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13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0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此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我国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对在校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又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也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要重视的课题。

1应用型本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是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而诞生的,应用型本科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2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对在校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2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还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这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有利于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的过程中,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等应用能力的同时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4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会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不仅可以在优化现有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且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25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会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的力度。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可以在现有创业师资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校内外的师资资源,在不断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

3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也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3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的认识上并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想创业的学生开展的,只会对想创业的学生有帮助,在观念上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

3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有机地融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在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相对孤立的形式开展,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划,属于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

33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专业已经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零散、不成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相脱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课堂讲授或独立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乏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与激励。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在我国高校中,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极度缺乏。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平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讲座、辅导都是由一些专业老师或临时从校外聘请的企业专家客串,虽然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有的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也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对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

35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之前都是一些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他们在过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偏重于理论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也不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和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十分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36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所以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授课、讲座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对很少,即使有大多形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场地条件,学生很多很好的创新创业计划无法落地开展,因为缺乏亲身实践的体验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很大的提高。

4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策

41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每个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开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这样的片面观念,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42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教育相融合,要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真正融入到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统一的规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融合,从而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3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每个具体专业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专业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结合专业课的开设情况新设置一些本专业创新创业必修的课程,从而在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对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除课堂讲授、开办讲座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来开展互动性研讨、自主性学习、互助式的探究开展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

44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要整合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资源,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选拔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对创业有一定深入研究的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中去,同时从行业、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培训的力度来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45不断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要通过积极引进创新创业实验模拟软件在实验室建立高度仿真的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建设创业园来建立的校内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在校外,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高校商贸类展业的优势资源建立创新创业的协同中心,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创新创业的孵化器,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创业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46不断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积极搭建各种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的同时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除了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外,还要积极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场地条件,指导并帮助学生将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丁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杨保成,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2).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2

关键词:司法警官创业意识培养

在目前创业型经济兴起的社会背景下,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司法类警官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培养该类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开拓精神,是我们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一、我国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逐步推进,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由于公务员招录体制的改革,使以考公务员为主要就业形式的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有调查显示,部分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警察或其他公务员事业的不到总数的30%,其余剩下的都是自谋职业。然而在这70%左右的学生中,自主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

二、我国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1.巨大的就业压力促使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务员招录体制的改革的推进,同时又由于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使我国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出现了就业难,就不了业的局面,这对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许是一件尴尬的事。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有限,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相反,我们应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否适应现今社会发展框架。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唯有变革传统的学生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创业来实现就业。

2.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发展以及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影响使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必须注重培养自己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创业型经济的到来。创业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殿堂,因此,为了适应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办学指导的高职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对创业意识的要求必然使学校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足以说明创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创业以创业意识为前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发展,社会就业的压力,促使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改变,认识到了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三、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但人才的价值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就业或创业两种渠道在工作中体现出来,进而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减少趋势,因而吸纳大学生的空间十分有限。同时,进入改革实施阶段的国家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在进行定岗、定编、定员工作,因此大学生进入机关的可能性也很小。

2.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尊重的就业动机逐步取代了就业图存的传统就业动机。人们将趋向于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通过开办自己的企业来开创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其个人自我价值。

3.有利于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必然引起传统高职教育理念的革新。

四、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1.自我意识的树立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主体的需要、动力、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僧多肉少”的就业形势,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要自觉树立自我创业意识,要变被动就业的传统观念为主动创业的新观念,将自主创业作为我们人生的追求,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所获得的知识和兴趣特长相结合,以创业实现就业,走出一条新的就业之路,实现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价值。

2.校内课程的构建

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学校是重点,校内课程的构建是关键。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应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第二,要吸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创业教育成功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更新课程设置,叫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既要强调确定性的一面,也应重视不确定的一面,有确定性出发,指向不确定性,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观念,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

3.创业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和参加有关创业活动的社团。在社团里学生们可以开展有关创业的活动等。通过社团可以锻炼学生对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管理团队等有关创业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勇气。而且学校也可以开展有关创业的讲座,请成功人士讲解他们在创业时的心得和管理企业的经验教训,学生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和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以增加他们的创业信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创业型经济兴起的世纪,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司法警官类院校应在世纪之初,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办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慈方.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探讨.科技创业月刊,2006,(8)。

[2]胡明宝,王再新,王化,张云.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教育模式.湖北社会科学.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3

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也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想创业的学生开展的,只会对想创业的学生有帮助,在观念上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

1.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有机地融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人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在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相对孤立的形式开展,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划,属于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专业已经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零散、不成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相脱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课堂讲授或独立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乏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与激励。

1.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在我国高校中,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极度缺乏。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平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讲座、辅导都是由一些专业老师或临时从校外聘请的企业专家客串,虽然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有的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也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对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

1.5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之前都是一些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他们在过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偏重于理论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也不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和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十分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活动的开展。

1.6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所以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授课、讲座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对很少,即使有大多形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场地条件,学生很多很好的创新创业计划无法落地开展,因为缺乏亲身实践的体验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很大的提高。

2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

2.1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旳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每个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开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这样的片面观念,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2.2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人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教育相融合,要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真正融人到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统一的规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融合,从而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型企业技术知识生产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5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4-02

同志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的关键。这一论断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单属于尖端大学,作为相对弱势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大有作为。

一、“创新”是否应当成为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创新是一个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集合,创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方式,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只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包括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共同的使命。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毫无疑问,创新人才培养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所有类型高校的共同使命,创新更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发现、创造、变革,无论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无不渗透着创新的元素。大学正是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创造、传播和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财经类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

我们不否认技术领域的创造发明是创新的主要形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先将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应用的恰恰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提出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和管理体制创新。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依赖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另一个便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应当成为财经类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更应该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本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新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意识,比如好奇心、兴趣、直觉、想象力等。在青年期20岁到25岁这个阶段,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顶峰,其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是开发创新性思维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大学尤其是本科时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尤其重视本科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之为创新型国家的“源动力”。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不同高校因其专业、定位、生源等的不同而各具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创新上就是创新深度的不同、创新领域的不同、创新社会价值不一。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培育自己的特色。

(一)创新人才的层次定位

创新根据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新生事物的创造发明、局部或衍生的改良和改善、学习性创新。学习性创新虽然是最低层次的创新,但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个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必须基于较低层次的创新学习。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仍处在学习性创新的阶段。学校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这种学习性创新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为其今后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二)创新人才的类型定位

根据所擅长领域的不同,创新人才可分为理论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艺型创新人才。不同的创新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彼此不可替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创新资源。对于教育而言,培养什么类型的创新人才是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综合性重点大学应该以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地方性或专科性本科院校应该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而技艺型创新人才则是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责,同时应兼顾其他类,满足高校创新培养向两端延伸的现实和需要。地方财经类院校,从其当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定位出发,应该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但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一些研究型高端人才的苗子,并且这个比例应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大。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1.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养成是创新人才培养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创新人格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此,创新人格的养成就是要培养勤奋、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培养敢于质疑、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发散的、联想的、反向的创新思维。这一层次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特别注意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考试环节,不应完全依赖于客观题型,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题目,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在学生的评价标准方面,要有多样性,降低卷面考试成绩的比重,设置实践性环节的评价等。

2.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的外在显现状态,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的结构中包括创造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实现的。在高校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学术性社团、学术性活动等,大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课题等途径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验实训类课程和课时,设置创新学分,使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这些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创新的方法和规律,锻炼和提升提出问题、设置假设、收集资料、实验检验的基本创新能力,锻炼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佳的人才群体结构是形态匀称的金字塔型,而目前中国的人才结构中最大的缺陷是“塔尖”人物。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的就是这个现状。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是否要投入精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仍有一些争议和质疑。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趋同化和低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是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虽然地方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本科生,但是本科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周期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基础作用。所以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做好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育”工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需要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和特殊的培养机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综观国内的各个高校,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概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两段式。此种模式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代表,以成立荣誉学院的方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本形式,在大一新生中选拔优秀苗子,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要求学校的学科门类要广,师资力量雄厚,能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融的培养和多样化的选择。在教学和培养中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选择与个性兴趣的契合性等。这种模式在综合性大学中应用较多,成效也比较明显。

第二种是产学研相结合。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基因工程创新班最为著名。华南理工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本科生中组建“创新班”,采取“2.5+1.5”的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半在华南理工学习,后一年半到华大基因学习,直接参与实验室一流专家小组的研究。目前,华南理工有类似“华大班”这样的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的拔尖人才创新班25个。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平台的作用,把学校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三种是学科复合型,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根据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相关性和前沿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从2006年起在学生公开选拔组建经济学数学实验班、金融学数学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等。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理结合的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环境、应用型文科实验室等,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西南财经大学中也开设了“金融与理财实验班”“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交叉学科入手,教学中强调学科交融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专业性较强,在人文社科类学校和专业应用比较多。

从上述三种模式在各个高校运行的状况看,学科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符合地方财经类高校的现实条件和人才需求。大部分的地方财经类院校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专业设置比较狭窄,产学研结合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两段式”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应用缺乏基础。而学科的交叉和复合是财经科学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从近年来的经济学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认识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6

关键词:创新;设计艺术;大学生;素质培养

探索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特点和规律,深入分析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构建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及长效机制,旨在为推进独立学院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

1探讨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我国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招生院校,其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扎实,大多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严重制约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他们曾经历过多次挫折的磨练,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求新求异意识突出,这些特点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当在调查分析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努力探求设计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推进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而且有利于改变人们对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传统看法,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2该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当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任务。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二战”结束后,就十分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在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西方高校传统的教育思想片面强调知识传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科研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哈佛大学就把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60%的美国高校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列为学校的基本职能。[1]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设计类院校更应当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2]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每年拨专款用于资助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鼓励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全面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日本文部省于1992年正式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列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对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培养做了具体规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提出21世纪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世界。

(2)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邓小平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于20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于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独立学院兴起,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和特点研究。吴小龙等认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二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史璇等认为,设计艺术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大学生创意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意是设计的生命和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设计艺术人才的必备素质。[4]三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董霞等认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具有同普通院校大学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基础不够扎实,但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强。

3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内容

(1)独立学院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创新。在调查研究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旧理念,树立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理念。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独立学院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作为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意、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潜能、原始创新能力、改进创新能力)两个层面,拟结合设计艺术专业特点,探讨设计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构建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是由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两大模块构成。在创新意识培养模块中,主要通过创新理论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兴趣、创新精神的创新思维;在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中,主要通过创新实践训练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原始创新能力和改进创新能力。

(3)创建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要保障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必须创建六大培养机制:一是创新理论课程培养机制。要设置一门必修的创新基础理论课程和若干门设计创新选修课程。二是创新实践基地培养机制。要推行校企合作,建设设计专业校外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安排大学生到创新基地接受训练。三是设计创新工作室培养机制。要鼓励设计专业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创建设计工作室,安排大学生到工作室锻炼。四是创新竞赛培养机制。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创新大赛。五是创新团队培养机制。要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特点组成由若干个大学生设计创新团队,发挥创新团队的培养作用。六是设计创新导师制培养机制。每个设计专业教师都要指导一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并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一对一”指导。

(4)优化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环境。在校内环境方面,要建设有利于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师队伍,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规章制度;在校外社会环境方面,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法规政策,新闻媒体要加强独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闻报道,各企业单位和大学生家长要支持和配合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义道.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5).

[2]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85.

[3]吴子龙.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7

数学创新型试题具有背景新颖、内涵深刻、设问方式灵活等特点,富有一定创新性与灵活性。仔细研读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型试题逐渐成为各省市命题的闪光点。命题人在考查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摸索与改进,同时试题与它的知识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感,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

本文就近两年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析,供考生们参考。

1新概念型创新

新概念型题目是培养学生探究和推理的良好素材,它主要是通过定义一个新概念或约定一种新运算,或是给一个新模型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它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据题中提供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迁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1.1定义新运算。

点评:定义新运算给出的创新型试题主要是考查运算的能力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用数学模型进行思考和判断能力。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理解定义的实质,寻找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善于把定义转化为已有知识进行求解。

1.2定义新概念。

例2:(2013年福建卷理10).设S,t是R的两个非空子集,如果存在一个从S到t的函数y=f(x)满足:(i)t={f(x)x∈S};(ii)对任意x1,x2∈S,当x1

a.a=n*,B=n

B.a={x-1x3},B={xx=-8或0

C.a={x0

D.a=Z,B=Q

解:根据题意可知,令f(x)=x-1,则a选项正确;

点评:解决"新定义"问题的方法是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新定义的内涵,然后用"旧知识"去寻觅所给问题中"新定义"需要的关键点。故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等方法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指出问题所在,即透过新概念这个"现象"看出考查的已有知识这个"本质",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决。

1.3定义新性质。

点评:本题的背景是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中的凸函数,所以对于题目背景考生并不陌生。但由于解决本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能力,因此考生普遍觉得难以入手。如通过构造某些特殊函数,排除不正确的选项,再用反证法证明③的正确,再两次运用定义式证明④正确,综合考查了抽象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像特征。该题创新之处在于对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要求较高,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对于一个数学概念的讲解要多层次多角度,使学生对同一概念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对基本概念进行升华,而不是一味搞题海战术。

2类比归纳类创新

类比归纳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可培养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试题往往给出一个命题且指给一个方向,要求考生从已知结构出发,通过类比归纳等方式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新命题。此类试题近几年在高考中悄然升温,成为命题的热点和亮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1归纳型创新。

解:观察n2和n前面的系数,可知一个成递增的等差数列另一个成递减的等差数列,故n(n,24)=11n2-10n,n(10,24)=1000

点评:归纳型创新题型一般是要求考生由若干的特殊现象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观察分析联想归纳和借鉴已有经验和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时观察和计算相结合,可绕开归纳猜想。

2.2类比型创新。

点评:本题是模式类比探究同构结论,而有一些问题可以是从平面推广到空间,从一元推广到多元,从特殊推广到一般。解决此类问题时依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推广的方向,然后将已知条件中的数学对象推广为要拓展的对象,问题的结论也要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2.3图像类归纳创新。

例6:(2012年-福建卷文17)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面画点或用小石子表示数.他们研究过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

点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等对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学科有着直接指导意义,我们不仅可以借助数学知识简洁、精确地表达其它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而且可以用它来描述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等前后对比,纵横联系,需要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感悟和理解。

4对教学的启示

创新型问题有共同的特点:(1)背景新颖,构思巧妙;(2)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之外,还考查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和研究陌生世界的能力等。因此,备考创新型试题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太多的技巧呈现和规律总结无济于事

只会适得其反,会大大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意识。

(2)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及知识背景无疑是画蛇添足,因为课外知识及其知识背景不可穷举,更何况这不是考试的初衷,只会增加考生的负担。

(3)事实上,高考数学试题皆应立足于数学的学科的本质,着力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三基"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9

关键词:石油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4-02

1 石油高校创新型专业技能才人培养的意义

为持续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从1983年开始进口原油905万吨,1994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1年国内原油产量1.65亿吨,进口原油6490万吨,占当年消费总量的30%,2009年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2.04亿吨,国内原油产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百分之五十,能源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能源安全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其核心就是石油问题。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原油消费量持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由2007年初每桶56.32美元上涨到年末每桶98.6美元,上涨幅度达69.1%,2008年7月更是飙升至每桶147.50美元。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爆发过程中,国内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企业生存环境和增长空间都面临了严重考验。

石油战略安全问题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资源需求巨大,国内原油生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逐年扩大,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开始增加;第二,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本币汇率政策及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致使在国际资本舞台上基本无国际石油价格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石油公司对冲风险带来障碍。在石油高校培养创新型专业技能才人,利用知识优势和专业所长,进一步提高国内原油可采储量和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炼化产量等起着重要作用,更有利于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逐步完善国内油品定价机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个人成才需求和价值体现,也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石油行业健康、持续和科学发展。

2 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2.1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内涵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型人才,其标准不在干他从事的职业,不在于他的地位和学历,而在于他能否创新,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视创新为己任,是否善于学习和研究,勇于实践以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这是人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较为一致的认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所指出的:能否进行创新并取得成果,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开拓性。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是指在掌握了石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石油工程各个领域有自己创新性观点并能付诸实践而取得一定创新成果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2.2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特征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创新行动,也不可能确立创新目标,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实践。作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理所应当热爱石油专业,在学习石油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创新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创新倾向。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应当具有坚强的创新意志,良好的创新激情和饱满的创新精神。

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工程基础理论和石油专业知识,这是进行石油特色创新的基础。同时,还要具有进行创新的各方面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经营、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是充分体现创新型是由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

3 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3.1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

3.1.1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的科学理念,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作为石油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策划,查找加强创新型石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的需求特点和宏观环境要求,逐步树立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蓝图。

3.1.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已被多年的校园文化实践所证明。因此,作为石油高校,要把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创业奉献的石油人精神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深入开展校园创新文化活动。

3.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素质教育向创造性教育深化,要求教学方式必须以启发式为主,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同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要寻求多方向、多侧面、多角度的解答,对学生的答案也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鼓励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

3.3改革课程设置,形成结构优化、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应以石油类课程l的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对现行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性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课程建设的覆盖面,形成纵横交错、优化科学

的课程建设系统。

3.3.1立足石油类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石油类课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与石油相关的科学知识,需要通过石油类课程的内涵更新、外延拓展,以及结构的优化来建设石油类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3.3.2优化课程结构,拓展综合类课程的建设。在课程结构方面,不仅注重石油类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应该根据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重视课程安排的层次性,加强石油类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

3.4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创新能力实践载体强化实践育人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增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石油高等教育的经验,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联系,将企业正在使用的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等直接纳入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操作、课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处理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走开放办学之路,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创新载体。

3.5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学生评价体系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标。通过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

3.5.1采用灵活多样评价方法,建立满足石油行业人才需求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例如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评价要以强化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改进学生评价内容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学生评价中增大实践性内容和创新型内容评价的权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学生和石油行业为评价主体,培养具有石油特色的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积极吸纳石油企业作为评价主体,让石油企业参与人才需求的检测预报制度中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改革方向和建议。

3.5.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实现学生评价的诊断和监督功能。评价应关注发展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发现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才华,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通过系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探索能适应石油能源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琳.创新型人才培养浅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f2]蔡珊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2:149-150

创新意识的类型篇10

关键词:企业学习类型 技术战略R&D 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发展的速度骤然加快,周期大大缩短。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武器。如何更好地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战略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制定技术战略时,认为技术战略必须同企业总体战略一致,侧重对企业的产业环境及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的分析。但是,关于企业的学习类型和技术战略的关系,尚未引起重视。本文认为企业的学习类型和技术战略具有内在一致性,制定技术战略应该充分认清这一关系,这对企业制定合适的技术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企业学习类型

“组织学习”这一概念是由阿吉瑞斯和舍恩于1978年在他们的著作《组织学习:行为透视理论》中首先提出。从而也就掀起了人们研究组织学习的热潮。从本质上说,组织学习是一种包括了一系列不同于个人学习的活动,它超越了一个组织内部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是一个社会过程。

组织学习通常划分为第一型、第二型和第三型三种学习类型。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作为条件反应的学习与作为反思、内省和成长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三种学习类型代表了企业不同的学习能力。

第一型即单循环学习,是在现有组织的框架内发生的学习。是建立在错误的感觉和修正过程基础上的,目的是改进或修正现有组织机构内的战略行为,以使组织能最好地实现目标。虽然可能发生某些变化,但它们并不改变组织基本规范。组织将继续实施现有的规则和目标。

学习第二型即双循环学习类型,它承认组织不能在现有组织背景下或以其现有战略和行为方式对环境变化做出足够的反应。所以双循环学习的组织会对现有行动理论提出质疑,重新评价组织目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结果是出现了新的或修正过的规范、政策和目标。双循环学习改变了下一步单循环学习的认知基础。

学习第三型即再学习叫做解决问题学习(“学会如何学”)。在这种学习类型下,不仅组织的行为要改变,而且对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提出了疑问。再学习需要组织从以前的学习经验教训中学习,反思以往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中的不足,加强学习过程的本身。换句话说,组织把“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结合进了它们的战略和规范中去,它在近来以系统为中心的技术领域中对组织的生存和成功常常具有关键作用。因为它可以迅速地对以系统为中心的技术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技术战略

早期的一些国外学者把技术战略定义为“一系列关于技术发展需要所做出的选择”。Solomon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将技术战略表述为“组织为达成事业和技术目标而对技术知识和资源的吸收,管理和应用”。目前我国学者对技术战略比较普遍的定义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进行与技术相关的重大决策,是企业技术选择的表现形式,这些决策包括技术的获取、维持和利用、技术能力的水平和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这些技术选择决定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水平,以及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平台”。

对于技术战略的分类,由于分类角度不同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我国学者傅家骥等考虑进入市场的时机、技术创新特征和市场竞争态势将技术战略分为: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技术战略。可以看出此种分类将创新作为技术战略分类的重要维度。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将创新作为技术战略分类的重要维度是科学的必要的。因此,本文中我们采用傅家骥等人对技术战略的分类。

企业学习类型与技术战略的一致性

创新作为技术战略分类的重要维度,可以说创新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可以实施何种技术战略,而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R&D活动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企业的R&D过程。另一方面,不同的学习类型代表企业不同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不同的企业研发组织在R&D过程中能够实现的创新效果是不同的。这样,创新就成为研究企业学习类型和技术战略的纽带,以下我们将通过这一纽带探讨二者的关系。

R&D过程的学习模型

企业的R&D过程的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市场的需求或其他刺激产生了新设想,经对其完善后提出方案建议,经研究与实验取得初步设计方案或原形,再经由完善性开发取得最后成果——详细设计方案或原型。在完善、研究与实验和完善性开发的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都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引入企业知识概念。企业的知识库在这里不是指那种收集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和各种用于支持决策的一种信息化系统,而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总和。它既包括企业的应用程序、数据库和专利等外显知识,又包括了企业员工的经验、操作技能洞察力等内隐知识。任何企业和组织都拥有自己特有的知识库。在研发过程的各个阶段,为实现阶段性任务,企业都会调动知识库中的知识,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图中实心双向箭头所示。若现有的知识库无法解决,则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吸收外部的知识,实现问题的解决,如图中空心双向箭头所示。这一过程同时也充实了企业现有的知识库,是技术知识积累的过程。所以R&D实质上是企业的学习过程,是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过程。

制定因“型”而异的技术战略

不同的企业学习类型代表着企业不同的学习能力,而R&D实质上是企业的学习过程。由于企业学习类型的不同,在R&D这一学习过程中必然形成有差异的R&D能力,有差异的R&D能力会导致企业创新结果的差异,这种创新结果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可以制定什么样的技术战略。

当企业的组织学习是以单循环为主的学习时,研发过程中,研发部门更多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对行为的反思,进而对行为创新,提高行为的效率,而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于是我们发现了第一条关系链条:单循环会导致行为创新,而行为创新是模仿创新战略实施的要点。

当企业的组织学习是以双循环为主的学习时,研发过程中,研发组织能够快速感知外部环境最新的技术变化,并对自己现有的技术框架反思、修正,实现在修正后技术框架内的技术创新,从而研发出可以赢得新的市场需求份额的新技术。而跟随创新战略意味着跟随者在进入市场的时间比领先者滞后,采取跟随的态度。它可分为创新防御战略、创新增长战略和市场扩张战略,而无论是那种细分都是在修正后的框架下的创新。于是我们找到了第二条线索:双循环学习导师跟随创新,而实施跟随创新战略需要这种跟随创新。

当企业的组织学习是以再学习为主的学习时,研发过程中,再学习可以使研发组织前摄地迅速地对技术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研发组织在不断地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和“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中,成就了与日俱增的创造力,可以实现技术现有框架的突破,结果是企业在某项创新方面存在某些特殊优势。而领先创新战略意味着企业采取领先创新并试图在该领域建立领先地位,而这些是实施领先创新战略的关键。

可见,企业的学习类型和技术战略是有一致性的,拥有不同学习类型的企业应该制定与之对应的可以发挥其特长的战略,如图二所示。企业也只有因“型”而异,制定技术战略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习类型企业的特点,本着发挥其竞争优势的原则,制定与之相宜的技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