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0:38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1

关键词:工程机械;发展前景

1工程机械的范畴

工程机械是中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世界各国,对这个行业的称谓基本雷同,其中美国和英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设备,德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装置,俄罗斯称为建筑与筑路机械,日本称为建设机械。在中国部分产品也称为建设机械,而在机械系统根据国务院组建该行业批文时统称为工程机械,一直延续到现在。各国对该行业划定产品范围大致相同,中国工程机械与其他各国比较还增加了铁路线路工程机械、叉车与工业搬运车辆、装修机械、电梯、风动工具等行业。

2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概况

2.1发展规模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形成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行业。中国生产工程机械产品规模以上的企业约有1000家,其中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30余家。

2.2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及增长幅度与GDp、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行业景气度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基本上呈同步正相关的关系。

2.3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中国政府随后出台了十大投资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规划,再一次表明了政府通过加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有利于工程机械的国内需求。在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下,扩内需促工程机械发展态势回暖。

金融危机之下,工程机械行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工程机械行业呈现回暖态势。总体来看,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进入了低速发展的阶段。

3未来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前景

关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前景,总的看来是乐观的,预计以8-10%左右的增速发展,还应该持续10到15年,最终应该稳定在20000亿左右的销售水平,理由是:

3.1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拉动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目前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拉动的,而大规模基础建设,从目前的势头看,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能源、城镇建设、住房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规划看,建设规模、投资强度都很惊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仅47%左右,到2020年要提高到55%以上,届时城镇人口将达到7.8亿,大约增加1亿人口进城,需要住房236亿平方米,年增刚性需求5.8亿平方米,其它新增道路、公共设施数量之大可以想象。而随着闹道理成本的提高,施工机械的使用比例也必然上升,因此市场容量还是相当大的。

3.2基础建设之后的发展空间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看,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在经济水平全面提高的情况下,道路养护、园林作业、小型建筑工程所需的小型功能工程机械将很快发展起来,在欧洲,小型挖掘机的销售很早就超过了大型挖掘机。所以我国即使大规模建设基本完成后,工程机械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保有量,不完全统计有450万左右,但是如果按照人均货地均计算,我国人均使用的工程机械,或每平方公里所拥有的工程机械数量则不是很高,比一般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荷兰,丹麦都很低,说明我们的施工机械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技术和科技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低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农业机械化,具体而言就是在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行过程中,采用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来替代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进而提高农业活动的工作效率,增强农业活动的技术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2004年开始,农业机械化逐渐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进入了飞速发展的10a,各类农业机械补贴和鼓励政策方针纷纷出台,农业机械化的装备数量日益增加,农业机械化的装备结构不断升级,农业机械化的组织程度逐渐提升,农业机械化的作业范围逐渐扩大。在我国政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这些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本文将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使农业机械化发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1.1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以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来替代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从而使得翻土平地、抗旱抗涝和播种施肥等,这些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农业活动的效率能够大幅提升,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农业活动中的复种指数能够大幅提高,许多地方能够从原本的1a1熟的模式,升级转变为1a2熟甚至1a3熟,大幅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从而整体上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后,相比于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能够更有效准确地把握播种、施肥和喷洒药剂的时机,从而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品质量,进而也能够间接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化的基础条件。在农业活动中实行了机械化后,能够有利于农业活动中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通过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来替代传统的人力或者畜力生产,能够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的机械作业量,降低农业单位生产活动的机械损耗量,从而更好地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效益联系在一起。通过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可以有效突破我国传统的以家庭的农业经营规模为限的小农生产模式。通过大型的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运作,进行农业规模化的生产,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单位规模的成本。农业机械化的采用势必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相互促进,通过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能够在规模化的条件下,更好地配置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农业机械化的规模效益,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推广农业机械化,势必将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进而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降低农村劳动力对于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农村生产力提供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进而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通过农村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有效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这些农村生产力可以脱离土地,在农村内部从事养殖和培育等高附加值的非种植类农业活动。这些农村生产力也可以转移到城市中去,参与城市建设,既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又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最终不仅起到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

2通过农业机械化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2.1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机械化。深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人员,在充分结合实际农业机械化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发与推广工作,进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自我研发与技术引进共同发展,不仅实现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和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入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先进的科技,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有突破性的进展,促进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项目,促进农业机械化设备水平的提升。升级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装备规模,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农业机械化设备和科技水平的整体优化升级,最终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仍旧很多偏远的农村区域没有充分实现农业机械化。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让广大农村都能够充分地实现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村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在财政政策上,对于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成立农业机械化的专项基金进行运作,给农业机械化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提供切实有效的国家和地方政策保障以及资金减免和补贴。也要根据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不同格局和不同特色出发,结合各地农业机械化的实际情况,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水平,最终促使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农村整体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2.3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也引发了农村社会的劳动力、社会发展态势以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机制,妥善解决农业机械化所引起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而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将农业机械化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规范制度对于农业机械化进行管理,因此,应当建立明晰的规章制度来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进行规范与管理,以更好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由于农民的学识水平普遍不高,目前还存在着对于农业机械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和农业机械化设备使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提升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与使用能力,提升农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的目标,使农业机械化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在政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高低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也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使农业机械化发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建议,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进华,林建永,刘成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苏工兵,廖兴红,杨文斌.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误区的辨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2(01).

[3]杨敏丽,涂志强,沈广树.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J].中国农机化,2010(09).

[4]吉凤平.江苏省五图河农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2).

[5]王德成,张领先,李安宁.我国农业机械化宏观研究的态势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1(06).

[6]卢秉福,张祖立,朱明.农业机械化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11).

[7]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9(08).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3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吴世德,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1(3):31-35.

[2]李鹭杨,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82-86.

[3]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3-114.

[4]许中明,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4

关键词:建筑项目模板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

模板是在实际的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起到支撑或固定作用的一种临时结构,其虽是辅临时结构,混凝土成型之后需将其拆除,但当前模板在混凝土施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模板的设计与安装工艺时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其施工工艺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多方面进度并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1、建筑项目模板工程简述

1.1模板的作用

模板在各类工程施工中,都有着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应用,如在水利工程中,模板工程的造价约占钢筋混凝土结构物造价的15~30%;占少数钢筋混凝土造价的5~15%,制作和使用安装模板需用的劳动力用量约占混凝土工程总用量的28~45%。对于设计结构相对复杂的工程,模板与绑扎钢筋所占用的时间,往往比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长得多。

安装和组装模板时,务必以安全施工的原则,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与施工,所连接构建必须与设计要求相匹配,如遇到情况有变或配置型号更改时,应立即上报工程技术人员或监理工程师,经审批后方可进行技术更新和模板工程的搭设。模板系统各环节数据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和计算量规定的尺寸数据进行安装,未经技术人员或监理工程师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安装模板时还应注意各个连接点的连接牢固程度与拼缝之间是否严密,特别是支撑部位的安装,一旦出现连接不牢固的问题将造成无法估计的后果。

1.2模板施工遵循原则

拆除模板时应遵循由上至下、先拆侧向支撑件后拆垂直支撑件的原则,柱模也应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拆除;拆除第一层时,应用木锤或橡胶锤向外轻击模板外口,使之产生松动并逐渐脱离混凝土结构;逐层一次拆分下一层模板时,应轻击模板边肋,切勿使用撬棍将模板从柱脚撬出;拆除梁模板时应优先拆除支架的拉杆以便下一步作业,之后再进行梁与楼板连接角模和梁侧模板的拆除;拆除梁模板工艺与柱模基本相同,但应注意的是,拆除梁底模支柱时应从跨中和向两端作业。模板的支撑构件严禁使用腐朽、扭曲、裂缝和劈裂的材料;顶撑应垂直,底端应平整坚实,与接口相匹配并加上垫块;木楔要钉牢,并用横杆顺拉和剪刀撑拉牢;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

支设独立梁模应设临时工作台,不得站在柱模上操作和在梁底模上行走;拆除模板应经施工技术人员同意;操作时应按顺序分段进行,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和拉倒;完工前,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拆下的模板应及时运送到指定地点集中堆放,防止钉子扎脚;模板的堆放高度不得超过2米;高处、复杂结构模板拆除,应有专人指挥和切实的安全措施,并在下面标出工作面,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工作区。

拆除模板一般应采用长撬杆,严禁操作人员站在正拆除的模板上;拆模间隙时,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突然坠落,倒塌伤人;模板拆除前必须有混凝土强度报告,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拆模审批。

2、模板工程中建筑机械施工管理

2.1建筑项目模板工程机械施工及其施工要求

模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等,其中多用到起重机械、钢筋加工机械、桩工机械等等。这些机械设备数量多、分布广,常因使用维修保养不当而发生事故。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建筑机械的分类及性能;熟悉机械的种类和用途;掌握机械的安全使用条件、防护设置和安全要求;了解塔式起重机的类别、特点和性能;熟悉龙门架、物料提升机的性能、设计原则和构造;掌握塔式起重机、外用电梯和物料提升机的安全防护、保险装置的分类、性能、使用及安装、拆除要点。其中,主要有:冷拉机、冷拔机、调直剪切机、切断机、弯曲机及焊接机械等。

2.2钢筋加工机械施工要求

冷拉机主要由卷扬机、地锚、夹具、定滑轮、动滑轮及测力装置组成。通过对钢筋的冷拉,提高了强度,又节约了材料。操作时应控制冷拉值,不准超载;拉直钢筋的两端要有防护措施,防止钢筋拉断或滑离夹具伤人;工作中禁止人员站在冷拉线的两端,或跨越冷拉中的钢筋;用配重控制的设备,工作前要检查配重块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并设有起落标记;用延伸率控制的装置,必须有明显标记。

3、施工管理措施

3.1从源头抓落实,严把采购关建筑机械设备本身质量是影响设备安全使用的一个关键,许多建筑设备事故就是由施工单位使用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而引发的。该类事故主要由于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或制造工艺不过关造成的,事故隐患隐蔽性强,日常检修保养不易发觉,故危害性较大。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机械设备及配件采购工作。

3.2建立落实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管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加强设备统一管理,落实设备基础管理工作;②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提高设备管理能力;③严格管理,落实设备维修、保养等各项制度;④企业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监督的检查制度;⑤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确保施工机械设备装、拆和使用安全;⑥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工作,严格设备报废制度。

3.3要实现租赁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认真考虑:

①重视企业协调运作如今,企业发展多有两种倾向选择:要么做强作大,要么做精做专,对建筑机械租赁业也不例外。建筑机械租赁业要尽快形成一个稳定的经营格局,既要有一批有规模、有实力、规范运作的大型公司担当市场的中流砥柱,起到稳定和推动作用;同时也要孕育出一批规范、运作灵活的中小型租赁公司,对市场起平衡和补充的作用。

②积极控制租赁风险。拖欠租赁费,是目前我市建筑机械租赁业存在的一大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状除了需有法律加以强制约束外,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最终形成全民重信用的良好氛围。作为租赁公司首先要建立用户诚信考核制度,完善租赁业务程序,通过各种方法考察用户的诚信度和工程款到位情况,进行充分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于资金不落实或可能不落实的项目不要盲目承租。总之,我们应当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可以减少建筑机械在施工中的问题,也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工地的施工。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5

1农业机械推广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推广对我国一直提倡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定会促进机械生产等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配套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反哺农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农业机械推广可以拉动我国的三大产业链条,产生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农业人口在机械化生产大规模使用后,必然会涌入到工业或是服务业中,为其他行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总之,农业机械的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观念落后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步伐,再加上农民群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理念接受较慢,而且缺乏接受农业机械化的学习和培训平台,就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产观念不能很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农民对新的技术和设备采取观望态度,不敢轻易尝试和使用。此外,由于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农民对于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没有迫切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缺乏足够的动力。总之,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创新意识是农业机械推广的极大阻碍。

2.2机械配置不合理一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要靠农业机械装备的数量和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来评判的,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低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机械配置的不合理,一是从数量上来讲,机械设备的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小型机具在农户中的拥有量较大;二是在比例上,大中型的设备占总数的比例较低,而小型的设备功能和效率不能达到要求,使得机械化的价值大打折扣,也不利于集约化的生产;三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技术不完善,在很多地区缺乏机械的维修护理等配套设施和机构,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技术也没有相应的进行指导和培训。上述问题使得农业机械的推广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程度。

2.3规模小,成本高我国的农业经营长期以来规模较小,土地也较为分散,这就和农业机械大范围的推广产生了矛盾,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缺乏一定的基础。而且由于农民的生产规模较小,可以采用传统的方法完成生产,而机械运用的成本相对来讲较高,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4体系不健全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提供了机械设备,而后续的服务保障体系则十分不健全。比如农业科技的普及、操作技术的指导、维修保养的培训等等都没有形成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而农民的文化知识有限,对于比较复杂特别是新型的设备很难马上使用,而没有后期服务,就给了农民不好的体验,进而降低了农民的接受程度。

3如何做好农业机械推广工作

3.1完善推广体制政府部门要做好体制完善的主导工作,不仅要积极制定农业机械推广制度,对于相应的其他制度,比如土地流转、农村信贷、农业补贴等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制度也要全面掌控,为农业机械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体制,农业机械推广才有前提保障。要改变农业机械化重北轻南的现状,对于南方的水稻、油菜、玉米等作物的机械作业要加大投入和科研力度,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均衡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制定一个规范的机械生产的质量标准,保障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工作能力和生产安全,不要使质量问题成为农业机械推广的阻碍。

3.2政府要加强推广工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是农业机械推广的主导者和宏观指导者,政府对于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对推广质量和规模都有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指导和支持工作。从国家来讲,一是通过政策优惠和财政划拨的方式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优势资源。二是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合理的运用市场机制;从地方政府来讲,一是要做好具体引导和协调工作,搭建推广平台,协调各方利益。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乡(镇)建立农机推广站、机械维修服务中心等。

3.3要加强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素质培养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推广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队伍素质建设也是机械推广的前提和保障,一是要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于要进行推广的机械产品,特别是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二是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耐心负责敬业的精神,并且要有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对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强化,比如沟通协调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等。

3.4要积极创新推广方法为了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扩大推广的规模,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推广方法,拓宽推广渠道。比如新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可以在乡(镇)地区的示范基地内进行实验和示范,以试点的形式进行推广,先让一批农民获得利益,起到带头作用后再铺开;又比如采用联合周边乡(镇),组织宣讲会或展览会,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机产品;如今网络的发展也给推广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推广过程中要多利用网络手段。

3.5要将农民作为农业机械推广的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机械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其对于农业机械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影响着推广的质量,所以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农民群体,结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进行推广,耐心做好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农民群体和农业机械有很好的融合。在农民购买了农机产品后,要做好售后服务,必要时可以对农民进行农机产品操作和维护的培训。

4结语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手段;作用机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新时代农业机械化

新发展理念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同步发展,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补上这一短板,既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其他科学技术得以使用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用机器逐步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生产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多种行业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环节,从广义上讲,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都属于农业机械的范畴,用机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各项作业都属于农业机械化。

1.1生产范围扩大,机械化逐步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

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新中国建国后开始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包括耕作、收割、植保、运输、排灌、加工等领域的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断突破,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也逐渐向全产业链延伸,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农机应用呈现明显的多样性,涵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服务范围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例如产前的种业机械化,产中的耕作、收获和储运机械化,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正在快速推进。

1.2现代科技推动农业机械化向纵深发展

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农业生物技术可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我国一些动植物品种质量较低,品种特性不利于全程机械化作业,经过分子育种、细胞育种、航天生物工程、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改良,新品种提高了产量、质量、抗病性和广适性,更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扩大机械化的应用范围。其次,推动良种的培育、扩繁和产业化,发展先进生产装备与技术,提高育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性能和水平。最后,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作业、管理、经营服务的每个环节,可以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创新,从而提高农机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1.3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逐步由单家独户的分散生产向规模化、园区化、农场等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更加适应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其中,规模化生产实质上是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客观上推广了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技术工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率。园区化是参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搭建农业开发区,各类农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设备,使农业机械化各作业环节形成有机整体,有助于发挥机械化的系统效能,提高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实际上是在村庄内部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户对施肥技术、良种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农业机械装备设备的需求,大量农民成为新农机手,大批农业机械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为农业机械化注入了新动力,也提供了联合协作、联户经营等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新路径。

2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传统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渐减弱,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措施。农业领域供给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产品供不应求和积压滞销现象同时存在,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而机械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2.1有利于促进规模化生产

农业机械化与土地规模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土地规模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和前提,农业机械化是土地规模化的重要目标。一方面,土地规模化的程度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环境。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由分散式小规模向集约型适度规模转变。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进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2.2有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其本质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要素聚集,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农业机械化作为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带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融合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本身衍生的农机研发、生产等农机工业,以及对农业的渗透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缩短了生产、销售和消费三者的距离,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业机械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传统农业以人、畜为主要动力,受人、畜自身所承受劳动强度的限制,无法承担较大规模的生产,而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乡村到城镇务工转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4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食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品种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决定的,还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关联,包括育播种、日常管理、施肥、收获、收购、加工、包装、运输、检验检疫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因素,其中,农业机械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精准化、标准化种养殖,可以改善农业生长条件,避免自然灾害,减少农药激素残留,降低农产品储存和流通环节的变质损害,能更好地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5有利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

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布局,能够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形成区域优势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实际上是与该种产品密切相关的生产、加工、品牌销售等诸多环节的整个产业体系的较量。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培土播种效率、节省耕作成本,进而实现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推动优势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规模化生产地域的低成本优势,以更快的收购速度和更小的物流成本获取原材料,逐渐围绕规模化生产地域布局,从而形成优势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集聚。

2.6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首先,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机械化是整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中的耕地、耙地、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施肥)、镇压、打埂、药物喷洒、机械中耕、机械收获、机械化烘干、收储等作业程序的标准化,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农业标准化生产,无法依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户按照自己的生产活动来实现,而需要农业企业发挥自己专业化信息优势,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带动个体农户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之中。

2.7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提升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7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机械化特征发展建议

所谓现代化畜牧业是把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完善的结合,通过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安全的畜产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企业或农户得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实践证明:利用机械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促进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10年陕西全省加工玉米秸秆饲草大约800万吨,仅此一项直接为农民增收约8.5亿多元。

工作量:在自动饮水、人工投料、人工干清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250~3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在自动饮水、自动投料、水泡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500~8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并负责疾病治疗、按照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驱虫保健、转群及统计工作,协助技术经理搞好种猪选择培育工作。对发病猪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显而易见,机械化可以改善畜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减轻从业者的劳动轻度,增加畜牧养殖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推广应用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率,提高竞争率。

因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现代畜牧养殖业,选择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应优先贯穿在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如:饲料生产加工与储备,良种的培育、饲养,畜产品的加工,检疫检测、消毒防病治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设施。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善结合。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美国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养牛方面,从拌料、投料、挤奶到牛舍冲洗等几乎全部机械化;在养猪方面,从种猪、仔猪、饲料、育肥到销售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也都很高;养鸡方面机械化程度就更高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澳、新两国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几百头牛的小型农场只需要1~2个人经营管理。

荷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牧场从饲料的耕种、收割、青贮到舍内供水、给料、温度、通风、挤奶、清粪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饲养管理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畜禽粪便送到大田或草地。对于施入土壤中过剩粪肥脱水加工成颗粒状肥料。

日本奶牛、肉牛饲养和养鸡、养猪业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

进入20世纪以来,以工厂集成化栅(散)栏养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奶牛DHi测定技术、tmR技术、牧场电子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提升现代畜牧养殖发展水平的新模式。

三、陕西现代畜牧业发展特征

1.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

据统计,全省养殖农户由2004年的868.3万户减少到2009年的335.1万户,减少了62%;以生猪饲养为例2009~2010年就有63%的散户退出。

2.规模养殖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4851个,其中2006年以来建设的2811个,占全省规模养殖场总数的57.9%。

3.社会资本成为投入主体。据调研2008年以来,全省新建的养殖场80%都是业外人士投资建设。80%的投资都是社会资本投资,全省新建种猪场的社会资本占投资总额的98%,新建奶牛场的社会资本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8.7%。

4.畜牧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就规模养殖来说,目前建设1个1000头规模的奶牛场需要投资2000万元,建设1个万头的肉猪自繁自育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

5.现代高科技广泛应用。生猪集成栅栏养殖、奶牛散栏式饲养、DHi测定、tmR饲喂、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电子管理等代表当今世界畜牧业生产最高科技水平的生产技术正在全省应用推广。

然而,全省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据统计,畜牧养殖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配套机械相对较少。“十一五”末,畜牧养殖机械拥有量为29.37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28.57万台,畜牧饲养机械0.43万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0.37万台,机械化加工饲草800万吨。当前的畜牧机械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挤奶设备为例,全省奶牛的总存栏量约为60.5万头,而机械化挤奶设备仅能满足约13万头奶牛的需要,缺口巨大;饲草(料)加工机械总体较少,加工数量明显不足,其它的饲料搅拌、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温湿度调控、粪便清理等机械数量与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四、几点建议

1.我省各级农机和畜牧主管、专业技术部门应紧密协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十二五”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采取加大补贴、项目扶持等措施,为畜牧养殖企业(农户)做好选型、宣传示范,力争畜牧养殖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2.应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畜牧养殖机械装备。应用于我省畜牧养殖业,促进畜牧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应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畜牧养殖机械分为十三类,从秸秆饲草(料)收获、加工,生猪产仔、禽蛋孵化繁育保育设施,自动饲(喂)料与饮水设施,畜禽舍温、湿控设施,畜禽养殖消毒、防疫设备,粪便清理脱水加工设备,畜产品的采集加工(剪羊毛机、挤奶、贮奶、冷藏)设备等,品目繁多。结合我省各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选优推广适宜本地的畜牧养殖机械,落实好国家对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这一惠民政策。

4.应强化现代畜牧养殖示范(点)区建设,针对畜牧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立足秸秆饲草收集、加工青贮机械、饲料粉碎机械、挤奶设备、自动饲喂机、粪便处理机械等新技术设备。实现奶牛、生猪的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

5.力争信贷政策的扶持,努力保障我省畜牧养殖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户)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在解决从业高投入、成本高、风险高的同时,达到提升全省畜牧养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使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6.以提高畜牧养殖从业人员的管理养殖技能水平为目标,注重培训畜牧养殖机械操作使用技能人才,是畜牧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能有效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8

关键词: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应用

引言

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就要能从多方面充分考虑,对技术的适应性以及应用方法的科学性加以保障。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技术应用环境下,数据加工制造技术也要向着环保绿色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的升级优化方面能加强重视。

1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作用及加工制造要求

1.1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作用

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有着诸多积极作用发挥,对产品的精度提高有着促进作用。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主要是通过数控机床的应用,在加工的条件是进行指令代码预先设定好的,这样就能有助于零件整体加工工程的自动化实施,有效减少了装备时间,对人为的操作不规范产生的误差也能有效避免[1]。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对产品的特征能加以明确化,不会出现重复开模的问题,只要输入响应的数据程序就能自动化控制,在产品加工的精度上能得到有效保障。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缩短加工时间,通过编程输入,以及装卸好刀具就能实施加工工作,对工件的装卸也能有效减少,这样就对实际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增加经济效益,主要是在数据加工技术的应用下,能一次性完成重复性操作,在工件的尺寸一致性上能得以保障,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次品率,对生产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1.2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要求

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加工制造的质量水平提高。机械模具数据加工过程中,要能对加工生产的产品特征进行明确,单件生产的结构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2]。生产中不会出现重复开模的问题,实际的加工控制中对机床控制以及数控编程的要求比较高,模具的结构如果比较复杂化,就要采用其他相应机械软件加以辅助,这样才能有助于加工目标的实现。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减少误差。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精度的控制是比较关键的,如果不能保障精确度,工件也没有可用性。机械模具制造的精准度要能得以有效保障,加工人员在模具的加工中,就要充分重视误差出现率,只有在这一加工制造的要求上得到了满足,才能真正有助于工件质量的保障。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对开发中不确定充分了解。模具的设计中对产品的开发,会存在着随机性,模具设计人员自身的适应能力就要不断加强,能有效满足开发中的不确定因素出现,加工制造人员自身的实践经验要能不断加强,保障加工制造的整体水平提高[3]。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对机械加工规范化要求的满足,对模具加工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保证。

2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

2.1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影响因素

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的应用中,会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对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效率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刀具就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对机械模具的实际加工过程中,对刀具科学化选择就比较关键,对制造的速度以及周期有着直接影响。一旦出现切割不当的问题出现,就会对机械模具的制造造成严重损害。机床配置的影响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在机械模具的加工中,对产品的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具体加工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机床的科学配置,从多方面保障加工操作的精度[4]。对这些影响因素充分重视,并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机械模具数据加工的整体质量提高。

2.2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发展策略

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充分重视方法措施的科学应用。要从多方面对加工的质量以及效率进行提高。机械模具加工时流水作业,每个员工在操作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发挥。在对模具加工中就要认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加工生活实际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规范性要能得以保障,对生产线的生产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严格操作,对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操作的规范性以及精确性得以保障。为保障机械模具数据加工技术良好发展,要充分重视配置相应专家参数优化系统,在关键性数据自动测控层面加强重视,进行合理配置切削,对加工中的刀具选择以及机床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科学化呈现。专家参数优化系统的优化能有效保障加工的程序优化,对自适应调整的目标能加以实现。另外,要将自动对刀系统以及在线测量系统在机械模具加工中加以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科学应用,就能形成新的加工制造系统,对自动对刀系统应用后能有助于刀具的位置准确放置,对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就能大大降低[5]。还有就是度在线测量系统的应用下,对加工的规范性也能得以保障,为模具制造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应用,要充分重视自动以及手工两种编程进行结合,这样对自动编程的不足之处就能得到有效弥补。要能实现多机床自动切换的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械磨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新的技术加以支持,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机械模具数据加工制造技术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机械加工的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奚云赫.机械模具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现状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01).

[2]付波.机械模具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6(12).

[3]王杰.宁波市举办中职职业机械模具专业教育成果展[J].模具工业,2015(09).

[4]奚云赫.机械模具加工精度控制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5(24).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9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模式;经营策略;战略发展

工程机械装备是铁道建筑企业实力的体现,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大多铁道数建筑企业采用低价竞标的做法.使得本来就处于微利状态的生产铁道建筑企业更加困难,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更大。生产设备费是构成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因而通过加强生产设备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设备经济效益,是生产铁道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从生存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装备效能直接影响铁道建筑企业的发展,甚至铁道建筑企业的兴衰存亡。对此,公司领导有清醒的认识,从生存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公司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值增值率、机械设备装备规划等重要机械管理指标列入经理任期目标:工程机械完好率、利用率、机械事故频率等年度经济技术指标目标,列入公司年度工作目标。

二、建立健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制度管理行为

铁道建筑企业取得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有多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列为质量管理体系受控文件,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逐步修订完善了多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细化。铁道建筑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总结多年来的工程机械管理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再次进行修订。工程机械设备的供、用、管、养、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均有制度可依。铁道建筑企业实行了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网络,并落实各级管理责任制。工程机械管理专职机构各岗位建立了较细致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间的工作接口关系,工程机械管理的兼职机构及人员,业务上受专职机构领导。工程机械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转,各级管理责任的落实,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机械设备安全运行

铁道建筑企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高,作业连续性又很强,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交叉作业,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安全运行状况的优劣,对铁道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极大。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是保证工程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高工程机械完好率,降低事故频率行之有效的手段。铁道建筑企业致力于实现工程机械设备监督检查的“计划—实施—检查—整改—复验—关闭”的闭环管理,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铁道建筑企业内部的工程机械设备监督检查评分标准。按照“标准统一,分级组织”的原则进行,各单位级的检查相结合,普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的重点抽查及各工程项目管理部的互查相结合。

四、推行工程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计划维修,保证工程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

工程机械设备的及时保养与合理维修,是保证工程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工作,铁道建筑企业正确引导和监督机械使用部门处理好用、养关系,推行强制性的计划保养及预防性计划维修,《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工程机械设备修理制度》明确了各级保养及维修的范围、责任部门,计划编制、计划实施及相应的监督程序,工程机械使用部门的专职设备员根据点检规程及工程机械的使用计划、已作台时,明确点建项目,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技术要求,由相应的管理人员对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验证。

五、实施工程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机械的潜力,提高工程机械的装备效能,推进工程机械设备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铁道建筑企业已全面推向市场,且受建筑市场萎缩的大环境影响,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严酷,使得本来就处于微利状态的铁道建筑企业更加困难,靠投人大量资金购置新设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做法,绝大部分铁道建筑企业很难承受,如何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机械的潜力,提高现有工程机械的装备效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技术准备,铁道建筑企业开始推行工程机械设备达标管理,该办法的宗旨是:客观评价现有工程机械的实际技术状况,分析工程机械的投入产出效益,合理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统一标准,统一行动,较大幅度的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平均技术水平,实现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去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机械的效能的目的。

推行工程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对工程机械设备技术及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评定,以保持设备的高效运作。

六、重视工程机械资产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工程机械资产的经营效益

加强工程机械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工程机械的最大经济效益,因而,必须重视和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从“管家”看家守财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上,放在资产的经营运作上。建筑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工程机械资产的经营管理:

1、调整资产结构,改善装备素质。结合铁道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对铁道建筑企业的工程机械资产结构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中、长期的资产结构调整计划,按照“科学分析现有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对建筑市场的适应性,逐步调整现有工程机械资产结构”的原则,实施资产结构的调整,改善装备素质。

2、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提高选型科学性。铁道建筑企业非常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对大中型机械的选型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多方搜资、分析,比较其价格、运行、维修、转移成本,对远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预测,提高选型的科学性。

3、优化铁道建筑企业的工程机械配置方案,合理控制工程机械配置规模,降低机械费用成本。工程机械设备的调配改变以往“满足供应”的原则为“满足使用”,对新开发产品工程机械配置规模进行合理控制,促使提高利用率,减少机械占用,并对设备的各项费用进行预算、比较,优选最经济的配置方案,减少工程机械转场、安拆、设施费用支出,控制工程机械费用。

4、积极推进工程机械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专项改革。前些年,铁道建筑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以满足生产为主,淡化了对工程机械投入的控制。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经营效益,探讨科学的工程机械管理方法,是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谨以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工程机械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宜举,汤荣成.铁建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战略[J].时代建筑,2010(3):31-33

[2]江山,文杰.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使用新理念[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36(6):61-63

[3]强壮,阳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合理化管理策略[J].南方经济,2009,(1):20-22

工程机械行业规模篇10

关键词:建筑机械;租赁管理

在西北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下,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创造了良级,同时对机械市场的需求也大幅度的增加。施工企业购买机械设备能力也有限,由于机械设备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于是市场上出现了机械设备租赁行业,这样也缓解了施工企业的困难,也减少了成本的投入。目前的建筑机械租赁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租赁行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同时对施工现场的机械使用也来了困惑。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市场情况。机械租赁在设备使用、管理、维保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租赁企业无专业资质

目前的租赁行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个体性质,规模小,无人员,无建筑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资质。这些企业的安装、拆卸、附着顶升等工作,只能借用有资质的单位,自己又没有相关技术人员配置,只好将这些工作承包给业内“打游击”的安装人员,这些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安装质量无法保证,有的在安装过程中就发生了安全事故,给施工单位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也要承担事故责任,借用资质的公司也将面临着被处罚和赔偿责任。

2机械操作人员无证上岗

建筑机械在出租时,租赁公司都要配备操作人员。但因待遇及租赁公司规模等问题,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更换频繁,租赁公司不养人,使用时在社会上招聘人员,往往这些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未取得上岗证,就被紧急派往工地上岗。有的租赁公司采用工资包干,有的操作人员为了增加收入,连续作战,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操作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和自身技术水平的差异,对租赁企业服务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对施工单位的安全及进度也无法确保。

3出租机械“重使用、轻保养”

由于租赁公司意识淡薄,没有制定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加之出于经济成本考虑,建筑机械从购置到进场使用后,得不到定期的检查与保养。只要设备能照常运转,满足施工方使用,按月收取租费就行,没有足够的检查保养投入,逐渐造成设备带病运行,直接影响到机械的使用寿命及运行安全。

4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租赁企业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没有配备或没有足额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造成出租建筑机械的技术支持不够,一旦在运转过程中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往往出现停机待工的现象。其次,由于租赁地点分散,租赁后的服务、维修不及时,维修人员偏少,不能对操作人员有效管理,不能及时做到机械的日常检查、检验、维护、保养。

5超重机械操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起重机械操作人员参加安全培训以及技能培训较少;不能定期组织司机与维修人员对起重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在施工旺季,有些工程项目甚至安排无相应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从事作业、指挥作业;在使用、日常维护过程中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技术要求等情况,无法保障施工的安全性。

6滥用、借用资质

有的个人购买机械,归在有资质的公司名义下进行经营活动,租赁公司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有些个人所购买的机械设备质量有限,再加之安全管理简单,由于建筑机械设备的操作,属于高危行业,一旦出现事故,起重机械的所有者不是合同责任的主体,合同责任的主体是各公司,租赁公司要承担全部责任,很少的收益不能补偿巨大的损失,赢得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害的是企业形象和企业长远的利益。针对以上机械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实行资质级别划分。建设资质管理部门,对新成立的租赁公司从资质上加强管理,根据其公司规模、设备数量、管理人员、技术操作人员等方面进行评估,划分资质等级,根据资质等级统一规定租赁费用基数,这样以来增加了租赁公司之间的竞争,租赁公司也在增强自己实力的同时,也会提高服务意识,施工单位可供选择面大大加宽,这样一来也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上一些技术人员也会得到雇佣,使得租赁市场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6.2加强监管,实行备案制度。凡是进入建筑机械租赁行业的设备,首先要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对设备的安装、检测等程序进行审核,资料准确、完善后,发放准用证,设备才能投入生产使用。通过严格的监管,规范小企业的租赁行为,加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加强对设备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停机,进行整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6.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职工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最基础规定。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生产、使用实际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设备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可减少和避免人为影响因素,消除各级管理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设备岗位安全责任制;设备使用保养修理管理制度、机械报废与处置制度、定期检验制度等、设备作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

6.4规范机械设备管理。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设备定期保养制度、定期巡z制度、抢修制度、常用零配件保障制度,确保设备保养良好,维修及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除了日常维护保养,按规定专业机构还要对设备进行定期全面的检验检测,对发现的问题,要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检验机构对设备给出检验结论,出具检验报告,设备才能投人使用。企业严格按制度办事,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要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维修处理,恢复运行,以减小对施工方的经济损失,避免由此引起的经济纠纷,逐渐树立公司良好的信誉与形象。

6.5加强人员管理。设备操作人员,安装维保人员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培训,取得建设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操作证,方可上岗。工作中,实行现场考评制度,考核评定与操作人员月度收入挂钩,有奖励,有处罚,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设备的日常维护都由操作人员完成,只要加强日常维护,设备故障率必然会下降,也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机械的安全性能也可提高,加强人员服务意识教育,以良好的服务赢得市场。

6.6扩大规模经营。扩大租赁规模,规模大了,设备的安全投入,维保投入就有了资金保障。设备越多,单机管理成本越小,小企业由于设备少,经营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安全,维保,检修等方面的投入。由于现今设备的复杂系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