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15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1

关键词:基础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05-03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一管理制度的实行优化了课程结构,保障和促进了课程更能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校本课程这一课程形态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如下四项功能: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保证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实现学校课程文化的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课程管理的转型期,校本课程的实施刚刚步入正轨,学校管理者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执行能力还较弱,校本课程的功能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功能的认识是其有效开发的重要一步。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国家教育意志的有力保障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此《决定》的颁布,改变了以往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权的状况,建立了由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给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了10%~12%的课时。三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具有显而易见的价值互补性,使得它们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都拥有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地位,从而共同保障了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

学校是课程方案与学生现实进行对话、协商的地方,是课程实施、发展之所,加之校本课程赋予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能与权利,因此,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成为了事实上对课程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就学校课程管理而言,其基本任务是在学校层面协调、优化和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富个性、特色鲜明的课程实践活动,其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实施途径都相对灵活,且开发空间较大,能为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实践类课程、选修课程等多样课程类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改变了以往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更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整体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数,而综合素养低、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提供可能。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能够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校本课程能够突显学校的地域特色

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背景,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前提。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都可以有选择地经过改造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且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水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地区在其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且课程资源类型差别明显:城市学校拥有诸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拥有动植物、田野、山川等自然资源。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既可以体现学校所在社区的地域特性,也能够扬长避短,展现出城乡不同学校的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具有地域特点的发展需要,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课程文化特色

一所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其课程实践的精神核心,反映了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课程的实践行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要内容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在科学、民主、开放的理念下,彰显学校的教育愿景和文化个性,探索并推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建设不只局限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还包含保障这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诸如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构起学校课程实施的完整实践体系,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采用走班制等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学分制的学业管理制度的推行提供试验田,进而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初步彰显。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力地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

校本课程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学校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与劣势,明确“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校本课程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课程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搭建起学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找到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只有这样,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兴趣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才会如影随形地实质性地展开。

三、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多元化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培养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社会变化与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的特殊需要和他们彼此的差异,从而使其课程与学生的紧密结合成为可能,使课程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从表面上来看,它是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关怀。

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开发应更贴近学生,必然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能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贴近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体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

选修课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使学生享有了课程选择权,体现了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课程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并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而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开设、学生走班上课的学习方式,恰恰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将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也就对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教师与课程间建立起了智力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教师的心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也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或“教材意识”。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系中,教师只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教师从站在讲台那天起就被固定在学科教学上,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多数教师对课程的理念往往是模糊的,对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

(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能增强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对教育及教师职业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跨学科驾驭知识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和传授者了,教师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程的修改和完善中,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质量、对自己和学生的对话与互动进行反思与探索,在反思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实践性知识。

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教师对自己专业行为的主动理解和实践,必将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行为和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课程管理的途径,引导教师充分反思课程实践及其结果,准确判断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要支持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并在时间、资源、活动安排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然而,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尚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如理念落后、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校的课程建构能力被高估,加之对校本课程理解狭窄,致使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表面化倾向。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满足于设置“校本课程”或“校本教材”编写,并没有使之真正进入学生学习层面。2.校本课程设计盲目,与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发展规划脱节。表现为尚未对学校自身发展理念做出明确的分析,就急于开发校本课程,以致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未能体现学校发展的整体追求。3.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执行能力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严格管理。有些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缺乏规范的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教学保障,致使课程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监管、审查职责缺失,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以致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目前我国校本课程与真正的课程形态尚有一定的距离,距校本课程功能的全面实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7.

[2]钟启泉,崔九廓,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崔允.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校长阅刊,2007,(1).

[4]崔允,夏雪梅.校本课程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5]张鹏程.教育个性化与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03,(8).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2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学校体育学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规范;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缺乏系统性,学科名称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没有阐明其本质功能,而是将体育的本质功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等。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83年至今,走过了24个春秋。在此期间,学校体育学经历了学科的初创、发展和成熟过程,一直到今天被弱化。说它被弱化,原因是在2003年6月19日之前,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或主干课,但在2003年6月1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中,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通知”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说明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而并不一定要开设学校体育学。另外,据调查,我国有一部分体育院系中现开设体育课程论或体育教学论来代替学校体育学。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关注。

1历史回顾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前身是体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理论的有关章节。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人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从此之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体育理论讲义,作为各体育院系的教材,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理论讲义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问世,在全国体育院系试用,被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填补了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一项空白。从此以后,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人,极大地促进了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1986年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高师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大部分专家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议,会后,以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1991年6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校体育学被列为11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并于1993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根据基本要求的精神,由国家直接领导、金钦昌教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问世。19%年国家教委组织,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牵头以课题组形式,对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起草拟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后经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年9月年会上进行了审议和修订,修订后的方案经国家教委审定并于1997年2月正式颁布试行根据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按照“纲要”要求,一批新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专著问世,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6月19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教育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人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在“方案”中的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中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1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方案”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种现象说明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开始被弱化,这种被弱化的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学校体育学学科进行思考。

2有关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的出现,与学校体育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包括: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畴、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2.1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但是很多学校体育学教材中并没有对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明确的解释,即使有的教材中进行了解释,但仍不尽如人意。在有关教材中,对学校体育现象的认识采用的是相对静止的观点,而不是动态的观点,没有回答如何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这一基本问题。潘绍伟先生,”曾在其《关于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未能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而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我国在教育学科分类中,体育学隶属教育学门类,学校体育学隶属于体育学,这说明学校体育学属于教育学科。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涵义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文字界定方面有重合之处,未能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根本上否定学校体育学存在的现象。

2.2学校体育学学科性质

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的性质,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就是《学校体育学));有的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有的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新兴学科。这说明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样界定学校体育学的性质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定位模糊。如果说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那么共有的部分是否就是《学校体育学》?如果说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学科,应该是体育教学论。这说明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定位较为模糊。

第二,界定不规范。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本教材,在用语上一定要规范,然而学校体育学“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什么叫基本上?这样的界定显然不符合逻辑学的法则。

2.3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

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有十多本,这些教材中有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畴,大致包含以下5部分’2-..,: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概述。基本包括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基本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发展学生体能,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第三部分,课外体育。基本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及竞赛;

第四部分,学校体育管理:基本包括学校体育管理概述、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第五部分,学校体育科研。

这样的研究范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在有关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的第一部分中,绝大部分是体育史的内容;在第二部分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中,阐述的绝大多数内容应属于体育教学论和体育课程论;在第三部分中,绝大多数属于训练学的内容;在第四部分中,绝大多数属于体育管理学的内容;在第五部分中,绝大多数属于体育科研中的内容。这说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畴没有很好的与“学校”结合,没有把这些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内容,致使其缺乏系统性。

第二,学科名称一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在其研究范畴中阐明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在确定本质之后,才能在本质的基础上阐述其他相关内容从资料来看,有关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阐述学校体育的本质这说明学校体育学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4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在有关教材中,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类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这样的论述会产生如下问题:

第一,正如上面所说,没有阐明学校体育的本质,那么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从何而来?

第二,事物的本质功能是事物本质属性的表现。暂且不管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就其本质功能来说,这不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表现,而是体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在杨文轩和杨霆先生‘川编写的《体育概论》中,将体育的功能划分为3个层次: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和系统质功能。属于体育自然质功能的是: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功能。属于体育结构质功能的是: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的娱乐功能:属于体育的系统质功能的是: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的政治功能若按照这3种划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可以归属为体育的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也就是说。这是体育的功能,而不是学校体育的功能。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学校体育学被弱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机遇。因此,学校体育学要勇敢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3

[关键词]高中;课程改革;校长;课程实施

自2007年秋季北京市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如何推进的语境中,“校长的课程领导”“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就成为常见的关键词。“加强校长的课程角色意识和课程领导力”被列为“推进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课程领导”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a.Harrypassow教授于1952年完成的“GroupCenteredCurriculumLeadership”博士论文中。关于“课程领导”。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内涵、功能、角色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在这里,我们不作概念上的讨论,而仅从课程领导的功能这一角度进行思考。“课程领导所发挥的功能在使学校的体系及其学校能达成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也就是说,课程领导的功能是目标导向的,其最终目的是要提供高品质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课程领导是一个过程,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影响,它能够促成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落实课程发展的行为。

校长的课程领导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鉴等诸多方面。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文中,我们仅基于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课程实施的探索,对校长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与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个新的课程方案往往始于学者、专家的教育理想或官方的正式书面计划,但只有当教师在教室情境中,通过真实的教育行动,实践了该课程的教育理想之后,该课程才能转化为学校的课程;否则,学生无法“经验”此“课程”,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由书面课程转化为学校课程即为课程实施。

正如富兰所言,课程实施是“把变革成为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目的是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即现存的实践与创新所建议的实践之间的差异。课程实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是一个过程,涉及课程变革或创新;第二,它是新的实践(或课程/课程纲要)的实际使用情况;第三,它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周期的重要阶段。第一个特征明显具有价值取向,即课程实施是以理想创新的意念和设计为目标,为的是让实然的实践情况迈向理想境界。只有经过课程实施,教育理想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仅靠教师的投入感和凝聚力不足以保证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在一项“校长与教师的互动研究”中人们发现,校长的远见、推动力、一致的决策、优先性的安排,都是使教师成功地实施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影响课程实施的三大类别九个因素中,校长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具体而言,三大类别是:创新或变革计划的特征、学校特征/角色、外在因素。第一类包括需要、清晰度、复杂性、质素/实用性;第二类包括地区、社区、校长和教师;第三类包括政府及其他媒介。因此,要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就要充分发挥校长的课程实施能力。

二、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校长课程实施能力的体现

2007-2008年度是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平稳过渡之年。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各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地,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各学校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学校的教职员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初步探索了课程实施的有效路径。在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过程中,各个学校立足校本,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课程自,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力求构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北京二中校长组小桦在“2007-2008年度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就表达出了校长们的价值追求——使学校的课程架构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亮点。他认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选择性。学校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应该针对规定的必选课程与学生的差异而定,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其领导下,北京二中逐步建设起“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所谓“阶梯式模块”结构是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难度,按“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所谓“生成性”课程体系是指学生“自制餐”实验。学校将物理、化学、生物自主实验作为选修系列,学生完成六个自主实验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校本选修的1学分。

顺义区牛栏山一中根据本校是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形成了四类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核心,以学科教材为载体;选修课、活动课;校园生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类课程侧重点各异,但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整体。对第一、二类课程,结合必修及选修1课程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进一步丰富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2课程;对第三、四类课程,结合国家要求的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和规范。

(二)开发多元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我国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被赋予课程自,各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要结合本校师生的特点和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举全校之力开发校本课程。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地处宣武区,校长就领导本校教师围绕“宣南文化”开设选修课,课程涉及以下十个方面: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士子文化;以各地会馆和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会馆宅邸文化;以牛街为代表的回族文化;以民间诸神为内容的坛庙文化;以鲁菜和回民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红楼文化;老区新颜——宣武区当代城市文化。

陈经纶中学努力建设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具体包括:菜单式学科拓展课程体系;学科竞赛课程体系;小语种课程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科技活动课程体系;艺术类课程体系;生活技能类课程体系;人生远足课程体系;“初高中一体”课程体系;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三)规范校本研修体系,改进校本教研管理模式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为了给校本研修提供组织保障,由校长主管,在行政组织、专业组织、学术专家与信息保障四个方面加强建设,逐渐规范校本研修体系。第一,在行政组织管理方面,由校长主管,主任负责,对教科研处、教务处与年级组的整个校本研修活动实施管理,给予人力、财力和时间保证。第二,在专业组织建设方面,校长会同教科研处对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教研组、备课组具体实施规划内容。第三,建立校内学术专家组织和信息保障组织。

房山区房山中学以课题为依托,改进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学校以市级规范课题“提高校本教研管理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为依托,组织了教研组长和协作组长研讨会,作了“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研:教研活动组织与策划”两个专题培训,并进一步完善了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研组和协作组实行目标管理,开展主题课例研究,引入课堂观察法作为听评课的主要技术手段,使评课不再流于表面化的评价。学校还专门建设了课堂教学研究室,实现了四路画面自录课功能。(四)组织学校层面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

新课程的实施最终是发生在课堂上,发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因此,新课程实施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取决于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虽然北京市组织了全市规模的教师新课程培训,但针对各校教师具体情况的培训还需学校自己安排。北京二中通州分校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开展了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全体高一教师参加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又聘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到校进行人教版实验教材解读,使教师对教材理念和体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还请他们对高一新教师进行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以及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学设计时效性的专题培训。

在高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在学生这一层面,“北京高中新课程传播与理解项目组”编辑出版了《高中新课程学生特刊》,内容涉及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变化、适应等话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新课程。有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又开展了以校为本的学生专题培训。昌平区南口学校就是其中之一。开学伊始,学校专门对学生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培训,使学生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明确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认定、选课指导等办法,还向学生介绍了高中各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并安排班会让学生交流对新课程的认识,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

三、校长课程实施能力提高之建议

要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校长要做到:规划课程体系,做好国家课程体系的校本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师生对课程实施的认同感,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作为一校之长,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提供课程开发的哲学方向

课程实施的前提之一是课程开发。从普适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言,校长要提供教育哲学思想的引领,保持课程开发的持续性,关注课程开发的成效。

一所学校要实现本校的教育目标,前提之一是要有全员认同的教育哲学思想。如果没有指向同一价值追求的课程目的与方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很可能就会南辕北辙。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必须为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正确的哲学方向,而且这样的哲学方向必须深入到每个班级、每节课,并且能够影响学校课程决策的过程。

为此,在教育价值的理解方面,校长要帮助学校成员澄清其教育目的和目标。也就是说,校长要帮助学校教师以及其他相关成员进一步理解教育的价值,使他们清楚自己将会走向何处以及如何评价自己所完成的一切。只有澄清了教育目的和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获得发展的方向。

(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课程领域,关注不同的问题

从学校层级的课程实施而言,在不同的课程领域,校长关注的焦点应有所不同。学校层级不同的课程领域包括如下两类:学校层级中的所有课程领域与学校层级中的具体课程领域。

对于学校层级的所有课程领域,校长作为课程领导,需要完成如下任务:制订课程计划并进行监控;评价学校层级的课程并利用评价资料来确认学校层级的课程问题;确认跨学科的重要技能,适当地教导并增强这些学科;监控需要密切协调的内容领域间的课程协调;针对课程的需要制订校本课程预算,反映学校的优先次序。

对于学校层级的具体课程领域,校长要关注如下焦点:监督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所作所为;帮助教师根据课程指引制订适切的教学计划;针对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选择恰当的教材;帮助教师适当运用学生评价的结果,作出必要的课程修正。

总之,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要进行课程统筹,以使学校课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达成教育理想。

(三)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展开行动研究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课程实施人员。要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需要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这种提高主要通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特定的问题解决方法。有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对学校层次的课程实施行动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互动等,其指向都是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作为校长,要鼓励教师系统分析教育问题,进一步规划课程,将课程付诸行动,然后评鉴课程实施的过程、内容与结果,并在必要时重复这一教育行动循环。

一般而言,教师进行行动研究需要获得校外课程专家的协助与专业指导。这种专业支持要在校长的统筹安排下才有可能实现。而且,为使教师有信心与能力进行行动研究,校长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学习,以使教师具备行动研究所需要的能力。此外,还需要校长鼓励教师不断尝试,进行长期的课程行动研究,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课程实施行动研究的螺旋式循环中,校长首先要指导教师明晰其关注的问题,并考虑可能的解决途径。例如,是否要实施某项新的课程方案,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如何将该方案通过行动付诸实施。就行动研究的程序而言,要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领域与焦点,要规划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寻求合作,采取行动实施监控与搜集资料证据,并进行评鉴与反馈。在这一行动过程中,校长要创造条件,督促教师持续地监控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实际行动,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观察、反省、讨论、学习与再规划,最后,使教师以正式方式评鉴自己的行动研究,并把行动研究结果作为进一步重复行动研究循环时修改课程计划与课程行动的依据。

(四)创设校内合作团体,形成制度化的持续发展

在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团体的自我分析与反省批判,以改进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努力。有研究指出,如果教师从学校组织发展过程中获得越多的支持协助,其课程实施就越容易成功。㈣可见,团体组织的发展是协助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在一所学校能否形成合作的团体,团体是否注重对课程实施进行反省批判与自我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领导与管理。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4

一、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观念,新课程改革才有动力。学校领导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其观念具有群体影响力。一所学校只有学校领导在观念上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全体师生才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自觉性。因此,更新观念是学校领导的“第一要务”。

学校领导更新观念,含义有二:一是学校领导自身的观念更新,二是学校领导引领师生观念的更新。实现观念更新,学校领导要借助两条途径:一是学习理论,二是反思实践。学校领导要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把握新课程的标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学校领导要与教师一起反思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学校领导要做教师的“心理医生”,经常接受教师的疑难咨询,不时解开教师心中的“疙瘩”,排除其自身心理阻力,把学校群体带入新课程。自新课程改革启动实施以来,我校领导自身首先钻研新课改理论,认真学习新课程知识,宣传新课程理念,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

二、开发校本资源

以前,课程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统天下”,专家和名特教师是课程的“主宰”,“校校同课程、师生同教案、生生同书本”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消费者”。而今,新《纲要》规定课程三级分权,倡导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于是,国家课程可以创造性地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可以自行开发,学校领导和教师又成了课程的“开发商”。课程的创生离不开课程资源的依托,因此,课程资源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课程形成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构成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是自生自灭的,是需要不断开发的,学校领导是开发的主体之一。学校领导不仅领导校本课程的创生,而且领导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其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和呈递充足的课程资源。具体操作中,学校领导要“引好路、把好关”。首先,学校领导应指明开发的基本途径。一是引导师生开展社会调查,从调查中汲取资源;二是引导师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验,让自身的感受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三是提供师生必要的外部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四是引导师生利用校外充足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如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史掌故、名胜古迹、网上资源等。其次,学校领导要把好课程资源筛选关,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适合程度。开发的课程资源要反映教育的理想、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要符合学习的整合逻辑、师生的心理逻辑,即课程资源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相“吻合”;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匹配”;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相“协调”。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要遵循整体性、民主性、针对性、量力性、可行性原则。

我校研究的省重点课题《在校本资源开发中,促进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的研究》历时三年,正在酿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如《今日经典》、《小喇叭节目》、《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科学》等,这些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大致围绕中华经典文化、地方文化和学科知识的生活化等方面的主题,能够体现校本特点,实现趣味性、乡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结合。

三、评价引导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监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校本课程评价与校本课程目标、校本课程功能密切相关。一方面,评价体系的构建受制于课程目标,目标决定评价的标准。另一方面,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实施过程,影响实施目标的实现,影响课程功能的发展方向。学校领导统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其评价导向也就成了校本课程实施的“风向标”。

学校领导的“风向标”功能应从两个维度上来体现:一是根据国家的课程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这是“定向”;二是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课程目标的实施行为,这是“校正”。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新理念。学校领导在这一新理念观照下,应把评价的功能定位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这一重要层面上,不断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构建起新型的评价体系。学校领导要努力把校本课程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注重发展评价”就是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借助评价“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依托评价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注重综合评价”就是要把评价的关注点多样化,把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注重过程评价”就是把面向“过去”、面向“结果”的评价转变为面对“未来发展”的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强调质性评价”就是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让学生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化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强调“多元化评价”就是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学校领导评价的“一言堂”,把教师、学生、家长都加入到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去。校本课程开发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已从教学成绩为主,以领导的评价为主,转变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意识与观念为主。

在我校教师对学生“亲切不乏严格”,说明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后,教师在转变师生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方面,有较大起色,但并非溺爱学生,而是更注重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学习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辅导。

四、课堂“诊断”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细胞”,课程理念的“内化”,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窥斑知豹”反馈课程理念的践行状况,课堂是一面“镜子”。因此,学校领导检测校本课程实施,“诊断”课堂就能“知晴”,“知雨”。

具体而言,学校领导“诊断”的“项目”有:第一,教师的教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变了,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第二,教师是否关注了学习的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第三,教师是否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应更多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问,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第四,教师是否关注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否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技和现实生活。第五,教师是否关注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尝试成功,让成功激励更大的成功。

五、提高领导行为水平的艺术

1.变批评、指责为服务。

被称为当代服务大师的学者(劳)克里斯廷·格罗鲁斯提出了一个“服务补救”概念。这种服务补救的基本原则是:当发现服务失误时,要主动解决问题,要快速反应,及时解决;广泛征询多方意见和建议,进行问题诊断;进行员工培训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充分授权,使员工自身具有补救能力;使公众处于知情范围中,从失误中吸取教训;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有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和服务补救能力。在我们的教育管理理论明显滞后于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实践的背景下,这种理论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中可供借鉴的东西,即当新课程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管理者能否由过去所习惯的批评、指责方式转变为想方设法为教育教学服务,以诚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帮助教师渡过难关。

2.变单纯强调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为彻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目前,要想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关键问题是要彻底转变现有的教师管理模式,即必须转变目前教师管理的工作重心。在这一点上绝不能走形式和走过场,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对此,我们一定要把强调教师业务提高从一味强调学历层次的提高转移到认认真真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上来,一定要从过去那种单纯只过问教师学历的提高转向切实关注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方面来。关注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教改的自觉精神;利用课程资源,唤醒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帮助教师克服教改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加大教师集体备课的力度,努力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总之,学校领导只有进行教师管理重心的转移,广大教师才可能真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3.变盲目应付上级检查为切实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要改变管理的盲目性,把教育专业自回归教师,就要更多关注教学质量。一是要想办法做点实事,努力培养教师智慧,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发挥每一名教师的才干,关注每一名教师的成长。二是要静下心来好好琢磨,抓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以及怎么抓问题。因为现在的新课程,肯定不是只要抓好几大教学环节就能把事情办好的简单问题。加之每一个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都要重新开始,重新研究,要想争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要争取逐个突破。三是要重新定位新课程的标准及好学生的标准。当然,这会很难,但是没有难点的突破,就不会有创新。

4.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管理系统

一、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的崭新的办学体系[1,2]。中法合作办学项目是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法双方在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目前我校的教务管理系统还不能适应合作办学的管理要求,除了一些必要的系统自动化操作外,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仍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工劳动(比如法方课程统计转换,电子校历的设计等等),而且每年的工作重复性很高,出错多,不利于信息管理、信息汇总和信息统计工作,对合作办学项目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掣肘。虽然市场上存在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但是每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的管理模式是不同的,我校中法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课程几乎全部都是从法方院校引进,因此自主设计开发了一个适合我校项目特点的教学管理系统。

二、系统设计

本系统既可以使用公共的数据库服务器,也可以使用本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的主要开发工具和技术包括Java[3]、eclipse[4]和mySQL[5]。(一)总体设计中法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两大类功能:法方教学计划导入、转换和电子校历生成功能。基于此,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含如下几方面:1.用户登录注册功能。主要功能有: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和用户密码找回。2.用户管理功能。主要功能有:用户密码修改和注册密钥修改。3.教学计划的导入与转换功能。主要功能有:中方教学计划导入和删除,法方教学计划导入和删除以及法方教学计划转换。4.电子校历的生成功能。主要功能有:法方校历文件导入及删除,电子校历生成。5.课程查询功能。主要功能有:按照年份和授课方查询法方教学计划里课程信息;按照年份和具体日期查询当天具体的排课信息。6.打印功能。本系统的打印功能主要用于打印在教学计划功能模块转换而得的中方教学计划和在电子校历功能模块生成的电子校历。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二)数据库设计本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6张表,分别是:1.用户表1:用户表1里存储的是操作用户和查看用户这两种用户的信息。当有新用户注册时便会在这个表中添加一条用户信息。2.用户表2:用户表2里存储的是超级用户的信息,由于超级用户只有一个,所以表里只有一条数据,在系统使用前已经存储在数据库里了。3.用户表3:用户表3里存储的是系统记住的登录用户。本系统只能记住一个用户名,因此此表里只有一条数据,每当插入一条新的数据,必须先删除原来的数据。4.中方教学计划表:中方教学计划表存储的是往年的中方教学计划定稿(excel文件)中的课程信息(中方模式下的课程描述),当有新的中方教学计划定稿导入时,系统会把该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信息添加到该表中(一门课为一个信息对象)。5.法方教学计划表:法方教学计划表存储的是最新一年法方发送过来的教学计划文件(excel文件)中的课程信息,当有新的法方教学计划导入时,系统会把该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信息添加到该表中(一门课为一个信息对象)。6.法方校历信息表:法方校历信息表存储的是法方发送过来的校历文件(excel文件),当有新的法方校历文件导入时,系统会把该校历文件中排课信息添加到该表中,每天的排课信息为一个信息对象。

三、系统实现

本小节以教学计划管理模块中的一个子模块的导入法方教学计划为例,介绍其具体实现过程。1.首先,弹出输入框,选择需要输入的法方教学计划的年份。2.选择好年份(如12-13)后,弹出文件选择对话框,选择需要导入的法方教学计划文件。3.导入成功后,在其他功能界面显示区域显示法方教学计划文件的内容。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校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水平,节约更多的时间让教师专注于教学本身,我们设计并实现了这个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中法双方教学计划转换和电子校历生成的功能,并在这两大类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添加了系统登陆注册模块功能、用户管理模块功能、查询模块功能和打印功能。本系统投入使用后,显著减少了中法班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涂娟娟于枫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n].中国教育报,2003-04-05.

[2]苏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08(10).

[3]HerbertSchildt著.张良华,吴明飞译.theCompleteRefer-enceSeventhedi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

在此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大规模改革中,创新创业课程成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生至少是全校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师哪里来,高薪聘请企业的知名创业成功人士?还是直接把任务划分给学校现有的在职教师?这就是摆在高校领导面前两个活生生的问题,也是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过程主要讨论的两点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人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就这点可以肯定地说,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创业成功人士的参与。创业成功人士的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1.1讲座形式学校应该聘请各个行业的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给学生们进行交流学习,因为这样的成功人士往往才会被现代学生所信服。讲座交流学习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别样的学习形式,现代的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成功人士给学生往往传导的是他自身创业成功的事迹,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能够弄内心深处去感悟一些东西。1.2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该课程的专职教师讲座形式的教学有利也有弊,创业成功人士往往只是在讲述各自的成功经验,并没有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创业,他们是有保留地交流经验。如果学校能够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过来作为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那就不一样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将会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既然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那么与之对应的教师就应该也因此孕育而生。因为创新创业作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要找专业教师没有比创业成功人士更加适合的人选了。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本校各种专业的年青教师”敢想是年青人的特质

在没有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年青老师让学校领导看到曙光。

2.1一次尴尬的教学经验

一位电子技术专业的年轻老师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一次课堂教学经验:“他走进教室自我介绍之后得到了学生的鼓励,才敢翻开创新创业导论的教材,第一堂课几乎是按着课程念完一些理论知识,然后跟学生们一起读完了课本上的相关案例,连跟学生们分析案例时自己都好几次词穷。”该教师对自己不自信源于没有创业的经验,可以深刻体会到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给学生上创业课程无疑是纸上谈兵。

2.2教师培训

不管什么专业的教师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那么创业创新课程的专业教师肯定也是可以经过学习培养出来的。年青教师具有好学的特质,经过一定的学习培养肯定可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

2.2.1网络课程培训

网络学习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网络学习关键在于网络资源的建设。缺少创业经验的教师们同样也希望网络学习资源能够有越多的创业案例越好。我们要从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中借鉴教学方法,而不能照搬教授们的教学方法。比如,网络大部分的学习专题都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理论研究偏多,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对理论知识是比较排斥的。若教学过程完全照搬各位专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应该不会很好,甚至反而会越来越差。

2.2.2专家学者面授教学

学校、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多组织安排专家学者来给年青教师或学生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专职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比较了解,相信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差。成功企业家的教学经验不足,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参与教学工作,所以若由他们来承担创业创新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很好。

2.2.3教师参与创业实践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创业活动。要想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教师本身就应该先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让负责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能力的锻炼。

3结束语

面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我们希望该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完善,学生能从课堂中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更希望创新创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冯林,张葳.批判与创意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现状

[作者简介]何文清(1977-),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学。(广东广州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0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66-02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网络化学习方式的教学软件,也是基于互联网实现网络教学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利用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目前我国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各高等体育院校重视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改善其网络教学环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25所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大学下属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和查询,结果获得16个网络教学平台为有效样本。其他9所高校不是没有网络平台就是查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因此列为无效样本。

2.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文献资料,围绕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交流与协作、管理三大功能并结合我国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再通过互联网采用Google或百度搜索引擎方式,对以上研究院校的网站进行搜索和查询该校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最后对可以查询和进入的16个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特征与功能的统计并分析结果。

二、结构与分析

1.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状。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网络利用水平低。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大多数网络教学平台只是单纯地利用网络教务文件信息或学生网上选课查询,只提供课件共享点播。其实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基于web的支持和管理教学过程、提供共享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工具的虚拟学习环境,为网络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性通信与学习管理服务的平台。学习者通过教学平台搜索选择他们想要了解的学习课程,进入学习系统,开设个人学习网页,通过聊天软件与任课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功能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查询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比如访问该网站某课程的次数、自测的成绩等。经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分析,了解他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学生不同的帮助和支持,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平台功能少,网络教学特征不明显。根据文献研究得知,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设计、交流和协作、管理三大功能。在这三大功能下又细分为教学设计、课程网站搜索引擎、BBS讨论区等19项子功能。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大部分集中在课件点播、安全登录、技术支持这几个功能,与教学有关的学生个人图书馆、学习效果分析等功能是全部研究的教学平台都没有的,其他相关教学功能的占有率也比较低。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必须具备以下两点特征:一是教师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的体现,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体育课程往往是计算机教师根据体育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编辑和设计的。这样的网络课程体现不出体育课的特点。如果体育教师能通过教学设计工具自己进行编辑和设计,那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课程内容,随时随地进行更新,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因此,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必须重视专业教师网络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在功能设置方面,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考虑,如自测管理、工作组、网上提交作业等。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许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都没有。另外,学生网络活动追踪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还体现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反映情况,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课程内容设计简单,没有新颖性。通过对教学平台的课程设置调查,大部分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都是以精品课程为主,教学内容设计简单,并且几门课程都采用同样的版本,都是以文本组织为主,没有新颖性,没有体现出体育课程的特点。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课程。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动画和视频、声音解说来表现,而不是按照传统纸质教材的线性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呈现方式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都没有教学设计工具和课程设计模板功能。其实,对进行网络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设计工具和课程设计模板可以帮助他们对课程结构、学习单元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编辑,轻松自如地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营造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

第四,开放面小,缺乏资源共享。在调查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有87.5%的教学平台必须是本校注册的师生才能进去,非注册的学习不能通过此网络平台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甚至有一些教学平台不能通过互联网和相关大学的网站找到。另外,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链接少,缺乏教学资源共享。对作为开放教育中一部分的网络教学来说,这一切无疑是一个大缺陷。网络教学平台是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但为广大学习者和交流者提供便捷的机会,也是提高本校的综合影响力。通过与其他高校网络平台的相互链接,可以增加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知名度。因此,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可以根据需要分为非本校学生和本校学生两个入口。

2.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第一,普遍存在着“网络教学平台依靠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的情况。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建立起来的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基本上都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表现在:一是教学平台建立在课程建设系统下的子系统。二是课程内容都是以精品课程为主,课件也同样是把精品课程的录像上传在平台上。其实,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借助网络技术,提供共享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工具的管理服务平台,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辐射推广作用的优秀课程。网络教学只是精品课程二级评价指标中的一个子指标。它对网络教学的要求远远低于网络教学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网络教学服务。反过来,依靠精品课程建设而建立的教学平台显然达不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习者多方面、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第二,存在着“应付任务”的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一直重视高校信息化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工作。教育部也先后对高校信息化教学发文并提出明确的指引与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提出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许多高校也响应社会的发展和贯彻教育部的高校教学改革要求,纷纷建立了体育网络学习平台。但是体育教学平台的建设不是从学习者的需求、满足学习者需要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出发,而是从学校教学评估、精品课程申报和跟随社会潮流出发,往往是建好后不维护、不更新。结果是,建立起来一些内容简单过时、设计古板的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学生使用。虽然有一些建设比较好的网络学习平台,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同样也没有学生和教师使用,形同虚设。甚至一些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只是一个摆设,打不开链接,查不到任何相关资料。

第三,缺乏与高校教育资源相融通。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网络平台存在着一个缺陷――缺乏与高校教育资源相融通。其实,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数字化的图书馆、优质的网络设备、优秀的教学团队等。利用这些优质的高校常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质量,降低成本。例如通过与本校数字化图书馆相融通或链接其他院校和著名网络学习网站,不但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帮助和支持,还能减少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处于网上信息和课件点播的初级发展水平。其他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发挥。经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及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已由他主转为自主、被动转为主动,学会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帮助自己学习。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网络学习成为信息生活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必须清楚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认识,从而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广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

2.加大政府投入,加快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步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机关应成立专项资金,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和交流,大力支持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推广工作,加大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步伐。广州体育学院获得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支助,开发和建设课程学习网站,包括网络教学平台、视频点播、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平台,使该校的网络教学水平位于我国体育院校前茅。

3.顺应网络平台发展需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各高校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应顺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需要,建设好一块就用好一块,把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与其网络教育实现共享,明确规定本校教学部门和机构必须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并且在网络教学平台和校园网上建有使用地图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学习,构建起学校与学生的网络关系;同时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实践研究,2005(2).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8

“双自”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其产生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学校根据现在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忽视学生自主性素质发展的问题。根据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学”与“自育”的现状,为促进师生个性自由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了“自主教育”、“自主学习”双自教育特色。以“科学・民主・自信・自主・自控・自律”的“六环”自主教育模式与“自学・交流・质疑・拓展・反馈・总结”的“六步”自主学习模式为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个性发展,让全体师生感受、理解、参与、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双自”教育,为教师素质提高搭建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教师个体自主管理与自主提高增加了砝码,装置了驱动盘,极大的提升了教师的“双自”能力,深化了教师整体的专业化发展。

二、坚持校本研训促进专业发展

技能训练。基本功是教师素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基本功训练视为基础的根源,常抓不懈:第一,分类训练:“三笔一画”的书画功。“四课一做”的学科功。“三能一机”的技能功;第二,分项主抓:书画功。由美术教师指导,艺术处主抓,给任务给质量,每周量化;学科功。年组长指导,教务处主抓,“四课”联动,突出重点,每月量化;技能功。教研员指导,研训中心主抓,分项训练,层级培训,学期量化。第三,考核验收。按照自我验收,年组验收,学校验收的程序,把重点放在实践操作上,每学年一次。做到抓其功而不放,持之以恒。

培养名师。我们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而名师又是拉动教师发展的标杆。于是,我们坚定了培养名师的信心。筛选培养对象,系统排列。教师按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及工作业绩进行排队,前30名为入围教师,拉回同一起跑线,优中选优。

任务驱动。在校本研训过程中,我们树立了全员进入角色,绝不唱空城计的信念,给领导、教研员、教师下任务、压担子,在“同等待遇”下,让校园人“同台演绎”;完成教育教学的“十个一”。这十项任务有教师的、村小的、学部的,有理论的、实践的、感悟的,有个体的、互动的、合作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让教师动脑思考、动口讲述、动手操作。在任务驱动下,让教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质”的飞跃。

高效课堂。为在“减负”中提高质量,我们把重心放在课堂导学上,制定了“基本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导学规程,自2009年开始,实施每天一节公开课,学期初由教务处做好“每天一节公开课”的人员分配计划,进行期间,由年组集体备课,组织公开课,闲课领导、教师参加,每天第二节课,课程结束后立即组织研讨。每学期公开课110节,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四课”水平,在基本课堂、有效课堂反复躬行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学案设计、精典导学、准确评课”的宝贵经验,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减负”创造了条件。

入校助教。为实施公平教育、提高弱校的质量,我们寻求到校本发展的快捷方式――入校助教:学期入校两所,每校一周;与师生一起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共性与个性;遵循“调查、交流、指导、研讨、检测”的规程,把好的策略带进学校,把好的信息带给教师,把好的方法带入课堂。助教结束后,立即完成“研训人员入校助教的分析报告”与“研训人员的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分析”,形成完整的助教模式。正是在这种思维引领下,才有今天胡家学校小学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异校交流。异校交流是校本研训的要务之一。其实交流的过程就是取其之长,补已之短。为此,我们制定了完整的方案,实践中“合作研讨、互动交流、反馈总结”,有准备地开展。交流前,两校教师走在一起,共同确定交流的内容,商量备课,做到“先入为主,心中有数,确定标准,合作创新”;交流中,两校同年组教师互动,利用对方学生作课,做到“亲和教师,友善学生,精讲多练,诚信服务”;交流后,两校教师主动反思,再走到一起,揭露问题,解决矛盾。对共性的、个性的,课内的、课外的,教师的、学生的,简单的、复杂的,积极的、消极的等若干个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有“短、平、快”的功效,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的“阳光快餐”。

集体备课。我们遵循魏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提高教学效率”和“淡化现成知识,看重学法指导”的论述,开始“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研究历程:根据教师自动、教师互动、校级联动积累的经验,大胆的改革备课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研讨、达成共识、实践应用”的“五环”集体备课模式;在“五环”集体备课中又推出“三段十步”操作规程:第一段“四环节”通识教材;第二段,“三层次”课时备课;第三段“三级连审”教学设计;“五环”、“三段十法”,弥补了集体备课的空白,有较高的含金量,突出了“一课多用”的备课效应。集体备课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应用,我们把集体备课成果投入到教学中,对于特色的普及推广,发现问题反馈调整,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分科培训。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伊始,班子成员商议决定用校本专业教师,培养校本合格教师。根据校本实际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以教材为主,以基本技能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加人员。每科选3名教师培训,年龄不超过30岁;培训时间。每周三下午集中培训,培训期2年。到2010年参加培训的30名教师承担起艺术类学科教学的重任。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9

1.某校西大门科技楼墙头上的12个墨绿大字,依次是“科研兴校、特色办学、质量立校”。

2.某校路旁一黑板上写着“友情提醒:同学们不要乱放自行车,请放在自己班级辖区内”。

3.某校艺术教学区墙面上写着与墙面不相称的红色大字:“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

4.某校班级课表台头是:初一(8)班课程、活动安排表,等等。

就以上几种说法与同仁商榷、反思: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学校要成为名校,首先要突破教学质量关。在现实背景下,没有质量关,其他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失去了真正质量的含义,都是在加大学习强度,拉长学习时间,占用学生活动时间与别的课程时间,而取得的质量。教师与学生花的成本都太大、投入太大,浪费了生命。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必须要依托科研,开展教学研究,教师要观察课堂、总结反思,功在课后,精在课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特色办学是办学的最高境地,要达到此境地,就必须向科研要效益,就必须在科研兴校与质量立校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特色。事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总是由衰到盛、由盛到衰地不断交替发展,要想保持学校高品位的不断发展,在完善学校各种运行机制的同时,要创新机制,努力呼唤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高峰期的来临,赢得学校再次飞跃发展。特色办学是学校改变机制的一种良好形式,当学校发展到较高平台时,要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可拓展学校的优势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保持学校发展的高平台。

有些学校,在没有完成科研关与质量关的前提下,就高举特色办学的大旗了。那是为政治、为功利急功近利的一种做法,根本形成不了学校特色,仅仅是一两门学科抓得较好而已。

特色办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是学校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色办学不是自擂、强制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的积淀、洗礼,自发、自为、自然的结果。

可见,现实背景下,这几个字的顺序应该是: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如果是新建的一所崭新的学校,其顺序应该是: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办校。

2.目前,各学校加强精细化管理进程,细化、量化各项管理体制,使管理逐渐制度化。学生不把车放在自己班级辖区内,而把车放在不该放的地方。这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属于“友情提醒”的范畴,而属于违章行为,是要受到批评的。

如明天要降温,可提前友情提醒学生:明天降温,要多穿点衣服。如明天中午要下雨,可提前友情提醒学生:明天中午有雨,明早上学时,要带雨伞。

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切都在飞快地变化发展着,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这个时代唯独不变的就是发展了。原来“逻辑”的,现在可能不“逻辑”了。道理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加强了各功能室的建设。刚开始布置功能室时,人们往往不会考虑到功能室的文化气息,仅仅是完成功能室的“功能”而已。随着人们对布置功能室认识的提高,渐渐的人们在艺术室里挂起了艺术家的画像、警句、格言,在劳动室里写上“劳动着、快乐着、成长着”。毋庸置疑,这些文化建设,上升到了一定平台,增添了功能室的文化氛围。

偶尔想起鲁迅先生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不禁感慨,从“无形到有形”是一种境界,而从“有形到无形”是一种更高境地,我们要努力让学校文化本身吸引学生,让功能室的“空气”感染学生,让功能室的“一草一木”打动学生。

“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不要写出来,也不要挂出来,而要让人们走进艺术室,再走出艺术室时,从内心感悟到: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那就高级了。就是写了,字也不要那么大,与墙面的大小又不相称,失去了艺术美的内涵。美是艺术的主要特征,艺术美是一切美的总和,以美冲淡世俗的种种丑陋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字的颜色也不要用大红字,红色虽有活力、有朝气,但与墨绿色相比,缺乏稳健、凝练、厚重,红色太年轻了,没有墨绿那样成熟,很难有艺术以美冲淡世俗的种种丑陋的胆识与能力。

4.某校班级课表台头是:初一(8)班课程、活动安排表。在新课程改革发展到如火如荼的今天,还出现如此错误,实为不该。课程是大概念、大框架,它包括学校里所有开设的功课,活动也属于课程中的一类,不仅如此,学校里的一个画廊、一面黑板报、一个警示牌,花草树木的布置,近景远景的层次,等等,都属于学校课程范畴。

所以,只要写:“初一(8)班课程安排表”就oK了。

校本课程的功能篇10

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是当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非常实际的应用。该系统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的模式,而且给师生提供了一种更公平更自由的学习自主性和双向选择的权利,创造了良好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氛围,最终会促进学校管理、科研、教学、学术等方面的多向发展。

关键词:

选课;成绩管理;数据库概念模型;数据库逻辑模型

随着国内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系统的开发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网上招生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的关键是数据库的运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都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数据库技术实际运用。因此基于网络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已经融合到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为了更好地落实学分制和选课制,克服选课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等问题,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平台,就需要一个专业的选课系统。运用选课系统后,可以非常便捷的对选课数据进行检验和统计,避免人为错误。成绩不仅可以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学生后期学习提供指向性。在传统的管理中学生的成绩是由任课教师评价的,再由教师上报到系部或学院,然后由学院反馈给学生。这个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还容易因为教师个人情感或失误造成误差和错误。如果我们把成绩查询融入到选课系统中来,不仅可以减少学校在管理方面的支出,还能在维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并能促使学生根据自我需求或就业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这个背景下,许多高等学校,企业也都参与到研究此类应用的解决方案中来,并开发了大量的基于不同框架的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1系统需求分析

在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的今天,原有的选课和查询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设计一个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系统依托校园网进行集中管理,独立操作,突出创新和体现以人为本,减轻管理工作的纷杂,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学校教务管理的智能化、无纸化、网络化,为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奠定基础。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把学生选课和学生成绩通过网络进行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学生登录后可以选课、查看成绩、修改个人信息。教师登陆后可选择上课学生,录入考试成绩。管理员的功能最复杂,登录后可对学生、教师、课程和班级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查询和维护本人的选课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学生的选课及成绩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学生的账号和密码。这样设置不但满足了学生自身的要求,还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本系统主要实现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和班级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总结起来为:系统用户类型为:管理员、教师、学生。系统对于任一用户只能以一种身份登录。只有管理员才可以维护学生、教师、课程、班级的基本信息。学生可以选课、查询成绩并修改个人信息。教师可以选择上课的学生并为学生录入成绩到系统中。

2系统模块与流程分析

2.1功能模块分析根据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整个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大功能模块:学生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管理员功能模块。1)学生功能模块应该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学生登录身份验证、学生选课、学生查看学分、学生修改个人信息2)教师功能模块应该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教师登录身份验证、教师选择学生、教师录入成绩3)管理员功能模块应该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管理员登录身份验证、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对课程的管理、对班级的管理。

2.2系统流程分析根据功能模块分析本系统包括3个基本流程。学生操作流程描述的学生根据学号和密码登录该系统,初始的密码是由管理员提供,学生登录后,可以修改个人信息,选择想学课程,查看课程考试成绩和学分。教师操作流程描述的是教师根据教师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初始密码由管理员提供,教师登录后,可以选择自己愿意教授的学生,考试后把学生的成绩录入到系统中方便学生查询。管理员操作流程描述的是,首先把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加入到系统中,对学生、教师、课程和班级的数据进行初始化,这样,教师和学生才可以通过设置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到该系统中。其次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授课的教师、开设的课程、选课的学生和组建后的班级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操作,更新学生选课系统的数据。所以管理员登录后页面先给出学生列表、教师列表、课程列表、班级列表信息,针对这四类列表信息管理员可以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3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根据系统分析,整个系统功能三个角色功能作用清晰明了,总体功能如图1所示。

3.2系统详细功能设计在整个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中,涉及的角色有三种:学生、教师、管理员;不同的角色在系统中对应不同的功能。1)学生功能设计学生输入学号、密码后可以登入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学生进入系统后,可以选择修改个人信息,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查看自己选学课程考试成绩。2)教师功能设计教师输入用户名、密码后可以登入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教师进入系统后,可以在选择他所授课程的学生名单中,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实现双向选择;可以在已授课程考试结束后选择相应同学录入其考试成绩。3)管理员功能设计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密码后可以登入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进入系统后,管理员可以增加、修改、删除学生信息;管理员可以增加、修改、删除教师信息;管理员可以根据增加、修改、删除课程信息;管理员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时间和教室空余情况,安排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给选课的学生,实现班级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根据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结合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可以构建出系统基本类图。用administrator表示管理员类、teacher表示教师类、Student表示学生类、Class表示班级类、Course表示课程类、Score表示选课类(记录成绩)。教师类和学生类之间的关系是“1选择*”;教师类和选课类之间的关系是“1打分*”;教师类和课程类之间的关系是“*教授*”;课程类和班级类之间的关系是“*开设*”。

3.3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结构清晰的数据库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本论文通过e-R图设计和关系表清楚的描述了数据库中数据间的关系。数据库的概念模型(e-R图)是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类型,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只需对特定的信息和数据建模,这个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理清数据库中的各层关系。1)本系统中涉及实体有6个管理员(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密码)教师(教师号,教师姓名,职称,密码)学生(学号,学生姓名,密码,籍贯,性别,系别,学分,电话,phone,e-mail)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预修课,所在系)班级(班级号,教师名,教师号,课程名,课程号,教室iD,上课时间)成绩记录(学生号,教师号,接受标记,考试成绩)2)本系统的概念模型分为顶层和第一层。顶层e-R图涉及管理员实体、教师实体、学生实体、课程实体和班级实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管理”动作包括增加、编辑和删除操作,管理员和其他四个实体间的关系为1对n。3)第一层e-R图涉及教师实体、学生实体、课程实体、班级实体和成绩实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3.4系统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就是数据库中要使用到的数据表的设计。根据前面的系统分析和功能设计,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中我们需要设计出:管理员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学生信息表、课程信息表、班级信息表、成绩信息表。具体设计如下。管理员信息表主要记录管理员的基本信息,便于管理员登录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管理和维护。要求管理员的账号必须唯一,避免出现混乱。管理员信息表需要设置字段3个。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说明分别为:id(int、主键:管理员编号);username(varchar(8)、管理员账号:不可重复);password(varchar(8)、管理员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主要记录教师的基本信息,便于教师登录系统进行选择上课学生和录入考试成绩等活动。要求教师序号必须唯一,避免出现混乱。教师姓名和职称可以重复。教师信息表需要设置字段4个。字段名称、类型、说明分别为:id(Varchar、主键:序号,教师编号);name(varchar、教师姓名);zhicheng(varchar、教师职称);password(varchar、教师登录密码)。

学生信息表主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便于学生登录系统进行选课和查分等活动。要求学生学号必须唯一,避免出现混乱,学生姓名等可以重复。教师信息表需要设置字段10个,分别为:id(serial、学生序号:主键);name(varchar、学生姓名);password(varchar、学生登录密码);jiguan(varchar、学生籍贯);Sex(varchar、学生性别);Depart(varchar、学生系部);Score(int、学分);tel(varchar、电话);phone(varchar、移动电话);email(varchar、电子邮箱)。课程信息表记录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学分等信息。要求课程的名称必须唯一,避免出现混乱。所属系部可以重复。课程信息表需要设置字段5个,分别为:id(varchar、课程编号);name(varchar、课程名);Department(varchar、所属系部);prepare(varchar、预修课);Score(int、学分)。班级信息表主要记录上课相关信息,包括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上哪个教师的哪门课程。课程信息表需要设置字段7个,分别为:id(serial、序号:主键,班级编号);teacher_name(varchar、教师名);teacheriD、教师编号;Couese_name、课程名;CourseiD、教师所授课程编号;Room、上课教室;time、上课时间。后面几个字段的类型同教师名相同。成绩信息表主要包含学生编号,教师编号,学生是否被授课教师接受以及学生最终考试成绩等信息。课程信息表需要设置字段4个,分别为:Stu_id(varchar、学生编号);Class_id(varchar、教师编号);accept(varchar、是否被接受);Score(int、成绩)。至此,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已经非常完整了,后期的研究工作可以考虑延伸到利用何种框架来具体架构实现该系统。

4结束语

本系统通过系统需求分析设计了一个实用型学生选课及成绩管理系统。整个设计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研究,然后进行了详细功能模块的分析,确定了三大功能模块,并设计了系统流程,进而对系统进行整体细致设计。该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大缩短管理时间、减少管理费用、避免人为错误,给师生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学习科研当中,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该项目的设计能够满足高校教务管理的需求,使学校的管理更规范更透明,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薇.职业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平台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