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解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44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1

一、从题目入手,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

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课文题目作为内容的核心与中心,能够起到总领提纲的作用,我们通过分析课文题目就能够分析其中的内容,甚至能够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之初,我们需要先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虽然该题目仅仅有三个字,但能够将内容分解为“鸿门”和“宴”,鸿门作为当时的地名不必多做陈述,但“宴”这个字却有深刻的寓意,由于古代的宴席与当代的宴席都存在一个共通点,例如升学宴、结婚宴等,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鸿门宴”来开展目的性分析,《鸿门宴》的目的就是项羽杀刘邦,可见仅仅凭借“鸿门宴”三个字,就能够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课文题目简练、准确却包含着丰富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要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够给课文主体内容留下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

在长期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课文中某一自然段或某些句子是整个课文当中的“文眼”,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在开展课文讲解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够抓住课文中的“文眼”就能够抓住课文中的要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深度。例如在李清照《声声慢》教学中,该诗词主要是想要表达李清照的“愁”,让学生抓住“愁”的字眼,就能够带感情的感受到“黄花、淡酒、细雨、梧桐”以及“凄凄惨惨戚戚”的感情。能够抓住《声声慢》中的“愁”,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深度,也才能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该诗词。

三、通过情景引导教学,实现先看后学

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通过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先看后学”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情景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转移到书本当中;再者,通过实现“先看后学”的形式,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需要教学情境,可以在课前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关于《兰亭集序》的图片或者视频,例如一幅高山流水中很多人饮酒的图片、兰亭地理环境的视频。学生通过观赏相关的美景,能够对“兰亭”产生一种向往,从心理打消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负面情绪,待到学生看意正浓的时候,教师将视频暂停,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后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四、开展合作探究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作探究模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中主体,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与辅导作用,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待到情景导入模式完毕之后,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课文核心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之后将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在小组学生回答过程中,就是知识、思想共享的过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情景环节结束之后,笔者会给学生小组提出问题(问题必须要有一定难度),如:“该文章主要描述兰亭风景,但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呢?”“既然作者想要表达其他的思想,为什么要重点描写兰亭风景呢?”。通过小组学生讨论,很多学习小组都已经找出了核心点,即“通过游玩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而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及“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由于每个小组的思考方向存在着差异性,在表达观念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矛盾,或者所有学生小组的结论不够完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出现的漏洞进行补充,将知识重点进行落实。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将《兰亭集序》进行延伸,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种‘序’那同学们知道它的前文吗?”进而引出《兰亭集》,并在多媒体上播放一小部分内容,其余内容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课余时间看书的习惯,这样才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之所以教学效率不高,究根结底还是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能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教学中的关键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迎春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玉宏,朱俊.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化解读.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05):33-34.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是当今社会上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整个课堂,英语中含有的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高中英语高中课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高中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导致高中英语语言教学有脱节的现象发生,因此,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更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对高中英语中的文化教学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高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希望对我国的高中英语课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交际是指国际间文化进行交流,使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由于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属于自己的交流方式,这样对文化的交流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障碍。例如:英语中的“please”,在汉语中的意思是请的意思,但是英语语言中“please”这个单词不能用于任何一个语境当中,但是汉语中请是可以用于任何一个语境中的,像是请吃饭、请喝酒等等。通过这个例子来看,高中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还要对英语语言中的文化进行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措施

(一)高中英语老师应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陈旧,依然受到传统观念教学的束缚,这样就必须老师加强教学理念,使新鲜的教学血液注入到高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例如,老师在讲解“Healthyeating”这个词组的用法时,老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进行演示,在学生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老师要在旁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同时明白这个词组适用于什么样的环境。老师利用场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沟通的能力,全面地了解了英语语言中的文化,从而让英语的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提高了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对文化的差异进行渗透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较大。高中英语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英语的讲解中,要时刻注意文化之间的不同,要有效地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本土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例如,学生在称呼老师的时候,一般是王老师、赵老师等,在英语的中就是“teacherwang、teacherZhao”等,但是在英语交流中的实际习惯是,“mr、miss”等,这种单词相当把人的姓氏和称呼相结合。老师在课堂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合理地进行文化之间差异的渗透,使学生明白语言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的使用环境,也是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中不断的实践和积累,对跨文化交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深度的分析

英语教学是学生在接触英语语言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英语语言的文化,不管是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还是饮食、音乐等。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中要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老师在讲解“Classicalmusic”这个英语词组的时候,老师不仅仅要这个词组的表面意思和使用的方法进行讲解,也要对西方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中选取不同的音乐形式,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并且老师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使用技巧,也使学生提高了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教学质量,也使学生在使用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沈晓丽,沈鞠明.英语教材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2]李景娟.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潘虹.试论跨文化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5,(12).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3

关键词:整体教学法英语教学语言

近年来,高考英语考试(nmet)阅读理解文章的长度和难度逐渐加大,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句段大意、具体事实和细节说明,而且要理解作者态度意图和全篇文脉,更重要的是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推理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就要重视和逐步提高学生对语篇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

但是,传统阅读教学模式(Sentencemethod),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更不符合中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应用以语篇分析为重点,兼顾句法分析的整体教学模式(Globalmethod),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整体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过程

整体教学法(Globalmethod),是一种全面考虑篇章分析和句法分析,并以语篇分析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法;以语篇分析和句法分析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础;其指导思想是通过全方位的语言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断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谓语篇分析,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课文的层次结构和内容(语篇信息、关键词、主题句、篇章结构等)上人手,学习并掌握课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所谓句法分析,是指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

整体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课程导入、语篇分析、句法分析、总结巩固和评价欣赏几个步骤。其中,语篇分析可使学生获得语篇的整体内容;句法分析可使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语法要点;总结巩固可巩固所学内容;评价欣赏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

二、整体教学法在讲学“theBritishisles”阅读课的具体运用

(一)“theBritishisles”阅读课的教学目的

“theBritishisles”是高中二年级第5单元的阅读板块,主要从位置、气候、文化、语言和历史等方面介绍大不列颠群岛的概况。这节课是整个“theBritishisles”单元的核心部分。通过讲学,使学生对大不列颠群岛的概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掌握一些新词汇和名词性从句等语法句型的正确应用方法。

(二)“theBritishisles”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讲课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整体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整篇信息能力;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来把握文章细节;通过创设语境练习来学习语言点及语法应用。

(三)“theBritishisles”阅读课的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通过图画、图表、提问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的图片,说明中国逐渐变成强国;引出并向学生询问150年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什么?(答案:england);然后再展示一张学生们都喜爱和熟悉的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DavidBeckham)的图片,提高学生们浓厚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下,顺利导入新课“theBritishisles”。

2泛读课文,进行篇章分析,快速捕捉信息

快速泛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结构和整体含义,获取语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参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句,使学生不再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的能力。

a.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能力。提出下列问题并让学生回答:

(1)whatarethemostimportantfactsabouttheUnitedKingdom?

(2)HowmanycountriesmakeuptheBritishisles?

(3)whatarethemostimportantfactsaboutireland?

上述问题的答案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可整体理解全文大意。

B.利用不列颠群岛地图(如picture1),根据课文前后顺序,指着地图讲解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各个城市的位置。这种方法,能从视觉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获得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3精读课文,进行句法分析,把握文章细节

通过对句段的讲解,学习关键词汇和重点语法用法,辨析词义,掌握语法要点,对其中的语言点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和分析。

a.画一个不列颠群岛知识流程图(如picture2),按文章顺序,分别从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历史给学生提供关键词,让学生仔细阅读来把握文章细节,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回答下列问题:

(1)itispossibletoswimformtheeuropeanmainlandtoengland.Howfarisitandwherewouldbethebestplacetodoso?

(2)whyisitofgreatvaluetorecordandteachlocallanguagestotheyoungergeneration?

picture2theBritishislesinformationflow

B.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各句段间的逻辑关系,解决语言结构的重点和难点,找出语篇中出现的新的语法和新学词汇,并作简要讲解。如:

(1)关于词和词汇的用法:

consistof,bemadeupof,makethemostof,ingeneral;

(2)关于名词性从句句型的用法:

be+of+n=be+adj.;

讲解词汇和语法后,引导学生就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自由造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运用能力,掌握一些词汇和语法用法,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积累。

4总结和巩固,加深学习效果

使学生巩固掌握语篇内容,扩大信息量;巩固语法、词汇等,提高英语知识积累。

制作了一个关于大不列颠岛国的位置、气候、文化、语言和历史等内容的表格,让学生们口述填空,检验学生对此课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5评价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课堂交际性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

提供一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爱尔兰等国家的风景名胜图片,并查找和欣赏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去一个地方旅游,描述所看到的风景,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wheredoyouliketotravelto?why?

让学生用精炼、准确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出他们的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听、说、读、写是是英语学习的四项重要技能,其中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早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大纲》就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量和能力的要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体现在对阅读量的更高要求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更高要求。

1、《课标》对阅读量的要求

《课标》要求高中学生(1)掌握3300个英语单词,较高的要求学生掌握4500~5000个词汇;(2)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词汇量要求的加大导致对阅读量的要求提高,直接导致对课外阅读量要求加大:按要求高中毕业时学生阅读量应达到33万词(其中高一和高二的词汇量要求在19万和25万词汇以上),有人测算过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平均每天阅读5篇英语文章。

2、《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标》中阅读能力要求为(1)“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阅读策略”;(2)“能通过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3)“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4)“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对该要求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作进一步阐释: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在课堂内外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较强的获取信息和获得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高中生通过阅读教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和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相近的文学作品,能从电子或网络文本中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阅读信息的加工处理,掌握相关的阅读策略。进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教师教的方面。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种种不足造成学生对阅读课文不感兴趣、阅读习惯不好、阅读速度偏慢、有效阅读量不够,因而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教师教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缺乏理论指导。多数教师缺乏阅读理论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2)轻视语篇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语篇分析,而注重语法、词汇分析,习惯在语法和词汇层面做详细的分析、解释和造句,而缺乏篇章的段落划分、篇章的主题及主题与段落之间的结构分析,有时甚至不作分析。(3)忽视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常常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理解。(4)忽略生词教学。由于新教材阅读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生词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生词教学,把阅读课上成翻译课,忽略了阅读课的真正目的和重点。

三、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1、介入教学理论指导,引导学生阅读的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帮助记忆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或采取的具体行为。认知阅读策略包括:expeditiousreadingstrategies(高效阅读策略)和carefulreadingstrategies(详细读策略)。高效阅读策略含三个亚策略,即skimming(略读)、scanning(查读)和skipping(跳读)。查读是指对全文的快速浏览,从而找出细节问题的答案。略读意思是查找文章的主要信息,如文章主题或段落大意,阅读时要求省去次要部分的语言信息。跳读则要求利用连接词或者标记词快速获取阅读信息,找出读者所需有用信息即可,所以往往不需要逐词逐句来阅读文本。详读策略包括understandingatext,lexisandsyntax(即对文本、词汇和句法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就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对课文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理解词汇则指理解词汇不太清晰的含义,对词汇未知意义的猜测等。理解句法就是在语境中理解并解释清楚各类语法现象。

2、注重语篇模式,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四段式教学法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两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连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字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定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状况的过程,这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做到了哪一步、习得了多少,教师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这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然有折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让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学生各自浏览课文,选择自己体会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文本赏析。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交流赏析内容,分享赏析所得。

对文本的赏析,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语言赏析是现代文文本赏析的重要依托,脱离语言赏析,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上成思想观念话题的讨论课等,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和特有的分析判断,会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中相互碰撞,这就产生了理解的开放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文本赏析也就是对理解的开放、丰富和不确定的探究。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

以现代文文本内容或师生的个人理解为依托,以诗歌为表达形式,师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并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表达。

就表达内容来说,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对文本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以文本内容或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学生有话可说。所写内容,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再现,或者是文本的一种解读;也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延伸,或者是个人阅读的思考和感悟等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鉴赏目的。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阅读;强化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文言文具有语言凝练、词句优美等特点,是十分值得展开深入阅读和分析的。但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情感愈发复杂、内容愈发丰富,给学生阅读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文言文强化阅读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前者来说,文言文语言结构特殊,极为考验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提高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力度,就是带领学生以多种方式,从多角度出发更深入地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受其语言魅力。而这样的过程,恰好是一个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后者来说,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够让小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优秀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大有裨益。

二、小学语文课堂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文言文学习中,将阅读建立在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实现对文章的高效阅读和高质量理解。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内容,还要加强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等展开分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再逐步加深其对文言文的阅读。但是以往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直接引导学生读文章、分析词句,并未给学生介绍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也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学习习惯。这样,由于学生缺乏对文章背景、作者思想的了解,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难以准确理解其核心情感、深层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指导时,应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背景,培养学生“将阅读建立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上”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将文言文作者的主要事迹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对文言文内容产生探究兴趣。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即使教师不再主动提醒他们探究作者生平、文章背景,不再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学生也能主动对相关内容展开探究,从而实现对文言文的高质量阅读,促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分析注解,清除障碍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学周刊LeaRninGweeKLYmay.2022Vol.152022年5月第15期是阻碍小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因素,教师想要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文言文,必须帮助他们理解其特殊语言结构,清除阅读和理解的障碍,而分析注解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1]。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加强对教材注解的分析,并借助注解完成对文言文的解读。然而就目前来说,在注解分析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教师更加习惯于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言文一边分析注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注解分析都是时断时续的,综合反馈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而且在阅读文言文时分析注解,必然会使学生将注解单纯地作为辅助理解文言文的工具,降低了注解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注解分析引导方法,将其放在正式阅读文章之前,先带领学生分析注解,清除阅读障碍,再鼓励他们对文言文展开阅读。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强化注解分析的效用,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注解含义。当学生自主分析完注解后,教师再进行纠正或详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其语文思维。

(三)聆听文本,铺垫阅读

语文是一种语言,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应围绕听、说、读、写四方面展开,文言文阅读学习也是如此。而综观古人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经常会出现“师者吟诵文章,学习者聆听感受”的现象。这种“先听后学”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特殊语言节奏的感知,有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并促进其文言语感的形成。反之,如果在讲解文言文时不重视朗诵,学生对语言节奏的掌握不当,就会影响语感,并在分析文言文时出现断句错误进而产生错误理解的现象。因此,以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文言文阅读教学为目标,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聆听文本”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专业人士吟诵所学文言文的音频,引导学生用心聆听,让他们感受文章内容和语言节奏。在倾听后,教师强调其中需要留意的地方,并再次示范这些部分的正确朗读节奏。如此,将阅读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更迅速地读懂文章,还能围绕读到的内容和听到的内容展开对比分析,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这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诵读融入,优化体验

前文曾提及“吟诵”一词,除聆听专业人士吟诵文言文之外,教师也可以吟诵文言文。当然,学生同样可以成为吟诵文言文的主体,使其在吟诵过程中优化自身学习体验,提高文言文阅读学习效率[2]。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融入诵读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吟诵文章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是综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诵读活动的设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一些教师存在“诵读会让课堂变得无序、是在浪费时间”的错误意识,他们不仅不会积极组织诵读活动,甚至还会以“保持课堂安静”为理由阻止学生的诵读行为。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学习是单一的、刻板沉闷的,仅停留在文字表层,这种浅层化的学习难以深入人心,学习质量自然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以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融入诵读理念,加强对诵读活动的设计,以分角色朗读、分段朗读、小组成员轮流朗读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声吟诵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通过肢体动作的巧妙融入加强对文言文情感的感悟,自然能够加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五)情境展示,促进理解

传统的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较低,原因还包括缺乏良好的情境指导。由于小学生尚未积累足够的语文知识,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经常会在阅读文言文时出现困惑,无法对文章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且因为知识积累不足,对文言文中的典故一无所知,这也会影响理解程度。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和失败甚至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这对教师组织后续教学活动是大为不利的。为规避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文言文的内容,并讲解知识、引导阅读。在直观情境支持下,学生通过读图、看动画等方式了解了文言文所讲述的故事,自然能够逐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同时,这样的学习形式也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其文言文阅读热情,对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大有裨益。基于此,学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借助情境提高自身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微课教学,突破难点

微课作为伴随信息化教学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工具,具有简洁明了、便捷度高、知识点突出等特点,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强化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意味着,为更好地实现“加强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微课这种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在课堂上借助微课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以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知。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在该方面做得不够理想,他们或者忽略了微课的积极作用,并未围绕课程难点设计微课内容,直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课件,或者在设计和应用微课时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如一味播放视频、不进行补充讲解、照搬教材中的内容等,限制了微课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面对该种情况,教师应积极调整对待微课的态度,注重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主动围绕文言文难点设计微课并加以运用,使微课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师还应该关注对微课运用方法的优化和调整,在播放视频时进行补充讲解,以“微课+板书”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悟。如此,微课、教材文字、教师讲解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必然会更加迅速地突破学习难点,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基于此,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会不自觉地被其中生动有趣的知识吸引,课堂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从而在主动性较强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七)联系生活,畅所欲言

虽然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任何文学创作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通过合理的代入可以激发读者的生活感悟。将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常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文言文中所描写的内容相似的事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在经历或回忆该事件时产生的想法,并与同桌分享这些经历和想法,在加强互动的同时,还能以迁移生活经验的思考和畅所欲言的表达促进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经常忽略这一点,在课堂上一味地根据教材讲解知识,并未合理地融入生活元素,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迁移思考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其学习效率。这再次证明,以强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为目标,教师应积极融入生活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或是提出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思考并迁移知识,讨论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这样,以真实的生活经验为支持展开迁移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迸发新的灵感,学生必然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优化阅读体验。基于此,学生会架起生活与语文教学中相关内容的桥梁,拉近生活与语文知识的距离,提升语文素养。

(八)学生总结,夯实掌握

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对部分知识的印象并不深刻,极易在课堂学习结束后遗忘知识。而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学生遗忘知识的可能性。这样,及时组织课堂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要有计划、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点,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新的学习,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然而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仍旧有一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总结,在学生读完文章或教师讲解完当堂内容后直接结束教学,即便留有一定的课堂剩余时间,也多是会继续讲解新的知识。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对文言文知识形成系统的掌握,文言文学习基础得不到夯实,存在很多的知识盲点,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影响了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面对该种情况,教师应以加强教学总结为根本任务,对教学形式做出改变,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预留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总结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言文知识,并利用思维导图或是知识结构图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逐步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既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又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价值,积极探究能够从根本上增强文言文教学效用的方法,以强化指导、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秀惠.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52):142.

[2]李晶晶.让小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汲取先哲的智慧[J].课外语文,2020(36):111.

[3]程慧君.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0(34):49.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7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内容;实验教学

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改项目(《编译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的构造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主要实现技术,综合了数据结构、计算机语言、算法和软件设计、离散数学等知识。涉及形式语言描述、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也被视作该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根据我院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编程语言实现技术的学习,了解编译程序的实现原理和技术;利用从本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增强编写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进行了选取。

1、“编译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与教学现状

“编译原理”课程是专门介绍如何将高级语言翻译为低级语言的编译程序的工作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因此,可以说该课程是建立在高级语言或汇编语言基础上,综合运用编译理论及多门前修课程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高级语言在机器上运行的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素质具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认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实质,并综合运用所学的软件设计技术来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直观性不强且理论性强,而且很多理论性概念容易搞混。通常教学过程并不涉及编译器的具体实现,因此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涉及到离散数学、高级程序编程等课程,综合性、连贯性均很强。诸多原因致使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2、教学内容的选取

针对我校刚升本的一般本科院校,教材采用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强调对编译原理和技术的宏观理解及全局把握,而不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细节的算法上,在讲述各章的理论的同时要有一些C语言小程序作为例题或习题。结合编译的各个阶段,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如下:

词法分析:本部分主要以正规式、nFa(不确定的有限自动机)、DFa(确定的有限自动机)及其最小化为主线来讲解,同时对词法分析器进行介绍,演示用C语言写的一个简单语言的词法分析器,并要求学生上机实现;

语法分析:这一部分中,上下文无关文法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语法分析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语法分析二种。

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的产生:静态语义检查通常包括:类型检查、控制流检查、一致性检查、相关名字检查,重点应放在类型检查上。中间代码生成主要介绍各种形式的中间语言,把赋值语句和各种控制流语句翻译成中间代码的语义动作。

属性文法与语法制导翻译:语法制导的定义和语法制导的翻译方案是描述编程语言翻译的两种常用形式方法。

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和管理:这是最需要搞明白的部分。尤其在用C这样比较低级的语言时,掌握这部分内容对编写程序和程序排错都很有帮助。

代码生成及优化:选择一种采用简单的寄存器分配策略的代码生成算法加以介绍,让学生对代码生成有所了解即可。用实例来介绍各类优化,让学生明白编译器能完成哪些优化,而不要给学生介绍各种优化算法。

3、实验内容的选取

设计一组适宜的实验内容:首先,要将编译理论和方法在实验中得以概括,使学生不仅掌握它们本身的具体应用,而且掌握由这些理论和方法所构造的编译程序的各个部件是如何在整个系统中协调运行的,这是实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次,必须合理地简化,使学生比较容易完成。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共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这组实验既和理论课内容相辅相承,同时相互之间又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实验整体:

1)、消去C、C++程序中的注释

对给定的带注释的C语言源程序,利用该程序去掉注释,输出去除注释的源程序。

2)、词法分析(必做,4学时)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例如:

{}

3)、递归下降分析法(4学时,选做)

根据给定的文法编制调试递归下降分析程序,以便对任意输入的符号串进行分析。

内容:用扩充的BnF表示例如:

=

4)、语法分析程序LL(1)(4学时,必做)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描述语法规则的文法。

内容:对给定的文法建立预测分析表,利用预分析法对实验一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下述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5)、语法分析程序LR(1)(4学时,必做)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语法分析中自下而上分析法中的LR分析法的理解。

对给定的文法手工建立LR(1)分析表;利用LR分析法对实验二中词法分析产生的符号进行语法分析,对符合实验中文法描述的字符串(表达式或赋值语句)给出中间代码;不符合的字符串给出错误信息。

4、“编译原理”课程教改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和本专业主干课程间的内在关系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某种高级语言(如C语言),对其难以掌握、容易出错的语法难点用编译理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可布置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由文法定义的网络协议等资料,拓展知识面,了解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课程的实验,以编译理论中的一些经典算法的实现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对算法的实现的练习,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算法,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编译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突出开创性和实用性。

5、结语

编译原理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性,对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手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向更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5(10):10-12.

[2]张昱,陈意云,郑启龙.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7):61-62.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8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让学生进行探究时,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找不到方向,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课文的分析和重点段落的讲解,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从整体上阅读,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让他们阅读哪一个段落内容时,他们才会阅读这一部分。在注重教学进程的课堂上,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2.阅读只在早读课上进行。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只选择在早读课上进行,认为在早读课上进行阅读就已经完成了阅读教学。早读课只有短短半个小时时间,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3.采用随意阅读的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时没有固定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阅读,这就给一些学生创造了钻空子的机会。他们有的小声阅读,有的默读,有的根本不读,使阅读教学失去意义。

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阅读,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阅读教学。在讲授新知识前,让学生自主阅读以预习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并在理解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在预习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主动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阅读的语气和情感,然后阅读,让他们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几个阅读比较好的学生给大家朗读,使他们树立阅读的信心,同时激励其他学生更积极地阅读。通过阅读教学,比教师进行逐字逐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2.在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短时间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并通过阅读对课文从初步认知到深入理解,最终到欣赏,并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同步提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他们走入课文内部,和作者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下进行阅读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向他们介绍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在全面综合的了解下,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充满感情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世界,读出课文的内涵和深意,真正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所以,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提高,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9

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在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诞生的创新性教学设计,该教学方案设计将把高中语文课堂整合成综合的交互对话和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必将对我国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进行变革,推进高中生素质教育的进程。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使用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科学化,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整个多元化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和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二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单单以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讲解为主。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学习任务,一方面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语言知识综合能力和语言素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开发其语言分析、鉴赏和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带着真实、丰富的个人情感去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语文作品的阅读、鉴赏、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学情感和艺术赏析能力。

二、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探析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是指以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与统一,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正确、健康的性格。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去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案,以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课堂设计等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因此教师在设计整合式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可以将不同的内容、相同主旨的文学作品归纳、结合到一堂语文课堂上讲解,为学生呈现多要素搭配的、综合性强的语文课堂教学。二是针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介绍、讲解给学生,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整合式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时候,在阅读相同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探析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是讲述单独篇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不再是由教师的语文知识灌输为主,而是综合多篇文学作品、多种写作风格或者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相似知识点过程中,在思考、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高中学生在整合式语文教学的帮助下,既能够完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在综合分析、比较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文解析篇10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英语教学;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阅读课中的应用

1.应用于阅读课的话题讨论中

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在进入阅读课学习文本前,都会先引入相关的话题,这样的方式相当于体育锻炼中的“热身”,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课堂的阅读引入部分加入图片和影像资料,不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学习此类话题背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小组活动中深入理解和锻炼英语听说能力。因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教学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2.应用于阅读课的讲解环节中

阅读课的文本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常常会出现大学生并不熟悉的概念和理论,所以把这些概念和理论讲解清楚是大学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而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把抽象知识化为具象知识方面有很大作用。如他者化(othering),就能\用多模态方式把其抽象化的概念解释清楚,且能做到生动有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章时,如果遇到他者化内容,就可以使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讲解中,了解、剖析和掌握相关概念,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应用于阅读课的解析文本中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有利于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具象记忆。教师在阅读课的文本解析过程中,如果涉及角色对话,就能随机点名,让学生来扮演角色和进行对话,在实际阅读中纠正语法错误及增强语气的正确性,让学生能体会和表达出原对话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课本学习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的体验,而学生也能够把视频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后的作业中。如在课堂口头作业中,学生就能运用视频中的内容来口头表述自己或小组的观点;在课后的书面作业中,学生能够把需要讲述的观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源来展示。所以运用多模态分析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更多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发现,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师生都能够感受到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教学的效率更高。其原因就是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来为学生展现英语语言的活动和环境,学生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官来吸取知识,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的神经感官也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学习,所以他们的大脑就会受到多重信心的刺激,和传统单一刺激相比,采用这种方式,所记忆内容就更加深刻。而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力和提高记忆效果的作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在语言教育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将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模式,而是具有多种模态特征,如图像、音乐和视频等。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网络资源、技术充分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进行在线的互动式教学,还能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想和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