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管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04

病案管理培训篇1

关键词:病历档案 质量保证体系 评估培训

病历档案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表、影像资料等历史记录。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医院与患者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历档案就会发挥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病历档案是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是解决医患纷争的可靠取证材料。建立病历档案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病历档案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保障。

一、病历档案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一)组织保证

要建立病历档案质量保证体系,首先应该成立领导小组,该小组必须由医院领导牵头,成员应包括科室主任、资深医务人员和档案工作主管。领导小组下应该设立病历档案质控小组,负责传达领导小组意见,执行具体的检查工作。最终,应形成以档案室为中心,治疗科室、病房为关键控制点的病历档案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制度保证

1.制定岗位责任制度

明确病历档案形成人员、使用人员等与病历档案质量相关人员的职责,职责中需要说明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医护人员、档案室等人员或岗位的档案工作标准和病历质量标准,完善病历档案运行环节的各种手续,防止部门之间互相扯皮。

2.制定病历质量规范

首先是规范病历书写。按照国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其次,要对病历质量进行控制。病历档案质控小组要根据病历档案质量要求定期对形成的病历质量进行检查,保证病历档案符合质量要求,并结合医院考核分配制度将病历质量合格率等与个人奖金、晋升直接挂钩,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3.建立健全病历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应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的病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对病历档案形成时间、书写内容、责任主体的详细要求,对病历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等的具体规范,同时还应制定病历档案质量审核制度、病历档案质量责任制等审核与约束制度,奖优罚劣,实现良性发展。如制定《病历档案工作流程》、《病历档案工作管理制度》、《病历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病历档案借阅制度》、《病历档案查询、复印工作须知》等,使病历档案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保证病历档案从形成到保管、销毁整个生命过程都有制度可依。

4.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评估制度

制定评估制度,至少需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评估内容应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设施设备、基础业务以及开发利用等五个方面。第二,评估流程。(1)医院应成立评估小组,由评估小组制发评估实施计划和评估细则。(2)医院各科室按照评估细则进行自查。(3)评估小组对各科室进行评估,做出评估结论。(4)向各科室公布评估结果。(5)各科室根据评估结果反馈进行整改和完善,并将整改和完善计划报评估小组。(6)医院将评估情况向档案行政机关进行汇报。第三,评估标准。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院档案管理制度》等医院的基本制度要求,以及评估内容制定详细的评估细则,明确评估要素,并赋予具体的分值,使评估可操作、可量化。如对组织管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要素应该有:各科室是否设有专或兼职档案员,档案员是否享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同等待遇等。第四,评估方式。一是自评,即各科室根据评估细则,进行自评。二是单位评估,即医院对各科室的评估。三是专家评估,即医院聘请相关专家对医院整体和各科室档案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5.制定病历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将病历档案的管理培训列入医院整体培训计划之中,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制度应包含:(1)培训目的。为了有计划地组织医院员工参加病历档案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档案意识,保证病历档案的真实、完整、可靠、有效,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培训工作。(2)培训计划。一般是以年度为单位,在上一年底制定本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的(收益)、培训对象、培训课程(题目内容)、培训组织责任人和培训责任人、培训讲师、培训费用、培训课时数、培训日期等。(3)培训内容。根据具体的培训目的和对象,明确每次培训的内容。(4)培训对象。病历档案知识的培训不仅是病历档案专兼职档案员的事情,而是全体医护人员工作者的事情。(5)培训方式。一是内部培训,即由医院组织员工的培训;二是外部培训,即参加外部举办的培训,如参加档案行政机关组织的培训。

二、病历档案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

病历档案质量保证体系不是制度化、标准化的代名词,决不能成为纸上的、文件式的质量保证体系;而是要动态运行,否则体系只会是形式上的体系,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这就要以过程管理为重心,按照pDCa循环展开控制,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循环步骤展开,提高保证水平。

1.计划(plan)。即确定病历档案质量保证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措施和行动计划。需要(1)现状调研,了解病历档案的管理情况,查找病历档案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调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查找出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解决措施和预期效果等。

2.执行(Do)。即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这是质量管理循环的第二步。根据计划部分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例如上文提到的培训可以根据培训制度,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和考核。

3.检查(Check)。即对比计划阶段确定的方针、目标,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包括检查计划的行动方案是否得到严格执行,计划执行结果如何,与计划预期结果有无差距,差距多少等。也是质量管理循环的第三步。也就是要对培训后病历档案质量进行再评审,检查计划阶段发现的问题是否已整改,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有无出现新的问题等。

4.处理(action)。即以检查阶段形成的结论为依据,分析研究检查结果,一是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进行标准化,以巩固成果,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以避免重蹈覆辙;二是将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个pD-Ca循环的计划目标,转入下一个循环。

三、病历档案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宣传培训要常抓不懈

法律意识和档案意识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一次培训和宣讲就可以实现,而是要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将这些意识深入员工心中。因此,医院在组织培训的同时,要将宣传作为日常工作和行为展开。例如每月评选优秀病历进行展览,通报不合规病历,及时将其他医院发生的“因病历书写失误导致的医疗纠纷实例”刊登到内部网络,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病案管理培训篇2

1.1社区护士糖尿病管理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60%,约1.39亿人[6],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人数的1/3[78]。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社区护士作为一线管理人员在糖尿病病人的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糖尿病知识水平、护理实践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的效果[9]。周彩霞等[10]对广州市荔湾区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表明,社区护士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整体较差,其中掌握较差的为糖尿病治疗药物和运动注意事项,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相关培训需求较高,培训需求排名前3位的3项内容是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胰岛素治疗及注射技术。赵芳等[11]对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社区糖尿病培训项目的7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其中得分较低的是低血糖相关知识、饮食控制及角色定位,80%社区护士认为针对性的规范化培训是非常必要的。1.2社区护士高血压管理现状。高血压是目前导致全球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12]。预计在2025年全球高血压病人数将达到15亿人[13]。高血压病程长,且大部分病人无须住院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于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的第一线[14]。社区护士作为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应在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社区护士在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15]。董婷等[16]对2279例高血压病病人调查表明,高血压病人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较低,社区护士需加强高血压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王惠珍等[17]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存在盲目性,且健康教育技巧掌握不足,很多社区护士只停留在一般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上,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来小彬等[18]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低学历、低职称、在社区工作不足4年以及未在内科工作过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欠佳。

2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模式

2.1分层教育模式。分层培训就是对护士实行分阶段和分层次培训,即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分为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在职教育[19]。周春美等[20]探讨城市和乡镇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将社区护士分为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师、护士长3层,再将每个层次的社区护士按照来源分为市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和乡镇卫生服务站护士两层,进行分层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贾力品等[21]将邯郸市社区护士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分为3层:低年资护士、中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然后根据各层次社区护士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分层培训提高了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工作满意度和病人满意度。提示对社区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可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从而提升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2.2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临床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2]。陈婕等[23]运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糖尿病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态度及行为评分均高于培训前。2.3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小组为范围、临床问题为起点,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强调从问题着手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24]。英国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以pBL教学法为主,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25]。刘秋鸣等[26]探讨pBL教学法在社区护士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培训,结果显示干预组社区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理论及操作成绩、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均高于对照组。2.4递进式教学模式。递进式教学模式平均培训时间为16周,包括基本操作规程训练(2周)、理论知识学习(2周)、模块化训练(6周)、岗前培训(6周)[27]。杨春琴等[28]探讨社区护士递进式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效果,培训分为3个阶段(12周)递进式进行,结果表明递进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糖尿病综合防治知识与实践技能。2.5集成共享模式。集成共享管理模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即集成社会优质信息资源和优质师资力量,架构社区护士培训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对社区护士进行慢性病管理培训,解决社区护士培训少、培训单一及培训无法延续等问题。万霞等[29]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集成共享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结果表明干预组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知识得分、社区糖尿病病人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集成共享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护士慢性病理论知识及技能知识。2.6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系统地利用不同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将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指导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30]。邓旺佳等[31]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将1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培训,培训结果显示社区护士护理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刘晓芳等[32]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培训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可提高社区护士学习兴趣及健康教育能力,健康教育后居民的常用健康评价指标、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评分得到了提高,对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上述研究表明,对社区护士进行合作学习培训,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3小结

病案管理培训篇3

关键词:pDCa管理工具;鱼骨分析法;病历首页;填报质量

病历首页是对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的总结,病历首页填写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医疗质量评价、疾病分类、医疗数据统计等诸多环节[1]。具体表现为病历首页填报质量直接对疾病分类的准确性、医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医疗安全评价效果以及医疗质量评价效果等产生影响。pDCa管理工具[2]是一种包含计划、实施、改善以及确认等四个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将之运用到病历首页填写的改善过程中来,相信有助于全面提升病历首页的填写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绵阳市某三甲医院运用pDCa管理工具改造病历首页,通过清理增补疾病编码与手术编码以及对医生开展病历首页填写培训等措施,实现了对病历首页填写质量的改善。

1.2方法

1.2.1鱼骨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鱼骨分析法[3]来分析找出病历首页填写质量不佳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填写要求、实施方法、环境、人员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依据改善措施的实施难度以及影响病历首页填写质量的大小程度来找出主要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地改善计划和改善措施。经过分析,发现影响病历首页填写质量不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填写要求方面:监测项目指标数量多,医生填写工作较为繁琐,耗时过长,从而容易导致人为填写错误出现;②实施方法方面:对医生采取的集中式培训方法其培训效果不佳以及病案科与临床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不畅;③环境方面:由于病历系统自身原因,无法实现自动抓取数据以及规则自动校验;④人员方面:医院医生数量较多多,使得培训难度较大以及病案科缺乏专业的编码人员。

图1鱼骨分析法分析病历首页填写质量不佳原因分析

1.2.2持续改善方法通过上文鱼骨分析法分析病历首页填写质量不佳原因得出的分析结果,开始运用pDCa管理工具从计划、实施、改善以及确认四个阶段构成一个质量管理循环,对照影响病历首页填写质量不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计划和改善措施,并通过医院其他各个科室的协同配合,共同执行改善计划和改善措施,并持续改善,从而实现病历首页填写质量的逐渐提高,最后再对改善计划和改善措施的执行结果进行检查,并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将本循环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新的pDCa循环(见图2)。

图2运用pDCa管理工具改善病历首页填写质量

为切实改善病历首页填写质量,主要采取以下改善措施:①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对扩增手术分类编码、疾病分类编码的审批;②软件增加自动规则校验功能,当医生填写错误的时候,软件自动弹出提示提醒医生;③对新入职医生、本科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等进行入职前的培训工作,增加病案首页填写、病历书写以及iCD编码[4]等培训项目,并对其进行考核,直至达标;④通过多种手段以及多种渠道对医院所有医生开展iCD编码培训,除了传统的集中培训方式,还可以采取科室内部培训等方式,最后对其进行考核,直至达标;⑤增加病案科专业编码人员的人数;⑥从软件层面改善软件功能,实现数据共享,从管理层面改善工作方法,对现行相关制度予以完善。

2运用效果

我院病历首页填写主要存在职业和婚姻状况未填写,常住地址和工作单位未按实际情况未填写或直接书写无,身份证号码未填写等等问题。自运用pDCa管理工具来改善病历首页填写以来,我院病历首页填写上述各项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共享多个业务系统信息,实现了自动抓取多项首页数据(比如:患者个人基本信息、门诊诊断信息、入院诊断信息以及各项费用信息等共计72项,护理相关信息18项,临床信息4项,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数据5项)。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以及科室内部培训等方式对全院医生以及本科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等开展病案首页填写、病历书写以及iCD编码等项目培训,使培训覆盖率大大提高。通过培训后考核措施,促进了医生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3讨论

本文通过鱼骨分析法从填写要求、实施方法、环境、人员等四个方面分析出了影响病历首页的几项主要因素,并运用pDCa管理工具针对分析出的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改善计划和改善措施,通过对改善计划和改善措施的推进,使病历首页的填写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病历首页填写质量的改善应当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应当运用pDCa管理工具进行不断循环改善,只有如此才能促使病历首页的填写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此外,医务人员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这是确保pDCa能够良性循环下去的根本保障。由此可见,运用pDCa管理工具来改善病历首页填写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医院一定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邹湘蓉,雷玉群.通过pDCa循环法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的应用实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06:426-428.

[2]周晓清,明星辰,梅正平,等.pDCa循环法在病案回收管理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4,10:11-13.

病案管理培训篇4

在医疗队39名成员中有护士8名,分别来自儿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胸外科、护理部各1名,手术室2名;年龄33~49岁,平均(39.63±5.04)岁;工龄10~28年,平均(18±6.68)年;学历为本科6名,研究生2名;中级职称3名,高级职称5名。

2方案制定与实施

根据西非埃博拉流行现状〔5,6〕,结合中国人民第一、二批抗埃医疗队的救援经验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对医疗队员进行了出征前培训、驻地培训、接管后督导、善后撤收督导四个阶段的针对性培训。

2.1出征前培训

目前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人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尸体)、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分泌物或其他体液而感染〔7〕。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与被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材料或器具接触,或与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如用过的手套、口罩、护目镜、医疗废物、脏衣服、床单,用过的针头和医疗器械)而感染。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特点,我们在出征前采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实际操作以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所有护士进行埃博拉相关知识教育,具体培训大纲见表1。穿、脱防护装置(ppe)流程见图1、图2。

2.2驻地培训

医疗队到达利比里亚时,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基本趋于缓和,但形势依然严峻。医疗队迅速组织了驻地培训,邀请联合国抗击埃博拉专家再次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治及流行、后埃博拉时代的主要防治重点、利比里亚社情、民情、舆情等内容进行了培训讲座,并对中国etU实际工作中ppe穿脱流程进行了实战演练与考核。

2.3接管后督导

严格的防护技能培训还需配合工作中的无缝隙督导才能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etU接管后的督导工作主要包括:①建立感染控制督导组:督导组由感控专家和4名护士长组成,在两个脱衣区均安装了多方位多角度视频监控和呼叫对讲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和呼叫对讲系统可以同步监督每名从医疗红区出来的医务人员脱ppe的全过程〔8〕。②暴露源提醒:按照防护要求,医疗队的医生护士都会穿着13件防护装备进入病房工作,督导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实现适时提醒。③暴露时间提醒: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遇到危重、复杂的病人时,往往只顾救治病人、忘记时间,导致暴露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增大,这时就需要督导人员适时提醒并给予指导。④穿脱ppe步骤提醒:每一件防护设备都是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的保障,督导人员紧盯屏幕、及时提醒,确保每位队员严格遵循穿脱ppe流程。

2.4善后撤收督导

2.4.1终末消毒督导2015年5月9号wHo宣布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解除。医疗队按照wHo埃博拉诊疗中心终末消毒指导意见〔9,10〕制定了中国etU终末消毒方案。督导内容为:①物品准备督导:包括喷雾器10台,含氯消毒液物表擦拭巾10包,水桶3个,3m全面型呼吸器12个,含氯表面消毒剂5瓶等。②消毒方法督导: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先进入病房负责彻底清洁,包括湿式清扫和擦拭,仪器设备表面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控屏幕、设备表面用物体表面喷雾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第二组人员待第一组人员清洁工作完成后进入病房,以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病房。③消毒顺序督导:第一步,对工作区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湿式清扫;第二步,工作人员穿好ppe后进入病房,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对监护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制氧机等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表面擦拭消毒,要求的部位全部擦拭到位,将仪器表面消毒完毕后,用清洁物覆盖,在脱衣间脱去ppe;第三步,第二组工作人员穿好杜邦防护ppe、戴好3m全面型呼吸器后,用有效氯5000mg/L含氯消毒液对脱衣间、卫生间、病房、走廊、穿衣间、值班室、监控区等环境表面进行喷洒消毒;第四步,喷洒消毒后,工作人员在室外脱去ppe,然后回更衣间洗澡更衣。第五步,将脱下的ppe放入医疗垃圾袋中,双层包装,焚烧处理。④消毒质量督导:第一,环境表面包括地面、墙面、桌台面、椅子、呼叫铃、门把手、门体、病床扶手、床面、水龙头、污物桶内外侧等均需擦拭消毒;第二,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喷洒至物体表面和地面至完全湿润;第三,墙面应喷洒至2m高度(包括窗户);第四,喷雾器内消毒剂用完后可原路线返回重新加注消毒剂;第五,接诊区、留观区、治疗1区、治疗2区、感染防控组同时进行消毒;第六,终末消毒12h后人员即可无防护进入病区。

2.4.2防埃宣教培训督导防埃宣教培训督导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共分为五部分内容,即:深入学校、社区预先沟通协调;实地考察,积极筹备携带物资;周密筹划安排培训人员和培训内容;防埃宣教培训;培训后总结成效。

3方案实施效果讨论

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效益〔11〕。将精细化流程管理理念引入中国etU护理培训及督导中,起到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人员防护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效避免职业暴露、保障医疗队人员安全的目标。

3.1出征前培训加速了护士对利比里亚实际现状的融入

经过出征前培训,护士们了解了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控、诊疗方案;掌握了埃博拉个人防护指南、职业暴露指南、ppe穿脱流程。并对医学英语进行了学习,为与利国人民进行良好的沟通打下了基础。此外,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地区频发且难以控制,很大程度上与当地丧葬习俗有关〔12-13〕,因此,出征前培训也在利比里亚风土人情、气候特点、中国etU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使护士们在出征前做好了知识技能、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准备。

3.2驻地培训缩短了中国etU护士的适应周期

中国etU护士在出征前虽然进行了情景模拟训练,但缺乏实战演练且埃博拉死亡率高,给医务人员心理上造成的压力较大。通过驻地培训,护士反复演练ppe的穿脱流程,最终缩短了护士的适应周期,减轻了恐惧心理,使其在整个etU的工作中未发生违反ppe穿脱流程事件。

3.3接管后督导提升了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利比里亚官方数据通报,截至2015年4月2日,利比里亚共有372名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其中死亡184人。我军医疗队接管etU后,通过系统的实践培训及接管后督导,针对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感染督导组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案,监控人员在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操作等重要环节及时提醒,使医疗队8名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完成了63个工作日的督导工作,最终实现了“零感染”的目标。

3.4善后撤收督导激发了护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4.1在第三批援利医疗队撤离前,对etU进行彻底消毒,为下一步移交利比里亚政府后etU的转型或作为他用做好了准备,为利比里亚人民留下了一所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医疗中心。

病案管理培训篇5

关键词:食管恶性肿瘤;编码错误原因分析;对策

我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出院诊断为食管癌的病案共114例,诊断为食管癌病例,其中有60例编码错误,占所查阅病案的52.6%。现对正确编码的意义、编码错误的原因和防止编码错误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1食管癌编码的意义

iCD-10是目前医院对疾病诊断分类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疾病分类能保证在国内和国际信息交流中的一致性。许多国家根据iCD收集和编辑本国的卫生资料信息。我国现在每年卫生统计汇编都是按照iCD的分类原则进行的。统一的标准分类原则的意义:①有利于国内、国际的交流。②有利于医学研究与教学病案资料检索。医师提出具体的疾病名称,通过疾病编码查到病案号,进而找到需要的病案。③病案信息的提取。通过疾病分类将病案中信息按不同的用途可以加以归纳,从而进行病种管理。④医疗付费中疾病分组。相关疾病诊断分组是一个基于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医疗经费控制系统和医疗质量评价系统,将疾病性质、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相同或相似患者分在同一类别中,并据此进行医疗付费和管理,所以,iCD编码是患者分组的依据[1]。

2食管癌的分类与编码[2]

2.1病理形态学编码鳞状上皮癌,通常编码于m805-m808/3范围内,常见编码于m8070/3鳞状细胞癌;腺癌,通常编码于m8140/3。

2.2部位编码食管癌的部位编码,其类目下的亚目有两个分类轴心,①按颈、胸、腹段分类;②按食管全长的每一个1/3分类,编码是C15.0,交搭跨越编码同一类目的是C15.8,食管和胃明确归类的C16.0,与消化系统交搭跨越的C26.8。

3食管癌编码错误分类

用食管恶性肿瘤编码C15.901检索我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出院诊断为食管癌的病案1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发生部位,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二版)的分类要求,对食管恶性肿瘤进行编码,发现其编码不准确的共60份,占所查阅病案的52.6%,见表1。

4讨论

4.1食管癌编码错误原因分析我院编码工作是由全体病案管理人员轮流负责,从2009年3人到2013年总人数增加为7人,其中只有2人为卫生专业类人员,并且均为护理人员,其余均为非卫生专业人员,只有2人参加过国际疾病分类知识专业培训,无人外出进修学习。新来的人员都是通过老同志边教边学边工作,老同志不懂的再查相关书籍或向其他医院编码人员请教。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分析编码错误原因有:①由于临床医师填写出院诊断不完整,笼统诊断为食管癌,未按解剖部位分段,导致编码不准确。通过表1可以看出,有病检结果、Ct、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食管癌的解剖部位分段,由于临床医师缺乏国际疾病分类相关知识,未按解剖部位下诊断,所以错误也就不可避免。②编码人员缺乏责任感和相关知识,不认真阅读病案,直接用F9提取编码库中数据,未核对准确性,不管准确与否,直接引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编码人员如果认真阅读病历,完全可以从病历中按解剖部位分出食管癌属于那一段,及时和经治医师磋商、交流,把主要诊断食管癌按解剖部位分段,就不会把如此多的食管癌的编码都放在"食管、未特指C15.901"之中,从而编出更准确的编码。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医学教研的检索利用。③由于我院住院患者多,每月住院患者达3000人之多,平均每天上交病案室病历的120多份,7个工作人员每天要负责收集、登记、编码、整理排序、装订、上架、索引、复印、借阅,对实习、进修、轮科医师的培训等工作,忙于日常工作,学习较少,工作不熟练,也是导致编码不准确的重要因素。④未安排人员外出学习。2005年以来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每月都举行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知识的培训、考试,对已经取得编码证的人员进行再学习、教育,巩固提高编码水平,对未取得编码证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所以学习的机会是很多,可是考虑到病案科室忙,人员少,会影响工作的开展,甚至担心送出去培训的人员通不过考试,拿不到合格证等等原因,所以未送人员外出学习或是进修。

4.2编码错误对病案质量的影响疾病分类编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院病案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影响着医疗、教学、科研资料检索的准确性,影响着医疗保险付费(DRGs)的健康发展[3]。

4.3防止编码错误的对策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是一项专业知识、技术性极强的工作,要有病案管理专业知识、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疾病分类编码知识等等,正因为如此,①医院应高度重视病案管理的重要性,应结合病案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编码员、临床医师、管理人员进行iCD-10全员培训。②编码员要定期参加疾病编码的相关专业培训学习、外出进修,增加其与外界进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使知识不断的更新。同时也能在与同行互相交流中,提高业务能力。③加强编码人员的责任心,工作要认真负责,不懂就问或是查阅相关资料,编码库中没有的编码,全科讨论后增加编码,千万不能敷衍了事。④加强对临床医师进行国际疾病分类知识的培训。临床医师不要认为编码准确性是编码员的工作,跟自己关系不大,要转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医师对主要诊断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编码的准确性,一个正确的编码来源于医师正确的诊断和有专业知识和高度责任心的编码员的共同努力。临床医师提高其病案书写水平,会使编码水平大大提高。

医院在不断的发展,病案管理的重要性越显突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10年修订一次,对疾病编码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医院,应有紧迫感,作为编码员要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编码的正确性,医院、编码员、临床医师人人有责。通过以上措施的改进,我院编码的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正确的编码正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信息提取、医疗付费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民.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

病案管理培训篇6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病案管理培训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护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培养并建立一支具备科学管理知识及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程、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

三、培训对象

(一)全市各县: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各区: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负责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

(二)市管一级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人员包括护理部主任、护理负责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

四、培训内容

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医院管理学概论、护士长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护理程序运用、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绩效管理、沟通与交流、护理与人文关怀、护理文书书写要求、信息化与流程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

五、培训方式

全脱产15天(理论+实习+结业考试+论文),教学形式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临床实习相结合。考核合格颁发《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证书》。

六、培训地点

市第一医院,具体见培训通知。

七、培训要求

(一)护理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护理队伍建设的组成部分,与护理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全市各县、区市管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做好培训的组织管理,确保人人参训。

(二)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制,市卫生局委托市护理学会负责对一级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负责人(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培训。

病案管理培训篇8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蚕桑生产综合技术培训,使受培训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其养蚕水平,生产优质蚕茧,提升经济效益,并能实现自主创业,逐步将其培养成为小蚕共育示范户,蚕桑生产专业大户,进而带动周围农民实现栽桑养蚕共同致富。

二、培训对象

全县有桑乡村,面向所有养蚕农户进行栽桑养蚕新技术培训。

三、培训时间安排

培训时间从20*年12月至20*年3月。各乡、镇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县茧丝绸产业办公室具体落实培训时间、地点、场次。联系电话5524935联系人:余晓红

四、培训形式

依托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授课、播放录像、散发科技资料和传单、现场指导、研讨交流、科技下乡、实地考察等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全面提高养蚕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使蚕农培训率达到70%。

五、培训内容

(一)桑园栽培管理技术

1、新建高标准桑园。2、快速培养树型。3、加强肥培管理。

(二)小蚕共育技术

1、建好共育室及配套设施。2、栽培好小蚕共育专用桑。3、搞好蚕前消毒。4、小蚕的饲养。5、饲育形式。

(三)省力化养蚕技术

1、小蚕电器化共育。2、大蚕室外、地面育。3、五龄条桑育。4、方格蔟上蔟。

(四)如何提高蚕茧质量

1、强化桑园管理。2、推广优良蔟具。3、搞好消毒防病。4、搞好小蚕共育。5、大蚕稀放畅养。6、搞好蔟中管理及合理售茧。

(五)、常见蚕病的种类及其防治

1、蚕病的种类。2、常见蚕病的识别。3、常见蚕病的症状及治疗。4、蚕病的主要防治措施。5、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六)秋蚕农药微量中毒及其应急措施。

1、秋蚕易遭受农药微量中毒的原因。2、如何远离中毒。3、应急措施。

(七)方格蔟上簇技术

1、方格蔟的扎制。2、上山前的处理。3、室外预挂。4、蔟中管理。

(八)蚕茧收烘技术

1、蚕茧收烘技术。2、蚕茧收烘资格认定办法。

病案管理培训篇9

【关键词】甲型H7n9流感;突发性流行传染病;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流感是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是流感大流行株的发源地和新变异株的多发地,加强流感的监测极为重要。对不固定人群进行流感抗体的横向检测,可了解人群对流感病毒的免疫水平,探讨流感的流行趋势,为流感的流行预防和了解流感病毒的变异提供重要依据,甲型H7n9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7n9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1]。为了应对突发性流行传染病卫生事件,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我科加强了甲型H7n9流感的护理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3月~2013年6月,共收治甲型H7n9流感排查疑似病例共128例。

1.2方法

面对突发的传染病,我院立即启动了甲型H7n9流感应急预案,加大了应急管理力度。具体措施:①人员培训(从2013年4月举办甲型H7n9流感知识讲座3次,共627人参加,操作培训4次,共196人参加。理论及操作考核全部合格,见表1。②设置规范的预检分诊点。③设立规范的发热门诊并严格执行有关要求。④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管理。⑤适宜的消毒措施。⑥有效的隔离防护。⑦做好关口筛查;⑧现场督导。⑨健全的应急组织管理。

2结果

制定并落实了甲型H7n9流感分诊预检流程、收治流程、医院感染防控应急预案。2013年3月~2013年6月,我院共接诊呼吸道发热患者1580例,留观排查甲型H7n9流感128例,无1例甲型H7n9流感发生。

3讨论

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甲型H7n9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效防范甲型H7n9流感传播,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救治组,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军队有关法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和甲型H7n9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等特点[2],制定了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医院甲型H7n9流感预防控制预案》,并拟定了工作职责、诊疗流程、报告程序、隔离防护等工作流程,统一组织、协调、指挥甲型H7n9流感疫情的预防,监测和治疗,负责建立和统一调配甲型H7n9流感疫情应急临床专家、急救药品、器械、隔离病区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专家会诊机制,科学指导甲型H7n9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疫情的蔓延。我院发热门诊建立了长效的应急突发传染病的培训机制,在平时进行常规的培训及流程演练,我院多次反复对医护、医技、后勤人员进行甲型H7n9流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从2013年4月举办甲型H7n9流感知识讲座3次,共627人参加,操作培训4次,共196人参加。理论及操作考核全部合格,见表1。掌握其诊疗标准、检测方法、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掌握新的信息及流行动态,提高其职业的敏锐力及判断力,由于平时注重流程演练及强调职业安全教育,强化防护意识及技能,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训练有素,并组建医务人员后备小组,以应对甲型H7n9流感的暴发流行。要落实感染控制首先要落实人员培训,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做出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预案,并进行了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全员培训及考核、演练,做到人人掌握,在收治具体工作的各环节设置监督岗,是院感控制工作有力的措施保证。

通过各种感染措施的实施,加强了医务人员对甲型H7n9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提高了应对甲型H1ni流感防控工作能力。积极应对突发性流行传染病的发展,及时启动预案,合理调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知识培训,精心护理。排查疑似患者128例,采取如上管理方法。因此在甲型H7n9防治工作中起作了重要作用,对甲型H7n9的预防、控制、治疗及医务人员零感染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甲型H1ni流感疫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面对疫情,我们应以高度警觉时刻准备着,积极响应上

级安排与号召,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病案管理培训篇10

2006-2010年间,湖北省累计报告职业病人2万2149例,每年新增职业病517例,职业病人群呈增长趋势。

湖北省职业卫生形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职业危害以高危粉尘为主,尘肺病居各种职业病之首。5年间,累计报告尘肺病2万1760例,死亡4834例。现有尘肺病患者1万6926例,还有大量疑似尘肺病人。对部分企业的检测结果表明,粉尘危害严重,有的甚至超标数百倍。二是职业病危害面广,职业健康监护率低。湖北省职业危害以矿山开采、化工、石英砂加工、电子制造、石材加工、冶炼、水泥制造、纺织、箱包制鞋、船舶修造、建筑安装、木制家具制造等存在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的企业为重点,这些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数多,患病数量大。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相对较重。大部分企业没有为职工进行规范的职业病体检,健康监护率不足30%。三是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监管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相当一部分企业负责人对职业卫生工作不重视、不了解,培训率不足16%,危害项目申报率仅为18%,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标识设置率为20%,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不足,只有18%的企业履行了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手续。监管体制机制不顺也影响了工作推进,技术支撑机构普遍面临着设备陈旧老化、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重点行业专项治理

广泛宣传动员,深入摸底调查

与安全生产工作相比,职业卫生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对此,湖北省安监局一直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紧抓不放,强力推动职业卫生工作的群防群治。湖北省安监局常年在湖北日报、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和省局网站开辟专栏,面向社会宣传《职业病防治法》,把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防治知识、典型案例纳入安全生产月、“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内容,提高全社会的防治意识。2012年4月23日,湖北省安委会在武昌首义广场举办了湖北省《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湖北省政府分管领导率省安监、卫生、人社、总工会4部门领导,现场向企业职工代表赠送宣传资料。40多家大型企业职工在广场列成方阵,20家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立了咨询台和展位,制作宣传展板1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现场提供咨询2万多人次,这是自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来湖北省开展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宣传周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职业危害申报工作,通过申报逐步摸清危害底数,为治理打下良好基础。湖北省安监局坚持“四个纳入”:将职业危害申报纳入安全生产目标年度考核内容,纳入安全生产计划执法指标,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企业评先表彰。逐级分解申报任务,层层落实职责,定期通报进展情况,推动了湖北省申报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用人单位申报数量达到1万5694家,较2011年同期翻了一番。

制定标准规范,扎实开展培训

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部署,结合湖北省实际,湖北省安监局选定金矿开采、电子制造、汽车制造、船舶修造、水泥制造等5个行业为2012年重点治理行业,印发了《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湖北省2012年度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进行了动员布署;为增强治理方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湖北省安监局职业健康处组织专家分2次,对湖北省5个行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调研,5次召开行业治理指导意见编写论证会,分别为每个行业编印了《危害治理指导意见》,制定出行业治理的标准。另一方面,突出专业性,加大“三类重点人员”培训力度,围绕解决“不会管、不善管”的问题,开展监管人员专题业务培训。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办班等形式,全年培训市、县安监局分管领导、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人员486人次。围绕解决“不会防、不会治”的问题,加强企业相关人员培训。结合五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行动,湖北省安监局分为6个批次,组织开展央企、省属企业及重点企业主管职业卫生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职业卫生专题培训,共培训2100多人次。市、县安监局重点抓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先后培训1万4000多人次;围绕解决“专家不专”的问题,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培训。组织两期职业卫生技术检测和评价人员培训班,培训检测人员366人,评价人员315人,并组织严格的考核,对合格人员统一颁发上岗资格证书,将其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积极推动创建,树立先进典型

结合企业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湖北安监局开展了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借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思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考核标准,在实施职业危害防治专项治理的金矿开采、电子制造、汽车制造(改造)、船舶制造(改造)、水泥制造等8个重点行业中,大力开展创建职业卫生管理规范化企业活动。制定了《湖北省职业卫生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标准和要求,将活动分为宣传动员、创建实施、考核验收3个阶段,通过示范创建,典型引路,促进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提档升级,各地涌现出一批职业卫生管理比较规范、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较好的样板企业。

严格执法检查,加大打击力度

按照《2012年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工作计划》,分别对湖北省60多家企业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下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湖北省县级以上安监部门共下达执法文书726份,提请政府关闭企业23家。监督监察覆盖率达到80%。此外,做到“3个重点检查”:对湖北省属企业重点检查;对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重点检查;对工作推进慢、防治效果差、社会反响大的企业重点检查。湖北省安监局在检查中带领技术服务机构的检测人员现场采样,确保了执法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对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区分不同行业、不同违法情节制作执法案卷,示范带动湖北省职业卫生执法检查深入开展。

认真检查验收,巩固治理成果

根据总局统一部署,结合湖北实际,湖北省安监局实施部门联动,强化执法推动,省市县密切互动,扎实开展金矿开采、电子制造、汽车制造、船舶修造、水泥制造5大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