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3:31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1

关键词:新课改、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个性很难得到多大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使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课程价值观是以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为目的,以满足学生的某种需求为前提。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因此,校本课程的要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完善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的学业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有更有效的方法,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时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建构学生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重心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校本课程不是为了让学生识记已有的知识。因此基于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的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全程评价。

传统教育是以一个分数判优劣,一次考试论成败。而校本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跟踪、全程评价。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堂发言、质疑、参与课堂活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阅读笔记、参加学科课外活动等做详细记载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全面显示评价结果。

校本课程应遵循全貌显示的原则:一方面将跟踪记录归纳,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汇总;另一方面改以往“成绩通知单”为教师以亲切、激励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情、意、能各方面的优点、特长及发展状况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两者结合。

4、树立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中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是评价客体,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以裁判的角色出现,给学生裁定高分与低分。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再由教师独揽,而由师生全员参与,再加上家庭参与,不仅可以使评价更公平、公正,而且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二、建立全方位的课程本身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结,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作为为单一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要包括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学生、课程开发教师、其他教师同事等。校本课程是面向本学校的学生,由本校自己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及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应参与到课程本身的评价中。学生是校本课程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最有权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为了发现并弥补课程的不足,开课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反思性评价。为了实现对课程本身客观性的评价,可以让同伴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及课后的讨论与交流等形式进行评价。

2、课程评价对象多面化

“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1校本课程的评价旨在改进和发展课程,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象需包括:对校本课程开景的评价、校本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开设的,为了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粗制滥造和盲目模仿,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校本课程不是让教师去编教材,而是根据一定的开发方案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因此要对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准确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3、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那么校本课程评价的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那校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等。多样的评价方法可以避免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实现对课程全面综合的评价。(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引白冯生尧:《课程评价定义的批判分析》,《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3]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2

关键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

从现状看,多重的普通高中,都修正了旧有评判机制的弊病,这就提升了机制带有的可行性。很多高中,都设定出了成体系的内含评判办法,规制了校本课程配有的开发历程及评判对象。在同学选取课程、确认同学学分的层级内,也制备出了很具体的预设方案。然而,普通高中内含的校本课程,还存留着多样的评价漏洞,因此,有必要摸索实效的评判手段。

一、评价关涉的对象

关联着教育评判的现有原理,多归属于普通高中内含的校本课程。这样的状态,是课程与预设的教学彼此分隔的后果。普通高中所设定出的校本课程,经由专家去研发,因此带有凸显的专业属性。高中内的授课教师,只着手关联性的授课流程。

从这个视点看,评判要采纳的侧重点,就安设在对授课教师预设的测评上。此外,惯常的课程解析,还停顿在旧有的层级内,教师会觉得,课程就等同于预设的教学内涵。在这样的状态下,对预设校本课程的评判,也被划归到评判授课规划、评判授课所用大纲、评判校本教材这样的类型中。

校本课程延展了旧有范围,这就融汇起了课程与预设的教学,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同学带有的创新认知。在本源的层级内,校本课程可整合研发流程与真实授课:教师应是真实的研发主体,同时还是特有课程的授课者。开发普通高中配有的校本课程,与同学潜藏的需求契合,也能增添同学内含爱好,因此融汇起了研发带有的目标和预设的路径。

对这种课程的预设,应经由普通高中内含师生的协同过程,建构出校本课程所带有的价值。因此,校本课程,应被看成授课预设的手段,与授课融汇在一起。评判校本课程所用的程序,也表征着组织授课所用的程序。由此可见,对这种课程所选用的评判,不能混同于惯常的评判,应被看成课程成效与真实授课的统一。评判的历程,就是测定课程内含质量的历程,也是管控开发的历程。

二、总括的评价路径

在解析了评判对象的认知框架下,应选用全面的视点,去查验校本课程带有的评判路径。有的学者觉得:惯常情形下,校本课程所预设出的开发流程,可分出解析情境、预设目的、制备评判用到的方案、解析方案及接续实施、跟踪成效及重设等步骤。普通高中要解析课程配有的情境,依循这样的情境,确认出适宜的评判目的。与此同时,搭建起课程用到的方案,并历经实施这一流程。最后,经由对反馈数值的解析,预设出修正及重设的可用方案。

校本课程所带有的测评路径,可划分成如下层级:对情境的解析、预设测评目的、评判课程带有的可行性、评判授课所含有的质量、估测出这种校本课程带有的成效。对校本课程选用的评价路径,归属于质量管控的路径。因此,这种评价,应整合起总结特性、延展课程的特性等。

测评带有的目的,不仅涵盖着证明成效这种层级,更涵盖着改造旧有授课的层级。评价的总括程序,应可区分、提炼及辨识信息。校本课程关涉到的信息,能表征出特有科目内含的目的、预设方法、真实的认知成效。这样一来,评判得来的数值,就可指引高中内含课程的预设决策,查验授课带有的效能,以便增添同学对特有科目的领悟层次。

评判的总括功能,应是比对不同类别的授课科目,辨识课程内含的弊病,并设定出修正的路径。应围绕课程内含的改造途径,来预设评判的总框架。

三、可行的评判模式

预设可行的评判模式,应借鉴现有的精准模式,如回应类、差距评判类、CSe属性的评判模式等。在这些现有的可用模式内,选用了Cipp框架下的模式,当成搭建评判架构的可用参照。新颖的Cipp框架下的模式,能改造普通高中旧有的校本课程评判路径,因此延展了采纳范围。这样的框架,可分出面对背景、面对历程、面对授课成效等的评判,从而建构出融汇属性的评判路径。

首先,要面对背景,予以精准的评判。这种评判成分,归属于本源性的成分,应涵盖高中带有的背景框定、对授课对象带有的需求框定等。要辨识出目标与预设需求的契合程度,以便供应预设目标所用的依托。

其次,要录入评判得来的结果。实现预设的课程目的,应依凭独特条件,要评判这些关联条件。录入结果,会关涉到实现预设目标、解析潜藏的成本、比对多样课程带有的优劣、评判课程内含资源的可用性等。

再次,要测评预设校本课程所历经的经过。评判过程,要辨识出这一科目内含的讲授经过,以便确认隐藏着的授课弊病。例如:评判预设的课堂活动,能否依循规划去延展;现存的那些授课资源,能否依循规划被采纳;教师所选定的授课路径,带有怎样的实效性等。这种评判,可供应修正旧有校本课程的依托。

最后,要评判授课得来的成绩。在这一时段内,要选用解析、数值测定和辨识成效等路径,去测定课程内含的真实成绩。具体而言,要搜集到关联性的多样描述,把搜集得来的判别数值,与前述的三类层级相整合,以便估测出特有课程带有的成果。学者认为,评判成绩这一步骤,仍归属于管控授课质量所用的步骤。

新颖的Cipp属性模式,带有凸显的宏观性,也很客观。然而,搜集评判用到的多重数值时,还要选用协同性的多重方法。例如:评判课程所带背景时,可整合起解析、调研及走访、对同学予以诊断等路径。评判操作得来的真实成效时,可接纳档案评判、查验及对同学访谈等路径。

四、建构出的系统

解析了评判实践后,可构建出高中内含校本课程的可用评判系统。具体而言,建构出的评判系统,应涵盖如下层级:

首先,应辨识出开发目标带有的价值。预设的校本课程,应融汇起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的多样评价。要考量的维度,涵盖着预设课程与总括方针的契合程度、预设的校本课程带有的价值认知程度、课程所预设的总括目标与同学爱好的契合程度、目标内含多重要素的调和程度等。

其次,应辨识出校本课程带有的可行性。制备校本课程所用的流程,涵盖着设定及拟定目的、选取和重构校本内涵、预设的课程构架、安设的资源选用路径、评判同学作业用到的途径、对特有课程带有的优劣的解析等。可行性归属于很概要的那种指引,可折射总括课程建构的水准。

再次,应辨识出授课流程带有的实效。这样的评判,应涵盖着对授课途径、教师带有的态度、授课预设进度、同学的学习历程、预设目标的完成路径等。它归属于形成属性的测评,能促进教师改造旧有的校本课程,完善现存的校本质量。其中,同学对真实授课流程所带有的评判,具备凸显的精准性。同学是直接接纳授课内涵的那种主体,因此,可经由座谈会、预设问卷等路径,获取到同学内含的授课意见。这样一来,就供应了改造授课程式的依据。

结束语

新颖的校本课程,改造了惯常用到的普通高中内含课程,被划归成总括的课程成分之一。然而,现有的这些课程,没能被预设出很完善的评价途径。普通高中内的师生,应增添新的评判理念,摸索延展课程内涵的路径。只有这样,新颖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普通高中内授课质量的升高,激发出同学潜藏的课程爱好。■

参考文献

[1]刘雪冰.职业规划: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视角[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逢淑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设想[J].山东教育,2011(10).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开发;研究

一、前言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正式开始了课程改革相关活动,当以往教育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校本课程的影响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校本课程在校园当中其实并不是过分的关注所谓的主科的,使用非主学科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关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教育以及课程设计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大。但是当根据主科开展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相关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对学生起到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作用的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当中的时候,这就对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当中的学生、教师以及校方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各个地区相关学校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相关工作开展各个层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的。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分析。

从开发这个层面上展开相关的分析工作,对学生所提出的需求进行收集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依据学生所提出的需求呈现出来的信息,教师就能够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些层面上使得教学相关活动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上文中所提及到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构建校本课程,能够使得整体的学生成绩的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是需要教师具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心态和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认识的,并不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才会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假如说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个例的话,教师所需要依据的就是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具体的情况展开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使用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分析

课堂片断法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选择出来一个时间片断,比方说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当将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上文中所提及到的这种方法在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应用是相对来说比较的广泛的,将校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分散化处理,是能够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是需要注意到适应性的,校本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前的适应性应当相对来说比较的强,当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的时候,学生发生混乱的几率就相对来说比较的高了,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程度较高的学校中校本课程《数学大师》以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为例,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主题,讲解他们在数学史上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大部分和高中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有关,从他们的发现背景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妙用,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自发的去探究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丰富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高中数学校本课程评价

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多学校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校本课程开展各个层面的开发相关工作是高中学校对学生所学习到的课程所使用到的一种崭新的设计方式,是一个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的强的课程系统,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的简单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能够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的重要的。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4

关键词学校层级课程评价意义原则路径内容

学校层级的课程改革中心已经由单一的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强调学校课程评价的内容和目的,没指明实施评价的主体;“国家层面的课程评价为主,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有别于国家、地方层次的课程评价,也不只是指校本课程的评价,而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的课程体系及其运作为评价对象。本文以基础教育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意义、原则、内容及路径。

一、学校层级课程评价的意义

1.丰富学校课程评价研究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研究的内容,可以简要分为以下几类:一般课程论意义上的理论建构,比如:课程评价的含义辨析、主导价值、知识基础、指标体系等;对课程评价实践的探讨,如:现状、问题、走出困境的策略、发展趋势等;具体某个学科课程的评价研究,如:小学英语、初中科学、初中语文等学科课程评价;对课程评价方法的研究,如质性、发展性、体验式;国外课程评价原理、模式评介,如泰勒课程评价原理述评、美国等国的课程评价改革启示等。

当前的课程评价研究,直接跟学校这一层级课程改革相关的有:校本课程评价、学科课程评价、学校课程方案评价等。校本课程只是学校实施的三级课程整合的一个课程门类;学校课程方案只是当前整个学校课程规划静态的文本形式;学科课程也不是全部的课程形式,还有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等。上述研究,缺少的正是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体系及其运作的整体研究。因此,本选题研究有利于丰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完善学校课程规划质量

学校课程规划的概念虽然表述不一,但是基本内涵相差不大。即:课程规划是指学校融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整体课程系统设计,充分体现课程领导力,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学校课程行动。课改十多年来,课程规划已在很多学校实施,但却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校课程规划一经实施,就很少对其质量进行系统跟踪和评价。这不利于学校课程领域改革深入发展,也不利于学校课程规划的完善。建立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层级课程事务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很有意义,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规划质量。

3.提升学校课程运作能力

有研究者指出:课程运作是课程的运行、操作的整个动态过程,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基本环节。中小学课程运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运作机制不完整,课程决策权责不平衡,课程设计方式单一;课程实施过程缺少变化;课程评价不受重视。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正是对课程运作全程的关注,有利于了解当前学校层级课程的运作现状,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课程运作能力。

二、学校层级课程评价的原则

1.以学生素质发展为评价旨趣

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等目的都包含其中。学校课程规划应以学习者的素质发展为主导价值定位,实现途径有:确立以素质发展为本的课程规划基点、构建将基本课程与个性化课程协同起来的课程层级结构。所以,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也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因此,多维度探索学校课程评价内容很有必要,尽量全面涵盖学生素质各方面,评价标准也应该具有弹性,注重外在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2.以多元化成员的共同体为评价主体

新课程改革强调吸纳教育行政部门、课程领导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在当前学校课程的设计、审议、实施、评价等环节发挥作用。教师在三级课程决策中,参与课程规划、实施与管理。所以,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主体应该形成以课程专家为引领,教师为主力,多主体参与的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团队,以“基于政策、基于学校、基于研究、基于对话”的原则开展评价。

3.以课程事务过程与结果兼顾为评价思路

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甚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是2l世纪教育教学领域对这组关系的普遍认同。课程事务,是跟学校课程相关的所有事务,笼统可分:规划、实施、评价。在学校层次的课程评价中,也要强调学校课程的规划、实施和学生学习课程等过程性评价,也要包括对学校课程质量、学生学习结果等结果性评价。课程实施要从这两方面关注和收集评价资料,评价数据解读和利用也要从这两个角度开展。

4.以多途径收集的数据为评价依据

传统的国家集中管制课程的模式下,课程评价其实不是评价课程本身,而是对课程教与学结果的评价,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没有真正的评价权。当前倡导多主体评价,学校课程共同体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对学校课程u价,以全面收集评价数据。如:课程专家对课程开展的观察反馈;教师对学校层级课程的理解、建构和反思;学生的学习日志;家长对课程的反馈等。从学校角度来看,评价手段有:学校层级课程的规划和开展的过程叙事、阶段考核、项目验收、检测反馈等。也有学者强调学校自评:学校有参与确定评价标准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学校要用好评价结果。

三、学校层级课程评价的内容

1-以课程要素为中心的评价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预设,对学校所有跟课程、跟学习有关事务起着定位和指导作用。评价指标有: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宗旨;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目标符合课程属性;目标层次有渐进性、持续性;目标表述清晰、可操作等。

(2)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根据一定理念,服务于学习目标,以一定形式编制的某一学科或领域,引导学生学习的体系化的知识、技能、情意等内容。评价指标有:内容选择恰当;主题开放;组织合理;编排利于学习;有模块化体系等。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包括学习的活动安排、策略选择、环境设计、媒体选择等。评价指标有:学习方式设计注重体验性、实践性;利于个性差异和优势发展;注重学习习惯和策略养成;学习策略丰富;学习活动安排合理;媒体选择恰当等。

(4)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指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评价指标有:以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为宗旨;注重全面发展性评价;综合运用形成性、结果性评价;质性和量性相结合;学生学习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意评价等。

2.以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为中心的评价内容

(1)实施前。实施前的学校课程规划,主要目的是基于一定的课程理念,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学校课程文本。评价指标有:课程编制共同体构成合理;课程审议制度完善;校情分析具体;课程规划目标明确;课程文本结构合理;学材便于教与学等。

(2)实施中。实施中的学校课程划就是指学校课程开展过程,是对学校课程规划质量的检验和反馈。评价摊衔有:课程目标落实到位;课程组织合理;课程实施策略恰当;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保障到位等。

(3)实施后。实施后的学校课程规划主要是对课程质量的总结和改善。评价指标有:课程实施情况符合预设;开设课程有利于学习;课程实施效果良好;学生素质发展明显;教师评价课程良好;课程管理合理等。

3.以学校课程文本为评价中心的内容

(1)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是学校层级课程的宏观规划文本,是课程纲要和学材编制的依据。评价指标有:学校课程资源背景分析清晰;课程目标符合三维目标;课程结构科学;课程设置兼顾不同类型;课程管理有效、可操作;文字表述准确、简明、规范等。

(2)课程纲要。课程纲要也叫课程标准,是对具体某门(类)课程的学习内容的规划,是课程规划在某一领域的具体化。评价指标有:性质定位准确、理念先进;目标符合学科和学生发展需求;核心素养明晰;知识能力具有递进性;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建议科学和可操作;文字表述准确、简明、规范等。

(3)学材。学材是以服务学生学习为目的材料,类似于教科书,更强调学生学习或者教师引导学习开展的安排。评价指标有:学习目标以学为主;学习内容组织缜密;学习方式符合课程和学生特点;学习评价兼顾多种方式;学习资源丰富;文字表述准确、简明、规范等。

上述三个中心的指标内容,因为三个中心自身的相互关系,评价内容独立而又有交叉。因此在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的实际操作中,三个中心可以同时按各自的时序开展,相互补充,搭建学校层级课程评价网络体系。

四、学校层级课程评价的路径

1.以课程要素为评价的出发点

从中心视角看,课程要素是课程体系的中心,也是学校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当前很多研究受泰勒原理影响,将课程要素划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存在逻辑上的混乱。课程形成之后才有课程实施和评价,因此它们不属于课程要素,是课程运作的范畴。新世纪,世界课程改革都强调课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习服务。所以,课程应以学习为中心,是编制、运作学校课程的出发点,四个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即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四要素是学校层级课程评价的出发点。

2.以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为评价线索

从动态视角看,学校层级的课程事务开展过程就是学校课程规划研发和实施的过程。所以,课程规划过程是学校层级的课程评价的线索。学校课程规划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是学校课程从理想到现实的谋划过程,包括学校课程愿景的确立、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以及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与保障等。具体可以按课程规划实施前(研发阶段)、实施中、实施后三个阶段,根据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开展。

3.以学校课程文本为主要评价对象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5

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大而全,使校本课程特色缺失;再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缺乏活动性,使学生主体个性失落;还如地域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等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使课程资源无序浪费。为了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有关精神,现就本地区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特编制了《富阳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校本课程及其功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课时比例要控制在课时总量的10%-25%,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3、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的有机结合,促使资源开发与校本特色同步发展,学校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同区域的学校要积极配合,走合作公关之路,避免学校与学校之间重复开发的弊端。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宗旨。根据课程开发内容的来源,可以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三种类型: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出课程选择的标准,依据标准从众多可能的现有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依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校本特色资源由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五个阶段: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初中、小学每周至少1课时,并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统一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1-2年级,根据儿童广泛的探究、操作与表现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性的综合学习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避免过早的专门化教育。小学3-6年级应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到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各种机会,避免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中学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要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学校要定期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要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采取等级加评语,初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原则上每个初中学生每学期要选学一门校本课程,完成规定课时的给予2个学分,成绩突出的最后奖励1个学分,初中三年累计取得12个学分的,准予毕业。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组织管理。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人员构成。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5、评价。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六、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

1、《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2、《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200字为宜。

3、《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

《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计划管理。学校要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在每学年实施前递交给各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议。教育局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结果。没有经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得在学校中实施。每学年的8月底前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各校进行需求评估调查、制定方案、培训教师等准备性工作,9月份正式实施。

3、课程实施管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6

关键词:课程学习评价;学校研究;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48-0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评价”的目的、重点和成绩评定建议,为我们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各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现状来看,每个并行学校因为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教师责任等评价因素不统一,“学习评价”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学习评价”缺乏可比性和真实性,导致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的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一、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

2011新编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了七、八、九年级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有了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参考的内容依据。

学校从2012年9月起对七年级进行《体育与健康》新编课程的教学,为了达成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会同教导处、体育组、体育教研员首先进行了新编《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打下了教学内容的基础(表1)。

二、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

随着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可评价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学校体育组会同区体育教研员和区域体育教学骨干教师,对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教学可评价项目进行了研讨,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评价教学内容,确定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共有运动技能评价项目16大项,每学期8大项;共有身体素质评价6大项,每学期3大项(表2)。

三、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则

学校在明确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水平四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评价指标,制定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并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完善优化(表3~表6)。

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过程

1.专业引领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在学期结束前,邀请区域内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到学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根据实际,抽取不同的年级段,覆盖全部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参与评价教师直接给予被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细则”进行打分,然后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正面反映了学校不同学生、班级、年级段及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效果,也侧面反映了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效益。[3]

2.学校确定和学生选项评价相结合

考虑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性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学校规定相应的、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学习评价项目,如基本体操中的《舞动青春》和校本课程《大众健美操》应用于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身体素质中的耐力跑应用于“体育中考”“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冬季长跑”,确定为七年级的必测项目;其他评价项目由教导处、体育组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自定;考虑学生的特长和评价的需求,每学期安排二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评价项目由学生选项进行考核评价(表7)。

3.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

为了及时把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每学期把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登记到报告单,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在家访时分发给每位学生及家长,提高家长的知晓率,从而推动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支持(表8)。

学校实施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现了以下的特点:评价内容全面,基本包含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评价分类科学,既有课程学习内容,又有学校体育必须内容,也有校本教学内容;评价要求明确,既有评价内容的确定,又有评价细则的要求,也有评价过程的操作,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成为适应课程需要、学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转变观念农村初中

前不久得知,英国将在中学开设一门叫快乐的课程,内心有所触动,不由地想到当前我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再仔细瞧瞧,大家又会发现这里的相当多学校,都是城市的,而且是达标校,或是正在评估,准备达标的学校。观其校本,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有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然而,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我们却难以在其中发现踪影,或者也只是浮光掠影。

有关校本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相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农村校搞校本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许多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农村孩子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但是因此就认为农村学校搞校本研究条件不成熟,不做、也不愿意做,这是不客观的,也是悲观的。其根本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

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所以课程改革、校本建设关键在于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条件。就此而言,城市学校、条件好的达标校能进行校本研究与建设,农村校、物质条件差的初级校也一样可以进行。在这里人是决定因素。人的观念的改变与否决定了农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一、转变观念,树立自信

目前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还是定位在升学、“跳农门”,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教材缺乏适应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相关性差,远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校应该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看到农村所拥有的自身资源优势,开设并建设符合实际,有利于发展的校本课程。笔者所在的正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但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学校无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放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由于学校地处山村,有着淳朴的民风,许多在城里早不见踪影的民俗在这里仍延续着。老师们便开设了民俗探究课,与学生在追溯民风习俗的嬗变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学校还根据山村地理与经济特点,开设了水土与果树栽培课程,这些虽都只是山村教师的改革尝试,却也证明了农村初级中学一样能有校本,一样有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自身优势。这些都是农村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其校本研究的信心,并身体力行。

二、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制约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进程的因素,还在于由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来自于教育内部需要的,同时注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才具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力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活动,才能保证农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持久性,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将开设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笔者以为,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8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充分体现我校“以美育美”的特色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发展。

兴趣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效。

协调性原则:课程的设置体现民主化和多样化,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拟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监管。

其次,全面动员,组织教师培训。倡导教师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爱好、兴趣特长,确定拟开设的课程,撰写所开设课程的可行性计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再次,展示与评审。校本课程开发者首先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说明,之后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90分以上通过,70~90分整改再评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最后,评价与改进。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座谈,征求学生选课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流程

选课与志愿填报。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选课说明”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排课与时间安排。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和学习地点。

授课与班级建设。教师和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考核与成果展示。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测试、实验、设计、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案的可操作性、课前准备、教学效果、资料留存等,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校领导检查评价等。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量化考核、教学研究等。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9

1.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通过广泛调研,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发展需要、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放在“校本”这个关键词上,只有这样,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才不会偏离“校本”这一条主线。因此,需要研制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以本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调查。第二份问卷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对Di的认识、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了解及接受程度等。在对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初步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并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意见征询会和访谈(访谈方式有电话、邮件、现场等),收集省、市Di专家、本校家长关于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对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究等Di分层普及活动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在Di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初步确定校本教材的目标和内容。与此同时,对本校拥有Di专业资格的骨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创新思维竞赛项目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将校本课程部署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分工及各项考核中。

2.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而Di校本课程开发属于课程新编类型。也就是,以Di作为主题内容,进行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实践思路: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进行情境和需要分析――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此思路的指导下,项目组可以通过搜索和查阅大量有关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主题网站、著作和期刊,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探寻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明确Di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并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

3.确定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Di校本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必须基于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因此,“历程历奇历练”的编写思路会比较符合有关价值定位和培养目标。整体风格上,可以沿袭Di的“旅程”本色,把校本课程定义为“一趟奇妙的旅程”。根据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的系统梳理,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具体可以如下:

校本课程的评价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中美比较建议

“校本课程”的实探索古而有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的概念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课程运动”失败后提出的。其理论在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和斯腾豪斯等的积极探索中获得发展,其实践也在美国的不断改革中获得发展。现在美国的校本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都获得有效实施,并对学生的个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美国的教育属于政府职权范围,在课程方面的决策权属于地方,地方赋予学校在课程开发的自,这与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方案比较契合,因此,希望通过对美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分析和对中美两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比较来对我国目前校本课程开发薄弱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先看中美两国学校校本课程的一个案例:

表1天津上海道小学校本课程设置

其中,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1)学校校长、教师制定活动课程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2)教师确定研究课题,编写分项的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指导书。(3)学校将教师选定开设的活动课列入课表。(4)教师教学。(5)区教育局组织考核和评估。

表2俄亥俄州切斯特市学校天才教育课程设置

注:天才教育即向中小学天才学生额外传授一系列知识和技能。

其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为:(1)组织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小组。(2)与其他教师、行政人员、教育部门官员等进行商讨。(3)收集资料完毕后,课程开发小组内部讨论,开发。达成对课程的共识,并设置相应课程。(4)教师具体实施。(5)课程评估。并且,天才教育课程的开发原则、范围、重点和顺序必须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两个课程设置的对象有差别(找不到相应资料),可比性不是太高。但是,从它们的侧重点、开发流程等出发,结合相关文献,仍然可以管窥中美课程开发中的区别和联系。

一、在设计课程目标、计划上

首先,美国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往往包括校长、课程委员会、教师、学生和社区成员,其中教师是主要力量。校长组织召开课程委员会会议,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组织领导的作用。课程委员会由年级组长和一些在课程有研究和经验的专家、教师构成。学生和社区成员包括家长代表可以参加课程委员会会议,提供意见和信息。其次,美国校本课程设计还会综合考虑国家和州的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成果、各种与教育相关的协会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等因素。

而我国许多高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校长和老师。并且校长往往能够决定一个校本课程计划实施与否。影响课程开发的校外因素主要是政策而不是学科专家的研究和建议等。另外,经过本人非专业地统计周围来自各省市的20位同学的中小学校本课程情况来看,目前有一部分学校是为开发校本而开发校本,开发是为了政策需要和跟风,并不是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保障。还有一些学校开发课程比较盲目,学校通常没有或不能提供足够的师资和其他资源来支持校本课程的实施。

二、在实施校本课程上

从表2可以看到,美国校本课程制定中给教师和学生发挥自主性留下了很大空间。在校本课程规定的文本中并没有非常严格地规定什么领域要上什么课,或者课程具体的实施形式、纲要等。并且提供给学生选修的课程也比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课,对选课的年级差异比较淡化。另外,可以从表2看到美国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发展性趋势。

因为我国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远晚于美国,所以我国很多地区没有开发出和实施足够多的校本课程的教师和资源,且我国不实行选修制度,课程开发往往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级的学生做同一个主题或者领域的课程,使得学生的选择性较小,这点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我国校本课程提供给教师的自主性过小还是有些不合理的。教师仅根据严格规定的课程计划讲课,既不能发挥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主人翁地位,又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在设置课程的内容上

美国的校本课程内容范围广泛,从表2中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既包括学习方面,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课程,又包括贴近生活的技能培训等,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还有发展兴趣,拓展素质的课程。然而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拓展学生学习外的素质方面。鲜有拓展知识学习或者生活技能培养的校本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安排是适应我国国家和地方课程过于重视知识学习的现实,有一定合理性,但这要求我们看到校本课程不只是活动课程、素质拓展,更是有学校文化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它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必拘泥。

四、在课程开发的模式上

美国课程开发模式多元,主要有四种模式:(1)行为主义模式;(2)经营管理模式;(3)系统课程模式;(4)人本主义模式。特别是人本主义模式,不同于对课程目标的重视,它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培养学习者的个性、自我信心、自我发展方向。我国课程开发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情景化的课程开发模式,从分析具体情境出发,制定目标及方案,再实施和评价。

五、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上

美国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上有几个特点:(1)重视课程评价的情境性。从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出发,去考察现存的目的、重点与使用者的需要是否相一致,从而加强评价的针对性。(2)评价标准多元化。每个学校根据学校和地区差异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上不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横向的比较评价,还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包括认知、情感、思维等领域进行纵向的评价。(3)评价具有发展性。学校根据教学目标定期检查课程实施的情况,并根据学生或教师需求及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学区教育部门也会对各校校本课程进行评价。

我国校本课程的评价也在逐步改进中,但从目前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来看,我国校本课程多元化评价重视不够。在校本课程实施后,仍要求学生拿出学习或调查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评分。对课程的跟进评价不到位,一般只在某校本课程实施前对该课程能否应用进行评价,至于后来的实施情况则采取“不告不理”的态度。

六、其他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一些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会对有共同开发需求的课程进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是基于本校的课程,但不是仅存于本校的课程,它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独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合作意识较为薄弱,通常是一校开发,一校利用。

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自由度上,在美国联邦教育部仅通过立法、行政指导与协调、拨款等手段对课程进行间接控制,但这些标准只是框架性的,没有规定课程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外,联邦教育部无权强迫各州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因此,各州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课程标准。事实上,州一级制定的课程标准也不是十分具体,地方学区拥有大部分课程管理权。美国中小学实行由学区教育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在学区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订更详细的教学计划、编制各科的详细教程、拟订本校的课程、决定课程统整的策略及程度并定期检查课程实施的情况等,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当然,美国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缺点和不合理处,但希望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者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发出适合我国学生和学校、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

1.从国家层面上说。国家应加大对学校校本课程的政策支持和行政支持力度。在政策上,国家政策对社会、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家颁布对“校本课程”的相关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对校本课程的关注及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校本课程合理化、规范化发展。在行政上,首先,虽然我国是集权制国家,但可以减少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控制和干预。保证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场所和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其次,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价。最后,教育部门还可以召开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和交流会,促进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学科专家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

2.从社会层面上说。首先,社会应该主动投入到对校本课程的监督和管理中来,特别是家长和社区应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制定和加强对学习校本课程的监督,促进学校真正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并为之提供条件。其次,社会也应该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条件,这一点不仅适用在校本课程中,也适用在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中。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应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条件。如提供免费参观工厂的机会等。

3.从学校层面上说。校长要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明确自身在课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要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作用,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组织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能“一言堂”,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积极地听取教师的意见,允许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

在加强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尊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学校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内容对学生影响的发展性、连续性。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来安排。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多元化课程。要加强校际合作,在各校有相同的需求时,可以合作分工、优势互补,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合作的过程。方案制订完成后,可以征求学科专家的建议。

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上,要重视多元评价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要太重视外在成果。

参考文献:

[1]和学新.从现实到理想——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2(7):30-33.

[2]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D].南京:南京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3]王斌华.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J].走进新课程,2005(6):44-45.

[4]余晨丽.美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学,2009(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