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十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十篇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11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1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吸烟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饮酒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病原体感染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2

1 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有其客观基础,与当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医学整体化趋势分不开。当代医学整体化的表现是多途的和全方位的,如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向整体性、综合性方向突进[1]。由于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病因需要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单一学科很难揭示病因真实之迷,因而需要多学科的协作。这些原先互不相干的学科由于研究的深入在认知上的相互通融,将各自学科的方法和某些原理带入另一学科,不仅为原先学科扩大了视野,而且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连接。Dna是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遗传物质,其分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保持对于细胞的存活和正常生理活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Dna时刻面临来自生物体内部或外部的侵袭,在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可不断出现损伤,Dna损伤剂广泛存在体内外,归纳起来可分为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2]。近年来,Dna损伤与修复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据报道,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过程中机体存在Dna氧化损伤和Dna修复异常[3]。

纪之莹等评价63名慢性苯中毒工人和45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对照工人,苯接触导致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及Dna损伤增加,且呈剂量-效应关系[4]。当苯的含量和暴露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细胞的代偿修复能力减弱。此时,苯这种外源性的化学物所导致的损伤就是实质性的病况。接触者造血系统会表现出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即不同程度的慢性苯中毒。环境污染可引起长期、慢性接触者基因损伤而造成潜在基因遗传效应,引起细胞死亡和癌变,并且包括基因多样性的整体替换和等位频率的改变。此外,还可导致流产或造成畸形儿[5]。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提示环境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成功,更说明环境在食管癌发生中起着主要的作用[6]。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食管癌的发生也是遗传缺陷和基因变异的结果。长辈可能会遗传下一些变异的基因(即后代的易感性高),但这还不至于导致癌症发生。一旦受到后天长期的不良刺激,即可造成基因突变。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这些易感人群,并积极指导、干预食管癌的发生。服用增生平片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7]。环境因素可导致疾病发生。

环境因素可以改变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并将这个特征遗传给下一代,增加今后每代人的患病风险。易感性的存在,还不至于导致疾病发生。但要尽量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疾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有着重要意义。人体内有致病基因时,环境因素可以激活,引发疾病。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发生损伤等改变,并使Dna修复能力减弱,从而引起疾病。遗传物质损伤后得到修复系统的修复,可以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环境因素有剂量-效应关系,无论是对修复能力的影响,还是对发病的影响,都有一定的限度,如图1所示。环境因素及其代谢物可以作用细胞Dna或蛋白质,影响基因网络,或者影响机体多种基因的功能,继而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表现为疾病发生、健康水平下降及疾病谱改变。环境因素是大多数疾病发生的重要成因[8]937。多数疾病是环境因素与机体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提示,人体是一个整体,只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引发疾病。

2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推进疾病早期防治

针对疾病要强调“早预防”的理念。早发现、早治疗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预防疾病的关键是病因预防———针对造成易感人群的致病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暴露于相似环境的人群,只有少数人发病。这是因为发病的危险性不仅与环境有害因素的暴露程度有关,同时还与遗传易感性或耐受性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研究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发现,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并不直接造成某疾病的发生,但是能够造成个体对某特殊环境易感性的改变[9]。但要尽量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疾病的发生、加重或复发有着重要意义。及早地发现特定环境因子致病的易感人群,并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取得更好的保护效果。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可引起接触者的基因损伤,如果不及时修复,使损伤积累至一定程度,或者Dna的破坏程度超过修复机制的修复能力时,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基因检测技术,那么早期或亚临床期发现某些疾病完全是可能的,这将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针对病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防控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多数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山东临朐是我国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游伟程教授等人依据多年积累的大量数据(1982~2007),发现当地胃癌高发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营养不平衡和缺乏是胃癌高发因素。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首次发现CoX-2、iL-8a基因多态能显著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明确了一组人类遗传易感基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10]。

3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提高疾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威胁。2005年74.1%的死因为慢性疾病,比1973年的47.1%有大幅上升。目前有80%的疾病属于慢性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5%。大多数慢性病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致。对于疾病的治疗仅仅是疾病发作的应急措施,远远解决不了对疾病的控制和发病率的下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到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慢性病需要本土循证证据,开展预防慢性病大样本长期干预试验,将为控制慢性病发生风险提供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为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立提供依据,也将能为解决我国慢性病高发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方案。对于卫生策略制定者,需要明确哪些措施能使最多的人群获益并且具有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从而作为预防策略的重点。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目前常用的预防措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临床医学运用其积累的资料,为人群提供适宜的预防措施,克服针对性不强等缺陷,提高预防效果。预防医学与基础学科的结合,又将为公共卫生提供指导,强化和提高防治效率。做到这些,需要多学科联合,相关学科携手。泾川县属克山病历史重病区,1964年出现了小流行,我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治,控制患病率,1979年开始,先后对病区进行环境硒水平的调查,结果水、土、粮、菜、发硒均低于非病区和全国病区。对病区的31例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HLa-a,B位点30种抗原特异性测定。43年来泾川县克山病经历了一个发生———波浪式暴发流行———散发———持续稳定消退的过程。环境因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采取以补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病情下降和稳定的主要因素[8]935。我县克山病防治就是多学科协作的一种试验;也是医学整合的实践。

4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促进新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保健公平

医学整合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二是促进保健公平。医学整合的核心和实质,是构建新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谋求医学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促进人人公平地享有保健,以适应人们对健康的需求[1]。目前的保健服务是以医院为核心、而其主要目标是医治病人,全民健康促进未进入他们的视野。预防、公共卫生机构是以传统的方法防控疾病为主要目标。实现保健服务与全民健康促进的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新的保健体系,将医院、基本卫生服务与预防、公共卫生机构构成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又各有独立任务的保健服务整体,从而使卫生公平落到实处。在这一新服务体系中,保健服务将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突破。第一,提高防治效率,针对病因,确立疾病控制措施的方向,制定治疗、预防策略。目前已经有大量的预防手段被循证医学证明是确切有效的,选择最佳的预防措施,提供给公众。第二,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预防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治疾病的主动意识,引领改变个人危险或自身不良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科学化,生存环境优质化,自我健康管理,这是一种观念与认识上革命与创新。第三,树立重防轻治,着眼于消除威胁健康的各种因素。第四,有利于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形成。

5 如何实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

(1)完善和加强社区疾病防控的建设,社区医疗的建立其任务不单是方便公民就诊,更主要的是健康宣教与疾病的防控。组成有医疗、预防专业人员,最好是全科医生。综合医院应负责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治技术;疾控部门负责对所管辖区域人口的疾病防控与健康宣教,并将有关防控疾病的信息和动态随时与作为医疗救治的医院沟通、协调,做到信息准确、及时,防控、救治到位。所以,完善与加强社区医疗的建设同样也是公共卫生及疾病防控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既需要临床医学,也需要公共卫生。在促使社区达到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目标中,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整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慢性病的防治必须是一种全方位、多环节的综合策略,通过医疗和预防相结合控制疾病的防治策略,即群体策略和个体策略相结合。群体策略主要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导,开发政策,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控制危险因素,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个体策略主要以临床医学为主,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开展以门诊为基础的个体危险因素评价、健康教育和疾病管理。制定疾病的诊疗规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提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服务。提供一种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的服务,管理每个人和整个社区的健康。

(3)发挥指导、协调作用。现代的公共卫生除医学外,还包括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作为疾病控制部门,除加大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资源、设备投入的同时,为医院、社区医疗部门提供必要、切实的医疗与防控信息、资料。

(4)建立一个长效的、有一定权威机构负责指挥、协调的疾病救治与防控的三级网。应对各种传染性疾病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5)建立互相沟通学习的平台,善于管理是必备条件,帮助临床和疾控工作者建立合作的平台,如安排共同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疾控工作者应掌握或了解疾病诊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临床医务工作者加强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增强预防观念。建立奖惩机制,鼓励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使公共卫生事件危害降到最小。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3

【关键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1-0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较为突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及发病率均已经与许多的发达国家接近,甚至是超过较多的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不仅严重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为改善这一情况,我院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50例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收治的所有心脑血管患者,并且经过医院相关诊断之后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回顾性的分析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诊疗护理工作,并且从中抽取150例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回访,二个月为回访期限,并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对护理人员实施的预防以及保健措施进行总结。

1.2方法

医院为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诊断、治疗以及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在患者出院前经过专业的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恢复,甚至部分患者在出现时已经达到彻底痊愈。其中医护人员的预防以及保健指导措施如下:

预防指导,预防指导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基点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关键因素,重点干预人群为从未发生冠心病、脑栓塞以及脑血栓,但是存在相关方面的危险因素,为了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首次发生,应该加强对上述人群的预防措施工作,二级预防防治对象则为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群,预防重心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进行关键靶点的找寻,关键靶点为可以控制患者病情的危险因素,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服药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针对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的症状,进行相关的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引导,使相关人群可以及时、明确的掌握这几类疾病的预防知识,还要注意对相关人群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饮食以及情绪等多方面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第二方面,帮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强对自身的控制,遵从医嘱,长期并按时服用专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物,无论是中医还是西药,都不应该出现停吃或者是不定期服用的现象,还要注意在服药过程中,应该按照医嘱避免吸烟饮酒。

保健策略,临床医护人员可以组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者是常常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防治,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干预饮食、指引运动以及指导用药等方面。其中关于控制饮食,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就是肥胖,因此针对此情况,医护人员应该指导相关人群进行合理饮食,使热量的吸收得以控制,帮助相关人群养成按时就餐、合理控制饮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进而达到帮助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人群预防疾病的目的。指导运动,其核心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人群有益的有氧运动,使患者了解适当运动的好处,引导患者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对运动方式的选择,其中包括跑步、太极拳、五禽戏、散步以及游泳等。指导用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避免发生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过度服用保健药物或者是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错误使用治疗药物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用药指导,提醒患者按时服用药物,还要注意提醒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禁止抽烟、饮酒以及禁止吃油腻、寒凉以及油腻食物等。

1.3随访调查

依据为本院自制的调查访问表格,对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自觉症状、饮食习惯、服药情况、作息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程度进行调查、记录,对这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随机性的访问调查。

2结果

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了解疾病的发病因素、治疗措施、预防方法以及保健策略的前提下,结合本院临床心脑血管相关医护人员的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之后,进行自身科学管理和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程度,心脑血管疾病治愈率明显升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恢复情况较好,而且患者的生活也较有规律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预防、保健指导表现较为满意。

3结论

本院调查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护理人员预防以及保健措施后,提高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因此提高了对自身的约束能力,同样也就提高了战胜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心,进而达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被治愈的效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也表示对预防以及保健措施较为满意,不仅患者的疾病得到治愈,而且医院的声誉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因此,医院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预防以及保健措施的重视,并将其正确运用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群中,改善我国心脑血管的现状。

综上所述,临床医护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后,心脑血管疾病治愈率明显增高,而且治愈患者精神情况较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至健康状态,在临床上加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意识的力度,在最大程度上改善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欣徐世源蔡卫华.宝山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趋势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4):123-124.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4

【关键词】预防;控制;慢性病;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77-01

1认识慢性病

1.1慢性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表现为逐渐的或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近年来,慢性病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1.2慢性病的特点:①病因复杂,常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②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③发病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有关;④潜伏期长,与长期不良习性有关;⑤病程长,发病后较难治愈,可终生带病;⑥慢性病可预防,通过改变行为和环境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⑦病死率和伤残率高;⑧需要治疗的医疗费用高。

1.3常见的慢性病:①呼吸系统:慢性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等;②循环系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等;③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等;④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⑤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⑥内分泌系统:慢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等;⑦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不良症、痛风、骨质疏松等;⑧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等。

1.4慢性病的现状:

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慢性病的现状有:

1.4.1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

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人,在近600万人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250万人,肿瘤140万人,慢性肺部疾病28万人,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人,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1959~2002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2002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人。

1.4.2慢性病相关危害因素流行日益严重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由于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多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肉类和油脂消费增加,食盐摄入居高不下,身体活动不足,饮酒、吸烟等综合性因素增加,导致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从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2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要想控制慢性病,重点在于预防,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慢性病的预防上。

2.1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史是每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此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的分为三级。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方式在发病前期进行干预,增强人群的体制促进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致病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一级预防也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和减缓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对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经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2慢性病的预防对策:①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5

【关键词】成人肥胖;超重率;肥胖率;防治策略

2010年中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各年龄组人群中都有体现。其中,过去10年中20-59岁成人肥胖率增幅最大,超重率增幅仅次于60-69岁老年人群[1]。可见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亟待采取持续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本文基于国家体育总局调查与中国居民膳食变迁[1]等公开资料对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趋势进行概述,并对肥胖防治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人口健康倡导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研究支持。

1我国“未富先胖”公共健康危机

1.11982-2010年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呈“三阶段增长”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呈现“三阶段增长”的特点。(1)1982-1997年低水平增长阶段: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处于低水平,但超重率快速增长,肥胖率缓慢上升。这一阶段我国20-45岁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从6%上升到18.5%、0.6%上升到2.2%。(2)1997-2000年快速增长阶段: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总体水平快速增长到较高水平。2000年我国成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29.12%和7.27%。(3)2000-2010年高水平增长阶段: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总体水平较高,但增长缓慢。这一阶段我国20-59岁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经历缓慢增长后分别达到32.1%和9.9%(见图1)。

注:1982年、1992年、1997年为20-45岁人群数据,25≤Bmi

1.2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成人肥胖在20世纪末的快速增长与全球的流行趋势同步,参与了全球肥胖流行趋势转变进程,成为肥胖多发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超重和肥胖给个人、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杀手。最近一项关于英美两国肥胖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研究更给我国这个老龄化进程中的人口大国敲响了警钟。以英国为例,到2030年英国将不得不每年新增190-200亿美元来支付由肥胖而造成的医疗费用,相当于每年新增医疗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早在2003年因超重和肥胖而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就分别占了当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3.2%和3.7%[4]。超重和肥胖相关疾病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4-5]。

1.3中国“未富先胖”的公共健康危机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呈现“未富先胖”的重大公共健康危机。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肥胖开始主要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中发生,但随后肥胖流行趋势发生了转变,由起先的高社会经济地位者多发,转变为低社会经济地位者中肥胖率更高。这一转变导致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陷入疾病的“双重负担”:低收入家庭中儿童营养不良与成人超重或肥胖同时存在[6]。中国的低收入家庭是否也面临着这一“双重疾病负担”还未充分研究,但作为肥胖多发的发展中国家[2],从一国整体上来看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胖”的公共健康危机。

2超重和肥胖防治策略

过去40年以来,全球的超重和肥胖发展成全球流行病[2]。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2013年全球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战略行动计划》中,倡导各国联合行动解决本国的非传染性疾病问题,包括超重和肥胖问题[7]。2011年9月联合国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宣言再次重申了一国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各国政府也一致同意,需要制订全球目标,来监测这些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我国在2003年颁发《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提高了第一线卫生保健人员对超重和肥胖的认识和防治,也为个人提供了个人健康管理参考。然而,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超重和肥胖的预防工作重视不够,需要更深入构建政策干预策略,加强对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问题的研究与政策干预是现阶段的迫切任务。

2.1成人肥胖的及早预防

我们应借助他国经验因地制宜构建应对超重和肥胖的政策策略,及早遏制超重和肥胖的发展。超重和肥胖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预防的[8]。超重和肥胖防治的政策干预首先是需要将防治的战线前移,从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共同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为此,政府和利益相关方要为个人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与社区条件,如推行食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中的健康标准,创建公共、开放的社区健身场所,甚至推行安置新居时考虑社区健身条件时尚[8],等等,以确保居民能普遍获得健康生活方式支持。

2.2基于社区的超重和肥胖预防干预

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实践表明,基于社区进行超重和肥胖预防干预的效果甚佳,往往最具成本效益,通常能以较少投入而取得相当大的成效,为我国成人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以澳大利亚在超重和肥胖防治的研究、服务提供与政策实施方面卓著成效为例,以每提高1个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不超过5万澳元的投入为准,研究者对对澳大利亚20项超重和肥胖防治措施进行成本效益评估[9],其中8项为应对成人肥胖的措施(表1)。因此,在一定社会范围内结合个人健康饮食行为规范开展的超重和肥胖防治计划,不失为成本效益最高的上上之策。

总之,从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着手,基于社区实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预防干预,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我们应运用全球健康外交理念,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将成人肥胖预防干预纳入我国现行的社区服务功能中,以社区为基础倡导个人健康行为,即基于社区从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共同防治超重和肥胖,以较高的成本效益回应中国“未富先胖”这一重大公共健康危机。

参考文献:

[1]杜树发,吕冰,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的变迁[J].卫生研究.2001;(4):221-5.

[2]popkinBm,Gordon-Larsenp.thenutritiontransition:worldwideobesitydynamicsandtheirdetermina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obesity.2004;28:S2-S9.

[3]wangYC,mcphersonK,marsht.HealthandeconomicburdenoftheprojectedobesitytrendsintheUSaandtheUK[J].Lancet.2011;378(9793):815-25.

[4]赵文华,翟屹,胡建平等.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7):555-9.

[5]王维夫,孟庆跃.肥胖相关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9;(7):22-4.

[6]CaballeroB.anutritionparadox-Uderweightandobesityindevelopingcountries[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5;352(15):1514-6.

[7]wHo.2008–2013actionplanfortheglobalstrategyfor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noncommunicablediseases[R].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8.

[8]Boone-HeinonenJ,Gordon-Larsenp,GuilkeyDK,etal.environmentandphysicalactivitydynamics:theroleofresidentialself-selection[J].psychologyofSportandexercise.2011;12(1):54-60.

[9]GortmakerSL,SwinburnBa,LevyD,etal.obesity4Changingthefutureofobesity:science,policy,andaction[J].Lancet.2011;378(9793):838-47.

作者简介: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6

【关键词】传染病高校预防策略与措施

1临床资料

分析研究我校社区2002年-2009年期间传染病的预防策略。2002年-2009年我校教职工和学生共计35000余人,通过新生入学体检、患病教职工和学生就诊、教职工体检等全面体查工作,层层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校在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及2008年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流行期间,无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例和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未发现甲类传染病,未发现艾滋病等其他传染病。

2预防策略

就军队院校门诊部目前的状况而言,要全方位地完成传染病的独立救治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门诊部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区分责任,按级收治,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根据院校门诊部的初级卫生保健性质,门诊部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疾病预防职能,这应该是门诊部的主要职能。我校门诊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面实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军队院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具体预防策略如下:

2.1领导管理机制学校传染病防治领导机构由学校副校长、校务处副处长、卫生队队长及各学员队大队长组成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防控工作,根据对疫情的预测与变化不定期召开会议,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

2.2传染病预防管理部门的构建

2.2.1组建传染病疾控防治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由学校副校长牵头组建学校传染病疾控防治小组,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结合季节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宣传。在校领导和学校卫生队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组建传染病疾控防治小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切实的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和救治工作实施方案,撰写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宣传稿,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疫情报告卡登记。

2.2.2设立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实行24小时工作制,实行专人专科管理,准确详细登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员单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疾病状况、诊断等。

发热门诊发现凡体温超过38℃有咳嗽的患者都要进行胸部透视,如有可疑患者,马上进行隔离观察治疗,治疗期间由专人负责,每日交班会由负责人汇报患者体温情况及治疗情况,待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解除隔离,归队后由各大队疾控联络员继续观察其体温情况,出现异常马上报告,从根本上阻断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同时动态监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一旦出现肠道传染病疫情,及时登记报卡,上传疾控领导小组。

2.2.3食品卫生督查我校学员就餐食堂已完成社会化,鉴于这个特点,学校传染病疾控小组非常重视学员就餐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疾控小组派出专人负责全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每周不定时对全校学生食堂和校内所有的小食品店食品卫生进行安全检查,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按食品卫生法采取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做到有法可依,确保全校师生员工食品卫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不定时对校内卫生设施及人员进行卫生检查,定期对学校食堂员工进行健康检查,食堂员工必须佩戴健康证上岗,同时配合地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2.2.4预防保健工作针对季节性流行病及传染病特点,针对性的熬大锅药给学员及教职工服用,每月进行一次营区消毒,重点放在学员宿舍区域及公共卫生区域;每个建制班配备一只体温计,由各大队疾控联络员收集体温情况并报告。各大队疾控联络员利用班务会、队伍会对学员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教;按照部队疾病预防控制的要求,对在校学员及教职工积极主动地组织必要的疫苗注射。不定时对学员就餐食堂饭菜进行抽检。转贴于

2.2.5检验科工作虽然我校门诊面临经费少,人员少的困难,但为了切实切断传染病在校内的发生发展,我校专门下拨专款购买先进的体温测试仪和血、尿、便检查设备。检验科实行24小时工作制,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都实施大便常规检查,并详细登记备查;对全校师生的肝功能和两对半检查均详细登记,并筛选出肝功能异常者按传染病防治管理登记上报疾控领导小组,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检验科严格控制各种检查试剂及其标本的消毒管理,严格控制检验科一次性医疗耗材的使用、销毁情况并登记造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流入市场的再次应用,门诊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放置于专用的容器内,指定专人收取后,由专车运往指定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进行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理,有效地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3学校传染病预防的措施

2.3.1入学体检学校新生入学及入警大学生培训全部集中进行复查体检,重点放在胸部透视或胸部平片、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依法采取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工作。军队院校门诊要全方位地完成传染病的独立救治任务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特点,我校门诊紧紧依托市传染病医院,借助其完善的传染病检验检查设备和诊治手段,在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高发期间,我校对于高度疑似禽流感疫情的新生马上进行隔离,迅速送往市传染病医院进行确诊,从根本上杜绝了疫情在校内发生的可能性。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四早”的要求,发现疫情,及时报告、隔离,并由疾控小组专人护送到疾病控制中心复查确诊,进行治疗,有效切断了传染病的来源。

2.3.2传染病预防讲座由疾控领导小组组织专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同时根据不同季节讲解传染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护理和预防要点等相关传染病知识,提高学校师生公共卫生意识。新生入学期间就组织各学员中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染病防治法》,通过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的预防与对策”、“乙型肝炎的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等小册子,提高入学新生的防病意识;各学员大队设立疾控联络员,每周通过班务会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染病防治法》;在校教职工则通过校园网、校园黑板报专栏进行宣教,从各个层面学习传染病防治法,‘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以上手段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2.3.3教职工体检建立教职工定期体格检查制度,体检范围适当扩大,除干部、学员、战士外,还对离退休老干部,部分家属进行健康检查。女教职工每半年体检一次,退休教职工每一年体检一次,全校教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根据健康检查资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此准确掌握全校教职工健康动态。

2.3.4注重平时预防工作疾控领导小组每周对门诊就诊情况及食堂卫生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备案。针对季节性流行病及传染病特点,针对性的熬大锅药给学员服用,每月进行一次营区消毒,重点放在学员宿舍区域及公共卫生区域;每个建制班配备一只体温计,传染病高发时期由各大队疾控联络员收集体温情况并报告。门诊根据就诊人员疾病发生情况,每天对门诊就诊人员疫情进行登记报告(零报告制度),出现特殊及异常病情时及时向校疾控小组报告并查找病因。

军队院校人员十分集中,传染病易于传播和扩散,使得军校门诊对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十分繁重。传染病仍然威胁着军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制定有效的、细致的、制度化的传染病预防策略极为必要,也是阻断传染病传播和扩散的重要手段。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7

第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技能;

(二)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常见传染病病人和(包括传染病疑似病人)的相关技能;

(三)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相关程序和管理知识;

(四)熟悉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知识;

(五)了解疫情初步分析及处理方法。

二、时间安排

培训时间共6个月,原则上1个月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集中进行传染病专业理论学习及防控实践技能的学习,5个月在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含县级)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科(病区、病房)的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进修学习。

(一)集中学习(参考学时:16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法制化管理、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二)临床进修学习(参考学时:90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人的接诊和门诊处置、常见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急救。其中,应至少有3.5个月(630学时)在病房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

三、培训内容

(一)集中学习内容

【传染病学总论】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传染病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平。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2)掌握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环节;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和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4)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5)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6)熟悉消毒剂的种类和和具体操作使用方法,熟悉个人防护措施;

(7)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21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和基本概念;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传染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隔离消毒措施、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使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传染病的各项防治工作;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2)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方法、程序、时限等;

(3)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基本方法;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4)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正确方法;

(5)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当地主要传染病发病、防控状况;《传染病防治法》主要内容;乡镇卫生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报告的意义;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主要内容;传染病报告的法律要求;疫情数据分析和应用。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和处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个案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

(3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个案调查表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43)了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知识。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概论;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目的、方法、对象、内容);个案调查(目的、方法、内容等);爆暴发调查、专题调查(简介);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和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计划免疫】

1、目的

提高计划免疫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水平以及对村卫生机构计划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能力。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知识;

(2)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工作要求及技能;

(3)掌握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免疫程序;计划免疫疫苗发放与管理;影响疫苗效价的主要因素;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要求;脊髓灰质炎相关病例识别的技术;疫苗的储存及冷链设备管理;预防接种的登记和统计报告;疫苗接种的技术要点;安全注射;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2、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2)掌握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方法;

(3)熟悉培训乡村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掌握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健康教育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意义与作用;健康教育策略的概念和制定方法;人际沟通基本技巧;社会动员技巧;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使用技巧;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防治】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

2、要求

(1)掌握国家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2)掌握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点;

(23)掌握不同传染病病种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43)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传染病可疑病人的相关知识;

(45)掌握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措施。

(5)掌握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0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

(1)SaRS: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要求。

(2)艾滋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国家免费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和监测指标、预防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和“四免一关怀”国家免费治疗药物政策。

(3)肺结核: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痰检、治疗原则、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4)鼠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预防措施。

(5)霍乱: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补液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6)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8)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结果判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0)麻疹:临床表现及临床经过、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2)细菌性痢疾: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3)伤寒与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4)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重点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原则、与非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5)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16)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综合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7)狂犬病: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伤口处理原则及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注射程序。

(18)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除上述的17种常见和重大的法定传染病外,其他一些法定传染病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地区性,如在布鲁氏菌病、炭疽、阿米巴痢疾、疟疾、登革热、钩体病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高发或。此外,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还应学习这些血吸虫病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各地可根据本地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流行规律、特点和发病情况,具体制定本部分学习计划。其中,应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有关内容。

(二)临床进修学习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能力;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临床急救能力。

2、要求

(1)掌握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2)掌握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3)掌握常见疾病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4)掌握门诊日志、疫情报告卡的填写和常规诊疗操作的记录;

(5)掌握病人问诊、查体技巧;

(6)了解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转院记录、阶段小结、出院记录及死亡记录等医学文书的书写方法。

3、方式

各地可采取集中辅导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门诊和病房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员在传染病科、急诊科和其他临床科室轮转进修学习,尽可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临床实践时间。

第二部分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等相关知识;

(二)掌握预防接种的正确方法和安全注射的技能;

(三)熟悉疫情个案初步处理的相关知识;

(四)掌握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含传染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基本知识。

二、时间安排

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共5天,参考学时为30学时,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有关主要内容;传染病疫情报告;实用消毒杀虫技术;传染病基本知识和诊疗原则;预防接种及安全注射;培训前后测试。

三、培训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有关内容】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掌握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基本知识。

2、要求

(1)掌握法定传染病种类和主要管理要求;

(2)掌握依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村卫生机构和人员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疫情报告】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与村卫生机构有关的主要规定;

(2)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及报告卡的填写和上报要求;

(3)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疫情报告基本内容;传染病报告登记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实用消毒杀虫技术】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中的现场消毒和杀虫技能。

2、要求

(1)掌握疫点的消毒杀虫技术;

(2)熟悉常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方法;

(3)了解消毒方法的选择和杀虫剂的主要性能。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杀虫概论;疫源地消毒的基本理论(方法、消毒剂种类、施药方法和使用原则、医疗废物的处理);常用的杀虫剂及其使用原则;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常见媒介宿主动物(蚊、蝇、蟑螂、鼠及其他媒介昆虫)的化学防治技术;消毒杀虫中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基本知识及诊疗原则】【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防治原则】

1、目的

初步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3)熟悉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

(4)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15学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现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个人

防护、诊断治疗方法。

(2)艾滋病:概念、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原则、

国家“四免一关怀”策略。

(3)肺结核:流行现状、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结核病防治策略。

(4)霍乱: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5)流行性感冒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现状、临床特点与预防控

制、诊断治疗方法。

(6)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乙肝病毒的三种抗原抗体

系统及临床意义、诊断治疗方法。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8)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9)伤寒和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

(10)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特征。

(11)狂犬病:传染源、临床表现、伤口处理和预防措施。

(12)血吸虫病等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各地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可对上述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安排,其中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肺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的有关内容。其中,应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免疫接种、安全注射和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能力,增强安全注射意识。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

(2)了解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2)掌握计划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相关技能;

(34)掌握各型常见注射器的使用及销毁方法;

(54)熟悉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

(65)掌握接种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

(7)了解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8)了解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方法。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相关技能;各型注射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第三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熟悉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

(三)熟悉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四)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和发展农村卫生。

二、时间安排

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为14天,参考学时为100个学时,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卫生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和卫生经济知识、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及管理、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其他相关知识。

三、培训内容

【农村卫生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2、我国农村卫生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经验教训;

3、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史和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和如何科学合理制定报销方案;

2、我国合作医疗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基本经验。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1、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沿革;

2、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卫生网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3、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4、乡镇卫生院院长在卫生院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与农村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

1、我国卫生法律、法规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等;

2、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的有关内容,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途径和方法等。

【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基本知识】

1、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用;

2、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的特点与实际运用。;

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4、乡镇卫生院管理技巧和如何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实施管理、协调和指导监督。

【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

1、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2、乡镇卫生院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乡镇卫生院设施建设与信息管理】

1、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规范与要求;

2、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运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1、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乡镇卫生院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3、乡镇卫生院如何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设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病案管理】

1、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质量评估的方法和途径;

2、乡镇卫生院病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及病案利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与诊疗规范】

1、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重要性;

2、乡镇卫生院实现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途径和方法。

【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1、常见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2、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3、乡镇卫生院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人际交流和公共关系】

1、乡镇卫生院加强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艺术和技巧;

32、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方式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含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及管理】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8

公共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身体健康和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政府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统一调控与管理,进而起到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所以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公共卫生事业包含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卫生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与监控;预防并诊治社会重大疾病;建立健全卫生保障措施及服务;进行公共卫生宣传与教育等。大多数出现过的传染病起始的原因都是病原生物对人体的感染,病原微生物一般有螺旋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这些病原体要感染到人体需要满足有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这三个条件,条件一旦满足,传染病极易形成并广为流行,会对社会公共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探讨出有效的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的状态

1.1新感染传染病患者增多。随着时问的推移,我国新发传染病患者显然日益增多。近些年来我国出现过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包括人人知晓的艾滋病人数都有快速的递增趋势。我国出现第一例患者以来,随后每年艾滋病患者就不断处于扩大的状态中,而且逐渐还从易感染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染,势态越发严重起来,具相关统计表明在过去的}一几年里,艾滋病患者在我国国土上以每年36.9%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末甚至有地区感染人数增长概率提高到了71.7%,具我国统计报告显示,到2015年10月艾滋病例已经高达57.5万例,累积死亡17.7万人,势态的严重性已经不言而喻。

1.2偏远基层传染病防控力度弱。

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没建立出完善的基层传染病预防控制网,这方面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也缺乏一定资金的投入,使得基层薄弱的疾病防控力显现的尤为突出。基层很多卫生站属私人经营,乡村医生薪酬低,往往疾病防疫意识淡薄,在疫情发生后,由于大多医生极其缺乏传染病的防疫知识,只会采取简单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在这种状态卜深入给群众进行防疫知识宣传更是不可能,种种因素导致基层传染病控制效果极差。

1.3社会上影响控疫的因素逐渐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事物的出现以及大量人口聚集、流动增多,都会给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一名中国旅客;东北一时流行开来的猪囊虫病就是因为畜类产品检疫的缺乏而导致的失控,使牲畜传播到了人群。事实表明疫情的出现还和有关部门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缺乏责任安全意识有关,致使监控与防疫工作严重疏忽。结合上面阐述,社会对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的需求将更大,政府要积极研究控制策略。

2、公共卫生传染病的控制策略

2.1防疫知识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传染病预防阶段,加强对疾病控制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我国目前进行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对于一些新发的传染病可能还没有完全确切的免疫疫苗或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提前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宣传与教育是社会迫切需要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从具体疾病预防现状来看,对急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控制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治疗操作流程,要想从传染源为切入点对疾病进行控制,这时对社会群众展开公共健康教育的作用就体现出了其重要性。在实行公共卫生教育工作时,可从两类对象分别着手,即普通群众和公共卫生医疗工作者。一方面不断增强群众的文明素质与健康意识,另一方面对医疗工作者要积极组织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新型传染病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公共卫生事业上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公共事业这样一个和人们生产、学习、生活密切先关的行业,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将现代先进技术利用起来。比如工作人员可以把传染疾病的相关信息传到网络上,包括疾病的发病特点、表现症状、传播源、疾病预防的方法、疾病的控制现状、具体检测方法及治疗的措施等信息,在英特尔网上实现病情信息共享,这样也是有效控制疫情的措施之一。

2.3强制性控制传播源。强力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疾病蔓延与流行的根本性途径,所以公共卫生部门应该积极对和传播源有关的人员做及时的检查,保证最早发现患病者,立刻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记录好详细的病情,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再进行深入研究与处理。在疫情出现的早期要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的原则来采取措施,做到对传染源的有效控制,防比疫情进一步流行与蔓延。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9

早期控制策略

采取各种有效干预措施应对急性传染病,实际上就是对传染病自然流行过程的阻断(图1)。

对急性传染病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可使疫情控制在较小范围,更有利于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从部分地区发生并阻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麻疹、甲型H1n1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中,表明早期发现病例、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和迅速采取隔离措施,是控制急性传染病传播关键所在;在传染病流行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疾控专业机构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实现早期控制急性传染病的重要目标,实施传染病早期症状监测、预警和医学控制。

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被动或主动的疾病监测方式发现病例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发现病例、早期诊断、快速报告、隔离治疗、搜索新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应急接种疫苗、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等,所有这些防控措施都须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当地具体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等)来确定。

如发现急性传染病有潜在暴发,立即报告和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应急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等待上级机构派员支援才开始行动,以免延

防控技术措施

应对急性传染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防控目标和技术措施如下。

主动监测与发现病例建立对目标传染病监测门诊,如针对肠道传染病的“腹泻门诊”、甲型H1n1流感的“发热门诊”;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早期搜索和发现病例,只有及时发现病例,依据目标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扩散,避免对社会人群造成更大危害。

对于已知或未知的某种急性传染病来说,患者早期就诊往往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但首发病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及时发现的,这是因为一些传染病在感染早期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如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等,临床上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相应传染病流行特点、暴露史和实验室检测才能最后确诊。

病例的临床评估与诊断为了正确发现病例,基层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职业敏感性,还需要掌握相关病例标准定义,获得实验室支持与证实。从患者就诊早期症状出现、发现至病例确诊常经历一个反复医学观察和认识过程(图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如能发现并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为起点,经医学观察或转诊上级专业医疗防控机构最后确诊,这对以后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病例的医学隔离或转诊当发现病人出现某种传染病临床指征或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应尽快采取适当的隔离预防措施,将病人收入预设的隔离病房进行观察治疗,必要时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逐一登记;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隔离条件不具备或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确诊,应确定医疗专车运送病人到指定医院:如果病人早期出现症状并不符合入院标准,可嘱其采取适当的家庭隔离措施和随访。

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依据自身医疗设施和条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因素制定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可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设定候诊区、就诊室和治疗室,与没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分隔开来: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提供口罩,并指导病人保持手部卫生,污染物放入指定污物桶;在病人就诊和住院期间,按医学规范要求做好院内门诊、病房、环境以及污染物品的消毒;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对一线医护人员应采用针对性疫苗接种来免疫预防等。

病例报告与信息传递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监测的目标传染病共37种,按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监测与管理要求,对于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肺炭疽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一经发现报告时限为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常规病例报告应包括一定时段内(如周、月、年)每种疾病的病例总数。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间,在区域内无病例报告时标明零,称为“零病例”报告,在疾病监测中与病例报告同等重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备工作

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需依据本区域实际,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设施和条件。

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的稳定性。

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痰情真实情况评估严重程度和人群影响,做出相应的快速反应(即分级疫情处置)。

信息交流传递准备: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基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保持电信畅通,快速完成包括疫情信息直报、分析与评价。

技术装备的准备:更新传染病诊断和防护相关技术装备,保持技术装备的有效,选用一批常见传染病快速检验检测技术。

个人防护准备:个人防护技术装备达到规定要求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进入传染病流行区或高发季节,医护人员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药防治; 新模式; 中国特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8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使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危害严重[1]。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面对糖尿病对人们健康的挑战,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个体化模式)、治未病(干预策略)理念,世界都在关注,并将影响今后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融中西医思想为一体的新医学及新的医疗模式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糖尿病防控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意义深远

慢性病不再仅仅是医学或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已逾9200万,约60%的患者直到晚期才被发现,过早地发生神经病变、失明、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足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对个体、家庭、社会造成如此大的伤害,然而人们为制止这种现象而做的努力实在是太少,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未来5~10年,中国将迎来并发症的高峰期,但是,只要积极有效应对,不仅个人的健康会得到改善,同时社会生产率、个人收入、国家GDp都会增加。因此,提高认识,增加投入,把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意义重大。

2 中医学防控糖尿病优势明显

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延缓或阻止疾病的进展,中医学蕴含了丰富的预防思想,特别是整体医学思想指导下的防治手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模式以及治未病理念下的干预策略,这对于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手段治疗的糖尿病等慢性复杂性疾病来说,具有明显优势。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并且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这个整体系统,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全面动态地调节生理、病理信息,调节人体自身的、人与社会、自然的状态,使其达到自我适应与社会环境协调的状态,并形成了整体调节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模式,是通过四诊手段采集疾病信息,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综合判断后提出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一方面实现了个体化,另一方面可以早期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传变;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又一核心理念,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之义,中医学的这些核心理念必将成为今后糖尿病防控的重要指导思想。

3 创建中国特色鲜明的糖尿病防治新模式刻不容缓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四大类nCDs疾病中重要而典型的病种,近10年来,虽然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进展,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一系列颠覆性概念变化也都是近年来提出的,但这些进展远远落后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期望,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糖尿病患病率仍然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并且越来越年轻化,大多数患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并发症的攻击,目前在我国糖尿病是患病率、致残致死率、社会医疗负担增长最快的疾病。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体制机制的双重突破,但就目前,技术尚无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加快医疗体制转变,创新糖尿病防控模式乃是当务之急。

为此,笔者在社区教育管理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医院-研究所-康复组织-社区教育管理基地“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新模式,历时两年,组织完成的大同市政府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大同市糖尿病流行特征及中西医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是这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结果表明,新模式的实施使血糖达标率由原来的11.8%上升至32.6%,慢性并发症筛查率从9.6%上升到42%,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率从39%、24.5%上升至66%、43.2%,效果显著,其成果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

“四位一体”模式从构建到运行始终贯彻整体观、个体化干预理念,其特点是以患者为主体,医院提供包括心理健康,治疗方案优化,效果、风险评估等综合支持,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技术支持;临床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由笔者所在市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所针对性地专题研究,在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新进展、新技术的基础上,将中医的科学内涵赋予现代特征,全程参与,并以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并发症为切入点,先后开展了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社区干预,清毒涤浊祛瘀法改善胰岛素抵抗,穴位贴敷治疗神经病变,糖尿病眼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抑郁、足病的中西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临床科研一体化,促进了诊疗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发挥康复组织的人才、资源和联系广泛的优势,使协会成为医院-社区的桥梁,医患互动、社会支持、提振信心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患者正确的治疗和规范化管理,鼓励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社区是防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糖尿病教育管理、高危人群的筛查、干预等大多数项目都需要在社区内完成,是健康项目实施的主战场。“四位一体”,整合联动,相互依托,实现了整体、系统、全程管理[3]。

4 体会

抗击糖尿病需要多元化的长期策略,无论医疗体制的转变、防控模式的创新以及技术方案的制定都要加大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如果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影响[4]。

笔者的工作已经表明,新模式的实施,促进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治已病”,向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治未病”的转变,以单学科干预,向多层次、多学科联合干预转变,从以治疗为主,向集预防、医疗、康复、科研、教育、社会心理支持、效果风险评估为一体的综合防控模式的转变,模式的创新,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同时也较好地整合了社会卫生资源,使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得到充分体现。而其转变的方向正是中医学始终主张的核心理念推动下实现的,应该说,这是中医药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

总之,应对糖尿病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其策略需要从原有的观念和方法中解脱出来,抓住已经闪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希望之光,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超越疾病及医学本身的局限,放宽视野,把糖尿病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认识,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笔者已经认识到这是一场灾难,必须奋力前行,可以预期,现在就行动,将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竺.探索中国特色慢性病防治道路[n].健康报,2011-11-15(2).

[2]陈竺.药品安全没有终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8-11-10(4).

[3]张雪芹,魏欣芝,高英丽.社区不同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