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5:07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1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市场日益细分的今天,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这样的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得学者们聚焦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解决的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制约国内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因素,将其划分为残疾人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类,并提出了改善和发展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对策。残疾人旅游市场的的改善与发展对于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残疾人旅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旅游市场的细分,残疾人旅游市场中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残疾人旅游市场的现状存不容乐观。主要是一下几个因素制约着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发展。本文将这些制约因素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残疾人内在自身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因素。

(一)残疾人内在自身的因素

1、自身身体条件

残疾人在身体条件上与正常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但这些差别都无法保证他们能够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身体条件。普通大众旅游的舟车劳顿并不适合残疾人群体。因此,残疾人残体的旅游活动种类、旅游活动地理区域受到自身身体条件的严重制约。

2、自身心理条件

普遍来讲,残疾人群体普遍自卑、孤独、敏感、情绪不稳定,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习惯了无人交往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下,与正常人的接触会使其不适应,反而加深了其自卑、孤独、敏感。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群体内在旅游动机的产生。

3、残疾人经济收入水平

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为支撑。首先,残疾人群体大多数没有正常的劳动能力,因此他们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其次,大多数残疾人依靠政府救济和家庭抚养生活,其恩格尔系数接近1,也就是说他们很难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而可自由支配收入是产生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即使他们非常期待一次旅行,但也很难得到实现。

(二)外在环境的因素

1、社会关注度不高

正常人的旅游需求占据着旅游市场的主流,使得一些相关政策和旅游目的地的投放使用很少能顾及到残疾人群体。这样的情形下,残疾人旅游市场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尽管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尽量满足正常人的越来越苛刻的旅游需求。

2、旅行社组团成本大、风险高

接待残疾人旅行团,旅行社要聘请专门的导游,购买意外险以降低旅行活动中的不稳定性。有的时候是出于好心,但是由于气候异常或水土不服,反而给残疾人群体造成了附加伤害。这样给旅行社增加了许多成本和风险。

3、旅游目的地成本大

由于残疾人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很少以散客形式出游,大多数以群体出游。如果旅行社决定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旅游服务,那就要增加相应的设施设备。包括轮椅,拐杖,公共卫生设施,这无疑增加了成本,这些成本在短期内,并不能保证收回,所以旅游目的地并不愿意接待残疾人群体。

三、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对策

通过浅议残疾人旅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从外部环境改善方面提出以下对策,以进一步发展残疾人旅游市场。

(一)政府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

残疾人权利保障立法的不断完善是美国人残疾人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美国从1968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都规定公共场合的一切基础设施设备都要采用无障碍设计。从而确保了残疾人能够参与旅游的权利。在我国,保障残疾人权利的立法在不断完善,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政府应该加大交通工具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和监管。

此外,各地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残疾人旅游机构,例如中国参残奥会管理中心和中国旅行社总社合作共同开发的“残奥旅游”项目等等。各地政府也应当与当地的大旅行社合作,为残疾人群体设立专门的旅游机构。政府还可以有效加强残疾人组织之间的互动,让残疾人群体更好的融入社会。

(二)呼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扶

应当打理发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事业,让其能够充分的融入到正常社会中。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已经的经济汇报,从而为出游创造经济条件。另外,媒体应当通过手语宣传出游的好处,激发更多残疾人群体的出游内在动机。

(三)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旅行社应当开发一些适合残疾人群体旅游的路线。对于视觉障碍群体,推出以“听”和“触”为主的旅游路线。其次,旅游目的地应当完善硬件设施,如残疾人群体需要的轮椅、拐杖、助听器、公共厕所等设施。此外,还应当配备手语导游、残疾人陪护员、医护人员等,为其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

(四)酒店客房的针对性设计

针对残疾人群体,旅游目的地的酒店可以设计一些面向残疾人的客房,也可以建设专门的面向残疾人的酒店。具体来讲酒店客房应该易于到达和疏散,客房的门应该采用自动门,出口应该尽可能的宽。坐便器和淋浴室应该高度适合,卫生间内设有紧急求助按钮。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2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旅游业正在发展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是“适度发展”,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自2000年因私出境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公出境人数。随着一批高收入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境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出境的目的地也将由目前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近邻国家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虽然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意识普遍不强,营销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旅游营销意识,有些地方因为政府行为因素造成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于营销问题等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7.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2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19.82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相当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2、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机会更多。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在“十五”期间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3-4周,这就意味着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20年后,工薪阶层一年出游2——3次将成为寻常之事。 

3、国民出游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随着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由目前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4、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

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 

跨入新世纪,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当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3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更加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市场也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旅游行业是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旅游市场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991年开始推出的旅游黄金周激发了国内百姓的旅游热情,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国内旅游人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出国旅游人次将达世界第四位。

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出国(境)旅游市场不断升温,从无到有,从出国探亲旅游到公民自费出国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800美元,根据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

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市场孕育着商机,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各地的旅游开发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对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旅游企业如何发展,成为旅游业一个崭新而迫切的关键问题,企业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很大的机遇。

二、旅游市场营销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有时是指营销行为,有时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行为,旅游市场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

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研究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营销活动规律及营销战略的应用学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是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营销理论相比又有其特殊性。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降价竞争问题

旅游产品的定价,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同时由于竞争和旅游者的需要,还必须有高明的定价技巧和策略。旅游企业的定价策略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从定价目标出发,灵活运用价格手段,使其适应市场的不同情况,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但是有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就只会影响旅游企业产品形象,而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2、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促销方法单一的问题

旅游业相当有限的旅游促销手段,较多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缺乏形式创新,更缺乏内容创新,这种传统落后的旅游促销,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手段上的落后渐渐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

3、旅游产品老化、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而我国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但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

其次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

再次,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保持不变没有新鲜感。

四、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1、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获取经济信息和营销信息两个方面。旅游网络营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并跨越时空达成交易,使任何旅游企业都有可能全天侯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使旅游网络营销可以集中图文、声音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出虚拟环境,立体化地传播旅游信息。互联网具有人类社会最大限度的交互式自由空间。无论是旅游企业和团体,还是旅游者,都可以自由地和寻找信息,自由地互动式地在网上进行交流沟通。

旅游网络营销兼具直接营销、目标营销、双向互动营销、参与式营销的优点。旅游网络营销还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具有无与伦比的高效率,突出地表现在信息量最大、精确度最高、更新最快、传递最迅速。旅游网络营销最具经济效益,非店面销售省去了租金、水电、人工成本等大笔费用,少了实物交换的物流成本,这一切都大大降低了运营损耗。

2、旅游市场营销要视形象为生命

要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活动,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

3、要树立旅游品牌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4

   【关键词】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山西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的腹部,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境内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有35处,其中北武当山号称三晋第一名山,为中国着名的道教圣地、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与交城共有)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交通、经济、观念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山西方山仍旧“养在深闺屈ahref=//shici.7139.com/2654/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薄H绾胃萋糜握叩氖谐⌒枨?结合资源的分布特点,对其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加以研究,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保证其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结构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来看,一般可将某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国内客源市场和海外市场两大部分。但是,目前山西方山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没有海外游客(仅86人,数据来源:山西方山县文物旅游局),故本文仅对其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加以研究。从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对方山县的客源市场加以研究,有助于总结其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为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旅游产品的市场促销,为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山西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特点

   (一)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差

   表1给出了2004年方山县的国内客源构成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

   1.方山县的游客主要为国内游客,其客源市场并没有完全覆盖全国(目前,还没有来自贵州、上海、青海等省的游客);

   2.方山县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内,占其游客总数的71.27%,说明方山县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

   3.省内客源主要集中在太原,占51.22%,其次为吕梁市,占21.99%。

   三、结论与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山西方山县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旅游经营的稳定性差,在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容易受到客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客源吸引半径相对较小,旅游吸引力不够,难以吸引其它省份的游客前来旅游;旅游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不利于游客进入。

   鉴于此,方山县近期应以宗教朝拜和道教文化旅游为主,将核心市场、国内一级市场,尤其是以山西省内的县市(太原市和吕梁市)作为优先开发市场,逐步向二级市场、三级市场扩展和延伸。在中远期应稳定一级市场,加大二级市场的宣传攻势,争取在几年内使来自二级市场的游客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以增加旅游收入,最终开发三级市场的旅游潜力,提升方山县旅游业在省内的旅游地位,进而在国内外打出自己的品牌。具体发展策略如下:

   (一)突出道教文化,创建中国道教博物馆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于:北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渊源历史。

   北武当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文化积淀是源远流长的宗教(道教)文化。这里曾是轩辕黄帝的行宫、大禹治水的起点,大禹敕封其父鲧为水神(玄武神或者真武神)的地方,姜子牙(姜太公)祖先受封之地(梁山、骨脊山)、赤松子炼丹之处、春秋鬼谷子隐居之处(鬼谷子曾隐居武当山云峰观)【6】。应创建中国道教博物馆,将道教文化做大做强,在国内外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提升北武当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繁荣旅游经济。

   (二)重视和坚持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即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依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考虑接待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传统价值的保持等。按照旅游可持续宪章规定,旅游可持续发展要达到5个目标,即: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方山县的旅游开发应严格按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能走上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

   (三)优化组合旅游产品

   方山县旅游产品突出的特色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山、水、林、草,即北武当山、赫赫岩山(孝文山)、南阳沟、北川河和东部的山林、草原区,包括南阳山林场、真武山林场、东会林场(地跨岚县)、阳圪台林场、胡堡林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方山县部分)、云顶山高山草甸。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是:南北朝时代的刘渊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割据政权(汉、前赵),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这是方山县旅游资源的亮点和特色。

   应对其旅游产品加以优化组合,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宗教朝拜和道教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健身康体旅游、名人故里和寻根问祖旅游、生态观光和陶冶情操旅游,从而极大地体现、发挥方山旅游资源的功能潜力。

   (四)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差异性和相似性

   方山县旅游资源体现为三分的态势:东部高山森林,中部谷地平川,西南部黄土高原。方山县东部高山景观和森林旅游资源为主要特色,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方山县东部的高山景观和森林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是:古老的太古代变质岩系北武当山群和早古生代砂岩、碳酸盐岩为基岩,山势高峻,林木茂盛,植被发育良好,且有高山草甸;西部则以典型黄土丘陵地貌类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特色体现为黄土塬(垣)梁、峁、沟、谷、涧、峪,人文景观;中部为北川河河谷地带。应开发森林探秘、黄土塬探奇、峡谷探险,高山草原观光,现代农业科技园观光等方面的旅游项目,开展高山草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深林峡谷生态旅游、黄土高原生态旅游等活动,也可以开展登山探险、岩壁攀岩为特色的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并将其作为方山县近期、中期、远期的主要旅游产品之一,吸引省内旅游市场、部分国内和海外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城市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4(2).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5

关键词:旅游业;辽宁;整合

一、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是首先要在“好”上下功夫,在“好”前提下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所谓的“好”,指的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把旅游业发展与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业态全新的现代化服务业,推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领域,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良性互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所谓的“快”,指的是加强引导,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扶持三产,加快发展,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远航的旅游业航空母舰,真正让旅游业成为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应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局性任务。

(二)外延

要实现更好更快,就要对旅游系统中各要素进行整合。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系统中各旅游要素相互吸引、凝聚、协同、融合的趋势或状态,其结果是形成有一个具有新结构新功能的旅游系统或旅游地域综合体。该旅游系统将具有原来各自系统不具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产生更大的旅游综合效益,对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操作层面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科学地评价出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开发潜力,为旅游开发奠定一个客观真实的基础。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在旅游线路整合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对交通建设的限制,从而实现客源在各个区域中自由流动,形成旅游大市场。

3.在原有各个区域的旅游形象基础上,通过对新的自然地理特征、新的历史过程分析和新的民俗考察,重新对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以达到原有形象的突破和提升。目的在于增强可识别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强化与竞争地的差异性。

4.加大旅游产品整合力度。旅游产品整合就是落实旅游整合形象,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旅游者决策规律和旅游者行为规律为导向,突破行政区划对旅游线路的限制,重新调整和建立新的旅游线路。因此,产品整合能否成功决定旅游整合能否成功。

5.实现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业整合要素的流动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没有旅游交通的整合,其他要素的整合就难以完成,旅游地域综合体也最终难以形成,特别是旅游产品整合和旅游市场整合更是以旅游交通整合为基础的。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6.整合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没有旅游管理体制的整合,其他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将受到人为的干扰,延缓整合过程,错失整合机遇。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处于开拓期,属于政府主导型,因此,政府对旅游业的直接干预比较强。目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方面。

二、辽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旅游资源的非持续利用

辽宁很多旅游风景区未开发之前,生态环境都保持很好,建成旅游风景区后,由于很多开发者只顾埋头赚钱收回成本,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自然景观常常受到很大破坏。例如:盘锦市的红海滩是我国最大的湿地,由于辽河油田的开发,改变了双台子河口碱蓬原生水生植物的环境条件,红海滩正逐步退化等。

(二)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内涵

就辽宁旅游产品开发来说,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新鲜感和个性化,是制约辽宁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的障碍之一。长期以来,辽宁旅游营销只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新奇特进行渲染,其实这并不符合顾客的要求。据研究表明,那些来自远程客源市场的游客更关注的是文化旅游的经历,他们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以文化品牌为切入点对辽宁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定位是保持辽宁旅游产品长期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落后

旅游发展观念滞后,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产业素质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

1.业务范围窄,经营规模小。辽宁省旅行社以提供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兼有少量其他旅游产品,即使是观光休闲、探亲访友、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大片市场,空间开发得仍显不够。目前,辽宁省共有1016家旅行社,其中。国际旅行社72家,其余都是国内旅行社,小规模旅行社占了大多数。这种“小、弱、散、差”的局面将很难适应加入wto后旅游企业的激烈竞争,也将制约着辽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从业人员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辽宁旅游从业人员多是边干边学边悟,而入世后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是那种既懂国情、熟悉市场,有掌握国际旅游规则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此外,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加上加入wto后一些外国独资、合资的旅游企业通过高薪吸引人才,造成旅行社人才外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

3.现代化程度不高。辽宁省旅行社业务运行中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大部分仍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有少部分旅行社加入互联网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这制约了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旅游产品营销问题

1.旅游产品促销活动很多,但促销效果不尽人意。政府和旅游服务组织在促销旅游产品时,没有针对性,往往不根据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促销,结果是资金浪费不少,效果却不明显。

2.旅游产品促销理念和促销方式缺乏创新。总的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促销方式,已不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

3.网络营销发展缓慢且存在弊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辽宁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很多旅游企业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营销方面已经开始起步,但在网站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旅游网页的内容简单、图像数量少、推广方式陈旧、服务功能不健全等现象。

三、实现辽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

(一)资源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

积极发挥区域优势。辽中部旅游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6市),深入挖掘、科学整合这一区域的世界文化遗产、清前史迹、满族文化、奇特景观、冰雪温泉等旅游资源,利用航空、铁路、公路现代交通立体网络,发挥中部城市群旅游服务的功能优势,使其成为国内外旅辽游客的集散地。辽宁南部旅游区包括(大连、丹东、营口3市),主要资源是浪漫都市、海滨海岛、主题公园、山水风光、边境风情等,充分利用这一区域沿海、沿江、沿边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使其成为国际国内旅辽游客空海通道和知名旅游目的地。辽宁西部旅游区(包括锦州、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5市),主要资源是红山文化、燕辽文化、明清战史、藏传佛教、古生物化石、生态湿地、海滨、温泉等。充分发挥这一区域引客出关、迎客旅辽作用,使其成为海内外旅辽游客海上陆路通道。形成以沈阳为集散中心,以大连、锦州为两大通道的整体布局,使辽宁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的热点地区。

(二)市场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加大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重点开拓东北、华北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华东、华南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继续深度开发日、韩客源市场;大力开拓港、澳、台、东南亚、俄罗斯客源市场;积极发展北美、欧洲客源市场,形成国内国际近、中、远多层面客源市场的开发格局,实现旅辽客源市场全面快速的发展。

(三)形象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标志

应对辽宁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与大力宣传。从树立省内名牌旅游产品的角度看,需要大力宣传旅游形象。因此,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连动的促销机制,加大辽宁旅游宣传的投入,强化辽宁旅游形象广告的宣传,努力推销辽宁旅游产品,尽快提高辽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四)产品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质

1.开展精品旅游活动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组织专家对清王朝发迹史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清王朝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出一批反映清前历史发展的系列文化活动。沈阳市要将以清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培育成在海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活动。大连市要继续办好大连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

2.建设旅游名城

将沈阳市、大连市建设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将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市建设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加快我省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

3.加快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抓好都市风光线、山水风光线、奇特景观线、度假休闲线、清前史迹线、辽西文物古迹线、冰雪风光线、生态旅游线、商务旅游线和中朝跨国旅游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设,并将其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满足不同消费品位和消费层次的需求。

(五)交通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骨架

1.加强旅游航线建设

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建设成东北地区航空枢纽和国际旅游的主要进出口岸。争取开辟更多国际和地区航线,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外旅游包机业务。形成连接主要旅游客源国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航空网络。

2.发展铁路旅游运输

在旅游旺季要根据客流情况,增开主要旅游城市间的夕发朝至旅游列车和旅游专列,增加豪华旅游客车,改善旅游列车的服务设施,形成连接周边省区旅游城市和省内旅游城市的铁路旅游运输网络。

3.开发水上旅游交通

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环渤海海上旅游线路。要提高江河、湖泊、水库旅游区(点)水上旅游船舶的档次,完善水上交通配套和安全设施。

4.加快旅游公路建设

交通部门要加快旅游道路的修建,将旅游区(点)至公路干线的连接路列入全省路网总体规划。要积极发展豪华旅游汽车,交通运输部门要在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上增开旅游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要修建能全部满足游客需求的综合服务站,提高服务水平。

(六)管理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保障

1.提高旅游产业地位

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强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总体规划制定与实施,以及旅游基金和重大资金安排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积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2.完善旅游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法治建设

大力组织实施《辽宁省旅游条例》。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地方旅游法规、规章。积极参与《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境游管理办法》等的修改工作。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旅游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质量标准,健全旅游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服务、安全、业绩评价体系。依法规范旅游行政执法行为,逐步建立全省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

3.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发展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发挥旅游部门的行业协调、服务和管理作用,提高旅游行政效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旅游行政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强化旅游部门对旅游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管理。促进旅游协会等旅游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旅游市场的媒介、自律、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中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已成为辽宁省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在“好”字上做文章,加大旅游系统各要素的整合力度,在好的基础上,实现快速稳健的向前发展,实现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使旅游业成为辽宁省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辽宁省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

参考文献:

[1]赵毅,叶红.新编旅游市场经营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6

【关键词】旅游业跨国发展动因思考应对策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完善国民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跨国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的跨国经营

1.关于跨国经营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企业已经不单单寻求国内发展这一舞台。第一,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求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表现是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就要避开各种障碍。第二,把握科技动态,收集有效经济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为了寻求一条获取先进科技的途径。同时,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以改善企业经营策略。第三,获取经营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互利的经营策略,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获益,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经营专业人员的对外经营能力。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所谓跨国公司,由此看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而无论这些经济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第二,它在一个决策系统制定的连贯政策和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战略下从事经营活动;第三,它的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面相联系,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影响,特别是在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有效。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为跨国公司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在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贸易商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第二,它必须对海外资产进行主动的经营管理,而不是消极地以金融证券形式简单地拥有海外资产。

跨国企业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企业经过发展取得了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成为了国内市场的领导者,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限制,需要扩大市场寻求长足发展;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出口产品时遇到了进出口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只好在海外投资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企业由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由于外国环境、市场需求、技术理念及经营差异的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及产品都需要随之改变。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战略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必须根据行业、公司和竞争的特点,以及东道主国家的需求合理展开经营,才能保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目标实现。

2.旅游业的跨国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的三大产业。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发展趋势日益强盛。2007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5472万人次,居全球第四位;旅游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国内旅游人数16.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57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且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业的开放性、外向型和国际化特点适合国际服务的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组织成行、服务接待和跨国营销,如在国际上已形成的国际知名品牌的运通、交通公社、希尔顿、喜来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营销网络,这也说明了旅游业适宜跨国经营的特点。然而,我国的旅游业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与世界知名旅游业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跨国经营的企业数目稀少,股权单一;跨国经营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跨国经营的企业业务覆盖面窄;跨国经营的企业战略缺失及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的企业科技含量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资、旅游税收、旅游就业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虽然走出去发展困难会更多一些,风险会更大一点,但对于增强和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和造就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群体,加快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

1.外部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产生地。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要抓住机遇,研究应对策略,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跨国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关于旅游业的跨国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跨国经营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化。跨国经营无疑将大大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统一市场或自由贸易区内部各种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打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

第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经营成为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迫使其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迅速提高对国际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跨国经营战略,才能增加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弥补国内旅游市场收益的损失,才能在开放动态的国际旅游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成长,形成良性的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态势。

第三,市场需求是跨国经营的根本。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们的旅游消费进一步上升,由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发展。目前相当可观的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成为我国旅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因之一。

第四,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跨国经营。作为国家发展跨国经营,大致可以获得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通过直接投资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二是通过多种要素的跨国界转移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三是创造长期的外汇收人,改善国际收支;四是推动企业提高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国家对这些利益的综合追求,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跨国化活动的积极支持,体现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财政、税收货款尽量提供优惠。

2.内部因素

我国旅游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旅游业自身对利益的自觉追求。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直接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出口市场和扩大海外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外向型的产业结构作为基础,所以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不同层次的企业挤在国内这一狭小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需要跨国经营来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寻找信息、机会和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可以向国内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和产品发展趋势等,还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寻找发展机会。三是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下。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已有明显发展,但是与国际旅游业相比依然普遍处于弱、小、散、差的格局,产业集中度低,集团化发展缓慢,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与国外旅游企业相比,我国旅游企业营销网络不发达,技术力量薄弱,在跨国竞争中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四是人才资源不足和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国旅游企业中熟悉国外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内部管理机制和组织功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许多企业至今还没有形成固定、成熟、先进的管理模式。

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运作,依靠自身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公平竞争。跨国经营将促使旅游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扭转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所以,我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也是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总体上我国旅游企业基本实现了由服务接待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少旅游企业未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我国旅游企业要想从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领更多的份额,就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在本国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分支机构,就近向消费者销售旅游产品。

三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我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我国旅游企业将无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旅游企业抗争。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是为了给我国旅游业向国际化发展和跨国经营提供价值思考和研究有效策略。针对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动因,本如下策略分析。

第一,依托国内旅游,发展国际旅游,实现旅游业中“大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步伐,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第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实施企业主导战略。跨国经营要求我国旅游企业必须改变弱、小、散、差的局面,通过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向规模化经营方面转变。集团化发展应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采取兼并、收购、联合等资本经营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我国旅游企业通过组建和发展大型集团,并综合运用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战略,既可提高国内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又可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为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国家大力支持,实现旅游业跨国经营的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政府策略。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产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信息披露、法律援助和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方面的作用,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业更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本积累、品牌建设、网络发展和管理升级,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人力资源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成本较大等客观实际,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应采取多种模式加大培养力度,尽快建设一支熟悉国外旅游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了解国际市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懂经营、会管理的外向型跨国经营人才队伍。

第五,旅游景点的观赏性和空间性决定了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特殊性。旅游收益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旅游产品生产地,消费者因其民族情结、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愿意购买和消费本国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发展旅游业的跨国经营要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异中求同”,和谐发展。

第六,旅游业跨国经营的配套实施建设应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依赖交通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现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旅游的饮食业中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旅游业涉及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应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旅游业服务。同时,导游和旅行社的相关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友好服务。

第七,完善旅游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应受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求旅游者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注意环境保护。

第八,加强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时的盲目性。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要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以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跨国发展不是生来就具有竞争优势的,这些优势是在市场经营运作中不断积累、完善的。所以,旅游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过程,关键是利用原有优势,发展新生优势,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7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旅游业正在发展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是“适度发展”,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自2000年因私出境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公出境人数。随着一批高收入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境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出境的目的地也将由目前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近邻国家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8.5%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2.35,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虽然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意识普遍不强,营销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旅游营销意识,有些地方因为政府行为因素造成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于营销问题等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7.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2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19.82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0436.6亿元,相当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7%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2、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机会更多。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在“十五”期间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3-4周,这就意味着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20年后,工薪阶层一年出游2——3次将成为寻常之事。

3、国民出游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随着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由目前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4、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

跨入新世纪,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当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仍然有利可图。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例,近几年来,由于东南亚团队价格偏低,致使该区潜在游客减少,旅游业收入相应减少,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的法制,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许多旅游企业除酒店行业外,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旅行社经营。许多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加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行为,是我国旅游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依法办事是保护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会破坏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没有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大都停留在对电话、传真的使用上,基本没有旅行社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营运模式显然是不能跟上时展需要的。

(五)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中国的很多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的营销目标。没有几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却并不深谙市场运作的妙处,或者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或者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鼓吹”一番,将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实目的。

(六)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旅游形象问题已成为各地一个较为头痛的普遍现象。而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予目标受众。但近几年国内在大力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另外,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增加旅游收入。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全面整合。需要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惑,需要一根链条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这就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timC)在旅游营销领域中的全面应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兹等人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被誉为“带领企业跨越21世纪的营销教战守策”。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的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各个品牌的了解,来自他们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的综合(包括媒体广告、价格、包装、售点布置、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市场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传播,形成一个总体、综合的印象和情感认同。这种消费者建立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过程,就是塑造品牌,即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品牌忠诚度的过程。因此,将这一超前的全新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研究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必将成为我们的旅游组织与企业制胜市场的法宝。将来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整合营销,旅游业常常被称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政府不仅要主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投资与建设,还应该主导市场。这同样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目前,很多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习惯于进行促销,而很少考虑进行系统的营销整合,也没有进行中长期的营销规划。我们认为,这是较初级的市场化运作。从长期、持续、有效的原则来看,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的整合营销。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可以编制3-5年的旅游营销规划,以此指导省、市、县区域旅游营销体系的建设,并实现营销定位的长期性与分阶段实施。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也可以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以次取代现有的促销计划,使计划具有更系统的整合效果,达到更高的营销效率。企业进行旅游营销,则更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无论旅行社、景区景点或宾馆饭店,整合营销传播都是最现代的营销武器。通过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充分运用产品改进和渠道调控的技术,整合所有传播渠道,可以实现企业高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营销起源于90年代末期,欧美的一些企业率先利用全球网络(互联网)为平台展开营销活动。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营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构成“21世纪营销领域的创新焦点”。

2002年的网络营销领域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事件,但正是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网络营销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营销基础环境进一步发展,上网用户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调查,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到4580万人,年底有望突破6000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网络营销的发展。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实质在于它的信息流的优势:高速即时,互动,全球性全天候,私人性。互联网通过将货币流和部分物流(比如软件)转化成信息流,将互联网营销的优势扩大,并通过信息优势提高传统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其流通成本。互联网营销在信息流方面的优势是传统营销所难以替代的。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现代市场营销的焦点是顾客,为顾客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但现实中,企业在实施互联网营销时应该根据企业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比较互联网营销实施的投入成本和收益,以决定是否采用互联网营销,多大程度上采用互联网营销,如何将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旅游事业,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致胜市场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将这个先进的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同时要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结合,促使中国的旅游市场渴望尽快走向成熟,为我国实现2020年旅游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慧,王谊,苟小东:《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旅游市场营销新策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版权所有

2、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福建林业科技》,2001年3月;

3、毛勇:《北方经贸三峡重庆库区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经济纵横》,2001年12月;

4、徐栖玲,陈宏巨:《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国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卷第4期;

5、刘锋:《旅游温冷区国内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经济地理》,2001年5月;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8

关键词:旅游业;辽宁;整合

一、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是首先要在“好”上下功夫,在“好”前提下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所谓的“好”,指的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把旅游业发展与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业态全新的现代化服务业,推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领域,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良性互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所谓的“快”,指的是加强引导,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扶持三产,加快发展,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远航的旅游业航空母舰,真正让旅游业成为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应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局性任务。

(二)外延

要实现更好更快,就要对旅游系统中各要素进行整合。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系统中各旅游要素相互吸引、凝聚、协同、融合的趋势或状态,其结果是形成有一个具有新结构新功能的旅游系统或旅游地域综合体。该旅游系统将具有原来各自系统不具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产生更大的旅游综合效益,对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操作层面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科学地评价出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开发潜力,为旅游开发奠定一个客观真实的基础。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在旅游线路整合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对交通建设的限制,从而实现客源在各个区域中自由流动,形成旅游大市场。

3.在原有各个区域的旅游形象基础上,通过对新的自然地理特征、新的历史过程分析和新的民俗考察,重新对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以达到原有形象的突破和提升。目的在于增强可识别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强化与竞争地的差异性。

4.加大旅游产品整合力度。旅游产品整合就是落实旅游整合形象,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旅游者决策规律和旅游者行为规律为导向,突破行政区划对旅游线路的限制,重新调整和建立新的旅游线路。因此,产品整合能否成功决定旅游整合能否成功。

5.实现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业整合要素的流动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没有旅游交通的整合,其他要素的整合就难以完成,旅游地域综合体也最终难以形成,特别是旅游产品整合和旅游市场整合更是以旅游交通整合为基础的。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6.整合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没有旅游管理体制的整合,其他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将受到人为的干扰,延缓整合过程,错失整合机遇。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处于开拓期,属于政府主导型,因此,政府对旅游业的直接干预比较强。目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方面。

二、辽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旅游资源的非持续利用

辽宁很多旅游风景区未开发之前,生态环境都保持很好,建成旅游风景区后,由于很多开发者只顾埋头赚钱收回成本,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自然景观常常受到很大破坏。例如:盘锦市的红海滩是我国最大的湿地,由于辽河油田的开发,改变了双台子河口碱蓬原生水生植物的环境条件,红海滩正逐步退化等。

(二)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内涵

就辽宁旅游产品开发来说,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新鲜感和个性化,是制约辽宁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的障碍之一。长期以来,辽宁旅游营销只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新奇特进行渲染,其实这并不符合顾客的要求。据研究表明,那些来自远程客源市场的游客更关注的是文化旅游的经历,他们在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时,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以文化品牌为切入点对辽宁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定位是保持辽宁旅游产品长期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落后

旅游发展观念滞后,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产业素质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

1.业务范围窄,经营规模小。辽宁省旅行社以提供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兼有少量其他旅游产品,即使是观光休闲、探亲访友、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大片市场,空间开发得仍显不够。目前,辽宁省共有1016家旅行社,其中。国际旅行社72家,其余都是国内旅行社,小规模旅行社占了大多数。这种“小、弱、散、差”的局面将很难适应加入wto后旅游企业的激烈竞争,也将制约着辽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从业人员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辽宁旅游从业人员多是边干边学边悟,而入世后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是那种既懂国情、熟悉市场,有掌握国际旅游规则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此外,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加上加入wto后一些外国独资、合资的旅游企业通过高薪吸引人才,造成旅行社人才外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

3.现代化程度不高。辽宁省旅行社业务运行中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大部分仍停留在办公自动化阶段,只有少部分旅行社加入互联网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这制约了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旅游产品营销问题

1.旅游产品促销活动很多,但促销效果不尽人意。政府和旅游服务组织在促销旅游产品时,没有针对性,往往不根据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促销,结果是资金浪费不少,效果却不明显。

2.旅游产品促销理念和促销方式缺乏创新。总的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促销方式,已不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

3.网络营销发展缓慢且存在弊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辽宁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很多旅游企业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营销方面已经开始起步,但在网站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旅游网页的内容简单、图像数量少、推广方式陈旧、服务功能不健全等现象。

三、实现辽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

(一)资源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

积极发挥区域优势。辽中部旅游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6市),深入挖掘、科学整合这一区域的世界文化遗产、清前史迹、满族文化、奇特景观、冰雪温泉等旅游资源,利用航空、铁路、公路现代交通立体网络,发挥中部城市群旅游服务的功能优势,使其成为国内外旅辽游客的集散地。辽宁南部旅游区包括(大连、丹东、营口3市),主要资源是浪漫都市、海滨海岛、主题公园、山水风光、边境风情等,充分利用这一区域沿海、沿江、沿边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使其成为国际国内旅辽游客空海通道和知名旅游目的地。辽宁西部旅游区(包括锦州、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5市),主要资源是红山文化、燕辽文化、明清战史、藏传佛教、古生物化石、生态湿地、海滨、温泉等。充分发挥这一区域引客出关、迎客旅辽作用,使其成为海内外旅辽游客海上陆路通道。形成以沈阳为集散中心,以大连、锦州为两大通道的整体布局,使辽宁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的热点地区。

(二)市场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加大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重点开拓东北、华北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华东、华南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继续深度开发日、韩客源市场;大力开拓港、澳、台、东南亚、俄罗斯客源市场;积极发展北美、欧洲客源市场,形成国内国际近、中、远多层面客源市场的开发格局,实现旅辽客源市场全面快速的发展。

(三)形象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标志

应对辽宁旅游形象进行重新定位与大力宣传。从树立省内名牌旅游产品的角度看,需要大力宣传旅游形象。因此,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连动的促销机制,加大辽宁旅游宣传的投入,强化辽宁旅游形象广告的宣传,努力推销辽宁旅游产品,尽快提高辽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四)产品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质

1.开展精品旅游活动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组织专家对清王朝发迹史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清王朝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出一批反映清前历史发展的系列文化活动。沈阳市要将以清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培育成在海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活动。大连市要继续办好大连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

2.建设旅游名城

将沈阳市、大连市建设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将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市建设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加快我省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

3.加快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抓好都市风光线、山水风光线、奇特景观线、度假休闲线、清前史迹线、辽西文物古迹线、冰雪风光线、生态旅游线、商务旅游线和中朝跨国旅游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设,并将其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满足不同消费品位和消费层次的需求。

(五)交通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骨架

1.加强旅游航线建设

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建设成东北地区航空枢纽和国际旅游的主要进出口岸。争取开辟更多国际和地区航线,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外旅游包机业务。形成连接主要旅游客源国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航空网络。

2.发展铁路旅游运输

在旅游旺季要根据客流情况,增开主要旅游城市间的夕发朝至旅游列车和旅游专列,增加豪华旅游客车,改善旅游列车的服务设施,形成连接周边省区旅游城市和省内旅游城市的铁路旅游运输网络。

3.开发水上旅游交通

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环渤海海上旅游线路。要提高江河、湖泊、水库旅游区(点)水上旅游船舶的档次,完善水上交通配套和安全设施。

4.加快旅游公路建设

交通部门要加快旅游道路的修建,将旅游区(点)至公路干线的连接路列入全省路网总体规划。要积极发展豪华旅游汽车,交通运输部门要在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上增开旅游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要修建能全部满足游客需求的综合服务站,提高服务水平。

(六)管理整合是辽宁省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保障

1.提高旅游产业地位

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强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总体规划制定与实施,以及旅游基金和重大资金安排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积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2.完善旅游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法治建设

大力组织实施《辽宁省旅游条例》。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地方旅游法规、规章。积极参与《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境游管理办法》等的修改工作。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旅游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质量标准,健全旅游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服务、安全、业绩评价体系。依法规范旅游行政执法行为,逐步建立全省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

3.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发展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发挥旅游部门的行业协调、服务和管理作用,提高旅游行政效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旅游行政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强化旅游部门对旅游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管理。促进旅游协会等旅游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旅游市场的媒介、自律、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中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已成为辽宁省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在“好”字上做文章,加大旅游系统各要素的整合力度,在好的基础上,实现快速稳健的向前发展,实现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使旅游业成为辽宁省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辽宁省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

参考文献:

[1]赵毅,叶红.新编旅游市场经营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9

【关键词】黑龙江省;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QY201207)

黑龙江作为中国东北部重要省份,气候凉爽怡人,旅游资源独特神奇,旅游产品时尚浪漫,人文景观富有民族特色。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1、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分析

1.1、黑龙江省发展旅游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7%,居全国第六位,人口3831万。世界旅游组织把黑龙江旅游形象定位为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酷)省。黑龙江每年降雪可持续5个月,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在此期间,冰博会、雪博会、冰洽会、雪地足球、冬泳等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经贸活动极具特色,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黑龙江省有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人口200万,异国情调浓郁,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游客中极具吸引力。黑龙江省交通发达,哈大客运专线,黑龙江机场集团9大机场,黑龙江高速公路网,“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基本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为推动黑龙江省旅游跨越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1.2、黑龙江省游客规模庞大。黑龙江省凭借着地缘和客源优势,采取边境城市与大中城市各有侧重、相互协作的促销策略。边境口岸城市利用地缘和口岸的条件,开发了与自身相对应的入境购物游、观光游和疗养游等中短线旅游项目,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利用其自身优势,与俄罗斯远东及欧美等地区的旅行社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开发高档次的中长线旅游项目。此外,黑龙江省还针对在黑龙江的日本开拓者这一客源市场,开发了战争遗迹游、遗孤故里游等旅游项目,极大的拓展了旅游客源市场。这都加速了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人数从2001年的3200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20407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48.9%。

2、黑龙江省主要客源市场分析

2.1、国内市场。随着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旅游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对南方游客吸引力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领悟自然风光、放松心情,人们越来越钟情于花费少、时间短、经济实惠的城市休闲游、省内游和周边游。2011年,黑龙江省国内游客有60%来自本省,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省内居民占近一半比重,显示了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继续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不断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来抓,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2.2、国际市场。黑龙江省国外主要客源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与黑龙江省接壤的四个边区,其中,滨海边疆区产生的客流量是黑龙江省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这是因为黑龙江省与滨海边疆区接壤的边境口岸设施条件与服务相对良好,也是俄罗斯旅游者经由边境地区向中国内地延伸旅游的中转地。欧洲和北美市场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欧美游客对黑龙江省专项特种旅游比较感兴趣。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最大客源输出国之一,也是黑龙江省传统旅游客源市场,在黑龙江省旅游市场中排名第四位。黑龙江省利用和日本、韩国地缘和历史文化渊源优势,对日本开发了故地游、商务游、修学游等客源市场,对韩国开发了探亲游、观光游、商务游等客源市场,黑龙江省国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3、黑龙江省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及对策

3.1、旅游客源市场开拓

3.1.1、旅游品牌形象战略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除了对旅游资源的消费需求外,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以及影响旅游地形象的某些因素也更为重要。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中应重视品牌形象策略的制定,注重黑龙江省的旅游主题形象塑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要综合考虑其历史形象、现实形象以及未来形象。因此,黑龙江省确定的品牌形象为“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省”,它指的是黑龙江省天气(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时尚(黑龙江省是中国与欧洲时尚融合交汇地,同时兼具独特民俗风貌)、充满活力(黑龙江省夏季及冬季探险)。

3.1.2、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区域合作是当今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应对竞争,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不但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而且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当代的区域经济合作体制多是以政府为主体,经过政府间协商谈判,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合作机制,比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借鉴这一模式,黑龙江与东北地区的合作可以由政府牵头,主动出击,谋求建立与东北各主要城市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仅靠政府行为,更要靠工商界的广泛参与。

3.2、旅游客源市场开拓的对策

3.2.1、加强旅游区域合作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是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促进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打破地区界限,建立统一旅游大市场的途径。因此黑龙江省旅游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在旅游区域合作中协调、管理、指导及旅游企业对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黑龙江省旅游部门在积极争取旅游人数增长的同时,提高旅游的创汇能力也是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方面。

3.2.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黑龙江省旅游者来自世界各地,要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黑龙江省旅游从业人员就需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黑龙江省旅游从业人员应系统学习文物、博物馆、旅游、管理、宗教和外语等方面知识,包括中外历史与文化、考古学、博物馆学、旅游学、宗教社会学、民俗学、专业英语等,让旅游者更多了解中国和黑龙江省历史与文化。目前黑龙江省的旅游从业人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有提高黑龙江省旅游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宣传黑龙江省的旅游品牌形象。

结束语

本文对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认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季节性强的问题。黑龙江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通过系统地对黑龙江旅游客源市场进行研究,目的是能够对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黑龙江省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国春,牛伟丽.黑龙江省入境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0).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35).

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篇10

客源市场的研究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从国内客源、国际客源两个角度分析了伊春市旅游业客源市场的特征,以期为伊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的品牌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服务设施的完善等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伊春;旅游业;客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5501

伊春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据统计,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4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40.5%。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对伊春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加大,支柱产业地位正在逐步显现。要想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客源市场的分析是尤为重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和国外旅游客源市场两部分构成了伊春市旅游业客源市场。对于伊春市旅游业来说,国外客源相对较少,国内客源是其客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近年来,随着伊春市旅游经济的壮大和旅游大环境的改善,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较快,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伊春市旅游接待人数基数较低,2001年仅为43.9万人。从2002年开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至2010年,伊春市共实现旅游总收入76.49亿元;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662.7万人次。2010年,伊春市共接待旅游者38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28.7%。总体来看,国内旅游者人数增长迅猛,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201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占黑龙江同期接待国内游客总量的5%。由此可见,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市场份额占有量偏低。这说明旅游市场尚未成熟,正处于发展阶段。

(1)游客来源地结构。伊春市国内客源市场由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根据2010年伊春市国内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显示,对于伊春市市场、省内其他城市是伊春市客源的主要来源达到58.7%,吉林辽宁市场20.40%,是伊春市省外游客的主要来源地。游客来源地统计结构表明,伊春市游客来源相对比较集中,游客来源覆盖面较小,多数集中在由伊春市、省内其他地市及领进省市,对伊春市旅游收入的增加有制约。同时说明,伊春市的游客来源地范围如果通过适当的营销可大幅度增加。

(2)客源年龄结构。根据2010年伊春市国内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显示,伊春市旅游客源中15岁以下的游客占8.7%;15-28岁的游客占36.7%;29-45岁的游客占33.70%;45岁以上的游客占20.9%。双峰式分布是伊春市游客年龄结构的最显著特征,青少年游客及中老年游客比重偏低,伊春市旅游业在开发旅游新产品和开展旅游促销时,可在巩固中青年客源市场的同时注意开发青少年及老年潜在客源市场,增加吸引青少年及中老年游客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

(3)客源职业结构。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乃至兴趣爱好的差异都会导致游客旅游方式、旅游偏好及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的差异。根据2010年伊春市国内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显示,伊春市游客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26.5%、20.9%,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离退休人员次之分别为12.2%、15.3%和12.2%,农民及其他人员较少。这表明伊春市旅游业要寻求发展,一要继续维护城镇在岗人员旅游客源市场,二要提升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客源市场,三要开发适应农民及其他人员的游客新市场。

(4)客源学历结构。旅游行为是消费者一种在满足了基本生理、安全需求之上一种精神消费。因此,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需求的大小。文化程度与旅游活动偏好、购物消费水平也有明显的关系。2010年伊春市国内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特征数据分析表明,伊春旅游客源文化程度较高,学历在本专科及以上的游客占42.8%。

(5)客源收入结构。旅游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多少,不同收入的游客,其旅游喜好及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根据2010年伊春市国内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显示,伊春市游客月收入水平高低不等,其中以月收入1500至3500元的游客居多,占49.5%。这表明伊春市游客多集中在中低等收入人群,伊春市的旅游业应加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满足高收入游客需求,以此来作为提升伊春市旅游收入的途径之一。

(6)客源旅游信息来源分析。伊春市旅游者获取信息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其次是亲友介绍、旅行社、旅游宣传品,通过互联网点击获得信息的越来越多。

(7)客源旅游活动吸引力分析。经过近些年来的开发建设,伊春市已形成一批有吸引力,市场响应度高,回头客较多的知名旅游景区。这部分旅游景区是大多数游客的来访目标。抽样调查表明,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小兴安岭石林、美溪龙湾等景点知名度较高,吸引游人较多。其次是伊春区兴安森林公园、恐龙博物馆、凉水自然保护区、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茅兰沟景区。另外还有乌马河东升岛、铁力石林、玉兔仙潭、金山鹿苑等。

2国外旅游客源市场

2006年至2011年伊春市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幅度不大。与快速增长的国内旅游相比,反差很大,是伊春市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伊春市旅游业客源多数来源于国内,国外有的比例少之又少,国外游客数量的提升是伊春市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伊春市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旅游企业的品牌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服务设施的完善中应在维持提高现有国内客源的基础上,加大营销力度,吸引国外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