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1:22

在线课程管理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场线整合”“线—场—(线+场)”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英辉(1977-),女,吉林伊通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与会计。(吉林长春130122)黄海林(1977-),男,安徽宁国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吉林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4-02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备受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却常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足、课下缺乏师生互动或互动效果不佳受到严重影响,缺乏针对性教育。为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效果,尝试探索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线整合”模式解析

所谓“场线整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的“在场教学”模式易受时空约束、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难题,又可以避免“在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场线整合”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同时都具有“在场”和“在线”两种模式。不同模块和不同操作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场—场—场”(典型的传统“在场教学”)“线—线—线”(典型的“在线教学”)“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场—线—线”“场—线—场”和“线—线—场”模式。根据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三种模式较为适用。

(一)“线—场—场”模式

该模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在线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公开教案,并且根据学生在网上的疑问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场上课”即教师结合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现场授课,这使得整个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场练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现场的师生、生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能力。该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适用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

(二)“线—场—线”模式

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中的“在线练习”要求课后作业在网上进行。针对上课内容及问题,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具有时效性、自主性和情境化等优势。多数认知性质的学科,大都适用于该种模式。

(三)“场—场—线”模式

该模式中的“在场备课”和“在场上课”均与传统教学模式接近,只是在练习环节,考虑到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用“在线练习”的方式。该模式适用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专题化、知识整合性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融会贯通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特点,对“场线整合”教学模式中的“线—场—场”模式和“线—场—线”模式进行结合,即采用“线—场—(线+场)”模式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使这两种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在线备课”“在场上课”与其他模式相同,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强调以“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教师进行“在场上课”以后,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设计练习题目和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练习案例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做知识准备并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提供指引,为在场练习的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高校教学“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含课程概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由几个不同的专题组成,内容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与评价;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讲授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前两个模块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第二个模块为核心;第三个模块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质课程,满足“线—场—(线+场)”模式的适用条件,在硬件允许的条情况下,可采用该模式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管理会计”课程需要学生以会计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使“供需”信息畅通并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而“线—场—(线+场)”模式正是以其强大的沟通优势成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

三、“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在线备课策略

“在线备课”是“场线整合”模式中相当具有特色的环节。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增减结合的在线备课策略,即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一个详简适中的教案,包括教学背景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的延展学习和知识拓展的相关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教案了解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反馈信息,教师针对普遍的疑问采用增策略,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解答疑问,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采用减策略,将该部分内容剔除出在场授课环节。

(二)在场上课策略

“场线整合”模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一致,但由于该模式中“在场上课”之前已有“在线备课”环节的师生互动,因此,该环节将表现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将大幅提高。

(三)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

“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模块是“管理会计”教学针对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场线整合”模式进行的改进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将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在网上与学生共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与之进行交流,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分析指引,与之交换意见,从而确定最终的练习内容。然后,通过强化为主的在场练习,将各种开放性的作业作进一步讨论,并且用来指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当然,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全部教学环节的练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所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指引,合理安排练习策略。

四、“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场线整合”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从2006级开始,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8级开始引入“场线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优秀率为9.18%、10.26%,与2004级、2005级的9.42%、9.51%相比有稳步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2.88%;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为5.44%、4.63%,与2004级、2005级的4.17%、3.92%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降低到了3.23%;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评价优秀率为9.33%、10.19%,与2004级、2005级的6.28%、7.11%相比有较大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4.15%。由此可见,引入“场线整合”模式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都有了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2008级会计专业全体2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2.8%的学生认为“线—场—(线+场)”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有83.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80.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更好,8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不够准确等。因此,在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组织课程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认真分析“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管理会计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应组织好教学内容。“场线整合”模式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要求“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按“线—场—(线+场)”模式组织好。

第三,应仔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各项教学安排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各个互动环节都应该关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四,应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沟通渠道。“线—场—(线+场)”模式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建立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完善“线—场—(线+场)”模式教学的必要保证。

第五,应加大对多媒体等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线—场—(线+场)”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积极支持,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使该模式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力,吴国平,薛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

[2]周谦.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5).

在线课程管理篇2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将工程机械保障教学远程教学平台应用软件系统划分为教员模块、学员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三个部分,如图3所示。(1)教员授课功能模块。①课程开设:教员以开设网络课程的形式提供教学资源,将课程资源及教学拓展资源上传至系统,并可根据管理权限与规则对所开设课程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②布置作业:教员可在网络平台上以公告的形式布置作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作业发送至指定学员;③网上答疑:教员可通过论坛或电子信箱的形式回答学员疑问,也可进行在线交流;④题库管理:教员可结合具体课程设置选择、判断及填空等多种形式的试题,上传题目至各类题库,并可根据相关规则自动生成试卷及评分标准。(2)学员在线学习功能模块。①课程学习:学员可以通过专业属性和课程名称进行搜索,以在线浏览或下载浏览两种方式学习相应的网络课程;②在线提问:学员如有疑问,可通过论坛或电子信箱向任课教员提交问题,也可进行在线交流互动;③完成作业:学员收到教员发送的作业信息,可在线或下载完成作业,并提交至教员评阅、接收评阅结果;④在线测试:学员选择在线测试后,系统将根据其所选课程随机生成测试试卷,供学员进行在线自测,并自动评阅试卷、给出成绩。(3)管理员系统管理功能模块。①用户管理:管理员可根据管理规则,新增、删除或修改教员和学员用户,并可随时更改其使用权限;②课程管理:管理员负责对教学平台公共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平台的正常使用。当教员选择上传或更新教学资源时,管理员可根据有关规则进行审核批准;当学员选择课程进行在线或下载学习时,管理员可对在线学习和下载过程进行权限管理。

2硬件系统配置

工程机械保障教学远程教学平台局域网硬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远程学习节点提供硬件环境支撑,军训网则可以为远程教学的实施提供基本的信息传输通道。学员将通过局域网配置的多媒体终端登录至远程授课节点进行网上注册、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及在线测试等活动授课点网络数据中心是远程授课的核心部分,其配备有多种类型的大容量服务器,其功能除直接为远程授课提供学习资源存储及技术支持外,还将通过军训网信息中心实施对远程学习节点的控制,处在远程学习终端的学员必须经信息中心登录到远程授课系统,才能进行课程学习[5,6]。

3数据库设计

建立工程机械保障教学远程教学数据库,要满足学员学习、教员授课和管理员管理维护三方面的需要,并实现三方用户在数据交互过程中的协调一致。根据以上论述,工程机械保障教学远程教学数据库可以划分为人员信息库、课程信息库、在线测试信息库和教学管理信息库等。在数据库模型结构图中,数据表之间以“课程信息表”为中心建立相互关系。授课模块中,教员上传课程及教学拓展资源时,“管理员、教员用户信息表”通过教员编号分别与“教学公告信息表”和“课程信息表”建立联系,再通过“课程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教学拓展资源信息表”建立联系;教员布置作业及网上答疑时,“管理员、教员用户信息表”通过“课程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交流评论信息表”建立联系;教员管理题库时,“管理员、教员用户信息表”通过“课程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分别与“选择题题库信息表”、“判断题题库信息表”、“填空题题库信息表”、“简答题题库信息表”和“试卷生成信息表”建立联系。在线学习模块中,学员选课时,“学员用户信息表”通过用户编号与“选课信息表”建立联系;学员进行在线学习时,“学员用户信息表”通过“选课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课程信息表”建立联系,再通过“课程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教学拓展资源信息表”建立联系;学员进行在线提问及完成作业时,“学员用户信息表”通过“课程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交流评论信息表”建立联系;学员进行在线测试时,“学员用户信息表”通过“课程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试卷生成信息表”建立联系,再通过“试卷生成信息表”中的课程编号与“测试结果信息表”建立联系。

4结束语

在线课程管理篇3

1同类系统研究与现状

目前,国内各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的建设比较薄弱,国内普通采用的方法是将某门课程建设成一个资源子网站,学生通过资源子网站去网上学习,教师将教学资源放到专门的资源子网上,实现网络教学。若有多门课程需要建设成在线开放学习平台,则需要根据每门课程分别建立多个资源子网站,这些资源子网站在同一服务器上运行,会造成服务器负荷过重、资源浪费的问题。学生访问不同的开放课程时,需要不断切换链接,不同课程间的资源不便查找。虽然服务器负荷问题可以通过升级计算机硬件来解决,但服务器资源管理、网络课程资源查询麻烦的问题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不便。目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购买了一套精品课程软件,该软件虽然实现了精品课程资源的管理,但学生使用起来不方便,各精品课程设置起来麻烦,自定义的风格界面不同,学生熟悉了一门课程的使用界面,换另一门课程时,由于界面不同,使用起来很不习惯,造成目前为止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访问量很少,师生互动性差。本文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提出开发一个新的管理软件,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来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所有课程教学资源的操作界面和功能都相同,方便师生在开放平台上交流互动,提高学院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利用率,使得学院信息化教学更加实用。

2研究的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外,还可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学习专业知识,使得教学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教室讲解。在线学习的模式已经迅速发展,包括在线开放课程和各种在线学习平台等,这些学习平台的使用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级性,有利于拓展教学方法,带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给现有的高校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不过,当前网络开放课程或者学习平台上的课程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与各高校的教学并不相同、不同步,不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同步指导,因而这类系统平台的辅助效果有限。因此,需要针对具体高校的教学安排,制定相应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供同步的辅助学习和在线测试功能,从而利用线上线下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本文的在线课程辅助学习系统是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的。

3改革的应用价值

该院在线辅助学习系统目前还是一块空白,基于B/S模式的在线辅助学习系统开发完成后,可以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出更大效力,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服务,教师可以随时教学资源,分析每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在线辅助学习系统是传统教学管理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伸缩性和方便性,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测试,甚至可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互动,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走向信息化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的渠道。

4在线辅助学习系统的处理流程

传统的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从传统教学流程图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仅限于课堂上,效果较差,下课后,教师无法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有问题也无法及时与教师互动,需要等到下堂课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只有在课堂上解答学生问题,与学生互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的交互速度慢、实时性差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学院对学生平时学习和教师平时教学环节的管理。

笔者对传统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针对以上传统教学管理的弊端进行改善,归纳出改革后新的在线辅助学习系统总包图如图2所示:

“课程管理”包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和教务员提供课程管理的功能;教师使用课程管理功能来对课程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很便利地管理课程进度计划和课程讲义,可以通过提供的功能和更新进度计划,并且可以、更新和删除讲义。教务员可以使用课程信息管理包提供的功能对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其可以添加课程内容和维护课程信息。因此,课程管理包主要涉及课程信息管理子包、课程进度计划子包和课程讲义管理子包三个子包,主要是提供添加课程内容、维护课程信息、进度计划和更新进度计划等功能。

“作业管理”包主要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教师可以使用该包提供的子包功能来对作业进行管理,作业子包、批改作业子包和作业讲解子包的功能是提供给教师使用的,教师可以作业内容、更新作业要求、批改学生作业,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主要是使用该包提供的提交作业子包来完成作业的提交。因此,作业管理包主要是涉及作业子包、批改作业子包、提交作业子包和作业讲解子包四个子包,提供的功能主要是作业、更改作业要求、批改学生作业,反馈批改情况等。

“课程讨论”包主要提供给教师、教务员和学生使用,教务员使用该包的课程版块管理子包来管理课程版块;教师使用发帖/回帖和在线答疑子包来对帖子进行或者回复以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学生可以使用该包提供的发帖/回帖子包、在线答疑子包和浏览帖子子包来参与课程讨论。因此,该包主要是涉及课程版块管理、发帖/回帖、在线答疑和浏览帖子四个子包,主要提供的功能是添加版块内容、维护课程信息、发帖、回帖等功能。

“在线考试”包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在线考试的功能,为教师提供试题管理和成绩管理的功能;学生使用该功能登录到系统,进入某门课程中,进行在线考试。教师使用该包提供的试题管理子包和成绩管理子包来管理试题和学生成绩,教师可以管理试题题型和新增试题,也可以批改试卷和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

因此,在线考试包主要是涉及试题管理、在线考试和成绩管理子包。主要提供的功能是题型管理,新增试题,生成试卷考试处理等功能。

“查询统计”包主要目的是为分管领导提供查询和统计的功能,分管领导可以通过该包提供的子包来对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统计学生等相关数据。分管领导可以通过查询模块来查询课程信息、作业和考试相关信息等;通过统计模块来统计课程信息、课程讨论等。因此,查询统计包主要是涉及查询子包和统计子包两个子包。主要提供的功能是课程信息查询、作业查询、考试相关查询、学生数量统计和考试成绩统计等功能。

“系统管理”包主要目的是为系统管理员提供角色管理和人员管理的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该包提供的子功能来给角色设置权限,对角色信息进行管理,也可以进行人员信息管理,对人员角色进行分配。因此,该包主要是涉及角色管理子包和人员管理子包两个子包,主要提供的功能是角色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权限设置和角色分配。

在线课程管理篇4

[关键词]课程建设混合教学mooCSpoC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0-0161-02

一、引言

SpoC是英文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简称,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中,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指出,当前mooC对大学实体课程的影响很小,而这原本应该是大学的最初目标和出发点。也许正因如此,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名校开始跨越mooC,尝试一种小而精的课程类型――SpoC。

21世纪的大学应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创新人才,目前多数高校的课堂学习现状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这种形势迫使我们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进行有效的高校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说“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创造知识,而不只是传递知识,是“教育产出”而不是“教育输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采用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软件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是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我们多年逐步进行课程改革,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充分体现“做中学”、“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增强了自学和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工作和沟通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组在课程教学方面的探索研究,结合最新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创新和课程建设。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了SpoC课程建设,在校内教学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在课程设计、学生评价等方面探索在线课程教学规律,研究在线课程的质量规范和标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特点,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提升,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软件项目管理的混合教学模式

软件项目管理是iBm-教育部精品课程,本课程开课10年多,教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随堂录制2次。本课程在实践中经过多次的改进、完善,也经历了网络课程实践,基本实现了面向软件学院学生的SpoC授课模式,同时体现了混合教学过程,而且也不断总结经验,提供了可以推广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参考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模式,基本模块如下。

(一)学习前提

本课程是面向软件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他们基本掌握了开发语言、数据库等软件开发的一些工具,同时,学生需要遵守相关的网上学习要求,完成项目实践。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们通过做项目来学习课程。在实践中分组进行,5人一组,需要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

(二)学习资源准备

本教学团队在原有教学平台http:///Spm/JSp/index.jsp的基础上,借助“爱课堂”平台,建设了课程的线上资源。它们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互动教学便捷和频繁。平台包括课程主页、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网络课堂、在线测试、课程实践、课程小组、交流互动、课程案例分析、课程资源等等,其中网络课堂不但有课件,也包括了教学视频,课程实践不但包括了实践指导书、实践提交结果,也包括了学生的讲述视频等。

为了方便学生观看视频,将每章的教学录像按照知识点给出视频片断,视频时间基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最长的40多分钟,方便使用。

本课程2007年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站http:///Spm/JSp/index.jsp,而且此网站也经历了多版本更新,2014年借助“爱课堂”平台又进一步得到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尤其课件、视频、教材是经过多年多次的不断磨合、修订完善的结果。

教学团队出版了《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软件工程案例教程》《软件过程改进案例教程》等多本教材,其中《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软件工程案例教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近百所高校采用这个教材,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是“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011年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软件工程案例教程》获得“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本课程的教材《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自从2005年出版到目前已经出版了3版。

(三)学习计划和实施要求

本课程有16个教学周、2个考试周,学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完成在线测试。在线测试是自动评分的,及时得到反馈,可以验证学习结果。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在线提问,参与讨论,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想法。此外,学生线下分成5人一组的团队完成实践项目,按照实践指导书完成项目,之后在线提交项目,在指定的期限内可以随时修改提交内容。在课堂教学上实现了师生混合授课模式:对于学生,按照要求讲述对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讲述和展示相应项目实践过程;对于老师,课堂上总结重点、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评价学生的项目实践。

在课程的16个教学周内,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结合自己的节奏、进度和方式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学习基础内容,课堂时间更多地用来进行师生间的深度互动,讨论重点和疑难问题。每章的在线测试是自动评分的,自动评分功能允许学生多次提交作业,在获得更高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每个实践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发并管理项目,成功完成后可以随时网上提交结果。

(四)学生成绩评价

学生成绩由线上、线下以及团队合作项目等评价组成,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是综合性的。

1.在线学习评价

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发表的帖子、博客内容都是评价的依据。

2.课堂讲述评价

每个团队在课堂的讲述也是评价的指标。

3.项目实践评价

每个团队在线提交项目实践结果,包括项目文档,程序,运行结果,针对每个团队的实践结果,采取自评、互评、老师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其他的团队也可以给予建议或者批评。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基础。

4.期末考试

当然,为了适应学校的要求,期末也有试卷考试评价。

三、结束语

针对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实现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型,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通过重构学习流程、学生在线参与、自主学习、互动讨论与协作、课堂讨论、即时测试、反馈和评价等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改善了教学质量与效果,创新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2]徐晓飞.抓住mooC之机遇促进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3]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7).

在线课程管理篇5

关键词:“商务谈判”;连锁经营与管理;“双线并行”;课程设计

调查显示,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里各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约40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近600万人。而商务谈判是一切经济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务谈判活动普遍存在于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商务谈判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业绩。因此,“商务谈判”是一门提高学生就业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同时,“商务谈判”需要学生掌握谈判的开局、报价、磋商、签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专业课程。综合上述宏观环境和课程背景,做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商务谈判”课程设计工作,意义重大。

下面将以a学院的真实课程改革设计为例,进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商务谈判”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的探索。

图1“商务谈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一、课程设计定位

(一)“商务谈判”课程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a学院是安徽省一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a学院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商务谈判”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并且也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连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如图1。

(二)课程设计的立足点

1.

立足于H超市典型工作岗位――采购岗

H超市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在安徽省有超过100家连锁门店。依据a学院与H超市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a学院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H超市的订单培养单位。

根据对连锁超市岗位职业分析,“商务谈判”课程对H超市的辐射岗位包括采购岗、店长(店助)岗、客服岗、店员岗等。根据对连锁超市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找出完整体现本门课程职业技能要求,体现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最典型岗位――采购岗。

因此,“商务谈判”课程的岗位立足点是H超市采购岗。接着通过对采购岗位职业活动的详细考察,并根据超市采购岗位的要求、职业行动过程的分析,归纳出采购岗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熟练掌握采购流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岗位行动领域应当具备的典型能力“掌握采购谈判技巧”,从而按照能力要求整合出合乎谈判工作逻辑的细分学习领域,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过渡。

2.

根据职业迁移和岗位后续发展要求,决定课程设计目标与内容

图2基于职业迁移和岗位提升的“商务谈判”课程设计

根据对近三年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基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目标,“商务谈判”课程立足于连锁超市采购岗,毕业生从刚实习时候的采购员采购主管总部采购管理人员,根据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决定“商务谈判”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的选取。具体如图2所示。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总体思想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商务谈判”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课上课下双线并行”。课上线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课堂真实采购谈判项目实训,使学生掌握采购岗位的谈判职业技能;课下线是指在课下另外布置真实采购谈判项目作业,通过课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基础与前提

(1)根据超市品类管理理论,将超市商品分成两大类,作为谈判项目的商品载体。“商务谈判”课程根据典型连锁企业――H超市的商品归类,将超市商品分成“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作为整门课的商务谈判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品载体。两大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属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项目。

(2)以校企合作协议中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为基础,作为学生分组与项目开展的依据。

根据a学院与H超市集团的校企合作协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分组、分批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这一个月中,这一组的学生是不在课堂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依据校企合作协议的安排,我们将学生分成4个组。以一个班60个学生为例,一组15个人。每一组按校企合作协议的规定要求,依次去校企合作企业――H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

在这样的前提下,“商务谈判”课程设计是专门为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设计的:①顶岗实习为实现本门课程的真实企业工作场景项目实训提供环境基础;②依次、分批进行顶岗实习,为本课程设计中学生分阶段完成不同项目的前提和基础。

3.

“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设计思路

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设计“商务谈判”课上课下两条项目贯穿实训线。

“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总体思路(如表所示):

(1)课上线即学校课堂――在课上线中,按照工作过程完成H超市两大类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实现学生对采购岗位谈判职业技能的掌握。

在学校课堂中,根据典型连锁企业――H超市的商品归类(“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每大类作为商务谈判的工作任务贯穿线,贯穿整个一学期的课程实训过程中。而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中,完成两大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以此锻炼学生的商务谈判开局、磋商、让步、签约的职业技能,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2)课下线为包括了H超市顶岗实习在内的所有的课下自学、浏览、顶岗、练习的一系列课下第二课堂的总称。

在课下线中,同样以完成H超市两大类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作为课程作业,通过课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商务谈判”课程在课下线中,需要完成两项采购谈判实训作业:①由于每组学生都需要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因此需要完成a/B两类商品中的某一类商品在超市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②以团队的形式完成a/B中另一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这样,通过课上课下两条贯穿项目线,完成四个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生的可迁移的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商务谈判”课程具体设计

(一)课上线的详细设计

课上线是为了实现学生对采购岗位的谈判职业技能的掌握。

1.

课上线按照工作过程,完成H超市两大类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

(1)按照超市商品归类,完成H超市两大类商品采购谈判项目训练。在课上线中,按照H超市的商品归类(“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整学期在课堂上完成对这两大类商品的采购岗位的商务谈判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模拟。这两大类商品的品类、特点、属性、谈判方式均不相同,对于采购岗位来说,需要的谈判能力标准也有不同。所以在本门课的授课任务过程中,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将完成这两大典型连锁超市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的模拟训练。

(2)根据品类管理理论,在两大类项目的设计上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能力提升。在情境设计时,我们设置“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典型商品的采购情境,根据连锁超市的商品品类管理分类,这两个采购谈判项目属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时,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在自我导向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对比,寻求真知,并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推理、论证等技能。

2.

在两大类项目具体执行中,均实现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指的是在两大类商品的主线之下,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商品作为项目主线进行采购谈判模拟。

(1)按照课上课下线,将两大类商品分别分成a1~a8、B1~B8商品,分配给不同的组完成独立的项目任务。独立项目指的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保证各小组在“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商品之下,分别选择不同的生鲜类商品(a1~a8)和百货类商品(B1~B8)。例如,给出蔬菜类、肉食类、熟食类、水果类、家电产品类、化妆品类、服饰类、家居饰品类等商品的多种商品采购谈判需求,作为自己小组主要完成的项目任务主线,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每类商品保证学生一组一项目,力求做到每组学生的采购谈判项目进度、深度、特点、要求各不相同,在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的同时,还能避免出现抄袭、雷同现象。

(2)在不同品种的商品分配过程中,根据商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分配。“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条采购谈判主线下按不同小组详细划分不同的商品项目,我们在商品项目的选择设计上,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选题多样化且综合性强,分组多项目设计,规定商品与自选商品相结合,做到项目大小、难易程度因人而异,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将最终完成的两大类商品a1~a8、B1~B8共16个谈判项目方案建成方案库。每个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组“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共四组学生,这样每个班就可以最终产生16个方案。将学生的采购谈判方案建成方案库,纳入“商务谈判”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中来。经过几年的积累,方案库的资料会越发丰富,给后期的学生在网络学习时,以更加明确的学习指导。

(二)课下线的详细设计

课下线是为了通过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1.

课下线设计的总体思想

课下线设计的总体思路如图3所示。

2.

课下线第一步:网络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网络课堂自学,实现“翻转课堂”。所谓“网络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课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商务谈判”网络平台的学习中来,对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学习,通过这种课下自学以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网络交流,完成课上课下线中采购谈判的工作任务。也就是通过自学,实现“翻转课堂”,在课下掌握应当掌握的商务谈判各项基本知识点,然后直接可以完成课上、课下采购谈判项目的工作任务模拟,提高学习效

图3课下线设计总体思想

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

(2)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平台,实现学生自主、交互式学习。基于信息化教育的政策背景和教育理念,“商务谈判”课程依托a学院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商务谈判”的共享平台(该平台于2009年就已建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资源非常丰富的网络课程),展开课下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过程。

在“商务谈判”网络平台中,a学院已经开发完成了:网络课程、课辅材料库、多媒体素材资源、通用主题资料库、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教学互动系统,等等。多年来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均可以利用该网络开放平台,已完全实现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截至2014年12月底,网站点击量已经超过55000次。且该网络平台也面向社会开放,在与其他院校的互动交流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课下线第二步:完成H超市两大典型商品课下采购谈判项目实训作业

通过课上实训与网络自习之后,“商务谈判”课程在课下线中,需要完成两项采购谈判实训作业,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中采购谈判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1)由于每组学生都需要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通过这种学生轮流上岗的形式,每组学生需要完成a/B两类商品中的某一类商品在超市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2)以团队课下实训模拟的形式完成a/B中另一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课下完成的“a类生鲜商品+B类日用百货商品”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将整个采购谈判的过程以图片、视频、方案文字等形成记录,作为本门课程课下的作业,上传至“商务谈判”精品课程网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并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评的一部分。通过课下训练不同类型的产品采购谈判模拟,实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的最终目标。

四、课程设计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次课程设计完全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作用:

(1)“将H超市真实采购谈判项目搬到课堂进行全仿真情景教学”+“学生去超市顶岗实习实训”,真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谈判技能。

(2)通过将超市商品进行分类,分成两大典型商品进行采购谈判项目模拟,实现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谈判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提升。

(3)本课程设计采取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不同品种的商品分配过程中,根据商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分配,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课上课下共完成两大类商品、四个不同品种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不同商品谈判工作过程和特点是有差异性的,在四种商品载体下完成采购谈判工作过程,使学生在重复训练谈判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职业习惯,在每种载体的学习情境的差异性比较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5)在四种商品载体下完成谈判项目,是由教师辅助到学生独立完成的渐进式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上线中,第一阶段(a商品)采购谈判过程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完成第一种商品载体的项目任务;课上线第二阶段(B商品)采购谈判过程训练,由小组讨论、学生互助完成第二个商品载体的项目任务。在课下线中,学生以完成课下实训作业的形式,独立完成课下的商品采购谈判任务、超市顶岗实习谈判任务。

五、结束语

“商务谈判”课程是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模式,完全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可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岚,陆震星.基于框架问题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9).

[2]陈冬方.高职院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纵横,2012(03).

在线课程管理篇6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45-03

1引言

输油管线课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管线设计和输送工艺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输油管线的设计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掌握管线运行的基本知识,具备判断并处置各种工况的能力。

输油管线课的内容包括固定管线和机动管线两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对于机动输油管线来说,输油时临时地面铺设,输油任务完成后撤收。因此,它具有线路状况的不确定性、工艺设计的快速性、输送设备的通用性以及意外工况处置的特殊性等特点[1]。课程的理论课教学,精讲管线输油的基本原理、工艺设计计算、各种工况的分析判断方法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并探讨研究尚无定论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表明,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实践教学分析

输油管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针对管线工艺的课程设计、管线输送的各种实验(沿程摩阻实验、水击实验、输送工况实验、排空实验、不满流实验等)、输油设备的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等。

课程设计是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基础数据,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设计计算,提交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各种实验的组织方式依实验本身的性质不同而异,有所不同,有些安排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有些则安排专门的实验课。设备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综合实验安排集中周实施。

本课程实践环节内容多,学时较少。2008年之前,实验条件主要是实际设备和属于物理模拟的管线系统,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属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比如管线沿程摩阻、不满流实验),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由于实验准备工作多、时间长,实验的效果难以完全达到要求;用实际管线设备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岗位,许多实验过程没有实际体会,能力的锻炼有局限性;创新性实验只是极少数学生有可能在课外进行。

分析实践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创新实验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更多的是形式,研究得不够。

3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5]

按照“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综合运用、注重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图1)。

一是采用物理模拟的手段,建设了一条长度为3.2km的小口径管线系统,设置多个调速泵站,工艺流程与实际管线相同。既可用水代油进行实验,以节约实验经费、便于管理、确保安全,又能用实际油品实验,进行输油工况特别是不同油品的顺序输送研究。建设了一个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室,能够进行各种输油设备、器材、仪表的性能实验。

二是运用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将管输动态分析运用于输油模拟实验,真实反映管线系统流动状态变化的全过程,开发了工艺设计、输油仿真、调度指挥、泵站监控等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不同起伏状况的虚拟管线,进行各种工况的模拟实验。建设了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室,构建了仿真实验平台,开发了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环境。

三是研制了以机动管线制式输油设备为原型的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半实物模拟器。模拟器仪表、指示灯、操作手柄的布局与实物相同,所有操作与实物一致,既能够进行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的使用操作训练,又能与模拟软件构成完整的模拟实验管线系统,进行输油调度、情况处置的实验。

四是配齐了能够铺设10km管线,开设四个泵站、两个计量站的机动管线管子、器材和设备,为学生进行综合输油实践提供了物资基础。

4教学实践

2009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已建成的实验教学平台,对输油管线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虚拟管线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5人为一组,教师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基础数据。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有关计算、流程设计、泵站布置、排空设计等,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再分组将每人所设计的机动管线系统按照设计参数构建虚拟管线,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和设计方案优化,讨论并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三步是每位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此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管线设计内容的理解,熟练掌握设计方法,又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输油管线设计的方法。

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输油设备性能实验

一是结合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分别进行管线输油的有关单项实验。比如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沿程摩阻、开式和闭式输送方式等验证性实验,长陡下坡线路不满流、气顶液排空等演示性实验等。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进行阀门流通能力、流量计检测精度等实验。在进行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实验方法,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是进行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分组进行,8~10人为一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岗位轮换进行实验。按照管线输送的程序,主要进行管线充油、输送、典型工况变化、停输、排空的实验,人为造成输送过程中管线水击、位置固定的线路泄漏等实验。每组学生实验前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用模拟器进行输油设备的操作训练机动管线泵机组由发动机驱动,输油中采用改变泵转速的方法进行输油压力调节,泵机组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管线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学生应当熟练掌握泵机组的操作。实物操作练习的效果好,但准备时间长、油耗高、易损坏设备和仪表,且受天气、场地等条件限制,训练效益较低。泵机组模拟器(图2)研制成功后,在教学实施时,先让每个学生在模拟器上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动用实物练习。这种虚实结合的操作训练,有效地增强了训练效果,节省了经费。

用管线模拟系统进行输送工况实验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输送实验,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管线输送的基本情况,巩固理论课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该管线系统站距较短,远小于实际管线,所输送的液体不可压缩,压力波沿管线传播的时间与实际管线相差较大,因此,管线输送中的特殊工况(比如最常见的线路任意位置泄漏)在物理模拟系统中难以进行实验。

构建包括泵站监控、输油调度、系统仿真、训练考核等软件和泵机组模拟器的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见图3),采用真实的数据构建虚拟管线,设置虚拟情况进行与实际相同的输送作业,进行各种输送工况的实验。学生8~10人为一组,其中两人担任输油调度,负责设置实验工况,其他人在不同岗位进行操作,学生岗位轮换。学生也可以利用软件,独立进行管线输送的计算机模拟训练。学生可以应用管线模拟系统,探讨所感兴趣的问题,验证学过的输油工况变化规律、运行自己编写的有关计算机程序。

实物实验、模拟实验互为补充,克服了以短管线代替长管线实验所造成的数据失真问题,泵站操作和输油调度紧密结合,训练与实操无缝衔接,提高了实验的针对性、有效性。

用机动管线输油装备进行综合实验实物综合实验单独安排,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重点练习管线各种地形的铺设、穿跨越障碍、泵站开设和输送中的配合作业;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习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探讨管线输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研装备、新开发软件的使用。

用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开展创新实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把不同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必须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实验条件,进行探索实验、创新研究,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比如,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填补了多项国外引进油料器材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新研输油器材的探索实验,为确定其技术指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系统,针对阀门的现场维修,提出了改进方案;对水底裸管铺设穿越河流进行模拟仿真,提出了新的稳管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管线模拟仿真系统,提出了不同口径机动管线配合使用的技术方案。

创新实验除了在课内安排一些学时外,更多的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单个学生独立实验或兴趣小组专题实验,课外实验要提前预约。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欲望,提升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作用。

在线课程管理篇7

关键词:大数据算法;直播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直播;设计路径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课堂将直播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1].从我国教育部当前的《课程要求》中不难看出,国家教育部正在大力提倡新的教学模式———依托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和在线直播技术进行融合,建立一种打破传统班级课堂限制的教学模式[2].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直播技术,使得课堂不再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3].然而,多媒体直播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校目前采用的直播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为学生推送的直播课程不具备针对性[4].如果能够结合当前大数据推荐算法为学生推荐量身定做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所需的知识,而且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点播率和学生学习效率[5].经过大数据推荐算法统计数据库中播放的相关信息,为学生推送量身定做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6].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进行相关优化设计,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直播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中获取针对性的知识,提升课堂点播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改善在线直播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构成

1.1系统管理模块.1.1.1网络管理.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实现依赖于互联网作为支撑,因此,整个在线直播教学体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网络管理[7].网络管理是实现整体教学的重要基础,具体包括整个系统联网等功能,支持在线直播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实现.1.1.2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这一模块主要是指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中多个模块之间的管理.网络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掌握系统管理的权限.系统管理员能够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各个模块进行管理,对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进而确保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工作有序开展.1.2教师功能模块.1.2.1授课系统.教师作为直播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者,需要对最终的教学质量负责.因此,授课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所设置的模块.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这一模块中添加教材,并且对教材进行修改.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这一模块将课件进行共享,使得学生可以在另一端进行课件阅读和学习功能.教师在课前可以对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在课中可以展示相关教案,在课后可以上传相关资料,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学和复习等.1.2.2直播考试系统.教师在这一模块中可以在线上进行测试,不仅可以通过直播考试系统试卷,而且可以进行线上监考,考试结束之后可以利用这一模块进行在线批改,最终进行分数统计,使得教师对整个班级的分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总而言之,教师在考试前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考试题目的编辑和修改,考试中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线上监考,考试后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试卷批改,并且最终利用统计数据对学生进行考后总结.1.3学生功能模块.1.3.1学习系统.学生在这一模块可以提前预览教师上传的预习资料,课程中间可以在这一模块进行课程学习,课后还可以在这一模块获取教师分享的课件等相关资料进行线下复习巩固.总体而言,学习系统是学生在在线直播教学中的重要阵地,贯穿学生参与直播教学的整个流程.学习系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1.3.2测试系统.测试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测试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一部分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种考试,而且可以对自身考试的成绩进行管理.这一模块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生可以从测试系统中看到自身成绩以及成绩的变化,这一部分还为学生提供错题解析,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克服问题.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2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的需求分析

2.1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实现的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不符合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8].在线直播教学过程当中仍然以教师作为主导,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在线直播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数据推荐算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和更新鲜的学习资源,改善目前传统学习资源的缺陷.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并不具备针对性.大数据推荐算法能够帮助学生识别最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料,进而改善学习效率.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搜索记录为用户推荐可能的学习资料和在线课程.为学生节省了搜索、筛选学习资料的时间.2.2业务流程分析.将大数据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需要对整个在线直播教学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多媒体直播教学在大数据推荐算法的帮助下,可以将系统拓展至课程管理、课件管理、在线课堂、作业考核等众多内容,具体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多媒体在线直播教育系统主要将用户的角色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教师角色可以从课程操作、课件管理、视频管理等多个模块进行,学生角色可以从加入课程、下载课件、在线点播、提交作业等多个模块进行.两个角色的交界地带发生在课程信息、课件信息、视频操作等模块.不同的角色对应相应的业务流程,整个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主要核心是在线直播.2.3功能需求分析.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系统的用户和系统模块两大方面.用户主要包括学生和老师,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直播管理、推荐管理、点播管理等模块.为了使教师和学生都在系统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并获取相应的知识,系统管理员首先需要给用户的操作设置一定权限,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部分应该格外敏感.对于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每个用户都要在权限范围之内进行操作,以维护信息的安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当主导者,学生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除了学生和教师的权限之外,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也很重要.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是所有用户中最大的,不仅能够拥有教师和学生所有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管理.对于整个直播系统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中存在一些模块,每个模块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线课堂直播模块是整个在线教学系统的核心,能够解决老师和学生的互动问题,帮助学生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和学生进行课件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可以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对直播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录课,在线下反复观看.

3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的路径设计

3.1用户层.用户通过浏览器进入多媒体在线直播系统,用户层是使用系统的前提.本系统针对的用户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以及系统管理员.不同的用户由于使用系统的目的不同,拥有的权限也不同.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分别为权限不同的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多方面的需求.3.2功能层.用户通过用户层登陆系统后,会对服务器产生一定数据请求指令.具体而言,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教学子系统、课件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推荐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分别包括不同的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分工配合、互相合作,共同构成整个直播系统.大数据推荐算法使得推荐子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在传统在线直播教学提供教学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该系统在后台利用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为用户推送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3.3数据层.数据层是大数据推荐算法实现功能的最核心部分.本系统的各个数据库和推荐系统之间的数据实现互通,各个数据库的功能又有所不同.其中用户信息数据库能够决定用户层的用户能不能使用本系统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数据范围,包括课件管理、教学管理、学生作业等.数据层是大数据推荐算法进行统计的核心层面,也是整个系统能否实现推荐功能的核心支撑.总体而言,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的路径如图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4.1结论.本研究为了改善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功能,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进行优化路径设计.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的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管理模块作为整个直播教学的系统中心,支撑整个系统后续功能的开展.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角色不同,在教学系统中提供相应服务并且获取相应知识.第二,我国当前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数据推荐算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对不同用户的权限进行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多媒体在线教学的功能性.第三,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在线直播教学时可以从用户层、功能层和数据层进行路径设置,为权限不同的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促进各个模块之间分工合作,共同构成整个直播系统.利用大数据推荐算法在后台进行数据统计,为用户推荐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节省用户的搜索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2启示.本研究将大数据推荐算法融入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对于优化我国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效果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功能.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是近几年新兴的产物,发展时期较短决定了这一系统势必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大数据作为新兴技术能够帮助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不断完善功能,其他新兴技术也可以对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进行改进.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提升在线直播教学的互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提升功能.第二,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受众面较广,使用的用户多种多样.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提供的功能较为单一,并没有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也不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多媒体教学系统应该在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细化功能,利用大数据推荐算法为不同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推送,节省用户的搜索和筛选时间.第三,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权限设置.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直播,教师分享的课件等教学资料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因此,系统的管理员必须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权限设置,最大程度规避法律风险.对不同用户进行权限设置,方便系统为权限不同的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对用户的权限进行设置也有利于整个系统规范化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冉毅凡.基于大数据推荐系统的多媒体在线直播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6):60-61.

[2]徐娜,仲静静.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与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3):250+272.

[3]赵海天.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94.

[4]邱天,凌霄虹,崔炜婷.大数据技术在教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88-189.

[5]李东浩.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24.

[6]严小芳.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J].新闻界,2016,(15):51-54.

[7]侯玉秀,杨勇,孟鹏涛.大数据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运行[J].情报科学,2016,34(3):62-65.

在线课程管理篇8

利用昆明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的“教育在线”系统,开发了“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4]“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分为课程介绍、课程材料、课程作业与测试、学习互动与交流四大功能模块,以下分别对各功能简要说明。

(一)课程介绍模块

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四个子功能,课程简介提供了教师对“优化设计”课程介绍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主要介绍“优化设计”的课程沿革,课程主要目标、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类型、学时学分,授课形式、考核方式,教材、参考书目等。教学大纲提供了教师对“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学生可查看“优化设计”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教学日历提供了教师对对《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日历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学生可以查看了解“优化设计”课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师信息提供对“优化设计”课程一个或多个任课教师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和完善的功能,学生可方便地查看“优化设计”课程的多个任课教师的信息,为选课提供参考。

(二)课程材料模块

课程材料模块是“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部分,把“优化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料、专业论文、视频文件等教学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和归类在此功能模块中,学生可以进行浏览、查阅和下载。教师可以采取上传文件、网上编辑、引入个人资源、添加URL四种方式对课程材料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将本地文件上传后作为课程材料内容,也可以上网后在线编辑材料内容,也可以将本人“个人资源”栏目中的素材引入至教学讲义,还可以填写URL网址作为课程材料内容。在“材料列表”中,选课学生能看到处于状态的目录和资源。而处于“未”状态的目录和资源,只有教师可以看到,而选课学生是无法看到的。

(三)课程作业与测试模块

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三个子功能,课程作业子功能又包括“作业模板管理”、“作业管理”、“作业统计分析”,教师可以使用“作业模板管理”、“作业管理”和“作业统计分析”来布置优化设计作业、对优化设计作业进行管理。教师在“作业模板管理”中建立作业模板,然后在“作业管理”中向选课学生课程作业。从作业模板库中选择课程作业,填写作业模板的标题和内容,编辑课程作业的名称;填写本次作业的满分分数和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以后,选课学生才能看到教师布置的优化设计作业。学生可以在线编辑完成作业,然后在网上在线进行提交。在所提交的优化设计课程作业列表中,教师点击“批阅”一列中的“批阅”按钮,就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点击“作业统计分析”,可以设定并查看学生作业的统计成绩。学生则可以查看教师对作业的批阅情况和作业成绩统计信息。试题试卷库与在线测试,教师通过该功能建设优化设计课程的试题试卷库,教师可以使用试题和试卷库功能中的“知识点维护”、“试题库维护”和“试卷库维护”功能来不断完善优化设计的试题试卷库。选择“知识点维护”,进入知识点维护界面。教师可以依照页面提示建立知识点的目录结构。建立知识点的目的是便于将试题库根据知识点进行分类。选择“试题库维护”,进入试题库维护界面,可以添加新试题。选择“试卷库维护”,进入试卷库维护界面,可以添加新试卷。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在线测试功能,根据课程教学进程,当需要进行在线测试时,教师需添加在线测试,选择“在线测试”。进入在线测试界面后,如果“试题来源”中选择的是“试题库”,那么将从“试题试卷库”的“试题库”中抽取优化设计在线测试的试题;如果在“试题来源”中选择的是“试卷库”,那么将从“试题试卷库”的“试卷库”中抽取优化设计在线测试的试题。在线测试的试题组织完成后,可向学生;当在线测试处于“已”状态,学生就能够看到在线测试,并可以进行在线测试了。

(四)学习互动与交流功能模块

该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通知、课程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调查、课程教学信箱、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管理等子功能。课程教学通知用来“优化设计”课程的各种通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要求添加新的课程教学通知,也可以对已有的课程教学通知进行修改或删除。学生可及时查看“优化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各种要求和相关通知。课程答疑讨论主要提供给学生进入课程讨论区进行课程讨论,可以查看常见问题的基本信息,并对常见问题进行评价,可以向老师提交问题、查看问题答复等。课程答疑讨论由“优化设计学习论坛”、“优化设计学习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部分由二级菜单栏目选择,如果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可进入该二级菜单栏目。“优化设计学习论坛”是“优化设计”课程的讨论区。课程负责教师为“优化设计”课程讨论区的管理员。管理员可以进行“封禁管理、属性管理、话题管理、权限管理”等管理,实现对“优化设计”课程的讨论区的管理。“优化设计学习常见问题”又划分为“常见问题列表”、“个人答疑问题”和“问题分类管理”三部分。在“常见问题列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收集的问题添加新的常见问题,还能对已有的常见问题进行编辑、修改或删除等操作。同时,还可以查看常见问题的基本信息。在“个人答疑问题”中,教师查看对学生提交的答疑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和回复。教师通过“问题分类管理”,对优化设计学习中常见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和管理。“自动答疑”为教师提供了从常见问题中检索问题的功能。“邮件答疑”则是通过电子邮件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查看邮件正文并对邮件进行回复。课程问卷调查用来了解学生对“优化设计”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程问卷调查的功能,教师可设计新问卷并进行添加问卷调查操作。问卷调查后,学生就可以参加课程问卷调查活动,学生在所看到的问卷列表中,选择“参加”一列中的“参加问卷调查”按钮,就可以填写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提交后。

教师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选择“调查结果”一列中的“查看调查结果”按钮,教师就可以查看问卷调查结果。课程教学信箱为优化设计课程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收、发系统内部邮件的功能,方便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课程教学信箱的使用方法与其他web电子邮箱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了优化设计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平台,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完成创建新的研究主题。探究主题处于“已”状态后,学生就可以参与该主题的探究活动。主题探究的教与学的活动可以由教师建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建立。此外,在课程教学研究中,教师可以建立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个人资源,通过创建资源目录结构后。采取在线编辑、上传文件、添加URL三种方式可以在线编辑个人资源;教师在编辑教学材料过程中,可以对个人资源进行引用。课程管理包括选课学生管理,任课教师管理,学生学习统计。在“选课学生管理”中,任课教师可以添加选课学生,并可查看选课学生的课程学习记录信息。教师添加优化设计课程选课学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批量导入,可批量导入选课学生的excel文件保存至本地机;另一种是手工导入,在学生用户列表中勾选本门课程的选课学生后,完成添加选课学生的操作。在“选课申请管理”中,任课教师可对申请优化设计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审批,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点击栏目“选课申请管理”,进入选课申请管理界面。选择申请选课学生所对应的“审批”按钮,这时,审批通过,该学生被批准为选课学生。点击申请选课学生所对应的“取消”按钮,这时,审批不通过,该学生不能进行优化设计课程的学习。在“任课教师管理”中,课程负责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安排添加任课教师,以教师身份登录系统后,选择菜单“任课教师管理”,可进行添加任课教师的操作,同时,可查看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记录。课程负责教师还可以对任课教师所能够使用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权限设置。在“学生学习统计”中,任课教师可以查看相应学生应用优化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学习的各种记录。

二、应用实践

(一)实施效果

多年来,在“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利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不断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水平。从2009年起,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优化设计”课程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在该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学生中应用,推动了“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大大提高了“优化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推进了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实施效果和经验总结如下。

1.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优化设计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网络教学,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自动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网络教学的情况,并把统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比较,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例如,学习情况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学生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上交课程作业次数、学习笔记数量、向教师提问次数、阅读课程通知次数、在课程论坛发表话题次数、课程论坛回文次数、参与课程问卷调查次数、参加在线测试的情况等。这样,对督促学生加强对优化设计课程的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料之间的关系是网状的,讨论、作业、测试等模式中都可以展开“双向”互动,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受空间、教学任务等限制较多,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对各章各节和各个知识点,都能通过讨论、作业、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非常方便地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方便掌握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促使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难度的认知,促进了学生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

3.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在“优化设计”课程开课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灵活地完成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学习个体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4.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资源共享性,学生可以平衡差异、共享教学资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学习主动性高,这些学生能够收集、掌握和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弱、学习较为被动,这些学生能获取的教学资源就比较少。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充实与完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能非常方便地得到各种教学资源,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不同需求。网络教学具有近实时性、远程传输和资源集中的优点,便于实现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通过“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容易获取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

5.优化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在课堂外对优化

设计课程学习的自学指导和课外训练提供了网络教学工具,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学生应用体会分析

从2009年起,笔者连续多年把“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在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中,并不断总结和完善,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分别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农机2006级学生、农机2007级学生、农机2008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运用“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能体验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有帮助。当然,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不完善和网络等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应用。以上表明,学生对网络教学还是很欢迎的,但“优化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数学知识较多,理论比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畏惧心理较强,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普遍不高,学生很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师生互动困难,教师费时费力,学生也费时费力,所以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互动。

(三)改进措施

基于“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情况,借鉴各种网络教学的经验,网络教学还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

1.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组成部分。构建“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围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2.丰富完备的课程教学资料是构建“优化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尽可能完善和起到实效作用。目前本课程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为ppt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比较适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但直观性、交互性差,在实践中,可将一些重点难点章节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而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后自学《优化设计》重点难点内容,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对优化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线课程管理篇9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育;o2o法则;扁平化思维;教学系统重构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持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1],这是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之后,又一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社会条件下教学变革发展方向的文件。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和互联网重构系统的智慧教育建设,已具备现实需求的社会基础和实施践行的政策条件,智慧教育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互联网+”已在我国社会建设多领域普遍应用的前提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亦已成为当下社会各领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则作为当下具有普适意义的互联网思维范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鉴于此,本文拟以o2o法则为认识理据,就教育理念、教学资源、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构成的整体结构层次,系统探索“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明晰我国教育教学转型的方向,拓展符合时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推动教学系统重构的探索实践。

一、o2o法则比照下的智慧教育可行性分析

o2o(onlinetooffline)专指线上、线下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前台、将线下商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商务模式。当前,这一商务理念已进化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价值论法则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运行模式。o2o法则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互联网技术变革传统产业业态,并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和系统管理,旨在使传统产业生机勃发、协调发展。在o2o法则下,运行业态不再区分线上与线下,而是一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步运行的新型服务体系。事实证明,o2o法则不仅适用于商务运行,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等其他社会业态的转型需要。

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绝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可见,智慧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2]

因此,“互联网+”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不断革新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革新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就此而言,转换传统行业服务方式和服务场所,创造一切服从大众需要、线上线下协调运行和便捷服务的o2o模式,与上述“互联网+”教育所需要具备的形态性质与根本理念恰相吻合。

二、目前“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并未能系统整合和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亦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互联网+”教育还问题重重且任重道远。

其一,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尽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久,但学校教育网络信息化仍流于形式。当前网上虽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作业批改等在线教学形式,但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貌似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教学形式只是将线下实体课堂搬上了网络,仍然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完成作业和学期考试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属于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级形态。

其二,线上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脱节。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为人类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突破。[2]在解决就学机会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方面,慕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也为教育变革开创了划时代的探索视角,使学校教育因此具有了告别传统教育理念、调整传统教学策略和传授模式的创新动机。借此,课堂教学有望告别传统,建构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强化学生知识获取与内化能动性的新型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慕课等线上课程教学形式仍存在着种种与教育目标不甚协调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科教学对应的方法创新,现有慕课视频讲座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以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慕课等线上课程规模浩大,虽然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共享,但教师讲课之余与学生沟通寥寥,知识结构理解、吸收与内化的教学层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总之,慕课由于缺乏线下互动而使知识体验缺失,其教学实践与其设定的优质教学、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兴趣的初衷相去甚远。

其三,资源链接不足,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资源匮乏与教学情境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可用于学校教学的各类教育资源知识库、学习平台系统和作业批改网等在线教育资源比比皆是,但这些教学资源多半仅为各类教育机构独自使用,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合作和扁平化链接。这种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发展。

正是教学资源的相对封闭状态,致使我国课程结构与教学基本形式难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某项课程偶有创新,也往往多年重复使用,难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形成与时俱进的现时性关联,导致学生知识理解困难。

其四,信息递送和管理体系建设意识薄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需要相应的设备系统来获取教育资源和实现教学管理,要求线下形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监督与线上教学平台系统融合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形成完整的递送与管理体系,以有效保障和控制最终的o2o教学成效。然而,由于有关部门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意识薄弱而投入不足,我国校园数字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网络运行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这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中许多教学改革难题持续存在、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

三、基于o2o法则的智慧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把握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规律,实现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应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教学者不仅需要深谙教育的内在规律,还应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规律,并使两个规律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聚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和潜力,也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体验。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学习。

其次,由于未来的教学形态将不再有线上线下之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是今后社会各领域的常态工作范式,因此,“互联网+”教育应打破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行其道的尴尬局面,就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展开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探索。具体说来,教学环境应当由传统教室或网络环境向线上线下一切适宜学习的空间转移;教学结构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动态化更新,并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生态化,即依据不同的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o2o课程结构,形成能够适应于学生终身学习、动态灵活的线上线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应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校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和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对接的o2o教学模式,以形成智慧教学;教学资源则应更多拓展使用云教育数据库,链接线上线下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方便智慧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形成线上线下贯通的教学监督与评价的o2o系统管理体系,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

2.以扁平化思维实现智慧教育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当下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远非“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使二者深度融合,而且还需要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传统教育体制往往容易造成优质教学资源过度集中,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如前所述,当前互联网在线教育虽已能够广泛链接各类开放性学习资源,但由于缺乏沟通合作,大量资源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和共享。扁平化思维是o2o的重要资源策略,其能够消除层级障碍,直接实现资源链接,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达到双赢,并实现资源生态效应。o2o的扁平化思维有望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传递的速度,使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模式,往往极易聚合超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而大大降低学习和教学的投入成本。也就是说,以o2o产业链思维形成学校教学资源的多向度扁平化生态连接和充分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校教学形式固定重复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还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建设费用。

以o2o法则理念建构学校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尝试在国内校际与相关国家教学机构之间,形成各具所长、分工合作的教学资源产业化链接,以加强学校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联性,寻求学校教学资源平衡协同、生态化利用的实现途径,弥补当前学校教学资源的种种不足,使教学投入效应最大化。

3.建构与时俱进的智慧教育课程结构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理解、吸收与内化,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阅读表达等途径来完成。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知识内化不够,多归因于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传授,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然而,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除了缺乏学习意识或学习意识不强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课程结构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类共享资源,重新建构基于o2o理念的教学结构,以不同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课程构成,并及时进行动态化更新。除了关注课程结构逻辑性使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之外,还需要使教学结构的两个阶段课程比值恰当,为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等交际方式进行学习,从授课方式上建立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内化机制。可采取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学习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的课程,并与教师进行探讨等多种开放性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4]

4.创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

(1)教学模式。如果将智慧教育理解为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要的智慧性教学系统,那么教学模式无疑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而教学模式之所以要进行变革,核心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也就是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当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o2o理念下学校教学模式应切实满足并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帮助其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基于可协作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自组织性质的探究式知识建构。这一目标能否达到,关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竞争和能否自觉开展终身学习。因此,o2o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应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实现优质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成为学校o2o教学模式中的根本性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5]根据这样的整合目的,凡适合线上开出的课程应尽量在线上开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留出精力,在线下课堂通过更为深入的解惑答疑、组织讨论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到的知识。课程作业和过程性测评考试可以在线上完成,总结性考试或考查则可在线下完成,以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与考核。总之,以o2o理念创设的课程教学,将是基于线下实体课堂、线上慕课在线教学资料,或线下实体课堂、线上答疑+在线批改等形式交替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互动交流,以完成知识建构的全新教学模式(见表1)。而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依据自身所长分工协作,开展课程内容设计与制作等教学资源建设、线下组织面授、在线互动答疑、教学安排、课程总结评价等教务工作,即以团队方式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

(2)课程资源。o2o教学模式下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依据优化原则合理定位,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课程,可直接引进、共享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或使用慕课等开放性在线教学资源,也可使用国内校际合作开发区域共享的在线资源。与此同时,教学资源

建设还应根据本校特色专业教学的具体要求,开发各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相关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资源设计应避免在视频制作上过度投入。授课视频虽然在教学资源中相对重要,但与时俱进的教学阅读材料、视频和实践探索等同样重要。o2o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细致考察和精心准备,切实做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使之具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简洁明了的媒体呈现效果。

此外,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资源的使用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采用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实例,激发学习者兴趣;对辅知识课程,则需要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尤其需要利用协作方的资源链接,采用专题讲座或访谈等授课方法,以真情实景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对基础课程,则可利用短小精湛的线上信息资源,实现在线引导教学。总之,恰当地利用o2o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可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精炼适用的学校教学。

(3)管理模式。如前所述,学校教学o2o远非以线上线下简单叠加的教学平台即可实现预期成效,其同样需要完整的运营体系来掌控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为教学制定适合于线上线下操作评价的规范流程,这些教学规范和评价系统还需要以o2o系统化思维,使线上线下平台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保障教学系统的职能执行力和教学效果。为保证得到资源协作各方普遍认同和有机协作,o2o资源模式应在规则制定、过程监管、冲突裁判、服务链接等方面形成系统管理的组织职能,形成学校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变革的o2o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

(4)教学资源递送体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o2o教学模式课程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结构化的教学视频等在线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再到构建课堂协作学习环境等,o2o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网络条件和与之匹配的计算机设备支持,因为其授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平台支持的适合性。尤其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极大,更需要相应网络技术条件的有效支持。当前web3.0网络虽已经实现高度智能化,但大多数学校的校园设备落后,网络卡慢已严重制约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校教学。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提高服务器性能配置、增大宽带接入量等途径,卓有成效地解决校园网络的信息递送问题。只有切实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方可能落实o2o教学模式,进而使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5)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线教学资源质量、线上线下教学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等,无不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有效考核。需要强调的是,o2o提倡将服务流程规范和服务评审两大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而不是满足于搭建线上线下简单结合的运营平台。因此,学校教学应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深度融合的完整运行体系,以确保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反馈评价体系,o2o法则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不但要注重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还要依据大数据建立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档案,加强对学习成效的全过程监评,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等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需要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一切内容,覆盖学习方法选择、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计划、专业表达和作业成绩等方面。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而总结性评价则需体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程度,所有这些评价都将依据大数据形成最终科学判断,并使之用于指导后续的教学与学习。

5.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o2o理念创设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教学视频等形式的在线学习,还需要在线完成作业练习和进入相关网站查寻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和同学实现在线的有效互动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关联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将日常采集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资料,经计算机智能甄别实现分门别类的数据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专门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求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数字软件技术。[6]否则,难以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

教师不仅应具有驾驭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能力[7],能够熟练制作形式新颖且知识容量恰当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课件,还需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各类数字软件和设备的操作技术,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以便熟练获取网络平台的知识信息,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360doc个人图书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十大特征[DB/oL](2015-08-21)[2016-04-20].http:///content/15/0921/16/1609415_500527901.shtml.

[2]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1.

[3]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杏坛高议文化讲坛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6.

[5]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

[6]吴国强.能动关联:“云”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与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2(5):82.

在线课程管理篇10

商务谈判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业绩。因此,“商务谈判”是一门提高学生就业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同时,“商务谈判”需要学生掌握谈判的开局、报价、磋商、签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专业课程。综合上述宏观环境和课程背景,做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商务谈判”课程设计工作,意义重大。

下面将以a学院的真实课程改革设计为例,进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商务谈判”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的探索。

图1“商务谈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一、课程设计定位

(一)“商务谈判”课程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a学院是安徽省一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a学院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商务谈判”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并且也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连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如图1。

(二)课程设计的立足点

1.

立足于H超市典型工作岗位――采购岗

H超市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在安徽省有超过100家连锁门店。依据a学院与H超市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a学院的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H超市的订单培养单位。

根据对连锁超市岗位职业分析,“商务谈判”课程对H超市的辐射岗位包括采购岗、店长(店助)岗、客服岗、店员岗等。根据对连锁超市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找出完整体现本门课程职业技能要求,体现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最典型岗位――采购岗。

因此,“商务谈判”课程的岗位立足点是H超市采购岗。接着通过对采购岗位职业活动的详细考察,并根据超市采购岗位的要求、职业行动过程的分析,归纳出采购岗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熟练掌握采购流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岗位行动领域应当具备的典型能力“掌握采购谈判技巧”,从而按照能力要求整合出合乎谈判工作逻辑的细分学习领域,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过渡。

2.

根据职业迁移和岗位后续发展要求,决定课程设计目标与内容

图2基于职业迁移和岗位提升的“商务谈判”课程设计

根据对近三年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基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目标,“商务谈判”课程立足于连锁超市采购岗,毕业生从刚实习时候的采购员采购主管总部采购管理人员,根据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决定“商务谈判”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的选取。具体如图2所示。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总体思想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商务谈判”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课上课下双线并行”。课上线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课堂真实采购谈判项目实训,使学生掌握采购岗位的谈判职业技能;课下线是指在课下另外布置真实采购谈判项目作业,通过课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基础与前提

(1)根据超市品类管理理论,将超市商品分成两大类,作为谈判项目的商品载体。“商务谈判”课程根据典型连锁企业――H超市的商品归类,将超市商品分成“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作为整门课的商务谈判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品载体。两大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属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项目。

(2)以校企合作协议中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为基础,作为学生分组与项目开展的依据。

根据a学院与H超市集团的校企合作协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分组、分批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这一个月中,这一组的学生是不在课堂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依据校企合作协议的安排,我们将学生分成4个组。以一个班60个学生为例,一组15个人。每一组按校企合作协议的规定要求,依次去校企合作企业――H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

在这样的前提下,“商务谈判”课程设计是专门为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设计的:①顶岗实习为实现本门课程的真实企业工作场景项目实训提供环境基础;②依次、分批进行顶岗实习,为本课程设计中学生分阶段完成不同项目的前提和基础。

3.

“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设计思路

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设计“商务谈判”课上课下两条项目贯穿实训线。

“课上课下双线并行”的总体思路(如表所示):

(1)课上线即学校课堂――在课上线中,按照工作过程完成H超市两大类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实现学生对采购岗位谈判职业技能的掌握。

在学校课堂中,根据典型连锁企业――H超市的商品归类(“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每大类作为商务谈判的工作任务贯穿线,贯穿整个一学期的课程实训过程中。而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中,完成两大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以此锻炼学生的商务谈判开局、磋商、让步、签约的职业技能,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2)课下线为包括了H超市顶岗实习在内的所有的课下自学、浏览、顶岗、练习的一系列课下第二课堂的总称。

在课下线中,同样以完成H超市两大类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作为课程作业,通过课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商务谈判”课程在课下线中,需要完成两项采购谈判实训作业:①由于每组学生都需要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因此需要完成a/B两类商品中的某一类商品在超市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②以团队的形式完成a/B中另一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这样,通过课上课下两条贯穿项目线,完成四个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生的可迁移的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商务谈判”课程具体设计

(一)课上线的详细设计

课上线是为了实现学生对采购岗位的谈判职业技能的掌握。

1.

课上线按照工作过程,完成H超市两大类典型商品采购谈判项目任务

(1)按照超市商品归类,完成H超市两大类商品采购谈判项目训练。在课上线中,按照H超市的商品归类(“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整学期在课堂上完成对这两大类商品的采购岗位的商务谈判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模拟。这两大类商品的品类、特点、属性、谈判方式均不相同,对于采购岗位来说,需要的谈判能力标准也有不同。所以在本门课的授课任务过程中,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将完成这两大典型连锁超市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的模拟训练。

(2)根据品类管理理论,在两大类项目的设计上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能力提升。在情境设计时,我们设置“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典型商品的采购情境,根据连锁超市的商品品类管理分类,这两个采购谈判项目属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时,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在自我导向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对比,寻求真知,并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推理、论证等技能。

2.

在两大类项目具体执行中,均实现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指的是在两大类商品的主线之下,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商品作为项目主线进行采购谈判模拟。

(1)按照课上课下线,将两大类商品分别分成a1~a8、B1~B8商品,分配给不同的组完成独立的项目任务。独立项目指的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保证各小组在“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大类商品之下,分别选择不同的生鲜类商品(a1~a8)和百货类商品(B1~B8)。例如,给出蔬菜类、肉食类、熟食类、水果类、家电产品类、化妆品类、服饰类、家居饰品类等商品的多种商品采购谈判需求,作为自己小组主要完成的项目任务主线,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每类商品保证学生一组一项目,力求做到每组学生的采购谈判项目进度、深度、特点、要求各不相同,在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的同时,还能避免出现抄袭、雷同现象。

(2)在不同品种的商品分配过程中,根据商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分配。“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两条采购谈判主线下按不同小组详细划分不同的商品项目,我们在商品项目的选择设计上,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选题多样化且综合性强,分组多项目设计,规定商品与自选商品相结合,做到项目大小、难易程度因人而异,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将最终完成的两大类商品a1~a8、B1~B8共16个谈判项目方案建成方案库。每个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组“a类生鲜商品”和“B类日用百货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共四组学生,这样每个班就可以最终产生16个方案。将学生的采购谈判方案建成方案库,纳入“商务谈判”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中来。经过几年的积累,方案库的资料会越发丰富,给后期的学生在网络学习时,以更加明确的学习指导。

(二)课下线的详细设计

课下线是为了通过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1.

课下线设计的总体思想

课下线设计的总体思路如图3所示。

2.

课下线第一步:网络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网络课堂自学,实现“翻转课堂”。所谓“网络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课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商务谈判”网络平台的学习中来,对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学习,通过这种课下自学以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网络交流,完成课上课下线中采购谈判的工作任务。也就是通过自学,实现“翻转课堂”,在课下掌握应当掌握的商务谈判各项基本知识点,然后直接可以完成课上、课下采购谈判项目的工作任务模拟,提高学习效

图3课下线设计总体思想

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

(2)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平台,实现学生自主、交互式学习。基于信息化教育的政策背景和教育理念,“商务谈判”课程依托a学院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商务谈判”的共享平台(该平台于2009年就已建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资源非常丰富的网络课程),展开课下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过程。

在“商务谈判”网络平台中,a学院已经开发完成了:网络课程、课辅材料库、多媒体素材资源、通用主题资料库、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教学互动系统,等等。多年来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均可以利用该网络开放平台,已完全实现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截至2014年12月底,网站点击量已经超过55000次。且该网络平台也面向社会开放,在与其他院校的互动交流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课下线第二步:完成H超市两大典型商品课下采购谈判项目实训作业

通过课上实训与网络自习之后,“商务谈判”课程在课下线中,需要完成两项采购谈判实训作业,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中采购谈判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1)由于每组学生都需要去超市顶岗实习一个月,通过这种学生轮流上岗的形式,每组学生需要完成a/B两类商品中的某一类商品在超市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真实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2)以团队课下实训模拟的形式完成a/B中另一类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作业。

课下完成的“a类生鲜商品+B类日用百货商品”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将整个采购谈判的过程以图片、视频、方案文字等形成记录,作为本门课程课下的作业,上传至“商务谈判”精品课程网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并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评的一部分。通过课下训练不同类型的产品采购谈判模拟,实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的最终目标。

四、课程设计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次课程设计完全围绕“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要求,为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作用:

(1)“将H超市真实采购谈判项目搬到课堂进行全仿真情景教学”+“学生去超市顶岗实习实训”,真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谈判技能。

(2)通过将超市商品进行分类,分成两大典型商品进行采购谈判项目模拟,实现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谈判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的提升。

(3)本课程设计采取独立项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不同品种的商品分配过程中,根据商品的难易程度、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分配,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课上课下共完成两大类商品、四个不同品种商品的采购谈判项目任务,不同商品谈判工作过程和特点是有差异性的,在四种商品载体下完成采购谈判工作过程,使学生在重复训练谈判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职业习惯,在每种载体的学习情境的差异性比较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5)在四种商品载体下完成谈判项目,是由教师辅助到学生独立完成的渐进式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上线中,第一阶段(a商品)采购谈判过程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完成第一种商品载体的项目任务;课上线第二阶段(B商品)采购谈判过程训练,由小组讨论、学生互助完成第二个商品载体的项目任务。在课下线中,学生以完成课下实训作业的形式,独立完成课下的商品采购谈判任务、超市顶岗实习谈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