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0:02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1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的任务也随着发生变化,因而使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所承担的职责也因而出现改变。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1]。正因为如此,本文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现状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本身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支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我国政府为社会群体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是我国的社会公众。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社会公众提供准公共服务或者纯公共服务,所提供服务的绩效状况理应现在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中[2]。但是从我国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情况来看,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级别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效率是现有经济收益服务效率的七分之一左右。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存在重视有偿服务而对无偿服务的关注力度较低,进而导致公共职能缺位与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率与质量的要求。因而,有必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的实施工作,切实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服务能力。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策略

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原则

在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包括:全员参与疾控的原则;公平与公开的考核原则;客观考核原则;依法实施的原则;突出重点的考核原则;适度调整的原则等等。这些实施原则贯彻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全过程中,不同的原则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的[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涉及到的服务对象与形式都有着多元化的特点,加之必须多部门协作才能够共同完成等都决定了在绩效考核实施中必须有相应原则的指导,才能确保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是为了确保该绩效考核的顺利进行而设定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工作环节的集合。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各个工作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与排他性,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实施程序的设定,能够从根本上确保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我国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反馈阶段三个不同的步骤。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确定绩效考核方案,确定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并收集与绩效考核工作相关的资料等工作内容;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阶段,主要的工作环节包括数据的填报,质量控制以及验证核实等工作内容;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反馈阶段的主要工作环节有进行综合评价,对疾病预防工作的绩效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等工作内容。具体的考核流程依次为制定方案、落实组织、全员培训、指标分解、资料收集、验证核实、综合分析、录入数据、综合评判、报告反馈、后续指导等[4]。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程序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进而科学的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保障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省级的周期为三年,而市、县级周期则为二年。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组织、安排本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从组织上确保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的顺利进行。除此以外,还应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中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履行职能进行全面综合反映。除此以外,还应通过不断健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技术方面的保障,来确保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管理[5]。该绩效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省、市、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并最终形成绩效考核报告。具体的包括疾控管理信息平台与疾控管理决策平台等等,通过这些管理平台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实施中的应用,来生成各级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报告以及各级疾控体系系统评价年度报告。同时还能够提供即时服务与查询功能,确定指标的平均数、中位数等等。进而为绩效考核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本身是长期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努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安排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进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龙,匡永军,蒋媛,彭杰辉.在创新中推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J].实用预防医学.2011(06):1161-1162.

[2]陈颖.浅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4):370-371.

[3]刘艳慧,许信红,陈思宇.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12):753-754.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建设;问题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集聚的人群扩大了疾病的传播范围,比如2004年的非典就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一些类似的问题时有发生,因而人们对建立完善的基层预防与控制体系的需求尤为迫切。本文就从我国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入手,着重探讨建设全面完善的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

1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疾病的防控能力也不断地增强。疾控网络覆盖全国各地,疾控队伍也将为强大。各个市县都设有疾控中心,并且市级疾控中心作为疾病防控的中坚力量,负责全市的疾控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级的县城疾控中心则相应的管理自己辖区的疾并防控工作,乡镇一级则依靠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的卫生所等,承担基层疾控任务、并将传染性的疾病情况上报给上一级疾病防控中心[1]。据调查,关于疾病预防控制设施建设,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比如,对儿童预防接种、结核病的治疗等专项重大疾控事业以及对医疗设备的的投入,这些财政资金的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水平,尤其是全国性的疫苗接种计划的开展,使2014年总发病率比2004年下降了35%,给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疾病监测能力和规定要求存在一些差距,仪器配备数量不能满足监测的需求。

2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疾控工作复杂,工作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和流动量也在逐年增长,这些都给疾病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疾病防控工作也越来越复杂,一些原来很少出现的疾病,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增多,如职业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而人口的老龄化也给疾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白内障等。这些都对疾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挑战。

2.2疾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当前,我国许多疾控机构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养不高,许多疾控机构的工作人员队伍较为年轻,工作能力和经验都很有限,疾控机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这些现象在县、乡镇级的疾病防控机构表现的更为明显[2]。一些年轻的疾控工作人员都很少愿意到乡镇疾控机构工作,致使乡镇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疾控工作的开展。

2.3人们对疾控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心理。他们认为疾控机构只是针对突发性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疾控机构的工作内容。一些单位和企业对职业病和传染病不够重视,对国家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没能及时配合,导致一些传染病和职业病越来越常见。

2.4预防检测设备技术落后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对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近年来,我国开展的CDC建设项目在全国各地实施,这大大改善了我国疾控工作的条件,给疾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3]。然而,这些疾控设备的安装只能暂时缓解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疾控监测的压力,县级疾控机构想要长期的顺利开展疾控工作,还必须自己不断努力,创新研发出先进的疾控检测设备,这样才能保证疾病防控机构的长远发展。

2.5疾控经费投入不均我国关于疾控机构的财政拨款,与国家其它项目拨款一样,大部分都是通过上级向下级一级一级的拨款,往往这样的财政拨款方式很容易造成款项克扣的现象,使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能完整的到达指定的投入地区,如果将拨款层级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由高到低,实际收到的拨款比大致为5:3:2。比如,原有100万元的拨款到达最下级的地区时只有20万元,这样就严重导致疾控经费投入不均,使疾控工作的发展也变成了两级分化。

3对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快疾控设施的建设鉴于我国疾控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快县及以下乡镇疾控设施建设的步伐,完善县级及以下乡镇的疾控设施体系建设。对于县级及以下的乡镇疾控工作开展,应该以疾病监测为主,技术应用为辅。提高疾控监测技术,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并且在原有的乡镇服务站的基础上增加30%的服务站,对城镇境内每3千米左右设一个服务站,使平均服务半径达到0.98立方千米,从而满足乡镇疾病防控的需要。

3.2提高疾控技术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于疾控工作人员要全面加强其工作素养。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疾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程度直接关系着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只有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让他们了解到疾控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另外对于疾控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疾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培养全面的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

3.3建立健全的社会健康教育协作机构健康教育是疾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广泛宣传疾病防控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疾病防控对健康的重要性[4]。比如以疾控中心、卫生院等卫生单位为依托,在城市、乡村广泛开展"关爱生命、远离疾病"的宣传活动,坚持不懈的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

3.4抓住国家优先发展疾控事业的政策卫生行政部门一定要抓住政府颁布的关于疾控疾控机构发展的好政策,争取为地方疾控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资金储备保障机构,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争取将疾控工作费用和乡、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劳动费用等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减小乡镇疾控工作开展的压力,以便疾控工作在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4结语

疾病预防和控制是关乎人们健康重要工作,加快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关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因而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不断完善我国疾病防控设施建设,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包建良,俞晓红,赵锦新.张家港市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现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01:30-31.

[2]杨建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程中的思考和建议[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412-413.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3

军队战时卫勤准备常抓不懈,反恐维稳、灾害救援、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事件等接连不断,部队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常态。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按照“实案准备、实战训练、实时保障”的思路,组织卫勤保障方案推演和协同对接,积极探索战时模块化编组保障模式和三军一体、军地联合疫情防控协调机制;开展军事作业现地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完善突发疫情、群体食物中毒、群发疾病等应急处置预案,严格落实部队疫情报告制度,抓好卫生应急药材储备,有力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卫勤保障核心能力生成。

适应“数字化卫勤”新要求,充分应用信息网络平台

近年来,军队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卫勤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充分利用军队远程医学系统,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和医学科普常识查询,实现基层官兵不出营门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基层卫生人员在营区就能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军队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实现在线填报、实时查询、动态预警、统计分析等功能,提升公共卫生信息快速获取和集成利用、疾控业务统筹管理和任务协同水平,为上级机关高效提供疫情动态和决策支持,努力实现“数字化疾控”的目标。

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创新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模式

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为一体转变,由以伤病治疗为主向以预测、预防和干预为主转变。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特点,重点从防治传染病疫情和干预健康危害因素两个方面,努力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1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应对转变

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仅注重控制正在暴发疫情和构成重大现实威胁的传染病种类,还需兼顾对其他种类传染病的管理;除了需要注重针对重点伤病种类的第三级预防之外,也不能忽略第一、二级预防。军队疾病预防工作应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应对转变,按照“主动监测”原则,积极地对有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聚集病例进行有效监测和及时预警;按照“依案行动”原则,预先制订传染病病例管理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切实提高基层部队先期处置能力;按照“标本兼治”原则,从构建军人职业健康危害三级预防系统入手,及早进行主动干预。

2由个案处理向系统防控转变

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系统、全程的理性指导,不能只专注一个个孤立的传染病疫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也不能只侧重整个防治链条中的某些环节。军队疾病预防工作应由个案处理向系统防控转变,系统考量现代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全面构建集伤病诊断、疫病防治、健康促进于一体的系统功能;抓住疾病转归规律及其防控全程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医疗诊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形成完整的“教育、监测、预防、救治、保健”链条。

3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

“预防为主”是我军卫生工作方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重治轻防”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还存在“重应急、轻平时”的现象。军队疾病预防工作应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策略,抓好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预防医疗强健一体化”建设,抓好医疗诊治、疾病防控、医学科研、公共卫生等信息的统筹监测和集成利用,增强发现、预警、控制、管理疾病的能力;按照“防控一体,防治结合”原则,把应急控制作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4由规模效果向质量效益转变

现代医学注重科学管理,服务保障强调优质高效,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执行重大卫生防病保障活动以及卫生应急处突任务期间,不能只图达到预期目标,不计成本投入效益。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按照“练就精兵,迅捷指挥,精确保障”等理念,主要从提高专业技能、落实方案预案、优化指挥程序、强化协同能力、科学预测需求、合理储备药材、整合相关资源、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积极推进专业技术管理服务保障由规模效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创新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策略

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明显、训练有素、突击能力强、组织纪律性强、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主动适应卫勤转型和医学模式转变的特点,按照军事行动要求和疾病防控规律,从以下五方面不断创新业务管理模式。

1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顶层设计

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按照体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三级架构的功能定位进行顶层设计。第一级机构的功能定位,以专业技术指导、重大任务保障和实施战略支援为主,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科研和军事预防医学科技支撑并重;第二级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应急技术指导、特色技术保障和实施区域支援为主,兼顾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科研和特种医学科研;第三级机构的功能定位,以疾病监测控制、卫生防病保障、卫生监督指导和落实健康管理为主,以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为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其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针对性地开展适应相应能级要求的业务建设,实现一级“强”、二级“精”、三级“通”的整体目标。

2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的层级指导

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层级任务区分要求技术体系衔接配套,应该按照国家和军队整体目标,从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刚性明确层级指导关系。一级机构应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重点从核化生和应急技术支撑、科技协作和人才培训、工作交流和学术牵头、实验室技术与质量管理、卫勤理论指导和信息情报支撑等方面,履行对二级机构的技术指导职责,为推进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发挥龙头作用;二级机构应贴近部队卫生防病工作需求,主要从控制驻地疫情、搞好驻训保障、提高诊疗水平、开展健康管理、强化健康教育、落实免疫计划、公共卫生安全、药材装备支援等方面,为三级机构提供“用得上”的支援帮带,确保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末端见实效。

3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军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管理,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做法,充分利用现有人、财、物等资源,针对卫生防疫防护保障重点和难点问题,按照整体性、前瞻性、可行性等原则,由总部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实施。针对部队常见多发伤病、主要健康威胁、卫生防病难题等实施专项管理,通过设定目标、制订计划、采取行动、评估验效等步骤进行全过程管控,既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服务保障水平,更有利于提升保障效益和工作效率。

4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集成建设

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系统,可以针对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按照“一个系统应对不同需求”的理念,根据不同单元能力、单项能力、要素能力之间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进行集成建设。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集成建设,需要依据相应的军事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原理、自然和社会规律,通过有序地整合相关公共卫生资源,提高预防伤病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在机构建设方面,主要考量应急反应、组织指挥、业务管理;在人员素质方面,主要考量知识水平、实验室检测技术、现场处置技术;在条件保障方面,主要考量药材物资、技术平台、专业装备;在科技储备方面,主要考量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军队疾病预防控制能力集成建设,主要目标是构造指挥管理、勤务保障和专业技术体系,主要任务是构建业务工作平台,效果体现是生成实际保障能力。

5军队重大疾控应急任务的综合应对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4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市疾控中心的具体任务为:

1.制定、修订*市慢性病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制定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2.根据各级各类机构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慢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收集、汇总、审核各地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料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相关动态分析报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5、协助市卫生局组织的项目实施情况督导和评估工作。

县(市)疾控中心具体任务: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病例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3.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种慢性病病例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和保存;

4.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定期与公安、统计等管理部门核对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对临床、防保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负责每年到公安和/或统计部门获取出生人数和统计报表,向妇幼部门获取出生人数。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科室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院的慢性病病例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网络直报等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慢性病病例登记册。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个体医具体任务:

1、收集院内慢性病病例的个案信息,填报《发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个案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发病报告卡》,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发病报告卡》,每月定期上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定期汇总慢性病病例资料;

5、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任务:

1、收集本院慢性病病例个案信息,如实填报《发病报告卡》;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发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上报、网络直报;

3、有计划地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存根和慢性病病例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慢性病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工作内容

对监测区的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并在监测区开展居民漏报调查和医院漏报调查。

四、责任报告人

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监测点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医等为责任报告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内容进行报告。

五、报告对象

新诊断病人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

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本规范实施时间*年1月1日以后的(*,*,*三个监测区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年1月1日以后的),但在本院为初次就诊的上述4种慢性病病例。

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报告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在普查、筛查、健康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六、报告程序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发现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4种需报病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防保人员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上述各登记册可以电子格式直接登记在电脑上,下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监测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上述相关登记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按户籍地址将卡片进行整理后分发给各监测乡镇、街道,各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进行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月报表、发病个案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相关报表与简报。对属于本省其他监测区定期寄至相应监测区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例卡片,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户籍地址,分发给监测乡镇、街道,经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卡片内容后登记到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数据库反馈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补报病例: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分类整理后反馈基层。各级医院防保人员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表时,发现因上述4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如发现不一定是上述四类慢性病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地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防保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登记册》后,并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病例随访: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对本监测区内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随访,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随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病人死亡应在原发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2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月30日前将上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各乡镇监测点反馈。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2、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它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它疾病)确诊的;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种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的,只需报原发部位。

八、报告时限

月报:各级医院防保人员收集《糖尿病发病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报告卡》和《肿瘤发病报告卡》,每月1次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上报卡片,每月录入计算机,数据清理后,并在次月10日前采用电子邮件和邮寄双轨制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月报表和监测质量反馈表。

年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经过核对、订正后的准确数据按病种分乡(镇、街道)、分月、分年龄性别、分职业进行统计汇总,填写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20日前,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双轨制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行政部门报告相关报表与简报,并将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卫生院。

九、制度保障

(一)加强人员培训

从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例会制度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召集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和工作研讨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集辖区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填写、审查会;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会议;各医院定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讨论会,提高《发病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要求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管理与核查

各级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主要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必要的财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

(四)开展考核督导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市、县级医院进行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按照《居民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慢性病发病报告率等;每年1次抽查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质量;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依据质量标准等有关要求进行督导。市卫生局将于每年适时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卫生局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十、数据整理分析和信息

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使用浙江省下发的监测管理软件将个案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县(市)人群的出生率、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统计资料,完成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卫生院。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46-02

医学院校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防治多发病、常见病、掌握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原则。我国临床医学生通常是本科5年制,其学习阶段主要分以下四部分:①公共基础课;②医学基础课;③临床理论课;④毕业实习。与其他高等院校比较,医学生学习内容多,任务繁重,学习方式经常以背诵记忆为主。由于临床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仅有1门卫生学课程涉及到了预防医学的知识,但与常见重大疾病有关的预防知识没有关系,因此,临床专业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不熟悉,而且也不太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目前,医学生的临床理论课与实习课教材中都只关注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最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有关内容的学习很少。例如,临床医学生有关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学习主要涉及妇产科学,内容包括GDm的定义、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GDm的诊断依据、处理等[1]。在GDm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有关“预防专业知识”的内容。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常见的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有关疾病预防知识,需要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整合。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生中以GDm为例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和内容,为临床医学生在熟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疾病预防知识提供参考依据。

一、选择常见的重大疾病增加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全科医学的有用人才,降低我国成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在临床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加强重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对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并且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林琳,侯红瑛.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9,40(4):271-273.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6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卫生厅、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人事厅印发的《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区域卫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是落实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职责,目的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县域内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优化全县卫生资源配置,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充分满足全县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目标是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使广大居民享受到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第三条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按照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服务方向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二)均衡发展和突出重点原则。在促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各领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预防保健、中医中药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成本效益和资源共享原则。对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实施统一的规划,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合理调整存量,控制增量,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四)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原则。根据不同卫生服务领域的特征,有效地运用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调整资源配置和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可及性和可行性原则。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上充分考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功能上注重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投入上处理好硬件和软件,一次性投入和经常性费用之间的效用关系。

第四条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规划,对全县卫生资源实行政策指导、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工作。

第二章县域内卫生状况分析

第五条区域概况:

*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东缘,隶属嘉兴市管辖,陆地面积534.7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7.9平方公里。至20*年底,县域户籍人口36.43万,流动人口约9万。全县共有8个建制镇、2个区,104个行政村,24个居民委员会。

*县距杭州80公里,上海110公里,苏州120公里,地处沪杭苏甬等大都市的中心地带,地理区域优越,交通便捷。沪杭东西大道、盐湖公路以及乍嘉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中的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将大大缩短*与周边各大城市的距离,当地居民外出寻医问药比较方便。

2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42元。

第六条居民健康状况:

2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6.87‰,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0.9‰,全县平均期望寿命75岁。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7.*‰,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种,总发病率393/10万。

居民疾病谱的情况:传染性疾病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性疾病上升。居民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七条现有卫生资源和服务状况:

(一)医疗卫生机构:截止20*年年底,全县设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进修学校各1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150家,其中县级综合医院2家,中医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乡镇卫生院12家,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95家,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厂校医务室20家,综合门诊部3家,核电系统医疗机构3家,其他医疗机构6家。

(二)床位:截止20*年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1133张,其中卫生系统县级医院730张,卫生院394张;计算千人床位数为3.1张。

(三)卫生技术人员:截止20*年年底,全县共有注册的执业医师560人,执业助理医师174人,注册执业护士4*人。全县千人医生数2.01人,千人护士数1.11人。全县共有注册乡村医生341人。

(四)医疗设备和卫生服务状况:截止20*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国有净资产2.72亿元。县级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大型X线诊断机、彩色B超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能够开展脑外科、胸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显微外科、烧伤外科、整形外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传染科、妇科、产科、中医科、耳鼻咽喉科、眼科等各类业务,一般疾病均可在境内得到有效治疗。镇卫生院均拥有B超、X线诊断机、生化仪、尿液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开展普通内科、普通外科、儿科、中医科、妇保、儿保、传染病管理、地方病防治等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承担公共卫生监督、村卫生室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爱国卫生技术服务等职能。

20*年全系统业务总量2.13亿元,全年门诊163.27万人次,住院2.28万人次,实际占用床日19.5万天。

(五)卫生投入:20*年卫生事业经费1468.55万元,其中县财政1420.92万元,镇财政47.63万元,卫生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2.42%(不含改水、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专项经费)。

第八条当前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力还不足。如何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措施;如何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有效预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如何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等问题,还需要积极研究,认真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公共卫生任务还十分繁重。非典、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一些严重危害我县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如结核病、肝炎等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尚需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等已被控制的疾病存在死灰复燃的危险。此外,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剧增、生态环境的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多、人群疾病谱的改变、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等,客观上增加了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潜在危险。

(三)农村卫生工作薄弱。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卫生网络建设薄弱。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四)卫生改革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医疗资源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事业有序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卫生投入还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卫生经费投入偏低,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导致“以药补医”、“以医补防”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的下调,以及人员经费的增长,医院特别是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六)基层医务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上,缺乏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咨询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

第三章目标和主要指标

第九条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面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中医中药等重点,实现从规模数量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初步建立起功能完善、高效快捷、保障有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包括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健康促进和卫生监督执法等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和具有公平性、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区域卫生新格局,使全县居民都能获得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达到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健康水平。

第十条主要指标

(一)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健康期望寿命达到65岁以上;

(二)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

(三)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四)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

第十一条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卫生发展规模:

1、医疗卫生机构:全县设置县级综合性医院2家、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进修学校各1家;8个建制镇镇政府所在地原则上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04个行政村原则上每村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核电系统设置3家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厂校医务室、各类诊所及其它医疗机构根据《*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设置目标设置。

2、医疗床位:到2010年,全县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400张,其中县级医院将增加至约1100张,镇卫生院保持在300张左右,每千人床位数3.5张。期间内,如果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床位设置进行调整。

3、卫生人力:全县每千人医生数(在岗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人以上,在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00人左右;每千人护士数(注册护士)2人,护理人员800人左右;每万人防保医生数2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1000-2000服务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师。

(二)主要卫生工作指标:

1、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到2010年全县100%的镇成为省级卫生镇,30%的镇成为国家卫生镇;居民基本卫生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民群众基本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5%以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群覆盖面达到70%以上;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县镇、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每个镇建设一个符合“六位一体”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社区)建设一个符合“六位一体”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0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居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3、新型城乡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之前,城乡居民参加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基本接轨。

4、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由县卫生监督所为主体,分片设置县卫生监督所分所,构建覆盖农村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应调整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合理配备卫生监督人员,进一步配备改善执法装备条件。到2010年之前,城乡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辖区内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

5、疾病预防控制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县的县、镇、村(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积极有效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各项工作,完成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等各项工作指标。

(三)卫生财力投入指标:

1、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逐年有所提高,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

2、各级政府新增的卫生投入,应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医学学科建设、社区卫生服务、重点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工作倾斜。

第四章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功能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坚持县、镇、村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本框架体系。

第十三条县卫生监督所:县卫生监督所是我县卫生行政部门在县域内,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履行综合性卫生监督职责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执行、宣传所有的卫生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具体工作包括审核发放各类卫生许可证、执业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防病知识的培训,对开展从业人员年度体检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的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其它健康相关产品、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职业与放射卫生、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消毒管理、学校卫生等进行现场审核及卫生监督监测;开展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负责辖区内建设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三同时”审查工作;并完成上级部门交付的其他任务。

第十四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县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具体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卫生机构,是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主要的职责:研究并提出全县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规划,制定疾病控制技术方案和对策措施的建议;负责疾病预防、监测与控制信息的采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及疫情报告;开展人群健康监测、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承担疾病预防、疫点控制、疫区消毒及控制效果评价;开展疾病控制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培训、咨询和指导;开展保障人群健康的环境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检验,开展相关研究,控制健康危害因素;开展公众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指导活动;指导和参与社区卫生技术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认证,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出证;参与对传染病疫情、污染等卫生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应急控制和救灾防病工作;对全县寄生虫防治进行指导;承担与疾病控制职能相适应的疾病诊治工作;承担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控制机构交办的其他任务。到2010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第十五条县级综合性医院:按现有设置*县人民医院和*县沈荡医院,均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综合性医院。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村技术指导中心,主要职责和功能是承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院前和院内急救、疑难病例的会诊和转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下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

县人民医院的发展重点是增强辐射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全县人民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县人民医院,医院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促进、指导作用,充分发挥病历、院感、护理、急诊、临检、放射、麻醉、药剂等质控中心的功能。县人民医院完成异地迁建,设计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置编制床位600张,规模达到三级医院。

沈荡医院的发展重点是承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20*年完成异地迁建,设计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置编制床位200张,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第十六条县中医医院:县中医医院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设置编制床位250张,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其功能是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全县中医工作的龙头作用,为全县人民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七条县妇幼保健院:县妇幼保健院是我县妇幼保健工作的技术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负责妇幼保健和相关健康教育的技术支持、技术培训及业务技术指导职能,主要开展围产保健监测、儿童保健监测、出生缺陷监测和生育健康电子监测,提高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诊断水平,降低出生缺陷等妇幼保健工作任务。扩建住院楼,设计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设置编制床位90张,2010年前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

第十八条县卫生进修学校: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根据全县基层卫技人才培训的实际需要,为全系统提供医学教育,即在职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交给的其他各项任务。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镇为单位设置,与镇卫生院(沈荡镇设在沈荡医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不另增设医疗机构。每个建制镇设置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严格控制规模,积极推进运行机制改革,设立公共卫生管理科。实现向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转变,综合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受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和委托,承担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负责其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

镇卫生院床位设置:中心卫生院控制在75张以内,其他卫生院设床位20张。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站: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为单位设置,原则上一个社区或居委会设立一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村卫生室的基础上转型建立,不另增设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方法和要求按照《*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实施,到2010年之前,全县建立较为完善的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十一条核电系统医疗机构:按现有设置秦山核电医院、核电联营公司卫生所和二四公司卫生所。

秦山核电医院为企业办对内服务的职工医院,设置床位80张。负责企业内职工医疗保健、常见病诊治、伤病员的自行转诊,承担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公共卫生应急任务、核电应急相应职责。

核电联营公司卫生所、二四公司卫生所负责本单位职工医疗保健,不设床位。

第二十二条厂、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医务室: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设置医务室。学校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设置。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设置的医务室承担本单位初级医疗保健服务,不得对社会开放。

第二十三条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医疗机构:积极支持具有一定规模(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县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较大补充作用的外资、合资等民营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个体医疗机构(诊所)的设置按有序开放的原则,在设置规划的范围内,申请办理个体医疗机构执业。

第二十四条县医疗急救中心(站):承担县域内院前急救任务,挂靠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急救科作为120急救中心的补充,承担相应的医疗救治任务。

第二十五条县采供血点:承担县域内采供血任务,挂靠县人民医院,人员原则上由县人民医院调配。

医疗机构设置的具体布局和设置要求按照《*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实施。

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第五章卫生人力发展和机构建设

第二十六条参照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试行)和嘉兴市卫生区域规划,根据各卫生机构职责和任务确定我县卫生人力发展为:

县卫生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现有编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政策规定,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步扩大人员配备。40岁以下的卫生监督员在2010年之前必须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0岁以下的业务人员在2010年之前必须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大专以上学历应占机构人数的50%以上,机构中医生数不少于卫技人员总数的60%;县妇幼保健院按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配备,大专以上学历应占50%以上;各镇的的预防保健人员(含妇幼保健人员),原则上按管辖总人口的2人/万人标准配备,但每镇最低不得少于2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原则上由镇卫生院调配,应具有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各镇的的卫生监督人员原则上按管辖总人口的1-1.5人/万人标准配备,

全县医疗机构的卫技人员按照本规划第十一条人力规划指标配置,各医疗机构应注重内涵建设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适度控制发展规模,政府举办的县级医疗机构,其内部人员结构应按床位、医生比例不低于1:0.6—0.7,床位、护士比不低于1:0.4—0.5配备,床护比逐步达到1:0.6;镇卫生院人员配备原则上按辖区内各镇人口总数的1.3‰控制(含预防保健人员),根据各卫生院承担的任务可作适当的动态性调整;其他医疗机构人数随配置确立。到2010年,县级综合医院配置的医生中,本科以上学历应占60%以上,中医医院占50%以上,护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应占30%以上;镇卫生院配置的医生中,大专以上学历应占50%以上,护理人员应有中专以上学历;主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中,医生经过转型培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全科医生比例达到30%以上;新进入村级医疗机构的卫技人员必须具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

第二十七条20*年前完成县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县公共卫生中心(包括县卫生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10年前完成县人民医院的异地搬迁,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20*年完成沈荡医院的异地新建并投入使用;根据县域的总体发展规划,在乡镇行政区域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到2010年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添置必需诊疗设备,使之成为政府在农村履行公共卫生责任,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二十八条实行本县范围内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效率。对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进行充分论证,严格审批程序。

第六章对策措施

第二十九条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改革。通过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卫生事业投入,探索公立医疗机构运营制度改革,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事业,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健康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元化、有序开放、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改革人事制度,公立医疗机构应逐步打破人员身份限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和完善人事制、全员合同聘用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医疗卫生单位的现行工资可作为档案工资进行管理,员工的工资福利由医疗机构根据劳、责、绩、效综合考核,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自主确定工资分配方案,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形成分配激励机制。同时,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十条履行政府职能,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的职权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职能转变,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等手段,对全县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以同一资源、同等对待原则,实施同一规划的全行业管理。不断完善卫生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

第三十一条拓宽卫生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推进我县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十二条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之前,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完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社会支持系统。县卫生行政部门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制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预案,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第三十三条加强卫生信息管理和应用。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连,资源共享”的方针,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立健全我县卫生统计信息网络和卫生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计信息人员队伍,开展信息收集、分析、传输的计算机化,逐步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以及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会诊、信息交流等,增强卫生信息的利用和传播。

第三十四条加强与区域卫生规划相配套的实施意见、具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进一步编制完善《*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县医疗卫生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制定卫生行业运营、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实施规划和指导意见,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七章卫生筹资与资金预算

第三十五条县镇两级政府是我县卫生事业投入的主渠道。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卫生改革的需要,政府将加大对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其增量资金投入重点将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

第三十六条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继续享受税、费优惠政策,政府举办的各类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政府将按规划的要求给予安排;预防保健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基本预防保健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卫生执法监督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医疗机构的经常性支出通过提供服务取得部分补偿,政府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情况及承担的任务,对人员经费给予一定的补助,对重点学科发展给予必要的补助。政府将适当提高对镇卫生院的补助水平。

第三十七条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或引进国外资金、民营资金,引导群众增加对自身健康的卫生投入,解决卫生经费不足的困难。

第三十八条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四级筹资”机制。采取县镇两级财政,村集体经济和参加合作医疗个人各出资一部分的方法,年度人均筹资逐步接近上年度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1%,并在此基础上逐年提高,到2010年,人均总筹资从目前的50元增加到100元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力量。

第三十九条卫生机构要加强经济管理,勤俭办卫生事业。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行为,改进核算办法,提高财会队伍素质,完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财政、审计、卫生部门要加强卫生资金和财务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卫生经费使用效益。

第八章组织领导与监督评审

第四十条成立*县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协调委员会,作为规划实施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负责规划的研究、重大决策和最终审议等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

第四十一条县卫生局负责规划实施的日常工作,并依据本规划,对全县卫生资源实行行政指导、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对现有卫生资源逐步调整,对新增卫生资源严格审批。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7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1

一、目的1

二、工作原则1

三、编制依据1

四、疫情预警分级2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3

一、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3

二、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专家指导小组3

三、专家评估委员会4

四、机构职责5

第三部分疫情控制8

一、病例确认8

二、疫情分级响应8

三、响应级别的调整与终止13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14

一、指定收治医院14

二、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14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14

第五部分疫情报告、信息管理与14

一、疫情报告14

二、信息管理与15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16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16

二、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16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17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17

五、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18

第七部分附则18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20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专家组名单31

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35

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4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5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61

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5

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77

第一部分总则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可感染人的禽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后病死率很高。由于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以及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一、目的

为了贯彻国家和广东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规范、依法、有序地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人禽流感应急反应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减少人群感染机会,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广东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疫情预警分级

根据动物禽流感疫情危害程度和/或人禽流感发展趋势,参考《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警级别分级原则,将人禽流感疫情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级别,即:一般(Ⅳ级)、较大(iii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作为应急响应级别警示色。

(一)一般疫情(Ⅳ级)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本省范围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但没有发现人禽流感病例;

2.省外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对本省造成直接威胁时(如输入性人禽流感疑似病例)。

(二)较大疫情(iii级)

本省范围内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散在的人禽流感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输入性人禽流感确诊病例(尚未发生人传人)。

(三)重大疫情(Ⅱ级)

省内出现多点或多起聚集性病例(未发生人传人或仅发生有限的人传人)。

(四)特别重大疫情(Ⅰ级)

省内出现人传人病例,发生人禽流感暴发或流行。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人禽流感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

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政、规财、基妇、爱卫、科教等主要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地区人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制定各项治疗、控制疫情的措施、落实禽流感防治的各项具体工作。

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办公室。

二、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专家指导小组

省卫生厅根据人禽流感疫情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成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专家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组织。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技术指导组。

(一)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传染(感染)科、呼吸科、iCU、儿科、急诊科等专科的专家组成。根据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附件1)负责制定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组织、协调开展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人抢救进行技术指导,指导做好医院的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

(二)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由流行病学、消毒和卫生监督专业的专家组成。负责及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建议,并评估其效果,以保证取得最佳的防制效果。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等,要及时成立现场流调处理组、卫生监督组、疫情信息组、消毒及院内感染控制组和宣教组(热线电话)等现场工作组。

(三)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小组:由病原学等方面检验专家组成。负责病原学、血清学样品的采集、运送、检测及结果的判定等指导工作。

(四)病例诊断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医疗救护、预防控制、检测技术专家指导小组专家组成。负责人禽流感病例的诊断指导工作。

三、专家评估委员会

各级卫生部门成立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各级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各级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人组成。负责分析、评估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进行风险预测、预警,及时提出调整响应级别和结束响应的建议。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和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小组、人禽流感病例诊断专家小组、省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人员名单见附件2。

四、机构职责

各级卫生部门和机构要根据各自职能,切实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禽流感防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和部门间协作。组织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制定本地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指引及实施方案。包括人员、物资的紧急调动方案,完善资源的最优配置等。

3.统筹规划、科学合理整合卫生技术力量,建立预防控制、临床救治、病原学的专家库,建立疫情应急的人员储备库,防止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4.组织专家会诊,明确病例诊断或提出诊断意见,及时评估临床治疗病人、预防控制疫情措施的效果,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5.负责提出应急物资的储备方案,建议经贸等有关部门做好抗病毒预防性和治疗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达菲等)、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6.组织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等工作。

7.疫情信息和疫情应急响应级别。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防制工作的具体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1)做好疫情的监测、报告、核实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

(2)组织实施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3)参与病例的核实诊断工作,为病例会诊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建立紧急疫情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

(5)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6)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7)组织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2.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省卫生厅召开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启动或停止应急响应的建议,并参与组织和具体实施。

3.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人禽流感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及相关业务培训工作,并负责建立本省标本库。

(1)在已具备条件的并已经开展人禽流感检测的地级市实验室,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培训后开展禽流感检测工作;对未开展人禽流感检测的地级市并且具备条件的实验室,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并认可,方可以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2)各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各检测实验室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试剂、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收集临床标本,随时准备开展检测工作。

(三)医疗机构

1.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收治管理、疫情、病情报告工作。

2.负责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做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标本采集,送到指定的流感检测实验室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根据省卫生厅的疫情级别,放置相应疫情级别的警示牌。

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病人心理辅导工作。

(四)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监督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落实。

2.负责监督收治病人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

3.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4.负责监督各级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工作。

(五)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除“四害”。

(六)健康教育机构

搞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禽流感和其他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以及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和人禽流感疫情处理的需要,按照各自职能,参与防控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提供紧急物资的调配和供应、市场监督管理、污染扩散的控制、相关法规制订、疫区封锁隔离以及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相关工作等。

第三部分疫情控制

一、病例确认

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本市内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报告后,应于6小时内派出市级病例诊断专家指导小组进行判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各地级市首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报告后,应于12小时内派出省级病例诊断专家指导小组进行判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的人禽流感防治专家组进行最终确认。

二、疫情分级响应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通过对禽类等禽流感疫情、人感染禽流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疫情预警级别;根据疫情控制情况,专家评估委员会可临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调整预警级别,提出防治策略及重点措施;专家评估委员会应及时向省卫生厅提出建议,省卫生厅根据建议上报省政府,并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授权下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的启动、变更及结束程序相同。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采取以下不同的响应措施:

(一)出现一般疫情(Ⅳ级)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蓝色级别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1.本省范围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禽流感疫情发生所在的地市及疫点所在县(区)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启动人禽流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当地农业部门的疑似和确诊的动物禽流感疫情通报后,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医疗卫生人员,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附件3),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病、死禽之日起进行医学观察7天,并填写相应报表,汇总后上报。

(3)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扑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禽类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附件4)进行个人防护。

(4)在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市、区),按照《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附件5),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5)按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附件4),协助农业等有关部门对消毒工作进行指导和效果评价。

(6)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通过对社会公众心理变化及关键信息的分析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及时组织相应的科普宣传。具体知识点参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附件6)。

2.本省范围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非禽类禽流感疫情发生地或省外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对本省造成直接威胁时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信息沟通。卫生、农业、林业和工商等部门应增强信息的沟通。加强医务人员、禽类养殖和宰杀贩卖人员等高危人群监测,排查疑似病例,并加强省际间疫情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建委、交通等重点部门应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察。

(3)预检分诊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善发热呼吸道病例预检分诊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对可疑病人要及时进行隔离。

(4)做好应对人禽流感发生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等。

(5)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

(二)出现较大疫情(Ⅲ级)时,由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黄色级别响应并采取措施

出现iii级疫情时,除采取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人间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病例诊断与隔离救治。按照《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附件1)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立即送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和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3.疫点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附件4),组织、指导对疫点和病例活动范围内的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照《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7),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开展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人禽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附件3)对病、死禽和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天。

6.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严格按照《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件8)对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各省级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阳性,或发现无法鉴定的流感毒株,应立即将原始标本及分离物送国家流感中心进一步复核、确认。

(三)出现重大疫情(Ⅱ级)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橙色级别响应并采取措施

出现Ⅱ级疫情时,除采取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

2.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除在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区)外,各市根据疫情扩散、波及的范围,参照《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3.专家委员会根据禽流感流行特征,人疫情发生情况,确定或调整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公共娱乐活动;限制公众聚会活动、旅游劝告;加强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人员集中的地区消毒措施;加强对学生、外来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

(四)省内出现人传人病例,发生人禽流感暴发或流行即出现特别重大疫情(Ⅰ级预警)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红色预警级别,在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三、响应级别的调整与终止

(一)Ⅳ级:根据农业部门宣布解除疫区,由县级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iii级:根据农业部门宣布解除疫区,且末例人禽流感病例治愈7天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经市级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分析论证,提出降级或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市级人民政府或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三)Ⅱ级:根据农业部门宣布解除疫区,且末例人禽流感病例治愈7天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经省级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

(四)Ⅰ级:危害基本消除,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经省专家评估委员会评估并做出响应结束建议,由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研究并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委员会批准,授权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

一、指定收治医院

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当地二级以上具有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院作为人禽流感病人的定点收治医院。

二、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各指定医院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负责医疗救治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要服从本地区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指挥,作出快速反应,携带必须的医疗器械、药品及防护用具等及时赶赴现场,有效开展医疗救治,并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收治医院要加强预检分诊制度,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

第五部分疫情报告、信息管理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人禽流感疫情的报告、信息管理与。

一、疫情报告

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发现人禽流感疫情,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属地管理”的原则,立即通过《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或传真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详细信息不得晚于疫情发现、核实后2小时。省卫生厅及时将人禽流感疫情向卫生部、省政府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信息管理与

(一)卫生行政部门

1.疫情:

在确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出现后,省卫生厅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人民政府的授权下应及时、主动面对公众和媒体,疫情有关信息。

2.疫情通报:

省卫生厅及时将人禽流感疫情向省政府有关部门、各市卫生局、驻粤部队及毗邻的省份、港澳地区通报。

各市卫生局接到上级的疫情通报后,应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卫生局通报。

卫生、农业、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流感、禽流感监测信息。

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农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并向毗邻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接到疫情通报的毗邻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统一报告内容,规范报告程序,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

组织专人收集国内外相关疫情信息和了解最新疾病预防控制技术。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消毒处理和实验室检验的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一位接诊医务人员都要掌握人禽流感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能力和诊疗水平。

二、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省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重点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建立地、市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科研机构要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开展人禽流感病毒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必须符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等规定开展工作。在应急状态下,卫生厅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临时指定合格的实验室开展相关检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开展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指导,特别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和检查,督查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演练、疾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疫情现场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五、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各级政府保障人禽流感应急防疫物资、疫情处理业务、疫情监控和临床救治等资金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物资。

对人禽流感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治疗费用、疑似病例实验室病因检测费用等应首先通过现有各种医疗保障机制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各种医疗救助制度等解决。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禽流感病人的医疗费用,属于基本医疗统筹等基金支付范围的,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有关规定支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支付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所属统筹地区政府负责解决。上述渠道不能解决的,由当地政府负责统筹支付。

第七部分附则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区域范围内涉及人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各地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相应预案。

本预案自之日起生效。

国家有关部门对人禽流感防制策略、防制技术方案有调整、人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或对人禽流感流行规律的认识深入时,省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附件及技术方案作相应调整。

附件:1.《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2.《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其专家指导小组、疫情评估专家组名单》

3.《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4.《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

5.《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

7.《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8.《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1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尽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但是,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三)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H5n1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四)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三、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2.临床症状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3.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H5n1亚型病毒感染者可出现肺部浸润。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分离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igG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预后

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超过30%。

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是否并发合并症以及就医、救治的及时性等有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2)有病死禽接触史。

(3)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4)与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

(5)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2.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它诊断者。

(4)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二)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五、治疗

(一)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

(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实验室研究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一般成人剂量每日150mg,分两次服用。1-12岁儿童剂量根据体重计算每次给药剂量,每日两次。15kg以内的儿童每次给药30mg,16-23kg每次给药45mg,24kg-40kg每次给药60mg,或40kg以上及13岁以上儿童剂量同成人。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但某些毒株可能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耐药性,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老年患者及孕妇应慎用,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婴儿禁用。金刚乙胺的毒副作用相对较轻。

(四)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⑴毒邪犯肺

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柴胡10g黄芩12g炙麻黄6g炒杏仁10g

银花10g连翘15g牛蒡子15g羌活10g

茅芦根各15g生甘草6g

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⑵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葛根20g黄芩10g黄连6g鱼腥草30g

苍术10g藿香10g姜半夏10g厚朴6g

连翘15g白芷10g白茅根20g

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

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⑶毒邪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炙麻黄9g生石膏30g先下炒杏仁10g黄芩10g

知母10g浙贝母10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草河车10g赤芍10g丹皮10g

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七、当归尾;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⑷内闭外脱

主症:高热或低热,咳嗽,憋气喘促,手足不温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绀,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气脱,阳脱,阴竭。

治法:扶正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生晒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炮附子10g先下

干姜10g山萸肉30g炙甘草6g

加减:汗出甚多者加煅龙牡;

痰多,喉中痰鸣,苔腻者,加金荞麦、苏合香丸、猴枣散。

注射剂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中成药应用: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

⑴解表清热类: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⑵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⑶清热开窍化瘀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⑷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⑸止咳化痰平喘类: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

⑹益气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六)重症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应当送入iCU病房进行救治。对于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氧疗,保证患者血氧分压>60mmHg。如经常规氧疗患者低氧血症不能纠正,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应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原则,可采取低潮气量(6ml/kg)并加用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机械通气的相关合并症。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注意室内通风、空气流向和医护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七)出院标准

1.13岁(含13岁)以上人员,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

(1)体温正常。

(2)临床症状消失。

(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2.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应住院满21天后方可出院。

六、预防

(一)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类的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

(二)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三)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动物防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四)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48小时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五)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的相关规定。

(六)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七)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八)可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防。应用中药预防本病的基本原则:益气解毒,宣肺化湿。适用于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附件2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专家组名单

一、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人事变动时由该职务相应人员负责)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兼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彭炜副厅长

局长广东省卫生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陈星伟副部长联勤部卫生部

林苗副局长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成员: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陈祝生处长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

温伟群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卫监处

巫小佳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基妇处

许立凡主任广东省爱卫办

徐庆锋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

邓峰主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健处长联勤部卫生部卫生防疫处

杨建国处长广东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

胡龙飞处长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管处

二、广东省人禽流感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省流感专家组人员)

组长陈荣昌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副组长黄文杰主任医师总医院

覃铁和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成员陈小苹副主任医师省人民医院感染科

黄子通教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蔡绍曦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林琳教授广东省中医院

唐小平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三、广东省人禽流感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林锦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组长邱建锋主任医师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罗会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员林立丰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柯昌文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何剑峰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宋铁主管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仙钟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王鸣主任医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新伟副主任技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广东省人禽流感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杨杏芬教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组长江丽芳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柯昌文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员

徐军教授广州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

李晖副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欣主管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博副教授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吴新伟副主任技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大鹏副主任医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卫生检疫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五、广东省人禽流感病例诊断专家小组

组长肖正伦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副组长覃铁和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林锦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员陈小苹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

黄子通教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蔡绍曦科主任南方医院呼吸科

林琳教授广东省中医院

唐小平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陈荣昌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何剑峰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柯昌文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新伟副主任技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兼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彭炜副厅长

局长广东省卫生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成员肖正伦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许锐恒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声涌教授暨南大学

林锦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何剑峰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鸣主任医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唐小平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

黄文杰主任医师广州总医院

附件3:

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为及时、科学地判定动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禽流感在人间的发生和传播,制定如下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1.判定标准

按照以下判定标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并填写(表3-1、表3-2)。

1.1禽流感病(死)禽的密切接触者

(1)在病(死)禽所在地(禽场、禽散养户、野禽栖息地、宠物市场和饲养户及有关屠宰、经营单位等)直接从事饲养、观察研究、捕捉、装运、贩卖、宰杀、加工病(死)禽的人员及在这些场所内生活、工作过的其他相关人员,在农贸市场内特指那些直接从事贩卖、宰杀活禽或病(死)禽的人员及在贩卖、宰杀场所生活或工作的其他相关人员。

(2)从事捕杀、处理(如处置禽尸体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但未按相应规范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员。

(3)直接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的相关人员。

1.2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与出现症状后的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共同生活、居住、护理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和体液的人员。

1.3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1.4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对可能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进行采样、处理标本、检测等实验室操作或者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工作人员。

2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追踪

2.1禽流感病死禽类密切接触者

对禽流感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入户调查,仔细询问每一个人的接触情况,并登记(表3-1)。

2.2人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人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表3-2)。

3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原则及措施

3.1处理原则

(1)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2)根据密切接触者数量、接触程度等可采取集中医学观察或自我医学观察的措施。

(3)观察期限暂定为7天(自最后接触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患者计算起)。

(4)医学观察开始前,根据确定的观察期限判断实际观察时间。

3.2处理措施

(1)医学观察开始前,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员必须通过口头或以告知书的方式,告知被观察对象以下内容:

①人禽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

②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机构联系人、联系方式,以便出现相关症状后进行报告。

(2)在医学观察期间不限制医学观察对象的活动,但病(死)禽密切接触者须在疫区范围(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内活动。被观察对象如需离开疫区,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同意后方能离开疫区。

(3)医学观察期间,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机构的专业卫生人员每日对密切接触者测试2次体温,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也可由患者自行测量体温,专业人员每天两次通过电话询问情况),并做好个案登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按《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每日统计汇总表》(表3-4)汇总,录入到“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并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4)医学观察期间,被观察对象出现发热等异常临床表现的,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进行诊断和报告,并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检测。若发现密切接触者已出现肺炎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指定医疗机构派专用车辆将其接入指定医院进行隔离诊治。

(5)根据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是否有人传染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根据其具体接触方式、频度、时间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6)对于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处理措施同上。

(7)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原地,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处理措施同上。

表3-1省市县病死禽类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一览表第页

调查单位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病/死禽种类最早暴露时间最后暴露时间暴露

频度暴露

地点暴露

方式备注

注:1、暴露地点:包括⑴家中⑵工作单位⑶市场⑷饭店⑸公园⑹其他

2、暴露频率:填写从最早暴露时间到最后暴露时间其间暴露情况,分为⑴每天⑵数次(写明日期或日期范围)⑶仅一次

3、暴露方式:⑴饲养⑵销售⑶购买⑷宰杀⑸烹饪⑹排泄物、分泌物⑺玩耍⑻食用⑼其他

4、备注:请以家庭为单位,填写密切接触者之间相互关系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接触病例类型最早接触时间最后接触时间接触频度接触地点接触方式备注

表3-2省市县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一览表第页

调查单位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月日

注:1、接触病例类型:⑴疑似病例⑵确诊病例2、接触地点:包括⑴家中⑵医疗机构⑶工作单位⑷饭店⑸公园⑹其他

3、接触频率:分为⑴每天⑵数次(写明日期或日期范围)⑶仅一次

4、接触方式(多选):⑴共餐⑵同室⑶同病区⑷共用生活用品⑸分泌物、排泄物等⑹诊治、护理⑺探视⑻陪护⑼其他

表3-3动物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最后暴露时间医学观察地点暴露类型医学观察开始日期医学观察记录医学观察解除日期

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

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

注:暴露类型:1接触患者2接触病死禽3接触患者+接触病死禽

症状:指咳嗽或咽痛

医学观察地点:包括⑴家中⑵医疗机构⑶其他

医学观察实施责任人、、

表3-4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每日统计汇总

疫情事件名称疫情

发现

日期医学观察开始日期密切接触者出现体温≥38℃伴

咳嗽或咽痛等症状最后一名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日期

累计观察

总人数当日观察解除观察

新增人数正在观察

总人数新增

人数累计

人数新增

人数累计

人数

合计

填表单位:省市县(区、市)填表人:

附件4:

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

为规范做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人禽流感措施,制定本方案。

1现场消毒技术方案

1.1消毒原则

发生疫情后,应及时有效地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消毒工作应该由经过培训、有现场消毒经验的人员进行,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相应的消毒方法。消毒工作应避免盲目性,如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可以使污染物品无害化时,可以不进行消毒处理。

1.1.1仅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的现场消毒

仅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开展现场消毒。现场消毒工作原则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禽舍包括死禽和宰杀的家禽、禽粪和墙壁地面等进行终末消毒,必要时对禽舍的空气进行消毒。

(2)对划定的动物疫点内病、死禽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3)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对流动水体和较大的水体等消毒较困难者可以不消毒,但应严格进行管理。

(4)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可能污染的物体在出封锁线时进行消毒处理。

1.1.2出现人禽流感疫情的现场消毒

发生人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合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还要对发生人禽流感疫情的疫点进行消毒,并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以确保消毒处理有效。收治禽流感病人的医院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现场消毒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合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2)对发生人禽流感的疫点、疫区进行现场消毒,消毒重点应包括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发病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等。

(3)医院应同时按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对禽流感病人诊疗过程中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1.2消毒方法

1.2.1病房、病家和禽舍的地面、墙壁等一般物体表面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地面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1.2.2纺织品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5分钟,或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或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

1.2.3动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稀薄者,每1000毫升可加漂白粉50克,搅匀放置2小时。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克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1份粪便加20%漂白粉乳剂2份,混匀后,作用2小时。对厕所和禽舍的粪便可以集中消毒处理时,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小时。

1.2.4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1.2.5食物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5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在医院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在疫区可以煮沸30分钟,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小时,也可焚烧处理。

1.2.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1.2.7家用物品、家俱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硬质物体表面也可按一般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1.2.8手用0.5%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手的消毒也可用醇类免洗手消毒剂涂擦,自然干燥后即可。

1.2.9人与动物尸体动物尸体应焚烧或喷洒消毒剂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源。病人尸体宜尽快火化。

1.2.10运输工具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

1.2.11垃圾医院与禽流感有关的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疫区的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深埋。

1.2.12污水对小水体的污水每10升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毫升,或加漂白粉4克。混匀后作用1.5小时后余氯为4mg/L~6mg/L时即可。较大的水体应加强管理,疫区解除前严禁使用。

1.2.13饮用水对疫区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微生物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2.14空气对无法通风的空间受到污染后应进行空气消毒。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0.5%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也可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1.2.15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1.3评价原则

1.3.1过程评价发现疫情后,是否及时对所有必须消毒的物体按规定的方法采取了有效的消毒措施。

1.3.2效果评价实验条件允许时,可以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当消毒前后自然菌的杀灭率≥90%时可以认为消毒合格。

2人禽流感院内感染控制技术

2.1病人隔离原则

对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采取住院隔离,确诊病例可置同一房间,其余的应置单间隔离。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内活动,原则上禁止探视、不设陪护,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2医院的隔离

2.2.1呼吸道感染疾病门诊

(1)独立设区,远离其他门诊、急诊,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3)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有明显标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更衣室、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消毒室和防护用品更换室等,污染区包括病人可能进入的各类诊疗室、污物暂存处。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

(4)诊室和留观室通风良好。

(5)留观病人一人一间,房间内设卫生间。

(6)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口罩,不能离开留观室,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

2.2.2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病区

(1)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

(2)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显无交叉,有明显标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会诊室、更衣室、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消毒室和防护用品更换室等,污染区包括病室、病区走廊和污衣、污物暂存处等。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

(3)保持病区通风良好。

(4)病区内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其它医用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病区。

(5)病人一人一间,房间内设卫生间。

(6)病人戴医用防护口罩,禁止离开病房和相互探访。

(7)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2.2.3人禽流感确诊病人病区

(1)已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房间隔离的具体要求包括:

①使整个病区的空气定向流动,从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房。

②隔离病房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病房之间设立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③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并进行手的卫生处理。

④病人的诊疗、护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动在病室内完成。

⑤隔离病房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进行出入人员登记。

(2)未设负压病房的医院应做到以下隔离措施:

①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②布局合理,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会诊室、外更衣室、淋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消毒室和内更衣室等,污染区包括病室、病区走廊和污衣、污物暂存处等。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

③病区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④病区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⑤病区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其它医用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病区。

⑥病人戴医用防护口罩,不得离开病区。

⑦重型病人应当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该病室禁止收治其他病人。

⑧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病人病情危重应由医务人员及时向家属通报病情,若必须探视,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3禽流感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

3.1防护原则

接触或可能接触病、死禽类或禽流感病人的所有人员都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原则:

(1)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禽流感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2)进入被传染源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播。

(3)接触病人、疑似病人、疫区内的病死禽等传染源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均应采用防护措施。接触传染源污染的物品时也应采取防护措施。

(4)既要采取措施预防人禽流感由病人传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由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5)应根据暴露的危害程度分别采取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的方法。

3.2防护方法

3.2.1基本防护

(1)适用对象:医院诊疗工作中所有医务人员,可能接触病禽或病人的人员。

(2)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

3.2.2加强防护

(1)防护对象:进入留观室、病区的人员,进入疫区的人员,其他接触病、死禽和病人等传染源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并包括其污染物品的人员。

(2)防护用品:隔离服、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防护镜或面罩、鞋套。

3.2.3严密防护

(1)防护对象:宰杀病禽的人员,对禽流感病人进行有创操作或尸体解剖的人员。

(2)防护用品: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正压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3更换防护用品顺序

根据防护用品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护用品更换顺序,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以方便更换防护用品为原则。工作结束后,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原则上是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后脱呼吸道、眼部等最关键防护部位的防护用品。对于常见的防护服,一般可按下列顺序穿脱防护用品。

3.3.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戴帽子。

步骤2:穿防护服。

步骤3:戴口罩。

步骤4:戴上防护眼镜。

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

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3.3.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2:解防护服。

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4: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污衣袋中。

步骤5: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或污衣袋中。

步骤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步骤7: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8:洗手、消毒。

3.4防护用品的要求

防护服:符合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为联体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性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防护口罩: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口罩可分长方型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也可选用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

其他:应当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附件5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早发现、早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传播和蔓延。

2监测启动条件

相关地区若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应立即启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工作。

2.1由省级农业部门确认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2毗邻接壤国家或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3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包括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3监测范围的确定

3.1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3.1.1在当地农业部门划定的动物疫区范围所涉及的县(市、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1.2若某县(市、区)的动物疫情发生在边界乡镇,则在与其边境相邻的其它县(市、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毗邻接壤国家在边境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与其边境相邻的县(市、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2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2.1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县(市、区)启动应急监测。

3.2.2若发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为输入病例,则病例的原发县(市、区)应同时启动应急监测。

3.2.3发生实验室污染引起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则病例所在实验室及县(市、区)应同时启动应急监测。

4监测对象

监测范围内的发热(体温≥38℃)伴流感样症状病例及密切接触者。

5监测时限

5.1发生动物疫情的地区,应急监测开始于农业部门发现疫情之日;止于农业部门解除封锁后7天。

5.2没有动物疫情,但出现人间病例时,应急监测始于卫生部门发现疫情之日,止于该病例的最后一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的结束之日。

6监测方法

6.1病例的发现

6.1.1被动监测在应急监测期间,监测县(市、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

6.1.2主动监测

(1)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报的发热伴流感样病例进行追踪和排查,每日将进展情况逐级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见表5-2)。

(2)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入户搜索、排查居民中是否有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每日将搜索、排查结果逐级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并将病例送往医院治疗。

(3)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上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按(附件3)执行。

(4)上述病例若发展为不明原因肺炎,按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方案执行;若发展为人禽流感疑似病例,则按(附件7)执行。

6.2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对流感样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附件7)。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采集病例相关标本。

采集上、下呼吸道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同时要采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进行a(H5n1)亚型特异的抗体检测。

先由省级及以下疾控机构进行初步检测,阳性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同时各地要根据卫生部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及时报告病例的有关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标本送上级疾控机构。

标本的采集种类、时间、运送、保存和检测具体内容,参见(附件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6.3报告与反馈

开展应急监测期间,监测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填写《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卡》(见表5-1),并登陆“中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用电话和传真方式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卡》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开展追踪排查工作,并将结果填写到(表5-2)中,每日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逐级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省级或部级的检测、诊断结果及时逐级反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更正病例的转归情况。

7职责与分工

7.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当地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根据疫情分析结果,适时加强或调整防治力量及人员,并督促落实。

7.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7.2.1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制订全国监测方案;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督导、协调及评估;负责全国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反馈;进行技术指导和开展专业培训,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具体职责参见附件8相关内容)。

7.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省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反馈;对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指导;进行主动监测,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展技术培训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具体职责参见附件8相关内容)。

7.2.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地区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及上报信息;对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指导,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展技术培训。

7.2.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承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随访,标本(病例鼻、咽拭子、血清及环境、动物标本等)的采集和运送;开展主动监测;负责当地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信息。

7.3医疗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防治知识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8监测系统督导和评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督导检查本辖区内的应急监测工作,评估监测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应急监测进行必要的调整,注重新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

督导和评估内容:密切接触者管理;登记的完整性和随访情况;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病人的登记和流调的及时性;现场工作质量与监测资料分析及上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标本采集和运送情况。

9保障

9.1人员准备及培训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建立应急反应队伍。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和防疫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明确监测要求,包括病例定义、报告、调查、标本采集等程序与要求,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加强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防保科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按要求报告疑似病例。

9.2督导检查

上级部门定期对下级监测点进行督导检查,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召开一次监测工作总结会,总结经验,分析监测工作中的问题,交流监测资料及所开展研究工作的结果,以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

9.3实验室监测网络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流感中心牵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组成监测网络实验室。由病毒病控制所负责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标准化,诊断复核疑难病例,鉴定各地分离的病毒毒株。网络实验室应做到检测试剂标准化、信息传递快速化,定期由上级单位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9.4后勤保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准备好控制疫情所需的器械、消杀药品、诊断试剂、疫苗等物资。

表5-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卡

(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

1基本情况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性别:男女

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病人属于: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它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

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大中小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2临床表现

发病日期:年月日

诊断日期:年月日

死亡日期(如病例死亡):年月日

首发症状(描述):

发热:有,体温(最高)℃无

鼻塞:有无头痛:有无咳嗽:有无

气促:有无呼吸困难:有无

血常规:年月日wBC:×109/L;n;L

年月日wBC:×109/L;n;L

年月日wBC:×109/L;n;L

胸部X线检查:年月日结果描述:

年月日结果描述:

年月日结果描述:

3流行病学史

3.1发病前7天内接触过病、死禽(包括家禽、野生水禽和侯鸟),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

是否不知道

3.2发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病例共同生活、居住,或护理过病例:

是否不知道

3.3发病前7天内,在出现异常死禽的地区居住、生活、工作过:

是否不知道

3.4高危职业史包括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家禽的职业人员:

是否不知道

3.5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职业人员:

是否不知道

3.6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

是否不知道

3.7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接触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

是否不知道

报告单位:

报告医生:填卡日期:年月日

表5-2人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表

填报单位:填表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报告单位追踪情况转归备注

体温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白细胞H5n1核酸检测治愈好转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死亡

注:1人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表填报的是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情况。

2报告单位:若为医疗机构上报的病例,则填写医疗机构名称;若为入户搜索出的病例,则填写搜索人所在的单位

3H5n1核酸检测填写阴性/阳性。

附件6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

一、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

(一)动物禽流感疫情或人禽流感疫情出现时

在动物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及时、主动面对公众和媒体传播以下信息: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严重程度;

2.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

3.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有效的防控措施,就医的注意事项等;

4.到疫区旅游的注意事项,个人防护措施;

5.必要时,公布健康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针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公众预防从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个人防护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人从禽类感染病毒的低风险性,禽流感是否能人传人的情况,禽流感病人的传染性等。

(二)禽类禽流感疫情扑灭后或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转归时

1.强调疫情已得到控制;

2.农业部门或卫生部门继续开展监测工作;

3.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恢复生产而采取的措施;

4.告知公众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人禽流感防控健康教育核心知识

1.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通常只感染禽类(如候鸟或鸡、鸭等家禽),并容易引起流行。尽管禽流感病毒有高度的种群特异性,偶尔可以跨越种群屏障感染猪等哺乳类动物,甚至人类。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一部分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正在不断变异,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正常家鸭比例也在增加。此外,病毒还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甚至在猪体内也可检出该病毒。

2.什么是人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导致人发病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3.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目前认为直接接触染疫的禽类或接触受其排泄物污染的物体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途径。至今,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个案大多发生在乡村或城市周围,散养家禽,家禽与人交往密切,染疫的禽类可通过粪便排放大量的病毒,人接触有病毒的排泄物和/或污染的外环境的机会很大。在屠宰、拔毛、烹饪染疫家禽过程中,或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也可能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但是,禽流感不会通过煮熟的食品传播。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人已通过进食煮熟的禽肉或禽类制品而感染禽流感,即使这些食品已被H5n1病毒感染,一旦加热煮透,就能把病毒杀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可引起严重的疾病。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5.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禽流感关键是预防控制禽鸟类的禽流感疫情,其次是预防人从禽鸟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万一不幸感染发病,要及时就诊,医疗机构要加强监测及时,做到“四早”,指对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发现病例,控制人间疫情:

早发现:当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对人禽流感病例,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6.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流感禽流感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或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留意政府的信息。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如饲养家禽或鸟类应避免与其密切接触,接触后要及时洗手,要做好饲养场所卫生。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应留在家中休息并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或与禽类接触史。

附件7

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组织与准备

2.1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通过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院相关资料,了解当地(以县为单位)一年内的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主要传染病种类及发病情况,了解当地一年内的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疫苗型别、覆盖率、主要接种范围及对象、接种疫苗数量等)。

3.2动物疫情调查

3.2.1动物养殖及禽流感疫情情况

向省级农林部门及当地的农林部门了解当地禽类养殖业情况(包括家禽种类、数量、密度、免疫状况等)、历史上的禽流感疫情(是否发生、疫情发生地、诊断情况、动物类型、病原型别以及疫情发生处理情况等)、当年的动物禽流感疫情(是否发生、疫情发生地及疫区范围、诊断情况、动物类型、病原型别、发生经过及处理情况等)、动物尤其是禽类异常死亡情况、候鸟迁徙情况及禽流感监测情况等。

3.2.2当地禽类交易情况

调查当地及周围的农贸市场尤其是活禽交易市场情况。对市场内的活禽及禽类制品经营者进行调查、登记,了解货物来源、加工及交易方式、现场屠宰、防护情况、近期是否有异常表现等情况。

3.2.3当地动物饲养及动物疫情情况

参见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3.3病例搜索

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乡村医生等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采用查看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随访、筛查,直至排除人禽流感。

3.4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等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4.1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等情况。

3.4.2病例所在地基本情况

(1)环境情况: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资料、社区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等情况。

(2)动物饲养情况:通过农业部门了解病例居住地所有养殖场及住户进行动物及家禽饲养情况调查,了解家禽种类、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禽流感疫苗免疫接种、禽类交易情况等。

(3)动物疫情情况:向当地农业、林业部门了解当地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特别是禽类的异常死亡情况。通过向兽医询问、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病例居住地一年内是否有家禽异常死亡情况,重点掌握近期内(6个月内,尤其是近1~2个月)发生禽流感或禽鸟类发病(死亡)情况(发生时间、动物发病表现、发病及死亡的动物种类、死亡数量、诊断结论及依据、处置情况等)。

3.4.3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及家畜情况。

3.4.4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与人禽流感病例的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2)发病前7天内与病死禽的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病(死)禽,直接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3)发病前7天内有无其它接触可疑禽流感病毒污染物(如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4)当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3.4.5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

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3.5高危人群的调查

3.5.1通过现场调查及向农业、工商等部门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动物禽流感疫情,重点了解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的禽类养殖场、禽类散养户、屠宰场、禽类批发及交易市场、公园禽鸟类养殖场所的禽类饲养、捕捉、屠宰活禽、储藏、运输人员、禽类交易及经营人员以及宠物鸟类的养殖人员,并了解曾滞留禽类养殖、屠宰场所时间较长的人员情况。

3.5.2向动物研究专业机构了解专业从事禽类研究及监测人员情况。

3.5.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有潜在高危行为的人员。

3.6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处理(详见附件4)

3.7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

3.7.1聚集性病例定义以疫点为单位出现2例及以上人禽流感病例。

3.7.2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从病例间的接触地点、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方面了解病例间是否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性。

3.8其它相关调查及研究

3.8.1人禽流感感染因素研究

为探索人禽流感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的感染方式、感染途径及影响因素,开展人禽流感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内容可参考流行病学调查表。

3.8.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对不同暴露机会、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及频次的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轻型感染及隐性感染病例。

4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4.1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2在疫情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调查报告及时整理归档。

附表7-1流行病学调查表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1)电话:(2)传真:(3)e-mail:

1.2发现时间:年月日时分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电话传真e-mail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是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3.3报告疾病名称:

二、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户籍:省市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7.现住址:省市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8.学习或工作单位:

9.联系电话:(1)手机:(2)家庭电话:(3)其它联系人电话:

10.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

餐饮业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

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

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三、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发病地点:家中单位其他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是否不知道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是否隔离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转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四、病例的临床表现

1.首发症状(描述):

2.流感样表现:

发热:体温(范围)℃持续时间:寒战

咳嗽咳痰咽痛头痛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关节酸痛乏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

3.其它临床表现(描述):

五、病例居住环境及暴露情况

1.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环境描述:

2.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3公里内是否有:活禽市场农贸市场饲养场

天然湖泊人工湖河流小溪湿地沼泽均无其它

3.是否能见到候鸟或野禽:经常见到偶然见到从未见过不知道其它

4.近期是否有死亡候鸟或野禽:是否不知道

4.1若有,常见地点:

4.2候鸟或野禽最近死亡时间:年月日

5.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区)动物饲养或病死情况:有无

养殖场名称动物种类饲养数量病/死数量病/死时间处理方式处理时间参与处理人员数量

6.家禽饲养户人员情况:

总户数总人口数常驻人口饲养家禽户数饲养家禽户人口数病死家禽户数病死家禽户人口数异常表现人数

(流感样病例/发热性疾病等)

7.若居住地有养殖场,则:

养殖场名称饲养动物种类及数量病/死动物种类及数量

8.农业部门是否已经证实死亡家禽死于H5n1型禽流感:是否证实中不知道

8.1农业部门H5n1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或pCR情况:

分离(pCR)阳性标本类型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分离时间分离单位

9.当地环境是否已经进行彻底消毒:是否不知道

9.1若已经彻底消毒,则时间为:年月日

10.有病死动物后,当地有无流感样/发热/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有无不知道

10.1若有,则填写以下表

病例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病/死亡时间有无接触及时间备注

六、病例家居环境情况

描述病例家庭位置(位置/附近水源等情况):

2.病例家庭:围墙院落半封闭院落敞开式院落其它

3.病人家居住房类型:平房独立楼房公寓其它

4.房屋地板类型:瓷砖木地板土地其它

5.多长时间打扫一次房间:

6.家中厨房菜板使用:生肉/熟食加工分开生肉/熟食混用

6.1若混用菜板,则加工完生肉类后:每次均清洗偶尔清洗1次从不清洗

7.家庭成员的禽流感知识知晓情况:明白听说过从不知道其它

7.1若明白,则知识来于:电视报纸广播宣传单入户宣传其它

8.家中禽类饲养情况:

动物种类饲养数量饲养时间活动范围动物粪便可见范围

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厨房厕所

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厨房厕所

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厨房厕所

9.家禽圈位置,描述与病例居住房间关系:

室外厕所内厨房内人居住房间无人居住房间单独禽舍其他

10.近期内病例家中病死动物情况:

动物种类饲养数量病死数量发病/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处理方式

11.农业部门是否证实病死动物死于H5n1型禽流感:是否不知道

11.1环境/病死禽畜采样情况:

采样种类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份数检测结果检测单位

12.家庭环境是否进行彻底消毒:是否不知道

12.1若已经彻底消毒,则时间为:年/月/日

13.病例家庭成员及与病死动物接触方式: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发病与否接触病死动物种类接触病死动物方式

1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2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3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4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5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七、病例生活习惯、既往健康史

1.饭前洗手:每次均洗手偶尔洗手从不洗手其它

2.是否抽烟:是否

3.1若抽烟,每天几支:1-4支5-9支10-20支20支以上

4.是否有慢性疾病,若有(医生已经诊断,可多选)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其它慢性肺部疾病冠心病

糖尿病肾病免疫缺陷其它慢性疾病:

5.一年内是否接种流感疫苗:是否

5.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日

6.是否曾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否记不清

6.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日

八、病例发病前的暴露情况

1.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禽类及其它动物:是否不知道

1.1若接触,则接触动物种类:鸡鸭鹅野禽其它

1.2接触方式:饲养打扫、清洗禽舍接触动物分泌物购买加工生鲜禽肉

职业运输收集或运输禽类粪便收集或卖鸡蛋清洗禽毛

买卖活禽宰杀禽类食用处理/掩埋禽类

1.3接触时间:

1.4接触家禽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偶尔洗一次从不洗手

1.5若未接触过禽类及其它动物,是否在病前2周内到过:

饲养场农贸市场河/湖/塘边湿地公园其它

2.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病死禽类:是否不知道

2.1若接触,则接触种类:鸡鸭鹅野禽未接触不清楚其它

2.2若接触,则接触方式:宰杀、加工病死动物接触病死禽排泄物

接触病死禽分泌物直接接触病死禽食用病死禽肉其它

2.3接触时间:

2.4若食用病死禽肉,则所食用时是否熟透:是否不知道

3.病前2周内,若参与宰杀、加工病死禽类,则主要方式:捕捉或固定病死禽类烫洗死禽

拔除禽毛接触死禽血液清洗/接触死禽内脏刀切病死禽肉清洗、处理禽肉

3.1接触病死禽期间,手部伤口情况:无伤口未愈合旧伤口处理过程造成伤口

3.2处理病死禽类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其它预防措施:

带手套穿防护鞋带口罩服用抗病毒药物无任何防护措施

3.3处理病死禽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偶尔洗一次从不洗手其它

4.发病前2周内是否与其它发热病人有所接触:是否不知道

4.1若接触过,则填写下表:

病例姓名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诊断最后接触时间接触方式及频率接触地点

4.2若在医院接触病人,则与病人接触时是否戴口罩:是否

4.3若看望病人,看望病人后是否洗手:是否

5.发病前2周内,是否到过禽流感病毒学实验室:是否

5.1若曾到过实验室,是否进行防护:是否

6.病例旅行史(发病前2周内):

旅行起始地旅行时间旅行目的地发病地点以外所到地区情况

九、密切接触者情况(具体见附件4中的表2)

姓名性别与患者关系联系电话

十、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第1次检查: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2.X线检查:

第1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3.Ct检查

第1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4.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检测单位/检测时间

十一、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

1.最终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排除(病名:)

2.诊断单位:

3.转归:痊愈死亡其他

3.1若痊愈,出院日期:月日

3.2若死亡,死亡日期:月日死亡原因:

十二、调查小结

调查单位:调查时间:月日-月日

调查者签名:

附表7-2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相关情况调查表

一、市场一般情况调查

1.市场名称:

2.市场地址:

3.市场环境(描述):

4.管理人员电话:(1)电话(2)传真

5.市场形式:全天候封闭式全天候露天式晨市定期会其它

6.禽类交易情况:活禽交易活禽现场宰杀生鲜禽肉交易鸡蛋交易生猪交易

生猪肉交易其它

7.若有禽类交易,则主要种类:活鸡生鸡肉活鸡宰杀活鸭鹅鸽子其它

8.市场固定摊贩人数:

9.市场流动摊贩人数:

二、市场内摊贩情况调查

姓名性别年龄经营时间经营种类及方式进货来源血液采集异常表现备注

附件8

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为及时、科学地采集和运送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污染环境等各种类型的标本,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质量,明确诊断或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1采集对象

1.1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确诊病例。

1.2其它需要进行人禽流感诊断或排除者。

1.3需要采集的环境标本。

2采集要求

2.1从事人禽流感检测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参照(附件5)规定的防护措施进行安全防护。

2.2住院病例的标本由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指导下采集。

2.3标本采集具体种类和数量由现场工作组确定。

2.4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

2.5根据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需要,结合病程再次采样。

3标本种类

每个病例应尽可能同时采集上、下呼吸道标本;需要排除人禽流

感的死亡病例则依据《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的规定采集尸体标本,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的,可采集呼吸道灌洗液或经皮穿刺采集肺组织标本。

3.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

3.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3尸检标本:病人死亡后应依法尽早进行解剖,在严格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尸检,主要采集肺、气管组织标本,条件允许下也可采集肝、肾、脾、心脏、脑、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3.4血清标本:每一病例必须采集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

3.5其它标本:如果病例有腹泻症状,可在发病后采集粪便标本;有胸水者可采集胸水标本。

4标本采集方法

4.1咽拭子:用2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4.2鼻拭子: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上述两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4.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

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4.4咽漱液:用10ml不含抗菌素的采样液漱口。漱口时让患者头部微后仰,发“噢”声,让洗液在咽部转动。然后将咽漱液收集于50ml无菌的螺口塑料管中。无条件的可用平皿或烧杯收集咽漱液并转入10ml螺口采样管中。

4.5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50ml含3ml采样液的螺口塑料管中。

4.6呼吸道灌洗液:将收集器头部从鼻孔或气管插口处插入气管(约30cm深处),注入5ml生理盐水,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样液涮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

4.7胸水:在B超定位下进行胸腔穿刺,抽取胸水5ml,置于无菌的塑料螺口管中。

4.8肺组织活检标本:在超声或X线定位下,经皮穿刺取肺组织活检标本,置于含3ml采样液的塑料螺口管中。

4.9尸检标本:每一采集部位分别使用不同消毒器械,以防交叉污染;每种组织应多部位取材,各部位应取20~50g,淋巴结取2个。

4.10粪便标本:采集5~10g粪便置于含5~10ml采样液无菌螺口管中,严格密封。

4.11血清标本: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2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血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注:常用的采样液配方为:pH7.4~7.6的Hanks氏液或mem/Dmem液。在采样液中需加入抗菌素,可用青霉素(终浓度为100U/ml)、庆大霉素(终浓度为1mg/ml)和抗真菌药物(终浓度为2µg/ml)。

5标本包装

标本采集后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分装成一式三份(分装标本的生物安全柜不能用于提取核酸)。一份当地检测用,一份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一份保存以备复核。

5.1所有标本应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耐冷冻的塑料管里,拧紧。容器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5.2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

5.3标本有关信息填写“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单”见《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流程》(中疾控疾发[2005]526号),用另一塑料袋密封。

6标本保存

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单独保存。

7标本送检

7.1上送标本

检测结果阳性或可疑的原始标本或分离物应及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和进一步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阴性,且有明确流行病学证据的病例的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检测。

7.2标本运送的生物安全要求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

7.3标本送检的程序

各省(区、市)需要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标本时,应事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联系。具体要求见《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流程》(中疾控疾发[2005]526号)。

8实验室生物安全

从事人禽流感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检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生物安全Ⅲ级防护。不同的标本检测生物安全级别要求如下。

8.1标本的分装和核酸提取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病毒培养物的核酸提取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8.2标本的抗原快速检测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8.3人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里进行。

8.4采用灭活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时,要求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内操作。采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操作。

8.5阳性标本和分离物的保存及销毁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执行。

9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9.1核酸检测:方法包括Rt-pCR和Real-timepCR,建议使用国家流感中心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引物和探针。

9.2抗原快速检测方法包括eLiSa法和金标法,本方法仅具参考价值,不作为诊断依据。

9.3病毒分离及鉴定:采用SpF鸡胚和mDCK细胞分离方法。病毒的鉴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或序列测定。

9.4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微量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单扩溶血试验。

以上实验室检测方法详见《全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

10检测结果的判断和报告

10.1各检测项目阳性报告

10.1.1H5基因核酸检测:a型特异性引物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两对H5亚型特异性引物都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

10.1.2抗原快速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为阳性。

10.1.3病毒分离及鉴定:分离出病毒,并经鉴定为H5亚型或H5n1亚型。

10.1.4血清学检测: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10.2各检测项目阴性报告

10.2.1H5基因核酸检测:两对H5亚型特异性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

10.2.2抗原快速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为阴性。

10.2.3病毒分离:培养物红细胞凝集试验阴性。

10.2.4血清学检测:血清抗体滴度<1:20为阴性。

10.3H5基因核酸检测不一致

两对H5亚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的产物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则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如果为H5n1病毒序列,则判断为阳性。

标本检测结果有关信息填写“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具体见《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流程》中疾控疾发[2005]526号)。

11实验室检测流程

应采集人禽流感检测对象上呼吸道标本和下呼吸道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同时要采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进行H5n1亚型特异性抗体检测。

原则上,先由省级及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初步检测,阳性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阴性,且有明确流行病学证据的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检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具备检测条件的,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邻近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认证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

具体步骤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实验室检测流程图。

12人禽流感实验室检测职责

1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12.1.1对省级以及其它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并对上送的标本做进一步检测。

12.1.2对不具备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条件的省级上送的标本进行检测。

12.1.3对需做微量中和实验的血清标本进行微量中和试验。

12.1.4对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株做抗原及基因分析。

12.1.5及时向送检标本的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12.1.6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室技术和生物安全培训。

12.1.7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提供技术和试剂支持并进行质量控制。

12.1.8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督导。

1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12.2.1对辖区内人禽流感标本的采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质支持,必要时直接参与标本的采集。

12.2.2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抗原检测。获得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才可开展病毒分离和微量中和试验。

12.2.3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妥善保存原始标本或禽流感病毒株。

12.2.4符合上送条件的标本或毒株按规定及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2.5及时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人禽流感检测的相关信息。

12.2.6及时向送检标本的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12.2.7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工作需要,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指定辖区内符合要求的部级流感网络实验室开展相应的人禽流感检测工作。

附表8-1

不明原因肺炎/疑似人禽流感病例标本送检单

姓名性别年龄详细住址发病

日期标本

种类标本量

(g或ml)采集

日期主要临床表现备注

体温(℃)咳嗽咽痛肺炎其他

注:主要临床表现:体温填写最高温度,其它栏符合的打“√”。

采集人员:送样人:采集单位:

送检日期:200年月日

收样人员:收检日期:200年月日

附表8-2

不明原因肺炎/疑似人禽流感病例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

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采样日期标本类型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试剂

(厂家、批号等)检测日期检测结果备注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8

中医护理学有着独特的护理方法,包括生活起居护理、病情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护理等方面,另外中医护理还有着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

生活起居护理

顺应四时调阴阳,是死生的根本。能顺应它,人就不容易发生疾病,这是健康的法则。

生活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人体的患病过程,即是正邪相搏的过程,若正盛邪衰,则疾病逐渐痊愈,若邪盛正衰,则疾病继续发展。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要做到起居有常,动静结合。

才能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目前有规律性的生活作息习惯越来越容易受到干扰,吸烟、酗酒、多坐少动等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成为很多疾病的主因,因此关注生活起居护理,加强健康养生宣教十分重要。

病情观察

中医护理对病情观察有其独特之处,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准确地发现病情变化,并善于发现各种危象出现的征兆,掌握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全面为患者服务,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病情观察方法能为医生提供诊治疾病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提供依据;为患者或家属进行自我调护或康复护理。

饮食护理

饮食调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宜有节,即饮食要有节制,过饥、过饱都能伤害脾胃正常功能。饮食要定时,过时不食可引起元气的不足。因而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②饮食宜随和,即食物有四性五味,各有归经,可影响和调节脏腑阴阳,若对饮食有所偏嗜或偏废,体内各种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容易发生疾病。如过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痈疡等症;偏食辛辣,可使胃肠积,上则口腔破溃,牙龋出血,下则大便干燥或成痔疾之症。③饮食宜清淡。过食肥甘厚味是引发诸多疾病的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说明肥甘厚味易引起痈疽疮疡等疾病;《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多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而在消渴的护理与预防中尤其强调饮食节制与清淡。④四时调食,即顺应自然界四时之变化适当调整饮食。四时调食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点基础上的。丘处机《摄生消息论》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⑤注意饮食宜忌,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宜食温性暖性食物;热证应忌辛辣等热性食物,宜食凉性食物;阳虚者忌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温热,宜淡薄滋润类食物等。

情志护理

中医情志护理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护理。①说理开导,即通过正面说理开导,使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患者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②劝说疏导,即通过与患者交心谈心,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接近患者,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的原因,一旦病因解除,刺激消失,脏腑气机就会协调。③移情相制,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制即是以一种情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预防护理与养生保健

中医护理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思想。所谓治未病,一是指未病防病,无病先防,一是指既病防变。①未病防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后者是既病之后,早作积极治疗,把疾病消灭在早期阶段。护理工作在疾病的预防保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未病先防,应从调摄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劳逸适度;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等几个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工作。②既病防变:中医对既病者,强调既要争取早期作积极治疗,又要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所谓“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疾病恶化,一种是在原来的疾病之上,又加上其他疾病,而使原来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恶化。要做到“既病防变”首先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了解可能发生的变故的诱发原因、早期症状及防治措施等,做到对可能发生的变故,心中有数,从起居、饮食、精神、药物等各方面加以预防;其次要严密观察,全面而细致的了解病情,发现有发生变故的可能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报告医生,医护协作,共同进行抢救,以防病变进一步发展。

养生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达到维护身体健康和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是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自《黄帝内经》开始,历朝历代的医学著作中有关养生的论述不胜枚举,后汉杰出的医师华佗,以发明麻醉术而闻明于世,而在养生健身方面,他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消化,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倡导的“五禽戏”,在古代导引方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医疗、护理、体育三位一体,从而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9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27-01

预防医学以成为现代医学观的主导思想,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实现“人人健康”成为现代医学的最高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任务。

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正确的防治对策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以及保护、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是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也是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心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措施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三级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第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医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在第一级预防中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接种,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中老年保健等。所以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

1.1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的今天,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进入20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霍乱、鼠疫发病率的下降,人类天花消失,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疯牛病、甲型H1n1等)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普及。

1.2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们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追求健康,增加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在全民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建健康社区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内容及措施

2.1全民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最基本的、普通的健康教育为内容。如: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进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

2.1.1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善、新的群体状况的产生,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人们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全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2.1.2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急性病和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

2.1.3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问题多种多样,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心理健康涉及人们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等方面。通过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与控制方法的教育使人们通过健康心理的促进和维护,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观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挫折磨砺、自强不息。

2.1.4健康相关行为知识:[1]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合理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定期检查、避免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保持乐观向上情绪等。另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偏食、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进食过热过快)、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对疾病自暴自弃,对疾病恐惧行为,疑病或拖延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2全民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2.1组织措施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2]。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基层卫生机构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为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注重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②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专职健康教育机构、经常进行全民健康教育。③保证政府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2.2.2经常性措施①对基本卫生问题要常讲常抓。如:个人日常卫生习惯、生活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生活垃圾的处理等。②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疾病流行和发病的季节进行讲解。如:冬春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文化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播。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的传播。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参与能力,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篇10

1背景

我市2003年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随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疾控系统从职能、机构到人员的大调整。而建立在原有职能、机构、人员上的传染病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也无疑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2004年1月1日统一应用国家建立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我市按照卫生厅要求认真落实,并成功的应用了国家建立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了全市110万人,监测网络覆盖到全市93个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将信息采集从乡镇到国家,形成了五级网络(中央、省、市、县、乡),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随着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升级发展,传染病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从哪些工作入手,如何对定时、实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利用是一个急需研讨的问题,对长期传染病数据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开发利用已成为各级疾控系统档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问题

目前,基层疾控系统传染病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对传染病档案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配置不足;疾控中心自成立以来,从编制到科室的组建,再到人员的配置上都有了新的变化,由于编制的减少,人员十分短缺,档案管理人员由原来的专职人员改为兼职人员,传染病档案工作无专人收集管理。二是整理归档的重点传染病档案材料不够完整,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对数据的分析不到位,档案材料无价值。三是传染病档案管理工作仍然没有跳出封闭式管理模式,信息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淡薄,没有超前性、预见性,消极等待,被动服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传染病档案管理得不到发展,停滞不前。

3对策

学习《档案法》,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提高传染病档案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好编研工作,应具备档案编研专业知识和疾病控制专业知识。疾控系统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因此加强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和编研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档案人员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疾控专业知识,才能阅读和分析业务技术报告和总结,才能选择反映专业特点和内容的编研材料题目及适合的类型,这是确保编研材料具有价值的前提。

要建立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的传染病档案,要注意平时积累和及时记录,按要求组卷归档,文件材料要及时形成。不同病种、不同疫情的传染病资料一定收集整理齐全,防止缺漏,保证档案的系统性。传染病档案的文字和图像等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编写的文件材料内容要与国家标准的实际参数、数据符合。

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传染病防控任务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开展疫情监测的分析预测、制定防治策略等都需要掌握和对比档案资料。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能将所有年度的传染病监测资料集中起来加以汇编,做出有针对性的统计和分析,使档案的利用变得系统和直观,极大的提高准确性、针对性和节省时间,更高效的防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