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控制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0:35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53-01

“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已开展了五年,在这五年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为搞好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实现优质高效的医院全面管理,我院成立了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对医院质量进行动态的实时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明确质量控制办职责、完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

质量控制为医院管理的核心,为实现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的有效监测及控制,实现医疗质量的良性循环上升,我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伊始就成立了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并在此为核心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质量控制网络是医疗质量控制的前提和保证。我院组成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为:一级质控组织:由院长直接领导的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具体职责为:⑴制定全院质量控制方案制度;⑵调整医疗质量控制定期考核标准;⑶督促指导质控网络开展工作;⑷根据医疗缺陷讨论结果,评价,制订整改措施并予以落实;⑸定期分析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二级质控组织:成立质量控制办公室。主要职责:⑴在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突出目标,完善考核办法;⑵充分发挥协调、反馈、控制、监督、推广作用,促进各项工作落实;⑶组织对全院全面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强化内部质量体系自检与监督,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考核工作;⑷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评价,及时反馈,提出建议,跟踪落实。⑸负责质控网络系统的建设和运转。三级质控组织:为科室的质控网络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一名高年资医生或(和)护士组成。主要职责:⑴制定本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方案和考评制度,对科室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⑵及时请示汇报科室医疗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⑶参与医院组织系统性的督查、互查;⑷接受质量反馈信息,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

2建立质控标准、实施标准化质量管理

标准化医疗工作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柱,是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控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监测指标,因此质控办根据卫生法律、法规及三级医院管理医疗卫生质量督导评价标准及各项要求制订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包括病历质量、诊断质量、治疗质量、医技质量、院感质量等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只有建立了质量考核标准,才能对各医疗环节、各医疗过程进行量化考核,才能落实改终末质量控制为环节质量控制,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质量控制目的。另外在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实效及时对标准加以修改、补充,使标准化质量控制管理逐步健全和完善。目前我们根据“三优”及“医院管理年”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医技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病历质量考核标准》等。

3制订质量控制工作计划、明确实施措施

质量控制管理应有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实施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依照计划检查、评价,才能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供信息,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检查包括对医疗各个环节工作的全面检查,做到每年、每月、每周都有详细的医疗质量控制检查计划,具体的实施措施,采取质控办督导检查与科室自查相结合的方法,每次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落实奖惩制度。我院基本上是每周组织一次医疗查房和二次质控查房,每季度对门诊病历及处方进行点评及评比一次;每季度对住院病历质量进行分析一次;每月一次医疗质量分析会,每季度一次全院大检查,每年组织1到2次医疗文书和护理文书评比。确立每次检查的侧重点:比如在检查中侧重对医疗文书、医疗质量、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临床输血工作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及护理文书、护理质量、医患沟通等检查。

4落实标准、改终末质量控制为环节质量控制,注重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落实奖惩制度

对照质量控制标准,我们采取质控办督导检查与科室自查相结合的方法,改终末质量控制为环节质量控制,特别是加强对医疗各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逐级负责,月月有检查、有分析、有评价、有改进措施及追踪反馈。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坚持每月召开1次质量分析讨论会,对现存的及潜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限期整改;加强对医疗护理缺陷、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归因分析,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在开展管理年活动以来,质控办会同相关科室,在主管院长带领下,每周进行质量控制查房和医疗查房,对临床各科的医疗质量予以全面分析,重点是对现正病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及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全院对照《湖北省医院管理年活动督导检查评分表》及《湖北省医院管理评审标准》,先后组织16次科室交叉检查,每季度1次全院模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反馈形式有:⑴当面反馈,及时交流,及时纠正;⑵全院反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医疗查房情况汇总》、《质量控制简报》等形式予以反馈,并制定整改措施、监督落实、实施奖惩。

5医院质量控制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医疗质量提高显著、医疗安全明显加强、医院管理年活动各项工作良性运行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2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

⑸医嘱制度

⑹会诊制度

⑺值班及交班制度

⑻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⑼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

⑽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⑾业务学习制度

⑿查对制度等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7、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系会上通报。

(3)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信息科、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将检查考核结果、医疗质量指标等,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溃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3

【关健词】病案质控医疗质量

【abstract】todiscusstheeffectivemeasuresforthequalitycontrolofthemedicalrecordtoacceleratethequalityofthedocumentationofthemedicalrecordfurther.Retrospectivelyanalysethepracticeofthequalitycontrolofthemedicalrecord,weestablishabetteradministrativesystemaccordingtothemultiplestandards.throughthewayofenforcingtraining,strengthingtheinspection,andrectificationmeasures,therecordsinclassCisdowntozero.andthewholequalityofthemedicalrecordsmakelargeprogress,asthesametimethequalityofhealthcareaccordinglyimprovethanbefore.

病案记录承载着患者的诊疗过程,不仅为调取患者既往医疗信息提供了便利,也为统计科研数据提供了信息资源库,同时为医疗保险、劳动鉴定、司法诉讼、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等提供相应的凭证资料。与此相对应的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病案质量控制,既有利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又能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我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得到了专家的广泛认可,在相关考核中取得了好评。本文就我院病案质量控制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病案质量管理的原则

病历质量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体系之一,科学落实相应的管理体系,必然带来医院整体内涵素质的提高。病案的管理必须秉着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原则。通过序贯考核评价及相关评价意见的反馈、整改等综合措施,我院病案合格率不断提高,杜绝了丙级病历,甲级病历率达到95.3%以上,同时医疗质量内涵也同步得到提高。目前,我院工作的重点是监控乙级病历,并不断提高病历内涵质量。

二病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严密的质控组织是医疗管理工作的可靠保障[1]。我院的病历质量控制在常规四级监控体系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控管理,实行五级监控体系,包括了医疗质量委员会、质控中心办公室、以科室为单位的质控小组、科内实行以主诊医师负责的主诊小组单元、以医务人员为个体的质控单元。日常工作中,五级组织环环相连,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和自我完善的体系。

(一)医疗质量委员会统筹全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制定院内医疗质量管理条例,听取质控中心向其汇报季度工作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对严重医疗质量缺陷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其缺陷做出处罚及落实整改全院措施。

(二)质控中心办公室实施对全院医疗质量的考核,根据考核体系落实相应考核内容,汇总、分析考核结果,质量评级和扣分与奖金及晋升挂勾。同时向医疗质量委员会提出建议,以利于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具体到病案的质量管理,每月组织考核专家组成员对所有存在临床病历科室进行病历质量考核,考核对象为终末病历、运行病历考核,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后反馈临床科室,由科室及时进行整改。

(三)科室主任是科质控小组负责人,下辖2至3个主诊小组,同时实行主诊小组,有利于科主任在承担繁重任务的同时抓好科室内部管理。在病历质量控制中,我们规定科主任必须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传达考核意见、落实整改措施,监督主诊组的医疗质量。

(四)主诊医师负责主诊小组单元内部病历质量考核,具体落实组内质量监督,是科内质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包括指导下级医师的病历书写,侧重于内涵质量的监控,是实时监控的重要一环。

(五)医务人员为个体的基本单元是病历内容体现的主体。其通过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确保病历质量各个要素的完备及内涵质量的提高。

三我院提高病历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加强培训管理,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开展评比活动。如组织病历书写的讲座、评比优秀病历、树立书写优秀病历标兵、组织“三基”培训及考核,建立以能书写优秀病历为荣的院内病历文化。尤其是将年轻医师的病案书写培训纳入必须项目,使其通过不断的自我充实和改进,及在上级主管医师的督导下,在病历书写上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并在内涵质量上得到不断提高。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组织院内外培训再教育,邀请上级单位知名专家讲座,提高管理能力。

(二)建立健全院外考核、院内考核体系。我院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医院医疗质量考核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医院质量管理年和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在迎接上级主管部门质量考核同时加强院内考核,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1.重视院外考核时上级专家的汇总分析意见,其不仅是对我院考核的全面点评,也有利于了解我院与优秀管理医院的差距。

2.院内考核实行终末病历考核、运行病历考核两种方式。终末质量控制实行科室控制、病案室筛选后及时反馈经治医师、逐月集中抽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方式。汇总后由质控中心按照统一标准打分,重点监控乙级病案,核实后对经治医师落实责任谈话、相应科室落实整改,严重的提交院质量委员会讨论分析、定性。对评比出的优秀个人、先进科室,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度。运行病历考核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包括院部每周行政查房,除对现住院病历进行抽查外,医务部对危重、重点病人实时监控,重点加强手术病例及“六类特殊住院病例”的汇报及管理。督查手术病例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善,包括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及是否符合手术分级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未能按照要求完善术前准备的,责令暂停手术;督查六类特殊住院病例的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如诊断不明、疗效不佳病例的讨论记录,危重病例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医师的查房记录,二次手术病例的规范术前讨论记录及医患沟通记录,严重并发症病例是否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院周会上通报。

3.运行病历监控及终末病历监控双管齐下,两种方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互为补充,平行共重的。以往的病历质量考核侧重于终末病历考核,带来了临床医师在病历的完成上不注重时效性,包括不及时书写病程记录,经治医师不及时签名,上级医师不及时审批,医患沟通忽视书面告知等,导致在检查时,病历往往缺少完整性。住院病人发生医事争议时,如患方提出封存病历,院方举证倒置常存在缺陷。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院制定了运行病历质量考核细则,对运行实时病历质量考核,侧重于病历完成的时效性。通过加强运行病历考核,终末病历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三)针对质控体系的各个层面,落实整改措施

1.质控委员会对全院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讨论后下发成文文件,由各科室统一落实。我院的医患沟通记录,以前采取经治医师与患方沟通后在病程记录中书写的形式,反映在各科病历中的沟通格式、次数、内容要求均存在不同,经质控委员会讨论后在病历中建立统一的医患沟通专用表格,对患者入院后何时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要求等均有具体的规定,尤其对危重病人的病情、疾病可能产生的不良预后、实施的重大手术治疗、长期住院病人病情出现的变化、涉及出院的后续治疗告知纳入必须告知内容,并列入病案质量考核内容之一,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我院坚持落实考核以来,病案整体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2.质控中心办公室是实施病历质量考核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实践中对在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坚持检查与反馈相结合,使质量标准从制定、执行至检查、分析,再反馈监督、改进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每月对科室下发质量检查通报,每季度发放医疗质量监督意见书,意见书涵盖对科室每季度病历检查缺陷的汇总,要求科室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所有临床医务人员学习并落实签字后及时返还质控中心办公室审核。对部分存在明显缺陷的及时发放意见书,并与经治医师建立谈话学习制度。

3.以科主任为首的质控小组对在日常工作中监控科内病历质量,重点在于落实对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其次完成质控中心责令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科室医务人员相应的学习,科内实行自我督察及自我整改,记录在质控小组活动记录中。

4.主诊组侧重于对自我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内部整改,将存在的缺陷杜绝在初始环节,同时完成上级部门下发的专项整改意见。

5.医务人员是落实整改措施的个体,主要是完成缺陷内容的学习,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达到提高病历书写及内涵的目的。

四借助信息化系统同步提高病历质量

各国对电子医嘱录入、电子病历也做了很多的探讨,如toerrishuman:buildingasaferhealthsystem[2]及CrossingtheQualityChasm:anewhealthsystemforthe21stCentury[3]两份著名医学报告的发表,强调了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患者安全和质量控制。在美国theveteranshealthadministration(Va)广泛使用的electronicmedicalrecord(emR),已实现无纸化操作。国内随着医院管理在信息化方面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患者的诊治过程纳入信息化操作。其对患者的信息录入、数据统计分析、查询等带来的优势必然超过传统方式。目前我院也将信息化全覆盖纳入管理目标,电子病历正在我院逐步得到推广,从实施电子病历的病区来看,病历质量控制较未实行科室有进一步提升,也更有利于病历质量实时监控、终末病历的管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何更好的实行电子病历质量监控仍需我院学习。

病案管理是一门拥有较多传统理念的学科,已正式成为档案学的一个分支,并成为一门特别的学科,自身有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特点。随着相应学科的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也势必导致病案管理与时展的同步性。病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同时通过加强多部门管理和监控,引起管理体系中各个层面的注重,有利于不断提高病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晓斌,朱锡光,颜伟,等.医院医疗质量监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47-49.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4

atS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决策规则调整受试者的治疗措施。受试者的关键特征值被称为控制变量,决策规则提供根据每个受试者的控制变量来决定其接受哪些治疗措施的机制。由此可见,atS不仅包括治疗措施,且包括决定治疗措施的控制变量和决策规则。atS有4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控制变量的选择、控制变量的测量、决策规则的制定和决策规则的实施。

1.1控制变量的选择个体关键特征会影响受试者对治疗措施的反应,因此,它们对atS的开发至关重要,这些关键特征就可以作为控制变量。在预防干预研究中,关键的危险因素、保护因素及病情进展指标都是潜在的控制变量。

1.2控制变量的测量atS根据每个个体控制变量的值来决定患者应接受哪些治疗剂量或类型,因此,控制变量能否准确测量对atS至关重要。在一些研究中,控制变量的测量是相对简单的,如吸毒者尿检中药物是阴性还是阳性。然而,在许多研究中,测量控制变量有一定的难度,如严重酗酒天数的测量。另外,控制变量的测量结果必须快速得到,这样才能及时地根据决策变量来决定治疗措施。

1.3决策规则的制定决策规则是根据受试者相关控制变量的值分配最优治疗剂量或类型的基础。有了有效的决策规则,才能给受试者相应程度的干预治疗。好的决策规则有3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控制变量、治疗剂量和治疗结果三者关系的模型要准确;其次,好的决策规则应该客观、准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好的决策规则应该是全面的,即应该包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控制变量缺失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

1.4决策规则的实施决策规则的实施是适应性干预措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最好把决策规则广泛实施于多个研究受试者、多个研究时间点、多个研究中心、不同研究人员数量的研究中,这样决策规则同等地被运用到了具有相同控制变量值的受试者中。决策规则的最佳实施是决策规则在实施时保持不变。决策规则实施时出现决策规则中没有提到的因素及某特定受试者具有特定的因素,就会导致决策规则的次佳实施。决策规则的次佳实施会导致治疗的随机误差,因此会降低其有效性;同时还会导致不可预知的系统误差,因此,会降低不同情况下atS的比较。

2开发最优适应性治疗策略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每一阶段的治疗可能会存在多个治疗措施。如初始治疗有a1和a2两个治疗措施可以选择,若初始治疗有效,第二步的治疗有B1和B2两个治疗措施可以选择;若初始治疗无效,第二步的治疗有B1’和B2’两个治疗措施可以选择,这样就存在23=8种可能的atS。如何比较找出最优的atS呢?一种“短视”的方法,就是从之前的一系列单个试验研究分析的结果中找出最佳治疗决策方案,如在之前单个试验研究中得知a1比a2的疗效好,B2比B1的疗效好,B1’比B2’的疗效好,因此得到“最优”适应性治疗策略:初始治疗接受a1,若初始治疗有效,第二阶段接受B2;若初始治疗无效,第二阶段接受B1’。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当前治疗措施的远期疗效,如某一种治疗方案在初始治疗中未产生最佳的即刻疗效,但其不良反应很低,使患者对后期的治疗反应很好,因此,必须对方案进行整体研究,而不能通过分段比较分析得出最佳治疗方案。广义上讲,有3种方法可从整体上探究比较atS,即利用临床观察到的数据挖掘开发atS、整个atS的一次随机试验、连续多次分配随机试验。目前,国际上已经进行了一些SmaRt试验,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治疗临床试验、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试验、治疗癌症的二期临床试验、治疗儿童多动症试验等。

3适应性治疗策略与连续多次分配随机试验设计在中医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中医临床试验不仅要满足西医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固定设计常根据证候、体质等因素将受试者分为不同亚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或药物剂量,从而体现辨证论治的思想。这种临床研究将针对患者具体证候的治疗变成针对群体类证候的治疗。在这一评价过程中,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特性往往被改造成群体同质人群的治疗,辨证论治的复杂干预被随意当成一个简单干预进行处理,辨证论治实践本身被评价方法所扭曲。另外,中医强调疾病的动态观,随疾病发展阶段或病邪深浅的不同,证候表现亦有变化,治疗用药也应随证加减或更改。临床试验的固定设计模式不允许试验期间方案的调整,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5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科室医疗风险控制的新方法。方法:将某三级医院非手术科室22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实验组: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警示法,对医疗风险进行致因分析,明确引发风险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制作《风险警示录》,并投入使用。结果:风险警示法实施后实验组医疗风险总体水平、各类医疗风险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显著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实验组11个病区采用传统管理法联合风险警示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对照组11个病区单纯采用传统管理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包括①风险管理组织及时拟定风险管理目标、计划及措施,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②建立健全各种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和职责,完善医疗风险管理流程及评价体系,制定各种保障病人安全的相关规定、制度职责和操作指南,严格执行各种药品、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准入制度。③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的培训与考核。

实验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联合风险警示法。将11个病区近两年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投诉、医疗差错、质量缺陷等医疗风险进行收集、整理及分析,明确风险形成原因。通过统计,引发风险的危险因素从高至低分别为医患沟通因素、诊疗操作因素、药物因素、诊断治疗因素、医嘱因素、危重临终因素等。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制定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医患沟通警示录,危险操作警示录、危险药品警示录、危险医嘱警示录、危险诊治警示录、危重抢救警示录等。并制作印刷成《风险警示录》,发给每一位医护人员,供随时翻阅学习,相关管理部门定期对风险警示录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1.3时间:从2011年3月开始对实验组11个病区实施风险警示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观察指标的时间段实施前为2010年3月-2011年2月;实施后为2011年3月-2012年2月。

1.4观察指标

1.4.1医疗风险总体水平、各类医疗风险水平。①医疗纠纷[3]:泛指患者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形成了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就医疗法律行为的需求、采取的手段、期望的结果及双方权利义务的认识上产生分歧,并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请求的行为。医疗纠纷的统计包括已赔偿的案例及尚在解决之中的案例。②医疗投诉: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或诊疗措施等诸多原因引起的患者投诉。主要来源于医院纠纷投诉接待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及纪检监察办公室的投诉登记本。③医疗差错: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确有过失,但经及时纠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数源主要来自质控办每月质量安全检查资料及各科室质量控制差错登记本。④质量缺陷: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诊疗活动的不足,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质量缺陷数据主要来源于质控办每月质量督查资料,主要包括诊断缺陷、治疗缺陷、抢救缺陷等。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6

【关键词】消毒;隔离;控制措施;医院内感染;灭菌

医院内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毋庸置疑,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

1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基础设施

基本设施应设置专用消毒间、洗衣房等;而病区要设有更衣室、办公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每个区域间要有间距。患者的标本采集物应专门设有区域放置,送检时分类,用密封容器进行送检。

2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2.1贯彻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技术操作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2切断院内感染途径医务人员需重视并了解空气、物体表面与工作人员手的含菌量与感染的关系。认真做好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使空气含菌量及工作人员手的含菌量达到要求。医护人员应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知识及防止措施,加强宣传工作。

3加强消毒隔离效果监测

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及科室主任、护士长、感染控制监督员成立感染领导小组层层管理,负责感染控制制度与知识考核落实情况,并监控每一项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使感染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积极参加院内感控例会,全面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每周每月上报报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隔离措施及管理制度并进行考试考核,从根本上认识到控制感染的重要性。每月对科室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卫生学监测,定期进行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检测,及时更换紫外线灯管;每月对监护室、治疗室、换药室进行空气、物表细菌培养一次,必须天天对消毒液的浓度进行合理检测,定期核对隔离效果进行评价,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4防止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4.1隔离预防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措施。包括严格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等。

4.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切断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与传播。

4.3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即病毒性感染者不用,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者不用,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4.4中心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有密切关系,完善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提高无菌物品的质量,使质量管理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维护病人的生命,降低医院感染。

4.5紫外线灯管的管制每天要进行换药室、治疗室的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并记录消毒时间,病房每周一次消毒,照射强度越高其灭菌效果越好,紫外线灯管要合理安装,合适的反光装置、消毒时间的长短,及时更换新的灯管并做好相关记录。

4.6科室内的感染废弃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6小时后倒入黄色垃圾袋内或倒入下水道,按无害化处理原则处理;非一次性用品如吸痰器、手术单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2-6小时清洁干燥备用,手术单、被褥、衣物等送洗衣房。

5重视医疗废物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为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职工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危害的认识。生活垃圾要与医疗废物分开归类。医疗废物按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和药物性五类分别进行处理,并放在指定污染区域内。损伤性废物应放在防刺破、防渗漏的黄色专用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放在有医疗废物专用标识的黄色包装袋内,严密封口,注明科室、时间、废物种类等;化学性废物应交由专门的专业机构处理;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药品依照有关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医院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6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

医务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应自觉的履行医疗原则和行为规范,严格遵守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杜绝医院内感染。加强对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提高。

7及时治疗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由于院内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因此除应针对病原选择杀菌作用强、疗效高的抗菌药物外,还应改善病人的体质,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对病人的原发病应积极治疗,也有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8传染病疫情管理

为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医院要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避免传染病疫情造成院内播散,并做好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

9结论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院内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以及维护医务人员健康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控制感染,从我们做起。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7

关键词: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05-01

医院防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的水平、医疗质量以及医院的医疗经济活动等。尤其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医疗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随之而来的是各医院之间围绕医疗质量、收费价格、服务态度、社会声誉展开了激烈竞争,而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轻患者负担,保证医疗安全已迫在眉睫。

医院感染的预防系统包括管理、监测和控制3个系统。其预防管理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如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消毒效果监测、评价,都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所以护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自身特殊性和重要性。

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甚至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规范护理行为,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健全感染管理的护理指挥系统,加强管理职能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护理管理是该系统重要子系统,涵盖了整个病区、门诊,食堂配餐、卫生保洁等,护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水平。为实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大目标,必须建立安全组织,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护理部要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有关人员成立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病房护士长、内外妇儿、门诊各科护士长、监控护士等组成感染管理的护理指挥系统,负责制定防止医院感染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职责与任务,以利实施和执行。

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感染发挥三级组织的管理作用,做到各负其责,护理指挥系统面向全院各个环节,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布置任务,对每个科室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随时发现,及时处理,强化各自的管理职能,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实,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疗护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

2以护理质量管理为核心,采取多样的管理措施

护理及护理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而完善的护理管理是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护理质量的核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在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正确应用隔离技术和护理管理是预防外源性感染的前提,而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护理和管理手段则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高质量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必须采取多样的管理措施。国外较多医院管理机构都认为,没有预防感染的护士,就没有推动和防止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预防感染的措施首先涉及到护理人员。要开展任何实质性护理,都离不开消毒、灭菌和隔离技术,所以在控制医院感染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要加大人员教育和培训,使大家对医院感染问题深入了解和认识,强化预防意识。

举办消毒效果临床监测技术培训班,保证各科室,各病区监控护士都能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在每年对科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培训及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时,都要将医院感染管理作为重点内容;要利用各种形式如录像片、宣传板报、研讨会及每月下发医院感染监测简报,宣传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教育广大医疗护理人员不断吸取其他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教训。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临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及严格的奖惩措施,在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发生感染问题应扣除的分值,并与晋升、晋职、劳务补贴相挂钩。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力度。

3加强监督检查,重视管理效果

护理指挥系统应发挥其组织的作用和计划、处理、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能,定期检查,随时抽查,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评估各科室病区的护理管理现状和质量。根据所获得的医院感染方面的信息,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措施调整。根据消毒效果监测得到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经科学分析,了解有关本院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使医院感染的各项预防措施持续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护理管理富有成效的最好体现是工作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检查的到位。护理感染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体现在许多细节,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视管理效果。如以最简单常做的试体温来说,曾有报道,由于直肠体温表擦拭不净,消毒不彻底,造成新生儿沙门氏菌感染迅速扩散,6周内就有25例新生儿感染,经过实行隔离患儿,彻底消毒体温计和停止直肠测温而改用腋窝测温等综合管理和护理措施,才使感染得以控制。某医院使用的洗手肥皂被沙门氏菌污染致10名新生儿感染死亡。某医院用因消毒隔离不严,发生医务人员和病人相互感染事例。所以护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对一次性物品进行检查,验证使用;对消毒液浓度要正确配制,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以及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防护工作也层层监督检查,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预防控制感染的效果。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8

一、医疗质量管理主要目标

加强我院医疗质量的控制与管理,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根据《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版》等文件要求,制定全院医疗质量主要指标,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等各项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组织体系,定期召开医疗质量质控员会议,研究改进医疗质量措施,切实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二)制定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以中医十二项指标作为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重要指标,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确保达标。

(三)依据我院《医疗质量综合考核评分标准》,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检查力度,每月开展对全院各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考核工作,加强环节质控,推进全程医疗质量监督,根据质控检查考核情况,汇总各质控系统的检查结果,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定期将医疗质量信息向院领导汇报,及时反馈,督促整改,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

(四)修订完善各科室质控记录本,规范科室质控自查内容,加强临床科室科内质控工作,各科质控员切实参与本科质量管理,每月对医疗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记录,使各项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病历书写规范培训,强化病案质量管理,充分利用电子病历管理质控系统,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对病历全程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反馈,及时整改病历书写中存在问题,进一步规范我院病历书写,不断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六)配合医务科加强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促进临床科室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针对性开展患者安全管理、输血管理、合理用药管理等专项检查,加强对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应用水平的检查、分析、评价,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七)参与处方点评管理工作,着重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点评,规范医师医嘱和处方,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

(八)加强督查临床科室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并在临床中落实;配合医务科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促进临床路径工作。

(九)协助科教科、医务科做好医务人员三基培训、考核,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加强急诊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加强质控科人员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参加培训班学习,提高质控管理能力。

(十)加强门急诊、医技部门的质控工作。

质控科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日

附:市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目标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

1、中医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2、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95%;

3、辨证论治优良率≥90%;

4、中成药辨证使用率≥90%;

5、病房中医治疗率≥70%;

6、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3项;

7、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数≥22种;

8、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

9、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

10、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

二、其他质量管理指标

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21天;

2、病床使用率≥90%;

3、住院病人治愈好转率≥90%;

4、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5、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6、医院感染现患率≤10%;

7、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

8、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60%;

9、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

10、清洁手术(手术时间≤2小时)抗菌药物使用率≤30%;

11、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45%;

12、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13、成份输血率≥85%;

14、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

15、甲级病历率≥90%;

16、处方合格率≥95%;

17、麻醉死亡率≤0.02%;

18、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9、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20、急诊留观时间≤48小时;

21、大型光机检查阳性率≥70%;

22、ct检查阳性率≥70%;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9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与医疗护理工作息息相关,是衡量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无论从认识程度上,还是从管理组织上都较为薄弱。况且,医院感染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而细,连贯性较强等诸多因素,仅靠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只有结合组织管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环环相扣,才能达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山东省章丘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以来,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摸索,探讨等,利用随机与定期督查相结合的方法抓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总结如下。

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质控组织

首先成立由院长亲自担任组长,业务主管部门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检验科及重点科室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其次是医院感染管理科以及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共管的立体式管理模式。该机构在院内垂直于院领导直接指挥之下,涉及全院各科室、各级各类医务人员,上下左右连接起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管理系统工程,产生了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可及时协调沟通、可直接监控的良好状态,为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方法

2.1制定标准,措施到位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本院医院感染管理标准。首先,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工作措施,严格督导与考核。每月随机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每季汇总一次,反馈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随时调整院感管理小组成员,以科主任、护士长为主要成员,科室内指定一名院感兼职人员,对本科室的院感管理、措施的落实以及本科室人员学习情况进行督察与记录,确保本科室的院感管理质量,做到了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院感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上级有关院感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制定了院感管理的核心制度,涉及消毒隔离制度,院内感染检测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做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院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针对本院专科特色,确定了首先抓基础环节质量,抓示范科室建设,抓重要指标的达标率等工作思路。分区域在消毒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终末消毒、消毒设备及药械运行完好、紫外线灯管的使用、消毒效果的监测达标及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医护工作质量。每年评选一次示范科室,召开现场会,实地参观,以此带动全院各科室院感管理工作的开展。

2.2抓住重点,有序管理

2.2.1重点科室手术室、分娩室、消毒供应室、母婴同室、新生儿室、niCU室、检验科、门诊手术室等为重点区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非工作人员、探视人员的准入;病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定时紫外线照射;床单每日采取湿式清扫,一床一套一消毒,床头柜一桌一布一消毒,门、窗、桌、椅、床头、婴儿床、操作台等物体表面每日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用0.2%有效氯消毒液拖擦;各室设置了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洗手制度;新生儿所用的毛巾、浴巾、包被一人一用一消毒,尿布一次性使用,用后统一处理;对出院患者的房间及时进行终末处理;对乙肝患者所用的器具、物品、被服单独放置,并双消毒处置。

2.2.2重点物品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医院购进的消毒器械要审核卫生许可证、卫生部卫生许可证批件、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杜绝临床使用不合格产品。

2.2.3重点人群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知识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对全体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另一方面,督促医务人员养成及时清洗双手的好习惯,并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培养[2]。对其他不规范行为进行指正。通过实地的问、看、测等手段,纠正了不良行为,避免了交叉感染,强化巩固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

2.2.4重点工作根据我国医疗废物处理相关规定,建立医院独有的医疗废物管理处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并对其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操作技术、安全防护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本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保证医疗废物得到合理的处置,防止造成污染,保证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

3讨论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的改进与完善对于医院管理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要想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必须通过不断的监督、检查、指导,逐渐形成一个以个体管理为主,做到层层负责,逐级把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控制的质量责任制[2]。才能使院感管理工作得以同步、协调发展。利用科学的方法及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是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长期为之努力的一项重要的、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篇10

1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岗位培训

1.1人员安排、分工与职责

非手术治疗病房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骨科、针推、康复理疗)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组成。病房按护士床位比0.4:1的标准配备护士。按助理护士、主管护士、责任护士进行分工。责任护士主要执行日常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护理工作,并指导、协调、督促和评价护士的义务。对组织非手术治疗护理个案点评、护理业务查房,促进非手术治疗护理的循证实践,及促进护士有关非手术治疗控制与管理的继续教育。主管护士主要负责与骨科医师共同完成对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非手术治疗护理,并由其根据医嘱,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评价非手术治疗护理的有效性,评估患者非手术治疗状态,具体落实非手术治疗措施,与其他专业人员协作、教育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等。助理护士由尚未获得注册资格的护理人员担任,工作职责是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基础护理,共同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

1.2人员培训、教育与考核

通过了解医护人员对非手术治疗的知识和态度,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制定培训方案,着重突出能力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集中讲授、运用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业务查房、病例讨论、实践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将日常工作督导和定期考核相结合。护士长通过审核护理人员主动进行非手术治疗评估的情况、非手术治疗记录书写的质量、非手术治疗措施实施情况及调查患者症状控制的满意度等,综合评价护理人员的治疗能力,进行持续、动态的改进,使各层次护理人员在非手术治疗工作中各尽其能。

2护理模式的内容

2.1疼痛的评估、干预、效果评价及措施修订

疼痛是骨科患者最痛苦的症状,被喻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是病房护理的重点。通过对疼痛的评估与干预,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2.1.1疼痛评估

我们把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被列为非手术治疗病房必评项目。制定疼痛评估的量表与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化疼痛询问方式,并对480例患者应用疼痛评估表进行了跟踪调查。

2.1.2实施疼痛干预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与主诊治医生技师一起,实施疼痛干预。主要内容有: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减轻患者心理负担,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沟通技巧,疼痛加重的因素,非药物干预措施,物理治疗(冷敷、按摩、热敷等),心理疏导,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当疼痛评分可忍时,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明显时,实施调整治疗方案及药物干预措施;当疼痛难忍时,实施药物干预措施,暂停非药物治疗,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可能。

2.1.3效果评价及措施修订

从患者接受疼痛干预后的依从性,评价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即是否达到疼痛控制的的目标,消除患者对治疗恐惧及焦虑情绪,除要求制动以外的患者能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如果措施无法实施或无效果,未达到疼痛控制目标,要分析原因,重新制定新的诊治方案和护理措施。

2.2落实非手术治疗教育

在入院8h内即完成首次非手术治疗教育,责任护士要了解患者对非手术治疗认识、体验经历及需求,非手术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功能锻炼与疼痛的控制等,并予以干预。

2.3护理模式的阶段总结与反馈

护士长每周进行非手术治疗护理管理总结与反馈,包括组织管理、过程管理、患者对非手术治疗的满意度(患者对非手术治疗方式的满意度、治疗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对非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及对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

3结果

3.1提高了医护人员关于非手术治疗知识和技能

非手术治疗病房工作模式实施前后,采用“医护人员的非手术治疗知识和态度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非手术治疗管理知识和态度有无差异,主观性条目,计算每个选项的选择者百分比。

3.2提高了非手术治疗疾病控制质量

出院前3d采用“患者对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问卷”进行便利抽样调查。问卷包括5个疼痛指标(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的疼痛程度、调查当时的疼痛程度、过去24h的疼痛程度、非手术治疗后最严重的疼痛程度及患者预期的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程度)和3个满意度指标(患者对非手术治疗方式的满意度、对住院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和对止痛效果的满意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对疼痛控制越满意。该问卷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1,2]。

4讨论

4.1建立骨科非手术治疗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意义

骨科疾病非手术治疗疼痛或手术治疗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是患者和骨科医护人员常常面对的问题,很多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影响睡眠和康复效果。我们不仅要提高镇痛技术,关键还在于建立有效的治疗体系。建立非手术治疗病房护理工作模式,能最大限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建立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护士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和创新,在非手术治疗的知识技能发展和非手术治疗管理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研究表明,非手术治疗的疼痛控制教育的满意程度能预测整体满意度[4],不论患者疼痛程度如何,如果对患者进行疼痛控制知识的教育,即可改善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评分[5,6]。非手术治疗病房护理工作模式建立的基础,首先在于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与科学管理,其次在于建立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对开展非手术治疗病房的人员结构、工作分工、人员职责、人员培训、工作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进行非手术治疗病房的持续质量控制,保障非手术治疗病房工作的顺利开展。

4.2非手术治疗管理继续教育是建立非手术治疗病房的前提

国外研究提示,非手术治疗的相关教育能提高护士非手术治疗的知识和态度。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疼痛[7],提高生活质量。护理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非手术治疗管理的质量,护士应具有丰富的非手术治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管理态度[8]。我们认为,非手术治疗管理继续教育应作为建立非手术治疗病房的基础,通过相关理论与评估方法的培训,加强人文关怀理念,注重与患者情感交流,能够认识、理解、尊重患者,在护理行为上关怀、照顾患者[9],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疼痛。

4.3骨科非手术治疗病房医护工作程序化的效果

程序化框架是整体护理的基本理论运作特征,护理程序化既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其核心内容[10]。非手术治疗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化的有效运作是非手术治疗病房工作的核心,是升华整体护理的具体举措。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疼痛控制程序是非手术治疗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化的科学手段。我们强调非手术治疗评估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非手术治疗评估准确性,缩短了非手术治疗管理过程。其次是综合性的非手术治疗疼痛干预措施。依据评估所得的量化数据,制定有效的多模式、个体化镇痛方案,及时调整措施,使护士提供的疼痛护理更加规范、有效。再次是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测量护理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评价服务对象的康复情况,有无护理并发症,服务对象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1]。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及纠正非手术治疗管理与实施中存在的偏差。结果表明,通过“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的非手术治疗控制程序,提高了患者非手术治疗控制质量,使非手术治疗管理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体协调一致,确保了非手术治疗管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