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1:16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1

校本课程具有由于自身课程特性和设立目的的不同,评价原则除了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等一般原则外,更应该具有三个特殊的评价原则。

一、评价实施的多主体原则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设,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这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学生,又可以是被评价学生自己、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这样多方参与,共同评价,多视角诊断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发展状况,让评价更具有广泛性和说服力,更容易让师生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

多主体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本身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和效果反馈者,最有权利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多指标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要求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互动参与、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等,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欣赏个性,方能达到校本课程目的。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原则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篇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由此,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本研究认为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

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切实体现学校办学的哲学思想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时代,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从学生培养的层面来说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必须基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切实遵循发展性教育教学理念,在最近发展区内多元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潜力。因而首要遵循的是《课标》,以作为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准绳。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管理三级体系的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材观到课程观的转变,实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有效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实现综合发展。这里所要把握的是教师的课程标准依据,改变只有教学大纲,只有教材现实中语言学意义上的不同文本解读式教学,而走向培养核心准则的多样化选材。因而,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需要。从当前的发展现实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其体现的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

事实上,学校教育教学中一直都很重视音乐对学生的教育性作用,除了国家规定的音乐课程之外,还有其他的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电台、广播、文艺活动等,形成现实性的音乐教学现实,一种更多指向政治权力活动化的音乐教育作用,虽然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但实质上是背离音乐教育教学的本真目的,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音乐审美感或者说音乐律动感。反思这样一种现实,就是没有将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形成体系。其中,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进一步可以明确认为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对学校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进行选择、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由此,为了推动音乐教育的最大育人目的,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首先实现将分散的教育实践活动做系统性的课程化体系构建,围绕着核心教育目标建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仅将其停留在实践活动层面或者是音乐课程资源选择层面,而应确实按照课程的开发程序实现规范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学校在评估学生需求、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地方资源等方面也尤为重要。

三、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也是人具有的社会属性,人总是历史地存在的,传统的文化衍生过程是人的复杂性所在。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其中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持续发展创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传统中具有丰富的营养,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发展,正如“读史使人明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涵盖内容繁杂,无法做到一一兼顾,而音乐校本课程正起到了补充作用,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化体系的开发,从而促使有效学习。传统音乐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流行音乐中有一股中国风的潮流,正是在现代音乐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从而使音乐呈现出新的文化取向。同时,传统音乐要想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存在的土壤,与现代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互相汲取营养,方能找到新的市场环境。因而,在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和关怀传统音乐、民族历史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探讨其与现代音乐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

当前的音乐教育实质是以精英化发展为主流,很多课程设置特别是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而是为少部分学生服务的,或者是为了音乐而音乐,或者是为了某种活动的需要,抑或是为了显示某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质上,任何课程的开设都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作用,其成效的关键在于是否让人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基础,而非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软性冲突焦虑。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应是在弥补国家音乐课程上的不足,过于偏重课程的学科性意味和强烈的音乐知识渗透,忽略了音乐作为人生活需要本能性对美追求的自觉性,从而失去了音乐该有的创造性培养功能。同时,各种为了完成学校或社会赋予的表演性群体练习或组织参与给音乐课程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技能训练的意味,而失去了本身的音乐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更致使形成了虚假繁荣下的伪精英化发展路线,而作为培养具有普遍音乐律动感的课程窄化了,非主动功能性需求的精英化发展在音乐的创新发展上也差强人意。所以,从课程管理角度出发,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调节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协调。其一,国家课程也需要在发展目标上趋向不同天赋需求的学生提供基础音乐平台,由此,在具体的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国家音乐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提出了要求;其二,正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也不同,所以丰富的音乐课程领域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对培养相同能力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架构,从而为学生基础音乐素养培养提供可能;其三,对于音乐天赋出众的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选修,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从而实现音乐精英人才的发展。

五、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需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卡西尔也说人是符号化的动物,而符号的体现就是文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融合、相互尊重的社会,各种文化都应受到应有的适应社会的尊重和有效的传承。音乐作为传承久远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中要体现“理解多元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也较为重视多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强调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国外音乐文化等等。甚至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几乎是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如,钢琴、五线谱、小提琴、吉他等等,而作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聚变的社会中越发失去生存的土壤,更别说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和“冷”音乐了。可喜的是,在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逐渐重视起民族音乐和地方特色音乐传承,如厦门地区就有学校将闽南地区的童谣、南音等开发为校本课程。然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经验中的地方音乐文化显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也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交融的可能。因此,如何基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发掘多样性的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经验性成长提供可能。

六、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式

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是当前关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课标》中提出学校音乐课程要“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鼓励音乐创造”。不管是音乐审美、唱歌、演奏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课程,都强调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在活动化课程中让学生培养兴趣、体验音乐情感、掌握音乐感知能力等,同时在活动化的探索中有助于学生培养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具有较大的自,因此课程灵活性较强,从本质上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中学习或者游戏中学习无疑是愉快的,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实现活动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可首先根据学生需要和课程标准设计活动式音乐实践活动,目前的各种学生音乐社团、合唱队、管弦乐队等都是基础形式;进而发展到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初步整理形成主题式课程资源包,为教学提供辅支持;最后再过渡到音乐校本课程化过程中。从综合影响或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和多元的学生个性化需求角度来实现逐步音乐课程体系。综合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也有助于将音乐情感、知识、技能等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音乐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仅仅以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课时安排来进行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下,满足学生个性化音乐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42.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32.

[3]谢燕慧.复旦二附中“中国打击乐”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3

学校近十年来不断探索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校本课程的设置,建设适应企业需求、学生未来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校本特色课程,并以此提高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学生职业发展及终身发展优先原则。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入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

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原则。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在课程建设中,除专业技能课外,还要建设专业拓展课程,拓宽就业岗位,实现一专多能。

学校课程资源可建设原则。职业学校课程建设需要软硬件条件的支持,在课程建设时,要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软硬件设施。

符合教师队伍课程开发能力原则。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学校要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培训,以满足课程开发的要求,同时,教师根据个人的爱好、专长、知识结构,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

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原则。在校本课程合作开发的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作用是弥补学校教师存在的缺陷,在理论基础、科学方向、技术方法等方面起指导和引领作用。

校本课程建设的流程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专业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可能需要更高的条件,也更显专业化与复杂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是一个更加彰显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过程。

学校将校本课程建设分为十一个步骤:学生调研、行业企业调研、校本课程申报、课程试运行、组建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讲义、课程审核、课程实施软硬环境建设、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与改进。

打造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初步建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专业课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与专业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体现各专业的职业特色。根据专业设置、企业调研、学生调研,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了分类,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校本课程分为专业拓展类、专业取证类、人文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

创新理念,及时开发新课程。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了解企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及时发现相关专业新的增长点,从而开发新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例如,随着社会发展,茶艺馆、咖啡厅、酒吧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将原来的茶艺、咖啡、调酒等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校本专业课程。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4

1.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1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眼中只盯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思想上有抵制情绪,因此,学校没有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与措施,资金投入、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都不健全,只是表面应付,象征性地开设几门选修课程来应对上面检查,这种想象很普遍,尤其是农村学校。

1.2对英语校本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

有的教师把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纯地理解为选一套教材,按照此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把握不准,目的不明确,变校本课程为应试教育高考备考的补充与强化。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上一节课,或者是举办一些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1.3忽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家长的参与性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主体不明,缺乏课程专家指导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缺乏教师的协同合作,基本是被迫的、单干式的形式。缺乏技能培训,也没有进行学生需求的调查。英语课程的开设也较少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与学生需求,简单地上一门没教材的英语选修课。有的学校不重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选修课开设上,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有推广性,使得校本课程缺乏经典,这都达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国家课程缺陷的第三级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办学的自,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补充性原则

单一的国家课程忽视了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具有局限性。校本课程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陷,体现本校不同于他校的特点,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要研究国家课程与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正确处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使之成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实用性原则

其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具备实用价值,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生个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突破原有单一国家课程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开发口语技能训练的校本课程时,应以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为核心确定主题,创设一些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生活化的对话场景。如商店购物对话、医院看病对话、餐馆就餐服务对话、宾馆住宿登记对话等。或是就某一话题或活动举办进行的讨论等。英语校本课程应该是对英语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所以校本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与必修教材密切联系,两者互为依托,同时又能适度扩展提高。

2.3个性化原则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展示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特色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和办学理念,甚至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不同学校的教师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学校要形成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凸显本校特色,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最佳平台。任何课程要发挥其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创设和学生实验的建构。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2.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其开发的形式上。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与科学,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要广。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更想了解时事政治、历史、经济、教育、体育等更高层次的各种信息。另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力求理论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将信息资源选编、改编成阅读、欣赏、模仿、体验、创新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新编是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的学校英语课程;改编是对现行国家、地方英语课程或国外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再加工,通过删除、调整、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本校学生实际和需求,这种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课程开发会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补充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当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更接近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新课程高中教学,赋予了地方和学校以适当的课程开发的自,学校应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本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

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数学校本课程是国家数学课程的重要补充

数学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就课程的形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弥补了国家数学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成为国家数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重要补充。

2.数学校本课程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数学校本课程本着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首先,乡土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其次,注重学校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数学校本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各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因而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3.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将提高数学教师实施课程的质量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要有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

(1)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体验性校本课程体系,有特色、有示范意义。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数学教师不只是一个实施者,更主要的是一个决策者、研制者、编写者和评价者,这将促使数学教师加强学习,把研究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目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还处在初始阶段,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

(2)补充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是从属性课程,是弥补核心课程的“遗漏”、“滞后”和突出特色的课程。

(3)适应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要与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4)特色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和数学特色。

(5)科学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要具备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②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6)实践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

四、数学校本课程的一些课题

结合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数学校本课程可采用以下几个课题:

(1)数学史的研究。主要介绍数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成就。

(2)初步数论的认识。主要让学生了解非常简单的数论知识,注意难度的掌握。

(3)矩阵的运算。主要介绍阶数较低的矩阵的基本运算,特别是乘法不满换律。

(4)风险与决策。结合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来探索一下实际生活中的风险与决策问题。

(5)信息技术与密码。结合一些排列与组合的基本知识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密码。

(6)数学建模。主要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数学学习方法论。与学生一块探讨一下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及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数学校本课程将取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我们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努力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求实、探索、创新,真正促进学生获得充分、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6

【关键词】高校美术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特征原则方法

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特征

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首先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特征,又是与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本身的特征同步一体的。这些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向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顾名思义,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程,也是学生“术业有专攻”的主攻方向性课程。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大概念,广义指造型艺术的总称,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等,狭义则专指绘画。而在这众多的美术门类中,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兼学多样,只能专攻一两门。而每名学生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专业主攻方向的特征,这便决定了高校美术方向课程与教学所共有的方向性特征。

(二)高精性

因为方向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主攻方向,所以其课程本身即具有明显的高精性特征。所谓“高”,是指代表该学科该专业的高端水平与领先水平;所谓“精”,是指方向课程本身与教学具有的精细化程度。例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就是精细化的方向课程。而其高端性,则体现在其课程内容的高、新、精、尖上面。也就是说,方向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素质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真正典型的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美术创作能力。而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正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还必须严格认真地遵循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学原则是教学中的法则和准绳,对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直接决定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有以下几项基本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基础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①。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世的“因材施教”,源于此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良好发展趋势,循循善诱地加以有利而又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因事制宜

因事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相应的适当措施。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措施。例如,国画与油画,就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必须制定实施不同的教学措施。

三、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必须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③。

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亲情关爱法

人性化的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大主题。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实行亲情化教学。教师要关爱学生,同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在亲情互动中完成能力培养工作。

(二)精讲多练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典型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美术能力养成为核心,所以必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只有练才能养成能力。

(三)实践第一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面向美术创作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油城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13011)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17.

②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07.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7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模式;探讨

课表是学校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编排、调度、执行课表是顺利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良好教学秩序的基础。如何才能使排课管理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呢?既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又能体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实质,有利于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级排课管理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科学又高效的课程排课模式,是我们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探讨的问题。

1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条件下排课管理模式的利弊

在高校的教务工作中,课表的编排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课表,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工作。我校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务管理和安排,二级学院只负责教学,编排课表是教务处的“天然职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当时我校主要在老校区,新校区还没有建成,学校规模也不是很大,教学设施资源也很有限,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合理配置,而不至于出现课程排不上或课程排周末的情况,也避免老师之间的课程相冲突,另外统一编排课表能够纵览全局,统一调动教学资源。也不会出现二级学院之间教室冲突的问题,对于当时的教学资源紧张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校区投入使用,统一编排课程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此外,教务处排课难度也日益增大。由教务处一个排课管理员去安排全校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工作压力就很大,这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要花一周的时间通知二级学院完成教学任务设置与检查工作,要花两周的时间来排公共课;专业课花的时间更长,排课一般在期末进行,开学前还需要调整,一般会占用排课管理者大量的寒暑假时间。全校17个二级学院,2000多位教职工,光调课一项,就需要接近两周的时间。当时开学调课的情景,黑压压的人群,至今仍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对于二级学院的情况、所有课程的情况、老师的情况,作为教务处的排课管理员,是不可能一一详细掌握的,这就会导致排课的不合理。由于工作量的增大,课表的检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课表后仍有教师课表、班级课表不合理的现象,甚至课表冲突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一级排课管理模式,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服务。

2影响多校区高校排课的制约因素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为了学校的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进行了新校区建设,并把新校区作为我校的主校区,形成今天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并存的局面,我校两个校区均是所在地区的郊区,两个校区相隔甚远。老校区的教学设备落后,设施陈旧,新校区虽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地处偏远,这种排课条件的复杂性不是任何一种排课软件所能解决的,现有的排课软件都没有考虑到多校区办学模式,所谓的智能排课在多校区的实际情况下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我校两个校区的作息时间也不一样,老校区8:00上课,而新校区8:15才上课,老校区两大节之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新校区为30分钟,老校区上午可以上5节,新校区只能上4节,老校区晚上可以上课,新校区由于地处偏远,原则上晚上不能上课,这些作息时间的不一致,对排课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制约。此外因新校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师都希望集中性排课,但是排课工作必须考虑到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学生的承受能力等因素,这必定会和教师的要求相冲突,势必造成教师的怨言。同时学生希望早点上课或晚上上课,这样的要求跟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排课“以人为本,学为主体”的理念,加剧了师生调课逃课的现象,也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

3二级教学管理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索

二级排课管理是指以学校教务处为第一级,主要负责校历的制定,公共选修课及公共必修课的编排与管理,教学任务的布置落实,教学资源的分配,最终课表的核查及协调,以二级学院为第二级,主要负责学院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编排与管理,实行二级分管排课工作的管理模式。我校排课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教务处设置校历及教学周次等最基础数据,其次教务处教研课设置公选课教学任务,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公共必修课及专业课教学任务,然后教务处先排公选课,再排大学体育和实验课,最后排大学英语、两课等公共必修课,最后各二级学院编排专业课,最终课表由教务处统一核查与协调。我校排课需坚持如下原则:

3.1三个“为本”

1)以“纲”为本。所谓的“纲”指的就是培养方案和教学任务。教务任务是排课工作的根本,是排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设置教学任务时也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公共理论课程(除大学英语外)合班人数原则上不少于80人;专业理论课程合班人数根据专业特性,原则上50人左右,课程性质不同、班级层次不同的课程不得在教学任务环节里设为合班。二是设置教学任务时,请按照校历设置周次,按照培养方案设置总学时,请仔细核对周次、周学时、连上节数等数据。三是在教学任务设置中,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担任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由开课单位组织的试讲,试讲合格方可准予上课;同一门课程由多人担任的,请在设置教学任务时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在排课后再变更任课教师。四是各学院的教学任务(包括任课教师、课程等)必须按照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段完成,并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2)以“人”为本。原则上不允许教师因个人原因违背排课原则排课,但是可以对个别特殊情况的教师的排课要求在排课规则允许且不影响课表合理性、科学性原则上,适当考虑。对于外聘教师、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身患疾病的老教师、怀孕的女教师、家里确实无人照顾老人与小孩而需要本人照顾的教师,对于家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的教师等等,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课表上给予适当照顾。对学生编排课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接受能力,保障课表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课表要均衡,避免一天过多、一天又没课的情况,尽量避免上午空白,还要注重文理课程、公共专业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半天相连的两节课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学楼或同一教室,这样避免学生在课间劳累奔波,影响教学质量。就是这样一个课表上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往往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就是以“校情”为本。我校的校情就是有两个校区,其中老校区的情况还比较正常,一天最多可以排上午5节、下午5节、晚上3节共13节课,周五六日晚上和周末不排课,周一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是政治学习时间不排课,在系统中只需这样的简单设置就可以了。而我们的新校区情况则特殊一些,上午只能上4节,下午5节,晚上周末都不能排,周二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政治学习不能排,这就对设置提出更高要求,排课只能排成1-2,3-4,6-7,8-9(10),其中上午第5节要空缺,而下午必须从第6节开始排,这在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编排。另外为了防止下午后3节课被2课时的课占用(下午8-10节是我校新校区唯一可以上3课时的时间段,而只有周一、三、五三个下午可以排3课时),也只能对3课时的课通过人工“强行”编排到下午后3节3课时的时段上。所以只能对两个校区在系统中进行不同的设置,坚持机器智能排课和手工排课相结合,确保排课没有人为造成的低级错误。

3.2九个“优先”

1)公共选修课优先;2)大学体育、化学实验等特殊公共课优先;3)大学英语、两课公共课等公共课中的大课优先。其他公共课优先;4)大合班课、模块课优先;5)特殊情况的教师优先;6)课程多的教师优先;7)精品课、骨干课教师优先;8)课时多、课时特殊的课程优先;9)低年级课程优先。

3.3七个“尽可能”

1)各学院尽可能在各学院划定范围内排课,学院安排教室无法满足需要时,教务处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协调,有空余教室的学院应服从调配。2)尽可能合理安排: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在黄金时间;3)尽可能避免上午空白或某一天课程过多;4)为了达到分散考试的目的,周学时低于3的课程可增加周学时,尽可能半学期上完;5)周学时3学时以上,尽可能分两次上,尽可能间隔一天;6)2学时的课尽可能不占用3课时时段,3课时尽可能采取灵活多变方式处理;7)尽可能避免小班占大教室,大班占小教室情况。

3.4九个“不能”

1)同一教师不同校区的课不安排在同一天;2)一位教师一天的课不得超过5学时;3)同一班同一门课程一天不超过3学时;4)周六因为各种级别等级考试众多,不能排课;5)周四下午8—10点为全校学习时间不能排课;6)周五、六、日晚上不能排课,新校区晚上原则上不排课;7)课表稳定后,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能进行调整,严禁私自调整;8)非主干课程不能安排在黄金时间;9)体育课不能安排在上午1—2节,体育课之后不能排课。

4结语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科学管理又符合高校教学的课表编排模式,合理有序系统地安排好排课工作,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影.高校远郊办学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讨[J].新西部,2012(20).

[2]张淑琴.院系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陈敏.科学合理排课,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28).

[4]王娜.浅议高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的排课模式[J].科技信息,2010(31).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多数中学开展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宏观来看在内容设置上基本分三类:一是生物科技前沿介绍,如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转基因等;二是生物知识和技能拓展,如动物行为、实验设计等;三是属于学科间综合,如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温室效应、仿生学等属于这范畴。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尊重学生意愿,以整合的方式形成。但从微观层面即实施层面看,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满足学生需求仍有待于研究。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展示课,课题叫《花和花絮》,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教师借助演示文稿图片,将大学植物解剖学课本中花的结构和分类、花絮的结构和分类内容,完整的讲了一遍。从一朵完全花的构造到不完全花,从周位花、上位花到下位花,从雄蕊的类型、雌蕊的类型到胎座的类型名称;从花絮的结构到分类名称。大学课本上的分类名称都一一告诉,如二强雄蕊、合生心皮雌蕊、侧膜胎座等,一节课下来,中学课本没有的生物名词术语就有二三十个,令人目不暇接。从学生课堂听课情况看,越往后,跟着听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到底应注意什么呢?

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遵循的原则

1.切合学生实际知识需求,注重实用性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本原理、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或实验能力的提高,即以学生的需求为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包括学生兴趣,是二者的整合。www.133229.Com应避免知识选择的无目的性,避免大学知识的生搬,避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要让学生感到能学懂,对平时的学习有帮助,有点拨作用。当今的学生,除了上课时随着课程的进展进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对知识再加工,形成知识网,并对原理、重点、难点知识深入思考并会应用或迁移。限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这对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如果围绕课本中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以丰富的典型事例再加以佐证或加深拓展,会起到夯实知识基础并适当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这样也会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高考接轨,因此会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往往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原理、重点、难点知识,也是牵扯国计民生和学生生活的重要问题,如果教师介绍和引导到位,也应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校本课程的整合点。因此,生物校本课程不等同于奥林匹克生物培训班。

2.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原则

学生是处于青春期发育中的人,是成长中的人,校本课程可选择相关内容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与正常性心理和性卫生、平衡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环保与防病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活过程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渴望知道的,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有助于我们的育人。

3.地域性原则

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性特点,根据学校所处位置,寻找能激起学生探索欲望的周边环境或地域性的问题。例如某中学地处古城西安的城墙边,护城河水异样的颜色和气味,会触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引起探索的欲望,可就此设计探究性课程。又如园林艺术与校园内植物种类的选择,学生健康与校园绿化植物种类等。

二、具体阐述三种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对于生物科学科技前沿介绍,内容的设计宜围绕课本原理的应用,选择生物科技典型事例,进行举例和拓展,加强学生对课本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眼界。如转录翻译的原理与基因重组技术和转基因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转录翻译过程的再理解和记忆,又知道了生物技术对这原理的应用,还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应用前景,使学生张开创意想象的翅膀,想象出更多的人需要的基因重组技术产品或转基因产品,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如从抗虫棉到是否粮食作物也可导入抗虫基因进行育种,从基因工程产品胰岛素到sars病毒或艾滋病毒的免疫蛋白等。教师在引导时,要着重原理及应用,注意不要过于引导学生拘泥于技术过程的细节,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造成理解的困难,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对于生物知识拓展类,教学设计的内容可选择围绕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上做文章。因为平时限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课本上的这些重点难点,学生或只有初步认识,或

认识不到位,或感到难以理解。以前面提到的《花与花絮》为例,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适当拓展深化,尽量避免太多的新的术语出现。例如可选以下作为教学内容:花的构造与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的动态想象;花的构造与杂交;花药、花粉的构造与传粉受精及无子果实、单倍体育种;花的构造、花的色彩和传粉的关系及与适应性和进化;花的构造与植物分类等。

3.实验思维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方面,可做的有很多。如围绕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原则、简便和可操作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和设立对照等),选择实验事例,对学生从设计思想、设计步骤,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如何下结论等方面的训练,或针对学生设计思想的疏漏处进行探究等。实验事例的选择,应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应是学生课本所学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再应用,这样,达到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实验思维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在新情境下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历年高考题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事例。

综上所述,生物校本课程绝不是一堆新生物术语的简单堆砌或大学内容的翻版。生物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学生已有课本知识基础,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和生活需求,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适当开阔眼界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学中.谈校本课程的开发.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1356.htm.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9

(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加上经济发展弱势,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调查研究体会,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度.此外,笔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对策进行相应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基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31-02

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受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相对滞后,无法将西部地区的体育教育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在基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求下,和学校体育教学持续发展的需求下,西部地区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1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既突出办学特色,也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各项具体目标.因此,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强调的就是特色性和差异性,不仅仅融入了学校所在地的体育文化特色,也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比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类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应用于体育校本课程当中,不仅可以体现校本课程的地域特征,也能够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1.2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也使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得以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便会随之增强,其课程意识和专业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升.而且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现,也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使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1.3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充分满足中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能够更加深入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最有力诠释,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性成长和良好发展.

2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同我国其它地区一样,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政策,在中小体育课程方面基本上是统一规范的.再加上学校成绩排名或升学等压力,很多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们,都习惯去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来组织体育教学.虽然部分学校在尝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但由于受观念及思想方面的制约,校本课程受到的重视度不高.

2.2教师主动性不足

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其观念和行为,决定着校本课程执行的好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样不仅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也影响到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3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其中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定、课程方案设计以及课程选择等等.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专业团队的密切配合.但是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大多数中小学,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真正的开发目的,自然无法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本质作用.

2.4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目前西部地区很多学校,尤其是山区的中小学,在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匮乏,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可供校本课程使用的器材、场地及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中小学只是将校本课程永久的列在计划表当中,无法按期实施.在校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由于教师在时间及精力方面的缺乏,以及学校资金保障的不足,对校本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

2.5开发与评价过于盲目

还有一部分中小学校,不能够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赶先进、赶时髦,为了出新出彩,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及专业化的理论指导下,盲目开发不切实际的校本课程.最终导致这些校本课程无法顺利实施,处境尴尬.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过程中,只要学生喜欢就行,学校给教师盲目的评价,教师给学生盲目的评价,却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正规的评价流程.

3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3.1健康第一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中小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重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现实意义.

3.2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之一,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与选择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体验成功,才能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同时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

3.3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通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国家课程往往能够体现出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而校本课程则突出了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在适应体育教学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地域特色,并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但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校实际.能够保证在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的同时,从西部地区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入手.比如西部回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木球、方棋、踢毽等等.

4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对策

4.1严谨的策划校本课程

中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进行系统而严谨的规划和设计.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应该通过必要的校本培训,让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不断改进,并形成正确的校本课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成立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参与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正确分工,最好能够聘请一些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同时在策划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能动性,使校本课程最大限度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要求.

4.2做好学校的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就是指从校本课程开发环境、开发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教学经费、师资现状、学生特点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地域文化形态、经济水平、体育氛围等.开发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做到切合实际.做好情境分析,是保证体育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调查分析工作,以此来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效果.

4.3做好校本课程的组织工作

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主要包括对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课程方案等进行确定.这是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体育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范围内,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并将其改造、组合,使其能够个性化,成为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这一工作应该以体育教师为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为了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学校还应该对优先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时,必须遵循符合实际,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4.4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国家课程是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课程,是对学校及学生的基础要求,而校本课程则是在充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应该立足于西部地区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文化优势,在增强学生吸引力的同时,还担负着传承西部地区特色体育的任务.从根本上看,中小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使课程能够体现出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同时,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发展.

5结论

中小学是实施基础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机构和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最主要平台.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区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将体育课程目标放在首位,并能够与西部地区的地域特点、学校的自身特点及教学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体育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晓华,西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及思考[J].才智,2011(11):295~296.

(2)雷龙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35.

校本课程的原则篇10

关键词:校企联盟;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科专业特色的具体表现,是人才培养目标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颁布,标志本科酒店管理成为独立学科。随着专业地位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也受到了重视。

1校企联盟对于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校企联盟是高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联盟,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目标一致,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建立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长期合作关系。校企联盟有利于知识等资源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当前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与行业之间供需失衡现象普遍。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设置课程,是解决酒店管理教育现存问题、提高教育效率、服务辽宁经济的必要途径。(1)校企联盟共设课程,是实现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资源共享的直接途径。作为应用型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明显。由于受到教学硬件、教学师资、实习实践条件等方面限制,酒店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不能符合岗位需求。通过校企联盟共建课程,引进企业课程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将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与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校企联盟共设课程,是实现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的载体;是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等需要和取向,所制订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见,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传统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学科本位”,造成酒店本科教育脱离企业和地方经济的需求及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以企业为单一主体的“技能本位”课程设置,削弱了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失去高等教育意义。校企联盟共设课程是校企双主体课程设置模式,是符合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需要的课程设置模式。(3)酒店管理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设置。酒店业已摆脱传统的业态,已融入到养老、休闲、地产、会展、医疗等行业。酒店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新要求。目前,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陈旧,脱离时代潮流。校企通过联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不符的问题在酒店本科教育中尚未得到解决。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有以下五方面原因。(1)课程设置缺乏独特性。首先,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在本科教育中,酒店管理曾作为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而设立,致使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其次,各地区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未能契合当地酒店业发展需要。随着酒店管理专业成为独立学科,为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需要和当地酒店业发展需求,应根据地方酒店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特征明显的课程门类。(2)课程设置偏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目前,各高校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以经管类课程为基础;是以传统价值为导向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是一种传统的、“层层递进”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课程设置滞后、缺乏实效性,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间的偏差。(3)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高校酒店管理本科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其深层次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缺少微观的把握,致使各地区、各院校间没有明显独立的特色。此外,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最终使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影响着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理论课比例远高于实践课。酒店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较高要求。从课时比例上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的理论课比例远高于实践课,比例失衡,这削弱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饭店管理概论等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学理论未能及时应用和练习,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导致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为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酒店管理本科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5)课程设置受条件限制。受限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酒店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极少,课程按照教师能力开设,这种“因人设课”的现象在酒店管理本科教育中较普遍。再加上非专业出身教师缺乏对酒店管理的深入研究,又缺少酒店实践经验,因此造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其二,为了方便教学安排,减轻教学压力,酒店管理本科教育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程放在最后一年,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由于所学知识未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实践能力不强。

3酒店管理本科校企联盟下的课程设置原则

校企联盟下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衔接。从课程设置效率、设置主体及实践性三个方面提出酒店管理本科校企联盟下课程设置原则。(1)高效性原则。即课程设置能同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需求。课程设置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方面,即课程目标设定要针对酒店企业需求,结合时代要求,跟随社会进步而更新;课程资源方面,即课程资源要服务于课程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过于偏重“学科本位”的陈旧知识传授意义较小;课程门类方面,即根据毕业生工作职位的变化,将不同阶段的岗位能力转化为不同课程目标,开设多门课程。既要考虑学生初级岗位的能力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需求。此外,课程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体系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影响人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动机及身体状况等。因此,课程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多主体原则。酒店管理本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多主体,即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课程专家、教师等组成。酒店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角度提出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的整体构想,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程设置。多主体原则将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地融合到高等教育中,建立起学校、企业、课程专家之间的信息沟通、互动模式,是校企共同参与到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质量保障,是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3)课程实践性原则。即课程设置改变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增强实践性及理论应用性。理论课程实践化,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提高知识传授效率。仅靠获得理论知识,不能形成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相脱离的情况下获得的理论知识,是静态知识,无法形成个体的职业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实践化,把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外在实践,既能省去中间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过程,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4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策略建议

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对于当前酒店管理本科教育问题,提出以下三点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策略。(1)校企双方目标一致,明确各自分工。校企联盟双方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达成一致,建立共同课程目标。双方根据自身需求设定出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在课程设置前,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责范围及双方成员分工。例如,企业主要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归纳整理出酒店管理人才标准。校方要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对课程进行整合排序,安排教学计划等。(2)建立工作体系课程设置模式。工作体系是将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某组合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工程,以实现工作目标为目的。工作体系课程设置,与传统学科系统化设置不用,其以工作任务为单位,按照工作体系结构,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为原则,以工作任务间的关系为纽带,实现工作内容与学生就业的有效衔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3)确定课程设置主体。即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专家、课程编制专家、学校教师共同构成。传统课程设置以课程编制专家为主体,企业作为咨询和座谈对象。由于受到课程编制专家特定知识结构的限制,课程“学科本位”特征明显。企业专家的参与可以以“静态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所以,课程设置要让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其中。

5结论

建立校企联盟是实现酒店管理本科实践类课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目的的有效途径。当前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及地方特色;偏向于“学科本位”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课程安排不平衡;课程设置受到师资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等问题。基于此,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应遵循高效性、多主体性及实践性等原则。为提高教育效率,校企双方应用一直目标,明确各自分工;在企业的配合下,建立工作体系课程设置模式;由企业、课程编制专家和教师三方共同设置课程。关于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课程设置的案例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勤.从校企合作到校企联盟———以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为分析工具[J].教育发展研究,2014,(07):76-80.

[2].守护“心灵之窗”领航中国眼视光事业发展访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教授[J].中国科技产业,2014,(03):54-55.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3.

[4]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186-189.

[5]张敏敏.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