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十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十篇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3:3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1-0001-03

科学地执行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常规监测管理指标体系》,必须要明确指标的含义、标准和衡量要素,以便在执行中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和评价更加规范、统一。

1社区政府监管指标体系

1.1政府政策与扶持

1.1.1社区卫生服务多部门参与指标标准: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或实际行动指标,有文件或规章且有具体行动为满分,否则酌减。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区居民的家家户户,没有多部门的参与,就难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衡量要素:检查相关文件和规定,能够提供多部门参与事实证明。

1.1.2上级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标标准:有政府或相关部门制订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并有明确的制度和措施。指标含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刚刚起步,社区机构实力还很薄弱。通过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尽快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衡量要素:检查是否有文件规定、合同或者是规划、计划,是否有上级医院支持社区工作的行为记录等。

1.1.3当地财政支持情况指标标准:核实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持情况,测算社区人均费用(据文件和实际拨款测算,以区为单位年度计)。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医疗的首诊机构,各级政府财政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检查相关政府文件,检查财政拨款账目。

1.2人力资源配置

1.2.1社区全科医师人口比指标标准:全科医师与人口数之比2~3名/万人口[1]。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计算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区域内的社区全科医生应该包括不同所有制机构的全科医生数量。

1.2.2社区公共卫生医师人口比(或中医师配置)指标标准:公卫医师与人口数之比1名/万人口。指标含义: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配置必要的公共卫生医师,这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必要条件。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检查结果,计算公共卫生医师与人口数之比。

1.2.3社区护理人员人口比指标标准:计算护理人员与人口数之比2~3名/万人口。指标含义:护理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主干力量,没有足量的社区护士作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会受影响。衡量要素: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档案检查结果,计算社区护理人员与人口数之比。

1.3健康产出与保障指标

1.3.1婴儿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为满分,每高出1‰扣2分。指标含义:婴儿死亡率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的综合指标,为居民提供全面、综合、有效的卫生服务有利于本指标的提高。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2孕产妇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每高出1/10万扣2分。指标含义:孕产妇死亡率的含义同婴儿死亡率指标。同时,也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围产期服务的重视程度。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标标准:等于或低于全市指标平均数,每高出1‰扣2分。指标含义: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除表示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落实情况外,也说明社区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衡量要素:检查权威部门提供的健康指标体系。

1.3.4因病致贫和返贫率指标标准:①无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②高于10%不计分。指标含义: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低收入人群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衡量要素:查看有关档案,检查社区贫困人口的疾病经济负担。

1.3.5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社区服务覆盖率指标标准:①纳入80%以上;②低于80%不计分。指标含义:把医疗保险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对常见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将会大大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保险经费。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居民的医疗保险档案,计算纳入社区机构参保人数。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监管指标体系

2.1制度管理与设施建设

2.1.1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指标标准:据制度①健全;②健全,但不完善;③不健全的建设情况判断。指标含义:规范的制度建设是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保障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就不能规范运作。衡量要素:监查者核实管理制度,是否有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管理、转诊、服务、诊治、收费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项卫生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2.1.2组织制度建设情况指标标准: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及分工要求,据①好、②中、③差判断。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是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能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衡量要素:是否有明确的领导及人员岗位责任制。领导职责明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任务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明确。

2.1.3独立财务及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指标标准:检查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结果。依筹资、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据①好、②中、③差判断指标含义:规范的财务管理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社区卫生机构账目,财务收支情况符合财务制度要求,社区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合理。

2.1.4房屋设施面积指标标准: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站150平方米)。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房屋建设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条件不足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居民满意度。衡量要素:面积达到建设规范要求,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

2.1.5床位设置情况指标标准: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但不得超过50张(服务站观察床位不少于3张)[2]。指标含义:适当的病床和观察床设置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就医和医疗康复过程中的及时。特别是有利于常见病治疗及基本诊疗方法的应用。衡量要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置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观察床。病房环境良好,卫生条件达标。

2.1.6临床科室设置、预防保健科室设置、医技及其他科室设置指标标准:有明确的科室编制和科室标牌,科室职责及科室人员岗位职责明确。指标含义:明确科室设置和科室职责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任务落实的重要条件。便于管理上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衡量要素: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

2.1.7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指标标准:配备有符合标准的各种诊疗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及其他设备等。指标含义: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健康教育及其他设备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任务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诊疗手段和条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质优价量的卫生服务。衡量要素:诊疗设备有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观片灯、体重身高计、出诊箱、治疗推车、供氧设备、电动吸引器、简易手术设备、可调式输液椅、手推式抢救车及抢救设备、脉枕、针灸器具、火罐。辅助检查设备有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尿常规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糖仪、电冰箱、恒温箱、药品柜、中药饮片调剂设备、高压蒸汽消毒器等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预防保健设备有为查床、妇科常规检查设备、身长(高)和体重测查设备、听(视)力测查工具、电冰箱、疫苗标牌、紫外线灯、冷藏包、运动治疗和功能测评类等基本康复训练和理疗设备。健康教育设备有健康教育影像设备、计算机及打印设备、电话等通讯设备,健康档案、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与费用结算有关设备等。

2.2人力资源管理指标

2.2.1中心卫生服务人员配置、医护比例指标标准: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服务站:根据辖区人口每万人配备2名全科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医执业医师。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这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充分落实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计算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护理人员数量比和医护比例。社区居民全科医师数量比、护理人员数量比的计算应该包括不同所有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

2.2.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职称结构或质量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配置科学,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机构配置合理的专业卫生人员结构和职称结构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2.3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率(%)指标标准:社区医师近三年接受培训情况,培训的合格情况。指标含义:培训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医师培训记录,检查社区医师培训的专业及合格情况。

2.2.4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持证上岗合格率(%)、执业护士(或助理护士)持证上岗合格率(%)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助理护士)持有合格的执业证件。指标含义:社区专业卫生人员执业持有与身份相符的证件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衡量要素: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技术人员证件,核实证件与服务身份的符合情况。

2.3服务功能及效率

2.3.1门诊服务项目范围指标标准:在门诊服务中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指标含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及时性和可得性的常见疾病诊治以及健康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通过门诊服务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才能够实现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衡量要素:审查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计划生育指导等项目开展情况的记录,据测评标准对每一类内容根据开展情况和效果赋予相应的分数。

2.3.2家庭健康指导及诊疗服务状况指标标准:在家庭服务中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指标含义:家庭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庭服务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衡量要素:审查常见病诊治、健康咨询、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项目,检查服务记录。按照好、中、差打分。

2.3.3产前/后保健状况指标标准: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有计划和登记,根据孕产妇情况进行门诊保健或家庭保健。指标含义:孕产妇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根据孕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保健和产后保健是保证母婴健康的重要手段。衡量要素:检查有无围产期保健和保健指导记录,产前检查记录、产后检查记录。

2.3.4中医中药服务指标标准:运用中医理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辖区内居民进行预防、保健、医疗。指标含义:中医医疗方法特别适应于社区常见疾病的防治,有特色的中医中药服务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全方位开展。衡量要素:检查中医科或中医诊室的开设情况、是否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品种数量。

2.3.5计划免疫接种率(%)指标标准: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各种计划免疫接种的完成情况达到目标要求。指标含义:计划免疫工作是预防保健的一项主要工作,该项工作反映了社区预防保健功能的落实情况。衡量要素:检查计划免疫工作制度,检查计划免疫工作记录,各项计划免疫指标不低于95%。检查居民计划免疫接种结果。

2.3.6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覆盖率(%)、精神病管理覆盖率(%)、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覆盖率(%)、康复病人管理覆盖率(%)指标标准:各类指标相关的工作已经开展,形成规范的档案管理,登记及时,管理有效。指标含义: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主要功能和任务,形成档案规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群的健康素质。衡量要素:检点人群的档案管理,检查疾病登记和健康服务登记情况,并根据管理的规范性和及时性打分。

2.3.7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居民健康建档覆盖率(%)指标标准:充分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居民健康档案。指标含义: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档案的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加强社区重点人群管理和重点疾病管理的基本条件。衡量要素:检查档案管理情况,检查相关项目开展的登记和记录,以及健康教育开展的次数和健康教育专栏开设状况,根据管理的科学性和相关工作的效果打分。

2.4可及性及连续

2.4.1为社区居民首诊比例指标标准: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指标含义:建立首诊制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衡量要素:调查除急诊外就诊的社区居民,社区首诊率不低于60%。

2.4.2转诊及转诊病例符合比指标标准:对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进行转诊,及时告知病人不能转诊的原因,对上级医疗机构和外部转来的病人做好安排,并能够延续其必要的治疗护理方案。指标含义:形成规范的转诊机制,对于合理救治病人和降低医疗费用有很大益处。衡量要素:根据转诊制度能够把符合条件的病人转至上级定点医院或相关医院,同时把符合社区治疗和康复要求的病人及时转回社区。

2.4.3入户访视率指标标准:建立医师对辖区内居民的巡访制度。指标含义:建立巡访制度可以密切联系辖区内居民,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更好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衡量要素:检查医生每月巡访量,巡访日志是否内容真实、完整。

2.4.4医护人员知晓有关制度与程序、诊疗记录归档合格率(%)、诊疗记录归档及时率(%)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晓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各类规章制度,执行过程明确,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行为。指标含义:制度建设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落实的基本条件,只有严格执行制度才能够发挥制度的效力。衡量要素:检查制度建设情况,抽查社区卫生服务员工对各类管理制度的知晓情况,询问实践工作过程中执行制度的情况。

2.5医疗范围、规范及质量

2.5.1急诊处理知识合格率(%)、基本用药目录知晓(知晓/总人数)指标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熟知基本用药目录。指标含义:作为疾病首诊机构的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医疗服务的知识和方法,更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用药目录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衡量要素: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急救操作和基本用药目录的掌握情况。

2.5.2医疗不良事故发生率(%)指标标准: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或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掌握发生不良反应后积极的应对处理方法。指标含义:诊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社区医疗条件和救治条件较差,避免诊疗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和发生后的及时救治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衡量要素:检查了解不良现象发生的情况、考核医务人员处理不良反应的知识和能力。

2.5.3隔离、消毒合格率(%)、处方合格率(%)、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合格率(%)指标标准:诊疗物品的隔离、消毒符合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要求;开具的处方合格;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符合要求。指标含义:隔离、消毒、处方规范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都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所必需的条件。衡量要素:按照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要求对隔离、消毒、处方规范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进行检查。

2.5.4基本目录外用药费用比(%)指标标准: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不超过用药费用的10%,特殊情况的药品目录外用药应有明确的解释记录且符合诊疗规范的要求[3]。指标含义: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既是诊疗规范的要求,也使控制医疗费用的需要。衡量要素:检查用药情况和用药记录,重点检查有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或基本药品目录外用药超标的病例。

2.5.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指标标准:依据对病人和社区居民抽查结果。计算内容包括:对医疗质量、医药费用、病情处理全过程、转诊及预防保健等。指标含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和服务质量的标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持续发展的依据。衡量要素:社区居民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按照居民满意度和监测者评价结果计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2001

[2]董先雨.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5.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2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1】

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文件要求,积极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提高居民签约的积极性,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东阿县铜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5月20日在凌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及签约活动。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也同时进行了活动。

经过此次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1.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的知晓率。在签约的同时并再一次告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基本公共卫生内容及基本药物内容,使居民提高了认识,了解了新形式。

2.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树立了卫生形象。通过再一次的宣传和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签约方式,加深了医患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签约居民的归属感,和群众拉近了,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3.增强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这种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使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了解到签约不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责任,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

4.促进了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签约服务,乡村医生责任感增强,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居民对他们也更加信任了。

5.得到居民的认可。通过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签约方式,使他们了解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获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2】

5月1926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为深入贯穿落实《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识,5月19日,县卫计局组织县中心医院医疗专家和部分乡村医生,到丁家房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以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幸福沈阳共同缔造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医疗专家和当地医院医生一起,共同向群众宣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内容等,同时,还开展义诊活动,为群众测量血压、解答健康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并为两名住院患者进行了免费会诊。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农村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内容地了解,对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深入开展幸福法库共同缔造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3】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17)451号),按照《沈阳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活动方案》的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理解和参与热情,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沈河区于5月19日(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在沈河区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前广场举行了宣传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当天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专家及沈河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开展现场义诊、咨询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

此次宣传周主题为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现场设立宣传展板20块,发放宣传单600余份,义诊咨询群众150多人次。在接下来的宣传周期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通过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义诊、下社区等活动方式,将签约服务进社区、健康知识进社区,营造出良好的签约服务氛围,提高签约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4】

2017年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为提高全乡人民对家庭医生的了解,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有个更加系统更加深刻的认识。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按照龙溪卫生院制定的活动方案,进一步支持家庭医生工作,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活动宣传。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3

一、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于2003年开始以来,在市委和政府的重视下,积极开展试点,通过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工作,社区卫生服务面貌发生了变化,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开展,环境卫生有了改善,老弱病残、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得到了一定的优惠服务。使一些社区资源得到合理使用,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为了搞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职责任务,为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加强学习,理清思路。对我市城市社区的试点社区,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及有关部委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文件精神,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工作现状,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贵阳、遵义等地考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形成了开展社区卫生建设的思路,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三)编印教材、组织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为了使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部门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相关政策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意义和原则,市卫生局专门组织编写了社区卫生服务培训教材500册,并办培训班对200余人进行了培训,制定了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搞好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市卫生局组织了市区范围内的二级以上医院负责人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要求各医院领办或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次会议后市中心区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了此项工作,现已进入试点阶段。

(五)市中心城区卫生服务建设现状。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建设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根据“设置标准”要求、分别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展了一些正常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充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从试点市区看,有的领导、干部及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内容和有关政策不甚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还未形成全民共识。辖区内不少单位对社区卫生建设服务工作不够支持,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还没有形成。

(二)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总体安排。从全市来说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政策措施尚未出台,这项工作仅在少数城区开展试点和探索阶段,因此对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氛围。

(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涉及到有关方面工作和利益的分配,民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开展的助残、敬老、扶困、济弱等方面的服务,都需要对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和低偿服务,但目前开展这方面的服务项目,尚未有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不配套,现有政策落实难度大,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很难健康持久的向前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内外关系亟待理顺。我市卫生社区服务建设的内外关系不顺,一是城区、居委会、街道与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二是社区组织与驻社区单位的关系;三是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举办的主体是多样化形式,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体现。最主要是工作职责不清、工作难以协调,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缺规划、矛盾多、医疗单位无序竞争抢占市场。视察中了解到城区内3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虽都经市卫生局和钟山区卫生局批准,但几乎都是自发组建的,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在布局上不尽合理。我们看到社区服务机构出于各自利益自发组建,无序竞争。如:有的社区在同一个街道上只有一墙之隔开办了两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有的社区因没有合适的场所未开设卫生服务机构等情况。这些交叉设置、重叠设置以及空白设置,反映了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布局上的不合理,造成了医疗市场的混乱,既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又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

(六)重医疗、轻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避重就轻,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摇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概括地说是“六位一体”(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定位应在“公共、公益”性质上。从视察的实际情况看,区内社区服务点,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医疗上,“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原因就是服务站资金不足,政府购买公益性事业服务的目标还未实现,造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得不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在市场环境中挣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公益职能,社区卫生服务在这种两难中摇摆难寻出路。因此,服务站只有把诊疗、卖药放在第一位,大力增收创利求生存,至于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公益性服务,也就无力开展了。

(七)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滞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还没有全部覆盖、形成。设施差、技术弱、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视察中了解到:一是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为企业卫生所及个体诊所改制设立,有的社区尚没有卫生服务站,中心城区有49个社区居委会,现有30个卫生服务站。二是基础设施差,突出的是业务用房面积不足,现有业务用房达不到卫生学要求,基本设备缺乏,而且现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租用房屋,没有固定的执业点,布局不合理。三是技术力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组成多为医院退休医师及学校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学历、专业等结构不合理,而且人员不稳定。开展社区服务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目前经验丰富、技术高明的掌握全面医疗知识的全科医师和护士严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低下,全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能力不足。

(八)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机制、双向转诊机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首诊等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按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指导原则及标准》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些功能属公益性,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尚未落实,没有调动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意见和建议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原有的城市卫生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要举措和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突破口,今年2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发[2012]1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最近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出台了关于这一指导意见的8个配套文件。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认识,营造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良好氛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新旧体制的更替、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建议进一步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深刻领会国发及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文件精神,各级领导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市内有关新闻单位利用传播媒体,深入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提高全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鼓励、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初步测算,目前我市城区公共卫生经费每人每年要达到8元的标准,市、区(县)两级财政分别承担4元较为合适。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同时拓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资金的来源,鼓励社会民间资金的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是资金的直接注入,也可以是具体政策上的扶持。

(四)加强领导、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顺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制定相关政策,搞好规划,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路子。并建议市委、市政府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扩大试点,创造经验,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各社区建设不搞统一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逐步推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配套措施,承担相应的社区卫生专业服务的管理任务,形成共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整体合力。

(五)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公益”的理念,引导社区卫生服务走上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正确轨道。在指导思想上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为宗旨;在促进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充分体现“六位一体”的功能,使社区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社区服务;同时,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打破8小时工作制,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同时把“坐堂行医、等客上门”变为“下站点、走家门”的家庭式、签约式服务。从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转为追求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上来。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断的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丰富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探索新的服务形式,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实体化、社会化,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六)充实力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4

一、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科学制定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首先是有一个很高的思想认识。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保障;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部门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体医师为骨干,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要求为目的,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再次是有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就是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构建面向世纪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近期目标就是按照《河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导标准》和《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规划》进行试点,以点带面,规范管理,形成一定的规模。截止××××年底,在全区已经建立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一个健全的卫生服务网络,为社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优质服务。

最后是有一套严格的原则制度。原则带有方向性,制度则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我们一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社区人群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坚持政府领导、社区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的卫生服务体制;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促进健康的工作方针;四是坚持以区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五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活力。

二、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首先是进行调查摸底,弄清情况。我们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委会为单位,研究制定下发了《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规划》和《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布图》,在全区规划设置了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开始就在科学组织和周密计划下,正规有序地建立和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滥设滥建,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不便。

第二是制定先建设、后完善、再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思路。我们依托现有的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首先在人员、房屋、设施、管理等四个方面把关,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名医务人员。业务用房不少于平方米,设置诊断、治疗、观察、药房、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室,配备基本药物种以上,添置通讯工具、康复器材、心电图机等设施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了项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有一个好的设施和好的遵循。

再就是对申报和设立卫生服务站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我们对申报设置卫生服务站的单位,按照建站初期对人员、房屋、设置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实地查看,认真把关,然后报市卫生局检查验收。经过级级把关,目前我区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个,其中企业医院转型的个,政府督办的医疗机构个,企业医院院外院内设置的个。所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颁发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全部具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资格,确保了卫生服务站的质量。

三、围绕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明确服务方向,实行规范化管理

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评审细则》,结合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下发了《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案》,统一设计、印制下发了《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家庭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处方》多份,统一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平面图、社区卫生服务站标牌,建立了“两册、五档、四卡、十本、一合同”的管理规章。“两册”就是社区诊断资料册、社区疾病筛查、管理方案、行为干预资料册;“五档、四卡”就是个人和家庭档案,岁以上老人档案、健康管理卡,五类慢性病人档案、健康管理卡,孕妇档案、系统管理卡,—岁儿童档案、系统管理卡;“十本”就是门诊诊疗心理咨询登记本,出诊登记本,家庭病床、康复期管理、临床关怀登记本,双向转诊、急危重病人抢救登记本,预防接种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登记本,健康教育站内外人员培训登记本,消毒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登记本,差错事故登记本;“一合同”就是家庭保健合同。

目前,全区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做到从健康调查入手,医疗先行,不断扩大服务内涵,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综合领域过渡。社区卫生服务站同居民委员会密切配合,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开展居民健康情况调查,免费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站还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对疑难重症病人做到及时转诊,争取第一治疗时间,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快送医院”,使群众能够得到及时、优质的服务。此外,我们还采取站内服务和上门服务的形式,相继开展了家庭病床、电话预约、电话咨询、康复指导、现场急救、临终关怀等多项工作,从而把卫生服务工作做到千家万户,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在健康教育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经常为病人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医务人员无偿为病人开具常见病、慢性病健康处方,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进行健康宣传,受到群众的好评。全区共建立健康档案册,诊疗病人人,建立家庭病床人次,上门服务人次,义诊宣传次,接受健康教育咨询人次。

四、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久健康地开展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2-01

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是现代医学观的体现,实践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活动的功能,把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率,产生最大效益,达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定义: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的职能作用方面包括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

1.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有助于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其管理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管理者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属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实践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广泛性。社区卫生管理必须依据组织进行分工合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最大特点体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是团队精神。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1.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定义: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的责任、权利及其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系统集合。是一个开发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和综合系统。

(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组织必须具有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满足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3)职能组织: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2社区卫生服务与区域卫生规划管理

2.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解决医疗保健服务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社会化、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与布局的关键环节。

2.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是城市卫生改革的方向,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举措。区域卫生规划将极大地推进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下,调整医院功能,满足人群卫生需求,以优质服务保证其持续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

2.3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全科医学是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疗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运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全科医疗的最显著的特点具有对病人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照顾;对病人早发现并处理疾病;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在社区对病人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协助利用社区外的其它资源。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社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基地,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其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对策

3.1确立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满意模式:强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主观看法、消费者是否会再购买服务,是否与服务人员合作,是否会向他人介绍服务,都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估确定的。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由下列因素决定:可靠、敏感、能力、礼貌、方便、沟通、安全、移情、有形证据。在购买服务前,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往的经验、其他消费者的口头宣传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服务质量形成预期想法。在接受服务后,对各种服务措施产生某种感觉。将预期的质量与实际比较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看法。

3.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的概念: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各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干预措施,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制定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依据;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发现社区存在哪些问题;社区内居民有什么需要和需求;在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哪些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为将要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资料;为社区内开展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动员和争取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等。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这个政策框架下,绩效管理才能起到作用。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消费者是否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该以医学专家的判断为准。需求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工作周期,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工作。

3.3进行有效社区卫生的人力结构配置:在一定职位上,选拔相应人员,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社区卫生人力能力的多层次性。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级排列是交叉、互动的。卫生系统的人力的岗位结构,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卫生人员职责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否合理配置卫生人力的重要指标。依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设置岗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人员配置,以实现卫生服务目标。将岗位分成低水平操作岗位和高水平操作岗位,使岗位与用人、岗位与任务高度关联,更节省人力资本。

3.4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而情报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实效性,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高层进行当前决策和行动方式起到参考和支持的作用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能力,才可以强化管理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清.卫生改革形势下的社区卫生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88-89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6

一、加强理论学习,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

我们要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要充分利用好学习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开创我区卫生工作的新局面。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我们的卫生工作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是要推进医疗科技创新,提高医疗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提高广大医疗工作者的素质,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民族医学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既要维护本行业职工利益,更要加强行风建设,遵守职业道德,为病人服好务。

二、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精心谋划卫生工作版权所有

自98年我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区已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点14个,其中有一个中心、三个站被评为省级示范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48%以上。2007年,根据中央十一部委等部门出台的《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意见》,我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

1、巩固已取得成绩,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

为了科学、规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使其扎实有序地开展,我们的原则是杜绝形式化,实行规范化,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定期量化达标管理办法》,从内涵建设和形象建设抓起,对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人员设备配置、科室建设、档案的建立管理,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出台必要的制度与经济挂钩,加快发展。

2、积极探索多元化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中央十一部委局等部门出台的《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意见》,积极版权所有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和“开门”办社区的经验,将卫生所、诊所、企业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多元化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吸纳社会的资金,向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新建小区实行向社会公开招标办社区卫生服务,将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础医疗保险,协调政府各部门在用房、用水、用电等方面提供优惠。2007年我们局将在新建小区公开招标办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力争到2007年底全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60%。

三、积极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卫生局将继续改革并完善独立的卫生监督体系,建立起有目标、有责任、有制约机制卫生监督体制。

依据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借鉴其它县市卫生监督执法的经验,制订《运河区卫生局组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实施方案》,报区政府,经区长办公会研究实施;实现卫生局从“办卫生”向依法“管卫生”的转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清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执法新队伍。具体措施:卫生局拟组建的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先在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人员编制不动的前提下将运河区防疫站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纳入卫生局执法大队管理,由卫生局直接领导卫生监督执法大队;新组建的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将负责辖区内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个体诊所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个人及公共场所等卫生的监督执法管理。

四、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不断深化我区卫生事业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等、靠、求稳的思想,2007年卫生局将加大对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制定《运河区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报请区政府、区长办公会研究实施。机构改革和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落实后,制定卫生局公开聘用院、站、所长实施办法,试点在本系统内公开聘用院、站、所负责人工作。目前,眼科医院、区防保中心的改革方案已报区政府审批,04年有望施行。

为加快卫生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胆深化改革,探索卫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新路子。2007年对1-2所医疗机构实行股份制改革。

五、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区域性卫生保健网络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卫生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农村“一体化”办医。卫生局依法对农村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合理安排农村卫生机构布局,加强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制定服务规范,完善有关规章制度,逐步杜绝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情况,坚决取缔非法行医,使农民享有安全的卫生技术服务。

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事业的发展快慢,人员素质高低是关键。因此,2007年我局仍将人员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预计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举办培训班不少于四期;送出去进修学习人员不少于人员总数的3%。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7

一、现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及其由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卫生差而传染病流行,因此,做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通过政府投入和农村集体经济参与的方式,我国建立起了农村县、乡、村三级结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借助集体经济体制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组织结构将医疗与卫生结合起来开展,并在村级实行赤脚医生制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县医院开展较高水平的医疗,并接受乡镇卫生院和赤脚医生的转诊;县卫生防治所专业开展公共卫生,向卫生院下达公共卫生任务;乡镇卫生院开展小投入低成本的医疗服务,负责组织农村的公共卫生活动,管理村卫生室;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行走农家,及时处理农民的疾病,组织农民开展公共卫生,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三级医疗中,疾病治疗由下转上,三级卫生中,卫生活动由上传下,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两级,医疗与卫生同做。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体经济制度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出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在低经济水平下取得了高健康效果①。到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改革,集体经济随之逐渐瓦解。这样,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农村卫生工作失去经济支撑而迅速衰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级中的中下两级发生巨变,大量的乡镇卫生院转型卖掉或者关闭,村级卫生室完全放任自生自灭。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损毁和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败导致农村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农民健康水平下降和公共卫生危险因素威胁增加。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衰落坍塌后,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在新时期重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方式,努力推动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但没有获得成功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党和政府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也在不断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新方式。通过各地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于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浙江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建设上起步早、迈步大,走在了全国发展的前列。自2003年浙江省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方已经接近城市医疗保险的水平③。在推进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浙江省政府重点加强了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在以公共卫生为重点的农民健康工程实施中,浙江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建设农村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并将卫生院卫生室改造成为统一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点,从而基本恢复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能承担农村卫生的硬件条件。在公共卫生的落实上,推行“三大类十二项”公共卫生任务,由政府按服务人头购买服务④。针对农村医疗资源落后的现状,浙江省于2009年起开展了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能力提高的三年建设计划。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各级财政共安排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88•65亿元,达到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⑤。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对医疗与卫生两种服务采用上分下合的模式。在县级,医院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分开而分别承担医疗与卫生,在乡(镇)、村两级以及县的街道、社区两级,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医疗与卫生。筹资机制与此体系结构对应:以医疗为主的县级医院采用市场机制获得医保与个人的医疗支付,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采用政府投入和政府主办的机制;将医疗和卫生共同承担的社区卫生服务,采取医疗对应于市场筹资机制,公共卫生对应于政府购买机制。筹资机制上市场机制与政府投入购买机制混合,可称为混合机制⑥。

二、现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内在冲突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这种混合模式在改革中遭遇到严峻的挑战。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中,浙江省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要求开展“三大类十二项”的公共卫生活动,并要求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公共卫生上。但是,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说,公共卫生是固定收入,医疗服务是多劳多得,重医疗轻卫生不可避免。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改革中,招标采购药品和降低药品价格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导致生存困难。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中,约束社区卫生服务使用药品必须在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并实施零差率。基本药物只有307种,浙江省补充了150种,这一药物范围远远小于已经形成的药物使用习惯,也小于医疗保障的报销药物范围,特别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有特色有影响的医疗项目,所需要的药物超出基本药物范围。这样,基本药物制度就严重压制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能力,极大降低了医疗收入。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在要求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更给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一个重大的方向性难题:面对日益扩大的医疗需求,是顺应基本药物收缩医疗能力而转向公共卫生呢,还是扩大医疗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混合体制存在方向性冲突。一个方向是医疗能力要扩大,一个方向是公共卫生能力要扩大,两种方向的扩大在一个体系中就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的本质则在于,医疗服务的机制是市场机制,而公共卫生的机制是公共服务机制,两种机制在社区卫生服务这一个机构中运行,一个以增加收入为导向要求按需求扩张服务,一个以居民健康为导向要求专注于区域的卫生改善和居民健康提高,不发生业务收入。这就发生了互相掣肘甚至对抗不相容的矛盾。从发展过程看,当两种服务都还弱小时,即使采用不同机制也还可以互相依存于一个体系中,但当两个服务都已经强大的时候,就不能共存于一个体系中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矛盾必然发生。农村如此,城市也如此。

三、医疗与卫生分网改革的理论分析

医疗与卫生虽然都是服务于健康,目的相同,内在联系非常密切,为什么不能共存于一个体系呢?我们需要从两种服务的服务特征和可推动机制上理解其原因。

(一)医疗服务是患者需求导向型,可由市场机制推动①

1•医疗的基本特征

①医疗的需求性。疾病发生,病人能感受到痛苦,因此会主动提出对医疗的需求,并且愿意支付医疗费用。②医疗的试验过程性和不确定性。医疗是一个试验过程,事先需要诊断病因,治疗需要设计方案,治疗的结果在事先并不确定,并要根据病情发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因此称此特征为试验过程性。试验特征要求医生必须以仁爱行医,不能以私利行医,否则就会出现普遍的恶的结果而不可控。③医疗的保障性质。人的存在和健康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所在,社会必须要保证公民得到基本的生命救护,包括医疗资源在地域上的合理的基本配置和居民在医疗支付上的合理负担的保证。由于医疗具有以上性质,医疗既是市场的又是保障的,同时又是需要医德的。

2•医疗的可推动机制

①采用交易方式的市场机制可推动医疗服务。患者一般都会主动发出医疗请求,愿意用钱交换医疗服务,因此,医疗可以采用交易的方式推动服务的进行。在有业务收入的利益诱导下,医院和医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开展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因此,市场机制下,医院和医生会自觉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且愿意承担医疗的风险责任。在市场机制下的患者,则面临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医院和医生能给予积极的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诱导而发生过度医疗。此时,需要政府对医疗行为进行引导与监管,则可消减医疗服务者的不良医疗行为。在这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将大于消极作用。②采用公共服务机制不可推动医疗服务。若采用公共服务机制,要求医院收入和医生收入与医疗服务业务量不挂钩,则会导致对大病治疗服务的推动力明显不足和服务数量减少。大病治疗需要高强度劳动和承担高风险责任,在医院收入跟大病治疗数量及费用无关情况下,医院会尽可能少地安排大病治疗的组织活动,这样可以既减少医院的劳动和成本支出,又减少医院在大病治疗中的风险;在医生工资与业务量无关的情况下,医生一般也倾向于少劳动,少担风险。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大病治疗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一般医疗积极性也被削弱,所以公共服务机制不能推动医疗以有效率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机制虽然可消除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动力,但却以少治疗为代价,有着不可接受的局限性。

(二)卫生服务是专业规划导向型,应由公共服务机制推动①

1•卫生服务的基本特性

①卫生需求隐性。当人们身体健康时,常常会忽略对健康的维护,对威胁健康的因素也不在意和意识不到;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些人也不愿意自我强迫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愿意加强锻炼。这样,卫生服务的价值不易被感知,卫生需求不会提出,这就是卫生需求隐性的特点。②卫生服务提供的主动性。卫生服务并不是被动等待有人提出需要而进行的服务,而是卫生服务者主动关怀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并主动开展卫生活动。卫生活动的开展需要按照专业认识和主动副服务的方式才能充分促进健康提高,而不可能采用等待居民提出卫生服务需求再开展活动的市场机制方式。③活动动员与强制参与。如果卫生服务者认为必要,即使居民不愿意接受也必须为其提供服务,或者要求居民参与卫生活动,以保护居民的健康。④公共产品效应。对于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威胁到大众的生命安全,因此,这个方面的公共卫生活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公共卫生具有专业规划导向特征,其服务必须以政权威力和主动服务方式开展。

2•卫生服务的可推动机制

①采用公共服务机制可推动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需要主要不是来自被服务者的自我认知和自发请求,而是来自卫生服务者的主动关怀和主动服务。这种主动服务动力必须来自服务者工作职责要求和内心的仁爱关心,而不能是经济利益的吸引。因为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常与个人生活习惯相矛盾,健康关怀的工作常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相冲突,卫生服务者若缺乏无私的为他人健康着想的情怀,不是处于公共服务机制中,将无法得到服务对象的放心接纳。因此,这样的工作形态必须是公共服务方式,服务资金来自公共机构,服务提供采用免费方式,服务者代表公共机构。但这样的机制只是具备了卫生主动服务的内在条件,而真正开展卫生服务还需要外在条件。外在条件是指社会环境支持卫生的开展,社会政策要求居民参与卫生活动,卫生活动的管理合理有效。内外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保证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②采用交易机制不可推动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需求隐性和服务主动性特征,卫生服务需要以走进居民的心灵的方式提供,而市场机制以逐利为目的,不能被居民的心灵所接受,所以,市场机制方式不能对主要的卫生服务内容产生推动作用,不是卫生服务开展的可推动机制。

3•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转向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中就有医疗,如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疗救治,传染病治疗,还有就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卫生保健中包含医疗②。这些医疗的性质是公共卫生性质,需要采用公共服务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保健所包含的医疗称为初级医疗。初级医疗是指对疾病做第一级接触和处理的医疗。初级医疗的作用是对健康能起基础性保护作用,初级医疗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是在政府能承担得起的限度内。初级医疗的主要内容是,采用低成本、常规成熟技术的医疗,开展初级的社区康复,进行地方病防治、常见病及创伤的有效处理等。初级医疗的药物由基本药物制度保证。有了初级医疗的概念就很容易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转向公共卫生。首先,初级医疗从属于公共卫生,必然由政府提供,其次,初级医疗的范围约束在初级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范围,以政府能承担得起为限度,最后,由于初级医疗与基本医疗有在性质上的区分,所以可以将现有的社区医疗划分出来。有了初级医疗概念就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医疗的划分,将不属于初级医疗的医疗划分出去,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与卫生上都被框定在公共卫生的范围内。

(三)医疗服务体系与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同管理理念

医疗与卫生是健康服务的两个方面,两者在服务特征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不同,因此需要独立体系分别承载相应的服务。但是,医疗与卫生的联系非常紧密且互有交叉,因此又必须对两个体系联合管理。这是医疗卫生的基本的体制。在基本体制之下,两个体系各有不同特征,所以两体系各有不同的管理理念。

1•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

一个地区的医疗包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对于本地区居民要有起码的合理医疗资源配置,保证居民能在合理就医距离的范围内及时得到起码的医疗技术和能力的治疗,这是底线公平意义的医疗,也称为基本可得医疗;第二层是指在底线意义之上,需要满足本地与外地的超出底线意义的来自市场需求的医疗。对于第一层意义的医疗,需要由政府配置这种底线公平意义的医疗资源,并保证资源的正常运行。对于第二层意义的医疗,需要由市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但要约束承担社会医疗保障责任的医疗是为国家的卫生事业服务,不是为自身经济利益服务,即要求公立医院是非营利和公益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上需要进行分层管理,在底线层的医疗资源,需要由政府投入和维持,对于市场需求层的医疗资源,需要政府放手让医院自我经营。对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公立医院配置,底线层医疗资源占据主要的成分,政府因此要承担主要的配置责任,但也要区分经济发达与欠发达的情况。除了资源配置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外,政府还要对医疗服务行为的良好承担引导管理责任。医疗行为良好的状态不是任何环境都能产生的,是需要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形成“医乃仁术”的医疗氛围。只有医院和医生按照“医乃仁术”的动机行医才能产生良好的医疗行为,而“医乃仁术”动机的形成需要政府在管理制度、社会共识和仁心澄明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治理。因此,政府不但要从堵截医疗不良行为上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从回归“医乃仁术”的仁心上进行正向引导的管理。

2•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两个分体系交叉混合而成,一个是公共卫生专业体系,一个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简称为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专业体系负责公共卫生的监测、技术处理和危机事件的应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负责在基层的公共卫生活动和任务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有两个基本形式,一个是专业认知引导下的工作人员自主开展活动,一个是公共卫生任务下达下的执行与完成。任务有指标,而卫生活动需要自主和由心而发,因此,政府的管理重心应该放在激发基层的卫生活动主动开展上。政府对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就应该是,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仁爱善心,创造工作人员自主开展卫生活动的空间和环境,将工作人员的收入与管辖区域的居民健康联系起来。

三、分网重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方向

(一)一网与两网的结构功能比较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一网体系的特点是县乡村三级网络,依托的是行政力量。分网体系的特点是,卫生服务体系是县乡村三级网络,依托的是行政力量;医疗服务体系依靠的是政府对底线资源的支撑和满足需求的市场力量。因此,一网与两网的区别既有层次上的差异,又有机制上的差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网与两网结构功能比较见下图。从以上两种体制的比较可以看出,分网改革的核心焦点是医疗资源归队。由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后提供的是初级医疗,因此原有医疗资源将会多出,这些多出的医疗资源需要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中,由其组建乡镇医院。

(二)农村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

在乡镇配置医疗资源、组建新的乡镇医院,面临的问题是,乡镇的行政格局与人口地理经济分布情况可能存在不吻合,医疗资源的配置格局可能不一定遵循行政格局,这样,按照行政格局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划分出来的医疗资源存在跨行政区域的整合问题。医疗资源配置的重新配置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根据人口和地理进行底线公平意义的配置存在与医院经营的经济盈亏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矛盾,需要根据地理条件和经济集聚程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综合平衡的考虑。医疗资源重新配置的另一个矛盾是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划分出来的资源可能异地利用,这就涉及到行政区域利益的调整问题。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可能需要上级行政的协调。

(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全额政府投入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转向公共卫生,因此,其筹资来源为全额的政府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初级医疗因纳入公共卫生范围而由政府投入,相应的,医疗原来定点在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渠道就需要进行脱钩的改革。在医疗服务体系来讲,则保持医保和新农合渠道。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资源的切分转出和政府全额投入的跟进以及乡镇医院的重组重建,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设计,保持改革的协调同步。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知晓;需求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8-70-03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卫生服务发展的适宜模式[1-2]。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完善与发展,对满足我国高校师生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其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当前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大约有200所高校医院加入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4]。大学生是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程度影响其服务需求与利用,而服务需求与利用又影响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内容与方式。基于此,定性定量研究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与需求,探寻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并形成适宜改进策略,对于完善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健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下半年,在我国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

为成熟的北京与济南两市随机抽取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10所,按照每校40~60名的规模,通过偶遇法抽取在校大学生,使用自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91.8%。选取部分大学生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医务人员进行定性访谈,按照信息饱和的原则,共访谈大学生40名,管理者与服务人员20名。

1.2方法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文献阅读、专家访谈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参照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与需求相关研究自行设计“高校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知晓与需求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及需求情况,并通过预调查修改问卷;定性研究主要使用个人深入访谈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定性资料主要通过阅读过录文本、编码、属性归类、解释等一系列步骤,对资料进行解读。

2结果

2.1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505名调查大学生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数为446名,知晓率为88.3%,其中较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62名,占总人数的12.3%;听说过但不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384名,占总人数的76.0%;从没听说过的有59名,占总数人的11.7%。对本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较为了解的有68名,占总数人的13.5%;知道但不了解的有336名,占总人数的66.5%;从没听说过的有101名,占总人数的20.0%。大部分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和本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于听说过但不了解的知晓状态。

不同人群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情况,见表1,经x2检验,不同城市和对学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不同利用状况的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间的差异应与样本中医科大学学生数量差异有关,剔除两地医科大学学生后,知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半年内在本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过利用的大学生知晓情况略高于没有利用的大学生,但差距不大。

2.2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途径分析

由表2可知,在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的知晓途径中,学校宣传处于第一位,其次为电视和网络,而通过本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的比率处于第4位,构成比为23.4%。各知晓途径的构成比皆不高,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缺乏一个集中的信息渠道,而作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

2.3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需求分析

表3所示,调查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需求中,占首位的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有75.5%的学生选择,其次为健康体检,有46.5%的学生选择,另外传染病防控、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与保健服务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但选择上述项目的大学生构成比皆小于35%,可见预防保健服务是当前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访谈发现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不多,而能获取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服务也相对不足,其所接触到的服务也以诊疗为主。而大部分医务人员提出根据大学生的健康特点,他们更应该重视对自身的健康管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应提供更多的健康相关服务。

2.4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方式需求分析

通过定性访谈发现,调查大学生希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大学生特点提供主动性、连续。他们认为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作息时间类似于高校教师,应适当延长。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可根据大学特点,以选修课等事宜方式提供,并且能够深入大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主动提供服务

3讨论

调查505名大学生中,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为88.3%,与相关研究中其他城市大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基本接近[5-7]。但研究结果显示76%的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处于知晓但不了解的状态,而且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基本停留在医疗层面,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与内容的全面了解。学生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较为分散,缺乏一个集中的渠道,其中经学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的仅占23.4%,经学校宣传知晓尽管排第一位,但也仅占38.3%。可见,大学生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了解,而当前高校相关部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宣传的主动性不足,此种状况将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面利用,这与本课题其他研究结果高度契合。

调查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面,也有一部分调查对象有健康体检、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与保健服务需求,但所占比例皆不高。分析其原因,首先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其健康状况整体较好[8-9],加之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宣传不足,健康教育服务开展不够;其次,本课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容仍显单一,大学生可接受到的预防保健服务不足。在服务方式上,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根据大学生提点提供主动性、连续。高校社区卫生机构息时间应适当延长,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可根据大学特点,以选修课等事宜方式提供,并且能够深入大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主动提供服务。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不高,需求相对狭窄,缺乏健康管理与预防保健意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应根据高校特点,采取适宜方式,整合相关部门资源,采取适宜方式,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课堂、宿舍等场所,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发现和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卫生服务需求,尤其注意健康教育与心理保健等需求的引导与满足,并且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满足大学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好的保障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10]。

[参考文献]

[1]杲强.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形式内容及具体做法[J].卫生软科学,2003,17(4):14-15.

[2]陈建.高校医疗机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与策略[J].中国校医,2008,22(3):357.

[3]郭洪伟,尹文强,李伟,等.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72.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第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96.

[5]李艳芳,王培席,王家骥.广州市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及知晓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a):2881.

[6]朱金楠,王川,朱磊,等.南京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及满意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43.

[7]严雅琼,刘俊毅,刘新会,等.武汉市城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3):185-186.

[8]王琼波,石晓,魏永义.大学生健康状态及常见疾病调查[J].调查研究,2009,6(26):121.

[9]冯培明,曾东,刘钢,等.北京市居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与满意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17-118.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9

【关键词】社区服务;数字化医疗;公共医疗

1前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产业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近年来,国家推行的医疗机构配套改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在社区得到解决,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所以研究如何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针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作初步的探讨。通过研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与社区意义,发觉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的重要性。文章还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重点对社区医疗的运行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分享与探讨,希望更好的服务社区医疗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就医的客观要求。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与意义探讨

随着我国老龄化结构的日益凸显,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理论正在被社会各界关注,而由于老人活动不便等因素,就近就医的需要更为迫切,社区卫生医疗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医学的理论模式也在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长期的研究发现,人类的疾病大多与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卫生服务的缺陷相关。所以,为了实现人类健康生活的方式这一目的,应该满足人们对于医护的客观需求。这不仅仅是面向个人的保健医疗,也是面向公共安全以及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客观要求。现代医学模式下强调社区医疗服务的整体性,从预防服务到治疗服务,从心理服务到生理服务,从社会服务到技术服务都要求更大限度的得到满足。因此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对于居民本身而言,对于疾病预防,健康科普方面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现代社会的居住生存环境来看,城市化进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大了疾病对于人们健康的威胁,因此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如威胁人类健康的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加之心理疾病与精神问题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人们对于疾病预防的知识更加迫切。此种情况就要求在医疗机构的格局设置上进行必要的重心下移,便于开展健康宣传与疾病预防工作。另外,从医疗机构的职责转化来看,医疗机构的职能也不只是局限于疾病治疗,进行疾病预防发生越来越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所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要改变以往“坐堂行医”的习惯,主动的开展以社区为区域的家庭卫生健康知识普及。

同时城市社会需求的发展也会要求社区医疗服务家庭化的发展。老龄化人口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护理能力不足这些都需要加快社区医疗服务和家庭医疗,将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知识送到家庭,送进社区。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以应对突发公共医疗事件的发生。3社区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解析

社区医疗服务是整个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医疗的主要工作应该以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健康入手,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同时不断的扩大社区医疗服务的内容,将疾病预防与治疗相互结合,采取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服务的水平。社区医疗机构可以对全区患几种慢性病的患者进行集中造册,跟踪患者病情的发展,定期进行访视,以及时的发展居民的健康问题,及时的给予救治。

社区医疗中心可以发挥协调和预警作用,社区医生对处在恢复期的患者进行家庭病床的医疗护理,对病情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在社区条件无法满足治疗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转入二、三级医院进行救治,以及时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同时进行走入家庭式的巡回医疗,选拔优秀全科医生充实社区医疗队伍。对社区医疗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开展社区常见疾病的护理与治疗的专家讲座等,以此来提升社区医疗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模式探讨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工作开始就应该全面的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为特殊居民,特别是在家庭治疗的居民建立起应急处理措施。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必要时候可以在居民家中与社区服务站之间建立应急联络装置,紧急呼叫装置,以应对居民医疗健康的需要。以下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般运作流程进行分析。

首先要为居民建立必要的健康档案,进行全面的居民健康状况见普查。做好母乳喂养以及社区计划的免疫医疗服务工作。完整的居民档案一般由社区档案以及家庭档案和健康档案共同组成,档案建立之后,社区医疗的医护人员要定期的进行档案的分析研究,以改进社区医疗工作,也可做好重病大病的预防工作。同时依据收集的档案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体检,以实施主动的医疗保健服务。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第二,进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在财务管理,药品管理方面的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开通家庭医疗求助电话等。开展家庭保健的培训,进行必要的上门指导服务,启动社区居民的定期体检计划。朝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方向发展,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建设。使社区服务站可以提供医疗救治、保健知识普及以及处理突发性公共医疗安全事件的基础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手段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如创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微博,进行微博平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通过社区居民对于微博的的关注,转发与评论进行普及和宣传,这样更有符合年轻人和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习惯。

第三,将医疗保障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工作进行重复的结合。在巩固与发展城镇医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向无固定工作的社会人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及大中专学生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从而健全和完善覆盖更为广泛的医疗社会保险结构,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疗便利和医疗保障。引导和鼓励小病、轻病患者在医疗服务站进行救治,完善覆盖社区服务站的医疗报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的合理发展。5小结

本文主要就社区医疗模式进行了相关探讨,主要就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意义以及社区医疗服务承担的主要责任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社区医疗模式的发展思路。社区医疗服务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多年,在我国老龄化加剧的阶段实施加快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意义重大,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压力,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是居民家门口的医院。通过社区服务医疗的保健知识普及,家庭式医疗服务救治,相信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全面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则杨,裴海宏.浅议社区护理综合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01(12).

[2]刘则杨,王春生,孙学平.对需求变化条件下社区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1(04).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篇10

一、工作目标

通过市直属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救治水平,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直属医院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以需求导向为原则。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开展符合社区需求、多种形式并存的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二)以帮助提高为原则。公立医院应以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原则,加强人才培养,而不是替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三)以注重实效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宜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支援前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工作效果和慢性病管理水平的实际绩效评价,考核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工作任务

(一)市直属医院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派出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受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开展适宜技术、免费培训和接受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等。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需要支持的执业科目及协作计划,有效利用支持资源,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要为公立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支援活动提供工作条件。

(三)市直属医院要与受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双向转诊信息沟通渠道,制订双向转诊管理办法。

四、具体要求

(一)确定支援关系。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与三家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市妇女儿童医院、市骨科医院分别与二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分别与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第二人民医院负责本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具体结对单位名单见附件)。

(二)签订支援协议。市直属医院应到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察和调研,在双方共同讨论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提出具体工作任务,签订援助协议,建立长期定点协作关系。

(三)派驻医师。根据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要,选派主治医师以上的临床技术骨干轮流到社区驻点服务,并与责任医师建立帮扶指导关系,帮助并参与社区门诊、会诊、巡回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选派。晋升职称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时间可与支农服务时间合并计算。鼓励离退休卫技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医院要保证其原待遇不变。

(四)人员培训。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要轮流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支援医院每年至少接受2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到本医疗机构免费进修学习;在举办学术讲座、交流会、专家讲座时应通知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员参加。

(五)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市直属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科室选择、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同时将适宜社区诊疗的患者及其有关病情资料及时转回社区,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六)启动时间。支援医院、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在20*年3月中旬之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3月底全面组织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支援医院、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本项对口支援工作,要建立组织,班子成员牵头,并确定相应的职能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市直属医院和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和工作交流制度,制订中长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