制因素

1.1.1现行体制。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第3条“县级以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之规定,县级以上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属于法规直接授权代表国家执行植物检疫的行政执法单位,是经国家批准的林业系统内2家代表国家执行法律法规的公益事业单位,应该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范畴进行管理[1]。然而,在全国的数千个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中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仅有极少一部分,大部分仍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没有一个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这种体制势必产生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人员工资、检疫测报基础设施投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等经费不足及人员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的因素。

1.1.2产生现行体制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大部分县级财政可用资金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各类事业单位的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法律赋予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的行政执法和公益性质不重视,对林业有害生物对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破坏性认识程度不高。因此,在批准成立机构时将其定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其中又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居多,致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现有体制很难适应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的高要求。二是一直以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拥有较高的育林基金分成比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所得育林基金分成足够开支,因此,对森防检疫机构和林业工作站等下属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森林天然林资源的大量消耗,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不断降低甚至不收,林业系统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中央推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还利于民,进一步调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和分成比例,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来源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就使县级森防检疫机构,特别是独立了的森防检疫机构不得不面临经费紧张、人员队伍不稳定的严峻局面。

1.2专业人员因素

1.2.1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相对人均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面积太大,各县都呈现森防检疫专业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例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全市的森林总面积为139.28万hm2,平均每人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面积达到2.27万hm2,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自组建县级森防站以来,工作量翻了数番。30年来,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工作,由20世纪80年代每县仅对1~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增加到数十种;测报工作由粗放型的对发生面积进行调查的形式向精细型的系统调查预测预报形式转变;防治工作由被动救灾的防治方式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工程规模治理的方式转变;检疫工作由对内执行产地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向对从外地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复检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检疫执法转变。而各县级森防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仍大致相当于建站初期的工作人员数量,个别县森防站至今仍只有1名工作人员。如吉安县森防站,建站初期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为专业技术人员,1985—1990年仅对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到2003年对13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测报防治工作量增加了近13倍;1985—2003年仅对从吉安县内调出的木材和林木种苗进行产地检疫,2004年起增加了对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从外地调入的木材及其产品、苗木、种子的复检工作,检疫工作增加了近3~4倍,然而实际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仍没有增加。

1.2.2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员职务人员比例低。如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仅占8.2%;工程师13人,仅占21.3%;助理工程师21人,占34.4%;技术员8人,占13.1%;其他人员14人,占23.0%。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20%多,技术员不到20%。从技术员到高级职称的比例呈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这表明具有丰富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知识的高级森防检疫业务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且森防检疫专业技术队伍呈现萎缩的征兆,显示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队伍后继人员严重不足的迹象,恰恰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日益重要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吉安市全市森防站61人中,35岁以上的占90%,34岁以下的仅占10%。自1999年以来,13个县市区森防站基本没有接收林学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年龄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1.2.3乡镇场基层测报员专业水平整体偏低。长期以来,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的预测预报,主要依靠各林业基层单位的测报员对其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其下一代的发生趋势。其预测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基层调查数据的质量,而调查数据质量则取决于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了解程度[2]。然而,实际上各县林业基层测报员的专业素质却呈现普遍偏低的现象。如吉安县在各个乡镇场设置了27个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配备了27名兼职测报员,其中林学或植保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为8名,仅占30%。虽然近年来,该县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测报员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知识培训,但由于大部分基层测报员的林业有害生物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效果一直不理想,测报员的专业水平很难有较大程度提高。

1.2.4吉安县级森防检疫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的原因。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林业系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的现实状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产业和其他产业日益发达,就业面越来越广,就业机会逐渐增多,而林业工作是最辛苦、收入最低的职业之一。1990年以后,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愿意报考林农类学校,直接导致各林业、农业院校纷纷改换专业设置,降低林学专业招生比例甚至取消林学专业的设置。即使部分林学院仍在继续开设林学专业,但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很难满足林业系统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如吉安县曾经连续2年计划通过公务员考试,招聘2名具有林学专业大学学历的工作人员,但都因报名人数不足标准而未开考。

1.3防治药械因素

1.3.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3]。

1.3.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1.4技术因素

1.4.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基层森防工作人员仅通过文字描述很难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病害类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鉴别,不能满足快速检疫检验和定性鉴定的需要。

1.4.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信息工具书少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编撰了少数的林业有害生物文字工具书后,再也没有及时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变更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需要,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信息描述工作。

1.5法规因素

1.5.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1.5.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2对策

2.1抓住林改机遇,尽快解决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体制问题

基层级林业主管理部门应紧紧抓住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的政策精神,结合检疫、防治法规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与编委、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推进解决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的体制及事业经费问题,力争将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将县级森防经费和森防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纳入财政预算和统拨、统发,以解决林业森防检疫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壮大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队伍[4]。

2.2调整森防检疫专业人员结构,提高森防检疫队伍整体素质

第1批专职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现已陆续退出工作岗位,第2批森防专业人员也已迈入中年,再过5~10年,森防专业技术的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各地应尽快出台鼓励学生报考林业院校和提高林业职工待遇的相关政策,引导高中毕业生报考林学专业,并在毕业后从事林业工作。二是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林学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的严重现象向当地县委、县政府反映,与编委、人事、财政及林学院校等部门协商,争取一定数量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编制,用于对林业工作人员招聘或委托代培。三是以市(区)为单位,实行森防检疫业务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县级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四是尽可能地多组织森防工作人员到异地考察或调研,学习先进工作方法,交流先进工作经验。

2.3推动林业药剂、药械、检疫设备的研发和林业有害生物实物信息工具书编修工作

一方面,组织药剂、药械和检疫仪器研发人员,全面深入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的环境进行考察,力争使机械研发人员、药物研发人员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充分听取县级以下森防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既适合林间施放又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机械、药剂和快速检验的检疫设备,彻底解决机械、药剂与林间作业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操作人员之间不相适宜的问题和检疫检验速度慢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林业昆虫和病害实物标本的彩色照片,集中组织林业昆虫学和病理学专家进行归纳和鉴定,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编辑和整理,编修成一部具有林业有害生物实物彩色图象信息和文字描述的综合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或光盘,以便普及和提高县级森防技术人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别能力,提高林间工作的效率。

2.4组织林业法律专家,对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或司法解释

为了使森防检疫法规条款更详细,概念更明确,实际生产中更具可操作性,适应林业和环保新形势对森防检疫执法的新要求,以国家为主组织林业法律专家组,向全国森防系统,特别是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执法人员征集对森防检疫法规的修改意见,由各级森防站对修改意见进行汇总逐级上报,再由专家组归纳并对部分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适用性差的条款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修改说明或司法解释,并报请国家批准。

3参考文献

[1]孟宪毅,马秀梅.乌兰察布市重点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一七一二”工作[j].内蒙古林业,2010(3):63.

[2]曾祥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健康发展[j].内蒙古林业,2007(8):20-21.

简述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

根据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附性、活态性、无形性、传承性、非孤立性等特点,通过现代的展示手法,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理念和价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保留和传承事业。

一、西安非物质遗产展示特征及展示方式

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进行分析,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大体上共分为: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美术;民俗。每种非物质遗产都应该根据其特征和历史文化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展示媒介、展示手段,量体裁衣才能够更好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众多,如西安鼓乐、蓝天普化水音乐、殿镇八卦锣鼓、阎良特技唢呐等。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口头相传、模仿飞禽走兽叫声,缺少物化载体形式。第二、保留着演奏乐器、曲牌和谱式,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第三、以一定的年结、庆典、红白喜事的特定场合群集性民间音乐,具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根据其特点可以采用场景还原、定期演绎、多媒体辅助展示等展示方法,再现演绎场景。

2、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中有牛郎织女传说、寒窑传说、长安仓颉造字传说等,这些传说分为两种形式存在。第一、无物化形式,即口头相传。针对这种形式的展示理念主要以多媒体动画、视频等,能够让观众快速、清晰认知的形式进行展示。第二、物化形式,包括遗留下的书籍、碑文等,根据其特点将遗留物进行整理、汇总,以图片、文字等展板展示,以及拓片和实物性展示。

3、民间舞蹈

西安的民间舞蹈主要以人多、大型为主。例如:七曲高跷、雨金舞龙社火、周至竹马等。这些民间舞蹈场面宏大并且体现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这种形式的展示中可用到其舞蹈道具的实物展示以及制作方法、定期的现场表演、多媒体视频播放、图片文字简介等展示方法。主要以突出民间舞蹈的发源、故事情节、表演形式。

4、传统戏剧

戏剧形式丰富,暂存展示实物较多。例如:周至大玉木偶、周至皮影戏、高陵曲子、户县曲子等。这些戏剧有真人形式的表演也有道具加真人形式的表演,反映日常生活。展示中以具体故事情节作为展示元素来源,数字化还原展示、定期展览模式。

5、曲艺

西安传统曲艺包括:长安道情、熨斗村曲子、关中道情等,这些曲艺的展示与戏剧、音乐类似以声音、肢体动作来实现。展示中主要以创立曲艺的故事背景为基础,在博物馆开辟小型活动场所,定期举办表演,使观众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曲艺的魅力。

6、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中包括:大蜡制作技艺、阎良核雕工艺、秦镇米皮制作技艺等。这些传统技艺很多都以传人的形式存在,技术性强。因此,在这类展示中如民间医药、民间美术一样可以展示其制作过程,实物以及邀请传承人定期举办讲座等展示形式。

7、传统医药

西安传统医药包括:高陵韩式正骨、马明仁膏药、李氏正骨散制作技艺等。这些操作性强,使用性广,但制作工艺复杂,很多讲究口传心授。在展示中不仅可以展示相关药材及制作过程,还可以提供各位传人以研究所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宣传、举办讲座。使其长久性的、广泛性的流传。

8、民间美术

与许多先进的印刷品不同,民间美术多以家传的形式,口传心授、纯手工工艺制作为主。例如:栎阳木刻、雁塔棉絮画、户县民间布艺老虎、阎良新兴剪纸等。这类美术品的展示以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1-2个工序步骤在展馆中进行活态展示。

9、民俗

西安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西安都城隍庙民俗、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户县社火等。这些民俗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盼望,这些民俗与各地的生活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展示设计时,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通过场景展示、高科技等展示手段,模拟原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状态下的民俗活动。

二、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模式的构建

1、多维视角、多学科的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归纳概括出非物质遗产展示设计、人文经济、历史文化相协调统一的展示设计规划思路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设计理念。指导展示地域选址、展示空间设计、展示陈列方式设计等。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和施工的规范化建议,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化展示宣传。

2、针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提出创新性见解

非物质与物质展品的展示陈列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态、活态性陈列展示形式研究。通过挖掘非物质展品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创新型的展示手法,转化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知识进行展示、宣传。

3、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展示设计理念,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实践

通过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最低投入换来经济、社会、文化收益。展示场所中可集参观、浏览、研究、学习、保存以及传承人聚集等为一体的相辅相成的保护、传承系统。

三、总结

通过对西安九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论述出每种遗产的展示理念。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的作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完整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和价值,展示出其灵魂。将通俗化、平民化的作品还原其本质,简单直接的艺术展示表达,实现生活和艺术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俊华,王开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J].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2-1.

[2]陈小清.新媒体艺术应用设计: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1.

[3]关红.使博物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载体[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