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十篇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十篇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7:58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1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贸易密集度;贸易互补性;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2-0022-12

一、引言

2012年6月6~7日,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2次会议,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三次在中国举行。在2008年杜尚别召開的第8次首脑峰会上各方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纲要》中期目标是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開展大规模经贸合作,远期(2020)目标是在本区域内逐步实现货物、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本届首脑峰会上,如何落实《纲要》规划,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余波及欧债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是各方重点商讨的议题之一。《纲要》为我们规划出了一幅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各国经济贸易投资合作的长远蓝图,能否落实、如何落实则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趋势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各种因素,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下,wto框架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事实上受到诸多掣肘,反映在现实中就是wto主导的多轮贸易谈判至今乏善可陈。在此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分享贸易利得和参与国际分工,以及安抚国内既得利益者和保护贸易拥趸集团,参加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成为各国政府的折中选择。在wto框架内,wto对建立和加入自由贸易区实行报备制,wto不反对各成员国参加各类自由贸易区组织,并希望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和领域间接向更广泛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虽然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仍是目前争议较多的话题,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形形的自由贸易区裹挟着全球化浪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大致可以包括北北型自由贸易区、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和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从实践上说北北型自由贸易区(如欧盟)或者南北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较南南型自由贸易区開展时间更早,作用也更加明显,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典型代表的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发展更加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对外贸易发展,继而推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与发达国家经贸交往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自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保障,例如墨西哥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美国,即使是在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欧盟内部也时常就自由贸易区利益分配问题而龃龉不断;再一方面,深陷债务问题的欧美各国经济增长疲乏,市场萎缩,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给发展中国家開拓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麻烦,因此需要扩展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市场。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仍将是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的主流。

目前,中国正在与28个国家或地区建设了或正在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CeFa)。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有5个,分别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自由贸易区。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正在開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总的来说,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安排呈现出一种以亚太邻国为重点、以拉美北欧为侧翼,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14个邻国中,在东亚,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有望在一定条件下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努力;在东南亚,中国已经与东盟正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地区性自由贸易区组织;在南亚,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中巴自由贸易区,并且正在积极与印度磋商建立自由贸易区:但是,中国尚未与中亚地区邻国哈吉塔乌土等和北方邻国俄罗斯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有重大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自由贸易区体系的一大缺陷或者遗憾。

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商务日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提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可以适时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这也是迄今为止中方高官就此问题最新也是最积极的表态。事实上,以深化成员国之间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为出发点,以打击三种主义和促进联合发展为己任的上海合作组织在地理范围上正好覆盖了目前中国周边自由贸易区进程最为滞后的俄罗斯和中亚诸国。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鲜明的方向,即能否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现有渠道,在加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否积极推进以政治话题为主要议程的上海合作组织向区域性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迈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更好的实现政治互信有必要加强双边经济贸易联系。而贫困和经济落后正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的温床,为了彻底根除三种主义对地区稳定的危害,提高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治本之策。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促进国际分工,提高贸易各方福利,因此自由贸易一直以来都为经济学家奉为圭臬并不断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奔走呼号。但是。自由贸易虽然能提高贸易各方福利,但是纯粹自由贸易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困难重重。因此,才建立了以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为目的、以实现自由贸易为己任的wto;同样正是因为在实现全球自由贸易道路上障碍不断,才有了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自由贸易演进。并最终实现全球自由贸易的次优选择。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当下各国之间相对容易达成一致的议题。

目前,针对中国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大量集中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上,如佟福全(2002)、张蕴岭(2002)、崔日明(2002)、张彬(2011)等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贸易效应,胡鞍钢(2001)、刘昌黎(2001)、张曦、海闻(2003)等分析了中日韩,乃至包括香港等地的四地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前景及可能性:但是,很少有文献涉及到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为数不多的几篇,如:贾俐贞(2007)首次探讨了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问题,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中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对脆弱性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必然,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陈小沁(2010)也谈到了特别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肩负重任。赵鸣文(2011)认为上海合作组织从“上海五国”机制演变10年来成绩斐然,但是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短期内难以形成。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如何促进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二、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现状

为了探求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情况。本节主要从区域内部贸易发展状况、贸易密集度和贸易互补度三个方面分析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贸易比重

表1分别统计了1995~2010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各国与其他五国区域间贸易占各国总贸易的比重。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与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1.95%~3.39%之间,其中中国对五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大部分年份均低于中国从五国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俄罗斯与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高于中国,大致在8.28%~11.93%之间,同样,俄罗斯对五国出口占俄罗斯出口的比重略低于俄罗斯从五国进口占俄罗斯总进口的比重。这说明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而言,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对其他国家的贸易进口强度高于出口强度,也就是说在区域内两国更倾向于扮演进口者的角色。

与中俄不同,哈吉塔乌各国对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各自总贸易的比重明显较高。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比重甚至超过50%,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超过40%。这说明对上述四国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贸易重要性十分明显,这是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还可以发现,上述四国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高于进口的比重,这说明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出口强度高于进口强度,也就是说在区域内两国更倾向于扮演出口者的角色;而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低于进口的比重。

从该比重及进出口相对大小可以看出,哈吉塔乌等国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俄罗斯和中国,其中中国最低。因为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贸易主要集中在从上述国家进口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初级商品,而出口工业制成品等商品。

(二)贸易密集度

在分析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时,贸易密集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及由此得来的贸易偏斜指数都是重要的指标。其中贸易密集度指数的公式为:

其中,tiij表示贸易密集度指数,Xij表示i国向j国的出口,Xi表示i国的总出口,mj表示j国的总进口,mw-mi表示世界总进口减去国家i的总进口。贸易密集度指数可以反映出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ti>1表示i国向j国的实际出口大于预期出口(预期出口由以进口衡量的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决定),两国的贸易关系密切;反之,两国贸易关系疏松。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中心分别计算了中哈、中吉、中俄、中塔、中乌、俄中、俄哈、俄吉、俄塔、俄乌贸易密集度指数。

表2显示,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其他国家贸易密集度整体而言高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其他国家;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除俄罗斯)的贸易密集度呈上升趋势而俄罗斯与其他国家贸易密集度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哈吉塔乌四国与俄罗斯历史上同属苏联加盟共和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苏联解体后,五国均为独联体成员国,继续保持着密切往来,俄罗斯也一直视哈吉塔乌等国为其经济后院,不断通过诸如签订《独立国家联合体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加强在该地区的贸易存在,因此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密集度高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因此与哈吉塔乌等国的贸易密集度不断上升,目前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密集度均超过1,与这些国家之间贸易密切;而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随之扩大,但在贸易方向上開始注重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等国发展贸易,因此与哈吉塔乌等国贸易密集度呈下降,但是即使如此,俄罗斯与哈吉塔乌等国贸易密集度仍达到10左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三)贸易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问题,Drysdale(1967)提出如果两国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那么还必须确定这种联系是互补性和还是偏向性,进而认为当各国之间存在互补性的紧密贸易联系时,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至少会减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阻力。为了衡量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参考于津平(2003)和尹翔硕、郎永峰(2011)等人的研究方法得到以下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方法:

从表3可以发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均大于1,并且与所有国家的贸易互补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俄罗斯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而与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贸易互补程度呈下降趋势。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区域内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互补程度也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吉尔吉斯斯坦与俄塔乌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区域内各国贸易互补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其他三国贸易互补程度呈下降趋势而与中乌两国贸易互补呈上升趋势。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俄塔两国贸易互补程度上升而与哈吉两国贸易互补程度下降,与中国贸易互补程度基本不变。同时,以2010年为例,可以将表3改写成另外一种形式,见表4。

通过表4可以发现,中吉、中塔、中乌贸易互补指数小于吉中、塔中、乌中贸易互补指数,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国家计算出的贸易互补指数并不相同,其中吉中、塔中和乌中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吉、中塔和中乌,也就是说上述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国对上述国家的贸易互补性。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上述国家因与中国进行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福利提升更加明显。同样,以俄罗斯为例,俄中、俄乌贸易互补指数小于中俄、乌俄贸易互补指数,也就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俄罗斯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互补性,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中乌两国因与俄罗斯进行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的福利提升较俄罗斯更加明显。以此类推,可以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国之间開展贸易,特别是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的福利提升。

三、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从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区域内贸易占各国,尤其是中亚四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还是从密集度指数所反映的贸易关系,特别是从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来看,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一)高水平的区域内贸易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

区域内贸易的高度发展,说明区域内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关系密切,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哈吉塔乌等国区域内贸易比重高达50%以上,区域内贸易是上述各国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区域内贸易比重也达到10%左右,且特别是由于与中国贸易规模扩大,呈上升趋势。中国区域内贸易比重虽然较低,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庞大,因此与上述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相对较低。另外,中国从上述国家的进口大多是石油、铁矿石和煤炭等大宗原材料,对维护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加强和中亚地区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欧美出口市场相对疲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

(二)密切的贸易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

密切的贸易关系,既是对长期以来区域内各国经贸关系的概括,也是对今后各国经贸关系的展望。业已形成的紧密经贸联系有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经贸关系,因此,紧密的经贸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所在。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贸易密集度指数大多年份大于1,这反映出中俄与其他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密切的贸易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对关系中,只有中俄或者俄中贸易密集度指数均小于1,这反映出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明显滞后与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滞后于两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一方面既有历史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两国政热经冷的尴尬现状。随着两国互惠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不断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两国贸易关系必然更加紧密。更加紧密的中俄贸易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前提,同时,可以预见自由贸易区的组建也将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三)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动力

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合理的国际分工,降低关税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福利水平,因此,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正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所在。各国在追逐对方比较优势弥补自身比较劣势的过程中,即在贸易互补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自由贸易区的需求,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较高的贸易互补性同样是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动力。否则,经济和贸易结构上的同质化表现出来将是激烈的竞争性,不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即使在发达的欧盟内部也存在诸如德国、法国这样的先进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中等国家和葡萄牙、希腊这样的发展中发达国家;互通有无,互补余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由贸易区的功效。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几个国家之间在个别年份低于1之外,其余均大于1,这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互补性较强,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的现实情况,即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有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在初级品特别是大宗原材料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已经具备了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重要条件,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样是各国据以获得贸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本质。

四、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及途径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中国而言,对区域内部其他国家同样如此。对其他国家而言,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增长红利。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耀眼的国家,30多年的持续增长使得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为迫切的问题,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这又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特别是矿石燃料和农作物产品,部分国家特色纺织业和其他产业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与中国的进口需求基本吻合。另外,对中国而言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内部国家互通有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即有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也有像俄罗斯这样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迅猛的金砖大国;也有像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油煤气资源,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性大国;同样也有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对落后的国家。但是,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各国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下较为现实和理想的选择。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初衷在于打击三种主义,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而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正是恐怖主义、地区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有效的发展经济,提振国内市场,促进居民收入提高,增加社会福利開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这就要求上海合作组织更多地通过关注经济发展,以达成其政治目的。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宗旨的题中之义。

(二)開拓新兴市场,稳定大宗商品供给

随着美国内部经济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加深,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这使得我国本已严峻的贸易形势雪上加霜,扩大国内需求和開拓新兴市场是解决外贸吃紧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国内产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大開拓新兴市场的力度,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力度,转移外贸出口方向,增加当地存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邻国无疑是第一选择。哈吉俄塔乌等国历史上同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经济政策上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重视重工业生产和忽视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生产,独立后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民生领域生产仍然比较滞后,这为我国企业拓展当地市场提供了条件。

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有丰富的油煤气资源,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大国,哈萨克斯坦的坞、铀等资源储量世界第一,铁矿石的产量也十分丰富。近一段时间以来,西亚北非局势紧张,世界能源供给受到伊朗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的不断干扰,并且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能源紧缺将始终是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个敏感话题。近年来,中国石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经济合作与联系,稳定大宗商品供给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三)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地区影响力

另外,对我国而言更为现实的因素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是为数不多的由我国倡议并主导的地区性组织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以我国城市名称命名的国际组织,通过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由侧重政治合作向同时注重经济合作转型,有利于我国在区域内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oDa或者信贷支持/优惠贷款等方式帮助地区落后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其次,可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对上述国家进行投资開发,深化互利合作关系;再次,可以深化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关系,签订大型基础设施合同和长期商品供求关系。

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日后发展的长远规划。中亚五国中四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三国与我国接壤,中亚是中国周边一块相对独立的战略区域。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有助于深化睦邻友好合作,维护边界安全和稳定,特别是可以防范地区外其他大国或者大国集团插手地区事务,制造不稳定因素,最大程度上使中亚地区成为我国稳定的战略后方。结合美国拉拢日本积极构建tpp争夺太平洋地区经济主导权,美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等一系列事件可以发现,我国所面临的周边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因此也急需加强自身自由贸易区建设,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上海合作组织正是理想的平台之一。

为了尽早有效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一)加强宣传,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和企业层面的推进,消除当地居民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疑虑,大力宣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促使各国政府同样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二)加强边境贸易力度,通过边境贸易的发展间接促使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为组建自由贸易区提供经济基础;(三)加强金融联系,提供融资便利,我国政府可以加大对哈吉俄塔乌,特别是吉塔等国的金融援助,加强双边经贸关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其他国家进入中国提供相应的投融资便利,加强经贸联系;(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先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把新疆重点建设成为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五)向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援助,为其他国家人员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经贸人才。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2

【关键词】中韩自由贸易区静态效应动态效应

中韩同为东北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文化方面也很相近,中韩在生产的技术、劳动力和文化方面有极大地相互补充特性。中韩自从1992年的时候构建外交关系到现在为止,政、经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十分的频繁,特别是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让人吃惊的发展进度。然而,贸易和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背后却有很多的贸易纠纷问题,,特别是双边的贸易不均衡随着双边贸易额的拓展而拓展,这已变成双边贸易中的明显问题。而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不仅符合两国的核心收益,使贸易纠纷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大大促进两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推动中韩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增强两国在全球社会中的竞争实力。

一般地,构建自由贸易区将会产生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经济效应。静态效应指的是关税等贸易壁垒撤消后对同盟国出现的直接影响,这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贸易构建和贸易转移这两种效应。动态效应指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同盟国的经济提升产生的间接效果。从中韩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经济效应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静态效应

(一)贸易创造效应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会形成比较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两国能够通过构建自贸区所带来的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量出口来推动经济的提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能推动成员国相互贸易的自由化,促使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尽可能地下降,最终实现两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和两国间贸易量的快速扩大。比如欧洲经济共同体构建后,成员国相互的贸易在1960年之后的十年间提升到原来的4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促使北美贸易额增长了8%,美国和墨西哥的福利净收益分别增长了0.1%和0.5%。中韩两国目前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全球大环境下,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给中韩两国带来比欧洲和北美洲更多的经济收益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除此之外,目前韩国在中国的投资80%集中在制造业,两国的服务贸易由于两国间严重的服务贸易壁垒少之又少。韩国的相关资料分析显示,40.7%的行业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外商投资,诸如服装、卫生保健等服务业的制约比重更是达到79%。同样,中国也对自己国家的服务贸易设置了严格的标准。而两国自由贸易区的构建能够大大地推动两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服务贸易能够为非成员国里面拥有竞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拓展市场,继而吸引海外的商人进行投资。

(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为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该产品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因此,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理论上会出现上述消极影响,但从目前已有的自由贸易区来看,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很大,消极影响实际上并没有理论描述的那么显著。而中韩自贸区的构建,一方面,由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与非成员国相互的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由于中韩都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成员国,而且都在依据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与其他国家开展谈判,降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将不会形成两国相互产品的进口很多地从生产效率高的国家转向低效率的国家,不会出现大的贸易转移效应。

二、动态效应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不仅限于货物贸易,贸易范围还拓展到了诸如金融和服饰等社会生活的领域,因而自由贸易区的动态效应比仅仅限于传统产品贸易的静态效应更突显重要。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推动双边投资的提升

双边投资的提升不仅包含成员国间由于贸易壁垒的下降而增加的相互投资,也包括区域内生产率的提升而吸引的区域外国家的投资等。同时两国因为在各自优势领域上的差别会出现垂直型投资。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集中在资本和技术都很密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上,而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则集中在诸如餐饮等服务行业。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后,贸易壁垒的消灭,将很大地增强双边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吸引区域外投资者的投资。不仅如此,两国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也将大大提升两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实力,促进两国企业对区域外市场经济主体的投资。除此之外,在原产地原则这一个构架下,区域外企业要想进入两国市场,有必要在该市场内直接投资,直接进行生产销售。

(二)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双边的劳动生产率,出现规模化经济

这主要是因为两国自由贸易区构建后市场的扩张将促使生产要素再一次分配,提升要素的使用效率;引入海外资本,竞形势更加激烈,推动分工细致化和新的技术革命。对于两国这两个市场经济主体来说,市场规模的扩张、竞争的更加激烈将细化产业的具体分工,提升两国产品的竞争实力以及应对外来产品的抵抗力。与此同时,能够将绝大部分的地区的小规模经济产业进行再组合,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细致化分工,促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将促进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一方面,两国目前都在专注于自己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改进,而通过构建两国自由贸易区推动双边投资的自由化,可充分发挥中韩的要素禀赋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专业化发展,实现中韩各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另一方面,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可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从而带来更多的产业内贸易。

动态效应可出现良性循环。由于生产效率提升,造成生产规模扩张,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而随着竞争实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和生产率的提升。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3

内容提要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开始着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本文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作经验,探讨了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相关问题。关键词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印自由贸易区经验启示随着南亚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南亚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与南亚国家特别是其中最大的国家印度开展合作也越来越受到中国的重视。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建立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不仅是顺应全球化潮流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是促进中印两国关系向深度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将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可资借鉴之处(一)经贸联系密切美加墨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加拿大、墨西哥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方面,加拿大与美国互为最大的投资场所;这样密切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对促进三国经济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看来,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而加墨这两个巨大的市场自然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对加拿大而言,它一向对美国市场存在严重依赖,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除了可以进一步密切与美国的经贸联系外,还可以获得墨西哥这个潜在的市场。中印经贸关系在两国各自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经贸往来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由1990年的0.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86.5亿美元。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为电机、有机化学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蚕丝、特种机织物等,自印度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矿砂、钢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珠宝、棉花等。截至2007年底,中国公司在印度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39.6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290万美元。2007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印度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580.5万美元。2007年,印度对华投资项目78个,实际使用金额3404万美元。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1月,双方确定到201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600亿美元的目标。(二)地缘关系占优地理临近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地理临近为国与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便利。高昂的运输费用增加商品成本,使之失去价格竞争优势;长途运输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气候可能使某些商品变质,使之失去品质竞争优势。同时,地理临近的国家,尤其是地缘相邻区域的居民,历来在文化社会方面的交流较多,且比较熟悉各自的消费习惯,从而更有利于相互间的通商往来。(三)经济互补性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国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的差别,使得区域内经济的互补性很强,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机会,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样,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这种发展水平的梯度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国内经济总产值、经济发展速度、投资环境指标、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尽管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都还不高,但是经济结构还是显示出了相对较强的互补性。这主要是因为两国相对和绝对的资源和禀赋不同,同时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得早,经济结构总体水平要高于印度。中国在工业和机械设备、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与印度在软件和高技术方面的优势为两国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合作空间。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印贸易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为原材料,而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则主要是制成品。(四)世界经济环境的推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有感于欧共体经济势力的压力以及Gatt在推进自由贸易方面的不力,转而放弃原来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集团的倾向,加快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圈,开始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步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借助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对手抗衡的产物。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也存在世界经济环境的推动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有的成员则参加二十个区域集团甚至更多,区域间贸易额已超过全球贸易额的一半。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欧盟的东扩,拉美地区小规模的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亚洲遭受到贸易转移的影响,对策之一就是成立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在开拓北美和欧盟市场方面发挥影响力。中印自由贸易协定则是理想的起点。虽然中国已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印度也寻求建立印度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但若中印之间没有自由贸易协定,亚洲自由贸易区则缺乏效力。如中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亚洲其他国家会与中国和印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印两个崛起的亚洲大国,实现双边Fta可有利于增强两国在大区域内有利地位,加强彼此在政治上的合作,还有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一)南北共存地区性贸易安排一般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接近的有关国家组成,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实际运行中的“调整成本”。而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处在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中,因此,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既存在着美、加之间的“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美、墨与加、墨之间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这决定了美、加、墨之间既有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和基础,又客观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二)一国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美国既是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支撑力量。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个成员国中,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及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等诸领域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加拿大虽属发达国家,但它的总体经济实力远不能与美国同日而语。墨西哥则是一个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经济实力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之间,尤其是美、墨之间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这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和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利益与意愿。(三)协商制度比较健全三国所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法律形式规范着三国的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另外,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有一套固定的运行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定期协商机制,包括: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的不同的特别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秘书处,咨询机构,仲裁法庭,保护仲裁法庭的程序特别委员会。这些机构具有相应的职能,对三国的争端冲突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协调。(四)准司法性争端解决机制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不同类型的争端设有9套争端解决机制可供选择使用,包括《协定》自创的5套争端解决机制(即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环境争端解决机制,劳工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反补贴争端解决机制和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解决机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和3套国际仲裁程序规则。9套争端解决机制主要是规定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中的仲裁方式,但在《协定》中仍强调有争议的成员国应首先试图通过磋商或谈判等外交方式解决争端。aDR模式适用范围仅限于成员方与成员方之间,其具体程序为磋商——调解——仲裁,即争议双方以磋商为首选的解决争端的方式,若不成功就进入调停、调解程序,最后才是仲裁。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上,不存在投资人与东道国之间的协商和提请调解程序,由投资人直接提起仲裁。可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以仲裁为核心的政治性或准司法模式,这与其促进区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和宗旨是协调一致的。三、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挑战(一)冷和平思维的存在是影响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重要障碍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发生以来的较长一段时期里,印度国内谈论“中国威胁”的不乏其人,为“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冷和平思维的存在不仅成为制约中印关系深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重要障碍。(二)缺乏有效解决双方贸易摩擦的司法程序中印贸易摩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印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从2001年以来,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位居各国第一,平均每年约9起左右,占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近15%,占印度对外发起案件总数的近50%。2007年,印度对中国发起的10起案件中有1起终止调查,总涉案金额约8.34亿美元,是继欧盟和美国后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也是对中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印目前没有对解决双方贸易摩擦方面进行司法程序的制度安排,所以处理这些贸易纠纷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三)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到目前为止,虽经中方多层次、多方位交涉,印度政府没有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印度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裁决中大量使用第三国国内价格或结构价格来确定中国产品正常价值,导致中国产品倾销幅度被人为地大幅提高。印度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后,中国涉案产品在印度市场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一些企业甚至被迫退出印度市场。此外,2005年以来,印在所有原审裁决中未给予任何一家中国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影响着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正如印度商业部长纳什在世界贸易组织非正式部长级会议上所表示的,只有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获得印度承认后,印度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才有可能。(四)两国民间交流限制着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1962年以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中印之间的民间交流甚少,许多印度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基本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程度。在舆论多元化的印度,部分媒体对中国有负面报道,使部分印度人对中国印象不佳。正如印度总理辛格2008年1月访华时所言:“我们必须拉近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认知距离,我们应该做出长期的努力,确保相互之间有正确的了解。”(五)高关税限制印度对外经贸合作印度政府实行高额进出口关税制度。一是保护个别产业,确保国家在紧急状态下有充足必需品供应,国内市场不被洋货充斥,增强对外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促进新兴工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印度商界担心降低关税将导致低价的中国商品涌入印度市场。而中国的关税已经处于低位。所以印方担心印度生产商难以从Fta上受益。中方降低关税难以增加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对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启示(一)尊重相互主权和独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既能保全美加墨三国享有充分完整的主权又能保证一体化组织高效运作,这一成功模式值得未来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借鉴。中印两国尽管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地缘与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两个民族无论是政治经济制度、语言文化和民族性格,还是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印之间的历史隔阂和目前仍然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对于双方特别是印方来说十分敏感,因此尊重相互主权和独立就显得很重要。(二)构建开放型的中印自由贸易区中印自由贸易区应定位于开放型的自由贸易区,因为南亚其他国家在地理上与中印两国毗邻,经济联系也十分紧密,因而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应该为其留下空间。中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实际上就将中国、印度、东盟三者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在中印自由贸易区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更具规模的新型的区域经济组织,以期实现区域空间集聚规模效应。(三)选择几个重点合作领域进行先期合作由于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牵扯到许多复杂的细节问题,因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可以考虑在几个重点领域进行先期合作,如合作潜力很大的it、钢铁、能源、农业、生物制药、汽车制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的方式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也可以相互投资,在条件成熟时进行联合研发。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印之间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也可以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四)对印度的实际利益给予适度关切鉴于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劣势,中国的关税税率较低的现状,在中印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印应分阶段就某些制造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降低关税,最终目的应是商品、服务、投资、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自由贸易区重点放在中印之间的互补性,中国应适度开放服务业,从而印度可以发挥其比较优势。(五)机构设置结合中印实际,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机构设置及其职权划分,未来的中印自由贸易区也可以设立类似的组织机构,包括:中印自由贸易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秘书处、劳工合作委员会、中印合作银行、各类咨询委员会、仲裁法庭及特别委员会,其职权范围也可以比照北美自由贸易区机构职权划分进行定制;考虑到中印边境的现实,可以成立特别的边境委员会,专门负责中印边境地区的安全、边境贸易以及边境地区的环境保护等相关事务。(六)中印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未来中印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可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模式。这种准司法性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套数多、规则细密、机构设置较为完善、程序与实体结合、外交方式和法律手段并用等特点,不需设立超国家性质的司法机构就能为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适用法律上,当事双方可以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wto协议以及由此签订的任何协定中自主选择,具有很大灵活性;另外,aDR模式还给双方当事人留有很大的回旋空间。概言之,中印之间选择的最理想的争端解决机制一是不需要让渡国家主权,二是又具有充分的权威性可以保障制度安排顺利推进和自由贸易区高效运作,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操作简单易行又不失效率的准司法性模式,是未来中印自由贸易区制度安排争端解决机制的可选模式。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4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选择对外贸易额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模型结论并分析

3.1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4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6]徐坡岭,陈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04,(4).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5

在wto农业协议约束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框架目标已经确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三种趋势。一、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这种趋势有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发展中成员之间,受农产品协定的约束和影响,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发展中成员贸易优惠的相对减少,使得发展中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农产品纯进口成员,必然发生由于进口用汇增加出现支付上的困难。这些成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与农产品出口成员实行双边自由化贸易。根据双方签定的双边支付协定和换货协定进行,对农产品贸易发生的应收应付货款,不用现汇支付,采用记账抵冲,这种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农产品贸易中仍然会长期存在,如中俄之间、中朝之间、俄朝之间、中韩之间过去和现在都有这种贸易形式。当然,在发达成员之间以及发达成员和其他发展中成员之间也曾经出现并且仍有可能新出现这种贸易方式。二、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农产:品区域贸易自由化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区域集团内部展开。这些国家为谋求地区经贸合作,希望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如欧盟(1993年前称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成立之初,其内部的农产品自给率只有89%,谷物、肉类、蛋品和食品类在相当程度上靠外部进口,农业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世界水平。自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后,欧盟各国的农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产品自给率,而且自1981年起,欧盟成了粮食净出口者。欧盟国家的市场供应稳定,促进了农业结构改革、农场规模扩大并走向现代化。欧盟的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在农产品协议约束之下仍将继续下去。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也开始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尽管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因素,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如非洲某些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为实现农业发展中的短期目标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一直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贫穷人数有增无减。加上近年来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使本来已很困难的食品供应局面变得更加严峻,实际状况越来越坏。这种情况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一个非洲国家都不能单独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地区经贸合作,以改变其困境。目前已建立了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东非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在拉美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程度比较紧密,农业生产及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波动和贸易规则的变动都将对其发展构成影响。近些年来,拉美地区农产品出口收入明显下降,农业损失巨大。尽管政府采取广泛积极的农业发展方针,却未能获得有效成果。该地区贫穷人数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为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条件,拉美地区许多国家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实现一体化进程,如建立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8年前开始运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泛美贸易集团;10年前开始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将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近两年正在酝酿建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3左右。显然这些区域集团成员在内部实施区域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条件是存在的,集团内部成员将从贸易转移中获得利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三、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程度,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多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而对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不良后果促使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方面调整,并向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如欧盟自1992年以来改革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原则是:降低价格,增加休耕地面积,削减产量,对完成休耕地指标者给予一定的补偿;减少农业集约化程度,在农业用地上植树造林等。发达国家的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其农业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口,必然要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生产合理化。因为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完全满足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多样化需求,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仍然依靠进出口贸易来解决。因此,在wto框架约束之下,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和加强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大多数国家所需要的,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按一定规则进行。四、三种贸易自由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走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尤其是双边自由化对全球自由化来讲,矛盾的程度尤甚,统一的程度不足。尽管这种双边自由化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但它毕竟是与全球贸易自由化总目标相悖的。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实施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双边贸易自由化趋势将逐渐减弱,以至于融人区域贸易自由化潮流之中,或者最后回归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同样是既具有背离的一面,又具有趋同的一面。由于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和推动,其背离的一面将会受到遏制,而趋同的一面将有加速之势,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然而,这条道路曲折而又漫长。一般而言,农产品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具有双重作用,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且都比较明显。首先,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区域内各国的农业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得以发挥比较优势,消除了影响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区域贸易自由化毕竟超越了国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这种趋势与国际分工向深度、广度发展的趋势是并行不悖的。其次,区域贸易自由化促使其内部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比较利益提高。市场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也为非成员提供了贸易机会。第三,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周围扩散。区域集团最初总是从几个国家开始的,然后再向周边渗透、辐射,接纳新成员,滚动发展。欧盟的扩大过程就是这样,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会向整个美洲扩展;而酝酿之中的亚太经济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工与多样化的合作形态。因此,随着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向内部深化及其逐步增加对区外的开放,必然使其成为农产品贸易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区域贸易自由化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全球一体化,未来的农产品贸易趋势,将取决于各国、各地区、各集团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前景。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排他性大于其开放性、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时,则出现贸易转移,并且给非成员以差别待遇,从而成为阻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开放性大于其排他性,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时,则发生贸易创造,并且给非成员的差别待遇减少,从而成为促进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事实上,一个集团的建立,究竟是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增加贸易创造效应,还是导致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加重而增加贸易转移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及由这种变化所决定的非成员国的反应。在国际经济发展比较顺利,非成员国对其所受到的差别待遇反应并不强烈的情况下,它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倾向占主导地位,贸易创造效应增加明显;反之,当国际经济条件恶化、竞争激烈,任何形式的差别待遇都会导致在竞争中相对地位的重大变化时,非成员国将对这种歧视待遇作出强烈反应,那么,它就会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来源,此时,贸易转移效应增加明显。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6

摘要:我国从1990年代开始,在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15个保税区。但由于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保税区正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迫切问题。通过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几点启示。希望这些启示对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以及今后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论文关键词: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我国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业务的区域,类似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区内允许外商投资经营国际贸易,发展保税仓储、加工出口等业务。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保税区必须寻求一个新的定位。当前我国保税区发展中争论最大的问题,即目标模式的选择是我国保税区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的确,在不少方面,我国保税区同国外自由贸易区是相同或相似的。但就如何具体定位我国保税区的发展模式和目标,有必要分析和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再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规划我国保税区发展前景。一、国外自由贸易区当前的发展状况(一)数量持续增长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本国的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因此,近年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迅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与此同时,美元贬值,失业人数增加。在此情况下,为了刺激对外贸易发展,各州纷纷设立对外贸易区。到1980年,全美的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已达199个,贸易分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二)功能趋向综合随着自由贸易区数量的持续增长,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早从70年代开始,以转口和进出口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和以出口加工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就已经开始相互融合,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趋向综合化。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区内自由进出,在区内可以进行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制造、拆装、改装、加标签、分类、与其他货物混合加工等商业活动。因此,目前世界上多数自由贸易区通常都具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综合起来就会大大提高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三)管理不断加强各国的自由贸易区在初创时由于条件不同,功能各异,管理水平也相差较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竞争发展,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已逐渐趋向规范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也大大改善,形成了各自颇具特色的管理体制。目前世界上四个主要的自由贸易区(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权威性非常强。四国对自由贸易区管理机构授权上大体相近,都是港区合一,成立经联邦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自由贸易区的整体事务,投资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有权审批项目立项。特别是着眼于自由贸易区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促进,超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极富特色和成效,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二、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类型就功能而言,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设定是根据区位条件和进出口贸易的流量而确定的,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和发展。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一)转口集散型这一类自由贸易区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货物转口及分拨、货物储存、商业性加工等。最突出的是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科隆自由贸易区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佳通道,也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要点。作为世界航运中转枢纽,科隆自由贸易区客户所批发转口的纺织品、手表、电器和首饰等商品大多来自亚洲地区,客户老板多数也是亚洲人,而采购客户则主要来自中南美地区。这些客商不必远涉重洋赴亚洲采购,只需来到科隆自由贸易区,即可对东方产品进行浏览、比较,做出采购决策,从而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因此,科隆自由贸易区货物流转量巨大,转口贸易成为了主要业务,吸引各国货物在科隆自由贸易区集散。目前,该区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企业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为沟通东西方商业交流,活跃拉美地区经济以及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均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货物在科隆自由贸易区的大进大出也极大地带动了资金在自由贸易区的大量流动,该区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二)贸工结合、以贸为主型这类自由贸易区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普遍。例如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迪拜港自由港区建于1985年,由港口和自由贸易区组成,面积135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主要功能为港口装卸、仓储物流、贸易及加工制造。区内共有企业5,000余家,其中贸易物流业占74%,加工制造业占22%,相关服务业占4%。该区为海关监管区域,陆域设立围网,进行封闭管理。主要政策包括:货物在区内存储、贸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关税及其它税收,如进入阿联酋关税区时再征税。海关对区内货物采取随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外国货物从海上进出该区均须向海关和港口进行申报。区内除中转贸易、加工制造业务以外,其他与之相关的中介服务行业等也可进入,除酒店、医院外,银行、法律事务、写字楼业、餐饮业等均可入区经营,但此类企业均须为阿联酋本国所有,外资企业不得进入。(三)出口加工型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例如尼日利亚自由贸易区。1991年尼日利亚在卡拉巴尔市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后改为自由贸易区,该自由贸易区位于尼东南部的十字河州,总面积为300公顷。当初由台湾帮助规划和兴建,该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初步具备。卡拉巴尔是一个大港口,空中交通发达。它靠近尼富饶的产油区及东部棕榈种植园。目前已有25家外国企业得到批准在该区建厂,有5家已经动工,包括我国投资的一家木材加工厂。外国企业在该区内投资可以享受从审批程序、各种税收、原材料供应、土地使用、资金汇兑、劳动力供应、能源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尼还拟在北部卡诺建立第二个自由贸易区,卡诺是尼第二大商业城市,北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四)保税仓储型这类自由贸易区主要以保税为主,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阿姆斯特丹港在港口内设有自由贸易区,类似保税仓库,面积0.65平方公里。商品进入该区可免交进口税,储存在仓库的商品可以进行简单包装、样品展示,也可做零件装配,具备减免关税和提供转口的各种优惠条件,是大型商户对欧、亚、非洲各国出口的分销中心。自由贸易区外设有若干海关监管库,进一步延伸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服务。此外,阿姆斯特丹港与机场空港自由贸易区业务联系紧密,推动了海空两港物流的联动发展。三、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启示(第2页)我国的保税区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后,正逐步形成区域性格局,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这三个区域的保税区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我国的对外开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功能完善,政策不统一、管理不规范以及国内外经济情势的变化,这些保税区到了转型和升级的关头。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相比,两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国际上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顺势突破,恰当界定保税区的主要功能应当明确的是,我国设立保税区并不只是看它可以创造多少经济效益,重要的是发挥在对外贸易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应吸收各国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围绕主导产业,力求贸易、物流、加工和展销功能充分发挥,使发展空间进一步上升。我国保税区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水陆交通设施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进行合理的功能拓展与定位,形成各自运营特点。例如对于港口或临港地区的保税区,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地理条件,着眼保税仓储,突出物流功能。保税仓储功能有利于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实现商品仓储自动化。配送高效化。此外保税区货物进出自由,这些优越条件有利于保税区发展分拨、配送的物流业务,使其成为区域性货物集散中心。而一些发展水平较高、对外辐射性强的保税区,时机成熟时,可以采纳智利伊基克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在商业区内开展商品展示零售业务,以此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繁荣。(二)拓展优势、进一步明确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种类国际上自由贸易区一般分别为对外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转运区、自由贸易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规模不同,政策和开放的程度不尽一致。例如美国就把自由贸易区分为两类:一是综合性自由贸易区,称对外贸易区,主要从事贸易,以方便货物进出、加快货物流转、提高国际贸易效益、增加就业等为目的;二是单一性的自由贸易区,称贸易分区,主要搞加工业,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口为目的。其实,我们可以从目前发展趋势中发现,传统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在继续经营贸易、仓储等业务的同时,日益重视发展加工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科技、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希望利用自己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吸收、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劳动密集型加工区,实行“面向出口”的经济战略,以刺激和带动经济发展。因此,根据我国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贸易方式中一直占据主要的地位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保税区可以在转型初期主要围绕加工业发挥其作用,努力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上迈出坚定的一步。(三)整合资源,不断在先行先试上深化创新保税区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是根本。国外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已经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而且法制十分完备。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各保税区的区位特点、经济基础、发展策略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亟需以法律形式明确保税区的性质、地位及管理体制。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有多种形态,在功能、政策、监管模式上既有区别又相互交叉,过于强调专业化的结果,就导致了功能和资源利用的单一化、分散化,不利于企业战略投资和长远发展。国家应统筹推动各类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的功能、政策、监管和法制四个方面的整合,做到综合互补平衡,实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优化转变。在功能上,各类特殊监管区域都能基本具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两大功能;在政策上,统一各类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在监管上,统一海关的监管模式、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在法制上,打破政策趋同,保证区内政策和管理措施比区外更加优惠和便捷,进一步强化优势落差。比如,可以建立企业信用等级,海关采取风险分级管理,加大联网监管力度,实行委托管理、稽查制度等。保税区转型特别要在综合配套改革上大胆探索,按照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不断推进,形成开放程度更高、各种功能齐全、投资贸易便利、专业化与综合型并存的新一轮改革创新试验区。(四)积聚优势,全力打造物流运作的标志区域我国保税区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初步具备了国际上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某些功能,在政策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招商、建设、服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与当前国外自由贸易区所具备的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这两大新兴功能相比,在我国保税区内,目前还不允许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而仓储、展示、分拨、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其实,贸易、物流是保税区的本质功能,也是发挥区域服务辐射作用的根本途径。我们应该树立在全国建设几个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通过不断拓展港区联动功能,与商务、海关、检验检疫、港口、机场等单位密切合作,打造信息化物流平台,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综合治理、集约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增强整体合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形成海关监管、企业自律、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大格局;适时拓展保税物流园区的空间,扩大区港联动的范围,使之成为开放层次最高、功能优势最全、辐射范围最广的一流自由贸易区。四、结束语我国建设和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保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保税区真正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的研究,结合我国现有保税区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有条件的保税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渐在我国沿海、沿边地区构建一个功能有所侧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创建中国自由贸易区。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7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甘肃;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63-03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以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简称gra)为主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逐渐成为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截至2008年8月,向wto通报并仍然生效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已达213个,其中80%是近10年建立的。据wto估计,全球贸易一半以上发生在各个区域集团内部。以优于wto最惠国待遇的条件进行,这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也顺应这一新形势,稳步推进rra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迄今,我国正在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涵盖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的1/4。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甘肃省的对外贸易也必然会受到我国FFa政策的影响。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实证分析,研究我国Fta政策对甘肃省对外贸易影响的路径和程度,并提出利用Fta政策提高甘肃省对外贸易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的自由贸易区政策与实践

区域贸易安排按照成员国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由低到高,一般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等六种形式。Fta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人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特定区域”。由于Fta相对于优惠贸易安排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相对于关税同盟及其他区域贸易安排形式在政治上的可行性较强,因此成为各国发展区域经贸合作的主要形式。目前,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中90%以上为Fta。

由于Fta的有限区域合作性质,FYa对成员国具有贸易扩大效应,对非成员国具有贸易转移效应,即这种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差别贸易自由化措施,在增加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同时。会降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量。由此,贸易扩大效应有利于提高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紧密度,提高成员国整体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会相对降低非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紧密度,相对降低非成员国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所以,各国为了获得正向的贸易扩大效应,尤其是降低其他Fta对本国产生的负向的贸易转移效应,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各类区域贸易安排中来。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的进程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迄今,我国正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Fta,涵盖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的1/4。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区域贸易安排也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

二、甘肃省对外贸易特征

(一)甘肃省对外贸易规模

甘肃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进出口在全国41个口岸中均位于30名之后,但近年来贸易规模逐年上升,进口由1999年的0.8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2.01亿美元,出口由1999年的0.1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0.91亿美元,进出口均在2005年后增幅较大。甘肃省对外贸易一直为逆差,且由于进口增速高于出口,使逆差由1999年的0.71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21.10亿美元。

(二)甘肃省对外贸易地区分布

1 甘肃省出口对外贸易地区分布

甘肃省出口主要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美国和日本。2006年甘肃省对韩国和香港地区出口增幅较明显,2007年对台湾地区、哈萨克、德国出口有所增加,对其他国家出口变化较小。

2 甘肃省进口地区分布

甘肃省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智利、秘鲁、西班牙、哈萨克斯坦、刚果、古巴、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2006至2007年从澳大利亚、智利、秘鲁、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的进口增幅较大。

2 甘肃省进口商品构成

甘肃省主要进口商品有矿砂、镍及其制品、其他贱金属、铜、机械、光学仪器和杂项化学品等。2004年开始,矿砂进口增长显著,由2004年的2.3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16.08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70%。

由以上分析可知,甘肃省对外贸易以进口为主,进口来源地和进口商品类别都比较集中,而主要的几个进口来源地,如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均为我国已经签订和正在协商Fta协定的国家,由此,我国的Fta政策必将对甘肃省的对外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我国的Fta政策对甘肃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与甘肃省对外贸易紧密相关的F"i'a协定

l_中国一智利Fta

2005年11月中国和智利签署《中智Fta》,并于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根据《协定》,经过两个阶段的关税减让,我国将先后取消4753种智利产品关税,智利也将我国5891种产品关税降为零,主要涉及化工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机电产品、车辆及零件、水产品、金属制品和矿产品等。《中智Fta》实施以来,中智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两国贸易额达147亿美元,年增长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65%,其中,我国自智利进口103亿美元,出口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9%和42%。

2 中国一秘鲁Fta

2009年4月28日,中国和秘鲁签订《中秘[ta》,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Fta。在货物贸易方面,中秘两国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为五类实施关税减让。第一类产品在《协定》实施后当年实施零关税,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61.19%和62.71%。第二类产品在《协定》生效5年内逐步降为零,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11.70%和12.94%。第三类产品在《协定》生效10年内逐步降为零,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20.68%和14.35%。第四类产品为例外产品,不作关税减

(三)甘肃省对外贸易商品构成

1 甘肃省出口商品构成

甘肃省主要出口商品有钢铁、贵金属、镍及其制品、蔬菜、铝及制品、机械、谷物、电器、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等,其中2006年铝制品出口增幅显著,2007年钢铁、贵金属、镍制品、蔬菜出口

有所增长,其中钢铁和贵金属占出口额的60%以上。让,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5.44%和8.05%。第五类产品将分别通过8、12、15、16、17年关税逐步降为零,分别约占中、秘税目总数的0.99%和1.95%。目前,两国正按照《协定》的相关规定,完成各自国内法律程序,以使《协定》早日生效。

2007年中秘双边贸易额达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我国出口16.78亿美元,进口42.97亿美元。中国是秘鲁第二大贸易伙伴,秘鲁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第七大贸易伙伴。

3 中国一澳大利亚Fta

中澳Fta谈判自2005年4月启动,迄今已经进行了13轮谈判。双方已就Fta框架内容、货物贸易市场准入、专业服务、金融和教育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43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我国出口257.58亿美元,进口179.97亿美元。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二)甘肃省从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的主要进口商品及其关税变化

甘肃省从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的主要进口商品仍然是矿砂、镍和铜,来自这三国的进口额占甘肃省总进口额的50%。从表3中可见,2007年26章mFn平均关税率为3.76,从智利进口26章的协定关税平均率为1.82,降幅为50%,74章mFn平均关税率为6.72,从智利进口74章的协定平均关税率为2.74,降幅为60%。从秘鲁进口的协定关税率目前尚未实施,但根据《中秘丌a》的中国关税减让表,中国将对从秘鲁进口的26章自协定实施起减为零,这样其降幅将达到100%。75章的mFn平均关税率为5.07,如果中澳Fta协定签订,从澳大利亚进口的75章也必然实施关税减让。

以2007年甘肃从智利进口的26章为例,进口额为4.68亿美元,以mFn平均关税率计算,进口关税为0.17亿美元,《中智gra》实施后,以协定平均关税计算,从智利进口关税为0.085亿美元,关税负担减少约910万美元。同理,甘肃从智利进口的74章,关税负担减少约105万美元。而《中秘Fta》实施后,甘肃从秘鲁进口26章的关税将减少734万美元。总体估算,《中智Fta》和《中秘Fta》的实施将使甘肃省每年进口成本比2007年之前降低约2000万美元,这对增加进口量,支持甘肃省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充分利用Fta协定,发展我省对外贸易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8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

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六次东中国-东盟峰会上11个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之间的合作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10+1协议》),规定了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容、时间等基本构架。到目前为止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在2015年建成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根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进行的初步测算,到2015CaFta建成之时,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同时,CaFta的建立将分别拉动东盟和中国的GDp增长0.9%和0.3%。[1]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在关税同盟理论中,范纳认为对于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效应,可以分为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这两个概念主要用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静态效应,是衡量一体化集团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也必将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两种效应。而对于建立CaFta而言,还应该包括出口扩张效应这独特的第三种效应。[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是否能使成员国实现多赢、共同享受到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收益,这要取决于产生怎样的贸易效应。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中哪种效应居于主导直接影响建设贸易区的价值以及区内成员国的贸易利益和经济福利毕业论文范文。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用Gtap模型对CaFta进行可行性分析的结果来看,CaFta的建立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分别增长2.73%和0.95%,社会福利分别增长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

(一)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导致原来的以比较成本优势为基础的成员从非成员的进口被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往来所取代。显然,贸易转移效应是不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

表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国家对美、日、欧进出口所占比例单位:%

出口

进口

国别

美国

日本

欧盟

美国

日本

欧盟

中国

20.4

16.9

15.4

10.8

17.6

14.7

印尼

13.8

23.4

10.2

16.3

马来西亚

20.2

13.3

13.6

16.0

19.2

12.9

菲律宾

28.7

14.1

17.9

15.5

19.2

9.2

新加坡

17.3

14.8

21.2

泰国

21.2

14.8

10.7

23.7

资料来源:王勤.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厦门大学出版社贸易创造,2003年.

(二)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自由贸易区后,贸易壁垒的取消将促进成员国间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增长,因此,贸易创造效应是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由于中国东盟双边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商品呈现较强的互补性,原有关税壁垒较高,这种贸易格局将十分有利于形成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1.降低关税创造效应。

表4中国与东盟间进口商品结构表

商品

东盟向中国出口

东盟从中国进口

蔬菜产品

5.1%

5.5%

动植物油脂

9.8%

初加工食品

5.2%

2.8%

矿产品

19.2%

7.5%

化工产品

4.3%

8.0%

塑料制品

7.6%

1.6%

木料及木制品

3.5%

纺织品与服装

3.2%

7.0%

基本金属制品

3.6%

13.5%

机电产品

25.1%

37.4%

其他

13.4%

16.7%

合计

100%

100%

资料来源:张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效应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五期.

建立自由贸易区前,成员国原有关税壁垒越高,则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就越快,从而扩大贸易量的作用及福利效应便越大。

从表4可知,就中国与东盟的相互贸易而言,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也体现出水平型分工特征。这种水平型的分工与贸易格局,应该更加有利于获得贸易创造效应。因为双方在产业结构和工业竞争力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因而,出于保护本国国内市场的目的,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前,除了新加坡,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壁垒比较高,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在相关产品上均有较高的平均关税水平,如纺织品(20%)、电子产品(21%)、塑料产品(18%)。尤其是四个新加入的成员国关税水平普遍较高,均在15%以上。中国在从东盟国家进口一些产品上设置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也比较高,比如对泰国的大米、对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的高进口关税及配额。中国对从东盟国家进口的某些产品设置的关税壁垒亦较高。如此高的关税壁垒,使得CaFta建立后,因撤除壁垒带来的贸易扩张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获得的贸易创造效应也就可能越明显。

2.互补性创造效应

中国与东盟在自然资源、产业和贸易结构以及商品市场上存在互补性,这是双方经贸发展的基础。我国工业制成品,如电子、机械、服装及纺织品具有比较优势,对相对落后的成员国如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在出口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东南亚国家属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其橡胶、柚木、棕榈油、木棉、金鸡纳霜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而中国的谷物、蔬菜和锌、铝、铅等矿产品是东盟所需要的。在产业上,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相对优势,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有相对优势。CaFta建成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和撤除,这种优势互补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将会大大地刺激贸易量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和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三)出口扩张效应

建立CaFta所带来的一种更加独特和显著的贸易效应就是出口扩张效应,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市场的扩大,有可能带来区内产业内部专业化的分工格局,最终会有利于CaFta作为一个整体的出口规模的扩张。

Q2

Q3

Q1

图1

我们知道,中国和东盟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在出口商品结构和国别结构上的相似性同时也意味着一种竞争性,要想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出路在于双方市场的融合。[4](p109)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贸易创造,区内贸易壁垒撤除,各国产业与企业都会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可以利用中国这个大市场扩大出口、增加收入。在原有的水平性分工基础上,双方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者协议性分工,进行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这些因素可以促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CaFta作为整体的出口实力,扩大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以图1和图2表示中国和东盟a、B两种商品(假设均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成本曲线,且都具有规模成本递减的特征,图1表示建立CaFta前,中国生产a商品的价格为C1,供求在G点达到均衡,东盟的价格为C2,供求在H点上达到均衡。这时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的企业都面对一个扩大了的市场,由于中国在a商品上具有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或者进行协议性分工),对于a商品的投资和生产开始集中于中国,专业化生产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a商品的成本下降到C3。图2表示建立CaFta前,东盟生产a商品的价格为C1贸易创造,供求在G点达到均衡,中国的价格为C2,供求在H点上达到均衡。建立CaFta后,B商品的生产相对集中于具有成本优势的东盟的情况,结果也会带来B商品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毕业论文范文。

我们知道,印尼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文莱以能源作为支柱产业,而中国是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日益紧张,因此这两个国家可利用贸易壁垒撤除扩大对中国能源的出口。新加坡是贸易接近自由化的发达国家,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东盟国与我国贸易总额的近50%。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关税降低一个百分点使新加坡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增加99.282万美元,初级产品出口增加41.662万美元,其他工业品出口增加33.601万美元。东盟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泰国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且相比中国泰国在很多农产品生产上颇具优势,中国对许多种类的仍属于高消费产品的热带水果蔬菜产品征收30—50%的关税,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价格。而早期收获方案就打破这种障碍,尤其是2003年中泰两国农产品提前实现零关税,较大的关税让渡空间使得农产品价格下降,引起我国对泰国热带农产品的消费增加,因而泰国农产品出口迅速扩大。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以制成品贸易为例,泰国关税(税率为30—60%),大大高于我国,且泰国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所以关税减让后为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空间。另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显著改善,工业制成品比例增大,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20.118%上升到34%。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对东盟相对落后的国家如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等出口有较大的潜力,随着自由贸易区关税水平的逐渐降低以及贸易壁垒的消除,我国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将会进一步增大。[5]

总之,CaFta的建立后,规模生产效应的获得,以及区内专业化分工格局的形成,将会大大提高中国和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出口的竞争实力贸易创造,化解双方在对外出口上的不利竞争局面。而且,随着区内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格局的形成,将会创造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立CaFta对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在贸易领域,CaFta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十分明显,而在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贸易创造效应方面却有获得相当大的潜力。其次,建立CaFta使得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利益关系上逐渐形成一个在经济利益关系上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区内的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以及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化解目前双方在对外出口与引进外资领域的不利竞争状况,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英,《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第2期,190~192

[2]郭莉,《加深中国—东盟合作,携手共建美好未来》[J].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层论坛,2003(2).

[3]郭晓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9

[关键词]:wto协定;贸易体制;Fta;双边Fta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为生产销售的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新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wto机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现在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程序之争,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达成一种均衡。国际贸易政策向强化双边贸易关系倾斜在wto解决争端的能力弱化时,另一类实惠的国际性合作机制开始快速发展,这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ment:Fta),其特点是两个经济体商签双边Fta,它不仅仅是局限于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层面自由化的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s:Rta)。所谓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Fta的传统含义是缔约国之间相互取消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但是最近几年的Fta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这种广义的Fta也被称为“经济合作协定”(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即epa)。双边Fta的数量也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根据wto的《wto年度报告2003》中的数据,199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进入实施阶段的Fta数目不过27项,到2002年底,但截至2002年12月,总共有259项登记备案,其中176项已处于实施阶段。在所有的Rta中,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到2005年6月底,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达到了328个,其中大多数是在最近几年出现的,2005年1到6月就新增了21个。据wto秘书处估计,目前在国际贸易中,至少有50%是在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下进行的。世贸组织(wto)框架下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一波三折①,而国家与国家间、各区域经济组织间开展的Fta(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却是方兴未艾,两者间形成了强烈反差。

一、wto协定对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有关规定

wto认为,自由贸易协定(Fta)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进行的一种相互取消关税或其它贸易限制的安排。通过自愿签订协定发展各成员之间经济的一体化,对扩大世界贸易是有好处的。因此,wto允许成员依据1994年Gatt第24条成立自由贸易区、或依据授权条款签署发展中国家间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或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签署以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经济一体化协定。为了防止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做法超出wto特定的规则,wto将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纳入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加以规范、监督和协调、尽可能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多边贸易体制。

1、1994年Gatt第24条以及《关于解释1994年Gatt第24条的谅解》对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有关规定。(1)成立目的。Gatt第24条第4项规定:成立双边Fta的目的,应为便利组成双边Fta的各领土之间的贸易,但对其他缔约国与这些领土之间进行的贸易,不得提高壁垒。《关于解释1994年Gatt第24条的谅解》重申,此类协定的目的应为便利成员领土之间的贸易,而非提高其他成员与此类领土之间的贸易壁垒:在此类协定形成或扩大时,参加方应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对其他成员的贸易造成不利影响。(2)涵盖范围。Gatt第24条第8项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双边Fta成员之间的贸易,或至少对这些领土产品的实质上所有贸易,己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以避免发生仅就某些特定产品形成优惠待遇,排除或限制其它国家产品进入所形成的区域壁垒现象。(3)过渡期间。双边Fta如果不是立即成立,而要经过一段期间逐步建立,应在合理期限之内完成。Gatt第24条第5项第(c)款规定,签订临时协定应具有一个在合理期间内成立双边Fta的计划和进程表。《关于解释1994年Gatt第24条的谅解》规定,合理持续时间只有在例外情况下方可超过10年。如属一临时协定参加方的成员认为10年不够,它们应向货物贸易理事会提供需要更长期限的全面说明。(4)关税及其它商业法规。Gatt第24条第5项规定,就整体而言,对双边Fta或过渡到双边Fta的临时协定来说,在建立双边Fta或采用临时协定以后,每个组成领土维持的对未参加双边Fta或临时协定的缔约各国贸易所适用的关税和其他贸易规章,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未建立双边Fta或临时协定时各组成领土所实施的关税和贸易规章的一般限制水平。(5)审查程序。Gatt第24条第7项第(a)款规定,任何缔约国决定加入双边Fta,或签订成立双边Fta的临时协定,应当及时通知缔约国全体,并应向其提供有关所拟议的双边Fta的资料,以便缔约国全体得以斟酌向缔约各国提出报告和建议。《关于解释1994年Gatt第24条的谅解》规定,成员所做出的通知,应由一工作组按照1994年Gatt的有关规定和谅解第1款的规定进行审议。工作组应就其在此方面的审议结果向货物贸易理事会提交报告。货物贸易理事会可向各成员提出其认为适当的建议。对于临时协定,工作组可在其报告中就拟议的时限和完成双边Fta形成所需要的措施提出适当建议,如必要,工作组可规定对协定进行进一步审议。为一临时协定参加方的成员应将该协定中包括的计划和时间表的实质性变更通知货物贸易理事会,如收到请求,理事会应审查这些变更。双边Fta的成员应定期向货物贸易理事会报告有关协定的运用情况。协定中任何重大变更和/或进展一旦发生即应报告。(6)组成关税同盟的成员准备提高关税约束税率时的处理程序。Gatt第24条第6项制定了一形成双边Fta的成员提议提高约束关税时所应遵循的程序。各成员在形成双边Fta达成同时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之前,必须开始由1980年11月10日通过的准则和《关于解释199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8条的谅解》详述的第28条所列程序。这些谈判将以诚信原则进行,以期达成双方满意的补偿性调整。在此类谈判中,按第24条第6项的要求,应适当考虑在双边Fta形成时其他成员领士对相同税号所作的削减。如此类削减不足以提供必需的补偿性调整,则关税同盟将提供补偿,此种补偿可采取削减其它税号关税的形式。对修改或撤销的约束关税拥有谈判权的成员应考虑此类出价。如该补偿性调整仍不能接受,则应继续进行谈判。若尽管作出此类努力,但是根据由《关于解释199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8条的谅解》详述的第28条所进行的补偿性调整的谈判不能在谈判开始后的合理期限内达成协定,则双边Fta仍然有权修改或撤销减让:受影响的成员因此有权依照第28条撤销实质相等的减让。

2、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5条的有关规定。wto成员可以加入或签署以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的经济一体化协定,但其应符合下列规定:(1)签订服务贸易一体化协定的目的旨在便利协定参加方之间的贸易,并且与订立该协定之前的适用水平相比,对于该协定外的任何成员,不得提高相应服务部门或分部门内的服务贸易壁垒的总体水平。(2)服务贸易一体化的范围涵盖众多部门,此条件应根据部门数量、受影响的贸易量和提供方式进行理解。为满足此条件,协定不应规定预先排除任何服务提供方式。(3)除例外情况外,在该协定生效时或在一合理时限的基础上,对于服务贸易一体化涵盖的众多部门,在参加方之间通过取消现有歧视性措施,和/或禁正新的或更多的歧视性措施方式不实行或取消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歧视性措施。(4)如因协定的订立、扩大或任何重大修改,一成员有意修改或撤销一具体承诺,因而与其减让表中所列条款和条件不一致,则该成员应至少提前90天通知该项修改或撤销,并适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第21条第2项、第31页第4项规定,进行补偿谈判。(5)wt0成员为经济一体化协定的缔约方,于该经济一体化协定订立、增补或有重大修正时,应通知服务贸易理事会。它们还应使理事会可获得其所要求的有关信息。理事会可设立工作组,以审查此类协定及其扩大或修改,并就其与有关规定的一致性问题向理事会提出报告。

3、授权条款的有关规定。1979年11月28日《关于发展中国家差别和更优惠待遇、互惠和更充分参与的决定》第C款规定发展中国家间依此授权条款所签署的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应通知wto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经该委员会讨论同意后,送交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进行审查,并于审查完成后,将审查报告提交贸易与发展委会进行确认。根据wto规则,Fta在并不提高对区域外的贸易障碍、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所有贸易障碍和全部谈判10年内完成等三个条件下,可以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成立,但是如果由于Fta的成立使针对区域外的贸易障碍有所提高,则视为违反wto规则。根据“授权条款”建立的Fta则可以享受区别于一般Fta的更为宽松的特殊安排。

目前,wto已经不限制Fta的发展,wto对Fta实行了例外原则,即最惠国待遇例外。自由贸易区国家间实行的贸易优惠和贸易便利措施,不必按照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无条件地推广到所有wto成员,这一例外原则,就是默认和允许Fta在某些方面游离于规则之外。所以,为了充分谋求自由贸易的实惠,许多国家都采取既加入wto这样的多边经济合作组织,又积极参加地区或双边Fta的“两条腿走路”方针。

二、wt0对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审议

为了审议评估双边Fta是否与wto规则相一致,正确处理区域性与多边性安排之间的关系以及最大限度减少由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贸易障碍,wto加强了对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监察。

1、建立专门的机构。1996年2月6日wto总理事会改变原来对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审议由单独的工作小组进行的做法,设置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CRta)作为wto的唯一的审议区域贸易协定的机构。根据wto总理事会的授权,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评审各成员依据Gatt第24条、服务贸易总协议第5条及授权条款所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内容并对相关成员提出适当建议:加速审查程序,提交审查报告,考察区域贸易协定的体制性涵义,以及区域与多边贸易组织的关系,并向总理事会提出建议,执行总理事会决议,每年对总理事会提出报告。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建立后,提高了审议程序效率,为讨论全面系统、具有共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场所。

2、规范通知资料。为了便于审查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是否符合wto相关规定以及便利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缔约国提交通知的原始资料并将资料格式标准化,wto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于1996年7月31日和1997年5月2日分别对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和经济一体化协定通知资料内容制订了一套标准格式,该标准格式可视为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缔约国通知wto基本资料的指导原则,虽属自愿性质,但一般区域贸易协定缔约国均依照该标准格式提交通知。标准格式内容呈然己包括审查区域贸易协定的相关信息,但标准格式所要求的信息并不取代区域贸易协定缔约国应提供wto成员相关法律文件及详细贸易与关税资料。此外,wto成员仍有以书面提出质询及要求提供额外信息的权利。

3、规范审查程序。为了减少贸易障碍,保证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不对贸易体制造成扭曲,wto规范了审查内容和程序(见图1)。

4、加强评审。区域贸易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审理有关货物、知识产权或服务贸易等各项自由贸易协议,同时评价个别优惠的自由贸易协议是否有助于整体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并就各个协议的审理结果提出报告。到2002年10月,wto合计受理255项协议的通知,包括依据Gatt第24条所提出的213项协议、依据1979年授权条款所提出的20项协议、以及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所提出的22项协议。目前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己完成74项协定的事实审查、尚在进行29项协定的事实审查、另有22项协定准备开始进行评审。

三、双边Fta和wto协定的关系

关于双边Fta与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国内外学者己经做了很多研究①。我们认为,不必刻意将双边Fta与多边贸易体制对立起来,两者可以是共存共促的。Fta与wto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wto是多边贸易组织,标志着全球性贸易制度的安排,是世界贸易的基石,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wto也有其局限性,wto谈判是146个成员一起谈,由于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很难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一揽子协议;由于wto机构庞大,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会采取上些措施,比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反倾销手段等,限制他国产品进入自己的市场;wto贸易纠纷诉讼时间长,效率低等。而区域合作针对产品结构互补的需求,体现决策过程的有效性和选择对象的灵活性,避开了wto谈判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容易取得双赢的效果。

双边Fta大多由国家或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集团商签,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同时,与程序复杂、缺乏国家强制力的wto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双边自由贸易机制只有两个当事方,因而具有易操作、约束力强的特点。另外,双边Fta在促进当事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乃至双方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比wto多边贸易体制更直接、更有效。双边Fta与wto协定有相互联系的一面。Fta与wto框架之间是通向世界贸易、投资完全自由化共同“终点”的两条“导流渠”,它们之间是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1、双边Fta和wto协定所体现的原则基本一致。wto多边贸易体制所体现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等。而这些基本原则正是双边Fta所追求和遵循的,只是这些原则适用的范围大小不同:前者适用于wto所有成员方,而后者仅适用于双边Fta协定的协议方。如由于墨西哥与马克拉特拉签定了双边Fta,墨西哥将撤消对其的保税加工区,而日木与墨西哥则没有商签双边Fta,因此,原能因保税区而享受到无税优惠的日资汽车、电子电器企业将为在境外调剂零部件及原材料而加负最高达20%的关税,相比与跟墨西哥签署了双边Fta而可以享受无税待遇的美国和欧盟企业,其产品竞争力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2、双边Fta和wto协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基本一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一国仅凭自身的力量将难以对付这些风险。双边Fta和wto贸易体制协定的共同或接近的各项特殊优惠措施,可以减少相互间的投资障碍,降低投资成本,使协议缔结方增加投资,提高双方的工业化程度和水平,从而可以发挥一体化市场的规模效益,增强协议国之间的社会综合发展能力,有利于共同抵御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冲击。

3、wt0允许其成员之间成立双边Fta等经济一体化组织。由于双边Fta和wto多边贸易体制具有以上的相似之处,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与鼓励双边Fta的存在。同时wto《服务贸易协定》中规定了双边Fta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立的条件及应履行的义务: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缔结方的贸易,不应增加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和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wto对双边Fta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还有其它一些具体约束。但是wto并不反对或阻止其成员国达成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协议。

4、双边Fta有利于促进wto所主张的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双边Fta能够促进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在wto框架下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将非常漫长,而Fta则不然,它进展迅速,部分地就自由贸易在地区或双边层次上实现突破,这样,可以积少成多,多点突破,最终促成wto框架下自由贸易的实现。其中的原因:一是建立双边Fta可以为成员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二是可以弥补wto多边贸易体系的空自和缺陷,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三是有助于减少多边贸易谈判的层次、提高wto机制运作效率;四是对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形成牵制;五是能加快wto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进程,比如在wto新一轮谈判内容中,作为候补课题的有关竞争政策的协作和投资规则的设定,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①及欧盟—墨西哥的双边Fta②里就已经进行了明确规定(见表1);六是双边Fta具有促进成员国国内结构改革的效果。当国内的非效率部门已到非改不可时,基于国际协定这一特性,它有着使改革无法推迟的效果。这有利于革除不利于实现全球自由贸易的成员国的体制。

表1欧盟—墨西哥双边Fta内容达成时间一览

协议及生效时间协议主要内容

《欧盟—墨西哥过渡性自由贸易协定》

2000年7月1日生效它是《全球协定》的组成部分,涵盖货物贸易、政府采购、竞争、争端解决等,服务贸易、投资与知识产权暂例外

《欧盟—墨西哥经济伙伴、政治协调与合作协定》2000年10月1日生效又称《全球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其支付、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与争端解决、与wto一致性、谈判结果的实施等,部分议题例外

《欧盟—墨西哥服务自由贸易协定》

2001年3月1日生效对《全球协定》的补充,涵盖服务贸易,以及政府采购、投资和知识产权的特惠安排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贸易总司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5、双边Fta终将融入wto多边贸易体制。双边Fta缔约双方之间消除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具有易操作、约束力强等特点。双边Fta规定的各项宏观经济和贸易政策以及各种贸易和投资便利优惠待遇等措施,其目的就是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上,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双边Fta给缔结方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加入进来,从而将自由贸易推向更广泛的新阶段。同时,由于贸易体制已推广于全球,许多签定了双边Fta的国家或地区都已是wto成员国,又由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明确规定了对成立双边Fta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具备的条件及履行的义务,这就决定了双边Fta要执行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明文规定:“以在不损害各自在wto多边贸易体制权利的基础上,确保该协定条款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中,双边Fta占据了很大比重,是因为一般而言,在两个国家间开展自由贸易的障碍较小,自由贸易伙伴国的选择也更为机动灵活,而在全球或者多国范围内实现贸易融合要困难得多。首先,区域合作在不违背wto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是对多边合作的补充。如果说wto代表的多边主义是一种最优的办法,但是在得不到最优之前,地区主义则是一种次优之路。其次,wto成员的不平衡性,即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促使一些地域上邻近的国家考虑先采取区域合作的方法,从本地区或次区域角度自由配置生产要素的易得性上实现双赢和多赢,促成了地区主义的发展。再次,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的成功推动了一些地区加强合作的势头,比如,东盟的经济地区主义浪潮就是受到欧盟样板的示范性影响。另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及时调整了通商政策或自由贸易战略,也带头推动了双边自由贸易。双边Fta吸引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或地区的加入,从发展趋势看,双边Fta作为wto重要的有益补充,终将融入wto多边贸易体制当中。

Fta对签约方和对整个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Fta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的确是双刃剑。一方面,这把剑可能为wto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劈荆斩棘”,起到“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但另一方面这把剑也可能把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柱砍去。事实上,wto在2003年的区域贸易协定的年度报告中,已经表示了这种担忧。双边Fta与wto多边贸易体制还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双边Fta“内外有别”的政策会对wto的有关原则和规则造成一定的冲击。双边自由贸易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而贸易自由化是wto多边贸易体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虽然世界上各国的贸易自由化不管是单边的、双边的还是多边的,其贸易自由化的内容基本上都遵循了wto所制定的规则。但是如果把双边自由贸易放入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内考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wto的第一条规定:凡自愿加入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必须首先保证履行无差别最惠国待遇这一义务,即基于用于进行贸易的产品原产地规则,在贸易对象国间必须给予一视同仁的优惠待遇。以关税为列,当某种交易商品针对某一成员国适用于最低税率时,根据无差别最惠国待遇原则,该税率将被适用于所有成员国。但是,如果是双边Fta,协定国间毫无疑问将撤除关税这一贸易障碍,而对域外任何第三国则统一关税壁垒,这种内外有别的关税制度从原则上背离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在wto的各项协议中,考虑到国际贸易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承继了关贸总协定一系列可以合法背离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条款,主要如历史优惠例外、区域贸易协定例外、一般例外、安全例外等等,可以说是对wto规则的“球”。在上述例外中,以自由贸易协定及其过渡安排、关税同盟协定及其过渡安排和优惠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Fta、Rta最为普遍,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石———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冲击最大。各个Fta、Rta给予其成员的优惠待遇虽然程度不同,但都优惠于wto成员之间的待遇。Fta、Rta的迅猛增长和全球蔓延,无疑是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一种削弱,越来越严重地损害着多边贸易体制的根基。这种“意大利空心粉”现象意味着:最惠国待遇原本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逐步演变成了一种“例外待遇”,而原本是例外情况下才适用的条款,越来越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实际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最惠国待遇,从实际适用的空间来看,成了“最少优惠待遇”。目前,从投资贸易优惠程度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看,世界经济贸易已呈现出:国别贸易(其中1方为非wto成员)———wto成员之间贸易———Fta、Rta内部贸易的新趋势,Fta、Rta区内贸易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最高形式。不加入wto将在世界贸易中出局,加入wto后,不参与Fta、Rta,则将被世界贸易边缘化。

Fta、Rta虽然是wto的例外规定,不直接违反wto规则,对世界经济贸易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真正的动机是政治而非经济,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各种协定的谈判和管理也会牵扯它们的精力,削弱它们对多边层面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性。Fta伙伴间形成的既得利益必然会抵制缩小优惠差幅,而来自各方的错综复杂的规则使国际贸易更复杂、成本也更高。尤其是,弱国与强国谈判Fta或Rta,在没有其它势力平衡下,最终会输得更惨,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便是最佳例子。naFta实施10年后,我们看到墨西哥的经济增长较10年前更差,除了令墨西哥的关税收入减少外,更制约了墨西哥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变得更依赖于美国。缔结Fta、Rta最多的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又主导着wto多哈回合的谈判进程,他们对待多边贸易谈判的消极与对Fta、Rta谈判的热衷,可能会使wto边缘化。因此,高喊贸易自由化的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有责任推进多哈回合的谈判进程,把最惠国待遇还给wto所有成员。另外,Fta带来的贸易增加和投资转移会对世界贸易的平衡发展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只有优惠基础上的自由化、而没有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化的情况下。最终,世界上最弱小的国家可能会被忽视和排斥。尽管如此,表面上看,Fta是对wto多边主义的倒退,但实际上,不仅没有阻碍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的发展,反而给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注人新的活力,提供新的途径。Fta兴起会促使与wto相关的各方行为主体更加积极地利用wto解决Fta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非关税贸易壁垒等问题。而且Fta促成的世界贸易自由化新水平也可能为wto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起点。这样,Fta与wto之间最终会形成共存、共促关系。

参考文献

[1]盛斌:《wto与多边投资协议》[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继勇:《wto的建立、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瑞士]奥利维尔•朗:《Gatt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及其局限性》[m],中国展望出版1989年版。

[4]赵晋平:《从推进Fta起步:——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J],《国际贸易》2003年第6期。

[5]钟乃仪:《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观察》2003年第2期。

[6]郑先武:《全球新一轮双边自由贸易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2年第1期。

[7]韩龙:《世贸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3期。

[8]戴德生:《世贸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规则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4期。

[9]汪明:《区域贸易协定关系是对我国wto多边经贸关系的重要补充》[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3年第6期。

[10]黄庆、陈柳钦:《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1]乔颖:《naFta对墨西哥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2]宾建成:《浅析欧盟——墨西哥双边Fta的经验教训》[J],《企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3]徐强:《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与中国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2期。

[14]石杰:《自贸协定“架空”wto最惠国待遇》[n],《国际商报》2005年11月15日。

贸易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的区别篇10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标;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7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5-0038-0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额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目前,双方已在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信息通讯和相互投资等领域进行了初步合作,今后的合作将逐步深化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作原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作必须遵循以下3个原则: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并对wto倡导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起到推进作用。这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利益;第二,从区域范围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不能以阻碍apeC的多边贸易框架为代价。apeC的成功运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辟了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是中国和东盟参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中国和东盟仍然应该积极的推动apeC经济合作进程;第三,从双边的角度来看,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必须探求符合自己发展模式的道路,求同存异,以双边互利合作、共谋发展为首要前提,其他的一切影响因素都应该服从这一主旨。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的目标和宗旨

从理论上讲,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旨在通过免除区域内成员国关税及非关税限制,消除成员国间经贸差别待遇,扩大该区域成员国相互贸易和投资。

世贸组织把建立自由贸易区视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允许各成员国在其可连其领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但Gatt第24条第4项规定: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是促进区域间贸易,同时不增加非成员国与该区域性组织间的贸易障碍。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成员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层次和要素禀赋呈现诸多相似,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除了同其他形式的自由贸易区一样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使双方获得市场扩大的利益外,政治上和长期战略方面的意义比近期的经济利益更显突出。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和宗旨包括:促进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相互投资,增强中国和东盟对外资的吸引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能力;推进成员国制度化和自由化改革;探求双方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保持区域的政治稳定,提高中国与东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模式的选择

1.机制化的运作模式

apeC是非机制化的,虽然它仍然面临着机制化的挑战,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东盟都坚决主张坚持它的非机制化特点,即通过协商的方式,采取自愿的单边行动原则来实现贸易自由化。apeC方式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经济改革和开放方面提供了一个平衡点,但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作上,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盟则必须采用机制化的运作模式,不仅要通过谈判来削减关税,而且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这种模式的采用是由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的性质决定的。

第一,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加入wto以后市场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东盟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东南亚危机之后重建的挑战,如果双边采取松散、单边协调的方式建立自由贸易区,必然使得各国根据自己的国内情况制定建设进程,不仅带来很多协调上的不便,而且会阻碍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既定目标。

第二,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中存在着竞争性的一面,这个是前面论述过的,虽然东盟国家已经努力在面对“中国”的论调上摆正了位置,明确了合作双赢才是最佳选择,但是许多国家国内的论调还是不容乐观的,一旦中国和东盟在经贸合作中出现争端,很多不利于双边关系发展的论调必然死灰复燃,从而影响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因此应该采用机制化的模式,在加强约束的同时,积极开展协商和对话。

第三,日本、美国在东盟有着传统的影响力,日本和美国的态度决定着很多东盟国家参与同中国经济合作的态度,中美、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因素。另外,东盟国家长期以来意识十分强烈,协调意识相对较弱,加上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它们的凝聚力相对来说不强。这一点从东盟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东盟经历了30多年的实践,最初还是从政治联盟开始的,经济合作的成就不及欧盟,也不及北美。因此,只有采用机制化的模式,才能增强凝聚力,抵制外来的和区内的负面影响。

2.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采用先谈判后开放的措施,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不适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采用边谈判边开放,逐步推进的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意味着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区别对待。考虑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渐进性和灵活性因素,有些专家曾提出,该自由贸易区除基本沿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习惯安排外,还可能采取其他一些建构形式,如该自由贸易区以中国率先向东盟开放市场为主,然后东盟市场再渐次开放,争取尽可能丰富的初期成果和合作磨合经验,这是较易推进的“平滑启动”姿态;或该自由贸易区以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较易达成协议的国家先形成核心成员国,其他东盟成员按谈判进展成熟一个加入一个,这是较现实的“先易后难”姿态;或该自由贸易区从重点合作领域过渡到全面合作,以避免部分成员和中国间的不适应,可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等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这是“由点到面”的姿态;也有的提出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示范区,这是次地域(次区域)推进建构;还有的提出从中国东部沿海、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较为发达的海洋国家首先启动,这是“沿海优先模式”或发达地区优先模式;还有的专家认为可从边贸切入,可称为“边贸切入”方式,考虑到对缅、老、越、柬的优惠安排,如中国与这些国家,广西、云南甚至广西――云南沿边地区与这些国家和这些国家的沿边地区之间有一些专门的合作安排,也是有可能的。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是考虑双方的差异性而采取的渐进性、灵活性的安排。

3.开放性的区外运作模式

开放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和东盟都是以开放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市场和资金对二者来说都十分重要。因此,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封闭性的自由贸易区,不会把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成果无条件运用于区外国家,但是中国和东盟不会提高对区外的关税壁垒,更不会建成欧盟那样的关税同盟。相反,中国和东盟都将致力于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和apeC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会对世贸组织形成障碍,不会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构成伤害。第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个成员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单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东亚、日本和韩国都有意加强同东盟及中国的合作,新加坡则已经与日本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和东盟也达成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加入,同时也不排斥和其他自由贸易区的联合。东亚区域内,东盟试图同澳纽紧密关系协议CeR进行联合,虽然有进展,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困难,毕竟CeR的成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发达国家,而且它们采取的以政府间协调为主的较为松动的形式,某些措施的设定也非常简单。在apeC区域内,还有很多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成长三角,许多成长三角也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协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这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关系非常困难,也可能会发生一些摩擦。

总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同时也是本地区共同的内在要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特别是双方都认识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长期的内在的需要,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会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无论采用何种运作模式,只要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互相信任的原则和态度,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进程中的困难和矛盾,其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年11月4日.

[2]林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其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2,(02).

[3]曹云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济新秩序[J].亚太经济,2003,(02).

[4]陈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J].当代亚太,2003,(08).

[5]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