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应急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4:54

医疗应急措施篇1

[关键词]急诊护理;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095-02

医疗纠纷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双方发生矛盾,通常是由于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急诊面对的多是一些起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情复杂的患者,其中还要承担突发事件时的大批量急救以及需无条件救助的无主患者,是医疗纠纷和投诉最易发生的科室[1]。急诊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快速的救护能力、高尚的医德品质,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强化学习医疗护理规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1急诊护理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

1.1院前出诊环节失误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地址,导致救护车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驾驶员不熟悉当地行车路线,边走边打听,影响出车速度,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甚至找不到呼救现场;出诊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出诊护士心理素质差及操作技术不过硬,因院前独立承担抢救工作,心情紧张,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直接影响院前抢救工作效率;转运途中交待不详,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搏骤停等。

1.2语言沟通技巧欠佳

护士在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可能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如未婚先孕的宫外孕大出血者、因各种原因自杀未遂者,对此,护士应持谨慎态度,在询问了解病情及向抢救人员介绍病情时,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若用语不慎,将可能造成侵犯患者的隐私权;急诊抢救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家属恐慌,在医护人员的抢救过程中,绝大部分家属都围在抢救现场反复询问病情,此时,医护人员如言语不当或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则可能导致侵犯患者的知情权;急诊科经常收治因酗酒失态而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他们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常迁怒于医护人员。此时,护理人员若对他们冷漠、指责、歧视、侮辱,则侵犯了患者受尊重的权利,易引起纠纷。

1.3工作责任心不强

抢救设备使用管理不当,抢救物品放置位置不规范:如抢救患者输氧时发现氧气瓶无氧,气管插管时发现无电池,急救药品数量不够,药物排列无序,标签分类不明,药品混放,导致拿错药等;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紧张忙乱找不到药,药品剂量换算速度慢,未保存用过的安瓿,不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操作技术等,耽误抢救时间,引发纠纷。

1.4社会关注程度

急诊科的院外抢救工作有时位于大街小巷或患者家中,特殊的工作性质、暴露的工作环境,使其反应速度、抢救措施、操作技术、言谈举止,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若稍有不慎,易引起非当事人的议论而引发医疗纠纷。

2预防急诊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

2.1院前出诊

认真接听并详细记录呼救电话内容。应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物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固定使用驾驶员,熟悉当地街道、村庄的行车路线,争取出车速度;加强院前出诊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及急救技术培训:对院前抢救物品实行定位、定数、定车、定人检查,及时补充,班班交接,使院前抢救工作及时到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清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取得合作与理解,以预防及减少出诊过程中的医疗纠纷。

2.2强化法律意识,重视护理文书书写

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要求医疗机构“举证倒置”,这给护士敲响了警钟。特别在急救护理中,多种因素影响了护理文书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是引起医疗纠纷的潜在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将护理记录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即可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3,4]。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严防漏记、错记、涂改、随意捏造的现象。如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难以保证,极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而记录患者生命状态和抢救过程的急救记录是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准确、详细、完整、客观地记录有关护理资料,应注意记录抢救、用药时间、抢救措施及结果,记录具体到分。各种资料不得涂改,应与医疗资料相符并妥善保管。为防范和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提供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3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权益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护士接诊时,护士的仪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会给患者一个很强的知觉反应,在最初交往中让患者拥有良好的感觉,它影响着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因此,工作中对危重及行动不便的患者,立即给予搀扶、车推等协助,对于有血渍、呕吐物、大小便污染的患者,及时擦洗,让患者从医护人员的接诊和操作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用恰当的称呼、温暖的语言,安抚患者家属,消除恐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急诊患者来诊时病情急、自觉症状严重、进展迅速,急诊护士应从接诊第一时间做到急、稳、准,忙而不乱。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边操作边解释,利用点滴时间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告知病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疗过程,消除一些误解。例如急腹症患者未明确诊断前不能用止痛药物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保护患者的隐私,一些侵入性操作要实行告知制度,签知情同意协议书。当接诊重症患者时,向家属进行必要的询问病史后,为了便于进行抢救工作,应劝家属离开抢救室,避免家属看到抢救的场面。医务人员应友善和关切地对待家属,随时向家属通报抢救的进展情况,取得家属支持,以便配合工作。对于病情危重、抢救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时,要给家属讲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对于放弃抢救者,必须做好家属签字工作;对于不愿放弃抢救者,医务人员要对家属表示理解,虽然对于患者的生命是徒劳的,但抢救时间的延续,能够逐渐增加患者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使家属理智对待突然失去亲人的重大打击,切忌忽视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4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急诊规章制度

急诊抢救设备、药品的完好率应达100%,以确保急救需要,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各种物品均设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不得擅自移位挪用。急救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数量明确、备量充足、无过期,设专人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定期维护、清洁消毒,对不能正常使用的要及时维修、贴上醒目标签并备好备用物品,对重要物品及品要清点交班。为应对某些意外发生,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熟悉各种抢救设备的操作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以避免由此引发医疗纠纷。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急救药品器材实行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的“六定一随时”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5]。

2.5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急诊护理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易延误治疗,造成纠纷发生。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具体实施如针对各种急、危、重病症的抢救程序,经常组织模拟抢救,结合临床,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使每位护士的基本技术操作达到快、准、稳,熟练掌握胸外心脏按压、人工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气管插管、除颤术、洗胃机的操作与调试及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操作程序,急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定期进行急救理论学习及护理查房等,以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2.6建立绿色通道,重视患者转送的安全性

坚持“时间就是生命,一切方便患者”为急诊服务宗旨,对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先住院、先手术、后办手续的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重视转送患者的安全性,急诊患者诊断明确后转送病房,急诊护士则担负着转送患者的任务,静脉输液供氧中断、监护仪脱落等都会导致转送途中发生危险,引发纠纷。在转送危重患者时及时通知接收科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护士要守候在患者身旁,危重患者备氧气、插管者备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突况,送至病房应请病房护士测生命体征,做好交接。

2.7重视医疗收费环节的纠纷

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也是减少投诉的一个方面。抢救患者时个别护士在收费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收费,如重复收费、一次性耗材收费等,容易引起患者的投诉。积极改善急诊辅助医疗科室的布局和基本设施,急诊化验、药房、摄片、收费等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造成需要紧急生命救助的患者及家属在那里排队等候,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就医流程,普及医学知识,提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是杜绝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学会忍让,化解矛盾。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忍让,把“对”让给患者,同时抓住患者的心理,选择适当的时间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苏华.浅析急诊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18-619.

[2]周明华,周石连.急诊患者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79.

[3]张春舫,任景坤.实用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记录书写示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02-103.

[4]李菁.如何有效预防急诊科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6-127.

医疗应急措施篇2

早期控制策略

采取各种有效干预措施应对急性传染病,实际上就是对传染病自然流行过程的阻断(图1)。

对急性传染病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可使疫情控制在较小范围,更有利于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从部分地区发生并阻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麻疹、甲型H1n1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中,表明早期发现病例、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和迅速采取隔离措施,是控制急性传染病传播关键所在;在传染病流行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疾控专业机构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实现早期控制急性传染病的重要目标,实施传染病早期症状监测、预警和医学控制。

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被动或主动的疾病监测方式发现病例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发现病例、早期诊断、快速报告、隔离治疗、搜索新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应急接种疫苗、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等,所有这些防控措施都须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当地具体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等)来确定。

如发现急性传染病有潜在暴发,立即报告和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应急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等待上级机构派员支援才开始行动,以免延

防控技术措施

应对急性传染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防控目标和技术措施如下。

主动监测与发现病例建立对目标传染病监测门诊,如针对肠道传染病的“腹泻门诊”、甲型H1n1流感的“发热门诊”;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早期搜索和发现病例,只有及时发现病例,依据目标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扩散,避免对社会人群造成更大危害。

对于已知或未知的某种急性传染病来说,患者早期就诊往往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但首发病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及时发现的,这是因为一些传染病在感染早期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如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等,临床上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相应传染病流行特点、暴露史和实验室检测才能最后确诊。

病例的临床评估与诊断为了正确发现病例,基层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职业敏感性,还需要掌握相关病例标准定义,获得实验室支持与证实。从患者就诊早期症状出现、发现至病例确诊常经历一个反复医学观察和认识过程(图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如能发现并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为起点,经医学观察或转诊上级专业医疗防控机构最后确诊,这对以后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病例的医学隔离或转诊当发现病人出现某种传染病临床指征或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应尽快采取适当的隔离预防措施,将病人收入预设的隔离病房进行观察治疗,必要时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逐一登记;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隔离条件不具备或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确诊,应确定医疗专车运送病人到指定医院:如果病人早期出现症状并不符合入院标准,可嘱其采取适当的家庭隔离措施和随访。

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依据自身医疗设施和条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因素制定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可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设定候诊区、就诊室和治疗室,与没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分隔开来: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提供口罩,并指导病人保持手部卫生,污染物放入指定污物桶;在病人就诊和住院期间,按医学规范要求做好院内门诊、病房、环境以及污染物品的消毒;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对一线医护人员应采用针对性疫苗接种来免疫预防等。

病例报告与信息传递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监测的目标传染病共37种,按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监测与管理要求,对于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肺炭疽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一经发现报告时限为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常规病例报告应包括一定时段内(如周、月、年)每种疾病的病例总数。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间,在区域内无病例报告时标明零,称为“零病例”报告,在疾病监测中与病例报告同等重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备工作

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需依据本区域实际,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设施和条件。

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的稳定性。

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痰情真实情况评估严重程度和人群影响,做出相应的快速反应(即分级疫情处置)。

信息交流传递准备: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基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保持电信畅通,快速完成包括疫情信息直报、分析与评价。

技术装备的准备:更新传染病诊断和防护相关技术装备,保持技术装备的有效,选用一批常见传染病快速检验检测技术。

个人防护准备:个人防护技术装备达到规定要求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进入传染病流行区或高发季节,医护人员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医疗应急措施篇3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科出现的24件医患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处理策略和风险规避措施。

结果:急诊科出现纠纷原因多是由于患者、医院及社会因素造成。

结论:分析急诊科医疗风险原因,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及纠纷处理措施,对维持医疗秩序,创建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急诊科医疗风险规避纠纷处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0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88-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健康需求日渐增长,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日益增强,对各行各业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医疗行业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再加上医疗行业本身所具备的风险性,如医疗事故的不可预见性、医疗费用的不一性、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会引发群众不满,诱发医患的纠纷事故[1]。为了进一步研究急诊科医疗风险规避和纠纷处理措施,笔者以24件医患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处理策略和风险规避措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急诊科出现的24件医患纠纷案例,包括:8起殴打、辱骂及打伤医务人员,6起摔打公共医疗设施,5起威胁医务人员,5起引起经济纠纷。

1.2方法。选取调查问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

2结果

2.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缺乏优秀的社会道德意识,语言粗鲁、行为粗鲁,思想文化素质较低,无法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付出;部分患者为酒后入院,行为意识不清,易出现暴力倾向;患者对医院治疗期望过高,全凭自身意愿要求患者,对病情痊愈期望过高;家属由于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而出现焦躁、紧张、恐惧等心理,使医院之间的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2.2医院因素。部分医务人员未做到真正的关心和体贴患者,未理解患者,针对患者疑问未做到全面解释,或解释不清楚,患者治疗期间,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使患者无法信任医务人员,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并且急诊科未合理分配布局及抢救措施,给患者带来影响,都易出现纠纷。

2.3社会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医院纠纷事件中,过多的舆论导向介入,而在参与期间,媒体的态度倾向于患者,多谴责医院方面,使部分患者无法理解医院。另外,医院收费标准不同,医疗公共设施无法更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药费用过高,使医患关系紧张。

3讨论

急诊科出现纠纷多是由于患者的不理解,舆论的错误导向,医务人员自身疏忽,医疗费用的过高等因素都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引起医患纠纷,因此根据纠纷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1创建和谐、良好的医患环境。和谐的医患关系可有效避免医患纠纷,减少医患冲突,预防发生纠纷。因此,医务人员需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具备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患者,关心体贴患者,与患者积极沟通,创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使患者可真正了解医务人员,并做到双向了解[2]。

3.2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医患纠纷中,伤害最深的则是医务人员,面对患者的暴力、刁难及威胁时,医务人员要树立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医务人员要尽量避开闹事者,并要做好一定的防御措施,借助外界一定力量,求助医院或邻近科室工作人员的帮助,若情况严重,可及时报告给警察,寻得帮助,从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对自身、家庭、医院的伤害。同时社会也需要尽可能的理解急诊科医务人员,多尊重和包容人员,以此降低急诊科医患纠纷。

3.3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时,最关键环节需要增强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提高医疗行为的规范性时,要根据患者的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温情呵护[3],创建良好的人文管理,采取优质性的服务措施,根据新时期医疗卫生制度,怀着高度责任意识,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意识,培养医患的沟通技巧,需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尊重患者意愿,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4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医务人员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急诊科具有综合性、风险性、应急性等特性,医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以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满足急诊科要求。

3.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满足急诊科急救需求,避免在急救期间出现差错,必须要创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急救队伍的专业化,操作水平的流程化,工作规范化,必须要创建优秀的管理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香馨.急诊科医疗风险规避与纠纷处理策略[J].医学信息,2010,07(11):3397-3397

医疗应急措施篇4

一、检查内容

(一)安全生产情况:院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对全院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包括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用电及消防情况,易燃、易爆、麻毒药品等危险品管理以及医疗安全管理等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组织领导

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良好,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值班人员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2、预防医疗事故方面

落实了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措施到位。医疗安全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善,供应室、手术室等科室设施建设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处理方式符合标准,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并责任到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制定有相关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保持通讯畅通,建立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应急物资储备。

4、治安保卫和消防方面

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治安保卫和消防职责、工作制度,人员值班落实到位。重点要害科室的防护责任措施落实。

(二)医院内感染及消毒安全

1、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有具体的办公人员,工作人员职责明确。

2、制订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医院感染控制、隔离措施》《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治疗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毒隔离制度》《产房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3、制订了医院消毒隔离登记制度,对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

4、全院医务人员均参加了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二、发现的问题

1、消防器械未落实到位。

2、感染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毒效果监测不够及时,登记不全,未作监测分析。

3、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不够重视,存在麻痹思想。

三、整改措施

1、立即安装好合格的消防器械。

医疗应急措施篇5

关键词:医学装备;质量管理;评审;应对措施

一、评审表达方式

1、评审采用a、B、C、D、e五档表达方式。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e-不适用(是指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院功能任务未批准的项目,或同意不设置的项目)。

2、判定原则是要达到“B-良好”档者,必须先符合“C-合格”档的要求,要到“a-优秀”,必须先符合“B-良好”档的要求。

3、细则条款的性质结果

二、医学装备管理评审应对措施

1、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建立

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管理、责权一致”原则建立医学装备三级管理制度。

1)组织领导。由医院科主任以上级别的分管院领导组成,负责全院资金的预算管理、统筹安排。

2)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由医院设备科各成员组成,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参加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全过程。

3)使用部门。由各医学装备临床使用科室组成。使用部门应当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在设备科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医学装备日常管理工作。

2、医学装备相关制度及流程制定

1)制度

有医学装备三级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的购置论证制度、医疗设备决策管理制度、设备器材购置制度、设备验收制度、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保养制度、设备报废更新制度、保障医学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和规范、医学装备档案管理制度、计量设备监测管理制度、计量仪器周期检定制度、医学装备使用评价制度、医疗设备使用人员操作培训和考核制度、医学装备使用人员再培训考核制度、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度、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监测与报告制度。

2)流程

有大型设备招标工作流程、设备采购工作流程、设备到货验收流程、设备维修工作流程、设备报废报损流程、设备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流程。

3、医学装备的配置管理

1)配置原则及配置标准

要优先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装置。注重资源共享,杜绝盲目配置。在考虑医院设备的装备时,有两个原则应共同遵守,一是经济的原则;二是实用的原则。对单价在50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有完善的可行性论证资料。

2)大型医疗设备年度使用评价分析

设备使用:使用科室要进行本月的使用情况统计,开机时间,检查人数,月收入的统计,报职能科室,作为年终对设备的效益分析评估。

功能开发:使用科室应积极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开发新的检查项目,扩大对病种的检查范围,增加对该设备的使用率,提高设备的使用价值,提高医院的综合检查能力,更有利于病人的全面治疗。全面的参考信息,更有利于病人的全面治疗。

社会效益:要考评该设备在本地区为患者起到的作用,能为患者解决的诊断价值。

成本效益。年终效益分析,设备的折旧费,年保修费,维护修理费,材料耗损费,工作人员工资奖金,请专家费这几大费用的总和,同年设备收入的总费用相比,确定设备的成本效益。

4、医学装备相关人员管理

1)人员的配置。建立医学装备管理组织技术队伍,队伍组成有大学医用设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负责医学装备的管理与维护、维修等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2)相关人员的培训。定期对每台医学装备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新进设备必须经厂家工程师对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并填写培训记录表,待操作人员培训合格签字方可验收,新设备培训完成之后一个月内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设备操作的岗前培训合格证。

3)相关人员的考核。按季度对各科室设备使用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职责及设备操作流程、使用保养等考核,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医疗器械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安全保障与咨询服务,提出改进措施并查看持续改进与落实情况。

5、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

1)质量保障合格的使用登记。有医学装备质量保障,医学装备须计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方可使用。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医学装备的临床使用合格登记记录。

2)鼓励医学装备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和报告的措施。对医学装备临床使用人员进行医学装备不良事件相关知识的培训,相关临床、医技使用部门与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人员均能知晓,并制定相应的不良事件报告的奖惩规定,鼓励装备使用人员及时上报相关不良事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应对方案。

3)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的追踪分析表。职能部门建立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和安全事件报告分析、评估、反馈机制,根据风险程度,风险预警,暂停或终止高风险器械的使用。有对发现问题的分析评价、改进措施及落实情况的追踪记录。

4)特殊装备(如高压容器、放射装置等)的自查和监测资料。放射与放疗等装备的机房设计、建设、防护装修和设施符合安全、环保等有关要求。机房显著位置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与机房工作人员知晓防护有关要求和措施。有对特殊装备的定期自查和监测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发现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以及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记录。

5)计量设备监测记录。有记录设备的清单,清单内容包括计量设备的定检测记录、监测日期、有效日期、监测结果、设备的放置科室等。计量设备随时保持在待用状态,无因“计量错误”的原因所致的医疗安全事件。

6、医学装备的应急管理

1)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的实时监管。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有每个月一次的设备完好率和使用情况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记录。

2)医学装备应急调配演练。建立医学装备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程序,装备故障时有紧急替代流程。制度医学装备应急调配方案,进行实地模拟医学装备的应急演练,并有对演练过程的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的记录。

7、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

1)有由科主任、工程师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装备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人员分工明确,并附有相关资质的原件或复印件。

2)对质量与安全小组进行每季度一次的培训与教育并有相关资料。

3)有明确的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根据指标规范对质量管理过程进行每季度一次的监管分析,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查看落实情况,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相应的制度与规范。■

参考文献

【1】徐海琴,曹铁军.抓住医院等级评审机遇提升医学装备管理水平【J】.科学管理.2012,12;

医疗应急措施篇6

一、突发事件及其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各种危害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事件等等。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暴发;

2.发生动物间鼠疫,发生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

3.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者多例死亡;

4.发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5.发生罕见或者已消灭的传染病;

6.出现新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

7.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8.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者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10人及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5.医源性感染暴发;

6.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者死亡事件;

7.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危害公众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

10.放射性污染、丢失放射源和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等事件;

11.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或者中毒事件;

1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三)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按照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并实行对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因素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统一指挥、属地负责

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卫生局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政府、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快速有效、减少损失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不失时机地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开展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控制工作成效,沟通信息,推广经验,完善应急处理技术规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处置突发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七)卫生局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局局长担任,负责领导、指挥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科室、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

(八)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织。分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医疗救护技术指导组、预防控制技术指导组和检测技术指导组。各组由相应的专家组成。

(九)卫生局组建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十)卫生局组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设在卫生防病站。

四、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机构、组织职责

(十一)卫生局

1.负责草拟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报政府批转执行;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继续发生;

3.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取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组织推动社会心理卫生、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人员的培训;

6.建立检查制度。督导检查本预案各项措施在平时或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十二)防病机构(含结防所)

1.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预警;

2.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做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报告和评估;

3.负责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意见。参与对控制疫情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汇总、分析、评估疫情;

4.建立紧急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和相关器械等;

5.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提出改进建议;

6.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负责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7.具体落实对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8.承担社会心理卫生、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医学咨询服务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0.承担对应急处理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十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参加突发事件的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

2.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或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4.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中危害公众健康,造成人员病、死、伤的报告情况;

6.监督检查公共场所消毒;

7.监督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的消毒的落实情况;

8.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9.监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

10.依法进行其它监督检查工作。

(十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所涉及病例的报告;

2.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4.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卫生处理;

5.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6.协同疾控机构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相关检验物、样品采集等工作;

7.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8.进行疾病及有关防治科学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10.建设符合应急工作要求的门诊、病房。

(十五)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机动队伍。由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进行应急处理。

1.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

(十六)评估和技术指导组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下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及医疗救护、预防控制和检测三个技术指导组;承担社会心理卫生教育和咨询工作。

1.突发事件评估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预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2.医疗救护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医院的诊断、救治和医疗单位内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工作。负责重点病例的诊断。

3.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指导防止突发事件危害进一步蔓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统计报告、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工作。

4.检测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并开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件发生的样本采集、运送和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十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

1.突发事件发生时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组织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现场采样、疫点消毒等工作;迅速查找突发事件原因,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要求,及时报告。

(2)提出防治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协助各医疗单位进行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救治工作,对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采取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全面负责疫点、疫区现场的防疫控制工作。

2.日常工作

(1)对传染病疫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疫情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报告,为政府采取预防与控制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突出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

(2)置备、储存、保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设备、药品器械,现场防护用品、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3)对相关疾控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进行模拟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

(4)组织开展社会心理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突发事件应急报告

(十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发现突发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向卫生防病机构报告;卫生防病机构应迅速进行核实,并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和市卫生防病中心;卫生局必须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政府和市卫生局;政府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报至市政府。

(十九)卫生防病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首次报告内容包括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可能原因、病例发生和死亡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卫生防病机构在进一步调查基础上,尽快做出阶段和总结报告,阶段报告包括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总结报告包括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

(二十一)卫生局(含卫生防病机构)在接到毗邻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疫情通报后,要做好应对准备,必要时应及时通知辖区疾控和医疗机构。

(二十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现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食品污染、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露、发射性污染等特大、重大事故时,主管部门、当事单位、个人要立即向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十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六、突发事件分级(执行市级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级: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二十四)蓝色预警:

1.发生腺鼠疫,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20例;

2.其他省市已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发生、本市存在传入可能,但未发现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3.发生霍乱,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4.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5.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

6.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5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

(二十五)黄色预警

1.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周边省市及地区疫情上升;

2.1周内霍乱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

3.1周内在一个区(县)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4.在一个区(县)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7.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

8.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1~1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11~20人。

(二十六)橙色预警

1.局部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发生局部暴发;

2.腺鼠疫发生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及以上;

3.霍乱在一个区(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50例及以上;

4.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其他区(县);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

9.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101~200人,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21~50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10人,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3~5人;

10.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二十七)红色预警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区(县),并有继续扩散趋势;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4.发生新发传染病或已消灭传染病;

5.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200人以上,或轻、中度放射损伤人数50人以上,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10人以上,或极重度放射损伤人数5人以上;

6.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应急处理

当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蓝色预警级别)报告后,卫生局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向政府提出成立区级应急处理指挥部的建议。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发生较重、严重、特别严重(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和市政府,并进行应急处置。

(二十八)启动预案

1.当天津市突发事件达到黄色预警程度时,卫生局应急办公室根据黄色预警的要求,将有关情况立即上报政府和市卫生局。

2.当突发事件达到橙色预警、市政府决定启动市级预案时,卫生局提请成立区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处理需要,设置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若干工作组。

(二十九)应急措施

应急处理工作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

1.区卫生局在征得区政府同意或批准后,紧急调集、调配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应急处理队伍迅速赶往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实验室检测。卫生防病机构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送市级或区级实验室,必要时送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协助市防病中心的病原查询和病因诊断工作。

4.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区政府报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经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5.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易感人群应急接种,疫点消毒,水源保护,污染食品追回和封存职业中毒事故物品等。

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可以依法发出公告,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对流动人口进行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6.追踪调查。防病机构根据疫情线索,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7.开展医疗救治。区卫生局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要进行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相关的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方案进行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工作。对新发传染病作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必要时,请市卫生局或卫生部派出医疗专家组,参与和指导医疗救治工作。

8.督察与指导。区卫生局负责对辖区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9.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开展社会心理卫生、医疗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工作。

10.进行事件评估。应包括事件概况、现场处理调查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三十)终止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和突发事件专家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建议,市卫生局向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预案实施终止的建议。区卫生局报告区政府后,执行终止预案。

八、工作保障

(三十一)技术保障

1.区卫生局负责建档,列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名单及相关个人技术档案资料。同时列出相对应的第二梯队名单及其技术档案资料。

2.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按照预案的要求,在市卫生局指挥下,统一组织、定期安排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演练工作。演练形式有:对单一突发事件从指挥到救治处理的全过程演练;局部演练;指挥系统、救治系统,涉及预案各系统、各单位、多发事件的全过程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由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业务培训。平时要针对不同学科举办培训班。需要公众参与的应急演练必须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常规监测。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组织网络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组织网络、卫生监测组织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监测医院监测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网络等。

4.医疗救治网络。按因地制宜、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医疗救治网络。该网络由指定的急救机构(包括市、区县急救机构和院内急救机构)、综合医院、市、区(县)传染病专科医院、后备医院及职业病防治机构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承担应急工作。医疗救治网络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机制。

5.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调度的技术平台。承担辖区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急处理工作。

(三十二)物资保障

1.建立已知可引起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常备储存系统。包括:诊断试剂库、血清库、疫苗库、药品库、特效毒剂库等。

2.建立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救治仪器装备储备系统。

3.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各种物资的储备、运行、功能状态标准,确保可迅速调配使用。

4.健全应急物资资产更新规定和操作规范,并强制执行。确保应急物资使用时的可靠性。

(三十三)经费保障

1.为了保证我市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运行,区卫生局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

2.每年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到30%-50%;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卫生局财务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必要时,可向区政府申请专项拨款。

(三十四)人员保障

1.卫生局要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备队,随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按照工作职责,配备各类专业人员,并保证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3.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扩展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

4.不断完善社区防疫网络。

5.第一中心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传染病医院、海河医院、医大总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单位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市级指定的应急医疗救治单位。

(三十五)宣传教育

卫生局协调和组织有关单位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画、册等各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年一月二十六日

南开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职责

一、环保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监管医疗卫生部门对医疗废水、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监控医疗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和最终走向,记录废水、固体废弃物产量、处理量、排放量并上报;督查医疗机构对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和固体废物焚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工作。

二、环卫局

根据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需要,加强晨扫和日、晚两次保洁工作,做好重点路段水洗压尘工作。督查落实门前卫生责任制,做好全区垃圾转运站的内外环境卫生和消毒,做到生活垃圾集中清运,日产日清;全天候开放转运站并增加运输车辆,及时接纳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搞好全区环卫公厕清掏、刷保、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热线反映的问题。严格管理道路污染,大力处罚和处理违章饲养的家禽和家畜。根据需要,加强处理突发事件地域的清洁工作。

三、公安南开分局

协助有关部门,依法强制管理拒不服从监控隔离规定的被隔离人员和外部闯入人员。依法严肃处理严重扰乱救治秩序的违法人员。开展专项治理违章养犬行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做好查处工作;协助社区做好防治突发事件的宣传工作。坚决打击借机制造恐慌、造谣惑众、哄抬物价、制售伪劣防护用品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必要时,选派警力全程驻守市传染病医院、防病站、医学观察所和突发事件发生地等重要场所,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四、爱卫会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四害,使蚊、蝇、蟑螂和鼠密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提高市容环境卫生水平;重点做好疫区及周边地区的消毒工作,防止蚊、蝇、蟑螂和老鼠传染病菌。

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

大力治理外来商贩违章摆卖等乱摆乱卖和违章占路摆卖;严格清理违法经营盒饭、快餐和露天制售餐饮的马路餐桌及马路烧烤;彻底清理全区干、支道路两侧的餐饮、食品制售企业的里空外卖和露天加工;大力查处和拆除违章建筑,特别是严格治理对外来人口的违章建筑。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农贸、封闭市场防控工作的检查。

六、工商南开分局

加强市场巡查,强化对防治突发事件药品及相关商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工作,依法严肃查处趁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及相关商品,哄抬物价等违法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借机进行违法经营的不法行为。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七、建管委

全面负责对辖区建筑工地及其外来民工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各项防控制度的落实,专人负责各建筑工地外来人员的身体状况、外出登记、民工驻地及重点部位的督查工作;一旦发现施工人员出现传染病、中毒症状等,立即通报防疫部门,并立即进行对施工现场的消毒和有关人员的隔离。必要时,建立建管委、各建筑工地、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例会制度,及时沟通信息,果断处理有关防控问题。

八、财政局

强化预算管理,保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经费,并及时足额划拨。加强监督,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九、交警南开支队

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备勤工作,及时处理交通突发事件。做好对重点医院和隔离区周边的道路疏导,确保交通畅通;严格安全检查。协助卫生等部门做好进津车辆所乘人员的体质监测和车辆的消毒工作;加强逐级报告制度。

十、教育局

全面负责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师生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系统单位做好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宿舍、厕所等部位的清洁、消毒工作,保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消毒到位。督查系统单位制定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防控工作措施和建立应急队伍。督查系统单位设立隔离室;出现可疑症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毒和隔离。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自我防护能力;按全市统一部署,调整教学安排,合理安排学生生活。

十一、经贸委

全力组织好突发事件防控期间市场供应,做好市场监控;督查所属各经营单位的消毒、通风、依规购销货等防控措施的落实;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大中型商场与超市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做好突发事件预防、治疗等工作必须的药品、器械、消毒药械、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工作。

十二、科委(科协)

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普及各种突发事件防治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联合有关部门,负责驻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十三、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有关规定,协调市社会保障中心做好参保人员医治突发事件涉及疾病的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工作。

十四、民政局

做好老年公寓的预防和救助管理工作,做好低保人员和民政救助对象的疫病救治和社会救助工作。

十五、武装部

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基层武装部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织民兵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和防控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防控突发事件民兵应急分队,建立预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十六、侨办、民宗办(外办)

负责区内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在区外国人及宗教活动场所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预防和其他应急措施;建立出入境人员的疫情报告制度.

十七、房管局(含物业管理办公室)

负责区域内各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组建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工作联络协调组,开展互助和互检,做到监控管理不留死角;作好小区居民的预防宣传、保洁消毒和外来人员登记等防控工作;督查全区物业管理项目单位突发事件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受理业主投诉。

十八、物价局

有效监控药店、医院、超市、市场经营的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依法从严处理拒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明码标价规定和价格干预措施的单位和个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受理群众投诉,稳定价格和群众情绪。

十九、文化和旅游局

加强和规范网吧、歌舞场所、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督查娱乐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联合有关部门,负责文化娱乐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质量技术监督局

认真做好突发事件防控相关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等制假售假行为;督查食品加工企业落实从业规定的情况。

二十一、消防南开支队

做好执勤备战工作;督查火灾救援中心的各种防护措施的落实;做好参战人员和器材装备的洗消工作,防止二次感染。及时调集所需警力及器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其他紧急情况。

二十二、招商办

督促大中型企业落实防控突发事件总经理负责制,协助企业做好防控管理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正确处理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关系。联合有关部门,负责外资、合资企业的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的检查。

二十三、宣传部门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市区有关突发事件防控的指示精神,广泛信息收集,全方位搞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多角度、多侧面宣传突发事件防控的科学知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抗击的良好氛围。

二十四、供水、供电、商业部门(经贸委)

负责保障医疗机构、卫生防病机构和医学观察留验场所等部门的用电、用水和有关生活用品的供应。

二十五、街道办

组织各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突发事件防控工作;督查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帮助整改;及时协调街道办事处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共同做好突发事件防控工作。

二十六、卫生局

医疗应急措施篇7

   经历了两家医院治疗,遭受了二次手术痛苦的刘老汉,最终由于县医院的救治措施不完善和存在过错,死在了医院。日前,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县医院赔偿死者刘老汉的四个儿子3.6万余元。

   2003年3月13日,60多岁的村民刘某因患右嵌疝,在一家镇卫生院进行嵌疝松解加疝修补手术。手术后,刘某出现腹痛、腹胀、腹泻,并伴有血液下降、呼吸急促,呈进行性加重并发症。镇卫生院采取抗炎、补液等措施无好转后,于次日将刘某急转县里的一家医院治疗。县里的医院当天下午为刘某实施破腹探查加腹冲洗引流手术,术后,采畏胀减压,保留导尿、吸氧、心电监护、并抗感染、保护畏粘膜及支持治疗。3月21日,刘某病危,经抢救无效死亡。刘某的四个儿子在找医院交涉无果后,以医疗损害纠纷为由,将镇卫生院和县里的医院告上法庭,要求两家医院赔偿经济损失,并委托安徽省医学院对该事故进行技术鉴定。

   2004年4月20日,安徽省医学会作出技术鉴定书认为,患者诊断为右侧疝嵌顿行急症手术治疗指征明确。术后发生严重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伴肌卫,符合急性腹膜炎诊断,有急症手术指征。两次手术治疗及住院治疗基本符合治疗原则。该病例不属于医疗事故,但县里的医院存在一定不足之处:1、第二次急症手术前检查和治疗不够充分;2、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急治措施不够完善。

   淮北中级法院认为,刘某因患右嵌疝在在镇卫生院实施第一次手术后,出现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在采取救治措施无好转的情况下,镇卫生院建议急转县里的医院住院治疗,已履行了转医说明及转医义务。镇医院在救治刘某的过程中不存在过错,故镇医院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由于县里的医院在对刘某实施的第二次急救手术前的检查和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时的救治措施不够完善,导致刘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县里的一家医院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院最后判决,县里的医院承担刘某四个儿子的医疗费、鉴定费、丧葬费经济损失16249.53元,死亡补偿费20000元,合计36249.53元。

 中国法院网·王俊永朱炳武

医疗应急措施篇8

1.1一般资料

48例Sap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51.98岁。15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符合诊断标准[3]。2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符合诊断标准[4]。长途转运18例,路程50-4300公里,平均248.75公里,转运时间为1小时11分钟至42小时,平均4小时30分钟。短途转运30例,路程3-20公里,平均8.85公里。转运时间为23分钟至1小时,平均40分钟。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在120转运前在医院的诊治情况、转运措施及转运结果。

2结果

2.1120转运前在医院的诊治情况

48例患者中,长途转运的18例,均在县市级医院诊治了1-30天,平均9.67天,病情无好转要求转到省级医院治疗。短途转运的30例,24例因在二级医院诊治了7小时-5天,平均1.9天,病情无好转要求转到三级医院治疗。6例在三乙医院诊治了1-3天,平均2天,病情无好转要求转到三甲医院治疗。

2.2120转运措施

48例患者根据病情及转运情况给予:(1)禁食禁饮及持续胃肠减压。(2)持续吸氧:保证血氧饱和度>95%。(3)镇痛:疼痛剧烈时给予盐酸哌替啶治疗。(4)制酸: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5)抑制胰腺外分泌:用生长抑素施他宁或其类似物奥曲肽善宁。(6)抗感染:选用头孢类+奎诺酮类+甲哨唑类等能够通过血胰屏障的广谱抗菌药物。(7)改善胰腺的微循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8)激素治疗:对中毒症状重的患者,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常规应用激素。(9)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0)防治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补充足够的血容量及能量,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保持尿量在1500-2500ml/天。合并aRDS者持续给予呼气末正压通气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此外,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尿量、血氧饱和度、腹部情况,心电监护、血糖检测等。

2.3转运结果

48例患者均安全从下级医院转运到上级医院治疗。途中无病情恶化病例及死亡病例。

3讨论

3.1Sap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程Sap的病因较多,主要以胆结石、暴饮暴食、过量饮酒为主。Sap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述清楚。其病程分为三期:(1)急性反应期:2周,常有休克、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及脑病等主要并发症。(2)全身感染期:2周-2月,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或双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3)残余感染期:2-3月,主要为全身营养不良,有后腹膜或腹腔内残腔,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伴有消化道瘘。

3.2Sap的诊断标准(1)腹膜炎体征明显,有麻痹性肠梗阻表现;(2)血性腹腔积液、腹腔积液淀粉酶明显升高;(3)B超或Ct检查示胰腺肿胀及明显胰周浸润表现;(4)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表现。具有以上2项即可诊断为Sap。

3.3Sap的治疗方法(1)抗休克治疗:快速补充足量的晶体及胶体溶液抗休克是改善微循环的基本措施。(2)抑制胰腺分泌:应用生长抑素施他宁或其类似物奥曲肽善宁等抑制胰腺分泌药物是治疗Sap的关键。(3)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及抗生素的应用:持速有效的胃肠减压,应用导泻剂,避免肠胀气和肠道细菌过度繁殖,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功能,防止肠道细菌的移位。同时尽早使用能透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4)免疫疗法:多种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能自身激活,还能促进更多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连锁和放大的反应,即所谓的瀑布效应。故拮抗细胞因子的免疫疗法受到关注。(5)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een)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6)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时,为胆道紧急减压、引流和去除梗阻,可在纤维十二指肠镜下行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此术还可预防Sap的发展。(7)腹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早期腹腔灌洗清除胰腺及胰周小碎块坏死组织、活化的酶及毒性渗液,有效终止Sap急性期内全身中毒反应。血液透析的疗效肯定,主要机制是促进各种炎性介质和毒素的清除。(8)诱导细胞凋亡:预先诱发细胞凋亡能防止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减少Sap的发生。(9)中药治疗:用通腑泻下、活血化瘀,清肝利胆,清热解毒等方法。可通过胃管注入、灌肠、静脉滴注及外敷等途径给药。(10)Sap的手术治疗:当急性炎症过程平复并融合成所谓的机化性坏死的包裹状结构时,如存在难以缓解的腹痛、胃或十二指肠受外压而致顽固的恶心或呕吐,或全身中毒表现时,可经手术、内镜或放射方法清除坏死物[5]。

3.4Sap的转运措施

由于各医院对Sap救治水平存在差异及对治疗方案认识的不同,在不同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病死率在15%-40%。因此,为提高Sap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应采取如下的救治措施。(1)争取在确诊后1-2天内进行转运。(2)最好将其转运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的iCU病房进行治疗。(3)120的医生应加强与转出医院及接收医院的交接,以保证患者诊断及治疗的连续性。(4)对于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要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救治水平,努力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almoflehia.Severeacutepancreatitis:pathogeneticaspectsandprognosticfactors.worldJGastroenterol,2008,14(5):675-68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3):190—192.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

[4]廖家智,王家.美国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南(诊断部分)[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2):136-139.

[5]廖家智,王家.美国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南(诊疗部分)[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3):210-213

医疗应急措施篇9

夏季是各种不安全事件易发时段,为确保医疗安全,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现就做好夏季医疗安全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

各单位要加强夏季医疗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措施,层层明确安全责任,努力将各种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医疗机构诊疗范围内的病人一律不得拒诊。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实行全程负责。非诊疗范围内的病人如病情危重、危及生命时,应先就地抢救,再予转诊。遇到复杂病例或诊断未明的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及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本院无相关诊疗科目的,可邀请院际会诊,诊断明确后及时转科或转院治疗。行政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及时指挥处理单位内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突出防范重点,落实医疗安全措施,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各单位要加强对重点人员和岗位的宣教与检查,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对危重患者和诊断不明患者要加强观察,及时请会诊,加强救治力量。对输液室病员和住院患者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要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增进群众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医务人员识别应对中暑、腹泻、虫蛇咬伤、溺水等夏季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提高救治水平;要做好防暑降温物资及夏季常见多发病救治所需药品的储备工作,确保此类药品储备充足。

三、强化急诊急救工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各单位要简化急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加强急诊救治力量的配备,并安排好备班人员,配备充足的急救药品,急救器械应处于应急状态,确保急诊医疗安全;要根据季节变化和病员就诊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医务人员班次,更要注意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杜绝无执业资质人员独立参加值班行为。

急救机构要合理安排人员、设备、药品和车辆,保证急救电话畅通,及时接警,迅速出警,妥善处置和及时转运患者,确保通讯灵敏、指挥有力、出车及时、抢救有效、减少伤亡

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改善医疗救治工作环境

各单位要结合具体实际,添置必要的通风、降温设施,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要确保病房内降温设施能正常运行,同时做好防蚊防蝇工作;供电供水设施及其他生产物资要能保障医疗工作需要。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医疗应急措施篇10

[关键词]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有效性

医院护理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需严格对待的管理,这不仅关系到管理的依据性以及管理的正确性,还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以及护理人员实施措施的积极性和正确性。近年来医院护理管理不断发展更新,增添了许多新的管理措施,起到了更优的护理效果,但是对护理人员的数量以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更多更高。所以在有限的护理人员情况下,提高护理管理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1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点

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有很多条,每条护理制度都有其针对性。其核心护理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条:

1.1抢救管理制度

主要针对抢救药物、人员等的护理管理制度,管理目的是提高医院抢救人员抢救水平以及应对紧急抢救时的处理水平;不仅仅是体现在抢救的流利过程和抢救设备药物准备,更重要是体现在抢救的精准及时,效果明显。

1.2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这是一个总的护理管理制度,主要是由各级领导对每月或每季度的护理质量进行抽查,然后制定相关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方案,由各级科室实施方案。

1.3分级护理制度

一般分为特级、i、ii、iii级护理,相应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护理。特级护理为危重、严重病情、大手术等患者护理;i级护理:病重、病危、昏迷、瘫痪、癌症等患者的护理;ii级护理:体弱、病重但急症消失、普通术后患者的护理;iii级护理:急症病、慢性病、病情较轻或恢复期患者的护理。病情程度由轻到重,护理则会由简单到密切护理,而且对并发症、护理药物、护理人员、护理环境等都要求不同。

1.4查对制度

护理查对制度一般是遵守“三查七对,一注意”,主要是避免出现操作的错误或者操作器材的缺失,同时也查对病人所有护理过程的信息。其他查对制度也可分为医嘱查对、用药治疗查对、手术室查对,主要是校对相关信息,防止信息出错、用药治疗出错,保证治疗措施和用药方案正确。

1.5护理交接班制度

护理交接班制度不仅仅包括夜班、白班和行政班等的交接,还有交接班时把值班任务以及相关入院病人情况汇报,然后转交给接班人员。无论是护士交接班还是医生交接班,都必须交代清楚工作内容以及使用药物器材清点情况,强调注意事项以及特殊情况。

1.6执行医嘱制度

医嘱一般分为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是由医生在给出患者治疗方案后制定的一些护理、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等,需要护士和医生一起执行。一般急救情况下,医生可以给予口头医嘱,保证急救的顺利。护士执行医嘱需按照医生的治疗方式,征求医生的意见,尤其是特殊情况。

1.7病区管理制度

一般病区是由护士专门巡视监视的,每天都会有医生护士查房,询问病情处理急症等然后给出医嘱。病区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感染、病菌传染的预防措施,要求护士和医生做好自我保护以及保护病人。

2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

医院护理管理的实施,能够推动医院护理的发展。

2.1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医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的整体质量逐渐提升,医院在护理管理方面对招收岗位人数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的同时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学习知识的阶段,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好临床应用。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得,护士的护理时间与护理次数能够直接影响病人医源性感染、压疮等的发生率,医源性泌尿系统感染和医院性呼吸系统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正确护理,能够直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所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效果,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十分必要的[1]。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短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就开始采用等级制度与护理措施相协调的方式来解决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如今我国社会的医疗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护理人员采用的奖罚制度、培训制度、管理制度等多项措施,在很多情况下解决了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我国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主要实行竞争原则,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质量[2]。

2.2加强护士安全配置

护士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加强护士安全的配置,提升医院文化的整体建设质量。有心理学家指出,相对于物质利益,人们更看重精神方面的激励。护士在医院的工作目标除了工资之外,更看重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很多医院专门为护士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免费的体检、护士培训、庆祝护士节等政策,提高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同时也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护理人员的安全配置问题是医院应该加强的方面[3],护理人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并经常性的参加专家讲座或护理人员培训课程,能够使护士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使医院的护理管理持续不断地发展[4]。

2.3注重后勤

系统发展医院护理管理中后勤系统的完善是很重要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的繁重程度、医院的管理工作等与后勤系统的建立密切相关。临床资料显示,三级医院采取的完善后勤保障和药物管理制度明显的多于一二级医院,据分析,三级医院采取的注重后勤系统发展的措施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减少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同时也避免了药物的浪费。

3医院护理

管理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其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案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促进医院的整体质量。医院护理管理措施涉及到医院的各方面,普通的医院护理措施如急救、消毒、药品和临床管理等是很常见的一些护理措施,医院往往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护理工作以及医疗档案的护理管理容易被忽视。

3.1普通护理

管理不足之处及改进急救护理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救设备的完善是保障患者生命的前提,有些医院会出现急救设备没有及时检查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急救药品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对于急救药品不全、药品过期或者药品摆设不合理的现象要避免,急救人员是急救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急救人员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素质低会直接造成患者生命危险。医院护理管理要加强急救护理管理,严格检查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考核,提高急救护理管理的质量。临床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要避免态度恶劣、粗心大意、要时刻保持细心地态度,说话温柔,对患者耐心,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对于医院的无菌操作护理管理,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各项操作,防止出现操作不当引起患者感染。

3.2特殊部门的护理

管理不足之处及改进手术过程是在严格的程序控制下进行的,各项无菌操作必须严格进行,但是在手术操作中有些方面容易被忽视,如消毒面积不足、操作流程不正确、污染器械的摆放不标准等,很容易造成患者感染。供应室的各项操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有些医院由于人员不足、水平有限等原因进行不合规定的操作,造成无菌物品清洁不合理[5]。有些科室出现卫生不干净,操作不合理等现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特殊部门所出现的不足之处,医院护理管理要加强度相关方面的措施,减少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促进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3.3医疗档案护理管理的不足之处与改进医疗档案虽然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管理机构之一,但由于其与临床工作有区别,很容易被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忽视,对于医院护理管理所出现的不足之处,要及时改善,加强相关方面的护理管理措施,保障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实施的整体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结语

医院护理管理措施的实施是护理措施中的重点也是护理进行中的枢纽,虽然目前医院护理管理还有不足之处,但其在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康复效果有着不错的效果。而且护理管理措施可以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来完成大量的护理工作,在促进护理人员积极性和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方面也有着不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台北荣民总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及借鉴[J].护理学报,2014(9):12-14.

[2]日本大分大学附属医院护理管理见闻及借鉴[J].护理学报,2010(1):16-18.

[3]新加坡中央医院护理管理模式的介绍[J].现代临床护理,2014(9):82-83.

[4]能级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手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5(8):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