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1:17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4―0071―06

旅游业区位理论主要是研究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格局、地域组织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旅游场所位置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理论,它是解释地域因素如何决定并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是寻找最优区位以满足地域因素约束而获得最优经济发展的决策方法,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及空间布局的学说。①旅游区位是某地区在其所在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区位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我们可以把旅游区位看成是旅游景点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可达性及相对意义,看成一个旅游点对周围客源地的吸引和影响,或一个客源地对周围旅游点的选择性与相对偏好,因此,旅游区位包含资源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和认知区位四方面。随着旅游业内部诸要素及外部环境的变动,旅游区位条件也将相应变化,这为旅游区位重构提供了可能。

一、浙江省海洋旅游区位分析

区位重构的前提是区位分析。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分布在滨海及海岛城市,包括海洋及海岸带广阔的区域,主要依托经济发达、文化传统浓厚的大中城市。关于浙江海洋旅游空间范围,本文采用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和浙江省统计局拟定的沿海地区的口径:即按行政区划,在辖区内拥有海岸线(包括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县(市、区)。按此口径,全省沿海地区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台州和舟山群岛在内的7个市的37个县(市、区)。旅游区位分析评价数据则选择2003年各地旅游资源普查成果。

(一)旅游资源区位分析及评价

旅游资源区位是从旅游区断面来看待旅游资源及景点对周围市场吸引力或相对价值,这是基于旅游资源地理区位1的区域内和邻近地区旅游业竞争态势的分析。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建立旅游经济体系的基本条件,它是旅游吸引力形成的核心因素。旅游资源区位可以用资源丰度、资源品质等概念进行量化描述。资源丰度指某集合所拥有资源量的程度,储量则指分析范围内单体等级得分的总和。资源品质是对某资源集合的质量作量化评估,以便对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或各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在质量上作出有数量尺度的比较。根据以上资源内涵特征,我们将浙江省7个滨海旅游城市中的37个区县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作出适当的资源区位评价(见附表1)。

从表1中看出,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区位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多数沿海城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储量丰、品质优。浙江省海洋旅游资源的拥有量,以温州最为丰富,其次为宁波和台州,再次为舟山。舟山虽然地域不广,旅游资源总储量比不上浙江省内大市,但由于是全国唯一的海岛旅游城市,其海洋资源拥有量最为丰富和独特,资源品质也最高;嘉兴市海洋旅游总量虽不大,但品质较高,加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最接近上海和江苏都市圈,有着地理区位优势,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海洋旅游产品,将会对“长三角”旅游市场形成巨大吸引力。

第二,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海洋旅游产品潜力巨大。嘉兴、宁波、温州、台州和舟山的海洋旅游资源所占比重大,品质优,储量大,其优良级单体比例都超过15%,有些还达到26%以上,这些区域的资源组合优势巨大,能够形成对国内较大距离的旅游吸引半径,并赢得国际旅游市场。

第三,海洋旅游资源储量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对称。浙江省7个滨海旅游城市的资源总体分布状况,以温州市资源储量最为丰富,嘉兴与舟山的资源品质最高;杭州、温州都拥有较丰富的优良级旅游资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杭州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一直是浙江省的旅游中心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其它地区的旅游发展与其拥有的资源储量并不相配,整体呈现出不对称状态。

(二)旅游客源区位分析与评价

客源区位是从客源地断面来看待周围几个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及可达性,它是基于旅游资源的市场区位与主要旅游客流关系的分析。旅游是旅游者的一种消费,旅游景点则是旅游业的商品,旅游者选择某一地去游览与否决定于他们对该旅游地感受的效用。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浙江都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浙江都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浙江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风景名胜区总量占全国首位,尤其是滨海旅游资源储量丰富;旅游所依托的滨海城市经济、社会发达,交通便捷。发达的经济与藏富于民的观念使浙江省旅游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旅游已成为浙江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浙江省滨海旅游城市的主要客源情况有以下特征:

其一,浙江省入境客源市场以外国人为主,杭州在入境市场中一枝独秀。根据浙江省旅游局2004年公布的数据统计,外国人占整个入境市场的55%以上,其次为台胞、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杭州是接待入境游客量最多的城市,温州、绍兴、舟山和台州,都不到总量的10%。

其二,以本省为最大客源地市场。省内客源拥有40%以上的份额,外加上海、江苏,组成一级旅游市场,份额占70%左右;北京、广东,山东组成二级旅游市场,份额在2%―4%之间;安徽、福建、江西和四川为三级市场,份额在1.5―3%之间。这种市场分布格局,与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息相关,也符合旅游市场“距离衰减”定律,体现出旅游资源的差异互补规律。

其三,客源区位排序:综合各级客源市场分布情况,浙江省7个滨海旅游城市的客源区位优劣排序为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嘉兴、绍兴。

总之,浙江海洋旅游的客源市场发育不完全,为旅游目的地空间重构提供了必要。无论是境外市场还是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杭州都占三成以上,而作为海洋旅游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副省级城市温州和宁波则只占到6.03%和9.13%、12.25%和20.04%,其它滨海旅游地也表现出明显不对称。

(三)旅游交通区位分析及评价

空间理论告诉我们,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关系,一般以旅游地相对于客源地(游客)的可达性来表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游客在选择旅游地时,对旅游地的感应空间与实际旅游行为空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可达性的制约。我国旅游专家楚义芳认为交通可达性对我国观赏型旅游地而言,是所有区位因子中较重要的,其权重可达8.514,而旅游地与其它旅游地的空间关系权重仅占1.468①。

交通网是实现人与物质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可以用密度、连结度、通达性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海岸带和海岛地区的可通达性提高了,区位优势的改变为发展海洋旅游创造条件。

表2数据显示,杭州市区内及区际的交通连接度最高,陆上交通类型最齐全,处于最优交通区位之中;宁波和绍兴次之,宁波区内交通不如绍兴,温州和台州的区内交通连结度也不高,最低的是舟山。就陆上交通类型而言,舟山由于地处海岛,高速公路网无法到达,通达指数高,通达度差;因此,舟山要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加快大陆连岛工程的建设,早日与杭甬高速接轨。同时,浙江要成为整个长江三角洲流通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杭州是仅次于上海的重要中心,宁波是连接世界各大港口和国内港口的重要接点,其他沿海城市也都应是辐射本地区的网络中心。

(四)旅游认知区位分析与评价

认知区位是客源地游客对旅游区景物的认同感及观赏心理,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心理认知感受,主要表现为客源地居民对旅游区景物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从游客外出旅游的动机与行动决策来看,每个游客首先是在他已认知的景点空间内筛选备选方案,然后再根据各景点的观赏价值、需支付资金及游览时间做出综合决策,以求取最大旅游效益。现代研究表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客观的地理空间环境决定,而是受个人感应空间支配。旅游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应空间所产生的拉力所决定的,这种旅游感应空间也就是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认知区位。

客源市场与认知区位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个潜在的客源地对某一目的地的旅游空间感应越强,那么其旅游行为越有可能趋向选择该地;如果对该地的认同感低,旅游空间感应越弱,那么该地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就越小。阿?威尔逊(a.G.wilspn)1967年证明了空间相互作用并非牛顿的距离幂函数衰减的不变模式,而是具有距离指数衰减的不变形式,王铮等进一步发展了威尔逊的理论,并推导出空间相互作用具有一个基本形式,即:f(d)=kexp(―βd)。

对于某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f(d)实则为某旅游目的地对另一客源地的吸引强度,k为该目的地旅游资源值的综合量度,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β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参数。李山、蒋铁红等在对上海的实证研究中推算出,我国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的参数值β约为0.00129,当然该值将会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传播的进步而相应改变,其变化趋势为越来越小①。我们选择浙江旅游一级、二级和三级市场中的九个客源地,选取各滨海旅游目的地到客源地省会城市的区间直线距3离和各滨海旅游地的资源总储量,计算客源地对滨海旅游城市的空间感应强度,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下表结论(见表3)。可见浙江滨海旅游地与客源地相关作用最强烈、感知强度最强的是温州,其他依次为台州、舟山、杭州、嘉兴、绍兴。这样的排列结果说明温州、宁波以及其它城市成为海洋旅游中心地的可能性。

(五)旅游区位组合度评价

丰富的资源储量并不等于该地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就目前而言,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程度不足,成熟的景区不多。我们假设以部级风景名胜区等级评定为标准,比较各类海洋旅游景区数量及成熟度,推算出该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作出旅游区位组合度的综合评价。

旅游区位组合度评价指选取了旅游区位评价层的4个指标与项目评价层的n个指标,按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定不同的权重。各指标从第一位到第七位,由高到低设定得分为100、90、80、70、60、50、40,据此计算出浙江省各海洋旅游目的地组合区位等级(见表4)。

总之,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全省旅游长期倚重杭州,而宁波、温州的旅游集散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三个城市之间海洋旅游产业差距较大,扩散效应小于极化较应。如果突出宁波、温州二个副省级旅游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分别带动周边旅游地开发,由此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浙江滨海及海岛旅游带,将极大地促进浙江旅游业的发展。

二、区位重构:“一轴三群三带一核心”旅游空间新格局

(一)海洋旅游产业区位重构的理论支撑可用于指导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重构的基础理论主要有:一是Hills―lundgren的核心边缘模型,它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二是陆大道的“点轴结构模式”,他认为初期的较孤立的数个中心地经一定时间发展,将由“点”扩散辐射成为一定空间网络结构的轴线。三是许春晓等的旅游业空间扩散、转移规律。四是王衍用的“阴影区”理论。该理论指出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中热点旅游对区对周围同类或不同类旅游资源的空间竞争现象,使周围旅游资源如同笼罩在“阴影”中而未能发挥出效益。另外,王滔等人提出的城市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杨新军等认为我国旅游空间布局普遍地是以城市为中心等观点,对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重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功用。鉴于上述理论和观点,综合浙江省海洋旅游实际,我们认为浙江省作为一个区域实体,旅游业各方主体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但各方主体在竞争性合作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宏观的结构;同时,浙江海洋旅游业依托城市体系结构,未来的空间布局仍然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未来浙江省海洋旅游各核心区发生扩散转移是可能的,从而成为一定空间结构的旅游网络。

(二)浙江海洋旅游产业空间特征及重构模式

在对浙江海洋旅游区位分析后认为,浙江省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应构建“一轴三群三带一核心”旅游空间新格局。

“一轴”。是指沿沪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三条交通干线为发展主轴线,以杭州湾大通道、舟山连岛工程和温州洞头半岛工程三个陆海通道为纽带,依靠轴线上的城市、产业区、交通节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优化和协同发展,构筑浙江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脉。

“三群”。是指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城市为中心,构筑成三大旅游功能区块。

(1)以杭州为中心,串联嘉兴,构成杭州湾海洋旅游产业群。发展海盐、海宁、萧山等城市旅游产业,使其成为该旅游块区的支撑,形成以休闲度假和会议商务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区。

(2)以宁波为中心,联动舟山,构成甬舟海洋旅游产业群。发展慈溪、象山、石浦、宁海等城市旅游产业,整合佛教文化、沙雕艺术、海岛风光等资源,形成融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功能区,打造国际级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优势、经济文化优势,使其成为国际邮轮停靠点。

(3)以温州大都市区和台州都市区为中心,形成两大区域发展极核,带动其他滨海城市,形成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构筑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海洋旅游产业群。发展三门、椒江、瑞安、平阳等城市的旅游产业,形成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的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功能的滨海旅游功能区,并与福建沿海共同构成浙南――闽东滨海旅游带。

“三带”。是指临海产业资源所形成的旅游带、海洋海岛旅游带、内陆旅游带。

(1)以沿海产业带为主要对象,沿海城市产业区为依托,发展观光旅游、工业旅游。

(2)以海岸带、海洋和海岛为平台,构筑海滨、海岛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形成以舟山市区为重点,以嵊泗、岱山、玉环、洞头为支撑的特色鲜明的海洋旅游带。

(3)依靠内陆腹地旅游资源,借助旅游区的辐射功能,联动陆上观光、农业、生态及文化等旅游,形成以内陆小城镇为中心的生态旅游产业带。

“一核”。是指利用舟山群岛独特的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优势,以普陀“金三角”为支点,带动嵊泗、桃花岛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打造海上花园,使舟山群岛成为浙江省海洋旅游的核心区,长江三角洲最有影响的海洋旅游区和国际著名的海洋旅游目的地。

三、浙江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整合区域布局,实现功能互补

海洋旅游产业应该打破行政区域,以旅游交通线路为廊道,旅游区(点)为节点,构建旅游资源区域体系。浙江省海洋旅游产业的布局应该以三大产业群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突出区域特色,形成整体性的旅游产品;各区块之间要注意错位发展,避免近距离的空间竞争,实现功能互补。突破省际区域,向南与福建沿海共同构建滨海旅游带,东北部与江苏联动,融入“长三角旅游圈”之中,西向与江西组合成山水―宗教旅游产品,西北部与安徽联动,建立优势互补的产品群,变空间上的掠夺性竞争模式为空间合作模式。

(二)优化海洋旅游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旅游产品结构已形成了一定体系。传统海洋旅游产品虽较成熟,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重复旅游者的增长,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趣味性和有益健康的个性化旅游消费,因此,海洋旅游区可以通过开发生态旅游、荒岛及海底探险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深海垂钓旅游、游艇旅游等新型产品,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尤其是有条件的甬舟旅游区,更应该以具有特色的多样化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产品,成为中国海洋旅游的标志性品牌,成为国际邮轮目的地。

(三)加快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建设,改善旅游区的可进入性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包括区际交通网络的完善和景区(点)交通网络的建设。温州、宁波为新兴的海洋旅游集散中心,应该加强区内交通网络以及市区与各景点(区)交通网线建设;作为浙江省海洋旅游核心区的舟山群岛,加快与大陆公路网的快速对接十分关键;岛际交通网络的建设可以拓展思路,从海陆空三个方面考虑,尤其是边缘极地岛屿,发展直升机航运有着广阔的市场。但鉴于目前市场仍未成熟状况,让单纯的航行与海洋观光结合是降低游客心理感知风险的、降低飞行成本的有效方法。

(四)海陆联动、山海并举,构筑整体性海洋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客观现实,这种差异通常表现为旅游资源的空间极化现象。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对旅游资源所存在的客观差异进行空间辨识,突出部级、省级等高等级资源的核心地位,以此为核心并形成旅游开发的增长极,逐步构筑起滨海旅游、岛区旅游和海区旅游互通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另外,还要注意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向内陆延伸的增长极化现象,注意把内陆、山区的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塑造以民俗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的,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地区性旅游产品。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海洋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文化

连云港是江苏第一大港,也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被列为江苏省四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2009年,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过,连云港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加快跨越、后发先至的繁重任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旅游业,连云港市旅游业必须抓住这次机遇,根据连云港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加大海洋旅游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连云港特色的海洋旅游。    一、连云港海洋旅游业的现状

 (一)连云港海洋资源概况

蕴藏着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连云港市拥有江苏最长的基岩海岸线,江苏最大的海岛——东西连岛,中国第一长堤——西大堤,以及被誉为“江苏北戴河”的海洲湾等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的海滨景观和优良的自然沙滩,连云港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市场现状

2005、2007、2009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分别为700万、910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64亿元、97亿元、100亿元。而2010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因此,连云港市被评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和全国20个优秀旅游目的地之一。我们在对这些来连云港的游客进行分析中发现连云港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对外省,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消费能力较强的京、沪和沿海发达城市的游客较少。并且这些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来连云港,特别是每年的黄金周和暑假,他们大多是被花果山和连云港的海滨所吸引。

(三)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作为“山海相拥的海滨城市”目前连云港有大沙湾、连岛海滨浴场、连岛度假村、西大堤、苏马湾等景点(景区),以及部分海上观光、训练基地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项目。其中连岛旅游度假区于2002年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项目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品牌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最早的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省最大的天然优质海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得连岛度假区等,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却没有打造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高知名度的品牌。

(二)开发力度不够

 连云港在江苏省是个经济总量不大的不发达中小城市,海洋的统一规划和开发都滞后,与其他临近的海滨城市如青岛、日照等等相比相差很大。在海滨自然景区(点)边,都是不繁华的小镇或小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商店在数量上、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且各个海滨景区(点)的交通与卫生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重设施轻文化

 海洋旅游资源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与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地貌旅游资源、海洋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海洋水迓糜忘ahref=//www.7139.com/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资源和海洋其他物产旅游资源;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海洋古建筑、海洋古遗迹、海洋宗教信仰、海洋城市、海洋民风民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知识。连云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海滨旅游区(点)的硬件设施的配备,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海洋旅游资源的体系,特别是在连云港别具特色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上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br/>(四)季节性明显

 连云港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都在增加,增幅都在10%以上,尤其是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高速增长的游客大多选择4-10的旅游旺季,旅游淡季相对较少。季节性明显,这是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这也是连云港旅游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中国;海洋旅游;文献分析

一、引言

由滨海、海岛、海上及海底旅游活动所组成的海洋旅游,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低投入高产出的价值所长,一度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针对此现象,不断有学者对海洋旅游进行综述研究。谷明(2008)对国外滨海旅游进行了梳理;张红霞(2005)、张广海(2008)、周国忠(2005)等学者,分别针对国内海滨、海岛及海洋旅游进行了综述;陆林(2007)、张广海等(2007)对国内外海岛、海滨旅游研究做了对比梳理;除此之外,不断有学者对海洋旅游专题研究进行综述。刘俊、保继刚(2005、2007)对国外海滨度假地形态模型及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退做了梳理,陈金华等(2008)综述了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

但上述成果,侧重点均在海洋旅游的具体研究内容上,专门针对我国海洋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尚不多见,本文将依据609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这609篇论文是通过在CnKi上搜索“海洋旅游”、“海滨旅游”、“海岛旅游”、“滨海旅游”、“岛屿旅游”等主题筛选得到,内容较为全面,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海洋旅游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二、国内海洋旅游文献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析

文献时间自1984年至2009年8月。图1为历年海洋旅游文献的数量分布图。由图1可知,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处于总体上扬的态势,说明学术界对海洋旅游的关注逐年增多;但上升中存在波动,波动最低点为:1993、1997、2003、2009。1993和1997最低波动点的产生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转型带给学术界的影响所致;2003波动是“非典”的影响;2009存在波动主要是因本研究所选取的截至时间所致,暂不具有分析价值,应从波动点中剔除。

根据上述分析及图所示,将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分为4个阶段:1984-1991年,稳步发展期;1992-1997年,徘徊观望期;1998-2003年,快速增长期;2004-2009年,高速增长期。4个阶段的文献分别有12、42、160、395篇。第一阶段共有7年,但文献数量相当较少,其他3个阶段均为6年,论文数量却逐次增长。

第一阶段,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旅游业刚刚起步,学术界对海洋旅游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文献数量有所增加,但如图1所示,此阶段存在明显波动,这主要是因我国社会、经济制度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导致学者对海洋旅游的研究持一种观望态度;后两个阶段,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导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均呈快速或高速增长状态,这与转型之后的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很是契合,在这两个阶段,我国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之有力的政策支持,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则直接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海洋旅游的研究。由此可见,每个阶段所呈现出的文献分布特征与我国的国情都是紧密相连的。

(二)文献期刊分析

这609篇文献,出自283种期刊杂志,核心期刊68种,所载文献168篇,占总数的27.6%。由此可知,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较为分散,学术水平尚待提高。

根据所涉期刊类型,得知海洋学、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领域对海洋旅游的研究最为集中。其中《海洋开发与管理》、《海岸工程》所载文献最多,这说明海洋旅游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途径。其次是《经济地理》、《旅游学刊》和《人文地理》对其研究也较为集中,且文献质量较高。其他类期刊,从类型来看也多以地理类、经济类、海洋类、综合类杂志居多,这说明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尚处于学术争鸣的初期,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海洋旅游的高度综合性,今后势必会有更多的领域迎头赶上,使之不断完善。

(三)文献所涉区域分析

经统计,71.76%的文献以我国沿海某省(市)为个案研究;3.94%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涉及国外区域的文献约占2.79%;整体阐述我国海洋旅游或不涉及具体区域的文献占总数的21.51%。由此可知,我国海洋旅游学术研究总体上处于一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状态,认识上还停留在微观探索阶段,对国外的海洋旅游研究尚显薄弱。

由表1可知,文献所涉区域基本涵盖了我国沿海所有省份及地区(除台湾省)。其中对浙江省的研究最多,而此区域又以舟山群岛的研究文献最为丰富。这与舟山群岛秀丽的海岛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以山东、辽宁、福建、海南、广东等省份为案例的文献也很多,这与这些省份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活动相契合。相比之下,学界对上海、天津两直辖市的关注略显不足,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落后,而主要由于对这两个地区的工业、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明显好于海洋旅游的开发实践所致。但广西、河北和江苏研究文献偏少的原因与其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发展实践是不无关系的。由此可知,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实践为导向,尚缺乏主动探索理论前沿、开辟未知领域的敏锐触角。

分析各区域研究范围,可知每个区域的研究状况也不尽相同。浙江集中于舟山群岛、辽宁以大连为主、河北对秦皇岛的研究最多、江苏主要针对连云港进行研究。相比而言,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旅游研究状况较为均衡。此外,把海南作为整体研究的文献较多,这与近年来国家把海南提升为“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纵向分析所涉区域文献,可知对各区域海洋旅游研究大多集中在第3、第4阶段,尤其以第4阶段文献数量最多,增速最快,这表明对各区域海洋旅游研究在近几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四)文献研究内容

依据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见表2),得知五大类中,“开发对策类”论文数量最多,主要集中于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分析、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这说明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多以旅游开发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反映出我国的海洋旅游开发尚处于摸清家底、产品策划的初级阶段。分析各文献提出的具体开发对策,发现许多研究不同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文献提出的开发策略很是雷同,缺乏相应地针对性,这也许是由海洋旅游资源共性大、个性小的特点所致,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对海洋旅游开发研究的深度尚待提高。“专题研究类”所涉内容颇广,文献数量较为分散,但对海洋文化、旅游地间关系、旅游影响、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研究相对集中。其他三大类论文数量相对较少,“综述类”前文已做分析,“简介类”多是对景点景区的介绍,学术意义不强。

从阶段性上分析,第一阶段论文的研究内容集中于海洋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条件分析,对其他专题的研究很少;第二阶段尽管依然以“条件分析与规划”、“资源开发与评价”的论文为主,但所涉内容较第一阶段有明显增多,旅游影响、环境感知、开发模式与布局、海洋旅游空间结构等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第三阶段,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研究的类型都有大幅度增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阶段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开始应用于海洋旅游的研究之中。此外,随着海洋旅游的逐渐深入,海洋旅游分区基本形成,管理与保护工作日渐启动,有关市场开发与旅游地间关系的研究有所增加,对国内外的海洋旅游研究进行阶段性梳理的文献也已出现;第四阶段是海洋旅游研究的高速增长期,文献数量最多,所涉内容也最为全面,专题研究更为细化,出现了对法律政策、无居民海岛开发、海洋旅游基础设施、海洋旅游安全、旅游生命周期等内容的研究。由此可见,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新的内容,其总体走向是研究视角不断开阔,所涉内容日渐加深。

(五)文献研究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制定文献研究的分类方法(见表3),之后对我国海洋旅游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见表4)。

分析表4,可知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其他类方法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说明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离科学性、标准化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但标准化、定量性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引入海洋旅游的研究之中,如在旅游指标体系构建、环境承载力研究、空间结构分析等方面,一些较复杂的统计方法(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回归分析等)不断被应用,学界较为前沿的GiS空间技术及模型构造等方法也有学者进行了采纳。观察表4,还可发现,在海洋旅游研究的第四阶段,出现了一类新的描述方法,本文称之为“标准化描述”,此类方法大多采用Swot分析、ipa方法、钻石模型等对海洋旅游的开发条件、游客满意度等进行定性分析,由此可见,即使是定性描述的方法也已日渐走向标准化。相信随着海洋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技术的日趋成熟,有关海洋旅游研究的方法必会更加科学、系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三、结论

基于文献时间分析,得知我国学术界对海洋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且每一阶段的海洋旅游研究特征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相连。对文献期刊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较为分散,学术水平尚待提高,但地理、海洋、旅游、经济学等领域的成果颇多,基本已成为研究海洋旅游的支柱领域。

从文献所涉区域上来看,目前的海洋旅游研究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沿海所有省份及地区(除台湾省),但对每个区域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与各区域海洋旅游的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这说明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基本上是以旅游开发为导向,总体上处于一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状态。

对内容进行梳理,可知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多集中于发展旅游的条件分析、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等方面,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视角不断开阔,所涉内容日渐增多,但有关海洋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显薄弱,四个阶段仅发现三篇文献专门对海洋旅游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对海洋旅游安全、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总之,在海洋旅游研究内容方面,尚有很多领域值得完善与开拓。

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文献以定性描述为主,尚缺乏科学严谨的方法体系。今后应通过创新与借鉴使海洋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断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11).

2、张广海,王蕾.国内海岛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2).

3、陆林.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2007(4).

4、张广海,田纪鹏.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彭静,朱.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6(2).

6、刘俊,保继刚.国外海滨度假地形态模型研究评介[J].规划师,2007(3).

7、刘俊,保继刚.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退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7(1).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4

一、前言

近年来,美轮美奂的琼海砗磲工艺品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成为继黄花梨、沉香之后的又一收藏热点。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砗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势在必行。琼海砗磲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其旅游开发研究对琼海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其他海洋旅游资源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相关概念

(一)砗磲文化

砗磲,大型海产双壳类,广泛分布于热带海域,栖息于浅水珊瑚礁间,在我国以西沙、南沙群岛等地的资源量为优。砗磲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砗磲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效益、市场及产品形象为原则,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及旅游景点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本篇主要以琼海砗磲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旅游开发。

三、琼海砗磲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本段运用Swot模型,对琼海砗磲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以便对琼海砗磲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探究,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与思路。

(一)优势

1、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

琼海市位于海南岛东部,海路交通便利。琼海人民靠海吃海,砗磲是他们经常捕捞的对象之一,琼海市也是全省砗磲原料最多的地方,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

2、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市场供给方面,目前琼海市是海南砗磲原贝采捞量和囤积量最多的地方;市场需求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珠宝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玉器消费市场,砗磲属于有机宝石,具有白皙如玉的特质,独具价值,这刺激了市场需求。

(二)劣势

1、旅游产品开发受限

琼海砗磲旅游工艺品方面,虽然砗磲工艺品工艺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缺乏大师级的作品。大量的砗磲工艺人才来自外省,本土化的砗磲工艺人才比重小。琼海砗磲旅游纪念品方面,雷同现象严重。

2、行业发展缺乏规划

近些年,琼海市砗磲加工产业迅速发展,大量的砗磲被捕捞,砗磲原料存在着贱卖的情况。贱卖使得很多生产条件不具备的产商都可以买得起砗磲原料,最后很多材质好的砗磲原料被单一、庸俗的设计以及粗糙简单的加工给毁了。

(三)机会

1、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型的旅游产品。琼海砗磲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属于富有琼海特色的地域文化。

2、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琼海市砗磲文化旅游开发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地方政府对琼海砗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技术、资金、政策支持。

3、电子商务带来极大的营销便利

目前,琼海砗磲旅游商品很多在网上有售卖,人们通过电子商务,轻松地完成商品交易活动。电子商务的利用,不但提高了营销效率,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琼海砗磲文化的旅游开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威胁

1、砗磲原贝资源短缺

近些年,琼海市砗磲加工产业迅速发展,砗磲贝需求日趋旺盛,大量的砗磲被捕捞上岸,砗磲贝的价格也是逐年登高。庞大的需求市场导致渔民大量捕捞采集砗磲贝,多年的频繁捕捞活动,砗磲贝资源逐年减少。

2、法律约束效力进一步加强

1983年国际上将砗磲贝列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并对其国际贸易加以管制;我国将库氏砗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海洋生物的名录,也加强了对其的保护力度。琼海市砗磲过渡捕捞等行为与国际国内呼吁生态、保护稀有生物的大背景相背离。

以上Swot分析结果表明,琼海砗磲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四、琼海砗磲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一)设计素材

这里的设计素材包括了砗磲,砗磲文化,旅游服务,海洋元素以及其他设施设备。

(二)产品形态

1、文化旅游产品

(1)砗磲文化博物馆

建立砗磲文化博物馆,展示砗磲的自然特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通过实物,配合影视作品、宣传记录片,全面生动地传达砗磲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视觉的享受转移到情感的体验,体味砗磲厚重的文化。

(2)海洋贝类文化科技园

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贝类文化科技园,以贝类文化为核心,现代科技为辅助,深入挖掘贝类文化,向游客展示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2、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1)离岛观光休闲旅游

从谭门港乘游轮离岛探寻三沙砗磲秘境,沿途欣赏朝霞夕韵,体验惬意渔家海上生活。抵至三沙,寻找国宝砗磲,了解砗磲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培养游客在休闲旅游中的生态观念。

(2)琼海砗磲风情镇

打造琼海砗磲风情镇,饮食方面,融入琼海当地特色美食,尤其是特色海鲜餐、地方小吃等;住宿方面,分为海陆两栖风情旅舍,老船木、海捞瓷,椰风海韵,体验如梦似幻的海洋情怀。游览娱乐方面,琼海渔家风情体验,老船长讲南海砗磲故事等;购物方面,砗磲饰品、砗磲工艺品、其他砗磲纪念品。

3、娱乐旅游产品

(1)“瓦爱鲁”乐园

砗磲是白色的代表,“瓦爱鲁”是海南方言“我爱你”的意思,砗磲象征着洁白无染永恒不变的感情。打造琼海“瓦爱鲁”乐园,以砗磲为乐园形象代表,海洋乐园、探险乐园、梦幻童年等为活动板块,动态创新为核心,通过特色服务将乐园各项活动有机衔接,向游客展示琼海风情、南国特色。

(2)海世界影视城

以砗磲和其他热带海洋生物为依托,利用资源优势和现代科技,建设反映琼海砗磲文化、渔民生活、南海风情的影视作品取景制片基地,展示热带迷人风采。

4、特色旅游商品

(1)砗磲贝雕

明朝时,海南贝雕就有很高的水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结合海南本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砗磲贝产自南海,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优质的砗磲贝经过雕琢、抛光形成了姿态优美、内涵丰富的贝雕工艺品。

(2)高档“海南玉”奢侈品

高度玉化的砗磲贝具有洁白通透的色泽,珍珠般怡人的光彩,温润细腻的手感,具有显著的宝石学特点。打造“南海玉”砗磲系列品牌,以优质的砗磲玉制品为载体,融入本土特色,重新阐释奢侈品的定义。

(3)砗磲保健、化妆品

砗磲贝的化学成分与珍珠的化学成分相近,此外,《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等功效,将砗磲研究开发制成相关保健、化妆品,打造继京润珍珠外又一地方特色产品。

五、结语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建议;经济支撑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9]木丹,姜启军.滨海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9):81-85.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海洋旅游;大连;可持续

一、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概况

大连作为沿海城市,三面环海,拥有长达约2211公里的海岸线和170个大小岛屿,具有我国内陆城市无法比拟的海洋资源优势。南部地区的棒棰岛、老虎滩、付家庄、黑石礁一线海岸,经地壳变迁和海水冲刷,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海蚀地貌,人文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大连市在其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以阳光、沙滩、海水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海滨景观,开展了多项的海上游玩项目。已开发的海水浴场有60多处,海水浴场海岸线约为111.7公里,占辽宁省70%左右。大连先后被评为浪漫之都、部级卫生城市、部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来大连的游客大多数都是为“海”而来,围绕“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因此海洋旅游在大连占据了绝对的市场,海洋旅游已成为大连旅游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大连游客数量不断增长,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也由5年前的30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但是,随着海洋旅游的兴盛,大连的海洋旅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海水污染,鱼类稀少,环境破坏等。为了使大连海洋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大连市要对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的进行研究,要兼顾经济和环境因素,塑造大连优美的海洋旅游文化。

二、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

(一)独特的海洋资源

大连是全国著名的滨海城市,有发展海洋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大连三面环海,一面环山,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滨风光是大连旅游资源的主体,海滩、沙景、山、岛、礁、路等精巧组合,浑然一体,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滨海旅游奇景,如温柔四射的滨海路、美丽迷人的星海广场、多姿多彩的海之韵广场等。大连的滨海景区多达100余处,景观奇特、精品荟萃。大连地处北温带,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因此海洋生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味道鲜美,大连的海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美誉,在国际市场中也具有很大的认可度。凭借丰富、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大连的海洋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

大连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和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连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大连的城市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十分优越,是中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和舒适怡人的气候,使得许多珍稀动植物都在大连这块宝地上安家繁衍,因此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大连市的交通运输设施完善,各种交通工具齐全,已经形成了海陆空相互协调的运输体系,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交通枢纽。大连的环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且大连是中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城市,用于发展服务外包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备。此外大连在旅游景点建设上,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各个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大连市的交通、邮电通讯、水、电、气、路等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完善,保证了大连市人民群众和游客的需要。优美的城市环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使大连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四)较高城市美誉度,客源市场广阔

近年来,大连市的旅游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大连的旅游品牌脱颖而出。大连在注重城市品牌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在充分考虑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浪漫之都”旅游形象。大连市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宣传大连的旅游业,例如,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的槐花节、大连国际啤酒节、樱花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大连国际海鲜节、北海渔民节等。大连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一睹大连的风采。大连因此享有极高的城市美誉度,在国际上也是小有名气的旅游热点城市。

三、大连发展海洋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海洋旅游,使得大连不断开发更多的海洋旅游资源。盲目的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过度的索取严重破坏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一些自私破坏的行为在大连屡见不鲜,不仅打破了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在一些海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污染,比如渤海主要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濒临绝迹。近几年大连海滨周围重工业及排放的气体和和液体都对海洋水资源造成了恶劣的污染。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大连的许多海洋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不顾景区的承载能力,使得带来的环境污染远远大于收益。旅游人数的增多也产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给景区的环保带来了问题。大连丰富的沿海湿地面积,在最近几年间急剧减少,大连独具的珍稀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和流失。

(二)旅游产品趋于大众化,没有特色

近年来随着诸多沿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大连海洋旅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连海洋旅游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目前大连已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海上看大连”专项旅游是大连最为知名的旅游品牌,它主要包括“看海景、购海产、品海味、游海水、娱海乐、行海路”,但这样的旅游产品还略显粗糙,其开发更多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表面上,仅能满足大众观光旅游的需要,却无法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和充满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这不符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海洋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深度挖掘

依山傍海的地理条件赋予了大连天然的海滨特征和浓厚的海洋文化。从目前开发的程度来看,大连有鲜明的海滨特征,但并没有将海洋文化充分渗透到各处海滨景观中。与海相关的景点比比皆是,但规模不大,海洋文化内涵也不够深厚。人们可以欣赏到海的浩瀚、浪的磅礴、滩的宽广,山与海交趣生辉的神韵。然而获得的只是短暂的视觉冲击感,对海洋文化知识的获取和思考等教育功能比较薄弱。大连的地区文化开放性与接纳度十分显著,同时大连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与海洋文化底蕴可是大连的地区文化缺乏本土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旅游淡旺季市场差别明显

大连海洋旅游存在着淡旺季问题。旺季主要集中在5到10月,此时海洋气候凉爽,景色宜人。淡季主要由于气候寒冷、冬季旅游项目、旅游活动缺乏等原因,游客数量与旺季出现较大的反差。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大连尽管与东北其他城市相比,大连的海洋性气候更为明显,天气温和,但海风强劲,冬季较为漫长,因此大连海洋旅游的淡季比较为单调,发展较为迟缓。

五、对策

(一)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

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同事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努力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与此同时,利用宣传教育与媒体效应来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从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连市要想使海洋旅游能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开展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就破坏海洋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开展对生态系统的监控,加强中带渔场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数量,采取多种手段和必要的修复措施,逐步恢复已受损或者遭严重破坏的渤海海域以及大连湾等南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

必须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以新、奇、特来吸引游客,满足现代旅游者追求新鲜和刺激的需求。应充分挖掘大连海洋的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具有特色化,富有文化意蕴的海洋旅游产品,推出能体现大连特色的一系列精品海洋旅游项目,不仅要能够满足内陆游客对海洋旅游产品的观光需要,还要能够在与国内其他滨海城市旅游产品的对比中显现出大连的特色和优势,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创造可供游客亲身参与的场所和道具,使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大连渔民曾经有过的生活和场景。凭借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大连可以开发观赏捕鱼、驾驶渔船、休闲垂钓、品尝海鲜、参加捕鱼活动、学习养殖技术等丰富多彩而又颇具特色的海洋渔业旅游产品。

(三)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大力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打造强势海洋产业。随着大连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开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专线旅游,相信这必将成为大连海洋旅游的又一亮点。大连海洋旅游必须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味,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海洋文化,增加海洋服务设施、游乐设施的科技含量,给游客以全新的体验。可考虑在极地海洋动物馆或圣亚海洋世界增设海洋科技馆、海洋历史馆、船只模型展示厅向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知识。设置更多游客可参与互动环节,并以特色海洋旅游纪念品为奖品。深入挖掘特色,创新海洋理念,创造鲜活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旅游开发中,除了注重传统的海滨观光,还应结合海洋渔业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和内容。

(四)大力开展冬季旅游,改善淡季旅游局面

根据大连旅游资源禀赋,可以大力推广冬季旅游。大连有天然的地热温泉,40余家温泉疗养院,并建有辽南最大、设备最全的滑雪场;大连又是冬泳爱好者的集中营,每年可以举办国际冬泳节,吸引国内外众多游泳运动爱好者。大连拥有繁华的商业区,“冬季购物到大连”的口号已经叫响,大连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应运用多种媒体宣传方式,向国内外推广。

参考文献:

[1]傅吉新,谢春山,大连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a]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06.8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名城;大连

   大连市颁布了《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连市‘十一五’时期,要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实现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就需要有资金,有创意,有传播,能够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创造资金.能够不断与市民、国内外友人交流产生文化创意,能够培育一流文化精品.传播一流文化精品的载体和途径是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应当作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着力点和内容。

   一、文化旅游对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旅游能提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资金

   旅游是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益和收入不断递增的产业。2007年,大连市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创汇7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24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25%。大连市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大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品牌效应,而且,最佳旅游城市中的旅游软环境、旅游文化景观都产生了重要吸引力,成为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并且国内其他城市、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收入剧增的实例屡增不减。例如,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1998年的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当年的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4800万人民币。沈阳在2004年清文化国际旅游节盛大成功的带动下,全年共接待旅游入境者27.28万人次,同比增加48.3%;接待国内旅游者2818.04万人次,同比增长25.0%,旅游外汇收入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国内旅游收入169.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0%;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81.31亿元。文化旅游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源于文化,用于文化,可为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资金。

   (二)文化旅游能促动大连文化名城创意形成和实施

   开展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大连旅游,浏览、体验大连文化景点、设施、文化产品,他们与大连市民交流,介绍他们本地文化,品评大连文化,在交流品评中发现大连文化的独特价值、优势、劣势,吸收他国他地优秀文化,提炼大连文化,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形成实现文化创意方案,建设新文化景观、设施、文化产业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例如,提炼大连婚庆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博物馆和海洋文化创意,促进大连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炼大连影视剧和舞台剧表演与旅游联动创意,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挥大连宜人宜居气候优势和移民包容文化优势,形成度假养生文化创意,促进大连宜居生态文化名城建设。

   (三)文化旅游能加速传播大连文化和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

   旅游者到大连观光、休闲、度假,亲眼目睹大连文化景观、体验大连文化设施和服务,体验大连文化魅力。例如,游客走在滨海路上,体验“海阔天空”、木栈道的“人文关怀”:看虎滩海洋公园海豚表演体验到人与动物和谐;看旅顺的日俄战争遗址体验到殖民地历史的屈辱;看广场、商场、市民风情、城市环境体验到现代、时尚、文明。游客们欣赏、体验、享受大连文化的美好,独特,势必会向他们的亲朋好友介绍宣传大连文化,游客亲身而为的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信度比大连自身要广泛、深刻、可信得多而且快,传播的效果更直接、更明显,提高大连文化知名度,成为文化名城。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多元文化,这些文化都可以被改变或利用成旅游吸引物。但是,高雅文化更容易被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因为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因素通常很容易与高雅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联系到一起。如博物馆中的文化因素非常容易与“文化旅游”相关联。见图1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分析

   依据文化旅游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可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有大连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大连森林动物园的象、虎、狗、猩猩、鸟等动物表演;大连烟花爆竹节、服装节、啤酒节、婚庆活动等节庆活动;大连海鲜、海滨浴场游乐活动;大连市拥有的11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旅游吸引物或具有独特价值,或具有人与动物和谐友爱,或人与人友爱和谐,或现代时尚等价值。在这些旅游吸引物中,可以深化发展的旅游吸引物是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等历史遗址;可以发展为大连文化旅游强势景观的是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的海洋动物表演;潜在的待开发的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大连历史文化名镇——城子坦镇;可以创新性开发的文化旅游吸引物是可在旅游景区、博物馆表演的实景舞台剧;可以进行保护性利用的是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需要有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人才,需要有创造文化旅游的人才,需要旅游文化旅游营销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节目表演人才,需要文化旅游讲解人才等。目前,大连缺少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策划人才、营销人才这可从大连博物馆展示的吸引力弱好参观人数少的事实中反映出来;大连有音乐舞蹈表演人才,有优秀影视剧创作人才队伍;有优秀的动物表演训练师,有大连历史和殖民地史研究人才。大连导游员队伍中大专学历或高中学历的多,本科学历的少,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少,非导游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导游多,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普知识的综合型文化型导游少,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基础薄弱,文化旅游的人才保障性弱。

   三、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1、改造大连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情景表现,可增设参与性项目,是游客能融入海洋环境、历史环境中,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学习海洋知识、海洋文化、增强历史屈辱感、悲伤感等。

   2、加强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星海湾、发现王国的文化旅游吸引物的互补互动,形成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体系,减少景区文化旅游吸引物的同质化竞争和人才强夺竞争。扩展各景区现有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和展示方式,增加游客与文化吸引物的互动、文化吸引物的动态表现。如游客参与到与动物的表演交流之中,体验人与动物的和谐文化,海洋生物内部文化等,使游客了解海洋生物文化。

   (二)发展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形成文化旅游纪念品基地

   大连应当根据文化旅游吸引物,设计开发大连文化旅游吸引物中的一些形象,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中的一些场景或器具的模仿物,设计开发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发现王国中的动物形象,或卡通动物形象、动漫形象、动漫产品。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代表性展品的纪念品开发生产,也可进行有故事的旅游纪念品生产,甚至利用大连良好的工业和商业基础,生产国内有影响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形成旅游文化纪念品生产基地,使大连不仅是文化旅游吸引力强的文化名城,也是文化旅游纪念品知名的文化名城,增加大连文化名城的厚重和产业链。

   (三)建立“三大主题的”大连文化旅游体系

   三大主题是海洋文化主题、现代都市文化主题、殖民地历史文化主题。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洋文化旅游体系是以自然博物馆、贝壳博物馆、虎滩海洋公园、圣亚海洋世界、滨海路、海滨浴场、大连海鲜为载体的海洋生物知识、海滨风光、海水洗浴、海鲜营养等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之旅,体现海洋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是以大连市容市貌、城市风情、市民文明、广场、现代博物馆、发现王国为载体的现代时尚、浪漫、人文之旅,体现都市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是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万忠墓、东鸡冠山炮台、城子坦镇为载体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屈辱悲惨之旅,体现悲情文化,激发雪耻文化。

   (四)利用影视剧和实景舞台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创作反映大连文化的影视剧,通过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提升大连文化品位,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利用电视播放的国内外辐射力,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创作蕴含大连文化的实景舞台剧,多方面展现大连文化,增加大连文化的感染力,增加大连文化的艺术形象,提升大连文化旅游品位和影响力。

   (五)制定和改进大连文化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与环境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 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系统;旅顺口区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6)-01-0008-04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在全球得到发展,滨海区域成为最受旅游者青睐的目的地之一,一些国家沿海城市经过产业化调整,将以往废弃的港湾以商业、游憩为导向进行更新改造,一系列新功能空间在滨海区域出现,包括公园、步行道、餐馆、娱乐场,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成为兼顾居民和旅游者的休闲娱乐的游憩场所,北美滨水区的成功改造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①。这些滨水区规划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和游客营造一个开放的游憩空间,所以本文尝试从游憩环境系统角度对滨海区域的游憩功能开发作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滨海区域发展的演进规律可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4个阶段,功能由港口、仓库工业区向商业区转变,进而转变成休闲娱乐区,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②。我国由于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共存,发达国家的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现象同时大规模出现,尤其东部沿海城市更加突出。随着沿海城市功能不断上升,如港口、工业、农业、滨海旅游、海水养殖、贸易、居住、海洋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有限的城市海岸带被大量的不同群体部门占用,各种开发活动通常不能相互适应,导致重要的滨海资源被无序占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滨海区域的生态环境急需改善。滨海区域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程度时,城市将利用滨海区域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型产业,游憩功能成为发展演进的功能之一。为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对滨水区改造重建造成资金浪费的覆辙,应在滨海城市规划发展中及早提出游憩概念,分析游憩环境系统的构成,为城市游憩环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滨海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滨海游憩环境系统构成

1.范围界定

滨海区域在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它和海岸带有重叠的部分。狭义的海岸带即向海为20米等深线(大致相当于中等海浪的1/2波长),向陆延伸1公里左右,―或近历史时期的大潮高潮线上③。陈小华对城市滨海区域的定义如下:城市滨海区域空间范围近似于狭义海岸带,其陆域界限为海岸线向陆推移1公里左右;其海域界限一般以低潮线向外平均伸展500米等距线或延伸至15米等深线;与相邻城市在海上的界限是以两个城市的陆上分界岸标沿纬度向东(或沿经度向南)延伸线、自然界和中心线以及近岸海域两岸之间的中心线为界②。从游憩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范围角度考虑,在研究滨海游憩环境系统时将城市滨海区域界定为向陆延伸10公里,向海延伸到近海岛屿、岛礁及其周边海域,狭义海岸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理论基础

滨海游憩环境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可分为两类:即游憩系统研究和海洋旅游理论研究。吴必虎将游憩系统分为目的地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系统、客源市场系统、支持系统和出行系统④。黄金火侧重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旅游系统空间构成的关键因素包括旅游目的地区域(tourismDestinationDistricts)、旅游区(tourismDistricts)、节点(nodes)、区内路径(Routes)、入口通道(Gateways)和客源地市场(originmarkets)⑤。对旅游系统的空间分析比较著名的还有Leiper于1995年提出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包括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三部分,其外部环境包括人文、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政治和法律等⑥。贾跃千专门研究了海洋资源与海洋旅游,按照人类所依托的海洋空间环境将海洋游憩谱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深海旅游和海洋专题旅游⑦。梁修存认为现代海洋与海岸带旅游产业体系包括旅游开发系统、旅游活动支持系统和休闲娱乐活动系统⑧。可见,系统构建一是从空间结构出发,二是围绕娱乐活动内容。

3.系统构成

按照保持地理空间环境要素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将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具体的划分是狭义的海岸带以上的陆地部分为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是市民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区域;狭义的海岸带范围内为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这一地带是海陆作用最复杂的地带,也是滨海游憩活动开展最活跃的地带;狭义海岸线与海岛之间的开阔海域为近海游憩环境系统;海岛则成为比较独立的游憩环境系统。上述4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每个子系统下由客源、游憩环境和交通三要素构成(见图1)。客源指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游憩环境广义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境以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狭义指游憩场地和游憩设施的种类、规模和质量;交通指居民和游客到达游憩场地的方式,具有便利性和可达性。不同游憩环境子系统游憩功能不同,三要素表现的特征也不同,因此明确每个子系统三要素的特征将对城市游憩环境规划和开发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实例研究

1.区域概况

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大连市最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7′至121°28′,北纬38°40′至39°10′之间,南、北、西三面环海,距大连市区45公里。全区土地面积506.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69.7公里,占大连市海岸线总长的1/10。区内最高的老铁山海拔465.6米,直临黄渤海分界线,被称为辽宁的“天涯海角”。旅顺口区是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港旅顺港,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因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爆发在此,留有很多战争遗迹。大连市提出重点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产业4个产业,将旅顺口区建成大连市的“后花园”。

2.游憩环境系统分析

根据城市滨海区域的范围界定,旅顺口区陆域面积70%以上属于该范围,为保持研究地域完整性,将整个旅顺口区视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海区域。从区内陆域中心向海域依次划分为陆域游憩环境子系统、海岸带游憩环境子系统、近海游憩环境子系统和海岛游憩子系统(见图2),对各子系统游客、游憩环境和交通三要素进行特征比较分析(见表1)。

(1)陆域游憩环境系统

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海岛游憩环境系统客源外地游客、区内居民、在校大学生大连市居民、区内居民、在校大学生大连市居民、区内居民区内居民、在校大学生、科研人员游憩环境战争遗迹、商场、图书馆、电影院、森林公园、娱乐园滨海浴场、宾馆酒店、餐饮养殖区、垂钓场、私家游艇俱乐部、自然保护区海岛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步行渔船渔船、步行(1)陆域游憩环境子系统

游客主要以区内居民和在校大学生为主,还有部分国际国内游客。游憩活动包括购物休闲、餐饮健身,以及观光、教育和学习等。陆域游憩环境自然景观有白玉山、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狮虎园等;人文景观有古文化遗址、近代战争遗址、近代历史文化遗址和纪念性建筑、蛇岛自然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旅顺海军兵器馆;休闲娱乐场所有世界和平公园和水上人间国家假日酒店等。交通方式是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区内公路总里程为217公里,路网密度为0.43公里/平方公里,路面达到晴雨通车⑨。

(2)海岸带游憩环境子系统

游客包括大连市区居民、当地居民和大学生。海岸游憩环境有四大浴场和沿海景观组成。四大浴场是塔河湾浴场、黄金山浴场、杨家套浴场和大潮口浴场,游泳海域73.5平方公里(距岸50米以内);沿海景观包括老虎尾半岛、海岸游园、黄渤海分界线和沿海绿化带以及沿海海蚀地貌景观等。旅顺口城市用地规划中,沿旅顺南路的塔河湾与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之间规划有两座大学城,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因此,今后该地区的游憩主体将是在校大学生。

(3)近海游憩环境子系统

海岛和海岸之间的广阔水域,这一区域是潜水爱好者和垂钓爱好者以及进行海洋体育运动的良好海域,游客包括大连市居民和区内居民。旅顺口区由于对岸线水域利用缺乏全面规划,岸线利用不尽合理,浪费资源、近海水质受到污染,游憩环境有待改善。这一区域的水质属于国家二类标准,游憩活动几乎没有,开发潜力较大。交通以渔船为主,没有游船。

(4)海岛游憩环境子系统

游客包括市区居民、在校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海岛游憩环境从地理位置上偏离中心区,但海岛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极高,适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学习科普知识。旅顺口区海域内面积0.027公顷以上的岛、礁、砣共计13个,岛岸线22.1公里。主要岛礁有蛇岛(小龙山、蟒山)、海猫岛(鸟岛、海猫砣子)、虎平岛等。蛇岛距陆地7海里,面积0.8平方公里。岛上植被覆盖率70%以上,植物种类达206种。1980年被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并开展了生态旅游。其他岛屿目前尚未开发。上岛交通是渔船,岛上基本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

3.结论与讨论

旅顺口区的游憩环境系统特色鲜明,涵盖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系统的4个子系统,即陆域、海岸、近海和海岛。其中陆域游憩环境功能较其他系统好,能基本满足区内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需求;海岸带游憩环境优越,但现有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经营惨淡;近海和海岛游憩系统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部分游客和科考人员自发参与游憩活动。整个系统游憩功能开发潜力巨大,但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不同游憩环境子系统内容应有差别,如陆域游憩环境应多建电影院、图书馆、超市、商场等设施以提高居民的游憩质量;近海游憩环境应多建海边休闲设施,如海鲜一条街、滨海休闲带,提高居民的游憩兴致;同时要保证海岸游憩用地的公民使用权,确保居民所需海岸游憩公共开放空间,通过本地居民扩大游憩环境的外向吸引性,吸引观光、休闲的外地游客,达到游憩环境的共享。近海和海岛游憩系统应开展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的游憩活动。

第二,旅顺口区游憩环境建设和游憩产品开发的建议:首先应融入新的规划观念,摒弃单纯为吸引旅游者进行的旅游规划,把游憩的观念贯彻到每个景区(点)开发中,避免不必要资金和资源浪费;其次分析不同子系统的客源构成,根据客源特征设计相应游憩产品;再次旅顺大学城的建立将使在校大学生成为游憩的主体,应针对这部分客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交通是游憩活动的重要部分,如驾车出行、航海观光、徒步旅行都是游憩活动形式,旅顺口区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海上游憩交通有待于开发。

四、结语

发达国家城市滨海区域经过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留下了工业化的痕迹,在其产业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休闲游憩逐渐成为其主要功能之一,为完成这一功能进行再次开发改造需要耗费巨资。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现状,借鉴国外经验,从城市滨海区域的游憩功能着手,及早在海岸带发展过程中提出城市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系统这一概念,对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系统进行研究,将避免再开发的巨资耗费,有利于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中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注释:

①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槟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0(1):99-102.

②陈小华.沿海城市滨海区域的发展规划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10.

③什么是海岸带,海岸带海洋遥感与GiS研究中心.159.226.110.187/index.asp.

④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

⑤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5(1):116-125.

⑥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20-24.

⑦贾跃千,李平.海洋旅游与海旅游资源的分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77-81.

⑧梁修存,丁登山.国外海洋与海岸带旅游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6):783-791.

⑨李秋.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以旅顺口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5.

参考文献: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南通是江海门户之城,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于江海交汇之处,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南通是灵山秀水之城,以其山水相依、城河相拥的格局形成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南通是田园悠闲之城,近代中国最早由国人独立经营、全面规划、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城市。南通的沿海旅游资源在长三角都市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但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开发力度较低,从而导致了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如何利用较为良好的沿海旅游资源条件,激发南通沿海旅游的后发优势,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与产业地位,是促进南通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南通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一)客源地分析

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主要来自江苏省内。目前南通现有的景区景点形式功能单一,缺少亮点,缺乏特色,狼山和濠河风景区也只是区域性的旅游产品,沿海旅游的主导功能不突出,尚未得到市场广泛关注。数据显示,目前认可度仅仅在江苏,还不能在全国性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但是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临近的上海和浙江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是南通市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二)旅游方式分析

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的旅游方式主要有个人旅游、家庭亲朋、单位组织三种方式,另外还有少部分游客为旅行社组织。对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三个主要客源地游客旅游方式的分析发现,江苏省内家庭出游的比例比较高,上海和浙江游客个人出游和单位组织的比例比较高。南通市位于发达的江浙沪旅游区,客源市场腹地广阔。但由于区域旅游形象尚未完全确立、旅游项目偏少偏小,旅游资源不够丰厚,虽然水的特色更为明显,集江、海、河于一体,但是海岸属于淤泥质海岸,相比基岩质海岸景观美感度低,;虽有狼山、濠河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达到4a级的旅游景区,但是现有景点体量偏小,产品开发市场针对性不强。加上南通成陆时间短,与南京、苏州等地相比历史人物和名人掌故也略微逊色。对旅行社吸引力不大,市场效应尚难全部显现,在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选择过程中应予以考虑。[1]

(三)出游目的分析

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的出游目的以商务会议为主,其次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然后是公务出差和购物旅游的比重比较大,其他出游目的的游客比重比较少。南通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商贸往来以及人员流动频繁这必然会带动商务会议旅游的发展,商务会议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南通自身经济较为发达,市域内商贸繁荣,商务旅游氛围浓厚。商务客人所占的比重较高,但是商务旅游整体水平较低,商务会展设施落后,商务旅游产品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2]

(四)游客逗留时间分析

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的逗留时间一般为1夜或2夜,大部分为周末出游。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不长,过夜比例偏低,消费带动作用不强,在制定线路推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周边地区优势,统筹安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配套服务的完善上加大力度,不仅要留住游客,而且要在游客的停留时间获得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五)游客花费构成分析

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江苏省国内游客花费中,住宿费和餐饮费等固定花费比重较大,说明其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不能带动游客的选择性消费。南通的江海文化内涵丰富,民俗风情独特,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但是,一方面这些文化资源有的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理,显得比较单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南通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也较少,大多数商品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商品差异性不大,很难吸引游客购买。地方独特性没有很好地在旅游商品中体现出来,降低了游客的购买兴趣。购物花费偏低虽然说明旅游商品开发不完善,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制约南通沿海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深层因素

(一)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还未形成产业优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深,资源优势还未形成产业优势。长期以来,各景点各自为政,各打各的品牌,很多景点都是孤立的,没有形成景区,忽视景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结合。项目间缺乏关联性,缺乏整体科学规划,缺乏针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和细分,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使旅游产品很难得到消费者认同和信任,出现了“以观光为主,休闲度假不多;以散客为主,逗留时间短”的状况,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效应,仍是原始的门票经济而不是旅游产业经济,形成游客“走马观花”和“赶鸭子”式被动游。产品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带动效益表现不明显。旅游业属于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带动效应比较明显。但从南通目前沿海旅游资源利用情况来看,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旅游项目,影响了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二)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缺乏鲜明的海洋特色

南通沿海旅游旅游虽然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个性鲜明、组合完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收益高的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景点和项目的开辟和建设应突出海洋特点,坚持特色性原则有特色的景点和项目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南通沿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仍然缺少突出“海洋”特色。除了传统的使旅游者“看海、玩海、吃海.’等项目外还应注意发掘具有海洋特色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旅游市场不断扩大,需要旅游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这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文化或文化品位低劣的旅游产品是不能招徕、留住游客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视海产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将是未来沿海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最突出的特征。

(三)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有力的区域合作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开始进入区域竞争的阶段。从国际上看,欧盟东南亚等区域的旅游合作颇为成功,从国内来看,区域旅游合作掀起新的热潮。虽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为长三角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受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的限制,长三角旅游开发大多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独立运作,分散开发,缺乏合作,综合协调能力不强,整体联动性不强。另一方面,目标市场趋同性导致沿海城市内部市场竞争加剧。

三、统筹发展南通沿海旅游资源的思路和对策

(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长三角地区观光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城市观光旅游产品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作为后发城市的南通,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打造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新类型、新方式,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

要整合南通的旅游资源,就必须全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营造特色,着力构筑一核(城市旅游核心区)两带(沿海旅游带和沿江旅游带)为主线的全市旅游规划框架,不断丰富“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旅游形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全面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南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

利用南通沿江、沿海等综合资源优势,挖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湿地资源。利用南通海洋淤泥质海岸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可在如东建设我国第一个位于淤泥质海岸的部级如东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利用江海交汇处生物资源丰富、环境质量良好的优势,可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最重要的河口湿地,并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利用草煎盐业悠久的盐文化,在南通建立草煎盐业博物馆,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及旅游价值。利用东灶港内我国仅有的、罕见的淤泥质潮滩牡蛎礁,可建设牡蛎礁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区,并结合毗邻滩涂和海上其它风光资源,开展生态旅游。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龙头,推动旅游风光带建设。重点建设好以狼山风景区为中心的省级森林公园、以长江入海口为特色的圆陀角风景区、以苏通大桥北桥头为中心的绿地生态公园、老洪港风景区、陈氏花园,逐步建设完善海安老坝港旅游度假区、如东南黄海部级旅游度假区、海门东灶港旅游区、如皋长青沙、通州开沙岛的湿地公园,预控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北桥头区,利用启兴沙、兴隆沙、长青沙、开沙岛等长江中岛屿和沙洲的生态环境优势,

(二)打造品牌,提升竞争

江苏海岸南部地处长江与海洋交汇之处,江海风光蔚为壮观,并孕育出独特的江海文化。依托和整合南通丰富的历史人文、江海风光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以狼山风景区、濠河风景区、如皋古城、圆陀角风景区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形成文化观光、江海观光与生态体验、乡村体验等系列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提升南通观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空间结构的安排突出南通市在区域旅游体系中的优势旅游资源,针对目标市场,整合提升区域旅游体系中边缘产品和新兴产品,打造品牌,形成卖点,最终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比如,如东海上迪斯科休闲风情区,依托滩涂资源和渔家村落等特色旅游资源,打响“海上迪斯科”的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海上渔村、人工浴场和海滨渔乡度假村;举办踩文蛤、放风筝、沙滩排球、沙地赛车等活动,做大做强沿海旅游和文化节事以及海滨体育赛事。与洋口港区联动,丰富旅游体验;比如圆陀角风景区,利用江海交汇、寅阳日出、滩涂风光、生物丰富等特色景观,运用生态理念,分别以“生物、生态、生活”为主题,开发建设青少年科普基地、长江口湿地和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成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以近期为重点,立足长远发展,注重综合效益,在满足现实游客的需求的基础上放眼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为今后持续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三)区域合作、整合发展

从政府推动入手,加强政府之间、行业组织之间的旅游交流,建立城市旅游合作组织,建立开放、务实的政策框架和共享的信息体系。长三角地区开展旅游合作,须将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南通市位于江海交汇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营造一种新的经济生态,加强南通市在产业、交通、生态环境、市场、文化等各个方面与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有机融合,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汇到一起。接轨上海。实施与上海从项目建设、资本人力要素流动到市场互动的全面接轨,强化沪崇苏通道的旅游合作功能,注重沿海旅游资源与上海的互补关系和与崇明的延伸关系,联合塑造近代中国旅游走廊等区域形象;苏通合作。积极融入苏南,利用与苏锡常差异型的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产品市场的互补合作;苏北合作。作为苏北与长三角合作的桥头堡,与盐城湿地、淮安、泰州、扬州联合开发沪苏浙市场,打造海洋江苏和扬子江江魂之旅的长江旅游新品牌。合理布局旅游项目和进行产业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和利益共得。

参考文献

[1]陈志钢,黄震方.基于Swot与pSt方法的南通旅游产品分析及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04(7):131-133.

[2]顾永红.南通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19-20.

nantong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problemResearch

ZhouDan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nantongcityGangzhaDistrictSchoo,nantong226005,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thenantongtourismmarkettourismmode,lengthofstay,dataanalysis,discussednantongcoastaltourismresourcestousethecurrentsituation,analysedrestrictnantongcoastaltourismresourcestomakefulluseoftheunderlyingfactors,andputforwardtheopennantongcoastaltourismresourcesafewideas.

海洋旅游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99-03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我国提倡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上强国,如今文化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正是拓展海洋开发空间的时期。21世纪我国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型,旅游业发展迅速,海洋文化旅游逐步兴起,作为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进军旅游市场,并快速发展起来。海南省四面环海,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为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海洋文化旅游进入人们的视野,开拓了游客的眼界。

一、概念与状况

海洋文化属于文化形式的一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概念,其与陆地文化是相互对应的,有学者指出海洋文化,是从海洋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也就是人类对于海洋本身的深入认识、利用,由海洋而创造出的物质精神的文明生活内涵{1}。海洋文化旅游属于旅游的一种形式,是依托海洋文化存在的,有研究学者将海洋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对海洋或者海洋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内陆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海洋文化,满足海洋文化接入或者与需求冲动的过程{2}。

在海洋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注重海岛旅游、滨海旅游、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而对于海洋文化研究较少,在海洋文化旅游更是甚少涉及。海洋文化产业以海洋活动为主,侧重人类活动产生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加以开发,形成经营性文化产业(柳和勇,2006){3}。滨海旅游文化具有度假性、开放性,吸引着大批度假游客,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盛红,1999){4}。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包涵内容众多,其发展要注重真实,切勿片面追求全面性(董志文,张广海,2004){5},可依据地域特色及实地情况,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苏勇军,2008){6},开发具有代表性、地域性的海洋旅游文化产品,建构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产品体系(贾鸿雁,2006){7}。还有学者针对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如刘玉梅(2013)分析了海洋文化旅游在上海发展优势,从不同层面提出其发展策略{8}。巩慧琴、鲍富元(2014)介绍海南的海洋旅游资源,指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途径{9}。胡念望(2014)针对温州的现实情况,指出其发展的可行性战略与措施{10}。

综上所述,中国对海洋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是较少学者关注海洋文化的研究,过多地注重海洋旅游或者海岛旅游开发,以及海洋资源研究方面,对海洋文化的关注较少;二是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相较于辽宁、山东、广东各省,海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研究不够,且比较浅显,没有深入挖掘;三是我国学者对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分析,缺乏实地考察,同时对海洋旅游的开发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不够重视,相较于国外来说,比较滞后,研究成果不足。

二、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海南省管辖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及海域,海域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千米,海南岛海岸线长达到1822公里,为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条件。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是热带海岛,属热带季风气候,海南省长夏无冬,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2~27℃。最冷在1月份17~24℃,北方正处寒冷季节,此季节吸引大量我国北方及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游客来海南游玩。海南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附近,港澳台距此不远,南邻东南亚各国,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飞机、高铁、轮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海南岛已建成环岛高铁和环岛公路,是带动旅游发展的重要交通优势。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更为其提供了政策与经济的支持,建立经济特区,发展旅游事业。

(一)“海上丝绸之路”

在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七次经过海南,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中,形成独特的海上文化。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指出开发南海海洋文化。海南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服务合作基地,海南岛与南海诸岛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的要塞之处{3}。海南省管辖的南海海域正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自古经商交流船只的必经之地,近年来在南海开发中,打捞出唐宋文物,特别是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唐宋陶瓷器,如青白釉、龙泉青釉、青釉等珍贵历史物品,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古文化,展现中国繁荣的历史景象。

(二)沿海古迹

海洋沿岸居民受海洋影响,房屋建造、花纹雕饰、生活用具等各方面会融入海洋特色,自主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风格的用品。落笔洞遗址是海南古代海洋文化的起源之地,在此发现了海洋动物化石。同时沿海地区还有陵水贝丘遗址、荣村遗址等多处遗迹,都一致深刻地反映海南省海洋文化的特色。海南岛四周环海,南海海域有丰富的珊瑚及珊瑚礁资源,在海南三亚市沿海一带发现的多处由珊瑚石堆砌制成的伊斯兰教徒墓群,具有独特的花纹图案{11}。珊瑚石墓碑和珊瑚石人像等古文物彰显了海洋文化特色,是海洋文化艺术典型的代表。

(三)民俗风气

海南四面环海,捕捞、祭祀、节日等文化均与海洋有关,人们征服大海的欲望强烈,促使捕捞技术发展,出行前祭祀祈福,节日拜龙王等都是海洋文化的传承形式;渔家人以渔船为家,居住在海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沿海民族建筑物有许多海洋生物形状的雕刻,至今还在沿袭传承,古老的海洋文化风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深厚的海洋民俗风气文化。

(四)

海南人民许多是从海洋中逐渐衍生传承下来的,信奉海神。从古至今渔民出海或者归来,都会向海神祈祷,并烧香祭拜,尤其是天妃信仰,在海南的渔民及百姓心中影响深远。此外,还有其它的海神,如镇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等神灵,这些都源于海洋。{12}

(五)海洋风光

海南有着美丽的海峡风光、海滨海岸风光、岩礁风光等,它们产生了“蓝、柔、远、连、动、险、奇”的审美效应海产品,同时海底世界生物资源,形成的海底奇观,有珊瑚、珍珠海洋等产物,都属于海洋文化。{13}海南节庆会展等活动与美丽海洋风光有着巨大联系,婚庆、会议等都会选取独特的海洋奇景,调节活动氛围,正是从中逐步发展出众多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及产业。

(六)海洋运动

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结合产生的,现如今体育赛事逐步融入到海洋中,海洋运动成为人们的热衷运动,如水肺、跳水、游钓等海事活动逐步吸引游客。海南第十四届盈滨龙水节三大赛事吸引国内外的参赛者及游客,在赛事与海洋的碰撞中,擦出火花,这正需要来发扬海洋体育文化精神,传承海洋运动文化。

三、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方向

(一)“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路线开发

海南省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海南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针对海南省的航海、渔业捕捞文化,可以开发一条轮船海洋体验旅游线路,重走“丝绸之路”,让游客深刻了解海上运输文化,体验航海精神,同时感受海南的精神面貌。

(二)古迹文化游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符号,海南的海洋符号遍布整个海岸,可以根据历史修复遗址,建设博物馆,开发海洋古迹游路线,让人们更深刻了解海南的海洋文化,体验古老文化。同时热带滨海景观,受大众喜爱追求,结合海南民俗风气,开展具有特色的婚庆、会展等旅游活动,宣扬独特的热带海洋文化,融合古迹气息,塑造全新海洋文化旅游形式。

(三)深海资源开发{14}

海南海洋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深海潜水游、海上邮轮旅游,充分认识海底生物的奇特,观赏海底风光。海南珍珠、海产品等,不仅仅是装饰,还可以发展餐饮、养生、观赏等,多层次发展把海底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开发的产品要突出海南民族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元素也是最受游客青睐。

(四)海滨风光游和海洋活动体验游

海滨风光是海南海洋文化的一大风景特色,可开发环岛体验游,海南天涯海角、蜈支洲、分界洲等热带海岛风管独特,且西沙海域独特的珊瑚风光引人入胜,开发海南省环岛风光游,体验海洋活动。帆船、冲浪、游钓等海洋活动在海南随处可见,但大多数是成独立个体,可根据地域,制定合理的海上活动体验游,不仅仅是单个消费,增加娱乐性。举行大型海洋赛事,展现海南独特的海洋体育文化。

(五)饮食与科技游

海南海洋生产热带渔业资源和虾蟹贝类产品,且独特的闽南做法,具有民族特色。海南饮食擅长煮,健康美味,在享受风光同时品味美食,如海南独特的老爸茶、鱼茶、文昌鸡等,还有海南特质酱油,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具有市场开发潜力。同时海南有发达的渔业、捕捞业、运输业以及药物制造业,可开设海洋文化论坛,进行宣传普及,挖掘海洋科技文化产品,打造海南品牌。

四、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政府要出台政策维护海南海洋文化

海南省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同时海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拖网式过渡捕捞,造成珊瑚礁破坏,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紊乱,许多海洋生物失去栖息地,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另外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生活垃圾、城市污水无节制地排入海洋,造成金属含量超标,海水受到污染同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发生赤潮等灾害,给海洋带来灭顶之灾。在破坏海洋的同时,海洋文化也会受到威胁,随之消失。

海洋是生物孕育的根源,需要法律政策来约束人类行为,保护海洋。文化是深层次的,同时也体现在生活中。与海洋有关民俗风情等,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外来文化所覆盖或消融掉,海南的海洋文化要传承,捕捞精神要传递。要设置学科门类研究海南海洋文化,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对文化遗址等要修复,维护,禁忌乱挖乱建,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维护海洋文化。

(二)适度开发,生态循环发展

海南省是海洋渔业养殖大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过度开发的状况。2016年初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渔业过度养殖,船坞废水肆意排入海洋,水体溶氧量降低,生态系统破坏,威胁水质,造成百万斤鱼因缺氧而死。这告诫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度开发,合理开采,发展循环经济。

海南省海洋文化底蕴丰厚,但也不可过度发展旅游,要把握度。海底资源丰富,开采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赐予我们,要懂得回报。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遵循自然态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提高群众素质,加强海洋资源的整治与保护,减少灾害{6}

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渔民转型转产,同时也会冲击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性、风俗产生一定影响,造成对旅游开发的排斥现象。海洋文化是属于公众的,和海岛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其发展靠的是人民,这需要提高人们素质,自觉的维护海洋文化物质,自觉的传承海洋文化。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海洋污染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这需要人们时刻监督,保护海洋环境,正确预测海洋灾害,提前做出应对措施,降低损失。

五、结语

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融合的深层次发展,海南省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要合理开发,遵循自然规律,适度挖掘,发展海南海洋文化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海南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在传承海洋文化的同时,富裕了当地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带领海南旅游走向新的层次。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南海海洋牧场环境影响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Hnky2016ZD-6)]

注释: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5-8

{2}高怡,袁书琪.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4):61-66

{3}柳和勇.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4}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999(2):87-91

{5}董志文,张广海.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求实,2004(S4):222-223

{6}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1

{7}苏勇军.浙东区域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8(1):3-7

{8}刘玉梅.上海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8):216-220

{9}巩慧琴,鲍富元.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以海南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1):93-94

{10}胡念望.温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11}王飞.海南应挖掘海洋文化重塑海南精神[eB/oL].[2011-11-19].http:///news/system/2011/11/19/013687639.shtml

{12}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J].新东方,2008(8)47-49

{13}张金忠,宋欣茹.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125-128

{14}杨春虹.中国海洋旅游从海南破题[n].海南日报,2013.01.26(a05)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