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检测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02

医疗检测方案篇1

【关键词】医疗器械检测平台;虚拟仪器

一、前言

根据医疗器械检测效率的提高和检测成本的降低的迫切要求,本文提出三种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案,这些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医疗器械常规参数的检定要求,并且使得检测更加趋于自动化、智能化。一、医疗器械准确检测检定的必要性

1.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

通过检测才能保证医疗器械的参数设定是否达到使用要求,也才能够确保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实际的使用情况能否满足要求;都必须要经过检测的器械设备才能够投入到真正的医疗过程中去。

2.保证器械安全性

只有进行仔细的检测,才能确保器械使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检测,能够发现设备是否存在严重的安全故障,是否会对医疗使用造成不利影响等。

3.保证性能可靠,减少因器械参数不正确导致的事故

如今有很多的医疗器械由于自身带有放射性或者其它一些功能,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若Ct设备参数不正确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受到的辐射过强;或者超声设备如果强度过高也会导致机体内一些组织器官受到破坏;只有加强对设备的检测检定才能够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确保医疗的质量。

二、我国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的现状

1.检测设备便携性较差

如今我国大多数医疗器械检测设备都在专业的检测机构内,很多专业仪器设备都属于大型设备,或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这就必须要专门的设备存放区域,专业的管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对检测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正因此,导致很多器械无法得到及时、便捷的检测。

2.检测机构对于检测设备研发的投入较为欠缺

检测机构对于检测设备本身的改进和研发缺乏认识,很多时候工作重点放在现有设备的管理使用上;缺乏研发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我国检测机构,检测设备的检测水平;所以未来医疗器械的检测设备必须要更多的进行改进研发。

3.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标准难统一检测有困难

医疗器械设计不仅涉及电子产品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还涉及生物、医学等很多学科;这也导致医疗器械自身的复杂性较高,国家对于器械的制造有严格的卫生要求,但是对于仪器本身的参数要求缺乏真正的规范,比如:许多医疗器械并没有相p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红外体温计,耳腔式的有GB/t21417标准,但是体表式的却没有任何标准。这也造成器械的检测工作中有很多的困难。

三、几种经济便携的检测平台的构建

1.基于单片机的检测平台

由于单片机的价格便宜、性能良好所以在很多医疗器械的检测场合都已得到较好的应用;单片机从最初的8位的8051系列单片机发展到32位的aRm系列,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地完善,利用单片机功能已经能够实现越来越多的需求。单片机实行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所以这让基于单片机能够直接、自动、智能的去完成特定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医疗器械的检测工作中单片机能够自行根据已设定好的程序去完成工作;但是单片机器械检测平台,综合检测功能要实现,是比较复杂的,目前还是只能够实现单一的功能,也需要进行专门的“量身定做”,虽然说功能上有所缺陷,但是实用性、实时性、便携性、移动性都有着出色的效果。

2.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平台

Labview是目前最为成功、应用最广泛的虚拟仪器开发软件。它是一种基于图形化编程语言的计算机语言技术,可以方便进行虚仪器的开发。通过数据采集卡配合安装有Labview软件的pC平台,我们可以搭建起灵活多变的医疗仪器检测平台,将现有的计算机主流技术与革新的灵活易用的软件及高性能模块化硬件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功能强大有灵活易变的计算机的测试测量控制系统,实现多参数的快速在线或离线检测,且检测结果可以很方便的以图形化等直观方式显示,检测数据也可以很方便的和数据库连接存档。

虚拟仪器技术的优势在于可由用户自己定义仪器的各项功能,且定义的功能比较灵活,也很容易构建,所以在科研、开发、测量、检测、计量、测控等领域将会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数据采集硬件采购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国内生产的芯片,这样能够大大减少设备的成本;同时可以考虑采用usb接口的数据采集卡设备,这样能保证检测设备在很多环境下都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只是需要针对不同的器械设备做不同的优化,也就能够实现对多种医疗器械的检测控制。

3.基于pLC和触摸屏技术的便携检测平台

基于该技术的平台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医疗器械参数功能的综合测定,而不是对单一功能的测定;因为加入了触摸输入的部分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控制,在各种条件下对设备进行参数的检测。甚至能够模拟出器械在不同工作情况条件对设备的相关参数进行检定。将电脑和pLC通过串口RS232相连,通过专业的pLC专用编程软件GXDeveloper,就可以对pLC进行编程。同样,将电脑和触摸屏通过串口RS232相连,使用触摸屏专用编程软件GtDesigner对触摸界面进行编程。程序被写入pLC和触摸屏的Rom后,pLC和触摸屏之间通过RS232串口相连进行通讯,也能够满足对一些基本参数的动态显示需要。如果说采用触摸屏进行输入成本依旧偏高可以采用一般液晶屏进行代替。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发现如今能构建的经济便携式的医疗器械检测平台,其实用性是比较高的;但是综合性能普遍都存在问题;未来的便携式、经济性医疗器械检测平台应朝着网络化发展,利用云技术在增加检测平台的移动、便携性的同时提高其性能,增加可使用的范围。

参考文献:

医疗检测方案篇2

一、工作目标

2

二、工作内容

2

(一)强化发热门诊“哨点”作用

2

(二)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

3

(三)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

3

(五)加强医疗资源储备

4

(六)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技术演练

5

(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期问正常医疗服务工作

5

三、工作要求

6

(一)加强组织领导。

6

(二)严格责任落实。

6

(三)明确工作进度。

6

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细化新冠肺淡医疗救治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原则,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目标要求,为可能出现的秋冬季疫情做好应对准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内容

(一)强化发热门诊“哨点”作用

1.规范设置发热门诊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要在门急诊设置预检分诊点,并在相对独立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置发热门诊(或诊室)和留观室,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发热门诊应设置“三区两通道和相对宽敞的空间,原则上能够满足患者所有检查、检验在该区域独立完成。相关医疗机构要按照秋冬季就诊高峰期诊疗量做好发热门诊诊室、留观病房和防护、消毒等用品准备,确保满足临床需求。发热门诊(诊室)所在医疗机构、地址、联系电话应向社会公开。

2.加强发执患者闭环管理。

是规范工作流程。各医疗机构要实行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一体化闭环管理,将预检分诊与发热门诊工作紧密衔接。要规范和细化发热病人接诊、筛查、留观、转诊工作流程,确保所有来院患者经预检分诊后再就诊,发热患者全部由专人按指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防止发热患者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

二是落实首诊负责制。

发热门诊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安排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务人员出诊,做好发热病人基本身份信息登记。加强流行病学问诊,强化新冠肺炎临床症状早期识别,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诱病人。

三是加强病例排查。

发热门诊全部患者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还可进行抗体、Ct等检查),可疑患者应全部留观,按照2小时报告疑似和确诊病例,4~6小时回报核酸检测结果,24小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对可疑患者进行排查。发热门诊要执行24小时值班制,不得无故自行停诊。

要按照新冠肺淡诊疗方案要求,加强对新冠肺淡疑似病例的诊断,不漏诊任何一个可疑患者。疑似和确诊病例要由专人专车(救护车》尽快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各级卫生健康行政机构和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迟转诊疑以和确诊病例。对应诊断而未诊断、应转诊未及时转诊而造成新冠肺炎传播扩散的,开展责任倒查。

(二)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

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对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他人群要主动提供服务,确保愿检尽检”。着力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秋冬季节来临前,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县域内1家综合实力强的县级医院都应具备核酸样本采集和检测能力,设置发热门诊的二级公立医院也应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检测能力要与各医疗机构秋冬季最大诊疗量相匹配。对于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的核酸检测,要在4~6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普通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入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原则上要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通过开展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问质评,做好核酸检测质控工作,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三)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

各有关医疗机构要牢固树立“院内零感染目标”,严格执行院感制度,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和重点环节的院感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院感防控工作。要开展院感防控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院感防控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全员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师戴口罩、手卫生、环境通风和物表消毒管理。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均应师载口罩、测量体温,防止院内交叉感染。要不断优化就诊流程,减少人员现场聚集,最大限度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四)全力做好医疗救治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加强组织协调、医疗力量调配和医疗设备配备,对新冠肺炎患者实行定点集中治疗,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进一步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轻型、普通型患者尽防止轻症转为重症:重症病例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开展多学科诊疗,千方百计提高诊疗效果;加强治愈患者健康监测、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健康。

(五)加强医疗资源储备

1.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病区(病房)准备。

是加强定点医院改造。每省(区、市)至少确定3家省级、每地市至少确定1~2家市级、每县(区)至少确定1家县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定点医院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要向社会公布。各地指定相关后备定点医院,并以地市为单位,对硬件条件不达标的定点医院和后备定点医院进行改造,要按照本地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总床位数的10%进行准备,重勱加强三区两通道、供氧、通风、供暖、污水污物处理等设施改造,使之符合秋冬季传染病诊疗要求,加强物资和设备配备,确保满足满负荷收治患者相关要求。提前做好重症病区设置,原则上重症监护床位数量应不少于定点医院床位总数的10%.

二是完善定点医院启用方案。

各地要制定定点医院分级启用方案。定点医院(或独立院区)启用时必须整体腾空,不得將新冠肺炎病人与普通病人同时收治于一家医院(或一个院区)。

三是做好临时性扩充收治床位准备。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加强医疗机构可扩充床位储备,做好体育馆、展览馆等可分隔的封闭式大空间建筑改造为临时集中收治场所的准备,并做好方舱医院改造预案。

2.加强医疗力量和物资设备保障。

—是统筹调配医疗力量。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医疗力量,特别是呼吸、感染、重症、护理、临床检验、院惑防控等重点科室医疗力量以及可以整建制调派的医疗力量底数清、情况明。各有关医疗机构加强统筹调自己,保障临床一线医疗力量充足,医疗力量较强的三级医院还要做好必要时整建制派出医疗力量相关准备。

二是加强物资设备配备。

各有关医疗机构配足配齐急救、抢救、重症救治、监护、检测等仪器设备,做好医用耗材、药品、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实行物资设备动态储备,原则上物资药品储备量应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各级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统筹,确保储备充足,调配渠道畅通。

(六)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技术演练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浴知识培训及技术演练,围绕新冠肺炎病例发现、报告、隔离、规范化诊疗以及核酸检测、院感防控、医务个人防护等开展全员培训,重点科室还要针对新冠肺炎相关特殊医疗技术组织开展专项培训。要建立健全首级专家队伍,要通过视频、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指导,适时组织新冠肺炎诊疗技术交流,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模拟演练,提高基层新冠肺炎诊疗能力和水平。

(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期问正常医疗服务工作

各有关医疗机构要设置必要的急诊抢救缓冲区、急诊手术缓冲区和病房缓冲区,对血液透析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孕产妇、慢病患者等需要定期检查和心脑血管等需要急诊急救的患者、儿科患者,要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给予及时治疗,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停诊、拒诊或延误治疗。对于高度怀疑且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要在救治同时进行核酸检测,对救治后需留院治疗的,应先在缓冲区进行单人单间隔离治疗,排除新冠肺炎后再转入普通病房。要通过预约诊疗、分时段就医、线上咨询、慢病管理长期处方等方式,加强医疗管理,满足患者正常就医需求。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做好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做好协同配合。各地要成立专班,提前做好医疗机构布局改造、资源储备、人员培训等工作,要细化方案,完善预案,扎实稳妥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组织工作。

(二)严格责任落实。

各地要进一步明确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部门领导分头负责,对医疗救治工作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对医疗救治相关工作开展不利的,要开展责任倒查。

(三)明确工作进度。

各地要制定秋冬季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对于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的医疗机构要尽快整改,明确整改方案和进度安排。确实需要改造和扩建的医疗机构,要制定改扩建计划。医疗机构改扩建、物资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工作应于2020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切实保障秋季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附件:1.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医疗检测方案篇3

医疗设备在医院医疗设备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医疗设备的技术状况管理也越重要,同时由于医疗设备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技术复杂,为使用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每年医疗设备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控制势在必行。医疗设备动态技术管理档案系统建立与应用,可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一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和问题

医疗设备的技术应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一般都有几千万至几亿元的医疗设备资产,数量相当巨大且种类繁多。既有单体价格百万元以上昂贵的如Ct、mRi、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也有价格千元以下的小型医疗设备。有放射、超声类检查设备,也有手术治疗腹腔镜、胃镜类医疗设备。有的直接与病人接触,有的与病人非直接接触,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检查。由于上述因素决定了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一般的医疗机构由于人力物力的因素,更是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只能做到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维护,谈不上系统性的质量管理。如何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实施高质量的医疗设备技术应用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一直面临和困扰的一个问题。

二动态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方式和内容

1.动态档案管理系统基于设备正常运行和日常使用的情况记录,区别于贵重设备使用科室的日常使用记录。因为使用登记的是每天设备的状态,主要是登记当日是否正常开机,做了什么检查,是否有故障等简单内容。

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档案记录的是设备验收使用后设备的故障状况、检测情况、计量情况、维修维护等更为详细的技术状态记录,是记录设备健康状况的档案系统。主要为医疗设备安全评估、设备投入、医院决策提供支持,所涵盖的内容可包括初次验收记录、使用计划执行情况记录、故障维修情况记录、计量检测情况记录等。

2.初次验收:医疗设备购入后,首先要进行初次安装验收,作为一台设备的技术档案,首先要记录设备的购入日期、安装日期、售后服务机构、价格、使用科室等基本信息。初次验收记录的相关设备技术参数,以备作为设备安全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3.使用计划:许多设备,尤其是贵重医疗设备和抢救设备,在购入初期就应该制定使用计划,以保证设备购入有效正常的使用设备,保持较好的使用效率。

4.计量检测:有些医疗设备按照相关管理的要求需定期进行检测与计量,如超声仪、放射设备、心电仪器及血压计等,国家计量法规定的强制计量设备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检测计量,定期的检测和计量都必须纳入技术档案的记录范围,检测计量通过与否可直接决定该台医疗设备是否继续为医疗服务,同时可以为设备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依据。

5.设备维修:设备维修在设备整个服务周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设备服务周期中,每台设备都有可能出现故障,都需要进行适当维护维修,维修的质量、维修的次数都可以体现设备的安全运转状况。因此实时记录维修使用情况很有必要,可以为判断该设备是否可以停止服务,是否引入同样设备或同类设备提供依据。

三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与讨论

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该系统使设备管理部门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系统真正为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提供科学数据和有效方法,彻底改变原先设备模糊管理的现状,使医疗设备管理达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医疗检测方案篇4

这一计划将如何改变目前的就医模式

如果人们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遗传和基因组学信息,那么对疾病的预测,特别是疾病易感性的预测将得以实现。首先,人们会被告知未来可能患有某些疾病,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其次,一旦患有了某种疾病,其诊断将会非常容易;诊断后的用药,将针对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制定,每个病人将得到最合适的药,并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用药;对疾病的护理和治愈后的效果也将得到准确的评估和指导。

用奥巴马的话定义“精准医疗”,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他描述的这种场面,是目前的医疗体系无法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实现它的过程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医疗模式,因此,说“精准医疗”是一场“变革”并不为过。

美国“变革”前的长期筹备

看似突然爆发的“变革”,其实已经有了长期的积累和酝酿。可以说,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肿瘤基因组计划”(tCGa)等多个大型基因组研究计划,再到这次的“精准医疗计划”,美国人在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向“精准医疗”迈进。

从技术准备角度来看,“千元基因组”已经实现,生物技术在不断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撑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们越来越接受基因检测的结果,已经有像Genetworx或者QuestDx此类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出现,23andme公司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支持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的高端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出现了像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这样的开展基因检测和预防性手术的案例。

从法律和保险体系来看,已经有人开始用遗传研究作为保障自身权益的依据。2014年3月19日,有美国夏威夷民众发起对制药企业市场行为的诉讼,起因是该企业隐瞒了心血管疾病药物“波立维”对该人群无效的信息,“波立维”在东亚和太平洋岛居民身体中代谢不足,因此无法起效,而企业隐瞒了这一信息,造成大量患者滥用该药物,增加了经济负担。2014年5月2日,发生了“加利福尼亚州临床实验室协会”诉“美国国民健康服务机构HHS”的“当地保险承保范围”案,投诉讨论了两大医保管理承包商noridian和palmettoGBa的“当地保险承保范围”(其中包含遗传检测),其中未能保证基因检测让人们获益的条款。这两起事件的发生表明,遗传和基因组信息的使用已经遇到法律和保险体系滞后的障碍,需要改变。而人们已经开始争取自己的遗传信息在临床上的使用权利。

对医疗行业而言,从医疗管理机构到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多方面都在慢慢发生变化。

一是疾病分类的转变。在医疗行业中,每一种疾病都有与其对应的唯一代码,从而完成对不同人的不同疾病的统一记录。“国际疾病分类”(iCD)就是这些代码的官方管理方式。我们日常看到的诊断报告,在中国的医院里,是由医院的“病案科”完成将手写或者电子的诊断书转化为代码进行保存和管理的事务,病案科所遵循的规范就是“国际疾病分类”。该分类目前已经到了第十版,如果能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增加遗传检测相关分类,将推进疾病分类往遗传和基因组水平的精准分型和管理方向发展。

二是专业术语的更新。2014年2月,“美国分子诊断评估计划”表示支持美国医药协会(ama)提出的“当今程序术语”(Cpt),为个体化医疗所作出的努力。截至目前,美国医药协会的“当今程序术语”中已经有101个遗传检测术语。ama将推荐遗传检测术语进入“国际疾病分类”术语,从而促进遗传检测诊断方法的创新,以此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

三是从业人员标准提升。2014年11月,美国护理联盟(ana)的专业化标准已经覆盖遗传/基因组领域,在护理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建立了遗传和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规定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将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向服务对象示范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性。

就连临床诊疗原则也因此发生了动摇。美国的医学研究所(iom)在2015年2月26日的“展望”中提出,基于证据作出判断,是基因组技术进入临床使用的一个重大障碍。在这份文件中,列出了最新的7个独立撰写的评论,探讨基因组测序进入临床应用的案例,研究了实施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的政策问题和实施证据。这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医学诊断的基础――必须基于大量人群的数据才能作为治疗依据,而很多罕见的遗传病不可能收集足够多的病例进行大规模人群研究,而遗传检测本身提供的证据,已经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此外,美国临床药物遗传学实施协作组(CpiC)的临床决策实践,已经包括遗传药理学和基因组药理学数据库(pharmGKB),CpiC的在线访问和教育指导方针的制定,工作流程的描述和开发代谢通路算法的努力,开发综合的表型、基因型、药物对应关系表,定义、开发和维护用户的药物遗传学“诊断书”的文本格式的结构等,并为pharmGKB数据库的公布和更新提供了标准方案。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已经具备了实施的基本条件。跟“精准医疗”有关的几乎所有相关医疗协会,都对遗传和基因组信息进入临床进行了相应准备。一个“精准医疗”的工作流程已经被搭建起来,仅待实践后再进一步丰富。

中国医疗体系还需多方改变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遗传和基因组学信息都已经在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在实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美国FDa有将近1/4的药物要进行遗传检测才能使用。2014年,FDa公布了159个药物/靶点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指导用药。在美国具备临床实验室标准CLia认证的实验室,均可提供遗传和基因组学诊断服务。中国也在2014年开放了二代Dna测序试点实验室,开放了无创产前诊断、遗传病、肿瘤等方向的基因组学诊断。但是,中国目前的医疗系统,实际上还没有为“精准医疗”的到来做好准备。

医疗信息记录:对“精准医疗”而言,医疗信息记录将按照高水平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样本规范来收集记录,除了现有医疗记录里需要提供的病人基本信息外,还要提供三代的家族病史,患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身份,饮食习惯、运动和生活习惯等等,并且与可穿戴设备提供的相应生理信息相结合,以确认更加准确的生活习惯信息。而与其它影像学数据的结合,则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比如,将心血管病相关的基因信息与心脏Ct影像指标相结合等,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者与医护人员的互动结合。

电子病历系统:目前的病历系统,是不包含遗传和基因组检测一项的,既然用药须基于基因,那么电子病历系统无法检索基因检测结果,也就无法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用药。我们需要在现有电子病历系统中,统一添加此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做别的检测项目,比如血常规,Ct等,常常需要拿着一家医院的检测报告到另外一家医院就诊,或者过了一定的时间可能就要重新做检测。而遗传性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可能一生只需要检测一次,便可以终生使用。那么,医生是不是应该随时可以接入病人的基因组数据,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帮助诊断和治疗呢?当然需要,但是目前的病历系统,是不支持如此这般随时获取遗传和基因组信息的。

医生下单系统:目前尚没有支撑医生开具“遗传和基因组学诊断”的系统,因为通常需要检测的相关基因有很多,比如肺癌相关基因就包含aKt1、BCL2、CDH1、CDKn2a、eGFR、nFKB1、tp53、VeGFa等很多个。有些病人可能只需要检查一个基因,但却需要检测极为稀有的突变;而有些病人则需要对不同的基因组合进行检查。那么,医院的医生下单系统是把所有基因都单列出来,还是列在一起?如果都列出来,那么单是肺癌基因就已经有很多种了,明确与其它肿瘤相关的基因加起来还有几百个。这几百个基因如何下单,也是一个难题。

虽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或许简单,但还有些问题更难解决。比如上文提到的eGFR基因突变,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是18到21号外显子的突变,因为这些突变跟治疗的关系已经研究得非常明确,而其它外显子的突变,都可能对eGFR的功能产生影响,继而对用药产生影响。临床上如何使用这些新发现的突变,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当然,临床上会有一些“共识”出现。然而我们希望通过精准医疗计划能够实现的,是基于“大数据”统计意义上的“共识”,这样的数据,将真正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指导。

药物下单系统和持续护理系统:就目前的药物下单系统而言,无须与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关联。然而,“精准医疗”所需要的下单系统,是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下单的。首先,查看基因信息和疾病相关性以后,再参照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开具处方;同时,在用药后的持续护理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预盼、发生不良反应后的上报和跟踪、预后和复发等信息,都需要持续进行跟踪,以保证临床上的精准用药,以及科研上基因型和表型结合的准确性。

“精准医疗”it系统:以上“精准医疗”所需要的信息,都需要it系统提供支撑。目前,医疗it系统提供的服务,都无法满足存储、管理、分析这些“精准医疗”数据的能力,而且信息学将在“精准医疗”计划中起到关键作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知识是“精准医疗”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如何通过it系统最终实现,是对现有it系统提出的重大挑战。

医疗检测方案篇5

一、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

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起步晚,增长态势良好。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起步于1994年的广州金域医学检测中心,由广州医学院、广州市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生物工程中心三方出资成立。2000年以来,达安基因、杭州艾迪康、迪安、上海美众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相继成立。2005年,达安基因、广州金域和艾迪康等三家机构,开始了全国连锁经营模式。目前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市场以迪安、金域、艾迪康、达安四家龙头企业为主,规模占整体市场75%以上,行业年增长率达40%,且利润水平较好。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发展态势良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医疗检测供需矛盾突出,为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多。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公共医疗事业单位难以自主设立项目齐全的实验室,尤其是一些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提供全面医疗检测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了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的快速发展。从医改政策来看,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引导公立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等政策手段,为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见表1)。

与国外相比,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服务项目不足。目前,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只占总检测市场比重的1.5%,可提供检测服务仅2000余项,相比成熟国家35%的市场占有率、4000余项的检验项目还有很大差距。二是龙头企业不够强大。目前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与美国Quest和LabCorp两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相比,我国龙头企业差距不仅体现于规模、盈利能力较小,还表现在检验项目的差异。

目前,Quest和LabCorp两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除了医疗卫生机构外包诊断业务,也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诊断服务,并且以诊所客户为主,检测项目主要是生化等常规项目。另外,还利用自身医学诊断平台开展更多的相关新业务,如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疾病风险检测等。与这些企业相比,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企业检验项目主要以病理类、分子诊断类和高成本免疫类等产品为主。检验项目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及以上通常具有自设的检验科,以“血、尿、粪”三大常规为代表的常见项目通常会自己来完成。(见表2)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准入标准尚待完善

相对于其他社会医疗机构,第三方医学检测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行规。2009年,卫生部出台《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仅对行业设置的资金、人员、科目等做了初步的入门规定,至今未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与法规细则。因此容易造成行业内部鱼龙混杂,导致检验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调研企业一直要求,在服务质量方面,必须要求行业内的机构通过一套质量体系的严格认证,精益求精,逐步淘汰一些不具备专业检测能力却仍在对外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机构,使得整体的检验质量得到完善地保障,切实地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行业歧视、地方保护较为严重

行业歧视阻碍产业正常发展。作为社会医疗机构的一员,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无法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调研企业反映,目前仅能用三级医院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身建设。另外,这些机构也普遍遭受了一些医疗质量和培训主管部门不公平的对待。如在实验室认可方面,积极吸收三级医院,却严格控制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名额。此外,在培训交流中,将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视同于试剂厂家或生物公司,费用是公立三级医院的4-5倍。同时地方政府保护政策也干扰者市场的有序竞争。一般省会级城市设立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机构可以凭借物流支撑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省的医疗资源配置。但是一些市级政府发文制定当地相关企业运作,这种非市场化的行踪垄断不仅违背了第三方医学检测规模化集约化运作的初衷,也有违公平的竞争。

(三)政策监管亟需完善

一是未能正常纳入医保目录。在现行医疗体制下,一些医院管理者因为医学独立实验室未能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而不愿将检验服务外包。医保归各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只在医保费用管控上与各级参保医疗机构发生业务关系。调研企业反映,在部分地区经常以“医院的检验服务合作方是否为医保单位”为由,设置检验服务的医保准入门槛,对医院自身不能开展的外送检验服务项目进行处罚和罚款;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机构在申报医保认可中往往由于“现有医保单位申报范围未包含”而不符合申报条件。二是创新诊断项目审批限制严重。对于检验行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录》和对应的各地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如北京,进入《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录》的项目意味着可以在临床上开展;进入《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意味着有了收费依据。但目前每个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特色项目要进入这两个目录都极其困难。

(四)人才瓶颈制约严重

目前国家对于第三方医学检测病理实验室医生职称晋升没有明确政策,很多年轻医生担心职称晋升受到影响,一有机会就会选择公立医院,因此导致部分优秀人才外流。尽管在收入待遇方面优于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由于医生职称晋升无明确政策,也难以招收优秀的医学类应届大学生就业。同时,虽然现在国家提倡医生可以多点执业,但多数用人单位(公立医院)对多点执业有严格限制,基本不认可医生到民营单位兼职,导致目前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中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三、政策措施建议

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第三方医学检测发展与政府监管政策密切相关。调研过程中,企业反映,与争取政策支持相比,更希望政府能够在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提升第三方医学检测的行业地位

从欧美等发达地区实践经验来看,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是缓解看病难、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减轻国民经济负担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促进医疗体制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市场,逐步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和个体执业,则亟需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与之配套发展,例如独立的医学影像中心、生化检测中心等为之提供支撑。因此,提升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的行业地位,应将其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给予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同等待遇,消除行业歧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二是放宽检测服务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完善医学检测服务标准制定,注重医疗服务标准监管。建立和完善新检验项目“参比实验室”制度,推进国家项目检测标准的完善和进步。三是加快对第三方“健康维护组织”的建设支持力度,促进越来越多的健康维护组织(如保险机构)参与到医疗服务改进的质量评价、成本评价、定价评价中来。

(二)推动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纳入医保体系

从医保体系来看,国外保险公司可采用多种计算方式,有些直接与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结算。而我国医保体系中,保险公司必须与医院结算。将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纳入我国医保体系中,不但能够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同时理赔手续更为简化,也便于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操作和推广。对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满足政府规定医疗服务标准,执行药品价格政策等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应按程序将其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范围,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并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各地不应再以投资主体性质作为医疗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审核条件。

(三)将年审制度改为校验制度

美国采用实验室间质量评价制度(简称“室间质评”),每年由FDa出具标本,由实验室出具检测数据,从而校验实验室检测准度。目前,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对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年审制度不一致,如北京每年审核一次,上海、深圳等城市三至五年审核一次。我国应采取室间质评代替现有的年审制度,由国家卫计委或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具标本,交予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测试。如第一次不合格要求其整改,第二次不合格给予停业警告,第三次不合格吊销检测资质,从而规范市场秩序。

(四)多方参与共同提交检测项目

目前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项目都是由临床医生确定,并经医院提交至国家卫计委备案。但检测项目设计临床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只由临床医生提出并不科学。建立由临床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共同讨论确定我国第三方医学检测项目。

(五)放宽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价格管控

医疗检测方案篇6

【关键词】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议

前言:临床诊断的正确性除了依靠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用诊断治疗设备的测量准确和测试方法的正确。如果计量器具失准,就不能正确反映患者客观病情,就可能造成误诊、漏诊和治疗失误。医院计量管理客观性评价的两个基本指标是一次检定合格率和受检率,这两个现代医院质量控制指标反映了医疗设备具有良好质量特性的一贯性程度及医疗设备的受检程度,对其评价的本质是对医疗服务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质量监控,避免不完全质量管理导致的误诊、误治现象的发生强检工作计量器具主要有以:

主要包括彩超、黑白B超、多普勒胎音仪、胎儿监护仪和超声治疗设备上的医用超声源、血压计(表)、眼压计、压力表、氧气表、氧气吸入器、屈光度计、验光仪、验光镜片组、天平、砝码、戥秤、电子秤、声级计、听力计、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器、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等。

一、计量对于医用设备的重要性

如果医用计量器具失准就不能正确反映患者客观病情,就可能造成误诊、漏诊和治疗失效。如医生使用血压计测量人体血压,血压是否正常是根据血压计测量出的数据为依据的,倘若所用血压计失准,就会对诊治造成影响。B超是以超声波进入人体后反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的图像进行诊断的,超声探测深度不够,达不到病灶位置,就不能形成正确诊断,对于体胖的患者后果更为严重。量值准确的Ct机、X光机、B超等医用诊断设备的使用,可以使医生清楚地发现病变情况,从而达到争取时间、尽快明确病情,采用最恰当的治疗手段的目的,避免凭经验判断而造成的失误。医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是生化检验分析质量保证。在诊断方面,检测结果可帮助对疾病的诊断,在治疗方面,检测结果可用于追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治疗效果,指导治疗用药,在预后方面,检测结果可提供预后信息。近年来随着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广泛需求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医用电子仪器大量应用于临床。包括心脏除颤器、起搏器、呼吸机及多参数监护仪等。这些设备的计量准确性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起搏能量超值或不足、呼吸压力值不准、监护参数有误,以及仪器本身的安全性能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近年来,个别县强检工作难度较大,医院以经费紧张等为由,不接受医用计量器具检定。即使有的医院效益好,也以X射线源不是计量器具等不成立的理由拒不接受检定,

(二)乡镇及社区医疗单位受检率较低,这类医疗单位数量多、分布广,但其医疗设备单一。有的小乡镇医院只有血压计和温度计,乡镇计生站是以B超和血压计为主,这类单位的设备使用率较低,效益较差,医用计量器具基本未经检定。

(三)监督管理及需加强。在医用计量器具检定工作中,之所以屡屡出现拒检以及种种原因造成受检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法定检定机构遭遇医院的各种理由对定检不予配合,甚至拒检时,却不能进行行政处罚,致使定检不了了之。

(四)强检目录应及时地更新。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性的诊断设备也越来越多。在强检目录中,无综合性的诊断设备的强检要求,这会使我们的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无法掌握仪器的准确性、可靠性。如多参数监护仪,就是一种新的综合性监控设备,他包括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呼吸等几个方面。在强检目录中,无多参数监护仪的检定规定,但其中血压部分和心电部分为强检。这样,导致部分医院以强检目录中无多参数监护仪为由而拒绝检定。

(五)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卫生局、计生局与作为对计量器具管理的质监局缺少配合联动,没有形成合力,导致一些医疗单位长期拒检,强检工作常常受阻。以大理为例共检定医院80多家,大理卫校门诊多年来一直拒绝检定X光机。在医疗设备的检定中,仪器受检率仅只达到50.7%左右。受检率低和部分单位的拒检,是目前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三、如何加强医疗设备检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宣传贯彻《计量法》等现行计量法律、法规,加强医务人员的计量法制意识。强化计量器具准确性和安全性宣传教育,使医务人员认识到“计量事关诊断质量,是关系到患者医疗安全的大事”。

(二)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完善计量管理体制,建立计量器具台帐、档案,对医疗机构各级计量管理人员组织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完善计量管理网络,建立、健全计量器具和设备的购置、验收、发放、使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建立完整的计量器具和设备台帐和档案。

(三)加强对医院在用计量器具和设备的检查和执法力度。各级计量检定机构要加强和本系统执法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查处计量违法案件,对部分医疗机构常年未申请检定的计量器具,一定要严厉处罚。

医疗检测方案篇7

【关键词】医学装备质量控制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有效创新,促使集声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多样化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大部分优质的医学设备进入到各个医院部门中,在保障医院工作质量、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逐渐成为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医学设备和患者与操作人员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国内外医学设备问题导致患者出现死亡、严重伤害等问题,从而为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带来不可估计的损耗。

一、实施完善的医学装备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

(一)计量检定

计量主要是指完善单位统一,量值有效的、明确的活动。依据我国计量法律规定的要求,对于融入相关规定的工作剂量应用品实施深入的、必须的计量检测工作。不管是什么样性质的医院,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效的计量三级站,以此全面的对心电监护仪、心脑电图机、天平等实施计量检测工作。目前,医院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实施的计量工作获取了一定的成果,还存在一定较少风险的新购买的机械装备,在医学工作中禁止应用,各个科室在应用装备的时候实施有效的计量性能评价,明确医学装备能力可以有效的应用和发展。

(二)质量检测

为了加大对高风险医学装备质量控制范围,医院在实际购买专业监测仪器的时候,对呼吸机、麻醉机、多参数监护仪、血液透析机、通用器安全等实施项目质量检测工作。依据质量检测可以有效发现高风险医学装备潜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依据相关的确保技术进行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认识不同品牌、档次的医学装备性能之间存在的不同,从而为购买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更多高风险医学装备应用到实际医院质量检测工作中。

(三)实施完善的医学装备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的方案

医疗机构具备的责任人需要关注医学装备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提升宣传工作,关注全体医护工作人员对医学装备的计量检定和质量检测的观念认知,严谨构成,有效划分。没有进行计量检定的医疗机构需要有效的联系所在区域的计量部门或者其他资源资质的部门实施检测。医疗机构需要提升对高风险医学装备质量检测专业仪器的投资工作,培养专业的工作人才,构建高风险医学装备质量的监测系统。

二、构建全面的医院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模式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医疗结果在实际保障医学装备安全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整体工作研究发现,依据不同机构对医学装备配置标准的要求,国家现阶段有效质量管理标准并不高,一些对于临床诊疗起到影响作用,生命支持和急救类医学装备没有完善的、科学的监测方案,风险较低的常规医学装备状况更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实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实施有效的医学装备普查,明确医院的账目,完善医学装备具备的档案信息。第二,在应用医学装备的时候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第三,具备不同风险级别的医学装备需要实施三级安全管理工作,以此保障其工作的有效性。

三、有效实施医院装备的预防性装修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硬件集成化程度在不断地提升,软件能力和平稳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系统智能化在不断发展中创新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生产厂家技术得到垄断、专业资料不完善,为医院维修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创新。而实施维护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形式,结合有效的技术理念和形式对医学装备实施防御性工作,对其实施完善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成本支出。第二,依据pDCa循环原理实施预防性的维修工作。相关的工程师深入了解医学装备工作理论、内部结构、应用形式、问题解决方案等。同时,医学工程科需要有效划分工作人员,将个人专业能力和技术保障与实际发展情况有效的结合,全面发挥预防维修工作的能力。第三,提升学习,加大自身的专业能力。临床工程师需要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加大关注医学工程领域的科技研究和医学装备发展动力,关注基础知识的构成,从根本开始研究,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满足医学工程学科和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求。

四、加大临床应用者的操作培训

提升操作培训,促使医护工作人员有效掌控医学装备操作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效发挥出医学装备应用价值,减少认为因素导致的医疗事故和装备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新购买医学装备的时候,检查工作人员需要整理临床科室和厂房工程师对于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应用前操作能力,其中培训工作包含了应用环境需求、工作原理、基础操作能力、平时的保护工作、有效的解决方案、校准制度等。与临床医学专业有效相关的设备,例如呼吸机、检测仪器等,需要结合厂家提供的专业操作人员进行临床操作培训工作,或者是在购买的时候规定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验收人员需要明确培训的记录,注重培训之后,医院装备管理工作人员对实际操作人员实施检测和评价,考察合格的才能进行应用和操作。医学装备在应用之后,临床科室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临床工程师需要提升多样化的技能鼓励和问题咨询,例如对出现概率较大的问题实施专业化的教学,现场指导医院工作人员需要有效应用和保护医学装备,引导专业人员和厂商工程师进行操作培训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医院应用装备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有助于减少医疗工作实施的风险,保障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和实施的效率,这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医院工作人员、机械设备人员以及机构负责人等多个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全面的医院工作者在应用医学装备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对工作认识更多的认识,从而提升更多的认识,明确各个部门工作者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职责,有效实施,彼此协同合作,为医学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构建完善的系统,从而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武振虎,李雪源.浅谈如何做好在用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

[J].医疗卫生装备,2015,01.

[2]卢爱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

学,2012.

[3]高小燕,魏景锋,崔泽实,张桂蕾,李传佳,麻良,李春艳.

医疗检测方案篇8

(一)组织情况

区卫生健康委领导、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疾控中心高度重视此次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工作方案,按照抽检单位和人员,拟定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本专业抽检任务圆满完成。

(二)监测范围情况

我区参与抽检的放射诊疗机构有:三级医院区人民医院和一级医院重庆开州安康医院2家机构,监测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问卷调查。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情况

1.问卷调查情况

对抽检的监测医院区人民医院和重庆开州安康医院采取现场调查。

(1)对全区放射诊疗机构名称及数量进行了调查。

我区调查统计辖区内所有放射诊疗机构(包括辖区内由市卫生计生委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医疗机构)的名称及数量合计58家。

(2)对监测医院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1)医院区人民医院的基本情况调查:

放射诊疗设备配备有:数字X射线摄影机(DR)3台,影像增强器透视机2台,乳腺数字X射线摄影机(乳腺DR)1台,口内牙科机1台,全景牙科机1台,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1台,胃肠机1台,骨密度仪1台;电子加速器2台.

防护设备及用品配备有:铅橡胶围裙9件,铅橡胶帽子2件,铅橡胶颈套10件,铅橡胶手套1副,铅防护屏风3件,其他防护用品10件(主要包括:铅衣7件,铅三角巾3件。

人员配置有:放射工作人员人数77人,男性52人、女性25人。

2)重庆开州安康医院的基本情况调查:

放射诊疗设备配备有:数字X射线摄影机(DR)2台,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2台,胃肠机1台;电子加速器1台,X刀1台。

防护设备及用品配备有:铅橡胶围裙(4)件,铅橡胶帽子(4)件,铅橡胶颈套(4)件,铅橡胶手套(4)副,铅防护眼镜(4)件,铅防护屏风(1)件。

人员配置有:放射工作人员人数18人,男性15人,女性3人。

(3)对监测医院放射诊疗频度进行了调查。

对抽检的监测医院区人民医院和重庆开州安康医院统计放射诊疗科室放射诊疗频度:

1)区人民医院放射诊疗科室放射诊疗频度调查:介入治疗479人次,DR诊断82329人次、胃肠机诊断3996人次、Ct诊断91268人次、其他诊断(口腔口内和全景机诊断)1464,骨密度仪256人次,SpeCt检查1659人次,功能测定70人次,碘131治疗27人次。

2)重庆开州安康医院放射诊疗科室放射诊疗频度调查:X射线诊断的32000人次、Ct诊断10000人次、其他诊断(口腔口内和全景机诊断)8000人次,放射治疗186人次。

2.监测医院放射诊疗设备放射防护监测情况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区人民医院和重庆开州安康医院采取现场监测。

3.监测医院放射诊疗场所放射防护监测情况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区人民医院和青重庆开州安康医院的放射诊断照射室周围及关注点,包括楼上楼下各方向屏蔽体外、观察窗、机房门、操作室门、操作人员位等处,进行现场放射防护监测

4.监测医院放射诊断患者剂量调查情况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区开州区人民医院开展放射诊断患者的剂量调查。重点选择1台Ct设备,每台设备不同年龄段受检者每一检查部位不少于10例,填写调查登记表,并提供含有照射参数和剂量的DiCom文件信息。放射诊断患者剂量调查工作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并实施。

二、工作完成结果

医疗检测方案篇9

[关键词]三甲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2(b)-0155-03

医疗设备的计量检测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准确的医疗设备要依靠科学的计量检测管理来保证[1-2]。因此,医院的计量检测管理已经成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医院信息化建设也日新月异[3-4]。近年来,我院医院信息化发展很快,但各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与应用情况参差不齐[5-7]。我们知道,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信息化计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计量检测管理工作整体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信息化计量检测管理不足以满足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对计量检测的利用需求。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三甲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

1三甲医院计量检测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计量器具显示的数据,是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器具失准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病情,必然会造成误诊、漏诊和治疗失误,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加强医学计量检测管理对强检设备做好周期检定,尽早发现性能变化,及时维修校准、报废或更换,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医疗设备处于严格受控状态[8]。而医院和监管部门对医疗设备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在国家规定需强制检定的118种项目中,医疗设备就占50多种,占据近一半[9-10]。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最近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对20多家中小医院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情况表明,这些医院使用的X光机、Ct机、心电图机、生化仪、血压计、医用氧气流量计等在用医疗计量器具大都存在一些问题,现场提供不出有效检定合格证书,有的医院自开业以来其医疗计量器具从未检定,还有的超出法定检定周期一年多。导致B超机分辨率不高,将误导治疗造成孕妇的不必要流产;用量值不准的心电图机会延误治疗抢救时机,造成患者死亡[11]。

2当前三甲医院计量检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期间目录》等计量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医用辐射源、超声源、激光源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不过我国医疗设备其种类之繁多,数据管理之复杂,数量之庞大,使人工管理非常困难,迫切需要一种信息化管理系统[12-13]。但是当前我国三甲医院实行的计量检测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管理系统功能单一:国内目前现有的医疗设备计量检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单一,还没有能够同时完成检定、预警、计划、统计、建档、存档、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和管理的完善系统。②首页信息化不足:当前三甲医院信息化系统的首页信息多是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不同信息点采集时的逻辑校验,自动生成功能不强。

同时个别医疗单位的领导对计量意识淡薄,不配合质监部门的工作,使“医用三源”的强制检定工作很难开展下去。少数县、区一级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不重视计量工作,计量器不检、漏检、超周期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医院计量器具全部没有检定。目前全省还有50%的医疗单位没有建立计量保证体系。

3信息化条件下三甲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

3.1技术目标要求

3.1.1系统模块化设计①自动获取计量、采样、化验数据。②过程自动加密解密。③加强作业流程管理。④固化标准表单、流程,实现规范管理。

3.1.2系统技术路线本系统是以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为标准,符合GB/t19022.1、iSo10012-1、iSo9000和实验室iSo/ieC17025等规范要求,结合各级计量检定机构以及授权机构,医院计量实际工作需要和实际业务流程,使用先进的JaVa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技术,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涉及计量所检定业务的工作程序进行全面的规范和整合,通过对业务、证书、质量、市场、行政等方面的全面管理,实现校检业务可定制,校检流程全跟踪,证书完全可受控,辅以实时的智能化预警提示及强大的报表统计、医疗机构催检等功能,进一步规范校检工作流程,提高校检综合业务管理水平。

3.2信息化流程

本体系建立的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信息化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2.1台账管理利用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对医院计量检测设备建立数据库,详细记录强制检定及非强制检定医疗设备的相关信息。在工作台帐中可联动查看计量检测设备的历史青睐状态变化信息、历史检定信息、历史使用记录、历史自动刷新计量检测设备的状态信息,可以进行计量检测设备任意组合条件的查询和浏览,医院的各个终端客户可同时查询各种信息,并可各自提取需要的数据。

3.2.2协同管理系统在医疗设备过程中提供各环节的数据共享,计量数据与设备的共享管理、计量数据与库存共享管理,保障设备数据的真实准确。系统通过从接车到称重计量、到自动采样、到制样化验的全过程作业流程的规范管理,实现作业之间的协同、高效、规范,提高作业效率,防范作业操作的疏漏,严把收料质量关。同时可分批对医院计量检测人员及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宣传讲座和培训。

3.2.3校准管理我国医疗强制计量检测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校准检定,本系统可自动生成年度计量检测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和检定所需费用。负责计量检测工作相关人员能够在一张表格上了解到每月所需校准的计量检测设备情况。各科室可直接通过网络查看相关信息,方便记录和查询每台测量设备在各个时间段的历史校准检定信息。

3.3系统测试与试用

当前本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运行稳定,可以全面实时准确地为医护人员提供医院设备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掌握设备计量检测检定情况。同时当前北京市海淀区计量技术研究所计量检测服务网正式开通,开通了查询全区包括多家三甲医院在内的32家二甲以上医院的生化分析仪、Ct机、B超、心电监护仪、mRi仪器、血细胞分析仪等20多类3000多台件主要强检医疗器械检测情况,并指定专人负责动态更新,从而为保证今后北京市海淀区医院间检测结果的互认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撑。

4信息化条件下三甲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配套措施

4.1加强规范化法律建设,推进诚信计量

建议全国成立医院计量检测管理专业委员会,制订规范化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医院设备管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14]。加强计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检修措施,培育医务人员检测计量法制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检测计量工作的良好氛围,自觉地拒绝使用检测计量不准确的医疗诊断设备,确保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和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维护患者切身利益,避免因计量器具失准引起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为医疗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卫生局于2012年3月19日联合出台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计量管理规范》和《北京市医疗机构诚信计量行为规范》,开展医疗机构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这对促进计量安全保障工作,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院在此次活动中代表北京市三甲医院率先对社会公开承诺,并发表《诚信计量承诺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4.2建立医院计量检测制度

建立规章制度,指定主管人员,建立档案规章制度。收集强检医疗设备的资料,进行归纳建档。一年一度的报检,配合质量监督部门搞好年检工作。其中强制性的一年一度的医疗强检计量检查要经过收集、归纳、上报、审批、年检、归档等过程[15]。

4.3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网络

根据计量器具量大、面广、种类多等突出特点,建立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的计量管理小组,地点设在设备科,设备科设专职计量员,各科室设一名兼职计量员(护士长),负责计量器具的管理和送检,经常进行检查监督,计量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总结经验,商讨下一步工作计划。

比如2012年6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专家评审组,对我院承担国家法定计量检定任务(血压计和血压表)进行授权评审,同时检查了我院在用强检计量器具,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9.5%以上[16],顺利通过授权评审,成为北京市仅有的两家法定授权计量检测医院之一。同时北京质监局分别与该市18家医疗单位签订了《医疗机构诚信计量承诺书》,这是该局为构建诚信计量的和谐医疗环境实施的一项新举措。该局对各医疗单位在用的计量器具重新进行了登记造册,建立电子档案,根据检定规程和使用情况制订周期检定计划,组织技术机构对当地有检定能力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对医疗单位的计量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培训,对其计量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和规范。

总之,三甲医院重视医疗设备检测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探索建立医院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让参与人士更多地了解计量,认识计量,支持计量,进而推动各项医院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谦.海南省综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6):624-625.

[2]FavelaJ,Rodriguezm,preciadoa,etal.integratingcontextawarepublicdisplaysintoamobile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J].ieeetransinftechnolBiomed,2009,8(3):279-286.

[3]赵晓明,王佳,李向兴,等.强化野战医疗所全面建设的做法[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154-156.

[4]汤黎明,吴敏,于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30-33.

[5]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6]张川,孙兵.计量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6(11):31-32.

[7]刘晓卿,李晖,梁明宏.加强医院计量设备档案管理势在必行[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104-105.

[8]陈宏文,廖伟光.浅谈医学计量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63-72.

[9]陈宏文,刘曼芳.提高医院计量管理之我见[J].医疗卫生装备,2002,23(2):45.

[10]刘毅.医学计量工作是医疗质量提高的前提[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107-108.

[11]金雯.计量设备在医院中的计量实施和管理[[J].中外医疗,2008,(26):86.

[12]刘海红.计算机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9):26-27.

[13]荣风丽.医疗设备全程管理改革探讨[J].医疗装备,2001,14(11):35-36.

[14]杨大锁,潘淮宁,殷晓红,等.在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中融入标准的重点[J].中国医院,2006,10(12):49-52.

[15]王华,郑沽,张莉,等.国际评审标准与中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的比较[J].中国医院,2006,10(4):2-4.

医疗检测方案篇10

【关键词】设备仪器;档案管理

医疗设备仪器是医院建设的物质基础,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必备条件。保持医疗器械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利用率,减少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是医疗单位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随着科技的{速发展,设备仪器的增量,设备仪器的实力已成为反映一个医院医疗的水平重要条件之一。医疗设备仪器档案属于医院科技档案的范畴,是医院室藏档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医疗设备仪器档案是指医疗设备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图纸、照片等具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材料。其对临床医生出具的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的病情最终诊断、治疗及检测报告是否准确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准则中对医疗设备仪器档案的管理,也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一、我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建有制度,但形同虚设。医院根据管理要求,制定了设备仪器档案管理办法,对归档范围和归档内容都做了界定,但有些科室对档案仪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备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资料,没有人负责收集,更不注重归档,致使相关制度形同虚设。

2.缺乏对设备仪器档案的常态管理和监督。没有将仪器设备建档的紧迫性认识到位,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消极被动情绪,同时缺乏对仪器档案的常态管理和监督。仪器设备档案内容中只包括仪器开箱验收调试记录,间或有仪器检定、校准、自校准、期间核查、维护、修理等信息,多数存在年份不全、记录方式不统一的问题。这使得作为仪器设备身份证明和性能变化晴雨表的仪器设备档案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缺乏组织协调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这给医疗设备仪器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加之对科室及部门缺少奖惩机制,单单依靠档案管理部门和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提出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4.兼职档案员缺乏责任意识。由于科室设备使用人员的频繁流动,造成设备仪器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文字材料无人收集、整理和归档,使大量有重要归档价值的设备仪器档案资料流失,以致影响了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有些科室虽设立了兼职档案员,但缺少奖惩激励机制,多数兼职档案员不能发挥应有的责任。

二、建立并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促进设备仪器档案科学化管理

1.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从管理的基本职能看,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只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奖优罚劣,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设备仪器档案管理往往采用一个部门主抓、多部门协助配合,我认为需要在单位职工中大力宣贯档案工作重要性设备仪器档案知识及其意义,使其深人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和科室。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中。医学工程科室设立兼职档案管理员岗位,制定兼职档案管理员职责,负责科室所用仪器设备活动资料的收集。并且在其调离时,落实接收人员交接,避免出现空档。应定期将档案移交到档案管理部门保存,以免流失。因此,临床科室和职能科室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仪器档案管理,解决仪器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不全面的问题。

2.明确设备仪器归档范围。凡是三级甲等医院项目所用的仪器,以及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并直接用于临床诊断、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检测、行政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以及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未列入强检目录的仪器和工作计量器具,均应归入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3.建立设备仪器管理台账。由单位设备管理部门建立仪器设备台账。内容主要包括设备名称、申购单位提交的申购报告、集中采购招标书、合同文本、保修合同、随机附带的原始资料装箱清单、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仪器开箱验收调试记录、仪器准确性的保证记录(检定、校准、检测证书、自校准结果或过程)、仪器使用记录、仪器的维护维修检修记录、期间核思锹嫉取⒁瞧魃璞甘褂每剖液偷氐阋约氨9芸剖摇⒈9苋说取G考煊敕乔考煲瞧魃璞赣Ψ掷嗟羌牵方便日后计量检测工作的进行,以免发生强检设备遗漏计量部门检定的事件发生。仪器设备购置使用初期,由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密切配合,不断调试仪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由设备管理部门联系供货商进行处理,使用科室及时与厂商人员一起处置问题,并将仪器现状、处置过程、解决的问题及现象及时形成文字资料保留下来,交给设备管理部门保管。经试运行,仪器设备满足工作要求且性能稳定后,将上述资料立档,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存档。

三、科学管理设备仪器档案的目的和意义

仪器设备档案能直接反映仪器设备性能初始、过程及动态变化情况;能帮助仪器使用者在检测工作前全面掌握仪器性能,以便更好地开展检验活动,使得卫生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同时还能协助其他查阅人员迅速了解仪器状况、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根据仪器设备档案提供的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可以科学地分析出历次计量检测所出报告及其对应结果,从而确定仪器是否需要期间核查(自校准)、预计期间核查(自校准)开展时间。实验室检测人员在嗽南喙丶欤监)测仪器设备档案时,能随时回顾、跟踪仪器设备的参数特性,及时发现不能允许的偏移,避免使用性能下降或不达标的仪器设备,使所用仪器设备处在可控范围。同时,使用者可以了解到所用分析仪器的主要结构,熟悉分析仪器主要技术指标、物理意义及对检测结果误差的影响,全面掌握检测仪器的技术指标现状,保证仪器使用在最佳状态,从而保证临床诊断工作误差最小,得到可靠正确的诊断检测结果。还能帮助新入职人员,通过仪器设备档案尽快掌握仪器设备性能和参数要求,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检测能力。

根据仪器设备档案的信息,如选型、使用状况、维修及报废记录,能为购买新仪器提供参考。同时,在依据既往使用范围和满足今后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技术指标合理的设备,还能节约医院的支出预箅,为单位节约成本。

四、结论

加强设备仪器档案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使设备仪器在使用、维护中形成的动态技术资料及时被收集、整理、归档,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对设备仪器动态管理、动态跟踪的作用,还能为衡量和评价设备仪器技术性能、核算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依据。为此,一方面要确保从论证、购买、使用、维护到最终报废的全过程形成的技术资料能够齐全完整,避免由于设备仪器使用期限长,使用者或保管者频繁更替而导致技术资料的散失;另一方面仪器设备档案的重要参数信息,来源于检测者验证活动中动态提供,仪器设备档案的详尽准确的记载,又为今后的检测者提供了反映仪器技术指标的真实数据,促进卫生检测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第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