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5:03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1

关键词: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

九寨沟位于四川境内,其由于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如高山湖泊群、瀑布以及各种珍贵的生物资源。长时间以来,九寨沟一直都坚持“严格保护、管理,合理开发以及综合利用”的原则,积极开发九寨沟自然资源,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旅游人数从1984年的27529人次至2010年的1700297人次,增长了100多倍,年递增率在23%以上。但由于九寨沟缺乏合理的旅游规划,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使得九寨沟旅游资源与其他知名的旅游资源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此,研究九寨沟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容

目前,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可持续发展定义进行理解,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仍是众说纷纭,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较为普遍认可的是在《我国共同的未来》(1992年)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经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的发展;二是注重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注重各个方面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四是注重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二、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一)九寨沟旅游的优势(Strength)

一是九寨沟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如高山湖泊、瀑布以及钙化滩流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茂密的森林等。

二是九寨沟拥有一些国家重点以及5a旅游资源,如《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是九寨沟已经建立了较高的旅游景区基础建设,如旅游机场、公路。

四是九寨沟旅游景区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与民俗文化,藏文化的挖掘潜力大。

五是单一产品多样化空间大,丰富的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二)九寨沟旅游的劣势(weakness)

一是九寨沟旅游景区的容量有限,目前九寨沟景区旅游容量达到28000人/每日,但是最佳旅游容量为12000人/每日。

二是九寨沟旅游景区位置较为偏远,且九黄机场规模较小,年吞吐量不足。另外,由于机票价格比较贵,机场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九寨沟游客的需求。

三是九寨沟旅游景区旅游亮点单一,与九寨沟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相配套的设施少,比如滑雪场、高级度假区等。

四是九寨沟旅游受到气候影响较大,随着季节的变动,客源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淡旺季明显,特别是冬季游客数量不足全年的10%(是否有据可查)。

(三)九寨沟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y)

1.随着经济增长,消费者对旅游的消费热情不断的增加,游客数量日益攀升。

2.旅游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全球电子商务已连续几年超过了350%的速度发展。

3.现阶段对生态、休闲、探险等方面的旅游较为盛行。由于九寨沟有着古老纯朴的藏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潜在条件,这形成的综合吸引力符合当今市场消费的潮流,使得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市场。

可否再加上国家“十二五”旅游规划等有利的政策背景?

(四)九寨沟旅游的威胁(threat)

一是九寨沟旅游资源开发过快,对周边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是九寨沟随着游客需求逐渐的增多,面临周围竞争越加的激烈,根据九寨沟的定位,国内九寨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及云南丽江,它们由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造成了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威胁与压力。

三是九寨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由于九寨沟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九寨沟旅游长期发展,使得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使旅游行业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人为环境的破坏,九寨沟旅游景点几十年中不断修葺、使得旅游环境附有强烈的人工、商业化的气息,这使得原始的景点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一部分游客在观光的时候,会留下一些一次性的筷子、饭盒等,对景区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与压力,从而使景区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九寨沟旅游环境保护管理与规划比较滞后。

四是九寨沟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滞后。九寨沟饭店、酒店的规模小、星级饭店较少,接待能力差,景点饭店以及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五是九寨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九寨沟旅游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其整体规模小、分散等,且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专业化程度低,多数管理模式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成本较高,其竞争力不强。另外,九寨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与管理人才。

六是九寨沟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九寨沟旅游宣传产品较为单调,难以与民俗文化相结合,自然风景较差(营销宣传中还是?表述上),无法体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优势。

七是九寨沟旅游企业难以应用信息时代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有效的利用信息产品的宣传以及旅游产品信息产品的开发。

根据以上分析,九寨沟旅游不仅具有一定的优势、劣势,还面临一定的机会与威胁,这些都为九寨沟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为了更好的促进九寨沟旅游发展的目标,需要依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九寨沟旅游景区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三、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一是充分认识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再生性;二是严格遵循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条例进行九寨沟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三是坚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发展原则,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之间协调的发展;四是制定出符合九寨沟旅游发展的特色产品以及管理标准。

(二)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1.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由于九寨沟旅游资源产品较为单一,旅游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高效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又与高层次的旅游产品细分、灵活等方面的特点存一定的差距,无法适应旅游服务贸易需求。为此,需要全面整合旅游各个方面的资源,以需求为导向,开拓与创新各种旅游资源的品种,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以及深层次的发展,提高九寨沟旅游产品附加值,促使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另外,还需要发展民族特点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资源产品的内涵,文化的特点,突出地方以及民族特点,从而建立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

2.加大旅游服务营销力度

加大九寨沟旅游服务营销力度,需要做到:应确立鲜明的九寨沟旅游形象和具有九寨沟特色的宣传口号,以当地政府为主体,各地景点和旅游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到营销与宣传活动当中;加大九寨沟海外的旅游资源,如韩国、日本、美国以及港台等,对九寨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塑造、宣传,并培养其旅游优势,不断促进旅游资源的宣传,开拓九寨沟的旅游客源。这将有利于形成“九寨形象”效应,在四川乃至全国加强资源整合、产生规模效应,增强九寨沟在国际旅游中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九寨沟还需要运用各种信息化的营销网络手段,如开始旅游企业网站,旅游服务窗口,以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3.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九寨沟旅游产业所包括的产业相关行业较多,如通信、娱乐、住宿、服务业以及相应的基础建设等。在信息化建设的时期,九寨沟旅游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将旅游企业、旅游景点以及旅游协会等方面结合起来,而是以信息为手段,将旅游信息传递到游客身上。为此,需要不断提高九寨沟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并加大九寨沟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旅游中介机构、旅游购物商店等方面,希望可以通过股份化的建设,促使九寨沟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发展。

4.加快旅游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要想促进九寨沟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与旅游行业相结合的九寨沟旅游人才开发制度,需要完善与加强旅游人才培训以及旅游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从而完善旅游企业人才的上岗培训制度,真正做到先培训再上岗。同时,还需要建立旅游人才的考试与培训认证资格及政策,促使?旅游市场人才的培养与配置工作。另外,建立有效的旅游资源教育的科研以及奖励制度,不断促进当地职业院校以及旅游培训机构实现教学改革、旅游学科以及旅游教学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旅游学校、培训机构加大青年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璇、李文军等.保障保护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3):12-17。

[2]谭丽林,论旅游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2005:84-87。

[3]杨桂华、王跃华.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经济地理,2000(1):88-92。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2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意义

以人为本是管理本质的客观需要。任何管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表征着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对待人,而如何对待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黑格尔说:“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九寨沟管理的道德价值是管理本身值得珍视的内在价值,其内含的根本性原则就是“把人当作目的”。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必须以游客满意为中心。通过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上的指导和管理。因此,在九寨沟旅游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游客至上”、“诚信经营”的意识贯穿在九寨沟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旅游环境,把“以人为本”运用在九寨沟管理中,通过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实施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等工作,维护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九寨沟旅游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促使旅游产品的品质和规模迅速提升,实现九寨沟旅游产业素质的综合提升,为九寨沟旅游产业的做强做大提供条件,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九寨沟管理现状

九寨沟旅游的GDp比重高达80%以上,旅游业是九寨沟的支柱产业,然而,基于九寨沟的旅游特点,团队游客一般是晚上到沟口,第二天一早进沟,傍晚出沟,在沟口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九寨沟,使得九寨沟附近的村子经济发展起来,但是稍远一点的村寨就明显差很多,造成周边社区收入差距较大,对九寨沟县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有明显差距。在景区管理方面,管理者定位于市场,把自己当做“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如: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化堤已经开始退化变色。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只会减短景区的生命周期。还有就是大面积的人工改造或者是大面积的建筑等,让原本生态的旅游景区受到严重破坏。这也是九寨沟管理中的难题。随着九寨沟旅游市场规模的急速膨胀和竞争的加剧,一些旅游经营者利用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和旅游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开始从事一些有失诚信的经营行为,少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导游抵挡不住其它旅游经营者的一些不当利益的诱惑,出现了擅自增加购物点和自费项目、私拿回扣、索要小费、强迫消费甚至宰客等现象,这些九寨沟旅游管理的现状都亟待改进。

三、以人为本在九寨沟管理中的运用

(一)规范对旅游从业人员管理

九寨沟管理局应实施和贯彻国家和省的各项旅游行业标准,加强管理与服务信息的披露,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和配置、使用机制,全面提升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九寨沟景区从业人员、居民的教育和管理,推动旅游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诚信经营,游客至上”的服务意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旅游服务。以九寨沟管理局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基准,将九寨沟景区的管理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加速景区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以优质服务、文明行为塑造旅游区良好的文明形象。提倡微笑服务,大力推广普通话,引导干部员工加强学习,健全和强化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依法严厉打击敲诈游客、强买强卖、向游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业。大力宣传贯彻《四川省旅游条例》、《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等法律法规,以先进典型引导干部、员工、群众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牢固树立“景兴我荣、景衰我耻”的理念,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气氛。结合“四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和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发挥基层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室的作用,提高局属部门、下属企业和各居委会的法制化管理水平,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为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景区内售卖区和长海、五花海、熊猫海的租衣、照相等经营活动实施统一管理,使居民的个人经营行为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之路。严禁假冒伪劣产品出售,坚持每天巡查,杜绝乱摆摊点和强买强卖,严禁“欺客宰客”,经营活动做到了明码标价、公平交易、热情服务。

完善旅行社和导游职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导游、讲解员成长发展的机制。强化导游年审、考核工作,完善导游iC卡管理系统,推动导游人员社会化管理,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

(二)景区管理精细化

九寨沟积极创新管理理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先进单位要求,率先引入并整合实施了“四大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iCe8000诚信管理体系);结合世界遗产地和国家aaaaa级景区管理标准,制定并实施九寨沟景区管理标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能,加速精细管理和品牌塑造,建立了国际化、品质化、科学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新模式。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3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47-02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4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2]罗高飞.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J].旅游科学,1996,(3):9-l2.

[3]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1):114-116.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5

[关键词]旅游;保护区;CHanS;交互作用;九寨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4―0061―07

1 引言

人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论题。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二者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耦合的人一环境系统(coupledhuman―naturesystem,cHanS)。cHans是当前人一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已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尺度展开。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石。近年来,经世界国家公园巴厘大会(Bali,1982)、德班大会(Durban,2003)和里约峰会(Rioearthsummicil992)等的推动,人们已经认识到,为了保护区的生存,也为了确保自然资源得到保护,发展和保护策略应双管齐下。保护区任务也从单一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展到提高生计/减少贫困等更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内容,这使保护区成为一种特殊的CHans。

过去25年来,世界保护区建设成绩斐然,据2003年联合国的统计,全球保护区总数102102个。面积1.88×107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2.65%;中国(截至2008年)共建各类保护区2538个,总面积1.49×10.km2,占国土面积的15.51%,但保护区却普遍面临土地转换、退化、破碎化三大威胁。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保护区取得发展和保护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80%的保护区都开展了生态旅游。由此可见,旅游是当前中国保护区cHans中人一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方式。由于保护区在研究人一环境交互作用上扮演着基底作用,因此,从旅游的视角审视保护区cHanS的交互作用意义重大。

九寨沟具有世界性独特的科学和审美价值,它集世界自然遗产(1992)、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997)、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部级自然保护区(1994)、国家地质公园(2004)、国家5a级景区(2007)等多项桂冠于一身。从1978年对外开放算起,30年来,九寨沟凭借其绝美的景色、富有成效的管理和不断改善的交通方式,使旅游迅猛发展:旅游人次从1981年的0.2万增至2007年的251.3万,门票收入从1981年的13.5万元增至2007年的5.2亿元。九寨沟始终倡导注重旅游环境影响,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加强游客环境教育的生态旅游,所首创的保护型开发模式获得了包括iUCn、绿色环球21等权威机构的好评和认证,已成为有效协调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案例,但也面临着水位下降和水质退化、传统文化消失等威胁。以九寨沟为例,研究30年来旅游在保护区CHanS中的交互作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2 方法和数据

“格局一过程一效应”是探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特点、形成演化规律的系统思维,因此,可以从过程和效应两个角度探讨旅游在保护区CHanS中的交互作用。图1表明了在旅游的关联下,人和环境子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交互过程,而过程所产生的效应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和环境子系统,进而推动下一个交互过程。

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本文将上述模型加以简化。尽管交互过程由人、环境子系统要素共同参与,但从主一被动关系角度,旅游交互过程更多地是由人系统,即管理者、游客、当地居民三方的态度及行为所决定。例如旅游管理行为(包括开发、建设、保护、游客管理等)、游客旅游行为、社区参与程度等,这些可通过历史查询、人物访谈等方法定性研究。过程作用于环境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可从九寨沟环境指标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敏感性的植被覆盖度、湖泊面积、湖泊水质、环境噪声、大气质量进行量化。作用于人系统所产生的效应,这里仅立足于居民,以统计资料和入户调查(2007年8月,每村寨随机抽样8~10户),从居民收入、文化变迁两方面加以衡量,这是因为居民世代生活在九寨沟,与保护区耦合作用最为紧密。

为了研究不同的交互过程及所产生的交互效应,根据管理者、居民、游客三方的态度和行为,综合考虑游客人数、经济收益,将九寨沟自1978年以来旅游的交互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详见本文第3部分)。对应于上述阶段,选取相应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植被覆盖度和湖泊面积的变化(表1),同时根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阶段居民收入的变化。然而,由于水质、大气、噪声的系统监测始于2003年,故仅能反映2003年以后的交互效应。

植被覆盖度c通常由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式1―2),其变化量aC由式(3)计算。湖泊面积通过遥感解译进行提取。

其中,tm4和tm3为第四波段(红外)和第三波段(红)亮度值,Gn、Ca分别为t1、t2为两个时段的植被覆盖率。

水质、大气、环境噪声数据来源于阿坝州环保局2003~2007年监测数据。居民的收入来源于九寨沟管理局统计资料和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文化变迁情况来源于九寨沟文化多样性调查。

3 交互过程及特征

3.1 旅游准备阶段(1978~1989年)

随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正式成立(1978年)和国营124、126林场的正式迁出(1979年),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伐木工作正式宣告结束,九寨沟从此得以有效的保护,并开始发展旅游业。该阶段基本特征为:(1)游客量从1981年的0.2万迅速增长到1989年的7.03万,年均增长率56.4%。(2)游客多为探险和自由观光者,并无太多的生态意识,钓鱼、野营等行为屡屡出现。(3)景区居民开始部分参与旅游服务,但以小规模、家庭式经营为主,同时也有以季节工身份参与清理垃圾、旅游服务等相关工作。(4)管理方面,1984年正式成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使旅游管理职能,但受限于观念和意识,对游客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未能有效制止踩踏、钓鱼、野营等行为。此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编制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恢复修建扎如寺等;调查了死亡箭竹的基本情况;组织居民沿公路植树;成立专职消防队,防止森林火灾;启动了以森林病虫害和泥石流防范为中心的环境保护工作。这一阶段,旅游已经开始通过植树造林、修建基础设施等对环境、对居民产生作用,但交互程度不深,人和环境的耦合作用不明显,居民仍以农畜业为生,其文化、生活方式几乎没有改变。

3.2 起步阶段(1990~1997年)

此阶段基本特征是:(1)游客增长缓慢,从1990年的14.96万增至1997年的18.16万,年均增长率仅为2.81%。(2)游客地域来源单一,主要由四川、甘肃、陕西等周边游客构成,80%的游客集中在1300km的出行距离以内,大众包价游客开始出现。游客环境意识薄弱,消费能力不高,乱扔垃圾、抽烟,甚至偷偷捕鱼等不文明行为随处出现。(3)居民广泛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出现了大量家庭宾馆和沿街商品兜售点。为了争夺游客,出现了“拉客”、“降价”等恶性竞争。管理局已开始招聘沟内居民到管理局从事旅游管理工作。这一阶段,沟内居民就业机会、经济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4)管理者将工作重心转变为以招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为主,采用“走上门”的方式向各地旅行商推介和宣传。为了改变接待设施不足的旅游发展瓶颈,这一时期在保护区内兴建了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还在沟内修建了多个水电站以解决供电问题,由于排污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环境隐患开始出现。另一方面,管理者也看到了大量游客的到来对九寨沟产生的环境压力,逐步着手对游客进行管理,并加强环保宣传工作。例如:1992年,为防止珍珠滩等钙化体受到破坏,禁止游客下滩踩水;1993年,成立了“九寨沟生态研究与开发中心”,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泥石流综合治理。此外,管理者还意识到了藏民俗文化的价值,建成了九寨沟艺术中心,成功地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产品。这一阶段,旅游的交互作用开始加大。由于管理者和居民都以追求单一经济效益为发展目标,随着游客的猛增和大量旅游接待设施的兴建,由旅游引发的居民、游客、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开始聚集,引发了社会各界和九寨沟管理者对“保护”和“发展”关系的深入思考,比如,对景区内旅游客车该如何管理?如何保障居民的经济利益,并维持良好市场秩序?如何确保旅游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

3.3 提速阶段(1998~2003年)

1998年,九环西线全线贯通,九寨沟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此阶段:(1)游客从1998年的38.57万飞增到2002年的122.89万(即使2003年“非典”也高达107.85万)。(2)团体包价旅游成为绝对主体,游客来源更加广泛,但市场开始细分,游客生态意识也有所提高,通过管理,游客的生态不文明行为得到较为有效的杜绝。(3)前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确立了“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创新性提出“保护型发展”模式。这一阶段,管理者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狠下工夫,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第一:从1998年开始,关闭并拆除沟内所有宾馆,第一个提出并全面实施“沟内游,沟外住”方案;1999年,投资1.6亿元第一个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2000年,第一个建成了以环境教育功能为主的游客中心,第一个引入生态环保厕所,实现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在几乎没有动土石方的基础上建成了近60km的生态栈道,实现车步道分离;此外,高标准整治景区公路58km,绿化边坡37hm2,全面退耕还林还草,景区居民实现“以气代柴”。(4)居民方面,在实施“沟内游,沟外住”方案后,居民已在沟外修建宾馆饭店从事经营活动,由于经济利益仍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居民和管理部门出现矛盾。为有效解决矛盾,管理局每年从门票收入里划拨836万元专款作为沟内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同时,以居民合资人股的方式,成立九寨沟联合经营公司,集中在诺日朗服务中心进行餐饮、购物等经营活动。服务中心的195个旅游商品兜售专柜全由本地居民租赁经营。此外,还成立居民管理办公室,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九寨沟各项管理事务。这些始终关注居民利益的措施逐渐缓解了矛盾,创造性地解决了景区居民管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有效实现了“保景富民”的生态旅游目标。这一阶段,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计的主要方式,旅游已使人一环境紧密耦合在一起。管理部门开始思考以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居民、游客和自然资源进行管理,从而影响旅游的交互过程和交互效应。

3.4 提升阶段(2004年至今)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6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单纯感知模型;九寨沟;庐山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4―0051―05

旅游业对顾客满意度的关注主要来自世界市场上突如其来的激烈的旅游地竞争。贝克(Baker)认为感知质量和满意度的改善将带来游客数量的保持甚至扩张,更有力地支持旅游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没有满意的游客就没有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更没有经营性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游客满意度对成功的目的地营销很重要,因为直接影响游客对目的地、产品和服务消费的选择以及重游的决定。对游客满意度的了解必须作为评价目的地产品和服务业绩的基本参数。如何创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地,是旅游学者、旅游地政府和旅游从业者研究旅游地竞争力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游客满意度

满意度是指获得体验后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以在每次购买和消费经历之后进行评价。游客既对在目的地的体验,也对在目的地如何被对待而感知是否满意。陈(Chen)提出了一个多项尺度进行测量的旅行体验评价模型,是对目的地每个特性的游客评价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自然吸引物、住宿、饭店、商店、文化娱乐、遗产等等。贝特勒与哈伯特(Bitner&Hubbert)指出顾客总体满意度来自每个服务交易和对整个服务体验过程的感知,而不同于其中任何一个单方面的服务感知。虽然目前国内外顾客满意度研究的文献很多,但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关于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1.2 满意度单纯感知模型

早期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认为期望差异是顾客满意的直接原因。后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期望差异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外,感知绩效与顾客满意度也具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感知绩效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高于期望差异的影响。近年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顾客期望是被动的,因而差异不一定会产生,而感知绩效是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决定因素,顾客期望会逐渐从顾客满意度测量体系中消除。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游客对特定服务的评价不一定取决于期望差异,而仅取决于旅行的感知/体验。克罗宁和泰勒(Cronin&taylor)对总体满意度的研究发现单纯感知模型的结果要好于期望差异模型。尼奥沙(Llosa)更进一步证实感知实际上已经是答题者在内心将感知与期望进行过比较以后的结果,因此直接分析基于游客单纯感知模型的总体满意度水平更为合适。惠(Hui)最新研究比较了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单纯感知模型与期望差异模型,发现所有单纯感知模型的判定系数都要远大于期望差异模型,支持并再次验证了单纯感知模型要比期望差异模型更适合于游客总体满意度的测量与比较。

1.3 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所谓游客的忠诚度就是基于高水平的满意度的前提下,具有重游和推荐给其他潜在游客的意愿。顾客满意度概念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影响着重复购买和口传效应,但旅游学上关于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研究尚不多见。科扎克等(Kozak&Rimmington)研究证实总体满意度水平强烈影响着游客的重游意愿。布拉姆韦尔(Bramwell)的研究发现,游客对服务、产品和其他目的地提供资源的积极体验将可能产生重游,并可能通过积极的口传效应推荐给潜在游客,如朋友或亲戚等。安德森(anderson)、尹等(Yoon&Uysal)研究证实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顾客忠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2 研究设计

为研究游客旅行体验感知、满意度与忠诚度,笔者于2006年8月10-13日、23-29日分别在九寨沟和庐山景区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游客在旅游地的旅行感知、旅行基本情况、人口学统计特征3部分。分别发放问卷500份、450份,相应回收了477份、430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410份,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4.00%和91.11%。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检查和统计,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核对、校正和剔除,利用串列删除缺失值的方法,经过信度分析计算得到Cronbacha信度系数,所有单项与项目整体相关度全部大于0.3,整体测量指标的标准化信度在0.83以上,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3 研究结果

3.1 游客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1是九寨沟和庐山的游客样本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从性别构成看,两地游客存在明显的差异,庐山游客中男性占到2/3;两地游客文化程度差异不是很大;九寨沟高经济收入(5000元以上)的游客比重占到游客总数的一成,远高于庐山;从年龄分组看,两地主要差异体现在九寨沟25―44岁年龄段的游客比例远高于庐山;职业构成中九寨沟游客公务员的比重高于庐山近4个百分点,而工人、离退休人员和其他职业的游客比例明显低于庐山游客。年龄、职业与收入的差异可能与九寨沟距离我国主要的客源市场较远、经济成本较高、需要游客付出更多的时间、体力和财力等有关。

3.2 游客感知差异

利用SpSS11.5中独立样本t检验模块对九寨沟和庐山两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方差齐次性检验中除饮食感知和业者素质感知外,总体大多数测量指标方差具有齐次性,分别进行均值t检验发现(表2),九寨沟游客在重游意愿、推荐意愿、总体满意度,以及对内部交通、娱乐、资源、政府管理的感知等7个变量上均值都高于庐山,但在饮食、住宿、购物、消费价格、居民态度、业者态度等方面的感知都低于庐山。其中九寨沟游客在推荐意愿、内部交通感知、娱乐感知、资源感知、政府管理感知5个变量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突出优势,而饮食、住宿和消费价格3方面的游客感知显著地低于庐山。具体分析发现,九寨沟游客对饮食与消费价格满意度小于3,对住宿、购物与娱乐感知的满意度仅达到3,即游客对目的地服务质量管理比较不满意,这些是九寨沟旅游发展中的劣势,也是今后九寨沟提升旅游竞争力需改进的方面,应引起九寨沟管理者与旅游业从业者的充分重视,而庐山则应关注其在内部交通、娱乐、资源等方面的开发与建设。

3.3 总体满意度多元回归方程模型

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游客感知变量与总体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地回归模型(表3)中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都很小,可以拒绝它们之间的共线性假设。Dw≈2说明残差与自变量互为独立,回归模型的估计可靠。判定系数R2、F检验都表明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比较理想。

两个案例的游客基于单纯感知的总体满意度回归模型有着比较多的共同点。首先是业者态度与资源感知是影响游客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吸引物是游客选择目的地主要考虑的因素,传统观点始终强调旅游开发是资源指向的,要依赖于特定的吸引物。从业者的服务与游客的整个旅行过程联系紧密,关系到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接待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是影响游客总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第二,政府管理对两地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都比较大,尤其在九寨沟是影响游客总体满意度的第一位因素。第三,住宿和娱乐也是影响两地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反映了旅游地应加强对宾馆等接待服务业的管理,同时增加游客参与的娱乐项目,以丰富游客在旅游地的体验。第四,内部交通与购物因素都没有进入游客总体满意度回归模型,这可能与我们选择的案例地有关,九寨沟和庐山都是世界遗产地,景区内部交通方便快捷。与城市旅游地不同,游客来此地的主要旅游目的是观光游览而不是购物。

两地基于单纯感知的游客总体满意度回归模型中也存在一些差异:首先,饮食和居民态度是影响庐山游客总体满意度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而九寨沟这两个因素都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由于九寨沟严格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大多数游客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当地居民,而在庐山,游客住在拥有1.3万人口的生活气息浓郁的牯岭镇,有的游客甚至就住在家庭旅社,与当地居民接触机会多;其次,消费价格没有进入庐山游客满意度回归方程,调查中虽然有些九寨沟游客对饮食住宿的价格有所抱怨,但基于高质量的旅行体验大多数游客还是认为物有所值。香和区(Heung&Qu)对到香港的日本游客、惠(Hui)对到香港的欧洲、亚洲、大洋洲和北美的游客研究发现,价格对不同客源地的游客总体满意度都没有影响,原因是一般人们出门旅行时在心理上就准备为了更好地享受而多花费一些。笔者以为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居民还不是特别富裕,游客对旅游地的消费价格仍然比较关注。

3.4 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

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两地游客总体满意度与其忠诚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4),即旅行体验满意的游客倾向于具有重游该旅游地的意愿,并有向他人推荐该旅游地的意愿,只是调整后的判定系数都低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两地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意愿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其与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说明对旅行体验满意的游客来说,积极的推荐行为要远大于下次重游的可能性,惠(Hui)解释为即使旅游地给许多游客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他们也难能故地重游。因此与一般顾客忠诚不同,对旅游地来说,游客的推荐行为要比重游行为意义更重要。

安德森(andemon)发现强烈不满或高满意度的顾客都倾向于强烈的口传行为,尹(Yoon)的调查显示亲身的旅游体验与推荐行为被看作是潜在游客最可信赖的信息来源。在游客选择九寨沟、庐山作为旅游地的8个信息来源中,有一半左右的游客是受亲友同事推荐(表5),大大超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这些旅游地政府和营销商通常最重视,并不惜重金投入的宣传和营销途径,成为游客选择旅游地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这充分说明游客的感知满意度和忠诚度对旅游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地应该改变过去“一锤子”买卖的认识,重视游客在旅游地的感知和满意度。只有游客感觉到“不虚此行”,才有可能“故地重游”,并将旅游地推荐给亲朋好友,旅游地才能不断扩大知名度。

4 讨论与结论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7

当“黄金周”结束后,随着各地酒店的入住率回落,酒店经营的淡季如期而至。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和燃料成本上升,加上签证限制趋紧、极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负面因素影响,都在打击旅游业的信心。很多企业收紧银根,缩减商务旅行开支。凡此种种,必然给酒店业带来新一轮冲击。面对糟糕的市场形势,酒店如何才能保持高入住率和源源不断的客源呢?

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以下简称九寨沟喜来登)是一家豪华酒店,而7天连锁酒店(以下简称7天酒店)则是一家经济型酒店,它们在淡季营销方面各有特色。

九寨沟喜来登:多种方式推广,破除淡季魔咒

“今年十一黄金周,只有飞机团才可以进九寨沟。每天十几班飞机,只有几千人,就已经算满员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每天有好几万人进九寨沟。今年十一算不上旺,只能说是地震之后最旺的时期。”九寨沟喜来登品牌推广人员何疏影对《新营销》记者介绍十一黄金周九寨沟的游客状况,“今年由于地震,许多国家的客人都大大减少。这应该是一个例外。”

九寨沟喜来登坐落在“童话世界”九寨沟的碧水青山之间。每年9月、10月,九寨沟喜来登总经理张鸿华和当地各大酒店的经理都会乐开怀,络绎不绝的游客让他们喜上眉梢。由于受到地震的影响,今年的旺季比想象中要淡一些。此后,他们将面临长达大半年的淡季和平季。如何通过营销做到客似云来,这是一个策略问题。

和传统的产品一样,再高级的酒店也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和网络,这是提升酒店入住率的关键。九寨沟喜来登是中国风景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这个定位至少给了游客一个指向性的诉求导向。张鸿华说:“九寨沟喜来登在追求标准化的同时,穿插了一些当地的藏羌文化,从酒店的建筑风格到装饰风格都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色彩。”这样一来,九寨沟喜来登在集团内突出了与其他喜来登酒店的不同,而在竞争对手面前突出的则是集团的理念、系统和管理。

对于风景区的酒店来说,旅行社能否为其带来客源,至关重要。正因为九寨沟喜来登定位于风景区酒店,它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打开旅行社的通路。其做法是:“淡旺季相结合,旅行社淡季带来多少生意,旺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配额。”这既是提升淡季营业额的方法,也是取悦旅行社的手段,而且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旅行社为了调剂需求,通常会配合酒店,通过促销手段将7月、8月等销售平季变成销售旺季。“在淡季,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四星级酒店都关门歇业了,但我们在淡季仍然坚持开业。”张鸿华认为这得益于“旅行社在销售淡季对九寨沟喜来登酒店的支持”。

何疏影说,九寨沟喜来登一大半顾客来自海外,而且外国游客逐年增多,主要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大多为有经济基础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居多,休闲度假者居多。

与竞争者相比,喜来登富有盛名的招牌让张鸿华备感骄傲。要知道,喜来登所属的喜达屋集团在全球95个国家拥有850家酒店及度假村,这无形中帮助九寨沟喜来登在95个国家建立了销售渠道和宣传平台。这一金字招牌不仅能吸引众多喜来登的拥趸,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全球喜来登酒店的网络促成销售,这与独体酒店相比显然是一大优势。喜达屋集团制订的许多计划,常常给张鸿华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喜达屋顾客优先计划”。在旺季,九寨沟的酒店人满为患,但这项计划确保喜达屋的全球会员能够顺利入住。“这个计划在全球的推广与执行,延长了九寨沟喜来登的销售旺季。”张鸿华说。更让人心动的是这项计划中的“积分兑奖”。据说,在全球五星级连锁酒店中,喜达屋集团推行的“积分兑奖”是唯一能做到即时兑奖的,这对许多旅客颇具诱惑力。通过积分获得度假与私人旅行的机会或直接兑换成房费,的确让人心动。但对九寨沟喜来登来说,它不仅仅是招徕新顾客和维系老顾客忠诚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且为九寨沟喜来登的淡季销售提供了促销途径。

除旅行社之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顾客群是政府机关和大企业等客户。在大城市,五星级酒店通常是政府机关或大企业举行会议的首选场所,但它们并不适合所有的会议,例如政府年会、经销商会议等,这样的会议通常会选择九寨沟喜来登等风景区酒店举行。“既能度假、旅游,又能举行的会议,这才是它们心目中的理想场所。”张鸿华说,“这样的会议一般选择在年底或者年初。”因此对九寨沟喜来登来说,会议营销成了它在最为冷淡的冬季增加营业额的重要手段。

从2006年开始,九寨沟喜来登加大了会议营销的力度。毕竟,要捱过漫长的淡季,会议营销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议题。事实上,喜达屋集团早就制订了详尽的会议营销方案,例如针对各家大企业秘书进行奖励的“明星之选奖励计划”。随着会议厅、宴会厅和剧院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会议营销成为九寨沟喜来登破除淡季魔咒的一把利刃。何疏影说:“我们的会议设施比较齐全,无论是几百人还是几十人,无论是平季还是淡季,我们都能承接会议。会议大多在年初岁尾举行,此时是淡季,所以对会议的价格我们会灵活掌握。我们现在的会议接待已经非常成熟,会议收入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当然,薄利多销,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通常能给酒店的淡季营销带来奇效。供需市场的一个定律是: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成为赢得客户的一个关键。张鸿华说:“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量、价相结合,有多少量就放多少价。”通过调剂盈余,九寨沟喜来登不仅锁住了大客户,而且为淡季销售带来了契机。

7天酒店:会员制营销让淡季不淡

今年9月,一封封e-mail被发送到“7天会”会员的邮箱里,其主题是“金秋10月入住7天连锁酒店,享三重厚礼”,邮件正文中更是有着“礼品疯狂送”、“价值200万”的诱人字眼。

7天酒店创办于2005年,目前拥有300多家连锁店。“7天会”为7天酒店的会员俱乐部,它推出了多项会员专享服务、丰富多彩的会员积分奖励计划,拥有行业内最为庞大的会员体系。

与受到商务活动因素影响而淡旺季明显的商务型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通常没有太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其价格常年保持一致。7天酒店Ceo郑南雁对《新营销》记者介绍说,7天酒店能够让淡季不淡,秘诀在于一贯坚持的会员制、it系统平台以及“滚雪球式”的扩张模式,由此节省了分销成本,同时拥有了一个忠诚的客户群体。

在经济型酒店业,通过携程、e龙等网站做推广是许多酒店习以为常的做法。但7天酒店却摆脱了对中介的依赖,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持做会员制营销,并不依赖旅行社和酒店预订机构,使7天酒店不受制于人,也因此大大节省了分销成本。郑南雁说:“传统的,一间客房一天要付给中介30元到40元,一年按每个客人住6天计算,每个客人至少要付给中介180元。而我们自己推行会员制,可以做到长效管理,而且非常方便。”

7天酒店重点推广会员制,利用会员的反馈提高服务质量,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做到了成本最低。郑南雁说:“我们营销的核心就是直接发展会员,以确保其享受低价,同时,会员制推广也是7天酒店品牌推广的主要方式。我们并没有很刻意地去打造品牌,而是在销售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品牌,会员制对7天酒店的品牌塑造有着更持久的影响力,当然成本也更低。”

郑南雁强调:“经营的目的,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能为客户做什么。”7天酒店营销的精髓就是将更多的利益回馈给消费者,跟消费者形成互动。“这样,消费者会更加愿意追随我们的品牌,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

据了解,7天酒店对会员实行统一低价,其定价原则是倒推价格,即先拟订一个市场价格,然后倒推成本,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在确保利润的前提下,让利给客户。7天酒店采用会员制营销,直接面向消费者,避开了商,也缩短了服务流程,让服务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加规范。通过实施会员忠诚度计划,7天酒店搭建了行业内最为庞大的会员体系,其会员超过了300万,消费会员为100多万。

7天酒店还自主开发了一套基于it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国内首家集互联网络、呼叫中心、短信、手机wap及店务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具有即时预订、确认及支付功能,使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轻松、便捷地查询、预订房间。郑南雁把这种经营模式称之为“鼠标+水泥”,即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武装传统酒店业,提升服务水准。目前7天酒店是国内酒店行业唯一能将网站和酒店数据库完全对接的连锁酒店,可以提供四种预订方式,包括网上预订、热线预订、wap预订和短信预订。此外,7天酒店还在这一平台上构建了各个分支运营体系,包括店务质量控制、开发评估推进、财务流动管理、工程采购、人力资源体系等等。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8

一、资源的宝库

1、丰富的旅游资源。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拥有9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文化历史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以及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拥有2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学考察和专项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

2、丰富的水资源。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

3、丰富的矿产资源。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探明储量较丰富,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占全国的6%。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4种。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开发利用的矿种达64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达13516个,1995年采选业总产值为115.13亿元,矿石产量15779万吨。

4、丰富的政策资源。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川西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扶持民族地区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优厚的政策扶持下,川西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必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开发的热潮

1、旅游开发亮点频现

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目前,四川省正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四大优先开发旅游区和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以旅游精品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打造旅游精品过程中,四川省特别强调景区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景区品位的提升;强调景区内外交通的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网络的通畅,交通服务设施的完善,对外交通的快速便捷;强调产品结构的优化与配套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精品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和经营管理;突出旅游精品的宣传促销。集中力量从各个方面包装旅游精品,推销旅游精品,从而使旅游精品很快走向市场,深入人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川西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成都为例,城市的功能和格局进一步完善,通关、航空、物流、能源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的开发已逐步完成,正积极地调整着中心城区功能,分散中心城区密度,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分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府南河改造工程是一项集防洪、环保、绿化、交通、管线、民居、文化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河道两旁种植乔灌木1.9万株,草坪15万平方米;建成了融历史文化、雕塑艺术为一体的主题公园4个,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内容的活水公园一个。这项工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地方首创奖、联合国最佳范例奖等5项国际大奖。今年,市政府与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联手斥资5.8亿元,介入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之一、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宽窄巷子保护性改造工程。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古城留下的珍贵历史遗产,他的改造与旅游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并以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3、地方小水电开发蓬蓬勃勃

四川省一直把发展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积极开发小水电,使之为农业、农民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建立长江上游绿色屏障服务。“七五”至“九五”期间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104个,超额41%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74个县的建设任务,还建成了雅安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市。新增小水电装机291万千瓦,解决了15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彻底“消灭”了无电县。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80%以上属“八七”扶贫攻坚县、省级重点扶贫县、少数民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农村电气化实(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com查看)现了“小水电代燃料”,告别浓浓炊烟,留住绿水青山,在生态环保方面发挥了强大优势。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川东北、川东南及雅安市近100县(市、区)150万人实行了“小水电代燃料”,目前每年至少节约木材300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自然林地15万亩。实施“小水电代燃料”,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流域主要因群众砍伐自然林木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十五”期间,四川省将力争建成60至8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乡通电率达到100%,基本消灭无电村;新增地方电力装机125万千瓦,累计达到560万千瓦;

三、深刻的启示

1、从“大旅游”发展理念看旅游品牌的包装与整合

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四川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着力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和区域旅游产业。目前正在重点集中整合开发以九寨沟为重点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和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为龙头,以整合阿坝州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最终形成集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旅游精品,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大成都旅游区通过经营城市、构筑旅游交通网络、整合成都周边旅游资源和产品、挖掘展示古蜀历史文化,将成都市建设成为集观光、商务、会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com查看)、度假、都市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与四川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四川旅游便捷的中转口岸。同时,四川强调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开发,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与xz、云南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进程,打造“康巴文化生态旅游区”;联手与贵州、重庆共同开发川、黔、渝旅游“金三角”,联合推进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大与陕西联合开发“川陕旅游合作区”的力度,形成新的区域旅游亮点。这一高点定位的“大旅游”思路,值得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借鉴和学习。

2、从九寨沟的生态发展思路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除了美丽的风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当地政府为保持九寨沟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格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将所有住宿、娱乐、购物场所全部迁出沟外,在沟口设立唯一一家旅游服务中心,同时实行严格的“绿色管理”,垃圾、污水全部运出沟外处理。在九寨沟,沟内旅游观光车、流动公厕都是环保型,环保标志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提醒人们维护天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生共存。这种对环保的高度关注,让九寨的美景保持着原汁原味,也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9

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拥有极高品味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文化。依托四川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其中大九寨环线旅游产品,更是成为四川众多旅游产品中的精品。它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每年吸引成千上万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不无夸张的说大九寨环线旅游产品是四川旅游业的灵魂,也是四川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大九寨旅游环线产品成为众多省内旅行社的主打产品,特别是大九寨环线观光游更是成为很多旅行社的主营业务。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近年来,在国内旅游市场宏观环境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使四川旅行社企业普遍感受到了危机与挑战,众多旅行社为谋得自身生存与发展掀起了残酷的价格竞争。特别是在以大九寨旅游环线为代表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价格上,出现低价团、零团费、负团费,无论大中小旅行社都顶着“亏本经营”的压力来获得生存空间。因此普遍旅行社呈现出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整体市场份额降低的被动局面。如此恶性竞争更多的矛盾与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旅行社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旅行社与消费者的矛盾、以及旅游质量问题、违规操作问题、各种强迫消费问题。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未来我省旅游业及其旅行社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将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就行业法律的出台,对于旅行社无疑正在经历“分娩前”的阵痛。业内有声音说:新法将对市场上不太规范的一些旅行社带来致命性的打击,过去以低价团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将面临淘汰。以前市场缺乏规则,消费者在挑选产品尤其是国内游产品时不太注重品牌,久而久之很多实力雄厚的旅行社也放松了品牌的维护。相信旅游法的实施会为市场注入“品牌”的正能量。同时,旅游法的出台将对接待品质的要求有所提高,在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的同时,价格也将越来越透明,这样一来,一到旺季就有同行杀价的不规则行为也将被遏制。此外,对内部管理有缺陷的旅行社也是一个促进作用。

就我个人认为,旅游法的出台,作为旅行社企业不能错误理解为“桎梏”,此时我们恰恰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在国家法的框架下,主动调整经营思路,积极规范自身行为,共同引导旅游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这才是当务之急。

成立九寨专线旅游协会,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旅游法的精神号召,共商当前九寨专线旅行社行业发展形势,理清机制,组建地方性行业协会,积极为推动本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出谋划策。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发展行业协会的重要性,2007年了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36号),提出要把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来,由此拉开了各地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的序幕。地方旅行社行业协会是地方旅游行业的民间组织,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健康有序的产业环境离不开行业协会的运转,旅游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促进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寨沟专线旅行社协会运作内容及意义简述:

1.建构新形势下的协会宗旨和目标

任务和宗旨:创造和谐、健康、创新发展的九环线旅游市场,为会员企业在新形势下谋求生存和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对九环线旅游市场多个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针对会员:促进对外合作、加强会员间交流与沟通、鼓励旅游者与会员联系、协调会员与政府关系等方面为会员提供多项服务。制定九环线旅游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水平、服务设施等行业新标准,要求会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严格处罚违反行业规范的会员。

针对市场和消费者:多渠道多方位为公众提供详尽的、系统化的九环线旅游信息,引导旅游者消费,帮助旅游者做出最终决策。

针对政府:对政府在旅游法框架执行过程中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政府在实施和完善旅游法和相关政策方面进行合作。

2.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提供协会专业水平

可参考一些地方旅游协会导入理事制度,加强办事机构,设立专职岗位,保证协会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也有足够的权威推动工作。同时设若干专门的办公室,例如政策咨询、投诉受理等。

3.培养协会能力,充当地市州政府、旅游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独立自主发展的民间社会团体,同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指导,积极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旅游法的宣讲和政策实施。遵照“加强联络、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原则,利用旅游推介会、旅游资源考察、联谊座谈会多种形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加强横向交流,帮助协会会员在新型势下调整市场营销方案。

4.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

行为协作为企业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参加的非政府性的社团组织,必然要把服务会员作为主要的核心职能。协会将加强信息服务、培训服务等基础服务,例如加强九环线信息网站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反应快捷的信息与交流平台,条件成熟时将考虑出协会内部会刊。

5.强化基础调研,增强代言份量

协会将发挥与会员企业交流密切的优势,对行业内现状进行各项调研,了解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行业内企业的实际生存状况、行业内企业面临的最紧迫困难,形成调研报告和建议,以协会名义反映到地方政府,促进问题的解决。

6.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诚信行业

首先协会将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徇私情。积极制定行规行约,提倡诚信服务。如:《九寨专线旅行社行业自律规定》制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倡导“阳光价格、透明服务、一次收费、全程旅游”的“阳光价格”活动。配合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和市旅游委,组织对旅游消费体验者进行培训,并对旅行社进行暗访。协会将会摒弃片面追求行业覆盖率的错位思想,设置合理的入会门槛,以经营资格、规模、实力和商业诚信等方面对申请入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考察,保证会员企业的诚信水平和服务品质。同时,动态考察企业信誉和品质,对严重违反行规行约、协会制度或其他不再符合会员资格的企业实行严格的退会制度,甚至对其进行集体惩罚或行业共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律职能,并树立和巩固在市场上的权威和公信力。

7.拓宽经费来源,保障可持续发展

反观国内地方性旅游协会以往经验和教训,经费不足是制约协会工作的第一重要因素。这里既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协会去争取创建合理机制,获得持续稳定足额的经费以保障协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向国外一些旅游协会成功案例学习,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经费来源问题。

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篇10

关键词:阿坝州;户外运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7-02

山地运动旅游是一种具有增进健康、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等功能的现代户外运动旅游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户外山地运动旅游的人数随之不断增多,山地运动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这就为山地运动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诸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属于文化体育娱乐业的项目,如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滑草、滑沙、漂流、滑水、冲浪、朔溪、跳伞、滑翔、各类体能拓展训练及其他兼具健身和旅游特征的徒步穿越、自驾车越野等活动,逐渐成为了旅游业的新产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挑战自我与自然的本性,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个人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需求,很快发展成旅游业中一个极具成长空间的分支产业。为此,笔者就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阿坝州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山清水秀,草原辽阔,雪山耸列,江河纵横,融气势磅礴、广袤宽阔、俊秀幽深于一体。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沟谷交错、气候多样,构成独特的地理环境。保留了世界上别的地方早已绝迹的动植物资源,如熊猫、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业文明中难以找到的静谧、古朴的壮丽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阿坝州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昔日,阿坝美景深锁闺阁无人晓,今日,九寨风光、阿坝风情遐迩闻名,旅游业已经成为阿坝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省委、省政府正举全省之力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九寨沟、黄龙、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三大世界自然遗产聚集阿坝,四姑娘山、大草原、达古冰川、桃坪羌寨等高品位景区景点星罗密布,阿坝州已经成为四川国际旅游的大通道,是开展山地车、登山、越野跑、漂流、攀岩、溯溪、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

2.适宜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最适合到阿坝州旅行的季节是每年的5—10月,这几个月的气温比较适宜。阿坝州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多样的气候,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四季气温无明显差别,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山原地带为温凉半湿润气候,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气候呈垂直变化,高山潮湿寒冷,河谷干燥温凉,年平均气温5.6℃~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降水集中,蒸发快,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带,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带是寒温带,年平均气温1℃~5℃,海拔4100米以上为寒带,终年积雪,长冬无夏。

3.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外出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这也应该是文化旅游业最基本的内涵。一切以人文活动和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旅游的范畴。文化业和旅游业能够成为一个水融、有机互补的结合点即文化旅游业。阿坝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红军长征经历的最艰苦、最危险之地,被称为“雪山草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阿坝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藏羌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藏羌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多姿多彩。阿坝州旅游文化形成“一线五片”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一线”即藏羌文化走廊文化产业带。“五片”:一是九寨沟—黄龙国际精品文化产业区。二是黄河大草原马背文化产业区。三是以茂县为核心的羌文化产业区。四是以卧龙、四姑娘山为核心的大熊猫文化产业区。五是以马尔康为核心的嘉绒藏族文化产业区。

(二)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的不足之处

1.户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随着阿坝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基础取得很大进步,但户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低,产业化程度低,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较落后,未能形成独立的开发体系,亮点和特色不多,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

2.山地运动旅游专业人才少。目前,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发展缺乏既懂体育产业又懂旅游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山地旅游属于特殊的旅游项目,需要特殊的专业人才,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对项目的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

3.山地运动旅游财力投入不够。阿坝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山地运动旅游起步较晚,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区域性、规模性概念。经费少,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形成独立的体系和突出的规模,区域性、系统性发展不明显。

二、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发展的机遇

(一)西部大开发对旅游业的促进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阿坝州旅游业,促进阿坝州经济增长。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投资者,加快了山地运动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中,我们又精心建成了一大批精品旅游集镇和村寨,受到各方赞誉。到2015年,全州年接待人次超过2300万,年入境游客总人数超过全州总人口,具备国际化的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灾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阿坝州是离省会成都最近的民族地区,高速公路从都江堰到映秀仅10分钟路程;国道213线、317线纵贯全境。重建中,对22段国省干道和重要经济干线进行了全面改造,通行能力大幅增强,安全程度极大提高,沿途设施、风貌焕然一新,宛然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航空方面,九黄机场已实现同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大城市的直航,并正在申办口岸机场。“十二五”期间,还将有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启动建成,如映秀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以及成兰铁路、红原机场等。可以想见,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阿坝州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将利用站在四川经济向西挺进最前沿的区位优势,努力建成地区通枢纽,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把“交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走廊”,主动承东启西,推进区域合作,辐射带动西部广袤高原腹地的发展。

(三)四川省和阿坝州定位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结合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作为四川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促进各地资源转化的战略要求,四川省体育旅游的资源配置、产业运行、社会贡献及其良性开发的要求,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组成部分,山地户外运动旅游的发展首先在宏观经济背景和战略目标上,契合了四川省委、省府关于率先发展与经济社会关联度密切的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而在产业政策上,又与国家新近出台的关于旅游业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所确立的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模式相吻合,即体育旅游作为新的投资领域,为诸多投资商及民间资本进入旅游领域营造了新的开发空间。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革,以运动健身、文化教育、旅游度假为主的休闲活动正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庞大的运动休闲、旅游度假消费比例及由此而孕育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三、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特点,发挥资源优势

阿坝州是清新的大氧吧、凉爽的大空调,是四川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联合开发,形成独特的阿坝州品牌。作为一个以户外运动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新型产业,阿坝州在国内体育旅游缤纷的竞争格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优势。在地貌上阿坝州拥有众多山地、峡谷、高原;在水体上,有岷江等,在民俗上具有作为中华始祖发源地的神奇岷山及藏、羌民族体育风情。

(二)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地震灾后重建的发展机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制定长远目标,统一规划,搞好公路、铁路建设,做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统一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健康、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吸收和培养既懂体育产业又懂旅游经营的专业人才,鼓励其参与投资、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研究和开发。一是结合四川省重点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战略部署,以体育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品开发的新举措;二是结合当前城镇居民正日益扩大的运动休闲需求,以发展旅游地户外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新时尚及体育产业开发的新取向;三是结合各地资源开发,以体育旅游设施及活动的配置作为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景区资源转化的新途径;四是结合旅游业投资体制的改革,以体育旅游项目作为鼓励各界投资商进入旅游领域,拓展新兴旅游市场的新形式。

(三)加大宣传,培育客源市场

宣传和推介的影响还有待扩大,外界对阿坝州的了解还不够,品牌的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所以,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电视、报纸、广告促销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阿坝州;通过组建俱乐部、协会、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经验交流、开设培训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参与这项运动,从而提高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的知名度,树立阿坝州山地运动旅游的品牌形象,抓好客源的稳定增长,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余宗贤,宋天华.试谈中国户外运动的前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