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十篇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十篇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5:55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1

1研究区域

喀什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北麓的喀什地区,是天山以南著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旅游城市,喀什市拥有阿巴克霍加麻扎、艾提尕清真寺等部级文保单位,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6家a级以上景区。喀什市与乌鲁木齐、喀纳斯已经成为新疆三大旅游目的地,初步形成了香妃园、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老城等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南疆沙漠公路游线、丝绸之路等区域型游线;及喀什噶尔老城游、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等目的地型游线。到2010年,喀什市全年接待游客235万人次,旅游收入9.08亿元。尽管如此,喀什市旅游业仍存在旅游产品开发处于简单的景点观光层面,深入挖掘利用不够;国内客源市场的挖掘不足,旅游形象模糊等问题。因此研究喀什市国内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调查问卷设计及处理

针对游客在喀什市旅游印象的感知进行了问卷设计。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人口和社会学属性,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来源地、收入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喀什旅游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在喀什的住宿、交通、消费等内容;第三部分是对喀什旅游产品、设施要素的偏好。问卷调查于2011年5月29日,实施地主要集中于喀什市游客比较集中的香妃园、艾提尕尔清真寺和喀什老城。期间共发放1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达到88%,问卷回收后借助于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了对应分析及频数分析,从而得到差异化客源市场与其市场偏好的相关性分析。

3对应分析

文中应用对应分析(Ca)方法中的多重对应工具进行游客地域结构与偏好之间的研究。对应分析法为SpSS软件中的应用模块之一,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各水平间的相关性,用多维图示方法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9]。对应分析在旅游学中的运用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通过易于解读的聚类图示法来分析聚类数据(Javalgi,whipple,1992[10];Dan,Seyhmus,2011[11]),因而对应分析法适用于游客市场类型解析、旅游网络分析等研究内容。我国的旅游学者也广泛应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旅游学的研究。如王迪云等(2010)运用该方法研究我国的入境旅游相关结构[12]。文中通过对应分析法来解析喀什国内客源市场的文化偏好、出游偏好、旅游要素偏好特点及其互补性。对应分析法综合了主成分分析和要点分析两种因子分析方法,不仅能够获取游客市场地域特征和偏好特征分类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两种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反映在相同的公因子轴上,从而使区域与游客偏好间的关系更为直观[13]。而且对应分析法能够把游客偏好分类的结果,直观的反映在因子平面的点聚图上。在点聚图中,离原点较近的偏好是游客市场的普遍性喜好,离原点较远的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市场的偏好,偏好点和区域点位置接近表示区域市场具有该偏好特征[14]。

结果与分析

1客源市场人口统计学特征

喀什游客市场调查中,男性比例为70.87%,但无明显性别差异。从年龄角度来看,中青年游客为喀什旅游市场的主力,其中36-45岁游客比例最高,占样本总数的40.78%。从职业差异来看,公务员/事业管理人员的出游能力较强,占到喀什游客比例中的近1/3,其次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分别占到22.33%和17.48%。最后从受访者的学历构成来看,大专及本科学历为游客主体,占到样本总数的3/4。

2客源市场地域分布特征

将本次游客市场调查的市场地域结构进行归类汇总,大致分为喀什本地游客(喀什地区)、新疆游客(不包括喀什地区)、长三角地区、西部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9大地域市场(表2)。其中,对广义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包括港澳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部分内蒙地区)的界定,考虑到旅游地缘的内生特征以及经济区的强大吸纳和辐射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区别[15]。从客源市场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西部地区、新疆地区和喀什本地市场仍然是喀什市旅游客源市场的核心,占到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比例的50%以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3大经济区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是喀什市核心远程市场,三大经济区的样本数比例分别占到17.48%、11.65%和11.65%。此外,喀什市对台湾市场亦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台湾市场占到的比例达到5.83%。

3地域客源市场的景区偏好

从游客来源与景区偏好的相关性来看,第一排序轴(维数1)的惯量特征值为0.301,第二排序轴(维数2)的特征值为0.552,前两个排序轴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85%,对变量的解释性良好。由图1(左侧)可以看出,高台民居、喀什老城及中部、东北客源市场与第一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客源市场喀什、新疆、环渤海、台湾地区的游客来源以及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老城和香妃墓与第二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由此看出,第一排序轴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喀什市悠久的历史对特点地域市场的吸引力;而第二排序轴则从喀什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客源市场的地域关系进行了解释。从行、列交叉产生的四维象限的点距接近度,可以解释游客来源对旅游景区的偏好相关性。由图1(右侧)所示,疆内、西部区域的游客对喀什噶尔老城和高台民居有独特的偏好,说明近程游客对喀什悠久的历史遗迹颇感兴趣。环渤海、东北片区的游客也较为钟爱于喀什噶尔老城和高台民居,这与其独特风貌及传统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吸引力有关。环渤海、珠三角区域的游客对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老城情有独钟,说明发达地区的游客对维族的活态生活空间颇有兴趣。而喀什本地及长三角游客对香妃墓的认知程度较高,说明香妃墓在本地具有颇高的知名度,但对外营销却并不理想。

4客源市场的出游目的偏好

从游客来源与旅游目的的相关性来看,第一排序轴(维数1)的惯量特征值为0.225,第二排序轴(维数2)的特征值为0.387,前两个排序轴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61%,对变量的解释性较好。由坐标轴的分类来看,购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观光游览旅游等要素与第一变量轴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图2),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客源市场的旅游出游经济能力;第二变量值正相关的要素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旅游、其他旅游方式等。此外,差异化客源市场的喀什市旅游目的差异的显著性明显,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游客侧重于观光游客与宗教体验,并且随着援疆工作的强度加大,众多中西部及环渤海游客的援疆情节渐成为喀什旅游的诱发因素。珠三角的游客具有优越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休闲度假传统,因而对休闲度假情有独钟。而新疆、喀什的本地游客则侧重于商贸会议及探亲访友。

5客源市场的要素改善偏好

通过Ca分析,受访的喀什游客对于娱乐、交通、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要素未来发展优先度相关性良好,从图3(左)来看,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惯量累计达到88.2%,其中,横坐标解释为喀什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吸引物、餐饮、住宿和交通;而纵坐标相关性较好的辅助要素则包括旅游通信和其它要素。差异化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要素的未来期望来看,长三角地区游客市场和中部游客市场与喀什市的旅游吸引物和交通条件改善关联性高,说明在喀什市旅游吸引物的建设及交通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关注于长三角市场、中部市场的游客需求。而新疆市场、环渤海市场对旅游信息服务及其它服务更为关注,期待喀什市未来能在旅游信息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对于喀什本地、近处西部市场及远程的台湾和东北市场而言,住宿和餐饮对游客的感知关联度较高,因而住宿和餐饮设施的特色化和优质化改善会极大提升远程和周边市场的游客满意度。

6客源市场的未来产品偏好

Ca分析结果的惯量显示,第一、二坐标轴(维数1、2)的惯量分别为0.467和0.415,总和为88%,较好地解释了变量间关系。与第一坐标轴相关性较高地变量有康体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商务型旅游休闲方式;第二坐标轴相关性较高的变量有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等观光型旅游方式。此外,地域市场结构分异对喀什未来旅游产品建设方向影响较大。图4显示,喀什地区本地游客及远程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台湾市场对观光旅游、购物旅游、民族旅游和乡村旅游更加偏好,期望未来喀什市开发更多的上述旅游产品;新疆及中部近中程市场则偏好于商务和生态旅游;而东北市场则对购物旅游、节庆旅游和康体旅游更感兴趣。

讨论

文中对喀什市重点旅游景区的游客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游客市场分异与旅游要素偏好的多重对应分析。通过客源市场的景区偏好、出游目的偏好、要素改善偏好和未来产品偏好的测算和分析表明:对于喀什市而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远程游客对喀什噶尔老城等历史文化遗迹较为偏爱,而近程的喀什地区、新疆地区则对香妃墓等区域知名景区更为感兴趣。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游客偏好于观光游客与宗教体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的游客对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较为偏爱,而本地游客则侧重于商贸会议及探亲访友。长三角市场、中部市场关注于喀什市旅游吸引物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新疆市场、环渤海市场对旅游信息服务的要求较高;而珠三角、东北市场等远程市场期望喀什市重点在旅游食宿要素方面首先进行改善。然而文中虽然对喀什市的重点旅游景区进行了研究,但样本量有限,缺乏对旅游宾馆、旅行社等其它旅游活动区工作人员及游客的细致调查。在对应分析的方法论上,对应分析方法是对样本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因素分析,未来根据对应分析方法的相关性结论,深入探讨游客偏好的深层次因素应成为学界的进一步开拓方向。此外,采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要素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将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2

[关键词]旅游消费意向城市居民长株潭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日益成为城市(群)周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客源市场。近年来,乡村旅游、近郊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市场十分火暴,市场发育也十分迅速,城市居民构成了这些市场的行为主体。通过对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特征的研究来把握客源市场规律,是城市(群)周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现实要求和潜在需要。国内外关于城市居民近郊旅游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农家乐产品的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深度也不断增加。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开始时间早,但主要表现为描述性质的。前苏联普列奥布拉斯(1982)的研究主要是对近郊旅游现象的定性描述和对成因的初步探讨。国内对近郊旅游的研究时间比国外要晚一些,并是伴随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深度的增大,才较多地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关注。陈传康(1996)是较早提出了城市周边旅游带的概念并做出有关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吴必虎(2001)提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对其形成机制、用地特征、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城市周边旅游带和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概念都是对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范围大小的界定和市场特征的衡量,都主要是针对旅游客源现实市场来开展研究的。旅游市场包括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我们通常也可以把旅游潜在市场称作旅游意向市场。对旅游意向市场的研究,国内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专门就城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进行研究的工作,许春晓(1997,2001)作了初步的尝试性研究,具体到研究城市居民近郊旅游消费意向这方面,目前还没见到相关报道。发展城市近郊旅游,对于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揭示近郊旅游市场特征,认识近郊旅游潜在市场规律,指导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1.研究方法

周洛景区位于长沙浏阳市社港镇,是一处集自然山水,珍稀动植物和原始次森林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山岳,距离长沙、株洲和湘潭均在100Km之内,属于典型的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国内城市周边游憩带的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周边的旅游开发对城市客源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带有稳定性,时间分布带有均衡性。这使得我们在实施抽样调查过程中,制定的样本时空分配方案合理、科学,更加贴近客观实际,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针对具体旅游目的地和特定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必须注意到抽查地点和抽查时段的代表性。近郊旅游市场现状抽样与调查,其目的首先是建立客观的客源市场信息库,把握客源市场的人口学特征和一般市场行为特征,进而为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12月,我们采用区域控制、随机抽样的方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其中长沙2000份,株洲、湘潭两地各1000份。回收3694份,回收率93.07%,其中有效问卷3253份,有效率达到87.3%,充分说明此次调查是成功的,科学的。

2.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样本性别构成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比率,男性占到总人数的54.83%,女性占到45.17%。说明男性较女性更愿意接受户外调查。我们的样本调查主要是户外活动人群,故而样本反映的是户外人群的年龄结构。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所占比例不大,为2.2%。其中14岁~44岁的中青年年龄层次最大,占到样本的89.5%。14岁以下青少年所占比例不大,为0.5%。从居民的文化程度看,我们把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数据显示,三个不同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4.6%、35.6%、59.8%。从职业构成看,职业构成可分为:政府职员、企事业职员、商务人员、服务人员、学生、教师、工人、技术人员及其他。其中学生比重最大,占到23.1%。其次是政府职员和企事业职员,分别占到14.8%和13.8%。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占有较大比重。从收入水平看,样本是以居民家庭月收入作为计量单位。1000元~2000元所占比例最大,为32.3%,其次,2000元~3000元的比例为22.7%,大于3000元的高收入阶层比例也较大,为12.9%。选择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大部分是学生,认为自己拥有独立能力,年龄也在18周岁以上,应该属于单身家庭类型,比例较大,为低收入家庭。

三、旅游市场现状特征

1.旅游休闲频度

旅游休闲频度即以年度为单位,旅游者每年外出旅游的次数。我们将休闲频度划分为五个层次,即1次、2次、3次、4次和5次以上。在接受抽样调查的居民中,2007年外出旅游休闲频度,绝大多数在3次以内。居民希望每年外出旅游频率选取1次~3次的比例最大,合计占到69.03%。其中选择2次者最多,占32%,选择4次者占8.83%。而选择5次以上者较选择4次者比例略大,占12.53%。说明城市居民已经具备充分的近郊出游条件,旅游休闲意识也不断提高。

2.旅游消费水平

在接受调查者对旅游消费水平的回顾性估计中,发现样本量的75.08%的居民选择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下。选择2000元~3000元占15.22%,3000元以上者比例不大,为9.69%。可见,旅游消费表现为经济型和大众消费,2000元左右的近郊旅游消费能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选择花费在500元以下的占26.37%,也占到一定比例,这与样本选取的学生群体占到大部分有一定联系。

3.旅游环境偏好

旅游环境方面,城市居民偏向于自然、生态、环保、健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清净和空气好”的近郊旅游环境占26.65%。选择“自然美景集中的旅游环境”占24.45%。以上均占到较大比例。而选择“人文景观集中”、“传统乡村风情浓郁”的比例分别为17.51%和16.61%。选择“热闹和现代风情浓郁”的旅游环境占15.11%。说明城市居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气息浓郁;回归自然,释放压力,放飞心情的旅游目的地。

四、旅游市场意向特征

1.熟悉程度

浏阳周洛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尤其是丰富的瀑布群落和亚洲唯一的原始野生桂花林拥有一定市场美誉度和影响力。但由于其开发历史的短暂,景区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景区软件、硬件环境的待改善,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熟悉”周洛景区的只占3.76%,“听说过”的占28.7%,而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了“不熟悉”和“没听说过”一项,占到62.08%。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选择“去过”周洛景区的仅占5.45%。说明了长株潭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2.旅游主题偏好

我们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瀑布、农村、负离子、爱情、生态和健康。城市居民对旅游主题的偏好,以生态为主题的选取比例最大,为29.99%。其次是以瀑布为主题的水环境占24.5%。以爱情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和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环境也深受居民的喜欢,选取比例分别占17.79%和16.24%。周洛是一个集生态、瀑布、负离子、爱情和健康等主题为一体的旅游区域,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主题需求。

3.旅游项目偏好

山水自然风光、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参加农家耕作和呼吸新鲜空气为这次调查列出的旅游项目。城市居民对山水风光这一项目的选择比例最大,占40.5%。其次是呼吸新鲜空气,占28.56%。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选取比例较大,占22.36%。而对参加农家耕作的项目选择比率不大,仅为8.58%。在项目偏好上,周洛能较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

4.出游方式和出游时间的选择

在出游方式上,城市居民以亲友结伴旅游为首选,居第一位,占到样本量的32%。单位组织居第二位,占24%。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占到20%。选择独个出游的比例很小,占13.4%。而愿意通过旅行社组织出游的比例最小,占9%,城市居民的出游方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

在出游时间选择上,表现出集中性特点。其一,节假日主要集中在双休日,比例为17.87%;选择“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出游的比率也较大分别占13.44%、12.72%;而选择春节出游的比例小,为6.58%。其二,季节分配上的集中性,表现在选择春季、夏季和秋季出游的比例比较大,合计占到43.27%,秋季出游的比例最大,占17.76%。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选择冬季出游的比例最小,为3.53%。

5.交通工具选择意向

城市居民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集中性特点。长途汽车和火车为居民出游的首选,分别占29.05%和21.78%。私家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的选取比例较大,分别占11.49%、10.96%和10.37%,基本反映了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水平与交通工具选择的一致性,而选择单位车,通过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小。

6.景区氛围期望意向

对近郊旅游景区氛围的期望意向中,城市居民更多地选择安静的景区环境,占37.82%。其次,选择欢快和浪漫的景区氛围比例也较大,分别占28.75%和24.57%。对于刺激的景区氛围选取比例小,为12.6%。这与居民平时生活工作在城市,更能便捷选择和享受城市人文景点和主题公园产品有交密切的关系。

五、旅游消费意向特征

1.资金消费意向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资金消费意向,选择500元以上者占总样本量的7.26%,小于200元的占12.2%,所占比例都较小。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300元~400元和200元~300元三档,比例分别是22.27%、30.54%和27.28%,这种旅游消费水平与短时、短距离旅游方式相联系,也与长株潭居民的基本收入水平相一致。

2.时间消费意向

城市居民在时间消费意向上,选择停留一天或两天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到31.54%和22.24%。一天半的占15.88%,而选择半天、三天或三天以上者比例不大,分别占6.04%、9.42%和7.22%,短距离旅游能符合居民的要求,国家节假日制度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旅游休闲生活的需要。

3.饮食、购物和住宿消费意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饮食上,城市居民更注重口味与价格,分别占27.16%和26.26%,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对饮食环境和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较大,分别占24.19%和22.4%。在购物需求上,大部分居民有购物习惯或视情况而定,二者比例合计86%,不愿意购物的比率小,仅占14%,因此,近郊旅游目的地可适当开发和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居民求异、求特、环保、生态的购物心理。在住宿意向和标准上,不愿意在周洛景区过夜的占39.26%,愿意过夜的占19.5%,选取视情况而定的比例最高,为41.24%。如果选择在周洛住宿,住宿标准更多的选择经济型的旅馆和招待所,占35.71%。选择宾馆的占29.27%。亲友家占22.11%,愿意住宿农家的占12.91%。这就要求景区提供有特色、卫生干净、经济的住宿产品,充分挖掘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潜力。

六、结论

1.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样本背景特征说明了长株潭潜在客源市场空间的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会扩大,这为近郊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旅游出游母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也可看出,城市居民的旅游行为意向特征与周洛景区自然山水、环境清净、温馨静谧的风格表现出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特征的一致性。城市居民的消费意向特征与周洛景区提供相应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一致性。因此,城市居民是近郊旅游潜在市场的开发重点和促销对象,值得城市周边旅游目的地很好地关注。

2.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发育水平较高

长株潭三市居民年出游次数更多地现在为3次以下,年旅游资金消费集中在200元~500元之间,旅游环境偏好集中在清净和空气好、自然美景集中方面,旅游项目偏好于山水风光。这说明了城市居民的近郊旅游发育水平较高。

3.长株潭近郊旅游市场对旅游生态的要求比较明显

长株潭三市居民大多数没有听说过周洛景区,说明了周洛景区开发历史较短,对外宣传力度较弱,但也表明居民对周洛景区的开发热情高,期望水平高。他们对旅游主题的选择上集中在生态环境,对以瀑布为主题的水环境,以爱情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和以健康为主题的休闲环境抱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城市居民倾向的以亲友结伴、家庭出游的旅游方式,以火车和汽车为主,多种交通工具方式结合的出游工具选择促进了居民对旅游主题期望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33~334

[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大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市场分析;南靖紫云山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平衡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先选择。就目前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将引领中国下一波旅游开发的热潮。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规划时,对生态旅游市场分析不科学、不深入、不到位而难以设计出适销产品;在发展时,因缺乏市场细分而无法精准营销,最后因无法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中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和类型,并将其运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中。

1“生态旅游”的定义

现有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的探讨,目前虽还未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从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一些标准和特征。齐费尔(1989)指出:描述生态旅游的词汇包括强调活动内容的“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侧重其价值的形容词,如“负责任的”“替代的”“讲道德的”旅游。吴楚材等人(2007)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卢小丽等人(2006)对中外近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综上,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强调游客的深度体验,并经常与社区相结合,同时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探险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市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如果简单地将后三类旅游的项目复制、包装成生态旅游项目,很显然难以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则比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需求和动机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虽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统一的结论。较多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中有1/3是重复消费者,其收入颇丰,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态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但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献中普遍的认识是:生态旅游者偏好在环境质量较高的自然环境中旅游,喜爱野外宿营和从事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例如野外徒步、丛林生态探险、陆地观鸟和观海洋动物等;生态旅游者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设备;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条件要求较高,如对景物、景点标识与环境教育信息较为重视。最后,对生态旅游者来说,学习和保护环境是最为关键的旅游动机;体验旅途艰辛、冒险与挑战自我、追求高质量的环境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的动机。

3生态旅游者的类型

3.1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务设施等。但西尔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环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有效途径。Laarman和Durst(1987)根据旅游者的活动强度和对自然历史的兴趣程度,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种理想类型,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信仰生物中心论,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导致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主动接近大自然、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希望有体力上的挑战;对旅游服务要求低、逗留时间长;喜欢那些距离遥远、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喜欢自己安排的、小规模的、专业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对的另一端,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是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比,他们的特点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和浅显的环境责任感;只对大自然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接触,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交流;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条件;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目的地;喜欢由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以大规模团队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游体验。

3.2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

韦弗(weaver)和劳顿(Lawton)(2001)认为在上述这两种旅游者类型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即组织性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务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比如说,他们依靠旅行社替他们安排旅游行程,喜欢有导游人员陪同旅行,还认为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提供足够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可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是可以从大众观光市场中吸引一些生态旅游者的。Kusler(库斯莱尔,1991)识别出旅行团中的生态旅游者,这是指团队旅游者到比较独特的目的地区旅游。

4南靖土楼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4.1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概况

南靖县紫云山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楼旅游区内,紧邻世界遗产地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有连绵的山体、优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山涧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岩、珍惜动植物等。除了山林资源外,紫云山还有500亩茶园,以及小规模的制茶工厂和一些农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构成了本规划区的主体核心资源,这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本生态旅游区赋存有限,但由于紧邻下坂村、永定县以及中国景观村塔下村,这些地方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载体,它们拥有东斜西歪楼等代表性的土楼以及客家居民与民俗风情等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这为紫云山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场朝“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发展的趋势,紫云山旅游区将突出“原生态、真实性、教育性”的体验,打造两类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详见下图。第一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以“精致化”为建设原则,以“生态健康、探索探险”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内开展行走、跑步、骑行、滑翔运动以及森林游憩活动。第二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亲子度假家庭,以“养生”为建设原则,以“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园内建设耕读茶文化馆、紫云山禅院以及休闲农业项目。

4.3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我们将紫云山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两类群体:一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或称大众生态旅游者。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属于特殊兴趣市场,虽含金量高、增长迅速,但规模不大,这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待于旅游者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市场往往与自然旅游市场融为一体,所以当前还是应该多吸引大众旅游市场中喜欢自然旅游、户外休闲的群体。在这一类群体中,亲子度假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家庭度假是当前度假市场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对健康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紫云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山茶园是度假市场的不二选择,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土楼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参与森林游憩。

参考文献:

[1]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20):25-30.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4

关键词:旅华客源市场;市场拓展;入境旅游;印度

中图分类号:F119文献标识码:a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亚洲南部,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产阶层数量和收入的增加,印度出国旅游人数近年来也快速增加。据印度旅游部资料显示,2014年印度公民出境人数为1833万[1],在过去十年内的年均增长率达到约11%。如此可观的数据也引起了国际学者对印度客源市场的关注。其中,研究发现在吸引印度旅游者的影响因素方面,旅游市场分销渠道尤其是直销渠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东向政策”也是导致商务游客和中产游客在1991年印度经济自由化后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3],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吸引印度旅游者的另一因素[4]。关于印度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和未来趋势,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实现[5];此外,基于印度旅游者的市场结构特点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市场拓展也得到了深入分析[6]。

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国,2015年中印两国旅游交流人次达90余万人次,2016年我国在印度启动开展了“中国旅游年”,推出了宣传片和广告、旅游展览、旅游专项推广等近百项活动。作为我国在南亚最重要的客源国,尽管国内学者对印度入境旅游、中印旅游合作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但专门针对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市场特征和市场开发领域。其中在市场特征领域,有研究者基于全国旅游统计数据对印度来华游客的意愿、消费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7],也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出游动机、旅游活动类型、停留时间、平均花费和出游形式等细分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探讨[8]。在市场开发领域,有研究者对云南的印度客源市场的开发战略和开发措施进行专门研究[9]。此外,还有研究者对印度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因及其影响[10]、印度游客的口译实践[11]等内容进行个别探讨。总体而言,国内对印度客源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数量较少、欠缺深度,研究主题呈碎片化、分散化,时间序列短,缺乏多维度揭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特征。鉴于此,本文对印度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希冀完善我国客源国市场研究,对进一步开拓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选取性别、年龄构成、出游目的和职业进行分析,其中前三项数据源自国家旅游局逐月的入境游客调查资料,最后一项数据源自中国旅游出版社历年出版的《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从表1可以看出,男性在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性别比超过5,这和印度男女性别比例长期失调密切相关[12],而男权至上的理念也导致较少的女性参与旅游活动[9];年龄结构呈现“D”字型,以25~44岁、45~64岁两个年龄段为主,其中前一年龄段所占比例高达约60%,反映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呈现年轻型的特点。在出游目的中,会议/商务、观光休闲和服务员工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会议/商务反映出中印两国双边稳定的经贸关系,观光休闲是旅游者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印度海外劳工输出强势的背景下[13],尽管我国并不是主要的输出对象,但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印度人仍有约4.5万人,这也是服务员工占据较大比重的重要缘由。在职业结构中,商贸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合计约占50%,他们是商务和休闲旅行的市场需求主体,而职员、学生、服务员推销员相对较少。

2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时空特征

2.1时间结构特征

2.1.1年际发展阶段

根据近三十多年来的印度旅华游客数量、较上年增长比例、占所有外国游客比例和排名,将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划分为三个年际发展阶段(图1)。

(1)缓慢增长阶段(1981~1991)。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印度的旅游营销,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总体处于自发性发展状态。尽管中印两国关系已逐步改善,但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一直维持在一个非常小的规模,在1987年之前的印度游客数量甚至都不足1万人,且增长率呈正负交替大起大落式波动,这与当时印度计划经济的模式和严重动荡的国内政局[14]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加速增长阶段(1992~2002)。在印度1991年经济危机之后,拉奥政府开启经济改革,并历经人民党联合阵线政府、瓦杰帕伊联合政府的稳定延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5]。尤其在印度政府“基本旅行配额”的政策刺激下,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得到快速的增长,游客累积增长量达2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高达19.78%,印度在整体客源市场中的比例也达到1%。

(3)波动增长阶段(2003~2015)。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印度成为全球新兴的客源输出大国,加之中印两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游客增长率也呈现“快―平―缓”的波浪式波动增长,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0.54%。但总体而言,印度在整体客源市场中的比例上升到2%,印度也成为我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客源国和我国十五大客源国之一。

2.1.2月际演变分析

入境客源市场在年内具有季节性是一种普遍现象,表现为游客人次在年内存在月际不平衡,会随着月份的更替而演变。图2呈现的是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在2004~2015年期g的逐月游客人次,从连续12年的曲线来看,其月际演变表现为双峰型,波峰分别出现在5月、10月。根据旅游旺季、平季、淡季的划分标准,即月接待量大于年平均月接待量的月份划为旺季、介于80%~100%的划为平季、少于80%的则划为淡季,对图2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可以发现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旺季为3~10月,平季为11~12月,淡季为1~2月,这与图2的曲线基本一致。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印度公共性和宗教性节假日众多,几乎每月都有,这也为印度游客出境旅游创造了条件,因此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旺季较长;其次由于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为印度气候中的凉季,加之中国农历新年也在1、2月间,因此这一期间的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也多以平、淡季为主。

为深入揭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月际演变规律、揭示市场年内分布集中程度,本文用季节性强度指数进行分析,其公式如下所示。式中,R为季节性强度指数,Xi为各月游客数量占全年百分比的分子值。R值越大,说明客流季节性差异越大,R值越趋近于零,说明客流年内分布均匀[16]。

基于D2数据,发现2003年R值较大,为2.11,说明“非典”疫情对当年的印度游客旅华有一定的影响;而其余各年的R值均介于1~1.5之间且呈锯齿性波动,说明其客流年内分布较稳定,目前季节性差异并不明显。

2.2空间结构特征

2.2.1在华空间分布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从地区、城市对不同国籍的外国游客人数进行了统计,但印度并不在其列。而在地方的官方旅游统计资料中,也会对主要客源国情况进行,经查阅各省域统计部门、旅游部门的官方网站,发现仅有部门省份将印度统计在内,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该国在大部分省份不占据较大比重。通过整理这些省域近年接待印度游客

人次,并与当年印度旅华游客总数进行比较,整理得出表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印度游客在华省域目的地选择并不唯一,所以即便能把所有的省域数据都统计全,其和值会不低于当年印度游客总数。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和江浙沪地区吸引了共计一半的印度旅游者,这和业界的认识是一致的[17],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首先,北京和江浙沪地区区位优势佳,往来印度的航班次数较多,可进入性好,且旅游接待能力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强;其次,北京和江浙沪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高等级旅游资源,如万里长城、颐和园、故宫、西湖、外滩等景区景点在印度游客中的认知度也较高[18];第三,印度旅华游客中约1/3以会议/商务为出游目的,而北京和江浙沪地区与印度经贸往来频繁,据印度驻华大使馆统计,北京和江浙沪地区的印度企业各有62家,其总和占在华印资企业总数的82.67%。

2.2.2出境流向

从《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来看,入境游客离华出境后回到母国或地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也不例外。从表3可以看出,约70%~80%的印度旅游者离华出境后会回到印度,而我国港澳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泰新印马菲越缅等国,也吸引了较大比例的印度旅游者,而北美、欧洲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比例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港澳台地区、日韩和东南亚地区距离我国内地较近,往来便捷,可以形成旅游连线;另一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也是印度游客的主要出境目的地,据印度旅游部统计,超过一半的印度出境旅游者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旅游目的地,而北美和欧洲仅占约20%。

3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消费行为特征

3.1入境方式

印度游客来华入境方式多样,通过陆、海、空三种方式总体比例约为3:2:5(图3)。中印两国陆地接壤,边界线长约2000公里,仅次于中蒙、中俄、中缅边界线长度,但横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是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而两国早在1988年就已签订民用航空运输协定,新德里、金奈、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印度主要航空港飞往我国较为方便,这也是近50%的印度游客选择飞机入境的重要原因。自治区的亚东、普兰是我国对印的主要边境陆路口岸,恢复开放于1992年,是推动中印双边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主要通道。2015年我国又应印方的要求增开乃堆拉山口的朝圣路线,这对印度香客来我国神山、圣湖开展朝圣之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陆路方式入境也占据重要比重。此外,随着世界邮轮旅游市场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我国邮轮母港业务的逐步开展[19],近年来印度游客选择船舶入境的比例也不在少数。

3.2在华旅行方式

对于印度游客在华旅行方式,有调查研究认为以全包价旅行团为主流[18]。根据2013~2015年分季度公布的《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公报》可以看出,印度游客通过旅行社组织来在华旅行的比例虽然近三年来逐步增长,但总体仅占约20%左右,散客占据整体市场的主导地位。据印度旅游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印度国内经批准设立的旅行社共计270家,同比2013年减少了18家,而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更是为数不多[1]。这一方面反映出两国旅行商之间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另一方面也和商务旅游占主流是相吻合的。

3.3人均消费和平均停留时间

印度游客海外旅行花费总和虽然不能列入Unwto统计的前十名之列,但人均消费能力较强,在部分年度、部分国度甚至超过英国、法国[20]。这种情况在在旅华客源市场中同样呈现,根据历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印度游客在华人均消费近五年较为平稳,虽然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准,但其平均停留时间高出全国平均水准,因此人均总消费超出全国平均水准。根据每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可以计算出,印度游客在华旅行人均总消费总体在1万元以上,属于高水平消费客源国之列(表5)。印度游客在华停留时间较长,与印度游客中有较大比例以会议/商务、服务员工为出游目的有密切关联,这与德国[21]极为相似。

3.4人均消费构成

从表6可以看出,印度游客消费支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其中约75%~80%的消费集中在长途交通、购物、住宿和餐饮四个领域,游乐和景区游览合计约占10%。长途交通所占比例最高,是由中印两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而购物是印度游客第二大的消费支出,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和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印度游客的购买力不断提升,而且印度游客购物也非常大方,这在马来西亚[7]、新加坡、阿联酋[22]等目的地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4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拓展建议

4.1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基础,推动旅华空间全域发展

中印两国双边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在经贸、军事、气候变化、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的交流和合作,而2015年两国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以及两国建立的旅游联合工作机制将为两国战略关系推向新高度带来新的动力。从国际尺度来看,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两国旅游合作,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印尼缅孟旅游圈[23],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中国―南亚八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共同吸引游客。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印两国旅游资源既存在相似性,更存在差异性,我国应加大对西部地区丝绸之路、青藏风情、香格里拉,中部地区长株潭、环鄱阳、中原,以及东北地区林海雪原、呼锡草原、北国鹤乡等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功能区的整合营销推广,争取将印度游客在华分布由目前的集中于北京和江浙沪向全域均衡化发展。其中,我国西部地区距离印度较近,应借助直航优势开拓印度市场,像昆明、成都可以打造成为印度游客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我国还可以通过特色产业合作带动旅游合作,从而拓宽旅游合作的形式与载体,如海南省与卡纳塔克邦的健康产业合作、贵州省与卡纳塔克邦的大数据产业合作、新疆与古吉拉特邦的能源产业合作等。此外,目前国内与印度仅有10对友好省邦/友好城市,未来应有更广泛的区域与印方建立友好关系,并开展友好交往与合作,推动印度旅华客源市场深度发展。

4.2以中国旅游年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2016中国旅游年的举办,有助于印度人民全面认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应以此为契机,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全面丰富对印旅游产品供给。从表1可以看出,以会议/商务为出游目的、职业为商贸人员是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重要细分市场,因此应持续发展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展览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等,以此为基础整合推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带动以世界遗产、高a级景区为支撑的观光旅游,和以滨海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民俗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14岁以下儿童在印度总人口占比超过30%,印度学生数量也非常庞大,但目前此两项在印度旅华客源市场中的比例非常之低,因此应大力发展中印校际交流,开发研学旅游。针对女性游客比例较低的情况,可以通过开发蜜月旅游产品来带动女性游客增长,或者在宣传推广中强调在华旅游的安全保障。乃堆拉山口的开放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拓展对印朝圣路线,不仅能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亦能深入开发对印宗教旅游和边境旅游,远期渐进式推动中印铁路建设,为印度游客拓展新的入境通道。对于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月际差异,可以在淡季、平季适时推出反季节旅游产品。此外,中印电影产业合作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合拍电影、举办电影节的形式撬动影视旅游市场。

4.3以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为路径,提升游客满意度

旅游公共服务是我国发展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保障。我国高度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将其作为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路径。我国应不断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签证便利化措施、离境退税等相关政策,向包括印度游客在内的入境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对于印度游客喜好购物的现状,可以采用体验馆的形式,运用aR、VR、mR等高科技技术,提高印度游客的购物体验。印度游客在华餐饮消费比重起伏较大,可以结合印度餐饮习俗和中国美食文化开发有特色的菜肴。印度人如厕习俗较为独特,在我国旅游“厕所革命”的大背景下,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对厕位进行个性化设计。英语和印地语都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我国旅游标识系统基本都有英文标注,但在印度游客较为集中的景区、酒店、餐厅、商场也可增加印地语标识系统,建议建立印地语的互联网平台,鼓励印地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在印度政府推动“数字印度”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应构建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大数据统计库,组织印度问题和出入境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数据进行挖掘,为印度游客提供更加精准化、时尚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进行顶层设计。此外,旅游部门可联合专业公司开发印地语版本的手机客户端,利用手机app提供融宣传、咨询、投诉、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5结论与讨论

印度旅华客源市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显著,其中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化,商务旅游是其中重要的细分市场。自1981年以来,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历经缓慢增长、加速增长和波动增长三个发展阶段,年内的旺季集中在3~10月。印度旅华客源市场在华分布以北京和江浙沪地区为主,离华后以回到本国和前往亚太旅游圈为主。在消费行为特征方面,飞机占入境方式的约50%,散客占市场主体地位,人均总消费能力较强,其中长途交通、购物和住宿合占较大比重。基于以上特征,笔者从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三方面提出市场拓展建议。

论文基于统计资料对印度旅华客源市场进行了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市场拓展建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未来如能对印度客源市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则更有研究价值,如印度出境旅游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商业交易数据的印度游客画像、中印双边旅游比较,都是日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ministryoftourism,Governmentofindia.indiatourismStatisticsataGlance2015[eB/oL].http://tourism.gov.in/sites/default/files/other/inDia%20toURiSm%20StatiiStiCS%202014_new.pdf/2016-11-14.

[2]ShaliniSharda,DouglasG.pearce.Distributioninemergingtourismmarkets:thecaseofindiantraveltonewZealand[J].asiapacific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06,11(4):339-353.

[3]FaizalYahya.tourismflowsbetweenindiaandSingapore[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03,5(5):347-367.

[4]KiranSarkarSudipta,LenkaSarat,Georgep.Babu.Culturaltourisminmalaysiaintheperspectiveofindiantourists:astudy[J].Journaloftourism,2010,10(10):48-53.

[5]thimmt.indianoutboundtourismtoeurope/Germany:Currenttrendsand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andtravel,2010,3(1):47-50.

[6]KimJungHa,ashishipareek.theindianoutboundmarketwithinsightintoSouth-Koreaasdestination[J].northeastasiatourismResearch,2011,7(1):1-12.

[7]王杂.印度游客来华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22):130.

[8]张秋实.日本与印度来华旅游者消费行为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9]李佳.印度旅滇客源市场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9.

[10]张金美.对印度留学生来华学医热的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4(8):69-70.

[11]孙瑶.印度游客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2]张庆辉.印度人口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103-107,65.

[13]毛悦.大国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海外印度人政策研究[J].世界民族,2015(4):74-86.

[14]荣鹰.印度十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1(6):51-56.

[15]孙培钧,华碧玉.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J].南亚研究,2003(1):3-11.

[16]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毛晓晓.印度出境旅游展中国唱主角[n].经济参考报,2011-02-25(04).

[18]佚名.印度来华旅游舆情调查报告[n].中国旅游报,2014-12-12(10).

[19]赵善梅,陈曼真,陈扬乐.世界邮轮旅游市场变化的主要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3):59-61.

[20]吴炎.中国印度游客出手最“阔绰”[n].深圳特区报,2012-07-07(a14).

[21]席宇斌.德国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拓展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2):142-150.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5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6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7

关键词:养生旅游;老年;市场开发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养生旅游成为新的市场发展方向,休闲养老非常符合现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助于解决社会性养老问题,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高的区域,该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消费观念和老年消费能力较强,养老休闲市场巨大。同时该地老年人养老需求多样,对休闲养生和异地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有着较大的需求潜力。

养生旅游对老年人有着积极的作用,parlett等(1995)通过长期观察,定量分析老年人室外休闲活动与健康和长寿关系;Dimauro等(2001)认为休闲养生有助于老年人克服的忧郁,改善健康状况,延长寿命;Dwyer等(2004)调查发现意大利老年人休闲时间和内容存城乡差异。我国旅游学界对老年人的研究正在兴起。孙樱等(2001)在北京市区的调查发现:揭示了北京退休老年人四季休闲生活、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时空规律;马惠娣等(2002)同样发现北京、上海等地的老年人休闲观念落后,休闲活动类型不多;杨国良(2002)在成都的调查,也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休闲空间选择存在规律;林勇强、史逸(2002)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活动与室外活动的关系;岳俊芳(2005)建议企业界应当重视老年休闲市场问题,以及在旅游、娱乐、文化、体育、健身等方面安排。陈金华、李洪波(2007)的研究,得出老年人休闲行为、时空选择与休闲意愿。严冬琴、黄震方(2009)对长江三角洲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有着普遍的休闲需求,休闲环境、产品与服务活动受到老年人欢迎,虽然居家养老仍是首选,但养老已经体现出多元化需求,休闲养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李天元,黄婧,邓军华,曹菊枝,张冲、易银飞等(2011)分别对成都、湖北、河南、山西、广州等地的老年市场进行了考察,提出相关的开发建议,以及危机防范与应对。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的学科背景有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理论,研究方法方面多采用访谈、数理统计等。对比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观察周期也较短,显然理论和系统研究都不是很成熟,因此没有能够揭示出老年人休闲养生的基本规律。加之,我国地域广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仅仅关注大城市的老年群体,对其他中小类型城市的群体关注不多。实际上,我国很大一批城市大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休闲养生的满足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鉴于此,本文选择消费者行为学、休闲学、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对长三角地区老年养生旅游的人口统计特征、物质诉求特征、心理诉求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开发老年养生旅游市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提供有益的补充。

二、老年人养生旅游及其诉求特征

(一)人口学特征分析

据统计现实,我国老年养生市场多以男性为主;出游年龄集中于55到64之间,尤其是55到59岁这个年龄段最多。60到64岁是老年退休期,这部分老年人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和体力储备,对养生旅游的也较高。进入65岁以后,他们的体力逐渐衰减,考虑到旅途的安全和个人的身体健康,他们出游率开始下降。从职业、月收入和文化程度来看,大概80%的老年人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尤其以教师和公务员最多,其次是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农民和公司职员这类人群的出游比例非常少。以上表明,尽管我国离退休人员闲暇时间很多,但外出旅游的并不多。我国老年旅游者的首要出游目的依然停留于游览观光,老年养生旅游也是如此。出于身体健康的考虑,银发一族对健康养生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依然较大。

(二)养生旅游的物质诉求分析

大部分老年人拥有比其他类型游客多得多的外出游玩时间,可以从容地安排外出旅游、休闲养生。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银发一族退休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医疗有了很大的保障。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老年人具有非常宽裕的退休收入,使得他们有很高的消费需求,能够激发养生旅游的动机。

(三)养生旅游的心理诉求分析

老年人退休之后,活动范围变得很小,很多只局限于家庭和社区邻里,与过去相比生活节奏也渐渐变缓。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接近自向,这就决定老年群体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安全的养生旅游产品。1996年,行为风险因素调查系统显示,环境安全性与老年群体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正相关,环境不安全会导致老年人的状态低迷。因此,老年群体会选择一些知名度高、安全性好、并趋于成熟的养生旅游产品。尽管老年群体有参与旅游活动的要求,但他们排斥激烈运动项目。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老年群体倾向于选择参与强度较弱的养生旅游活动。

三、发展老年养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一)养生旅游应注重老年旅游组织形式

很多养生旅游会采用团队和散客相结合的旅游组织方式。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大致相同,老年旅游团队的同质性大,旅游进程容易把握。而且团队旅游可以促进老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这种方式是绝大多数老年人所喜欢的出行方式。但也存在一些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他们喜欢独自旅行,或者是老夫老妻结伴而行,这些老年朋友结伴成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这部分老年旅游者,可以相应地提供“散客”旅游产品并配有服务。

(二)养生旅游要体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从全国各地旅行社所推出的老年旅游产品来看,老年旅游产品与大众旅游产品无异,不仅线路单一、行程紧张,而且旅游活动内容缺乏新意。我们都知道,消费的方便化、保健化和舒适化是老年人所关心的,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养生旅游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安排老年人整个游览中,旅途不能太长,时间应该安排的宽松一些,可以在旅途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康体娱乐活动以帮助老年游客恢复体力。

(三)设施建设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因此,在设施的建设上,需要满足他们的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旅游宣传材料在印刷字体的选择上,可以考虑采用大字号,这样就可以给老年人的阅读带来方便,在细微处体现对老年旅游者的关心;在接待设施方面,地面的防滑处理,沿墙、大小便器旁、沐浴处应配备不同高度的扶手,各种常用药品、紧急呼救系统也需要为其准备,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温馨、人性化的旅游氛围。

(四)老年养生旅游要考虑安全问题

考虑到老年群体会因身体劳累和不适应在旅途中出现意外状况,旅游服务还需要为这批老年人在出行前要办理相应的意外人身保险,在旅行过程中也要安排一定的专业医疗人员,普通的旅游接待人员也必须了解基本定的护理常识,以便在旅途中可以放缓节奏,适当照顾老年游客,随时保管老年游客的行李物品,减少老年人在旅游中出现过多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parlett,G,Fletcher,J,Cooper,C.theimpactoftourismontheoldtownofedinburgh[J].tourismmanagement,1995(05).

[2]Dimauro,S.,Scalia,G.,Dimauro,a.theleisuretimeandthethirdage:theexperienceofageriatricdayhospital[J].archives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2001(33).

[3]Dwyer,L.,Forsyth,p.,Spurr,R.evaluatingtourism'seconomiceffects:newandoldapproaches[J].tourismmanagement,2004(03).

[4]孙樱,等.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05).

[5]马惠娣,邓蕊,成素梅.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5).

[6]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02).

[7]林勇强,史逸.城市老年人室外休闲行为初探―以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2(07).

[8]岳俊芳.浅谈我国老年休闲市场的开发[J].成人高教学刊,2005(01).

[9]陈金华,李洪波.史文化名城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07(02).

[10]严冬琴,黄震方.城市老年人养老休闲需求与选择行为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老年市场为例[J].商业经济,2009(05).

[11]李天元.成都市旅行社开发完善退休老年人旅游产品的思考[J].城市旅游研究,2011(01).

[12]黄婧,曾克峰.湖北省恩施市银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化,2011(05).

[13]邓军华.河南老年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服务经济,2011(06).

[14]曹菊枝.当前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15]张冲.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11(01).

[16]易银飞,麦舜妍.广州银发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研究[J].科技创业,2011(03).

[17]唐东霞.论老年旅游活动的危机防范与干预[J].旅游经济研究,2011(08).

[18]Karena.Schutzer,B.SueGraves.Barriersandmotivationstoexerciseinolderadults[J].preventivemedicine,2004(39).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8

[关键词]旅游客流;变化特征;伊宁市

[Doi]10.13939/ki.zgsc.2017.02.111

1引言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旅游流,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1]研究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是研究旅游者各种旅游行为的基础,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及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伊宁市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河谷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2015年,伊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20.4∶76.3,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伊宁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5年,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1%,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40.54%,成为伊宁市的支柱产业。

2伊宁市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伊宁市统计年鉴(2007―2016)》、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006―2015)获得伊宁市年接待游客量、疆外游客人数、疆内州外游客人数及伊犁州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及宾馆旅游收入、旅行社及其他收入、景区(点)收入等统计指标(见下表)。

2.1伊宁市旅游客流时间变化总体呈“S”形

伊宁市旅游客流量时间上表现为波浪式增长的特征,以2009年为分界点,2007年客流量略有减少;2008年略有回升,但仍低于2006年;2009年出现最低值,这与2009年特殊事件有关,使得伊宁市旅游客流量出现最低。但2009年以后,伊宁市旅游客流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年接待游客量基本稳定。2009年以前,伊宁市旅游处于起步阶段,2009―2013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伊宁市旅游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2.2伊宁市旅游客流主要来源为伊犁州内部

根据伊宁市游客的来源,将其分为疆外游客、疆内州外游客及州内游客三个部分。从伊宁市旅游客流流量及流向看,伊宁市旅游客流主要发生在伊犁州内。2006―2015年,伊犁州内游客量始终高于伊犁州外游客量。其变化趋势与伊宁市游客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S”形。2007年,疆外游客量高于疆内州外游客量,2008―2012年,始终是疆外游客量低于疆内州外游客量;2012年以前,伊宁市客流量主要为伊犁州游客,疆内州外游客与疆外游客人数的和始终小于伊犁州游客人数;2012年以后,伊犁州外游客量超过伊犁州游客量,伊宁市旅游客流量主要来自州外。这与伊宁市旅游景区的建设及南京对口支援伊宁市等国家政策有关,随着《远方的家》边疆行等一批节目的陆续出现,为伊宁市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宣传、营销平台,[3]使得伊宁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疆外游客。

2.3旅游资金流呈“S”形特征

2006―2015年,伊宁市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基本符合“S”形变化特征。从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看,除2006年外,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在100元左右,其余年份,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均保持在150~200元,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原因主要为:2006年,游客构成主要为州内游客,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007年以后,疆内州外游客逐渐增多,尤其是2012年之后,疆外游客增多,两者总量超过了州内游客量。但人均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总体人均不超过200元。

旅游收入首先主要流向宾馆;其次为景区(点);最后为旅行社。主要原因为火车、私家车、旅游大巴等的便利程度逐渐升高,乌鲁木齐游客或以乌鲁木齐为中转的游客在乌鲁木齐住宿的比例增加,在伊宁市住宿的比例逐渐减少,与伊宁市星级宾馆的数量较少关系较大。伊宁市酒店专业工作人员较少,酒店服务质量较差,疆内州外游客选择一日游、疆外游客选择返回乌鲁木齐的比重增加。

3伊宁市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对伊宁市旅游客流流向及旅游资金流向的分析显示:伊宁市旅游客源主要为州内游客,疆内州外游客是第二客源,疆外游客是第三客源市场。疆内州外游客的比例不断增加,疆外游客的比重也有不断增长趋势。基于此,提出伊宁市未来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1做好景区(点)维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州内旅游市场

伊宁市作为伊犁河谷旅游集散中心及伊犁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州的辐射效应较强。但州内游客大多是一日游游客,对宾馆、旅行社服务的需求较小,对伊宁市富含文化底蕴的喀赞其旅游景区、林则徐纪念馆等,孕育伊犁州人民的伊犁河等景观的需求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旅游商品、购物品的开发,使伊宁市成为州内居民的主要购物点,稳定州内旅游市场。

3.2借力“爱家乡,游新疆”活动,大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

“爱家乡,游新疆”活动是新疆针对冬季旅游低迷开展的一项活动,这为伊宁市旅游发展、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契机。伊宁市气候条件较好,冬季较为温和,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北疆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伊宁市成为“暖冬”,是躲避严寒的绝佳去处。伊宁市要发挥自身优良的气候条件,推出针对乌鲁木齐市的旅游活动,与乌鲁木齐市旅行社等开展合作,努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城际列车的开通对伊宁市开辟客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3.3充分利用“对口援疆”政策,开拓疆外旅游市场

伊宁市的对口支援城市为南京市,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伊宁市与南京市颇为相似,南京市对口支援建设的喀赞其民俗文化旅游区已经初见成效,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尤其是对台湾游客吸引力较大。2016年暑期及中秋节对喀赞其旅游客流的调研发现,疆外游客中南方游客占比较高,其中大部分为广州、台湾等地区的游客。

3.4完善宾馆等接待设施及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根据市场调研得到的游客满意度分析结果及伊宁市e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来伊宁市需要不断完善宾馆基础设施,借助智慧旅游建设平台,建设智慧酒店,[4]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要不断通过培训、引入酒店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宾馆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业务能力,酒店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是游客选择停留与否的关键要素,尤其是面对不断成熟的游客,酒店更需要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标准,用良好的设施与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提高游客住宿率及回头率。

4结论

伊宁市旅游业正不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其旅游客流流量经过起步、发展阶段,正在步入成熟稳定阶段。游客为主、疆内州外游客次之、疆外游客占比较小的态势,旅游的资金流主要流向旅游景区(点)及旅游宾馆,流向旅行社的资金较少。本文按州内、疆内州外、疆外的游客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伊宁市旅游客流的变化特征,后续将继续研究伊宁市旅游客流的网络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13(3):38-41.

[2]彭红松,陆林,路幸福,等.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9):1041-1050.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怀化

一、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问题,研究比较深入,成果也丰富。就旅游市场而言,市场细分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的认识。国外学者针对旅游细分市场的研究深入,Gladwell等(2004)探讨了55岁以上照顾家人者(caregivers),因需要照顾行动不便的家人,而具有的特殊休闲旅游方式;Reece等(2004)提出了影响老年家居者(seniorhouseholds)和非老年家居者(non-seniorhouseholds)旅游行为的房屋类型和距离两个因素;Lee等(2005)研究了韩国60岁以上老年市场对休闲旅游的态度。Scott等(2005)提出将生活形态(lifestyle)应用在旅游市场的细分方面。

我国旅游学界也比较注重市场细分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旅游规划工作比较注重依地理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在旅游规划研究报告中表现明显,也可以从一些论文中看出。更多的研究是选定一个特殊的客源市场群体,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潜力的探究,从年龄方面着手是一个常见的研究模式,其中老年旅游市场和青少学生市场是研究的热点,成果非常多。还有从其他特殊视角审视细分市场的,例如:郭鲁芳等(1999)、陈凯(2006)对残疾人旅游市场的研究,李永红(2004)对女性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周燕等(2004)对农民旅游市场开发进行了探讨。在旅游市场研究中,依据职业类型进行分析,也有相应的成果,代表性工作是吴必虎等(1997)就上海市民的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所进行的调查分析中,从年龄阶层和职业类型两个方面对上海市市民的出游力进行了深刻分析;专门针对一些职业类群进行市场特征方面研究的成果也有报道,例如杨学燕(2005)对农民职业群体旅游市场开发的研究;仲红梅(2005)对白领阶层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的研究;许春晓等(2006)对不同职业人群旅游需求的分异研究。此外学者从旅游产品角度对相应的细分市场进行了研究,如张晓燕等(2006)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王莹(2006)对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了调查。

客观上,人们对旅游具有一定的偏好,具有特定旅游偏好的人群,在旅游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探究意义大。以怀化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抽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偏好类群,进行细分市场研究成果,尚未见报道,这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边区,2006年末全市人口为37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2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958元。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研究经验及怀化居民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为出游意向及偏好的测量;第三部分为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测量,共包含21项因素。调查采用社会科学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s)进行定序测量,按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最不重要5个等级设计成表格,让受访者根据对每一出游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在相应的等级下做出标记,最后按照非常重要=1分,重要=2分,一般=3分,不重要=4分,很不重要=5分赋值并计算。

基础资料采用在怀化随机抽样调查获得。调查时间为2007年11月10日~15日进行,调查采用区域控制方法在怀化地区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90.8%。

样本特征:男性41%,女性57%,女性略多于男性;中青年是主体,15岁~24岁占41.61%,25岁~44岁占44.97%,45岁~64占10.29%,65岁以上10.29%;文化程度偏高,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专或本科(56.70%)、高中或中专(30.11%)、初中(8.13%)、研究生(3.30%)、小学以下(1.76%);职业方面,以学生(27.82%)、公务员(21.10%)、服务销售人员(17.27%)、专业技术人员(14.15%)为主体;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多为1000元~1999元(44.19%),其次是500元~1000元(10.23%)、2000元~2999元(14.42%)、3000以上(13.26%)、499以下(10.23%);家庭结构方面,三口之家(36.11%)、单身(20.60%)、两代同堂(12.73%)、三代同堂(12.27%)、两人世界(9.95%)、其他(8.33%)。

文章选取了偏好少数民族文化这一旅游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属性特征及出游意向的分析,同时利用SpSS15.0软件对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偏好者选择目的地的主要影响因子。

三、数据分析

1.人口统计学特征

通过仔细比较可以看出,在性别方面,与总体样本并无显著差异;年龄方面,喜欢少数民族文化的市场集中于15岁~44岁的趋势更加明显,占了90%的比例;文化程度方面偏高于总体样本,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了约65%,高于总体样本60%的比例;职业方面集中在学生(29%)、公务员(22.68%)、专业技术人员(17.84%),三类所占比例均高于总体样本相应的比例;家庭人均收入方面与总体样本无明显差异;家庭结构方面,单身所占比例多于总体样本。

2.旅游行为及偏好

出游次数:去年外出旅游次数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偏好者出游1次~2次的比例达75%,3次及以上的占25%,低于总体28%的水平。

旅游花费:相应的,次市场在去年旅游花费中少于1000元的比例占34%,高于总体30%的水平,同时花费4000以上的比例为14%,低于总体17%的水平。说明此类市场在出游力方面低于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挖掘。

信息渠道:最喜爱的信息渠道依次为亲友介绍(27.87%)、网络(20.40%)、旅行社(14.66%),与总体排序并无差异。说明旅游地在营销方面,应充分利用此三类信息渠道。此市场尤其重视亲友宣传,高于总体样本中25%的比例。

出游动机:目前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旅游动机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占近70%的比例;少数民族文化偏好者最主要的动机为休闲度假,其次为观光旅游,在猎奇、释放压力、进修学习方面的比例也高于总体样本。

交通工具:差异不明显,目前城市居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火车和长途汽车,说明传统交通工具依然是居民出游的首选工具。但在单位车、出租车、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上,此类市场的比例均稍高于总体样本。

住宿:喜欢星级宾馆的比例为27%,少于总体42%的比例。但在农家、小别墅上的比例均高于总体,说明此类市场在住宿方面要求有一定的特色,这也与其休闲度假、猎奇、释放压力的动机相符合。

3.目的地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包的因子分析方法对21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对21项影响因素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克朗巴哈(cronbach)信度系数为0.929,证明此21项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各指标间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各指标间没有共享信息,就不应当有公因子需要提取。Kmo统计量(Kaiser-mev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考察的是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当Kmo>0.7时,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本文研究对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分别进行Kmo统计量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test),得出Kmo值为0.941,巴特勒球形检验值=3773.462,在自由度210的条件下上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1),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component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s)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因子。同时对缺失值的处理采用排除法(excludecaselistwise),以缩小缺失值对公因子提取的影响。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将因子载荷小于0.5的影响因素项舍去,最后有18项影响因素参与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salpha)在0.838~0.941之间,说明提取的公因子比较可信。

公因子1在“景区安全”、“食品安全”、“治安状况”、“服务质量”、“交通安全”、“景区形象”、“个人兴趣”、“项目特色”、“游玩时间”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因此可以命名为“安全及形象”;公因子2在“通畅程度”、“游道标志”、“路面状况”、“直达车”、“朋友意见”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负荷,因此可以命名为“可进入性”;公因子3在“交通费用”、“门票价格”、“吃住费用”、“商品价格”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负荷,因此命名为“旅游费用”(表2)。由于“结伴需求”、“交通时间”、“知名度”的因子载荷均小于0.5,此3个因素对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影响较小,因此舍弃掉。

方差贡献率越大,则该公因子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程度越高,由此可知,“安全及形象”是此类市场最注重的影响因素。相应的旅游目的地在开发旅游产品及营销时应把安全及景区的特色形象放在首位。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怀化市民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研究,得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偏好型客源市场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主体市场为15岁~44岁的中青年群体,主要职业集中在学生、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上,以单身居多。

第二,出游动机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主,猎奇、释放压力是高于总体的另一个表现;偏好住在农家、小别墅等有特色的居所;出游以火车、长途汽车为主,但在出租车、自行车、摩托车上有稍高于整体的趋势;喜欢从亲友和网络中间获取旅游信息。

第三,出游次数、旅游花费上低于总体水平。

第四,影响此类市场目的地选择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安全及形象,在进入一个异质文化地区时,安全及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最重视的因素。所以在文化差异营销方面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强调旅游地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又要保证游客有一种安全感,在游客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避免过于强烈的文化冲击;其次目的地要重视交通状况,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极具吸引力,但交通不便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对是至关重要的;旅游花费是影响此市场目的地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以大众化的价格提供优质服务是旅游地赢得市场的关键。

值得特别指出,不同城市由于经济、文化、观念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的结论只能代表怀化此类地区城市居民的特征,是否适应国内其他类型城市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Gladwell,nancy,Bedini.insearchoflostleisure:theimpactofcaregivingonleisuretravel[J].tourismmanagement,2004,Vol.25issue:number6p685~693

[2]Reece,williamS.areSeniorLeisuretravelersDiffer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august01,2004,Vol.43issue:number1p11~18

[3]Lee,SunHee.UnderstandingattitudestowardsleisuretravelandtheconstraintsfacedbyseniorKoreans[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July2005,Vol.11issue:number,3p249~263

[4]Scott,noel.LifestyleSegmentationintourismandLeisure[J].JournalofQualityassuranceinHospitality&tourism;march2005,Vol.5issue:number,2~3p121~139

[5]郭鲁芳史之英:试论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开发[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1):23~25

[6]李永红:上海女性旅游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吴必虎方芳殷文娣刘波: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1997,(1):17~23

[8]杨学燕: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146~149

[9]仲红梅:上海白领旅游消费偏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10]许春晓张欢:城市居民城郊旅游需求的职业分异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6,(9):75~78

[11]陈凯王莹: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121~124

[12]周燕李祝舜: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旅游学刊,2004(4),23~27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国际旅游营销;市场细分与定位;成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2―0036―05

卓有成效的国际市场营销,是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城市建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的必由之路,但要摆脱无的放矢、无差异化的粗放营销模式,则需要对客源市场有更为精准的认识和把握,继而才会形成正确的战略和行动。以成都市为例,本文力求基于一手数据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聚类结果研究不同类别入境市场的细分需求特征,设定更加符合市场预期的城市形象定位与宣传理念,以期对城市国际旅游营销提供可借鉴思路。

一、文献回顾

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最为常见的模式是根据客源国地理空间属性进行分类,并主要基于旅游者到达人数(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进行定量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据此进行了目标市场选择(杨嘉明,1995)、历史回顾分析(张俐俐,1997)、本底趋势线构建(孙根年,2000)、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周鹏、任建兰,2004)、市场份额分析法应用(黄秀娟,2004)、市场竞争态研究(孙根年,2005)、系统聚类分析(杨智勇,2005)、旅游需求模型(刘长生、简玉峰,2006)等方面的研究;海外学者也基于国别、购买力平价等研究了诸如台湾地区吸引日美市场游客的竞争力问题(tsai&wang,1998)、非洲国际旅游营销价格竞争力问题(oyewole,2004)等。也有学者提出根据行为细分对旅游市场进行规划(舒伯阳,2003),根据类型细分探讨国际市场演化趋势(刘士军,1997),以及基于空间和行为细分的中国入境旅游系统研究(马耀峰,1999)等。

总体上,现有相关成果的主要研究方式体现出对“到达”后的关注,是基于外在信息的归纳数理,尚不多见对“出发前”内在信息的研究,也就是对游客需求特征的深入把握。这种缺失可能导致“把所有外国游客都看作是‘类似的’这样一个严重的错误”(tsai&wang,1998),以致无法根据游客需求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并指导后续战略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因此,本文在将地理细分作为市场细分首要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外消费者群体对于成都旅游属性的态度和偏好,构建市场细分的二元变量体系。

二、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

(一)市场调研过程

1.国外调研过程

课题组在2007年7月9日至26日之间委托独立市场调研机构Gmi(Globalmarketinsight)就成都国际品牌认知(旅游品牌、投资品牌、人居品牌和文化品牌)在其遍布全球的600万消费者样本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人员进行在线(online)调查。调查选择知道和了解成都的一般外国消费者,包括部分到过成都的消费者,了解其对成都的城市形象、历史及现代文化意向、旅游吸引力、市民特点、代表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便于被调查人员从多个角度对成都吸引力和竞争力做出评估。经过初试和筛选,并根据反馈度和代表性确立了展开对全球10个国家的调查访问,并最终获得500个知道和了解成都的样本,分布在以下10个国家,每个国家50个样本(表1)。本次调查全部通过当地的语种来进行,共涉及以下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马来语。

2.国内调研过程

课题组同样关注在华外籍人士的需求动机和对成都的认知判断,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大城市各投放问卷250份左右,并在有效时间内回收率超过80%,调查员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并挑选出有效问卷200份,进行分类统计。调查内容与上述相同,调查对象选择了两类外籍人士:一是因工作、学习或其他原因在华长期生活的外籍人士;二是前来我国旅游、参会的暂时停留外籍人士。国内外籍人士问卷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共获得200个知道和了解成都的样本(表2)。

(二)确立统计分析的指标群

借助于对课题组独立全面调研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辨别成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主体的需求特征,并予以识别说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18个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的因子分析,剔除掉相关性很大的变量,课题组将成都国际旅游营销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初步归结为5个因子群25个指标。

以上维度集中反映了被采访国际游客对于成都旅游属性的态度和偏好,为市场细分提供了需求层面细分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指标筛检,并根据数据获得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以下12个指标被提取为识别指标: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容易获得城市信息(旅游、商业等)、有关于城市起源的独特的神话、自然景色优美、有良好的生态、有宜人的环境、对外交通网络发达、有很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能体验高水准的文化活动、适合举办展览及会议、夜生活丰富、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三)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课题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样本进行研究,该方法是要根据上述海外调查对象对成都旅游不同维度的评价识别出有显著差异的细分群体(表4)。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成都旅游营销的目标顾客可以分为5个对成都旅游具有不同偏好的亚类。

三、市场细分与特征识别

(一)细分市场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表3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国际游客对成都旅游的评价显示出该群体的需求偏好特征,在充分体现该群体行为特征的基础上,5个最主要的细分市场可划分为:

类型1:表象旅游者

表象旅游者对于成都自然景色和文化活动给予较高评价,属于传统型观光、体验类的表象旅游者,往往对旅游对象的目的性较强,诉求集中,故而经常呈现组团出游的特征;由于大多经过旅行社组织,因而对交通问题不太关心。该群体特征十分明显,多强调较为浅层次的旅游经历,最有可能被旅游产品吸引,并借助旅行社而选择到成都旅游。我们大可理解表象旅游者多是旅行社组织的普通团队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统一化目标诉求。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主要看重的方面就是景观与活动的吸引力,其他要素一概交给代办者考虑。对这一旅游群体而言,成都旅游形象具有直接的吸引力,该类旅游群体是成都核心客源市场之一。

类型2:商务旅游者

商务旅游者是高端旅游群体,对于成都举办展览会议的条件最关注,并同时要求有良好生态和舒适环境以及丰富的夜生活,对文化类的要素也有较高关注,显示较强的素质。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主要受商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目的地会展设施水平的决定,继而考察其夜生活与环境的舒适度,该群体属于旅游市场的油脂层。此类细分市场的特征是,到成都旅游的动机比较多元,考虑到一些经济因素,故基本属于“商务旅游者”,是受商务环境及运营政策影响较大的一个群体,素质较高,关注文化,对城市旅游景观要素考虑很少。由于北美、欧洲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十分重视在西部的投资,因此未来商务旅游者将成长为成都国际客源市场的增长点。

类型3:休闲旅游者

休闲旅游者是时尚自助类旅游群体的代表,他们对于观赏优美风景、享受轻松休闲、体验独特生活给予较高期待,并强调“快旅慢游”,自我组织旅行时间的意识较强,因而对信息、环境也有一定要求。该群体拥有资金与时间,他们试图到全球任何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往往对旅游地的美食、娱乐和风情了如指掌。该细分市场注重旅游过程的直接感受,习惯自在、放松、愉悦的旅游氛围,成都的闲适生活对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最有可能因成都的悠闲自在、环境优美而选择来此旅游,具有成为成都未来核心客源市场的潜力。

类型4:文化旅游者

文化旅游者对于成都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信息获得给予较高评价,并关注对外交通网络、良好生态、文化活动、娱乐活动等其他指标,突出地表现出对文化要素的期待。该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足量的知识储备也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获得与运用更加显著,他们往往乐意与具有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目的地建立联系,文化的含量是他们惟一关注的内容。文化旅游者是旅游群体中的教育背景较高的层面,对人文要素的关注强于单纯的自然风光。该群体特征十分明显,最有可能因为被成都的地方文化品位和城市生活状态吸引而选择到此旅游,是具有较高鉴赏力的旅游群体。对这一旅游群体而言成都久远的城市文化是最大的亮点,该类旅游群体具有成为成都重要专项客源市场的潜力。

类型5:深度旅游者

深度旅游者的偏好较为极端,给予有关于城市起源的独特的神话、有很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两类体现旅游目的地神秘性、独特性的指标以极高的评价,显示出对于成都城市本身的认同。该类型属于深度体验的旅游者群体,对于其他人生活毫不在意,这个细分市场会被城市品牌因素吸引而选择细细品味成都,故称之为“深度旅游者”。相对于普通表象旅游者而言,深度旅游是经常性旅游者的深化,他们不满足于浅层的体验,而是要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深度体验。一般而言,深度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特别看重其独特性、神秘性和深刻性。深度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对这一旅游群体而言,如何提炼成都城市品牌的深刻内涵是主要的着力点,该类旅游群体具有成为成都特色专项客源市场的潜力。

(二)与市场结构相匹配的产品开发框架

针对游客需求特征的类别划分揭示出成都国际旅游市场客源的内在变化。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旅游的客源市场已经处于升级换代的阶段,在有组织团队游客所组成的表象旅游者和不以旅游为核心目的的商务旅游者之外,自助类的休闲旅游者、专项类文化旅游者,乃至于特殊类深度旅游者的群体都有出现,从而揭示出成都国际旅游市场结构高度化发展之后所呈现的多元特征。

成都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凸显了对文化要素和城市本身进行体验的旅游诉求,由此也对应地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重点旅游产品开发格局(表5)。成都不仅仅是九寨沟、峨眉山等世界遗产的中转地,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正在被感知、认同和推崇,这也为后续的市场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目标任务与市场定位

在精准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要设定战略目标任务:并对市场定位进行校准和修正,是后续策略和行动研究的指针和基础,也正是统筹各方力量、形成营销合力的中心点。定位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及其产品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所要占据的地位,亦即所要树立起来的形象”(李天元,2001)。

(一)旅游国际营销目标与任务

为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多元需求,要以构建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大成都旅游区”目的地系统为核心,实现过境地与目的地的博弈整合,做大做强成都旅游核心吸引物;继而赋予大成都旅游区在中国旅游板块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推广成都旅游品牌进入海外旅游者选择中国城市的第一组合,提升成都入境旅游水平进入全国城市的第二阵营前列;最终促进成都旅游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并达到国际同类城市的中等水平。

成都旅游国际营销的战略任务则是要明确地打造强势旅游目的地品牌,培育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形成国际旅游营销整合机制。成都旅游国际营销要基于对国际游客的需求分析与类别划分,经统筹规划在市场品牌的管理建设方面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道路,为此原有市场定位的修正与提升势在必行。

(二)市场定位的基础分析

1.成都文化内涵已得到国内外受众的广泛支持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撰文报道成都为“China'sChina”,寓意在发展迅速的中国,成都已经成为保有最多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城市,这可以看作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成都的判定与认知,市场调查受访者也普遍认为成都是“中国最富有文化含量的地区之一”。从成都本身来看,蜀文化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原生文化并反哺中原,神秘而古远,其重仙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当然在面向特定细分市场时,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客源地需求的倾向性选择宣传口号,例如欧美人对熊猫、汉藏文化的偏爱,亚洲人对风景、城市的诉求。

2.寻求体现成都综合旅游特色的准确性统一定位

传统的成都旅游品牌主要体现在“熊猫”上,但熊猫栖息地遍及整个四川乃至陕西秦岭,因此四川最近的提法就是“天下四川熊猫故乡”;成都也在不断寻找新的着眼点,包括“天府之都休闲之都”(刘德谦,2004)以及最近的“旅游天堂中国成都”等诸多方案。随着金沙遗址的挖掘,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也日益引起关注,以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等,都成为成都旅游定位的着眼点。但总体上,成都当前的旅游营销定位多元混杂,例如成都市旅游政务网主页是神鸟图案,进入首页后又在顶端可以发现3个熊猫标志,还有“四川,太阳神鸟升起的地方”和“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内容,成都旅游门户网突出神鸟图案,罗列了“休闲之都、美食之都、天府之都、特色旅游、熊猫故乡、古蜀文化”,全面但却不突出。因此,统一诸要素形成城市整体品牌将是成功营销的关键。

(三)市场定位体系

1.总体定位

市场营销并非是产品之战,而是知觉之战(pizam&mansfeld,1999),为此,面向目标客源的旅游功能定位要与市场期待相吻合,突出对“文化”和“城市”的强化。成都国际旅游营销定位应确定为“国际上原创性文化特色、高品质自然风光、体验式休闲氛围结合最佳的城市之一”,定位主题口号与之相呼应,确定为“Chengdu:theChinawithinaCity”(品味中国,尽在成都)。为支撑上述总体定位,还应确立分主题的支持点,例如“China’sChina”(成都是现代保留传统中国文化最多的城市)、“Chengdu:DifferentChina”(成都:不一样的中国)、“Chengdu:Combinationofmodemandtradition”(成都: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等。

2.定位宣传

定位宣传的目的是要在目标市场顾客中建立与其需求相对应的期望值。调查显示,成都之“熊猫城”概念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兴移民国家的受众广泛接受,英国、德国、法国等传统欧洲文化悠久国家则对成都之“门户”、“文化”、“自然风景”等主题更感兴趣。因此,在促销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突出成都的卖点,在美加以“熊猫故乡”为题,在欧洲以“神秘文化”为脉,综合运用各种宣传要素。为此,欧美市场突出以下主题口号:“eniovpanda,approachtibet”(亲近熊猫走进)、“theGatewaytoChinawildwest”(中国原生西部的门户)、“HometownoftheGiantpanda”(熊猫故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